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反思

2024-05-1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反思(共6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反思 篇1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反思 篇2

1、知识性目标:

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技能性目标:

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性目标:

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二、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三、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反思 篇3

Translation: Letter to Captain Butler on Anglo-French Troops Expedition to China(Victor Hugo/Cheng Zenghou– translator to Chinese)(assembled by: alexcwlin;reviewed by: Adam Lam)先生: “To Captain Butler--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You ask my opinion, Sir, about the China expedition.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You consider this expedition to be honourable and glorious, and you have the kindness to attach some consideration to my feelings;according to you, the China expedition, carried out jointly under the flags of Queen Victoria and the Emperor Napoleon, is a glory to be shared between France and England, and you wish to know how much approval I feel I can give to this English and French victory.--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Since you wish to know my opinion, here it is:--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There was, in a corner of the world, a wonder of the world;this wonder was called the Summer Palace.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Art has two principles, the Idea, which produces European art, and the Chimera, which produces oriental art.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The Summer Palace was to chimerical art what the Parthenon is to ideal art.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All that can be begotten of the imagination of an almost extra-human people was there.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It was not a single, unique work like the Parthenon.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It was a kind of enormous model of the chimera, if the chimera can have a model.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Imagine some inexpressible construction, something like a lunar building, and you will have the Summer Palace.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Build a dream with marble, jade, bronze and porcelain, frame it with cedar wood, cover it with precious stones, drape it with silk, make it here a sanctuary, there a harem, elsewhere a citadel, put gods there, and monsters, varnish it, enamel it, gild it, paint it, have architects who are poets build the thousand and one dreams of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add gardens, basins, gushing water and foam, swans, ibis, peacocks, suppose in a word a sort of dazzling cavern of human fantasy with the face of a temple and palace, such was this building.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The slow work of generations had been necessary to create it.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This edifice, as enormous as a city, had been built by the centuries, for whom? 为了各国人民。For the peoples.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For the work of time belongs to man.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Artists, poets and philosophers knew the Summer Palace;Voltaire talks of it.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People spoke of the Parthenon in Greece, the pyramids in Egypt, the Coliseum in Rome, Notre-Dame in Paris, the Summer Palace in the Orient.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If people did not see it they imagined it.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It was a kind of tremendous unknown masterpiece, glimpsed from the distance in a kind of twilight, like a silhouette of the civilization of Asia on the horizon of the civilization of Europe.--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This wonder has disappeared.--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One day two bandits entered the Summer Palace.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One plundered, the other burned.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Victory can be a thieving woman, or so it seems.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The devastation of the Summer Palace was accomplished by the two victors acting jointly.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额尔金父子是著名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小额尔金曾任英国驻加拿大总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之一。老额尔金曾任外交官员,参加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的行动,并掠走该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像。)的名字有关,Mixed up in all this is the name of Elgin, which inevitably calls to mind the Parthenon.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What was done to the Parthenon was done to the Summer Palace, more thoroughly and better, so that nothing of it should be left.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All the treasures of all our cathedrals put together could not equal this formidable and splendid museum of the Orient.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It contained not only masterpieces of art, but masses of jewelry.丰功伟绩!收获巨大!What a great exploit, what a windfall!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One of the two victors filled his pockets;when the other saw this he filled his coffers.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And back they came to Europe, arm in arm, laughing away.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Such is the story of the two bandits.--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We Europeans are the civilized ones, and for us the Chinese are the barbarians.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This is what civilization has done to barbarism.--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Before history, one of the two bandits will be called France;the other will be called England.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But I protest, and I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opportunity!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

the crimes of those who lead are not the fault of those who are led;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Governments are sometimes bandits, peoples never.--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The French empire has pocketed half of this victory, and today with a kind of proprietorial naivety it displays the splendid bric-a-brac of the Summer Palace.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I hope that a day will come when France, delivered and cleansed, will return this booty to despoiled China.--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Meanwhile, there is a theft and two thieves.I take note.--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This, Sir, is how much approval I give to the China expedition.”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Hauteville House, 25 November, 1861--附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反思 篇4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

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

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附: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说教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文主题是战争。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后,法国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给予当朝政府的行径以极大的谴责和抨击。文章主旨鲜明,语言饱含感情感染力强。

说学情: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此类题材的文章有所了解,对战争有了一些感知和认识。再加上历史上已经学过鸦片战争,所以对本文内容不难理解。但要想更深入的理解战争的原因,及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有一定困难。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领会文章主旨。学习修辞方法“反语”,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圆明园被毁后的原因和启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人类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难点:圆明园被毁的原因及启示。

