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观后感

2024-06-30

冯志远观后感(共10篇)

冯志远观后感 篇1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计生本 赵娅 131131022 今天的教法课,老师组织了同学观看了电影《冯志远》——一个从上海到西部沙漠支教三十多年的老师冯志远。

4月22日下午,我观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冯志远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作为一名支边教师,他诠释了一名教师的爱、责任、义务,他把他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沙漠中的孩子们,也许孩子们都能够有出息,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吧。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深知教师身上的沉重的使命和肩上沉重的负担,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中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广大基层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之计,教师的水平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真正打动我的是冯志远的奉献精神,能够真真切切的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孩子们,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也碰到过很多的老师,像冯志远这样敬业的老师很少很少。

在冯志远老师身上,充分体现了胸怀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范。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生,拉近与现代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受学生爱戴、使家长信任,让社会满意的教师。

总之,冯志远,是一个好老师,是值得广大基层老师和大学生去学习的。空喊口号没啥用,要理解教师的使命,也许自己的一句话就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冯志远观后感 篇2

9月13日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全体师生分年级观看电影《冯志远》。我的心灵被洗涤、灵魂被震撼了。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一生的从业生涯,看完电影的我受益匪浅。看完电影《冯志远》,我被一个伟大的灵魂被深深的震撼了。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艰苦的教学之旅。谁曾想,他这一去,竟花去了一生的灿烂年华,直到他双目失明,直到他退休,他都没有离开这片让他洒满深情的贫瘠的西部土地,没有离开他挚爱的教育事业,没有离开他那山区贫困的学生。影片透过讲述教师冯志远在宁夏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由于家庭贫困,超多学生辍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使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晚自习的课堂上,昏暗的小油灯下,每个孩子的脸都被熏黑了,冯志远老师的烛光却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他坚信知识更能改变命运!他坚信自己的发奋带给学生的是期望。

由于先天性的眼疾,再加上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失明后,校长提出让他退休回上海修养,他却默默的说:“我回上海去做什么呀?!”看到那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冯老师是把教师工作看作成自己的一生事业,而不仅仅仅是职业了啊!

我也曾听老师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感动于他挑灯对着放大镜认真工作的画面,感动于学生们舍不得他走的送别场面,感动于他失明后不肯离开讲台的衷心。42年弹指一挥间,最后有一天,他,不得不离开他深爱着的三尺讲台。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我的眼睛里也都是泪花。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透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正因--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正因--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余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为梯,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多少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会像金子一般珍重,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孩子是中国未来的期望,教育能富国强民,这个时代更需要像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育人的伯乐。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波澜起伏,有的只是冯志远老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42年光阴。他的青春,他一生中最完美的时光,都留在了荒凉的大西北,用一生的时刻去实践了他“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的诺言!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冯志远》观后感 篇3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冯老师是我们国家名副其实的—大漠红烛!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不赞同冯公的‘狠心’;作为一个父亲的孩子,我理解冯公的‘大爱’;作为曾经入学的学子,我惊诧于冯公的‘高德’;作为一名国家的公民,我愤慨着冯公的‘稀缺’。”这是网友对冯志远老师最恰当的评价。在冯志远老师身上,充分体现了胸怀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范。

不错,教师就是这样一个无私的职业。虽是一烛微火,却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虽是普通的园丁,默默耕耘之后,满园的桃李芬芳就是收获。每一位教师都在走着一条艰苦的道路,而他们这样执着是为了让学生走一条平坦的路。希望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可以让学生的一生有所改变。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这就是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非常感动。

与冯志远相比,深感差距很大。教师岗位——特殊的岗位责任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教师这个岗位,这种职业呢?不错,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愿意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能真正清醒认识教师职责的没有几个人。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艺术,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清醒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完成卓有成效工作的必备条件。冯志远扎根西部农村教育42载,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志远老师的感人事迹,对于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4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5

2.电影爱在旅途观后感500字

3.智取威虎山电影观后感

4.电影弱点观后感汇编

5.《追梦的山里娃》电影观后感

6.电影《卒迹》观后感

7.《亲爱的》电影观后感

8.电影失孤观后感

9.《班主任》电影观后感

10.电影国魂观后感800字

冯志远老师舍下小家顾大家,他顾学生,忘妻儿,但他无时无刻不倍受对妻儿的思念、对妻儿的愧疚之情的煎熬,然而他都一股脑应承了下来,他是一个真正有情有义的热血男儿啊!

