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古诗句

2024-10-05

中秋节古诗句(通用8篇)

中秋节古诗句 篇1

关键词:古诗句,词语,辨义,训诂

在我国古代经典诗词文学作品中, 有不少语句和词语的理解存在疑解, 各注家众说纷纭, 辞书释义不一, 令人读后颇为费解。究竟如何裁定取舍, 训诂解义和借诗情意蕴推析可为其做出科学求证。笔者借助这两种方法, 释疑了两义。

一、屈原《离骚》诗句“薋菉箷以盈室兮”中的“薋”, 应为词类活用, 当训释为使动用法“使……积聚”

《楚辞·离骚》有句云:“薋菉箷以盈室兮, 判独离而不服”。其“薋”究为何意, 历代注家纷说不一。或释为名词, 一种草名;或释为形容词, 草多的样子;或释为动词, 聚积、积累之义。究其三说, 笔者认为都有误, 应释为使动词, “使……积聚”。

东汉王逸注云:“薋, 蒺藜也。箓, 王刍也。箷, 炱耳也。……三者皆恶草, 以喻谗佞盈满与侧者也。”显然, 王逸即把“薋、箓、箷”都看作名词, 认为是三种恶草。王逸之后的后世注家多以此说为信。但是清代学者段玉裁、胡文英、姜皋、胡绍英及当代学者姜亮夫、高亨等认为王注并不精当, 尤其是对“薋”字的训释是错误的, 转而训“薋”为积, 是动词“积累”的意思。当代研究者姜玄玄也认为应训为动词, 解为“聚积”之义。不难发现, 反对王逸的注家们是把该句中“薋菉箷”看作是动宾结构, 解为“积聚菉箷来盈室”。笔者基本同意这样的理解, 但认为“薋”应为使动用法, 理由如下:

首先, 通过求证许多辞书旧注后, 确定“薋”并不是名词草名。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将“薋”注为“草多貌”, 当作形容词。另据许君说“薋菉箷”正谓“多积菉箷盈室”, “薋非草名”。禾部曰“薋, 积禾也, 音义同”。由此可佐见, “薋”的本义不是植物“草”的意思。

其次, 可按照《离骚》的语法通例, 借助其中的比证同类文句法进行考证。

通过搜集发现《离骚》中有许多和“薋菉箷以盈室兮”句法结构近相同, 意思相类的同类文句。如:“揽茹蕙以掩涕兮”、“覧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折若木以拂日”、“集芙蓉以为裳”、“苏粪坏以充帷”、“解佩囊以结言”等。这些句子都是一种“动名+ 以+ 动名/ 动形”式的结构, 可见, 处在句中首字位置上的都只能是动词, 不能是名词, 因此, 和它们属同类文句的“薋菉箷以盈室兮”中的首字“薋”只能是动词。此外, 《离骚》中的句式与求证句相似的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动名+ 以+ 动”式的句子, 诸如“乘骐骥以驰骋兮”、“保厥美以骄傲兮”等;另还有一种“动名+ 以+ 状动”式的句子, 如:“济沅湘以南征兮”, 但却始终找不到“名+ 以+ 动名”式的句子。可见, 这两种句式中的首字也应是动词。由此, 可以断定王逸所训的“薋菉箷以盈室兮”中的“薋”为名词“蒺藜”是不符合《离骚》的语法通例的, 是不正确的, 应训为动词“积聚”之类语义。

再则, 根据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规律, 可求得“薋”应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便“薋”真如王逸所注是一种草名不虚, 可能他曾证实过, 只是相关证言未能有文传于后世, 但按照古汉语名词活用的语法规律, 当句子中出现名词和名词相连时, 即古汉语“名+ 名”格式, 前面的名词应活用为动词。而又假若如许慎所注, “薋”为形容词, 形容“草多、草繁盛的样子”, 不是虚言, 但按照古汉语形容词活用的语法规律, 形容词后不能带宾语, 当形容词后有名词时, 即形成古汉语“形+ 名”格式, 该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且当解为使动用法。

综合考量上述三个方面, “薋”应释活用为使动词, “使聚积”之义才妥当。

另外, 就“薋”后续“菉”和“箷”两词之义, 古今学者颇有争议, 有恶草和凡草两解。探究相关文献不难得知, 这二词的本义古注较一致, 即“菉”叫菉竹、荩草;“箷”称苍耳、地葵。查阅植物学相关解释可知, 这两种草并没什么毒性, 都是较为常见的凡草, 并不是恶草。此外, 众所周知, 香草美人比兴法是屈原诗文的典型表现手段。屈原惯用香花香草象征高洁品质, 已成学术界定论。且古诗文多用普通草比常人。在该诗句中, 女媭只是希望屈原要像一般人那样随流安然, 不要过于优秀卓绝, 并非要他以恶草为饰, 同流合污。就屈原高洁超拔的人品气质来说, 要他似恶草般丑陋肮脏, 绝不可能, 女媭应懂得去避讳。

