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行为管理办法

2024-05-10

不安全行为管理办法(精选7篇)

不安全行为管理办法 篇1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1.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目标

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创建本质安全矿井,全面加强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特制定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控制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科学管理理念,走风险预控的新路,强化安全培训,提升各级人员安全责任意识,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争创安全生产“零”死亡进军的辉煌业绩。

奋斗目标:杜绝不安全行为人身事故,实现作业无违章、设备无缺陷、现场无隐患和管理无漏洞,达到矿井真正意义上的本质安全。

控制目标:消灭重伤以上人身事故,消灭重大非伤亡事故,人员不安全行为发生率每年递减20%。

2.员工主要不安全行为表现及其分类

通过对综采工作面、综掘工作面、运转车间、运输区、通风区、洗选车间、机修厂、等14个单位员工可能出现的主要不安全行为进行梳理划分,以及按照不安全行为发生的行为痕迹、频次、风险等级重要指标进行划分,在生产作业中灵新煤矿员工可能发生的主要不安全行为共513种。其中综采工作面79种;综掘工作面82种;运转车间19种;运输区38种;通风区46种;洗选车间19种;机修厂44种;供应公司21种;销售公司16种;物业公司31种;车队5种;调度室9种、煤质科16种;武保科26种;其它综合类62种。将不安全行为按照风险等级划分,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有154种,中等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有167种,一般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有177种,低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有15种。

按照员工做出的不安全行为之前是否有意识将其分为有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类型。对于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分一般违章指挥和严重的违章指挥两大类。

有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员工在做出不安全行为之前,经学习培训、掌握和了解规程措施条款。熟悉岗位操作标准,明知道怎样做才符合规定,但由于自身对不安全行为的价值认识上存在有差距,在侥幸、麻痹等错误心里驱动下而做出的行为选择,属明知故犯行为。

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员工在做出不安全行为之前,对规程、岗位标准不知情或知之甚少,对自己的行为过错没有意识到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对错,自身安全辨识能力不足,大脑没有认识到行为的不安全性所致,有的事后可察觉到,有的一直没察觉。员工主要不安全行为表现及其分类表.pdf 3 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较多,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个体内在因素: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和技能因素等;有外在客观因素,如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根据员工在生产中的行为表现,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3.1 知识与技能缺陷

3.1.1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教育方法不佳等,不能使作业人员准确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易出现盲目甚至野蛮作业等不安全行为。

3.1.2部分员工不思进取不愿意学习操作规程,业务技能低,生产实践经验缺乏,看见别人违章作业没出事故就盲目效仿,时间久了便养成不良的操作习惯,因而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2 思想和情绪因素

思想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与人的行为有直接关系。

3.2.1有无所谓思想的人,对安全持麻木不仁的态度,视一些安全制度、规定、措施未能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

3.2.2有麻痹思想,自以为是的人,明知安全重要但不重视,做事马虎大意。3.2.3持侥幸思想的人,明知道有危险,却因怕麻烦而不采取安全措施,抱有“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是我”侥幸过关的态度。

3.2.4由于生活条件、家庭情况、人际关系不佳等原因,导致情绪烦躁的人,工作精神不集中,自身与外界环境不能很好协调,极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3.2.5情绪急躁的人,由于求胜、赶时间心切,工作不仔细,易出现有章不循现象。

3.2.6部分员工由于疲劳、体力下降、视力不佳、年龄偏大等生理原因,也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3.3 利益与管理原因

3.3.1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抢时间、赶进度而忽视安全,产生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3.3.2规章制度、作业规程不完善,协调配合不当,监督检查不严,信息传递不佳等,也易助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4 产生环境影响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产生环境对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3.4.1井下光线昏暗、视野窄、容易造成作业不准确,并易使人感到困倦、精神不振,而造成操作失误。

3.4.2井下作业空间狭小易使操作动作变形产生不安全行为。

3.4.3各转载点、采掘作业场所局扇及采掘机械噪音大,严重的噪音影响语言和声音信息交流,并使人多疑易虑,从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4.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4.1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基本控制措施 4.1.1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4.1.1.1认真组织完成全年的安全技术培训实施计划。根据生产形式和能力变化、人员增减情况、设备更新、环境变化等因素,要改变现有培训组织方式,突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培训,培训教师主要从矿内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中选聘,必要时外聘有资质的专业教师进行授课。

4.1.1.2区队每天要利用班前会进行岗位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的学习贯彻,要坚持开展班前岗位风险辨识评估、坚持开展“每日一题”安全知识的学习活动,通过生产技术知识和岗位培训提高职业技能,避免工作差错和操作失误造成事故。

4.1.1.3各级管理人员要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员工生产作业前必须做到“五思而行“即:做本职工作有什么风险?不知道不去做;是否具备做此项工作的技能?不具备不去做;做本项工作环境是否安全?不安全不去做;做本项工作是否有合适的工具?不识和不去做;左本项工作是否佩带合适的防护用品?没有不去做。

4.1.1.4每年矿里要组织开展不少于2期的全员事故按例培训教育,区队班组安全活动也要将事故按例教育做为一项主要内容组织学习,通过事故按例培训教育达到提高安全意识的目的。

4.1.1.5从控制不安全行为出发,对不安全行为人员还要进行安全态度和安全思想教育培训。通过安全态度和安全思想教育,消除员工头脑中对安全的错误倾向性,克服不安全的个性心理,端正安全态度,提高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从而避免不安全行为。

4.1.1.6每年按安全活动计划,组织开展诸如安全演讲、安全知识竞赛、出动安全宣传车等群众性的安全宣教工作,使全体员工通过安全文化力的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4.1.1.7在现有安全培训管理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负责培训的部门要及时向矿领导提出申请,适当增加配备专职的安全培训管理人员。

4.1.2强化安全管理

采取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奖励引导员工的行为积极主动向安全方面发展,通过惩罚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约束,使员工知道不该那样做、不敢那样做。

4.1.2.1严格执行各种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程、措施,用责任追究手段来保证执行力度,做到违者必究,一视同仁,不搞下不为例,保持制度的有效性、连续性,强制约束不安全行为。

4.1.2.2加大对不安全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强制监督纠正不安全行为。各级管理干部、专检人员、职能部门要以现场为重点,以不安全行为易发者为突破口,不间断的进行检查及突击性的抽查。

4.1.2.3带班队长、班组长要加强现场作业行为的安全监管,及时纠正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对不安全行为的处罚处理执行连带责任,当班人员发生不安全行为,带班队长、班组长负连带管理责任,其他人员负连带监督责任。

4.1.2.4继续深入开展班组建设活动,通过创星级班组,激发员工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全矿的热情。把安全管理的重心下移到现场,使安全压力传递到每个作业人员,形成主动制止不安全行为、积极消除安全隐患的良好安全氛围,使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能安全”、“我会安全”的根本转变。

4.1.2.5将个人的经济利益与安全挂钩,通过全员安全风险抵押、安全责任承包及加大安全在结构工资中的比例等方式,推动安全工作健康发展,促使员工关注安全。

4.1.2.6各级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带头不违章生产、不违者指挥,以“榜样”激励员工不违章作业。

4.1.2.7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加班加点、超时疲劳工作。

4.1.2.8充分发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保安全作用,牢固筑起干部监管、员工自保互保、家庭协管的三道防线,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抓安全的强大合力。

4.1.3科学地选用人员,做到人机最佳匹配

4.1.3.1各工作岗位和工种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要根据岗位设置要求科学地选择和配备人员,做到人机匹配。

4.1.3.2积极开展岗位技术比武,从中发现优秀的岗位工,充实配备到重要、需要的岗位上。

4.1.3.3鼓励员工加强岗位技能学习,确保业务上精一门、会几门。4.1.4改善作业环境

4.1.4.1作业环境舒适,主要是使环境改善,员工操作设备时与周围环境、高低、前后、站、坐等能满足最佳状态,达到并保持作业人员能适应的状态。

4.1.4.2各种作业空间的尺寸和机电设备的安设都要严格按设计要求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不同高低、胖瘦人员情况,作到可调整、可改变,并与环境舒适匹配。

4.1.4.3作业地点的照明要保持合理的光照度。4.1.4.4躁声大的设备要采用消音设备及相应措施。

4.1.4.5作业现场要保持环境的整洁、设备卫生、标识清晰。

通过以上措施要使作业环境达到作业人员不因环境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映,使操作作者身心愉快地去工作,从而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4.1.5做好思想和情绪调解工作

员工因思想情绪的变化而影响正常工作的事件突出表现在:工资和福利待遇问题、工作晋级问题、与领导矛盾问题、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发生的问题等等。

4.1.5.1各级领导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调解。要切实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员工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出现问题和困难,有关领导和部门要妥善解决,使操作者注意力集中,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

4.1.5.2要加强员工政治思想工作,经常和员工交流思想,了解掌握思想动态。教育员工热爱本职工作,随时掌握其心理因素的变化状况,排除外界的不良刺激。

4.1.5.3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要公平、合理,并按时发放。4.1.5.4员工的晋级要公正,不徇私情。

