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2024-05-09

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共15篇)

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篇1

[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目标:

1、认识1~10 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认真听清楚各项活动的规则,用过的物品能归还原处。材料准备

1、幼儿人手一本《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

2、小黑板一块,粉笔若干。投影仪活动过程

1、发放《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幼儿人手一本。

2、集体活动(1)按数拍手,幼儿教案《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我们来听数拍手,我报几你们就拍几下。”(2)认识序数。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书画面。“有几张小椅子,椅子上有几个小朋友?第几张椅子是空着的?我们按顺序说说空着的小椅子的位置。”教师手指第三张空椅子。“这是第几张空椅子?谁会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这张小椅子的位置?”“你在这里写上‘3’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平时还可以用‘3’来表示什么?”“现在你知道数字有几个用处了吗?”(表示物体的位置,表示物体的数量。)“能在每张空椅子上都写上一个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吗?”老师盖着第三第六第九张空椅子。“谁能说说,哪几张椅子不见了?你又是怎么发现的呢?谁帮助你一看就知道第几张椅子不见了?”

3、分组活动。数数第几张椅子是空的。“说说范样上每张椅子的位置,看看第几张椅子没人来,是空的,请你把能表示空椅子位置的数字写在书上,边做边讲,第几张椅子是空的,做完后说说哪几张椅子是 空的。”教师巡回指导。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篇2

例如我们在2009年10月29日去如皋初级中学听课学习, 在教育局的主办下, 开展了一些教学展示活动。我们听了有关数学的几堂课, 其中有“有序数对”的一堂课, 开始由老师呈现出一组有关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 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来讨论回答, 从而引出课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就让学生们完成活动:1.在他们的思考、讨论、交流中完成, 然后由学生来展示他们小组的结论, 一切以学生的“动”为主。在每个活动的设计中都有思考并交流,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重老师的“导”, 导学, 导思考, 导交流。接着让学生完成活动。2.其中有一小题让学生自己出题, 并让小组其他成员完成, 让学生有了做小老师的体会, 这样他们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最后让学生完成课堂检测, 让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这节课应该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并争取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疑惑, 让他们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 老师和同学一起去解答。通过活动单, 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以前的重教向重学转变, 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重模式向重个性转变。

在设计活动单时, 一定要符合学生熟悉的情景, 讲的例题和练习题是要让学生会, 而不是把他们难住, 不会。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 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老师要少讲, 精讲, 老师讲不讲取决于学生, 学生说了, 对了, 老师就不用讲。设计活动不用太多, 2到3个活动, 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活动, 学生在活动时, 老师要到各个小组去观察, 对有困难的小组适当地加以指导, 这样才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增强他们讨论研究的气氛。

我们还听了“从分数到分式”的一堂课, 同样的, 先让学生完成活动一, 自习并完成问题, 再利用分式的概念判断老师所给出的式子是否是分式。听完这节课后, 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坐在一起讨论, 市教研组长王兴富指出了一些问题, 如, 第一次学习, 出的式子要标准, 不要出的太复杂, 要让学生一目了然, 不能模棱两可的, 式子太复杂不利于他们对定义的掌握。同时, 每个活动后都有思考并交流, 这样给学生以目标, 真正体现老师的导学, 导思想, 导思考。教研组长还指出, 特别是第一次讲新课, 不要挖题挖的太深, 这是我们教学时的一个误区, 如果挖的太深, 反而会使学生混淆概念。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听课和讨论学习, 我们对活动单导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领会了其精髓。在今后的教学中, 要加以应用和探究。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成长。市教研组长还指出, 我们在学习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 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 学过的图形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放手让学生去探讨, 研究, 学习。

当然, 仅仅通过一两次的听课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提高教学实效。从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去体会活动单应用的魅力, 在实践中得以提高。对于这个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平常在备课的时候同事之间要多多交流, 彼此取长补短, 在活动单的设计上多花点时间, 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成为她的收益者。

最后, 再通过“梯形”这节课谈谈活动单的实际应用吧。那是2010年4月的一天, 我们去实验初中听课, 实验初中的老师上了这节课, 听了这节课后, 我们的感觉就是, 太好了。这节课无论从学生, 还是老师, 还是内容都很完美。活动单设计非常到位, 老师点评恰当, 学生活动得也很充分。但是回来我们学校的老师坐下来讨论, 这个活动单能用在我们学校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学生和他们学校的学生基础是大不相同的, 要是麻目地就拿他们这个活动单来上课, 那这节课肯定是要失败的。我们必须根据我们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活动单的内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才能设计出适合他们用的活动单。

