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心得

2024-10-29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心得(共11篇)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1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学习心得

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习活动。近距离领略了江阴、天津、北京、杭州的四位数学学科带头人的风采,走进了他们创设的高效课堂,聆听了名师富有感染力的报告。虽然这次学习时间安排得紧凑,我却在身体的劳累之余收获着心灵的满足。现从以下几方面将此次学习心得归纳整理。

一、师生互动形式新颖,语言风趣幽默

从远方来的几位名师和学生之前互不认识,是陌生关系。而台下又坐着那么多的听课老师。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学生的状态,即沉默寡言。如果整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是这样,名师的独角戏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可名师办法就是多,他们运用各种方法和形式打破和学生之间的僵持。例如,强震球老师的课前互动是这样的,师:“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看屏幕,有你们认识的字吗?哪些字是说我的呢?”“我看是男生举起的手多,还是女生举得手多?”“强震球,这是什么?”(名字)“谁的,礼貌一点可以这么说?”“还有认识的字吗?”(江阴实验小学)“这几个字是说我什么的?”(你在哪)“你能用这种方法说一下自己在哪吗?”“上课举手发言,下课后就能领到水彩笔。”简单的课前互动瞬间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强老师在师生互相了解的同时还让学生意识到识字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礼貌意识。而鼓励、激励的话语更是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关注生成,艺术把握 教师应拥有开放的心态和善于发现的心灵,捕捉学生思维闪光那一瞬间,并及时关照,挖掘新意。徐长青老师讲烙饼问题,采取的方式机智有趣。为了让学生乐于学习,便于掌握,徐老师“锅来了(师手伸出),饼来了(生手伸出)刺啦(3分钟),刺啦(3分钟)”。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形式让学生爱学、乐学,在轻松的氛围中轻而易举的掌握了知识规律。强震球老师让学生记住一厘米时,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领着学生边说边做动作:“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变成一厘米。”

就像赵震老师说的,“学生喜欢的是给自己更多空间的教师,学生们需要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课堂”。而一直“嘚啵嘚,嘚啵嘚”的老师只会让学生感觉很闷,失去学习的乐趣。

三、善待学生的错误

赵震老师说“我们觉得学生笨是因为学生要学的知识我们已经会了,而对他们却很陌生”。静下心来想,这话简单而真实。学生探索真知的形态过程艰难曲折,一步到位的有几人?而在知识形态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善待学生的错误。徐长青老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敢于并善于让儿童将错误呈现在课堂的人”。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会发现,年级越高,上课回答问题的学生就越少。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回答不积极”,又什么时候反思过“学生为什么不举手?”通常的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是有风险的,错了会受到老师的斥责。久而久之,学生因为怕受到斥责而不再举手。当我们在课堂上询问学生学会了没有,他们很聪明的回答我们。考试结果出来以后,成绩又不理想。怪不得学生,罪魁祸首是我们自己。所以,让我们记住“课上不错课下错,课下不错考试错。”而“课堂就是发生错误的地方。”学不会是每个学生的权利。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样几句话:“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他们去接近知识,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近知识。”“没有经过风暴的洗礼,船帆不过是一块布而已。”“让孩子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相信学生离开老师还读书,离开学校还学习。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2

一、名校办学思路清晰,教学成果显著

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创建于1978年,坐落于具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北师范大学校园内,环境优美、整洁、典雅,是西北师范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和教育实习基地。现有15个教学班,近800名学生。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45人;有10名教师获得过全国、省、市(地)级优秀教师、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老师扎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们很受感动。

兰州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其前身是成立于1970年的兰州铁道学院子弟中学,1999年更名为兰州铁道学院附属中学。2003年4月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铁院附中也随其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交大附中。附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受高校文化的熏陶浓厚,学生很有礼貌,在见到老师或同学时能主动问好,在进出校门时特别有礼貌,让参观的老师记忆犹新。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以明晰的办学思路为前提,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统揽,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根本,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为保证,以完善的办学设施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好保持。建校迄今,共培养初、高中毕业生一万多名,高考、中考质量近年来一直位于兰州市前列。

二、授课教师准备充分,课堂实用高效

2015年12月25日,全体学员观摩了中科院兰州分院中学陈丽娟老师的“CO2和CO”(第1课时)课堂教学。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猜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有很大帮助。另外,陈老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起来毫不费力,同时还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踊跃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12月26日,我们在交大附中观摩了李丽老师“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一节示范课,李老师复习知识全面、准确、系统性强,尤其是酸雨对环境的影响视频很直观,让学生充分感知酸雨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归纳酸雨的危害和防止措施,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另外,李老师归纳、总结及时,对教材的处理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课件制作精美,内容全面,实用性很强。

12月28日,我们观摩了师大第二附中张艺娣老师的“燃烧和灭火”课堂教学,张老师通过复习燃烧的条件并让学生观看火灾视频,很自然地引出新课,衔接紧凑,过渡流畅。在讲解逃生知识时,播放的视频很及时,给学生上了一节很好的安全教育课。

三、专家教授学识渊博,讲解催人奋进

培训期间,我们很荣幸地听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克文老师《对化学科学的本质及化学教学中的几个学科问题》的讲座,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河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硕士生导师孙红保老师的《积极发挥学业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讲座以及科学院中学高级教师王彦强校长《谈新课程下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专家们的报告给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从全球科技发展的高度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出发,指出教师不应是“蜡烛”,要有可持续的文化知识储备,那就要学会做研究,成为专业化的教师。而研究应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又要回归课堂、服务课堂。今天的教师角色应该转变,由教学主体向学习伙伴转变、由知识传授向导学转变。

四、培训学员积极参与,精神难能可贵

面对每天繁重的培训任务,自始至终几乎没有一个人请假,每天都能按时听课、观摩、撰写培训日志和班级简报,认真聆听各位专家教授的讲解,用心做好学习笔记,随时随地和各位学员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及今后的改进措施。我们通过这次培训,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对教师个人成长的作用。我们很多时候考虑问题时都是说学生的多,很少能够从自身出发,多问问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哪些还需要改进等等。

