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200

2024-08-24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200(共11篇)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200 篇1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杨鼎林

这本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打破了历史发展时序性的格局。旧教材对共和国史的编写分成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是按时间发展顺序编写的。而新教材打破了这种编写格局。前三个单元基本上还是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编写,接下来的四个单元则完全不是这样。

这本教材高度浓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挑战,同时也带来自由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巨大空间。正文内容极少,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大量的不知做什么的剩余时间。这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最伤神的事情。如果换一种角度思考和处理的话,又会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自由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这本还有一处非常值得一提就是自由阅读卡。每一课的自由阅读卡都是与那一课有一定联系、或富有知识性、或富有趣味性、或极富时代气息极令时人关注的点点滴滴。如国旗的诞生趣味性知识性很强;“三八线”、香港和澳门区微极具知识性、反映知青的“上山下乡”是文革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再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希望工程等,这些刚刚发生的事情,十分富有时代气息。

在处理教材上,由于没有教过,这里只能是纸上谈兵,做一点大胆的设想而已,望教过这本教材的教师能诚挚地提出严厉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如能受到点滴启迪,我会永远感激。

一、利用教学时间较充裕的优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我在教学中观察到,学生学习七年级上、下册时发言踊跃,互不相让,而从学习八年级上册开始,学生变了,变得安静多了。经调查分析,排除因年龄增长而引起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学生对近代史及现代史知之甚少,有的几乎什么都不知道,究其原因是缺乏课外阅读。由于学生对近代史、现代史缺乏了解,当然很多问题就无法谈论,更不用说陈述自己的观点了。

二、利用教材给出的弹性空间,让学生“动”起来

所谓“说教”其实就是缺乏生动具体的事例,生硬地让人们接受某种观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一般都比较简单扼要。其实,这种简要反而给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和知识素养的教学弹性空间,为教师的不断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如: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关于“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一目,教材总体上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了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的重大成就,介绍了周总理在大会上即兴发言的经典故事。现代史中之所以选用万隆会议,是因为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的里程碑,这项重大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周总理灵活、机智和高超的外交能力。而教材因版面限制,没有过多介绍这方面的情况,教材在这里就给教师留出了相当大的弹性教学空间。在教学时,我想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给学生提供了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遇到的四个主要困难和他的应急对策。学生通过资料阅读,不仅客观地了解了万隆会议的情况,了解了万隆会议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周总理机智、灵活的高超的外交水平和能力生动地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中的杰出贡献学生牢记在心。于是在关于“本节课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学习内容是什么”的话题讨论中,就可能会有多位同学争相发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成功外交留给他们的印象,带给他们的思考,课堂教学出现了高潮。

因此,利用好教材留出的教学弹性空间,给学生适当补充生动具体的史料,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做历史思维的“体操”,“动”起来。

本书的每一课都留有教学弹性空间,甚至是多处,只要教师积极开动脑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一定会把每一课书教活、教生动,从而杜绝“说教”的根源。

三、利用社会资源,拓展教学空间,让教学形式“多”起来

中国现代史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不论是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我们身边不乏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们有见证新中国成立的老人,有新中国的同龄人,还有大批经历过探索、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年人、青年人,他们是将历史生动化、现实化、社会化的载体,他们是现代史教学中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例如,在上第2课《抗美援朝》时,我设想主讲人不是我自己,也不是学生,而是一位社会人士,他曾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一名老军人,是班级上一名学生的爷爷或亲朋。同学们听着这位当年志愿军战士的讲述,仿佛觉得黄继光、邱少云烈士就在眼前,明白了是什么力量使黄继光敢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明白了邱少云为什么可以忍受烈火吞噬自己的身体却一动不动直至牺牲──祖

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一位、两位、三位„„而是十多万将士为了保家卫国牺牲了他们年轻的生命,因为“我牺牲是为了祖国的妈妈们和他们的孩子不再牺牲”„„关于抗美援朝、关于志愿军的问题问不完,下课了,老人要离开了,学生们可能会十分的依恋和舍不得,只好相约再会。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想参与八年级下册历史课堂教学的人员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被延伸到了广阔的社会,学习的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和生动,学生通过与历史见证人的对话,通过在很多不同的社会场所“上”历史课的做法,获得了丰盈的历史学科知识,有关热爱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地得到了落实,教学空间的拓展,社会人士进课堂,可能会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了,哪里还有“说教”的途径?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200 篇2

一、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 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 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 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 而且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 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 教材的内 容可以看出, 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 总—分的传统 思维方式, 从一般到 具体, 先介绍中国的 产业, 包括上一 册的中国 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 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 内容繁杂, 追求面面俱到, 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 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 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 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 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 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 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 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 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 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 都体现了 “学习对生 活有用的 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 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 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 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 度的变化。旧 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 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 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 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 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 图注更加清晰, 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 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 比如在教材第12页, 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 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 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 观, 具有历史 的厚重感 和更强的 说服力。除此之外,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 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 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 时, 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 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 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 新版教材也肯 定存在着 许多不足, 它是“十年 磨一剑”的成果, 现在又正 返回实践 中去接受 实践的检 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 “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 怀抱着这样的期望, 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 为依据, 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 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 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 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200 篇3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地理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新教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它与湘教版旧教材相比,究竟有何变化?下面对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旧教材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总—分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一般到具体,先介绍中国的产业,包括上一册的中国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内容繁杂,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度的变化。旧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图注更加清晰,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比如在教材第12页,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观,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更强的说服力。除此之外,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时,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新版教材也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它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现在又正返回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怀抱着这样的期望,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篇4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专题为“故事长廊”,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本组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普罗米修斯》,两篇略读课文《文成公主进藏》、《渔夫的故事》,以及一个“语文园地八”。

《寓言两则》中的《纪昌学射》告诉我们学习要打好基础;《扁鹊治病》则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文成公主进藏》突出了文成公主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

