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英语下第五单元(共10篇)
七年级英语下第五单元 篇1
Unit 5 I’m watching TV
复习教案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Knowledge Objects
In this unit students talk about what people are doing.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cleaning the room.
What’s he doing? He’s doing his homework.
What are Dave and Mane doing? They’re reading.
2. Ability Object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Train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3. Moral Objec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what people are doing. They love to learn English.
Ⅱ. Teaching Key Points
Key words
The target language.
Ⅲ. Teaching Difficulties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Review how to talk about what people are doing.
Review how to write a letter in this unit.
Ⅳ. Teaching Methods
Pairwork
Practicing methods
Ⅴ. Teaching Aids
A computer,Cards
Ⅵ.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Ⅰ
Review the target language.
A: What are you doing?
B: I’m watching TV.
A: What is he doing now?
B: He is doing his homework.
A: What are they doing?
B: They are reading and singing in the house now.
StepⅡ Pair work-talk about what people are doing
Use these target language to make a conversation with your partner.
What are you doing?
I’m reading an English book.
What is he doing now?
He is dancing in the room now.
What is your mother doing now?
She is cooking for us.
What are the students doing now?
They are talking with the teacher now.
StepⅢ Review the structures
1. Review the Yes/No questions. Write sentences on your exercise book. Write as many as you can.
2.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read their sentences.
Talk with them.
StepⅣ Review the key vocabulary
1. Give students several minutes to memorize the key vocabulary.
watching,cleaning,playing,swimming,shopping,reading,eating,pool,school,
mall,library
2. Have a dictation.
StepⅤ Summary
In this class we’ve reviewed all the key words in this unit .
We also reviewed to write a letter.
StepⅥ Homework
Review all the key words and language points learned in this unit.
Blackboard Design
Unit5 I’m watching TV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
What is he doing now?
What is he doing now?
He is dancing in the room now.
What is your mother doing now?
She is cooking for us.
What are the students doing now?
They are talking with the teacher now.
教学反思:
七年级英语下第五单元 篇2
一、正确认识中学生与流行音乐、教材音乐的关系
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慢慢形成和定型的阶段。这个时期,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变化, 开始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 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 对外界的事物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容易对一些问题认识不够全面, 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现阶段大部分流行歌曲都涉及情感生活、表词达意直接明了, 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旋律变化丰富、配器音效动感而震撼, 充满了时代的气息。然而初一音乐教材有一些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单元内容, 如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第五单元《环球之旅——亚洲之声》,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兴趣。
面对流行歌曲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冲击, 我们不能“闭关自守”, 这样会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然而初一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区分流行音乐的优劣或者对影视歌手盲目崇拜。因此, 音乐教育应当成为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和学生音乐生活的指路人。
二、如何将流行音乐合理引入初一课堂
1、将流行音乐引进课程导入部分,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导入是上好音乐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教师教授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第一步, 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促进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铺设的作用, 音乐教师应该在了解教材内容和逻辑的基础上, 结合最能激发初一学生兴趣的流行音乐设计出有效的导入。例如:七年级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环球之旅——亚洲之声》,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日本音乐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并且学唱歌曲《樱花》。而多数初一学生对日本的了解甚少, 对学习日本的文化和音乐的兴趣也不高。同时, 歌曲《樱花》这首作品是采用日本都节调式写成,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唱歌曲的难度。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选择亲自为学生表演受学生欢迎的流行音乐《天空之城》作为课程导入, 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还可以提前与班上有乐器特长的同学排练完成小提琴钢琴协奏《天空之城》。这样一来, 导入的音乐内容一下子拉近了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而导入的形式, 也较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教学过程很自然地过渡到日本这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介绍, 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安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将流行音乐引进拓展部分, 大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1) 欣赏环节之后的拓展
初一的音乐教材为每单元第二课时安排了丰富的音乐欣赏部分, 其中有部分作品是器乐曲。但是其中的多数乐器在现在的舞台上难得一见, 这就使学生感到陌生。再有其中一些乐器的音色不那么圆润动听, 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例如: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教材要求欣赏朝鲜歌曲的同时, 了解伽琴这种乐器。笔者在实习旁听过程中发现学生听完教材配的伽琴音频, 都开始打瞌睡, 很难集中注意力用心欣赏。因此, 教师可以选择视频——伽琴演奏《卡农》 (本视频由8把伽琴同时演奏《卡农》为街舞表演配乐) 。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旋律《卡农》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使伽琴的音色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学生喜欢的街舞也利于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
(2) 课后小测的拓展
