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024-07-1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精选8篇)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篇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内部安全保障体系组织架构的要求,包括人员组成,责任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各厂应依据本标准制订适用的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版本(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版本(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术语和定义 无。职责 4.1 信息中心负责公司整体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组织建设。

4.2 各厂负责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安全组织建设,负责本单位信息安全日常管理、监督。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 在组织架构方面,应依托企业现有的组织体系,赋予各层面的组织和个人以安全职责,使原有的组织架构具有信息安全的管理职能,同时应对企业安全管理的三层组织结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机构建立、安全目标、岗位设置、安全职责进行确定,组织架构的建立和充分发挥职能是整个系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安全决策安全战略规划安全绩效考核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系统安全工程安全绩效管理信息安全执行部门实施与运作运行管理安全审计实施执行层

图 1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层次图 组织架构

企业本部

企业下属各厂

决策层

公司信息化建设主管领导 各厂信息化建设主管领导 管理层

公司信息、办公室、财务、营销、人事、技术等各部门负责人 各厂信息、财务、生产、人事等业务部门负责人 执行层

公司具体负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及相关部门的专职(或兼职)信息安全员 各厂具体负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及相关部门的专职(或兼职)信息安全员

图 2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细化表信息安全组织架构各层职责说明 6.1 决策机构 信息安全决策机构处于安全组织机构的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公司信息安全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按照国家和国家局的方针、政策和要求,对企业公司信息安全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其主要职责包括:

1)领导和督促全企业公司范围的信息安全工作; 2)制定企业公司信息安全战略、方针和政策,确定企业公司信息安全发展方向和目标; 3)为信息安全提供所需的资源; 4)批准整个组织内信息安全特定角色和职责的分配; 5)建立企业公司的总体安全规划方案; 6)制定企业公司统一的安全策略体系; 7)审批企业公司重大的信息安全活动; 8)重大技术事项或突发紧急问题的协调处理和事后调查仲裁等; 9)审批信息安全项目及安全产品的采购申请; 10)审阅下级的重要工作汇报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批复意见; 11)监督管理层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和执行情况,协调管理队伍之间的关系; 12)负责组织企业公司范围的信息安全事件的调查,并听取相关汇报; 13)定期组织会议,了解企业公司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现状,讨论提高安全水平的整改措施。

14)启动计划和程序来保持信息安全意识; 15)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信息安全巡检和评审工作。

6.2 管理机构 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处于安全组织机构的第二个层次,在决策机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制订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以及信息安全的管理、监督、检查、考核等工作。日常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信息化工作部门负责。

其主要职责包括:

1)根据决策层总体安全规划制定系统安全建设的详细安全计划并组织实施; 2)根据决策层统一的安全策略制定并落实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3)监督和指导执行层信息安全工作的贯彻和实施; 4)组织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安全技术交流与培训; 5)参与信息系统相关的新工程建设和新业务开展的方案论证,并提出安全方面的相应

建议; 6)在信息系统相关的工程验收时,对信息安全方面的验收测试方案进行审查并参与验收; 7)组织相关安全员定期进行信息安全巡检; 8)负责组织范围内的信息安全事件调查,并听取相关汇报; 9)审阅执行层的重要工作汇报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批复意见; 10)定期组织会议,了解管辖系统的整体安全现状,讨论提高安全水平的整改措施; 6.3 执行机构 信息安全执行机构处于信息安全组织机构的第三个层次,在管理层的领导下,负责保证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有效运行及日常维护,通过具体技术手段落实安全策略,消除安全风险,以及发生安全事件后的具体响应和处理。

主要职责包括:

1)学习和执行企业公司制定的各项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度、规范和指南; 2)企业公司信息安全规划、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工作; 3)直接负责管理范围内各业务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 4)参与检查与国家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的符合性,参与企业公司安全方案的规划、设计; 5)具体安全项目的实施与支持; 6)根据管理层安全规划制定系统安全建设的详细安全计划并组织实施; 7)监督和指导管理范围内信息安全工作的贯彻和实施; 8)组织内部的安全技术交流与培训; 9)参与管理范围内工程建设和业务开展的方案论证,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方面的建议; 10)提出的网络安全整改意见,提交管理层审批; 11)向管理层定期汇报系统当前安全现状以及安全事件的处理情况;安全职责的分配 为明确安全责任,划分(界定)安全管理与具体执行之间的工作职责,公司必须建立安全责任制度。

安全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谁主管,谁负责”。公司拥有的每项网络与信息资产,必须根据资产归属确定“责任人”。“责任人”对资产安全保护负有完全责任。“责任人”可以是个人或部门,但“责任人”是部门时,应由该部门领导实际负责。

“责任人”可以将具体的执行工作委派给“维护人”,但“责任人”仍然必须承担资产安全的最终责任。因此“责任人”应明确规定“维护人”的工作职责,并定期检查“维护人”是否正确履行了安全职责。“维护人”可以是个人或部门,也可以是外包服务提供商。当“维护人”是部门时,应由该部门领导实际负责。

安全工作人员的职责是指导、监督、管理、考核“责任人”的安全工作,不能替代“责任人”对具体网络与信息资产进行安全保护。

在资产的安全保护工作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a)应清楚地说明每个独立的网络与信息系统所包含的各种资产和相应的安全保护流程。

b)“责任人”与“维护人”都应明确接受其负责的安全职责和安全保护流程,并对该职责的详细内容记录在案。

c)所有授权的内容和权限应当被明确规定,并记录在案。职责分散与隔离 职责分隔(Segregation of Duties)是一种减少偶然或故意行为造成安全风险的方法。公司应分散某些任务的管理、执行及职责范围,以减少误用或滥用职责带来风险的概率。例如关键数据修改的审批与制作必须分开。

在无法实现职责充分分散的情况下,应采取其他补偿控制措施并记录在案。例如:活动监控、检查审计跟踪记录以及管理监督等。

为避免串通勾结等欺诈活动,公司应尽量隔离相应职责,并增加执行和监督人员,以降低串通的可能性。安全信息的获取和发布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安全工作愈发复杂和困难。公司必须建立有效可靠的渠道,获取安全信息,不断推进安全工作。例如:

a)从内部挑选经验丰富的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内部专家组,制定安全解决方案,参与安全事件处理,解决实际安全问题,提供预防性建议等。为使内部专家组的工作更具成效,应允许他们直接接触公司的管理层。

b)与设备提供商、安全服务商等外部安全专家保持紧密联系,听取他们的安全建议。

c)从一些公开的信息渠道获取安全信息,例如专业出版物、定期公告等。

企业权威的安全信息发布机构为公司信息中心。公司负责收集和整理并向各厂信息部门发布安全信息;各厂负责厂内发布和信息上报。加强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协作 公司应加强与国家安全机关、行业监管部门、其他运营商和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外部组织的联系,并建立协作流程,以便在出现安全事件时,尽快获取信息、采取措施。

公司在加入安全组织或与其他组织进行交流时,应对信息交换予以严格限制,以确保公司信息的保密性。安全审计的独立性 安全审计是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检查公司的安全策略和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发现安全隐患的过程。

安全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应保持相对独立,即不能自己审计自己的工作,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可靠。

安全审计可由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或外聘的专业审计机构完成。审计人员应接受审计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经验。当采用外聘审计机构时,应充分考虑其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篇2

0、信息安全现状及原因分析

自信息化建设伊始, 每个单位都会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重视信息化安全建设工作:在管理层面, 主要会从完善建章立制、组建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落实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 搭建起信息化安全建设的日常管理和运维架构, 为确保信息化安全提供必需的组织保障;在技术层面, 主要是从部署信息安全产品、采用最新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入手, 构建起信息化安全的基本防护体制, 为确保信息化安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基本抵御住了大部分的信息安全威胁, 保障了各单位信息化的基本安全。但是, 现实情况残酷地告诉我们, 我国整体的信息化安全防护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一些信息安全事件仍有发生, 电脑感染病毒成为“肉鸡”等安全事件不时被报道。根据《2010年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与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分析报告》的不完全统计, 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 54%的被调查单位发生过信息网络安全事件, 比上一年上升5%。

为什么“安全产品部署了一堆、安全制度制订了一批, 安全问题和隐患却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的现象依然会存在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0.1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较弱

我国信息化工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设以来整体信息化率不断提高, 信息化程度基本普及。但是信息化理论、专业人才等方面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对信息化安全的认识严重不足, 信息化安全防护水平和能力较弱。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发展的过程, 信息化安全防护会紧密地伴随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实现持续、有效的信息化安全防护, 就需要不间断的信息化投入 (包括知识技术、专业人才、专项资金等) , 但是这种投入的“投入产出比”只能通过其它部门的“收益”来间接体现, 直观上几乎感觉不到信息化投入带来的“好处”所在, 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信息化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几乎每个单位都存在信息化投入滞后的情况, 也就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目前整体信息化防护能力较差。

但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威胁、新风险不断推陈出新, 缺少必要的、及时的信息化投入将进一步削弱信息化安全防护能力。

