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音乐教材分析

2024-08-15

八年级上音乐教材分析(共9篇)

八年级上音乐教材分析 篇1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你是这样的人

第1课你是这样的人

教学内容:

1、欣赏并演唱《你是这样的人》。

2、欣赏并朗诵表现总理的诗歌。

教学目标:

1、能饱含深情地演唱《你是这样的人》,体验表现对周总理的怀念`崇敬之情。

2、感受诗歌如何塑造总理的光辉形象。

教学重点:体验和感受歌曲等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并能深情演唱.教学难点:通过讲故事、欣赏、体验等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背景音乐《绣金匾》

课前语:今天很高兴和初二(5)班的同学度过难忘的45分钟

一、导入

在毛主席身边有这样一位伟人,他离开我们这个世界已经3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画面)学生回答(周总理)

1、欣赏刘欢演唱的mtv让学生感受音乐,引起情感上共鸣。提问:有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曲名中的你指的是谁?

2、简单介绍《你是这样的人》。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是为了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记录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曲《你是这样的人》,那么周总理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感动全中国的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出示课题)

二、学习《你是这样的人》

1、播放《你是这样的人》,学生跟着轻声哼唱。思考:这首歌曲你觉得最难唱的是哪几句?节拍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出现四五拍的地方。

2、带领学生唱好四五拍处的歌谱。

3、启发感情思考:在这首歌曲中没有一个字提到总理的名字,使用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回答:你是这样的人那么总理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同学们对周总理的故事一定知道不少。请你们来说说。学生讲述有关总理的事迹{一件衬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联合国降半旗等}老师小结:周总理是一心为国家为人民的好总理,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们带着对总理无限怀念和爱戴的感情把歌曲再唱一唱。

4、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5、再次欣赏刘欢演唱《你是这样的人》思考:他是怎样处理这首歌曲的?学生回答:精神、激动,有强有弱,加上了延长音和装饰音。

6、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设计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

7、综合每组讨论情况,演唱歌曲。

三、拓展

(一)配乐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1、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很多。引导学生说出其它方式。学生回答:舞蹈美术作品摄影朗诵文学作品等。

2、欣赏并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设计意图:让学生多角度地感受总理的人格感召力,调动学生热爱总理的情感

(二)周总理是建国初期的一位伟大领袖,他为了共和国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平凡的人物〈出示画面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抗洪战士〉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四、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象周总理这样的人,象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抗洪战士这样的人。那么我们青少年现在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用总理说过的一句话大声的来回答,出示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在音乐中结束本课

第2课为了谁

教学目标:

跟老师唱《为了谁》,从中感受英雄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

通过演唱《为了谁》,感受英雄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而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风格,用多种方式表达内心感情

教学难点: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第一单元

教学过程:

一、《为了谁》导入

1、师:歌曲把大家带到了怎样的画面中?(生讨论回答)

2、你知道这首歌曲的背景吗?

3、你还知道哪些解放军在抗洪救灾中的动人故事?

二、分析歌曲

写于1998年,是为了纪念和歌颂在特大洪水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们而写的.赞扬了军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他们迎着洪水而上,用自己的身躯挡着洪水.

三、学唱

1、听,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情绪是怎样的?

2、跟VcD模唱,注意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3、跟琴唱第一部分。

4、跟琴唱第二部分,注意情绪是热情的

5、跟VcD唱全曲,注意用优美抒展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6、跟老师唱《为了谁》周总理是建国初期的一位伟大领袖,他为了共和国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平凡的人物〈出示画面--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抗洪战士〉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让我们也为他们献上一首歌《为了谁》,跟老师一起唱。

四、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象周总理这样的人,象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抗洪战士这样的人。那么我们青少年现在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用总理说过的一句话大声的来回答,出示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

第3课欣赏

《长征组歌》

一、说《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感情,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材

、说课内容

《长征组歌》

2、教学内容的作用和意义

《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教学目标,并明确了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以音乐为本以听觉为主,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三、教材分析

《长征组歌》又名《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肖华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融合长征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加以创编,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过雪山草地》了解词曲作家及组歌这种音乐体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长征组歌》体验长征的艰辛,通过分析歌词画旋律线等方式进一步理解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顾长征这项伟大壮举,使学生感悟长征精神,进一步在音乐的影响下发扬长征精神,同时了解长征历史充分体现音乐与历史学科的渗透。

