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共11篇)
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 篇1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冤假错案集中出现,如河南赵作海杀人案、浙江张氏叔侄案等,给我们的检察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曹建明检察长强调要从社会关注的典型案件和近期发现的冤假错案中进一步认真剖析和反思,切实做到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因此,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是我们守护司法公平正义底线的末端,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冤假错案堵在司法的大门之外。这要求我们的法律监督工作者能像包公一样坚持以民为本、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明察善断,才能切实制止冤假错案的出现。
包拯的清廉官德无疑对当今有积极的启示作用,但凡事都有两面,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其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和时代局限,方能避免因时代变迁形成的偏见即过份拔高或过多贬抑。斯人已去,但只要人们对惩恶扬善、正义公道的渴望还存在,“包青天”的价值和魅力就不会衰弱。
合肥包公祠的楹联赞扬他“为官存正气,从政树廉风”,“正气耿光昭日月,廉洁清栋妇孺知”。包孝肃公墓园的楹联是“庐州有幸埋廉相,包水无言吊直臣”。这都表达了后人对包拯的崇敬与怀念。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想这也是对我国历史上包括包拯在内的诸多清官最高最公正的评价。
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 篇2
《包公戏研究》的突出特点, 是试图运用多种方法, 从多个角度, 对包公戏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诗文评,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系统性与科学性。在这方面,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早就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榜样。在《宋元戏曲考》中, 王国维从宋元戏曲发展的线索、元杂剧的渊源、时地、存亡、结构、文章等多个方面, 对元杂剧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读完《宋元戏曲考》后, 关于元杂剧, 我们得到的印象是多维的、立体的、全面的, 而不是单一的、片面的、狭隘的。正是在科学性与系统性方面, 陈涛的《包公戏研究》做了很大的努力。本书从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文化切入, 从历史上的包公其人谈起, 依次对包公戏剧目、包公戏中的包公形象、包公戏的结构特点、包公戏的语言特点、包公戏与包公评书话本的关系、包公戏的文化意蕴等问题, 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显然, 作者的目标, 是对包公戏作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作者使用的方法, 不是所谓“焦点透视”, 而是“散点透视”。利用“散点透视”的方法, 作者试图对包公戏进行上下、左右、前后的“通观”, 将包公戏内涵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诠释出来。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思路。
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大忌, 是把印象式的鉴赏、评论, 混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研究。清代的读书人喜欢读《红楼梦》, 很多人读完后便写一些读后感, 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妄加品评, 甲说林黛玉最可爱, 乙说薛宝钗最可爱, 丙说史湘云才是第一流人物, 聚讼纷纭, 争论不休。这样一些感想评论, 只能算是印象式的鉴赏, 谈不上研究。鉴赏是主观的、褊狭的, 基于一己之好恶。而研究是客观的、中立的, 基于严肃之分析比较。鉴赏的结果见仁见智, 难分高下, 而研究的结果却可以用客观的标准进行评判。读完某一部作品后, 便率尔操觚, 大放厥词, 是鉴赏、评论。针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发现其联系与区别, 这才是研究。《包公戏研究》的一个成功之处, 是彻底超越了鉴赏、评论, 真正进入到了研究层次。本书的主体部分, 是对历代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的研究。作者运用文化学、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在时代文化变迁和地域文化变迁的文化语境中, 深入考察包公形象演变的具体状貌, 总结其演变规律, 分析其文化背景, 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这些看法, 是作者在综合比较、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严谨结论, 而不是即兴的鉴赏与评论。比如, 作者指出, 在元代杂剧中, 包公形象是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诙谐多变的, 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体现了下层的民间趣味。而明传奇中的包公形象, 除了渗透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外, 也渗透着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如浓厚的忠君卫道思想, 这与明代戏曲作家社会地位的上升有关系。清代包公戏中, 包公逐渐成为忠臣贤相的代表, 包公审理的案件, 范围扩大至宫廷, 涉及皇帝及其宫妃, 包公一身维系着整个朝廷的安危, 这种变化与明朝末年以来宫廷斗争的日趋复杂与激烈密切相关。另外, 清代包公戏中, 包公对犯人频频使用酷刑, 意欲使其无法忍受, 不得不认罪招供,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的司法状况。时代差异之外, 作者还注意到包公形象的地域差异, 比如北方包公戏多选用包公与豪强对抗的题材, 南方包公戏则以讲述民间纷争为主, 北方包公戏中包公角色重要性高, 南方包公戏则主要以铺陈情节为主, 等等。凡此种种, 皆鞭辟入里, 发人深省。
