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征文活动

2024-05-22

科普征文活动(共12篇)

科普征文活动 篇1

策划书

3月日 山西农业大学校网络科技部

山西农业大学第一届科普征文大赛活动

策划书

一、活动名称科普征文大赛

二、活动目的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到我们社

会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大学生,我们除了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更应该努发展科技,创造科技。科技需要想象,想象让我们的让我们的思想更广阔。为此我们举办科普征文大赛,让更多的同学能展示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畅想未来科技,为此以丰富同学课外科技文化生活。

三、主办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校校网络科技部

四、参赛对象:山西农业大学全体同学

五、参加方式:

1.以各院名义参加征文大赛

2.参赛者在活动时间内将参赛稿各院网络科技部负责人

3各院网络科技部负责人统一交到校网络科技部

六、征文主题及要求:

想象一下,当你驾驶着007的高智能汽车,上天下地畅通无阻;

当机器人无所不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你伸手轻轻一按,就能得到需要的食物;你会发现科技的全球化和普及性愈演愈烈,已经多方位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而这一切并不是不可能的……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高深莫测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技引领生

活,改变生活,甚至创造另一种生活……开拓思维、在生活中把握

科技的脉搏,展示你眼中的科技,感受科技人生的魅力!

除诗歌外,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六、作品要求

1.构思:要求作品构思独特新颖,切合主题;

2.立意:要求作品寓意深远与科技有关,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3.结构:要求结构完整、合理、层次分明;

4.文笔:要求首先没有错字病句,其次文字精炼、笔法独到、风格迥异;

5.印象:要求作品可读性强,引人入胜

6.作品不得抄袭,一经查出,取消参赛资格。

七 活动流程:

3月16日通知给各院网络科技部长,由其转达给各院

3月28日各院网科部把收集的作品上交给校网络科技部

29日,评委对作品进行评选

3月30日公布获奖名单

八 展出方式

获奖作品将通过网络,书面等形式展出。

活动评分标准

1文笔流畅

2内容新颖

3思想积极

3奖项设置

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八 考评细则

1作品数量

每院上交作品数不得少于十篇,达标者2分。作品数量多着视情况

酌情加分1~2分

2作品质量

获奖作品一等奖3分,二等奖2分,三等奖1分。

3活动宣传

各院出板宣传者视情况酌情加分(1~2分)

山西农业大学校网络科技部

科普征文活动 篇2

一、内容

有利于推动全民创新、大众创业, 能够帮助农民致富的科技信息、实用技术、科技项目等的科技致富故事或科技致富故事+实用技术。 要实用、实效, 有科技含量, 且可操作性强。

二、题材

消息、通讯、调查报告、专访、科普文章等均可, 题材不限。

三、稿件要求

(1) 确保真实性, 突出先进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2) 文字精炼, 通俗易懂, 老百姓一看就懂, 一学就会, 一用就灵; (3) 一文、一案、一例; (4) 图文并茂, 500~2 000 字为宜; (5) 稿件经编辑、审核加工后将陆续发表在作者所在省份科技类报刊及《种子科技》的《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征文竞赛专栏; (6) 刊发稿件经专家审核后, 将在中国科协《科普中国》网站刊发, 一经录用, 版权将归《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所有; (7) 投稿请注明写稿人或联系人姓名、工作单位、详细地址、电话、邮编、邮箱等信息, 以便联系; (8) 严禁抄袭, 文责自负, 请勿一稿多投。

四、奖励

(1) 各媒体刊发稿件将全部入选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组织的“实用技术助你成才”评奖活动; (2) 大奖赛最终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若干篇; (3) 主办单位向获奖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五、投稿方式

投稿种子科技杂志社请注明《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栏目

科普征文活动 篇3

一、征集作品时间

自2013年4月25日至9月30日

二、征集作品要求

1. 作品要求原创,并以短篇为主,不超过8000字。作品的读者应是非专业人士的普通公众,内容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体裁为报道、特写、散文、回忆录、小说等。

2. 作者可以利用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科学知识结合主题,围绕生命科学、基因工程、生态环保、食品安全、减灾防灾、科学养生等科技热点论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3. 作者可以结合“青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和“我的中国梦”系列文化活动,论述科技的发展对破解难题、预测未来、改变世界、实现梦想的实践和体会。

三、作品奖项设置

作品征集结束后,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专业”的原则,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北京科普作协聘请本领域科普创作专家组成评委会,评审出优秀的科普作品,活动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6名、优秀奖120名,组织奖10名,单项奖6名。获奖个人和单位将获得由主办单位颁发的证书,获奖作品将在报刊、网络发表或交出版社正式出版。

四、投稿方式

1. 电子投稿邮箱:kpzpzw@126.com

2. 邮寄投稿: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27号铁道部党校教学楼3 楼508室 邮政编码:100088

联系人:张 芳 谭 超 联系电话:010-87254984

3. 征文活动信息查询:http://www.kpzy.org/kpzpzw

科普征文 篇4

说到能源,首先要说说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一种。电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能量的形式。电能有各种各样的来源。目前国内主要的发电站是水力发电站和火力发电站。这两种发电形式分别是把流水的机械能和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流水的机械能是由于被阳光加热后蒸发,在高处凝结之后具有的重力势能。燃料的化学能则是来源于远古时期死去的植物的生物质能,而植物的生物质能又是来源于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所以归根结底,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源于太阳。但是,太阳能经过各种各样的转化才能变成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能量损失。如果能够直接把太阳能转变成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能量,就能够减少很多的能源损失。而且,在人类文明所能想到的未来,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能源紧缺的当今,如果能把太阳能加以利用,就可以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目前太阳能和电能的转换率最高为17%,而在电能和我们实际需要的能量形式的转换过程中也会有能量损失。因此,如果能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我们所需的能量形式,如光能,内能,机械能等,在如今这个能源稀缺的社会将会有很大用途。

