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申请书

2024-06-02

离线申请书(共5篇)

离线申请书 篇1

离线电子申请转在线电子申请用户操作手册

1.办理离线转在线

选中后点击【业务办理】

点击【提交】,查看回执页面。

2.通知书接收确认

点击通知书名称,在线查看通知书

点击【接收确认】,接收确认通知书。

3.通知书答复

输入申请号,点击【查询】

点击通知书名称,在跳转页面可以查看通知书内容。

点击右上角【业务办理】

选择相应的业务进行答复,跳转至业务办理页。

4.通知书历史查询

(1)近一年通知书,可以查询一年内下载的通知书,包括离线下载的通知书。

点击通知书名称,可以在线查看通知书

点击【下载ZIP包】,可以下载通知书

(2)全部通知书,可以查询全部下载的通知书,包括离线下载的通知书。

5.【注意事项】

(1)离线转在线只能办理属于当前登录账户的案件。

(2)办理离线转在线业务后,数据同步需要24小时,部分在线业务24小时后可办理。(3)离线转在线后,在线的其他中间业务均可且只能通过在线方式办理。(4)离线转在线后,不能再办理在线转离线申请的业务。

qq离线提示语 篇2

2. 以上信息被误认为病毒,请稍后再试。

3. 八戒啊,为师正与嫦娥仙子酣战中,待会儿去高老庄找你……

4. 您的QQ已经中了我安插的病毒,请不断向本人发信,否则本人一有闲暇立刻动手!

5. 洗澡中,请勿打扰,偷窥请购票,个体四十,团体八折,订票电话: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6. 注意:使用腾讯移动qq的用户可能无法立即获取你的留言。

7. 洗澡中,请勿打扰,偷窥请购票,个体四十,团体八折,订票电话: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8. 你好,我是主人的美女秘书,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等他回来我会转告他的。

9. 你好,我去杀几个人,很快回来。

10. 不是说好了你昨日就该还我钱吗?怎样到此刻都还没动静!

11. 我正在拉磨,没法招呼您,正因咱们家毛驴去动物保护协会把我告了,说我剥夺它休产假的权利。

12. 我正在拉磨,没法招呼您,正因咱们家毛驴去动物保护协会把我告了,说我剥夺它休产假的权利。

13. 一只可爱的小猪,睁大了它那对天真无邪的眼睛,朝着你努了努嘴对你说:继续说吧,我在认真地听着呢!

14. 士隐于网络兮,以待美女;避世之繁复兮,终日无语。

浙大 教育概论离线作业 篇3

姓名: 年级:

号: 学习中心:

—————————————————————————————

一、独立完成一篇作文:《记对我人生影响最大、最让我难忘的老师》,要求写个人真实的经历与感受。

二、完成各章配套习题。第0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拉特克 2. 赫尔巴特

3. 《普通教育学》 4. 《大教学论》

5. 夸美纽斯 6. 实验教育学 7.文化教育学

8.实用主义教育学 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0.批判教育学

二、简答题

1.何为实用主义教育学?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及核心观点是什么? 2.请列举文化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简述其基本主张。3.何为实验教育学?它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主张是什么? 4.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构成内容及其基本主张。

5.什么是批判教育学?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作品及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三、情境应用题

有人说:学了教育学未必就能当好老师,不学教育学却照样有可能当好老师。可见,学习教育学没无多少实际用处。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参考答案:此题可按照如下思路作答:

1、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社会的教育;

2、学习教育学可以让我们更聪明地参与教育活动;

3、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更敏锐地洞察教育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

要求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谈体会和体会,允许跳开上述回答问题的框架,切忌不要假、大、空。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非形式化教育 2.正规教育 3.非正规教育 4.非正式教育 5.学校教育制度 6.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各级学校系统的发展趋势及特征。2.简述各类学校系统的现代发展走向。3.请列举古代教育的性质和特点。4.试列举近代教育的性质与特点。5.试述当代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人的可塑性 2.人的可教性

3.个体身心发展 4.内发论 5.外铄论

二、简答题

1.试述可塑性概念的教育学意义。

2.什么是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需要注意什么?

3.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上,存在内发论、外铄论和辩证论三种观点的争论。请问在这一问题上所谓辩证的观点是什么,它是怎样主张的? 4. 请列举并扼要说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主要因素。5. 试述教育的个体功能。

6.何谓发展性教育?进行发展性教育需要什么条件?

三、情境应用题

1.人的可教性有大小,它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个体的智力或悟性方面的条件,二是个体意志力方面的条件。根据这个判断并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请你谈谈幼儿教育的误区及其克服路径。

2.教育过程中,究竟应该给孩子多大的自由度才算合适?这既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具体而现实的教育实践问题。请你结合个人的教育经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 2.社会控制 3.社会流动

二、简答题

1.何谓社会化?学校的社会化职能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社会控制?学校的社会控制有什么特点?

3.学校具有甄别和社会选拔的功能,这种功能具有什么特点? 4.学校在文化整合和同化方面的功能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实际生活有什么教育影响?它跟学校教育有什么区别?

6.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实践是专门化、制度化的教育实践,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7.教育除了是一种保守力量之外,也是一种革新力量,它为社会革新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情境应用题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说,人才培养有两个环节,一是学校教育,二是社会锻炼。请你结合自身成长的经验,谈谈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职业声望 2.非权势 3.教师的自我意识 4.皮格马利翁效应 5.教师专业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2.简述教师理解学生需要哪些心理品质? 3.简述教师跟学生和谐相处所需要的态度品质。4.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6.请简要列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三、情境应用题

有研究认为,一个成功的教师需具备五种心理能力,它们是角色适应力、心灵感悟力、情绪控制力、心理承受力和教育表现力。请你结合教育实例,逐一对照这五种心理能力,做一个简要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剖析。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2.师幼互动

二、简答题

1.试举例说明师生关系的多层面性

2.试简要列举青少年儿童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内容。

三、情景分析题

“哇—”!听到哭声,大一班的何老师急忙扭过头去,看到苗苗的小手被划出了一道红红的血印。见此情形,何老师喊道:“唉,这是怎么回事啊?谁干的?”边上的小朋友都七嘴八舌地抢着告诉老师:“老师,浩南!”这时候石浩南正也撅着小嘴,直愣在那里,脸涨得通红,一副既委屈又不服气的样子。见此情景,何老师显然生气了,责问道:“浩南,你为什么要欺负苗苗?”浩南辩解说:“我没有!是她拦着我不让我去接水,我才挖她的。”“你还狡辩,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许欺负女生,记不住是吧?记不住你给我站着,面壁思过!”