在本书的研究中, 作者力图贯彻的一个原则是, 本着客观、忠实的态度, 将包公戏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尽量展示出来, 而不是相反, 把原本丰富、复杂的现象简单化、教条化。比如, 在论述包公形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时, 作者指出:一方面, 包公形象是下层民众逆来顺受奴性思想的反映——既然对自己的力量缺乏自信, 奴化驯服思想难以摆脱, 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于是只好把希望和理想寄托在清官廉吏身上, 寄托在圣君贤相身上, 盼望他们带来和平安宁;另一方面, 包公形象又凝聚着普通民众对于司法公正的向往与理解, 它告诉我们, 要建构一个司法公正的社会, 需要克服那些困难, 所有的包公戏都告诉我们, 一个清官, 要维护司法的公正, 他要克服的阻力不仅仅是权力、特权、金钱, 而且还包括人人都有的亲情, 清官难做, 但非如此就无从彰显清官的道德价值。作者还指出, 像包公这样的清官形象, 一方面凝聚了封建时代下层民众的情感、想象、愿望, 另一方面也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理想期待。包公始终不渝与之斗争的皇亲国戚、权豪势要, 其享有的优厚的封建特权, 本来是封建制度所容许的, 但是无限扩大自己的特权, 任意剥夺他人的财产甚至生命, 又超出了封建制度本身所容许的范围, 危及到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 为封建社会正统的道德观念所不容, 因此像包公这样的清官同腐朽透顶的不法之徒的斗争, 实际上是维护封建秩序与破坏封建秩序的斗争, 这就是包公以至于所有清官的历史作用的实质, 也是包公以至于整个清官群体之所以既受到人民的热情赞扬, 又受到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根本原因。因此, 像包公这样一个清官形象, 实际是上层统治者和下层民众合力塑造的一个人物, 它既不简单是下层民众的麻醉剂, 也不简单是上层统治者的安全阀。诸如此类的观点, 都非常辩证、全面, 富有启发性。
摘要: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包公与评书、演义、戏曲中的包公有何差异, 包公形象为何深入人心, 包公题材为何长盛不衰, 总共有多少种以包公为题材或涉及包公的戏曲、小说, 包公戏与包公小说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陈涛博士的新著《包公戏研究》给予全方位的解读。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3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评价一个党员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挑战。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情结”,在当今时代其实更应该解读为要求党员干部秉公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结”.面对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尚,表现了一种学习的姿态。对于走向和谐与法治的今日中国来说,希望这种学习姿态真的能在全社会化为具体行动,并且深入精髓,领会包公身上真正值得体会的法治意识。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公一直以“公正、正义、清廉”的形象存在,老百姓也大多会用“包青天”等之类言语对秉公执法的同志进行称颂。
包公精神这一宝贵财富,我认为值得我们学习有四个方面优秀品质。一是爱国敬业,直言敢谏。我们要牢固树立忠诚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决跟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不为困难找原因,多为问题想办法,创新服务理念,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二是以民为本,为民请命。具体到我们公安工作中,对黑恶势力要坚决打击绝不手软,对黄堵毒丑恶现象要一查到底彻底根除,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整改到位不留后患。三是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在执法办案中,我们要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依法执法,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禁执法不公现象。四是廉洁从政,公正司法。不管是在执法办案中,还是在服务群众和社会管理中,我们都要坚决做到清正廉洁,绝不允许接受群众吃请,要做到一身正气行事,只有保持两袖清风品格,最后才能确保执法公正公平,最终结果让人民群众满意。
《千年包公》所体现出来的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之所以绵延千年不绝,并一直为老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广大民众对廉洁公正的渴求。坚持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坚持反腐倡廉依法治国,这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必然要求。
公安机关廉政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公安机关在抓好公安业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抓好队伍反腐倡廉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的重要性。
作为公安干警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正确对待手中掌握的权利,要认清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自己要把这个权利用到为人民谋利益上,而不能用来谋取私利。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廉政、勤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和杜绝以权谋私的行为发生。
近日,按照单位要求观看了纪录片《千年包公》,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集《铁面无私》,影片主要叙述了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现结合自己成长经历和做为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深刻反省自己,从自己灵魂深处找到问题根源,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党员要先有纪律意识才能规矩办事。身为党员就要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对待问题不手软,与人相处与人为善,要有向我开炮的决心,自我剖析要准、纠改及时到位,不流形式、不做样子。在当前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就应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发扬包公公正、廉洁、无私、不畏困难的精神,在学习教育中学的深入、找的准确、做的合格、干的实在。
党员要先当学生才能当好老师。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医生”也是“病人”,既是学习教育的参与者,也是行为主体人。只有领导干部做到公正不阿,在学习教育中动真格,才能树立起上行下效的良好风范,才能带动每名党员都能刮骨疗毒的生动局面。要有公仆情怀,就要发扬包公两袖清风精神,在清正廉洁中服务人民,才能取信于民。作为党员眼中的“纪检干部”,要牢记宗旨意识,把服务人民不应是写在纸的白纸黑字,也不是一句口号,而应是不当“活菩萨”,铭记职责,敢于向恶人砍刀,才能不让好人利益受损,才能让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我眼中的“纪检干部”,只有无私方能无我,无我方能尽心尽责。