太阳能的利用领域

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储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上太阳能包括对范围非常大。

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包裹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20世纪50年代,太阳能利用领域出现了两项技术突破:一是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6%的实用性单晶硅电池,二是1955年以色列Tabor提出选择性吸收表面概念和理论并成功研制选择性太阳能吸收涂层。此两项技术的突破,为太阳能进入现代发展时期奠定了技术基础。目前,太阳能利用技术有光与热接受科技,而太阳能热发电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集中式热发电站,另一类为分散式小功率发电站。太阳能设备有:塔式太阳能电站,分散式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高温炉,太阳池系统,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热水器,卫星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建筑等等。

氢能的优势

自然,在能源利用方面,太阳能并不是唯一的一条途径,还有许多具有前景的能源,其中之一便是氢能。从来源的角度看,氢能便有极大的优势。当前的化石燃料,随着开采源的逐渐枯竭,价格水涨船高。能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正因为此,出现一场又一场的能源战争,给无数的无辜百姓带来的动荡。而氢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因此氢能被称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水是氢的大“仓库”,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将是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热量的9000 倍。再从环境污染方面看,氢气燃烧后的直接产物便是水所以氢能源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零排放,无污染。此外,氢气燃烧热值高,每千克氢燃烧后的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因此,氢气作为一种新兴能源有着极大的优势。氢能的利用与开发

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如此具有价值的能源为什么不如太阳能不普及?不普及正是因为它那技术瓶颈。因为氢气特有的性质——易燃烧、易气化,使得氢气的储存成为一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不过,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研发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储氢材料。再者,氢气一般便是电解水得到,而电解所需的电能的花费比氢气创造的价值要高得多。自然,任何一个精明的厂家都不愿意在现在生产。现如今,科学家们正尝试着用太阳光,制造氢气。如果能用太阳能来制氢,那就等于把无穷无尽的、分散的太阳能转变成了高度集中的干净能源了,其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的方法有太阳能热分解水制氢、太阳能发电电解水制氢、阳光催化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生物制氢等等。可以设想,假如太阳能制氢能被成功地开发,这将会是全人类的福音。各种能源问题将迎刃而解。

就目前而言,人类已利用氢气使宇宙飞船进入了曾经遥望不可及的太空,开动清洁无污染的汽车,实现了电能的转化。氢气的开发正在蓬勃地发展,氢气,正在向人类展现它那广阔的前景!

青少年的责任

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并倡导低碳生活,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我们可以养成节约型的消费习惯,拒绝过度包

科普征文 篇5

科学,对于我来说非常熟悉,不仅因为我是校科学组的成员,更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位尽职的科学老师。

在小的时候,我总喜欢在父亲旁边看他备课,边看边问,而父亲也一直不厌其烦地教我,这也养成了我喜欢探索的精神,在科学组中,我的这一优点被“发扬光大”,遇到某种器材便把它的用途搞得明明白白,这种刨根问底也使我发现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密码。

一次,我们在做一个关于酒精灯的实验,我旁边的许浙栋正在用铁丝捣弄一根圆珠笔笔芯,把里面的东西掏出来,我顿时心血来潮,拿来酒精灯,小心翼翼地打盖子,将沾有笔芯的铁丝伸了进去,顿时,笔芯在酒精中炸开了锅,它有时像一位醉汉一样,晃悠悠地来回走动,染紫了一大片区域,时而又像一颗病毒,开始快速繁殖,不一会儿,整瓶酒精已经完全变紫,像秋天里的葡萄一样,紫盈盈的,我见了,惊呆了,眼睛瞪得像核桃一样大,在点燃酒精灯,忽然发现火焰格外得高,像一只刚刚从笼子中解脱出来,一飞冲天的小鸟一样,此时的我骄傲极了,心想:我真厉害,竟然发现了使酒精灯火焰变高的方法,老师一定也不知道!欣喜若狂的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许浙栋,他听了,也表示很吃惊,和我讨论起为什么会这样。回家后,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父亲,他告诉我,酒精是有机物,笔芯也是有机物,将笔芯放在酒精里,笔芯就溶解了,这等于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我听后,茅塞顿开,但还有一个谜团依然在我的心中,那就是这瓶紫色的酒精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让火焰变大。到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百科全书,知道了原来这是变性酒精,但还是不知道它为什么会使火变大,我又查询了许多不会说话的老师,却还是无功而返,这也许将成为我心中的未解之谜吧!

科学的中心在于探索,相信将来的一天,我会破解出这个谜的!

