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灯畅想记随笔

2024-08-16

路灯畅想记随笔(共12篇)

路灯畅想记随笔 篇1

畅想星空随笔

千变万化的星空,拥有无数个神话传说,也藏着无数人童年的梦想。

那年,正值中秋,我在自家院子里凝望着那一轮明月。淡淡的云朵,替这位大美人蒙上了一层仙气飘飘的薄纱,不禁让人想到了“花好月圆”这个词。四处吵闹的小星星们,似乎知道月亮今天要盛装出行,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剩下的那几颗,也显得有些黯淡无光。这场景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契合,给人一种清幽旷远之感。

为何满月一出现,星星就不见了呢?我轻轻地展开了畅想的翅膀……

星星们是天宫夜晚的路灯,为了二郎神这样加班到深夜的神仙照明,常工作一整夜。那天,正好是月初,神仙驾云上路的不多。几颗星星无聊极了,就结伴到嫦娥那里去玩了。

“欢迎光临广寒宫游乐园,只需一百元,即可包吃包住,任您游玩……”一颗星星大声地念出了门口的广告语。“正好这几天不忙,来游玩一阵!”于是,他们成了广寒宫的.第一批客人,住五星酒店,玩云霄飞车……还把照片发送至星界朋友圈。这下可好了,成千上万的星星都踏着“星光大道”来了,天空一下子冷清下来,而月亮上则挤得水泄不通,光亮得惹人羡慕。偶尔也有几个“冒失鬼”,不小心从月亮上摔了下来,变成了“流星”,在天宇间“游荡”……

自从星星集体翘班之后,天上“云祸”频发:夜游神与其他神仙撞云几十次有余,目前都不敢上路了;孙悟空驾着筋斗云把二郎神的爱犬撞伤了……天庭里乱成了一锅粥。天庭警局经过明察暗访,终于找到了不务正业的星星们,把他们一批接一批地赶了回去。不过,星星们还不忘那个游乐场,常在晚上偷偷来玩,之后又被天庭警察赶了回去。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群星闪耀的夜空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常常让我情不自禁地打开幻想的窗户,将思绪飘至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我真想去那里亲游一番啊!于是,望着遥远的星空,我又开始了美妙的畅想……

路灯畅想记随笔 篇2

邢庆华, 1952年10月1日生, 江苏高淳人,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 北京科学技术美学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工艺图案专业, 并留校任教。现从事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设计基础 (国家精品课程) 、色彩、纤维艺术设计、中外装饰风格、现代图案与图形设计研究、设计美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关于图案的本质》等40余篇。出版著作:《邢庆华装饰线描艺术》等21部。作品《乡情》入选南艺赴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交流展并发表;地毯、壁毯设计入选2001年全国纺织品设计展;参展2006、2007年第二届、第三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等多项重要展览。大型装饰壁画《伊利亚特》、《江城——神鸟——帆影》、《原始的追忆》、《月色清风》等分别被镇江国际饭店、武汉博物馆采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体系研究》获2003年南京艺术学院教学成果奖评比一等奖、200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纤维壁挂《婚嫁》获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荣誉奖, 重彩画《宫女》获20世纪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作品《芳馨》曾获江苏漆艺作品展二等奖。

邢庆华教授1952年出生在江苏省高淳县薛城乡一个小学教师的家庭。小学阶段, 古典名著改编的连环画成为庆华少年时代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食粮, 家中旧式厢房的墙壁上、橱柜上到处贴满了他临摹的连环画。连环画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犹如蔚蓝天空中升起的七色彩虹, 神话般的仙境在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扎下了美丽的根, 并且为他架起一座通向艺术想象世界的桥梁。

考取县中之后, 没等邢庆华念完初中, “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浇灭了他读书的梦想。“回乡知青”这个新名词使他失落地回到了家乡。16岁的他在哥哥的帮助下学会了播种、插秧、割稻等农活。

打破农村单调生活的是邢庆华画画的特长。他经常登上高高的脚手架在墙壁上挥写大幅标语, 虔诚地描绘大幅毛主席像成为他当年最荣耀的历史。1974年, 邢庆华首次参加了高淳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创作学习班。第二年春天, 他和南京知青朱道平 (现任南京国画院院长) 被派往镇江金山寺参加地区美术创作学习班。在那次学习班上, 他结识了刘二刚等镇江的一批中国画家, 并第一次见到了南京艺术学院的著名画家苏天赐、张华清、冯健亲面对金山宝塔作油画风景写生的情景;也有机会欣赏到了著名画家李山为学习班即兴创作国画的动人场面。这些难忘而宝贵的经历化作艺术的甘露滋润着邢庆华酷爱美术的心。

1978年, 美术高考恢复的良好机遇让邢庆华圆了进艺术院校深造的梦,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南京艺术学院工艺图案设计专业。四年大学生活使他永远铭记南艺教授们的谆谆教导。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之时, 邢庆华是全班唯一获得首届刘海粟奖学金的学生。