党员要先治恶人才能保障人民权利。整治四风也好,转变作风也好,出汗排毒也好,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内在的外部的、上面的下面的难题,搞不好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害党害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包公的不畏难、不怕苦的精神,就是要求我们从工作要求出发,对照《党章》,树立问题意识,从严查摆,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敢于亮短揭丑的态度、以治病救人的担当,对照党规党纪,严肃认真地查找“四风”上存在的问题,查找工作中的失误,深入剖析原因,认真加以整改,及时挽回群众的损失,让干部作风有改变,群众的事情有人办。
学习包公精神,做廉洁执法模范
按照县纪委的通知要求,我在中央电视台观看了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该片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三级。观看后感触很多。当前,全局上下深入开展廉洁执法工作,恰似给全体公安民警加一道反腐的防护林。既提高了思想认识,又增强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热情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廉洁,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官员一直受人崇敬和爱戴,古有诸如包公、海瑞,今有诸如焦裕禄、孔繁森等。他们的形象深入民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诵。掩卷沉思,留在胸中的不仅仅是一位位廉洁之士的高大形象,还有一股浩然正气。
对公安民警来说,如何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是否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对大家的严峻考验。公安工作有不少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如果将此当成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取私利的工具,那最终将踏上不归路。公安队伍需要的是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的正直之警。做为政清廉的民警,还得在自律上把牢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在上层信仰上,我们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深入践行群众路线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筑牢廉洁根基。在现实细微层面,我们可学习身边先进人物的事迹,以此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升觉悟。
最后是要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勤生明、廉生威”的道理谁都懂,个人的廉洁主要来自自律,只有通过不断的廉政学习教育,才能未雨绸缪,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道阻且远。作为新时期的公安民警,要抵御住横流物欲,做清白之人,美节之士。
廉洁从警,是廉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从践行群众路线的高度,深刻领会廉洁的含义,严格遵守人民警察的行为规范,做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扎实苦干求发展。我们作为国家公务员,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仆,更应该以廉洁奉公为原则,以清廉纯洁的道德品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做勤政廉洁的排头兵,树立良好的民警形象。
包拯家训给我们的启示
包拯,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公正廉洁,执法不阿,谥号孝肃,后世称包孝肃公。在纪录片《千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中记录了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全文共三十七字,突出了包拯清正廉洁的家风。通过纪录片《千年包公》重读包拯家训,心灵为之震颤,灵魂得以净化。作为今天的我们,应该从包拯家训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一、包拯家训体现我们做人的底线和原则
一要清正廉洁。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要经得住考验,做到慎欲,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慎权,不当权力的奴隶;慎微,不让小节毁了大节,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二要干净干事。工作中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明、两袖清风,要以党纪国法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明白名节源于修养,境界升于内省,腐败止于正气的道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心存敬畏,多一点正气、达到“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境界。
三要秉公用权。我们党员干部对待权力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保持一个党员干部的浩然正气,做人处事有准则、有底线。
二、包拯家训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公正、法治、敬业、诚信”也体现了包拯家训中清正廉洁的观点。我们党员干部做到清正廉洁,也是对践行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诠释。我们党员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解决好知责、知足、知止的问题,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公仆,做到“三知”: 一要知责,做到求真务实不懈怠。履职尽责勇担当。要有知责之心,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杜绝消极散漫、不敢负责、不思进取、不愿作为、麻木不仁的工作作风。要有担责之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扬正气,不随波逐流;在复杂矛盾面前,果敢决策,敢担责,不错失良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回避,不推诿,挺身而出,勇挑重担。要有尽责之行,自觉做到谋事、做事、成事,切实履行党员干部的时代责任。
二要知足,做到廉洁奉公不放松。为民掌权须身正。身正就是政治上清醒坚定,作风上清正廉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对权力、对人民常怀敬畏之心,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真正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卑不移公仆心。