说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圆明园遗址”,请学生说说有关圆明园的知识。生一定会谈到圆

明园是被英法联军烧掉。师再补充完整有关二战中英法火烧圆明园的材料。

(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快速进入教学情景)

就势引导介绍法国巴特勒上尉想让大作家雨果为他的胜利捧场,我们今天就来

看看这位大作家是如何答复巴特勒上尉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时板书课题。

2.学生读课文,扫清字词(屏幕同时出示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

问题。

请用见解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生自由回答。总结到:文章赞美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即可。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概括文章的能力。).找出作者赞美圆明园的段落,想象圆明园的美。并把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圆明园被毁前的图片和宝藏

(从语言到形象,让学生深刻的感知曾经辉煌壮观的名园风采)

过渡引导,可惜这美丽的宫殿,在英法联军的劫掠后变成了废墟。同时出示被毁后的圆明园。(用图片的对比,激起学生对强盗的痛恨,让他们和文本产生共鸣)

4.听读文章第二部分,感受雨果对强盗的讽刺和谴责。

自己找出最有讽刺意味的句子大声朗读。品析“反语”修辞的作用。

(好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并有意识的模仿。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能更深刻的感悟“反语”修辞的表达效果)在读的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

5.合作探究

(1).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2)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参与其中。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雨果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侠骨铮铮,敢于仗义执言。被掠夺得根本原因是贫穷落后。

(两个问题是本课难点,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既发表自己看法,又听取别人意见。既锻炼了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又攻克了难点。在全班的广泛发言中,学生对本课的认识提到一个新高度。)

6.集体朗诵凭吊圆明园。(带着悲壮的感情,让自己对圆明园的痛惜民族的责任感得到升华)

7.布置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写信的形式正好和本文形式一样,在书写感受时,既锻炼写作能力,又能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附: 板书设计

世界奇迹圆明园[文明]

征求意见全部赞誉

给予赞誉

两个强盗洗劫[野蛮][谴责]

反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反思 篇5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虽然是开放性问题,但答案实际很明显。我以为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可是,一个男生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

“我觉得雨果不爱国。爱国的话,就应该支持祖国的军事斗争。国家打胜仗了,就应该为她高兴,而不是批判。”

说实话,语文课是需要这样特别的声音的。有了不同意见,才有讨论的必要,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才能得到锻炼,表达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我肯定了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胆量,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是课堂上却没有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说到底,还是教学机智不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君曾经说过:为人称道的课堂“急智”其实来自于课前充分钻研教材和倾情备课。唯有这样,你的课堂聆听和课堂反应才可能机敏。

回到教学现场,自己确实在备课方面出现了问题。

我没有料想学生可能会有相反的意见,对课堂预测不够,这是其一。其二,自己备课的草草了事,也导致自己和学生处于同一水平。因此,最后的总结并没有升华的作用。

要是再来一次,我可能会在以下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

到底什么是爱国,什么是不爱国?

祖国处于危难之间,自己挺身而出;祖国有了发展进步,自己倍感荣耀。这就是爱国。

对于国家任何的事情都不关心,不热心。事不关己,甚至落井下石,充当卖国贼。这就是不爱国。

既然是爱,就应该有原则,有底线。如同子女对父母之爱。父母做错了事情,为人子女包庇纵容就是爱了吗?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性质不容置疑。就是赤裸裸的一场侵略与掠夺的非正义战争。国家政府做错了事情,还一味赞扬歌颂。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真正的爱国。

有狭隘民族主义的人大有人在,可有着清醒头脑、正直良知和公正立场的雨果更加难能可贵。

我们可以继续保留自己的观点,但不能给雨果扣上一个不爱国的帽子。要知道他老人家为了正义和良知,能够在一般的国人都赞同的情况下,公开的表达反对的观点,矛头还是自己的国家,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坚强的内心啊!要是在如今的网络社会,估计遭受的非议更多。

希望同学们都能如雨果一般,大是大非面前有自己的判断,哪怕得罪的是自己的挚爱!

那个特别的孩子,感谢你,让老师又有了进步!