《普罗米修斯》盛赞了为人类盗取火种、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普罗米修斯。

《渔夫的故事》展示了人类智慧的巨大力量。

这一篇篇充满人文色彩、语言风格迥异的故事,一定会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本组课文,要充分注意到题材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多度、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语文园地八”共编排了“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五个栏目,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掌握阅读方法,感悟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学情分析:

本组以“故事长廊”为主题,选编中外著名故事,包括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学习本组课文,要求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训练的重点是: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并练习复述课文。四年级学生在复述能力上比较弱,仍需教师不断的引导和训练,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把握主要内容——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本组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无论是提出不懂的问题还是提示重点句子,都是举例性质的。暗含着阅读方法的引导和迁移,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知道哪些句子表情达意。因此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知识与目标:

1.认识“妻”等28个生字,会写“昌”等27个生字。正确读写“妻子”等2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体会“要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道理”。

4.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练习简单讲述故事。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同时,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读背歇后语。

2.通过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在练习复述课文故事的同时,引导学生丰富课外阅读,激发读书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课时计划:

本组教材的教学共计10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寓言两则》

2课时 《文成公主进藏》

1课时 《普罗米修斯》

2课时 《渔夫的故事》

1课时 “语文园地八”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200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全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有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本组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寓言两则》中的《纪昌学射》告诉人们学习要打好扎实的基础,《扁鹊治病》则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文成公主进藏》突出了文成公主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普罗米修斯》盛赞了为人类盗取火种、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展示了人类智慧的巨大力量。这一篇篇充满人文色彩、语言风格迥异的故事,一定会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课文,要充分注意到体裁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懂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要为促进民族团结作贡献。

5、在体会人物心情和拓展阅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6、在浏览、复读和绘声绘色的朗读中,记住普罗米修斯这个故事,构建“为人类 造福誓死不变”的英雄形象。

7、学习民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层次结构清楚。

8、领会本文寓意: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三、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理解文成公主以民族团结为重的精神,自己列提纲复述课文。难点:自己列提纲.四、本单元写作特点

1、《寓言二则》的写作特点

(1)故事经典,选材典型,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故事,没有选择描写纪昌是怎样学习开弓放箭的,也没有选择描写纪昌学射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而是抓住了“练眼力”这一典型事例来描写。“针刺眼皮而不眨”,将“小虱子”看成“大车轮”,这都是常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而纪昌做到了。这里面包含着艰辛和汗水,展现了惊人的恒心和毅力。至此,纪昌的人物形象就非常鲜明了。可以说,这则寓言的选材相当典型。

这两则寓言中,纪昌虚心、持之以恒,扁鹊医德高尚,蔡桓公自以为是,不听劝告,人物形象个个鲜活,个性个个鲜明。譬如,面对蔡桓公对自己的不信任和愈来愈恶劣的态度,扁鹊“拜见”“又来拜见”“再一次拜见”,苦口婆心地劝告蔡桓公治病,充分体现了扁鹊的高尚医德。对扁鹊的再三忠告,蔡桓公自以为是,不听劝告,从小病发展到无药可救,最后落得病死的下场,人物形象个性非常鲜明。

2、《文成公主进藏》的写作特点

(1)历史故事与传说相结合,故事性强,感染力强。

课文将历史与传说相结合,写出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传奇遭遇。整个故事既有历史的根据,又有传奇的内容,具有很浓重的浪漫色彩。认马、认公主、过沼泽、传噩耗等故事传奇色彩就很强,很富有感染力。

3、《普罗米修斯》

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描写,体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取火”,这句话体现了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盗火的决心。

当火神试图劝他救他时,他的语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和坚定:“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普罗米修斯被捆绑手脚,日晒雨淋,他“就是不向宙斯屈服”,被啄食肝脏,周而复始,也依然不屈服,所以“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

通过这些语言行动的描写,普罗米修斯鲜明的个性完全展现在人们面前。抓住人物的外貌和对话展示人物的特点。

4、《渔夫的故事》

这一课唯一的外貌描写是课文第四自然段。“隔一会儿,瓶里冒出一股青烟,飘飘荡荡地升到空中,继而弥漫在大地上,逐渐凝成一团,最后变成个巨大的魔鬼,披头散发,高高地耸立在渔夫面前。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几句话真切的刻画出魔鬼的凶恶和可怕,和渔夫在这样可怕的魔鬼面前都能镇定的用智慧战胜魔鬼起到衬托作用。而这篇课文的叙述中,运用最多的是对话描写。全文25个自然段,渔夫和魔鬼的对话竟有21段,可见对话在文章中占得比重之大。渔夫和魔鬼的鲜明个性就是在者许多的对话中来,因此指导朗读这些对话对学生体会人物内心,理解课文有很大作用。故事情节曲折,叙事条理清楚,结尾含义深刻。

5、“口语交际”在轻松愉快的口语交流中,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习作安排的是采用不同的形式,自由的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编个寓言或童话,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梦想或希望等。

五、教法与学法

引导学生在概括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阅读中去,整合课内外资源,班助学生理解。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200 篇6

(五)、《火车的故事》

1、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性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成就,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式,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本文的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本文的难点:(1)、第三段介绍的几种火车专业术语较难理解

(2)、对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词语,如:“飞驰”、“夕发朝至”,“创举”“海拔”也较难理解。

(3)、生字“弄、断、修、建、世”很难记住。

2、教学建议

(1)识字:本课的生字多,且较难,有许多字,既不是会意,又不是形声词,所以建议应突出二点。

①呈现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提、速、查:让学生自主运用已过的“是、束、旦”加全偏旁进行识字,为今后“归类识字”打下基础。

郊:用跟熟字“校”比一比的方法进行认识。

断、修、梦、弄:可用猜字谜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大米放在筐里,称称有几斤”(断)。“一人一竖短,折文右上边,三撇在右下,此字认不难”(修)“林中看夕阳,像在梦幻中”(梦)。“小王一人在小弄里跑”(弄)。