三要知止,做到严谨规范守纪律。我们党员干部要增强守纪守法守规意识,牢记政治红线、纪律红线、道德红线和廉政红线,自觉把红线看作是不能逾越的雷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自觉把规矩规范融入到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以高度的自觉性警醒和约束自己,从思想上谨守规矩,从言行上谨遵纪律,挡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经得起考验。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工作上的带头人,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党员干部的底线,用自己的模范言行为人民群众做好表率。
三、包拯家训体现“两学一做”的目的要求
当前,我县在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总书记系列讲话,做合格共产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引导广大党员自觉用党章和党规党纪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这为我们党员干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出了着力方向,更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有力保障。作为一名党员,要牢牢把握包拯家训中清正廉洁这一核心,恪尽职守,做好“三个”人:
一要遵纪守法,做一个明白人。党章党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我们要深入学习,学法、知法、懂法,做一个明白人。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我们应维护党的尊严,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安排,执行组织决定,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坚守正道,弘扬正气。二要干净做事,做一个清白人。我们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廉洁自律,守住思想这片净土,做一个清白人。
三要克己奉公,做一个奉献人。克己奉公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思想品德,工作中我们应公私分明,乐于吃苦,做一个有奉献的人,当工作需要时,要勇于承担,乐意接受,并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努力在平凡的岗位做好我们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的奉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我们通过再次重温包拯家训,更好的理解了清正廉洁是我们党员做人做事的根本,要求我们的在工作中,要更好的落实“两个责任”,当好我县经济发展的先行,做到在发展经济上有新思路,在重点工作上有新突破,在惠及民生上有新作为,用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建设取得的新思路、新作风、新干劲,为“美丽蒙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清心直道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是包公39岁时写下的明志诗。这首诗的核心,即“清心,直道。”清心,指心地恬静,居心清正,少生欲念,是中国古代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也是修身为官的根本。直道,意为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为官心要清,为人道要直。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说:“清心是对官员执政的道德要求,直道是官员为官为政的哲学。”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包公,将这两点结合起来,作为我们为官的根基。2014年1月7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引用到了唐代史学家吴兢在政论史书《贞观政要》中的一句话:“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我认为,“公平正直”的根基,即是每个党员干部的“清心”和“直道”.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也提到了包拯。他说,在广大人民的心中,包拯永远被定型为开封府尹的形象,永远都是百姓心中最需要的父母官的角色。古往今来的民众对他最爱戴的称呼依然是“包青天”,是不以职位命名他、不以谥号官称他,而是以公平正直的品格,来世世代代地定性他。
千年包公观后感 银行 篇4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歌词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这一方面体现着人民群众对包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也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现代官员像包公一样为国为民的殷切期望。
5月24日单位通知全体党员于5月25日——27日晚观看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本以为和以前看的电视剧《包青天》一样呢,看了才知道是不一样的。纪录片《千年包公》依托丰富而详实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包公的一生,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让“铁面包公”有血有肉地走向观众,展示了包公的可贵、可敬、可亲之处。这使笔者联想到如今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新时期,党员同志需要继承和发扬包公什么精神?
第一,要营造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风则是每一个人受教育的底色,时间越久,路越长,就越见其重要。和谐温暖的家庭,向上向美的家风,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精华,呈现着厚重的家庭文化积淀和生活智慧。良好的家风犹如无形的财富,支撑一个家庭栉风沐雨、走向辉煌。《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严格的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包拯家训中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大意是:包氏后世子孙有做官的,如果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活着,不得再进家门;死了,不能葬入包家的祖坟。在封建社会制度时,不被族人认同,不得衣锦还乡,不能葬入祖坟大茔,是最严厉的惩罚。可见包公治家之威严,训子之严厉。严厉的家风也是一个家庭灵魂的延续,是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首先要向孩子们宣讲《孟母断织教子》、《岳母教子“精忠报国”》等这些优秀家教故事,引导广大民众从优秀家风家训中汲取培育道德的养分。
第二要不畏权贵。影视剧中,包公都是额头嵌着月牙的黑脸,很多包公庙里的.包公像也不例外,但是历史中一些书籍记述着包公其实是白脸,戏剧、影视剧中的包公,为什么要刻画成黑脸形象。《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了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敢言直谏、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当监察官和谏官五年半时间,包拯一共弹劾了61名各级官员,这是他一生重要而闪光的经历。包公以刚正不阿、伸张正义的公正形象而流芳千古,以至于让后人每每遇到秉公办事、为民做主的官员,老百姓大多会用“包青天”等之类言语进行称颂。作为一名合格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包公严于律己、不徇私情的无私精神。