0.2信息安全制度执行力偏弱

信息化技术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不会像火灾、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那样直观明了, 它只是通过应用软件的“数据异常”等现象来间接的、隐蔽的体现, 这就容易给人以错觉感——信息化系统“没有”安全问题, 也就容易给人以麻痹思想, 不能及时树立起必要的信息安全意识。而且还容易导致员工对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不理解,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加之国人的“法规遵从”思维还未完全地建立起来, 就易造成已有的信息安全规章制度总是不能严格执行到位, 严重影响信息安全措施的实施效果和防护力度。

当然, 除此之外, 还可列举很多其它因素。但究其根本, 在于“重病毒防护, 轻安全管理”的传统信息安全防护理念和措施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 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建立一个涵盖信息化各层面的立体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才能及时有效的保障当前的信息化安全。

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概述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就是由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人、管理、操作等元素有机结合, 能够对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防护, 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保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的具有“WPDRR”能力的综合性信息系统防护体系。

简而言之, 这个保障体系就是以“WPDRR”模型 (即:预警Warning、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响应React、恢复Restore) 为基础, 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出发, 分“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组织”、“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技术”四个领域来制定保障信息安全的一系列规范。

1.1信息安全策略体系, 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 其它各部分都是以此策略体系为目标进行建设与实施;

1.2信息安全组织体系, 是安全工作的管理和实施体系, 监督各种安全工作的开展, 协调各部门在安全实施中的分工和合作, 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

1.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是对安全生命周期中各个安全环节的要求, 包括安全工程管理机制, 安全预警机制、定期的安全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和定期的安全培训机制等。

1.4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 是对实现信息安全的具体措施, 包括了身份认证、访问管理、加密、防恶意代码、加固、监控、审核跟踪和备份恢复。

通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施, 能够为各单位搭建起一个符合自身情况的、系统的、全面的信息安全保护体制, 能有效地提高各单位防范信息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的能力。但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内容比较抽象, 实施起来有些难度。如何构建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就成为一道摆在每个单位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 借助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不失为一条有效的、便捷的途径, 因为信息等级保护制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是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内容的具体化体现。

2、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全面加快,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 业已成为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现状, 为确保国家整体信息安全颁布的一系列用于指导全国各行各业信息安全保卫工作的条令条例形成的一项国家制度。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所谓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就是指对国家秘密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 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 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

信息等级保护将各行各业的信息系统根据其重要性和危害性进行按等级划分, 并进行差异化等级管理, 同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各个级别的信息系统应当具备的安全保护能力和具体的措施要求。

2.1技术类安全要求, 通常与信息系统提供的技术安全机制有关, 主要是通过在信息系统中部署软硬件并正确地配置其安全功能来实现。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等几个层面。

2.2管理类安全要求, 通常与信息系统中各种角色参与的活动有关, 主要是通过控制各种角色的活动, 从政策、制度、规范、流程以及记录等方面作出规定来实现。包括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等几个方面。

3、等级保护与安全保障体系的结合

借助信息安全风险分析可知, 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是全方位和整体的, 需要从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安全设计和建设, 有效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防护、检侧、响应和恢复能力, 以抵御不断出现的安全威胁与风险, 才能保证系统长期稳定可靠的运行。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内容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是互相对应的:

3.1信息安全策略体系

信息安全策略 (或可称为安全方针) , 是一个单位结合自身情况提出来的信息安全目标、框架和总体要求, 它被用于指导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 而且遵循动态发展的规律。而这也是信息等级保护制度的基本要求。

目前, 很多单位对制定信息安全策略 (或安全方针) 认识不足, 没有制定一套合理的、有效的信息安全策略 (或安全方针) 。即使制订了, 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遵从, 而且常常是若干时间内“一成不变”, 与本单位信息化应用的更新步调和信息化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很不匹配, 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安全环境, 已经成为信息化安全的一大隐患。

各单位应该按照信息等级保护制度的“管理要求”中的“安全管理制度”规定, 制定并发布符合自身现状的信息安全策略及安全方针, 并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及时地评审和修订该策略。

3.2信息安全组织体系

信息安全组织, 就是要建立一个信息安全决策、管理、执行以及监管的机构, 明确各级机构的角色与职责, 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与控制的流程。

几乎每个单位都成立了一个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机构, 但由于各种原因, 很多此类机构的实际工作效率不高, 未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各部门的分工合作也不太顺畅, 拖累了单位整体安全目标的实现。

各单位应该按照信息等级保护制度的“管理要求”中的“安全管理机构”规定, 建立适合自身各级系统的安全管理机构, 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授权和审批、沟通和合作、审核和检查等各项规定, 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能力。

3.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信息安全管理, 就是一个单位在信息安全组织、运作、技术体系标准化、制度化后形成的一整套关于信息安全的管理规定。

由于管理知识和经营理念的偏差, 很大部分单位对于信息安全工程的管理、安全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应急响应机制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差, 抵御不断出现的安全威胁与风险的水平较低, 无法确保系统长期稳定可靠的运行。

各单位应该按照信息等级保护制度的“管理要求”中的有关规定, 大力普及信息安全知识, 增强员工信息安全意识, 提高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运维管理水平。

3.4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信息安全技术, 是指能实现不同层次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和抗抵赖等安全功能的各种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

由于员工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参差不齐, 使得相当部分单位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安全知识的理解不透彻, 过于依赖防火墙、防病毒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产品的部署, 而且这种部署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堆叠, 产品之间只是起到简单的“加”功效, 没有根据实际状况融合成一个整体而达到“乘”效应。

各单位应该按照信息等级保护制度的“技术要求”, 根据信息系统级别的差异, 制定合理的安全防护方案并依据方案有效规划安全产品布局, 加大安全技术和措施的融合力度, 尽可能实现安全效能的最大化。

4、等级保护实施原则

信息等级保护制度的“分级保护”原则, 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安全保护“因一次性投入过大而无法及时到位”的问题, 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安全保护建设中“或者因超前建设而浪费, 或者因投入过低而不足”的现象, 实现了保护和投入的有效统一, 促进了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的提高。

信息等级保护制度的“共同保护”原则, 规定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并不全部是信息系统单位自身的责任, 而是国家、行业主管、各单位本身以及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的职责, 而且需要在国家有关等级保护管理机关的指导和监督下完成, 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特点, 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安全制度执行力偏弱的现象。

要想真正利用好等级保护制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4.1熟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基础

虽然信息等级保护制度的实施在2007年就开始启动了, 但到目前为止真正了解、理解、掌握信息等级保护制度内容的人员还不多。所以首要工作是对各单位信息部门的从业人员进行信息等级保护制度内容“扫盲”和“入门”的培训工作, 要积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 普及信息等级保护制度的内容, 让他们成为“握有入门钥匙”的“种子”人员, 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广信息等级保护制度。

4.2正确的系统定级是关键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指南》中阐述了如何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级别进行定级, 并提供了量化流程和方法。各单位信息部门应该以此指南为蓝本认真研读,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现状的具体定级方法和指导意见, 并根据该具体定级方法和指导意见确定好本单位全部信息系统的正确等级。

4.3准确的风险评估是保障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是指依据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技术标准, 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 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机制。

及时准确的风险评估, 将使得各单位对其自身信息安全的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 增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的准确性。

4.4持续的信息安全建设和运维是核心

完成上述步骤后, 就可参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针对已经确定了安全保护等级的信息系统, 提出的具体保护要求, 进行必要的信息安全建设和运行维护, 并且持续不断的完善, 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套与本单位相适应的、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

结束语

由于各单位业务模式和信息技术仍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各单位自身的信息系统始终处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 新的安全漏洞和威胁不断出现, 信息资产仍会不断出现新的安全脆弱点, 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状态和安全等级。所以建立一套动态的安全状况跟踪和监控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建立等级保护体系后, 还需要一个有效的、持续性的验证方法, 才能确保信息系统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保证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本要求, 才能不断地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资料汇编》, 2009-10-15

[2]庞南、刘旸、方明, 《信息安全管理教程》, 2007-1

[3]江西神舟信息安全评估中心,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用教材》, 2011-5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探讨 篇3

关键词:信息安全;安全技术;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085-01

一、信息安全的定义

20世纪70年代以前,信息安全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泄漏控制和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保密问题。然而,今天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这个当时非常自然的定义显得非常不恰当。首先,随着黑客、特洛伊木马及病毒的攻击不断升温,人们发现除了数据的机密性保护外,数据的完整性保护以及信息系统对数据的可用性支持都非常重要。其次,不断增长的网络应用中所包含的内容远远不能用“数据”一词来概括。综上分析,信息安全是研究在特定的应用环境下,依据特定的安全策略对信息及其系统实施防护检测和恢复的科学。

二、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由于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开放性以及系统软件硬件和网络协议的缺陷,导致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是多方面的:网络协议的弱点、网络操作系统的漏洞、应用系统设计的漏洞、网络系统设计的缺陷、恶意攻击、病毒、黑客的攻击、合法用户的攻击、物理攻击安全、管理安全等。

