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学学习心得

2024-08-26

水力学学习心得(精选8篇)

水力学学习心得 篇1

《水力学》学习心得

转眼之间,这学期就过完了大半的日子。我们这学期的课程就要完成了,回头想想,还真是感慨万千啊。

我们这学期的水力学是由韩老师教授的。他是一个非常风趣的人,他知道我们学土木房建的人不是特别的重视这门课程,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为了提高我们的听课率,他就会不时的给我们讲一些他自己的人生故事或者说一些他在工作中与我们这个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来启迪我们。韩老师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因为每次讲故事时我们都听得很认真,比听课认真多了,总是逗得我们全班哈哈大笑。我们也跟随着韩老师的脚步,学会了什么是静水压、什么是恒定流和非恒定流、什么是水头损失、什么是倒虹吸、什么是谢才公式,我们也学会了在大学阶段要做的三件大事:学好自己的专业,它将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天斧神兵”;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它是将来革命的本钱;找个女朋友,不要总是宅在寝室里,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下面就是我学完水力学这门课程后对它的一些浅薄的认识。首先,我已经清楚的明白了 水力学主要是研究以水为代表的液体的平衡和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的一门科学。从学科的角度来看,水力学是介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一门科学。一方面根据基础科学中的普遍规律,结合水流特点,建立理论基础,同时又紧密联系工程实践发展科学内容。另外我还知道水力学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各类工科中都有它的身影。

1、一方面,它在水利建设中非常的重要。水力学在水利建设中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水流与边界的相互作用,分析在各种相互作用条件下所形成的各种水流现象和边界上的各种力的作用(例如,水流与堰作用,形成各种形式的堰流与闸门作用形成闸孔出流等),为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转管理等方面提供合理的水力学依据。

2、另一方面,它在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也有大量的涉猎。当修建大坝时,必须考虑当渲泄洪水时,要确定校核大坝所能够通过的流量,以确保大坝安全泄洪;或已知泄量,确定大坝的溢流宽度。在围堰修建、桥渡设计、基坑排水、地基抗渗稳定、给水与排水管渠及给水与污废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和给排水系统的运行管理等过程都会遇到一系列的水力学问题。所以只有学好水力学课程,才能正确地解决工程中所与到的水力学方面的设计计算、运行管理与测试等问题。我们对水力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法、试验研究法和数值模拟法,三种方法相互结合,为发展水力学理论和解决复杂的水力学问题奠定了基础。

我们还清楚的知道水力学是以研究水为代表的液体的宏观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水力学包括水静力学和水动力学。

水静力学研究液体静止或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力学规律及其应用,探讨液体内部压强分布,液体对固体接触面的压力,液体对浮体和潜体的浮力及浮体的稳定性,以解决蓄水容器,输水管渠,挡水构筑物,沉浮于水中的构筑物,如水池、水箱、水管、闸门。堤坝、船舶等的静力荷载计算问题。

水动力学研究液体运动状态下的力学规律及其应用,主要探讨管流、明渠流、堰流口流、射流多孔介质渗流的流动规律,以及流速、流量、水深、压力、水工建筑物结构的计算,以解决给水排水、道路桥涵、农田排灌、水力发电、防洪除涝、河道整治及港口工程中的水力学问题。

水力学作为学科而诞生始于水静力学。在国内,据记载,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代就有大禹治水。在战国末代至秦代更是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三大水利工程。在国外,公元前250年,阿基米德在《论浮体》中,阐明了浮体和潜体的有效重力计算方法。1586年德国数学家斯蒂文提出水静力学方程。十七世纪中叶,法国帕斯卡提出液压等值传递的帕斯卡原理。至此水静力学已初具雏形。水动力学的发展是与水利工程兴建相联系的。公元前三世纪末,中国秦代修建规模巨大的都江堰、灵渠和郑国渠。汉初利用山溪水流作动力。此后在历代防洪及航运工程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液体流动的知识,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内,在欧洲直至15世纪以前,都被认为是一种技艺,而未发展为一门科学。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人达·芬奇在实验水力学方面获得巨大的进展,他用悬浮砂粒在玻璃槽中观察水流现象,描述了波浪运动、管中水流和波的传播、反射和干涉。