综上所述, 王逸对“薋菉箷以盈室兮”的“薋菉箷”均有误, 应把“薋”训为使动用法, 解为“使……积聚”, 把“菉”、“箷”释为普通的草, 喻指常人, 该句可译为:“使菉箷聚积起来, 用它们来摆满居室”, 可理解为统治者以女媭自比, 希望屈原像一般人那样随俗安常, 不要独绝不凡, 为世不容。

二、庾信《奉梨》诗句“接枝秋转脆, 含情落更香”中的“转”应释为程度副词“越”、“愈加”之类

庾信咏物诗《奉梨》有句云:“接枝秋转脆, 含消落更香”。该诗句中其它词都无甚疑义, 惟独“转”字的含义自来各注家各执一说, 未有定论。有两说似乎较通, 一解是“变”;另一解当代肖术全等训释的“更加”, 是否妥当, 值得探究。

如果从整个诗句“接枝秋转脆”的句义来看, “转”解为动词“变”亦通。如是, 那么诗句“接枝转秋脆”则可解释为:“接在枝头上的梨儿到秋天就变脆了”。如此理解似乎完全能体现出梨子生长到秋天, 由生而熟后表现在果实口感上的生物性特征, 比较符合果实生长的自然逻辑, 而且诗句也能够说得通。但是笔者经过查证后发现, 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不能把此处的“转”训释为动词“变”, 而应释为程度副词, 但也不应为“更加”。而应视为文言副词“逾”、“益”, 训释为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越”、“愈加”。下面, 将陈述其理由。

首先, 古代辞书旧注中不乏有将“转”训释作“愈”、“更”解的词义。

先看辞书的相关注解, 如, 《汉语大词典》对“转”作注的第23 项便注“转”为副词“渐渐, 更加”, 且举例《百喻经就楼磨刀喻》“如是数数往来磨刀, 后转劳苦。”唐韩愈《贺雨表》“青天湛然, 旱气转甚”。又, 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有解:“‘转’, 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 相当于文言的‘愈’、‘益’, 即白文的‘更’、‘越’”, 同时他还列举了大量相关诗词句作佐证。此外, 还有众多辞书有相关解释。如刘淇《助字辨略》:“转, 犹浸也”;徐仁甫《广释词》:“转犹‘更’, 表态副词”。这些辞书均指出了“转”有做副词, 表程度加深“愈”“越”类的意思。再看相关的旧注, 如, 《诗经·小雅·谷风》:“女转弃予。”孔颖达疏:“汝何更弃我乎?”这便是把“转”释为“更”。这表明考证《奉梨》句中的“转”有释为程度副词“愈”、“越”、“更”的可能。

其次, 通过查证发现在古诗文中将“转”对文训为“愈”、“更”较常见。如:

“路迥光逾逼, 山深与转幽”。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峻节搞转露, 贞筠寒更佳”。 (元稹《和东川李相公慈竹十二韵》)

“御梨寒更紫, 仙桃秋转红”。 (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

“转添愁伴客, 更觉老随人”。 (杜甫《奉酬李都督早春作》)

“怀风枝转弱, 防露影逾浓”。 (萧放《咏竹》)

“西北云逾滞, 东南气转微”。 (骆宾王《兮次旧吴》)

以上诗句中“转”与“更”, “转”与“逾”皆成对文, 都可译为“更, 更加”。如是, 庾信诗中“接枝秋转脆”的“转”应作“愈”解的可能性极大。

再则, 可用考对文的方法来确求其义。对文在古诗文中较常见的属词之例, 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应地位的词语, 在语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主要有对句对文、隔句对文、本句对文。“接枝秋转脆, 含情落更香”, 属对句对文, 诗句中“转脆”与“更香”语法结构相同, “转”与“更”后均接形容词, 形成同义对文关系, 相对为文, 故“转”的意思应与“更”相当, 其常用在形容词前作副词, 表程度加深, 可释为“愈加”、“更加”。据此并便可推导知庾信《奉梨》诗:“接枝秋转脆, 含情落更香。”中的“转”的意思是表程度加深的程度副词, 可释为现代汉语的“愈发”、“更加”。