就英法联军远征 篇6

云 马 中 学 李 福 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与雨果一起赞颂人类无与伦比的智慧,增强爱国情感,痛恨侵略者,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树立保护文物保卫文明的责任感。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文章对东方智慧的高度赞美之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的爱,树立保护文物保卫文明的责任感

2、难点:品味文章多姿多彩的语言,欣赏作者的讽刺艺术 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

2、讨论法和点拨法 课件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同学们,我不知道你们当中有谁去过首都北京,更不清楚同学们对圆明园了解的情况,那好现在我们先通过两组图片来了解一下,好吗?(展示图片)(学生谈谈观看图片的感受)

老师总结:是啊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这些图片,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法国作家雨果得知圆明园被毁,不无悲痛的说:“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

为什么圆明园毁灭了,中国就跌得粉碎了呢?今天让我们来解读雨果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从中也许同学们能找到一些答案。

二、资料链接

1、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 1 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三、快速阅读练习(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

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朗读课文。要求:包括课文及注释约1400字,3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500字/分钟而定),看得快,记得准。

1、讨论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术

(2)、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巴特农神庙 埃及有 金字塔 罗马有 斗兽场 巴黎有 圣母院 ,而东方有 圆明园.(3)、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奇迹

(4)、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 天鹅、朱鹭、孔雀等。

四、课堂探究

探究一:果雨高度赞美圆明园体现了他什么情感

提示:雨果高度赞美圆明园是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探究二:雨果运用什么修辞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或句子。说说使用这种修辞有什么作用?

提示:反语 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本文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体面”、“出色”、“光荣”、“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雨果用反语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起到强烈讽刺的作用

探究三 :雨果不是中国人,他却高度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但他却说:“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难道他不爱国吗?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提示: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 当局 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 狭隘的爱 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能够不顾个人得失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五、拓展迁移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 2 略军闯进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抢劫和焚烧。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

圆明园毁灭了,中国在地上跌的粉碎!1988年我们建成了圆明园遗址公园,江泽民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圆明园被毁图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也许应铭记这段历史,但更重要的也许是应思考:圆明园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必须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

请看下面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材料一:

疑点:中国人对圆明园都干了什么?

导演张广天在历史剧《圆明园》围绕圆明园被毁这个主题,设计了数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张广天表示:这些疑点有待观众欣赏《圆明园》时去解答

疑点一:圆明园真的是英法联军烧的吗?──今天的圆明园只剩下四根柱子,那场大火可以把一座石头宫殿完全烧毁成这样吗?

疑点二:中国人自己对圆明园都干了什么?──从1860年到现在,对圆明园的摧毁一刻也没有停止,那座辉煌宫殿的废墟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疑点三:进驻圆明园的当代画家与该剧有什么关系?──上世纪90年代,大批画家进驻圆明园,如今,这批艺术家在全球当代艺术界如日中天,他们与话剧《圆明园》有怎样的联系?他们会不会带着当代艺术作品进驻话剧《圆明园》?

疑点四:子弹如何射向污染圆明园的艺术家?──张广天惯于冷嘲热讽,此次他的子弹又如何射向《无极》剧组污染圆明园、圆明园进行防渗工程和相声演员私租圆明园孤岛等事件? 材料二:

有人圆明园河底铺膜,造成大面积生态破坏。材料三:

有人主张重建圆明园。今天圆明园游人如织(游人爬上圆明园拍照图片)。(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观点)

教师:是啊,圆明园被毁,不仅有历史原因,还有今天的认为原因,由此同学们想到我国的那部法律?

资料不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

(二)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的;

(三)擅自将国有馆藏文物出售或者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

(四)将国家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或者送给外国人的;

(五)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的;

(六)走私文物的

(七)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的;

第七十一条 : 买卖国家禁止买卖的文物或者将禁止出境的文物转让、出租、抵押给外国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哭泣的圆明园(张晓惠)》

情感渲染,师生朗诵诗歌:

那也许是

一杯苦酒的诉说

那也许是

亘古艺术之园的凋落

但这一切的也许

都无法抹去

游人心头沉重的负荷

那歪扭的石柱

还有那殿宇的基座

都在印证

这里曾被强盗燃过一把

毁灭人类文明的大火

遗迹在哭泣

岁月如穿梭

圆明园昔日盛况

无奈成为历史的过客

今日春风啊

再也难以激荡起

福海的潋滟春波

侵略者的魔爪

在此留下洗不掉的罪恶

但愿屈辱的一页

永远永远翻过

华夏儿女用双手

建起强大的中国

教师总结:拿破仑曾经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着的雄狮,当它醒来时,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的确,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尽艰难坎坷,正大步走向繁荣富强。圆明园虽然毁灭了,但毁灭不了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应该毁灭的是我们身上的劣性。反思历史,躬身前行,让我们努力学习,发愤图强,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七、结束课文:下面让我们朗读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吧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 不能忘却的思念

八、课后作业: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反思】推荐阅读: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09-14

英法比较08-21

英法语言对比论文08-13

英法商业网点及疫情应对考察报告07-02

上一篇:文化城下一篇:员工关系管理包括哪些工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