十八世纪初叶,经典水动力学有迅速的发展.欧拉和丹尼尔第一·伯努利是这一领域中杰出的先驱者。十八世纪末和整个十九世纪,形成了两个相互独立的研究方向:一是运用数学分析的理论流体动力学;一是依靠实验的应用水力学。开尔文、瑞利、斯托克斯、兰姆等人的工作使理论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而谢才、达西、巴赞、弗朗西斯、曼宁等人则在应用水力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各种实用的经验公式。十九世纪末,流体力学的发展扭转 了研究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倾向,这些发展是:雷诺理论及实验研究;雷诺的因次分析;弗劳德的船舶模型实验;空气动力学的迅速发展。二十世纪初的重要突破是普朗特的边界层理论,它把无粘性理论和粘性理论在边界层概念的基础上联系起来。

自从二十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提出了越来越复杂的水力学问题:高浓度泥沙河流的治理;高水头水力发电的开发;输油干管的敷设;采油平台的建造;河流湖泊海港污染的防治等。使水力学的研究方向不断发展,从定床水力学转向动床水力学 ;从单向流动到多相流动;从牛顿流体规律到非牛顿流体规律;从流速分布到温度和污染物浓度分布;从一般水流到产生渗气、气蚀,引起振动的高速水流。以电子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手段的计算水力学 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水力学作为一门以实用为目的的学科将逐渐与流体力学合流。

水动力学的数理分析首先是根据问题的客观条件和生产任务或理论要求,对所研究的液体建立力学模型,提出假设,使分析简化。最常用的力学模型有连续介质模型,将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的非连续液体看作分子紧密相依没有空隙的连续介质;不可压缩流体模型,将受压收缩、受热膨胀、有弹性的液体,看作无弹性密度不变的不可压缩流体;无粘性流体模型,将流动时因粘性作用产生内摩擦力的液体,看作粘性不起作用,无内摩擦力的流体;理想液体模型,不可压缩无粘性的液体。力学模型确定后,以相适应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基本方程式为工具,结合起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进行各种流动的质量平衡、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分析,求出所需要的各种变量。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一些水力学方面的知识,至于一些水力学中所学到的公式和计算方法等,我就不详细的说明了。

通过对水力学的学习,使我开始真正的认识了这门学科,我发现我也越来越喜欢这门学科了,因为通过使用其中的知识我们可以解决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与它有关联的问题。

我们这学期的水力学课程虽然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但是我们不会忘记这门学科的。我们会好好的保存这本书,说不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就会遇到与这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拿出这本书出来,好好地回忆一下水力学方面的知识,也许会帮我们一个大忙;我们也不会忘记教授我们水力学知识的韩智明韩老师,是他用有趣的方式教授我们水力学知识,告诉我们做人处事的方法、告诫我们不要被手机玩了,同时,还向我们推荐他认为对我们有好处,对我们的人生有益的书,例如,《冰鉴》、《诫子书》等等。在次,深深的向我们的韩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水力学学习心得 篇2

在教学过程中, 我摸索出了一套适应中职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 它是一种融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和科学素质培养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提高了教学效果, 现归纳如下。

一、用图表的形式归纳所学的内容, 脉络清晰, 重点突出

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一) 为了说明大气压确实是存在的, 我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器材做了如下实验

1. 用吸管吸水。

2. 把两个吸盘紧紧地贴住, 让两个同学把它们分开。

3. 把一个瓶中装满水, 用一个纸片盖住杯口, 将杯子倒置过来, 松手以后, 纸片并没有掉下来。

接着我让学生继续思考:航天员为什么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把舱门打开呢?原来, 舱内充满大气压, 舱外是真空, 舱内压强大于舱外压强, 所以是舱内大气压把舱门给压住了。

(二) 为了更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基本特性, 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实验

1. 两端开口的试管一头用橡皮膜封住, 向试管另一头倒水, 观察橡皮膜变形的情况。 (橡皮膜向下凸起的程度越来越大)

