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赏析(共13篇)
飞越疯人院赏析 篇1
《飞越疯人院》
这学期上的《心理电影赏析》看了很多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美丽心灵》等,我觉得每部都很好看,都很有教育意义。不过,让我感触最深的,最触动心灵的,还是那部《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作为一部心理电影,是一部讲述本我、自我、超越的电影。
麦克墨菲是“本我”的阐释。
麦克默菲从农场送到精神病院的原因是:有暴力倾向,经常打架因斗殴;与未成年少女性交;上课时嚼口香糖等。这些行为可看作本我中的本能的表现。他对此的看法是:他不知道为什么会送到精神病院;对暴力倾向的指控他认为是诽谤;对与未成年少女性交的事,他完全承认,但并不认为不应该。当被拒绝播放全国棒球赛时,他坐在电视几千当解说员。简单说,在人们看来一些违反道德、悖于常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他一点也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像他说的:“自己一点也不认为自己的脑子有问题。”这些对于麦克墨菲来说这就是本我!因为对本我来说,没有道德标准,没有对错与是非,只有即时性的满足。另外提到他逃避工作,对工作不满,很懒也可对应本我寻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快乐主义至上原则。本我有靠想象、幻想、幻觉体验及做梦来满足欲望的神奇威力。对本我而言,它能在想象中获取满足,获取快乐。这就是“本我”。
酋长则是可以理解为“自我”。
酋长是麦克默菲进入医院时遇到的第一个病人。当时的酋长是又聋又哑。后来才知道酋长其实并不聋也不哑。对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个体虽然在年龄上已长大了,但其自我部分是如此弱小,以至于既不能听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这种情况下的自我可以既割断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又割断了与内心的交流。后来在麦克墨菲的带动下,酋长变得能听、能说、能想了。也就是说当自我通过某些方式满足了本我的要求时,它也从本我那里获得了力量。意味着作为自我的酋长已经从作为本我的麦克默菲那里获得了不少的力量,借助于获得的这些力量,它已经开始能够完成与内心的交流并可以与外界恢复联系了。这就是“自我”。
护士长拉齐德则是“超我”的象征。
影片中,护士长拉齐德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刻板、固执、对规矩不允许有一丝毫的破坏、喜欢操控一切!这就是超我的表征。心理治疗、吃药、墨菲看球赛、播放音乐等这些情节一直在表现出“超我”的行为:护士长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她严格的超我不允许任何的例外发生,她就是一切,她要求怎么做,其他人就应该怎么做。这就是“超我”。
整部影片也说明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真正关系。
比利的死意味着脆弱的自我可以被超我彻底摧毁。这也使麦克默菲与酋长充分认识到过分严厉的超我对于个体的残酷,这激发了他们克服超我的决心与勇气。这是本我与超我的搏斗。酋长杀死麦克默菲,意味着自我的成熟,自我的力量战胜了本我。但自我战胜了本我,并没有抛弃本我,这标志着建立在强大自我基础上的新人已经具有了与内心世界与外界世界进行联系的能力,正是这种心理上的成熟,酋长终于能够成功地飞越了疯人院,挣脱了 内心枷锁,开始了新生活。
飞越疯人院赏析 篇2
一、电影梗概
在国家精神病院里, 天使般外表的大护士以严厉的手段和冷酷的心肠统治病人们, 试图把病人改造为听话的、守规矩的、毫无人性的机器。病人们饱受大护士和黑男孩护工的凌虐, 直到有一天, 不受约束的墨菲被送进了疯人院。在病人中, 印第安人酋长最懂得体制的力量。墨菲在用自己的方法帮助病人治疗, 并仿佛一步步走向胜利并把狂欢节的欢快氛围传给病房里的每一个病人时, 酋长知道更严酷的压制在等待着他们。最后当墨菲从手术室被送出来, 变成了一具眼神空洞的只会呼吸行尸走肉时, 酋长知道, 他只能以某种方式来维持墨菲的胜利, 给予大护士最后的一击----在窗外冰冷的月色掩护下, 沉默的酋长敲碎了窗户, 逃离了疯人院。
二、体制化下的疯人院
这里的生活如监狱一般:一个房间里, 横七竖八, 姿态各异的精神病患者的躯体躺在床上, 严重者要面朝天花板, 四肢被固定在床上挨过慢慢长夜。死气沉沉, 固定的生活模式:面色黑黄的病人, 排成队安静地服下一粒药, 获得一杯果汁的奖励;定点开会, 深刻地毫无情面剖析病人最最尴尬的内心世界来对病人进行所谓的治疗;定时的放风制度, 严苛规矩的各式各样的规矩。病人们在外面的大厅里漫无目的地徘徊, 他们的面孔充满可怕的忏悔的神情。
三、压制和反抗
片头一开始一个穿着白衣的“白衣天使”大护士出现在画面里:婴儿蓝的眼睛, 脸孔很柔和。而她却是邪恶的象征, 她要是愤怒起来, 她要把这些精神病人的的四肢一条一条地撕碎。在医院医生掌握着立法权, 大护士是行政长官, 相应的配备严格的医疗制度, 他们据此可以认定一个人是否发疯。这种时刻, 人性服从制度, 制度造就人性。如果一个人确实发疯了, 这种完美的医学及其临床会有效的控制病情。如果一个人并没有发疯, 那么这套理论会通过无时不在的宣传, 控制你的脑袋, 控制你的心灵;如果这个理论不能控制你的大脑, 那么疯人院有专门的“电疗”, 强行刺激你过分倔强的神经, 让你身体崩溃神经错乱。甚至给你做额叶切除手术。让你变成一个还可以呼吸充气的瓷娃娃。大护士代表美国一体化体制对人性的压抑。
一天, 在这种死一般的精神病院里, 青年男子墨菲被押往精神病院。因为随附的病例中说该青年在教养院胡作非为, 玩弄了一个未成年的15岁姑娘, 所以请医院诊断是否真疯而送进精神病院。墨菲是一个身强力壮、性格豪放的不受约束的青年, 性格像外皮磨损的棒球的那种坚硬的强悍。墨菲进入疯人院后, 他向这里的制度发起了宣战:要求放低音乐音量、改变时间表来观看比赛、溜出去划船钓鱼、开圣诞狂欢会等等。病人们开始有了生气, 体验到一种发自生命内心的愉悦。一直机械、呆板地重复程式的病人们, 开始产生新的反映, 如有病人对大护士进行质问, 有病人可以大声哭泣着要自己的香烟, 也有病人敢质疑大护士的规定了。而在所有病人中, 变化最大的是医院中“病得最厉害的一个”酋长。在墨菲的教导下, 酋长不但明白了如何打球, 而且他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也就是说具有了支配、控制局势的能力。酋长在墨菲的影响下, 自我在获取了本我的力量后变得强大起来。
四、飞跃疯人院
结尾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在圣诞夜晚会上, 孱弱不成熟的大男孩比利在病人们的鼓动下完成了“成人仪式”, 竟奇迹地恢复了说话的功能。当墨菲要带他一块儿逃离疯人院时, 比利的心理还未成熟到摆脱超负罪感, 比利只有滞留在疯人院给他制造的体制下才能感到安全。所以他拒绝飞越疯人院。但是大护士的致命精神武器压制下, 比利瑟缩着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大男孩, 并在强烈自卑感和负罪感控制下自杀了。而他的死证实了脆弱的自我被体制彻底摧毁。过分严厉的体制激发了墨菲的勇气。墨菲扑过去, 去掐大护士的脖子, 大护士没有死, 墨菲却被做了手术, 变成了白痴。在影片结尾, 昏黄的灯光下, 酋长来到墨菲的床边, 一边呼唤着他:“我们一块上路吧。”一边用枕头闷死了墨菲。酋长杀死墨菲, 意味着他彻底战胜了体制。建立在强大自我基础上的内心成熟的酋长已经具有了内心世界与外界世界进行沟通的能力, 酋长双手抱起沉重的饮水池, 砸坏了铁窗, 跳出窗户, 在深夜微弱的光线的掩护中, 飞越疯人院, 挣脱了体制枷锁, 开始了新生活。
