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老人院 观后感

2024-11-08

飞越老人院 观后感(共14篇)

飞越老人院 观后感 篇1

观《飞越老人院》有感

看完这部电影,我泪流满面。这部电影很感人,也很有教育意义,它诠释了爱情,亲情,友情。

影片开始讲老头老太太们在老人院的平常生活。虽然老人院的生活是这样的真实而无趣,但是这些熟悉的老演员们尽情的把他们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观众,我看后还是很感动的。

影片中有很多感动我的情节:

场景一:老葛爷子在梁上挂白布想上吊,却没上吊的情节,我没忍住流泪了,我突然间理解他老人家的无奈心伤和绝望中的一丝舍不得,生命何其可贵,但有时又真的有过不下去的感觉.......场景二: 当老人们在行驶的途中看到驰骋的野马时,爆发出阵阵孩童般的欢呼声,那一刻我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喜悦。这样的旅途,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是辛苦的,但又是他们向往的生活。我欣赏他们对梦想的执着!

场景三:在河边野餐时,老太太消好了苹果给老周吃,老周会心地笑了并接过苹果;在小河边,老周摘了几朵鲜花送给老太太几朵鲜花,老太太羞涩的笑了;在医院里,老周病重躺在床上,老太太握着老周的手,老周说:“你陪着我,我觉得很幸福......”;在夕阳下,老人们一起看海,老周躺在老太太的身边,尽管老周病重,但老太太脸上一直挂着满足的微笑......那一刻我感觉他们很幸福!

我曾经问过自己,究竟什么是幸福?曾经我茫然的摇摇头。现在我在这部影片里找到了答案:幸福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过的很快乐;幸福就是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心里很踏实很满足;幸福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幸福就是相爱的人能够在一起......我希望我能拥有自己的幸福!

本部影片让我流泪的场景也有很多:

第一次流泪是他们在河边野炊,院长追了来。爱喝酒的老头骂儿子,老林老头说自己无儿无女说自己最後的愿望就是希望走出老人院而不是坐着等死。演得真好,虽然是平常话,但觉得真实。我并没有过家里老人住老人院的经历,但设身处地的想想就会理解他们,谁也不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奉献一辈子,而到年老时却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等待死亡。

第二个流泪是在老头们表演完节目,将死的老周说的一番话,老人院里只有他隐瞒自己的重病和家事,老人最后的遗言还是对远嫁女儿的牵挂,最后的愿望是在海边看日出,也许也只是想离自己的女儿近一点吧。物伤其类,殊途同归,无论多么风光的人生,晚景到底是凄凉的,那时候的自己已经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已经独善其身,看透了人生,已经与这个世界和解。所以,才有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影片结束后,小窗口放出拍摄花絮,写出每个演员的年龄,又是很震撼。老艺术家们仍然焕发了艺术的青春,饱含创作的激情,真令人敬佩和感动。

本以为影片会让人思考老年化这个社会问题,只揪出精髓,我想可能就是告诉我们当下,时间很长,爱很短。

你有没有给家人打电话告诉他们你爱他们,即使没有在身边尽孝道,但仍然惦念着他们?我爸曾经说过,一个家,如果没有老人可以奉养,这个家就不完整,过年就没有意思,节日也失去意义。我听了很受教,这样冷漠的时代,爱变得更奢侈,更有附加,更难付出。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事件,让爱难以开口。善待你的家人,因为他们才是你生命中一直的存在。而且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最后,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飞越老人院》,我愿意推荐给所有做子女的人。有些电影,不仅能让你想点自己的事儿,还可以净化灵魂。在我看来,《飞越老人院》就是这样的电影、寝室:418

姓名:周 帆

飞越老人院 观后感 篇2

一、电影梗概

在国家精神病院里, 天使般外表的大护士以严厉的手段和冷酷的心肠统治病人们, 试图把病人改造为听话的、守规矩的、毫无人性的机器。病人们饱受大护士和黑男孩护工的凌虐, 直到有一天, 不受约束的墨菲被送进了疯人院。在病人中, 印第安人酋长最懂得体制的力量。墨菲在用自己的方法帮助病人治疗, 并仿佛一步步走向胜利并把狂欢节的欢快氛围传给病房里的每一个病人时, 酋长知道更严酷的压制在等待着他们。最后当墨菲从手术室被送出来, 变成了一具眼神空洞的只会呼吸行尸走肉时, 酋长知道, 他只能以某种方式来维持墨菲的胜利, 给予大护士最后的一击----在窗外冰冷的月色掩护下, 沉默的酋长敲碎了窗户, 逃离了疯人院。

二、体制化下的疯人院

这里的生活如监狱一般:一个房间里, 横七竖八, 姿态各异的精神病患者的躯体躺在床上, 严重者要面朝天花板, 四肢被固定在床上挨过慢慢长夜。死气沉沉, 固定的生活模式:面色黑黄的病人, 排成队安静地服下一粒药, 获得一杯果汁的奖励;定点开会, 深刻地毫无情面剖析病人最最尴尬的内心世界来对病人进行所谓的治疗;定时的放风制度, 严苛规矩的各式各样的规矩。病人们在外面的大厅里漫无目的地徘徊, 他们的面孔充满可怕的忏悔的神情。

三、压制和反抗

片头一开始一个穿着白衣的“白衣天使”大护士出现在画面里:婴儿蓝的眼睛, 脸孔很柔和。而她却是邪恶的象征, 她要是愤怒起来, 她要把这些精神病人的的四肢一条一条地撕碎。在医院医生掌握着立法权, 大护士是行政长官, 相应的配备严格的医疗制度, 他们据此可以认定一个人是否发疯。这种时刻, 人性服从制度, 制度造就人性。如果一个人确实发疯了, 这种完美的医学及其临床会有效的控制病情。如果一个人并没有发疯, 那么这套理论会通过无时不在的宣传, 控制你的脑袋, 控制你的心灵;如果这个理论不能控制你的大脑, 那么疯人院有专门的“电疗”, 强行刺激你过分倔强的神经, 让你身体崩溃神经错乱。甚至给你做额叶切除手术。让你变成一个还可以呼吸充气的瓷娃娃。大护士代表美国一体化体制对人性的压抑。