初一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末尾都会安排一些“小竞赛”或者“小测”, 意在测试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然而整天埋在语数英书堆里的初一学生, 又怎会有激情完成音乐课上的课后笔头练习。对于此, 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最后5至10分钟来做听辨的测试。而这写听辨的音乐作品, 教师可以选择流行音乐与传统相结合。例如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在讲解草原上的蒙古族、新疆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藏族音乐特色后, 教师可以安排如下几首歌曲作为听辨测试的曲目:《雅鲁藏布大峡谷》 (藏族) 、《万马奔腾》 (蒙族) 、《香巴拉并不遥远》 (藏族) 、《掀起你的盖头来》 (新疆哈萨克族) 。其中歌曲《万马奔腾》、《掀起你的盖头来》为传统民歌, 其他三首为流行音乐。如此安排一方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 又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听了两首本来不太情愿接触的传统民歌, 教学效果显著。
3、充分挖掘流行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 努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初一音乐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安排欣赏藏族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而这首歌曲的音区极高、演唱方法较为传统, 歌唱家音色嘹亮, 故初一学生对这样的歌曲陌生。如此一来想要通过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来讲解藏族民歌的特点显然难度很大。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藏族流行歌曲中的传统音乐元素, 选择具有较明显传统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来对比讲解藏族歌曲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索朗扎西的歌曲《幸福香巴拉》, 将此与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作对比性的介绍, 启发学生发现两首歌曲在歌词、题材内容、速度、旋律、音高音区等方面极为相似, 从而引导学生总结藏族民歌的特点。同时, 提示学生发现《幸福香巴拉》充分结合藏族传统音乐特点, 运用rap (说唱) 等现代流行歌曲创作手法, 抒发了对“香巴拉”的无限憧憬与向往。这样一来, 教师迎合学生兴趣, 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与藏族传统音乐作对比,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于藏族传统民歌特色的印象, 还让学生了解到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并不是分离的, 大多流行音乐都是建立在传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 加入现代元素写成, 这就为端正学生认为传统音乐“土”、“过时”的理念起到一定的作用, 同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结语
七年级英语下第五单元 篇3
1. Topic: How to keep healthy
2. Teaching Aim: According to Unit Five, write an article about how to keep healthy.
3. Key Points: Teach students to use effective sentences to write a good composition.
4. Teaching Method: Discuss in groups
本节课是在学完第五单元之后设计的一节写作课,目的旨在复习巩固第五单元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任务前——Review and make a summary
Lead-in:
Teacher: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healthy? Do you know how to keep healthy? I want to know your ideas. So, this class we’ll write an article: How to keep healthy.
Teacher: Can you remember the language points about health in Unit 5? Let’s talk about them together.(Ask the students to say one by one) e.g.
任务中——分组讨论写作的思路和步骤
Step 1: Discuss in group of four
Teacher: You did a good job. Next, you’ll work in group of four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does someone often feel tired and weak? And why does he/she often have a cold ?
2. If you are ill, what should you do?
3. Which habits are good/bad?
4. Which food is healthy/unhealthy?
5. If you want to be healthy, what should you do?
The teacher goes around the classroom during their discussion. If they have new words, encourage them to use a dictionary. After they finish.
Teacher: OK, let’s share your answers. (Ask one of the group members to read their answers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2: Oral composition
Teacher: Well done! Now let’s discuss how to write the article. (讨论怎样开头、结尾,中间怎样展开,然后小组由组长带领口头操练,鼓励每个成员大胆说,勇于开口。)有的小组成员练习中还巧妙地使用了first, second, then, next, at last ... 等连接词。
Step 3: Writing (在讨论和口头练习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文字。)
(Let the whole class write their own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ir oral practice. The teacher moves around the classroom affording support as needed.)
Step4:评价阶段:
(1) 自评:通读全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2) 互评:小组之间互评(指出词、句、标点等错误)。
Teacher: OK. I’ll ask two students to show your work, the others listen carefully and see if they have mistakes.
Present two students’articles to the whole class as models and correct their spelling or grammar mistakes with the whole class.
任务后——把修改后的作文上交老师批改。
Step 4: Rewriting
Write the articles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and hand in.
教学反思:
1.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紧扣本单元所学内容,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达到了预期目的.
2. 从教学方法上看,打破了传统的单调的方法,采用了group work, 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在互相帮助中语言交际水平得到了提高,收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3. 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发挥了其主体作用,激发了写作热情。
4.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开口说,参与热情不高。
5. 应搞清楚不开口学生的原因,提出相应措施。
6. 活动要规范化、常态化。
牛津英语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单词表 篇4
西的,西方的adj.west
转向v.turn
说明n.intrusion
不准mustn’t
警告n.warning
出口n.exit
筹码n.counter
骰子n.dice
投;掷v.throw
错过v.miss
获胜者n.winner
种植v.plant
正确地adv.properly
野营地n.campsite
向前面;在前面adj.ahead
空格n.space
龟n.turtle
宿舍;招待所n.hostel
垃圾n.litter
赶;追赶v.chase
环境n.environment
头盔n.helmet
西师大三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 篇5
3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2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鲁班的故事。
教师:准备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鲁班,导入新课
3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三、精读课文,质疑探究2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第2段最后一句话,并练习用“既„„又„„”的句式说话。
(2)鲁班发明的亭子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的地方?抓住“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两个句子感悟鲁班勤于动脑的品质。
(3)出示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观察两者的相似处,抓住“仔细打量”一词感悟鲁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
(4)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4四、拓展学习,活跃思维2学态度,保护学生的创造愿望和创造热情。
读给同桌听一听。
(1)鲁班为什么想到发明伞?(2)鲁班发明伞的经过是怎样的?