我爱学科学。

篇二:科普征文

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科学,也真是因为有了科学,生活才会更美好。

科学是我喜欢的一门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我有了一些小小的成就---第十一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国际赛制机器人搜救比赛小学组三等奖,虽然不太理想,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因为自己有过比赛的经历了,在失败中也有收获。

那天正是比赛前的最后一次练习,我和伙伴们搭建好机器人后,开始编机器人的搜救程序,由于搜救比赛速度越快越好,所以我们把机器人的速度调至极限。我们欢呼着,跳跃着,以为可以看到机器人表演的英姿了。可是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在练习中,第一次失败了,机器人好象和我们作对。我们发现原来是机器人的底座太高了,转弯过程中重心偏向一边,导致侧翻了。我们调节了底座的高度,检查了一下程序,另外的程序也出现了漏洞,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到放置位置,放置位置是裁判规定的,我们不知道裁判会要求把机器放在哪里。经过和老师讨论之后,我们决定用声波定位程序来完成比赛。所谓的声波定位就是在原来机器人的基础上,再装个声波感应器,它会一直连续不断的发出声波。因场地中有许多路障,所以声波感应器一旦在十厘米之外检测到,机器人就会后退一些,然后继续前进,到达终点。于是我们按照计划编该了程序和改变了机器人再去练习,终于成功了,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第二天,我们信心满满地进入了比赛,原以为会成功,可是快到终点时,一枚灯泡高度很低,所以声波感应器没检测到,而导致机器人不能前进了,此时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再试运了,只听“嘟嘟”的一声令下,我们灰溜溜的低着头退出了赛场。最后得了三等奖。我们没有灰心,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去学科学、爱科学。真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在生活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

直到现在我还时不时地研究家中的电动模型车的运动原理和动力来源等知识,可见我是多么的爱学科学!在科学中成长,在科学中遨游!

篇三:科普征文

你们看了我这个题目,一定会目瞪口呆吧,这世界哪会有不怕火烧的布。如果你不相信,那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一天,我在家里查资料,忽然跳出一个网页来,标题是:世界上有不怕火烧的布!这个标题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这时,爸爸走了过来,他看到我一副要探个究竟的样子,便对我说:“思思啊,不要随便进了陌生的网站,说不定会有病毒。如果你真想知道,就自己做实验呀。”我疑惑地对爸爸说:“俗话说,纸包不住火。现在怎么会有不怕火烧的布呢?”爸爸听了,只是神秘地对我笑了笑。为了满足我强烈的好奇心,当天下午我就开始做实验。我拿出三角架、打火机和一块破旧的布。实验开始了,我先把布轻轻地放在三角架上,小心翼翼地打开打火机,打火机上立刻“跳”出耀眼的火花。烧着那块布,不一会儿那块布就只剩“骨灰”了。我生气地说:“原来那些网站都是骗人的,哼!”在一旁的爸爸听到我说的话后,走了过来,严肃地对我说:“什么叫做没有不怕火烧的布?我给你做个实验,让你长长见识。”说完,他便转身去拿实验的器材――酒精、三角架、打火机和布。

实验开始了,只见爸爸先将水和酒精倒在一起(水多酒精少),把它们搅拌均匀,再把布放在水里浸泡,大约泡了一两分钟,爸爸轻轻把它拿起,放在三角架上,打开打火机点燃了布,一眨眼火把布“包围”了起来。可那块布居然“豪发无损”,令我大吃一惊。爸爸对我说:“酒精一遇火,就会燃烧,而水的蒸气却“保护”了布块,让火苗在水蒸气处“徘徊”,所以布条就烧不掉了。”我听了,恍然大悟。

科普征文:我爱科学 篇6

一天,我在家里查资料,忽然跳出一个网页来,标题是:世界上有不怕火烧的布!这个标题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这时,爸爸走了过来,他看到我一副要探个究竟的样子,便对我说:“思思啊,不要随便进了陌生的网站,说不定会有病毒。如果你真想知道,就自己做实验呀。”我疑惑地对爸爸说:“俗话说,纸包不住火。现在怎么会有不怕火烧的布呢?”爸爸听了,只是神秘地对我笑了笑。为了满足我强烈的好奇心,当天下午我就开始做实验。我拿出三角架、打火机和一块破旧的布。实验开始了,我先把布轻轻地放在三角架上,小心翼翼地打开打火机,打火机上立刻“跳”出耀眼的火花。烧着那块布,不一会儿那块布就只剩“骨灰”了。我生气地说:“原来那些网站都是骗人的,哼!”在一旁的爸爸听到我说的话后,走了过来,严肃地对我说:“什么叫做没有不怕火烧的布?我给你做个实验,让你长长见识。”说完,他便转身去拿实验的器材——酒精、三角架、打火机和布。

实验开始了,只见爸爸先将水和酒精倒在一起(水多酒精少),把它们搅拌均匀,再把布放在水里浸泡,大约泡了一两分钟,爸爸轻轻把它拿起,放在三角架上,打开打火机点燃了布,一眨眼火把布“包围”了起来。可那块布居然“豪发无损”,令我大吃一惊。爸爸对我说:“酒精一遇火,就会燃烧,而水的蒸气却“保护”了布块,让火苗在水蒸气处“徘徊”,所以布条就烧不掉了。”我听了,恍然大悟。

科普征文活动 篇7

我设计的这套活动方案, 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展开, 旨在能有效地开展科普阅读社团活动。

一、活动目的

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 激发学生的科普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科学, 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 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 以点带面, 在学生中形成爱读科普书的良好风气,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科普阅读活动, 使学生学会科普阅读的方法, 促进学生的科学知识更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使学生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三、活动实施

(一) 充分做好宣传工作, 让学生对科普阅读社团活动感兴趣

在社团创建初期, 组织者要利用好学校的广播站、宣传栏等做好宣传, 让全校的孩子、老师甚至家长都了解这个社团, 乐于参加这个社团, 在孩子们决定参加前可以用动手实验、观看科普视频等方法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从而产生科普阅读的需要。

