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苏轼

2024-08-25

采桑子 苏轼

【词牌简介】采桑子 篇1

采桑子共三体,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故调名。又有南唐李煜词名《丑奴儿令》,冯延巳词名《罗敷媚歌》,贺铸词名《丑奴儿》,陈师道词名《罗敷媚》。

此调以“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为正体。李词、朱词之添字,皆公认为变体。例词:《采桑子》作者 和凝(五代)

蝤蛴领上诃梨子

绣带双垂

椒户闲时

竞学摴蒲赌荔枝

⊙○◎●○○●句 ◎●○○韵 ⊙●○○韵 ◎●○○◎●○韵

丛头鞋子红编细

裙窣金丝

无事颦眉

春思翻教阿母疑 ⊙○⊙●○○●句 ⊙●○○韵 ⊙●○○韵 ⊙●○○◎●○韵

注:⊙--应平可仄;◎--应仄可平。

采桑子代表词作

作者: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①好,狼籍残红②。飞絮濛濛,垂柳阑干③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④,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①西湖,指安徽颖州西湖。欧阳修晚年退居颖州。②残红,落花。③阑干,栏杆。④帘栊,有帘子的窗。栊,窗棂。

赏析

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写颖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

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作者: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鉴赏

这首《采桑子》是苏轼的即兴之作,虽不尽完美,却显示了他的素养与才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仲冬,即1074年冬,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即现江苏镇江市,与孙巨源、王正仲甘露寺多景楼集会。席间有色艺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围是晚霞夕照中愈显奇丽的美景,于是孙巨源请东坡临景填词。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另作了一首名为《润州甘露寺弹筝》的诗。

东坡的这首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实难得。纳兰容若《采桑子》纳兰容若

作者:纳兰容若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鉴赏

上片侧重写景, 刻画了萧萧雨夜, 孤灯无眠, 耳昕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下片侧重写不眠之夜, 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悱恻, 哀怨动人。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犁花月又西。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采桑子·重阳 作者: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鉴赏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上一篇:我爱掰歌大赛活动策划书下一篇:上海社区工作者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