邢庆华教授十分注重专业理论和艺术创作“两条腿走路”的学习原则, 在本科期间就思考设计形式美和有关图案设计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等富于理论色彩的美学问题, 并做了大量读书笔记。留校后, 他多次参加全国高校图案理论研讨会, 相继发表了《建立一个现代形态的中国图案学体系》、《论装饰图案结构的美学价值》、《设计的“回归”——一个现代图案设计的理论课题》、《追求美的本质——对自然形图案的理性思考》等一系列关于图案设计的研究论文, 热情赞扬中国图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抽象精神。1989年, 由北京《图案》编辑部在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组织召开的第二次高校图案理论研讨会上, 邢庆华发言指出:“从理论上考察图案的审美本质主要在于形式原理的探索;从理论上考察图案生存的根基又必须涉及到嬗变的社会生活 (包括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以及逐步改变的物质基础。前者, 即图案从美学上反映出来的现象要求我们从本质上予以理论的阐述;后者, 要求我们对于社会物质基础的改变所引起的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图案的生存作出相应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这一观点印证了邢庆华教授图案设计审美研究的思想方法与实践方法的正确性。

在专业设计方面, 邢庆华教授认为只有具备深厚的艺术素质和美术创作的能力, 才能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为此, 大学期间他就为图案设计积累了许多艺术表现的经验。他曾为《钟山》、《雨花》等著名文学杂志设计了大量插图, 还与美术系著名中国画家方骏教授合作出版了彩色连环画《花裙子上的脚印》。1981年春夏之交, 刘菊清教授在工笔花鸟课期间带领全班同学去江西庐山写生, 满山红艳艳的杜鹃花将连绵的山峰装点得分外妖娆, 邢庆华选择了庐山上最美丽动人的云锦杜鹃作为写生对象, 与薛亮 (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 同学合作了大幅工笔花鸟画《春韵》, 参加了当年江苏省建党60周年书画展。他在实习阶段创作的《敦煌地毯》和毕业设计时创作的《原始风格地毯》曾分别被江苏扬中地毯厂和如皋丝毯厂成批生产, 并发表在南艺学报上。

1982年毕业留校后, 邢庆华去浙江丝绸工学院进修了一年。期间他设计的大量丝绸图案作品有的直接被浙江厂家选用投产, 受到指导老师的高度赞扬。进修回校不久, 邢庆华于1984年4月随同高孟焕、潘春芳两位教授以及江苏省轻工业厅的领导们赴北京人民大会堂, 更新江苏厅工艺美术品的陈设设计, 完成了江苏厅大厅、中厅两件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的地毯设计任务, 地毯设计稿最终由苏州地毯厂制作。

邢庆华教授为中国图案艺术的想象力感到骄傲, 认为历代中国图案的创造就是高度想象的产物, 其背后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哲学和美学根基。例如, 从中国龙凤图案的哲学意义上看,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图腾崇拜的象征性产物。在形态上, 龙凤造型是依据人们的愿望借鉴各种动物局部在理想的王国中重新构成的整体形象, 因而成为精神符号的外化, 可以说龙凤图案蕴含着超越客观事物的精神特性, 是中国图案史上最富于艺术想象力的产物。此外, 他认为中国民间艺术也同样属于高度想象的艺术。

在邢庆华教授的作品中, 想象成为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及其审美表现的支撑点, 也是一根贯穿其艺术设计思想的主线。1993年出版的《邢庆华装饰线描艺术》一书是他设计新观念的最好诠释。该画集中237幅线描作品无一不是以奇特的想象力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然而, 他始终认为, 设计的形式美才是接受想象力的真正载体。邢庆华教授发表的许多装饰画中, 想象的形态、色彩、结构、思维链接、视觉节奏、表现技巧……一切都建立在想象的方式和视觉语汇中, 将想象提升到最高境界。可以说想象成了邢庆华教授追求设计美的双翅。

无论是教学还是设计研究, 邢庆华教授总是将目光放在历史的纬度上和全球范围内加以关注, 并在他的心中清晰地画出了一条人类视觉艺术表现的轨迹。这条轨迹反映出来的内容就是从抽象到具象, 再从具象到抽象、具象的交错综合。他认为, 尽管人类早期抽象的装饰造型充满着原始和稚气, 却体现出人类追求美的原始本能;而具象则属于另一种视觉类型, 它与人类的科学发展同步, 反映出科学美学召唤下的完美特征。西方文艺复兴为代表的造型观念对作品逼真形象的追求, 一方面是由于摆脱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桎梏和高举人性解放旗帜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科学知识的给予使艺术家们有能力和条件将客观对象转化为逼真的视觉形象, 反映在设计上便产生出以自然形态为参照的装饰造型体系, 进而影响到东西方的设计行为。