②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注意在复现中巩固。

儿童识记汉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巩固识字尤为重要。如本课的“建、创、列、世”,这些生字平时也很少用到,认教时也没有好的识字方法,也只能通过多次反复出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它们。但机械的重复出现学生又觉乏味,这就不光在课堂上做游戏识字,又在教室的一角布置“我会认”园地,把最容易忘记的生字写在各种有趣的物体上,如:“苹果、梨、树叶、蘑菇、鸭子、小鸡……”而这园地有时布置成“果园”,有时布置成“树林”,有时布置成“草地”,每过几天换一背景,这样的情景教学巩固生字,学生很乐意接受。

(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六个字中四个是合体字“名、动、晚、新”,其中“名”是上下结构,“动、晚、新”是左右结构。四个合体字都是由已写过的熟字组成,不是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的是“晚”字的右边不是“兔”,“兔”的一点代表眼睛。另外二个独体字“发、成”。指导“发”时,可与“友”进行比较,指导“成”字要重点指导斜钩的写法,要写得有点弯度,不能写直。

(3)、朗读感悟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可本文是常识性课文,对农村孩子既没见过,又没有坐过火车,课文语言没有童趣,学生对这类课文最不感兴趣,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①实物演示激发兴趣。

A、出示一列玩具火车,在讲台上演示转几圈后,教师卸下机车让学生来操作,当学生发现后面的车厢走不动时,老师随机问:这么长的火车车厢,一节连着一节,靠什么带动呢?这时学生肯定纷纷举手回答问题。(靠机车带动)

B、应当堂卸下机车中发动机旁边的电池,再让卸下电池的机车带着车厢在讲台让学生演示开车,可机车没法带着车厢开动。这时老师问:机车发动还要靠什么?学生也一定知道靠“电”,机车发动还靠什么呢?

②.课件演示激发兴趣,边讲解。

A、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B、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气,产生少量的烟)。

C、电力机车(电力机车的车顶上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靠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

D、悬磁浮火车(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随机追问,你最喜欢哪种火车?学生一定回答最喜欢磁悬浮火车。哪为什么?学生有的说因为它跑得快,有的说它没有冒烟。老师说:“对呀,那才是‘绿色环保型’火车”。学生也容易理解了“绿色环保型”火车了,也知道演变带来了好处:“速度快,污染小”。

4、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1).课件演示飞驰而过时理解“飞驰”。也可结合日常生活中,举例,如:汽车、摩托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

(2)夕发朝至:“夕”与“朝”在识字中学过,也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只要告诉学生“发”就是“出发”,“至”就是“到”,所以,“夕发朝至”连起来的意思,放手让学生去说。

(3)、海拔:教师在黑板上作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4)、创举:这个词非常抽象,如果老师向学生解释说是世无前例的举动,那学生会更糊涂,所以“创举”这个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理解创举,问:看看我国的铁路修到了海拔超过4000米的世界屋脊上,你想说什么?(学生回答:真也不起!)对呀!从来没有人把铁路修到这么高的地方,那就是创举呀!(随机板书:创举)在感悟中理解创举。学生在朗读时也自然而然地读出赞叹,佩服的语气。

5、实践活动

(1)、提出问题:你想象中的新型高速火车是什么样的?

(2)、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画下来。

(3)、把学生的作品贴出来展示交流。

(六)、《小蝌蚪找妈妈》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在加上教材采用的是连环画的形式,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所以学生应该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小蝌蚪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所以上课前,老师可组织学生观察蝌蚪和青蛙,把朗读课文和观察生活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因为本课和第17课的内容有相似之处,所以可运用17课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教学理念

(1)、开放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儿童经验世界,课内外联系,使语文课变得开放灵活,更有活力。教师应适时开发教育资源,尽可能多地占有与文本有关的资料,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2)、倡导个性。阅读是一种个性话的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选择最佳的施教时机,把鲜活的课堂还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3、教学设计

(1)、猜谜语,激趣导入

“大脑袋,圆肚子,长尾巴,黑身子。”这是什么?(小蝌蚪)小朋友真聪明,那老师先考考你们:“那么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啊?”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教师随机出示课题。

(2)、学生自读课文,并认识生字

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联系上下文想想猜猜,猜不出的字可以划出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或者向老师请教,也可以借助小组学一学,小组里面一起想办法,认识生字,互相读互相听。然后用“我会认”提示卡,引导学生说说生字条中有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经过自学还不认识的字,教师给予指导。有的字可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如:“灰”可以在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时,通过观察蝌蚪的颜色认识“灰”字,识记“顶、披、鼓”时也可以观察青蛙的图片,像“迎、追”两个字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创设情境,辨别并记住它们,而“阿、顶、披”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字形。这篇课文生字中,“姨”字最难记,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女孩见到阿姨鞠一个躬”。本课中对于要求写的6个字均比较简单,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像“有”的右下“月”撇要变成竖,“条”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要特别强调这一点。

(3)、朗读感悟

①学生看图,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小蝌蚪分别找谁当妈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②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再找出课文上是怎样写的?指导读懂第一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请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眼的学生说说它们还有那些地方可爱?指导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小蝌蚪找妈妈小找到谁?看图说说(鲤鱼妈妈)。鲤鱼妈妈讲小蝌蚪的妈妈是怎样的?文是怎么写的?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小蝌蚪游哇游,看见了谁?(看图说)小蝌蚪为什么把乌龟当作了自己的妈妈,大乌龟的话怎么读?请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动作,在情境中对话,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重点是对话部分。(语气:小蝌蚪关切着急;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再指导全体同学朗读体会。

最后小蝌蚪又找到了谁?(看图说)请小朋友说说青蛙的样子。再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启发学生观察青蛙的特点;也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且学用结合。如:“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队大眼睛。”用“碧绿”、“雪白”各说一句话。

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高兴吗?它们怎么做?看看图,做做动作。那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书上的句子?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课文,也可以让学生划一划有关的句子,如:“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200 篇7