4.1.5.5员工与领导者发生矛盾,领导者要理性对待,通过相互交流和谈心等方式加以化解。

4.2 有痕无痕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

行为痕迹主要是看不安全行为发生后是否可追溯。有痕不安全行为的特点是:人员发生不安全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会留下一定的行为痕迹,无痕不安全行为的特点是:只有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而不会留下可追溯可的痕迹。针对上述行为的特点,各级管理人员可利用相应的管理手段推断出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对于发现的有痕不安全行为重点要对其进行及时的责任认定和相应的处罚,对于无痕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必须加强现场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控制无痕不安全行为。

4.2.1有痕不安全行为控制控制措施

4.2.1.1各级管理人员现场检查发现不安全行为发生的痕迹,必须要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并对不安全行为的造成的隐患及时落实整改。

4.2.1.2对于一般性质的不安全行为,对照安全管理条例相关条款对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对于情节严重的不安全行为,要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于此类责任追究通报必须要下发通报全矿各单位,以此达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4.2.2无痕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4.2.2.1驻矿矿安监处、各业务管理部门、专检人员把定期与动态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原则上每周一次,遇有特殊情况增加检查频率时具体调整;动态检查实行24小时不定时的对各作业地点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巡回检查。

4.2.2.2安监处负责牵头,机动性的组织有关业务人员以“小分队”的形式,进行不定期的夜间突击抽查不安全行为。

4.2.2.3各单位第一责任人每周牵头组织一次本区队定期的不安全行为纠正巡查。

4.2.2.4当班的值班、跟班矿领导、机关业务部门跟班人员、班组长、群监员进行跟班巡查。通过上述四种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检查,记录所发现的问题,并进行仔细分析、判断,按照《不安全行为矫正实施程序》,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矫正。

4.2.2.5各工作面均设置有“矿领导、业务部门安全检查记录”、“安监员巡回检查记录”,对于检查存在的不安全行为,除立即纠正并对不安全行为为人员给予必要的处理外,还要通知现场带班队干,现场检查情况要详细记录在工作面的检查记录上。

4.3不同频率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

通过对不安全行为的分析分类,在具体工作中应重点对发生频率高的不安全行为予以高度关注,并及时进行纠正,对于发生频率低的不安全行为也要力求杜绝。

对于不同频率不安全行为要建立不安全行为人员管理台帐,对不安全行为除罚款、停职待岗培训等处理外,实行扣分积分考核。

4.3.1低频率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4.3.1.1 对于低频率不安全行为的管理,重点由区队带班队长、班组长加强现场作业监管,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

4.3.1.2各级管理人员要提高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对于发现的不安全行为必须给予必要的处理。

4.3.2高频率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4.3.2.1对于发生频率高的不安全行为,要特别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于关键的作业环节,重点的施工作业过程布置专人进行重点的盯防。

4.3.2.2加大对高频率不安全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强化安全培训教育,对于重复发生不安全行为人员处罚处理在原基础上加倍。

4.3.2.3对于通过待岗培训、罚款处理后仍反复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人员,给予强制长期待岗或上报公司人力资源部予以开除等行政处理。

4.4不同风险等级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

对于人员不安全行为风险等级划分参照本质安全管理中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划分,划分了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5个等级。

4.4.1中等及中等以上风险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

4.4.1.1中等风险以上的不安全行为,均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和多人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管理要加强基础教育,从应知应会、自报互保开始培训,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工作作风,树立在岗每一分钟、负责60秒的敬业精神。矿设立矿长安全奖励基金,重点奖励那些在安全生产上做出突出贡献,制止违章、消除隐患、避免事故的有功人员。

4.4.1.2各级管理人员、安全专检人员突出重点地监督检查可能发生中等以上风险的不安全行为,加大对此类不安全行为人员的查处力度。对于屡教屡犯,可能造成重特大事故的不安全行为要做到铁的制度、铁的手腕、不留情面,经济处罚不能奏效时必须给予严肃的行政处分。

4.4.1.3 安全监察部门、业务保安部门、各级管理干部要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盯防,对于中等风险以上不安全行为如发现以上人员假检、漏检、失职、通人情私了现象,一律调离本岗位,特别严重的人员给予经济和行政双重处理

4.4.2一般风险、低风险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4.4.2.1一般风险、低风险的不安全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容易引发零敲碎打的人身事故,因此在安全监察检查中也应予以必要关注,力求在矿井生产作业中消除各类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4.4.2.2加强日常安全检查控制,力求把安全监察检查防止不安全行为发生的重点放在现场,把主要对象放在控制人的行为规范上,发挥班组长、群监员、安监员的特定作用,不断纠正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和错误操作方法,各级管理人员、专检人员要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行为表率教育员工,用关心爱护去帮助员工,以谈心走访形式感化员工。员工不安全行为矫正办法 5.1不安全行为的矫正 5.1.1有意不安全行为矫正

5.1.1.1对于有意做出不安全行为的人员由本质安全管理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分析做出停职、待岗决定,并根据有相关规定对其做出罚款处理或警告、记过、记大过行政处分决定。对于有意不安全行为人员的停职待岗培训,必须进行不少于一周强制培

5.1.1.2 对于停职待岗的不安全行为人员进行强制性培训教育,必须先对其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认定,重点解决其侥幸心理驱动下有意做出不安全行为的思想意识原因何在,除按规定给予行政处分、罚款等处理外,结合其违章原因,有针对性地选择如下培训内容:

(1)思想认识教育,由矿、处级领导为其上好第一课,解决思想认识问题;(2)对不安全行为后果认识;个人写出书面检查,深刻反省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

(3)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公司、矿相关安全生产文件及规程措施;(4)本岗位危害因素辨识;

(5)相关事故案例;

(6)关于不安全行为对国家集体、个人造成后果的有关材料。5.1.2 无意识不安全行为矫正

5.1.2.1 不安全行为人员因习惯性行为或工作

十五、思想麻痹等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重点加强规程、措施培训和教育,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自保能力,经过不安全行为矫正,不重复发生者可不追究或不处分,对于无意不安全行为人员应该重点培训如下内容:

(1)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和安全法律法规;(2)岗位危害因素辨识;

(3)岗位职责、岗位操作规程、作业规程;(4)有关事故案例等;

(5)安全态度和安全思想教育。5.1.3违章指挥的矫正

5.1.3.1一般的违章指挥矫正,重点对各级管理者(包括班组长)在不具备生产或设备运行、环境条件差的情况下,强令员工作业或强行要求启动设备的行为,由安监处对其进行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知识教育,强制学习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及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并要求写出书面检查,同时给予500元的罚款。

5.1.3.2严重违章指挥,重点是各级管理者(包括班组长)明知作业现场存在隐患、环境或设备对人身可能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强制指挥员工进入现场作业行为。

由安监处与矿分管领导共同对其进行强制培训,停职待岗期间发给规定的生活费。本质安全管理委员会根据违章行为情况,分别给予撤职、降职、调离等处分,同时给予1000元的罚款。

5.1.4不安全行为矫正管理

5.1.4.1对于不安全行为人员待岗培训管理单位为驻矿安监处主任工程师负责组织、实施、管理。

5.1.4.2对于不安全行为人员的待岗培训要按培训内容认真组织实施,严禁敷衍了事。必须严格考勤制度,培训结束后要针对培训内容出题考试,考试实行严格的闭卷考试。

5.1.4.3待岗培训人员考核合格后经矿领导审批后方可安排重新上岗。待岗培训考试成绩不得低于80分,考试不及格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继续接受停职待岗培训。停职待岗培训期间发给生活费,标准按集团公司相关规定执行。

5.1.4.4培训完成后,受训人员要在个人技能和安全意识上有所提高,特别要消除不安全的错误认识,增强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5.1.4.5对一年内重复发生3次有意不安全行为的员工,在加倍罚款处理的基础上,上报公司人力资源部给予开除留用或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5.1.4.6对于不安全行为给予行政处分的人员,要以文件或通报形式下发各基层单位,强制培训的人员由安监处进行不安全行为认定,通知其所属区队和家属。给予经济罚款人员由安监处下发罚款通知单交财务及个人。

6.员工不安全行为积分考核办法

为了激励员工自觉做出安全行为,对员工不安全行为实行扣分积分考核。6.1扣分标准

员工基础安全分为10分。根据《员工主要不安全行为表现及其分类》,对各类不安全行为进行量化考核,每发生一次可能导致特大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5分;每发生一次可能导致重大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4分;每发生一次可能导致中等风向的不安全行为扣3分;每发生一次可能导致一般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2分;每发生依稀可能导致低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1分。

6.2扣分方式

按照扣分标准和不安全行为性质,对责任人进行累计扣分考核,动态监查。凡出现不安全行为,除罚款、待岗培训处理外,根据违章情况进行考核扣分。

6.3不同分值等级相应处罚标准

6.3.1对于扣1分的不安全行为,对责任人并处100元的罚款,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罚款50元。

6.3.2对于扣2分的不安全行为,对责任人并处200元的罚款,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罚款100元。

6.3.3对于扣3分的不安全行为,对责任人并处300元的罚款,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罚款200元。

6.3.4不安全行为扣分累计达到4分人员定为“一类不安全人员”,并处500元的罚款,停止工作,离岗培训7天,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罚款300元。