常言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要说,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冯志远老师是当代教师的楷模,民族复兴的脊梁。

让我们祝愿我们的楷模冯志远能早日康复,再现他昔日风采,冯老师的精神光照中华杏坛!

《冯志远》的观后感950字 篇6

一串串悦耳的驼铃声把一个年仅28岁的上海年轻人带到了宁夏一所位于沙漠边缘的中学支教。这个年轻人就是冯志远!然而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

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都献给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

好久没有感动过了!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冯志远》却深深的感动了我!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过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老师作为一名从上海来宁夏支援教育事业的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宁夏,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直至患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还时时惦记着他的学生,他的讲台。冯志远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但他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半点奢求,从来没有因为职级待遇向组织上伸过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使他成为“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2005第三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观电影《冯志远》心得体会 篇7

――观电影《冯志远》心得体会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看到好笑的地方我会开怀大笑,看到动情之处我会感动流泪;看完《冯志远》这部电影,我的心无法平静,很难说的清我的想法和感觉,只是看的过程中有几次鼻子酸酸,眼角湿湿;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觉得感动至深,是自己的真情流露,这泪值得流。从冯志远老师身上,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让我明白到冯老师对自我理想的爱就是“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第一次他去鸣沙中学后面要调到关帝中学的时候,不想让学生知道,就趁夜晚离开,当他推开门,外面站着两列整齐的学生,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盏灯,孩子们抱着他哭,看着他挂在两腮额泪,我也止不住自己的泪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啊!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都很清楚。在冯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老师的光荣,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只是一味的埋怨学生,而真正又为学生做了什么?同冯老师相比,我们缺失的是真正的爱,我们如果像冯老师那样多一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多一份对学生的真爱,也许我们的课堂就会妙趣横生,我们的学生就变得更可爱。我作为一位年轻的老师,做的太少太少了,虽不像冯老师那样献出自己的一生,但我会像冯老师学习。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热爱我的工作和学生。

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冯志远老师,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也令我们每一个老师在银幕前感动不已。“今天我就要离开这里,离开你们,离开这片土地了,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这张讲台我站了四十多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知所措,作为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孩子;作为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子;作为老师,我又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美哟能力将自己的知识里给你们。”听完这段话,我的泪水又一次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从上世纪50年代,能在上海工作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即便是现在,也有很多人都向往着到上海着国际大都市生活。可冯老师却放弃了优越的条件和繁华的都市生活,放弃了妻子,去宁夏工作,一去就是漫长的42年。冯老师着42年面对的是艰苦的环境,可他却顽强的坚持下来了。

《榜样》观后感冯祖彩 篇8

10月28日上午,我聚精会神地收看了《榜样》专题教育片,感到深深地震撼,特别地受益。《榜样》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以“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为主线,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的事迹,通过典型实例、实际访谈等方式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生动展示了罗官章、支月英、李万君、苗振水、吴孟超、李贝、王恩东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形象,热情赞美了他们牢记入党誓词、甘做人民公仆的共产主义战士情怀。

在观看节目之中,我数次被他们的事迹感动得潸然泪下,更为他们高尚的人生境界而由衷的敬佩。革命先辈们的事迹使我荡气回肠;最美乡村女教师支月英令我汗颜;大国工匠的执着让我心悦诚服;人民警察的光辉形象映衬了我的渺小;院士用大数据描绘出的国家未来令人神往。伏案沉思,我有几点感触:

第一,从他们身上,感悟到信仰的力量。

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取得开天辟地的辉煌成就?我们党在长达60多年的执政中,为什么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答案显而易见——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由具有坚定信仰的人组成的。回顾党的光荣历史,在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中,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执着于信仰,不怕困难,勇于牺牲;再如一代楷模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等,他们同样忠诚于信仰,不畏险阻,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同样,在《榜样》节目中,罗官章、支月英、李万君、苗振水、吴孟超、李贝、王恩东等这些普通的党员,以他们平凡的事迹,再次为我们诠释了信仰的伟大力量。是啊,新中国正是在这样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共产党员引领和奋斗下,才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创造出美好灿烂的今天!