„„

根据案例描述,请你对何老师处理幼儿冲突的上述方式作出评价,并谈谈你若遇到此类情形,会如何处置?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家庭教育 2.学校文化 3.社会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特点。2.试列举可能影响子女教育成就的主要家庭因素。

3.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三、情境应用题

有人说,家庭是讲爱而不是讲理的地方。请你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评论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意义。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相关课程 2.合科课程 3.广博课程 4.核心课程 5.活动课程 6.困难分析法 7.课程计划 8.学分制 9.学科课程标准

二、简答题

1.试述学年制的优缺点。2.试述学分制的优缺点。3.简述学校课程的文化特性

三、情境应用题

宋儒朱熹在其《论学》一文中,提出了“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的治学要求。请你谈谈对朱熹这句话的理解及其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意义。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智慧技能 2.动作技能 3.认知策略 4.接受学习5.发现学习6.课堂教学 7.复式教学 8.课的结构

二、简答题

1.什么叫课堂教学?它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现场教学,它有哪些特点? 3.什么叫网络教学,它有什么特点?

三、情境应用题

在小学低段的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跟着老师学习《画家》这篇课文。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覆盖了整个原野。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它们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美丽的图画。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道:“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厉声斥责道:“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在让这个同学坐下后,老师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教师里静极了,再也没人起来回答。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你们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

经典qq离线提示语 篇4

2. 你好,你找咱们老大吗?他正在工作,我能够帮你告诉他,但是你要给我买署片,我要西红柿味的!

3. 对不起,你所联系的用户正因太过帅气,已被腾讯公司删除。详情请咨询,多谢,再见。

4. 唉呀~你可真调皮!你看,我话还没说完你又来了!

5. 你最之后啦,我找你N年了,去火星干什么了?我此刻去冥王星,回头跟你说个事,别走开啊。

6. 您所呼叫的用户正在裸奔中……请稍候再拨!

7. 您所呼叫的用户尚在厕所中,稍后请拿厕纸给他!

8. 本人此刻位置:WC,姿势:下蹲脸部:抽搐状态:用力中……

9. 有事留下你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你的银行账号和密码我会和你联系!

10. 你要和我说话?你真的要和我说话?你确定自我想说吗?你必须非说不可吗?那你说吧,这是自动回复。

11. 你好,我是主人的美女秘书,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等他回来我会转告他的。

12. 你有权持续沉默,你所说的一切都将被作为存盘记录。你能够请代理服务器,如果请不起网络会为你分配一个。

13. 嗨!我此刻不在,如果有事找请按下机箱上的RESET键,听到“滴”的一声后留言!

14. 我去吃饭了,如果你是帅哥,请一会联系我,如果你是美女……就算你是美女,我也要先吃饱肚子啊

15. 由于大气电离层影响,与该用户的卫星连接已中断,请稍后再试。

16. 我很忙,也很困,也很无奈,于是我决定跳楼。

17. 您的QQ已经中了我安插的病毒,请不断向本人发信,否则本人一有闲暇立刻动手!

18. 抢银行中…你快来,记得头上套上袜子,最好买浪沙牌的…

19. 您所呼叫的用户正在裸奔中……请稍候再拨!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离线作业 篇5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课程作业

姓名: 胡馨丹 学

号: 7*** 年级: 2015春 学习中心: 宁海学习中心

—————————————————————————————

一、现代西方文学流派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异化

异化(alienation,转让,疏远化)——任何事物离开自己的本质,走向反面,就叫异化;人自己创造的东西反过来成为压迫人的力量,也叫异化。异化概念经历一个发展过程——黑格尔论述过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论述过宗教的异化;马克思论述过经济的异化。

而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则是现代西方社会的全面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人与自我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语言的异化。2.原始主义

原始主义是对现代化和理性主义的否弃。现代化是世俗化过程,也是渎神化过程。人的地位挤掉神的地位,理性排斥想像,科学取代神话,事实和逻辑代替想像和幻想。神话意识的丧失导致信仰危机。现代主义文学出现了神话的回归和现代神话的再创。还有一些作家提出一种摒弃文明的,返祖的原始主义。3.反英雄

西方文学有着悠久的歌颂英雄,描写英雄的传统。在西方传统文学观念中,一部没有英雄的作品是不可想象的。英雄是正义、美好、英勇等一系列正面的理想的价值的集中体现。然而,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人的英雄观念,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英雄与儒夫等传统的价值观一切都被颠倒了;另一方面,二战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的越来越体制化使个人的地位越来越显得不重要,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对那些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英雄观产生了怀疑,而反而对那些调侃、戏仿、讽刺英雄传统的人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反英雄”应运而生。

(二)问答题

1. 现代主义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的?