五、教学重点

重点欣赏第六乐章《过雪山草地》,搭配教材第一乐章,《告别》第二乐章《突破封锁线》第三乐章《遵义会议放光辉》第十乐章《大会师》

六、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过雪山草地》感悟长征精神

1、视觉图象法

我运用节取了VcD的部分歌曲和画面同步进行,使学生视听结合,更加形象的再现了当时长征的场面使学生身临其境,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

2、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前三个乐章《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时,我引导学生对比三首作品的音乐情绪,而且对内容进行了简略介绍,从而使学生感受军民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战士突破封锁线的英勇无畏和知道遵义会议带给人们的希望及其重要性

3、析曲式结构

重点分析《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是两段体结构,我首先让学生读歌词之后与学生一起分析歌词,感受意境,之后又从旋律线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歌曲,重点让学生画旋律线,让学生自己对比旋律线起伏有何不同,从而分析AB两段的不同意境。这中间我分别范唱两部分,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感知旋律的变化,这也正符合《标准》中的“感知音乐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这一要求

这节课我还运用了体验式、启发式、创设情景兴趣引入式,在整个环节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一目了然,感官上更加丰富

九、说教学程序

1、导入

运用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以提问方式师生共同回顾长征

2、介绍《长征组歌》的作者

3、欣赏《长征组歌》前三个乐章《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

4、重点赏析第六乐章这一乐章我一共欣赏了三遍,每遍问题都不同

第一遍欣赏歌曲,请学生谈感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分析歌词,在教师的讲解提示下引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第二遍欣赏歌曲时,对歌曲进行曲式分析。

我运用连接音符的方式使学生更形象的看到音乐旋律走向,而且运用多媒体把歌谱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我对两部分音乐分别进行范唱,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感知旋律的变化。

第三遍欣赏歌曲时,我请学生随音乐哼唱,共同感悟长征精神。

5、欣赏第十章乐章《大会师》共同感受长征胜利的喜悦。

6、《标准》里指出“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听音乐,简单评析音乐体裁”。所以在本节课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组歌定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了解世界上不同组歌的形式。

7、师生回顾本节课内容

加深印象,并请学生谈感受,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八年级上音乐教材分析 篇2

一、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 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 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 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 而且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 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 教材的内 容可以看出, 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 总—分的传统 思维方式, 从一般到 具体, 先介绍中国的 产业, 包括上一 册的中国 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 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 内容繁杂, 追求面面俱到, 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 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 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 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 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 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 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 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 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 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 都体现了 “学习对生 活有用的 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 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 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 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 度的变化。旧 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 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 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 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 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 图注更加清晰, 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 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 比如在教材第12页, 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 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 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 观, 具有历史 的厚重感 和更强的 说服力。除此之外,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 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 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 时, 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 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 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 新版教材也肯 定存在着 许多不足, 它是“十年 磨一剑”的成果, 现在又正 返回实践 中去接受 实践的检 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 “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 怀抱着这样的期望, 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 为依据, 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 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 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 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八年级英语新教材的分析与反思 篇3

在自主学习环节,新教材中的词汇量比较适中,难易程度切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尤其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几乎没有一点学英语的基础,词汇简单易学,他们就很乐意去学,接受起来也就容易多了。独立自学要求学生独自与课本交流,与旧知识交流,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幻灯、实物、提示词等“指挥”学生进行练习。检测学生自学效果时最好穿插Pair work(内容简单的话不必让学生先准备,反之,事先作些准备),直接以快频率的方式让学生一对一对地(pair by pair)、一问一答地进行下去。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口头表达,很快地掌握新的词汇。这样做的特点是节奏快、密度大、频率高,使学生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兴趣浓厚,人人参与,差生也跟得上。