班是我国古代的一名建筑工匠,在课前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鲁班的故事呢?
板书设计:
《鲁班造伞的传说》夏天
晒太阳
雨天
淋
23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这些字。
2、能读懂故事蕴含的意思,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不同角色的话,并表演“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这个成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与故事有关的图画,或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找几个与故事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水滴石穿”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许多故事的成语吧,这些词语内容非常生动有趣,你能把自己知道的成语说给大家听一听吗?抽生说。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板书:寓言两则水滴石穿)。
生齐读课题。
2、“水滴石穿”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靠同学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啊?
(二)初读课文,练习朗读
1、学习前给大家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会读,读谁字音,读通课文,读懂这个故事。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等会男生和女生来比一比,看哪边读得最好。现在抓紧时间练习读书,师巡视指导。
2、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
3、哪位同学代表男生参加朗读比赛呀?其余的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什么地方读得好?抽生读,抽生评价,老师评价,纠正读间“阶jiē”、“嫌xián”,指导书写。
4、请一位女同学与刚才那位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师评:读得太好了。谁读得最好呢?生评。
6、师: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在黑板上给“男生”和“女生”下各画一面小红旗)。老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词不懂,用笔勾画下来,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2、学生小组内讨论。
3、各组派代表提出不懂的问题。能当场解释的字词,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解答,难一点的问题梳理出并板书:
(1)“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
(2)水滴怎么会把石阶滴穿呢?
4、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想你们能自己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的意思。自己再读,找答案。
5、师引导:有同学见过家门前的石阶被水滴滴出了一些小窝窝吗?请见过的同学来描术一下。
你们现在知道“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吗?抽生说,师补充。你能用这个成语说一句话吗?
6、师范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生边听边想:(1)水滴和石阶谁的说法对?(2)水滴是怎么把石阶滴穿的?
(四)启发思考,明白寓意。
师小结:上课前老师说过了,水滴石穿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除了告诉我们水滴能把石阶滴穿这个内容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你从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自由发言,师给予肯定,表扬。
师总结:同学说得真好。水滴石穿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不停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像水滴一样,朝自己的目标不停地努力进取,那么,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五)拓展延伸
你能找出与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成语或名言警句吗?
(不屈不挠积少成多锲而不舍„„)
二、学习“守株待兔”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今天,我们还经学习一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大家齐读课题。
2、想一想,“株”是什么意思?“待”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抽生说。
3、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呢?想要知道吗?请大家翻开书,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农夫、窜出来、撞死、树桩、拎着、喜滋滋”。
3、指导书写:窜、撞。
4、小组检查朗读情况,一人读一段,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三)深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读完后,抽生讲故事大意。
2、再一次朗读课文,勾画出写农夫内心活动的句子。抽生读。
3、指导朗读: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农夫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极了)读书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表情?(高兴)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计?(快乐的,喜滋滋的)
4、生自由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
5、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指名读,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完后请学生评价读得怎么样?(表情、语气、感情)
6、你能读得比他还好吗?再抽生读。师评: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结合最后一句,同学能不能加上什么动作神态,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学生组内练习朗读。
7、请全体同学起立,一齐朗读这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神态。
8、想一想,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汇报发言。
(四)读想结合,表演课文
1、自己读第三段,体会农夫感情。
2、你能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可以加上动作说。抽生说,师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3、农夫的希望实现了吗?读最后两句话,想一想,农夫这时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失望)应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读这一段时,情感有哪些变化?
应该怎样读?(由充满希望到失望)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齐读。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小组讨论。指名说。
师小结:同学们学得真好,老师也想对农夫说:你不应该把偶然发生的事当成必然会发生的事,不要再等了,赶快种田吧。
6、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的收获真多,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你可以按原文来演,也可以创造性地演。
(1)学生组合小组,排练课本剧,师巡视指导。
(2)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拓展延伸
1、把“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和父母合作表演“守株待兔“。
教学设计:
雨滴:水少
力气小 水滴石穿
一滴一滴往下落
一年一年:把石阶滴穿
24《奴隶和狮子》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了解课文内容,根据批注,学会在阅读中体会词语的表情达意功能。
3、自主阅读,学会批读,会读书。
4、体会课文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人狮情深”,激发学生爱动物、爱大自然的情感。
5、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了解奴隶安德洛斯的善良与勇敢,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浓厚情感。
教学难点:根据旁注,体会人救狮子,狮子救人的两个动人场面,能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这两个场面的动人描写。
教学准备:
1、有关的挂图或幻灯片或光碟等。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收集有关古罗马、奴隶、斗兽方面的情况介绍。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昨天,你们都收集到有关古罗马、奴隶、斗兽的哪些情况?
