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一为别

2024-05-15

此地一为别(共2篇)

此地一为别 篇1

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全诗翻译及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②白水:明净的水。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为别:分别。

④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又称“飞莲”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征:远征,远行。⑤浮云:飘动的云。⑥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⑦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现在。⑧萧萧:马的嘶叫声。

⑨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开,分别。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3、兹:现在。4、班:分别。【韵译】: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译文

[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的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评点】

这是一首情深意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和朋友策马辞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告别地点。诗人将朋友送至城外,两人并肩缓辔,不忍分别。遥望远处,外城的北面横亘着翠绿的山峦,波光荡漾的流水环绕城东。在这两句诗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就写出了对仗工整的对偶句。“青”、“白”相间,色彩鲜明。一个“横”字将青山的静姿勾勒得极其生动,而一个“绕”字则描绘出了白水的动态。诗人的笔墨潇洒自如,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图画。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朋友就像那蓬草一样随风飘远,不知飘到何处!这两句诗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打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四处漂泊的关怀之情。

尾联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情意更加深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手”,只是一个分别时的动作,至于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情景。诗人化用古典诗句,用了一个“班”字,写出了新意,将缱绻情谊表达出来,可以说是笔法精湛。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诗中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互相映衬,色彩绚丽。班马长鸣,形象新鲜生动。自然美和人情美完美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气韵灵动。本诗节奏明快,虽是离别诗,却没有一味表达伤感,而是在乐观中让读者体味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这也是李白送别诗历来为人称道之处。

二、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此地一为别,树树皆秋色 篇2

诗歌的阅读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想要读懂它需要很高的语文素养,学生想要亲近她,却又常常哀叹“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和古典诗歌之间隔着一条几千年的鸿沟,想要打开诗歌殿堂的大门,一窥芳踪,抓意象是一个很好的捷径。本文试着从送别诗的意象入手,找寻意象背后蕴含的诗歌情感,从而更好地了解诗歌内容,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案例实录描述】

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教学实录。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适合分手的季节,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在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霜林醉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柳永竟无语凝噎,在听罢《阳关》唱《骊歌》后,我们听鸿雁叫断长空,看云山横亘,咀嚼李颀“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二、课文赏析

师:首先,请同学们根据书本注释及手中资料来了解作者及标题。

生:李颀与李白同一时代,出生年月不详,他与张旭为忘年交,张旭年长,李颀曾写过《赠张旭》,夸赞他“挥笔如流星”,而诗中的魏万也是李颀的忘年交,只不过李颀是晚辈。魏万号王屋山人,一生追慕李白,两人曾一起登山临水,他颇得李白赞赏。这首诗写于李颀送魏万进长安之时,因此诗歌主要情感是写离别之意。

师:先听老师读一遍,大家边听边用星号标出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来,同学们一起读一遍,注意韵脚读音可适当拖长一点。读得不错,但颔联有些不顺,诗中的情味未体现出来。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题目:“之”是到的意思,以前我们曾接触过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也是此意。

首联:点名季节、时间、人物、事件,采用倒叙手法,可用叙述口吻,前后句之间可适当停顿,深发回忆之感。

颔联:意象:鸿雁、云山 颈联:意象:关城树色、御苑砧声

颔联和颈联是诗歌主体部分,皆为虚写,想象送别之后魏万途中所见之景与抵达长安之景,写得萧瑟、凄清,读得凝重舒缓些较好。

尾联:诗人谆谆教诲(直抒胸臆)“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是全诗主旨所在,区别于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读时可昂扬积极些。

好,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师:同学们都知道在送别诗中,往往写景较多,眼前所见之景,别后想象之景,因此感悟诗歌意象很重要。意象的冷暖往往决定诗人情感的冷暖。

你看李白的这首《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横亘、白水绕城,在寥廓秀丽、色彩明丽的青山绿水中,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孤蓬、浮云万里飘零、行踪不定,落日余晖,萧萧班马别添一抹惆怅,却在一挥手之间潇洒远去。全诗虽感伤离别,却不令人灰心、颓废。

送别诗写景较多,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长亭、杨柳、草、山、寒蝉、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等。透过不同的意象,我们能够解读出诗人蕴含的情感。下面我们试着从几个问题探讨中,来寻求透过典型意象解读诗人情感的方法。

诗中写送别,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生:首句中游子唱离歌,离歌即骊歌,告别之歌。诗人与友人在早晨别离为实景。

师:对的,这位同学关注到了诗歌中比较特殊的声音意象,送别之歌是送别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意象,饯别之曲,使人产生依依惜别之感。除了这种声音意象,诗中还提到了哪种声音意象?