其次,非技术的社会工程攻击也是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通常把基于非计算机的欺骗技术成为社会工程。社会工程中,攻击者设法伪装自己的身份让人相信就是某个人,从而去获得密码和其他敏感的信息。目前社会工程攻击主要包括的方式为打电话请求密码和伪造E-mail。

三、信息安全相关的防护理念及其技术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是针对信息在应用环境下的安全保护而提出的。是信息安全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安全技术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安检和防护的技术,其包括:防火墙技术、路由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扫面技术等。

(一)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如可信任的企业内部和不可信任的公共网)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惟一出入口,能根据个人的安全政策(允许、拒绝、检测)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一个防火墙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通过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如口令、加密、身份认证和审计等)配置在防火墙上。

(二)路由器技术

随着网络各种领域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趋于复杂化和多样话。针对网络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安全路由器必须具有如下的安全特性:

(1)可靠性与线路安全(2)身份认证(3)访问控制(4)信息隐藏

(5)数据加密(6)攻击探测和防范(7)安全管理

(三)物理隔离器技术

隔离卡技术是将一台计算机划分成两个独立的虚拟计算机,分别连接公共网络和涉密网络。通过隔离卡,用户的硬盘被划分为公共区和安全区,装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当用户在公共区启动时,计算机连接公共网络;当用户在安全区启动时,计算连接涉密网。

(四)防病毒技术

1.虚拟机技术

虚拟机技术是国际反病毒领域的前沿技术。这种技术更接近于人工分析,智能化极高,查毒的准确性也极高。虚拟技术的主要执行过程如下:

在查杀病毒时,在计算机内存中模拟出一个“指令执行虚拟计算机”,在虚拟环境中虚拟执行可疑带毒文件在执行过程中,从虚拟机环境内截获文件数据如果含有可疑病毒代码,则说明发现了病毒。殺毒过程是在虚拟环境下摘除可疑代码然后将其还原到原文件中,从而实现对各类可执行文件内病毒的杀除

2.监控病毒源文件

密切关注、侦测和监控网络系统外部病毒的动向,将所有病毒源堵截在网络入口处,是当前网络防病毒技术的一个重点。趋势科技针对网络防病毒所提出的可以远程中央空管的趋势病毒监控系统不仅可完成跨网域的操作而且在传输过程中还能保障文件的安全。

3.无缝隙连接技术

无缝隙连接技术也叫嵌入式杀毒技术。通过该技术,我们可以对病毒经常攻击的应用程序和信息提供重点保护。它利用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提供的内部接口来实现对使用频度高、范围广的主要应用软件提供被动式的保护

4.检查压缩文件技术

检查压缩文件中的病毒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首先必须搞清压缩文件的压缩算法,然后根据压缩管理算法将病毒码压缩成病毒压缩码,最后根据病毒压缩码在压缩文件中查找以判断该文件是否有病毒。另一种检查压缩文件中病毒的思路:在搞清压缩文件的压缩算法和解压算法的基础上,首先解压待检查的压缩文件。随后在解压后的文件中检查病毒码来判断该文件是否有病毒,以此来说明原压缩文件是否有病毒。最后将文件还原成原来的压缩格式。

四、建立网络安全体系的必要性和发展信息安全体系的重要性

国际上信息安全研究起步较早,力度大,积累多,应用广,在70年代美国的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计算机保密模型”的基础上,指定了“可信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准则”(TCSEC),其后又制定了关于网络系统数据库方面和系列安全解释,形成了安全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准则。安全协议作为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其形式化方法分析始于80年代初,目前有基于状态机、模态逻辑和代数工具的三种分析方法,但仍有局限性和漏洞,处于发展的提高阶段。

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信息安全走向成熟的标记,也受到了国家和众多企事业单位的重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以用户身份认证为基础,信息安全保密为核心,网络边界防护和信息安全管理为辅助,建立全面有机的安全整体,从而建立真正有效的、能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徐茂智,雏维.信息安全概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张同光.信息安全技术实用教程.电子出版社,2008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渐进中成熟 篇4

--------本刊专访陈晓桦博士

转载时间:2011-06-10

从2003年中央颁发的第27号文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开始算起,至今已逾七载。俗语常说“7年之痒”,7年的时间往 往意味着曾经的一腔热血在经历了瓶颈之后,渐渐忘记初衷,变得麻木。那么中国信息安全这7年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是否依然坚定当初的决心和发展信 念呢?最初设定的那些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如何?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当前我国信息安全形势又是怎样?

2011年新年伊始,带着对中国信息安全领域这一路走来的种种困惑,记者采访到了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副主任陈晓桦博士。他不仅是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逐步形成的见证人,更是一直奋战其中的建设者。在采访中,陈博士既谈到了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取得的成绩,也谈到了对工作中有关问题的反思。他对我国信息 安全形势发展的思考,有更多源自产业现实的感悟,虽然这次采访内容覆盖面有限,但正是从他所探究的这些细节上,业内人士可以见微知著,得到启发。

用他本人的话来讲,信息安全工作涉及面非常广,从政策法规建设到政府指引、从战略规划到实施方案,从产业规模到技术专利、从标准制定到人才培养,方方面面都需要加以总结,汲取经验和教训,作为我国十二五甚至更长远工作规划的出发点。

认证工作成绩斐然

陈晓桦博士告诉记者,建立并完善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制度,是建设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几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 持下,这项制度的建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信息安全产品认证制度的建设虽然遇到了重重阻力,但信息安全认证中心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积极配合相关领导部门,应对国外的种种质疑与不合理要求,为制度的实施做了大量的技术性支撑工作。2009年4月底,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国家对该项制度的实施范围作了调整,即调整到了在政府采购法所规定的范围,首先对13类信息安全产品强制要求认证,并把实施的时间推迟了一年。2010年5月前,财政部、工信部、质检总局和 认监委联合发布了财库48号文件《关于信息安全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通知》,这标志着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制度终于在经历曲折和反复后顺利实施和运行。

记者了解到,截止到2010年11月30日,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共颁发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证书158张,国家强制性产品(无线局域网产品)认证证书105张,信息安全产品认证的覆盖面有了长足提高,信息安全产品认证的把关作用得到了体现。

多角度延伸认证服务

不仅如此,陈晓桦博士透露,前些年,国内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几乎被外资机构垄断,其潜在安全风险不可低估。而信息安全认证中心积极服务于 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在强化认证质量和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ISMS认证,得到了众多关系到国计民生重要行业客户的普遍认同。另外,继2008 年为服务奥运安保工作推出应急处理服务资质认证后,信息安全认证中心还开展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服务资质认证,国家信息中心等18家从事风险评估的企事业单 位在2010年6月获得了首批认证证书。“风险评估服务资质认证业务的推出,顺应了社会的需求,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好评。”陈晓桦博士总结道。

在培训业务方面,信息安全认证中心不仅开展了工厂检查员、体系审核员、体系咨询师与服务资质评审员的培训工作,还根据市场需求启动了信息安全保障从业人员认证,培训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影响力逐步显现。信息安全认证中心积极参与并承担了多项国家和部委的科研和专项工作,并取得了一批成果。其承担的863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分别通过了验收和中期检 查;国家发改委信息安全专项、电子产业发展基金重点项目顺利通过了中期检查;“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专项”项目已完成基础环境建设和检测工具开发工作;参 与制定的一批行业标准已经发布实施,若干国家标准制定项目已完成征求意见工作,或已经进入报批阶段。“从事这项制度的建立工作,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机构和队伍

建设、核心业务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 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目前的建设进度和成效,离国家对我们的要求和业界的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陈晓桦博士对记 者表示,“我们在2010年底已初步完成了中心发展的十二五战略规划的制定和论证工作,希望能够指导今后5年相关工作的开展,大力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充分 发挥信息安全认证在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开创信息安全认证工作新局面。”

启示一:信息安全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整体发展战略

陈晓桦观点:信息安全不是一支“独舞”,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开展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导,很多情况下,信息安全工作还只能依赖领导批示和安全事件来驱动。把握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发展趋势,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总体发展战略已经迫在眉睫。

采访中,记者得知,以前相关部门开展信息安全工作,职责分工不够清晰,可谓纵横交织,既有必要的互补,也有太多的重复,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工作比较被动,经常依靠领导批示和安全事件的驱动。

陈晓桦博士认为,虽然以前这种工作方式也解决了许多信息安全问题,但从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完善度来看,还远远不够。而且,即使到了现阶段,信息安全 与保密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带有应急处理的特点。“当然,这和信息安全工作的性质有关,即使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采取了一些技术手段,也不能 完全遏制和避免安全和失泄密事件的发生。”陈晓桦坦言,由于还缺乏来自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和设计,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整体的指导,更没有先进、强大的科技 手段,这就导致信息安全工作在推动时面临不少困难,很多时候仍然依靠事件驱动,或者依靠首长批示开展工作,工作方式也不是一种制度化、常态化的方式。缺乏 整体规划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协调制度不完善,虽然相关部门也各司其职,但是容易出现各行其是的局面。由于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 穷,信息安全的总体规划迫切需要全新的思路和设计。陈晓桦幽默地说,“救火还是需要的,但不要总是在救火。应急机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信息安全工 作的长效机制。”他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04年,我国就成立了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这是我国信息安全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其办公室设在原国信办,成立的初衷是领 导我国信息安全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并协调各个部门之间工作。由于2008年机构改革,原国信办的职责并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底国务院又重新批准 成立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总体发展战略的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十二五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 点工作是什么?有哪些保障措施?这可能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亟待明确的内容。”