2. 将一个玻璃管的侧壁开口处封一个橡皮膜, 向玻璃管内注水, 随着液柱的增高, 观察侧壁橡皮膜变形的情况。 (橡皮膜向外凸出的程度越来越大)

3. 准备一个微小压强计, 先轻轻地压橡皮膜, 再用力压橡皮膜, 观察U形管中两端液面高度有何不同? (压橡皮膜时, U形管两端液面出现高度差, 而且越用力高度差越大。)

接着, 把橡皮膜放入水中, 观察U形管两端液面有无高差。 (有)

4. 保持压强计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 改变探头方向, 看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是否一致? (一致)

5. 将压强计的探头分别放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中, 并将探头放入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观察U形管两端液面的高度差, 并制作表格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以上五个实验过程, 我们得出了液体的基本特性为:

(1) 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 同一深度处,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压强大小相等。

(4) 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都有关系。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既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又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教学

对待科学一定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 所以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实验现象, 进行猜想, 并自己设计更好的实验方案, 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这样就让学生掌握了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为发现并努力解决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针对水利工程中水力分析与计算工作内容选取教学内容, 我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三个学习项目:建筑物壁面静荷载分析与计算、水工有压管道的水力分析与计算、渠 (河) 道水力分析与计算。把工程案例 (五台县水电站) 融入教学中, 加深了学生对水力学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习物理力学的心得 篇3

关键词:物理力学;心得;措施

G633.7

力学向来是高考物理的重头戏,对高考成绩的影响很大.由于力学知识较为抽象,理解难度较大,很多学生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实际上,物理力学有很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要方法和技巧得当,就能快速形成物理解题思维和能力,提高物理力学的学习效率.

一、端正学习心态,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学习电学和力学时,老师强调了这两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难攻性,导致很多同学都产生了不好的学习心态,如畏难厌烦心理、消极心理以及急于求成心理。物理固然是难学的,但只要端正学习心态,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能一步步的学好它。如在学习力的图示时,我们班同学就编了这样的顺口溜:“四定即定作用点、定方向、定标度、定长度,两标即标箭头、标数值和单位。”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朗朗上口,好听易记,而且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清晰透彻。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上课时应该集中精力,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主动与老师互动,善于思考,提出疑难问题,勤于请教;收集阅读课外报刊读物,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

二、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物理思维是在日常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首先,正确使用物理符号,养成规范、严谨的书写习惯,尤其要注意区分大小写及下标等.其次,对于方程式及关键演算步骤要做到书写规范,力求用精简的物理语言将解题思路准确清晰地呈现出来.再次,对于不会做的题目也要有拿分意识,尤其是一些压轴题往往计算难度很大,短时间内很难理出头绪,但可以按照题意向下推测,将可能用到的定理、公式书写下来,并适当加以计算及推导,这样不仅能够拿到一定的分数,也有助于理清思路,激发解题灵感。

三、明确被研究的对象

在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解决物理问题时,首先要确定题中被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并把研究对象从特定环境中隔离出来,这样才能有效开展后面的解题过程.被研究对象可以是质点、单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等.根据解题需要,灵活选择恰当的研究对象,这是解决物理力学题的基础之一,一般可以采取“隔离法”或“整体法”.整体法是系统论中的整体原理在力学中的应用,思维形式遵循从局部到全局的过程,当分析整体对象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需要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选用整体法.隔离法是指把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体系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选择隔离法时,只分析该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对该对象的作用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四、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物理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题目都有系统的解题方法,力学更是如此,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当然不是所有题目的解题方法都是一样的,但是物理原理就那么几个,什么样的题目要用什么物理原理,我们要进行总结,不要到了考试中才冥思苦想如何解题,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解题过程中,针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要千篇一律地套公式,也就是要将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灵活运用。比如:解物理力学题的一般过程是首先对题意进行准确分析,确定研究对象;再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注意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根据具体情况对力进行处理,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者正交分解;对于平衡问题,列出平衡方程式,对于平衡态变化问题,列出加速度方程式;最后求得题目中要求的物理量。

