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久弥新的自我修养方法(通用7篇)
一个历久弥新的自我修养方法 篇1
一个历久弥新的自我修养方法
儒学重视内心修养,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慎独就是根据这个观点演绎而成的自我修养的一种方法.它渗透着民族意识的汁液,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产. 《礼记・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可见慎独是指独处而无人觉察时,仍谨慎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
作 者:王垂基 作者单位:化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化州,525100刊 名:南方论刊英文刊名:NANFANG LUNKAN年,卷(期):“”(12)分类号:B82关键词:
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 篇2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李安的第一部,也是他认可并授权的唯一一部个人传记。李安认为这本书道出了这一代人成长的心声。他说:“就因为我们都是在这个文化教养下成长的一代;也因为这个文化到了我们这一代以后,已然渐行渐远,现今若不留点鸿爪,日后想要按图索骥,怕也难寻。”
本书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李安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书中真实回顾了他的成长岁月、每部电影创作的用意、遭遇的困难、对演员的看法、参加影展的经验、得奖的幕后故事、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等。
《偷影子的人》
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某年灿烂的夏天,他在海边邂逅了一位又聋又哑的女孩。他该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她?他将如何信守与她共许的承诺?这部作品有催人泪下的亲情、浪漫感人的爱情和不离不弃的友情,清新浪漫的气息和温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织,是一部唤醒童年回忆和内心梦想的温情疗愈小说。
《阿勒泰的角落》
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一个地方有传说,就是阿勒泰。本书由作者在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发表的短篇散文集结成册。书中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在独树一帜、灵光闪闪的笔触下,却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
作者刻画的不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我们内心的牧歌: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明亮。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本书展现了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直笔而书,成就中国改革一家之言。
作者从毛泽东时代谈起,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的国度,成功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的全球经济重镇,以及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和阻难,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提出了诊断和预测。相比于国内外的其他经济学家,作者长期以来跟踪研究中国经济,叙述更全面更深刻。
《沉默的大多数》
这本杂文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涉及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等;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涉及性问题、生育问题、同性恋问题、社会研究的伦理问题和方法问题等;包括创作谈和文论,如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师承、作者对小说艺术的看法、作者对文体格调的看法、对影视的看法等。
其中既有对文学经典的评论,也有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最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
一个职场人的自我修养 篇3
职场生存看似简单,但成功的专业人士都曾屡出奇招,而且招招都适用于混迹职场的老少中青。
多少次午夜梦回,你可曾想穿越回到青春的毕业季?给初出茅庐、踏入社会的自己提供些切切实实的职业建议,或多或少劝诫自己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往事不可追,但我们能够为更好的明天交点学费。都来事后诸葛亮一把——毕竟实践出真知,事后总结才犀利。为此,快公司特邀各大行业的佼佼者,跟我们分享他们从如烟往事中汲取的宝贵经验,他们有的后悔当年银行存款不够土豪,有的可惜未敢富贵险中求,当然,最恨的还是没能将这些道理告诉年轻时的自己。
一、“发展机会”要三思
“记得我在刚毕业离校,在一家信贷公司工作了半年,感觉前途一片光明。当时住在达拉斯市的我拿着可观的月薪,并在不久后得到了一个到纽约分公司工作的机会。单从文字描述,那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也附带一定的加薪。我当时兴奋得无以复加,根本没问清楚这个机会是否适合我的职业发展。
到达纽约后,说好的8000美元的加薪几乎成了泡影,而按纽约的生活成本折算,我赚得还比以前少了。从文化层面上看,原来的工作环境可以接触到许多对我职业进展有帮助的经验老手,但我却反之选择了一个挤满年轻竞争对手的基层业务部门。
【我得到的教训是】每一个“发展机会”都应该认真评估,对照考虑自己的专业技巧、价值观和个人机会成本。有时候,当机会来敲门,我们在冲出来应门前必须一窥对方真面目。” ——布莱恩·劳伦斯(Brian Lawrence),32岁,职业规划顾问,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二、存钱要趁早
“跟大多数职场青年一样,我一早听说了这条建议,但还是天真地认为自己还年轻,日子还长,于是对自己说,等我赚得更多或者还完卡债再开始慢慢存钱。
悔不当初啊!我当时应该将每份月薪的10%到15%存银行。虽然生活朴素,但如果不老老实实地将钱放入银行,仍然是月光。就这样白白错失了一个在35岁成为土豪的机会!”