抽生说,从哪儿知道的?
2、师生共同交流查阅的有关奴隶、古罗马的资料。
3、出示古罗马斗兽场的光碟或挂图,学生看画面,师解说:在古罗马的斗兽场上,一个手无寸铁的奴隶面对一只凶猛的狮子,眼前一场血淋淋的惨剧就要发生,可是,奇迹发生了,狮子竟然温顺地舔着奴
隶,全场欢声雷动。《奴隶和狮子》反映的就是古罗马发生的事情。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识生字:(1)学生互助互学(强调“奴隶”的声母);
(2)交流检查识字效果(重点指导“隶”、“德”的笔顺笔画)。
3、(出示词语)这些词语,你能读吗?自己大声地读一读,把它读正确。
4、多种方法调动读书,引导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5、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再看看课文,用比较简单的语言说一说。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部份,用括号括出来,读一读。
2、把让你感动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一听,交流你们的读书体会。
3、全班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入重点段的学习)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安德洛斯给狮子包扎伤口的画或幻灯片。
(2)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从安德洛斯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什么?(板:善良、勇敢„„)把你的体会写在批注栏。
(4)我们还学过写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文章吗?翻翻前面学过的课文《雪儿》,想想这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狮子趴在地上舔安德洛斯的画或幻灯片。
(2)能把你们的感动用朗读告诉我吗?自己练一练。
(3)谁来读?从他的朗读中,你们听出了什么?(抽读,评价。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读出狮子从咆哮到温顺,安德洛斯从绝望到激动的动人场面。找一找这之间的因果关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4)师范读,生齐读。
(5)师小结:多么可爱的狮子,多么可敬的狮子,它知恩图报,用自己的行动救下了安德洛斯。人与狮子之间(生接)——情深意重。板:知恩图报,情深意重。
让我们深情地一起读。“观众席上爆发出„„”。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一个故事总是能带给我们一些启迪。今天,我们学习了《奴隶和狮子》,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和同桌说一说。抽生说。
2、你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吗?
3、课后阅读老师提供的《奴隶英雄》。
板书设计:
24《奴隶和狮子》
逃进
抜刺
一起生活
受伤
感激
25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4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2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5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诗人的感情? 的资料进行补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10
1四、扩展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或几人合作集体表演配乐背诵。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看、听)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 夜半钟声 借景
26一次感人的京剧表演
教学目标
1.了解盖叫天在演《狮子楼》时有哪些感人的表现,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知京剧艺术,感受艺术家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悟具体描写盖叫天在一次表演中的言行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盖叫天演出的剧照及有关文字资料。
2.京剧录像或录音片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京剧录像或听录音片段,然后介绍盖叫天其人及其京剧表演成就。引入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学生自选方式通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借助字典或与学伴一起以多种形式合作,完成生字、词语的学习。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本文写的是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在演《狮子楼》时,为避免别人受伤而致自己受重伤并坚持演出的感人故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自己喜爱的符号标出文中盖叫天受伤后的行为。(盖叫天忍着„„)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盖叫天受伤后的言行的句子,让学生想象一下盖叫天的言行,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此时此刻你想对盖叫天说些什么?
3.对比读。先读盖叫天说的话,再将文中对盖叫天伤势的描写与带伤坚持表演的描写对比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理解盖叫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言行。(理解盖叫天伤势之重、疼痛之剧、毅力之坚、精神之崇高,体会人物的精神境界,感受艺术家的高尚品质)
4.默读课文,说说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盖叫天热爱京剧表演艺术。
5.再次看京剧录像或听录音片段,根据课文的描述和插图,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表演一下盖叫天的英姿。(学生的表演可以有一定的创造性)
四、拓展延伸
1.了解了这个故事后,联系生活,你想到了什么?
