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影父爱作文(共15篇)
身影父爱作文 篇1
爸爸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以前我觉得爸爸根本不爱我,可是因为那一件事,让我的感觉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在我读二年级某一天,就放学的时候,突然乌云密布,犹如成千上万只乌鸦在天空中,像是要将天空吞噬了一样,不一会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在学校里跟着那些没有走的同学一起在躲雨,心里突然冒出一个问题,下这么大的雨,爸爸会不会来接我呢?他上班那么忙,一定不会来,那我该怎么回家呢?眼看着同学们都一个个被爸爸妈妈们接走了,就在我焦急的时候,我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仔细一看,是爸爸来了,爸爸虽然拿着伞,但还是浑身湿透了,爸爸把伞给了我,把我接到车上。
我坐在爸爸的车后面,看着爸爸湿淋淋的在前面为我遮风挡雨的身影,我突然明白了,爸爸是爱我的,也终于明白了父爱如山。
升格作文 读懂父爱 篇2
从镜子中,我们读懂了美丽与缺憾;从掌声中,我们读懂了成功与失败;从泪水中,我们读懂了欣喜与悲哀;从花儿的绽放中,我们读懂了生命的意义;从草儿的葱绿中,我们读懂了责任与信念;从一部电影中,我们读懂了人性的美丽与丑恶;从一篇文章中,我们读懂了个性与思想……那么,亲爱的你,读懂了什么呢?请以“读懂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补全文题,写出真情实感。
[思路导引]
每天,我们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读懂:读懂历史,读懂科技,读懂生活,读懂亲情,读懂未来,读懂以前未曾读懂的……作为一个半命题作文,“读懂_______”给了我们选材和立意的自由,开放度较高,能够让我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要写好这个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补好文题
“读懂”往往有表面的和深层的含义,如读懂了一篇文章中的道理,读懂了一首歌曲吟唱的情感,属于表面含义。而深层含义则可指读懂了父亲的眼神。读懂了母亲的啰嗦,读懂了老师的手势,读懂了同学的关切;读懂了蚂蚁的坚持,读懂了蚕蛹的自缚,读懂了花草的芬芳,读懂了风雨的沧桑;读懂了屈原的心境,读懂了李白的浪漫,读懂了岳飞的爱国,读懂了历史的无情……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熟悉的、感触最深的作为文题。
2写好细节
要想体现出“读懂”,就要注意细节描写。以读懂母亲的啰嗦为例。这个题目隐含的内容是之前并没有读懂母亲的啰嗦,是因为一件或几件事才懂得啰嗦其实也是一种爱。那么刻画的细节应该是让我们懂得的那一件事,可以是心理活动的描写,也可以是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只有描写细节才更加生动、真实,才会让“读懂”更有说服力。
3拟好首尾
写好开头与结尾将会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排比手法的使用让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如优秀作文《读懂爱》的开头:
“田野中那一望无际的小麦,因为读懂了阳光对它们热烈的爱,所以它们努力地向上生长着。使自己结出了饱满的种子。溪桥边那一树早梅,因为读懂了霜雪对它们严厉的爱,所以它们坚强地忍受着,使自己在严寒中散发出清幽的香气。沙漠里那一排胡杨因为读懂了风沙对它们的严峻的爱,所以它们傲然挺立着,使自己成为茫茫黄沙中那不朽的神话。”
[原稿]
读懂父爱
徐卓帆
父亲,是巍巍的高山,为我这棵小树撑起一片天地;父亲,是一棵参天大树,为我这棵小草遮风挡雨……
记得那是一个五月,父亲再次用他那双大手将扶我骑车的母亲用力拽开。车一歪,我重重地摔在地上,父亲留给我的只是一个冰冷的背影。而当我揉着剧痛的膝盖,一瘸一拐地回房间时,却望见了父亲,望见了他眼神中的怜爱。
转眼,生日快到了。各式各样的祝福、礼物我早已收到,心满意足。
那天,我在商场里遇到了父亲。他并没有看见我,只是不停地在很多件西服中挑着什么。他的眼神里透着焦虑,好不容易翻出一件,却结结巴巴地问服务员:“有没有小孩穿的尺码?”那位服务员微笑着指向对面的运动区。父亲只得加快步伐跑到运动专柜,又重新开始挑选。他急匆匆地付钱,售货员却笑着问要多大尺寸的。此时父亲的额头上渗出汗珠。他非常努力地回想,可依旧无法确定。售货员无奈地摇了摇头离开了。父亲连忙去拦住,但她头也不回地迎向了其他顾客。我再也不忍看到父亲脸上的失望与不快,转身离去。
父爱原来也有着与母爱一样的温柔,像在一座巍峨的高山上闪烁着光芒的明星。
[升格点拨]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于是,各种感悟生活、感悟真情的文章一次又一次打动了我们。看似平凡的“父爱”主题,小作者却可以写得不露声色、自然真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花哨的技巧,有的只是真情的流露与心灵的触动。可以说,文章是以真情取胜,以质朴感人。当然细细读来,也有不够完美的地方,如句子的表述不够自然,段与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等。我们不妨这样来进行修改:
1分析段落,加强衔接
文章第一段是直接抒发对父亲的爱,然后过渡到第二段,进入回忆,写父亲给“我”的冰冷的背影。然后又写“我在商场里,遇到了父亲”,几件事没有必然的联系,略显突兀。仔细分析,“背影”写的是严厉的父爱,“生日”事件写的却是细腻的父爱,可以加入“我”对“背影”事件的感受或心理活动进行衔接。
2形成线索,深化情感
文章选取了两件事情——父亲不让母亲扶着“我”骑车和父亲给“我”买生日礼物。两个事例显得较为零散,没有形成一种合力。修改时可以把两件事串联起来,父亲的形象会在对比映衬中逐渐清晰。
3品读语言,斟酌润色
开头一段表现的是父爱且文字优美,但是与父亲不让母亲扶“我”骑车一事有些不同,他是让我学会独立,而并非“遮风挡雨”,所以开头可以删去。而后面描写情感略显矫情,情感可以喷薄而出,但不能泛滥。文字应仔细斟酌,让语言更加自然流畅。
[升格稿]
读懂父爱
徐卓帆
第一次真正读懂父爱是在一个闷热的五月。