五、结语
当墨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 大家都说墨菲搬不动, 结果, 墨菲真的就没有搬动, 但是他说了一句“至少我试过了”。是的, 尽管不成功, 但是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了, 这样就问心无愧了。是的, 要有飞跃的意识, 成不成最起码要试一试。
参考文献
[1]徐丛辉.《飞越疯人院》中的疯癫与权力[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08)
飞越疯人院 篇3
精神病人显然并不都是疯子,而真疯子则无一例外患有精神病。
关于如何对待精神病患者,尤其是疯子,人类社会可是走了一段相当曲折的道路。疯子难以管束,有时甚至会对正常人形成威胁,造成难以预料的伤害。
公元15世纪,西班牙出现了最早的专业化疯人院,用以收容那些家庭成员无法照顾的疯子。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厌恶、取笑、愚弄、囚禁疯子,视疯癫的病人为动物,肆意践踏剥夺疯子的人权。
疯子取得病人的地位,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已经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1949年,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将当年的医学奖授予埃加斯·莫尼斯(Egas Moniz?)时,这位获奖者却并没有出现在领奖台上。对于获奖原因,委员会的评价是“发现了额叶切除术在治疗某些精神疾病时的价值”。从字面上看,Moniz的工作显然为精神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事实上,时至今日,Moniz仍被认为是脑外科领域的先驱者之一。然而,他的获奖成就“前额叶切除术”今天却已被主流抛弃在外,更有人要求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撤销Moniz的诺奖荣誉。
在电影《飞越疯人院》中,意图打破牢笼、逃离疯人院的麦克墨菲最终没能成功,反倒被施行了颅脑手术,变成了一付呆板的躯壳。影片中所描绘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外科手术正是Moniz创造的获奖杰作。
在上世纪30年代,受到之前研究的启发,Moniz尝试为数十名精神病患者做了前额叶切除手术,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之所以要破坏额叶,是因为科学研究发现额叶与人的性情、性格关系密切。Moniz声称,某些精神病患者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药物治疗无法控制,接受额叶切除之后,患者变得沉默多了,行动也变得温顺起来。
电影《飞越疯人院》剧照
Moniz的手术操作以今天的眼光看来确属粗糙不堪。没有准确的定位,Moniz只是在患者的头颅上钻两个孔,然后用器械探进去在脑组织的大致部位盲探一通。
当然,比起同道中人Freeman,Moniz的术式已经算是较为文明的了,Freeman甚至发明了使用冰锥戳眼窝的惊人入路,整个手术过程凶残而快速(Freeman甚至声称可以不用麻醉)。不管怎样,额叶切除术在短期内受到了大量追捧,数以万计的患者接受了该手术。
1949年诺奖的颁布令Moniz的声望跃上了顶峰。不过年过七旬的Moniz却没能笑到最后。就在获奖的同一年,Moniz被自己的患者开枪击中。
枪手一说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说是一名偏执症患者,不管怎样,这名患者显然未曾接受过前额叶切除手术。Moniz被打了四枪,所幸没有击中要害,只是此后的Moniz只能坐着轮椅工作了。
与此同时,Moniz的成果也遭受着越来越多的质疑。更多的术后报告显示,前额叶切除术并没有像Moniz所声称的那样产生良好的疗效,反倒带来了一大堆问题。
面对同行的结果,Moniz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研究存在瑕疵,但仍辩称额叶切除术所带来的益处,还是要超过疾病本身给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这样的辩解已经无法挽救额叶切除术的声誉了。
到1955年Moniz去世时,除了少数支持他的医生外,额叶切除术基本上已经沦为一个笑柄。
不过,无论如何,Moniz毕竟还是第一个试图采用手术方式来解决精神问题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额叶切除术也不是一无是处。
此外,在当时的治疗条件下,对那些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和尝试。也许是有鉴于此,诺奖委员会至今也没有撤销该奖的打算。
而Moniz本人也绝非泛泛之辈。生于1874年的他不但是葡萄牙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奖的人,同时还是一个政界学术界的双栖人士。1917年,Moniz成为葡萄牙驻西班牙大使,并于次年担任葡萄牙外交部长一职。从政界退隐后,Moniz专心于学术。1927年,Moniz使用碘剂作为造影剂,发明了脑血管造影术。该造影术提供了一种直观的观察脑血管的方法,对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至今仍是脑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今天看来,脑血管造影术的重要性和含金量反倒要远远超过作为诺奖成果的前额叶切除术。
至于精神病患者的权利和福利,也已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精神医学的发展而逐渐改善。在今天,如果你想要飞越疯人院,至少可以不必担心被人撬开脑壳拿走一块脑叶。
埃加斯·莫尼斯(Egas Moniz)
飞越疯人院影评 篇4