现代主义产生的根源非常复杂,大致可以从社会的、思想的和文学自身的三个方面入手来加以考察。

一、社会原因

从社会原因方面来考察,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传统文化解体和转型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传统文化出现解体倾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与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残酷激烈,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西方人道主义传统逐渐失落;科学万能、理性至上的观念逐渐被非理性主义思潮所取代;勤奋节俭的传统也被享乐主义的风尚所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但摧毁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也摧毁了其赖以建立的精神支柱,是西方文明传统的一场浩劫。它迫使西方知识分子对整个西方现代文化和传统进行一场深刻的反思。

二、思想原因

从思想上来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有两种的思潮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产生了深刻影响。

1.强调非理性的现代哲学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近代西方哲学的主流是理性哲学,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理性支配。但这种理性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被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一些非理性的哲学思潮开始抬头。它们包括唯意志论、权力意志论和直觉主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9-1860)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

另一位德国哲学家尼采进一步发展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尼采哲学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两大支柱——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批判。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他认为,希腊的悲剧是酒神精神(“醉”)和日神精神(“梦”)两者之间的冲突最后达成的一种和谐统一体。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1859-1941)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在他看来,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生命冲动”既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2.突出无意识的精神分析学为现代主义文学探索人类深层心理提供了学理基础。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颠覆了西方有关人的心理的传统观点。在他看来,人的活动大多是由人类自身无法控制的无意识支配的。而艺术创作就是“白日梦”。伟大的艺术家和精神病人的唯一区别就是前者能够把人类无法满足的无意识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文字、图像或音符,从而释放心理能量,获得精神上的平衡。

荣格将弗氏的个体无意识理论发展为“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类艺术活动的真正动机不仅仅是弗氏所谓的童年“创伤”,还有更深层次的整个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由这些集体无意识积淀而成的象征性的原型意象或模式,通过神话、童话或其他文学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上述观点均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文学自身发展原因 从文学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可以说是西方文学克服自身发展危机的必然 产物。

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文学发展到19世纪末,已经面临严重的自我发展危机。

1.强调“自我”、突出“情感”的浪漫主义演变为浅薄的滥情主义,诗歌变成了“感情的喷射器”,越来越缺乏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2.建立在传统的摹仿论基础上的现实主义文学也面临新的转向。至19世纪末,尽管有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写出了不少好作品,但强调客观、冷静,不动感情的纯科学式的自然主义风摩一时。

3.现代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图景,深化人们对物质、时空、因果关系的看法,尤其是对现实的看法:物质是否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现实是否就是我们感官所感觉的那个样子?感官感觉不到的东西是否是物质?种种问题的提出都促使严肃的、有良知的作家重新思考人类与现实、现实与表述的关系。正是在上述三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2. 现代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虽然流派众多,特点各异,但从总体上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相似或类似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征。

一、突出异化意识

异化(alienation,转让,疏远化)——任何事物离开自己的本质,走向反面,就叫异化;人自己创造的东西反过来成为压迫人的力量,也叫异化。异化概念经历一个发展过程——黑格尔论述过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论述过宗教的异化;马克思论述过经济的异化。

而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则是现代西方社会的全面异化: 1.人与社会的异化 2.人与人的异化 3.人与自我的异化 4.人与自然的异化 5.人与语言的异化

二、突出荒诞意识

荒诞(absurd)原指音乐上的不和谐音。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的脱节,人既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他的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都对它不起作用。世界只是呈现出冷漠,陌生和面孔。荒诞意识具体表现为:

1.存在的荒诞或荒缪。2.人的存在的荒诞。

3.文学作品中情节荒诞,人物形象荒诞和语言荒诞。

三、提倡原始主义

原始主义是对现代化和理性主义的否弃。现代化是世俗化过程,也是渎神化过程。人的地位挤掉神的地位,理性排斥想像,科学取代神话,事实和逻辑代替想像和幻想。神话意识的丧失导致信仰危机。现代主义文学出现了神话的回归和现代神话的再创。还有一些作家提出一种摒弃文明的,返祖的原始主义。

四、强调实验性

现代主义作家大都热衷于各式各样的实验。大体包括两方面: 1.文体实验。打破传统文体,出现反小说、反诗歌、反戏剧等。

语言实验。取消词语的语义性;强调视觉形象和语义的互补(图像诗);词语的音乐性和语义的互补等。

二、象征主义文学

(一)名词解释

1、象征主义

作为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古已有之,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道,是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始于柏拉图,他不统一的物质世界分为二元的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现象世界是本体世界的模本。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然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至20世纪2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学流派。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2、象征

象征(Symbol),在古希腊是指“拼凑”、“类比”。最早指一块书板的两个半块,互相各取半块,作为信物。逐渐用来指那些参加神秘活动的人借以互相秘密认识的一种标志、秘语或仪式。

象征就是指甲事物与乙事物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甲事物代表、暗示着乙事物。在象征活动中,象征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如十字架-基督,用具体的人的感觉可以感知的物象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如狼-贪婪。神话世界就是象征的世界,又因为神话是文学之母,所以文学与象征不可分离。

3、客观对应物

客观对应物与非个性化手法相关。T.S.艾略特指出,“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运用非个人化手法就得将情感客观化,为情感找到“客观对应物”或“客观关联物”。即与其对应的特定的事物、情景或事件的组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同构的关系。客观对应物的作用就是为了间接地暗示和引发情感。这是一种象征主义的理论。

(二)问答题

1、试述象征主义的主要艺术特征。答:A..主体性的恢复和超越

象征主义反对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主张重新回到内心世界;摒弃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强调想像力。同时又反对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强调通过“客观对应物”,将主观世界客观化,象征化。B.强调暗示和联想

象征主义向指称性语言发起挑战,用隐喻、象征、暗示等手段改造诗歌语言,从而大大发展和强化了诗歌语言的多义复义性和立体性,造成朦胧、神秘的效果。

C.强调通感和联觉

象征主义主张打乱一切感觉的界限,沟通不同感官,幻化出前所未有的境界。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中,法国青年诗人兰波在《元音》一诗中首先对联觉作了发挥,为法语的五个元音加上了色彩。波德莱尔在《契合》一诗中,强调了三方面的“契合”或“应和”: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感应契合、人的各种感官的契合、心灵与感官的契合同时发生。其中讲到的第二种契合就是联觉或通感即“芳香、色彩、声音”的“互相应和”