总之,这次培训收获颇多,为我们一线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帮助,引领我们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相信我会将老师的理论付诸实践,在这些专家的指导下,我相信我会有更大的进步,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3

在会议上我们还有幸听到县高级中学张修前老师的讲座“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几种策略”。张老师是我们生物学科的带头人,他有很多文章在生物学权威杂志上都发表过,张老师不仅谈吐优雅,形象平易近人,而且还做了很漂亮的多媒体课件。他做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动画相当优美,气体的进出、血液的流动及颜色的变化看的都非常清楚。根本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就一目了然。在讲座中张老师结合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把他从教以来积累的经验进行整合,使得整个讲座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首先是对教育理念的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应试教育转入到素质教育。张老师列举了一个非常恰当的例子,他说:很多人喜欢看时装表演,看模特在T型台上尽情展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装是不能穿出去走在大街上的,但仍然有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笑声)喜欢看,这是为什么呢?他说时装表演其实是在宣传一种服装流行的理念,服装流行的趋势,服装的颜色、质地朝某个方向发展的理念,虽然整体的时装不能穿出去,但看过的人们在购买实用服装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时装中的某个因素考虑进去。也就是说时装表演传达的是服装消费的理念。所以教师只要在心理把教育的理念转变了,那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就能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其次是教学媒体的选择

张老师非常实际地说,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区、学校进行选择,不要看到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或示范课时用的课件非常漂亮,就“拿来主义”,非要套用在农村中学,这样就脱离实际,农村的学生只能看、欣赏,根本不能动手操作,违背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教学媒体有多种,不能只盯上多媒体,其实还有如实物、挂图、模型、黑板画等等,每一种媒体都有它自己的优点,不能相互代替。要根据教材、教学环境加以选择。

再者是对教材的处理

他强调教材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的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能够进行灵活处理尤为重要。可以将原有的知识结构顺序调换,也可以增加必要的内容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总之是一切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

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感觉真的是受益匪浅,也非常感谢县教研室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搭建了这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使我们在假期中充电。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知识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4

香洲一小 刘德友

谈到参加这次培训学习心得的体会,我首先要感谢区教育局、学校给我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远离家人,放下学校的工作,来到著名的学府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我们全体学员都异常的珍惜。虽然9月18日深夜我们才赶到培训地点,可第二天一早便投入紧张的学习中。这次培训学习,在培训中心的精心组织下,我们感到充实、快乐,8天的紧张学习不知不觉间就过去了。回来的几天时间里,我的脑海中还时时浮现出专家们给我们上课的情景。为此提笔写下几点个人的培训心得体会。

一、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这次的学习,学到了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特别是听了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耿培新的关于《稳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讲座后,让我从中受益非浅,解决了不少之前模糊不清的概念或不懂的东西。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在此之前,我也明白教师的教法、组织教学非常重要,但也听到相关的专家讲座认为新课程标准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要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去自主练习,在练习中找到动作的技能技巧,而不要一开始就把动作的要领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去创新、去领悟动作的技术要领。其实在平时的课堂上我很想先把要学习的动作要领,动作的技能技巧先告诉学生,做出正确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然后再去练习。如果先让学生自己练,去摸索,一节课40分钟,如果学生自己探索练习就用了10分钟,其实这样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本来就十分宝贵的体育课时间。在听了耿教授的讲座后,让我明确了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绝不是说要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起主导作用。比如:明知蹲踞式起跑是当今最好的起跑动作方法,为什么一定要先让学生来个什么自主练习,去探究最好的起跑动作,我认为这完全是为了探究而探究,没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次学习,我觉得要对今后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重新的思考,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什么项目、什么年级的学生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什么角色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耿教授的讲座让我明白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引导,教师的主导方向、主导的技巧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我们应该“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这是我们体育课的任务。

讲座中耿教授提到:“现在教师评价学生时太吝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

形式的鼓励方式,以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动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要如何表扬,是有学问的。应该多表扬那些真正努力的孩子,而不是单纯通过成绩来表扬。对于如何评价我们的学生,如何评价的恰到好处?听完讲座后我作了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表扬学生也很少,最多只是在学生考试成绩很好时,才会给予肯定与表扬,或者是学生的动作非常规范优美时才会表扬。总觉得作为一个体育老师教的班级多,每个班上的课也不多,只要学生能做到课堂上遵守纪律就行,至于学生心里方面关注得确实太少。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确实能影响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教授列举了他同事小孩的真实例子),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表扬与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爱学乐学,只要学生爱学乐学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的进步,而不应该简单地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做好的,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先天原因,再努力再刻苦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某项运动或做好某个动作,但只要学生努力了,作为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甚至要表扬给全班学生听,让这样的学生树立起信心,让这些学生心理明白老师也在关注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正是耿教授讲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教师主导技巧和应用在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

二、清晰了教学计划的制定

在众多专家教授的讲座中,我对北京教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院长陈雁飞教授的讲座记忆深刻。陈教授以前一直参与教材编写,比较熟悉新课程。所讲的内容也很贴近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的接触的工作。她讲了“在新课程标准精神下,应当如何上体育课和当好体育教师?容与组织形式的实施及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与更新和学计划的制定等内容。但最让我受益应该是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在实行新课标之前,我教学计划定得非常规范,有明确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周计划、课时计划。但自从实行新课标以来,在制定教学计划与目标时,总是顾此失彼,老师们也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培训,所以出现了很多版本的教学计划,有非常详细的,也有草草几行字的,或只有课时计划没有单元计划的等等。我们要知道,教学工作计划有学年、学期、单元、课时计划4种。在讲到课时计划时,陈教授强调了目前体育老师们的误解有:不能写成教学目标,而要写成学习目标;教学目标一定写在教学内容之前;每节课都要写全五个领域目标。这三个误解也确实一直在困惑着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为了在教案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总是牢牢记住要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写成“学习目标”,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哪个得写在课时计划的前面我们科级研讨时争论得面红耳赤,每次的赛讲课、公开研讨课时我们拿到授讲者的教案上都清楚地标明了五个领域目标,而且有些目标定得还确实是比较迁就,有些就算定好了目标但课堂上