父亲用他那双大手再次将扶我骑车的母亲用力拽开。车一歪,我重重地摔在地上,膝盖上蹭破了一大块皮,血也渗出来了。这时的父亲留给我的只是一个冰冷的背影,很冷。晚上,我揉着剧痛的膝盖,一瘸一拐地回房间时,望见了正坐在沙发上的父亲。他带着一种几乎是懊悔的眼神死死盯着那双粗糙、有力的大手。我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一句曾读过的名言:“严与爱本来是两个毫无关联的词,而父亲却能将它们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随后几天里,我虽没对父亲产生怨恨,但也没和他讲一句话。因为父亲的语气总会使一件事变得扫兴、无趣,他仅仅只是“望子成龙”而已,并不像母亲那样贴心。
转眼,生日快到了。各式各样的祝福、礼物我早已收到,也心满意足了。那些天,我害怕见到父亲,怕他那冷峻的目光又让快乐的气氛凝固。可是,在商场里,我还是遇到了父亲。他并没有看见我,只是不停地在一大堆西服中挑着什么,他的手脚很忙乱,眼神中也透着焦虑。好不容易翻出一件,他结结巴巴地问服务员:“有没有小孩穿的尺码?”售货员掩着嘴笑了,然后指向对面的运动服装区。我看见父亲加快步伐跑到运动专柜,又重复了刚才的动作,然后拿出钱包准备付钱。售货员却笑着问要多大尺寸的。此时的父亲似乎呆住了,眼神有些茫然,他用手比画着,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可能吧,父亲不知道我穿什么尺寸的衣服。售货员无奈地摇了摇头离开了。父亲连忙去拦住,那飞扬起来的手不再那么有力,售货员头也不回地迎向了其他顾客。
我再也不忍看到父亲脸上的失望与不快,转身离去。
走出商场的大门,我心里酸酸的,也甜甜的。我亲爱的爸爸呀,原来你的爱也和母爱一样温柔,就像巍峨的高山上闪耀看清光的明星一样,温暖着我的心田。
[升格启示]
修改后的文章不仅情感真挚,细节感人,而且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前后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线索让结构更清晰。写父亲,围绕着父亲的眼神和手做文章,线索明确,中心更突出。当我们围绕着一个主题叙述多件事情时,不妨选择一个事物或一个细节作为线索,串起这些事件,让文章的思路更加明了。
2过渡让文章更流畅。修改后的文章,读来没有滞涩之感,流畅自然。作文时要注意恰当运用过渡,使上下文衔接自然圆和。
“熟悉”的身影作文 篇3
每到节日,也总能看见她的身影。就拿上次中秋节来说吧!客人经常丢烟头在垃圾桶里导致垃圾桶着火,她着急地从卫生间提了一大桶水来浇灭火苗。每天奥莱的任何角落都有她拿着扫帚、抹布打扫、擦拭的身影。因为节日时的人流量比较大,所以她刚扫完这里,那里又出现了垃圾。虽然垃圾反反复复地重复着,她也从没说过一个“累”字。到了晚上收垃圾袋的时候,发现垃圾桶竟然有这么多的垃圾,垃圾虽然很重,但是她也坚持把它们清理到垃圾车里,常年累月她的手上起了厚厚的茧。
杭州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暴雨说下就下,尤其是台风来临的时候,几分钟前,天还是万里无云,阳光充足,可几分钟之后天突然就变得乌云密布的,霎那间天变成了一片漆黑。还能听到打雷的轰隆声音呢!开始下着一滴两滴的雨,不一会雨越来越大,开启了狂风暴雨模式。
由于我们门口低洼瞬间积水了,这时她的身影又会出现,手里拿着排水的工具,在门口推来推去,而雨水还在不断的涌进来。只要有一团水越过了下水道,她就会奋力地把那些水推回到下水道。若有哪个下水道堵住她会冒雨疏通,这样辛苦的工作常常让她累得大汗淋漓,衣服湿透。从她的眼中我看到了满身疲惫,我连忙跑进屋里也拿了个拖把,鞋子一拖跟她一起拖水,看到我她笑了,仿佛告诉我:“我们一起努力可以把水拖干净。”这样奋战了几个小时,雨慢慢地停了,我们也放松了些,她慢了下来拍拍我的肩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身影初中作文 篇4
那条路上,只有一盏昏暗的黄灯,又有一些凶猛的流浪狗,我慢慢的走着,走着,腿抖个没完,好像在这黑暗中,有无数个贪财的眼睛盯着着我,又好像有无数行尸走肉的丧尸们在黑暗中准备着,要把我吃掉。
正当我的上下牙在我的小嘴里打个没完的时候,突然,我发现,我的脚下踩着一个又瘦又高,被灯光拉的很长的身影,定睛一看,啊,原来是我的哥哥!我百感交集的扑了上去,我哥对着我那恐惧的眼神,说:“小子,不小了耶,还那么怕黑和流浪狗?哇哈哈……”“路那么黑,你试试?”从这次之后,哥哥每天都会在那昏暗的灯下等我。
正值寒冬。屋外狂风呼呼的刮着,那猛兽咆哮般的风声,听着令人揪心。又是放学。我举步艰难的走在路上,风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放肆的划过我的脸。这疼痛,直插了我心。
又走到那昏暗的灯下了,身影,还是那么的长。我顺“影”望去,哥哥那乌黑油亮的皮肤直映我眼。什么?!哥哥竟然只穿了一件单薄的红衣服,那红色,直刺我眼。哥哥还是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依然笑嘻嘻的。“开始冷了,又没记得穿棉衣?给,你这棉袄我给你找着了。”我毫不犹豫的把它穿上了。棉袄真暖,暖到了我的心里。“小子,明天记得带哦。”“yes, sir!”“切!”哥哥笑着往家里走。哥哥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看看哥哥的背,我的鼻子一下子酸了。
这次好了,巷子里装了路灯,小巷子变得又明亮有宽敞。
放学,我迈着大步,哼着小曲往家里走,走到一个地方,我又看到了那个又瘦又高的影子,影子被明亮的灯拉得更长了。
身影作文 篇5
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下着阵雨的午后,我撑着一把雨伞,在雨中的街上漫步。往旁边一瞥,一把破旧的板凳上,坐着一个眉目清秀的女孩,她看起来不过十四五岁,头上扎着一条简易的麻花辫,棕褐色的橡皮筋,显然已经断过,经过一些简单的修补后,又重新扎在了她的头上。她的眼眸比最深的夜晚还要黑,虽然此时眼里有些失落,但也藏不住曾经的楚楚动人。她的鼻梁高高的,很精神,嘴唇有些干裂,但依旧可以看出以前的红润。她上身穿着一件纯白色上衣,下身穿蓝色裤子,虽然颜色鲜艳,但有些破破烂烂。她面前放着一个白色纸板,上面写着:我家被洪水冲走,父亲受不住打击,整天喝酒母亲服药自杀,现在实在没什么东西了,还望各位好心人见谅。纸板前面还放着一个一次性纸杯,里面只有几个一角和五角的硬币纸币。
这条街上人不多,只有十几个,很多人都是对她视而不见,我也不例外,撑着雨伞继续向前走。没多远就听见一阵清脆的声音,“姐姐,这个给你。”我诧异地回过头来,只见一个九到十岁,拿着一把小雨伞的小姑娘,手里拽着二十元钱,递到了女孩面前。女孩眼里也满是惊讶,犹豫了一会儿,接过小姑娘的钱,放到了纸杯里,然后看着小姑娘,连连说谢谢,真是太感谢你了。
“不用谢。”小姑娘回答说,“妈妈说过别人有困难就要帮助她。”这句话使女孩更为感动。小姑娘接着说:“还有,姐姐这个也给你,虽然小了点。”说完她便把自己手中的小雨伞给了女孩。女孩立马谢绝:“不,你怎么办?”“没事,”小姑娘用甜甜的声音说,“我家就在前面,走几步就到了,这把雨伞还是给你吧。”说完,不等女孩回答,双手捂着头,快步消失在我眼前,也消失在雨中。
望着小姑娘离去的方向,我羞愧极了,把手里紧紧拽着三十元钱放到了女孩的纸杯里,转身离去。
大师的身影 篇6