(二) 有固定的阅读场所, 创设良好的科普阅读的氛围

与学校有关部门做好协调, 开辟科普阅读室, 最方便的做法就是把科学实验室或科学探究室适当改进, 在室内布置一些阅读名言, 建立一个图书信息角, 社团成员、老师可以把自己掌握的图书资料信息用卡片公布, 便于相互之间的交流 (这个有别于图书角, 不把书直接放在书架上, 避免一些珍贵图书的遗失, 另外信息量也大一些, 便于管理) 。另外建一个生物角和一个自制实验器材角, 可提供学生上网查询等。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 开展多元化的科普阅读, 教师适时做好指导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阅读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书籍的阅读,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电子阅读、网络阅读、视频阅读等。比如霍金的有关宇宙空间理论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深奥, 可是给孩子们看相关的视频, 学生就比较乐于接受, 这种视频阅读也许在不经意间就给孩子种下了一颗探索宇宙的种子。

教师的指导, 主要是引起兴趣, 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有关科学家故事的作品, 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可操作性强的作品, 可以展示其中的操作;知识丰富的作品, 可以摘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科普阅读的方法指导也是多样化的, 可以指导理清情节, 评论科学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 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实验方法, 进行验证;可以指导做活页卡, 写上自己的感想或阅读后的奇思妙想, 然后把这些活页装订成册, 社团成员之间共同分享, 也可把这些资料上传到学校的网站, 千万不要让学生做无用的摘抄, 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看视频资料提供的内容, 指导写观后感, 等等。对于科普阅读指导, 教师同样需要精心备课。

(1) 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 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 读书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 使用网络查询;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 敢于对书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培养学生阅读反思的习惯等。

(3) 读后实践课。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读科学变为做科学, 通过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探索、实际操作, 亲自获取知识和经验, 并且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解决周围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锻炼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途径, 也是科普阅读课指导的重点。因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这种实践课并不是单纯把阅读的实验内容重复做一下, 而更主要的是敢于对问题产生质疑, 对实验进行改进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4) 交流评论课。这是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 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重要环节。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

(四) 科普阅读的组织与交流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低、中、高三个科普阅读的社团, 每个社团根据各个年级段的特点, 对阅读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 不仅给孩子阅读科普知识类的读物, 更重要的是要普及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 形成科学技能。如果只建立一个社团, 可考虑用复式班的教学模式。各社团要指定一些必读文章或书目, 并把这些要求落实到位, 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教师也要适当进行抽查, 以督促学生完成。

各社团设立一本《读书成长册》, 每个成员的阅读情况单独成页, 以随时记录学生的读书情况。

(五) 科普阅读的时间安排

固定每周两节课的科普阅读时间, 是保证科普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 如果阅读成为孩子们的需要后, 所有的课余时间都会充分利用。

(六) 科普阅读的检查评价

(1)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 对学生科普阅读的内容有所了解。

一次航空科普广场活动的启示 篇8

关键词:航空科普广场活动启示

中图分类号:G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89-02

开展航空科普广场活动是现阶段进行航空科普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航空科普广场活动容量巨大、形式多样、主题内容贴近公众,因而受众广泛。此类活动在营造科学普及社会氛围、提升公众的科学意识中,发挥着宣传平台作用。可以说,开展航空科普广场活动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思考如何促进这类活动社会科普宣传平台作用的有效发挥,具有现实意义。

09年,时值中国航空先驱冯如研制的第一架飞机首飞一百周年、人民空军创建六十周年以及新中国民航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协联合南京市人事局于?9月27日上午在南京中山陵体育公园举办航空科普公益广场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有:航模表演,航空科普展,航空知识竞答以及教授小朋友们制作并放飞模型等环节。整个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广大民众传播航空科技讯息,再现我国航空科技与装备、民用航空事业、航空武装力量的发展历程,既普及了航空知识,又激励了广大民众爱国情怀,更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投身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决心。活动公有大约2000人参加,吸引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江苏教育电视台、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多家媒体进行采访和报道。整个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纵观整个活动始末,其中有诸多值得总结之处,对于开展类似航空科普活动可以借鉴。

1、航空科普广场活动的特点

所谓航空科普广场活动,是指以传播航空航天知识、提升公众科学意识为主要目的,目标受众为全体相关社会成员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科学传播行为。主场活动一般都在公众聚集的公共场所举办。一般来说,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互动性三方面的特征。以本次活动为例概括如下。

1.1开放性

本次中山陵广场活动面向全社会公众开放,普适于多种社会人群,开放性是公众性航空科普广场活动发挥科普教育,社会宣传平台作用的前提条件。

1.2多样性

本次航空科普广场活动具有一定的规模、容量较大。它的多样性一方面体现在活动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上:有航模表演,航空科普展,航空知识竞答等环节,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公众群体的多层次、多结构上:幼儿园小朋友、青少年、大学生、机关干部群众、普通大众等。

1.3互动性

现今的公众性大型科普活动中,科学传播的过程更注重公众与科技人员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这种良好的互动性,更有助于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公众更好地参与科学传播的重要保证。本次活动的互动性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开幕式上,小朋友启动开关,发射火箭升空:公众参予航空知识问答,答对有相应的礼品赠送;我校航模队员教授小朋友制作并放飞模型,使其开阔了眼界,培养了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对蓝天的无限向往。良好的互动性提升了公众参予活动的积极性。

2、航空科普广场活动开展中一些启示

本次活动前后筹划近一个月,协调了众多资源,周密部署,促成了最后的顺利举行。活动集娱乐性、观赏性、知识性、科技性于一体,社会反响良好。现对成功举办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