2、简述《荒原》的艺术特征。

A. 运用“非个人化”的手法写作。T.S.艾略特反对浪漫主义诗人将诗歌作为“情 感的喷射器”,针对其浅薄的个人主义的表现论,艾略特提出,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也没有什么感情可以表现。诗人只是一个特殊的工具。从极端的意义上说,没有诗人,只有诗歌。诗歌是有史以来一切诗歌的有机的整体。而诗人只不过是这个有机整体中的一个原素、一个分子。当诗人自以为他在表达个人感情的时候,实际上他不过是在履行他的工具职能,使种种印象和经验在这个工具里用种种特别的意想不到的方式结合起来。但下乘的诗人理解不了这一点,以为诗纯粹是“个人的”;只有上乘的诗人才能深刻地领会到这个真理——“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B. 运用非个人化手法就得将情感客观化,为情感找到“客观对应物”或“客观关联物”。即与其对应的特定的事物、情景或事件的组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同构的关系。客观对应物的作用就是为了间接地暗示和引发情感。这是一种象征主义的理论。在《荒原》一四个具有深刻象征性的意象。水——双重性意象,象征以性本能为代表的人类各种欲望,生命之水与死亡之水;火——也是双重性意象,既象征情欲和性感,又象征地狱中的净火。渔王——繁殖神,性无能的象征;骑士——现代人的象征。通过这些意象暗示和引发特定的情感,表现作家对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的反思。C. 镶嵌式结构。《荒原》把神话材料、历史典故、文学典故、现实生活片断精心拼结在一起,全诗用了7种语言,50多条注释,通过不同语言、文本之间形成诗的张力。其目的在于唤醒传统,暗示主题。

三、表现主义

(一)名词解释

1、异化

任何事物离开自己的本质,走向反面,就叫异化;人自己创造的东西反过来成为压迫人 的力量,也叫异化。

异化概念经历一个发展过程——黑格尔论述过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论述过宗教的异化;马克思论述过经济的异化。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是现代西方社会的全面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人与自我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语言的异化。

2、荒诞

荒诞(absurd)原指音乐上的不和谐音。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的脱节,人既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他的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都对它不起作用。世界只是呈现出冷漠,陌生和面孔。荒诞意识具体表现为:

1.存在的荒诞或荒缪。宇宙不具有任何目的论或决定论上的意义,只是偶然的存在。

2.人的存在的荒诞。人来到世上也不具有任何先天的目的或意义。生命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3.文学作品中情节荒诞,人物形象荒诞和语言荒诞。最突出地体现在卡夫卡、萨特、加缪、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的创作中。

(二)问答题

1、什么是表现主义?

欧洲的现代主义文学是以表现主义为开端的。表现主义打响了反主流文学的第一炮。表现主义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戏剧、诗歌、小说等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中心,掀起一个颇有声势的文艺运动,到20年代,影响遍及奥、俄、美、北欧诸国。就文学领域来说,成就最大的是小说和戏剧。

表现主义一词,从字源上看,“表现”原文为EXPRESS,PRESS意为挤压,EX意为外在化,内在的东西经挤压而外在化,这是一种完全现代的感觉。

表现主义反对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主张:突破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灵魂世界;突破事物表相而表现内在实质;突破对短暂现实的或感受的抒写而表现永恒真理或理念。

从文学上来看,表现主义有这样一些特征: 1.抽象的人物。没有姓名,没有血肉,不具体,具有将人物符号化的倾向(男人、女人、父亲、儿子、群众、个人等)。

2.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采用内心独白、梦景、假面具等手段来表现人特的思想感情。

3.离奇的情节和奇特的语言。情节突兀,前后缺乏联系,没有逻辑,不合常情,生与死,人与兽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语言上,把诗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创造一种不连贯的,简练的、电报式的语言。表现主义的主要代表作家有:

[瑞典]斯特林堡(1849-1912),代表作《鬼魂奏鸣曲》 [德国]盖奥尔格(1878-1945),代表作《从清晨到午夜》 [德国]恩斯特。托勒(1893-1939),代表作《群众与人》 [捷克]恰贝克,代表作《万能机器人》 [美国]尤金。奥尼尔(1888-1953),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 [奥地利]卡夫卡(1883-1924),代表作《城堡》

2、《变形记》如何体现卡夫卡小说的典型风格?(要点)

A、恶梦般的故事内容和法律、科学般清晰准确和正式的语调。B. 节的真实性和总体的荒诞性。C. 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相互转化。

四、意识流小说

(一)名词解释

1、意识流

意识流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首先提出。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斩不断切不开的“流”(stream),而不是片断的衔接。他还认为,这种意识流往往具有变化多端和错综复杂的特点。“ 心理时间”(psychical time),这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柏格森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提出“绵延”这个概念,认为“真实存在于意识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时间的延续不是一个瞬间代替另外一个瞬间,而是过去不断地前进,吞噬着未来,并在前进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柏格森认为,我们越是进入意识的深处,“心理时间”的概念就越适用。上述意识流的概念被一些现代西方作家所运用,形成意识流文学。

2、“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psychical time),这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柏格森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提出“绵延”这个概念,认为“真实存在于意识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时间的延续不是一个瞬间代替另外一个瞬间,而是过去不断地前进,吞噬着未来,并在前进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physical time)不同。“物理时间”是用空间的概念来认识时间,即把时间看作各个时刻依次延伸的,表现宽度的数量概念。而“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相互渗透、表示强度的质量概念。柏格森认为,我们越是进入意识的深处,“心理时间”的概念就越适用。

3、“全知型叙述者”

这是叙事学的一个概念。全知型叙述者是一种全视角叙述手法。传统的小说如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小说往往采用这种叙述手法。全知型的叙述者不但对他笔下人物生活中的一切细节了如指掌,而且洞悉他/她内心的一切奥秘。而现代主义小说如意识流小说则摒弃了这种叙述手法,代之以非全知型的叙述手法,叙述的视角只限于主人公能够感知的范围内。

(二)问答题

1、请结合《尤利西斯》分析其中的“反英雄”形象。

布鲁姆——犹太广告经人(对应尤利西斯),穷困潦倒,懦弱无能,庸俗猥琐,似乎患有精神分裂症。儿子早夭,自身丧失性功能,盼望有个养子。妻子毛莉有外遇,也不敢过问。布鲁姆融正常人与非理性人于一身,体现了爱尔兰民族的国民性:仁慈而又狎琐,怯懦而又宽厚,空虚而又动摇。布鲁姆形象的出现标志着20世纪文学中“反英雄”的诞生,反映了现代小说关于人的观念的彻底改变。莫莉——布鲁姆之妻(对应佩涅洛佩),耽于肉欲,整天神志昏迷,完全被动物性本能所支配。