6.3.5不安全行为扣分累计达到5分人员定为“二类不安全人员”,并处800元的罚款,停止工作,离岗培训15天,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罚款500元。

6.3.6不安全行为扣分累计达到6—9分人员定为“三类不安全人员”,对责任人并处1000元罚款,停止工作,离岗培训30天。

6.3.7不安全行为扣分累计超过10分,上报公司人力资源部给予不安全行为人员开除或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6.4不安全行为扣分考核方法

6.4.1全矿不安全行为积分管理由驻矿安监处统一负责。安监处建立不安全行为人员档案,专人负责积分登记,每月公布一次扣分积分情况。

6.4.2积分情况同时记录在个人人井安全资格证扣分记录内。对达到警戒线的个人立即进行强制性培训。

6.4.3扣分结果与个人安全风险抵押挂钩,扣分达到3分、4分、5分的人员,在返还安全风险抵押时按10%、20%、30%的比例扣除,累计扣分在6—7分、8—9分区间的,在返还安全风险抵押时按50%、70%的比例扣除,如扣分累计超过10分(包括10分),扣除全部安全风险抵押金。

06.4.4连续一年未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井下作业人员给予600元的奖励,地面作业人员给予300元奖励;对于连续未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井下作业人员每增加一年奖励金额递增200元,地面作业人员递增100元。

6.4.5对于每发生一次不安全行为的人员,全年安全奖按30%扣除兑现。

6.4.6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考核计分周期逐年连续考核记取。7岗位考核标准 7.1考核说明:

7.1.1每月由单位负责人负责组织各班组人员进行依稀考核,打分时以班组长对组内人员日常工作表现的评价为基础,结合被考核人在单位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打分,考核得分与被考核人的当月安全结构工资相挂钩。

7.1.2考核在80分以上不奖不罚,考核在80分以下,每低10分扣除工资总额的20%。

7.1.3由于自身不安全行为造成人身事故和重大非伤亡事故的员工,其它项不再进行考核打分,安全管理考核项总分按零分记分。

7.2 岗 位 考 核 标 准.doc

不安全行为管理办法 篇2

关键词:维修资源管理(MRM),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结构方程模型(SEM)

0 引言

近年来的民航事故调查显示,由于机务人员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维修失误造成的事故及事故征候逐年增加,因此,机务维修安全成为航空安全的急需解决问题[1]。维修资源管理(MRM,Maintenance Resource Management) 对于机务人员维修安全行为的影响已在国外研究多年,是保障机务维修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执行力的好坏是影响机务人员不安全行为及维修绩效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研究只针对以往民航业内所记录的机务人员不安全行为数据,定性地考察了维修资源管理各变量对机务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认为管理不当会诱发机务人员不安全行为[2,3]。还有部分研究认为机务人员沟通不当、操作失误以及工作压力大等相关因素都会导致机务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4,5,6]。但以上研究仅是经验性的分析与推断,只考察了维修资源管理各因素与机务人员不安全行为的之间关系,缺乏实证检验。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拟以一线的机务维修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收集维修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机务人员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和事故症候的数据,根据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理论,构建维修资源管理各因素与机务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关系模型,对该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机务人员的安全行为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目前国际上将维修资源管理定义为帮助维修人员预防非技术性操作失误及意外事件发生而发展的一种维修人为因素计划,其目标为增强航空安全水平[7],主要包括沟通、团队合作、领导能力、惯例等要素。本文以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工作压力、领导能力、工作环境、惯例作为维修资源管理的变量。

维修班组成员属于不同的专业领域,是各自独立的,但一项维修作业往往需要多个班组成员之间甚至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如果个别机务人员的表现低于整体班组成员团队协调能力,意见无法和其他成员达成一致,在维修作业时会导致不安全行为意图及不安全行为的发生[8]。由此假设:团队合作对不安全行为意向有负向影响作用;团队合作对不安全行为有负向影响作用。

维修作业的信息传达很多是依靠维修手册、工程指令、工作单/卡、最低设备清单及其它非立即性的书面手册,不属于同步的沟通。在手册使用不当、信息沟通不良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导致重要信息缺失,从而出现操作错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1988年美国Aloha航空公司一架飞机失事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维修管理者与一线工作人员缺乏沟通,在制定飞机维修计划时发生严重错误,机务人员在执行维修作业时发生操作失误,导致机身上部和接缝处解体[9]。据此假设:沟通交流对不安全行为意向有负向影响作用;沟通交流对不安全行为有负向影响作用。

全国机队规模的持续扩大造成机务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随之增加,其生理疲劳和情绪耗竭程度也随之严重。生理疲劳和情绪耗竭会诱发工作中产生操作错误、遗忘细节等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会导致决策和判断能力减弱,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10]。相关研究显示,工作压力与不安全行为显著相关[11]。机务人员由于工作压力导致的生理疲劳、记忆力下降和工作倦怠等都影响机务人员的操作行为。据此假设:工作压力对不安全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作用;工作压力对不安全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

维修主管需要独立处理不同维修部门间突发情况下的所有问题,很容易因其决策失误导致维修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11]。据此假设:领导能力对不安全行为意向有负向影响作用;领导能力对不安全行为有负向影响作用。

机务人员在工作时经常会受到发动机试车、飞机起飞等的噪音干扰,这会造成机务人员工作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烦躁。并且,在夜间工作的机务人员只能依靠航站的灯光及手电筒的微弱光线做过站维修检查,极易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忽略操作步骤,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12,13]。据此假设:工作环境对不安全行为意向有负向影响作用;工作环境对不安全行为有负向影响作用。

使用惯例是团队工作发展的不良后果之一。维修人员面对例行维修问题时,会参照前人行为而不是翻阅维修手册,进而此行为会发展成为团队处理该问题的惯例[4]。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465位被调查人员中有69% 的人员表示他们用前人的参考行为完成例行维修工作,从而会在维修过程中安装不正确、使用错误的零件[14],这些不安全行为极易导致维修事故。据此假设:惯例对不安全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作用;惯例对不安全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

不安全行为意向是不安全行为的重要诱导变量[15],因此,在建立有关维修资源管理与不安全行为的模型时,还应考虑不安全行为意向的中介或调节作用。据此假设:不安全行为意向与不安全行为显著正向相关。

根据上述假设构成的模型如图1所示。

2 数据来源与量表设计

2. 1 研究样本

以华北某维修工程公司维修一线员工与基层管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主要分为三类,即机务经理、班组长和一线员工。选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机务工作人员中抽取被调查人员,共抽取样本210人。其中抽取机务经理20人,占所有调查对象的9.52% ;抽取班组长38人,占所有调查对象的18.10% ;抽取一线员工152人,占所有调查对象的72.38% 。测试人员的年龄从24 ~ 25岁,平均年龄为31. 45岁( SD = 8. 265 ),他们的工作年龄从1年到34年,平均工作年龄为8. 56年( SD = 7. 635) 。一共收回调查问卷201份,经研究得有效问卷为196份,有效率93. 33% 。

2. 2 量表设计

维修资源变量的测量主要是根据国外针对维修资源管理开发出的MRM/TQM问卷来评估,并考虑国内机务人员的工作实际情况;对于不安全行为意向的测量主要根据文献[15]的研究结果;对于不安全行为的测量主要是根据被发现并记录的不安全行为数据。问卷在征求维修公司管理者和安全管理专家的修改意见后,通过编制、修改、优化凝练,最后形成的测量量表共有25个项目。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分法,将答案分为7个等级,1分为完全不同意,7分为完全同意,所测量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MRM测量要素组成,其中包括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工作负荷、领导能力、工作环境、惯例;第二部分为不安全行为,包括不安全行为意向,不安全行为。调查问卷的主要构成内容见表2。

3 量表检验与模型验证

3. 1 信度与效度分析

为了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主要应用SPSS17. 0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通过Cronbach'sα系数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得到的数据如表2所示,各变量Cronbach'sα系数都高于0. 7,表明量表信度值较高,内部一致性信度水平较高,符合问卷设计的要求。在问卷效度方面,本文主要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由于问卷的设计参照MRM评判指标以及行为测试[15]的成熟量表,所选择的指标能够基本包括测验的内容领域,其内容效度较高。检验构建效度主要测量各因素测量问题的因素载荷系数,如表2所示,各因素的载荷值均大于0. 6,说明各因素测量问题对MRM评判指标有较高的解释力度。

3. 2 模型验证与分析

3. 2. 1初始模型分析

采用AMOS17. 0软件分析假设模型的拟合程度。采用固定负荷法,对上述理论模型从适合度指数、卡方检验、替代性指数和残差分析四个方面进行了计算,其分析计算结果分别为表4的初始模型值。总体来看,各项拟合指数处在标准范围内,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较好。

模型系数估计如表3中所示,潜在变量之间、潜在变量与相关测量指标间的回归系数t值绝对值的最小值为1. 973,对应的P值最大值为0. 029,均在符合范围之内,说明模型潜在变量之间,潜在变量与相关测量指标之间具有显著性关系。变量误差方差均为正值,标准化系数均低于0. 95,说明检验系数均符合要求。同时,数据中偏度系数绝对值最大值为2. 329,峰度系数绝对值最大值为7. 678,均满足判断标准,说明数据通过正态性检验。