2.1前期宣传告知

作为科普活动目标受众一全体相关的社会成员,只能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所开展的公众性航空科普活动,它所能直接惠及的社会人群有限,其科学传播效应发挥的范围也有限。因此,如何进行成功的宣传运作,以扩大活动的直接参与人群、扩大活动的社会知晓率,让社会公众了解到活动所要展现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感受它传递的科学精神和所要营造的社会氛围,自然就成为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科普活动的宣传力度与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媒体对大型科普活动报道尚存在篇幅少、普众型媒体报道不足等问题。因而,做好科普活动的宣传告知工作,是科普活动的组织者要解决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次活动初期,南航科协联系南航宣传部作为校内联合主办单位,利用宣传部与外媒联系密切的优势,借助媒体工具,在电视、报纸、以及网络多渠道宣传,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另外,我们还设计制作了一本宣传小册子,介绍本次活动内容、时间、地点、形式,提前两个星期在学校以及协办的几个中小学发放。这种人性化的贴心服务十分有效地吸引了公众来参与此次活动。更重要的是,这种提前告知,让公众能够按照需要和兴趣参与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比如很多人就提前打来电话咨询航模表演项目。协办单位南京市人事局也通过自身系统进行了前期的宣传工作,活动通知的email发送至每一位南京市的留学归来人才手中,动员其携带家属参予活动,使本次科普公益活动更增一份亲子的色彩,从而调动了大量人员参予此次活动。

2.2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

要使这样一场参予人数众多的航空科普公益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需要调动多方资源,主办单位南航科协协调了众多校内可利用的资源,宣传部外联报社、电视台等媒体;校航模队联系市航协航模高手筹划精彩纷呈的航模表演项目:校内50名国防生作为当天活动的志愿者以及保卫处确保活动安全有序的开展(因航模表演具有一定危险性)。此外联系了南京市旅游局,确定活动的地点选择在风景如画的中山陵景区,此处地域开阔,风景优美,适合开展航模表演,平时在此休闲、锻炼的市民人数本就众多。市政府也对此次航空科普公益活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活动还曾策划寻找热心公益科普事业的赞助商,解决了一部分活动经费的开支。

2.3充分利用特色航空科普资源—航模队

此次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就是航模表演,航模表演作为一种高科技含量的表演,惊险、刺激、引人入胜,集科技性、观赏性与娱乐性于一体,寓教于乐,是公众一种极为喜闻乐見的形式。本次航模表演,形式多样,项目繁多,有初级练习机航线飞行、特技机表演、直升机倒飞、线操纵空战、线操纵特技飞行、遥控滑翔机飞行等项目。作为我校航空科普宣传的重要力量,航模队在历次科普宣传活动中表现卓越。航空特色的院校要充分挖掘自身航空科普资源,以一种直接而且有效的方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吸引公众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

2.4与新闻媒体合作联动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各种传媒极为发达,信息的传播也更为便捷和迅速,一场科普活动办得好坏,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活动组织者与媒体之间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与联动。活动组织者需要为媒体提供相关的信息,而媒体要充分做好活动前、中、后的分解段报道。活动事前、过程中报道的核心主要是活动相关信息的告知,包括活动时间、地点、主题、参与活动的途径等等,这是扩大参与公众范围的关键手段。要充分挖掘媒体舆论宣传报道的功效。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始终与各路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合作媒体之一-江苏教育电视台全程跟踪报导整个活动,电视新闻的随后播出进一步提升了了本次科普宣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2.5让活动的效应持久化

作为只能在一时一地开展的大型科普活动,其知晓者有限,而参与者更为有限。因而,大型科普活动在社会公众中的知晓率一般难以覆盖全体。同时,为了最大化社会影响,大型科普活动倾向于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宣传,因而其传播的知识海量、信息集中。综合以往类似广场科普活动的开展,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大型科普活动往往开展的时候声势浩大,但集中的活动过后便淡出了公众的视线,不容易再进一步对公众产生影响,不能长久地发挥科普教育的功能。因此,如何让活动的影响更持久,让活动的精神与内涵渗透至公众的生活和实际中,是科普宣传活动中要考虑的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为使本次活动在短时期内对公众产生的科普教育作用得以深化和延续,我们在活动过后,强化后续的宣传报道,对活动内容进行总揽和深化,作深度报道,后续的宣传上,我们提供了进一步了解相关航空科普知识的渠道和途径,利用互联网链接,从而继续扩大本次航空科普活动在社会上和公众中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利用本次活动中的科普资源进一步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活动中展出的航空科普展板,我们又在我校将军路校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展示。从而惠及更多的低年级本科生。

3、结束语

科普的征文 篇9

而炒这门基本的烹饪技巧,这也是有原理的。炒年糕,还会加入很多蔬菜,锅里温度高,年糕和蔬菜里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蔬菜的味道不仅能渗进了年糕里,而且也可以在空气中运动,所以特别是当年糕快出锅的时候,那扑鼻的香味只让人流口水。而年糕是非晶体,受热后慢慢软化,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装盘了。所以,炒的原理很简单,就是让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从而“入味”。 说完了南方再说北方,北方,过年必吃饺子,而且一般在晚上的11点至次日1点吃,在古代称为子时,意味着“更岁交子”。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所以一盘盘放在桌子上,有招财进宝的意义。