“民之难即党之忧,党之忧即我之责”。共产党员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种信仰,既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包含对生命、对责任的一种敬畏,一种如履薄冰的责任心。我想,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永远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入党誓词,做一名“仰不愧党,俯不愧民,内不愧心”的共产党员。

第二,从他们身上,感悟榜样的力量。

榜样是精神,更是力量,是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罗官章、支月英等人的平凡事迹,让我感动。他们质朴的叙述,让我深受鼓舞和激励。他们都是真实的人物,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不是高山不可仰止的神话,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值得让我们为之醒悟和反思。和他们相比,我们做的远远不够,我们要努力、要奋进!榜样是一面旗帜,能够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榜样是一支号角,能够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榜样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差距和不足。鞠躬尽瘁的罗官章、执着奉献的支月英、坚守信念的李万君、奋发作为的苗振水、救死扶伤的吴孟超、敢于担当的李贝、开拓创新的王恩东等,是那么的淳朴、真实、可亲、可敬、可爱,他们无疑都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

罗官章、支月英等党员干部,他们长期工作在基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履职尽责;他们不忘初心,牢记誓言,信念坚定。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观念、优良传统和务实作风,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优秀品格。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他们能够这样做?我想,这既是信仰的力量,也是榜样感召的力量。在他们之前,有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惜头颅身躯的革命英烈,有为了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代楷模。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就是在这样的前赴后继中始终保持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参观有感--张志远 篇9

2012年10月,创业集团组织各分公司的技术骨干和先进职工赴采油四厂第一、二油矿进行“创新创效”活动的参观,作为刚上班的我来说感到很荣幸能参加此次活动。

洁净的环境,精细化的管理,规范化的工作流程,“这里是你提升技能的学校;这里是你展示才华的舞台;这里是你实现理想的阶梯。”的培训理念,这些就是采油四厂第一油矿海波培训室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随着接待人员的边说边行,不经意间来到了海波培训第一教室,讲解员详细地介绍了创新创效典范---杨海波同志的简历,虽然杨海波仅仅是中专学历,但是她26岁时就已经成为一名采油高级技师,同时也是当时全油田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听到这不由得让人佩服。随即我们跟随讲解员来到资料室、教学室,墙上随处可见“知识从学习中获取,技能从苦练中提升”、“苦练才能熟练,熟练才能精通”等字样。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我感到创新创效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革新上,转变思路海波培训室通过创新创效把培训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培训方法,调整培训内容,实现培训质量的有效提高,这种转变创新创效的观念值得我们学习。

随后我们来到采油四厂第二油矿进行参观,采油四厂第二油矿劳模工作室刚刚成立不久,但两位劳模何登龙和段福海的名字早有耳闻。在上楼的墙壁上有“劳模引领创新,创新成就劳模”的字样,两位劳模亲自作为讲解员为我们一一介绍他们的创新创效工作室。首先来到劳模何登龙的工作室,何登龙用朴实的语言介绍了自己在生产实践中技术革新经历,看着每一件平凡的工具使我想到,任何工具在生产出来都不完善,需要工人师傅们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改良,经过改良的工具便于生产,更加方便和安全,还有不少工具是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发明出来的,如:新型测试防喷管等,令人感慨啊!就像墙上写到的那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小革新才彰显大智慧。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劳模何登龙的荣誉室,荣誉室介绍了何登龙参加工作的经历,他工作40多年来,始终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坚持刻苦学习技能,发明创造,传授技能,从一名普通的学徒成长成为大庆油田采油一线的蓝领专家,获奖无数,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2009