4时30分,北京医院,93岁的任继愈先生静静地合上了双眼;4个半小时后,在301医院,98岁的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半个多世纪前,臧克家曾以诗歌道破生命的真谛。今天,两位大儒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襟怀与器识,再次印证了生命的力量和价值。
壹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征程中,或相遇,或偕行,在不同的轨道上,他们奋力“向前走,向前走”。正如季羡林在《九十述怀》中感慨:“我现在一方面眷恋人生,一方面又觉得我活得太久了,活得太累了,我也真想休息一下了。但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一位过客那样,我的任务就是向前走,向前走。”
时光荏苒,病痛折磨着两位老人,但这丝毫没有让他们“向前走”的速度有丝毫减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以使命和责任为发端、以严谨求实为阶梯的学术追求,决定了两位大师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品格和风格。在喧嚷浮嚣的世风中,两位大师愈加散发出陈酿的芬芳和人格的魅力。
“以理想滋润生命,以生命护持理想。”作为哲学大师熊十力的弟子,任继愈坚信,学问的生命与理想来自浩浩汤汤的文化传统。“沙滩银闸忆旧游,挥斥古今负壮猷,履霜坚冰人未老,天风海浪自悠悠。”这首诗是任继愈与大学同窗胡绳的唱和之作。任公的一生,始终如一地为少年时所负“壮猷”孜孜矻矻,不懈努力。
季老的最后几年里,在读书和写作上,仍然花了大量的时间。他说:“现在正是政通人和的好时光,应该多做些事情,以此弥补在十年动乱中失去的光阴。”正是因着这种勤奋,十年浩劫中被发落到学生宿舍看大门的间隙里,季羡林翻译出了闻名世界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9万余椎心泣血的诗行,写下中国文化史浓重的一笔,树起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丰碑。正是因着这种勤奋,1983年,70多岁的季羡林从一本《弥勒会见记》残卷开始,以10年时间一个人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吐火罗文研究,以中、英文写成专著,并把世界吐火罗文的研究提高了一个台阶。
任公的一生,皓首穷经,甘坐冷板凳,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学术成就卓越,影响深远。他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培养了几代中国哲学史和宗教学研究人才,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以来,积极推进图书馆建设,为繁荣发展国家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晚年还孜孜于《中华大藏经》的主编工作。
在不同的轨道上,他们心心相印;在相同的追求中,他们携手向前。乐观、顽强,一次次逼退苦难,一次次与病魔对峙,与20世纪的风风雨雨相比,他们强硬得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老渔翁。“生也有涯,学无止境”,正是在这无涯的学海中,任继愈首次提出“儒教是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从而打破了国内外思想界认为“中国古代无宗教”的普遍观念。“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季羡林曾这样答问。“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他如此形容自己的苦苦求索、精益求精的漫长学术岁月。正是在这精进的求索中,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
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两位大儒的履历中,有着太多的不同,又有着数不清的相似,以学问报效祖国则是他们不约而同的人生目标,这是他们勤勉治学、勤谨做人的动力所在。“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还是作为一名学者,第一位的是要爱国。”这句话是任继愈的口头禅。“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这是缠绵病榻的季羡林的铮铮话语。
20世纪初叶,齐鲁大地的共同成长背景,为季羡林和任继愈生命最初历程剪出相似的轮廓。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于山东西部最穷的临清县最穷的村,而他家又是全村最穷的人家。1916年4月15日,任继愈出生于山东平原一个小康之家。那时正值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知识分子在沧桑时代背景下试图寻找中华民族命运的最新答案。从识字到上小学,任继愈换过很多地方。“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季羡林说。
1930年,季羡林同时考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他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是德文。1934年,中学毕业的任继愈也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汤用彤、熊十力、贺麟、钱穆诸教授。两所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治学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为他们的学术道路夯下坚实的基础。1935年,季羡林以交换研究生的身份到德国留学,开始学习他所热爱的梵文、佛学、印度学。而随着北大南迁的任继愈,则在风餐露宿的迁徙中,“有机会看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败落,竭力地思考将自身的人生归宿如何与眼前的农村现实发生关系”。“人生的归宿,最后的真理,如何与当前广大贫困的农民和破败的农村发生联系?”“七七”卢沟桥事变后,面对破碎的山河,年轻的任继愈如此自问。