在合作探究阶段,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语言项目的理解,巩固新的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地运用作好准备。新教材中经常出现pair work这样的练习,并且练习的内容具备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问答时有较宽的选择余地。这时适宜穿插“对练”或“组练”方式,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图问答、模仿对话、表演课文对话等等。教师要巡视监听,对有困难的“对”或“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充当“助手(helper)”或“引导者(guide)”的作用。练习结束后一定要抽查几组当堂表演,以了解练习情况,并对表演出色的组进行适当的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节奏放慢,频率放低,但密度大,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强,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在展示解析阶段,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以后再次巩固提高,内化成自身的能力,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新教材与生活内容联系紧密,教材中的活动多种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作答,答案是多种多样、不可预料的,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有充分发挥创造的机会和余地。可以口头展示,这时候最好以“组练”方式,如进行角色扮演(一般用学生真实姓名)、会谈、讨论解难、模拟采访、扩展对话、补充想象性结尾等等。教师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场合。教师往往扮演裁判(judge)、评委(commentator)的身份。这时的特点也是密度大,气氛热烈活跃,学生有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还可以板演展示习题并且进行详细讲解,随着课堂展示实践量的增加,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为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拓展延伸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词汇类知识点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依据自己的知识面把词汇拓展开来,新教材中的语法知识渗透在不同的章节中,学生不易一次性全面掌握,当学到某一知识点时,老师或学生都可以及时总结后牵引其他的知识点,及时总结学过的语法内容。

四步导学的四个环节通常穿插在以上四个教学步骤中。然而,教无定法,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何况教材也在适时地改变,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和课堂的需要适时增删当堂课不需要的环节,优化课堂效率,提高课堂质量。

八年级上音乐教材分析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法布尔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他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2.学习法布尔的写作手法(拟人)——“风格即人”。

3.注意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4.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课时计划】

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

学法指导一:

【常考说明方法辨析】

列数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的区别);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打比方:像、仿佛„„;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大家知道这个是什么虫子吗?”学生自由回答(蝉,知了,等等)。“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这个——蝉(板书)那么有人可以来说下和蝉有关的东西不?(学生发言)我这里有一个和蝉有关的古希腊神话。(曙光女神爱上了一个人类青年,为了能和他长相厮守,她向宙斯请求赐给爱人永恒的生命,但是曙光女神忘了请求给那个青年永恒的青春。于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青年渐渐衰老萎缩,最后沦落到了只会不停的向碰到的每一个人诉说他和女神的爱情的地步。女神的爱情也渐渐的被消磨殆尽,最后女神抛弃了他,可怜的人变成了一只虫子,继续讲他的故事。这只虫子就是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法布尔的《蝉》。二 :指导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金蜣(qiāng)

窠(kē)

隧道(suì)

涂墁(màn)

抵御(yù).....纤(xiān)蚋(ruì)轧碎(yà)鳍(qí)喧嚣(xiāo).....罅隙(xià)跳蚤(zǎo)钹(bó)...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金蜣:屎壳郎。

窠:鸟兽做的窝。涂墁:这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

纤:细小。

蚋:一种小昆虫,体长二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虫栖于水中。鳍:鱼类的运动器官。

曝:晒。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对等,相称。罅隙:缝隙。

腾跃:跳跃。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倒楣:遭遇不好。(也作倒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3.作者简介

法布尔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首先想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蝉》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2.简单分析课文结构

【交流点拨】开头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统领全文。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9~11)段,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

第二部分:蝉的卵。(12~13)段,写蝉怎样产卵的:蝉选择产卵的地方、蝉产卵的过程、产卵的数目。(15~17)段,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21~23)段写幼虫落地。(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顺序

1.通读全文,课文两大部分是怎样安排顺序的?

【交流点拨】两个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按照蝉延续生命的几个过程安排的——先由幼虫到成虫,然后成虫产卵完成繁衍,孵化成幼虫结束,这就是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作者并没有按照昆虫的一般成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幼虫时代入手,介绍这一过程,这正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地方。第一,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第二,这部分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容易引起读者兴趣。体现了本文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2.课文第一部分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交流点拨】写地穴是按照考察的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写内部构造的同时介绍了建造地穴的方法。幼虫出穴以后,又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幼虫出穴以后怎样寻求脱皮的地方;怎样完成脱皮而变为成虫,飞离树枝;怎样产卵;怎样孵化成幼虫;幼虫落地以后又怎样寻觅隐藏处所,然后挖土隐入地下。把一步一步发展生长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感受诗意

1.请说说你认为描写得既生动又准确的段落。(启发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交流点拨】写得生动的很多,如第8~10段,写蝉出洞有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尤其是第10段写蝉最后从壳中脱出,先以拟人手法说“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然后用一连串的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地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又如第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作了具体的描写:“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儿了。