进一步地从诗歌意蕴上看, 将“转”释为“愈”、“越”而非“更”较能扣合该诗句的意蕴。虽“更”、“愈”、“越”都有程度更深的意思, 但实则在情态上却有细微差别。“更”着重指现在和以前比程度深, 而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深之意, 而“愈”、“越”则两层意思都有, 并侧重后义。就该诗表达的主要意境和情感寄蕴来看, 应该是梨子会随着秋天的到来及推移越来越香脆, 正如梨子所象征的离别一样, 离别愁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 这样理解既符合梨子生长的自然规律, 即深秋的梨更香脆, 也符合咏物诗借物寓情且喜言深情的抒情特征。梨花诗常借含香的梨花象征动人的纯情, 梨花凝脂欲滴, 象征柔情, 而梨花抖落寒峭, 于绿叶繁盛前争先开放, 又象征刚健。越是内柔外刚的梨花其飘落后香气越醇厚, 正如纯情之人越用心, 其纯情越厚重。根据诗人庾信创作该诗的背景和缘由, 诗人应借梨象征出征离情, 也象征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真诚的奉献和爱, 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厚重。

另外, 就诗歌音韵美的需要而言, 也不宜将“转”释为“更”。若将该诗句的“转”译为“更”, 则将与下句中的“更”叠合, 使其诗句译后上句与下句用语有重复之嫌, 且会减淡诗句参差跌宕的音韵美。如此, 加之“转”不仅可以释为“更”, 也可释为“愈”、“越”等, 故选择译为后者更妥当。综上, 这两句诗句可理解为:接在枝头上的梨子到了秋天会越发香脆, 对梨树和所扎根的土壤饱含着深情厚爱的梨花和梨子飘落下来后会更加芳香。

参考文献

[1]黄灵庚.楚辞集校[M].上海古籍, 2009 (11) .

趣填古诗句 篇2

1. 最贵的书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最高的楼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最荒凉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最长的头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最深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最大的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最快的行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最大的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句 篇3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解析:

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2、辛弃疾的《太常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解析:

此时见皎洁的月亮如同一面磨亮而闪闪发光的镜子,感到耀眼。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一问,即嫦娥啊!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发被身,仍壮志难酬。

我是否理应抓住时机,重振江河,为国为民赴汤蹈火。

就象吴刚那样一心要砍去月宫中的桂花树,为的是让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

3、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解析:

此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霜。

树上的鸦鹊已进入了梦乡,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飘洒下来,沾湿了庭中的桂花。

这一幅清雅、静美的图景不禁诱人遐想: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轮明月吧,可是不知道秋天那浓浓的愁思落在了谁家?

4、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解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老杜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此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5、王昌龄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解析:

此诗写玩月思友,由月忆人。

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诗的开头点出“南斋”;二句点“明月”;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七、八句转写忆故友;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

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6、苏轼的《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解析:

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7、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解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8、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9、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解析: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

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

优美中秋古诗句 篇4

悠悠南国,繁华散落,又是一年中秋,望碧空万里,星月争辉,水淼淼,残荷渐消。孤鸿声切,满树西风,只把思念熟透。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经典的古诗句 篇5

2、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3、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4、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中秋对月》曹松

5、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文天祥

6、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7、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李朴

8、虽桂华飘下,玉轮移影,归兴犹未。《尾犯中秋》曹勋

9、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辛弃疾

10、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对月》曹松

11、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13、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中秋夜临镜湖望月》陈羽

14、何人意绪还相似,鹤宿松枝月半天。《关中秋夕》薛能

15、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16、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梅花的诗句 古诗句 篇6

2. 雪里觅梅花 唐·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3. 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宋·晏几道《虞美人》

4. 梅花绝句(之三)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5. 梅花 唐·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6.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唐·李商隐《忆梅》

7.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8.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

9.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宋·张道洽《岭梅》

10. 小春何处有梅花,想见水边篱落,数枝斜。宋·吴则礼《虞美人》

11. 庭梅咏寄人 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12. 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13.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14. 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15. 梅花 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16.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宋·晏几道《临江仙》

17.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唐·张谓《早梅》

18.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宋·辛弃疾《贺新郎》

古**雪景的诗句 篇7

雪景的诗句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3、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孟郊《洛桥晚望》

4、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5、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6、残雪楼台,迟日园林。——韩疁《高阳台·除夜》

7、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郑觉齐《扬州慢·琼花》

8、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9、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10、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1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14、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15、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

16、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罗邺《早发》

17、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

18、小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19、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陆游《金错刀行》

20、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李商隐《对雪二首》

21、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苏轼《定**·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2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4、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25、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26、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其二》