——夏兹·皮茨-凯瑟(Chaz Pitts-Kyser),35岁,《毕业后女性成功指南》(Careeranista: The Woman’s Guide to Success After College)作者,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
三、鞋合不合脚要知道
“我在20多岁时,从事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仅三月就意识到工作不太合适,但当我得到一个离开旧金山湾区(Bay Area)到波士顿工作的好机会,却考虑到颇繁跳槽会使影响个人简历,于是还是选择留在当时的工作岗位。”如果有机会提醒当时的自己,我会说:如果一份工作真不适合,像鞋子不合脚,就应该大胆改变,寻找合脚的鞋子。人生苦短,正是那些昙花一现的机缘巧合让生命如此精彩,也助人开辟新天地。”
——詹妮弗·希尔,38岁,Sixty Vocab公司共创人, 新泽西州霍博肯市
四、第一印象是关键
“大学毕业后,我开了第一家公司,专注于婚庆业务。因为当时没有办公室,只好和客户在麦当劳碰面约谈,赴约时我就一副典型学生打扮,看起来绝对称不上专业。尽管我当时是城里最好的D.J之一,却一单生意都接不到,当时真的百思不得其解。然后我的导师建议我脱去大学生装扮,并在更为专业的场合接待客户。出人意料的是,我的事业开始起飞:在我卖掉那家公司前,我每年都有超过4000单的预约。目前为止,我已经成功开了九家公司,并对我的导师终身感恩。”
——科雷·克拉克(Clay Clark), 33岁, Thrive15.com网站的首席执行官, 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市
五、跳槽须谨慎
“20多岁时,我整天鞍马劳顿,痛苦不堪,抱着打工能够发家致富的幻想,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我干过几份很糟糕的工作,包括旅游区分时度假产品销售和磨灭心智的房地产业务。不过,这些工作也确实为我指明了终极目标的方向:写书、指导和个人发展主题演讲。
如果你觉得工作遇到瓶颈,或者开始对当前工作状况心生厌恶,解决方法并不是简单地辞职然后寻找下家。而是应该再坚持一段时间,审视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一旦你清楚了什么是理想的工作状态,请开始朝着那个目标努力——期间可以用现有工作所得为你的革命之路提供物质保障。
——布雷顿·迪利(Brenden Dilley), 32岁,自由作家,生活导师,来自凤凰城
六、自己的路大胆走
“大三时,我和舍友成功创下第一份事业。我们执着于自己的想法,摩拳擦掌,兴奋不已。但那时我们还没有获得本科学位,所以找到了比我们年长的MBA学位获得者作为顾问。
当时就应该知道,再深厚的教育背景也不能取代我和小伙伴们的创业眼光,因为创业是我们自己的事。但由于“太傻太天真”,信心不足,认为拿到学位的人更聪明,个人判断常常受他们左右。之后,我开始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事实也证明,直觉比MBA学位更具价值。”
——萨拉·萨顿·费尔(Sara Sutton Fell), 40岁, FlexJobs职业网站的首席执行官,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
七、不要受人摆布
“我所犯过的最大的错误之一,是让我的老板决定我的职业方向。我真的很喜欢我供职的那家公司,但那里只有两个中级职务向我招手。我没有选择跳槽寻找一个更有发展空间的工作,而是说服自己做一条屈居小池的大鱼。
几个月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此刚升职后,就即刻换了一份工作。如果之前能够对自己坦诚相待,就能少点折腾,为公司和自己节约省钱省时。”
——拉蒂莎·斯黛尔斯(LaTisha Styles), 31岁, 投资分析师,弗吉尼亚州亚特兰大市
八、永不自我贬值
“我上的是州立大学,主修经济学,因此GPA(平均绩点)并不拔尖,金融巨头不会多看我的简历一眼。开始求职时,我认为那些GPA高的人找到好工作是因为比我聪明,我还说服自己,大学毕业能够不失业就应该满足了。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犯的一个大错。因为那时,我限制了自己能够追求的职业类型,我的工作量比别人多一倍,工资却只是他们的一半。”