第三要以民为本。包拯在以大无畏精神肃贪反庸的同时,又呕心沥血地深察民情为民请命,这类奏议占到全部奏议的1/3。《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当时,赋税名目繁多,最普遍也最难使人应付的是折变、支移以及头子、仓耗。所谓“折变”,是将明文规定征收的物品,按官府临时需要折合成现钱或其他物品交纳。折来变去,官员们从中牟利,纳税人负担加重。包拯得知陈州五县的折变问题十分严重,立即上奏折《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同时,包拯发现淮南、江浙、荆湖等地同样存在折变问题。他心急如焚,连续四奏免除江淮两浙的折变。包拯的这些奏议,反映的问题翔实有据,提出的建议明确可行,爱民之心,跃然纸上。包拯不仅自己爱民,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皇帝爱民。他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也把他放在心坎里。作为一名党员要立足岗位、廉洁奉公,尽职尽责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
《千年包公》观后感800字 篇5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千年包公》的核心理念。如何展现一个真实的包公?导演组查阅了《宋史·包拯传》、《孝肃包公奏议集》、宋人笔记等大量历史文献资料,采访了几十名海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先后前往中国台湾和安徽、河南、广东以及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用镜头追寻包公的足迹。全片的情节都源于有据可依的历史记载。如少年包公不赴富人宴的故事,来自朱熹的《朱子语类》;牛舌案、匿金案和冷清案,来自包公的墓志铭;“外甥有理打得舅”的故事,出自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包公“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的故事,来自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等等。片头的创意就是要为包公凿一尊像,在一斧一凿的碎石飞溅中,穿插了清心诗、七弹王逵、不持一砚归和包公井等四个真实情节和场景。
纪录片只有讲好故事,才具有传播力。纪实是对现实故事的影视叙述,是对一个个精彩现实细节的捕捉和挖掘。在59岁的台湾渔民吴堃玄的家里,专门有一个房间供奉着包公像。拍摄的时候,腼腆的吴堃玄每打扫一处都要祷告几句。这些细节,足见包公在台湾百姓中的影响。在安徽池州一座宏伟的包氏宗祠中,几位长者带着年轻人在祖先包公的画像前诵读家训,凸显了包公家风穿越千年的传承;在河南淮阳那座最小的包公庙里,供着一幅简陋的包公画像,守庙人滕忠红每天虔诚地将一杯清水供在包公像前,象征着包公官清如水,等等。这些鲜活而生动的现实小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历史再现是真实历史故事的影像呈现。《千年包公》的细节再现精益求精,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再现历史的真实与厚重。像六弹张尧佐、七弹王逵、不持一砚归、疏通惠民河等精彩情节,再现画面都令人震撼,比起包公的传说更加精彩、丰满、感人。
全片没有陶醉于对历史的平面叙述,而是向历史深处探寻,从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进一步营造我国廉政建设的浓厚氛围。全片共3集,紧扣包公的为人、为官、为民三条主线展开故事,用故事带领观众进入历史深处,去体会和思考故事背后的思想精华:包公,一位北宋清官,为什么能跨越千年时空,为百姓所铭记?一首“清心诗”为什么今天还回响在我们耳边?为什么包公家训穿越千年,仍然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为什么“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千古流传?为什么他的为人、为官、为民之道,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 篇6
孔子是思想家,思想家的思想可以超越时空,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包拯是封建王朝的一位实干型官员,除史书记载的政绩外,留下的主要文字是上书皇帝的“奏议”。不管奏议怎样高明,政绩如何突出,最终都是为巩固封建王朝服务,但是,他的影响为什么也能跨越时空、超越阶层、传诸久远呢?
那是因为,在那些卓越的政绩、作为政绩的.思想基础的奏议背后,蕴藏着一种很宝贵的“包拯精神”。要知道包拯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就有必要明了包拯的思想核心与性格特征,而这又需要对他的生平有一个大概了解。
包拯,字希仁,谥孝肃,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出生于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县解集乡包村(今安徽合肥所辖肥东县包公镇包村),包拯父亲有一定文化,做过小官,薄有田产。小康之家耕读为本,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包家亦不例外。
《肥东县志》上说:“包拯少年在乡读书,亦耕亦牧。”天圣五年(公元1027)包拯进士及第后,曾经被朝廷两次授官,均因父母不愿随行而辞官尽孝,直到双亲病殁,守孝三年,才出任天长知县,时年38岁。
在地方,包拯担任过知县、知府、转运使等职。在中央,他由权度支判官、监察御史里行、户部副使、御史中臣、三司使,一直做到枢密副使任上离世。我们知道,北宋最高监察机关是御史中丞领导的御史台,最高财政机关是三司使领导的三司,最高军事机关是枢密使领导的枢密院。枢密院是辅佐皇帝执行兵政的机构,在皇帝的总揽下,由宰相、副相、枢密使、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共同组成国家最高领导核心。所以,包拯的职位是相当高的。
包拯的思想核心是忠君与民本的高度统一。包拯具有鲜明的忠君思想。在一封奏札里,包拯写道:“臣生于草茅,早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而“骤被殊用,置诸侍从之列,擢处谏诤之班,臣于此时敢忘图报”!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个出身既不高贵又缺少政治后台的人,能够被朝廷委以重任、视做心腹,这种感恩戴德的心理是不难理解的。基于这样的心理,他特地上书仁宗“请建太子”,希望赵家王朝“传之无穷”,因为“太子天下之根本也”,只有建立太子,才能“巩固王室”,“挫奸雄观望”,否则“必稔祸于将来,恐非社稷之福”。这样的忠君思想,可谓臻于极致了。
包拯又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古人很早就提出“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一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成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包拯一生从政的根本信条。他反复对仁宗说:“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民者国之本,财用所出,安危所系,而横赋暴取,不知纪极。”他几十封为民请命的奏折,便立足于民为国本的思想。
难能可贵的是,包拯思想中的忠君与民本是和谐一致的。那么对于包拯来说,将二者统一起来的逻辑性何在呢?