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而且大多都是写得满满的3页纸,从单元计划、到学情分析、各个时段应达到的目标、学生的心率,教师和学生都在做什么活动等等。因为这是示范课或赛讲课,评课的专家们往往谈得更多的是课的优点,很少正面去评课的缺点,所以久而久之就给体育老师们一种错觉,体育课时计划里一定要体现出本课的五个学习领域,而且越详细越好,生怕自己的教案写得不清楚,不如其他参赛老师的清晰。但作为一线的体育老师都非常的清楚,这样的教案实用价值不高,每周上近20节课,还有课间操,阳光体育活动、早晚的课余训练等等工作要我们做好,还有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真正留给老师备课的时间有多少我们自己最清楚。因此,我个人认为,体育老师备课应课以一个单元为一个小系统,最少要先备好(也可以用假期、双休日)两个单元课,但课不一定要备得十分详细,但课必须得备,我总认为课是备给自己看的,而不是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或上级部门来检查的。上课前再用几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教案即可去给学生上课。为什么说要备好2个单元的课呢?因为现在体育课增加了,上课的体育老师也多了,上课场地、器材经常会出现“打架”的现象,有时真是到了上课前几分钟才知道自己下节课想用的场地器材其他老师也要用。虽然在之前科组老师之间也有沟通,但因为调课或天汽等原因,总会出现上述现象。在情况突变时可能就得改上其它内容的课了。

最后陈教授留给我们一句话是:“当今体育课的教案没有统一的格式,一线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教案到底应该怎样写,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建议和意见,做出一些东西来。”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一线的体育老师们有自己的空间,但更应当结合实际动脑筋去想办法备出实际科学的课。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5

------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南宁市青秀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 韦举强

8月4日至1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北京师范大学-南宁市青秀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高级研修班。为期一周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从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中,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接触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这也让我在学习期间不断地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专家们讲座时的鲜活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叙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第一编 行前·明确目的

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前,青秀区教育局组织参加本次研修班的教师在南宁市第五十四中举行了行前会,会上,教育局领导不仅对本次研修班的行程做了具体布置及安排,而且还帮助教师们明确了本次研修的目的:一是为什么要参加研修。为了开眼界、活思维、拓思路。二是学什么。要学会国际视野、科学精神、职业坚守。三是怎么学。认真听课,勤做笔记,多作思考。行前会让我有了几点认识:一是我应该珍惜本次研修的机会,外出研修是一种福利,而不是一种休闲活动,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我还有很多的不足,我也还有很多上升的空间,所以我应该借这次机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二是我感受到责任的重大,教育局组织本次研修活动,为的是提高城区教师队伍的素质,为的是城区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行发展,我们以青年骨干教师的身份外出学习,身上肩负的教育发展责任确实重大。

第二编 课程·精心安排

青秀区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精心安排了本次研修班的课程。有探究教师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讲座,如万福教授的《研修有效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传授实用教学技能的,如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吴娟的《多媒体背景下如何备课》、北京东城区教研员周业虹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说课技巧》等;首都师大杨芷英教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发展》、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博士的《阳光心理,成功人生》等则关注了教师心理历程的发展变化;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张思明则用自己的教育故事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反思,为我们做了《怎样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的讲座······

第三编 感受·悟道践行 研修归来,内心一直波澜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反复翻阅笔记,不时闪现精彩瞬间。本次专家教授的讲座不是站在仰望星空的角度,而是站在脚踏实地的角度向我们娓娓道来,显得真实而又贴切,和我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结合自己的生活状态及教育现状,我愈发感觉自己的浅薄,经过深思熟虑,我以“幸福感”“勤学”“善思”“践行”这四个关键词作为本次研修感受的总结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幸福感

阳光心态,享受生活。“知足才能常乐”既然选择了教师,那么就选择了清贫、烦琐与劳累,与其不停地抱怨,不如充分享受生活。张梅玲博士在《阳光心理 成功人生》中说到:平平常常才是真,实实在在才是美,本本份份心无愧,潇潇洒洒活一回。

积极心态,快乐育人。“教育的活力在学校,学校的活力在教师”教育专家的话让我记忆犹新,培训中多位专家教授都曾提到教师心态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试想一个心智不健全的老师怎么会培养出健全的学生?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份阴暗。”是呀,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教师乐观的心态是会直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如果教师心态乐观平和,情绪饱满,讲课时必定神采飞扬,激情四溢,课堂就充满活力;如果教师心态阴郁,课堂就会死水一潭。北京市七一小学语文教师邢艳老师结合多年一线工作经验,在《守住平凡做幸福的班主任》为主题的讲座中,用翔实的内容,丰富的案例故事,让我感悟到要想做一名优秀班主任,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虽然辛苦,但是充满乐趣,因为这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崇高事业。

用爱心和智慧铸就幸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往往容易突显一些共性问题,如问题学生的关注与导化、学生间矛盾纠纷的排查与处理、班级班务的常规管理、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等等都来源于班主任的工作实际。北京光明小学的武琼老师在做《名师成长之路》讲座说:爱你的学生,你才能真正爱你的职业。邢艳老师也说: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只有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教育路上的幸福者,播散幸福的种子!