27、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28、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29、地白风色寒,小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30、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31、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2、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33、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34、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李白《王昭君二首》

35、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36、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薛昂夫《蟾宫曲·雪》

3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3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39、俄而未霰零,密雪下。——谢惠连《雪赋》

40、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描写雪的好句

1、窗外的雪,不停地落在我的纸上,我突然感到了生命的虚度。春花秋月,没有使我止步,这场雪却使我迷路了。我相信,天使的羽翼就隐在雪中,用科学的显微镜只能探到一片虚无。肉质的眼雪地跋涉过久,会导致雪盲,只有暂回红泥火炉的小屋,温上一壶酒。

2、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小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来。

3、停雪后的晚上,房屋披上白色素装,柳树变成臃肿银条,城墙像条白嵴背的巨蛇,伸向远远的灰蒙蒙的暮色烟霭里。远望关帝庙一带。是一片看也看不清的青悠悠的建筑;近处,西下洼坎坷不平的地面,被雪填平补齐,变成白茫茫一片平地。

4、每当秋天离去,滚滚的高天寒流便化作皑皑白雪,天女散花般地撒向辽阔的北国大地,座座山岭银妆素裹,片片山林雪压枝头,这时你会真正体会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当红日升起的时候,这银自色的世界显得更加晶莹辉眼,寒雾缭绕,恰似白纱帷慢,又如袅袅炊烟。大地小雪花凛凛,辉眼刺目,映入眼帘的只是无瑕的白,仿佛这是一个白玉雕成的世界。快乐的孩子们滚起了雪球,堆起了栩栩如生的雪人,驾起冰车飞奔在平坦的河面上。

5、雪是一位魔法师,她将她那美丽纱衣向上一抛,顿时一股白色的气息倾泻而下,人间,顿时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这白色的世界,是属于孩子们的,凡是被精灵们覆盖了的地方,就会有孩子们快乐的笑声。他们和小雪花精灵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又一起手拉着手,围着刚刚堆好的雪人,唱呀,跳呀,那天真无邪的笑声一直回荡在天空中久久不停息。

6、在屋外,你会看见小雪花纷纷扬扬地从空中标落下来。小雪花落在树姑娘的身上,树姑娘像披上雪白的新衣。小雪花落在房顶上,房子好像戴上白色的帽子。小雪花落在马路上,马路好像系上了雪白的围巾。小雪花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盖上了雪白的羊毛被。

7、雪停了,太阳出来了,万道金光照射在茫茫雪地上,让人睁不开眼睛。孩子们可乐了,他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五彩缤纷的羽绒服在雪地上显得格外鲜亮夺目。人们都跑出屋外来欣赏雪后的美景,大家高兴地说好大的雪啊,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8、这样浅的蓝显得天是如此之高。一线雪白的云飘渺如一道浅溪直直流过去。从天的这头,到天的那头。积雪在这样明媚的天色下前所未有地素净,也前所未有地璀璨。遍地晶莹光芒细碎耀眼,看久了,似在眉宇间熠熠生辉,满眼都是清澈的光亮照人。

9、冬日里漫长的寒冷,毫无预知的白雪纷飞,在思念里缠绕的那些时光,已经如撕去的日历早已在尘埃中落定。不知道那些“我们各自安好的”时日里冰冻的是天气的萧寒还是你给我留下的不确定,我瑟瑟发抖的身子却始终没有找到温暖的依靠。唯有以蜷缩自己在角落里来取暖。

10、雪在上山的那一刻开始出现了它的身影,那些细细的小雪花若不是我停住了脚步,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直盯着半空怕是发现不了这个可爱而有些冷冽的小精灵。半山时小雪花就明显了许多,到不是它下的大了,而是路边有了它们的踪迹,那些新番开的土堆上有那么一层莹白轻轻的覆盖在上面,手小心的一按,发出脆脆的嘎吱声。

文明礼仪古诗句 篇8

(南川西路中学 李婷)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中国的古诗文绵延了几千年,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礼仪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选入中学教材中的古诗文反映传统礼仪的篇目很多,而且涉及礼仪的面也很广。所以,在中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不但能将文明礼仪教育常态化,而且也是古诗文教学担负文化教育责任的重要价值体现。根据传统文明礼仪的形式以及在教材中呈现方式的不同,古诗文教学在渗透文明礼仪教育时,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