2.你对京剧还有哪些了解?(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京剧脸谱的丰富多彩,知道这是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板书设计
一次感人的京剧表演
盖叫天
表演„ 活灵活现
救人„受伤 决不能倒下
忍痛„坚持(爱岗敬业精
积累与运用
(五)教学目标6
教学准备2 教学时间
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体会AABB、ABAB、ABB式词语的重叠方式
3二、理解搜集歇后语
3三、读笑话,乐一乐,悟一悟句需要修改的句子。
AABB、ABAB、ABB式词语的重叠方式。
四、讲笑话6
1多多有趣的童话故事,我们的头脑里也有许多神奇的想象。我们虽然还小,但也能编出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你愿意试试吗?3
七、阅读《精卫填海》3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了解大意。
子,多读几遍。
六、学习修改符号
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改完后,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加上题目。
精彩。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练习 篇6
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ài màncāixiǎngcuī cùkuò dàshù shǒu dài bì
()()()()()
sǎo xìngwán qiángfàng qìxuán yágān dǎn jù liâ
()()()()()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纤细(xiān qiān)结束(shù sù)湖畔(pàn bàn)颤动(chàn zhàn)....
三、辨字组词。
娇()竿()鹊()闲()翠()
矫()杆()雀()闭()脆()
四、按要求写成语。
1.表示雨大的:、、、2.赞美白衣天使的:、、、3.描写鸟儿活动的:、、、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没有,没
有。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那弧线是。
2.谈谈你对这段话的感受:
3.默写一条有关团结合作的俗语:
六、句子练习。
1.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歌声回荡在操场上空。
2.改反问句。森林就是一个水库。
3.修改病句。(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改)
(1)新同学来到我们班级,大家热心鼓掌。
(2)我来到九寨沟,出现在眼前是神奇的一幅画卷。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犀牛和犀牛鸟
犀(xī)牛是一种珍贵动物,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各地,发起牛脾气来,连大象那种大力士也要退避三舍,可是它却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就是犀牛鸟。它们之间的深厚友情,绝不是A的。原来犀牛的皮肤,好像铁甲一样,但在皱褶(zhě)地方却非常娇嫩,常受体外寄生虫和吸血昆虫的刺螫。犀牛鸟栖(qī)息在犀牛背上,就以它体上的寄生虫类作为美味食品,吃饱肚皮。同时,犀牛的视觉不够B,当犀牛鸟发现敌人时,这只灵活的小鸟就会飞上飞下,并发出尖锐的叫声,向它的好朋友报警,让它做好安全戒备。所以犀牛对犀牛鸟非常C,平时也让犀牛鸟在它背上任意玩耍。性情暴躁的犀牛,从不对它的好友发脾气。
1.给文中A、B、C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感激突然尖锐偶然敏锐感动
A 处B 处C 处
2.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即使……也如果……就……
(1)()发现了敌人,犀牛鸟()会向犀牛报警。
(2)()犀牛的脾气很暴躁,()它从不对犀牛鸟发脾气。
(3)犀牛要是发起脾气来,()是大象()会退避三舍。
(4)()犀牛背上的寄生虫类是犀牛鸟的美味食品,()犀牛鸟栖息在犀牛背上。
3.犀牛和犀牛鸟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请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二)动物的“慈母心”
你见过母鸡育雏的情景吗?母鸡“咯咯咯”地招呼孩子啄食,啄食又吐出,顾不得自食。小鸡“玩”累了,就让它们一个个紧贴在自己温暖的胸腹下休息。下雨了,它展开翅膀,犹如撑开的大伞,为小鸡挡风遮雨。
熊猫对子女的抚抱、依偎等动作好像人类一样。当小熊猫刚降生世间,母熊猫便用嘴把它叼起来,抱在怀里,不时地亲吻,舔干孩子湿漉漉(lù)的皮肤。当孩子学会走后,熊猫妈妈紧跟在后,用爪子“擦掉”小仔身上的泥土。
许多在地面上筑巢的鸟类,一旦遇到敌害,还会来一套“调虎离山”计。比如在灌木丛中,一窝刚出壳的雏鹌鹑(ānchún)被狐狸发现了。正在屋中的母鹌鹑为了孩子免遭不幸,“扑”地飞了出来,同时把一边的翅膀展开,好像一只折
断了翅膀的鹌鹑。狐狸以为猎物唾(tuò)手可得,便舍弃巢穴中的雏鹌鹑,猛地扑向母鹌鹑。但当狐狸的爪子就要抓到时,母鹌鹑便机灵地飞向高空。有时来不及逃避,为了孩子的安全,母鹌鹑却成了狐狸的腹中之物。
1.“调虎离山”计在短文中具体指
2.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下面哪个说法正确,就在后面的括号内打“√”。
(1)赞美了母鸡爱小鸡的可贵精神。()
(2)赞美了动物具有可贵的母爱精神。()
(3)写母鸡、母熊猫以及母鹌鹑关心小鸡、小熊猫和雏鹌鹑。()
八、作文。
七年级英语下第五单元 篇7
1 第五单元食物和节日中任务设计的分析
Young World教材中五年级的第五单元两本书包含23个任务, 其中, 学生用书中任务栏目中有3个任务, 活动用书这一单元共有20个任务, 其中任务1到第任务8是与学生用书各个栏目对应使用。
1.1任务的特征
1.1.1 任务编排的整体性