一天, 在这种死一般的精神病院里, 青年男子墨菲被押往精神病院。因为随附的病例中说该青年在教养院胡作非为, 玩弄了一个未成年的15岁姑娘, 所以请医院诊断是否真疯而送进精神病院。墨菲是一个身强力壮、性格豪放的不受约束的青年, 性格像外皮磨损的棒球的那种坚硬的强悍。墨菲进入疯人院后, 他向这里的制度发起了宣战:要求放低音乐音量、改变时间表来观看比赛、溜出去划船钓鱼、开圣诞狂欢会等等。病人们开始有了生气, 体验到一种发自生命内心的愉悦。一直机械、呆板地重复程式的病人们, 开始产生新的反映, 如有病人对大护士进行质问, 有病人可以大声哭泣着要自己的香烟, 也有病人敢质疑大护士的规定了。而在所有病人中, 变化最大的是医院中“病得最厉害的一个”酋长。在墨菲的教导下, 酋长不但明白了如何打球, 而且他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也就是说具有了支配、控制局势的能力。酋长在墨菲的影响下, 自我在获取了本我的力量后变得强大起来。

四、飞跃疯人院

结尾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在圣诞夜晚会上, 孱弱不成熟的大男孩比利在病人们的鼓动下完成了“成人仪式”, 竟奇迹地恢复了说话的功能。当墨菲要带他一块儿逃离疯人院时, 比利的心理还未成熟到摆脱超负罪感, 比利只有滞留在疯人院给他制造的体制下才能感到安全。所以他拒绝飞越疯人院。但是大护士的致命精神武器压制下, 比利瑟缩着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大男孩, 并在强烈自卑感和负罪感控制下自杀了。而他的死证实了脆弱的自我被体制彻底摧毁。过分严厉的体制激发了墨菲的勇气。墨菲扑过去, 去掐大护士的脖子, 大护士没有死, 墨菲却被做了手术, 变成了白痴。在影片结尾, 昏黄的灯光下, 酋长来到墨菲的床边, 一边呼唤着他:“我们一块上路吧。”一边用枕头闷死了墨菲。酋长杀死墨菲, 意味着他彻底战胜了体制。建立在强大自我基础上的内心成熟的酋长已经具有了内心世界与外界世界进行沟通的能力, 酋长双手抱起沉重的饮水池, 砸坏了铁窗, 跳出窗户, 在深夜微弱的光线的掩护中, 飞越疯人院, 挣脱了体制枷锁, 开始了新生活。

五、结语

当墨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 大家都说墨菲搬不动, 结果, 墨菲真的就没有搬动, 但是他说了一句“至少我试过了”。是的, 尽管不成功, 但是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了, 这样就问心无愧了。是的, 要有飞跃的意识, 成不成最起码要试一试。

参考文献

[1]徐丛辉.《飞越疯人院》中的疯癫与权力[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08)

飞越老人院 篇3

当2007-08赛季库班将基德重新请回达拉斯时,这里刚刚经历了两个令人失望的赛季:一次总决赛被逆转和一次被黑八。或许连基德自己都不會对赢得总冠军抱有信心,尤其在他们连续两年败在年轻气盛球队手下之后,小牛逐渐衰老的迹象便愈加明显。然而当一切看起来都濒临绝境时,基德和诺维茨基带领的小牛却在2010-11赛季的季后赛爆发出了最后的力量。一枚总冠军戒指,让基德的职业生涯立刻变得不同。即使他在数据和历史地位上仍然无法比肩斯托克顿,但却在38岁的高龄达到了前辈也不曾达到的高度。

在职业生涯即将走到尽头前为梦想起飞的城市留下一座总冠军奖杯,基德已经做到最好了。所以当小牛在今年被雷霆4比0横扫出局时,也没有人对他和几个老家伙有任何的怨言。但是时间又来到了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是留在这里圆满地结束,还是远走他乡寻求新的刺激,基德在弥留之际显得有些犹豫。

“我爱这里,我的全家人都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也非常喜欢这里的球迷。”基德说。

但事实上,在基德决定之前,小牛并没有显示出想留下他的决心。三年900万对于任何一支球队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对于心有不甘的基德来说,如今这支夺冠后残缺不全的阵容更让他有了离开的理由。此前,库班曾极力想得到德隆,并且已经在薪金上留足了空间,这包括把特里送到了波士顿的交易。而在小牛一度非常接近得到德隆的时候,缺乏竞争力的球队阵容让德隆对小牛失去了兴趣。

“那时我和德隆在我汉普顿斯的房子里。”基德回忆道,“我看着他,他告诉我自己不愿来达拉斯的原因,就是小牛的阵容。”

好友的选择给了基德一些心理暗示。而不仅是德隆,在促使基德加盟尼克斯的过程中,诺维茨基也为冠军队友给出了最客观的建议。在即将与小牛签约的早上,基德希望在高尔夫球场找到宁静。但面对球员生涯的最后一份合同,基德的晨练显得心不在焉,在错失了一个个推杆进洞的机會之后,他对妻子和经纪人舒瓦茨说道,“我的感觉很不好。”在那之前基德并没有与小牛达成某种口头上的约定,只是在没有接受其他球队之前,无论是小牛、球迷,或是基德自己,都惯性地认为他将留下来。之后他找到了诺维茨基,尽管他知道这个与其奋战了五个赛季的队友或许并不愿意自己离开,但基德还是希望得到他的意见。