2.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举例说明文中使用准确的语句。让学生讨论分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2)它身体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可以用来做灰泥。

(3)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4)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5)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灭掉。

【交流点拨】准确性是贯穿于全文的,这5句只是从词语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比如第7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里面不仅“臃肿”“喷洒”“柔软”“肥重”“压”“挤”等词用得很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建造过程,也很清楚准确。

五: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蝉》这篇课文,没有引用什么材料,完全是靠文艺笔调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具体的、甚至是相当细致的描写,来增强它的生动性。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艺性说明文。

大家知道哪些说明文?其中哪些是科学小品?简单说明下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区别:如《辞海》是这样介绍银杏的:

银杏亦称“白果树”“公孙树”。银杏科。落叶乔木。叶扇形。雌雄异株。种子椭圆形或倒卵形。系孑遗植物,我国普遍栽培;日本亦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可达千余年。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又为庭园树、行道树。中医学上以种子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功能敛肺定喘,主治痰哮喘咳、遗精、带下、小便频数等症。种子含有氢氰酸、组氨酸、蛋白质等。

【交流点拨】

这段关于银杏的说明文只是对银杏的名称、特点、产地,用途等作客观的如实的介绍,全是解说式的语言,把它与郭沫若的散文《银杏》对比,其客观性就显而易见了。

【附:板书设计】

蝉的地穴幼虫的洞口

幼虫的穴道

幼虫出穴后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蝉的卵蝉的产卵

蝉卵的敌人四年地底下的生活,一个

八年级上音乐教材分析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课时计划】 4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结庐(lú)

东篱(lí)

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

燕脂(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词义。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角:军中号角。玉龙:指宝剑。3.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4.背景介绍

《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学法指导一:

【诗歌朗读的技巧】

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准确传达诗歌作者的情感,关键在于控制好声音的高低快慢以及力度气息;前提是对于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有具体的了解和深入的体悟,简言之就是:诗文朗读要传情,高低快慢气力声,人生世事须感悟,篇篇精彩我能行。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读停顿。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饮酒》其五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居所偏僻安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伴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名句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被称为妙手偶得的佳句,试说说其妙处。

【交流点拨】这句诗抒写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安静平和。(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改为“望”?为什么呢?

【交流点拨】不能。“见”字是在悠然中无意所见,人与物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而“望”却似乎有意去看,不能体现诗人悠然心境。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从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正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为酒后即兴之作,是他的酒后真言,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附:板书设计】

饮酒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超凡脱俗,热爱自然 洒脱恬淡,追求自由

第二课时

步骤三 学习《春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2.名句赏析。

(1)试从抒情方式和表达情感上评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的妙处。

【交流点拨】诗人在这里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现出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情怀。

(2)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学法指导二:

【品析诗词的语言】

1.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要传达的情感,分析时要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2.对描写性词语要分析其对描绘意境的作用,分析时要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蕴含丰富”“耐人寻味”等词语。

3.赏析诗词的句子,首先要分清句子的类型,是写景抒情还是言理,如果是写景,则从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色等角度赏析,如果是抒情,则从抒情方式,情感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赏析;如果是言理,则从理趣的融合,哲理的感悟性等角度赏析。3.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步骤四 学习《雁门太守行》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底!2.名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名句的原因。

【交流点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3.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表现了守边将士誓死报国、英勇赴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整首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课外搜集陶渊明、杜甫、李贺的诗歌赏读。【附:板书设计】

春望

望中所见——山河在,草木深 望中所感——花溅泪,鸟惊心 望中所思——锋火,家书 望中所想——白头,胜簪 感世

伤时 念家 悲己

雁门太守行 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 以色传情

第三、四课时

赏读《赤壁》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挥百万大军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役中的风云人物,唐代诗人杜牧经过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赤壁》。

二:指导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折戟(jǐ)

铁未销(xiāo)

殷勤(yīn)

嗟(jiē)

谩(màn).....2.理解诗词中的重点词语的词义。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

报:回答。

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

举:高飞。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3.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4.背景介绍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渔家傲》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赤壁》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如果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操,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学法指导三: 【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是一种写作手法,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运用这种方法塑造的景物形象鲜明,情趣盎然,极有感染力。

通常可以采用三种方式来化静为动: 1.巧用动词

多选用动态动词,形象而贴切地为静物“点睛”,形成一幅活动的画面,静物因之生动活泼。2.将物拟人化

以人的各种动作来描写静物,使静物有了人的情感,变得鲜活起来。3.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借其他事物的动态形象来描绘所写静物,能使读者形成动态的视觉感受。2.名句赏析。

(1)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改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2)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为后两句发议论感慨做铺垫,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

3.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有何特点?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体裁是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这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附:板书设计】

赤壁折戟——兴感之由 二乔——发议论感慨以小见大

步骤三 学习《渔家傲》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交流点拨】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2.名句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此句描绘出一种什么景象?