一、直接讲解

教材中有些涉及文化礼仪的内容,因为时代久远,流传下来已不多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会有不小的隔膜,所以阅读起来会有一些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直截了当做一阐释。例如,在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不少学生对文中提到的“修禊事也”、“流觞曲水”一无所知。这时,教师可以在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后,为学生做详细讲解:“《后汉书·礼仪志上》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也就是说,‘上巳’这天,人们要相携往水边焚香沐浴,以祓除不祥,这就是‘修禊’。修禊祭祀仪式后,进行曲水流觞的活动,尤为文人所喜爱。流觞,也称‘流 杯’,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流下,停在何处,则其人取而饮其酒。”这样,学生一方面了解了中国古代的传统风俗礼仪,另一方面也体会了文本中传达的那种魏晋雅士文人的流风遗韵。

二、结合文本

古诗文中的很多篇章与传统文明礼仪的内容血肉相不可分割。这时候,教师只须结合文本,适当点拨,就能水到渠成,让学生心领神会。《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的名篇,李密想辞谢晋武帝的再三征召,在封建社会里,辞诏的话可不是那么好说的,稍不留神便会以“不忠”之罪招致杀身大祸。为此他找到了一个响当当的政治依据,这就是晋武帝自己提出来的“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在这里,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孝悌”这一传统文化礼仪: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再结合文本看,李密在结构全篇时,就是紧紧扣住了一个“孝”字,将他对祖母的深情,祖母病情加重,使他进退两难、狼狈不堪的情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以致晋武帝不仅没有对李密的“辞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传统文明礼仪的讲解与文本紧密相连,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研习文本和渗透礼仪的双重目的。

三、当堂演示

传统文明礼仪从交际的角度看是传统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方式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因此,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现场感。教学中,择机演示一些传统礼仪规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更可强化他们对文明礼仪的记忆了解。教学《史记·项羽本纪》,其中对座次的介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写道:“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座。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由此可见,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项羽和刘邦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身份地位应该是相同的,但项羽却把自己置于尊位,而把客人置于卑位,这不但反映了刘、项的矛 盾,更表现了项羽的惟我独尊的思想性格。此时,请学生分别以古代常规的座次礼仪和项羽

鸿门宴的待客座次分别演示,让传统的礼仪形式和项羽的人物特点,在演习的举手投足间表现得形神兼备。

四、归纳比较

除了针对某一篇章在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之外,我们还可以跳出文本的局限,从“面”上加以整理,并进行横向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教师可以将古人宾主见面的常用礼节加以归纳:“拱”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长揖”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跪”是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然后让学生搜集整理关于古人分别时的常见礼仪:1.饮酒作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音乐作别,白居易的《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折柳相送。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4.设帐饯行。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教师与学生的归纳互动,对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明礼仪的兴趣,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大有裨益。

三年级学困生转化计划

每一个班级,都客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学困生”,他们构成了教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新学期开学了,为了不让一位学生掉队,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现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4人,根据上学年的教学和了解,班级学困生还是有不少。根据对他们的观察得知:这几位学生在以本班集体为样本团体参照下,显得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加之家长不够重视其学习,家教方面可以说是属于放任自流型,有的学生还会撒谎欺骗老师和家长等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其总是落后于整个班集体。

二、具体措施

1、建立典型学困生个人档案

想方设法,尽快收集学困生的有关信息,建立典型学困生个人档案,对症下药找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制订个性化的标准方案,使转化措施更有针对性。

2、师生沟通,直接点击学生心灵层面与学困生的心灵空间构建爱的驿站,让学困生的心灵马车可以随时停靠。与优生比,要更加尊重学困生的人格,要用爱去温暖、关怀他

们。多激励、少指责批评,更不能以朽木不可雕之类的言词挖苦他们,以免加重对立情绪。

3、营造关爱氛围,巧妙帮助学生脱困 对这些暂时在我心中定位为学困生的,不管是上课和下课,尽量做到:目光多关注,机会多给予,鼓励多用心,纪律多重复,奖励多偏心,谈心高频率等,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补习,对这些学困生的作业尽量面批。

4、家校合力,共同促进。

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做的是通过谈话,让这些家长知道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有不可推卸的义务责任,并用乐观向上和真情赏识的心态,激发家长对子女的美好期望。

5、持之以恒,巩固习惯

学困生在转变过程中,他们一定会出现多次反复。所以我必须以满腔热情投入到补差工作中,持之以恒,巩固习惯,力争使我班的学困生告别落后,走向成功。古诗文诵读计划

一、指导思想: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她是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知性美和崇高的人格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为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结合我校工作计划的安排,将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系列活动,意在把学生引入古诗文的海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热情和兴趣,提升学生品味;扩大学生语文知识面,积累古代诗文材料,为进一步鉴赏古代诗文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打下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

二、具体工作:

1、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摸索出积累、背诵古诗词及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利用课前2分钟诵读古诗文,营造古诗文诵读的氛围。

2、古诗与练笔相结合,以诗促写。通过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古诗、写“学古诗、背古诗、用古诗”的感受、诗配画,画填诗、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等形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3、高年级利用校本研修研究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诗人的生平、写作风格、背景、创作故事等,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4、创设一种富有古诗文学习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古诗文学习积累的主题系列活动,为学生的诵读提供资源和帮助。

5、为取得广大家长的支持,激发广大家长积极参加古诗文诵读活动,一学期下来,学校将组织一次古诗文“背诵古诗文”比赛,并对各班背诵情况进行评比,并颁奖。

三、学习方法:

1、各班在学校划定范围内自由选读选背;

2、利用早自习或其它时间自由诵读;

3、观看或收听专家诵读指导视频资料;

4、老师适当作些赏析辅导,以便诵读;

5、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诵读或默写比赛。

四、选取材料:《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五、诵读大致时间安排

每节上课前2分钟各班必背。每周的诵读课,低年级讲解背诵古诗三首;中年级每周四首,高年级每周五首,共18周,共计90首。

三年级优等生辅导计划

优等生学习比较积极,上课专心听讲,能按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措施办法:

1.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2.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异、求变、求新,善于学习、勤于总结、勇于创新。

3、为了使优等生更加先进,对其进行创新教育,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逐步形成创新素质。4.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克服各种消极情绪,具有迎难而上、永攀高峰的意志品质。5.严格要求。

对优生把真挚的爱与严格的要求统一起来。当优生出现问题时,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及时、严肃地指出影响他们进步的原因,以及这些错 误的严重后果、改正的方法等。在平时的学习中工作中,要为他们创造发挥能力的机会,也让他们严格约束自己,虚心向大家学习,不搞特殊化。6.着力培养。对优生要多给予思想上的帮助,使之树立热爱集体、热心为大家服务的思想,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并提供发挥他们想象力、创造性的机会,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给大家,达到全体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7.平等相待。

对优生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好而一味地“捧”,不能对他们的缺点冷嘲热讽,这些都会导致心理障碍。对他们要热情地支持、深情地指导,让他们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刻苦、乐于助人的三好学生。

8、教师每天给优生布置几道思考题加强训练,要完成一本课外书习题。

文明礼仪教学计划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教育,讲文明、重礼仪、守秩序、和善待人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黄家沟小学为促进学生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礼仪修养,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为了配合学校工作,我班特制定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1、开展一系列的文明礼仪体验性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举行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3、通过评选“文明礼仪之星”,树立榜样,促使学生自觉遵守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二、具体措施

1、创设文明礼仪良好环境氛围。

根据每月工作重点布置有关的文明礼仪黑板报。

2、寓规范训练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之中。

在常规教育工作中,坚持把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首要位置,关注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以及日常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平时仪表、言语为切入点,通过强化训练,把《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让他们从中受到影响,得到锻炼,养成习惯,从而提高。

3、寓规范训练于各领域教学之中

在各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教材切合实际地把《规范》细则渗透到教学中去。并根据文明礼仪教育的需要,创编文明礼仪教育的教材,使学生在开无意识的学习中强化记忆,受到教育。

4、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

根据每月主题每周有计划地组织一节专门的文明礼仪活动,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使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趋于规范化。

5、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

通过家长会和平时与家长的交流,要家长了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并积极配合教师,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篇三:社交礼仪古诗句

社交礼仪古诗句: 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 言:言谈。物:实际内容。行:行为。恒:恒心。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

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明·薛瑄《读书录》

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唐·韩愈《原道》

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7.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9.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10.至诚则金石为开。《西京杂记》卷五

至诚:极大的真诚。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谓真诚最能感染人。11.精诚所加,金石为亏。汉·王充《论衡·感虚》

精诚:真诚。亏:亏蚀。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12.诚之所感,触处皆通。宋·吴处厚《青厢杂记》

诚:真诚。感:感触。真诚能感动一切。13.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14.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15.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16.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明·洪自诚《菜根谭》 遇到欺骗狡诈的人,用真诚之心感动他,遇到粗暴、乖张的人,用和蔼的态度感化他。17.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18.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

窃:谦指个人的意见。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19.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清·顾图河《任运》

考虑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败,技艺再精巧若缺乏真诚也无法成功。20.神莫神于至诚。宋·张商英《素书》

没有比完美的真诚更神圣的了。21.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颐《通书》

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行(háng):职业,事务。22.君子乾乾不息于诚。宋·周敦颐《通书·乾坤益动》第三十一章