“去纽约吧!”诺维茨基坚定地说道。

小牛的球迷一定會认为德国

人的大度来的不是时候,但是对于一对经历过多次生死战,并曾经一起登上过巅峰的老将来说,从一而终只不过是电影里的理想状态,即使诺维茨基希望基德能和自己一起终老达拉斯,但是出于为朋友考虑,纽约的确是基德应该去的地方。

“我深爱着达拉斯的这帮家伙,我们曾并肩作战,而且一起得到过总冠军。你不能要求得再多了,”基德说道,“不过我觉得去纽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尼克斯的阵容配置很不错,这也是他们吸引我的地方。”

2

在达拉斯,基德几乎耗尽了他所剩无几的燃油。很难想像这个老家伙还能履行合同中的年份直到自己42岁。上赛季,各项数据都显示基德如今可以仰仗的也只有他的经验了。28.7分钟的出场时间,场均6.2分、5.5次助攻和4.1个篮板都创造了他的职业生涯新低。进攻中,他的得分手段越来越依赖于远投,因为只有三分线外的防守球员是最少的,也只有这样他那没有起跳高度的跳投才有可能出手。基德并非是一个投手,但是上赛季全部314次投篮中,三分球投射却达到了249次,占他所有出手次数的79.3%。与此同时,基德的突破已经完全失去了功力,没有哪一个球员能被他轻易地用速度过掉,仅有的17次上篮也只命中了9次。不得不说,老迈的身体让他已经丧失了攻击的威胁。或许你也已经发现,上赛季这位现役“三双王”没有再获得过一次三双。这是自基德进入联盟以来的第一次。常规赛末期仅有的一次篮板和助攻都上双(10个篮板和12次助攻)的比赛也因为只得到9分而失去了在荣誉簿上再添一笔的机會。曾经手到擒来的数据正在岁月的蚕食下慢慢消失。

而在防守端,面对新一代攻击性极强的组织后卫群体,基德的存在成为了小牛队场上最薄弱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累赘。季后赛,我们看到了无论是面对威斯布鲁克、哈登,甚至客串防守杜兰特时,基德无能为力的眼神。所有的这些都是让库班不想努力去留下基德的原因。

“你不可能找到取代基德的人。”库班在接受采访时说,“但是现在我们也能做一些事情了。基德可以接管比赛,他能帮助我们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地方。但他如今只是一名射手了。现在我们却有很多对手不得不认真防守的家伙了。”

基德的离开让库班想把队伍年轻化的愿望实现了,用他的话说,对手在防守时需要对付的是5个人,而不是4个人了。这样的话无疑是极大的讽刺,但事实正是如此,基德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当库班只为他开出了900万美元的合同时,基德就应该清楚库班的想法了。如果小牛可以为了某名球员而放弃原则的话,那个人只可能是一直属于达拉斯的诺维茨基,而不會是基德。

一切的荣誉都始于并终于达拉斯。1995-96赛季,基德第一次成为全明星是在小牛队。而2009-10赛季,或许也是基德最后一次全名星回忆,以小牛球员的身份。属于基德和球迷的达拉斯记忆,终于在今年画上了句号。

3

“我觉得自己仍然可以在比赛中发光发热。我仍有竞争力,可以帮助一支球队赢球。”当谈到自己年龄的时候基德说道。

尽管诸多年龄造成的劣势显而易见,但基德仍认为自己有返老还童的功力,尼克斯也这样认为。遗憾地错过纳什之后,基德便成为了尼克斯一定要找来的帮手。尤其在拜伦?戴维斯因伤几乎将缺席整个2012-13赛季之后,球队中便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将。无论是喜欢拿消火栓“练拳头”的斯塔德迈尔,还是场内场外都爱惹是生非的J.R.史密斯,都需要一个大哥一样的人物来给他们在生活上和比赛上做出正确导向。

“现在我整天都有空位投篮的机會了。”史密斯说道,“我的任务就是把球投中。基德可以在球场上找到任何人。他不仅可以帮我和诺瓦克,也可以帮助我们队的巨头们。”

在尼克斯阵中,钱德勒无疑是对基德的能力最有发言权的球员。他认为对于比赛的冷静判断和领袖能力,正是尼克斯队所缺少的,而基德在球场上和更衣室的出现对球队来说都是一笔无形的资产。

“那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需要在聚成一圈的时候听听他的话,这对我们意义重大。”钱德勒说道。

而不久之前还被认为是麦迪逊花园广场希望的林书豪也正缺少在组织进攻与掌控节奏上给予他帮助的前辈。就像上赛季的雷霆挖来费舍尔后瞬间变得成熟起来一样,詹姆斯?多兰也想用基德复制这样的成功案例。林书豪期待着基德对自己的调教,基德也在奔赴纽约之前就给年轻人提出了“要学會换挡”的建议。当然,在火箭出来捣乱之前,一切看起来都是非常完美的。

不过最应该感到兴奋或许是安东尼。在尼克斯他已经尝尽了领导球队的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毫无疑问,“甜瓜”是一个优秀的得分手,但是却不像科比和詹姆斯那样有优秀的掌控比赛的能力。所以当年在掘金,安东尼和球队最出色的赛季是与比卢普斯并肩作战的时候。安东尼的身边必须要有一个能帮他分担比赛压力的老将,而基德正是合适的人选。

“基德是一个能让球队运转,让球员出现在合适位置的角色。他能帮助我减轻包揽所有事情的压力,这样我和小斯都能更容易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安东尼说道,“他是能够让每名球员都融入比赛的控卫,这样我就不需要做太多的持球。现在我可以全身心投入无球跑动和进攻。”