邢庆华教授还认为, 人类经历了从抽象到具象造型的洗礼之后, 在设计领域, 设计家们开始在抽象与具象的相互综合中建造自己的思想营垒, 并且他们重新意识到:在综合中, 抽象的视觉能量使艺术和设计的种种迹象更具现代的精神魅力。这种历史的启迪使他进一步觉察到:抽象的结构最能表现作品的精神价值, 作品一旦走向抽象, 天生的精神就在其中。1991年至1992年间, 他连载于《浙江工艺美术》的系列论文《一个温馨迷离的艺术世界——关于对手工编织艺术的一系列研究》, 就是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探索成果。其中, 他通过“创造的起点”、“经纬意识”、“虚实空间”、“编织与纹饰”、“观念与形式的交织”、“基本技巧”、“平面与立体”、“肌理之美”、“综合的世界”、“难以估量的价值”这十个章节, 阐明了抽象与创造在纤维工艺设计中的本质特征。诚如他在论文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从人类手工劳动的创造内涵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有一根牢不可断的绳索无形中连接着人类文化延续的每个阶段。在这根绳索的前端, 似乎饱含着野生植物和原始泥土的芳香, 它为人类原始手工劳动的开端结绳记事般地点出了人野之分的标记;在这根绳索的后端, 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和发展……”这段充满激情的话语, 使邢庆华教授以中国手工编织艺术为透视原点, 看到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在抽象的结构中得以创造延伸的情景。

1994年初冬, 邢庆华教授应邀参加了在天津社会科学院举办的中国首届技术美学理论研讨会, 和徐恒醇、陈望衡等设计美学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们共同探讨了中国当代技术美学的走向问题。他向会议提交了当时刚发表的论文《论工业艺术设计的审美时延》, 并在讨论会上发言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指出“应当鉴于西方近年来工业设计侵害人性的教训而着手从理论上对中国未来设计进行有益选择。当前, 驱除大工业设计文明带来的弊端, 其因果关系虽然看起来重点是在西方 (这是由于西方工业设计起步较早的原因) , 然而, 由此引起的科技带动设计向人文环境转化的理论导向至今仍然属于全球性的。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 提倡设计文化‘回归’的思想态度显然不是指对已经过去的设计文化模式的被动复归, 而是要意识到在当代设计资源的符号体系中少不了人的主体心理结构的参与”。这表明了邢庆华教授对中国设计美学走向的鲜明态度。

邢庆华教授以饱满的热情站在教学第一线, 将全球范围内最前沿的美学思想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认为任何新知识的运用都必须建立在人类文化的整体基础上才有现实意义, 无论是原始的、古代的、中国的、外国的, 一切有益于人类文化的知识都是今天设计的重要营养, 也是设计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他以格式塔心理美学中的“完形”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构造出一个全新的“观、悟、解”的教学理念, 并将这一理念应用于教学之中,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观”, 即要求学生做到以不同方式浏览一切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 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等。在此, “观”是指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浏览方式, 也是设计中重要的积累方式。同时, “观”还包含着艺术审美的直觉判断能力, 要求学生在设计实践中锻炼出一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悟”是在“观”的前提下进行的思考和选择。面对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成果, 如果缺乏选择的能力和眼光, 就会扼杀创造力的发展。“悟”是对各种知识在自己思想线索中进行链接的整体显现, 更多属于自己的思想成果, 许多思路的创造和灵感的激发往往都在这“悟”的过程中显现出来。“悟”能够从精微而巧妙的通道中建立用系统方法解读创造核心的触发点。

属于设计美的终结, 因而成为自由的象征。“解”也是一种综合设计能力的体现。“观、悟、解”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浓缩了设计的过程, 开通了创造美的路径。学习中把握好“观、悟、解”这一理念, 就能将思想和形象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进而在更广阔的知识结构中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

在设计学院任教的二十多年中, 除了完成繁忙的教学任务之外, 邢庆华教授对科研工作毫不松懈, 他努力展开与教学相关的学术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 其中《工艺美术教学体系研究》获江苏省教育厅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南京艺术学院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独立主持研究的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设计美学》结项后, 获得南京艺术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最高资助。邢庆华教授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省级优秀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其中《论中国图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在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文化研究》上发表;发表的《论丝绸图案设计的美》、《论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论技术美学》三篇设计美学方面的论文被北京人民大学《美学》全文转发。除此以外, 邢庆华教授还出版了独立完成的学术专著和编著共20余部。

邢庆华教授于1993年出版个人画集《邢庆华装饰线描艺术》;1995年出版《西方室内织绣》;1996年出版专著《设计从这里开始——装饰图案设计的理论、技法、表现》, 该成果属于辽宁新闻出版局和辽宁美术出版社重点选题项目;1996年至1998年主编和编著两套教材《工艺美术色彩教程》 (四册, 被南京艺术学院作为全国三大艺术院校教材交流作品) 、《现代基础图案设计教程》 (五册) , 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出版编著《南京艺术学院图案教学作品集》, 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专著《平面设计》、《黑白画设计基础》, 并深受好评;2005年出版编著21世纪高等艺术院校设计教材——《色彩》 (46万字) , 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出版画集《静物色彩写生》、《静物色彩默写》、《素描设计创意》系列丛书三册, 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 邢庆华教授对日本、德国、捷克、奥地利等国家进行了实地考察, 潜心于设计美学的研究, 相继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论设计美感的文化符号意义》、《观念性色彩语言对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描述》、《论设计美学的连体语境》等专题研究论文。2010年年底, 邢庆华教授的专著《设计美学》 (36万字) 将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邢庆华教授将自己的创造精神和美学思想浓缩于笔端, 他笔下的装饰绘画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展览并获奖。1998年, 装饰画《乡情》被南京艺术学院选往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交流展览并发表, 受到好评;《婚嫁》获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荣誉奖;重彩画《宫女》获20世纪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梳妆》、《红色赋》、《爱心》、《悠古流韵》、《春韵》、《红楼展姿》、《战地黄花分外香》等百余幅作品发表在《江苏画刊》、《图案家》、《艺苑》、《艺术与设计》、《文艺年志》等专业核心刊物上;大型装饰艺术作品《祥和之歌》、《伊利亚特》、《原始的追忆》、《江城——神鸟——帆影》、《月色清风》等分别被南京饭店、镇江国际饭店、武汉博物馆采用。