二、勤学

培训中多位专家教授的讲座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具备渊博的知识,我一次次被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讲座中一些古文名句信手拈来,再附上他们独到的见解深深地吸引我,同时也启动了我的思维,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体会到了快乐学习的真谛。无数次我都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更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要上进先读书。我深知教师的终身学习是一个热门话题,它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次研修班的讲座上,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是我前所未闻的,比如“慕课”“翻转课堂”等。“活到老,学到老”是众所皆知的经典劝学句,知识在更新换代,要使自己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要学习,结合自身条件,内心深处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王立军老师在讲座《走进常态的教育科研》中提到国家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风暴已经到来,如果我们还不及时提升自己,我们就会被淘汰,她提出“教育科研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的观点,曾有一位专家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打磨教学技术的匠师,追求教学艺术的艺师,学科精通、有使命感的儒师,在思考和创造中教学的哲师。可见,每个阶段我们都应该做到“勤学”才能稳步踏上新的阶层。本次研修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我的心田,唤醒我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善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亦是如此。教学中我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很多时候我都是逃避,并没有把它们当作一种宝贵的资源,深入去挖掘并发挥其价值。但是这次研修班让我体会到思考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深度思考可以使教育科研走进常态。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对于教育科研,我一直处于迷茫状态,总感觉我还没有达到那个研究的水平,对教研工作摸不着头绪,无从下手。王立军主任的《走进常态的教育科研》这一讲座使我在教育科研方面豁然开朗,原来课题研究并不像我想象当中的那么难,关键在于要去“做”。她的讲座使我对自己以后的教研工作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也充满了信心。王立军所长提出的“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不断进行自我诊断的能力和习惯;不断进行学生调研的专业能力和习惯;不断进行嵌入式学习的专业能力和习惯”四种专业能力和习惯,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地途径。“你是否研究过一个问题5年或更长时间?”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惭愧之余也悟出这正是我们和专家教授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所在,我们缺乏长期有深度的思考,缺乏“一点穷追”的精神,相信我们在这“穷追”之下,也会把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追”出门道。

四、践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专家教授的讲座,反思自己专业发展缓慢的因素,最大的原因在于做的不够。要想有所发展、有所提升仅仅靠一时的激动是不行的,关键在于付诸于实际行动,积极尝试才是迅速成长最好的方法。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6

炎热的8月,上海骄阳似火,我们一行30人来到华东师大参加骨干教师强化培训,短短的一周时间聆听了十几位专家教授不同风格的精彩报告,收获很大。可以说,每一天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尽管时间短暂,但我受益匪浅,感想颇深。这次强化培训不仅让我们收获大量的知识和理念,更重要的,它让我们深切体验到,学习,对于老师是多么重要。学习,对于做一个有品位的教师,做有品质的教育,有多么重要。进修培训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我们感到学到了多少知识、更新了多少理念,更重要的是在一场场报告中带给我们强烈的情绪感染与深刻的理念引领,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感悟到教师的使命与素质的提高的紧迫性、感悟到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欠缺的东西太多了。

这是一个超速的信息时代,据统计《纽约时报》一周报道的信息量比十八世纪一个人一生接触的信息总量还要多。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应对不确定的最好办法---终生学习终生发展 终生适应。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传道,授业,解惑”始终是历史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教师的成长是学生成长的前提,教师的优质是一所学校实施优质教育的前提,如果还停留在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现存问题,无疑会导致工作效率的偏低甚至是问题难以解决。高纪良教授在他的报告中讲到:不要拒绝任何知识,学习是为了丰厚教师的积累,一个教师积累的厚度和深度,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长度和宽度。

参观考察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带给我们的更是震撼和触动,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办学设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手段的信息化,无不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必须改变习以为常的、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树立新的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学生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满足学生终生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不断获取知识、加工信息的能力,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终身受益。

徐建平校长的讲座闪烁着教育智慧光芒,视角别具一格,解读深入浅出,教育案例鲜活,发人深省促人深思,“作为教师,教了多少人不值得自豪,影响了多少人才值得骄傲。”简单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教师不但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专业,教师要做有品质的人,做有品质的教育,用心去做教育,发现和发挥每一个孩子的潜在能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教书育人的路上,教师自身要首先勤奋刻苦,不断自我充电,形成深厚的专业功底,这是教师自信的基石,也是教师能培育出各种优秀学生的必备条件,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正如古语所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实践--研究--思考--发展”每一环节不可缺少,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状态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感悟。反思每一节教学活动,研究每一次教育行为,科学评价教育教学水平,在“且行且思”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聆听杨敏毅教授的报告《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教育的真谛,生活的本真,她的报告生动、有趣、有品位。尤其让我们回味无穷的是她那细腻、精致的旅途观察和旅游心得,让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尤其是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激起了我们内心阵阵涟漪。杨敏毅教授报告中一些富涵哲理的经典案例,使大家深受启发。比如杨教授把财富、事业、生活、生命、家庭五个方面比作具有象征意义的橄榄球、橡皮球、水晶球、热气球、玻璃球5个球,使老师们饶有兴致在下面自我对照并深入思考;再如杨老师把“有亲人、有朋友、有事业、有生活”归纳为幸福人生4个元素等,让老师们对自己的人生状态有了更新的认识。吴金瑜校长典型的“上海小男人”,中性化的表情和声音让大家好不习惯,但他讲的内容却很吸引人,体现了思想的深刻,他用很丰富的肢体语言给我们讲述着生动的课例,引发大家对知识的再认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再理解。

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充满力量,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力向前,聆听专家教诲,感受职业幸福,学习使我们更近一步的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学习让我们从中获得的对职业价值的理解,对职业幸福的感悟,让我们懂得了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技艺的习得,而应该有更多的人文气息,使我们的课堂多一些智慧和灵动,让教育真正成为“人格心灵的唤醒”。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7

会上,王兴邦教授作了题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和“实验室开放与共享”的报告,他结合自己多年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中心评估等方面的经历,对实验教学改革与示范中心建设的几个关键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析。他强调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才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进一步凝练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实验教学网站,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同时,他指出建设示范中心的核心是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形成新的高科技队伍,建立一个高效运行的机制,形成崭新的实验教学环境,进而提高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熊宏齐教授作了题为“高校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他就高校实验教学与高素质人才培养、开放创新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的思想、原则与核心要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并结合东南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实例,就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实验队伍的融合模式等内容进行了论述。

陆国栋教授作了题为“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他指出本科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必须首先改革当前的实验课程体系,确立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由探索、自主实验、自行管理”,建立突出个性自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同时,他认为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应当突显开放共享的特性,建设实验教学共享系统,推进实验教学的开放管理。