该说饺子的制作方法了,饺子一般制作方法为煮,火慢慢加热,水慢慢升温,到了沸腾的时候,把生饺子放进去,饺子快速吸热,水不停地因沸腾而冒气泡,使饺子自己“跳起舞",由于饺子受热膨胀,体积变大,因而浮力变大,当浮力大于其本身重力时,饺子就上浮了。一会儿,热腾腾的饺子闪亮登场,由此可见煮就是利用水沸腾让食物吸热。 随着经济,科技和人们对创新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专业性厨具,它们只负责一个烹饪方法。 蒸锅,顾名思义,为了蒸而现世,仿照中国古代的笼屉,把它缩小,更换材料,加上人性化设计,进入寻常百姓家。蒸的原理也很简单。底层烧水,水沸腾冒出水蒸气,食物在气体中吸热,慢慢熟透,一般是顶层先熟。可能你要问了,明明是第二层离底层最近,为什么顶层先熟?问得好,顶层有锅盖密封,水蒸气到锅盖下无法继续上升,所以被顶层的食物全部吸热,所以顶层先熟。 高压锅,一个庞然大物,在锅的世界中,名誉响当当。它的任务是炖。放入水,食物,作料。

盖上锅盖,安上限气阀。开始!锅几乎是完全密封的,唯有限气阀一个小孔,用于进出气,所以里面空气有限,当温度升高,增大了气压,“顶”起了限气阀,使其基本能完全闭合,高压锅内气压再次提升,从而提高了水的沸点,使水在高于100℃后才可以变成水蒸气,加快了水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有了佐料,可以让佐料溶解到水中,“水”不再无味,同时将这溶液渗进了食物里。所以炖比任何制作方法都味更香,汤更浓。而限气阀非常人性化设计,在气压过高时,排出部分气体以减小气压,排除危险。 烤箱,它为了烤而出现,以前烤是食物直接接触火吸热,虽然色浓味香,但是把握不好就会烤焦,更糟糕的就会发生火灾。而且有些食物不能直接接触火,不然会烤焦,比如蛋挞。烤箱的巧妙之处就是把电能转化为热能,用里面的电阻丝均匀加热,这样就可以给不能接触火的`食物加热,方面人们烤制食物。

地震科普征文3 篇10

马可·奥勒留说过:“纵使你能再活三千年或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生失去的生活都是他现在正在过的,任何人所过的生活也是他正在失去的,因此最长的最短的生命都是一个样。„„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一种力量来直视现在的意义和死亡本身,明白“死亡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运行,若有人被自然的运行所吓倒、他就是个孩童!”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其中大多数震级较小或发生在海底等偏远地区,不为人们所感觉到。而一些大的地震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破坏地面,产生地面裂缝、塌陷等。发生在山区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雪崩等,而发生在海底的强地震则可能引起海啸。余震会使破坏更加严重。汶川地震就是最好的例子。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天塌地陷,山河破碎,同胞罹难,举国同悲。5月本是美丽的季节,然而因为汶川地震死亡、伤痛取代了绿肥红瘦,泪水侵湿的日历记录着我们的国殇。

在地震发生十余小时后,满脸是血的北川3岁的朗铮从废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当我看到这条消息时震惊了,郎铮才3岁就懂得感恩太感人了。汶川地震感人的事数不甚数。灾难可以毁灭一切物质,却无法摧毁人的意志。既然生命

如此短暂且充满变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享受幸存的生命,有什么理由长久颓废下去呢?

一位3岁的孩子,一名不谙世事的娇小子,他本该在父母的怀里撒娇。然而无情的天灾让他的童年变得深沉而成熟,他从一个小男人的阳刚之气,解读了人生的坚忍不拔——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房屋,毁坏我们的家园,但永远摧不垮我们的意志。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中华民族钢铁般血性在此得到了最完美最真切的展现和诠释。

人们刚走出地震的阴影,更大的灾难又来临了,只因沉睡的山脉伸出了个懒腰,世间的秩序顿时乱了套。大地蚕噬,泥水洪流,悲伤已成了定局——青海玉树。原本鲜美的花儿垂下了张扬的头,原本翻腾的湖里搅动着浑浊的泪水。大地泣诉着,用它那嘶哑的喉音,没有鸟鸣,不见生灵,只有浑浊、潮湿、滴答的雨泪。然而这一切却见证和记载了中国人勇敢、坚韧、博爱、团结的奋斗历程。

眼前的荒凉是历史的遗痕,更是唤醒我们生命自觉的力量。既然命运驱赶着我们来到了人生的断裂层,并将我们放置于命运的跌落点,面对触目惊心的荒惊,惊吓与沉沦只会使我们瘫软在地。何不抛开我们对命运的不满之情,启动生命储藏的全部力量奋力一跃?

珍惜我们唯一所拥有的现在,平静地调节自已每一天的行为和念头,好好地生存,正是逝者所希望看到的,也是这场大悲痛所带给我们的淡定。

(巍山县职业高级中学高三学生:叶秋香 指导老师:苟家起)

地震能预测吗

河北唐山大地震、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数不清的地震,死者已矣,却让生者恐惧。

于是想起我小时爷爷讲的一件事:大约是70年代初期,在大理至保山的320国道上,有数不胜数的大小蛇只横绝公路,向着点苍山的方向爬去,绵延三日方绝迹。不久,邻近地区传来有地震发生的消息。近日,随手翻阅了一本关于地震方面的宣传册子,里面提到唐山大地震时,有一列载人列车驶入唐山前,驾驶员偶然看见城市上空出现奇异光团,就紧急刹了车,这一刹车就将一车人从死亡的边缘挡了回来。俗话说无风不起浪,由此可见地震之前或多或少往往是有一些征兆的。那么地震能预测吗?如能像天气预报一样该多好啊!