乾乾不息:自强不息。君子为达到至诚而自强不息。23.感人以诚不以伪。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诚:真诚。伪:虚假。以真诚而不是以虚伪感动别人。24.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明·朱之瑜《诚诚二首》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25.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荀子·不苟》

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26.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

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27.至诚无息。《礼记·中庸》

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28.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修学:研讨学问。杂:杂乱。为事:干事情。29.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没郎独占花魁》

刻薄:冷酷无情,不厚道。为人忠厚不吃亏,为人刻薄无好处。30.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

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虚名:空头的名声。做事要踏实认真,不可追求空头的名声。

31.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清·杜文澜《古谣谚》

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32.廉者憎贪,信者疾伪。《新唐书·陈子昂传》 廉:清廉。贪:贪污。信:诚实。疾伪:痛恨虚伪的行为。疾:憎恨,厌恶。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33.天不容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34.巧伪不如拙诚。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

巧妙的虚伪不如守拙的真诚。3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只有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实际的内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实用。36.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汉·荀悦《申鉴·俗嫌》

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37.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汉·王符《潜夫论·叙录》

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38.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

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39.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左氏辨》

容:仪表容貌。4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和:和顺。同:随声附和。君子和顺而不苟同,小人苟同而不和顺。41.一事真,百事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

一件事属实,其余的事也不会虚假。42.一言不实,百事皆虚。清·邱心如《笔生花》第28回

只要一句话说得不真实,那么,说许多事情别人都认为是虚假的。43.智者不愁,多为少忧。汉·乐府古辞《满歌行》

聪明、有才智的人,谋划周到,不用发愁,多做实事就少一点忧虑。44.百种奸伪,不如一实。清·李光地《性理精义》

再狡诈、虚伪,也不如诚实。45.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须少结实成。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外表光鲜好看,也不如有实际内容的好。46.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47.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宋·包拯《明刻本附录》

清心:摒除私心杂念。直道:率直地为人。无私和正直这是修养处世的根本。48.人之生也直,心直则身直,可立地参天。明·王文禄《海沂子·真才》

直:刚直,坦直。立地参天:脚踏实地而高入云霄。心地刚直:可以光明磊落地自立于世。

49.聪明正直者为神。唐·柳宗元《骂尸虫文》

谓聪明正直的人为最好。5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周:道义上的结合。比:勾结。君子在道义上合群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能在道义上结合。51.正身直行,众邪自息。《淮南子·缪称训》

为人纯正,行动坦直,所有的邪恶的行为就自然会止息。52.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明·谢榛《四溟诗话》

刚正耿直的品质不为邪恶威武所屈折。53.日间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行为正直,心无愧惧。54.立身制行,本诸一心,心正则为忠,为直,不正则为奸,为慝。清·赵尔巽《清史稿》 立身:指为人。制行:指处事。慝(tè):奸邪。为人处事,思想端正不端正,训有忠诚正直和奸狡邪恶的区别。

55.心正不怕影儿斜。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正:纯正,端正。思想纯正行为也就正派。56.正不容邪,邪复妒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回

容:让,允许。复:再。妒:妒忌,忌恨。正直和奸邪互不相容。57.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比喻人的根基牢固,为人正直,就将立于不败之地。58.心正何愁着鬼迷。明·周螺冠《锦笺记》第二十出

心地端正就不怕受鬼迷。

59.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直:正直,合理。宁可正当地去争取,也不可委曲地谋求。60.好谀是人生大病。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喜欢奉承是人的一大弊病。61.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公正无私,才能不怕人生道路的艰险。62.正者吉之路,邪者凶之征。晋·傅玄《履铭》

品行端正使人吉祥,德行邪恶终归招致凶险。63.但立直标,终无曲影。《旧唐书·崔彦昭传》 标:标杆。心正必无恶行。64.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宋·苏轼《私试策问》 身:自己。人:别人。

65.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五代·后周·冯道《偶作》

只要自己内心没有邪恶之念,就是在极险恶的环境中也能立身。66.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为人宁愿正直地安贞守拙,也不可靠邪门歪道谋取赢余。67.且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把善良美好之心,传留给后代继承。方寸:指心。68.宁为直伐,不为曲全。明·王廷陈《矫志篇》

愿刚正不阿而遭杀戮,不卑躬曲节以求全。69.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70.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汉·崔寔《政论》

不能违背人生准则以迎合时俗的好尚,不能以欺诈的行为以取得虚名。71.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72.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唐·孟郊《游终南山》

山中的隐士,自身纯正,虽然艰险,心中也感到坦然。73.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唐·李白《古风三十二首》