Young World教材设计的几大板块是基于任务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一个整体, 本单元的目标。“你能问yes/no的问题”。通过以“各国的节日和食物”这个话题为主线, 设计了任务板块的3个任务, 任务1用自己的问题讨论节日与食物, 在任务2中给出印度胡里节的阅读材料, 在通过任务3形成自己关于胡里节这个节日的问题, 并和同伴间互相讨论, 这三个任务围绕能让学生提问题的目标出发。在完成这三个任务后, 这单元编排了语言要点这个版块, 重点操练提问yes/no的问题。另一方面, 在本单元的两个话题板块和语言要点板块都配有活动手册中的任务。从这些板块的设计来看, 每个板块都不是孤立的, 他们之间紧密联系, 构成一个以任务为核心的整体。
1.1.2 任务设计的交际性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必须使用语言去交际。“交际是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 参与者进行互动、语言输入 (接受) 、语言输出 (表达) 、理解或中介服务, 或者同时从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这类交际活动。” (刘俊, 傅荣等译, 2011) 比如, 第五单元中学生用书任务1让同学们讨论他们知道的节日及食物, 任务3 并根据阅读材料印度胡里节 (Holi) 介绍互相提问讨论, 再如活动用书中任务5根据自己填入节日信息并描述, 看同学们能否猜出节日信息, 任务7 让学生们讨论比较新奥尔良、比利时、马赛等城市过的狂欢节 (Mardi Gras) 和瑞士的狂欢节 (Fasnacht) 不同。这些任务让学习者在交流节日和食物的过程中, 接受、处理和传递了主题的信息, 通过完成任务表达意见和观点, 真正用语言在行动。
1.1.3 教学型任务与真实型任务相结合
从第五单元的任务中看, 有的属于真实型任务, 有的是教学性任务。“教学任务或活动比较脱离现实生活和学习者的需要, 但目的是要依据我们对一般的学习进程, 特别是语言习得进程的了解, 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刘俊, 傅荣等译, 2011) 它不是完全机械性的练习, 这种任务也将学习处置于真实的交际场景中, 这既对学习有意义, 也使任务完成处于一定的情境中。第五单元中任务9 先让学习者把问题填入到采访的对话中, 在让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这种教学型任务是以某种学习或教学目的专门设计的, 这些任务可能在真实的生活中不会发生, 比较简单, 但确有利于语言的学习, 体现了学习者语言的学习过程。
与教学型任务相对的是真实型任务, “真实任务是指接近或类似生活中各种事情的任务, 也就是说学生离开课堂以后在学生、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事情。” (程晓堂, 2004) 如任务12让学生们准备好自己的问题后去采访其他的学生了解的节日和食物的信息, 学生通过组织收集这些信息, 演练生活中的真实事情, 同时在他们准备前也会有很多问题去交流沟通, 这也是在真实运用语言的语言实践任务, 这种互动情境以课堂环境为基础, 学生以一种“假戏真做”的态度参与到交际任务中, 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去理解和沟通。
1.2 确保任务的实施
编者在编制这三个任务的时候考虑学习者所具有的综合知识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 并设计任务给不同的条件和限制, 来保证任务的顺利实施。下面以第五单元学生用书任务6-8为例。
1.2.1 考虑学习者的能力
在任务6—8中, 任务6是比较中国和瑞士两个国家庆祝新年方式的差异。在学生用书中有这两个节日的相关阅读材料, 而且比较的关键点、词汇及句型结构也都呈现出来, 再到任务7只是给出维恩表格框架去比较, 最后到任务8直接让学生任选两个节日进行比较。如果三个只给出最后一个任务8, 其难度肯定超出学生的能力, 但有了前两个任务, 提高补充学生的能力, 减少了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负担, 不用把注意力集中于不可预知的临时发挥上, 而集中于可能会出现的语言表达上, 学习者的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也将提高。
1.2.2 调整任务的条件和限制
任务实施的结果还与它的条件和限制有关系, 教材的编写者适当控制交际任务的条件和限制, 增大减小任务的难度。就像上面三个任务, 都是制作维恩图标, 任务6 是比较好的维恩图表, 任务7是空白的维恩图表, 任务8让学习者独自制作一个维恩图表。这三个任务不断减少条件, 增加限制, 对学习者的任务要求越来越高。这样, 之前提供任务的条件和减少限制更有利于最后任务的实施。
1.3 任务的难度
由于完成任务的方法因人而异, 学习者个人综合能力和交际能力、个人性格、完成任务的条件和限制不同, 所以他们完成任务遇到的困难和完成任务采取的策略也会不同, 所以要通过调节这些因素来控制任务的难点。从第五单元《节日与食物》的23个任务中看, 很多任务组成任务链, 如下文分析的任务9-13, 就是其中的一个任务链。
1.3.1 任务认知程度调节任务的难度
任务9是让学习者在对话中选择出已给的问句, 任务10是根据答案直接写出问句, 通过任务9和任务10对采访同学相关问题的准备。学习者在任务的熟悉度、能力和学习行为方面都有一定基础准备, 他们对任务的认知逐渐增强, 在通过任务11去设计一个采访, 学习者对这个任务类型、实施方式、主题、互动模式、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对实施任务的驾驭能力都有了预期的准备。任务9-13从信息类型、信息量、信息结构都是在逐渐增大, 任务的难度也越来越高, 采访的信息类型由笔头回答的静态信息到实施采访的动态信息, 最后到填入表格的抽象信息;学习者接受的信息量成分由少到多, 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信息结构, 从严谨的结构到松散自由结构状态, 最后到形成表格的结构。这些都看出任务的认知复杂程度在增加, 同时任务的难度也在增加。
1.3.2 语言因素调整任务难度
在任务9-13 中, 我们观察到教材编者也在用语言资源的补充调整任务的难度。由于任务的难度不断增加, 在任务9和任务10给了大量的语言输入, 无论从采访的提问和回答, 都给出大量的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 并在任务9中用给出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熟悉采访中所需要的语言, 这样学习者准确地掌握语法和词汇, 就会在后面的任务中自如、灵活、连贯、恰当的表达, 这样在语言学习上给了学生很多支持, 调节了学习者在实施任务的难度。
1.3.3 调整学习者的参与, 调节任务的难度