求学背景不同,人生轨迹中不约而同地相合。新中国成立之际,两位年轻学子便投身到塑造中华民族思想的大业中。1942年,任继愈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45年10月,季羡林经瑞士东归,1946年到北京大学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他们像是不知疲倦的导读者,以自己对祖国的思考、对民族的期待、对生命的真诚,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征程中,引领人们打开了中国文化通向世界的大门。”
叁
两位老人学贯中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却始终保持着宽厚、谦卑、平和的秉性。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曾有学生问任继愈。他沉思良久,缓缓答道:“只讲自己弄明白了的话。”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任公在80岁时,却特地请人治了一枚印章,只六个字:“不敢从心所欲”。
在北京301医院,季羡林经历了心肌衰竭、左腿骨髓炎、心脏病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写下了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在这部书中,96岁高龄的季老第一次阐明了他对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的看法——请人们把“头顶上的这三顶桂冠摘下来”。
“不敢从心所欲”,不是虚伪;“三辞桂冠”,不是作秀。这是任继愈、季羡林自谦和清醒的体现。勤勉治学半个多世纪,学贯中西,融会古今,德高望重,任继愈与季羡林堪称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却都对自己有着谦逊的评价。在“大师”汹涌的年代,这种清晰的自省弥足珍贵。
“一辈子不做挂名主编”,这9个字是任继愈的“任上宣言”。1987年,任继愈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在卷帙浩繁的学术长河中,他认定了古籍整理这项远离名利的苦差事。对于古籍文献整理,他有着自己的原则。从做选题、写提纲到审读点校,他总是亲力亲为。107卷中国汉文佛教资料汇编《中华大藏经》花费了他10余年的宝贵光阴,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煌煌7亿多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跨世纪出版工程,任继愈是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工作也进行了10年。
朴素的真理从朴素的生活开始,朴素的追求也一定会到达朴素的目标。北大的学子都知道,朴素的季老常年一身旧中山装,一双布鞋,数十年如一日。因为这身打扮,他常常被误以为是学校的校工。一次,一位新入学的大学生把他当作校工,请他照看行李,他慨然答应。那个学生办完事,已日薄西山,等他急急忙忙赶回去,却看到那个老人还待在原地,替他看着行李。直到开校会,他才发现,坐在主席台上的那个替他看行李的老人,竟是当年的北大名誉校长季羡林。
“我做人的标准是朴实、真实,一个人不要天天耍花腔,也不要一天愁衣服少了,一天愁好东西吃得太少了。我不要一个人这样子,人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吃饭、穿衣,一个人为了吃饭穿衣而活着,这个人格儿不高。”一生信奉朴素、对自己过于苛刻的季羡林,对于别人却从不吝啬。2003年末,在301医院住院的季羡林把爬格子所得的15万美元稿酬捐给了母校清华大学。在此之前,他把自己的图书、手稿以及所收藏的宋代名人绘画等个人收藏品捐给了北京大学。他说:“摆在国家手里最放心。”
肆
两位老人离开了我们,这样的高寿,应称为“喜丧”。老人一生历经沧桑,有起有落,忧患过,也欢喜过,走时终究福寿全归、功德圆满。
季羡林走了,他追着他的那些可爱的师长陈寅恪、朱光潜、吴宓、叶公超、俞平伯等诸先生一同走了;任继愈也离开了,他随着他的那些可敬的师长汤用彤、熊十力、贺麟、钱穆等大家们一道离开了。两位老人带走了一段让人唏嘘感慨的历史。他们漫长的一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共和国几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们仍笔耕不辍,思想常新,保持着良知与清醒,成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他们逝去的消息时,都会感到他们音容宛在。那两个可爱的老人形象,在我们心中永远都不会磨灭。
不仅是季老和任公的学识,他们的人格也感动了一个时代。他们在盛名中保持着一份清醒。他们对世事的洞明,对名利的谈泊,他们的质朴和真诚,再次让人感受到了两位文化老人的可爱与可敬。对于今日浮躁而功利的知识界来说,这是一面弥足珍贵的镜子。
两位老人用毕生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士志于道”的知识分子精神。他们把明道与行道作为自己的终极使命,这不仅是知识与思想的尊严,更是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正像孟子所说的:“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两位老人在道德品格上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他们身上。所以,他们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
身影作文500字 篇7
小学的时候,天空阴沉沉的。我坐着车去上学,在车上,我扶着头无聊地看着窗外。忽然一个人闯入了我的眼帘――一名普通的扫地工。
说实话,我十分吃惊!因为在我印象中,这么早就出门的也只有我们这样的学生了。那位扫地工看起来穿的不多,瘦小的身影隐隐有些发抖。他走近了我们的车,这时候我才仔细打量他。他不高,双手拿着一把破旧的竹扫把,正仔细地扫着大街。他的脸色有些发黄,时不时停下来对着手心吹一口热气暖暖手,鞋子更是破旧不堪,让人隐隐有一丝心疼。
“啪”的一声,一个年纪和我相仿的女孩丢了个果皮在大路上,这似乎对她来说是一个轻松简便而又不费时间的方法。那位扫地工连眉头都不皱一下,只是苦笑了一声,弯腰捡起那块果皮,丢进了垃圾桶。这一切似乎对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他就拿着着一把竹扫帚扫着大街上的边边角角,似乎生怕哪里留着一丝灰尘。一阵风吹过,树上的树叶缓缓落下,扫地工回头看了看,轻轻的叹了口气,又拿着竹扫帚去扫树叶,这对他来说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
世上的美有两种:一种是外表,这样的人年轻时招人喜爱,可却很容易让人忘记。另一种是内心,也许这样的人不易被人发觉,但却足以为社会留下浓重的一笔色彩。