我期望我是麦克墨菲,这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有点过头,却能够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在乎各种条条框框规规矩矩的束缚的年轻人,虽然他表面上或者在一些行为上让普通人无法理解,甚至是违法,但是我想他最多但是是一个不听话的捣乱分子。而有时候我是酋长齐弗,想要像麦克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却因为各方的压力只能压抑自己,选取持续沉默和放下自己的真实追求。但是也有的时候我会变成那个满脸严肃的护士长,处在一个高位用一些所谓的规矩管制其他的人,迫使他们放下自己的想法,而听从统一的规矩。或许更多的时候,我就像那群病人,盲目而麻木,从一开始就被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或者方法固定,按照统一的模式生活着,最后忘记了自己是谁。影片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精神病院中所发生的杯具故事,实际上却展现了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而最后为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有着浓重的杯具色彩。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影片以疯人院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种在当时所谓现代化管理的社会中,人们被紧紧束缚而动弹不得的恐怖景象。这种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恐怖。有人说影片中的疯人院实际上映射的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缩影。但不管是不是这样,不管是生活在哪个时代,总会有这样一种有些压抑的状态,使得人们慢慢失去自我放下本应属于每个人的对自由的追求。主人公麦克默菲的对自由的追求和最终的悲惨遭遇深深地体现了人们所受的压抑和杯具命运,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结尾是全片的点睛之作,充满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却也是最为感人的一个段落。在昏黄的光线下,酋长来到麦克默菲的床边,呼唤着他,而麦克默菲却只能报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语。酋长一边说着“我会把你带出去”,一边用枕头闷死了他。这一场景令人不禁潸然泪下,同时更令人感到了一种深重的难以名状的压抑。酋长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征着人性的回归。能够说,这部影片是对压抑人性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重重一击。
没有人愿意说自己是个疯子,我们都是正常人,然而在疯子眼中我们却是不可理喻的异类。麦克墨菲和酋长齐弗是疯子吗?在护士长眼中是的,在院长眼中是的,于是麦克最终被变成了白痴。而在我眼中,那个总是一脸严肃的护士长才是一个疯子,她所标榜的采用先进的药物与精神治疗方法,其实却把病人视如动物,剥夺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和爱好。每一天进行的谈话治疗,一遍又一遍地刺痛病人的内心,让他们不停地回忆起自己想要永远忘记的最悲痛的记忆,却美其名曰只有这样才能帮忙他们;娱乐时间放一些病人听不懂也不喜欢的歌曲,而不允许他们观看他们更喜欢的棒球比赛,哪怕是透过举手表决也依然面不改色的禁止病人追求他们喜欢的东西;当看到听不见也不会说话的酋长开始开心的打篮球时,她脸上的表情不是欣慰而是担忧。她在担忧她的权威受到威胁,她在担心她的命令受到违抗。影片中塑造的这个人物就像是一个教条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折射出她颗麻木不仁的心灵,这和麦克墨菲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疯狂的心态构成了一个十分强烈的比较和对抗。护士长就是这个人群的统治者,就是这个工业社会的代表。如果动摇她的地位,或者违反了她所规定的体制,就要受到严格的处罚,被打,被电激。在这种暴力
的统治下,使病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意见。
影片的中间,当看到麦克他们出海钓鱼,看到他们找来女子和比利在一齐,看到他们暂时的胜利和欢乐,我几乎已经完全融入进去,和他们一齐简单地快乐着,忘记了那必将来临的命运。当麦克墨菲最后被送去手术,我几乎快要落泪。这样鲜活的一个人,他的调皮和活力宛然还在眼前,却始终斗但是社会的规范,转眼间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他不是植物人,手术后过一些日子以后他能够起床,吃饭,说话,但是他已经不再是麦克墨菲,只是护士长的成功作品而已。人世间最大的悲哀,只怕莫过于此了。
酋长齐弗在逃跑之前,为什么要杀死麦克墨菲?这是一个再简单但是的问题,因为他明白,如果真正的麦克墨菲还活着,必须会觉得宁可死了,也不愿意过行尸走肉的生活。也因为在他的心中,这样的麦克墨菲存活在世界上,是一个极大的失败和讽刺。麦克墨菲以前说过,他们要离开疯人院,——获得自由对他们来说,便是最大的胜利。此刻这样的麦克墨菲怎样才能够离开,怎样才能够自由?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死去。齐弗杀死麦克墨菲,只是帮忙他作出最后的抗争,然后带着麦克墨菲的思想和期望,冲出去寻找他们的自由。
我深深的被麦克墨菲在影片中说过的一句话感动,“至少我尝试过了。”麦克墨菲因为受不了疯人院对人的压迫企图搬起一个洗手台砸碎窗户逃走,而病友们都打赌他搬不起那个沉重的台子,他并不服输,在用尽全力屡试屡败之后他放下了,落寞的走开,然后对自己,也是对所有人说,“至少我尝试过了。”
麦克墨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就是那个在深夜里撬走你自行车的家伙。他就是那个在酒吧里调戏你女友的家伙。他就是那个爬上你亲手栽的樱桃树,大肆饕餮的家伙。他就是那个酗酒唱歌,吵得你整宿睡不着的家伙。他就是一次次把你气得想抄家伙的混球,在你咬牙切齿唾骂其为人渣的时候,言辞间不会留有半点同情。然而看到最后为何大家都会为了他的死流下了一行行热泪,为他的死悲痛,怒斥那间惨无人道的疯人院和那冷血的护士长和院长,却从没想过自己在现实中也可能是护士长的帮凶。
人们更想要的是安全,而最安全的立场,就是“跟大多数人站在一齐”。麦克墨菲们之所以被打入另册,无非是他的自行其是破坏了游戏规则,大伙为了自己的安生,把他送进了高墙里面。随后,我们就把这个过程群众遗忘了,并且无比心安理得。人类的聪明莫过于,永远能够为自己找到合情合理的立足点,能够在价值决定的杠杆上表演花巧的体操,而且绝少失误。一种挑衅体制的诉求冥冥中催生出下贱的移情作用,当麦克墨菲被疯人院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时候,大家忽然又成了它的亲密战友,称他为英雄,与他一同企盼起“自由”,勾划着一次完美的越狱。而事实上自己也是将他推向死亡的众人之一。
我开始焦虑,当我把注意力集中于护士长的身上——一个彻底的理性主义者和专业主义者,原则至上,一丝不苟地做着任何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如果说麦克墨菲是我们内心某一部分的投影,护士长难道就不是我们内心另一部分的投影?在我们自以为掌握了真理的时候,当我们拒绝深入和关怀一种完全陌生的生存状态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全然无意之中做了跟护士长一样的事情?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欲除之而后快的“坏人”、“神经病”、“无赖”、“奸小之徒”,其身份是否都那么可信?