3. 2. 2模型修正

根据路径分析发现,理论模型中沟通交流和领导能力对不安全行为意向两条路径P值并不显著(见表3),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删除沟通交流和领导能力对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假设路径,再次运行模型,其结果显示模型中相关路径关系均显著。一般将χ2 /df、GFI、AGFI、PGFI、NFI、CFI、RMSEA、SRMR作为拟合指标。其中,当1 < χ2 / df < 3时,表示模型拟合良好; GFI、AGFI、NFI、CFI应大于0. 9;PGFI应大于0. 5;RMSEA、SRMR应小于0. 08。修改后模型得到的拟合指数χ2 /df的值为2. 475,小于3满足要求; GFI、AGFI、NFI指标值分别为0. 919、0.907、0. 914,满足拟合要求;PGF的值为0. 498,与标准差距不大可以接受;RMESA、SRMR的值为0. 058、0. 043小于0. 08。整体看来模型结构合理,属于可接受范围,如图2所示。

3. 3 模型结果分析

1) 从结构模型看,除了沟通交流和领导能力对不安全行为意向两条路径的P值不够显著外,其他路径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分别删除这两条路径后,模型达到较优拟合结果。这说明沟通交流失效直接引起操作中的不安全行为;维修主管主要是对工作任务进行决策制定,决策的失误往往会直接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故与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关联性不大。由于沟通和交流、领导能力常常直接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不安全行为又会直接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沟通交流和领导能力不足会造成维修失误。

2) 团队合作对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都有显著负向影响作用,这表明在机务人员的团队中班组成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能力很重要。良好的协调与合作能力增强机务人员判断决策的准确性,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工作压力对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机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越大,在工作中越容易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注:***表示 P < 0. 00,**表示 P < 0. 01,*表示 P < 0. 05

3) 工作环境对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都有显著负向影响作用。工作场所的噪音太大、光线微弱都会对机务人员在获取有用信息时所做的行动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管理人员应致力于改善机务人员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机务人员提高维修质量。工作惯例对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有显著正相关作用。在例行维修任务时,机务人员应使用相关维修手册规定的做法,而不是使用被团队人员例行的错误的做法,以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4) 沟通交流对不安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如果机务人员与管理者之间、机务人员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正确信息,及时获取外界信息和改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就会减少。领导能力与不安全行为显著相关,领导决策的准确性会减少不必要的差错的发生。不安全行为意向对不安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假设得到证明。

4 结论

1) 以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工作压力、领导能力、工作环境、惯例作为维修资源管理的变量,建立了关于MRM对机务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作用的SEM模型。

2) 团队合作、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和惯例均对维修人员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作用。在机务人员的团队班组成员中,要充分考虑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合理分配工作量,提高工作环境水平,减少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 沟通交流和领导能力与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影响不够显著,但对不安全行为有显著负相关作用。因此,机务人员与管理者间、机务人员间应提高信息沟通能力,减少操作差错,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务人员中管理者的领导能力越强,机务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就越低。

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对策探讨 篇3

美国安全管理专家塔兰茨曾给事故下了一个定义:事故是一种意外,但未必是致伤或造成破坏的事件。这种事件会妨碍任务的完成。事故发生前一定有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条件,或既有不安全行为又有不安全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影响安全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物的因素,一个是人的因素。

从已发生过的众多事故中,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结合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理论及亚当斯事故因果理论,可总结出如图1所示的事故致因模式。

从“物”的因素来看,即本质安全化,就现代科技水平而言,任何一个企业要做到绝对安全,完全清除“物”的不安全条件是很难的,也是办不到的。

另一方面,无论物的不安全条件怎样,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认真检查,不安全因素就可以消除,但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不易控制。从统计数字来看,目前发生事故的原因大多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由人的差错造成。因此,要预防事故,更主要是要从避免人的差错开展工作。

个人因素在生产活动中对事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同时,对于如何预防事故的现场安全对策措施的探讨和研究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影响人的差错的几个原因分析

通过对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的统计分析,影响人体差错的几个主要原因归结如下:

2.1 操作者个人特性的影响

个人特性和知识或能力的不足;缺乏经验和训练;性格、习惯等。概括起来,人的特性中主要弱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有错误和错觉,这是人的差错的根源;

(2)疲劳(短时间内),这是体力的界限;

(3)缺乏机能的稳定性,有偏差,这是动作正确度的界限;

(4)人的反应速度有一定界限;

(5)对于环境条件有一定的容许界限;

(6)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计划和知觉能力也有一定限度;

(7)具有较固定的生理节律;(8)易于受到情感的支配。

2.2受教育、训练和指导情况的影响

(1)操作训练、能力训练不足,安全演练不到位或没有演练;

(2)监督不及时或指导错误;

(3)安全操作说明书、手册、检查表等不完备;

(4)员工相互注意或信息交换发生偏差或误解;(5)教育、训练和指导的方法过时不适应新的生产要求。

2.3受内部管理氛围的影响

(1)作业时间不适应(无理或不自然的作业时间);(2)缺乏合理、稳定、均衡等作业计划;(3)作业标准和规程无效或难于执行;(4)内部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导致员工不重视、不关心差错问题等。

2.4受作业特性和作业环境条件的影响

(1)持续紧张或长久密切注意的作业;(2)配合协作关系不清的作业;(3)使操作者身体承受负荷的连续作业;(4)不适宜的作业环境(如噪声、异温、照明不良、粉尘、高空、恶臭等);(5)易出故障的系统等。

2.5受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影响

(1)信号形式含义难以区分;(2)设备布置缺乏充裕的空间;(3)表示方法或安全的信息不充分等。

3.人体差错的发生过程

关于人的差错的发生过程曾有不少人研究过,其中以拉斯姆森等人在人的差错发生过程问题上提出的模型最具有代表性。

图2中虚线框内的部分为现场调查的问题。关于人的差错机理(S)部分,包括识别、输入信息的处理和记忆。

通常把产生人的差错的外部因素称之为背景因素。背景因素的分类如下:人(MAN)、设备(MACHINE)、环境(MEDIA)、管理(MANAGEMENT),简称“4M”理论。利用该理论可将图1所述事故连锁反应理论中的“深层原因”——“人、设备、环境及管理的不良因素”做进一步分解,包括以下四方面:

人是指工厂工人或技术人员上、下、左、右之间的人际关系。若人际关系良好,则可很好地传递信息、协同步骤、密切配合,故不容易出现人为差错。

设备是指在人机界面上,显示、控制系统的功能、结构、形状和配置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是否完全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性,是否有安全装置等。

环境主要指温度、照明、噪声、振动等环境条件,以及作业方法和作业顺序等软件系统,还应包括作业速度和休息的安排等。

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及企业的安全法规、监督、检验、管理、教育与培训等措施。

人的差错机理与4M理论结合后应用到生产现场管理,通过有效地控制产生人的差错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尽可能纠正和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可有效降低和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发生数量,对事故预防具有现实意义。

4.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

在有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人的差错出现导致事故可以建立如下模型图3。

根据图3,作业行为安全还是不安全取决于作业人员的个人因素,即个人潜在的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与工作行为(感觉、认识、决定、能力)四个阶段之中的每一阶段都有联系。行为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之上的,经由思考、总结、判断、决定,而后产生行为,这一过程形成经验。究竟这种行为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且进行调整,最终目的是实现安全行为(如图4,行为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中,感知、行为、调整、经验四个因素影响着个人行为的安全性。

5.预防事故的现场安全对策措施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就是控制人的差错的出现,是在现实生产条件下防范事故的最主要手段。

结合人的差错机理与4M理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制定预防事故的安全对策措施。

5.1加强对人的培训教育

这里的人,不仅指操作者本人,也包含生产现场的其他作业伙伴,同时也包含上下级等。员工之间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正确沟通十分重要。通过全员安全培训教育,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三违”或工作差错之类的事件绝不放过;通过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培训教育,从而使员工在思想上能够重视,在行为上能够谨慎,提高危险作业时的大脑意识水平和提高预知危险的能力,能够识别和正确处理危险情况,并能认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通过应急培训和演练,使员工在危险时能达到条件反射的自然动作,能够紧急避险和正确逃生等。

5.2加强设备本质化安全的程度

对于重要的设备,必须确保联锁装置、故障安全装置等处于可靠有效的状态;合理的机械形状和配置,操作装置是适当的;合理的作业条件;为了易于识别而能有效地防止误操作,对于紧急操作部件应涂上荧光或醒目色彩等。

5.3改善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采取有效方式降低作业现场的各种物理性、化学性因素的量值,使其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对人的危害;

严格按照规范标准的要求,在使员工感到危险的地方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

认真研究协作作业时通话的有效方式,勿出现听不懂作业用语或因不同人可以作出不同理解的模糊用语,保证现场信息沟通的可靠性;