车开了,他的身影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母亲的身影作文 篇8
村头有棵三人不能合拢的老柳。母亲无论严冬酷夏都会站在那树下送我上学、望我回家;傍晚或寒暑假,姐姐经常领着我和弟弟围着那棵大树玩耍。孟婆说那老树已有几百年了,它是我们村的吉祥。人们有啥解不开的疙瘩都愿意找它“分享”。“老柳”俨然成了这里的脊梁。它身上挂满了祈福的红黄布条与铃铛。每天上下学从那里走过,风儿一吹,布条在树梢翩翩起舞,铃铛伴着舞步叮咚敲鼓。在母亲温暖的满是期待的晶莹的目光里,我们拍着胸脯:“知道了,我们一定好好读书。”
村里有口无人提及年代的唯一的老井。母亲和姐姐用柔弱的双肩挑着光亮的扁担——一担,一担……姐姐出嫁了,母亲就是那根扁担。那口老井,不知人们吃了多少年。我记得去那井边挑水的人排着长队,等后面打水的人担回的是浑黄的“泥巴”。他们把“泥巴”沉淀后,闭着眼睛吃那“纯净”了的水;上面的水用完了,在倒掉泥巴的时候,见那泥巴里躺着不知死去多久的老鼠……恶心过后,重又拾起扁担,一路小跑去了井边……有一回,村东头的“二蛮”嫁了人家,不知怎的男人不要她了。她死活要跳进那老井。爸妈看的紧,屯邻一窝蜂,村干部急了眼:“干嘛干嘛?就这一口老井,你还要堵死它不成?”他用手指着“二蛮”爸妈嚷道,“看不牢闺女就滚出这村子。”后来听说爸妈把“二蛮”着急的又嫁了人家。
奔走大地的身影 篇9
作为一个生命,我每天也在奔走,但已是必须依附拐杖。我每天丑态百出的奔走,全为了一种低级的需求。我这样仅为一己自私的奔走着,索取的是一路内疚。回报这个词对我形同虚设。很想背离一次自我,给心灵一点慰藉。这样空想多年,未曾想脱离自我的一次奔走却是为亲情的一场灾祸。这灾祸改变了自我的轨迹、目标和方向,将我推向一个无休无止的地方。
坐在一辆以车代步的公交车上,一副拐杖横竖找不到安放它的位置。“位置”,我久久思考的一个词。妨碍成为最好的解释,需求纯属个体。无论如何我已坐进没有差别的公交车里。无需腿脚,健与残借着驱动的车轮奔跑在同一条路上。差距无需拉拽,融合得没有了丝毫缝隙。平等,很自然的展现。展现连接着短暂,差距注定着久远。久远中,我常常拄着双拐低着头小心翼翼看着脚下的路,失去了饱览旅途的人流物象和美丽的风景。
透过一层薄薄的车窗玻璃,看见街道上奔走着缓急各异的人群、时速不同的车辆。差距在奔走中缩短或拉长。看着那些奔走的腿脚、飞奔的车辆,怎也辨不清那行进中的方向。奔走,目光抵达的一种表象;奔走,一个难以定向的动词,使所有的思考陷入混沌的抽象。奔走,蕴含着私欲、疯狂、良知、高尚;奔走,展现着清爽的干净,也展现着腐朽的肮脏。街边清洁工手持扫帚不时调换着方向的奔走,富有与权力阶层借助滚滚车轮飞速的奔走,使我常常思考着他们的高低贵贱和美丑。我知道一个贼的奔走和一个警察的奔走,其目标是伸与抓的反向。
公交车在目的地缓缓停下,等我多时的表妹快步奔至车前。车门,一道难以舒展的出口,深知所有的出口从不会如此简单。不知一个乡下农妇,一个暂居城里的残者,以什么形式和力量撬开一个小小出口?先我一步钻出的是横着的拐杖,可我必须作一次艰难的伸缩运动。看着公交车驶离很远,我才小心翼翼的移拐挪步,一拐一拐的向着那道面朝大路体现着威严的大门靠近。小心前行的同时,不时听着表妹说着自己无能和歉意的话。我不敢看她,不敢看她那双深陷如洞的眼睛,不敢看见从那深陷的眼
睛里涌出的体现人类固有情感的泪水。泪水,一种多么美好的物质,它不需要寻求,也不需要奔走;它可以储藏,也可以喷涌;它可以欢乐,也可以悲伤。它是属于自己一笔私有财富。它以湿润、滚动、滴落、细流的形式尽情的展现。
重复着走进一道门,叫做家门;重复着走进另一道门,叫做单位之门;偶然重复着走进的那道门,只能以门上挂着的招牌为准。重复,生命的展示,人生的体现;重复,年纪的增长,日子的累积;重复,希望的过程,生活的浪费;重复,愿望的驱动,判断的违背。违背着进出一道道大小不一的门,违背着面对一些绕不开的人。我几次费心竭力走进这道威严之门,全为了割舍不下的亲情,为了寻找道理的骨髓。宽阔的大院标有“公安、交警”的车辆,静动有序的体现着权威;宽阔的大院奔走着乱中有序威震一方的交警,奔走着越走越多进出无序的身影。光亮如镜的大院,让我总是想着一个词:如履薄冰!
我与拐杖依附着一面院墙时,表妹说着“你等等,我到楼上的事故科看看人多不多”就迈步离去。看着表妹瘦小的身躯被豪华的大楼上的那个空洞的大口吞吸进去后,我的大脑就仅剩她一张苍白的面孔。表妹被那张大口吐出时,弱小的身躯似乎又弱小下一圈。表妹说事故科人很多又没机会了。事故科人很多,我心头一阵惊悸。又没机会,意味着一再失去机会。当机会在恶性的底盘上诞生时,这机会就陷入黑色的旋涡。
机会是个复杂的词语。一个举着刀的杀人犯,一个举着枪的警察,机会在瞬间必争。机会是需要理由的,可机会往往靠近理由又背离理由。所有走进事故科的人都有一个理由:事故!事故是一个碰撞的词语,又是一个虚脱的词语,虚脱在奔波、寻求、争辩和考验意志的隐忍中。它又是一个摇摆的词语,摇摆在曲折离奇,迷乱无绪。事故,是一个让人情感尽情宣泄的词语,它让人的个性有力张扬,让人的才智有效发挥。事故科,不是战场的战场,是简单与复杂纠缠的地方。这样的阵势,将表妹心中那些真实的话语吓得跑了个净光。为了伤难的表弟,表妹想借我残体上那张可倾吐语言的嘴还原事实的真相,岂不知草率的决定将机会一次次错失在身旁。
没有经历过事故的表弟突然填补了事故的空白。一直站着行走的表弟突然横卧到床上,一直清醒的表弟突然陷入深度昏迷。世上很多事物需要由浅入深的认识,唯独事故愿其永远陌生不要熟悉。不想,不等于它不来。一个人倒下,打破了亲友正常的脚步。奔走,需要健康的体魄;呼求,需要呼求的能力。我架拐站在缠着一头血染的纱布的表弟病床前,面对昏迷不醒的表弟,我大脑的屏幕上就不时的出现表弟被撞时惨烈的场景,猜想一个生命从清醒到昏迷那个瞬间切换的过程,猜想那个肇事司机将表弟甩在医院一扭身离去的身影。事故,最可显露人心的善恶美丑。表弟的脸肿胀如鼓,双眼各留下一条如线的缝隙。表妹贴着表弟的耳朵一声声呼唤,想以此唤醒昏迷的表弟,可表弟像块冰冷的铁没有丝毫反应。
30年前,我伤残后的并发症频频复发,我一次次住进那个叫做公社的医院。同样是一张病床,同样是血染的纱布,不同的是,我是病患,表弟是车祸。那时我这个表弟才十多岁年纪,他为了我放弃了对知识的吸取。冷变热,生变熟,他以弱小之躯肩负起伺候我的重担。今天,我面对倒下的表弟,却无能为力为他寻求一个公正。
站在表弟的病床前,我猜想着表弟如不是车祸把他击倒在这张病床上,他此刻是奔走在养育生命的土地、还是奔走在送子女上学的路上?还是奔走在工头手下的建筑工地?猜测永远背离着有情无情的现实。
医院,到处是车祸倒下的躯体。殷红的血迹,染红的纱布,成为最大的消费市场。轻重有别,部位各异,但都离不开曾经完好无损的躯体。这里听见最多的两个字叫“逃跑”,知道书面语叫“逃逸”;这里听见最多的一件事是欠费,欠费的结果是停止治疗;这里看见最多的眼神叫期盼,听见最多的声音叫无奈的叹息。一张张病床接纳一个个倒下的躯体,一个个四壁合围的病房,成了目光处处碰壁的天地。倒下,事故的质地。所有的倒下,将所有的亲友连为一
nlc202309011206
体。看着病床前忙碌的身影,我问自己:如不是车祸,他们在这样的时间,是以何种的步伐奔走在宽广无边的大地?!