据大理州地震局宣传材料称:我国目前地震预报还处在多学科经验性探索阶段,目前我国地震中期预报准确率约50%,短期预报准确率约15%。我国地震研究人员对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以及1995年云南孟连地震进行了成功预报,且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此外,四川松潘、平武之间发生的两次

7.2级地震,也作出了成功预报。因此,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作为唯一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我国还被载入史册。

由此可见,诸多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的,可以预防的。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也阐述过类似的观点,他反对“地震不可预测论”。虽然如此,但由于受经验、科学技术的限制,我们对地震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因此,还得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地震知识素养的提高。

从人民群众方面讲,我们知道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有一些异常变化的,因此要特别注意一些异常现象。如井水出现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冒气泡;动物方面出现:老鼠搬家往外跑,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麻蛇早出洞,鱼儿惊慌水面跳;植物无故大片枯死等;此外发现奇异的声光现象也要特别引起注意。如发现以上现象时,能尽快上报政府职能部门,对地震的预测是有很大帮助的。

从地震科技工作者方面讲。因为地震监测的主要内容有测震、地形变、地电、电磁、重力、水位、水化学、流量、水温等的观测外,还有地应力、电磁波、地声、地光、气象因素等。所以不仅要认真监测,还要不断促进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同时能加强新的科技成果运用于地震预测的水平,以适应观测的需要。当然,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目前,像全球卫星定位仪、卫星遥感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等也逐步应用到了对地球的科学观测研究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群众防震知识的普及提高。像清朝冯可参在1668年山东郯城发生8.5级地震后的《灾民歌》中所写的:“少妇黄昏悲独宿,老妪白首抚孤孙。夜夜阴磷生鬼火,家家吓哭祈新魂。”这种由地震带来的悲惨局面是会一去不复返的。

(巍山县职业高级中学高三学生:白银芬指导老师:李家伟)

地震的警示

在自然灾害中,有个令人闻风丧胆的魔鬼——地震。它在岁月的长河里,留下了一个个鲜血淋漓的标记,也给予人们一次次警示。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特大地震,24万余人在灾难中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一座工业城市毁于一旦„„2008年5月12日,8级强震猝然袭击了四川的汶川县,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上万人死伤。曾经美丽的家园顷刻间化为废墟,曾经完整幸福的家庭刹那间支离破碎,多少人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多少心灵将受到无法弥补的创伤。

在地震面前,人类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无法阻止亦不能控制,其可怕之处在于此,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掌握地震的规律,做好地震避险工作,防患于未然。

我们必须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观念,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防震和避震预案,为震时自救和互救创造条件。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在来临之前都有一些预兆。通常,在地震发生之前,地下水往往会发生异常,如:水位上升或下降,地下水发浑,变味、冒泡。另外就是动物异常,如:牛马不进圈,嘶鸣不止,老鼠搬家,蛇出洞等。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发现异常,则一段时间内不可疏忽大意。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

近。一般的有感地震或者远震不用外逃,因为这种情况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在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时,如果在室内,应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或者墙角处,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避开墙体薄弱部位,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离至户外开阔地,千万不要跳楼或者站在窗子外,撤离时候要保护好头部、鼻、耳等重要器官。应就进躲避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果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值得庆幸的事,切不可冒着大地颤动的危险往室内取物或救人。要等地震危险期过后,再设法去抢救。如果不是在空旷地,则需避开周围的建筑,双手抱住头部蹲下。

地震中不幸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即使身体不受伤,也可能会有吸入烟尘导致窒息的危险最后,因此应用手、衣服或衣袖捂住口鼻。另外,应该想办法把手脚挣脱开来,用砖块木头等支撑可能塌落的重物,尽量将“安全空间”扩大,保持足够新鲜的空气呼吸。无力自救时,应减少体能消耗,坚持的时间越长,得救的希望越大。

地震是可怕的,它破坏力大,所到之处,哀鸿遍野;但同时它给予我们一次次警示:地震虽无法阻止,但可以防范。让我们重视地震避险工作,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

科普征文活动 篇11

刘谦说,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妇女儿童群体,妇幼卫生工作承担着降低婴儿死亡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和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责任。国家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健康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实施了一系列策略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妇女儿童健康权益,提高了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保护妇女儿童健康不仅是卫生部门的职责,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健康报社开展妇幼健康大型报道及科普和培训活动,体现了社会对妇女儿童健康的关注,也有利于加深社会对妇幼卫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健康报》在报道和调研过程中,深入基层,积极践行中宣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反映妇幼卫生工作者的风貌、妇幼卫生工作的经验成效与面临的困难,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做好妇幼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

卫生部妇社司司长秦怀金介绍了妇幼卫生工作现状。他说,卫生部“十二五”期间将实施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包括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行动计划、妇女儿童疾病防治行动计划、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让公众和医务人员了解这些惠民政策,需要《健康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与普及。

科普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篇12

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科技文化素养, 决定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也决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 更与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着密切的联系。科普宣传活动是指引学生迈出校门、步入社会、熟悉国情的基础, 也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好形式;是增强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以及提高思想觉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当代学生培养锻炼才干、投身改革开放的重要渠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新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科普宣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气质以及求实精神, 塑造出客观严谨的思维方式, 能开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身想象力。这样的教育方式, 可使师生共同接受科学方法的锤炼, 相互讨论科学精神的内涵, 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 塑造出好的人格理念。