对现场的物品进行科学管理,如将现场物品划分为“经常需要的”、“偶然需要的”和“不需要的”三大类等。

5.4强化安全管理

日常安全管理对于及时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防范事故的发生是关键中的关键。非正常作业,应根据需要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对日常发生的不安全事项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建立健全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机构;配备齐全的安全技术人员;保证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奖罚措施,落实班组评估结果,落实安技费用等措施。

不安全行为管理办法 篇4

健全不安全行为的管理机制,通过观察及预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或纠正不安全行为,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针对新上岗、经常出错、喜欢冒险等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的员工,各单位要制定作业任务观察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由单位的管理人员按照规程、任务工序对观察对象的作业全过程进行观察。观察时要根据编制的观察表进行,确认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束后,与作业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将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控制措施和处理意见。班组要按拟定的控制措施进行分解落实,限期纠正,对于当时不能立即整改的,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在不安全行为管理例会上,对发生频率高、危险性高、涉及到多工种的不安全行为进行重点通报,明确不安全行为的纠正焦点,积极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及时扭转不安全行为频发的趋势。通过征集和民主讨论,掌握易于操作、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不断改进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工作。

三 员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与研究 行为痕迹主要是看不安全行为发生后是否可追溯。有痕不安全行为的特点是:人员发生不安全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会留下一定的行为痕迹;无痕不安全行为的特点是:只有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而不会留下可追溯的痕迹。针对不安全行为痕迹的特点,对于无痕不安全行为的管理控制必须要加强现场的监督检查,加大对不安全行为的处罚打击力度。3 对于有痕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各级管理人员现场检查发现不安全的行为痕迹后,要立即通知当班职能科室、机关跟班人员到现场进行责任认定。职能科室、机关跟班人员到现场后,要及时联系责任区域带班队长到现场,根据现场不安全行为的痕迹,落实具体的责任人及责任区队。对于痕迹的认定存在技术难度的,要通知矿生产办、设备办等生产技术部门人员到现场进行认定。5 对于一般的不安全行为,按照不安全行为处罚条例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处罚处理。对可能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及重大以上机电运输事故的不安全行为,组织进行责任追究落实,并下发通报进行处理。采掘、机、运、通各专业检查人员,必须对所管范围进行经常性抽查,及时准确进行不安全行为痕迹识别,对易发生事故地段要重点监督,对有不安全行为迹象的人员进行特别关注,反复提醒警告。对不安全行为的痕迹识别主要管理部门为安全办,要建立“三违”及事故管理台帐,划分不安全行为类别,通过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找出不安全行为发生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

四 员工不安全行为评审 安全办每月对各单位员工出现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汇总,分析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及规律,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2 通过每月召开的安全例会及每周安监处针对不安全行为情况的动态分析等管理审查,寻找工作上的差距,提出具体的纠正不安全行为的措施。3 每年底对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研讨,找出不安全行为引发的心理状态,掌握发生的规律,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安全办每年底对全矿不安全行为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审查,对于管理制度、措施、检查考核等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修订完善和改进。日常员工安全行为规范按照《员工岗位行为规范》执行,各级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进行补充完善。

五 员工不安全行为积分考核办法

为了激励员工自觉做出安全行为,对员工不安全行为实行扣分积分考核。1 扣分标准

员工基础安全分为10分。根据《员工主要不安全行为表现及其分类》,对各类不安全行为进行量化考核,每发生一人次可能导致特大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5分;每发生一人次可能导致重大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4分;每发生一人次可能导致中等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3分;每发生一人次可能导致一般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2分;每发生一人次可能导致低风险的不安全行为扣1分。2 扣分方式

按照扣分标准和不安全行为性质,对责任人进行累计扣分考核,动态监查。凡出现不安全行为,除罚款、待岗培训处理外,根据违章情况进行考核扣分。3 不同分值等级相应处罚标准

(1)对于扣1分的不安全行为,对责任人并处100元的罚款,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罚款50元。(2)对于扣2分的不安全行为,对责任人并处200元的罚款,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罚款100元。

(3)对于扣3分的不安全行为,对责任人并处300元的罚款,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罚款200元。

(4)不安全行为扣分累计达到4分人员定为“一类不安全人员”,并处500元的罚款,停止工作,离岗培训7天,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罚款300元。(5)不安全行为扣分累计达到5分人员定为“二类不安全人员”,并处800元的罚款,停止工作,离岗培训15天,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管理人员罚款500元。

(6)不安全行为扣分累计达到6-9分人员定为“三类不安全人员”,对责任人并处1000元的罚款,停止工作,离岗培训30天。

(7)不安全行为扣分累计超过10分,上报公司人力资源部给予不安全行为人员开除留用或解除劳动合同处理。不安全行为扣分考核方法

(1)全矿不安全行为积分管理由安全办统一负责。安全办建立不安全行为人员档案,专人负责积分登记,每月公布一次扣分积分情况。

(2)计分情况同时记录在个人入井安全资格证的扣分记录内。对达到警戒线的个人立即进行强制培训。

(3)扣分结果与个人安全风险抵押挂钩,扣分达到3分、4分、5分的人员,在返还安全风险抵押时按10%、20%、30%的比例扣除,累计扣分在6—7分、8-9分区间的,在返还安全风险抵押时按50%、70%的比例扣除,如扣分累计超过10分(包括10分),扣除全部安全风险抵押金。

(4)连续一年未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井下作业人员给予200元奖励,地面作业人员给予100元奖励;对于连续未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井下作业人员每增加一年奖励金额递增200元,地面作业人员递增100元。

人的不安全行为 篇5

1、用安全知识充实员工

我们要紧紧抓住提升员工安全素质这一“牛鼻子”工作,要改善安全培训方式,本着“干什么学什么”,“干什么精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加大培训考核力度,激励员工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增本领,打造本质安全员工队伍,做到知行合一,人、机、物、环协调、和谐。

2、用安全理念引领员工

理念,即人的理想与信念。一个人生活在世,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活,同时也承担着十分艰巨的家庭职责和社会职责。家庭幸福首先是建立在亲人安康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要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安全观,使员工珍爱生命讲安全,真正做到为自己、为亲人、为企业、为社会而安全工作。

3、用安全文化浸润员工

我们要不断完善安全文化制度,做到与时俱进,逐步构成与企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文化,提高文化的执行力,规范员工安全行为,弘扬安全工作正气,发挥安全工作正能量,构成遵章守纪光荣、违章蛮干可耻的良好风气,使员工置身于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中慢慢浸润,以养成良好的安全工作作风,争做本质型安全员工。

4、用安全制度规范员工

不讲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大家自觉养成遵章守纪的好习惯。与此同时要强化制度执行考核,透过具体规范制度的落实和刚性考核,促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做到不违章、不蛮干。

5、强化监管、约束员工

有效的现场安全监督是规范员工安全行为,确保各项安全制度措施执行到位,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大动态巡查监察力度,消除各类“三违”现象,尤其是要对班组、岗位基层作业单元的重点监管,从而扎实有效地规范员工行为,实现员工行为安全和作业安全。

6、用安全绩效激励员工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安全奖惩机制,逐步变“以罚为主”向“罚奖并举”至“以奖为主”的格式,在员工工资中加大安全考核权重,加大安全工资比重,使员工感到奖的动心、罚的痛心,心服口服,构成人人为安全工作出力,个个为安全工作争光的氛围。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人的安全行为是生产安全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只要人的行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贴合规范、贴合要求,生产安全事故将会大大减少。

以上是本人多年来在乡镇安监部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不足之处指正!

总结精选(2):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 篇6

一、透过安全教育,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安全教育使企业职工构成安全意识。经过一次、两次或者多次反复的“刺激”,使企业职工构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安全生产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职工辨别是非、安危、祸福的潜力,从而采取正确的安全生产行为;另一方面能够促使企业职工熟练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安全熟练地完成规定生产任务。

1、班组长的安全教育

事故案例证明,许多电力生产人身伤害事故(尤其是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是由班组长现场查活不清,安全措施制定不完善,现场管理混乱造成的。因此,作为企业的基层管理者,班组长也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文化素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生产经营活动都要透过班组来落实,班组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抓好班组长的安全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务必掌握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知识;了解有关事故案例,透过分析事故案例,增加安全生产经验。②熟练掌握与自己工作有关的生产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仅自己操作可靠,同时还要帮忙和指导班组工作人员正确操作避免失误。透过安全教育使班组长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丰富的安全知识和经验、熟练的安全生产技能。

2、对一线班组工作人员的教育

发生的生产人身伤害事故近80%是由于职工自身的违章造成的,在构成事故的三要素即人、机、环境的关系中能够看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对工作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素质,是安全工作的关键。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资料应包括:①加强他们对与本工作专业有关的安全和生产规章制度了解,使之用规章制度规范行为。②进行典型事故案例解析,以此增加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经验,同时透过事故案例的警示作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③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生产技术、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透过安全管理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企业安全管理是为实现安全生产而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的过程。它利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控制来自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事故发生,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透过安全管理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应开展以下工作:

1、规章制度的管理

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务必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尤其需要制定现场安全工作规程。用现场安全工作规程指导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并且规章制度应构成闭环管理,即制定-执行-发现问题和不足-修订使之完善-再执行。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务必使生产一线人员有章可循。因此规章制度的管理至关重要。