一、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八”组成。四篇课文中,《孔子学琴》《端午节的由来》是精读课文,《西门豹》《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略读课文。《孔子学琴》讲述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精益求精学琴的故事;《端午节的由来》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西门豹》记述了战国时期的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迷信、惩治坏人的故事;《汤姆索亚历险记》讲的是小男孩儿汤姆索亚勇于探险、富有正义感的故事。编选这组课文的目的,意在继续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了解外国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

围绕课文的主要情节,每篇课文均编排有一至两幅生动形象的插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

“语文百花园八”的五个栏目里安排有词语真有趣、选词填空、体会反问句表达的效果等基础知识,以及读背古诗、阅读短文、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学习活动,意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积累,增强阅读实践,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本单元的导语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学生接触中外优秀文化。导语还提示阅读本单元课文,要学习用稍快的速度默读,并练习复述课文。导语下面的情景图画的是学生表演课本剧《西门豹》,三位同学边看边交谈的情景。

本单元课文故事性强,生动有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学时,要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提高默读速度。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极思考、探索,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事件意义,体会人物特点。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练习复述课文。

本单元要求认识2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常用词语。

二、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孔子学琴》《端午节的由来》等课文,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积累有关名人名言。通过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了解外国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

2、认识2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常用词语。

3、抓住文章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想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助生动形象的插图,及音像资料等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

4、在阅读实践中,通过句子的对比思考、探索,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

5、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按照事件情的发展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6、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默读课文及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提高默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7、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清楚地叙述自己在节日中发生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学习状况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200 篇8

教学目标: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过程:

一、定向示标(1分钟)

(一)导入板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讲述:大家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①熟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开国大典的时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②会表述开国大典、和平解放西藏的主要经过。

二、自主学习(9分钟)

讲述:学习目标如何实现呢?下面,请大家按照要求自学。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第2页至第5页的内容,大字部分要精读。然后独立思考以下问题,并划出答题的要点。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哪一年、地点在哪?内容是什么?

2、说一说开国大典的时间和主要经过。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西藏和平解放是哪一年?有什么历史意义? 9分钟以后,比一比谁能正确、全面的回答。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三、分组展示(10分钟)

讲述:看完书能够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进行组内合作交流,比一比谁的答案正确。准备展示。组织展示

讲述:今年是建国60周年。60年前的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板书: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要牢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第1题:

讲述:为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板书:1949年9月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要点: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定国旗、代国歌、国都、纪年法;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第2题

讲述: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这是怎样的一次盛况呢?(板书:1949年10月1日 天安门广场)要点:毛泽东向世界宣告;升国旗;奏国歌;鸣礼炮;毛泽东宣读政府公告;阅兵、游行。第3题

讲述:新中国成立了,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呢?(板书:历史意义)要点:国内意义;世界意义。

第4题

讲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藏是如何解放的?(板书: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要点:向西藏进军;1951年北京谈判,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

四、探究总结(5分钟)

1、质疑解惑

根据分组展示的情况,了解学情,主要针对学生做题思路、方法、结果和规范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之后,向学生提出,分组探究讨论。

2、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小结。

五、当堂训练(10分钟)

(一)讲述:对自学指导中思考题的答案已经明确的同学请举手。

下面大家对照思考题进行记忆,看谁记得快、记得牢。时间8分钟。

(二)学生自背、互背。

八年级下册数学演说教材演说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演说流程

说课标

1、课程目标 2内容标准

说教材

1、编写特点

2、编写体例

3、内容结构

4、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说建议

1、教学建议

2、评价建议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说课标

一、课程目标:

对课标的解读首先是课程目标的确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达到四个方面的目标,具体阐述如下:

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为:

1、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

通过经历三种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数学思考(达到四个具体目标,培养七种能力: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与态度

这是对学生个性品质方面的要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本册的总体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有关概念,性质,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感,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

2、了解与几何图形有关的概念、基本性质、判定方法,掌握综合法 证明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推理意识

3、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4、进一步领会各领域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三、本册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

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运算,化简 空间与图形:

1.探索发现判定三角形全等和相似的方法,并能初步运用这些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和相似的理由

2.能用锐角三角比解直角三角形,感受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感悟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3.会判断命题的正确和错误;学会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会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平分线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这两部分知识时应注意

这是初中数学的主体,也是重点和考点,所以应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猜想和推理的全过程。

统计与概率: 掌握极差、方差的概念及运算 综合与实践

课题学习:从分形图的生成过程中,发现规律,辨认分形图中的全等与相似

四、编写意图

五、编写特点:

1、内容选取突出现实性;

2、教材处理突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3、内容呈现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

4、例题与习题的配备突出了开放性和探究性;

5、注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6、强化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7、重视了数据分析在决策中的作用;

8、重视了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培养;

9、注重教科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10、栏目丰富多彩,版面设计活泼大方。

六、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套教材由章、节、练习组成。章有章前图、情景导航、内容提要、回顾与总结。情景导航提出各章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内容提要勾勒出整章的知识结构,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系统的整理全章的学习内容;每节中的交流与发现、实验与探究通过真实情境、鲜活的实例,用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本册教材还增加了许多的阅读材料,主要有加油站、小资料、广角镜、智趣园、史海漫游等栏目;这套教材的练习系统分为“练习”、“习题”、“综合练习”三个梯度。练习供课堂内使用,习题为课后作业,综合练习为全章的复习题,作为全章内容的巩固和提高。习题与综合练习均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基本题,B组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用。

(五)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五个教学单元、一个课题学习单元,共涉及四个教学领域。具体可分解如下:

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二次根式的意义和性质以及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 在这一单元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以及运算。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解直角三角形、几何证明初步三章的内容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全等的判定方法,三角形相似的性质以及相似的判定方法,最后是让学生类比学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主要是锐角三角比的概念,特殊角的三角比及解直角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几何证明初步的主要内容是命题、推理、证明的定义,以及如何用综合证明法证明一些命题的正确性。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主要是方差、极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联系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1个课题学习;有趣的分型图,从分形图的生成过程中,发现规律,辨认分形图中的全等与相似