启示二:健全法律法规需集思广益;落实相关政策需科技支撑

陈晓桦观点:过去有些部门规章的要求,都是一刀切,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解决用户的切实问题。国家信息安全立法工作开展多年,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需要加以认真总结,并需要与时俱进,用科学的手段保障政策法规的严格执行。

据公开报道,关于国内信息安全立法工作,相关部门认为当前规范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有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电子签名 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以及数十部部门规章。这些法律法规或规章对加强信息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内容分散、相互交叉甚至抵触的现象,影响了立法效力和执法严肃性,对信息安全监督管理造成了不利影响。需要对现有的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加以评估,包括清理和制修订。2010年11月,工信部已完成了《信息安全条例》报送稿。国家今后将以该条例为基础,提出综合性的立法方案,解决当前缺乏互联网法律规范的问题。

“适当的时候,可以扩大征集意见范围,听取更多国内各界人士的意见或建议。有了《信息安全条例》,我国的信息安全工作就可以更加有序地依法开展,有利于排 除外界干扰,有利于界定各方责任,厘清关系。”陈博士如是说。当然,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互联网安全问题,从立法程序来看,《信息安全条例》正式出台,可能还需要假以时日。

随着国家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对信息安全保密工作越来越重视。新修订的《保守国家秘密法》于2010年10月1日实施,总结了多年来保密工作和立法工作的经 验,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体而且可操作性强的要求。陈博士认为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今后,即便是违规把涉密设备或涉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也 要依法给予处分;如果再发生互联网泄密事件,就要当作泄露国家秘密罪论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不再仅仅

是给予通报批评、降级等行政处分。“新保密法提 出的这些新要求,非常及时、非常必要。近些年,国内侦破的互联网窃密和失泄密案件时有发生,造成的危害极大,影响极为恶劣。必须加大法律的威慑和惩处作 用,尽量杜绝此类案件继续发生。”

保障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并重。除了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制度,还需要科技手段的支持。陈博士说,现在有的部委信息化程度很高,已经建成了3个甚至4个相互 独立的网络,比如,与互联网相连接的办公网,可以上网浏览、检索互联网信息、收发邮件等;物理上相互隔离的政务外网、政务内网;有的机构还有自己特殊的业 务网络。“对涉密网提出的物理隔离的强制要求,在我国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非常必要的。国家急需加紧研究开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新一代信息隔离和交换技术 与产品,满足不同网络之间信息交换的现实合法需求,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障信息安全,进一步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降低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启示三:信息安全解决方案要开“药方”而不是开“药房”

陈晓桦观点:某些信息安全企业的产品解决方案缺乏针对性,往往是以不变应万变,显然行不通。我们要开妙手回春的药方,而不是开一应俱全的药房,最好的“药引子”就是安全企业主动提升创新水平。

我国现有的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或许已经基本上满足我国信息安全的需求,但在骨干、高端、高性能方面,还缺乏自主创新性的产品。“有的企业由于紧跟 用户需求,在产品设计中有了几项小小的创新,最终成功中标某个项目,这恰恰说明用户需求的重要性。”陈晓桦博士认为,目前国内信息安全产品大多数都不是基 于国内原创的安全理念,一些企业提供的行业安全解决方案也缺乏针对性,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是开“药方”,更像是在开“药房”!

当然,陈晓桦博士也认为,在信息安全应用领域,用新产品新技术去引导市场,完全实现“技术引领、技术驱动”还是很困难的,经常有厂商面向市场推广产品时会 遇到不了解用户需求的现象。“这和国家整体发展现状有关,例如金融系统大量使用国外的服务器、路由和交换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甚至包括安全防护 产品都不是国内自主开发的。本土企业的产品在进入现有系统时,可能会出现自主产品与国外产品不兼容等现象,影响国内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的推广。有些外国公司 的产品中,大量使用非标准或私有协议,对其他企业的产品接入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陈晓桦博士坚持认为,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针对用户需求、突破国外 产品的技术壁垒,用创新技术积极参与竞争,仍然是我国产业发展、人才发展的长远目标,未来各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技术都应该逐步做到自主 或可控。

在国内安全企业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往往也会出现另外一个误区。陈晓桦博士介绍道,现在有一个现象,很多厂商都在推出第几代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十分频繁,甚 至刚成立几年的公司,都已经开发出了第四代第五代产品,其实这大多只是该公司产品型号的变化,并没有真正实现技术的换代。让人担忧的是,这样的行为说明这 些企业对国内外的技术发展水平缺乏清醒的认识。信息安全企业的研发人员应该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研究,把一些基本原理和技术搞清楚,真正研发出能满足用户需 求的,自主创新的好产品。“在企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时,企业拥有多少人才、多少自主知识产权、多少专利和多少自有品牌,这些才是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必要因 素,需要企业高度重视。”他进一步强调,“靠贴牌生产的信息安全企业,是注定做不大的。”

可喜的是,现在国内有不少本土信息安全企业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虽然年销售额和盈利还不算高,但拥有的专利和创新技术不少,这说明企业有发展眼光、有发展后劲。

启示四:需要绷紧的那根弦不是安全知识而是安全意识

陈晓桦观点:虽然信息安全和保密的重要性被广泛认识,但从很多行业、部门甚至业界专家的行为中不难发现,他们并不缺乏安全知识,而是缺乏安全意识。

很多安全技术名词被大家天天挂在嘴边,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安全意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陈晓桦惋惜地指出,很多信息安全厂家的高层或者市场人员,在名 片上留的邮件地址都是Hotmail、Gmail这样的邮箱;甚至在申报国家项目中,很多单位汇总到专家办公室的项目申请书、验收材料,都通过 Hotmail、Gmail发送;很多学校、科研院所的领导、骨干,为了与国外通信方便,都习惯使用境外服务器的邮件地址。

“这可能和早期使用免费邮箱的习惯有关。但即便如此,由于邮件服务器在境外,我国重点单位或企业院校的专家和领导用这些邮箱来传输一些敏感材料和信息,也 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发送的邮件往往涉及到安全项目的科研成果,所以这只能说明使用者缺乏安全意识!”陈晓桦强调,“关键部门、重要岗位该用什么样的通信 服

务,尤其是政府部门的官员和工作人员,都需要在头脑里时刻有根弦。”他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在没有采取特殊安全保密技术手段的情况下,大家在互联网上 通过邮件传递信息,通过手机打电话和发送短信,其实就是信息的‘裸奔’!有些甚至还‘奔’出了国门。”

对某些看似普通的信息,其安全管理也需要加强。“由于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很多日常工作都很容易涉及到国家或行业的敏感信息,很多人还没有从国家安全的高 度认识到,对这些信息的安全管理是多么重要。”陈晓桦博士举例告诉记者,银行资金流向也是一个很敏感的事情,这不仅牵扯到银行自身,还涉及到国家重点单位 的敏感信息。如果银行对这类信息的安全管理没有足够重视,就很容易造成敏感信息泄露。例如,某个野战部队在地方银行当中的资金信息一旦泄露,通过分析工资 结构就可以了解到这个部队的人员结构,通过分析其维护费用就可以了解武器装备的规模,甚至其作战能力。

记者了解到,一些在境外上市的公司提交材料时,会不经意间就把涉及到国家、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敏感材料提交出去。“很多失泄密事件的后果首先体现在国家经 济利益的巨大损失方面,比如谈判时我方的铁矿石进口底价。很多网络安全事件和失泄密事件给国家带来了影响就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的重要经济信息、核心科技信息其实和军事、外交信息一样,都属于国家秘密,这是需要我们理解并严格保密的。”陈博士归纳道。

启示五:加强科研项目和专项主管部委的协调和交流,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陈晓桦观点:每年国家都会投入巨额资金支持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由于专项基金的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存在重复资助的现象。在关键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与制造、产业化等环节,甚至出现支持的时间点错位的现象,所谓“先生儿子,后生爸爸”。

众所周知,这些年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每年在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我国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 谓成绩辉煌,功不可没。陈晓桦博士认为,一方面国家应该继续鼓励和加大资金的投入,支持技术研究、开发重点产品、实现产业化目标。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大力 促进科研成果更加有效地转换成产品和技术。他告诉记者,一些花费了国家资金,花费了专家和科研人员大量时间研究出的科研成果,在验收完以后就束之高阁,过 了很长的时间这些成果还没有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由于对这些成果的利用效果缺乏考评机制,因此,也无从判断在国家投资的科研项目当中,3年、5年或10年后 最终有多少转化成满足市场需求的主流产品,有的技术在几年内没有投入到市场,就会被新技术所淘汰。

“在科研院所形成的创新技术、专利,如何转化成为产品和生产力方面,还很难形成一套高效完善的制度,因为这牵扯到很多现行管理制度。但国家不能只鼓励科研 院所只做基础前端的研究,还应该改革现行制度,出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政策和配套的制度,把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也作为考核评价指标。”陈晓桦不无担忧地 说,无论是现在,还是5年甚至10年以后,如果我国信息安全建设当中大量采用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大都不是国家专项经费支持的结果,那今后该怎么评价国家的 专项和基金的成就?