滕利荣教授作了“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报告,他结合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几年来在实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的实践,阐述了高水平实验教学与管理队伍的建设效果及其在实验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朱华炳教授作了题为“工程训练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报告,他详细阐述了合肥工业大学国家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在教学体系建设、基地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所做的实践与探索,他强调工程训练中心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会议期间,研修教师考察参观了云南农业大学农科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管理中心陈建斌主任首先向前来考察参观的老师们简要回顾了该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史,介绍了中心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实验室开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然后,陈主任陪同老师们参观了该中心的生理生化、微生物学、遗传与分子生物、土壤农化、植物学等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夏峰处长陪同老师们参观了该中心的材料化学、功能陶瓷等实验室。

在互动交流中, 老师们普遍认为, 专家们的报告内容充实, 研究深入且观点较新。有老师表示,“这次研修学习收获很大,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对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有了新的思路,希望教育部今后能够多组织类似的研修班,为我们实验教学老师提供出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次研修学习到了兄弟院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模式和管理体制,对今后的工作更新了理念,明确了方向,获益匪浅。”也有部分老师提出了建议,“希望今后能够分专业举办实验教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每次围绕一两个专题充分研讨,弄清问题,达成共识,我想这样应该能对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起到更加实际性的帮助。”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报告 篇8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本学期我除了经常阅读有关的专业资料和网络信息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并经常到有经验、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那里去听课。在学校组织的“三制”、“三课”中,我们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将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来,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创建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了创建有效课堂,这学期我研究的小课题是:“如何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研究”,是想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他们真正体味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本着这一原则,我主动参加了我校组织的自愿上一节创新的课,在教学“抛硬币”一节时,我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情境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来感知问题的可能性,在一系列的游戏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学、玩中学、大大的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的兴趣。并且在与同行们研讨时既能提高自身水平,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自主、创新、高效的教学效果。

三、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本学期每位教师平均每人听课不少于20节,好的教学设计16篇,反思16篇,学习笔记10000字等。并且认真备课,作业批改仔细,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真正做到了课前有准备、课后有反思。

四、认真落实培优补差,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优补差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每个数学教师在这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学校也很重视,除了培优补差外,每个教师还指定了详细的转差计划、转差有记录,有总结。本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转化一至二名学困生。由于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有插班生,再加上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学困生很多,所以把每周一下午最后一节课,给学生补差,特别是临近期末考试这段时间,有时还要利用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差生补课,确实很辛苦。好在,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学生都有较大的进步。说明补差效果很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报告相关内容:大学生“三走”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系列活动总结 为了响应团省委的号召,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关于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通知》的精神,举办了“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活动,促进大学生...“知付出,懂感恩”团日活动总结 本次主题为“知付出,懂感恩”的团日活动目的是让同学们学会感恩学会付出,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在处理与父母的矛盾时怀着一颗感恩他人的心,学会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懂得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2016年小学趣味运动会总结 XX年4月13日我校举办了春季趣味运动会,比赛进行了约四个小时,师生在比赛中团结协作,为了班级荣誉共同拼搏,比赛在欢快、热烈的氛围中取得了圆满成功。

小学口才活动总结

口才活动下学期又进行了10周,在这10周里,我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进步,从一开始的拘谨羞涩到现在的自信满满,口若悬河,我为他们感到高兴,但更多的是期许。

小学中青年教师师德标兵推选活动总结

我校始终把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常抓不懈,因此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为推动学校师德建设再上新台阶,也为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参加裕安区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标兵评选,...学校“国家宪法日”活动总结

XX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依据教育部、省、市、局下发《关于在国家宪法日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xx中心小学积极组织,认真谋划“国家宪法日”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以弘扬宪法精神为宗旨,以宣讲宪法基本原...中心学校大家访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掌握学生家庭情况,沟通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感情。按照县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今年9月下旬xx中心学校全体老师利用双休日,对学生家庭进行了一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家访活动,这一活动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配合和...中学《开学第一课》活动总结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三年研修总结 篇9

在学习中进步,探索中提高

本人自XX年参加四川省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学习起,积极参加集中培训,加强自主研修,可谓在学习中进步,探索中提高。

一、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使之形成系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

三年来,除积极参加成都大学举办的集中培训,高质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多而杂的作业外,还注重了教育、教学理论的自主学习,几年来,重新阅读了《心理学》、《教育学》、《教学心理学》、《小学数学教法》、《小学数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对比研究》、《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卢俊、杜威、苏霍姆林斯基、本明杰·S布鲁姆、加涅、孔子、陶行知等人的教育理论,写读书笔记500余页,心得体会8篇,按县教育局的要求参加省自学考试,《xx》、《课程改革纲要》分别获得91、93的高分。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教育理论逐步形成系统。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归纳、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的论文《xx》获省小教中心举办的论文评选二等奖,并发表在《教育交流》XX年第6期上。《xx》发表在《创新教育》XX年第3期上。主研的市级课题《xx》于XX年12月结题,并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研的县级课题《xx》于XX年3月结题并评为县科研成果一等奖。7000余字的《xx》被收入《xx县教育成果集》。总之,三年的学习,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得到了提升。

二、努力学习学科知识,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近年来,我利用休息时间重温了初中、高中的数学知识,选学了部分大学高等数学的内容,《小学数学理论》、《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教材(本人是小学数学奥林匹克二级教练员),除进一步扎牢自己数学的知识功底外,还认真阅读其它学科的书籍,如《马斯诺人生哲学》、《叔本华人生哲学》、《唐诗三百首》、《宋词》、《毛泽东诗词解读》、《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于丹解读<论语>》、《易中天解读<三国>》、《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曾仕强解读<易经>》以及上网阅读三易电子图书中的若干美文。

通过阅读增加了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长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全县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会上所作的《解读几个教育观念》,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半天的讲座有心人作了一个统计,会场上响起了二十四次热烈的掌声。通过学习,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方能站得高看得远,处理问题才能高屋建瓴,你的课堂教学才不给别人留下轻飘飘的感觉,才有厚重感。