五、加强归纳与梳理

高中力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其中牛顿定律为承接点,既深入了精力与动力学知识,也引出了机械与动量知识,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机械能与动量也引出了功、能等知识点。可以看出物理力学学习可谓环环相扣,并且物理力学考试题型通常不是只拿出一个定理公式来考核,而是将几个定理综合起来考查对知识系统的掌握情况,因而学习中需梳理力学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转换,建立起自身学习网络,全面掌握力学体系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脚踏实地掌握好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灵活应用。

六、掌握力学的解题策略及技巧

.对于静力学问题,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将其从整体中隔离出来,个别情况下可以转换研究对象,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种:要么将研究对象转换为另一物体,要么就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再分析其所受的外力.一般情况下,对于“原始力”的分析可用受力图来表示,结合具体情况可分别选取平行四边形定则、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则等不同的分析方法,然后对其中的力进行合成或分解.对于受力平衡问题,要运用平衡条件“∑F=0与∑M=0”,列方程式来计算和分析;对于动态平衡问题,要结合各种力的具体变化来采取相应的解析法或图解法,然后加以分析.静力学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力的合成及分解方法的掌握,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明确物体受力的形式、方向及数量,然后套用相应的解题策略。比如,当研究对象是叠加体时,一般采用隔离法;物体受三个力同时作用时,可以采取合成法,受四个以上的力同时作用时,宜采取正交分解法;若受力物体为杆或弹簧,则既可以受压力也可以受拉力,若受力物体为橡皮筋或绳子,则只能受拉力,且当三条以上的绳子有共同的交汇点时,每条绳子所受拉力一般不同。

动力学问题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已知物理受力,分析物体的运动状况;二是已知物体的运动状况,分析物理受力.这两种问题也可以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其研究对象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解题时要根据题目描述的情况,选择最佳解题策略,具体可以运用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七、结语

总之,学习物理主要靠理解,不是听老师讲解就会懂的,只有反复思考、探索问题的实质,不断地独立思考才能真正懂得,才会求解各种各样的物理习题。

参考文献

[1]罗贤平.个人知识管理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建筑力学》学习心得 篇4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迅速提高,看到那壮观优雅构造美观的高楼大厦,则情不自禁的想到“建筑物”,那何为建筑物呢?是人类在生活时所必须的,而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空间。而一个优美的建筑物仅可以实现预期的目的,还可以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建筑力学这门课程的开设,使我们这些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在提醒我们“安全第一”的前提,一个外形美观、造型优美、被大多数的人称颂,可他们哪知道在称颂的背后还有“安全”这一词吗?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不仅为后续课程作准备,而且为学生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这些建筑物或构筑物既要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安全与经济上的需要。因此,在对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把力学的分析与计算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筑力学就是研究建筑物和构筑物设计中有关力学分析与计算问题的一门课程。掌握基本的建筑力学原理,将来当上建筑师造方案时,能有所依据,设计交到工程师手上才不会因为结构不合理而需要大量修改。当然,现阶段的结构计算和先进材料,给建筑师很大的设计空间,差不多任何设计形式,都有办法盖出来了。

建筑结构主要是压力,拉力,剪力和扭力。不论中外,钢筋混凝土发明之前,建筑都是直接承重压力,不采取拉力、剪力和扭力设计。同时建筑力学是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应用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建筑结构和构件在各种条件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方面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平面结构体系的平衡条件及分析方法。掌握平面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律,掌握平面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和位移计算,掌握平面超静定结构体系在各种条件下的受力分析方法和相应的近似分析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建筑力学》是广播电视大学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以高等数学、物理学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结构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掌握基本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基本掌握简单超静定结构的内力的计算;通过观察,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过程。