拐杖、残体,构成我在马路边等待返程的姿势。表妹一次次举手向公交车做着示意停车的摆动。一次奔向目标的启程,一次怀揣失望的返程,都是经宽敞的大路完成。看着一辆辆公交从身边不停的驶过,我想着我的存在是个错误。经验告诉我,不能和表妹站在一起,身边一个残者,那司机永远不会停车。缓慢,增加司机的成本。在这宽敞的大路上我真正理解了作为残疾人的自己。奔跑的车轮停止、车门打开,就是一种人生的机遇。
一对夫妇争吵着从那道叫做交警队的大门走出。隐约听见妇人对丈夫的埋怨。表妹和妇人的对话,让我知道了妇人的父亲被车撞伤司机逃逸的不幸遭遇。妇人埋怨丈夫无能,埋怨丈夫舍不得给交警送礼。
突然,一阵紧接一阵的嚎哭声覆盖了所有的声音。一具棺木,一溜儿披麻戴孝的人群展现在马路对面。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如犀利的刀,将穿流的空气撕扯得七零八碎。一个走过我身边的男子停下脚步,低声说道:哭的最凶的那女子的丈夫被车撞了。男子没有说出那个令人心悸的字,但我知道那女子的丈夫已去了一个我们看不见的世界,那个世界只能以死亡的形式才可抵达。一个世界减去一员,另一个世界就多了一员。历史就是这样加加减减向前奔走着。奔走是自然规律,但把死亡交给事故,事故就会狂妄自大。
如不是越走越宽的道路、越走越多的车辆诞生前我就已伤残,说不准我在这宽敞的大路上冷不防会伤残或者死亡。侥幸我提前伤残。万幸,我无车无钱。
表妹仍在向公交车摆动着那只粗糙的大手。放眼宽敞的大路,由西而东、由东而西的车辆如决堤的洪流滚滚向前。目光迷离中,我恍惚感觉在这驱动有序的流动中,在这目光难以抵达的前方,有一道看不见摸不着的岔道口,让这奔涌的车流飞着奔着就突然的一声,让一些鲜活的生命突然消失在那道潜在的岔口。那道岔口是道黑白分明的分界线,线的一边是阳光普照,另一边是无边的黑暗。黑暗让奔走停止,让鲜活腐烂,让生命一去不再复返。因为没有复返,让我们永远难以将谜底揭穿。一个叫胡斌的人,一个叫孙伟铭的人,一个叫刘平的人,很多我不知名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疯狂将无辜的生命葬送进那岔口无边的沉寂和黑暗。一个叫谭卓的大学生,一个叫马芳芳的19岁少女,一对年轻的新婚夫妇,一个怀有身孕的少妇等等数也数不过来的鲜鲜活活的生命,都是在宽敞的大路上以揪心的惨烈不再回身。从媒体得知,平均每天有175条生命死于交通事故。我凝视着这个数字,不敢随意找个数字或乘或加,我怕那个最后的数字刺痛我脆弱的神经。逝者已逝,大路上奔走的仍在奔走。站在奔流不息的大路旁,我只能为所有的生者祈祷,对车祸中亡故的生命沉痛的哀悼。
坚持就是机会,等待会有结果。终于一辆公交车在表妹的跟前嗄然停下。这样的结果是我与表妹拉开距离给司机造成的错觉。表妹手扒车门向我频频招手,唯恐一松手一个机会从手中失去。我挥拐向近在咫尺的目标拐拐靠近。明确了方向才有进步,一扇门打开一条通道。
公交车缓缓启动,表妹已拔腿向医院的方向匆匆走去。
返回陋室片刻就接到表妹的电话,告诉我表弟的病“又重了”就没了言语。重了!重到什么程度?重,让我想到生与死的搏击。
想着如何缓解危机,却在次日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身心透支的表妹突然加入病人的行列,放倒在医院的病床上高烧不退。一个意外又抢先一步,意外往往占领人生的高地。快慢颠倒,慢者居上,我的残体和拐杖幸运的没有将奔走失去。计划意外打破,目标突然改变,我将拐杖扶助的奔走调转至医院的方向。
大地上仍是奔走的身影,奔走的腿脚,奔走的车辆,奔走在相同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奔走,一个世界的气息和生机;奔走,检验着奔走的姿态和意义。
身影五年级作文 篇10
雨还在下着,风还在吹着。可是依旧挡不住风雨中那个渐渐远离而模糊的身影。。。。。。
“这一次的雨下的真大啊!”我举着伞走在上学的路上,斜斜的雨毫不留情的落在我的校服上。天未亮,我幽幽地叹了一口气,虽然不喜欢起早,但我要每天开门这个“光荣使命”使我不得不早早的起来。
我为了节省时间,走进小巷里,小巷里没有行人,很静很静,再配上路边那一盏灯光微弱的路灯,更衬托出这个小巷的阴森。
我很害怕,看着这个场景,我又想起了以前看的鬼故事,更担心这里是不是也会冒出一些可怕的东西来。我后悔了。
后悔为了赶时间有大路不走,偏偏选了小路。无可奈何,我只好压下心中的恐惧,硬着头皮,快步跑向学校,伞不受控制了,被风吹得到处飞,阻碍了我前进,不一会儿,我单手扶膝,气喘吁吁的,不经意间,我抬头看见了一个身影,“不会真有什么不好的东西吧?”我暗想。当那个身影走近时,我的心跳漏了一拍,好熟悉!
看不清她的模样,只知道她的身影好熟悉,就像是——妈妈的,但我明白,她不会是我的妈妈。
记忆如潮水般涌出。我记得,妈妈就是在这个有风有雨的日子登上火车走了的,虽然那时雨不大,场景也不一样,但那身形如出一辙,恍惚间,我真的`认为她就是我日思夜念的妈妈。
我克制不住自己,走到离她还有几米的地方望着她,果然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本已有了心理准备,可是真正看到时,真的好失望,我慢慢地从她身边走了。
雨还在下着,风还在吹着。可是依旧挡不住风雨中那个渐渐远离而模糊的身影……
身影优秀作文 篇11
小时候家里人都叫我淘气王。无论我去哪里,那里的东西都会被我损坏。此外,我还对一些危险品感兴趣:图钉、螺帽、打火机...为此我有大麻烦了。
偶然听到省科技馆这个奇怪的地名。省科技馆怎么样?那里好玩吗?我苦苦哀求妈妈,在我软硬搓揉下,妈妈终于答应了。
来到科技馆,被里面的设备吸引,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我们要去二楼。但是,二楼走廊上全是图钉。估计是某员工不小心把图钉掉到地上了。看到图钉,我仿佛看到了无数珍宝,大叫:哇!缩略图!立刻跑到二楼走廊。
但是图钉毕竟是图钉,是危险品,孩子不能碰。太好了,图钉伤了我的脚。血液直接流出。Wow我忍着痛,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妈妈看见了,马上跑过去。用手轻轻拉出图钉。然而,由于剧烈的疼痛,我哭得更厉害了。
运气不好,怎么办?没有创可贴!妈妈很担心,正在想办法。
路人,仿佛没看见,随便走来走去。这时,一个清洁工来了。40多岁,像个老太太。我问妈妈:妈妈,这是谁?又老又丑。不要那样说别人。我妈尖锐的批评我。
怎么了?情况就是这样.....我妈又说了一遍。就这样,保洁人员皱起了眉头。我工作室里有一个创可贴。我帮你拿。说完,便匆匆离去。过了一会,清洁工阿姨回来了。给我包扎完伤口,她默默地走开了。我看着她的背影,越走越远,直到背影永远消失在人群中......