【交流点拨】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丽雄伟的景象。

3.这首词上片,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上片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丽雄伟的境界;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赤壁》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本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深刻警策。

《渔家傲》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

课外搜集杜牧、李清照的诗词赏读。【附:板书设计】

渔家傲

八年级上学期音乐教学工作总结 篇6

一、本学期教学工作完成情况汇报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考试,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还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课堂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根据本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我认为本学期较好地完成了音乐教学工作任务。音乐课上,学生或唱、或跳、或奏、或演,通过对音乐的表现,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鉴于音乐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生们有了对音乐有了自信,因而学生对音乐课也就更加有兴趣了.进而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与经验

本学期音乐教学,能够坚持贯彻音乐课程的“培养兴趣,发展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情操”的总目标,把音乐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落实到让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课方面上来,把教学中的过程及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把知识技能融于学生喜爱的各种趣味性实践活动来体现,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做为教学目标来设置。教学中,努力实践以音乐学习为核心,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注重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并认真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三、存在的问题与教训

1、课堂教学不能针对8个班学生实际,缺乏“备学生”这一必要环节。

2、忽视与个别班级学生的交流,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但我会尽最大的能力和努力改正不足的地方,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关注第二课堂。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认真设计每节课的课堂反思,及时回顾和整理,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更应多多的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并进行教学反思,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让孩子们在多样而开阔的活动空间自主并自由地寻找、感受和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并在快乐中更好地体验音乐的美妙。

八年级上音乐教材分析 篇7

一、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一个学段内各门学科的教材都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 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都体现了编者的教学理念。作为教材的执行者———教师, 能否理解并落实编者的理念和意图, 是能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首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教师, 都应该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 通读教材, 认真对照课程标准, 知道本学段本学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是什么, 哪些知识前后可以整合起来, 本套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体例是什么, 教材内在的逻辑线索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画出本册教材的知识树, 写出教材分析, 进而画出本学段教材的知识树, 写出教材分析, 对有关的知识进行调整和整合。

一般来说, 对知识的掌握分为四个层次, 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教师能够理解教材中的每一部分知识, 仅仅是掌握了一个个的知识点, 这是第一个层次, 如同一盘散落的珍珠, 还需要用一条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只有通读教材, 感悟教材, 才能把分布于各册教材中的同一类知识串联起来, 形成一条条的知识线, 这是第二个层次。不同的知识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西方有怎样的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了世界怎样的结局。要把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线并联起来, 形成一个知识面, 这是第三个层次。最后, 要把一个学段不同年级的知识构成一个立方体, 如同一座立交桥, 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四通八达, 不管从哪里切入都能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整合起来, 这才是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要达到这四个层次, 我们必须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建构, 强调教学过程的统筹安排。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的编写, 大多是以“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如:初一《我们生活的世界》;初二《我们传承的文明》;初三《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类教材都有自身的规律, 但这种规律是隐藏的, 学生并不掌握。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以教学内容为“知识线”, 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为“方法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用“方法线”控制引导“知识线”,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 形成基本的能力。

二、统筹安排课堂教学

如何整合教学内容, 统筹教学过程, 探寻学习规律。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 我也曾做过一些尝试:

1. 课前导入中的整合:

导入可以是多种多样, 可以情境导入, 也可以复习导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新课导入时, 我就采取了复习导入的方法。我回顾新航路和殖民侵略的影响等内容得出了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条件。

通过对过去知识的整理和整合, 使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必然性有更深的认识。

2. 知识点讲授过程中的整合: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从法律上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1689年还发生过什么事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君主立宪制。所以这时候英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刚刚确立, 要侵略中国还为时尚早。