斯蒂芬•达德路斯——青年艺术家(对应尤利西斯之子,特勒马科斯),孤独无靠,精神苦闷,因自幼有“恋母情结”而对亡父有内疚之感,一直寻找着精神上的父亲。

全书围绕上述三个人物混乱的意识流展开,表现了一个无聊、平庸、病态的都柏林小市民世界。布鲁姆把斯蒂芬想像成儿子,斯蒂芬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毛莉在朦胧中得到了母性和男色的双重满足,构成了庸人主义,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三结合。

2、简述意识流小说的主要手法。

自由联想(asocciation of idear)——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叙述手法显得突兀多变。

英国意识流小说家维吉尼亚•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整个叙述手法就是用自由联想的手法写成的。作家“力图按照那无数的印象原子坠入人们头脑本来次序去记录它们”,“尽量不掺杂外来的异物。” 2.时空错乱(synchronize)——打破传统小说以线性时间为序的结构,而采用过去、未来和现在彼此颠倒、互相渗透的写法。这实际上是应用了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的理论。

五、迷惘的一代

(一)名词解释

1、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这个名称是20年代旅居法国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露特.斯坦因提出的。

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后来海明威将这句话写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上。

”迷惘的一代”是个松散的文学团体,并没有共同的纲领和组织。但他们无论上思想上和艺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1.相似的参战经历和厌战,反战情绪。2.迷惘的情绪。包括包括两个方面: A、失落。他们在战争中失落了青春年华,也失落了理想。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从小接受的一套传统的道德、宗教和伦理标准动摇了。

B、迷路。感到无路可走。用海明威作品中一个人物的话来说,“所有的战争都已结束。所有的信仰都被动摇。”他们被战争逐出了生活的常规,不能适应正常的日常生活。于是沉溺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过着一种波西米亚式的流浪生活,酗酒,赌博,谈恋爱,寻找刺激,希望以此摆脱精神上的苦闷。

3.思考战争与社会和人生的关系,特别是思考和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着力描写被战争逐出生活常规的人们的痛苦和追求。4.艺术上力图冲破传统,追求艺术创新,广泛使用象征、意识流等现代派手法。

2、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的理论。海明威曾说,“我总是企图按照冰山原则写作。冰山的八分之七在水面下,只有八分之一露出在水面上。你知道的东西可以隐而不露,这样只会加固你的冰山。”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身的感觉和思想最大限度地隐藏在形象中,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

(二)问答题

1、《老人与海》如何体现海明威小说的“冰山风格”? 海明威曾说,“我总是企图按照冰山原则写作。冰山的八分之七在水面下,只有八分之一露出在水面上。你知道的东西可以隐而不露,这样只会加固你的冰山。”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身的感觉和思想最大限度地隐藏在形象中,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小说体现了典型的海明威式叙述风格。

整部小说叙述风格简单,新鲜,干净。小说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大海象征变幻无常的社会生活,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狮子则象征勇气和力量等。整部小说表现的是作家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人生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你可能会输掉,但你在精神上仍可保持一种风度——“压力下的风度”。老人虽然没有捕到鱼,但他依然是人生竞赛中的强者,硬汉子。

六、存在主义文学

(一)名词解释

1、境遇剧

境遇剧:萨特创作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的戏剧,其最大特点在于“境遇”二字。

•这些戏剧不是按照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体现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自由选择”。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其中著名的有《苍蝇》、《毕恭毕敬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等。

2、荒诞

荒诞(absurd)原指音乐上的不和谐音。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的脱节,人既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他的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都对它不起作用。世界只是呈现出冷漠,陌生和面孔。荒诞意识具体表现为: 1).存在的荒诞或荒缪。宇宙不具有任何目的论或决定论上的意义,只是偶然的存在。2).人的存在的荒诞。人来到世上也不具有任何先天的目的或意义。生命只是一种偶然现象。3).文学作品中情节荒诞,人物形象荒诞和语言荒诞。最突出地体现在卡夫卡、萨特、加缪、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的创作中。

3、自由选择

虽然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人生下来也是虚无的,荒谬的,但是既然人的本质、本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而是人存在以后才获得的,因此人可以设想,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本质、行为,摆脱世界加之于人的荒谬和黑暗;而这种选择有绝对自由,无需接受任何关于人的普遍性及社会道德准则之类的束缚。这里所谓的“绝对自由”,指的是人在面临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的自主权。萨特说,人的存在就是人的一系列的选择活动,人的本质不在这些活动之外,而是在这些活动之中,“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人每分种都在创造自身,创造自我的本质。“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二)问答题

1、《局外人》如何体现荒诞意识?

《局外人》通过一个名叫默尔索的小职员的命运,强调了存在主义关于世界的存在和人的存在荒谬的思想。

默尔索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汉,他对亲情、爱情、友情、法律、宗教等进行了全面的反叛。对他来说,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似乎全是偶然的,荒谬的,与自己无关的,甚至生命本身也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小说以第一人称写了他对待母亲之死的冷淡,对爱情和婚姻的无所谓态度。最后为了朋友糊里糊涂地卷入一场斗殴,糊里糊涂地杀了人,又糊里糊涂地被判了死刑。整个小说为加谬关于存在的荒诞性的思想作了注脚。

七、黑色幽默

(一)名词解释

1、黑色幽默

1939年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率先发表名为《黑色幽默文选》的作品,但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Bruce Jay Friedman)编辑了名为《黑色的幽默》(black humor)的短篇小说集,收入十二位作家的作品,该派名称由此流传开来。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也可意译为“大难临头的幽默”。此外,它还被称为“病态幽默”、“黑色喜剧”、“绝望喜剧”等。“黑色”含有绝望、痛苦、恐怖和残酷的意思。