孤独的身影 篇12
众人皆知的孤独者,如张爱玲和塞林格。
张爱玲小姐大名鼎鼎,我读她的作品不多,因电影而看了小说《色戒》,甚觉无味。影片对主人公由性而生情、乃至背叛寄予同情,导演煞费苦心。晚年的张爱玲将自己与世界隔绝。她在异国他乡离群索居,不接电话不见人;为躲跳骚之患,在汽车旅馆和公寓间打转,20年搬了不下200次家,极少人知晓行踪。1995年,张爱玲被公寓守门人发现卧于地毯上,过世已经3天。她早就说过:“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孤岛。”这座岛未免太孤绝。
塞林格是另一座孤岛。他“守望”过麦田后,隐居到科尼什镇一座小山顶上,并把试图曝光他生活的人告上法庭,不管是好友、前妻还是女儿。他投身印度教、佛教、科学基督教等数十个宗教,试过瑜伽、喝尿及各种心灵疗法,把生活的目标锁定在自己的内心。60年后,91岁的塞林格老死在自己的小屋。
很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封闭世界。从米开朗基罗、贝多芬、陀思妥耶夫斯基到一代“歌王”杰克逊,还有我们的民族先贤,如屈原、辛弃疾、陈子昂,乃至鲁迅等的一生,无不为痛苦与孤独所折磨,而恰恰这种痛苦与孤独,成为滋养他们灵魂的养料,造就了他们伟大的一生。在某种意义上,孤独乃生命之核,是精神世界的冰雪。
无数爱情故事,都因孤独而凄美。“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罗丝遵从杰克的嘱托,“好好地活”了几十年,但心底有一个位置始终留给杰克,最后将“海洋之心”沉入了海底,那里长眠着她最爱的人。曹诚英与胡适在西湖畔度过了3个月如漆似胶的生活后,苦苦等候心上人归来;得知胡适离婚不得之无奈,她失望已极,决定为爱情守节,此后几十年孑然一身,终生未嫁。曹诚英病逝前,要求葬于安徽省绩溪一条公路旁——那条路通往胡适的家乡,她希望有一天他归来时,能在自己的坟前驻留片刻;可哪里知道,胡适已先她而去10年了。胡适拥有一生的风光,曹诚英空守一生的孤独,情何以堪?终究意难平。
人天生是孤独的,与生俱来,终老相伴。意大利一位物理学家有篇小说《质数的孤独》,写少年男女或因受人排挤而自卑,或因良心谴责而自闭,他们由孤寂而相爱,因孤独的困扰而分手,多舛的命运正呼应了小说的名字。我们知道,质数只舍于1和自身两个因子,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处于孤独的位置,哪怕离得最近也相互隔离而无法靠拢。人类也是质数的一群,人于人走得很近,又离得很远;相遇不能相守,相爱不能相知;心灵的隔阂让我们无法牵手,所有的机会都从指缝间滑过,只有孤独留给了自身。那是我们永远无法摆脱的劫。
你有没有听说一位68岁的老人独自在家,寂寞到按马桶玩,两个月冲走了98吨水?那是我们的影子。你有没有听说一个失恋的美国人把电话号码贴遍纽约城,引来了6.5万个来电?那是寂寞的回声。
我们有爱以抵抗孤独的侵袭;但爱不是万能的,到头来孤零零面对的终究是自己。
因为我们是人类。
当喧嚣的世界已经沉睡,让我们静下心来,谛听自己孤独的心跳;唯一陪伴它的是时间的脚步。哦,时间——那才是孤独的主宰!一位作家写道:“草大概要用5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风40年吹旧一扇门上的油漆。雨80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蝼蚁用1800年毁掉厚实的墙根。”看,时间不怕孤独,它只是独步前行。
让我们与时间为伴,与孤独为友,做一个高贵的质数。
(摘自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中国随笔排行榜》 主编:张秀枫 本文作者:郑元绪)
身影优秀作文 篇13
天气渐渐转凉,时不时刮来阵风,使得人不禁一颤。街头的一角,花坛边上,有个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正支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伸手向垃圾桶里摸索,脚边放着个破烂烂的大麻袋,里面装着为数不多的纸皮和矿泉水瓶。满头白发的老妇人额头上渗出细汗,布满皱纹的脸涨着通红。她旁边还有一个看上去和她年龄相仿的老爷爷,身上穿着清洁工的衣服。他时不时抬起头看一眼老妇人,然后又赶紧低头认真扫地。两人的身子被夕阳映成橘红色的了。
这时,迎面走来两个歪歪斜斜背着书包,红领巾像围巾一样绑在脖子上的小男孩。他们眯着眼睛对老妇人盯了一会儿,然后大笑起来:“哈哈哈,老太婆,瘸腿了还来捡垃圾哈哈哈!”老妇人被骂得不敢抬头。老爷爷闻声抬头,瞪了两个小孩一眼。“呦,还瞪人呢!”两个小学生叫道,又肆无忌惮地笑起来。
老爷爷叹了口气:“孩子,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老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我失去了唯一的儿子,生活所迫,为了活下去,我和她只能出来自己挣钱。”两个孩子愣住了,呆滞着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良久,他们低下头,咬着嘴唇轻轻地说:“对对不起”老爷爷冲他俩一笑。“我们我们能帮您吗?”一个男孩抬起头,望着老爷爷。“当然!”老爷爷点点头。
妈妈的身影作文 篇14
冬天的一个早晨,天还没亮,我一觉睡醒,发现厨房里亮着灯。妈妈在干什么呢?我悄悄披衣下床,推开屋门。夜,清冷清冷;残月,在云中游动;寒风,在树梢呼啸。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只见厨房的灶膛里,火苗舔着锅底。原来,妈妈正在为我做早饭。妈妈的身影,随着火苗的跳动而晃动。
一阵刻骨铭心的感激之情涌入心扉,我深情地喊了一声:“妈!”妈妈转身,看我下来急忙喝令我:“天还早,再睡会儿吧!”