除了资金投入产出效果的考量外,就国家各个部委牵头的多个专项和基金计划而言,虽然在定位上有不同的分工,但也有重复,更由于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 调机制,时常会发生重复投资的现象。陈晓桦解释道,国家的各专项申请和审批都有严格的程序,公开竞争,专家论证,领导决定。打一个比方,某单位同期既申请 863高技术项目,又向地方科委申请经费支持,又向国家发改委申请产业化支持,还同时向电子产业发展基金申请,可能还申请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联合其他单 位申请了“核高基”等等。但是,实际上其核心技术是相同的,如果同期支持,就会产生重复。另外,还存在另一种时间错位现象,比如:去年国家支持某单位的产 业化项目,今年国家又支持其重点产品招标项目,明年国家才支持其研发关键技术的现象,即所谓“先生儿子,后生爸爸”现象。“这种现象还不仅仅存在于国家的 信息安全专项领域,其他领域情况可能还要更严重一些。”启示六: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而言,其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与设施本身同等重要

陈晓桦观点:随着我国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系统的支撑性、全局性作用也与日俱增,信息系统与基础设施建设已交织为一体,需要充分重视。目前大多数基础设 施都是比较脆弱的,哪怕是一些细小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基础设施的瘫痪。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未雨绸缪。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管理工作也极为重要,现在很多影响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都离不开信息化。一旦其信息系统受到破坏或出现故障,社会基础设施也就无法正常运 行。陈晓桦举例道,如果银行清算系统出现故障,最

直接的影响就是银行无法及时进行资金结算,消费者无法刷卡支付;民航登录系统被破坏,乘客必然无法准时登 机;通信系统被地震破坏后,所有的座机、手机打不通,最急迫的信息就无法传递„„这一切现象都表明,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都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系统。“不难 得出结论,其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密不可分,二者几乎同等重要。但事实上,我们对支撑这些基础设施的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重视程度还远远 不够。”他强调,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网上一旦发生安全事件、热点事件就非常吸引眼球,但基础设施的信息安全也同样需要关注,甚至应该得到更高程度的重 视。

事实上,仅仅是重视还不够,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许多核心技术,这种状况可能还要持续很多年,我们对关键基础设施和重 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也未能做到心中有数。陈晓桦博士认为,“毕竟我国自主设计开发的系统还不够,很多基础设施可控的程度自然也不够。这就需要安全管理工作要 提前部署,防患于未然。”

对安全管理的重视还有很关键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对供应链的管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涉及到很多环节,包括产品元器件生产和采购、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制造、部署和安装、使用与运行、服务、升级和维修等,要做到安全可控管理,就必须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全程控制。“这个观点主要是针对重要的用户、国家核心单位、关 键基础设施。虽然我国研发的信息安全系统难免也存在缺陷,但仍然需要对供应链上若干过程加以安全管理,充分了解。毕竟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他举了一个 例子,有个数据统计机构,其信息技术设备都很先进,当发现某存储设备故障后就将其直接送到外面维修,这个举动表明该单位对供应链安全管理显然缺乏足够的认 识。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记者的采访暂时告一段落。陈晓桦博士针对我国信息安全工作成绩的介绍和反思,观点鲜明,语言生动,见解独特,发人深醒。正如他所言,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长期建设和不断优化的过程,所谓“总结是为了进步”,记者希望通过这次在2011年最初的采访,让越来越 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专家信息链接:陈晓桦简介

1979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1993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两年。1997年起,参加原中国信息安全产品 测评认证中心筹建工作,曾任总工程师、副主任、常务副主任、研究员。2006年10月,参加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筹建工作,2007年2月任中国信息安全 认证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

入选1999“百千万人才工程”,获2000政府特殊津贴,获200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任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委 员;《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计算机安全》编委;电子科技大学、北方交大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信息安全专 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招标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曾任国家“十五”863计划第二届信息技术领域信息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国家 互联网应急中心242专项第一届专家组组长。目前主要从事与信息安全检测、评估与认证相关理论、技术、方法、标准、工具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热点评议

记者:前段时候闹得沸沸扬扬的腾讯与奇虎360事件终于在公开道歉中落下帷幕,您认为这对信息安全市场中的企业有何警示作用?

陈晓桦: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之间适度竞争是非常正常的。但3Q事件是国内企业之间不公平竞争、恶性竞争现象的一次爆发,牵扯了上亿用户的权益。我希望这 件事情除了国家行业管理部门以外,地方政府部门不要再被企业牵扯进去。企业经过相关部门的协调,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把为用户服好 务作为目标,自我约束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我建议企业之间的竞争不要通过不兼容和封杀对方这类手段来损害用户的权益。如果仅仅是做到暂时互相不封杀,但 仍然在继续较劲,并期望获得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在地方政策或行政许可等方面去打压对方,这只能说明两家企业将越走越远,并没有真正汲取教训。从长远 看,这对行业和企业发展并没有好处。希望其他信息安全企业引以为鉴。

记者:2010年信息安全产业很多技术概念被持续热炒,像云计算等等,众人纷纷持观望热捧等态度,您认为该如何对待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理念?

陈晓桦:云计算、三网融合、物联网都是这两年被不断热炒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我认为当新技术、新理念出

现的时候,应当保持3种态度。第一个态度是不要惊慌,不要轻易高喊“狼来了”。几年前,可信计算推广时,一些专家认定一旦可信计算的模式在全世界推广后,我国的信息安全产业将受到打压和排挤,产业将重新洗 牌。实际上这么多年过来了,我们也应对过来了,那些现象也没有发生,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和产业升级不是轻易就能发生跨越式改变的。第二个态度是要敢于质问 这是不是“皇帝的新装”。面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要保持冷静,要思考这是不是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是否真正是创新的技术、革命性的技术,不要人云亦 云。第三个态度是去研究是不是“新瓶装旧酒”。要敢于质疑,不能盲目跟风炒作。对云计算的态度应该要谨慎,保持冷静,先多下功夫认真研究云计算的经营模式 和关键技术。现在似乎与云计算有关的项目就是好的投资项目,上市企业声称与云计算相关就股票飞涨。在工程建设方面,不要为了政绩或形象工程就一哄而上,不 妨先期安排几个行业或地方试点或者示范,等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再规模化实施。我认为也许三五年以后云计算会显现出优越性,现阶段还只是一个梦想,只有极 个别的案例。关于云计算安全问题,应该提前研究,但如果现阶段就安排试点、示范就过早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记者:在2010年底颇受关注的十二五规划即将正式落地,您对此持何态度?

陈晓桦:2010年11月,中央发布了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的信息安全战略规划,应该承上启下,既能够与“十一五”规划的工作衔接,又能指导 今后5年的工作,还需要提前考虑更长远的发展。自2003年中办27号文件颁布以来,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很多 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多层面、多方位的,它的建设工作应该有轻重缓急之分,应当有总体规划,应当有全局意识。在新时期、新形势 下,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各方面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亟待做出战略部署,需要加强协调,形成整体,形成合力。2011年是我 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希望国家早日出台国家信息战略规划,颁布新的指导性文件,从“十二五”开始,使我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机制切实发挥更大 的作用。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篇5

“作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来讲,其包括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等多个方面的多个原则。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就要加强和建设多个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指出,当前国家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需要围绕以下细节全面建设,具体为:要加强密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重视灾难备份建设。

当然了,要增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还必须要掌握核心安全技术。此外还包括能力,如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能力、基础支撑能力等等。

简而言之,方院士称:“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可以从五个层面解读,又可以称之为‘一二三四五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方院士的解读具体如下:

一,即一个机制,就是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二,是指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积极预防、综合防范;第二个原则是立足国情,优化配置。

三,是指三个要素:人、管理、技术。

四,是指四种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法律保障能力、基础支撑能力、舆情宣传和驾驭能力、国际信息安全的影响力。

五,是指五项主要的技术工作: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监控系统、密码技术与网络信任体系、应急机制、灾备。

一、一个机制

所谓的一个机制,是说机制一定是一个完善长效的机制,一方面是在组织协调性上,另一方面是在支撑力度上。这需要宏观层面,包括主管部门予以支持。

二、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不难理解,综合是表现在整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化的关系。在这个里面,积极当然有多种含义,虽然我们并不提倡主动攻击,但是掌握攻击技术是信息对抗所需要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积极是指一旦出现一个新的技术,我们就立即要想到研究这个新技术会带来什么安全性问题,以及这样的安全性问题该怎么办?比如说Web 2.0概念出现后,甚至包括病毒等等这些问题就比较容易扩散,再比如说Ipv6出来之后,入侵检测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协议都看不懂还检测什么„„所以说这些信息化新技术的出现同时也都呼唤新的安全技术。