在《请差灾伤路分安抚》中,包拯反映江淮等地天灾人祸严重,请求从速安抚,否则酿成大乱:“民间之蓄尽为军储矣,民失其赖,流亡日众……况今秋苗稼既槁……凋残之民朝不谋夕……饥则盗起,盗起则奸雄出,奸雄出则不可制矣,岂可不深惧而豫防之哉!”他讲得很明白,如果官不爱民,民不聊生,“奸雄”就会揭竿而起,后果不堪设想。类似这样的话,在今天尚能看到的包拯的奏议里至少说了四次。能够看出,包拯不仅自己爱民,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皇帝爱民。包拯将之当做最大的“忠君”,这也就是他秉持的忠君与民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可以说,包拯“忠君”的目的固然在于“君”,但客观上有利于天下苍生,其忠君与民本高度统一的积极意义也正体现在这里。
包拯的性格坦诚得近乎毫无保留,率真得似乎缺少修养,其刚直乍看起来真有些不近人情。这种性格的形成,一是由于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而且一生和农村保持不间断的联系,无形间烙上了中国农民纯朴诚实的印记;二是在他熟悉的古代典籍中,仁人志士忧国爱民的胸怀,“言必信,行必果”的品格,对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当朝名臣刘筠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甚深。刘筠是翰林学士,刚毅正直,疾恶如仇,因和朝廷恶势力势不两立,两度外任庐州,而包拯自年少时即颇为刘筠所赏识。
包公观后感精选 篇7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知天长、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县、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有“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宋史》云:“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又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他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包拯断案的故事最为精彩,传播之广,溶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包公观后感600字 篇8
当谈到“精忠报国”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岳飞;谈到“义薄云天”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关羽;谈到“鞠躬尽瘁”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诸葛亮;谈到“清正廉洁”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包拯包青天。
从小就听过包公的故事,看过包公影片,从《铡美案》、《狸猫换太子》、《少年包青天》、《包青天》,影片里的包公是一个日审阳夜审阴、半人半神的人物,让人膜拜不已。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包公的认识,一千多年前的他,不仅仅演绎在荧屏里,他的精神更融入到我们的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福祉里。包公为官的清廉与公正,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佳话,也成为千年以来执法执纪者勉励自身的标杆。
“七弹王逵”、“谏免张尧佐”的故事,称得上宋朝反贪打虎的典型。1043年,包公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就相当于今天的纪检监察干部。其时,进士出身的王逵,为官贪虐,民愤颇大,但因其善于结交朝中权贵,屡贬屡任甚至不断擢升。包公先后七次弹劾王逵,此前六次弹劾后,王逵仍顺利转任,继续被起用。最后一次,包拯在弹劾奏章中将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终于,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1050年,宋仁宗决定任命自己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声名狼藉的“昏官”、“庸官”张尧佐为宣徽使等四项重要职务。包公率领谏官上谏,“反复数百言”,言辞激烈以至唾溅君面,直至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3月,在视察河南兰考的时候,就曾勉励当地的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
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 篇9
——观《千年包公》有感
《千年包公》分三集,分别是《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
为人之道——清心直道。所谓清心,指心地恬静,居心清正,少生欲念;直道,意为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清心治本,直道处世。这是包公一生为人为官的座右铭。包拯39岁写下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作喜,草尽狐兔悲。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包公之所以有如此坚实的人格信仰,志存高远,全赖于“忠、孝、廉”的良好家风。所以树立良好家风极其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名公务员,我定当自觉修身,严于律己,时时以清心要求自己,行直道。