化学动力学学习心得 篇5

姓名:xx

学号:xx 1 什么是化学动力学

人类的生产实践离不开能量,几千年来使用的主要是化学能,即通过化学变化取得能量。人类从发明钻木取火就开始认识到化学能带来的好处。火药的发明使化学能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欲取得化学能,必须使物质起化学变化,变化的速率越快获得能量的效率就越高。十九世纪中叶由于蒸汽机的发展,对钢铁和煤的需求急剧上升,矿主们已不能满足火药的效变,天才的诺贝尔发明了炸药。炸药的反应速率之快超出人们的想像,所以人类社会的要求是与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不可分的。化学动力学正是研究化学反应的速度的科学。化学动力学作为物理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已有很久的历史,并概括为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与速率的科学。化学动力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现象的观察到理论的分析,从宏观的测量到微观的探索,因而它又分为宏观化学动力学和微观反应动力学,后者又称分子反应动力学。

2化学动力学发展历史

百年来化学动力学历经的三大发展阶段:宏观反应动力学阶段、元反应动力学阶段和微观反应动力学阶段。这三大阶段也体现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及技术手段的变化发展历程。2.1宏观反应动力学阶段

化学动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历史始于质量作用定律的建立。宏观反应动力学阶段是研究发展的初始阶段,大体上是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特点是改变宏观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来研究对总反应速率的影响,其间有3次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与此相关的化学家。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质量作用定律的确立和阿伦尼乌斯公式的提出。2.2元反应动力学阶段

元反应动力学阶段始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前后,这是宏观反应动力学向微观反应动力学过渡的重要阶段。其主要贡献是反应速率理论的提出、链反应的发现、快速化学反应的研究、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动力学研究上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研究方法和新实验技术的形成,由此促使化学动力学的发展趋于成熟。在此阶段有3次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对化学动力学发展做出贡献的化学家。2.3微观反应动力学阶段

微观反应动力学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化学动力学发展的又一新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点是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特别是随着分子束技术和激光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而开创了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新领域,带来了众多的新成果。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从1986年到2002年的10多年间就有7次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与此相关的化学家,可见其前沿性和创新性。

3化学动力学研究方法

3.1唯象动力学研究方法

也称经典化学动力学研究方法,它是从化学动力学的原始实验数据──浓度c与时间t的关系──出发,经过分析获得某些反应动力学参数──反应速率常数 k、活化能Ea、指前因子A。用这些参数可以表征反应体系的速率特征,常用的关系式有:

式中r为反应速率;A、B、C、D为各物质的浓度;α、β、γ、δ称为相对于物质A、B、C、D的级数;R为气体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

化学动力学参数是探讨反应机理的有效数据。20世纪前半叶,大量的研究工作都是对这些参数的测定、理论分析以及利用参数来研究反应机理。但是,反应机理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检出和分析反应中间物的能力。20世纪后期,自由基链式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普遍开展,给化学动力学带来两个发展趋向:一是对元反应动力学的广泛研究;二是迫切要求建立检测活性中间物的方法,这个要求和电子学、激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快速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对暂态活性中间物检测的时间分辨率已从50年代的毫秒级变为皮秒级。3.2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从微观的分子水平来看,一个元化学反应是具有一定量子态的反应物分子间的互相碰撞,进行原子重排,产生一定量子态的产物分子以至互相分离的单次反应碰撞行为。用过渡态理论解释,它是在反应体系的超势能面上一个代表体系的质点越过反应势垒的一次行为。原则上,如果能从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出反应体系的正确的势能面,并应用力学定律计算具有代表性的点在其上的运动轨迹,就能计算反应速率和化学动力学的参数。但是,除了少数很简单的化学反应以外,量子化学的计算至今还不能得到反应体系的可靠的完整的势能面。因此,现行的反应速率理论(如双分子反应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仍不得不借用经典统计力学的处理方法。这样的处理必须作出某种形式的平衡假设,因而使这些速率理论不适用于非常快的反应。尽管对平衡假设的适用性研究已经很多,但完全用非平衡态理论处理反应速率问题尚不成熟。在60年代,对化学反应进行分子水平的实验研究还难以做到。它应用现代物理化学的先进分析方法,在原子、分子的层次上研究不同状态下和不同分子体系中单分子的基元化学反应的动态结构,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它从分子的微观层次出发研究基元反应过程的速率和机理,着重于从分子的内部运动和分子因碰撞而引起的相互作用来观察化学基元过程的动态学行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这方面研究有突出的贡献。结语及启发