另外技术解决不了的还得靠管理,比如说等级保护,当然等级保护主要是面向政府部门的。那么反过来管理做不了的也得靠技术,你说有病毒,光嘴上说不行,还得有技术防范。再有就是强调了核心保障。

第二个原则是立足国情,这里面主要是强调综合平衡安全成本与风险,如果风险不大就没有必要花太大的安全成本来做。在这里面需要强调一点就是确保重点的,如等级保护就是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来定级,从而施加适当强度的保护。此外,当你在发展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涉及到安全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但你做安全也是为了促进发展,而不是说限制发展,所以尽管我们现在觉得需要物理隔离的方式,但同时也在研究一系列的技术来替代这么一个简单的方式,这个就是国情的需要。三、三个要素

三个要素包括人、管理、技术。

从人才角度来说强调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培养,培养你的人、才、水平,那么包括学历教育、研究、以及学科层面,无论是培养研究生还是其他研究人才,都和社会服务人才不一样。再有就是培训和网络教育。还有加强信息安全宣传工作和网络文明建设,也都需要相关的支持,基本上跟信息相关的底下都有这个。此外,就是论坛、媒体的努力。当然,吸引和用好高素质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人才的机制也很有有用。

就管理这一点而言,其实互联网上的管理主要是靠四句话:法律保障、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支撑。我们还可以把管理分为三级措施,那么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出现的是什么?方针,国家说积极预防、综合防范,这是一种方针,还有就是政策引导,我们现在制订这方面的政策等,再有就是具体的法规,就是要严格规章制度。此外还有标准,标准是从技术角度、管理角度引导你,你不会做按照这个做就行了。也就是说标准解决怎么做,法规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到微观方面就是说各个管理机构,要做好规章、制度、策略、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机制就是怎么管,我们现在是通过一些认证测评、市场准入来对安全做管理,这里面对产品服务做认真测评,包括政府采购也是受一定的限制。而措施则是,你到底管哪些事情,如等级保护这个是要管的,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再比如系统安全、产品的采购包括测评、密码技术等都在管理范畴。

第三个层面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在这里面特别强调的是对引进的产品的安全问题,如它的安全可控必须要有人管。同时我们还要研究新技术、新业务,包括网络安全、内容安全、密码、安全隔离手续等。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需要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当然最终的目标就是信息安全还应该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

四、四个核心能力

四个核心能力,主要是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能力,信息安全的基础支撑能力,网络舆情宣传和驾驭的能力。再有一个就是国际信息安全的影响力,就法律保障能力而言,业内一致认为要以信息安全为纲,你一定要有一个信息安全法,有了这个核心法你才能做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制订相应的制度。

第二个能力叫做基础支撑能力,就是说国家要有一系列的相应的基础支撑,比如说数字证书、计算机网络应急响应体系、灾难恢复体系等等,再比如说密钥管理、授权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做得很成功的,而网络舆情掌控的体系,一些部门也都有,你它的运行效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余地。

第三个能力是舆情驾驭能力,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这句话,要关注三个如何,如何引导网络舆论,如何对网上的热点话题做访问,如何提高处置网络的能力。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舆情驾驭能力的标志。舆情驾驭的具体目标是首先要能够发现和获取,然后要有分析和引导的能力,之后要有预警和处理的能力。

第四个是国际影响力。只有在信息安全较量中才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影响力。所以,这就需要发挥信息安全整体资源的优势,这其中包括对有害信息的应对能力、技术手段。用逆向思维的话,就是说假如出现最坏的情况网络被恶意中断,那么至少能保持一个封闭体系还能继续运转,这可能必须要有域名的解析,当然这个国内现在已经做到了。

五、五项工作

五项工作包括:加强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密码技术的开发利用,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灾难备份等。

第一,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两者相辅相成需要一体化考虑。因为风险评估是出发点,等级划分是判断点,安全控制是落脚点,所以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这两件事儿是不可分的,只有知道了系统的脆弱性有多大,等级保护才能跟上去。

第二,网络信任体系主要是靠密码技术,还要强调密钥体系。

第三,网络监控系统,强调国家对各个运营单位都要求有相应的信息监控系统,要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起码对一些网络攻击,防范失泄密可以提供支持。

第四,应急响应体系,国家在2003年SARS之后就开始建立应急响应体系,2008年的1月份出现了凝冻灾害天气,充分考验了这个体系。所以信息安全也有国家级的预案,或许将来会做更多的宣贯。

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及其构建 篇6

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及其构建

一、建立明确的领导分工体系

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政教副校长分管学校安全工作。包括安全档案、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治安、消防、交通管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安全。联系政教处,安全办。后勤副校长负责食堂、小卖部食品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校舍、建筑物、水电气、消防器材、压力容器等安全生产工作或维护更新,联系总务处、办公室、团委。副校长负责学校档案、师德师风、集体上访、教学活动、电教设施设备、危化品、网络与信息等安全生产工作。联系教导处、教科室。

二、明确安全职责及建立工作小组

(一)、建立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其他行政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全办。

(二)、落实安全责任制。

全校安全稳定由校长负总责;副校长具体负责;行政值周是该周安全主管;各块分管领导为该块安全稳定第一责任人;部门领导为安全具体责任人;年级组长为本年级直接责任人;各班主任是该班安全稳定第一责任人;科任教师是该堂课和课间管理(包含楼道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各部门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值周教师是该周的安全责任人。

(三)、建立安全工作组

1、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组 具体职责:

①每周定期召开食品安全会,督促食堂超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食堂内外环境卫生,炊餐具消毒,室内杀虫灭鼠,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习惯。

②定点采购物品,查验合格证、填写进货记录单,确保所购物资符合卫生要求和质优价廉。

③督促从业人员定期体检,杜绝疾病人员从事餐饮工作。④禁止非食堂人员进入食堂操作间和仓库,防止有毒病菌带入。⑤坚持食物按照上级规定时间留样,杜绝中毒事件发生。

2、消防、紧急疏散工作组 具体职责:

①每学期开展一次消防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灭火、防火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②每期开展一次消防疏散演练。坚持集合疏散两路纵队进出,任课教师指挥。

3、教育教学活动安全工作组 具体职责:

①任课教师是当堂课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从预备铃响到下课铃响这段时间,对学生的安全全程负责。

②上课前清点缺课学生并做好记载,课后将缺课学生名单告知班主任

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上室外课的教师下课前还要注意清点学生是否与上课一致,以防学生私自离校。

③教育学生时,教师必须在现场,不准将学生站在教室外或者留在办公室。

④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⑤严禁擅自脱离课堂和不按操作程序进行实验教学等。⑥学生集合、集会等活动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预案。

4、校舍场地及设施设备安全工作组 具体职责:

①定期检查。对校舍场地及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一日一小查,一周一中查,每月一次大排查,特殊情况随时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汇报排除。

②经常检查电器设备、消防设施、体育器械、重大教学设备,发现损坏应及时维修、更换。

③加强对实验室、电脑室等特殊场所的管理,按规定操作,发现隐患及时补救。

④各任课老师在电器、教具使用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如有故障停止使用,并及时报修。体育器械(包括固定体育器械)在使用前体育教师或活动课辅导教师要先认真检查一遍,确信完好方可组织学生使用;使用时,教师不得离开现场,要随时关注学生活动,加强保护。⑤班主任要加强用电、用水管理。定期检查教室内电器设备,禁止乱拉电线,要按规定接插线,插线前应检查电线绝缘皮是否完好。教育

学生倒开水时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⑥体育、音乐、科学、电脑、美术、英语等专用设施要定期检查,发现有使用损坏、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修补。艺术、微机等专用教室应及时关门、关窗、关灯。严禁学生到专用教室玩耍。

5、预防传染病工作组 具体职责:

①发生疫情时,班主任每天晨检并做好记录,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送卫生院诊治,确保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②查验计划免疫接种证,督促学生免疫接种,记载学生传染病史。③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安排作息制度,提高学生肌体的抗病能力。

④预防传染病源进入学校,凡是处在传染病隔离期或恢复期的病人或带菌者(如,伤寒、痢疾、水痘、传染性肝炎等传染病)必须在隔离期满或治疗后经检验为阴性,经医院证明方能返校学校。

⑤切断传播途径,健全环境卫生制度。保持环境整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卫生意识,预防各种传染病。

6、校园安保组 具体职责:

①严格准入制,来访人员必须凭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登记后,方可进入校园。

②走读生早上到校不得超出规定时间10分钟到校,中午、下午离校凭出入证进出校门。

③住校生周末按照规定在寝室管理员处登记方可留寝,回家学生按照规定离校。周末学生特殊情况需要出校门,必须经班主任批准,门卫同意后方可出入。

④禁止携带管制刀具和危险物品进入校园,坚决打击一切不法分子在校园及周边伤害师生的治安案件。

⑤禁止学生携带无QS标志的任何食品进入校园,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⑥实行24小时值班制、空堂时间加强校园巡逻,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学校值周领导。