2007年, 邢庆华教授作为中国文化名人被政协南京市鼓楼区委会撰文编入中国设计艺术、美术理论名家金陵鼓楼》一书, 该书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发行。邢庆华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 北京科学技术美学协会会员。

回顾邢庆华教授走过的艺术设计之路, 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始终伴随着他的创造历程。在那辛勤劳作的背后记载了邢庆华教授在教学第一线、在艺术设计中、在思想旷野里、在思考和信念的交织中的豪迈向前。如今, 邢庆华教授仍然以年轻的心态乐观地在丹青的道路上求索, 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新课题的挑战, 面对未来世界的变化多端, 作为一名高等艺术学院的教授, 一位当代美术家, 他以对事业的使命感和坚定信念, 以对艺术的百般热情及由艺术创作磨砺出来的刻苦精神激励自己, 他要用新的思想和美的力量为未来艺术设计的天空渲染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用自己心灵的智慧结合和谐时代的创新精神谱写出更加美妙动人的畅想曲!

“牛记随笔”耐品味 篇3

编辑,是老牛的"本岗"--他数十年为人作嫁,现如今已两鬓染霜;

作家,是老牛的"业余"--他把别人彻夜打牌往脸上挣纸条贴的工夫,全用到品味人生、笔耕墨耘的"爬格子"上了。

值得羡慕的是,他的"业余"极富成就--成了位极富个性、极富特色的作家。尤其是他的随笔,堪称独树一帜、独辟蹊径、独具魅力。

这个"独"字,可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是复合性,或曰"杂交"。

--收入《书生独白》一书的诸多篇什,既可称作散文性的随笔,又可称作随笔性的杂文,也可称作杂文性的散文。老牛不仅善于寓理于事、寓教于乐、寓庄于谐,而且将散文、随笔、杂文进行有机的糅合、融会、嫁接和杂交,独成一体,往往看是轻松而幽默的叙事,却内蕴真挚而苦涩的抒情,细品又是极耐琢磨和深思的哲理。犹如将水泥、大沙、钢筋混合后能构建成一曲曲凝固的音乐一样,他将叙事、抒情、阐理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形成了一篇篇妙趣横生、有鲜明个性和"混血"特色的"牛记随笔"。他这种整法,不能说不是一种创造。文无定格,不必拘泥于一体一式,自古亦然。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从体裁上讲,算散文?算随笔?算杂文?我看也属"杂交",或称"混血"。所以,《文心雕龙》的"通变篇"说:"变则可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老牛的这种创造精神,令我起敬!

二是真实性,或曰"情真"。

--读老牛的文章,像听他直白聊天,很少引经据典,更不堆经砌典、故吊书带。其字里行间,所叙所议,道道地地的敞开肺腑,情真意切,实话实说。我和他多年同事,天天在一个院里上班,深知他文中作为典型"取类"的诸人诸事,乃至故事段子,个个实例,几乎都取自身边,来之生活,几乎都有名有姓,甚至剔不出一词一语的虚假和杜撰,通篇往往达到了赤裸裸的真实!因而让人感到淋漓,觉得痛快!尤其是"老牛"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事体,诸如年近半百考外语呀,千里驱车去求画呀,妻在农村"一头沉"呀,退居"二线"慨叹多呀等等,所描述和抒发的那种苦涩、尴尬、矛盾的无奈心境,是一位处级"书生"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一种特定而真实的感情和感受。当然,这里的真实、真情,是经过作家选择、提炼、概括和艺术化了的真实和真情。生活中的人和事多得很,能够信手拈来天衣无缝地融入文章,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本事,老牛有这种本事。

三是自嘲性,或曰"自剖"。

--老牛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敢于并乐于把自己摆进去,落笔"本人",开口"老牛",或者"鄙人"……他不仅写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且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个类型,勇于自我嘲弄,敢于自我解剖,甚至自己故出自己的"洋相",自己大胆揭露自己的"短处",自己率意嘲弄自己的"丑相",使得文章倍增亲切,格外率真,情味无限。我以为,他在书中说的"老牛",不能确认仅指老牛自己,而是代表了社会一个层面的一群"牛",即一群"处级"的文化人。他敢于拿自己"开刀"、"开涮",在客观上则荡出了一种更加深刻的批判力量。他那篇《笑声中的倒退》是写大款养"小蜜"的,笔锋所到,入木三分。心想:在这篇随笔里,老牛不会再把自己摆进去了吧,不!他在结尾处写道:"老牛是一个男性公民。有人会曰:你个老家伙没钱,穷光蛋,坐在办公室内,铺着公家的稿纸,用着公家的笔墨批判别人。你真有钱,也不一定会如何呢?在下可以郑重宣告:第一,老牛不会有钱,这一辈子永远阔气不起来。第二,真正有钱了,也不会玩这种花花事儿。原因何在?毕竟受过党多年教育,素质还不算太低。如果真像他们那样作孽,首先欢迎诸位开展批判,而后撂到劳改农场,去洗刷灵魂也就是了。"说得由衷,也合情理。