活动单的发放可以在课堂上, 也可以在上课之前。这要根据班上同学的特点来决定。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 由于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有所欠缺, 因此我们一般是上课之前将活动单发下去, 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根据活动单上的内容去预习, 先去了解这节课要上的内容, 这样上课的时候才能做到心里有数, 得心应手, 从而提高上课时的课堂效率。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展现自己, 这样他们就会越来越有信心, 对课程也越来越有兴趣, 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对学生是大有帮助的。自从用了活动单, 我们学生的学习情况大有改善, 成绩也明显有所提高, 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加强了。活动单的效用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深有体会, 用了活动单后, 我们老师上课也得心应手了, 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尽量地让学生去讲, 在必要之处点评一下。

大班数学活动:跳远 篇3

1.幼儿基础。

孩子们尝试过利用自然物,一根接一根地进行测量,并作简单的记录;能够在操作中发现如何提高测量精度注意点,如:测量物需要首尾紧密相连、自然物需要与起点、终点对齐;幼儿对于操作类的活动十分感兴趣,而测量就是在操作基础上的。这个活动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所以对于大班的幼儿,本节活动仅让幼儿利用一个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既能激发其兴趣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2.教材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幼儿理解测量的意义。在此要求下结合测量的难点:自然测量物的选择以及如何提高测量精度,以发现问题的形式让孩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可行的,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乐于探索。

目标预设

1.能够用自然物进行正确测量(如:确定起点、终点,首尾相连,学会做标记),并尝试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清晰表述自己的测量过程及测量结果。

2.理解自然测量物长短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3.在积累测量经验的同时,养成统计的习惯,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具:展示两段跳远路线的ppt。

2.学具:操作纸(包括路线、记录表格)、足量短树枝、长树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赛一赛,引起对测量的兴趣

1.师:上课之前,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来了个跳远比赛,谁是赢家?

2.师:刚刚的比赛,我给两个小朋友的结果做了个记录(如图),他们谁跳得远?

幼儿A:小红,因为小红看起来比较长。

幼儿B:小明,因为……

设计意图:引发出孩子分歧,引发话题:用测量的方法来精确地比一比。

二、测量比较,积累精确测量的方法

(一)关键提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有没有方法可以检验?

幼儿:可以量一量(测量)。

激发幼儿测量的欲望,只有在幼儿兴趣唤起之后,才能让孩子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二)一次测量

1.师:在刚刚的操场上我们还一起准备了长树枝,就用这个作为测量工具,给两位小朋友量一量谁跳得远?

2.创设竞争的情境:支持小红的孩子量小明的成绩,支持小明的孩子量小红的成绩,要量精确。

3.幼儿操作:分头测量、记录过程、记录数据、学会正确的数学表达方式(如:小明跳的距离有5跟小树枝长)。

引导幼儿从起点出发、做标记、点数、最后记录用自己的测量工具所测量的结果。

幼儿分享他们的操作过程。本次操作中幼儿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测量的精度上面,部分孩子的标记就是直接用手按住从手指另外一段开始测量的,这里我们可以抓取差异资源来让测量提高精度

4.多次测量提高测量精确度。

5.比较谁跳得比较远。

设计意图:在一次操作中,培养幼儿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精度、学会准确点数、尝试统计、最后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三、巩固测量,并发现自然测量物长短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1.选择短树枝再次进行测量。

巩固一次操作中的测量方法。

2.提出疑问:为什么方法都一样,可是我们测量的结果却发生了变化?

引导幼儿发现规律:自然测量物长短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自然测量物的长短跟测量次数成反比。

设计意图:掌握了测量方法之后,通过换一个稍短的测量物,既对新经验进行巩固,又能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规律:自然测量物长短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自然测量物的长短跟测量次数成反比。

四、拓展延伸

师:如果我们再换一个更加短的树枝,会测出怎样的结果呢?我们会不会发现新的现象呢?课后我们自己去尝试一下!

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初步学习的方向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会用序数词较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磁性板,上面纵向画有10条跑道。

2、教学挂图(四)中的10种动物,(卡片),木偶大象,1~10大小数卡各一套(小数卡用于记录最后动物比赛的结果,大数卡用于记录跑道的位置)。

3、幼儿用书第22页《认识序数》的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运动场上有什么。(将动物随意散放在跑道上,不与跑道对应)#引导幼儿观察跑道,确认各条跑道的序号。

教师: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跑道?(请个别幼儿说一说,然后在集体点数)教师:哪条跑道是第一条?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左边开始数,依次指其右边相邻的跑道,问这是第几条跑道,再依次一直到第10条跑道)#引导幼儿用数字标出跑道的位置。

教师:谁会用数字给每条跑道做个标记呢?(请一位幼儿来操作)教师手指跑道上的数字5:”5“放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我们平时用”5“可以表示什么?现在你知道数字有几个作用?(有两个作用:一是表示物体的数量,二是表示物体的位置)

2、帮助小动物做赛前准备。

#教师出示木偶大象,以裁判的身份提出赛道准备的要求:请运动员站在自己的跑道上,做好比赛准备!第1道,小兔。请个别幼儿上来帮助小兔找到自己的跑道并站好,再把其他动物放在不同的跑道上。(不要按顺序说,让幼儿找出对应的跑道)

3、比赛开始后引导幼儿判断比赛的情况。

#教师移动动物的位置,让幼儿看看比赛中的的情况。

教师:比赛进行了一半,小朋友看看是谁跑在了第一位?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里重点线最近的是第1位)再看看其他动物个跑在了第几位?