实验力学心得体会 篇6

为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学院老师专门为我们专业安排了土力学实验课程。

此实验课程的内容有

1、土的直接剪切实验

2、测定土的液塑限指标

3、测定土的含水率

4、土的固结实验。

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土的直接剪切实验

由于之前已经有现成的圆柱体土块所以做直接剪切实验较为简单并且耗时短。

在切土块的同时大家也分工合作准备好了测定土的含水率的图样。

由于我们成功取出了四个土块所以分小组分别测量100kpa、200kpa、300kpa和400kpa荷载作用下强度指标。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便围着直剪仪一步步地按要求完成直剪实验。

直剪实验的过程虽然比较简单

但是注意操作步骤和顺序是最关键的如果某一步出现了失误实验就会以失败而告终。

尤其在安装好仪器后必须要注意取下螺栓才可以开始旋转手轮进行剪切。

此外为了更好的将土的液塑限指标和土的含水率联系起来我们用相同的土样测定了土的液塑限指标和含水率这里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注意取土的位置如果是取相同土样的不同两点做沉降测试和含水率测试则这两个点必须是在同一条半径所在的直线上如果是取相同土样的三个点做沉降测试和含水率测试这三个点必须在一个近似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

在测定土的含水率的过程中尤其注意按要求操作在称量盒加湿土时为了避免土中的水分散发到空气中需要盖好盒盖再进行称量称量已经用酒精灼烧好的干土时应在酒精停止燃烧后立即盖好盒盖以避免干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影响含水率的测定称量时如果遇到当邮码调至最右边仍不能测出盒加土的质量则需要将“左物右砝”改为“右物左砝”。

最后做的实验是土的固结实验。

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十分简单只需要用环刀取土样在称量环刀加土样的质量后在固结仪器上按要求放置土样然后加压并记录百分表读数同时在剩余的相同土样中取土做含水率的测定这里仍然采用酒精燃烧法。

但是由于这个实验耗时特别长第一阶段的前六个小时都需要按要求记录实验数据所以班级负责人将参与实验的同学分为五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安排实验时间大家轮流吃饭、轮流看守并记录时间和百分表读数。

高中物理力学学习技巧之我见 篇7

关键词:解题思路,学习习惯,学习技巧

高中物理中的力学知识, 是构建物理这一学科的基础之一, 且在高考物理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物理力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较高, 再加上物理力学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抽象, 同学们往往对物理力学知识的学习不得其门。

一、培养力学的解题思路

在我们学习高中物理力学时, 需要用到能量守恒定律、运动定律等多种定律, 且还能运用到不少的数学知识, 比如三角函数、几何、图像等。我和同学们在有关力学习题的解题过程中, 利用熟练掌握的函数和定律, 形成一种特定的力学解题思路。

二、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在高中物理力学学习过程中, 需要我们熟练正确的使用物理符号, 并养成严谨、规范的书写习惯, 其中最大小写的区分最为重要。同时, 我们要注意演算步骤书写的规范性, 通过最简洁的物理语言充分表达解题思路。对于有些不会的题目, 也一定要具备拿分的意识, 特别是在压轴题上, 由于其计算难度高, 分值大, 因此在很短的时间, 难以理出有效的头绪, 我们在解题过程中, 可以按照题目所给出的意思进行揣摩与推测, 把认为有可能用到的公式以及定理都写下来, 再加以推导和计算, 这样能够激发自己解题的灵感, 同时, 还能得到一定的分数。

三、学好基础知识与技能, 掌握学习的规律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必须掌握好基础性的知识。学习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 需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 运用到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对于学习高中物理力学来说, 不论是考试的内容, 还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 都需要使用到与力学规律和定理有关的知识, 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定律,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多种问题, 同时也可以优化我们解题的思路、简化学习的过程。