七、教材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1、横向联系 加强不同领域数学知识的联系与综合。

二次根式一章为后面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解直角三角形做好了知识准备。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是为下一步学习几何证明初步准备更多的素材

2、纵向联系 注重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先特殊再一般,二次根式一章是在学习实数、整式及分式的运算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为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以及高中学习奠定基础。

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本章内容在简单平面图形的认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以及分式的比和比例之后和几何证明初步之前,采用了以实验合情推理的方式获取数学结论为主,同时渗透了推理几何、变换几何的思想。也为以后学习四边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以及解直角三角形、高中三角函数的学习打好基础。

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前承相似,数的开方,勾股定理、函数初步认识等知识,后面为高中三角函数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几何证明初步:本章是在学习了角、平行线、平面图形的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以及全等形和相似形等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证明格式,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的某些结果,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从而获取数学结论的过程。这是继续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圆以及高中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弹性设计 既注重基础,又提供发展空间。如:就同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螺旋上升教学概念与思想方法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如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等。联系生活 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如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数学模型 版本比较

对于版本之间的比较,我只比较了近期使用的华师大版和现在使用的青岛版(看图片)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根据课标要求我认为

1、在教学活动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们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作内容上的适当调整或增减。如我在教学实数时,将平方根提前,使学生在掌握平方根的基础上再学习算术平方根,以便于区分。

2、注意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了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让学生建立了集题本和纠错本,将重点题型和结论让学生整理在集题本,将错题整理到纠错本上取的了良好效果。这是学生集题本的部分内容

3、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我努力创造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双手、面孔、教室里的电风扇等,让学生总结轴对称的概念。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向学生传授学好数学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解题技巧。例如在学习分式方程时重点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联系和比较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数学中类比、化归思想的作用。在学习实数时,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评价建议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评价可以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如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等方式。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评价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但不能根据分数排列名次;定性评价可采用评语的形式,在评语中应使用鼓励性语言客观、全面的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

十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挖掘教材,把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点

教材是课程资源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教师要吃透教材,善于理清和利用教材中纵向的联系,另一方面应该扩大眼界,横向联系,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善于也敢于进行教材的重组与整合。

2、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各种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视机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从而生动地学习。(2)组织学生到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3)开发活动中的数学课程资源,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八年级历史新教材心得 篇10

1.由“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新课程倡导教师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同时,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的核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篇11

基础知识了 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掌 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概括表达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对比鉴别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异同

讨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民族团结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教学重点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联系与区别;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第2页“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纲要信号”:

民-主主义革命

上溯到1840年→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3年以来

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战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今天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怎样在组织机构上完成建国工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根据第1页“导入框”,讨论回答:

·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和发展,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经济建设。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从事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

·教师指出:进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政权机构。

开国大典 让学生观看第2、3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4幅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

·教师过渡(设问并回答):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下来的。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首先倡议并得到多数民-主党派的支持后,由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其任务原本是要准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所以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很快就被国民党政府撕毁。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解放战争获得基本胜利、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已经结束的历史时刻举行的,其任务就是要正式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机构,决定新中国的国家象征,产生国家政权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要领导人等。)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什么?他起了什么作用?[提醒学生看课文注解](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哪些国家象征?(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

A.根据第5页“自由阅读卡·国旗的诞生”回答: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B.根据第3页“动脑筋”回答: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

·教师联系旧课提醒学生,近现代中国首都的变迁:清政府以北京为首都,但曾经分别在1860年和1900年沦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之手。国民党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抗战时则以重庆为“陪都”),改北京为“北平”,其中南京也曾在1937年沦于日寇铁蹄之下,被屠杀30 2 万人以上。新中国决定以北平为首都,从建国起,恢复名称为北京。

·教师联系旧课提醒学生,古今中国纪年方法的变化:“夏历”→帝王“谥号”(人死后由后代追封)→汉武帝之后的皇帝“年号”(在位自定)→“民-国”纪年→新中国的公元纪年 会议怎样产生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人为副主席。然后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教师指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政治协商成为新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则是根据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召开的,除了时间先后承继外,会议内容也是先后承继的——前者是“纲领性”的,后者是具体“执行性”的。组织学生完成第4页“练一练”:应选A(这是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决定)。组织学生进行第5页“活动于探究·2”: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了表示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还做出了什么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B.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文生活水平从此可以得到切实保障并不断提高起来。)

C.新中国的成立使世界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建立确实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在名义上“统一”,实际上分-裂的状态,由于西-藏的和平解放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在什么时候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根据第5页“活动与探究·2”:毛泽东两边的西-藏代表分别是谁?(左边穿深色袈裟的是啊沛·阿旺晋美,右边穿浅色袈裟的是**额尔德尼·却吉坚赞。)·教师总结:新中国建立起来了,祖国大陆也实现了统一。但是,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必然要处心积虑进行破坏活动。所以,年轻的政权必须经受住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才能生存和巩固下来。下一节课就是讲这方面内容的,建议同学们预习之 练习巩固 完成作业:填充图册第2——3页。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最可爱的人》。

第2课最可爱的人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掌 握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插图和《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图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索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他们“最可爱”之处

情感态度价 值 观学习英雄热爱祖国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自觉拥军加强国防人民军队是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重要法宝,是维护新中国安全统一和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青年人经受锻炼和考验的好学校

教学重点 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跟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教师导入:从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党所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战胜了国内的北洋军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汉奸伪政权等,战胜了公开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宣告结束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美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就带头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在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它本来就很不甘心。新中国建立后,公开申明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更不高兴了。当时它妄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建立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具体情况请看书和《历史地图册》第6页。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指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结合讲解《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前中国东部形势》图,设问:如果你生活在那时,你将怎么办?无动于衷?任人欺负?