4

在金钱与篮球之外,生活或许是基德选择纽约的原因中被忽略的。就像纳什因为洛杉矶这座城市而选择了湖人一样,纽约也从某种意义上吸引着基德的到来。尽管这是一个天堂与地狱共存的城市。但是看看纳什,在满足了与女儿离得更近和呆在一支有争冠实力的队伍之后,洛杉矶丰富多彩的生活无疑给了他极大的满足感。在这里的比赛之余,他有无数参加商业活动和娱乐活动的机會。比赛对于NBA球员来说只是一部分,没有谁會拒绝在大都市中的夜晚穿梭于名流圈的生活。对于外表憨厚,但内心不甘寂寞的基德来说也是如此。

纽约对于基德来说也许真的是个完美的选择。接下来的三年里,基德将慢慢接受并适应替补的角色,就像费舍尔那样。然后每场比赛只打二十几分钟,偶尔會送出神来之笔的助攻并引得麦迪逊花园广场的球迷和斯派克?李为他送上的欢呼声。在赢球后可以来到市内最热闹的夜店娱乐一番——当然,最好不要开车。而即使输球后回到新购置的豪宅中,也會马上享受到纽约令人心驰神往的夜晚。偶尔参加一些慈善會,结交上层社會的名人名流……纽约,就像是一个最舒适的老人院。在这里如此惬意的生活,对于即将40岁的基德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在2011年总决赛第五场结束那一刻,基德对于荣誉的追求就应该释然了。在尼克斯,他甚至可能有比留在小牛更多的赢球机會。这一次离开,没有人埋怨他的忠诚,无论是队友还是球队管理层。

“他(基德)从这里开始了职业生涯,在他的生涯暮年回到了这里,并赢得了一座总冠军。这事情发生得就像童话故事一样,是NBA里永恒的经典故事。难以置信的是,这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小牛经理小尼尔森说,“我们會想念基德的,对他的感谢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们希望可以在这里挂起一件属于他的退役球衣。”

《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4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还在止不住的流眼泪,脸上的妆花了,可是对于一部看完让人从心灵到肢体都感动到舒服的电影来说,这点算什么,妆补补就是了。心里头想着有些“东西”可能不趁现在等到失时就永远不能弥补了,这便是世上最大的遗憾,不管是谁。

说实话,要不是别人掏钱集体观影,我想我也不是那个会自己掏钱走进电影院看这部《飞越老人院》的观众。许久以来,看的都是那些进口的大片和那些明星效应噱头打得响的电影,因为跟风因为谈资因为小小的虚荣心。看完觉得不错的就写上百八十字的影评,觉得不是很理想的就缄口不言,总是在各种挑剔中穿梭游走。看完《飞越老人院》心里有些堵得慌,为现在的自己更为未来的自己。

故事内容很简单甚至是单调,没有大牌偶像明星,没有超级英雄拯救地球,没有流芳百世的.绝世爱情,没有热血大义的口号,没有血腥枪战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一群年龄加起来上千岁的被子女送进老人院的老人们,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梦想,带着自己排演的节目电视台参加比赛的小故事。可是就在这短短的100多分钟里,在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与渴望。老人们不想在“老人院”被管制的生活,希望带着自己的节目参加比赛,更加渴望着跟孩子们的沟通交流。

电影里爷爷讲给孙子的那个关于麻雀的故事最让人感动,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它也是现实写照。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对陌生人宽容,却常常伤害身边最亲近的人,忽略他们的感受,甚至想远远逃离他们,殊不知他们才是这世上最爱我们的人。

我们这些还算年轻的80后们靠自己的努力在都市打拼,总觉得自己没有太多钱,没有过硬的后台,一心想攀爬的更高些,再高些。只为那养眼的风景和舒适的生活,可是时间却抛弃了我们,等我们回头的时候,他们早已两鬓斑白,甚至已经远。想想老祖宗留下的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心中后悔莫及却已无力挽回。

他们需要的不是豪华的大房子和昂贵的礼物,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见证你的幸福和你那颗不会因为他们衰老儿抛弃的心。趁着现在还有机会,多给父母一些关心和爱吧,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

飞越老人院的观后感 篇5

老人院没有空床位,只能和老朋友拼床睡。夜半发现自己大小便失禁了,惊慌失措地不断撕纸擦拭,然后在空荡孤寂的洗水池边近乎绝望地洗床单。

蹒跚的双腿,松动的牙齿,松弛褶皱的皮肤,甚至大小便失禁,当面对身体的种种退化和不能自理时,该是怎样的心情?相比身体上的变化,儿女的不能陪伴和吝于关心更是打击。“孩子们都大了,都在忙,在忙……”老人们挂在口头的几句话是理解,更是心酸。

其中一些台词像是在脑海里打上烙印,怎么都挥不,忘不了,麻雀那一段更是如此。

父母与子女,世间还能找到比这更亲密的关系吗?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猜忌、怀疑和冷漠?是不是人性本贱,越是对自己好的亲密的人,便越是容易忽略和伤害?