为官之道——铁面无私。从古至今,经过人们的神化和戏化,包公从白脸演变成了“黑脸”。民间流传“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体现了包公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形象深入人心。包公认为:法者,乃国家之重器。任何人不得越法而妄为。法律必须是公正无私的体现,公是法的灵魂,只有去私才能做到执法公正。作为一名公务员,我将牢记“包弹”精神,秉承廉洁作风,本着公正之心,严格依法依规做好每一项工作。为民之道——以民为本。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上找不到包公的名字,原因是“独包孝肃公,姓名常为人所指,指痕甚深”。这恰恰体现了包公亲民、爱民、为民请命,心中有百姓,所以深得百姓喜爱。包公到哪里当官,就在哪里打井,反映了他做什么事情都先为方便百姓。他离开端州往别处上任时“不持一砚归”,并要求手下的人“再小的礼物,也不能动”。包公一生所断的案中,当属“断牛舌案”和“匿金案”为经典。这两件案得以迅速破案,不仅因为包公判案的智慧,而且还有赖于他对民情的了解。作为一名公务员,我必谨小慎微,矜于细行,心系群众,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切身处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包公案读后感 篇10
包公审驴主要讲了穷人王五,有一匹驴,有一次它上小市镇上,卖东西回来一看,驴变了,于是他去报了案。包公把驴关起来让它不吃不喝三天。三天一过,包公把驴子放出来用板子打,然后驴跑出公堂到了一户人家。包公等人抓住了小偷把驴归还给王五。这个故事之中最精彩的是:包公让驴子带上驴套不吃不喝地关三天。所有的百姓都很奇怪,我也觉得莫名其妙,不知包公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三天过了,包公把驴放出来打,结果驴跑到一户人家终于抓住了小偷。
包公审石头主要讲了: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上街卖货物,卖完了以后,在一个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以后自己的钱都不见了。男孩十分伤心地哭了。包公问怎么了,男孩哭着说有人偷了他的钱。包公叫人把男孩坐的石头搬回祠堂。审问又是抽又是打,石头就是不说,于是,包公让所有人都投一文钱。最后有一个人的钱有油,包公立即就抓住了小偷。
环保包公断案 篇11
法律环保小品(包公断案)
主持人前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环保、能源、发展、创新等热点话题,公益事业部的队员自编自演的一个小品,通过包公审理美人鱼毁容的案中案、连环案,为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寓教于乐,耐人寻味。请欣赏小品《包公断案》。
背景音乐《开封有个包青天》
击鼓声,衙役打着哈欠上“大清早的,谁击鼓鸣冤?待我报与包大人。”喊:“包大人,有人击鼓鸣冤!”
包公踱步登台,“黄河远上白云间,开封就在黄河边,冤案奇案难办案,老包一到准能办!”。坐下,“众衙役!”“在!”
惊堂木一拍:“升堂!”
衙役后台喊:“升——堂————!”
众衙役后台喊:“威——武——!”
包公:“带那击鼓之人上堂!”
鱼碎步上来,一幅冤屈的样子,道了个万福:“民女见过包大人,请包大人为小人伸冤!”
包公:“有何冤屈,尽管讲来!“
鱼(梨花带雨):“包大人,我本是黄河里的一条美人鱼。想当年,我美貌绝伦、眉目传情。我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现在却落得个多愁多病的身„„”哽咽着说不下去。
包公:“且莫悲伤,慢慢道来。”
鱼:“都是酸雨惹的祸!自从酸雨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我的容貌被腐蚀,家园遭破坏,人类饕餮了有毒的我们,得了很多的病。可恶的酸雨,它„..它„.它„.它侵害了我的健康权、生命权,真是罪大恶极。”擦眼泪:“我要求酸雨立即停止侵害,恢复原貌,赔偿经济损失100万,精神损失1000万!”
包公严厉:“竟有此事!怪不得近来所食鱼儿味道怪异,原来是这酸雨捣鬼。来呀,与我传那酸雨上堂!”
酸雨战战兢兢上,鱼走到另一边。包公逼向酸雨,酸雨躲到另一边;包公追过去,酸雨又躲到这边。
包公猛地:“与我站好了!哼!你与本官玩躲猫猫?!你知道吗!躲猫猫也会死人的!”稍顷,“现有美人鱼告你毁容,你有何话讲?” 酸雨:“可是,可是我是从安哥拉飘过来的耶,你对我没有管辖权!” 包公一拍桌子:“大胆!美人鱼在本地控告你,本府当然有管辖权!驳回管辖权异议!从实招来!”
酸雨:“冤枉啊,我的青天大老爷!这不关我的事,我飘到这来只是打酱油的。想当年,我也是冰清玉洁、玉树临风的帅小伙一枚!”摆POSE。“可是„,可是,是煤和石油的儿子富二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死皮赖脸,紧紧纠缠于我,我使出浑身力气也摆脱不掉”扭动身体,“就这样,我由纯洁的雨变成了呸呸人人唾弃的酸雨!包大人,我也是被同流合污、被酸雨的呀!您可要明察秋毫!”
包公:“又扯出煤、石油来了,宣煤和石油上堂!”
煤怒气冲冲地上来,双手一拱:“小人来迟,望大人见谅!另,石油兄正忙于运作提价、日进斗金,无暇顾及此等琐事。此有授权书一份,特托小人面呈,替他打点料理!”将授权书递与包公。包公站起打开授权书,发现一份大红包,内含美元若干。
包公喝道:“大胆!竟敢公然用美元贿赂本官!”