四是趣味性,或曰"幽默"。

盛夏里的畅想随笔 篇4

耀光无痕,檐上电线被晒得发光发亮,苦楝树的叶子无奈发恹,缠绕的青藤无力摇摆,仿佛青春不再。

盛夏的代价太大,不得不忍受蝉那四面楚歌的聒噪不舍,以及无声的静默。

这大概是盛夏最猖狂的一支摇滚乐。

席慕容说--蝉的俗名叫“老等”。“老等,老等……”我在心里一遍一遍默念着。蝉,老等。十年的.等待,却只能撕叫一个夏天,只有短短的几个月,生命便悄然陨落。我似乎没有理由不去宽容追求生命的精灵。

刻意去遗忘烈日里声音,叶下的旋律仍不止息。即使我拼命的在冷落那股音韵,它依在那里自顾的吟唱,依旧自顾的将它的活力宣泻在这如火的夏天。我承认自己是失败的,在它的国度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即使在我的世界里它这么渺小。

我不敢用生命去赌自己在夏天里的地位,也不敢告诉夏天我有多在乎它。我不敢!

老等,让我觉得太沉重。但是我仍在这里不离不弃,犹如一具没有生命的木乃伊,活着只是为了延续另一种意义。一旦意义不再,我亦将不再。

一只蝉在我手中沉睡,枯瘦的薄壳,透明的羽翼,在风中尽展凄凉。它已经死了,而且已渐消褪。可是我如得珍品的将它收在日记本里,像树叶的标本,如飞蛾的灵柩。我曾经见过晚霞,见过红风筝,见过千寻湖,只是总找不到我应该有的心情。这日下的蝉褪撩拨了我本不该有的思绪,从未对人生如此向往。

不是所有的苞芮都愿意开放,至少在夏天我不愿这样。

没有路灯的路散文随笔 篇5

雨点打湿了公交车上的玻璃窗,黑色直发借盖了她的美丽,那深灰色的瞳孔一直盯着窗外的景色,默默流出了莫名的忧伤。

窗外的声音,光彩散发出诱人的目光,她眼神依旧渗透出无趣的感觉,她柔软细腻的手指在划着手机屏幕。

公交车内的声音,在她的世界里没有那么明显,白色的有线耳机在她耳朵发出了优雅的音乐。

灯光之下的她只是在这儿的一只小蚂蚁,她的生活只是遵循了自己,每天拖着自己疲惫身体回到了四处墙壁的地方,她脱下了沉重的外套,把包丢在一边,躺在自己柔软的床铺上闭着眼睛,寻求梦境中的白马王子安抚自己。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窗外映照她俏丽的面庞,闹钟的铃声响起打破了这个房子的寂静,她的生活重新回到循环。

她睁开眼睛,无神地看着白色的天花板,伸出白嫩的手抓了好几下才把闹钟按住关掉。

粉色的小床成为了她唯一可依靠的小窝,睡眼惺忪的她揉了揉朦胧的双眼,看着窗外的灰色地带,一下子把梦里的美好时光带走了回到现她回头无神看着屋子里罢放浄洁的杂物,干净的小茶几,摆放整齐的厨房,放在电视机上的小饰物,小小的书柜放满了她喜欢的书本,以及书柜旁边的小照片,她和她最好朋友的合照,放在床边的黑色手提公文包。

路灯畅想记随笔 篇6

——五水共治活动畅想随笔

502 张懿佳

五水,是指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五水共治即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是一个大目标、大思路。水是生命之源,我们一生中水是不可或缺的,人一生中大约要喝掉80吨水!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的质量越来越差,到处都是污水脏水,政府也下发了文件,要治水,现在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从7月初开始,白鱼潭公园南面的河道,到南白鱼潭北面的小河,早早得开始了清理河道下面沉积的於泥,之后延伸到东白鱼潭小区内的河道(也可以说是一个小湖泊)。我想:这大概是五水共治中的治污水吧!

对了,我们家也算是一个节约用水的模范家庭了吧。奶奶洗了米的水用来浇花,卫生间里有一个在洗手时专门用来接水的塑料盆,这样水可以反复利用多次:首先用来拖地、擦玻璃等,再冲厕所。我们家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大水桶。奶奶洗完衣服的水就倒到这个大水桶里,洗手多余的水也集中到那里,用来冲厕所。

在生活中我也收集了一些有关保护水环境和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如:

1、厕所的水箱一般都是很大的,可以在水箱里竖放一块砖头或一只装满水的大可乐瓶,以减少每一次的冲水量。不过要注意,砖头或可乐瓶放得不要妨碍水箱部件的运动。

2、在刷牙的时候,请关紧水龙头。

3、用收集的家庭废水冲厕所,可以一水多用,节约用水哟!

