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

2024-06-09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4篇)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 篇1

杨毛吉,女,藏族,1974年5月生,民盟盟员,中共预备党员,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教师。她扎根青藏高原教育事业,先后让6名困难或问题学生住进家中,给予他们家的温暖、爱的给养,培养他们走进大学校园,被学生称为“杨妈妈”“毛吉额娘”。她重视德育,发明“一条鞭法”考核法,担任省市县各级宣讲组织义务宣讲员,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主持德育工作室,聘请“道德模范”为班级辅导员,开展师德师风和学生品德教育,形成具有大通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她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遭受事故、疾病、意外学生筹集治疗费用。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恒爱榜样人物”等荣誉。

于炯,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新疆大学教授。从教三十余载,他始终做学生贴心人,通过对学生爱的倾注,让曾经准备自暴自弃的学生迷途知返,让身体残疾的学生满怀希望、自强不息,让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有机会成为光荣的海军战士。他始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把握育人与社会、产业发展相协调的目标方向,注重发挥新疆地缘优势,带领大家创新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为新疆信息产业领域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新疆自治区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学习心得 篇2

的金秋时节,张万波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梦想,以辽宁省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回到了本溪县南部山区的一所农村中学——祁家堡中学,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尽管理想和现实之间有很大落差,但是他还是很快调整心态,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学习。在调整学校布局的大背景下并入了位于镇上的本溪县第五中学,在本溪县第五中学这片沃土上播种了他的教育梦想,成就了他的教育人生!当了乡村中学班主任也就经历了17年的风雨晨昏,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乡村班主任的工作的真谛也变得清晰明朗起来:用爱收获快乐!

下学期,张万波担任初三班主任,并执教当时老教材的代数和几何两科,那是他第一次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也是第一次接触初三的数学课教学,又赶上妻子怀孕,他家离学校二十二里,但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骑自行车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风雨无阻,从未改变过。当时班上有个叫刘政楠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由于父母离异,产生辍学的念头。张老师亲自到他家里,看到在道边的两间泥土房和屋里乱七八糟的摆设,全然没有一个家的温暖。张老师亲自点火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刘正楠说从他父亲走后他没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那一夜张万波住在他家,和他谈了很多,告诉他以后所有的一切都有老师呢!刘正楠终于重回校园,而且比以前更刻苦,学习成绩也更优秀了。尽管当时的工资不多,但是张万波每月都给刘正楠一定的生活费。就这样,在张老师的爱心感化下,刘正楠不仅顺利完成了初中的学业,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本溪县重点高中。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祁家堡地区的老百姓认识了这个小个子数学老师——张万波!

208月14日,是个让张万波激动不已的日子,因为在那一天他当上了父亲,由于他在县里参加教师培训,妻子选择在镇上的医院生孩子,结果孩子在出生后第二天,因大脑缺氧住进了本溪市妇婴医院进行抢救。由于妻子在家“坐月子”,所以照顾儿子的重任全落到他的肩上。儿子在保温箱里呆了18天,他奔波在草河口、本溪、沈阳之间,为儿子拿药治疗。学校开学后,他又接任了初三的数学教学任务。他知道他的家人需要我他,但作为一名教师,他深知那些处在人生第一个路口的学生们更需要他。他没有因为儿子的身体不好而请过一天假,耽误过一节课,还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并不计任何报酬。在的中考中,刘莹同学在满分为120分的数学这科上考取了116分的高分,他所教的毕业班的数学优秀率在全县排在并列第三名,比镇上的初中成绩还要好,那一年又让祁家堡地区的老百姓认识了这个小个子数学老师!

“动人心者,莫乎于情”,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育人真理。一名教师必须爱他的学生,只有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这样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从教以来,只要学生有困难,张万波都热情相助,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爱的果实。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 篇3

如采访她的记者所说的一样:“当优秀成为习惯,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聚成了大海一样壮阔的伟大师魂。”真的,习惯成自然,当一个人在哪一方面养成了好习惯,他所取得的成功会相继而来。我想,于老师的成功就是勤于学习、自我教育。当她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时,聊起的国家政策方针,身边的新事物、新现象;当她在报告会上轻松引用《韩诗外传》、《论语》儒林外史》、《后汉书》等作品里的句子,便可以看出:持久勤奋的学习带给她的无穷力量,让她变得那么具有智慧。

劝告人们多读经典作品,这不是少数人的思想。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卡莱尔说:“好书是人类灵魂最纯洁的精华。”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所有这些名人的经典论述都是指经典书籍而言,不读书学习,就不会提高,不提高就会落伍,落伍就要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当你感到教育的挑战的严酷性,自己所面临的竞争而产生紧迫感时,你就会很自然地萌发出对学习的迫切渴求。要学习,要读书,就应该多选择经典书籍。

现实中,很多老师埋怨学生不会写作文,理解能力差,读书读得少,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老师们,我们有没有自问:自己做到了吗?自己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了吗?......多反思自己的言行,多“照照镜子”,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教育”,做一个像于漪一样的教师。

看着于漪老师慈祥谦和的面容,仿佛听到了她在勉励学生踏实做人、勤奋学习、孝敬父母、报效祖国的话语。她的语言如春风似春雨,浇灌了学生成长的心田,育人的责任感已融入了她的血液,成为她一生的使命和追求。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 篇4

钟扬同志是扎根中国大地成长起来的一名科学家和人民教师,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楷模,是新时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秀代表。他抱定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奋斗,毕其一生科研报国、艰苦援藏、教书育人、实干担当。他的事迹感人肺腑,品德激荡人心,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他对党无比忠诚,对科研无比执着,对学生无比关怀,对事业无比热爱,以超乎常人的精神和毅力,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海拔越高、越艰难的地方,植物的生命力越顽强。”钟扬把自己比作裸子植物,像松柏,在艰苦环境下生长,但更有韧性。他虽然走了,可是他的精神确深深种在我们心中,发芽成未来的希望。去年夏天,钟扬曾给西藏墨脱最偏远的背崩乡上钞希望小学上过科普课。160多名门巴族学生听得十分入神,满眼都是成长的渴望。钟扬当场提出要捐款10万元。校长很感动,却没有收下,他说:“比起钱,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您给他们带来科学的火种。”不少人评价钟扬,他用53岁的人生,做了一般人100岁都做不完的事。他扎根祖国、科研报国、以身许国,在时代浪潮中先行、开拓、奋进、担当,在许多人心中,早已树下了他用生命书写、用精神铸就的丰碑。

上一篇:成了造句下一篇:用象声词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