当然,这是一个能够被意识到,却无法弥补的问题。但是奥妙在于,那里的许多人甚至拒绝被唤起这种意识——当他们把自己假想成受害者的时候,他们是满足的,但是当你指出他们也可能是施害者的时候,他们却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
谁都向往自由,但是若不能直视自己人性中的天然缺陷,你并不会因这种向往而变得高尚。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5
刚开始时,我并不喜欢麦克默菲桀骜不驯的性格,他好像惟恐天下不乱,总是不断的惹麻烦,还跟其他病人赌博、带他们出去疯狂等。可是,到后来才发现这一切都是他们逼迫的,一切都是对社会的抗争。
麦克默菲跟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谈话时,总是带着一种不屑,总是给那个护士长以尖锐的回击。虽然有时他也不得不屈服,比如必须吃药,但他也能逃脱,因为他将药含在嘴里不吞下去,觉得他真的很聪明,好像他代替自己讽刺了护士长的专制,真是畅快。
为观看世界棒球锦标赛的首场比赛的抗争,这一场戏着实让我振奋,那种不屈不挠的坚持打动了我,看着那一群人都对着空白的荧屏欢呼雀跃,心中泛起一种莫名的痛……这时的护士长在隔壁看着这一群疯狂的人,脸上的表情仍然冷漠,似乎她没有一丁点感情。
比利口吃、胆怯、文弱,这个角色也给了我很大触动,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多少人喜欢他,可是麦克默菲却为了拯救他,付出了很多很多……圣诞节之夜,麦克默菲和病人们在住院大厅举行了一次迪斯科舞会,又跳舞又喝酒,将医院闹了个天翻地覆。为了满足比利对他女友的爱意,他将女友与比利安排至一个屋子后,准备在比利尽兴后完成他的逃跑计划并把比利也带走,第二天,比利在护士长的逼迫下自杀了,听到这个消息时,麦克默菲正准备逃走,如果他决定逃走而不是去找比利,他是有机会成功逃走的,然而他没有逃,而是飞奔去了比利那里,他被护士长的行为彻底地激怒了,直朝护士长扑了过去,双手紧紧扼住她的脖子,他的愤怒有多大,他手中扼住护士长的脖子就有多紧,这一幕我看到心都碎了。愤怒,心底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掐死她,掐死她……突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如此痛恨一个人。但最后,他被医院护卫打昏,接着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治疗”——额叶切除手术,成了地地道道的“白痴”。当他被放在床上后,印第安人“酋长”抱起麦克默菲的头十分哀伤地望着他,用枕头把麦克默菲闷死了。死一样寂静的黑夜,“酋长”的泪水肆无忌惮的涌出,那是怎样的一种痛。我流泪了为麦克默菲的善良、勇敢和担当,也为了他的被现实扼杀的心愿、更为了那个“吃人”的社会。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6
《飞越疯人院》一片根据坎·凯西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拍摄。影片上映后,不仅仅获五项奥斯卡奖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两项奥斯卡奖提名,并且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飞越疯人院》也是继《一夜风流》(1934)之后,又一部获五项主要奥斯卡奖的影片。
本片是美国70年代社会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出色的表现力一举夺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等五项大奖。影片虽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这一老题材,却因为其注入了新的社会意义和内涵而大获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实际上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缩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锐的讽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精神病院中所发生的杯具故事,实则却展现了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而最终为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有着浓重的杯具色彩。
从“飞越疯人院”事件看微博力 篇7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带来的是信息传播渠道和生成机制的革命,这种由传者推动的社会性媒体继而引发了信息变革和社会变革。信息的多元化造成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在潜移默化中带来制度壁垒的松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微博极强的渗透力下发生着深刻变化。本文以笔者对“飞越疯人院”事件在新浪微博的观察为依据,结合传播学的原理,分析微博的特点及作用,并据此提出微博时代政府机构改进宣传方法的建议。
一、引言
从直播日本大地震、利比亚战争等标志性社会事件,到关注甘肃舟曲泥石流、云南盈江地震,再到微博打拐解救乞讨儿童等行动,微博正将全民“围观”迅速升華成一种社会普遍姿态的力量,提供关注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社会问题的全新民意传达渠道,也对加强舆论监督、提升政府执政水平、改善社会民生、增进社会和谐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微博直播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媒生态。微博维权,给人们带来了微弱的希望,也推动了公民社会的成长。那么,微博对“飞越疯人院”事件的关注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徐武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孙志刚?
二、什么是“飞越疯人院”事件和微博力
2011年4月19日,被精神科监护治疗4年多的武汉男子徐武用被单将窗户的栅栏拧弯,撑开了足以通过身体的间隙,成功“越狱”。徐武从精神病院逃走后到达广州,4月27日下午,在接受完南方电视台采访搭乘出租车时被自称是武汉警方的人员以涉嫌危害社会安全与稳定跨省带回。这种只有在电影中才能看到的桥段却在现实中上演,一时间舆论哗然,微博也成了参与“飞越疯人院”事件传播的重要一环。
微博力,或微动力,都可以当做微博影响力的简称。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微博正在改变着我国互联网舆论载体的格局,微博已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
三、“飞越疯人院”事件的微博呈现
搜索新浪微博,可发现对于“飞越疯人院”的持续关注,从4月29日起一直持续到5月10日,在5月1日劳动节假日高潮迭起。这得益于博友的转发、评论和意见领袖的引导。他们有一线的南方都市报记者纪许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思璟、新民周刊记者杨江等,有在后台做节目南方电视台编辑徐静。他们前赴后继,面对封杀和阻力互相驰援。
南方都市报记者纪许光自4月29日零点19分发布第一条关于“飞越疯人院”事件的博文开始,至5月8日22点24分关于“飞越疯人院”事件的最后一贴,共发布或者转发22条微博,有的还附有现场图片和视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思璟5月3日至5月11日共发布或转发39条相关微博,其中包括采访武钢新闻发言人白方的音频。新民周刊的杨江在一周内也发布或者转发70条相关微博。这些以“飞越疯人院”为标签的微博评论和转发不计其数,广泛传播。其他的微博参与者,一些媒体的官方微博、媒体人、法律工作者、知名网友都参与了飞越疯人院事件的传播。
四、“飞越疯人院”事件体现的微博特点及力量
1.即时、快速,随时随地分享
与互联网和无线电话相比,微博集合了二者的优点——迅速、便捷、涵盖范围广、非线性传播方式。与广播、电视、报纸时效性相比,微博发挥了其直播的最大优势,140个字的限制,使每一条博文都尽可能的短小精悍,因此每一条微博才可以被快速转发和阅读,每条微博所承载的新闻、思想、故事乃至趣闻、笑话、牢骚才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影响到所有的受众,最快速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和求知欲,。