生:鸿雁之声。愁里不堪听鸿雁,这句是虚写,想象别后友人途中之景,鸿雁哀鸣令人起思乡怀友羁旅之情。

师:鸿雁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它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雁叫长空,更添哀怨,诗中常借鸿雁抒游子思乡怀友羁旅之情,如“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此外,鸿雁还代指书信,如“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鸿雁也可借喻人生:人生际遇悲惨凄凉,如“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又可指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小结一:在鉴赏送别诗中,除了要关注视觉意象外,还可从声音角度入手,抓住承载特殊情感的听觉意象。

师:诗中还提到了哪些在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生:云山、寒树等,这些都是虚写别后所见之景。云雾缭绕,青山阻隔,对于落寞失意之人坐对云山,便感前路茫茫、黯然神伤,游子更甚。《长亭送别》里提到:“青山隔送行,树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而《三国演义》元直走马荐诸葛这一回中刘备十里送别哭断肠,感叹想要将树砍光,因其遮挡住了他远送徐庶的目光。

师:送别之时,难舍难分,这些阻隔之物常常使人平添哀怨。

小结二:在鉴赏送别诗时,要注意特定的具有阻隔特点的意象。阻隔之物,使人翘首远望,产生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又容易使人想到山高水长,产生前路茫茫的郁闷之情;使人感叹路途艰难,生发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

师:诗歌中除了写寒树这个点名季节的意象外,还有哪个意象也点名了季节?

生:微霜。秋叶微霜和树色催寒都点明当时为深秋季节,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

师:在诗歌中用植物颜色变化来寓指时光流逝的也有很多,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又如“晴光转绿蘋”。寒树变色,也可暗指岁月不待、年华易老。微霜渡河亦如“梅柳渡江春”点出了物候的变化。

小结三:一场短暂的别离,往往使诗人对点明季节、时间的自然物候变化生发敏感之心,使人产生时光催人、年华易老、岁月不待的感慨,因此尾联直抒胸臆。劝诫、鼓励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消磨,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师:在鉴赏送别诗时,我们除了要关注时间的变化外,空间的变化也要注意。应难舍难分,送别的场地可能发生变化,如陈子昂“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送别之地由户内到户外,地点发生的变化,更显离别之难。除了实际空间的变化,也要注意空间的虚实转化,送别之景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想象别后之景。微霜、离歌是实际意象,而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都是想象别后之景。这类空间上变化的意象在送别诗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总结:在鉴赏送别诗时,要注意声音意象、带有阻隔特点的意象,还要注意在时间、空间上发生变化的意象。透过这些典型意象,我们深挖出与友人离别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叹时光催人;对友人的劝诫、叮咛、鼓励、关怀、祝福;别后的思念、担忧;诗人自身遭遇的感叹。

三、拓展延伸

用本节学到的方法鉴赏辛弃疾的《鹧鸪天 送人》,根据意象分析情感。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学生优秀赏析示例:词中《阳关》曲指《阳关三叠》,是声音意象,《阳关》唱罢,依依惜别;浮天水、无穷树、云、雨、山既是实景,也是虚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使人产生山高水长、前程迷茫之感;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案例思考与启发】

启发一:以上说明,教师要不断开发课堂,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同类题材的诗歌可联类比附。具备开发課堂这种意识与能力,才会开发出生动而充盈的课堂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启发二: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启发三:让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只注重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不注意前后知识的串联,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

【此地一为别】推荐阅读:

此地无银三百两歇后语10-28

上一篇: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下一篇:重于泰山是褒义词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