难为桃李颜:很难具有桃红李白的鲜艳色彩。比喻为人孤傲正直,不愿以诌容媚色取悦权贵。

74.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不愿俯首低眉侍奉权贵而使自己曲心抑志,郁郁寡欢。75.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唐·白居易《折剑头》

不要轻视那折断了的直剑,它比弯曲的全钩还要强硬!76.用心莫如直。唐·李翱《答朱载言书》

为人应正直。

77.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唐·寒山《联句》

清:清澈。皎洁:明亮洁白。比喻内心至为澄明洁白。78.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唐·元结《自箴》 汝若全德:你如果是道德完美。汝,你。必忠必直:一定是忠诚、耿直的人。全行:品行无瑕。必方必正:一定是正直的人。方:正直。79.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比喻男子汉的志气要坚定正直,心怀坦荡无私,这样就懂得人生的真谛了。80.登山须正路,饮水须直流。唐·孟郊《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

正路方登,直流才饮,喻为人应正直。81.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唐·宋之问《题张老松树》

无寸枝:不分枝杈。孤直:孤高直挺。喻为人有如老松,孤高正直。82.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宋·苏轼《老人行》

始终如一地保全自己的节操。83.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唐·马总《意林》

以形正影不斜喻人品正直则言行不至偏颇。84.守正直而佩仁义。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85.《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86.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宋·王安石《洪范传》

宜:应该,应当。87.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宋·梅尧臣《古意》 光:光亮。刚:刚强。魄:月之光。比喻要保全坚贞刚直的气节。88.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朋友》 淡如水:清淡得象水一样,形容淡泊而纯真。君子的心地如水那样淡泊纯真,感情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小人说得好听,却口是心非,言行相悖。89.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用源头和流水的关系,比喻要有正直的思想才能做正直的事。90.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心地纯正,邪恶的人自然不能侵扰;行为端庄,凶恶之人怎能欺侮? 91.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明·洪自诚《菜根谭》

心地:心里。随在:处处。喻处处以正直平和之心对待别人,将会处处得到别人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92.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诗经·小邪·何人欺》

对人问心无愧,对天不存畏惧。即立身处世正大光明。93.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尽心上》

人不可没有羞辱之心。

94.欲人不闻,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想要人不知道,最好是自己不说,自己不做。95.磊磊落落向曙星。古乐府《两头纤纤》

胸怀坦荡可同闪亮的晨星相媲美。96.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三国·魏·嵇康《卜疑集》

对己无所愧疚,对外不违时尚。96.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五代·荆南·孙光宪《北梦琐言》

好事往往不为人所知道,而坏事却传播得非常迅速广远。97.心不负人,面无惭色。宋·普济《五灯会元》第4卷

负:违背。惭:惭愧。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就不会有惭愧之感。98.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99.持身如玉洁冰清,襟袍如光风霁月。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比喻人品高尚,胸怀广阔。玉洁冰清:宝玉般纯洁,冰雪般清白。光风霁月:霁(jì),雨雪停止。

100.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篇四:著名古诗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屈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三国·曹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三国·曹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东晋·陶渊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南唐·李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沦》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唐·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

台歌》唐·陈子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羌笛何许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唐·孟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唐·王 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唐·杜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唐·白居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唐·白居易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唐·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唐·李商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元稹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唐·孟浩然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唐·杜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唐·杜甫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唐·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唐·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唐·杜甫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唐·张继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唐·柳宗元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唐·刘禹锡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已亥杂诗》清·龚自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绝句》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宋·李清照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宋·李清照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宋·李清照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宋·林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宋·陆游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宋·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睛后雨》宋·苏轼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江城子》宋·苏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宋·晏殊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宋·柳永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宋·柳永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宋·朱熹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虞美人》宋·蒋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

夕)》元·辛弃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

离别》唐·白居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宋?朱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宋?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

悠。《黄鹤楼》唐?崔颢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卜算子》 宋·李之仪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怔战几人

回。《凉州词》唐?王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唐?韩愈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唐?刘禹锡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三国?诸葛亮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唐?孟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绝句》清?赵翼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

堤。《台城》唐·韦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荆轲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宋?秦观篇五:文明礼仪常识《论语》、古典诗文中的名句

文明礼仪常识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

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 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颌、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 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起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二、见面礼仪

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

2、鞠躬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

3、致意礼: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三、学校礼仪(一)学生礼仪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

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

2、服饰仪表:穿着指穿衣裤,着鞋袜。其基本要求是: 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或宿舍,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上一篇:浅论药品监督行政处罚中简易程序的适用下一篇:书法自我介绍范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