黑色幽默与正常的幽默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更有一种本质上的区别:两者都对生活保持一种距离感,置身度外地看待自己和环境以及他人的关系。但正常的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的,人们相信善最终能战胜恶,引发轻松、欢快、明朗的笑;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却是悲观主义的,既然面对的是死亡、是荒诞,那只能痛极而笑,化痛为笑,只能不以为然地拿痛苦开玩笑,以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悲剧的内涵,从而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达悲剧内容的文学形式。“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黑色幽默”是一种把痛苦和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不相称的反应、残忍和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也称“黑色喜剧”、“绝望的喜剧”。

2、反英雄

西方文学有着悠久的歌颂英雄,描写英雄的传统。在西方传统文学观念中,一部没有英雄的作品是不可想象的。英雄是正义、美好、英勇等一系列正面的理想的价值的集中体现。然而,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人的英雄观念,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英雄与儒夫等传统的价值观一切都被颠倒了;另一方面,二战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的越来越体制化使个人的地位越来越显得不重要,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对那些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英雄观产生了怀疑,而反而对那些调侃、戏仿、讽刺英雄传统的人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反英雄”应运而生。

3、“第二十二条军规”

出自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约瑟夫•海勒的同名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军规”一词,英语为catch,此词作为动词意为“捕捉”或“陷入”;作为名词,意为“圈套”或“陷阱”。小说通过一片喧闹、粗野、疯狂、杂乱的氛围,以不露神色的冷峻、幽默和漫画式的嘲讽,揭示出一个严肃的主题:在美国的现实世界里,到处都有 “第二十二条军规”,到处都存在着让人啼笑皆非的专横和残暴,以及捉弄人、折磨人,使人无法摆脱的荒谬。“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无法逃避的恶毒逻辑规则的代名词,已进入美国人的日常用语,被人们广泛加以应用。哪里存在着蛮不讲理的残暴和专横,哪里存在着捉弄人摧残人的官僚化网络,它就有一个恰当的名字——“第二十二条军规”。

(二)问答题

1、简述黑色幽默的小说特征。

1)黑色幽默素有“荒诞小说”之称,也是采用荒诞的形式去表现荒诞的内容。黑色幽默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2)黑色幽默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原则,打破一般语法规则,采用夸张、悖论、反讽的手法和克制性冷漠的叙述进行创作。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刻。以喜写悲,成就蜚然。如托马斯•品钦的小说《伊色谋到了一个鼻子的差事》中对越战中受伤的士兵时是这样描写的:

他们蹒跚的跛行可能意味着在一只腿上布满了伤疤的结缔组织构成的锦缎和浮雕——有多少女人曾经看见了锦缎和浮雕,然而又躲开了?——他们很想把咽喉上的疤痕像华丽而俗气的战争勋章一样谦逊地隐藏起来,他们的舌头从面颊上的一个洞里伸了出来,由于这张额外的嘴巴,他们将永远不能再讲什么秘密的悄悄话。

2、试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说明,什么是“反英雄”?

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人的英雄观念,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英雄与儒夫等传统的价值观一切都被颠倒了;二战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的越来越体制化使个人的地位越来越显得不重要,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对那些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英雄观产生了怀疑,而反而对那些调侃、戏仿、讽刺英雄传统的人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反英雄”应运而生。

《第二十二条军规》主人公尤索林(一译约塞连)是上尉投弹手,他厌恶战争,求生成为他生活的最高目的。为了逃避战斗,他多次装病住院。为了保全生命,偷偷往飞行员食物中掺入肥皂水,造成集体腹泄,取消了飞行;深夜溜进作战室偷改轰炸线,从而飞临没有防空系统的安全区;升空后又说飞机出“故障”,要求返航,飞临目标后,他根本不管命中与否,在俯冲投弹的一瞬间,已经做好了向上飞逃的准备。他的衣服沾染了负伤同伴的鲜血后,他发誓不再穿衣服,每天只穿着大头皮鞋、一丝不挂地“像白色的幽灵”一样在军营中游荡,甚至在列队集合时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因歪打正着地击中了一个目标,上司授予他奖章时竟无处戴挂。

在荒诞的世界上,善恶颠倒,美丑易位,英雄就是小人,精英就是渣滓。以卡思卡特上校为代表的上层官司僚,打着为祖国而战的旗号,为了自己的升迁,根本不顾部下的死话,一再提高飞行架次,增加了飞行危险。尤索林清醒地看穿了这一切,与同伴们麻木不仁地丧失了求生本能相比,他才更像一名正常人。难怪大队军医说:现在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就只剩下尤索林那个狗娘养的疯子了。最后他拒绝回国做战争宣传,开小差逃到中立国瑞士,他说:“我不是要逃避责任,而是要承担责任。”从这个角度看,尤索林的求生有其合理性,他也是反英雄意义上的英雄。

八、荒诞派戏剧

(一)名词解释

1、荒诞

荒诞(absurd)原指音乐上的不和谐音。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的脱节,人既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他的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都对它不起作用。世界只是呈现出冷漠,陌生和面孔。荒诞意识具体表现为: 1).存在的荒诞或荒缪。宇宙不具有任何目的论或决定论上的意义,只是偶然的存在。2).人的存在的荒诞。人来到世上也不具有任何先天的目的或意义。生命只是一种偶然现象。3).文学作品中情节荒诞,人物形象荒诞和语言荒诞。最突出地体现在卡夫卡、萨特、加缪、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的创作中。

2、反戏剧

反戏剧即荒诞剧。20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于法国。其先导是马戏场和民间集市的大众戏剧,如杂技、魔术、笑剧、闹剧等艺术,并明显受到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卡夫卡小说的影响。但对它影响最大的则是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人生荒诞的思想,这是它的理论根据。

从字源上看,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surdus(耳聋)一词演变而来,在音乐中用来指不和谐音,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在这个概念中,人既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他的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的感情都对它不起作用;世界只是呈现出冷漠、陌生的面孔。“荒诞派”这个名称来自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谬的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的神话》,该文认为人类的境遇从本质上来说是荒诞的。

1950年,法国作家尤金•尤奈斯库的剧本《秃头歌女》第一次演出,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

1953年,法国另一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上演,获巨大成功。此后不断有此类戏剧上演。

1960年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写了《荒诞派戏剧》一书,对之作了专门的研究,全面分析了此类戏剧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正式把它们命名为荒诞派戏剧。此后,荒诞派戏剧就在西方的舞台和文学评论界传播开来。

(二)问答题

1、《等待戈多》如何体现“荒诞”意识?