徐武父母被警方带走后,王思璟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徐武父母被武钢方面带走2天2夜并密谈后,双方已达成初步“和解协议”……这有效地缓解了公众对徐武及其父母的担心。
2.透明度高,接近真实
微博较传统媒体的自我审查与上级审查有着巨大的区别,他是一个自媒体,每个人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尤其是随着微博使用者的迅速增加,上级审查或删帖已经成不大可能。传统媒体的报道是一个经过加工、筛选、总结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权力审查后的结论。微博由于缺少人为的阉割与屏蔽,更多的丑恶得以暴露在阳光下得到传播。在微博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每个人的诉求都得以表达。这样就造就了事件传播的高透明度,尤其是公共突发事件时,受众可以通过微博第一时间知晓事件的进展,通过不同信源的修正,使事件的传播更接近真实。
3.低门槛,草根化,高度平等
每条140个字的限制,微博从发布媒介上拉近了专业作者与业余网民之间的距离。即便你不能像作家、记者那样长篇大论,你也可以轻松、自由地在微博上释放心情,记录生活点滴。在微博上,每个人都可以表明对“飞越疯人院”事件的态度,虽然很多都是情绪化的对强权和垄断的仇视。
4.个性化传播,现场感丰富
记者谭翎飞指出,微博意味着人类信息传播的革命,“传媒由政治寡头或商业帝国控制的时代将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公民控制的时代”。正如他所言,微博使媒体平民化、大众化,人人都是新媒体,由于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带来了传播的个性化。 此外,随时随地的分享造就了传播内容的生动和强烈的现场感。比如纪许光在遭到武汉警方跟踪后写道:“图中穿横条T恤者,叫嚣:‘记者算个屁,在这里(精神病院)我说了算。”在这里,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断得到了又一次有力的证明。
5.裂变式传播,效果显著
在微博中,“分享”与“发现”不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机构的特权,而是成为人人可能享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演变成为一种几乎是以几何级数倍增的力量,并且必然要在公共领域产生影响——不论它是作为一种建设性力量的积极影响,还是作为一种破坏性力量的消极影响。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每一个微博用户发出的任意一条信息,只需要六次点击就可能传递到任何一个微博用户的界面。而对于一条热门信息而言,被转发六次的时间也许只在几秒钟之内。这种病毒似的传播模式利用普通网民之间口口相传、相互转发的口碑式传播渠道,快速而有效地把要推广的信息、品牌或产品发布到千百万普通网民中去,在极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正是这种裂变式传播,使微博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6.意见领袖动员,粉丝积极互动
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他们具有积聚性、集权性和跨界化的特点。正如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所言,就信息或言论扩散的特征而言,微博呈现出塔形结构。处于塔尖的是传统概念中的“舆论领袖”。他们发布信息,使其微博成为舆论始发地;他们转发和评论,将事件迅速推至舆论高潮;他们设置议题,改变舆论进程中议题走向。舆论领袖的“呼风唤雨”引来粉丝的围观,这种围观的力量汇聚成巨大的信息流,某种程度上成为左右公共事件走向的力量。“飞跃疯人院”事件中,武钢在网络围观及媒体轰炸下由最初的缄默到之后的被迫澄清便是明证。
7.去中心,多元化传播
在微博上,似乎可以看到传播时代向交流时代的转向。每个人或者网站都是一个信息接收中心,也是一个信息发布、中转中心。在微博时代,每个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获取者所拥有的权利完全是对等的,不仅在整个网页上每条信息占有的位置相等,而且每条信息的最大字数限制也相等,唯独不同的是排列顺序。
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所谓的公共领域“原则上是向所有公民开放”,“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他们的意见”。从这个角度讲,微博创造了一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背景的公民共同参与的众声喧哗的空间,真正地成为了多元话语的集散地。
8.信息汇聚的平台,媒介整合的载体
从传播形态看,微博以电子传播的方式,完成首次信息的聚合,这是一种互联网语境下用户“直播”的平台,由于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与公开性,热门话题产生时,能在短时间内汇聚大量的人气,并生成一个个的话题圈,这些圈子之间又相互交叉,信息互通。而把微博的内容转移到报纸、电视、广播上,则实现了信息的二次传播。微博再将报纸、电视、广播的信息嵌入微博的平台,则实现了信息的新一次整合。微博作为一个信息汇聚的平台,媒介整合的载体,为传统媒体的转型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路径。
五、关“于飞越疯人院”事件的两个缺憾
1.碎片化
整体而言,微博就是一个又一个散落的碎片织成的“碎片之链”,微博的只言片语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它会带来语言和思维的碎片化,微博网友则更接近于传播学意义上的“即逝公众”或“短暂群体”,而不是哈贝马斯所说的能够“理性讨论”的民主社会的公众。
2.身份的断裂
在微博上,我们可以看到公众人物、政府机构、公司或者有特定职业身份的人,他们在上发言的时候,其实并不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存在身份的断裂,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伍皓。对公众人物来说,这基本上是不可能解决的悖论。
在“飞越疯人院”事件中,王思璟在自己的微博中公布了采访武钢新闻发言人白方的录音,引起网友围观,并被一些无良媒体戏称为“调戏门”,音频命名为“武钢新闻发言人调戏女记者”,笔者以为不可取。在讲求新闻专业主义的今天,记者要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在他律缺位的情况下应当加强自律,尽量分清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
六、结语
当然,对微博的作用也不必过分夸大。没有平面媒体配合,没有社会行动,网络上的舆论再沸腾,也不会产生压力。所谓的“微革命”就是信息的放大,使得信息迅速传播,而人在接到信息之后,会产生社会共鸣,采取社会行动,这就引起政府的重视。
面对汹涌的网络舆论浪潮,当权者要有足够开阔的胸怀,宜疏不宜堵。相比于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革命,以及在这场革命中积极自我更新的公众,我们的一些管理者,特别是基层的官员们的思维,还停留在遥远的冷兵器时代,截与堵,仍是他们的关键词。于现实,就是在机场将上访者堵在厕所里;于传统媒体,就是让治下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噤声,于网络,则是想办法公关删帖。这种基于被动防守的做减法的方式,把社会问题隐藏起來,如同是将毒疮搞成人体彩绘,终究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积聚矛盾,增加最终解决的成本,于建设和谐社会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因势利导,注重网络时代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尤其是利用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是探索新时代宣传手段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美,谢尔·以色列.微博力,2010.
[2]郭亮.微博将带来社么.2010.
[3]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2011.
[4]《南方传媒研究》第21辑.微博时代,2009.
[5]石剑峰.《胡泳谈全民微博与公共参与》.
[6]张跣.《微博与公共领域》.