(A.侵略者已经将战火烧到我国,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我们必须奋起维护自己的安全。

(B.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开与新中国为敌,我们除了出兵反抗,别无选择。

(C.朝鲜在当时国力较为弱小,但是与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十分友好。美国已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攻占了朝鲜许多领土。我们必须援助朝鲜抗击美国,才符合国际道义。)

·组织学生朗诵课本第6页《文献资料》,体会毛泽东的英明睿智。

2.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后,由谁首先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3.要求学生在《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图上圈出五次战役的相关地名,完成《历史填图册》第4页第2题。(第一次战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战役的宁远、五老,第三次战役的上甘岭,第四次战役的横里,第五次战役的县里。)

·指导学生观看第10页“自由阅读卡·三八线”,体会人民军队战胜强敌的自豪感。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你知道哪些志愿军的动人事迹?(根据所剩时间,让若干名学生讲故事,最好有人补充介绍毛岸英、罗盛教、《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等人事迹。)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前者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不动摇的好汉。)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根据第9页“动脑筋”: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A.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B.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应选C(“①朝鲜爆发内战”是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政的原因,不是我们出兵的原因。总之,美国悍然出兵在前,我们被-迫出兵在后,我们不存在着干涉朝鲜内政的主观动因。)根据第7页“动脑筋”:

A.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能不出兵吗?(不能。)B.他们谁说得对?(都对。)

C.为什么?(必须制止美国的侵略,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只有援助朝鲜,才能伸张国际正义;正义的力量最终将会战胜邪-恶力量——历史所昭示的真理。)·教师指出:从1950年10月到1953 年7月,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陷进了可怕的泥潭。他们的将军克拉克最终作为一个“美国没有获胜的战争指挥官”,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结束,宣告了正义者的胜利。完成《历史填图册》3——4页习题。其中最后一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A.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英明睿智;B.广大志愿军将士英勇奋战;C.朝鲜军民密切配合;D.抗美援朝战争具有正义性质;E.国际正义力量大力支持等等。)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土地改革》。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掌 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整理资料形成概念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讨论探索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党爱国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辩证唯物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 7 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4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3完成《历史填图册》第5页各题。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5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掌 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

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

唯物史观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人民政权

统一大陆、民族团结 保家卫国 满足农民需要

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 和平解放西-藏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

[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 9 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18页“练一练”:(A.长春“一汽”建成投产 B.试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E.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F.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2.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本课其余题目。(但是,第1题的2、3两小题属于下一课范畴)

3.提醒学生预习第5课《三大改造》。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掌 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唯物史观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要求学生根据《填图册》第7页的表格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教师过渡讲解: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要求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1题,并在课本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

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11 根据21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22页“练一练”:应选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2题。

根据23页“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掌 握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先进人物的贡献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辨别图片通过认识“大跃进”时期的壁画,了解“左”倾错误实质;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感受他们崇高品质

对比鉴别辩证分析取得建设成就和造成探索失误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价值观崇敬楷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

唯物史观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教学重点 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所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党和政府自己纠正失误,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标出基本知识点和重要内容)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此,中共在当年9月召开八大,开始探索。)八大确定了什么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三大改造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资产阶级大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八大对上述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它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大家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教师指出:三大改造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现象,这时人们的思想情绪更加狂热起来,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根据25页插图《“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讨论: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画中诗句里,“肥猪赛大象”属于浮夸,“全社杀一口”的“社”指人民公社,“足够吃半年”是社员共同吃“大锅饭”,属于“共-产”风。)根据26页“动脑筋”:你怎么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宣传是错误的,违背了客观规律。)8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对国情分析不够细致,缺乏建设经验,存在急于求成情绪,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等。)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师指出:为此,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缩短基建战线,保证重点工程;在农村坚决纠正“共-产”风;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等。这些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在这个时期的探索过程中,从群众和干部中都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取得显著的建设成就。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根据《地图册》第9页《1958——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图,完成《填图册》第6页的(2)、(3)两小题。

(其中“建设成就”可归纳为“二钢二铁弹油素”:

A.二钢——武汉钢铁厂、包头钢铁厂 B.二铁——包兰铁路、兰新铁路C.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 D.油——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E.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上海]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可归纳为:

A.领导正确:“一五”计划符合当时国情和发展趋势,有效地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项目,带动经济建设全面展开,还取得了苏联的援助。

B.干群积极: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忘我劳动,无私奉公,作出了卓越贡献。)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时出现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根据下表“对号入座”、“接龙回答”:)

大庆铁人 两弹元勋 党的好干部 解放军好战士

王进喜 邓稼先 焦裕禄 雷锋

3指导学生完成《填图册》第7页3、4两题。其中有关雷锋的第(1)题可以在课余完成。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28页“练一练”:应选B(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

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填图册》第9页剩余的题目。

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二月抗争、国民经济出现转机

掌 握“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概括表达研究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由表及里、去芜存精,提取有效信息,正确剖析历史事实,客观归纳“文-革”原因和危害

联系综合“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 观爱党情感面对“文-革”造成的动-乱,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在政治上进行抗争,并使得国民经济出现转机,说明中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唯物史观“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和灾难,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教学重点 “文-革”的发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 “文-革”发生的原因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从“三大改造”以来,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

(A.三大改造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左”倾错误的后遗症。

B.1958年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有所发展。接着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党内“左”倾思想却没有被抑制住,终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动-乱和灾难

1让学生观看第30——31页《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等图片和课文内容,讨论回答:“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

4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有。主要是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

·教师过渡(设问并回答):既然党内大多数老干部反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为什么没能及时制止住呢?