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真是令人敬佩!随着讲解员的指引,我们来到劳模段福海的工作室,段福海的“283”工作法令我们很好奇,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方法,能让这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一名劳模,段福海亲自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在工作室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革新无止境,实践出成果”,这体现段福海对革新的追求永不止步。

短短的几小时参观学习,却让我大脑思考了许久,同是油田下属单位大同小异,而现实的差距不得不令人瞠目结舌,也许有人说:他们是油田主产业,资金雄厚,硬件建设投入大,这固然是一方面,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创新创效的成功绝非偶然,转变创新创效的观念,增强创新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在各个岗位上起带头作用才是支撑他们的精神法宝,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电影大作业王志远 篇10

追梦人生,为梦想而拼搏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班级:姓名:

学号:

追梦人生,为梦想而拼搏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电影情节介绍:莉斯是一位生长在纽约贫民窟一个不幸家庭的女孩,父母吸毒。8 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因酗酒进入收容所。莉斯的童年是在毒品,艾滋,饥饿充斥的环境中度过的。在经历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后,莉斯凭借自己的努力,用2年的时间学完高中4年课程,因为成绩优秀而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最终得以进入世界最高学府哈佛大学学习,实现人生理想。故事梗概:影片一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主人翁莉斯的妈妈毒瘾发作,正在争抢她们姐妹俩一个月赖以生存的那一百元钱去买毒品,而他们的爸爸却冷漠地无视这一切,旁若无人般地在看电视。接着是警察的到来,把歇斯底里的母亲带去戒毒所接受治疗。年纪尚小的莉斯睁着惊恐的眼睛看着一切。事实上,莉斯从小就是在毒品,艾滋和饥饿充斥的环境中长大的。妈妈吸毒,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后又双目失明;爸爸也因为酗酒吸毒进了收容所;唯一的亲人她的外公也不愿收留她,把她赶出了家门。贫穷无助的莉斯从小就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因为身上的味道。头发里的跳蚤受到同学的嫌弃 而逃学,居无定所,靠乞讨生活,终日流浪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小小年纪的她经历过很多:住过教养院,睡过地铁站,吃过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东西,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母亲的离世,是莉斯人生中的一个很大的转折!母亲去世后被葬在一个被人遗忘的墓区,一个慈善墓区,只有棺木,连简单的葬礼仪式都没有,没有牧师祈祷,甚至没有墓碑!连最起码的做人的尊严都没有。莉斯对此感触很大,残酷的现实迫使她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她真的该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了:之前的生活居无定所,没有依靠,如果继续沉沦下去,自己的结局必将和母亲的结局一样悲惨。送别了母亲,十五岁的莉斯终于作出了一个影响她一生的重大决定:我要上学,她决告别过去,重返高中,开始全新的生活!

主人公性格分析:可以说,苦难的生活造就了莉斯的执着和坚强,而执着和坚强的性格又造就了莉斯日后的成功[1]。她选择到学校,通过学校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并坚定不移地为达到目的而努力拼搏。她作出了一个她人生中最明智的选择,这也是她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里面的工作人员也被莉斯感动,对莉斯的选择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她的成功提供了机会。酗酒成瘾的父亲虽然没能对自己的女儿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但在女儿选择回到学校学习这一点上却也给予了支持和鼓励。故事发展到这里,作为观众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个外表弱小,内心强大的女孩坚定信心,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她认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顽强坚持,一定可以掌握知识,改变人生。她认为自己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因为外面的世界才是一个更好的世界。坚强的莉斯并不认为

自己可怜,她甚至觉得要感谢残酷的生活,正是这残酷的现实让她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义无反顾地往前走,没有退路,只能不停地努力地向前走!当时她已经16岁,她想她不能和别人一样,用四年的时间读完高中。她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感到吃惊的决定,用2年时间读完。“这不太可能,你会把自己累死的。不,这才是活着”[2]。制作公司及团队分析:制作公司