2、现场的安全监督

建立企业安全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安全监督网的作用,随时检查现场的生产活动,发现并纠正违章行为。首先是班组安全员应发挥现场监督检查作用,班组安全员随班组一齐工作,及时掌握现场状况,纠正违章和不安全行为。安全员应具有高度的职责心,对班组成员人身安全负责,履行监督职责。其次安全监督机构应巡回检查各生产现场,纠正违章,不定期地向领导和管理人员通报状况,敦促班组及其上级部门加强管理,以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3、发挥安全奖惩制度的作用

在海因李希避免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3E”原则中,重要的一个对策就是“惩戒”。对个别采取不正确的态度、忽视安全、甚至故意采取不安全行为者,给予经济上的或其他必要的处罚,强制其树立正确的态度,采取安全的行为。

总之,要保证企业员工免遭人身伤害,保障生产顺利进行,就务必下大力气消除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两个根本对策。

总结精选(6):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进行生产操作时的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有可能直接导致事故的行为。系统安全理论认为:机械和环境的信息不断地透过人的感官反馈到人的大脑,人若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就能化险为夷,避免事故和伤亡;反之,如果所面临的危险未能察觉、认识,未能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响应时,就会发生事故和伤亡。人有自由意志,人的行为不是完全受管理者控制的,往往人的行为也不是完全受自己的控制容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生理、心理状态不稳定,其安全可靠性比较差,再加之在生产过程中总有促使员工做出不安全行为的条件存在,往往会由于一些偶然因素而产生事先难以预料和防止的错误行为。根据行为主体人在行动之前是否意识到自己行动的危险性,能够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行动之前行为主体没有认识到自己行动的危险性,能够称之为非故意违章行为,主要是因为人的潜力、生理心理因素而使人的大脑对信息处理不当而导致的行为,如误操作等;另一类是行动之前行为主体人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行动的危险性,但仍然采取该行动,能够称之为故意违章行为,主要是由于人的心理缺陷造成的,是安全意识差而导致的行为,如“三违现象、习惯性违章”等。人的不安

全行为透过管理、监督、培训等的手段是能够有效的控制的。根据的实践我认为用下面的措施,能够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减少事故的发生。

一、加强管理,用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先进企业必然有先进的规章制度,培养优秀员工更需要先进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华北油田HSE手册规定三级单位作业管理手册资料应包括:三级单位各岗位HSE职责;现行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三级单位应急预案、操作规程等。队站HSE管理体系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作业计划书、HSE检查表,其中作业指导书资料包括:队站概况、岗位设置、属地划分及HSE职责、操作规程(操作卡)、应急处置措施。这些规定从制度上保证管理者和操作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行为规范,若使企业建立的规章制度贴合实际,被员工理解和严格实施,用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推荐做好如下几点:

1、做好辨识危害因素和风险评价

危害因素是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其结合的根源或状态。危害因素辨识的结果作为制定公司管理制度、应急处置方案、操作规程的依据。危害因素辨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他任务量大,难点多。辨识时要根据本单位生产工艺规程确定的生产工艺、生产工艺流程和作业场所环境条件,对全部生产岗位的全部生产操作的全过程,

主要应用伤亡事故致因理论中的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和系统安全理论进行危险、危害辨识,找出潜在的错误释放的能量(危害因素)。翻阅一些单位组织的第三方HSE体系审核和合规性检查发现,危害因素辨识问题较多,表此刻条目过多,记录及描述不准确或与实际不符,员工参与度不够,认同度较低。为此,推荐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及评价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成立由领导、技师和班组优秀员工、技术专家、设备专家、安全专家组成的、熟知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操作步骤的辨识小组。

(2)充分运用HSE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从作业层面、操作流程、关键部位、主要基层单位和重点专业等方面,全面梳理安全环保风险。采用工艺安全分析的方法,全方位、全流程、全过程开展危害辨识和评价。

(3)以员工的操作顺序或工作的时间顺序,适当划分作业单元和操作步骤,按《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和第一危险源(能量、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人、物、环)进行识别。

(4)对辨识的危害因素正确的评价后,按危害可能造成事故的严重程度分类管理记录并构成清单。针对每步操作中危害因素的要按必须的规律描述,让清单使用者看到规律,以便构成工作习惯。

(5)将识别的危害因素经过与此有关的全体员工的讨论后,做到全员参与,再构成清单,根据持续改善的原则,每年辨识一次,及时整改不贴合项。

2、制定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

要在已确定生产工艺、生产工艺流程和作业场所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在进行了危险、危害辨识的基础上制定安全操作规程,使所制定的安全操作规程科学合理、有安全性,切实可行、有可操作性,实施以后能有效控制不安全行为,确保避免伤亡事故;确保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损坏,因设备损坏而导致伤亡事故。

要吸取事故(包括本单位曾发生的事故和尽可能搜集到的同行业、同类型单位曾发生的事故)教训,把处理事故时制定的防止重复性事故的措施中有关规范、约束操作者行为的措施写进安全操作规程。

不能以制定约束人的行为的安全操作规程代替按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操作规程不能只作原则性或抽象的规定,不能只明确“不准干什么、不准怎样干”而不明确“应怎样干”,不能留有让从业人员“想当然、自由发挥”的余地。安全操作规程中的要求和规定不能突出了重点而放弃了次点,要具体详尽,宜细不宜粗,能细则细,应有可操作性,应明确操作中务必的操作、禁止的操作、务必的操作步骤、操作方法、操作注意事项和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要求以及出现异常时的应急措施。涉及设备(设施)操作的安全操作规程应包括如何正确操纵设备(设施),以防止因操作不当而导致设备设施)损坏事故的规定(《设备(设施)的技术操作规程》)。文字表述要直观、简明,便于操作者理解、掌握和记忆。

在HSE管理体系运行中发现,企业及“两书一表”中安全制度确实不少,但有多少制度员工能认可和理解,这应引起我们的深思。为此,要对安全制度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去其不适,使员工能够认同,执行到位。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不

断地修订完善安全操作规程。随着生产的发展、变化,要及时地修、补充直至制定新的安全操作规程,以持续其健全、完善、有效。同时,要强化制度执行考核,透过先进制度的落实和刚性考核促进员工良好安全行为的养成,做到不违章、不蛮干。

3、强化监督和奖惩机制,约束员工不安全行为

有效的现场安全监督是规范员工安全行为、确保各项安全制度措施执行到位、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安监队伍建设,加大动态监察力度,消除各类“三违”现象;要充分发挥上岗干部、班组长、党员、团员、网员监督员的作用,强化安全监管;要强化全面班组全程管理、岗位就近式管理和安全程序化管理,从而扎实有效地规范员工安全行为,实现员工行为安全和作业安全。

从职工对安全管理的态度来分析,其过程为:服从→同化→内化3个阶段。服从,即指个人为避免惩罚而按照要求、规范采取的表面行为。这说明新工人对规程、管理制度刚开始的执行只是表面服从,然后才会受班组中其他人的思想行为的同化,最终从内心深处理解安全规章和制度。这说明严肃的奖罚会深刻影响一个人对安全的态度和意识。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安全奖惩机制,逐步变以罚为主为以奖为主,逐步加大员工安全工资占总工资的比例,如增设员工安全等级工资、安全行为工资、隐患排查工资、安全考试工资等。开展安全比武大赛、安全智力竟赛、评比“六员一防”安全光荣户等,完善现行的个人安全技能帐户和群众安全绩效工资考核制度,真正使员工感到奖的动心、罚的痛心,使员工不敢违章,构成人人为安全工作出力、个个为安全工作争光的氛围。

二、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

意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人要有安全的意识,才会有安全的行为,有了安全的行为,才能保证安全生产。所谓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务必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实践证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受人的安全意识所影响,安全意识对安全生产有着决定性作用。从国内外发生过的众多生产事故来看,部分企业的安全工作整体上并不是很差,安全投入也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规章制度健全,员工明白安全操作规程,而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个别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强引发的不安全行为。一齐事故可能是因为某个员工的一根香烟,一个小失误,一次小违规,但引发的事故后果却十分严重,对员工们造成人身伤害,对企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从这个角度和好处上讲,增强安全意识、杜绝不安全行为对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1、做有感领导

领导的最低要求就是员工的最高行为标准。HSE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领导是核心,在HSE体系的运行过程中,运行质量的好坏,领导起到关键作用。杜邦等国际知名企业安全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感领导做的好。

有感领导是指企业各级领导透过以身作则的良好个人安全行为,使员工真正感知到安全的重要性,感受到领导做好安全的决心和示范性,感知到自身做好安全的必要性。其含义有三,一是安全的影响力,有感是部属的感觉而不是领导者本人的感觉,是让员工和下属体会到领导对安全的重视;二是安全示范力,自上而下领导强有力的参与,各级管理者深入现场,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三是安全执行力,领导带给人力、财力和组织运作上的保障,让员工感受到各级管理者对安全职责作出的承诺。

中石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对落实有感领导的活动进行明示。实践证明,以下

几种做法也是对有感领导的诠释。

一是将领导的承诺、HSE意愿和企业的HSE方针、目标,带头贯彻、宣讲,让全体员工充分理解领导及企业的安全政策,在安全生产上有明确的方向,统一的行动目标,促进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意识的构成。