[7]突发事件报道工作坊.《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飞越疯人院赏析 篇8
一、故事情节:
飞越疯人院是1975年导演米洛斯.福曼根据肯.西克的小说《飞跃布谷鸟巢》改编而成。故事的主人公叫麦克墨菲,由尼克尔森饰演,由于他生性好斗犯了法,被抓去了农场改造,由于他不堪农场的残酷装疯,所以他便被送去了电影中所讲述的那家疯人院里。当墨菲来到这里以后他发现,这里的环境比在农场里好不哪去,而且更遭。每天所谓的疯子病人们,在医生的“巴浦洛夫摇铃”的提示下吃药,而且要在被盯视的的情况下把药服下去。作息时间一成不变,没有电视娱乐节目,处处是极度压抑的气息。
主人公墨菲于是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开始了抵抗。首先,由于墨菲喜欢棒球,而且美国棒球大赛直播在即,所以墨菲在病人讨论会议上把晚上看棒球电视直播的提议说了出来,但是参加的九人会议中只有三人同意,另六个人惧怕着院长瑞秋小姐的眼神。会议以麦克墨菲的失败告终。在休息室里,病人们在那里玩着无聊的纸牌,有的在那里发呆,墨菲不甘,又一次怂恿大家逃出疯人院去市中心的酒吧看棒球直播比赛,大家都认为这是儿戏。墨菲指着旁边的沉重的金属水筒说:“我打赌,若我能举起这个大桶,大家就跟我出去看棒球比赛。”大家以为根本不可能,从来没有人举起过它,所以便跟注。最后,墨菲使尽平身的力气,尝试了多次,那只金属筒在那里岿然不动。墨菲气愤的瞅着大家,眼神里透着几丝失望,说:“但是我试了,对吧!至少我试了!”疯子们都认为他疯了。
故事的情节又转到了潮湿的体育场上,墨菲望着铁栏网外面停着一辆客车,于是会心一笑。他借高大的“酋长”的肩膀越过了铁网,自己开着这辆客车载着疯子们兜风,然后偷了一艘渔船让大家感受海洋的浩瀚,天空的蔚蓝。他想让大家明白外面的世界其实很精彩。电影的镜头从疯人院的小视角转到了广阔的海洋的大视角,视角明亮、广阔。
然后电影进行到了高潮,墨菲把两位应召女郎引入疯人院,墨菲把医院的一名看护收买,深夜里,开了一次疯狂的party,把疯人院搞得一塌糊涂。墨菲把医院的的门窗打开,坐在窗前陷入沉思,表情多次变换,有甚慰、有迷茫、有憧憬,亦有无奈。但是他没有逃走,第二天的早晨,他躺着在打开窗子边旁的地板上。院长瑞秋很是愤怒,她把故事里的一位名叫比利的人叫过来(故事中比利被发现和一位应召女郎赤裸的睡在一起),无情的揭示了他的弱点,扬言这次绝对不会饶恕。比利由于害怕,割喉自尽。这次墨菲无法忍受,暴怒的用手死死地掐着院长瑞秋的脖子,最后墨菲被一名医院的看护砸晕。
故事到最后,医院里凡是认识墨菲的都说墨菲逃走了,真正的“飞跃疯人院”了。但是故事里的那位高大“酋长”在夜里看见了被送到病床上来的墨菲,这时墨菲表情呆滞,不能言语,头上有两道手术伤疤,他被医生实施了脑前叶手术。这种手术曾被用来治疗那些性格异常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和严重强迫症的患者,经过手术后,这些患者无不变得非常驯良和温顺。酋长看着痛苦的墨菲,用枕头把墨菲捂死了。他走到墨菲生前没有举起的大水桶旁,吃力的把它举了起来,然后走到窗前扔了出去。然后酋长爬过窗户,逃走了,镜头切换,又由近变远。他的前方是葱郁的树林和蔚蓝的大海。酋长说要带墨菲的灵魂飞越疯人院。故事结束。
二、剧中人物:
老头子哈定:留着绅士胡子,带着老教师们带的大眼镜,始终认为他的妻子要出轨的精神病人。剧中哈定是个见风使舵的老滑头,他既不敢惹怒另类的墨菲,也一如既往的阿谀奉承院长瑞秋。在墨菲打赌要举起那只水桶的时候,他坚定地压了20美元。他是疯人院里认为精神最正常的人,医生是这么认为的。最后当酋长破窗而逃的时候,镜头里是他隔着铁窗望着逃出去的酋长,意味深长。他代表着社会的中上层人物,中高收入阶级
矮子马提尼:剧中一位善良淳朴憨厚的矮子,他喜欢墨菲的特立独行,墨菲所有行动想法他都大力支持。在剧中,他是医院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被极度压抑的人物。打赌的时候,他赌5美分,而上面的哈定老头则是20美元,是马提尼的400倍,可见疯人院里也是有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他代表着社会的被剥削压抑的底层劳动人民。
口吃的比利:剧中是一名口吃严重的年轻人,而且患有恋爱狂想症。最后他被院长瑞秋发现赤裸的躺在场上,当他被叫来训话的时候,比利的口吃症状突然好转了不少。但是当瑞秋直揭他的弱点的时候,他的症状有严重起来。最后他害怕被电击等残酷的惩罚,割喉自杀。他代表着社会的青年阶层,有憧憬,有弱点。
契士维克:里面一位带着大眼镜秃顶的老头,有着倔强的性格,也有着一腔充满自由梦想的老头。在剧中,他坚定的站在墨菲的那边。一次在讨论会上发脾气搞乱,被医生拉到特殊医疗室进行可怕的电疗。他代表着社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有自由梦想,有自由意志,但处处被压抑。
院长瑞秋:剧中的一名道貌岸然的的白衣天使,她处处压抑着病人们,利用固定的作息时间让所有的病人遵从臣服。若有的病人抵抗自己的意志,便会受到对待精神病人残酷的惩罚。瑞秋差点被墨菲掐死,最后给墨菲进行了残酷的“脑叶切除手术”。她代表着统治阶级,冷酷无情,看上去正义凛然,但是处处反对着人民的意志。
卷发看护:剧中里一名冷酷无情的医院看护,以暴力维持着疯人院的秩序。他代表着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高人酋长:剧中喜欢拿着笤帚扫地的大个子,大家都叫他酋长。疯人院里的人都以为他又聋又哑,但是麦克墨菲在和他交往中慢慢发现酋长既不聋也不哑,他不在沉默,不再静观着医院里的非人制度。篮球场上,墨菲让酋长不再麻木,能把篮球放到篮筐里,这是对墨菲的良苦用心的回应,他不想让墨菲这样的人绝望。最后酋长把已被医生弄成植物人的墨菲捂死,他不想让墨菲就这样行尸走肉的活着。最后他搬起了那沉重的水桶,破窗而出。他就是社会上的沉默的大多数。
三、影音之外
被称为红色罗宾汉的切.格瓦拉一生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着,最后却被反动派用子弹洞穿了胸膛。在给他妻子的绝笔诗中他写道:“再见了我的唯一,不要再饿狼面前颤抖,也不要在思念的草原上冷得发抖。”
电影《勇敢的心》里面的英雄威廉华莱士,为了抵抗外族入侵苏格兰,率本土的人民发起抗
争。在剧中他说了一段话激励了战场上无心恋战如羔羊的苏格兰人民,他说:“如果战斗,你们可能会死。如果逃跑,至少还能多活一会儿。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你们愿不愿意?用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换一个机会,就一个机会。回到这里,告诉我们的敌人,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他们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最后华莱士没有完成自己的自由梦想,被侵略者肢解分尸示众。但是后来的人民开始觉醒,开始团结抵抗外侮。
疯人院的人们在墨菲未来之前生活似乎很平淡、很正常。但是有人说一直处于苦中就不觉苦了,这就是在强权统治下被压抑出来的奴性。故事中的酋长是沉默的,直到墨菲的出现,他找了希望,最后破窗而出,寻找他的梦想去了。
一个被压抑的社会,会有麦克墨菲的出现,也会有沉默的大多数不在沉默的破窗而出。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700字 篇9
导演的用意很明显,把疯人院比喻成一个小社会,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把那群疯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统治的阶级,而护士和医生则是统治者,医院的规定就是教条,就是宪法,丝毫不润许任何人违背,说句俗话,就是只许我点灯,不许你放火。在教条的规定下,你必须要严格的服从,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当片中的这些疯子,就象机械一样所不停的重复着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时候。
最终酋长那个人物,或许在杀死那个疯子的同时就已经把他争取自由的思想传输到了自我的思想当中去了。在酋长逃跑的时候,疯人院里疯子们渴望独立自由的心境也被带到了广阔的大自然当中去了。从这个结尾当中,我们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会的一丝光明。
无法飞越的老人院 篇10