4、家里洗餐具,最好先用纸把餐具上的油污擦去,再用热水洗一遍,最后才用较多的温水或冷水冲洗干净。

5、如果家里有养花花草草的话,可以用洗菜洗水果的水来浇花。

停电记随笔 篇7

好吧,那我们也只能让他们去停了喽(我又不会发电)。幸好,我还可以去环境清幽的外婆家,可以乘乘凉,避避暑。不过,想到又有一天不能上博客,还是有一点小不爽的。

吃过饭,大人们又开始打牌消遣,我于是甚感无聊。想起那成堆的作业,和不到十天的暑假,又是一阵无语。摘抄也就不去说它了,抄抄书总是快的。看名著竟然要看《红楼》,简直是没办法,我总不能把曹老前辈怎么样吧?硬着头皮看,一天也看不了几页。这日子可何时是个头啊!

随笔记优秀 篇8

有一个女孩子,是同时进入的。以前是那种不谙世事,毫无心机的人,做什么事情总会做到尽力,从来不会去计较些什么。身边的环境实在有点可怕。一年的时间,生活、朋友、同事的洗礼,如今已经判若两人。她会去计较小事、会去玩心机。虽然无法很自信地肯定说不会去争取,但至少不会踏着别人的肩争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很懒得跟去计较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即使这样懒惰会让参与此事的人不舒服。但我也只能在心里说声抱歉:因为我的原因,让别人不爽。 想到了我才出生不久的小外甥。小家伙一天的生活就是:睡、吃、哭、拉。而且四者从不间断,不是哭就是吃,不是吃就是睡,不是睡那就是拉了,且时时刻刻有人护他周全。人一生能经历过这么一个时段那算不枉此生了。我们不奢求一生能荣华富贵,但求能安度此生。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也不过为过往烟云。烟云总会有散的那一天。

有个朋友,很喜欢某位兄台.可是这位兄台对她好象不怎么的感冒.一直在心里死死的想,又不敢做出太冒然的举动.经常会问我的一句话 就是:“我还会有机会不,”“我还会不会有希望哦”.而我会很肯定的告诉她:“在此位同志未结婚之前,你肯定是有希望的,机会人人面前平等”.然后,往往在主动联系受到打击后,都会说“其实我真的.好脆弱的,受了很多次打击了,实在是快承受不住了”.呵呵,然而在两天之后,肯定又会问我同样的问题“我还会不会有机会”,如此恶性循环.有点可恶的是,该位兄台偶尔也会轻轻拨动一下她的心弦,让她乐上一小会. 有这么这么一句歌词:“太多的借口,太多的理由,你在问我难过时怎么过;或许会好好的过,或许会消失无踪”来形容她很适当.把这些晒出来不晓得会不会遭到海扁。

打草记随笔 篇9

许多年前的七月底,该上西河套打草了。西河套就是岔林河汇入松花江后形成的一大片湿地,其间又有大圈河,小圈河缓缓流过,因其河道蜿蜒,人们就形象的称其为圈河。那是一片多么广袤的草原啊!每当红日升起,光华万丈之时,那湛蓝色的天底下便是无垠的绿浪和冉冉蒸腾的地气,大甸子上长满了一种叫小叶张的苫房草。这种草有一米高,既可苫房又可以用来打墙。如何能打墙呢?就是把草裹上泥浆制成一束束叫做拉合辩的东西,两个人再沿一个方向,一层草一层土的向上折叠,俗称为卧拉合。如此一层比一层高不就打成了墙么。干透后抹上羊角泥,墙就得了。所谓羊角泥就是掺着一截截短草和成的泥浆。

这天,我就和朋友划着自家的船儿沿着小圈河上溯。河岸上是大片的柳毛子,河边是随波摇曳的芦苇,河里是倏忽游动的白漂子鱼。船儿在宽阔平缓的水面上就像在缎子上划行,好惬意!不一会,我们就到了。只见无际的清塘小叶张草甸有如绿毯铺向天际。割草也有割草的规矩。这规矩就是在人与人交界的地方先割出一道界限以示圈占。我入乡随俗的立马下刀就割,其他人也镰刀飞舞,顿时大家较上了劲。年青时这股冲劲真好,有了比拼也就不顾热了。到晌午时,我们都已各自割到了一大片。可一歇下来吃饭,便觉烈日烘烤得不能忍耐,虽都是赤膊仍然汗流浃背。于是,大家纷纷跳入河中。这天,我割了四百捆,驮回江边时已是傍晚了。人可真怪,不到家不觉累,一进家门就觉得骨头散了架,浑身火烧火燎,那滋味不用说了。写下这些文字,我不禁感慨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艰辛;年青时要与父母承担养家的`责任,年长时要承受望子成龙成风以及为子女成家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正如妹妹所言;这辈子都为别人了!没办法,生活之于芸芸众生差别永恒!