这种整合虽然很小, 但很实用, 能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 明白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历史及相关联系。

3. 课后小结时的整合:

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可以用表格来比较。列出名称、时间、领导人、主要事件、重要文献、确立的整体等内容。

用表格归纳比较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也是学生比较得心应手的。但还是初级的知识点的整合。

4. 单元知识点的整合:

一个单元就有一个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 把知识点串联成一个局部的知识网络。

比如《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就包括这么一些内容:

(1) 成熟的礼乐文明是根基:西周的礼乐文明

(2) 稳固的政治制度是保障: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3) 民族融合中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4) 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5. 期中期末复习中的整合:

这一阶段知识点多, 学生容易混淆, 不易记忆, 整理归纳非常必要。八年级上期末复习时, 我出示了以下知识脉络:

(1) 经济状况:农业上的生产工具 (新石器-铁农具牛耕-筒车曲辕犁-秧马) ;手工业的丝织业 (黄帝-唐朝) ;陶瓷业 (炎帝-黑陶彩陶-越州青瓷-北宋景德镇) ;商业 (统一货币度量衡-大运河-唐朝长安-宋元的交子, 东京大都临安)

(2) 政治状况:制度 (禅让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推恩令监察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县制-郡县制-行省制) ;理念 (仁政, 以德化民-民贵君轻, 水舟, 善于用人, 虚心纳谏) ;清明政治时期。外国的制度 (种姓制度, 雅典民主制, 罗马的共和制, 元首制)

(3) 思想文化:思想 (百家争鸣-法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佛教-儒家, 佛教、道教-多种宗教融合) ;文化 (文字, 文学, 史学) ;艺术 (书法, 绘画, 雕塑) ;科技 (四大发明及影响, 棉纺织技术) ;外国的文化 (四大文明古国, 古希腊罗马, 古阿拉伯)

(4) 民族关系:秦 (长城灵渠) ;西汉 (匈奴西域) ;南北朝 (北方民族大融合) ;唐 (一视同仁, 胡汉交融) ;宋元 (农牧文化融合, 西藏, 回族)

(5) 对外交往:西汉 (张骞-丝绸之路) ;元 (空前繁盛, 马可·波罗, 泉州, 陶瓷之路)

(6) 社会生活:宋元世俗化 (瓦子勾栏看棚, 杂剧说话, 节日习俗)

八年级上音乐教材分析 篇8

一、案例设问本末倒置,思维混乱

教材第6页案例:小寒的父母嫌她是个女孩,出生后不久就将她遗弃街头。一位好心的老奶奶把她抱回家抚养,生活很清苦。小寒六岁时,因没有正式户口不能就近报名入学。问: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

这个案例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答案是:小寒的父母将她遗弃街头,致使她的权利失去了家庭的保障,丧失了被父母抚养的权利。幸亏得到好心人的收养,才使她被抚养的权利得以继续(小寒的权利得到了来自他人的保障)。但她由于没有户口,却又导致她不能享受到就近入学的权利(小寒的权利没有得到学校、社会的保障)。由于失去了家庭、学校、社会的保障,所以,小寒的一部分权利没能实现。

首先,教材编撰者呈现这个案例的本意是让师生关注小寒已享受的权利和未享受的权利。可是师生应关注的重点是小寒的权利应该怎样得到学校和社会的保障。小寒申请户籍登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实小寒是可以申请办理户籍登记的。根据我国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1999年4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修正案),小寒与好心的奶奶形成了事实收养关系。小寒是查找不到父母、捡拾证明不齐全的弃婴(儿),有关小寒户口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由收养人提出申请,经村(居)委会确认,街道、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审核并出具证明,经收养人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询问登记后,到县级民政局申请办理收养登记。当事人到户籍所在地的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后,凭收养公证书到公安机关办理户籍登记。

其次,参考答案和198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总则中的第四条和第五条规定相违背,同时违背了199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总则中的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总则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总则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也就是说,小寒不管有没有户口都应该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政府和学校也有义务必须保障小寒受教育的权利,否则,政府和学校将承担法律责任。

再次,教师如果仅仅按照参考答案引导学生学习的话,大家会觉得小寒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孩子,学校和社会还不对她的权利进行保障,学生就会对学校和社会丧失信心。