1)思想上,它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荒诞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荒诞的。人生下来有着种种期望、理想、追求,但这个世界却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一切传统的人生价值、尊严、荣誉、道德、礼貌等,都土崩瓦解了。如果按传统原则和标准行事,就会碰得头破血流。这个特征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普遍的思想危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严重脱节。人们对充满灾难的世界无法理解,感到一片混乱。

2)艺术上,采取荒诞的、混乱的艺术形式。采用了一套与传统戏剧截然不同的荒诞手法:

A.打破了以情节和对白为基础的戏剧传统。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情节,更谈不上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

C.常常带有梦幻和恶梦的性质。大量使用象征手法。剧中出现盲、哑、聋的形象,象征人与世界、人与人无法沟通。

D.在荒诞派作家看来,既然世界和人的存在都是荒诞的,没有意义,那么作为人们之间交往的工具的——语言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这类戏没有连贯的语言,更无发人沉思的隽语和机智的对话。它的对白常常是枯燥无味的陈词滥调,不断重复的唠叨絮语,思维混乱、语无伦次、不合语法的句子。

2、论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荒诞派戏剧又称“反戏剧”或“反传统戏剧派”。其先导是马戏场和民间集市的大众戏剧,如杂技、魔术、笑剧、闹剧等艺术,并明显受到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卡夫卡小说的影响。但对它影响最大的则是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人生荒诞的思想。在这个概念中,人既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他的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的感情都对它不起作用;世界只是呈现出冷漠、陌生的面孔。它既没有意图,也没有目的,无所谓友好或不友好。尤奈斯库说,“人生是荒诞的,认真严肃地对待它则显得荒谬可笑。”因此主张以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反映荒诞的世界和人生。为此,荒诞派作家采用了一套与传统戏剧截然不同的荒诞手法。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情节,更谈不上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舞台形象稀奇古怪,支离破碎,没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戏中人物大多是干瘪、枯萎的木偶式角色。在荒诞派作家看来,既然世界的存在和人的存在都是荒诞的,那么作为人们之间交往的工具的语言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这类戏没有连贯的语言,更无发人沉思的隽语和机智的对话。它的对白常常是枯燥无味的陈词滥调,不断重复的唠叨絮语,思维混乱、语无伦次、不合语法的句子。不少剧中出现盲人、哑巴、聋子的形象,象征人与世界、人与人无法沟通。

九、新小说

(一)名词解释

1、客观对应物

客观对应物与非个性化手法相关。T。S。艾略特指出,“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运用非个人化手法就得将情感客观化,为情感找到“客观对应物”或“客观关联物”。即与其对应的特定的事物、情景或事件的组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同构的关系。客观对应物的作用就是为了间接地暗示和引发情感。这是一种象征主义的理论。

2、写物主义

这是新小说派主要的理论主张。新小说理论家罗伯-格里耶从现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物我关系是一种距离关系,两者之间的性质不同,也无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因此,他反对巴尔扎克以人化的方式写物。他主张:

1、站在物件之外写物;

2、描写事物的平面;

3、记录物我距离而非物我分离;

4、摈弃人化的语言,引入几何学的描写。写物理论是新小说派失误最多的理论之一,也是极具原创性、开放性和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写物主义强调对自然景物和环境实物的描写,而且这种描写既琐碎又繁复。因为,在新小说派作家看来,现实生活既然只是一个“物的世界”,要使作品具有真实性,就必然把对物的描写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且还必然“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站在它的对面”去描写物,而不带任何主观的色彩,不含有任何描写目的,只要表现出“物在那里”就算完成了艺术的使命。只有这样,才能描绘出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如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咖啡壶》,整个小说就像一幅静物画,它要表现的是物与物之间的互相映射关系,而没有人的介入。

(二)问答题

1、结合《橡皮》,简述其表现的新小说的艺术特征。

《橡皮》典型地反映了新小说的艺术艺术特征。1)情节错位与深度模式的消失 小说采用了侦探小说式的题材,而展现的是新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技巧。《橡皮》写一个政治经济学教授丹尼尔•杜邦遭到暗杀的那一天所发生的事,情节并不复杂。小说有一连串情节的错位:杜邦已死——杜邦未死;枪杀罪犯——错杀杜邦;杜邦真死——杜邦未死。

更为重要的是,传统侦探小说的深度模式消失了。小说虽然以侦破案情为主,却用了大量篇幅写瓦拉斯在城内迷宫般的街道上下意识地到处闲逛,但总是走到杜邦前妻开设的文具店前。他多次以买橡皮为由进入文具店。每次都要描述一番他所需要的橡皮的特点和样式。至于案件的处理结果如何,案件背后隐藏什么样的社会问题等等传统侦探小说要考虑的问题,在这部小说中都被抹擦掉了。事件和人物自己呈现着自己,作者无权也无能力挖掘出其隐秘的含义。每个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体验和想像力来填补被“橡皮”擦掉的空白。2)物件的静态描写和复现描述

作者把现实世界看作一个物的世界,把对物件的描写提高到一个最为重要的位置。这种物件的描写与传统小说不同,它是“非人格化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客观,准确,犹如一幅幅静物画。如对楼梯、番茄、橡皮、街道的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的复现描述。罗伯-格里耶笔下的这个物品世界最大的特性在于可测量,关于文具、关于街道、关于室内装饰、关于物体一样静止不动的人,都以毫厘不爽的精度写出。在他的小说世界中,世界的精确测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认为,罗伯-格里耶可能是一切作家里最好的静物画家。3)影视语言和数学公式的推导

作者提供的文本语言,犹如电影中的分镜头剧本,一个视角一个视角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形成跳跃式的蒙太奇效果。有时,直接采用影视语言的表述方式,每句一行,每行一段,既非诗,也非小说。此外,小说还多次运用数学公式演算,层层推导。

2、“新小说”和传统小说的区别在哪里?