——王义(Yi Wang),30岁,金融顾问,纽约州威彻斯特市
九、成功在别处
“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我曾苦苦追求金钱和头衔,因为我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它们是成功的标志——当然还因为还助学贷款需用钱还。接下来的十年里,我的收入升高,奖金增多,头衔越来越大,工作也更加充实。然而,接踵而至的是巨大的晋升压力。
之后我有了自己的家庭,想法随即转变。过去,为了在大企业里获得更为可观的收入和机会,我每日通勤得花费两个多小时。高管层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近,但见到家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今年年初,我辞职了。不久前,我接受了一家小公司的职位,公司离我家只有十分钟车程。虽然工资变少了,公司变小了,但已经稳居高位的我不再需要力争上游。我的压力由此减轻,这个职业决定带来的生活变化令我非常满意,只是遗憾没有走这步棋。”
一个名角的自我修养 篇4
2016年3月初,媒体曾报道了梅葆玖的两会提案,依旧是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老生常谈的话题了;3月中旬,人们看到他为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组织专场戏曲演出,新华社报道称之“君子之约续友情”;3月底,梅葆玖在北二外讲他父亲的成就与京剧的意义——也许因为审美疲劳,在当时甚至没有新闻跟进。
但第二天的新闻突然变了风格:他陷入昏迷进入医院。20多天后,他被宣布,不再醒来。许多报道痛惋一个精神矍铄风采依然的老人的突然离去,但或许只有熟人才知道,每一则新闻的谈笑风生神采奕奕背后,梅葆玖实际的付出。
为福田举办演出,是为了践诺:2014年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梅葆玖重新走访父亲曾经演,的国内外主要城市,包括老梅先生曾三度公演的日本,当时福田康夫曾以贵宾礼接待梅葆玖。那一年梅葆玖80周岁,但他坚持不能影响他父亲120周年的纪念活动,不给自己庆贺。
他为这次活动付出当然不止于此。除了组织演出,早几天他就为福田准备好了寿礼,是他父亲的珍贵画册。出门前他收拾齐整、化了淡妆,并提前半个多小时抵达会场。致辞之前,他担心自己会不自觉蹦出些梨园术语,特地嘱咐靳非坐到福田身边:万一翻译有不逮之处可以及时顶上。
这是一個心思细腻、要求完美的老人。那时梅葆玖的精力早已不复从前,每次出席活动,都要额外先在家里养足精神。他的社会活动并不因为年长而消减。为了表示对戏剧界的支持,晚饭后,他还前往保利剧院观看北昆新剧《孔子之入卫铭》。由于到的时候已经晚点,担心影响演员和观众,便没有进去,而是转到后台看望演员,不料又被保安拦下,梅葆玖也便“老老实实待着”,直到由人带领,在侧幕旁观了演出,中场休息时和主演打了招呼才离去。
2010年的一次活动中,他被邀请出演《贵妃醉酒》,77岁的梅先生提前4个小时就来到剧场。所有演员中,他是角儿最大的,也是最早到的。4个小时里,他一丝不苟地在后台化妆,“一笔一笔画,任何细小的地方都要修饰到,一定要装扮到自己满意才能上舞台”。
他的邻居、中央芭蕾舞团乐手刘胜全向腾讯娱乐介绍,梅葆玖上台之前要吃一小口富士苹果。因为旦角的调比较高,没有好嗓子唱不出来,助理在后台就给他准备着苹果,每次上台之前他就润一下嗓。
这或许是一个角儿的自我修养,对不对得起观众,藏在台下的十年苦功里,也藏在那一口苹果看不见的细节处。
【素材分析】一些人之所以被世人铭记,除了他们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外,还有就是他们身上独特的个人魅力。好比梅葆玖先生,他是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同时自己又是梅派的传承人,但是在为人处世上,他却从不以自己的身份说事,而是用行动打动别人,他可以提前4个小时到会场,只为给观众呈现更好的妆容;他宁可牺牲自己的时间,也不愿保安为难……无疑,这些都是大师的风范,相信这风范影响了许多人,并且还会继续影响下去!