这样的案例呈现出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根本无法达到案例证明理论的效果。

二、主题相同案例多次呈现

教材61页案例:小丽是八年级学生,开个体饭馆的爸爸缺人手,非让小丽退学到饭馆帮忙不可,并且对学校老师振振有辞地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

教材62页案例:爸爸对小梅说:“从明天开始你就不要上学了,你早晚要出嫁,我供你上学就是赔钱!”小梅对爸爸说:“我要上学”。

教材64页案例:一家乡镇企业以每月460元的薪金招聘合同工。一名初中生的家长未征得儿子小刚的同意,便为儿子签订了应聘书。小刚知道后坚决反对。他对父母说:“工资再高我也不干,您不能让我中途辍学,我要完成学业。”家长见儿子不从,便以家中无钱再供其上学相威胁。为了履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义务,小刚写了一封信,送给镇教育主管部门。镇教办的同志会同当地司法人员,找这个家长谈话。在他们的劝说下,家长撤回了为小刚签订的应聘书。小刚回到学校,更加努力地学习。

这三个案例实际上是一个主题,都是家长为了一己私利,阻止子女继续接受教育。为什么不能把内容整合一下,用一个案例说明三个问题?这一册教材只有区区115页,却用了三个主题类型相同的案例,大大浪费了教材资源。

三、案例陈旧

本教材因为第一版是2008年出版的,所以选择案例发生的时间多是2006年之前的,这些案例距今已经过去七八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选用七八年前的事件作为案例,远离学生现今的社会生活,体现不出案例的时鲜性特点,学生容易对书中案例提出质疑,既增加了学生对教材理解的难度,又增加了教师分析案例的难度,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比如教材第8页案例:高二女生田甜寒假期间参加了勤工俭学活动,获得320元收入。教材64页案例:一家乡镇企业以每月460元的薪金招聘合同工。这样的案例与学生了解的现实社会中的月收入相差甚远。

四、案例场景设置不严谨

教材105页案例:江明的爸爸自筹资金开了一家平价药店,生意越来越红火。一位常来买药的老大爷高兴地说:“这家药店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特别注意为顾客着想,我每次来买药,店员都根据我的情况建议我买合适的药。”一位年轻的妈妈说:“有一次孩子半夜咳嗽得厉害,家里又没有其他人,情急之下我给这家药店打了一个电话,店里的一名员工二话没说就给我送来了止咳的药,真是令人感动!”一位员工听了这些话后,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当时,自己因一时疏忽收了一张50元的假币,江明的爸爸得知后说:“不小心收了假币,要吸取教训。但千万不能让假币再流向市场,这次的损失由我承担。”在你看来,这家平价药店生意越来越红火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用书的参考答案是:江明的爸爸开了家平价药店,价格公道招来回头客,送药上门感动病人心;设身处地为顾客提建议,收了假币自担损失不骗人;店内员工干劲足,生意做得很红火,邻里街坊很和睦,经济效益也不错。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这个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是场景设置不严谨。案例本意是表扬江明的爸爸,可是由于案例设置的场景不严谨,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为药店销售的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的药品处方权限于医院的在职医师、社会办医性质医疗机构的在职医师。患者凭借医师开写的处方,在医师、护士、药师或其它专业人员监督指导下方可购买、使用药品。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或其它专业人员开写处方的药品,患者可以自行购买的是非处方药。在这一案例中没有说明店员为患者配的药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为患者配药是人命关天的事,如果店员为患者配的是处方药,患者使用后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店员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八年级上册英语教材分析 篇9

新教材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每个单元的教材设计都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会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其次,新教材在生活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自主学习。倡导活动性语言输入,在活动中训练英语听,说,读,写四大技能。这在教材中特别明显。如activity1a, activity2b„

再次,新教材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选的教材话题都能很好的体现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既有贴近学生生活的要求学生参加派对的,如unit5, 也有教会学生如何养生的如 unit 2, 也有学习e-mail 的,很贴近生活,也很实用。体现了国培专题一学习的“用英语做事”的精神。

总之,此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交际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为英语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发散思维。

最后谈下个人认为英语教材美中不足的地方,unit6 与unit12两个专题感觉应该放在连续的两个单元学习,学生也能更好的做到两种语法知识进行比较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更高。

上一篇:公共基础习题集下一篇:以人为本 凝聚力量 打造精良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