那时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党内生活完全背离了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原则,一时之间很难纠正那些错误做法。

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利用毛泽东对他的信任,以党中央副主席兼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打着拥护毛泽东的旗号,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残酷迫-害正直的干部和群众,安插亲信、培植死党,逐渐形成一个反革命集团。)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阴谋被毛泽东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

3其结局怎样?(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4“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扭转的?(周恩来、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们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势有所好转。)

5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结成反革命集团,被称作“四人帮”。他们相互利用,目的在于篡党夺权,把矛头指向周恩来、邓-小-平。1976年周 16 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权活动,全国陷入混乱。)

6“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其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所以遭到“四人帮”的镇-压。其意义在于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矗)

7“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教师小结:中国共-产-党成立83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每一次都能用自己的力量加以纠正,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党。要是没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的经济建设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更大成就。

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33页“练一练”:应选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布置课后作业:

A完成填充图册第10页各题。

B在34页“活动与探究”中选择一题,本学期内完成搜集资料、筛选整理等步骤,最后要把探究成果记录下来。(《史海荡舟》网站将为同学们发表研究成果提供方便。)

3根据《新学案》,为一、二单元的复习作好准备。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掌 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比较分析完整领悟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综合归纳准确评价归纳 “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 观民族复兴责 任 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唯物史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教师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3组织学生细读36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 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完成37页“练一练”,然后通过“接龙”活动当场巩固记忆:

(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第11页第2题思考: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

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教师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布置课后作业:

A完成填充图册第11页各题。

B根据38页“活动与探究”,建议学生收看CCTV“今日说法”节目,了解“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了解《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C完成《新学案》21—22页“自我测评”,对于填表题中“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可以联系第1课“导入框”内容,稍作介绍。

第9课 改革开放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掌 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以史带论理解原理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

评价政策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复兴责 任 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唯物史观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

情感体验适应环境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

(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l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

(A.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当时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l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按《历史填图册》12——13页第3题的要求,先在课本41页或《历史地图册》第10页上圈出相关地名,然后完成填图练习:

(A.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B.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C.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D.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2组织学生“接龙”练习: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怎么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教师讲解并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3页第3(3)题: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社会主 21 义现代化的进程。

3根据《历史填图册》13页第3(4)题,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A.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常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教师讲解过渡: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面展开了,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l国有企业的改革

1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A.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和经营责任制;C.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2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教师小结: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填充图册第12——13页剩余各题。

2根据43页“活动与探究·2”,先组织学生“议一议”。(提示大家:插图中的学生已经提到生产经营权转换和分配形式变化,此外还有管理体制改变——避免“瞎指挥”和科技进步 22 ——避免“浮夸风”等因素。)

3根据43页“活动与探究·1”,启发学生从经营管理体制、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中,选好专题,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作为个人或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存入成长记录袋备案。

完成《新学案》23—24页“自我测评”。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四项基本原则”内容、邓-小-平理论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

掌 握十二大、十三大、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顺时归纳整理知识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利用教材有关邓-小-平南巡活动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强调他的愿望是

“让全国人民都发财”(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 值 观衷心敬仰总设计师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正确树立人生理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志者应该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确立起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那时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2“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必须坚持”是什么?(指导学生从课本45页注解寻找答案: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教师指出:这“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主要内容是什么?(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师联系比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指的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当年苏联是在大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照搬苏联的经验,结果遭到严重挫折。后来是毛泽东等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说,那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如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也是总结了中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主要内容是什么?(邓-小-平为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会根据他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根据46页“动脑筋”,组织学生列表、讨论回答: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时 期作 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6组织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4页1、4(2)两题。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课本45页“导入框”、47页插图和49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都反映了哪件大事?(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些讲话的重要观点是什么?(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动尧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让全国人民都发财等。)

3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4页4(1)题:(这些图片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92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问题困扰的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A.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D.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反对僵化停滞。

E.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F.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上: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G.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等。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A.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B.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主要内容是什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根据48页“活动与探究·1”,先组织学生“议一议”。(提示大家:应当结合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乡现代化建设成就谈体会,发表议论。教师要注意疏导学生因家长下岗、或因家庭偶发暂时困难时的思想认识,要从整体上把握发展的趋势,认识发展的重要性。)

2完成课本48页“练一练”:应选D(A是“一个中心”,B和C是“两个坚持”,它们都属于基本路线内容。)

3完成《新学案》14页“自我测评”剩余题目。

4根据48页“活动与探究·2”,建议学生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帮助收集、整理亲朋好友的相片,按照下表所列的内容选出若干张,自己执笔撰写说明文字:

相片题目拍摄时间相片人物与你的关系相片景物与你家的关系你觉得这张相片有什么意义

备注:

①假如具体年代记不清楚,只要标明大约时间即可。例如:解放前、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时期、土地改革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跃进时期、困难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也可以根据相片具体内容进行调整。

②意义部分可以反映亲友关系的和-谐美满,也可以反映整个社会的前进步伐、日常生活的不断改善、家乡面貌的巨大变化等。

③不必局限在哪一天完成,可以一边收集一边填写。表格填不下的,可以用其他纸张誊写,粘在课本上。

④极力建议同学们整理成家庭相册或个人相册,热切呼吁有电脑的同学制成电子相册类作品参加信息技术竞赛。

5提醒学生预习第11课《民族团结》。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

掌 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整理知识提炼结论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图想象知识迁移利用教材有关照片及其说明文字,结合本校西-藏班网页介绍的内容,通过汉藏“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联想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继承传统树立责任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学习英模积极进取了解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自觉学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教学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自愿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王昭君。)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2000多年不间断的发展。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发展呢?请大家学习新课。(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民族区域实行的自治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的关系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教师按下表启发归纳)历史传统秦汉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经济文化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长期以来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政治利益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转载自百分网http://

中华网军事频道

海峡军事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和导弹部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5新中国的空军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

(A.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能够装备自制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等。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提升了现代化装备水平。)

导弹部队的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7页“导弹射程示意图”和《导弹小知识》,结合课本70页“自由阅读卡·百万大裁军”,了解“科技强军”的涵义:在新时代里,军队强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

1什么时候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1957年)

2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核反击)

·教师组织学生提前了解课本85——86页有关我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情况,指出: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向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有志于此的同学,请登陆网站