总的说来,一部电影,能够用如此细腻的镜头语言给我们讲述之前不了解的老人生活,引发观众对于亲情人伦的思考,实属不易。昨天下午看的《复仇者联盟》也很好看,创意很好,3D效果很赞,可总觉风过无痕,看完了震撼了就结束了,日后我大概不会怎么经常想起这部电影(可能个人对于这种类型片不够感冒),但我一定会经常想起《飞越老人院》,思考怎样让爸爸妈妈在即将到来的老年生活里不孤单不失望。也许说教色彩略微浓厚,可是这个社会,需要。

讲好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需要生动的想象力,而讲好关于老年人和亲情这样一个已经讲了千百年话题的故事需要的就是对生活敏锐的感知力了,从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那么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和感动人心的力量。不知道我这样类比准不准确,《复仇者联盟》就像一些高深的学者所作的高深的讲座,听完讲座,我会嘀咕一句:“好高级啊,可惜我不懂……”,而《飞越老人院》就像是翟学伟老师的课,讲的东西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接触得到,人人都听得懂的东西,可经过他的挖掘和讲述,会让你觉得:“啊,原来是这样的……”并在日后生活中常常产生联想。

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

飞越老人院 观后感 篇6

《桃姐》的票房口碑双赢好像带动了老人题材的热销,与许鞍华相比,张杨这一次是用力过度了(其实他没有一次不用力过度)。那边厢叶德娴镇定自若,举重若轻,所有的功力都花在了做减法上,能不说就不说,能少说就不多说,全靠动作、眼神、表情来带;这边厢,吴天明的一番真情告白却让人不由自主想到他当年的《没有航标的河流》,除了彼时的导演变成了此时的主演,整个基调基本没什么变化,反正就是在说,看,我都这样了,我都交代了,我做的这一切都有依据了都有动机了,我是伟大的,你们感动吧?

确实很感动,但让我感动的并不是这个故事,而是这一批老戏骨,许怀山、牛犇、仲星火、黄素影、田华、刘江,老一辈的演员们除了不会喘气的和卧床不起的几乎全来了。老人院的老人们住在关山老人院,一见之下,便感觉这跟《关山飞渡》是不是有些联系,牛犇“飞来飞去”的台词差不多印证了这一点。院长也不像《飞越疯人院》中的护士长一般凶神恶煞,大概是因了老人们慈眉善目,乐天知命,不像疯人院中的一干人等兴风作浪搅得天下不宁。刘江出场就来了一个标签化台词“高,实在是高”,斯琴高娃也回复蒙古族正身,载歌载舞,没一句废话。老演员们的戏确好,只是这片貌似忽略了主要受众群,让此刻把看电影当时尚当风潮的年轻人们买票看一堆从来不认识的老人们演戏,实在是难为他们了,小情侣们在老人们的卖力演出之前能打得起啵吗?既然打不了啵,咱去电影院干嘛呢?

《飞跃老人院》对老人题材的尝试,无疑是个性让人尊敬的,但是在处理上,则显得与现实脱节太多,除了企业家重阳节看望老人把钱露在红包外面的一幕,除了对当前房价现象的一些隔靴搔痒式的评价。其他便如同密闭空间中导演与老人们一齐自娱自乐的游戏,不接地气,虚无的浪漫泛滥,对现实中老龄化现象的关照明显不足,只看到公路上天朗气清万马奔腾,所有人都是鲜花般的脸蛋,都是天使般的好人,别说坏人,连一个自私自利的都没有,顿时让人爱上这个世界,人间自有真情在,他人瓦房我的家。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大众银行的广告,梦骑士,台湾的几个老人骑着摩托环岛旅行的故事,不到两分钟的视频配上久石让的音乐,让人看到飙泪。在我看来,电影的一百多分钟真比不上广告的两分钟,老人们也曾是年轻人,老人们自我也有故事,真正的让人感动的不是老人们为儿女做过什么,这些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那情感都藏在心里,每个人的经历都比电影中描述得更加跌宕起伏,催人泪下。让咱们动容的,就应是老人们是如何把自我的梦想一以贯之,至死不渝,不为任何人,只为自我,这与年龄大小,也许并未有太大的关联。能够像坐轮椅的老人一样,真真切切,心无旁骛,不为任何理由地去完成一件让自我的愉悦的事,不是挺好的嘛。

飞越老人院 观后感 篇7

影片中那些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的一众老演员,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于中国影坛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没想到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他们又焕发出了演艺事业的第二春,以超越生理年龄的活力在银幕上活力四射,展现出老年人对于生命的渴望和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当银幕上著名的老艺术家刘江竖起大拇指,口中称赞:“高!实在是高!”时,不禁让人感慨岁月如梭。

不过,影片本身也有硬伤。此片在表现风格上摇摆不定,时而追求喜剧色彩,使情节荒诞不经;时而刻意煽情,过度渲染悲剧氛围;细节处理过于苍白平淡,不到火候。

影片将老年人的问题几乎全部归咎为下一代的冷漠与逃避上。老葛与儿子结下的二十余年的梁子,老周与女儿7年的未曾联系,将两代人的感情刻意对立起来,暴露出对于老龄社会缺少足够的研究。这也最终造成了整部作品与现实有些许的脱节。

老人驾车“逃离”养老院的情节,更令观众想起很多公路片常见的桥段。无论是在去往天津的沿途风光,还是蒙古包里的莫名其妙的欢乐场景,再到选秀舞台上猛鼓掌的评委们,我想,对生活持有判断力的观众,他们大多会怀疑:这真实吗?这种近似挠人腋下的逗乐方法,只能说拙劣。我不反对煽情,但反对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矫揉造作的生硬煽情。

不过,以《飞越老人院》的演员阵容和关注空巢老人的主题,电影本身确实值得尊重。但遗憾的是,导演缺乏对于老年人群体的真正深入研究,部分情节过于戏剧化和喜剧色彩过浓的处理使得影片变得有些轻浮,缺乏真正感人的力量,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责编:孙展)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8