四、专心审题, 认真分析物体受力的情况

在解决有关力学问题的过程中, 同学们应该认真的去审题, 并正确的分析出物体所受力的情况, 同时整合自己的学习知识点, 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比如:图一中A、B、C均属于质量相同的小木块, 放置在水平面上, 其中水平方向的恒力F是作用在B木块上的, 而A、B、C三个小木块都是在用同样的速度V在水平面上做着匀速运动, 在此过程中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C作用于B的静摩擦力是F

B.C作用于B的静摩擦力是2F/3

C.地面对C的滑动摩擦力是2F

D.地面对C的滑动摩擦力是F/3

分析: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上述问题, 首先应该认真的去审题, 找准思路。从题干中, 可以分析出, A、B、C均处于水平面上, 所进行的均是匀速运动, 从A、B、C三木块的受力情况就可以清楚的分析出来了, 加速度与合力都是零, 因此在考虑C作用于B的静摩擦力时, 要将A和B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以此分析出受力的情况, 如图2;我们以力学的平衡条件为基础进行判定, C作用在B的静摩擦力是:Fcb=F, 所以A描述的是正确的。与此同时, 我们可以用既定的思维去分析地面对C的滑动摩擦力, 这就需把A、B、C当做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 如图3, 最后根据平衡条件, 得出Fc=F.

五、力学学习的方法

在我们所学习的高中物理力学当中, 力学主要涉及到安培力、电场力、引力、洛仑磁力、摩擦力、弹力以及重力等, 其分析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判断力存在性的方法:在日常学习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弹力受状态影响; (2) 相对运动为机理; (3) 重力看提示; (4) 先弹力后摩擦; (5) 相互垂直力大, 平行不存在力; (2) 判断力方向性的方法:利用同一直线可判断方向, 标量是计算结果;判定分量方向难度较高时, 后结果会说明; (3) 力隔离与整体方法:以外力判断整体, 隔离后求内力;同状态看整体, 反之用隔离;不同状态, 整体也可;假设某力存在或者是不存在, 定夺依据计算;坐标利用正交分解, 轴上矢量多; (4) 判断力运动趋势的方法:受到速度和加速度的影响, 同向相加反向抵消, 垂直拐弯不向前;加速度受力影响, 分清径向切向, 径向方向变, 切向大小变, 运动方向偏径向。

六、结语

本文主要对高中物理力学学习过程中, 培养解题思路、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学好基础知识与技能, 掌握学习的规律、专心审题, 认真分析物体受力的情况以及力学学习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只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熟练掌握有关力学解题的技巧与解题策略, 就能够做到全面解决力学所涉及的不同问题, 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巩固力学知识, 提高有关力学的解题能力, 从而提高高中物理力学的学习效率, 进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陆恒.高中物理力学的学习技巧[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 2016, (6) :47-47.

[2]王雪辰.高中物理力学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综述[J].高中数理化, 2015, (20) :29-30.

[3]陈广平.高中物理解题技巧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 2014, (12) :80-80.

[4]盛健.浅谈高中力学解题思路及技巧[J].数理化学习 (教育理论) , 2015, (10) :12-13.

水力学学习心得 篇8

关键词:理论力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理论力学课程作为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兼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可以直接用于解决工程上关键的力学问题,另一方面它又是其他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理论依据。它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后续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理论力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推理,理论性、概括性很强。全书分为三篇——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各篇知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但要学好这门课并非易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门课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力学模型,都是些具有几何特性的点、线、面或棍、棒、球等,学生由于缺乏工程经历,很难将这些模型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抗拒、厌学心理;二是学习过程中经常要用到高等数学的微分、积分等数学知识,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高等数学没有学好,这门课肯定也学不好,从而对这门课产生畏惧心理。总的来讲,学生学习这门课,普遍感觉深奥,难以理解,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形象直观化且与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对理论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本文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索,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精选教学内容很重要。结合抽象的力学模型,引进大量工程和生活实例,使之返璞归真,源自实际,服务于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我们选择案例的原则有二:一是工程性,二是时代性。比如在讲解惯性的巨大威力时,我们列举2012年6月4日杭州的“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在讲解牛顿第二定理的运用时,列举2013年6月20日神州十号太空授课时失重状态下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在讲述转动惯量时,分析双人花样滑冰比赛中女选手在空中旋转与落地时姿态的变化;在讲述动量矩守恒时,分析为什么会有周期性的一年四季,为什么夏天比冬天热,为什么从春分到秋分白天变长夜晚变短;等等。这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生活事例,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自己分析解释这些现象,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了继续探究下去的信心。