7、矛盾纠纷排查组 具体职责:

①校内班上的矛盾纠纷原则上由班主任调解,同年级班与班之间的矛盾纠纷原则上由年级组长(或年级分管领导)调解;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矛盾纠纷原则上由政教处(或学校分管领导)负责调解;校园周边的矛盾纠纷原则上由安全办负责调解。②上述程序调解不成,按司法程序处理。

8、信访稳定安全组 具体职责:

处理来信来访,及时排查不稳定因素,确保不发生上访、集访和群体性事件。

9、安全教育组 具体职责:

①、学校每期开学典礼时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安全知识教育,政教处每个月开展一次德育安全主题教育,班主任每周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次安全教育都要有记录。做到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②、坚持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教育学生不携带管制刀具和危险物品(一周一次管制刀具收缴),不打架斗殴,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和谐共处。

③、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乘坐三无车、超速超载车、摩托车,不横穿公路和在公路上追逐、游戏。

④、坚持对学生进行消防知识教育,上下楼道有序靠右慢行,不在走道上追逐打闹,不在宿舍使用蜡烛,防止发生火灾。⑤、严禁学生私自下河塘洗澡,防止溺水事故发生。

⑥、教育学生在体育锻炼、教学实验和参加各种活动中注意安全,不冒险、不违规操作。

7、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食用三无食品、不自带私菜等食品,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10、周末安全管理组 具体职责:

①、负责周末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

②、行政值周负责周末教师值周、校园保安、值周班主任、寝室管理员到位情况的督查,安办、政教处不定时抽查。

③、负责周末各种事务、事故的全面处理。

④、出现特殊情况负责向学校领导请示,并协同处理。

三、建立隐患和危险源排查整改制度

1、全体教职员工一旦发现事故隐患和危险源,应立即向学校分管领导报告。

2、定期排查事故隐患和危险源,学校每学期开学组织全体中层以上干部集中检查一次,各分管领导每月组织相关科室人员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

3、掌握事故隐患和危险源分布、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整改,对难于立即整改的,应采取防范、监控措施,并逐级上报,加强现场管理。

4、对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和危险源,能积极整改并有效防止事故发生的科室、班级或个人,学校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或发现事故隐患、危险源隐瞒不报的或整改不力的,要给予批评或经济处理。

四、完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及处置

1、建立安全事故救援处置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璞林同志任组长,副校长麻旭华、王瑞和党书记高玉红为副组长,学校其他行政人员为成员。

2、制定事故应急救援及处置预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学校负责人接到安全事故报告以后,除按《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外,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立即如

实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与事故种类相关安全职能部门报告。①火灾事故。应当在第一时间内,拨打火警电话“119”,向消防部门报告和求援施救;与此同时,现场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学校负责人再按层级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②治安(刑事)事故。应当在第一时间内,拨打匪警电话“110”,向公安部门报告和求援施救;与此同时,现场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学校负责人再按层级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③食品中毒事故。应当拨打急救电话“120”,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和求援施救,与此同时,现场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学校负责人再按层级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④其它事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事故等)。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由学校负责人再按层级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3、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应当根据事故的类别、性质按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向相关部门报告:

(一)一般事故。学校发生无人员死亡,重伤1人或财产损失1万元以下的安全事故后,学校应当在24小时内电话或口头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事故处理结束后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写出书面结案报告。

(二)重大事故。学校发生死亡1人或重伤3人或财产损失1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后,学校应当在立即通过电话或口头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24小时内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写出书面报告,事故处理结束后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写出书面结案报告。

(三)重特大事故。学校发生死亡3人或重伤10人或财产损失5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学校应当在知道事故发生时,立即通过电话或口头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与事故种类相关的有关安全职能部门报告,随后应当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随时补充报告事故的最新情况,8小时内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写出书面报告,事故处理结束后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写出书面结案报告。

4、安全事故报告的必要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事故简要经过、采取的施救措施、事故发生的初步原因、报告单位、报告人及它应当报告的事项。

5、建立健全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加大人员培训和训练的力度。

6、接到事故报告后,要针对事故等级,迅速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相关责任人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现场指挥要科学调度,果断决策,组织救援和处置工作,决不允许推诿、扯皮,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降低事故损失。

五、建立安全工作协调机制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篇7

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构架有系统安全、物理安全、应用安全、网络安全、和管理安全 (见图1) 。

1.1 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

系统安全指的就是网络结构的安全和操作系统的安全, 应用系统安全等等。网络结构的安全就是指网络拓扑没有冗余的环路产生, 线路比较畅通, 结构合理。操作系统的安全就是指要采用较高的网络操作系统, 删除一些不常用却存在安全隐患的应用, 对一些用户的信息和口令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和限制。应用系统的安全就是指只保留一些常用的端口号和协议, 要严格的控制使用者的操作权限。在系统中要对系统有一些必要的备份和恢复, 它是为了保护金融系统出现问题时, 能够快速的恢复, 在金融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对其内容进行备份。

1.2 金融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就是要保证整个网络体系与信息结构都是安全的。物理安全主要涉及的就是环境的安全和设备的安全, 环境安全主要就是防雷、防火、防水等等, 而设备的安全指的就是防盗、放干扰等等。

1.3 金融信息系统的应用安全

金融信息系统的应用安全主要就是指金融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的需要, 对访问的控制采用不同的级别, 对用户级别的访问授权也是不同。收集验证数据和安全传输的数据都是对目前使用者的身份识别和验证的重要步骤。而对于金融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备份和恢复的机制也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故障发生后第一时间恢复系统。

1.4 金融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

金融信息都是通过才能向外界发布的, 而通过采取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加密来实现通信的保护, 对网络中重要信息进行保护。而对网络进行入侵检测也是必要的, 通过信息代码对进出的网段进行监控, 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对系统也要进行不定期的部件检测, 发现有漏洞要及时的进行补救。

1.5 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金融系统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网络, 也运行着很多的网络, 对金融系统进行信息管理, 就应该设置安全的管理中心, 要集中的管理, 严格的规定和确定明确的责任和控制, 确保金融系统可靠的运行。

2 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措施

2.1 设置安全保障的措施

对于任何未经允许的策略都严格的禁止, 系统允许访问的都要经过眼的认证才能进入下一步, 重要的金融信息要经加密的措施进行传输。要通过网络安全策略对金融信息系统的网络设置防火墙, 用来保护各个金融节点的信息安全, 允许授权用户访问局域网, 允许授权用户访问该局域网内的特定资源;按业务和行政归属, 在横向和纵向网络上通过采用MPLSVPN技术进行VPN划分。

2.2 使用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的措施

为了金融系统有个安全可靠运行环境, 遵循金融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策略, 要在金融信息系统中安装一些安全技术和安全的产品。将金融信息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区域, 每个区域都不同的责任和任务, 对不同的区域要有不同的保护措施, 即方便又增强了安全性。在金融系统中安装一道防火墙, 用来防止不可预见的事故, 若是有潜在的破坏性的攻击者, 防火墙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外部屏蔽内部的消息, 以实现网络的安全防护。应该在金融信息系统中设置入侵检测系统, 要对网络的安全状态进行定期的检测, 对入侵的事件进行检测, 对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在金融信息系统中安装防病毒的系统, 对有可能产生的病源或是路径进行相对应的配置防病毒的软件, 对金融信息系统提供一个集中式的管理, 对反病毒的程序进行安装、扫描、更新和共享等, 将日常的金融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简单化, 对有可能侵入金融信息系统的病毒进行24小时监控, 使得网络免遭病毒的危害。定期的对金融信息系统进行安全评估, 对系统中的工作站、服务器、交换机、数据库一一的进行检测评估, 根据评估的结果, 向系统提供报告。安全的评估与防火墙的入侵检测是相互配合的, 够使网络提供更高性能的服务。

2.3 金融信息管理的安全措施

在管理的技术手段上, 也要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金融信息系统是相对比较封闭的, 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业务逻辑与操作规范的严密是重中之重。因此对于金融信息系统的内部管理, 加强领导班子对安全管理的体系, 强化日常的管理制度, 提升根本的管理层次。

2.3.1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如今我国更加重视信息安全的发展, 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在金融信息系统的内部要建立安全管理小组, 安全管理小组的任务就是要制定出符合金融发展的安全策略。管理小组由责任和义务维护好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2.3.2 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办法和法规, 主要就是抓住内网的管理, 行为、应用等管理, 进行内容控制和存储管理。

对每个设施都要有一套预案, 并定期进行测试。

2.3.3

加强严格管理, 加强登陆身份的认证, 严格控制用户的使用权限, 对每个用户都要进行信息跟踪, 为系统的审核提供保障。

2.3.4 加强重视信息保护的等级, 对金融信息系统中信息重点保护, 对重要信息实施强制保护和强制性认证, 以确保金融业务信息的安全。

也要不断的加强信息管理人才与安全队伍的建设, 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通过各种会议、网站、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信息安全普法和守法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 尤其是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信息安全知识培训与教育, 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自律水平。