犯人麦克默菲不愿在监狱里被强制劳动,于是装病来到了疯人院。他的到来,打破了病人们平静的生活。

可是有谁知道,精神病院并不比监狱好,甚至可以说是第二个监狱。护士长拉契特看上去是个尽职尽责的人,实际上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她为病人们制定了周密的时间表,一切都由她掌握。她没收病人们的福利——香烟,冷眼看着病人痛苦的模样。而“不听话”的麦克默菲则成了她的眼中钉。在早会上,麦克默菲提议看球赛,却遭到拉契特的拒绝,理由是“尽管凑够了票数,但表决时间已经过了”。当精神病院想将麦克默菲送回监狱时,拉契特却又百般阻挠,把他留下来继续折磨。麦克默菲得知被拉契特“囚禁”时,大声抗议,却毫无效果。气愤的麦克默菲终于决定出逃。

其实麦克默菲原本有三次机会可以出逃。第一次是他带病人们偷船钓鱼。病人们从未度过如此美妙的一天,高兴得手舞足蹈。麦克不忍心离开病人们,放弃了逃走。可见麦克默菲是真心希望大家能开心地活着,与道貌岸然内心扭曲的护士长截然相反。

可麦克默菲是何等聪明。他偷偷联络了他的朋友,里应外合,弄到了看门人的钥匙。他拉上装聋作哑的“病人”齐弗,准备在病人们的狂欢中趁乱逃走。但重情重义的他却又一次为了病人比利而留下。第二天早晨,拉契特看见病人们狂欢后乱七八糟的屋子,不禁暴怒。事情超出了她的控制能力,她终于疯狂了。她要把比利干的事告诉比利的母亲。深爱着母亲的比利生怕母亲被气坏,苦苦哀求,拉契特却置之不理。最后,比利痛苦地自杀了。正爬窗逃走的麦克默菲忍无可忍,冲上去要掐死拉契特。很快,麦克被一群人制服。

熄灯后,齐弗一直等待着麦克回来,可他等到的却是被切除了脑叶白质的麦克——一个彻头彻尾的痴呆。齐弗难过而压抑地坐在床边,用枕头捂死了行尸走肉的麦克。

我想,齐弗才是真正懂得麦克的朋友。如果麦克还能和齐弗交谈,他也一定会要求齐弗帮他“解脱”,这也是齐弗能为麦克做的最后的事了。最后,齐弗砸破窗户,在黎明时分飞越疯人院。

是的,《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悲剧。但幸好,齐弗继承了麦克的意志,走出了心中的阴影,逃离了这个地狱。他的出逃,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

拉契特本身是个护士,但她却有着与护士职业截然相反的内心。她根本不是人们心中的“白衣天使”。在她眼中,她的病人是她的奴隶。可事实上,那些所谓的病人们并不像精神病。也许他们原本都是正常人,却被拉契特折磨成了精神病人。真正需要治疗的,其实是拉契特啊!

麦克默菲本身是个犯人,可他却有着热情、善良的心。他处处为病人着想,想方设法让病人们摆脱桎梏,过正常人的生活。他治好了齐弗的心病,走进了这个印第安人的内心。可麦克却被那群恶人如此残忍地对待,切除脑叶白质,让他永远地“听话”下去。

说到切除脑叶白质,可真是讽刺。这项发明甚至赢得了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人们觉得这是项“伟大的发明”,是科学的一次突破,它被耀眼的光环所围绕。可是怎样?它竟被应用于这样的用途,不让人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吗?科学,不但不用来造福百姓,反而用来摧残他人,这真的是诺贝尔奖所寄予的希望吗?

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有人做着灭绝人性的事,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呢?又有多少人伸出援手了呢?只是任由那种子生根发芽,开出妖冶的花来。

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9

可是原谅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过犹不及,是我看完电影的最大感受。张杨把一个本应该去繁从简的故事,讲得流于煽情了。可能为了增强可看性,电影强化了父母和子女的冲突,也时不时让老年人“卖萌”。主角之一老葛出场没多久,就是一场情感强度很大的哭戏,他向朋友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可是老人院的同伴立马就治愈了他,他有了自己的床,有了自己的枕头,还有了自己的花,而这一切几乎是没有情节铺垫的。这其实是在刻意引导观众的情绪,而不是让观众自己在情节中体味到情感的变化。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电影的结尾,很多时候导演是通过角色把道理说出来,而不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例如老人院院长讲述自己这辈子和父母的相处其实只剩十几天的时间,老葛向孙子讲述麻雀的故事,而电影中的听众就一定若有所悟甚至痛哭流涕。电影是影像的艺术,它模仿现实,又高于现实,因为它能把生活的哲理浓缩在影像里,优秀的电影和文字的区别之一就是它是不说教的,它让观众自己去思考。所以《飞跃老人院》显得过于直白反而阻断了观众思考的维度。

另外,可能我的看法会招来大家的不满,可我仍然认为电影对父母与子女的冲突这条线索的处理是有失公允的。导演预设了自己立场,是为老年人发言的。于是电影中的子女多显得自私自利,不知感恩,子女的关心也一杆子被认为是虚伪的。电影还增加了老葛和修车儿子的冲突这条支线,可是儿子除了表达愤怒之外,几乎是失语的,最明显的就是老葛向孙子讲述当年和儿子冲突的由来,在这段讲述中很明显老葛是出于无奈,而儿子则显得不近人情,但我们并没有听到从儿子口中说出的故事,是不是会有所不同呢?宽容与和解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而理解从来都是双方的。

打破美国的体制化《飞越疯人院》 篇10

关键词:《飞跃疯人院》 体制化 本我

1975年米洛斯 福曼(Milos forman) 导演的一部展示社会生活的很有历史感的超前的经典影片《飞跃疯人院》。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敏锐而真实地预言了未来的现实面目。从人性之中层层还原得到当下的历史真实;又从事实步步归纳,得到普遍人性。