一个旁观者的自我修养 篇5
比起到哪儿都自带聚光功能的主角型人格,张骏在艺术圈里好像更擅长做观众,他也会唱念做打,但更多时候是坐在台下第一排为台上的主角们鼓掌喝彩,偶尔对着角儿们近看之下无所遁形的瑕疵失误宽容微笑。
2014年1月19日,成都蓝顶艺术区新馆新年的第一个展览开幕,是张骏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个人摄影展“今日的往昔”。这个展览由吕澎策划,参展的140余件摄影作品包含两个主题,一是张骏近年来为艺术家朋友们拍摄的肖像摄影——这些照片全都出自数码相机,这是艺术家比较有意思的坚持,也有一种对时代的致敬感。另一主题则是张骏与张晓刚、黄燎原等老友在2013年六七月份欧洲旅游的纪实摄影——这次结伴出游的目的是追寻现当代艺术家们的足迹,比如梵高在绘画中表现过的阿尔勒,比如毕加索画出立体主义少女像的阿维农,再比如格列柯晚年隐居的小镇托雷多……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几位中国艺术家的朝圣之旅。
开幕当天,蓝顶艺术区二期里的车位早早被停满。艺术区建在坡地上,沿着柏油车道一路向上走,地势最高处就是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蓝顶美术馆新馆。馆门外一处篮球场大小的水泥平台三三两两聚集了几十位艺术圈里的熟面孔——这一天是个晴天,冬天的阳光很温和,成都上空长年云遮雾挡,很难见到阳光,因此人们看完展览依然不肯散去,像在乡下的场院一样晒着太阳聊着天。
成都艺术圈总体来说还算单纯,这儿的“江湖”大部分都表现在展览开幕式和开幕晚宴上——谁的开幕式来捧场的客人多,谁的“江湖地位”就更高。不过张骏显然是个特例,他是画油画出身,毕业于上世纪80年代的四川美术学院,参加过1987年的“首届中国油画展”和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并获奖,是当代艺术“川军”兴起之初的一员,但后来放下画笔开公司、做设计,现在见过他的画的人并不多,这方面的知名度无从说起。而在网络搜索引擎输入“张骏摄影”几个字,跳出来的则是另一位“雷锋生前摄影师张骏”。所以若只论知名度,在绘画和摄影两方面张骏都只能算作“资深新人”。但这样的“新人”张骏个展的开幕场面却不输任何资深艺术家。成都的艺术家以及和艺术圈沾边的朋友们都来了,栗宪庭、张晓刚、黄燎原、叶永青等老友们也特意从外地赶来了,有年轻艺术家笑称:“这个开幕式完全是当代艺术圈‘老家伙’们的联谊会嘛”,“论嘉宾规格,2014年成都恐怕很难再有一个当代艺术展的开幕式能超过这一场。”
这一天,展厅内的景象相当奇特,你能看到个头不高、须发皆白的老栗正在展厅里与人握手,而他身后墙面上另一个黑白的“老栗”正点着一根香烟陷入沉思……张骏展览作品里的人物这一天差不多都到了现场,照片拍摄时间多在5年内,所以人们的形象与照片中相差无几。
一边是凝固的角度、定格的时间,一边是鲜活的当下,有温度的寒暄。以人物肖像为主题的展览现场也常常会有这种状况,但如此大规模的“实体再现”也很难得。有一种魔幻的气息在张骏展览的现场流动。“今日的往昔”这个名字起得再贴切不过,面前的脸庞和作品中的肖像有时重叠,有时交错,人们匆匆地从自己的照片前面走过,或者停下来应朋友的提议拍一张“穿越”的合影。这多像一出戏剧,人们背负着自己留在过去时间里的分身围成一个圈,讨论时间是在无声地逝去还是在某一个瞬间接近永恒。