C.中国发明网

F.邓稼先

5提醒学生预习第18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863计划的涵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掌 握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运用QQ 和论坛提高个人素养,培养他们辩证处理问题并且有效地进行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主动探索实际应用通过《史海荡舟》专题网及其“友情链接”的许多历史网站探索相关知识,正确运用其中的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工具传递短篇文本、交流见解、切磋问题,创造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国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情感

继承传统立志成材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体验感悟和讨论回答:从20世纪70 年代中期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它的影响之大,使得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变得十分敏感、十分激烈。邓-小-平根据这种状态说过:“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他多次论证了科技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强调要用科技的力量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已经享受到了新科技带来的许多福利。这真得感谢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为了造福于国家和人民而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人奋斗实践。现在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时的情境吧,看看谁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最多。(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863计划 “86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86”指1986年,“3”指当年3月。那时王淦昌、王大衍、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了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所以称作“863”计划。)

2《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你对哪些领域较感兴趣?能否向大家介绍你对这些领域的了解?

(A.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B.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与相关学科自然渗透。C.由组内同学配合展示资料,进行情境表演或旁白解说等活动,体验合作探索的愉悦情感。D.组织全班学生记忆这些领域并进行“接龙”比赛。E.要求学生独立完成93页“练一练”,提醒大家凭印象果断书写,然后对照课文订正。)

1根据课本91页“动脑筋”:我们现在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B.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各国竞争激烈,适者才能生存和发展。)

·教师过渡:在这八个领域里,我国的生物技术已经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关于这一点,请大家看看94页“自由阅读卡”。至于同学们已经普遍接触的则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了,它属于信息技术范畴。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92页插图,体会邓-小-平对于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关注。组织讨论:

1你喜欢上网吗?(·举手示意即可)

2你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吗?是否愿意遵守?(·举手示意即可)

3学生分组用“要„„”对“不„„”的形式诵读92——93页《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4鼓励学生通过《史海荡舟》专题网及其“友情链接”的许多历史网站探索相关知识,正确运用其中的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工具,有效地传递文件、交流见解、切磋问题。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历史填图册》24页各题。

2根据《新学案》48——50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强调要学会书写那几位老科学家的姓名)。

3按组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个人学习心得,根据下表进行自我测评,由小组其他同学将评语登入《历史学习记录卡》:

项 目表 现 与 进 步

人文精神

方法和能力

知识的获得

自己学习的特点

4提醒学生预习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掌 握邓-小-平“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运用资料理解分析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理解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的意义,认识青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调查研究创新求异通过“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项练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社会调查基本功,形成创新求异思维趋势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国情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自觉性,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教兴国意识通过调查家乡教育事业发展脉络的活动,加深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从小树立起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和家乡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体会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

1重温课本81页“自由阅读卡”,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在WTO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2教师分析:面对着机遇和挑战,肯定要趋利避害。为此,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急需提升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在科技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和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就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教育事业今后发展的前景如 47 何?请大家学习新课。(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根据96页“动脑筋”,分层讨论回答:

A.义务教育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教师指出:早在100多年前,英、法、美等国已经成功推行义务教育,这是它们今天位居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条件。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一再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使义务教育由理想变成事实。

B.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对?(右边的女同学)

C.为什么?(法律是强制性的,人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和执行,任何阻止学龄儿童上学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D.结合95页“导入框”、98页“自由阅读卡”和“活动与探究”,思考回答:总有一些儿童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2指导学生诵读95页“文献资料·邓-小-平题词”,谈论心得:

(A.这体现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B.当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学校和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大家要珍惜这些机会,争取多学些本领,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矗 C.要求学生独立完成97页“练一练”:应选C [基础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怎样发展教育事业?

(A.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B.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过渡:所谓“九年义务教育”,指的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这个基础牢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97页插图,体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喜人局面。组织讨论:

1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A.数量大增,学科齐全,布局合理。B.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2你想知道我们三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吗?

(向学生推荐以下网站:

A.泉州教育网 /

B.泉州师范学院/index.asp

C.泉州广播电视大学 /

D.泉州华侨大学 /)

3你能否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前景作一番美妙的设想?譬如,你将为自己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什么道路?你将以哪门课程作为重点选学的方向?(可以自由发挥,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由各组推选的代表向全班介绍。)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历史填图册》25页各题。

2根据《新学案》51——52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对于问题说明题,主要掌握两个1/3:“863” 计划项目和国家发明奖。鼓励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说出具体事例。)

3提醒学生预习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也步入了新时代,成就辉煌

掌 握两个文学艺术创作高峰期里出现的代表性作品,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重大赛事中的夺冠人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历史资源,收集整理自己所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体育明星等相关资料,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

讨论探索文艺作品与社会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体育事业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国情感体育事业摆脱“东亚病夫”地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新中国历程的缩影和代表,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值得大力颂扬和学习

溯源固本立志奉献文艺作品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于民又奉献于民,这是文艺作家获得成功的历史经验,我们也要为将来事业的成功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 文艺作品在人民生活中所拥有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事业的成长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一面旗帜

教学难点 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99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你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名人和体育明星吗?能否向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可以通过这样的联系,利用“追星效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真理的内在需求。但要注意从讨论时间、思维理念等方面予以调控。)

承上启下,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介绍的事例都很生动感人,说明这些优秀作家、文艺明星和体育健儿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留下了走向成功的轨迹,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我们怎样进一步从他们的成功体会到新中国的崛起呢?怎样为自己的将来也铺设出锦绣前程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文学的繁荣

1为什么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人了新的时代?

(A.政策英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给文艺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B.来源丰富:新旧社会交替阶段的社会风情千姿百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穷的源泉。)

2为什么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文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时代的影子。文-革期间由于社会的畸形,出现了一些严重脱离实际或浮夸于世的文学作品。文-革后拨乱反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文艺工作者才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涌现出一批《班主任》之类的好作品。)

3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茶馆》里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源于社会而奉献于社会,取之于人民而回报给人民。)

上一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优秀下一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