#再次移动动物的位置,展示比赛结果,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判定每个动物比赛成绩。

教师:比赛结束了,谁得了第1名?其他动物各得了第几名?第几跑道上的什么动物跑在第几名?尝试用数字记录动物们比赛的结果。

教师:谁能告诉大家参加运动会的小动物,它们各自的了第几名?(集体说一说动物们比赛的结果)师幼讨论:这次比赛,小猫有2个数字朋友(表示跑道位置和比赛结果),它们各是什么意思?(站的道次、比赛所得的`名次)

4、集体进行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按提示要求完成幼儿用书第22页”楼梯上的动物“内容。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认识1-10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和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考虑到序列是多样的,序列的方向不是固定的,教学中,我进行一些序数变化方式,如:

1、辨认排列形式不同的“序列”如:横直排的,纵向排的,

2、从不同的方向确认序数,如:从左到右是第几?从右到左是第几?从上到下上第几?从下到上是第几?

3、确认同种类物体的序列,哪个物体排第几?

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篇5

执教教师:詹晓冰

指导教师:俞妙珠

选送单位:白沙中心幼儿园

活动内容:认识10以内的序数

活动目标:

1.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能从不同的方向判定物体所处的.位置。

3.体验数学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10座小动物的家的场景布置;幼儿操作板一份、记录表、笔;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排排队――小动物的家排在哪?

1.幼儿自由探索,记录和自己卡片相对应的小动物的家的序号。

师:今天我们要去参观小动物的家,在参观之前老师有3个任务要你们去完成:

①数一数一共有几座房子,看看每座房子里住着谁?

②仔细看看它的家排在哪?

③观察后请你拿起记录单把上面小动物的家记下来。(幼儿自由排序,并将序号写在记录卡上)

2.幼儿操作,师观察

3.出示记录单(PPt),师幼共同讨论。

(1)你记的是哪些小动物,它的家排在哪?

(2)你是从哪边开始数的?

(2)为什么xx动物一会排第x,一会排第x?

师小结:原来,由于方向的不同,小动物的家的位置也不同。

二、翻翻看――幼儿操作。

1.师介绍操作材料,并提出要求。

2.将泥工板横向操作,并操作PPt。

①从太阳标记开始数,将第x颗和第x颗星星翻过来。

②从月亮标记开始数,将第x颗和第x颗星星翻过来。

3.将泥工板转成竖向进行操作活动,并操作PPt。

①从上往下数将第x颗和第x颗星星翻过来。

②从下往上数将第x颗和第x颗星星翻过来。

三、出示楼房,给新家装门牌号。

1.标楼层号。

师:住在动物新村里的小动物们觉得一个人住一栋房子太孤单了,就请设计师帮他们建造了一座动物城堡,让我们来数数这栋楼房共有几层?

①引导幼儿从下往上数,并为新楼房标上楼层号。

②师小结:原来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数楼房的时候都是从下往上数的。

2.认识门牌号。

师:每层楼房都有很多房间,我们来数数每层有几间房?

①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从左往右认识门牌号。

②认识已经找到家的小动物的门牌号。

四、幼儿操作,利用PPt验证幼儿操作结果。

1.教师示范操作,帮助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家的小动物找家。

2.提出操作要求:

①根据小动物手上的钥匙的号数找到小动物的家。

②将小动物从右边撕下来,贴到相对应的家里。

3.幼儿操作,师利用PPt验证幼儿操作结果。

五、结束。

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篇6

中班孩子对10以内的数量已经能够正确感知。在幼儿园,孩子们做操要排队、上下楼梯要排队……有的孩子已能尝试用第1、第2来表述自己的位置。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也会用谁得第1、谁得第2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可以说,孩子们对序数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但是很零碎、不完整、不规范。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集体活动来帮助孩子进行经验的梳理和提升,使孩子能正确使用第一至第五的序数词来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情境,让孩子在帮助小动物编房子号码、挂钥匙、选楼房、乘火车等等活动环节中,感受序数、运用序数、理解序数。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第一至第五的序数词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发展幼儿的逻辑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让幼儿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森林小区图、楼房图、各种小动物教具若干、写有1~5序数的“钥匙”一套。

活动过程

1.利用乘火车的形式,巩固孩子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并用数点对应的方式找到座位。

师:今天我们要乘火车去森林玩。老师已经买好了车票。请你们每人拿一张,说说你的火车票是怎样的?