通过调节学习者的参与与表达, 也会影响任务的难度。任务刚开始学习者对任务的熟悉度和可预测性都较差, 所以前两个任务学生的参与与表达都相对简单, 随着学习者对任务的掌控能力增加, 语言的输入, 任务11和任务12要求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增加, 参与的自由度
在增强, 任务的复杂性增加, 意想不到的因素也在增多, 任务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最后任务13是对之前学习者收集的信息进行总结, 在提供日历表格的外部帮助后, 任务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减少。这样不断的调节参与表达, 调节任务的难度, 让学习者能使任务顺利地实施。
1.3.4 任务结果影响任务的难度
任务的结果对任务的难度也有一定影响。任务9—13 的结果对学习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之难度也在增加。任务结果的形式由最初让学习者填入句子的非语言形式, 到参访其他学习者的自由的口语表达, 再到形成总结的节日日历表格, 任务的结果越来越复杂, 任务的难度也在增加。同时, 任务的范围也从最初的填入已给句子的封闭式任务, 到后面自由采访的开放式任务, 由于给出固定答案, 封闭式任务比开放式任务做起来可能更容易一些。
2 任务设计的启示
2.1 任务设计具有真实性
任务的真实性除了体现在任务要接近或类似生活中各种事情, 还体现在让学习者在语言活动时做的事情是他们真实想做的。第五单元的任务设计强调学生形成学习者自身关于节日的问题, 并与其他学习者交流表达关于节日的真实理解。任务中的行动是他们自主选择的, 用语言表达真实感受, 这样的任务才是真实的, 而不是被老师要求去行动, 或和其他学习者的做法一样, 这种做事的动机下的任务不是真实的。
2.2 设计任务链, 调节任务难度
“罗少茜与陆锡钦认为,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引入‘任务链’ (相对于‘单一任务’而言, 可理解我‘复合型’任务) , 可实现任务由易到难的变化的需要。” (龚亚夫, 罗少茜, 2010) 就像学生用书中的任务栏目的三个任务, 前一个任务的完成为后一个任务的展开做好铺垫或是推进, 为最终的高难度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
2.3 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任务
2.3.1 注重学习者的参与
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主体, 在设计编排任务时要注重学习者主动参与到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去, 第五单元中的任务都是让学生运用语言做事情, 结合教学型任务和真实性任务, 让学习者总结问问题的语法知识, 并设计让学习者互相讨论、访谈、制作维恩图表的任务, 使学生运用语言去合作, 去交流, 去推理。现代的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传承知识、经验, 而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 学会探究, 学会创造, 要通过启发、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参与到语言学习中。
2.3.2 考虑学习者的需要
任务的设计要满足学习者学习语言的需要, 要考虑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学习语言所需要的学习策略, 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 给予适当的语言支持。在任务的实施中要考虑这些因素来调节任务难度, 让学生在顺利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运用语言。
2.3.3 重视学习者间的互动性
任务设计包含大量的结对练习和小组活动, 学习者们在彼此提出关于节日的问题并回答时, 运用语言的机会大大增加,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运用语言去表达和接收真实的信息, 增加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更可以使学生在互动时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参考文献
[1]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编.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刘俊, 傅荣等, 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七(下)第五、六单元知识梳理 篇8
妖娆
亘古
钦佩
筹资
衷心
孪生
归宁
惊心动魄
软缠硬磨
喜出望外
呕心沥血
咬牙切齿
九曲连环
红装素裹
尽收眼底
风平浪静
从容不迫
扶摇直上
含辛茹苦
自力更生
横空出世
问鼎苍穹
夺人风采
锐不可当
天南海北
经久不息
生机勃勃
循序渐进
自怨自艾
精诚所至
扑朔迷离
金石能开
月晓风清
心旷神怡
一尘不染
风流人物
一代天骄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亘古:自古以来。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凌厉:意气昂扬、奋起直前的样子。
翩跹:形容舞姿的轻盈。
审视:仔细看。
粗犷:粗率豪放。
雀跃:像小鸟那样跳来跳去,形容高兴的样子。
问鼎苍穹:征服太空。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退却。
要塞: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
沧桑: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媒体: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电视、广告等。
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今多指自悔自恨。
氤氲:弥漫、充满。
归宁:回娘家看望父母。
矜持:拘谨,拘束。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
2.《沁园春 雪》和《卜算子 咏梅》中的“沁园春”和“卜算子”都属于词牌名,而“雪”和“咏梅”则属于题目。