三、探索教学规律,紧跟新课改步伐,完善课堂教学艺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三年来,我能不断探索教学规律,转变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教学中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吸收名师名家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坚持收看中央电教馆播放的“空中课堂”和观看发放的名师课堂教学光盘,点播网上的名师课堂教学实录,还走出去向名校的名师学习,比如到xx小学、xx小学、xx小学、xx附小、xx实验小学等名校向名师请教,博采众长,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主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风趣、幽默、简洁的教学风格和思维慎密、逻辑性强的教学特色。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大大提高了。

三年来,还根据学校安排先后帮带了青年教师三人,听他们的课40余节,每节课都进行了认真点评。与他们一道共同研究教法、学法,解读新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等,三位青年教师教学进步很快,其中余和平同志在xx县第五届教学大奖赛中荣誉数学课堂教学第一名。本人在xx县第五届教学大奖赛上的点评《xx》,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总之,三年来,本人的教育理论素养提升了,知识的储备量增加了,课堂教学艺术提高了,正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XX、XX连续两年被评为县教学质量特等奖、德育工作特等奖、优秀共产党员,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优秀”。XX年教师节被评为县委、政府优秀校长。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10

作为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 校本研修强调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 带动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发展。因此, 校本研修尤其需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 凸显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问题在于, 在校本研修推进过程中, 年轻教师往往承担起了校本研修活动绝大多数的工作, 而被寄予厚望的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投入却远远不够 (在此简称校本研修主体“倒挂”的现象) 。这种“倒挂”现象已然引发了不少负面影响, 使得校本研修非但没有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反而成为走过场、讨人怨的一种负累。正如一位校长所担忧的那样:“在校本研修活动中, 由于骨干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 使得校本研修活动陷入一种‘忙碌而无为’的尴尬境地。这不仅不利于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于其他教师潜力的激发无疑都具有负面的影响。”因此, 如何消解校本研修中的“倒挂”现象, 进而重塑校本研修应有的形象, 成为提升研修质量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倒挂”现象的原因透视———基于骨干教师的视角

导致校本研修主体“倒挂”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但毋庸讳言的是, 骨干教师是这一“倒挂”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因此, 本文着重从骨干教师的视角, 探讨校本研修“倒挂”现象的原因。

(一) 高负荷的工作状态, 使骨干教师难以真正投入研修

众所周知, 教书育人是一项相当繁琐的工作。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 作为学生发展的引领者, 教师要站稳讲台, 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不断关注社会前沿发展动态, 才有可能成为“源头活水”, 做好教学工作。另外, 教师还要承担育人的职责, 诸如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关注孩子们每一天的情绪变化等, 这些育人工作, 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骨干教师来说, 除了和普通教师一样要承担上述教书育人的种种工作, 大多还担任着学校的领导职务, 需要分担一部分的行政管理工作, 同时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还要承担带教青年教师、领衔学校课改研究的重任……对于这种繁琐的工作现状, 范梅南从现象学出发, 聚焦于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情境, 认为教学实践的紧迫特征和教师工作的繁忙性质使得实践中的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进行反思。在绝大多数课堂情境中, 教师无法“分身”、没有时间或并不会真正反思实践中的问题。[1]可以说, 对于大多数骨干教师而言, 范梅南的这种总结可谓恰如其分。工作强度大、质量要求高, 使得他们身心俱惫, 很难抽出时间和经历投入到校本研修中来。

(二) 缺乏新意的校本研修, 激发不了骨干教师的研修热 情

过重的工作负担使得教师无心投入校本研修, 而缺乏新意的校本研修又让现状雪上加霜。这种缺乏新意的校本教研突出表现在研修内容和研修形式两个方面。在研修内容上, 学校存在着将校本研修内容窄化的倾向, 学校教研活动的突出问题依然是“以应付考试为中心”, 而且这种倾向随着学段的增高而尤为突出。其次, 在研修形式上, “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间的听评课”成为当前学校校本研修的主导方式, “与专家同行合作进行课例研究”和“与同事开展行为跟进的问题研究”等研修形式相对较少。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校本研修, 没有凸显问题解决导向等校本研修的精髓所在, 和教师们习以为常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大同小异。对这种习以为常的校本教研, 骨干教师由于太过熟悉而很难将自己置于有问题的情境, 因而也就很难对其产生挑战。这种没有压力, 没有挫败体验的校本教研, 也注定难有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

(三) 将校本教研异化为课题研究, 超出了不少骨干教师 的能力范畴

和上述缺乏新意的校本教研不同, 在实践中, 还有一种倾向, 也即对校本教研赋予了太多的想象, 希望借助校本研修开展课题研究, 而承担课题研究注定超出了不少骨干教师的能力范畴。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事实上, 强调教师作为研究者, 要求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也和当下的教育评价体制息息相关。众所周知, 学校上等级、教师评职晋级, 都需要有科研业绩。因此, 各校都投入大量的精力, 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而依托校本研修开展课题研究就成为很多学校不约而同的选择。应该说, 通过课题研究, 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走上了规范办学、内涵发展之路。问题在于, 对于很多教师包括骨干教师而言, 他们在职前教育中, 关于教育研究训练的成分有限, 甚至绝大多数“准”教师根本没有接受过教育研究的正规训练, 因而对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理解, 仅限于喊喊“口号”, 发发“感慨”, 关于研究的理论素养先天不足。而在职教育中, 且不说“走马观花”式的职后培训, 能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作用, 值得怀疑; 就教师自身而言, 他们更希望在有限的在职教育的时间内, 解决他们教学中遇到的比如如何导入、如何讲解、如何提问等等实际问题。如果在职教育和这些问题不甚相关, 他们也就不太留意, 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理论素养后天也十分缺乏。[2]因此, 对不少骨干教师而言, 在没有外力的帮扶或者外力帮扶没有对准问题, 很难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式的校本研修。

三、解决“倒挂”现象的可行路径

由上述分析不难发现, 从骨干教师的角度分析导致校本研修中“倒挂”现象的原因, 主要可以归因为骨干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校本研修定位出现偏差 (主要表现为缺乏新意) 以及对课题式校本研修的无能为力等方面。因此, 祈望针对这些原因, 有效解决这一“倒挂”现象, 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症下药”。