我躺在床上,难以再入睡。妈妈的身影仿佛又在我脑海中浮现:这几年,爸爸常年在外面工作,我还在上着学。家里还种着几亩地,一大堆杂活全落在了妈妈一个人的身上。她风里来,雨里去,起五更,搭黄昏,没说过一声累。每个星期天我回到家,她又是和面,又是炒菜……我的星期日却成了妈妈的“劳碌日”,可妈妈却毫无怨言,十分乐意……
天亮了,妈妈已经把饭端到了饭桌上,喊我起来吃饭。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摆在了饭桌上。她一边看着我吃,一边又絮叨着叮嘱我好好学习,好好和同学相处……
追寻动物身影的人 篇15
自由野生动物摄影师,虽然很多人认为他是子承父业(其父曾任上海动物园园长,也是新中国第一批野生动物摄影师),实际上张斌对动物的热爱和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执著完全是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
在大自然中追寻野生动物的身影,拍摄下它们精彩而感人的瞬间这是我的兴趣,我的快乐,也是我的工作。跟其他的摄影爱好者唯一不同的一点是,我是一个专业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可能这个工作名称就会给人陌生而神秘的感觉,因为目前在中国从事这个事业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估计不足百人,而且像我一样以自由人身份从事野生动物摄影的更是寥寥无几。
野生动物摄影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工作,很多人都会将它与宠物摄影及动物艺术摄影相混淆,实际上前者是以拍摄猫、狗等家庭宠物为主,后者是以一种或几种非常漂亮美丽的野生动物(如鹭、鹤等)为拍摄对象进行艺术创作。而野生动物摄影师必须以极为专业的生物知识为基础,拍摄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甚至还包括昆虫和无脊椎动物。换句话说,拍摄动物的人首先要了解动物,最好是半个动物专家。不过这半个专家却必须是完整的摄影专家,因为拍摄动物的时候不光使用的摄影器材非常繁多,而且摄影技巧更是极为复杂,想让野生动物乖乖地充当你的模特就完全看摄影师有多大本事了。
不得不承认的是,从事野生动物摄影是一项非常艰难困苦的工作,有时甚至还要冒着生命危险。
国外对摄影工作有过调查,排在第一位最危险的是战地摄影师,第二位就是野生动物摄影师。相信有国拍摄野生动物经验的朋友都不会对这个排行有异议的。
为拍摄和追寻野生动物的踪迹我们不仅要深入森林、荒漠、沼泽高原,有时还要进入五人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不仅要冒着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还要冒着迷路,失足、饥饿、疾病等危险,更要小心注意自己的拍摄对象(猛兽)的攻击。
记得几年前我去拍摄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在野象谷的原始热带雨林中整整等了它们数天(等待几乎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真正地按下快门的瞬间只不过是工作的片段),非常幸运地等到它们出现,而且是一个13头的大群体。我的兴奋之情可想而知,便小心地准备拍摄。那时野象谷已有了高架走廊,按理说,我在高架走廊上拍摄象群是非常安全的。然而在动物摄影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你掐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所以为拍好一对野象母子的亲昵状态,我走下了高架走廊,准备靠近些拍摄。没想到刚下到地面,母象为了保护小象就飞快地向我冲来。别看野象的身躯庞大,但是奔跑起来速度一点也不慢,我马上拼命地往高架走廊上爬,差一点就被母象的鼻子卷到。如果卷到后果不堪设想,因为这些年已经有好几位新闻摄影师死伤在了野象的脚下,那一次很危险,爬上高架后我惊得一身冷汗,但是象群停留的时间不会很长,我命令自己必须马上再次站到相机前。而且自己的情绪还不能带有一丝的抵触和恐惧。说实话,那时候心理因素早就胜过了所谓的拍摄技巧。
还有一次,我去云贵高原拍摄黑颈鹤,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上,发现一个山坡上有一群斑头雁,我马上兴奋地不顾一切地拿了20多斤重的器材一路小跑去拍摄它们,但兴奋过头忘了这是高原地区,在到达拍摄位置前高原反应产生了。心脏刺痛,像刀绞一样,觉得自己随时都有可能窒息,只好马上停下来休息五分钟后才缓过来却依然头疼欲裂,双耳轰鸣,如果不是面前站的是那么一群美丽的生灵,我相信我肯定不会选择在那里停留的。
中国的野生动物也许是世界上最胆小怕人的,这是因为我国一直有捕杀、喜食野生动物的风俗,直到今天滥捕滥杀,偷猎盗猎的行为还屡见不鲜,所以动物们都非常怕人,极难靠近,在很远的距离就会逃走。
在我国拍摄野生动物往往要使用更重、更长焦距的镜头、找到野生动物的机会也更小,拍到它们就更难了。所以优秀的摄影师都是耐心极佳的人,他们的作品也是在无尽的等待中孕育的。
相对于浮躁的城市生活,我觉得壮观美丽的大自然给予我心灵更多的是安详与宁静,而犹如“精灵”般丰富多彩的野生动物,更是给了我无比的兴奋和快乐。每当我全神贯注地拍摄野生动物的时候,我的心也会随着它们一起跳动;当拍摄雄鹰时,我会感到与它们一起在蓝天自由自在地翱翔;当拍摄羚羊时,我会觉得与它们一起在旷野飞奔;当拍摄昆虫时,我好像感觉身体也在缩小与它们在草丛间鸣唱。每当这一刻,我总希望时间可以凝固,让我永远沉浸在这美妙之中,因为这是我的快乐源泉。
现在阻碍我国野生动物摄影的最大障碍莫过于资金的短缺和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我时常与朋友说我的工作有三高二低的特点,三高是高资金投入,高工作危险、高劳动强度,二低是获得成功作品的机会低、得到的资金回报更低。这就将许多立志投身于野生动物摄影的年轻爱好者无情地阻隔在了大门之外,不过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坚持下来的朋友也证明了自己对野生动物的热爱是不可阻挡的。
自从我开始拍摄动物,我就深切地感受到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但是仍然需要大量精美的摄影作品来协助,毕竟千言万语也不如一幅优秀的作品给予人心灵的震撼和启迪。相比于国外来说,我国的野生动物摄影涉及得太晚也太少了,有许多珍稀的野生动物甚至快要灭绝了,还没有留下一张图片资料。
【身影父爱作文】推荐阅读:
爷爷的身影作文07-23
温暖的身影作文09-26
身影作文750字10-22
高大的身影获奖作文05-12
妈妈的身影的作文08-21
忙碌的身影作文350字07-09
高大的身影作文600字10-19
春的身影,刚刚到初二作文07-05
一个神秘的身影优秀作文08-27
那黑夜中的身影作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