与朋友们肖像的现场重现相比,张骏对艺术史的追踪再现也进入了“永恒”的话题范围。他描述自己拍摄这些场景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重现当时艺术家画面里的角度,当时也是随手拍下来,后来选片子的时候发现很多场景都和画家当时的视角重合了”。梵高画面里的街角咖啡馆现在已更名为“梵高咖啡馆”,坐满了当地居民和游客,不复当年空荡荡的模样,“Vincent Van Gogh”的名字在热闹中孤寂地存在着。西班牙托雷多小镇的护城河里早已不是当年的流水,河面上格列柯多次描绘过的石桥和几百年前相比却没有改变太多。张骏说,当地导游对这些景点的熟悉程度远远不如他们几位黑色瞳孔的远方游客,因此导游很惊讶,他告诉这些古怪的客人,之前几乎没有游客会对这些景点感兴趣,尤其是中国游客——他们只喜欢旅游杂志上推荐的热门景点。这位导游大概无法理解,当一座普通的小镇容纳过不普通的人,那么这里的空气都带上了信仰的味道,会有人循迹而来,只为印证自己追寻过的梦想如此坚实地存在着。
对我们这些现场观众来说,相纸上的重现与在场的体验完全无法相比,所以虽然张骏那么坦诚地想要与我们分享那些“曾经的现在”,他个人最看重的这一部分却并没有在现场引起太多共鸣。
最让人感兴趣的还是他镜头下的朋友们。张骏的镜头并没有太多存在感,他从来不让朋友摆拍,甚至强调“拍朋友的时候尽量不让他们发现我的镜头,心理上有一种压力,生怕被人看到我在拍他”。人在机器面前总有一种本能的距离感,而张骏真正能让机器“隐形”的优势在于他和镜头中的人们都有很深的交情,他从30几年前开始和周春芽、张晓刚、郭伟等本地艺术家做邻居,一起画画,一起出游,相处的时间可以说比彼此的家人还要多。时间结下的盟约牢不可破,朋友的朋友也很容易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比如张骏这次参展作品中有一张方力钧的肖像自从被公布在网上之后被多次转发,在这张照片中,方力钧站在一座摆满古陶瓶的高大货架前面,一手摸着下巴审视其中几只。此时的“老方”不是媒体中常见的满心不在乎的当代“泼皮”,而是一个平常的中年人。这张照片拍摄于2012年4月,成都的朱成石刻艺术博物馆。张骏说:“大家表面上看方力钧好像都是一个嘻嘻哈哈的形象,玩世现实主义的代表,好像很没文化的样子,其实都是装的,是外面的人对他的印象固化了。其实老方很有底蕴,他很喜欢看古书,很多年前第一次我第一次在成都见到他,问他想去哪儿玩我带他去,他说去转转书店就行。结果我们在好几家书店买了一摞古籍,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很深层次的积累,他是不可能走到现在这个地位的。”这张照片从完全的旁观角度,拍到了一个平时很少见到的方力钧,一个曾经学习过陶艺,所以发自内心地对古陶瓶了解并有兴趣的艺术家。
周春芽可能是张骏拍摄次数最多的老友,2009年起张骏担任周春芽发起的慈善事业“五彩基金”的秘书长,两个人因为工作关系相处得更多,周春芽在张骏的镜头前面也格外放松。因此在《今日的往昔——张骏摄影》画册中选用的最后一张照片也是周春芽的肖像——他和妻子刘茜转身回眸,对着镜头笑得格外灿烂。这张照片拍过不久,刘茜和照片远景中的艺术编辑金小狮就陆续当上了母亲,迎来新生命的诞生。张骏说,这张看起来很像摆拍的照片偏偏也是抓拍——他们是偶然之间看向这边,但是拍出来的照片恰巧得不像偶然,也格外温暖,所以他放在画册的最后,宣告自己艺术生涯至此“告一段落”。之后的未来,在这次展览开幕之时就已经在展开了。
谢君豪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篇6
说起近期在央视八套播出的《香草美人》里的令狐陶,在北京科教频道播出的《风云传奇》里的双生子浦风、浦云,《记忆之城》里的朱今墨,《英雄喋血》里的潘达微,赢得金马奖影帝的《南海十三郎》里的十三郎,话剧演员出身的谢君豪告诉我:“我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本色演出。”
1963年出生的谢君豪,刚刚过了自己49周岁的生日,这位曾经做过文员、推销员和售货员的影帝,在21岁时忽然做了一个有关话剧的梦,从此便“戏梦一生”。