一、文学主张和创作特点

新小说派又称“反小说”派。即要彻底摒弃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 学传统。我们可从新小说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特点这两方面来看。1)文学主张 新小说派作家认为,每个时代的小说都应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当今时代变了,工业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小说艺术却陷入“严重的停滞状态”。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还没有从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们对传统小说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们认为,十九世纪盛行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已不适于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他们的生活环境。这是因为:

其一、传统小说从人道主义出发,把人作为现实生活的中心加以描绘,使现实生活的一切(物的世界)彻底地被人的主观感情所浸透,因而掩盖了事物的真实面貌,只是反映了生活和表面。

其二、传统小说为塑造人物性格设计了故事情节。它虽然使人物表现看来似乎自成一体,栩栩如生,实际上却像木乃伊一样死硬僵化,情节“如同细布条一样缠绕着人物”。

其三、传统小说使用形象化的、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只是把一种以人易物的观念强加于人,根本不可能增添什么“描写价值”。比如“无情的烈日”、“严峻的山岭”之类的词不能使人对“烈日”、“山岭”加深了解,只是用一种人化了的语言强加在客体身上。

其四、传统小说具有一种深度模式,采用层层挖掘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从人们习见的表现现象背后挖掘出潜在含义(社会和、心理的、哲学的或宗教的)。其实,这种观念起到的是一种“毒药作用”,使人们的意识的反射更加僵化,更难觉醒。长此以往,读者就养成一种被动、懒惰的习性,阻碍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力的发挥。2)创作特点

在对传统小说批评的基础上,新小说派作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点。

A.不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在新小说派作品中,人物已经丧失了一切权利,不再是故事的中心。他们或者只是一个以不同方式把许多组生活画面和事物彼此勾联起来的组织者,或者只是一个“视觉”,借以呈现他眼前的种种事物和事件。正因为如此,新小说笔下人物往往只剩下一个影子,人物往往既没有典型的性格也没有清晰的特征,有时连姓名也没有,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一个。仅用第一人称的“我”或第二人称的“你”来称谓,甚至使读者处于小说主人公的地位,B.提倡写物主义,这是新小说派主要的理论主张。新小说理论家罗伯-格里耶从现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物我关系是一种距离关系,两者之间的性质不同,也无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因此,他反对巴尔扎克以人化的方式写物。他主张:

1、站在物件之外写物;

2、描写事物的平面;

3、记录物我距离而非物我分离;

4、摈弃人化的语言,引入几何学的描写。写物理论是新小说派失误最多的理论之一,也是极具原创性、开放性和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写物主义强调对自然景物和环境实物的描写,而且这种描写既琐碎又繁复。因为,在新小说派作家看来,现实生活既然只是一个“物的世界”,要使作品具有真实性,就必然把对物的描写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且还必然“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站在它的对面”去描写物,而不带任何主观的色彩,不含有任何描写目的,只要表现出“物在那里”就算完成了艺术的使命。只有这样,才能描绘出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如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咖啡壶》,整个小说就像一幅静物画,它要表现的是物与物之间的互相映射关系,而没有人的介入。

C.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地在发展变化,因此作者只能看见眼前的东西,不可能像巴尔扎克的作品那样,由作者事先决定小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新小说派作家在结构上有意颠倒时间、混淆空间,把过去、将来、现在,把现实、幻觉和回忆杂揉在一起,构成一系列杂乱无章的场面,把小说当作“叙述的实验室”。新小说的情节结构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头有尾,结局也不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不稳定的,变化多端,难以预料。如米歇尔•比托的著名小说《变化》就是如此。小说写意大利某打字公司法国分公司经理厌倦了自己的职业和家庭生活,决定和妻子分居。他坐火车去罗马,将情妇接回巴黎共同生活。小说开始,主人公跨进车厢,小说结束时,主人公跨出车厢。主人公的思绪在狭小的空间而上下飞跃,回忆了八次罗马-巴黎或巴黎-罗马之行,并遐想了下一次的旅程。小说最后,主人公决定回到巴黎,重新和妻子生活在一起。

D.深度感的消失。作者只是客观地提供物件和人存在的状况,既不拔高,也不贬低。这样,就把小说改造成一种徒有其名的文学模式,一种非小说的小说。大部分新小说都类似文献、笔录、自白、实验报告,或是记载事物的清单。这一派的作家兼理论家娜塔丽•萨洛特说,新小说不是读者“轻松的娱乐”,读者必须改变阅读传统小说所养成的舒服、被动的习惯,积极参加到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与作者一起探索那“深层的真实”——在她看来,这就是潜意识底下的心理活动。她要求读者运用自己的想像力,从小说所提供的不断变化的形象中,抓住事物的真实面目,观察人物内心的奥秘。从这个角度看,新小说属于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所说的“可写的”文本。

十、魔幻现实主义

(一)名词解释

1、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的一个流派。魔幻现实主义是将一种现实与超现实置于同一平面上,将日常生活转化为令人惊叹的非现实加以表现的文体。魔幻现实主义将传统意识、神话传统、民间故事和宗教习俗融为一体,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充满想像和幻景,具有多元文化杂交特色的文学世界。主要代表作家有墨西哥当代作家胡安•鲁尔福、阿根廷当代作家博尔赫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等。

(二)问答题

1、试以具体情节为例说明,《百年孤独》如何处理魔幻与现实的关系?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作家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艺术效果。

A. 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B. 非线性的时间模式,不断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种时间模式中闪回,造成一种似真似幻、扑朔迷离的魔幻的时间感觉。小说开头的一段是这种魔幻时间观的典型例子。

C. 交感的巫术世界和魔幻世界观。

小说展示了一个人、鬼、物交感的世界,体现了具有拉美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立在古老的“万物有灵论”基础上的魔幻世界观。

D. 神话模式的运用。小说大量运用了从古希腊、希伯来到美洲的神话原型,使人感到历史的延续性。

2、结合《百年孤独》的具体情节,解释其神话模式的运用。

上一篇: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下一篇: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