3.陆游,南宋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4.《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5.“可汗大点兵”中的“可汗”,是古代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某些民族君主的称号。
6.《观刈麦》的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7.《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
8.贺敬之,中国当代诗人、剧作家。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剧本《白毛女》(与丁毅等合作)。
9.徐志摩,新月派诗人,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步履
蹒跚
真挚
凌厉
寡言
袅娜
弥望
暴虐
吞噬
身躯
伫立
翩跹
泥淖
卓著
狂澜
膝盖
躁动
胆略
粗犷
风骚
稍逊
俯瞰
停泊
哺育
硕大
顷刻
童稚
云鬓
莽莽
测试
雀跃
参数
蕴含
河畔
屏障
瞬间
溃退
协定
泄气
歼灭
抽穗
炊烟
要塞
沧桑
凌晨
崭新
嘉宾
体魄
宛转
承诺
国徽
漠然
襁褓
梦寐
荒秽
萋萋
号啕
氤氲
遗骸
戎机
麾下
遗穗
可汗
鸳鸯
花卉
馥郁
霹雳
斑斓
荡漾
千载
斑驳
倩影
矜持
澎湃
明媚
梳妆
七年级英语下第五单元 篇9
1、突然停电了,原因是电路中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2、电是一种重要能源,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可以发光、发热、产生动力等。
3、不注意安全用电,可能会造成(火灾)和(触电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常见的电源有(干电池)、(蓄电池)和(发电机)。
5、最简单的电路是指由(电源)、(电路元件)、(开关)及(导线)组成的电路。
6、电路中控制小电珠亮与灭的装置是开关。开关有(拉线开关)、(扭动开关)、(按扭开关)等。
7、电路安全卫士是指电路安全保护器,它也是一种特殊的开关,当流动的电超过一定强度时,它们就会自动切断电路。
8、导体就是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铜、铝、铁等。绝缘体就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塑料、陶瓷等。导体与绝缘体的界限不是绝对的。
9、意大利科学家伏打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电池,人们把它称做伏打电池。
10、为什么说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了电,整个社会简直要瘫痪了?
答:因为电与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太紧密了。没有电,工厂不能生产、生活处处受影响。
11、什么是电路?
答:连接形成的电流通路叫电路。
12、开关的工作原理?
答:当电路被切断时,电就无法流通,这就是开关的工作原理。
13、电线为什么既能导电,又不会使人触电?
答:因为电线里面是导体,外层是绝缘体。
14、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到安全用电?
七年级英语下第五单元 篇10
-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二)教案-赵迪、李晓繁、付东辉
备课时间 备课分工 公开课承担人 2月25日星期五 主备教师 付东辉 辅备教师 赵迪、李晓繁 章节 第五章 课题 5.4平移 课标要求 及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其他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一、观察图形 形成印象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片,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请同学们欣赏下列图片 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二.提出新知 实践探索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3)连接各组对应 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translation) 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 三.典例剖析 深化巩固 例 如图,(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巩固练习] 教材33页:1,2,4,5,6,7 [小结] 1. 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 2. 利用平移的特征,作平行线,构造等量关系是接7题常用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33页习题:3题 [备选题] 1. 经过平移,三角形ABC的边AB移到了EF,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你能给出几种作法? 2. 如图,将半圆图形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其中A点到了A`点,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3.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D,AD【七年级英语下第五单元】推荐阅读:
七年级英语下第六课01-19
三年级英语下第二单元反思11-08
新目标九年级英语下第十一单元教案11-21
八年级英语第五单元02-08
转载: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反思12-03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03-23
五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教案08-21
初中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作文训练07-05
七年级英语单元标题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