“我喜欢当演员,不论电影、电视、舞台,三个都喜欢,都是不同媒介,如果将来发明多一种,我也会喜欢。”一个人可以把兴趣作为自己的谋生职业,注定是幸福的。当年做公立医院的护士做到半途,谢君豪去考香港演艺学院,在面试环节落选,第二年继续报考终于考上,离自己的梦进了一步。演艺学院毕业后,谢君豪进入香港话剧团,不到四年时间晋升为首席演员,所演舞台剧超过五十部,赢得“话剧狂人”的称谓。
在加盟香港话剧团后的十年里,谢君豪全身心投入到舞台表演之中,心无旁骛。找门路找戏拍不是他关心的话题,于是错过了很多试镜的机会。用十年的时间去积累,去沉淀,去等待,等待那个量身定做的机缘出现。
天道酬勤。1997年,谢君豪主演的话剧《南海十三郎》大获成功。当决定将此剧拍成电影后,导演找了三个人来试戏,最后选择了谢君豪。“另外两个演员塑造的十三郎一个很圆滑,一个很潦倒,我塑造的十三郎很狂放。我按直觉来演。”无疑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沉浸于表演十几年熏陶的直觉。凭借此片,谢君豪击败了《春光乍泻》中同样狂放不羁的张国荣,摘得金马奖影帝。
原本可以借此机会顺风顺水涉足电影市场,但谢君豪选择了放弃:“话剧舞台的魅力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我无法抗拒,再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投身电影……”
谢君豪没有因为放弃电影而默默无闻,话剧《南海十三郎》的商演成功让他拥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有这么多人愿意买票来看我演的戏。演完回到后台,后台全是人,走不动了。当时的盛况是八百人的大剧场两三天票就卖完了,我们连演了三四十场。以前中等剧场演二十场就很不错了。”
耀眼烟花的谢幕,也是平静的开始。2000年后,谢君豪把工作重点放到了拍摄电视剧。相比年轻时只演舞台剧的他,有人觉得他身上有了商业味,那个恃才傲物、不识人间烟火的十三郎停留在了回忆里。其实谢君豪没有变,只是把骄傲的性格沉到了生活态度里。“自己悟到不在于在哪里做什么事,而在于自己的心。一个演员,要话剧、电视、电影都能演才是健康的演员。”对于这三者的不同,谢君豪认为这是感性的东西,无法表述,他更喜欢用比喻的方式来叙述自己对表演的体悟:“拍影视,镜头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我除了要和对手演,还要和镜头交流,是跟它跳舞、眉来眼去、谈恋爱。好像有一条线在中间勾连着。舞台就是站在悬崖边上,对着前方无穷的空间,你要喊出去,然后定下来慢慢倾听回声。这是一个英国话剧高手告诉我的经验。他让我在房间里喊一声,我喊了一声,他说:‘不对,你光喊没有听回音。’我喜欢话剧里的独白,我是独白高手,独白需要这种感觉。倾听也是一种感觉,不是真正去听,是感受一种气场。其实感受比想更重要。想是小聪明,演过若干年戏的人都会有点小聪明小窍门。感受是你有没有被人物感动,有没有被他的情怀感动,有没有心动。你心动观众才能心动。”
谢君豪不仅把对话剧的热情与疯狂带入影视表演艺术中,更将对话剧精益求精的表演态度融入演艺生涯,所展现出的专业与霸气成为极具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为众多观众所喜爱。
在《香草美人》中,谢君豪塑造的令狐陶为爱付出、甘愿牺牲的侠骨柔情,向观众抛出了重磅催泪弹,成功赚取大把眼泪的同时也令该剧赢得了众多称赞。“令狐陶只是更容易‘入口’罢了。令狐陶的爷们儿、不按常理出牌,观众喜欢看。这些是商业元素。他和情敌打架时骂‘你别用你的什么主义来和我抢老婆。你别光说不练,每次都是我去救她’,他是很真的人,所以观众喜欢。”