(一) 优化工作环境, 调动骨干教师的研修内需

如何优化工作环境, 让骨干教师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让其投入到校本研修中来, 进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专业引领作用, 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1.精简事务性工作, 让教师有精力投入研修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工作得到认可, 都希望自己成为专业领域的行家, 然而长期高负荷的工作状态, 使得很多教师无暇更无心投入专业学习。为教师减负, 还学校一个清净的工作环境, 让教学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让教师不被各种杂事牵着鼻子走, 是管理者的当务之急。校级领导应在学校发展核心理念的关照下, 明晰各阶段发展的主要目标, 梳理并统整各项工作, 免去不必要的检查, 少提不切实际的要求, 能精简的工作绝不复杂, 涉及部分对象的绝不牵动全体教工, 同时也要教会教师学会选择, 学会扬长避短。总之, 要尽可能地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让思考成为教师的主旋律。

2.完善制度设计, 让教师有热情潜心研究

开展校本研修, 光有时间、有想法是不够的, 还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让教师从偶发性的主观意念变成一种持续而自觉的行动。一些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如针对很多骨干教师在职称评上高级后就缺乏工作动力的现象, 部分学校推出相应的星级教师评比, 让高级后教师也有等级差异, 一定程度上鞭策了教师自主发展;还有些学校为教学研究提供各种便利优惠政策, 比如, 为从事科研的教师提供专项研究经费支持, 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 把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推广研究成果等专业劳动折算成一定的工作量, 对教师研究成果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评选先进、评职晋升时对他们给予特殊的照顾。总之, 学校要借助完善的制度, 以鼓励骨干教师开展校本研修。

3.搭建多种平台, 让教师有动力体验成功

教师的行为既可以是外源性的, 也可以是内源性的。实践证明, 在各种内在需要作用下的内源性行为, 才会持之以恒地进行直至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 学校要在激活教师“内需”问题上下功夫。[3]当前各类学校比较重视业务能手教师的宣传, 把学校拥有高级职称、骨干名师的人数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强大的代名词。事实上, 优秀的教师有很多类型, 有的班级管理很出色, 有的很善于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有的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所以管理者为教师营造积极向善的工作氛围, 要搭建各种平台, 让教师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 让教师们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工作是受人认可的、付出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所处的团队是和谐向上的, 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持久的工作动力, 让他们从被动的校本研修变为自觉主动的自我实现。

(二) 改进研修模式, 激发骨干教师的研修兴趣

1.还骨干教师应有的专业自主权

目前, 不少学校存在校本研修管理越位的现象, 学校管理层出于学校课题统整的考虑, 要求骨干教师围绕学校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的研究, 却不考虑这些课题是否符合骨干教师的研究兴趣, 是否针对自己教学中的迫切问题展开研讨, 预设的研究进度是不是考虑到教师的工作实际, 预期的研究成果骨干教师有没有能力完成。一些学校为打造学校校本研修精品项目, 对基层教研组织的活动安排干涉较多, 对活动的参加对象、活动的流程设计、对教师反思的要求都有具体的规定, 这种做法无视骨干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反而会影响骨干教师积极投入研修。因此, 激发教师的研修兴趣, 学校需要把研修的话语权还给骨干教师, 让他们基于自身的发展需求、现有的学习基础, 结合现实的研修条件, 提出可行的研修方案, 让他们自定步调、去完成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工作, 这样才能让骨干教师真正参与进来。

2.建立多元的专业取向的研修组织

如上所述, 目前学校中的校本研修活动是以传统的教研组为基本组织展开活动。学校领导出于平衡年段教学质量的考虑, 大都安排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搭配成一个教研组。然而, 这种组织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感受可能不同, 当一方认为非常有收获时, 另一方可能会认为是浪费时间。[4]因此, 学校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教研组, 让教师根据自己专业发展需求, 构建专业取向的研究组织, 如名优教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研修小组、新秀教师研修联盟、课题研究小组、有共同研究兴趣的专业合作小组等, 总之, 要通过组织结构的变革, 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 让教师在共同价值目标引导下, 在平等合作互惠中成长进步。

3.采用“诊断+改进”的研修方式

以往的学校教研活动都是学校定目标、定任务、定考核标准, 教研组根据上级的要求, 完成研修任务, 达成考核指标。这种任务驱动的实践方式, 仅仅是把教师集中在一起工作, 却很少有专业的研修, 更谈不上对教学工作的改善。在我们看来, 要激发教师的研修兴趣, 应该从教师工作中困惑的问题着手, 通过“诊断+改进”的专业学习方式, 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诊断+改进”的工作方式基本流程是:教师带着实践中的问题走进小组, 通过学习研究、同伴交流, 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实施方案, 并带着实施的结果再次进入研修小组, 同伴再一次帮忙会诊, 并根据行动结果调整改进方案, 然后再进入实践环节验证方案[5]……通过这种不断改进、连环跟进的方式, 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升理念、生成智慧。

(三) 改善“外脑”支持, 促进骨干教师在行动中发展成长

开展校本研修, 尤其是校本研修中的课题研究, 对参与者的研究素养有相当的要求。需要摆脱平常教学工作的惯性思维方式, 敏锐地把握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持续深入地进行研究, 要跳出案例, 上升到一般对教育一般规律的认识, 这对于缺少系统研究方法训练的普通一线教师而言, 实在是极大的挑战。所以, 依靠“外援”支持, 成为一种必然。

事实上, 不少学校在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过程中, 也意识到“借脑”的重要性。归纳起来, 很多学校借用“外脑”的方式多样: (1) 教研员蹲点学校指导教学; (2) 教育督学对学校的评估指导; (3) 教科人员下基层学校的课题指导; (4) 校长同行的异校蹲点问题诊断; (4) 理论工作者的“诊断把脉”。遗憾的是, 这些“借脑”的努力并没有顺理成章的在校本教研的成效中体现出来。深入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不难发现, 一方面, 这些帮扶措施受到“行政驱动”, 是行政层面的任务分配, 既没有考虑专家的研究专长, 也不关注学校当下要攻关的研究方向, 而外请的专家很少会根据学校特有的情况去深入学习、研究诊断, 所以指导不力。另一方面, 专家只是提出后续发展方向, 至于学校在改进过程中有没有在实施意见, 会碰到哪些问题, 很少有人会持续地跟进关注, 指导却没有后续跟进的措施, 是很多学校课题难以突破的关键。