Barnet Bain FilmsMetafilmicsPatriarch Pictures Inc.发行公司

Lifetime Television[美国](2003)(USA)(TV)(original airing)

Magic Store(2006)(Italy)(DVD)华纳家庭视频公司[美国](2004)(USA)(DVD)

电影背景分析:美国是一个建立在梦想上的国家。早期的移民不畏艰辛,背井离乡来到北美大陆,就是憧憬建立一个与旧世界完全不同的“山巅之城”。独立战争使美国人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由臣民变成了公民。南北战争用武力废除了奴隶制,使黑人追求解放成为可能。进步运动、新政改革、民权运动、妇女运动推动了相关的宪法和人权法的修正,使妇女和少数族裔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权利得到法律保障。简言之,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美国人逐梦的历史。乐观进取、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品德和对平等自由的不懈追求都成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3]。“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的这句名言集 中表达了美国人的共同价值观和人生观。正是这一理念不断激励美国人不仅怀抱梦想而且脚踏实地地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正是处在极度困苦的生存环境中,依然不放弃,依靠自已的努力去追逐自已的梦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正是对美国梦的最好诠释。

5.专业论文分析:一 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接受教育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对人生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试想一下,如果当初莉斯没有选择回到学校继续求学,而是继续在社会上流浪,她今后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结局谁也无法预料。值得庆幸的是 她清醒地选择了学校教育。事实证明,要走出生活的困境,依靠自己改变命运,改变人生,唯一的出路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一切的基础,教育是改变人生的最好的出路!

莉斯的故事成了全世界青少年励志的典范,激励着无数的青年跨越困境,去追寻心中的梦想,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二、个人奋斗: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文化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美国社会独特的价值取向。其核心价值观崇尚人人都平等、自由、人人都要努力奋斗。1776 年 7 月 4 日,托马斯·杰弗逊在《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中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人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政治纲领的形式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思想基础

[4]。正如美国早期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God helps those who helpthemselves(天助者自助)”,一代代美国人都有着美国式的理想主义精神,他们积极向上,开拓进取,靠着自己的能力努力改善生存条件,从未想过等待上帝来拯救自己,他们以乐观的精神看待命运,做自己命运的主宰。个人奋斗是美国人引以为荣的美国梦的核心,是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风雨哈佛路》影片中的主人公莉兹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她被迫提早面对生活的艰辛:不得不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然而,贫困并没有阻碍莉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永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的主题。面对逆境与绝望,她乐观向上、用坚忍不拔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人生,她的人生经历充分体现了美国主流文化价 值观——个人奋斗[5]。

6.我的自身感触:《简爱》中有一段震撼人心的话:你以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与你完全一样!我们将平等地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6]!相信莉斯的自信不会亚于《简爱》中塑造的人物。其实,任何家庭背景,金钱地位都是身外之物,它也许可以左右我们一时,但决定不了我们一世。而远大的理想和不屈的性格以及坚定的信心不懈的追求才是促使我们强大,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今天的农二代工二代,穷二代中,很多人其实并不缺少聪明才智,缺少的恰恰是一种自信,这使他们在面对困难,面对那些条件优越者时不战自退。莉斯的人生经历恰恰完美地演绎了美国人强调的个人奋斗,再一次实证了主流文

化美国梦的核心价值,而在强调中国梦的今天,它也激励着我们凭着正确的自我认识,自强自立地奋斗在当代社会。

参考文献

[1]Dates man,M.K.American Ways: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Culture[M].Beijing :

Pearson Education Asia Ltd.,and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6.

[2]韩向华.从原版英文电影解读西方文化价值观[J].时代文学,2010,(2):196.[3]雅各布 • 尼德曼.王聪译.美国理想[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美国.《独立宣言》

[5] 曹植.风雨哈佛路(中译版)[M].北京 : 中信出版社,2011:5

上一篇:关于冬季的祝福话下一篇:三声掌声的学笛子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