从那天起,每逢夜班我就去打苫房草。一次,碰上个热天。草甸子上风丝没有,闷热闷热得像个蒸笼,让人连气也透不出。热也得割,否则上秋的草不好用。也就是一会工夫,汗水淌得双眼迷离。这自然界还就是怪!天越热,人越出汗,各种昆虫也就越烦人。只要你一哈腰,从草颗子中立马会飞出无数的蚊子,小咬和瞎虻,它们从四面八方扑上来,就像是去吃免费大餐。其实,这正是汗水惹的祸!

夏季的天,说变就变。正当装满了一船的草忙着往回运时,起东风了,而且越刮越大。船过圈河口来到江上时,东风掀起的白头浪,小山般成排扑上来。避不避风呢?行船的人都知道;风三,风三,一刮就是三天,指望刹风是不行的,况且还要赶回去上夜班。

看看风,又看看装满草地船,我心中评估了一下形势;感到风虽大,但只要靠边迎风便可无虞。于是,我决心涉险一博。把船放入大江后,我把双桨深深地插入江中,牢牢控制着船行方向,使船始终顶风顶浪。平日无风时,这顺水船是飞快的,但今天却走得很慢,因为一船的草太招风。

北漂租房记杂文随笔 篇10

170余年后的后辈“北漂”们找房子时,只要租金不要高的让人心醉、离单位不要远的过分,就得争分读秒地签合同了。

我原先住的小区,是某个国有工厂的老家属院,老一辈工人的作风也能从房子里窥到一点端倪:整套房子完全没有装修过的迹象,厨房门和橱柜上还刷着上个世纪末流行的浅绿色油漆,卧室里的空调看起来比我年轻不了几岁,卫生间里挂着用铁丝和白色塑料管自制的卷纸架……

房东应该是个讲究人,把两把折叠椅藏在隐蔽的柜子里,只给租客留下一张圆塑料凳。住进去几个月后,我的福尔摩斯式的室友翻出了那些红色软垫和褐色铁锈的椅子,我们又一次被带回上个世纪末。

对门的老太太则是一位时刻保持警惕的“朝阳群众”。我刚搬来没几天,第一次见到她时就遭遇了查户口级别的一连串发问:多大了、在哪儿上班、上班多久了、几个人住这儿等等。

老太太常一脸严肃,平日打招呼也鲜见笑容,嘴角永远向下拉。

总见这样的脸孔,算不上愉快,又过了一两个月,老太太再次一脸严肃地对我说:“小伙,平时有啥事儿言语一声,啊!”

啊?什么?顿时觉得她家门楣上灰扑扑的“党员之家”几个字,看起来更鲜艳了。

在这个处处陌生人的巨型城市,保持警惕应该是与人打交道时成本最低的模式。信任和互助,能算是奢侈品了吧?

跟对门老太太的友情还没来得及萌芽,就被掐断了——房东老太要卖房了。尽管无意介入别人的家事,还是耳闻了一些故事:房东老头早已过世,当了一辈子工人,没留下什么遗产,赶上房价大涨,子女们催老太太赶紧卖了房子,好留下一份便于瓜分的财产。

当时也正值毕业生大潮来袭的6月中旬。在那之前的6个月,北京房价又经历了一波汹涌的上涨,记者们采访了一个又一个恐慌的中产家庭,写出一篇又一篇充满焦虑的故事。涨价的浪头拍到租客身上,就变成高了20%的租金,以及面积更小、位置更差的房子。

前一套房子的押金,也就是整整1个月的房租,被中介小哥以N个理由扣光,打扫房间的清洁费也算在我们头上——而带人看房子时,他们素来和蔼可亲,仿佛与我们是失散多年的兄妹。

新租的房子里倒是没有遗留太多上个世纪的气息,但新世纪的气息也同样稀少——签完合同,室友惊呼了一声,原来这房子是房东“裸租”的!

我们这才反应过来,在房子里看到的桌椅、沙发、床,都是刚搬走的房客留下来的。而它们都被笑容可掬的中介小哥悉数写进租房合同的家具清单里——也就是说,如果它们稍有差池,我们交出去的押金很可能又要不保。一个大而无用的沙发占了卧室的小半壁江山,一台锈迹斑斑的旧空调挂机扔在客厅,中介小哥已经不见了踪影。我们哑然失笑。

一年一度的糟心时段结束后,生活又回到惯常的节奏。

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会生出一种熟悉感,卖菜的大嗓门儿大姐、开粮油店的腼腆小哥、小超市的高个子老板,会慷慨地免掉零头,在你没带钱包、手机又没电的时候主动说“下次再给钱”。但直到又一次搬家,才发现这种熟悉和熟悉带来的稳定感,只是一种错觉。

在北京租房两年,我终于领悟到鲁迅的那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比如,很多偶然因素都改变过我的租房故事。比如,突然一大批人要另找住处了;一个原先少有交集的校友决定来北京闯荡一番,就成了我的某一任合租室友;一个陌生的小伙涨了工资,从他以前的隔断间搬出来,搬到我隔壁的卧室······故事中不变的是,租金涨了一波又一波,室友换了一个又一个。