二是带头制定、审核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深入生产一线,用安全观察与沟通等HSE管理工具,加强与操作员工的沟通,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事实证明领导因各种原因对违章的默许,就是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纵容,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2、做好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根据危害因素辨识和评价的结果,针对可能造成比较严重后果的危害制定预防、控制、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的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这一规定要求一切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都务必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放在首位,做到防患于未然。中石油要求基层单位要建立现场处置预案,并规定“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件,从操作措施、工艺流程、现场处置、监测、监控,以及事态控制、紧急疏散与警戒、人员防护与救护、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应急处置措施,细化应急处置步骤”“岗位应急处置程序由各企业结合岗位操作规程自行规定”。由此能够看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也是员工自我教育的过程。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情景,依据应急预案而模拟开展的应急活动。演练能形象地表现出危险源、安全事故发生、发展及处理过程,是与事故相关人员参与其中的全方位培训,能使员工深刻体会到事故对人、物、环境造成的损害。为使员工增强安全意识,基层单位要将建立的现场处置预案所涉及的事故进行全部、定期演练,要全员参加,在不出现安全事故的前提下,演练尽量真实。若有条件,设立由安全监督、工程技术专家构成的专职评价人员。演练结束,务必进行总结评价,找出不足项、整改项和改善项。

3、进行企业法规和安全技能培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

学习规程和安全技术是提高安全知识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中石油员工应充分掌握本企业的HSE手册及各种现场规程,不断地了解、熟悉安全生产的管理规章、制度、技术要求,地定期开展规程学习和考试,才能实现安全意识由量到质的飞跃。只有透过学习,积累、提高安全知识,安全意识活动的用心能动性才会被释放、激发。而且透过学习过程中的感觉、知觉,使表象不断上升为概念、决定、推理,并运用逻辑的、理智化的思维活动,将安全意识构成系统化、体系化、高度自觉化的理论体系和思想。这就是安全的理性意识。安全理性意识的构成不仅仅能使职工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还能反映安全生产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能超前反映安全生产的未来发展趋势。这种理性意识能用心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为活动方向,为避免事故和差错奠定良好的心理预控思想。

“安全活动”是在安全生产的长期实践中得出的预防事故的有效措施,是班组安全管理的重要资料,也是员工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为班组成员带给了安全思想、信息、技术、措施的交流场所。也就是说认真开展“安全活动”是提高安全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安全活动的重要一点就是语言、思想的交流,所以要求参加者发言,说出自己内心的认识、感知和印象是安全活动的重要资料。在安全活动中,透过大家的语言、思想交流、推理和决定把个人心理的感性认识最终转变为提高安全意识的推动力。安全活动需要认真组织、合理安排,不能流于形式、降低质量。要定期开展,构成制度,使参加者的安全意识透过安全活动不断得到巩固、强化。安全活动要结合实际并有针对性。

如对事故的处理,应做到“举一反三”,从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用科学的方法防范类似事故的发生。这样才能开启每个人安全意识中的预见性和反思性,使安全意识的深度、广度得到发展,让安全意识的用心能动性得以发挥。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关键在于解决人意识和行为,人是一个有思想和行动目的明确的客观存在,人行为和动机是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复杂作用的影响。要控制直至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就应当正确的辨识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建立健全职责制和企业法规,领导带头,提高执行力,加强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培养安全意识强的团队,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总结精选(7):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

企业生产中发生的意外事故,70%以上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以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关键词: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安全管理;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生产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加强安全管理,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确保正常有序地进行生产经营的活动过程。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主要是人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但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往往在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隐藏着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失误。

全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27158起,死亡112822人。其中,发生一次死亡3~9人重大事故2357起,死亡9065人。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95起,死亡1570人。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个性重大事故7起,死亡263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已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我国GDP的6%。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研究 篇7

建筑安全事故严重干扰工期、影响现场管理并带来高额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同时引发系列的社会危害[1],因此建筑安全形势对建筑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因建筑业的行业特点和建筑工人的群体特点,使得安全事故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行业[2]。而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安全事故占比超过90%[3]。人为失误是在组织管理环境下对风险的不当处理,组织和个体被认为是引发事故的关键因素[4]。当前学者将个体因素分解为理解误差、错误判断、操作失误等意识、能力层面[5],以及工作压力[6]、情绪态度[7]等生理、心理方面,将组织因素分解为教育培训、工友交流等[6]。而影响因素在不安全行为形成链条中的位置、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便是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Karen A. B等[8]通过构建危险情况、安全文化、生产压力与安全态度和安全能力的关系构建社会、组织、个人的行为绩效机理模型; Johnson S. E[9]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探究组织管理与个体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机理; Fogarty G J[10]研究群体规范、群体态度、工作压力等安全氛围的不同维度与个体影响因素的关系机理。现有行为发生机理模型过于侧重心理学的表达,且与组织管理等交互作用,与建筑工人的特点结合较少,从而使发生机理复杂化,且缺少现场的实践论证,对于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治理非常不利,亟待加强对行为机理的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专家访谈梳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个体相关影响因素,构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模型,并进行验证,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建筑工人行为的个体影响因子是行为逻辑关系的基础,是组织治理、社会管理等的基础[6],其不安全行为的外在表现受内在的心理活动支配[11],心理的调节处理会作用于工作倦怠[11]、工作压力[6]、工作情绪[7]、工作态度[7]等。心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较大,因此建筑工人主体间的差异不明显,而安全能力作为主体差异化的主要特征,在不安全行为发生原因中占重要地位,此外年龄、人格特质等的差异也会引起不安全行为的不同。这些不同的前介因素便形成安全意识和安全动机的差异从而影响行为选择。而安全行为绩效有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服从行为[12]。根据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和关联性,从而搭建建筑工人个体不安全行为机理模型。该模型由三层系统构成,分别为外界系统、传递界面和个体系统。外界系统为整个行为机理模型的输入层和输出层,传递界面为外界系统与个体系统之间的过渡,个体系统即为行为判断选择系统。建筑工人行为的产生首先受社会环境以及物态的影响,如作业场所面积、气候、作业器械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受传递界面的选择处理,从而输入行为选择信息,供个体系统进行判断。传递界面主要指建筑工人对行为的认识深度,这种认识与工人的个体系统又有密切关系。而在个体系统中,其判断、选择的路径是较为复杂的,不但受个人自身特征的影响,例如年龄、性别、性格等,同时还与后天的安全教育培养有关,其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使行为反馈结果均不同,其他还有工作习惯、行为意识等,最终在内部系统处理后产生行为动机,即传递界面,然后产生指导最终行为的选择,作用于外界系统即安全行为绩效。其具体机理模型图如图1 所示。

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个体系统,而相关要素众多,本文通过对6 个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记录进行分析,并结合安全管理专家及现场一线管理人员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核心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归纳得出安全认知、安全能力和安全意识在整个行为链条中处于核心位置。

1. 1 安全认知

安全认知是建筑工人对安全管理、技术规范以及事故防范的认知[13],是个体基于安全感知层面下自身心理、态度、情绪等的变化情况[14],是对现场安全的综合反应。现场因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引发的心理、态度、情绪失稳的安全隐患众多,例如临边防护搭设时,建筑工人按照班组长的要求对临设防护设施搭建,但整体的质量以及构件的完整性建筑工人缺乏缜密的心理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因此出现受力杆件无刚性连接等安全隐患,而现场用电及脚手架安拆均有此方面的问题。此外,建筑工人在作业区休息以及未佩戴完整的防护设施进行高空作业,最根本的错误即闲散的工作态度。而这种现象与建筑业作业特点密不可分。建筑工人不具备全面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其行为有较大的自发性,且建筑行业复杂的工序造成建筑工人业务能力的缺失,难以让每一个建筑工人熟知各项的安全作业要求; 其次建设项目从无到有,现场物品的混乱使得建筑工人的注意力分散,或对安全重视程度降低,产生认知上的偏差;第三,不完备的安全监督检查使得建筑工人的安全认知异常重要,需要自发性的认识到现场作业的风险及危害。

这种行业背景使安全认知对工人的心理、意志等产生一系列影响,从而作用于最终的行为选择。据此假设H1a和H1b为安全认知对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服从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1. 2 安全能力