一、电影梗概

在国家精神病院里,天使般外表的大护士以严厉的手段和冷酷的心肠统治病人们,试图把病人改造为听话的、守规矩的、毫无人性的机器。病人们饱受大护士和黑男孩护工的凌虐,直到有一天,不受约束的墨菲被送进了疯人院。在病人中,印第安人酋长最懂得体制的力量。墨菲在用自己的方法帮助病人治疗,并仿佛一步步走向胜利并把狂欢节的欢快氛围传给病房里的每一个病人时,酋长知道更严酷的压制在等待着他们。 最后当墨菲从手术室被送出来,变成了一具眼神空洞的只会呼吸行尸走肉时,酋长知道,他只能以某种方式来维持墨菲的胜利,给予大护士最后的一击————在窗外冰冷的月色掩护下,沉默的酋长敲碎了窗户,逃离了疯人院。

二、 体制化下的疯人院

这里的生活如监狱一般:一个房间里,横七竖八,姿态各异的精神病患者的躯体躺在床上,严重者要面朝天花板,四肢被固定在床上挨过慢慢长夜。死气沉沉,固定的生活模式: 面色黑黄的病人,排成队安静地服下一粒药,获得一杯果汁的奖励;定点开会,深刻地毫无情面剖析病人最最尴尬的内心世界来对病人进行所谓的治疗;定时的放风制度,严苛规矩的各式各样的规矩。 病人们在外面的大厅里漫无目的地徘徊,他们的面孔充满可怕的忏悔的神情。

三、压制和反抗

片头一开始一个穿着白衣的 “白衣天使 ”大护士出现在画面里:婴儿蓝的眼睛,脸孔很柔和 。而她却是邪恶的象征,她要是愤怒起来,她要把这些精神病人的的四肢一条一条地撕碎。在医院医生掌握着立法权,大护士是行政长官,相应的配备严格的医疗制度,他们据此可以认定一个人是否发疯。这种时刻,人性服从制度,制度造就人性。如果一个人确实发疯了,这种完美的医学及其临床会有效的控制病情。如果一个人并没有发疯,那么这套理论会通过无时不在的宣传,控制你的脑袋,控制你的心灵;如果这个理论不能控制你的大脑,那么疯人院有专门的“电疗”,强行刺激你过分倔强的神经,让你身体崩溃神经错乱。甚至给你做额叶切除手术。让你变成一个还可以呼吸充气的瓷娃娃。大护士代表美国一体化体制对人性的压抑。

一天,在这种死一般的精神病院里,青年男子墨菲被押往精神病院。因为随附的病例中说该青年在教养院胡作非为,玩弄了一个未成年的15岁姑娘,所以请医院诊断是否真疯而送进精神病院。墨菲是一个身强力壮、性格豪放的不受约束的青年,性格像外皮磨损的棒球的那种坚硬的强悍 。墨菲进入疯人院后,他向这里的制度发起了宣战:要求放低音乐音量、改变时间表来观看比赛、溜出去划船钓鱼、开圣诞狂欢会等等。病人们开始有了生气,体验到一种发自生命内心的愉悦。一直机械、呆板地重复程式的病人们,开始产生新的反映,如有病人对大护士进行质问,有病人可以大声哭泣着要自己的香烟,也有病人敢质疑大护士的规定了。而在所有病人中,变化最大的是医院中“病得最厉害的一个” 酋长。 在墨菲的教导下,酋长不但明白了如何打球,而且他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也就是说具有了支配、控制局势的能力。酋长在墨菲的影响下,自我在获取了本我的力量后变得强大起来。

四、飞跃疯人院

结尾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在圣诞夜晚会上,孱弱不成熟的大男孩比利在病人们的鼓动下完成了“成人仪式”,竟奇迹地恢复了说话的功能。当墨菲要带他一块儿逃离疯人院时,比利的心理还未成熟到摆脱超负罪感,比利只有滞留在疯人院给他制造的体制下才能感到安全。所以他拒绝飞越疯人院。 但是大护士的致命精神武器压制下,比利瑟缩着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大男孩,并在强烈自卑感和负罪感控制下自杀了。而他的死证实了脆弱的自我被体制彻底摧毁。 过分严厉的体制激发了墨菲的勇气。墨菲扑过去,去掐大护士的脖子 , 大护士没有死,墨菲却被做了手术,变成了白痴。在影片结尾,昏黄的灯光下,酋长来到墨菲的床边,一边呼唤着他:“ 我们一块上路吧。” 一边用枕头闷死了墨菲。酋长杀死墨菲,意味着他彻底战胜了体制。建立在强大自我基础上的内心成熟的酋长已经具有了内心世界与外界世界进行沟通的能力, 酋长双手抱起沉重的饮水池,砸坏了铁窗,跳出窗户,在深夜微弱的光线的掩护中,飞越疯人院,挣脱了体制枷锁,开始了新生活。

五、结语

当墨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飲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墨菲搬不动,结果,墨菲真的就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 “至少我试过了”。是的, 尽管不成功,但是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了,这样就问心无愧了 。是的,要有飞跃的意识,成不成最起码要试一试。

参考文献:

[1]徐丛辉. 《飞越疯人院》中的疯癫与权力[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08)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美文佳作 篇11

他可真的有热情啊。他的洋溢着欢乐生机的笑脸,给疯人院单调麻木的病人们带来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篮球。耐心而执着。他要求开电视看橄榄球比赛,艰难的争取,没有效果,就对着空白的屏幕有声有色地讲解,吸引了一群麻木的疯子跟着他对着空屏幕激动的又喊又叫。他带着大家越狱,去游轮上海钓。他请女朋友带着酒来院里狂欢。即将逃离的时候,他怂恿女友,鼓励羞涩胆怯的`男孩勇敢的表达爱,做自我想做的。因为帮忙男孩找回勇气,他等啊等的睡着了,错失了夜里逃离的机会。护士回来了。他的机会没有了。