租房中建立的友情,总是欠牢固,可以轻易地被租金、工作、个人喜好等挤到后边。送走两位室友后,我也成了离开的那一位。

新居的房主是个老文青,卧室的两个大书柜上堆着几大卷宣纸,还留下一幅墨宝。

精装修的房子和崭新的家具电器,的确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居住的舒适度。但接下来就像小时候读到的“一双象牙筷子”的故事:一个人得了一双象牙筷子,便觉得其他餐具都配不上它;买回来新餐具后,家里的破旧家具却处处碍眼;把家具更新了一遍,发现老妻怎么看都不上档次这样没完没了地循环着。

于是钱包又继续“哗哗”地漏水,而且要花比原来多得多的时间打扫房间······

偶尔停当,宅在屋里翻开《瓦尔登湖》时,发现像我这样自以为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傻“现代人”早就被梭罗嘲笑了个体无完肤。大概,在他看来,我们都是受物欲驱使而自以为别无选择的可怜家伙,日复一日地“为维持几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而劳累不堪。”

回头看看,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座都城,能像今天的北京一样承载着这么多平民的致富梦、名利梦和面子。可能也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像今天这样,普遍的割断了各种亲族关系,孤身漂荡。

可是我们的确别无选择,对吧?

我把从山里摘来的大松果摆在书柜里,心想,等老子诸般看淡,就去山里自己盖个小屋,跟松鼠做邻居,再也不折腾租房蜗居这等鸟事,再也不当这憋屈的“现代人”。

随笔记_初三作文 篇11

雾霭了好几天,老天积蓄够了力量,逐渐下放。雨,洗涤了天空,宣泄了人生。

该庆幸的是我,因为听到了许多人围困在雨里的动态,我也安慰他们何不坐下喝杯热茶看看下雨天呢。而有幸的也是我,又可以欣赏一场雨了。

我总是喜欢下雨天。倘若在外面时下起了雨我永远不会张开伞任由雨滴落到面庞,倘若在家里时下起了雨我只会安静的看着他们而不会打开窗。雨里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饱含着生命的真谛。它既可以洗去我心头的烦乱,也可以让我想到很多,很多。

我想到未曾下雨的这几天雾霾很严重,像生活中很长时间的围绕在身边挥之不去的烦恼一样,辣的人喘不过气紧紧的扼住我的咽喉,但好在这场雨及时赶到,伴着春风,夜空,落在了我的心头,冷静了那颗火热的心,蒸腾起一片水雾。茫茫人海,哪里看得到?

我看到了雨从夜空的深处落下来,我也看得到他们落在街上,落在玻璃上,落在路人身上。有的人很爱这样的雨所以歌颂赞叹他们,那也必须有人讨厌这样的雨所以唾弃谩骂他们。但雨就是雨,他的使命就是从看不见的远处来临,匆匆一瞥滑过你的面庞,流失于眼帘。沧海桑田,可曾有一刻消失过?

我忽然想到,其实人生也想是一场雨。这雨,生于天,死于地,中间这流淌的便是雨的一生,人未尝不是。匆匆百年,伴着密密麻麻的数量,终归于泥土。

但好在雨会下雨会停,生生不息流转世间,未曾消失过,静待下一生。

记考试失利的随笔 篇12

期中考试的成绩单在黑板上一公布,同学都迫不及待的在那边看成绩。

“哈哈哈,第二名,老师诚不欺我也”顾开宇挤出人群,乐滋滋地在那里嚷嚷着。大家伙都看着他,大嘴一咧,高举双手,就差振臂欢呼高唱一曲了。

“祝贺学习委员旗开得胜,又保持千年第二的山头。”有人嘲弄道。

“千年第二又怎样,我乐意。”顾开宇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总比小夏同志跌出十名开外强得多。

我听到这时,被顾开宇点名了,抬头看看他,发现我连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嘴巴仿佛被缝上了一样,张不开嘴。但是我内心清楚的是他的话并无错处,从考试开始到阅卷结束,我都有一种惶恐的情绪在内心久久无法散去,成绩自然无法有花头。可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没有出成绩单的时候我还在自我安慰,这次考试应该没那么糟糕,我的成绩应该不会波动太大。可是现实是,我考试失利了,就连英语这个强项都破天荒的考出史上最低分,我真的无法接受。

迈着沉重的`脚步,我低着头往厕所走去。眼睛涨得难受,估计已经红了,如果被同学看见了,不知道又会被说成什么样子,如果大家觉得我是那种失败了一次就无法接受的人怎么办?我以后还能够学好吗?如果下次继续考差了应该怎么办?这些想法在我脑海中继续运转,我找不到一点思路,劝说自己保持冷静,仿佛从得知考试结果的那一刻起,我的脑子就乱了,没有办法思考了。这时我背后有人叫住了我,“怎么了,小夏,别哭呀。难道是因为考试的缘故,别担心,你那么聪明,下次考试一定可以赢回来的。”我的好朋友大力劝说我放宽心。

“可是我从来没有考的这么差?”

“没事,正是因为你这次的失败,才提醒你戒骄戒躁,保持平衡心,考试一两次并不能说明什么。你还是那个你,老虎都还有打盹的时候,我们一起分析这次考试失分的原因,好吗?”

上一篇:培训班结业仪式主持词下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