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琳4月份教学反思(共2篇)
张琳琳4月份教学反思 篇1
个人岗位练兵计划
2013——2014学上学期
张琳琳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紧张而忙碌的生活又开始了。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结合上学期我校岗位练兵的实施,我针对自己的自身情况进行本学期的岗位练兵计划,具体计划如下:
一、预期目标
1、我们校的教学理念是打造高效课堂,本学期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为目标,所以我针对学校的目标进行本学期计划。首先我应该认真学习、研读了岗位练兵手册,领悟其精神和意图。
2、思考探索结合新教材让自己的教学模式符合高效课堂,我要更好的运用了“一三五教学模式”小组组长以竞赛的形式参与新课的学习,看谁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哪些。以前在操作中出现很多问题总是自己讲的多,本学期我要放手。我先是让小组长跟着我学然后再由小组长带领队员各自学习。个别的组长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更好的作品。
3、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粉笔字、钢笔字以及绘画的基本功。
二、具体措施
1、完成我校的岗位练兵手册中的《基于问题的研修能力专题》《校本研修能力专题》并认真体会领悟其精神和意图。
2、争取能够正确运用“一三五教学模式”进行上课,打造高效课堂。
3、基本功的提高。一天一版粉笔字,两天一篇钢笔字在课余时间要专研绘画基本功、如速写等。
三、具体安排
1、九月份完成岗位练兵手册中《基于问题的研修能力专题》。
2、十月份完成岗位练兵手册中《校本研修能力专题》。
3、十一月份教学基本功过关。
总之,本学期的岗位练兵计划让我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专业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学习型科研型教师。
张琳琳4月份教学反思 篇2
我观摩过吴琳老师的这节识字教学课, 感受颇深。这节课的突出特点是运用构字理据讲授汉字, 引发了学生对汉字的极大兴趣和热情。新课标要求低学段识字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因此, 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既要让学生直接感受学习汉字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作用和价值, 也要让他们逐渐感知汉字本身的魅力, 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够奏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 。吴老师深谙此道, 并融于教学实践当中, 令人耳目一新。细品这节课, 权以“四性”归要。
一、科学性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所传之道, 定当正道。因此, 教学的科学性当是首要的。目前, 在识字教学中, 凭主观随意曲解汉字的现象并不少见。如, 用“我要吃食, 因为我饿”解读“饿”字;用“一家一口一亩田”, 解读“富”字;用“一个日本兵, 拿着一把刀, 杀了一口人, 流了四滴血”解读“照”字;用“王姑娘, 白姑娘, 坐在石上把歌唱”解读“碧”字;等等。而吴老师遵循字理, 对所授汉字进行科学的解读, 尤其是对那些易讲解错的汉字, 解读精准。如“徒”字, 吴老师通过出示“”, 明确揭示“徒”字是与行走有关, 右边“土”表音, 其本义为徒步行走。吴老师通过正本清源, 纠正了学生因惯性思维而造成的误解。再如“益”字, 学生说:“‘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学生的回答没有错, 有些教师一般都满足于学生这个层面的回答, 不再作解读, 而吴老师却进一步借助字理讲明了“益”的上半部分是“水”的变体, 因而, 十分明晰地讲明该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 为学生理解“相得益彰”这个成语扫除了障碍,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由这两个字例的教学可以看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掌握汉字学知识, 运用字理解读汉字的重要。这样才能使识字更为科学, 避免误读。
二、趣味性
汉字是一幅生动的画, 是一首优美的诗, 是一段有趣的故事。汉字的表意特质决定了汉字具有文化与趣味的元素, 但在教学中常常被我们给忽略了。有些教师宁肯绞尽脑汁去编制主观臆造的歌谣、韵语, 却不肯用一点时间挖掘、运用汉字本身的文化与趣味元素进行教学, 这的确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吴老师的教学恰恰改变了这一现状。如在讲解“豹”字时, 吴老师先出示“豹”的甲骨文, 然后一步步向学生讲明:“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吴老师通过字形的演变, 讲明“豹”字的来历, 生动而有趣, 学生听得聚精会神, 真正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与独特的魅力。
在讲解“窥”字时, 吴老师巧妙抓住“窥”的形符“穴”, 点明“窥”的本义“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 并用一根细管让学生亲自体验, 让学生在近似游戏的过程中极富情趣地感受了“管中窥豹”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 通俗浅易, 真正体现了快乐学习的真谛。吴老师充分利用汉字的表意性, 调动汉字本身的趣味元素, 达到了形与义、理与趣的统一。更重要的是, 吴老师的识字教学形象有趣, 大大激发了学生喜爱汉字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如此, 字理识字教学的“隐性”效果远远大于课堂内的“显性”效果, 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高效识字。
三、适度性
汉字在字形及字义的演变上是极为复杂的, 因此, 在使用字理时, 哪些该讲, 哪些不该讲, 该讲的应讲到什么程度, 也是需要把握“分寸”和“火候”的。那么, 如何把握“分寸”?怎样的“火候”为宜?吴老师的这节课, 可以说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这节课所讲解的汉字既有象形字、指事字, 也有会意字和形声字, 吴老师在处理上拿捏得十分恰当。在讲解象形字“豹”、指事字“寸”时, 充分利用其表意的特点, 借助图片和形体演示, 加以直观、形象的解读, 让学生一目了然, 心领神会;在讲解会意字“泰”“益”时, 没有对其字形的演变及多重引申义进行引证详解, 只是对这些字的关键部件“氺”和“”作点拨讲解, 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对“窥”“徒”“渠”这些形声字, 只讲明其形符和结构, 以明晰字义, 澄清学生的误解。
四、多元性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与地位得到了众多学者与教师的重视, 并为之努力研究创造了诸多识字方法, 可谓百花齐放, 尽显风采, 百家争鸣, 各领风骚。但是, “任何一种识字方法, 有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劣势, 试图用一种识字方法包打天下, 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 应该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识字的特点和所要识的字的特点等因素, 灵活地采用或并用多种识字方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 。黄亢美老师在其《如何依据汉字特点教学系列谈·字理垣心理越合理》一文中所举的例子, 就合理地把字理讲解与歌谣形式有机结合。如在讲“染”字时黄老师创作了下面这首歌谣:“上山割草木, 加水反复煮;熬出颜色来, 再放丝和布;搅和九次后, 白布变蓝布。”这样既科学地讲明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又运用了生动活泼的歌谣韵语, 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识字的范例。
吴老师的这节课也从黄老师的教学中汲取养料, 采用了多元的识字方法, 效果颇佳。如讲解“泰”字时, 问学生:“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生甲:“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生乙:“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学生用常见的“换一换”的方法和生活经验来识记“泰”字, 吴老师便因势利导:一方面通过字形的演变讲解“泰”下面的部件“氺”, 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是“水”的变体, 形象可感, 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又运用朗朗上口、生动易记的韵语“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帮助学生识记并理解“泰”字。这样多管齐下, 相映成趣, 用具体课例证明了多元识字所具有的妙味。
【张琳琳4月份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张琳琳 个人岗位练兵计划10-06
《花边饺子里的爱》教学设计—张琳12-16
妈妈张琳的故事10-13
玉琳国师谈药师法门07-05
淘气的琳琳散文12-18
2023赵琳年度工作述职报告05-22
回民中学侯琳老师个人先进事迹07-17
上海苑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简介07-08
心会跟爱一起走雁江六中张彦琳演讲稿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