《飞越老人院》,初看这个片名,吓了我一跳,真的。是什么人?因为什么要飞越老人院?是老人院有了灾难,还是有人要侵害老人院?一切,都有可能?观影之后,一切真相大白。一场轻歌曼舞的喜剧,惹出了多少平常人欢笑的泪水。然而,泪水之后,更多的是让人心酸,让人再次落泪不已。老人院,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老人心,多少令人纠结的方程。在现实面前,却变得扑朔迷离,即使拨开云雾,也难见天日……
【剧情梗概】
故事发生在一所老人院里,老葛和其他老人一样,为子女所迫,住进了像一潭死水一样的关山老人院。无论谁踏进这里,都会感受到一股等待死亡的气息。直到有一天,老葛的朋友老周也加入到他们当中。老周乐观开朗、幽默大方。为了令自杀未遂的老葛振作,同时也为了让其他老人不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组织大家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借助老人们喜欢的电视节目,唤醒大家沉睡的勇气和参与精神。他组织大家一起排练节目,去天津参加比赛。老人们充满热情地集体排练,在排练中相互逗趣,设计逃离老人院,驾车驰骋在蒙古草原上。一路上的骏马、羊群、向日葵、小河流水、蒙古人家,甚至和几个嬉皮年轻人的斗场,也让这些老人们神采飞扬,人生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一路飞驰,一路欢笑,院长的加盟护送,更让这一幕幕笑剧变成了正剧。等到这些花甲老人如愿以偿地登上梦想的舞台,完成了他们的飞越梦想时,外表健康、乐观幽默的老周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演出成功了,老人们没有等待掌声。或许,他们要的本就不是掌声。日出前,大家陪着老周隔海远望的场景,才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导演简介】
张扬,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中国内地男导演、编剧,第六代导演之一。1997年拍摄的导演处女作《爱情麻辣烫》,创造了当时小成本影片大卖座的奇迹。张扬擅长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拍摄作品,从伊朗的电影体制里,他揣摩出了一套如何在约束的夹缝中展现社会性问题的方法。张扬自称他的电影跟技术没太大关系,其实还是最本质朴实的讲故事方式。2012年5月8日张扬执导老年人的“青春励志片”《飞越老人院》上映。2014年张扬执导公益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
【观影感悟】
这是一部充满了欢笑和泪水的影片,可以让你从前笑到后,然而,欢笑过后,却让你的心如针刺一样的痛。也许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少欢乐,缺少的是笑过之后的思考。这算是一部轻喜剧吧,说它轻,因为它让你轻轻地笑,随意地笑;说它重,因为笑过之后的思索,却让你再也笑不出来,甚至想哭。
【经典影评】
亲情的关爱
臧安民
一个人的生活,最需要的是什么?名气还是金钱?或者,名气和金钱兼而有之?有一个“石破天惊”的答案,是舍弃二者的其他选择,这就是电影想要向我们展示的内容:有一种人想要的,不是名气,不是金钱,而是一种更为宝贵的东西——亲人的关爱。当一扇沉甸甸的铁门“咣当”一声关闭的时候,隔开的不是墙里墙外,不是阴阳两界,而是同一片阳光下的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阳光下的光环;另一个世界,是阳光下的地狱。观众们是亲眼看着那扇沉重的铁门“咣当”一下关闭的。我们不否认,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尤其是近年来,对于落后农村的留守儿童,对于城乡结合部的空巢老人,全社会都给予了过多的关爱。因为,他们,本身就值得关爱。可是,永远不会有人想到,还有一些边缘人物,处于更需要关怀的领地。他们,就是那些老人院里的老人。老人院,又称幸福院或者养老院,在这些称呼当中,不管哪一个,听上去都要比留守儿童更幸福,要比空巢老人更惬意。是呀,有什么理由,再去关注这些生活在蜜罐中的老人们呢?还有什么理由让这些老人再“兴风作浪”呢?如果有,一定会有人说,他们是闲的吧?正如影片中有一个角色说的:我爸呀,我知道,他一喝点酒,就开始作;你说在老人院多好,什么都不用操心,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这么幸福的日子,还作什么呀?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多么名正言顺的借口!掷地有声,言外之意,有过多的无奈:儿女们把你送上天堂,你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愤慨之意,无以言表。然而,生活果真如此吗?老人们需要的,仅仅是一日三餐,三饱一倒吗?恐怕未必如此。我不知道,我们给了儿女们多少无微不至的关爱。我只知道,我们要是把给儿女们的爱,哪怕是一半的爱给予老人,他们也会受用不尽,感恩涕零。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从老人那里接受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关爱,全都无私地传递给了子女,却为什么不肯把一半的爱回报给老人呢?纵不回报,却也罢了,又为什么以一点点利益之争,置父子亲情于不顾,偏偏要令老人抱终天之恨呢?我们人类所深恶痛绝的狼子野心,恐怕也莫过于此吧。好在,人心向善,虽久殊途,亦必同归。最后的皆大欢喜,应该是所有演职人员的初衷吧。
深刻地揭露了现实处境的同时,影片也表现出唯美的追求。老人们在院里排练打麻将的训练,老胳膊老腿的,为了躲过院长的监督,做出了各种各样让人捧腹不禁的举动。那一个个出神入化的表情,和院长无所不在的看管,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学校里的孩子。家属们“出了问题谁负责”的话语,多么像学校里学生们家长的语气。孩子们还小,不知道他们的未来,应该由谁来负责。而老人院里的老人,却是“曾经沧海全为水,除却巫山都是云”的老练。只为了一个突发的念头,关山老人院里的老人们,坚定了信念,要去天津参加比赛。然后动用了自己的社会关系,齐心协力,成功飞出了老人院,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想,这也是影片命名为《飞越老人院》的原因吧。
飞越疯人院大学生的观后感 篇11
而在最终一次剧烈的反抗被镇压后,麦克被当局的强力电击变成了真的精神失常者。当晚,以往形神呆滞,而被麦克的精神所唤醒的酋长在呼唤麦克一齐出逃,却失望地发现那个自由战士麦克已经死了的时候,用枕头闷死了病床上的麦克,带领大家逃出了围着高高铁丝网的疯人院。
麦克死了,他是被自我唤醒的酋长闷死的。疯人院里,仅有酋长明白麦克被从肉体上剥夺了反抗精神以后将会生不如死。麦克就是自由精神的体现,当自由不再时,可贵的生命也不再可贵。我最终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了。借助于酋长的手,麦克用他的死实现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呐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麦克和自由精神同在。
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12
看完这部电影,我泪流满面。这部电影很感人,也很有教育意义,它诠释了爱情,亲情,友情。
影片开始讲老头老太太们在老人院的平常生活。虽然老人院的生活是这样的真实而无趣,但是这些熟悉的老演员们尽情的把他们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观众,我看后还是很感动的。
影片中有很多感动我的情节:
场景一:老葛爷子在梁上挂白布想上吊,却没上吊的情节,我没忍住流泪了,我突然间理解他老人家的无奈心伤和绝望中的一丝舍不得,生命何其可贵,但有时又真的有过不下去的感觉.......场景二: 当老人们在行驶的途中看到驰骋的野马时,爆发出阵阵孩童般的欢呼声,那一刻我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喜悦。这样的旅途,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是辛苦的,但又是他们向往的生活。我欣赏他们对梦想的执着!