另外,考虑到理论力学同时具有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进行了实践教学的尝试。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采用了撰写理论力学小论文的方式,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扁担中的力学”“花样滑冰姿态分析”“雨天行走时的淋雨量问题分析”等。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力学知识进行建模,计算分析,最终写成小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建立了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自己尝试着寻求问题的答案,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把积累知识的过程变成同时形成能力的过程,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高创造能力。此外,我们还采用发散教学法,即由点及面、由表及里、不断延伸的教学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扩大他们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有效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我们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理论力学中的一些抽象力学模型借助几何图形解释,引导学生将工程背景与力学模型建立有机结合;尽量找一些工程实际机构例子,引导学生自己建立力学模型,进而对模型进行分析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反过来解释或解决工程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学中做,又在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将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呈现给学生,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更多关于工程、生活实例的启发。启发式教学对学生创造灵感的产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好的触动作用。

三、克服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理论力学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高等数学的微分积分的思想及算法。不少学生对高等数学都有畏惧心理,并且习惯于将这种畏惧心理带到理论力学的学习中。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极限的思想及应用,结合工程实际例子加以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只是一种工具;另一方面,分析微分、积分的实质,让学生意识到,积分其实就是加法,微分其实就是减法,只不过初等数学加减法解决的是简单、离散的问题,而高等数学的加减法解决的是复杂、连续的问题而已。学生了解了微积分的实质,对高等数学的畏惧心理自然就消除了。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多年形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和敬畏书本、教师的心态,转变“学”的观念,师生平等,主动学习。注意力学概念的引入方法,尽量以工程和生活中的例子,抽象出力学概念,建立力学模型。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力将运动状态和空间关系直观地表现出来,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元素,帮助学生建立力学模型和理解力学关系。理论和方法的介绍,注重思维方式的引导,并通过逻辑推理、解题示范、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与鼓励并举,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有意识地训练创造思维要素,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逐步学会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通过问题讨论、习题解算、实践活动等锻炼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有了一定的力学知识积累和动手能力后,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创新实践。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自行组成小组,从工程实际和生活中发现力学问题,自行立题,发挥集体的想象力和智慧,设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或机构,并自行查阅资料,建立机构或结构的力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优化设计,之后利用实验室提供的条件和环境自行加工和制作。创新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四、增强挑战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以及课时的减少,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及讲解方面,要克服过去那种过分强调循序渐进、明白易懂、由特殊到一般及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模式,自觉运用思维认识的飞跃或跳跃性原则,适当提高教学起点,使课堂更具有思考性与启发性。实际上,这不仅是教学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学生适应性的培养问题。

在内容选取时,不仅要注意做“加法”,也要特别注意做“减法”,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简单知识作为自学任务,提高教学起点。这样做的前提是重视课前预习,每节课后教师根据课堂讲授内容和下节内容布置几道思考题,这些题目一方面复习了本节内容,同时为下节内容的讲授作了铺垫。学生通过思考,带着问题来听课,大大提高了听课的兴趣,提高了上课效率。

同时,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努力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力学竞赛是重要而具体的体现。为了配合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提高大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力学教研室的教师负责组织举办全校范围内的大学生力学竞赛活动,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自2010年以来,在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联合理论力学任课教师及相关专业教师,我们成功举办了三届湖南工程学院力学大赛,分别涵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以及综合能力大赛,鼓励学生思考身边的力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经过几年时间,我们已摸索出一套较成熟的开展创新活动的模式:理论学习—创新设计—方案研讨—实物加工—成果展示。这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授课班级三分之一以上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还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成果和创新作品。同时,通过这项活动的举办,我们也积累了很多教学的宝贵经验,为后续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凤兰,程玉兰.应用型本科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3(4).

上一篇:餐饮二人合作协议书下一篇:诚信做人之本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