我问西,有何感想。西反问我。我一边思考,一边整理思绪:“我觉得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征意义。修道院和护士象征生活中的樊篱。守旧,压抑,枯燥,禁锢着我们的生机和活力。有时候,也像你周围弥漫的慵懒,得过且过,贪图享受等等习气,那样的习气已经让人习惯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护士出场的便装就是那套黑色的压抑的衣裙,多么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们内心的生机活力,我们要打破这个环境,做自我想做的,有梦想,并努力去实现。这部电影像一个寓言,说我们每人怎样追随我们的内心,坚持自我本源的生命的热情,怎样不被环境同化……”西点点头“你看书看得多就是不一样。我只看到了疯人院的表象。”

最终主人公被做了手术,变成个真正的疯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结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发了酋长的期望和生机,酋长最终摆脱了之前的犹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疯人院,在晨光中大步迈向前方。

飞越老人院 观后感 篇12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所普通精神病院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实际上是把病人当成了医护人员的实验物,成了非人制度的牺牲品,男主角麦克墨菲为了解放精神病院里的病人而孤军奋战,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最后还 是无情地死去。疯人院里的病人性格不同而且样貌也各有特点,让人影响深刻。这种带有一定夸张的表现人物手法法在影片的开头让人感到怪诞奇特,犹如一部喜剧,但是它却由让人意想不到的悲剧收场。

病院中的这批可怜、怯弱、无望的病人,被护士长定制的各种制度所洗脑,终日在护士长的管制下“安分守己”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甚至当麦克墨菲询问他们是否自愿呆在疯人院里的时候,他们竟然说愿意,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被控制以至于认为留在疯人院是理所当然的事。麦克墨菲的到来让他们感到对自由的渴望,麦克墨菲甚至带领他们逃跑出去钓鱼,开派对。在影片的末尾,那个口吃、胆怯文弱的青年比利在麦克墨菲的帮助下找回了自信,但是却被护士长当众刺激他的弱点从而再次逝去自信最后自杀身亡。

飞越疯人院 篇13

看完《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我感触很深,也想打了很多,课后我又搜集了一些该影片的资料,对该影片的背景、内容作了进一步了解。所以,现在对该片谈一些自己的看法。《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是由米洛斯.福尔曼指导拍摄,获得第四十届奥斯卡影片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不难看出,该影片有多么的优秀。《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在那一段时期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这群疯子都是典型的代表,他们自愿来到这个疯人院,为的是逃避真实社会,但他们又希望反抗这个缩影的社会,可是每每到关键时刻,他们又自卑懦弱、逃避和害怕,又继续在昏暗的病房里玩着扑克拒绝一切的变革。但是,当他们能战胜自己的弱点,勇于抗击官僚主义时,他们是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存的、他们能够出海钓鱼,能在当业畅饮,能举办晚会,他们甚至能在球赛中战胜护工。他们渴望自由和权力,他们有能力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但是社会体制不允许,菁英阶层不允许,于是他们就无奈的打上了疯子的烙印,无奈的接受这个即将崩塌的、苟延残喘的社会体制,无奈的磨灭一切人性。

象征着官僚主义和菁英人士的护士长,他们是彻头彻尾的理性主义和专制主义者,他们以原则之上,一丝不苟的做着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并以整顿和管理整个社会为己任。他们自持掌握了真理,拒绝深入和关怀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状态,他们视一切与自己理想不同的人为异类,以内心深处希望除之而后快。一千伏电压是他们无情裁制的一种方式,每天一颗安眠药是他们统治的一种卑劣手段,每一天都一样的作息时间是他们束缚人命的牢笼。麦克是其中一名未完全束缚的疯子,尽管过程十分艰难,但他仍然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不断奋斗,不断追逐,在毫无趣味的疯人院中寻找属于他的乐子。

影片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台词是“至少我试过了”。当麦克墨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没有那么大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是的,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道理:不必在乎结果,女里常识的过程很重要。至少它可以让我们问心无愧,无怨无悔。尽管在疯人院里受尽了各种非人的折磨,丹麦克始终未放弃自己的目标:逃离疯人院。生活中,在给别人机会的同时,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在你犹豫时,不妨试一试。

飞越疯人院影评 篇14

在《飞越疯人院》中,由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麦克墨菲在影片中的疯人院中也是不同的,他也不是个疯子。麦克墨菲是个有欲望有活力的人,把这样一个人置于疯人院中显然是有着天大的不同。

影片中的疯人院与主人公麦克墨菲是格格不入的,它死板,阴沉,压抑,压制人的欲望,抹杀人的个性。在这个疯人院中有严格的制度,还有执行制度的女护士长。在这样的环境下麦克墨菲必须是无法安然生存的,于是就有了他的追求,主张和反抗。但麦克墨菲的结局却是一个杯具,他被割去脑白变成了真正的白痴。但是,麦克墨菲能够算得上一个英雄,他给人们带来了期望。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电影,导演在电影细节的表现上也是下了大工夫的。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段能够说得上扭曲的音乐,这就像是对疯人院中播放的柔和音乐的一种嘲笑,让人感受深刻。

导演对镜头的运用也十分精湛,片中需要表现人物内心的细腻感情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质,于是片中运用了超多的近镜,充分的用人物的表情动作刻画了其丰富的感情变化。而且,在麦克墨菲带领大家出去钓鱼的部分中,镜头又切换成远景,让人们看到船和大海,这样就把人们从压抑的近景中一下子释放出来,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自由。而且这一部分的画面也是由一段快乐的吉他乐引领的,更增加了那种脱离约束,自由自在的快乐,这种自由自在的远景画面在很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之前近景的超多运用,没有那些积累的压抑,我想那真切的自由的时段也会变得大打折扣了。

上一篇:美术教育培训开店计划下一篇:学生公寓学院值班人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