因此, 当下我们提出依靠“外脑”, 需要秉持两个原则: (1) 根据骨干教师的发展需求, 安排有研究专长的专家来指导, 而不是行政层面的“拉郎配”。 (2) 要进行深度的持续跟进的合作, 专家不仅要提出改进方向, 更要手把手地指导改进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例如研究问题的确定, 需要在中小学教师与专家交流基础上, 找出一些中小学教师能够研究、而且又有实际意义的研究问题;研究过程的推进, 需要专家在一旁, 不时地帮助骨干教师纠偏扶正;研究报告 (成果) 的形成, 也需要专家从理论层面提出超越经验的思维框架等进行指点。这个过程不仅是骨干教师挑战自我的过程, 也是专家实践教育理念、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的过程, 是双方共同协商、合作互惠的研究过程。

摘要:作为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 校本研修尤其需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 凸显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问题在于, 在具体的校本研究活动中, 年轻教师往往承担起了校本研修活动绝大多数的工作, 而被寄予厚望的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投入却远远不够, 致使校本研修非但没有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反而成为走过场、讨人怨的一种负累。如何消解校本研修中的“倒挂”现象, 进而重塑校本研修应有的形象, 成为提升研修质量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校本研修,“倒挂”现象,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 (加)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65.

[2]汪明帅, 胡惠闵.教育行动研究中的合作:为何与何为[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 .

[3]张伟平, 赵凌.当前中小学校本教研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 2007, (6) .

[4]胡惠闵.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组[J].全球教育展望, 2006, (7) .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11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 黄静

2015年12月2日至5日,我参加了由云南省教育学会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云南出版集团在普洱思茅区第二小学共同举办的“云南省2015年苏教版小学科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这次培训,由江苏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徐杰和云南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席学荣两位老师授课。培训紧张而充实,虽然是短短的两天,但是留给我的却是无限的思考与启迪。

一、名师讲座,拓宽了科研视野

培训中,徐杰老师给我们做了《加强科学阅读 提升科学素养》和《如何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技巧》两个讲座。徐杰老师来自江苏省南通市海门海南小学。《加强科学阅读 提升科学素养》这个讲座是徐老师主持的江苏省科学教育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研究课题的成果,并且获得了省级一等奖。从这个讲座,可以看出徐杰老师的科研素养很高,他的课题研究方向不是单纯的为教学而研究,而是把大脑思维方式训练和科学阅读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开拓一种科学课的授课方法,还能在此方法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会高效简单的学习方法。正如徐老师说说,作为教师必须寻求这样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活”的教学方式,创造“活”的教育思想,来引导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收获受用一生的“活的能力和素质”。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非常感谢徐老师,无私地将自己的科研方法和课题经验分享给我们,让我们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还学有所得。

徐老师的另一个讲座是《如何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技巧》,在这个讲座中,他指出了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的错误现象:儿童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母思维”的作用和地位(或者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过早地、片面地、畸形地培养了儿童的“子思维”。在孩子的早期经验中,感性活动贫乏,视觉意象欠缺,他们过早进入了主要依靠抽象推理的学科学习。这一方面使得许多孩子面对高度抽象的词语、定理和公式,由于没有相应的感性材料做支撑而无法理解,造成“学习困难”;另一方面,更多孩子的思维只会从抽象到抽象,鹦鹉学舌,形式僵硬,缺乏想象力和思维的创新!这种被康德称作“空对空”的思维,被叔本华称作“不生产”的思维,最严重的后果,是年轻一代的思维缺乏“悟性”,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降低。所有具有重大价值的领先的科学成果,无一不是思维从无到有“原创”的产品。

针对这个问题,徐老师从人类两种思维方式出发,从教室课堂有效提问,提问应该从哪几种思维方式入手两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开展有效的探究式学习。

席学荣老师再本次培训中给我们做了《科学教学疑难问题解决——聚焦科学教学静悄悄的革命》和《科学教学设计》两个讲座。席老师是我们云南省的科学特技教师,是从一线走出去的大师。所以,他的讲座和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他善于搜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由此作为讲学素材,使课堂深入浅出效率高;他还热衷于与全国小学科学名师讨论当下小学科学面临的种种问题。听他的讲座,真的是应了古人的那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他的讲座中,我们一线教师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的零散知识,心得,能在他的讲座中获得系统的升华。对我们接下来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或者研究都有启发、指导意义。真的希望能多一些机会听席老师上课。

二、优秀教师课例,更新了教学思路

本次培训,我们还听了三堂优秀课。分别是徐杰老师执教的《用模型解释》,厦门市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余丽滨老师的《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中心小学沈文炎老师的《轮轴》。这三堂课其实是席老师刻意安排的。这三堂课都属于工程与技术设计类的教学,这也是当前小学科学课的热点,课件席老师的良苦用心。观摩了这三堂课,我有两点启发。

第一点启发。三堂课的实验材料的来源途径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堂课,徐老师用的卫生纸筒,饼干盒子;第二堂课余老师用的链条装置、齿轮装置和传送装置;第三堂课沈老师用的竹筒、竹签、橡胶塞。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可以直接为我们所用;网购也是一大更新教具的途径;开动脑筋加工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也可以成为我们课堂上的一大亮点。

第二点启发。三堂课最大的特点也是最成功的地方都是相似的:课堂看似是学生在推着走,实则是老师再指挥。这个指挥是不动声色的假装是在向学生请教的。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师在课外是花了多少工夫啊。听说沈老师的这堂课是上了三十遍。我真的很佩服他们。

第三点启发。从三名老师的课堂中,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也知道了成为一名优秀老师所需要作出的付出是很多的。我领悟到了优秀课堂教学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也更新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下一篇:小学快乐的一天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