安全能力是个体价值观、知识技能、自身稳定性等保障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风险应对能力[15]。几乎所有的专家认为缺乏技能是现场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16]。安全认知是由于建筑工人的自身属性造成的,而这种体现在安全能力方面更为明显。例如上文分析的临设搭设和脚手架安拆,其最核心的原因是建筑工人不具备该方面的技术知识,此外,基坑边坡防护、大型设施吊装等对建筑工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要求更高,看似简单以劳力为主的建筑施工作业,实则有复杂的规范标准要求建筑工人严格执行,而此方面与航空、交通及煤矿均有明显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建筑行业涉及专业多、界面复杂造成的,因此对于建筑工人的知识、技能、风险处置能力要求也较高[6]。而知识、技能、风险处置能力、应激能力等互相之间的连贯性较强,可综合概括为安全能力,代表建筑工人对不安全行为的处置能力,或对安全行为的选择能力,此因素能够直接影响最终的行为选择。据此假设H2a和H2b为安全能力对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服从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1. 3 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指生产活动中对安全现实的认识和表现[15]。习惯性、无意识的行为表现在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分析时经常出现,例如电箱未关闭、电缆浸水、木工作业区留易燃物品等。这部分行为与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存有部分交叉,但又不能完全用两部分进行解释。安全意识在建筑业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因其主要由习惯性行为引起,因此类似一颗定时炸弹,在任何场所均有可能发生危害。对于工人而言,这一部分行为特征属于习惯性、无意识性的,是长期工作形成的定势,该定势能够有效指导工人的作业方式,因此存在行为绩效好坏两方面的引导。据此假设H3a和H3b为安全意识对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服从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1. 4 其他因素

安全心理、安全意志、安全情感等在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中出现的频次较少,但此结果不能代表安全心理、安全意志、安全情感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产生不重要,只是受限于建筑安全管理水平以及建筑工人的自身特点,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优于此。在实践认知方面,建筑工人在自然开放的环境中作业,对自身心理、意志、情感等的稳定性较好,此类因素在安全事故中的影响体现较小,而态度、情绪等能够产生局部影响作用,在此包含于安全认知。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应激能力、风险处置能力均是建筑工人对安全隐患或事故的防护应对能力,结合上文分析包含于安全能力。安全意向、安全习惯等是建筑工人习惯性的作业方式、作业步骤等归纳综合,包含于安全意识。

综上分析,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核心因子如表1所示。

2 数据来源与量表设计

2. 1 研究样本

问卷调查选择重庆、安徽、山东等6 个处于不同施工阶段、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施工现场一线生产工人和基层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同时选择12 位安全管理专家及教授参与调研。选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对调研人员进行选择,共发放问卷共计400 份,回收问卷337 份,问卷回收率达84. 25% ,除去无效问卷42 份,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回295 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7. 53% 。

2. 2 量表设计

安全认知、安全能力、安全意识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在进行量表设计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建筑工人个体行为机理需求进行调整,并通过与6 位安全管理专家逐一进行论证,最终确定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安全认知( SP) : 指建筑工人对施工现场不安全因素的个体反应,因本文研究对象为建筑工人个体的内在行为机理,不考虑外界组织、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机理,而将重点置于对建筑工人情绪、态度、心理等引起的变化。参考Hayes B E等[17]的研究,以不安全因素对工人个体内在特征的变化为依据,选取安全心理( SP1) 、安全情绪( SP2) 、安全态度( SP3) 、工友关系为( SP4) 为测量安全认知的量表。

安全能力( SA) : 指建筑工人对施工现场不安全因素的处置能力,也基于建筑工人个体内在特征,参考Re A[18]等的研究,选取工作经验( SA1) 、理论知识( SA2) 、技术能力( SA3) 、学习能力( SA4) 为测量安全能力的量表。

安全意识( SC) : 指建筑工人将安全与生活工作的融合程度,参考Zhang Jingyu等[19]的研究,选取行为习惯( SC1) 、安全的关注程度( SC2) 、安全的判别程度( SC3) 、作业冒险程度( SC4) 为测量安全意识的量表。

安全服从行为( PB) 与安全参与行为( CB) 的相关量表非常成熟,结合本研究对建筑工人个体的影响,参考Neal A[12]选取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PB1) 、安全作业习惯( PB2) 、安全防护习惯( PB3) 、安全服从反抗( PB4)等为测量安全服从行为的量表。安全参与行为( CB) 为日常工作管理( CB1) 、公司战略管理( CB2) 、管理参与主动性( CB3) 、管理参与影响性( CB4) 等为测量安全参与行为的量表。

3 量表检验与模型验证

3. 1 信度与效度分析

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对问卷进行试测,选取相关系数和内部一致性值进行判定,相关系数在0. 3以上且显著性水平在0. 01 以下的合理并给予保留。通过试测保留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测量量表的所有题项。然后通过运用SPSS18. 0 分析问卷变量数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安全认知、安全能力、安全意识、安全参与行为、安全服从行为的Cronbach’s α 取值分别为0. 845、0.914、0. 845、0. 804、0. 730,总体信度系数为0. 903,各观测变量的Cronbach’s α 取值均大于0. 7,说明该问卷指标的数据可靠性得到认证。另外,除安全服从行为数据信度位于0. 7 ~ 0. 8 区间内之外,其他变量均高于0. 8,数据高度可信,属于可信区间,而且总数据信度大于0.9,可信度极高,故该数据可信。变量数据中安全能力与安全意识的KMO值大于0. 8,效度适合; 安全认知、安全参与行为、安全服从行为的KMO值> 0. 7,效度一般; 总数据的KMO值> 0. 8,效度适合。另外,在总数据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KMO值为0. 870,Bartlett’s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 149. 689,相应的概率P接近0,小于0. 001,说明该问卷的数据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详细数据如表2 所示。

3. 2 模型验证与分析

借助于AMOS21 软件对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运行结果发现安全意识对安全参与行为的C. R.值为1. 63,P值为0. 096,远大于0. 05,安全意识到安全服从行为的C. R. 值为1. 812,P值为0. 070,大于0. 05,选取修正指数MI值最大的依次调整路径,修正后的模型安全意识通过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间接作用于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服从行为。

而杨辰飞[20]归纳国内外安全意识概念及构成维度,得出安全意识主要涵盖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素养以及身体状态和外在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而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素养又分别包含于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安全意识作为影响变量,处于“外界刺激→态度、心理等认知系统→能力等调节系统→意识、动机等反应系统→行为结果系统”行为链条中的末端,其本身受认知系统和调节系统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观测变量调查时,对其的影响作用往往忽略,但不代表在行为链条中不存在位置。

而在实践认识中,较为反复的强调提高建筑工人的安全意识,且在现场不安全行为调查中也发现安全意识薄弱是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然而安全意识受安全认知、安全能力等综合影响,其自身更倾向于结果性的表达,而非影响因素或过程变量。因此在进行安全行为测量时,当出现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的测量时,便影响了安全意识的测量,从而使安全意识不能够显著影响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服从行为。因此在模型中予以删除符合理论及实践意义。

最终的各潜在变量间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 所示。

注: ***代表P < 0. 001。

修正后的模型如图2 所示。

3. 3 模型结果分析

模型的拟合指数如表4 所示,χ2 /df为2. 65,位于2~ 5 区间内,说明该样本协方差矩阵与估计的协方差矩阵的相似程度较大,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样本的简约指数PGFI为0. 674,大于0. 5 的标准,PNFI为0. 739,也大于0. 5,都符合要求; 绝对拟合指数RMSEA为0. 075,小于0. 08,GFI为0. 973,大于0. 9,说明数据拟合效果较好,数据的相对拟合指数CFI为0. 912,大于0. 9,接近1,IFI为0. 913,也大于0. 9,接近1,说明拟合结果较好。

安全认知对安全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强度达到0. 352,说明安全认知对安全参与行为起正向作用( H1a) ; 安全认知对安全服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强度达到0. 381,说明安全认知对安全服从行为起正向作用( H1b) ; 安全能力对安全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强度达到0. 290,说明安全能力对安全参与行为起正向作用( H2a) ; 安全能力对安全服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强度达到0. 257,说明安全能力对安全服从行为起正向作用( H2b) ; 而安全意识对安全参与行为及安全服从行为引起P、C. R. 值均不满足要求,呈现不显著影响,即H3a及H3b假设均不成立。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的部分假设得到了验证,修正后的模型能够满足实践验证。首先,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个体行为机理由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两个维度构成,而两因子对安全行为绩效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安全认知对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为0. 352,对安全服从行为的影响关系为0. 377,而安全能力对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为0. 290,对安全服从行为的影响关系为0. 257,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的观察变量影响关系均达到0. 6 以上,能够解释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可以界定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安全认知和安全能力。

3. 4 模型讨论

1) 安全认知作为过程变量显著影响安全管理绩效,且在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绩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施工现场复杂的人物环境交叉影响,使现场的不安全因素及风险难以消除,而人的行为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境中更易脱离自身控制,疏忽自身的行为认知,从而被动的发生不安全行为。这种行为发生逻辑遵循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意识层面行为处理→外界环境认知→行为波动→ 趋于不安全行为,安全认知在其中起转换连接作用。

2) 安全能力对安全管理绩效的影响作用巨大。个体安全能力是基于工程技术、信息、知识以及经济效益等安全资源对系统的输入,由个体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安全综合效益和实现安全目标的循环过程。刘祖德[15]同时认为安全能力的塑造主要基于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安全经验的相互耦合作用。

4 结论

1) 建筑工人个体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通过外界刺激作用于建筑工人的安全认知、安全能力、安全意识,从而使其产生相对应的安全动机,最终做出行为选择。

2) 安全认知对安全行为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安全认知作为偏感性的影响因素在施工现场管理中不被重视,但其不稳定的状态对行为绩效的危害是显著的,特别是安全认知对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

上一篇:地热能简介下一篇:给伊拉克小朋友的信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