2 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核心, 指的是人在处理与社会、自然关系中应当具备的知识, 价值观念、精神素养以及实践能力, 即利用科学文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素养”起初是由美国学者Hurd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之后众多国内外教育学家、社会学家都认可, 公民的科学素养会与国家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带来间接或直接地影响, 如今, 已经成为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 更与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有关系。自改革开放,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但对比于发达国家, 我国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中表明, 全国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比例为3.27%, 与20年前的日本、加拿大相当。而美国在2000年前就已超出了17%, 如此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明显和每年以10%速度发展的经济水平不符合。如今, 合理地开展科普活动, 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科普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单靠学校的教育, 是难以全面提升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 由于许多公众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当中, 从事于不同的工作, 这就要通过科普活动的开展, 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有人把科学技术比作智慧之鸟, 科学技术的发现的发明以及传播, 就如同鸟儿的翅膀, 只有展开双翅, 才能飞得更高, 可见, 科普活动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中起到了关键性的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 参加科普活动的形式不单是停留在被动地参观科普场所, 更多的是可以参与科普活动中, 还应作为科普活动的核心点, 围绕主题亲自策划, 展开对外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 开展这样的科普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进一步提升全体国民科学素养的社会事业。

3.1 利于科学知识的拓展

在“爱鸟周”科普宣传活动开展时, 教师以及学生一同设计出活动的内容:鸟类图片展览、鸟类知识介绍、爱鸟知识竞赛的主题演讲等, 布置学生分组完成每项相应的任务。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明显已无法满足需要了。于是学生借阅爱鸟知识手册、环境保护区介绍以及鸟类图谱资料等, 通过自身学习大量的课外内容。有的同学还借助网络与其他的鸟类专家交流爱鸟护鸟的各种经验。参与“爱鸟周”的宣传活动, 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鸟类知识, 还编写了大庆地区鸟类保护手册, 并免费分发给公众。我们国家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学生在新型能源的开发中可以发挥出极大的作用。‘‘世界地球日”、“全国爱牙日”“植树节”等科普宣传活动, 不但提升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 还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促使学生将社会实际与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满足了科学知识层次的跃迁。

3.2 有助于科学能力的锻炼及提高

科学能力: (1) 指学习科学的智力活动; (2) 指掌握好科学的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 (3) 指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方法等。在“世界环境日”活动的宣传中, 学生分析了袭击大庆地区沙尘暴的根源, 沙尘暴对牧业、农业、油田的危害以及对人体的危害有多严重等等。学生排演了相声、小品, 还组织了相关的环境图片展, 既展出了学生拍摄的被污染的农田、破坏环境、铁路两侧的污染带, 也展出优美的环, 对公众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宣传作用, 使学生们的感触更加深刻。在科普宣传活动当中, 学生对待环境污染、过度开采资源、食品添加剂的滥用这些科技阅题上, 其关心程度都会高于以往, 特别是对“大量垦荒造成的土地沙漠化、森林砍伐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 更是关心, 这一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不断的提高。

学生开展科普宣传是理论思考的深入过程, 也是一个体会人民冷暖的过程。此外, 还可以推动社会和学校的互动, 使学生更好的地感受国情教育。在科普宣传活动当中, 学生们运用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 从生物学以及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或猜想, 设计有关的活动方案, 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 定量或者定性地处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尤其是一些书中还未提出的实验现象。在科普宣传活动中, 学生学会了如何做学问。

3.3 有利于创新和尝试各种科学的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改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所总结出来的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卡尔·萨根曾说:“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难以理解, 但是它比科学上的发现要重要得多。著名学者说过“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 而笨拙的方式则会阻碍才能的发挥。”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最关键的内容, 学生要更好地了解科学, 最关键的就是要熟悉科学方法, 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3.4 锻炼了实践能力

科普活动本就是一种根据亲身体验、感受来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是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的密切结合, 如何有效地展开科普活动, 并向公众普及高深或枯燥的理论知识, 考验组织者的智慧, 学生作为科普活动的中心, 能站在组织者的角度思考怎样开展互动性强、具有趣味性的科普活动, 这就是对实践能力的一种提升和锻炼。

3.5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科普宣传活动当中, 学生们利用各种途径获取更多的信息, 处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从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做出合理化的建议, 设计并策划出具有合理性的科普活动方案, 寻求科普活动的手段及方式, 进而顺利开展科普活动, 在活动中, 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把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4 科学精神的升华

创新精神是一种可以敏锐地抓住机会, 敢于地去探索、拼搏的精神状态。培养创新精神就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关键。在科普宣传活动当中, 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普宣传活动不但要有相应的步骤、有意识地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 要普及具体的技术与知识, 还要营造出富有学科文化的氛围。无论是印刷的宣传品, 还是通过自身宣传, 无论是酷热难耐的季节, 还是用心组织的“爱鸟周”宣传活动中, 学生都非常的投入。不计得失, 也不为报酬, 只为了更美好的追求。科普活动的宣传, 磨炼了学生的筋骨, 锤炼了学生的意志, 也坚定了学生的信心。学生对待科学的追求将会更加的执着。

5 结束语

总之, 科普宣传活动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的良好形式, 也是学生锻炼好才干, 增强服务社会意识的重要渠道, 更是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可知, 建议各学校按照自身的实际, 多举办一些科普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中, 并以科普活动为载体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学素养的作用在我们成长中愈来愈重要。培养好当代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含义。科学普及指的是以各种社会教育活动或大众传媒形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养, 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科学普及活动的开展, 不仅能对科普宣传活动的参与者带来有利的影响, 还能够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普宣传,科学素养,活动,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唏, 黄慧娟, 许明.PISA.科学素养的界定与测评[J].上海教育研究, 2004 (4) .

[2]马丽萍, 王海波.以科普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J].科技视界, 2015 (14) .

[3]李大光.对“科学素养”理解的异同与促进方案[J].世界科普, 2002 (7) .

上一篇:纳税策划案例分析下一篇:大班艺术:民间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