煤吃惊:“啊!没想到经过这些年,石油竟然染上了人间恶习!哎!包大人,此乃石油手书加封交与小人,与小人无关!”
包公道:“此事改日必将严办!今且搁下。”顿,“煤,美人鱼控告酸雨毁容,酸雨控告你和石油,你有何话讲?”
煤转身与酸雨对视、转圈,手指酸雨,“假发总会被风揭穿,假话总会被人戳穿。你竟敢诬告我!”酸雨一哆嗦。
转向包公:“包大人明察秋毫、刚正不阿,此事不应迁罪于小人!若论根源,(声音突然放低)“小人不敢直说。”
包公:“但说无妨,恕你无罪!”
煤:“若论根源,这酸雨之过,恰恰是您包大人所在的人类所为。”指包公和台下:“人类挖掘小人来发电、燃烧小人来取暖、加工小人来出售,小人可谓自我牺牲、无私奉献!”撤掉外套,露出“为人民服务”字样T恤。“而小人又得到了什么?煤矿倒塌,黑心矿主赚了钱,矿工死伤无数,小人背了黑锅;拉闸限电,坊间怨声载道,小人千夫所指;而今,竟又被酸雨诬陷,指为祸首!不错,二氧化硫是我们煤炭和石油的孩子,但更是人类的私生子!人类只顾燃烧我们,利用我们,却从不
好好安顿我们的孩子——人类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小人斗胆直言,个中曲直,望大人明鉴!”
包公“你这一讲,倒叫本官为难了。这人类之过却如何审呢?”稍顷,“尔等先下去,待本官查明再判!”
鱼、酸雨、煤:“谢包大人恩典!”下。
包公思考。蓝多衣衫破烂,蓬头垢面,边跑边喊上:“小人有冤,小人有冤„„”
包公:“你是何人?”
蓝多:“小人蓝多,——”
包公一摆手:“蓝多?听来好似懒惰。”
蓝多(献媚地):“小人正是人类懒惰性格的代表。”
包公:“有何冤屈,从实道来。”
蓝多:“小人要状告那观音违反承诺,不讲信用。”
包公:“你所告何人?”
蓝多:“观音。”
包公饶有兴趣地“哦”了一下,“那本官问你,你有观音的地址和电话吗?”
蓝多:“没有!”
包公:“QQ号也行呀,有吗?”
蓝多:“也没有!”
“没有那你来告的什么?!”包公惊堂木一拍:“没有联系方式,本官如何通知观音到庭!”顿了顿:“你这属于滥用诉权,本该驳回起诉!”顿“姑且饶你这一次。你告观音什么?仔细说来。”
蓝多走到另一边,慷慨陈词:“观音号称大慈大悲、有求必应,于是我把她供奉在家,晨昏三叩首,早晚一柱香,祈求她保佑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对观音如此虔诚,没想到她违背诺言,没有给我任何荣华富贵。所以,我要状告那观音!”
包公:“我且问你,懒惰,你每天除了烧香叩头,还干何事?”
蓝多:“俗话说,心诚则灵嘛!我将全身心都放在祈求观音保佑上,别的什么也不干。”两眼放光,“慢着!”冲过去捡地上的美圆,“美圆!难道观音显灵了?!”
包公一拍桌子:“放下!此乃贿赂款,要上交国库!”
蓝多将美圆放在桌上,依依不舍地离开,还瞅两眼。
包公下台手指蓝多“你每天烧香叩头,祈求不劳而获,就是贪图享受。人类只顾享用煤与石油,却不解决伴生的环境问题,这不能不说与你这懒惰的因素有关!”
包公指台下:“我听说有一个叫CEIEC的地方,那里的人个个都勤奋上进、开拓创新,近几年来二次创业取得非凡业绩,还在继续前进发展。你这懒惰在那里必定没有招摇的市场。大家说是不是呀?”
包公冲后台喊 “煤、酸雨、美人鱼!来呀!”
煤、酸雨、美人鱼上。
包公回到台上,惊堂木一拍,手指蓝多,“本官判你离开人类的灵魂去接受改造,拉下去!”扔签。
蓝多向前扑,哀号:“包大人,冤枉呀!冤枉呀!”
煤、酸雨冲过来,架起蓝多走向后台,美人鱼指指戳戳。
包公悠然抚摸胡子踱步“列位不要迷恋本官,本官只是个传说。本官审的不是案子,是正义!”
后台人喊:“包公,你妈妈喊您回家吃饭!”。
【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推荐阅读:
《千年包公》观后感10-02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10-23
《千年包公》观后感800字12-30
包公祠观后感06-17
包公文化12-11
参观包公祠心得10-22
开封包公祠游记作文01-02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08-24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08-27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赏析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