3 结语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金融信息系统的规模逐步扩大, 金融信息资产的数量急剧增加, 对网络与信息系统实施安全保护已势在必行。目前互联网的应用还缺乏一定的安全措施, 这样就严重的影响和限制了金融系统通过网络向外界提供服务的质量和种类。因此, 各个金融信息系统都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 构建一个安全的合理的金融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卢新德.构建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李改成.金融信息安全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篇8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传统档案数字化副本;存储备份;信息安全;数据安全

1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数据风险概述

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2013年中国产生的数据总量超过了8亿TB,并且每天以倍数递增,大数据相关的技术蓬勃发展,技术应用随处可见,我们经常上网使用的百度搜索就是用Hadoop大数据技术管理数据的。与此同时,每年全球数据安全问题损失已经达到万亿美元数量级,我国也有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对于档案行业,大量的档案数字化副本、电子文件、音视频文件组成巨量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档案馆虽然安全意识越来越高,但远远没有满足现实要求。

1.1 风险的原因。风险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忽视硬件故障、忽视软件崩溃、人为失误造成数据丢失、缺乏管理措施造成恶意被盗、对电脑病毒熟视无睹、面对潜在危险抱有侥幸心理、自然灾害直接导致数据丢失、在恢复工作中不能定期对恢复机制进行测试、想当然认为能写入磁带就代表能随时读取、想当然认为管理面板显示成功就能顺利从备份文件中恢复资料。

1.2 风险的危害。不要认为数据存储已经非常安全了,就规避了数据风险,风险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目前,数据泄露的问题非常突出,人们一般对黑客攻击总能引起高度重视,人们也不能容忍IT人员的恶意违规行为,但实际上,人们经常忽略的最有可能泄露数据的却往往是那些没有丝毫恶意的员工。对数据库没有非正常访问的监督,没有为不同用户的当前可用访问权设定限制,这样系统就很容易出现特定工作的员工访问超出了工作范围的数据;没有使用防数据丢失工具,个人数据在通过电子邮件、打印或者复制到笔记本电脑及其他外部存储设备时很容易发生数据泄露。

1.3 风险的种类

1.3.1 自然环境风险。计算机机房不符合规范要求,存在环境风险因素。

1.3.2 硬件系统风险。网络、服务器、客户端、存储设备等损坏、故障、老化风险。

1.3.3 应用系统风险。应用系统架构、应用系统功能、应用系统性能等方面,不完备、设计存在缺陷。

1.3.4 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计算机网络缺乏安全设施防护,没有防火墙、防病毒、IDS、PKI、攻防技术等。

1.3.5 人为管理风险。人为因素带来风险,缺乏制度管理。

2 构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2.1 构建可靠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管理体系。现阶段,大多数的数据中心并不是规划好而建设起来,通常是随着数据积累、设备增多而逐步装备起来。这样做出现很多问题:办公室改成机房,空间狭小,电力不足,承重不够,民用空调24小时超负荷运转,消防措施不到位,监控手段缺乏等。以往对数据中心机房的建设往往只注重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实现网络层的可靠性,而忽略了基建、供电、消防、环保、制冷等方面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导致系统瘫痪甚至数据丢失。

因此,数据中心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数据中心建设应以实现技术标准化、能力服务化、提供快速化、资源弹性化、管理自动化、管控集中化为目标,从管理、技术、运维多层面保障系统安全、数据安全。

数据中心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设备的安装、调试、运维都必须遵守行业的规范标准,应该按照三级等保要求,把数据中心建设达到科学、安全、经济、绿色、环保的标准。

2.1.1 构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管理体系

2.1.1.1 安全策略与管理制度。总体安全方针及安全策略必须包含安全管理策略、安全技术策略、安全运维策略。

2.1.1.2 系统建设管理。系统建设包含:系统定级、方案设计、系统交付、系统备案、软件开发、工程验收、产品采购和使用、安全服务商选择。

2.1.1.3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分为三个层级:信息安全决策层、信息安全管理层、信息安全执行层,内容包含:人员录用、人员离岗、人员考核、人员培训、访问管理。

2.1.2 构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技术体系。体系划分为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三部分。第一部分指用户身份鉴别、自主访问控制;第二部分指安全区域、结构安全、区域边界强制访问、区域边界包过滤、区域边界安全审计、区域边界完整性保护;第三部分指通信网络安全审计、通信网络数据传输完整性保护、通信网络数据传输保密性保护、通信网络可信接入保护。

2.1.3 构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运维体系。体系内容涉及安全规划、安全控制、安全监控、事件响应、灾难恢复、信息安全事件管理、信息安全问题管理、信息安全配置管理、信息安全变更管理、信息系统配置管理。

2.2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在业务流转中的风险控制。数据流转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就是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的日常防护,一般毁灭性的灾害百年不遇,而数据流转中的风险,就隐含在日常工作中,时有发生,却往往被忽视。先从数据流转规律加以分析,在馆藏数字加工、系统内调用、常规利用、档案接收、移动介质拷贝、整体存备环节之中数据流转规律:移动设备→系统;系统→移动设备;移动设备→移动设备;系统中调用即系统→系统。再观察数据存储状态它们有逐层包含关系:网络与系统包含数据中心、库房,数据中心、库房包含硬件设备、移动介质,硬件设备、移动介质包含数据。表1、表2、表3、表4分别对四种存储状态列举了风险与控制情况。

2.3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容灾备份。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容灾备份是档案信息系统抵御灾害的能力,是保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对信息安全的底线防备,是构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中重要一环。当档案馆受到毁灭性灾害时,馆藏档案信息或历史记录得以保存下来,并能够用异地保存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以数字形式恢复档案馆运行。以对全部馆藏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容灾为原则。

针对局部出现故障、本地发生事故、本地域受到灾害,分别选择本地、同城、异地备份。目前这三种备份所用的介质主要选择硬盘、磁带和光盘,这三种介质在存取速度、存储容量、保存时间、备份成本、管理难易程度等方面的性能,各有所长,基于条件,不可取代。可根据存备的内容、不同的用途和客观条件选择介质,通常用磁带和光盘为主备份介质,硬盘作为应急备份介质,三种介质配合使用,使不同介质的优势可以互补,最大可能地保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国家档案局《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中,将档案信息系统的容灾等级划分为七级,其中,0级为无异地备份;1级为实现异地备份;2级为热备份站点备份;3级为在线数据手动恢复;4级为定时数据自动备份;5级为实时数据远程异步备份;6级为零数据丢失数据远程同步。档案馆通常采取1级容灾并参照2级容灾管理为最基础策略。即: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备份数据处理系统及系统环境参数数据备份到选定介质上,送往异地保存,制订有相应的灾难恢复计划,灾难发生后,利用通用的硬件设备,调用异地备份的数据,按照预定的恢复计划实施业务恢复。根据数据量、载体类型,选择数据运送的交通工具,应尽量避免托运,推荐采用汽车方式运输。可根据备份介质不同,选择不同的更新周期,光盘介质可采取每年抽检并增量备份,五年做一次全备方式。

2.3.1 本地备份。以北京市档案馆为例,依托档案馆设施,对馆藏电子文件采用磁带介质备份,对其中重要内容进行缩微化异质备份,两种备份介质分区域保存。

2.3.2 同城备份。北京市档案馆依托城市应急备份机构,北京市容灾备份中心设施,选用“介质备份业务”服务模式,对全部电子文件采用磁带介质备份。

2.3.3 异地备份。北京市档案馆依托异地备份合作伙伴,陕西省档案馆的设施,对电子文件重要内容,采用磁带介质备份。

3 研究意义

3.1 构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档案馆已经成为档案数据存储与利用、发挥档案社会服务效应的重要部门,不再仅仅是提供服务支持保障的角色。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的建设要站在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以档案业务的连续可用性为出发点,以给业务提供7×24服务支持为目标。

3.2 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数字档案馆稳定运营的保障。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的建立对于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数字档案馆的安全运营关系到档案馆全部业务的顺利进行,关系到社会各界是否能及时获得档案咨询服务,关系到档案部门的形象及保存城市记忆,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为了规避数据集中带来的生产运行风险,数字档案馆不仅要在技术层面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化解集中的风险,还要从管理角度通过分析和细化风险,建立以安全防范、安全制度管理和安全控制管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为业务的稳定运营提供可靠的保证。

3.3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保证。优质的档案馆数字资源是政府管理的基础、决策的前提和为社会服务的依据。电子文件具有纸质文件难以比拟的优越性,理应成为现代社会的优质战略资源。加强电子文件的科学管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就能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由此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证。

4 结语

总之,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采用技术、管理两种手段,实施对信息网络、业务系统、档案数据、中心机房设备、终端设备等的安全防护;从应急、日常维护两方面,加强容灾和数据流转过程的保护措施,筑牢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的防护体系。

上一篇:公司内部报纸征稿通知下一篇:市双创办在全市旅游系统创国卫动员会上的辅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