舞台上,谢君豪塑造的角色很真,所以,他赢得了影帝的桂冠,更赢得了观众。
一个历久弥新的自我修养方法 篇7
我自己经常会扮演所谓“讲师”,去做一些免费的小型化的公开课,讲的都是流行词汇,都是可以引发口语战争的关键词,但是每当我看到听众在实际对待自己项目反复复制粘贴时,那些所谓的标准化流程早就抛诸脑后了。
为了避免跑题嫌疑,我们继续拿Livegrade软件说事儿,慢慢说、慢慢聊所谓的流程、标准。
上回书中提到,它的一级调色方式与在Davinci一级调色色轮工具的Log模式,如果觉得还不够透彻,我们看小实验:
当前达芬奇软件显示的素材是我从Photoshop软件里做的渐变图,最左表示暗部,右侧表示亮部。现在我先用色轮工具中一级调色模式做调整,也就是如右图所示。
好的,我将三个球向不同的色彩倾向做了调整,目前画面就如同我们的调整一样,暗部偏红,中间调片蓝色,而亮部偏向绿色,然后,我们再来看看Log吧。
调色结果“立分高下”。
好,经过这样的实验,我们更能直观的体会了。
因为我们拍摄的素材中,也许会有“固定长镜头”,或“俯仰镜头”,再或是“水平摇移”镜头,固定长镜头好说,画面不动,我们调色工作就会相对不那么复杂,但凡是镜头有移动的——如果在达芬奇软件中是可以画选区做跟踪的,然而,Livegrade软件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但是人家很贴心地(如上图)为我们准备了素材的进度条,是不是蛮好的。
当然,我这里准备的依旧是BMD官方的素材,镜头并无运动,因此,我就在第一帧处点击Choose。
CDL模式下,色轮工具小符号的一侧是可以调节画面的黑白电平,虽然是一级调色的权限,但我觉得其中的细节调节还是很多的,这个我们可以在自己使用软件的时候多多尝试,那好,我就把刚才文件夹里的四段素材都进行一个调节。
假设我是为某片的空镜头做这样的离线一级调色,那么我经过导演的指导之后,让空镜头画面看起来“响亮”一些,我做的工作首先在(图8)中把画面的对比度提起来,其次对高亮区域做一些蓝色进去,然后中间调不做调整,把画面暗部做一点偏暖的倾向。调节完毕,接下来呢?
点击软件显示素材对话框中,右下角的位置就是保存我们一级调色小样的功能,我们可以把这张静帧保存,并与之一起转交给我们正式的调色部门。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将当前的画面调节保存至软件内。
对话框下方中间处的两个按键就是做比对检视的。
这段素材当前的效果我不是很满意,我觉得画面中亮部蓝色信息过多,我既可以根据当前调整继续调整,也可以推翻重来,这都没有问题。但我觉得,似乎在这个基础上再做调整也好:
照旧,当前调节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将它保存,从而也可以生成3DLut文件。
【一个历久弥新的自我修养方法】推荐阅读:
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12-03
一个清华妈妈的教子方法12-10
一个男人真诚的征婚自我介绍01-04
一个月减肥30斤的方法05-21
关于木马隐藏的一个新方法07-26
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自我鉴定08-26
“IHAVEADREAM”——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生自我超越07-20
面试时如何做一个出色的自我介绍09-05
一个完整的自我介绍的经典案例介绍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