场景三:在河边野餐时,老太太消好了苹果给老周吃,老周会心地笑了并接过苹果;在小河边,老周摘了几朵鲜花送给老太太几朵鲜花,老太太羞涩的笑了;在医院里,老周病重躺在床上,老太太握着老周的手,老周说:“你陪着我,我觉得很幸福......”;在夕阳下,老人们一起看海,老周躺在老太太的身边,尽管老周病重,但老太太脸上一直挂着满足的微笑......那一刻我感觉他们很幸福!
我曾经问过自己,究竟什么是幸福?曾经我茫然的摇摇头。现在我在这部影片里找到了答案:幸福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过的很快乐;幸福就是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心里很踏实很满足;幸福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幸福就是相爱的人能够在一起......我希望我能拥有自己的幸福!
本部影片让我流泪的场景也有很多:
第一次流泪是他们在河边野炊,院长追了来。爱喝酒的老头骂儿子,老林老头说自己无儿无女说自己最後的愿望就是希望走出老人院而不是坐着等死。演得真好,虽然是平常话,但觉得真实。我并没有过家里老人住老人院的经历,但设身处地的想想就会理解他们,谁也不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奉献一辈子,而到年老时却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等待死亡。
第二个流泪是在老头们表演完节目,将死的老周说的一番话,老人院里只有他隐瞒自己的重病和家事,老人最后的遗言还是对远嫁女儿的牵挂,最后的愿望是在海边看日出,也许也只是想离自己的女儿近一点吧。物伤其类,殊途同归,无论多么风光的人生,晚景到底是凄凉的,那时候的自己已经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已经独善其身,看透了人生,已经与这个世界和解。所以,才有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影片结束后,小窗口放出拍摄花絮,写出每个演员的年龄,又是很震撼。老艺术家们仍然焕发了艺术的青春,饱含创作的激情,真令人敬佩和感动。
本以为影片会让人思考老年化这个社会问题,只揪出精髓,我想可能就是告诉我们当下,时间很长,爱很短。
你有没有给家人打电话告诉他们你爱他们,即使没有在身边尽孝道,但仍然惦念着他们?我爸曾经说过,一个家,如果没有老人可以奉养,这个家就不完整,过年就没有意思,节日也失去意义。我听了很受教,这样冷漠的时代,爱变得更奢侈,更有附加,更难付出。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事件,让爱难以开口。善待你的家人,因为他们才是你生命中一直的存在。而且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最后,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飞越老人院》,我愿意推荐给所有做子女的人。有些电影,不仅能让你想点自己的事儿,还可以净化灵魂。在我看来,《飞越老人院》就是这样的电影、寝室:418
《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13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还在止不住的流眼泪,脸上的妆花了,可是对于一部看完让人从心灵到肢体都感动到舒服的电影来说,这点算什么,妆补补就是了。心里头想着有些“东西”可能不趁现在等到失时就永远不能弥补了,这便是世上最大的遗憾,不管是谁。
说实话,要不是别人掏钱集体观影,我想我也不是那个会自己掏钱走进电影院看这部《飞越老人院》的观众。许久以来,看的都是那些进口的大片和那些明星效应噱头打得响的电影,因为跟风因为谈资因为小小的虚荣心。看完觉得不错的就写上百八十字的影评,觉得不是很理想的就缄口不言,总是在各种挑剔中穿梭游走。看完《飞越老人院》心里有些堵得慌,为现在的自己更为未来的自己。
故事内容很简单甚至是单调,没有大牌偶像明星,没有超级英雄拯救地球,没有流芳百世的.绝世爱情,没有热血大义的口号,没有血腥枪战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一群年龄加起来上千岁的被子女送进老人院的老人们,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梦想,带着自己排演的节目电视台参加比赛的小故事。可是就在这短短的100多分钟里,在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与渴望。老人们不想在“老人院”被管制的生活,希望带着自己的节目参加比赛,更加渴望着跟孩子们的沟通交流。
电影里爷爷讲给孙子的那个关于麻雀的故事最让人感动,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它也是现实写照。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对陌生人宽容,却常常伤害身边最亲近的人,忽略他们的感受,甚至想远远逃离他们,殊不知他们才是这世上最爱我们的人。
我们这些还算年轻的80后们靠自己的努力在都市打拼,总觉得自己没有太多钱,没有过硬的后台,一心想攀爬的更高些,再高些。只为那养眼的风景和舒适的生活,可是时间却抛弃了我们,等我们回头的时候,他们早已两鬓斑白,甚至已经远。想想老祖宗留下的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心中后悔莫及却已无力挽回。
他们需要的不是豪华的大房子和昂贵的礼物,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见证你的幸福和你那颗不会因为他们衰老儿抛弃的心。趁着现在还有机会,多给父母一些关心和爱吧,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