师:看看火车站上一共停了几列火车?车厢上有什么?你能不能根据火车票找到自己的座位?(幼儿根据手中车票的车厢号找到相应车厢)让我们开着火车出发吧!

2.用帮助动物贴门牌的形式,学习用第几座的形式来表示房子的序数。

师:看!到了哪里?(让幼儿说一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搬新房子啦!这么多漂亮的新房子,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呀?我们一起从左到右说一说吧。(粉红的、蓝的、黄的、橙色的、红的。)

师:咦,这些小房子怎么没有门牌号码呢?一会儿小动物们来了可别迷了路。怎么办呢?我们帮小动物贴门牌吧!有几座房子,要做几块门牌?(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出示1、2、3、4、5的数卡,并集体给房子贴上门牌号码)

师:粉红色的房子排在第几座?(第1座)可以用数字几表示?(1)

师:红房子排在第几座?(第5座)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5)

师:数字2该贴在第几座房子上?数字3和4呢?

3.用给动物挂钥匙的方式,巩固对序数词第1至第5的运用。

师:漂亮的房子上都有了门牌号,小动物们就不会迷路了。瞧,小动物们都来了。(小鹿、小猪、小熊、小狗、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五座小房子够住吗?分房子啦!快排好队。(出示“钥匙”)

师:小鹿排在第几个?(第1个)

师:小兔排在第几个?(第5个)

师:2号钥匙该给谁呢?小狗排在第几个?

师:小猪排在第几个?给几号钥匙?

师:请小朋友把小动物送到自己的房子前,边送边说:××小动物,你住在第×座房子。

师:小鹿、小猪、小熊、小狗、小兔都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家,可高兴了。它们在新房子前的绿草地上唱着歌,跳着舞,还说谢谢小朋友呢!

4.分组活动,给动物选楼房房间,用序数说出小动物的住所。

师:(出示小动物贴图)咦,是谁在说话?噢,是小松鼠、小羊、小猴、小乌龟、小鸡,原来它们来晚了,还没找到合适的房子呢!我们再帮它们找找还有空房子吗?

师:(出示四座楼房图)草地的后面还有四幢新楼房,是几层楼呢?我们来给小动物选楼房吧,选好后说一说,你们组的小动物分别住在第几层?

师:(小结)我们今天帮助了那么多小动物,小动物们好高兴呀!他们说谢谢你们。你们开心吗?(开心)对呀,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快乐!

5.利用让小动物乘火车的方式,进一步练习运用序数词

师:小动物们也想乘着我们的火车出去玩,你们愿意带上他们吗?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告诉它;你们坐在几号车厢。

数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7

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数学活动呢?

1、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阅读尝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 它既是目标又是新旧知识间的连结点。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促使他们组织已有知识经验, 努力克服思维障碍, 主动地学习。考虑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文化背景, 问题设计应与课程计划目标一致, 通过组织教材, 主要是变教材知识的逻辑顺序为数学活动顺序, 并结合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进程, 安排恰当的问题情境, 以使课堂教学活动适合学生认识的发生规律。如把教材中作为巩固知识的应用型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的解释性说明、引入课题的知识性问题等改创成问题情境 (体现用教材教) , 也可通过做游戏, 讲故事, 摆弄学具, 制作模型等来提出问题。当然, 问题情境主要由教师创设, 可通过语言描述, 幻灯显示, 也可利用多媒体提供。应注意的是, 问题应体现较强的目的指向性和渐进性, 适当的障碍性和探索性, 并应视学生的思维进程灵活调控问题的难易度, 即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和启发。目前正在兴起的“问题串”研究和实践也正是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有益尝试。

2、组织探索讨论。

探究和发现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包办”多, 讲得多, 学生不是在自己的“数学现实”上去学习建构新知识, 而是在被动接受老师经过充分“咀嚼”之后的知识。但学生毕竟不是容器, 知识也不等同于有形的物质。现在我们把全班分成7、8个小组, 每组5到6人, 每小组设置组长一个, 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讨论进程, 每次讨论设中心发言一人, 轮流担任, 负责收集和整理小组讨论结果, 并代表本组和向全班交流。这样, 教学对象由班级向小组, 再向个人转化, 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尝试和思考的机会。面对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新的认知矛盾, 首先是个人的心理活动,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能解决, 则可在小组提出自己的想法, 供讨论, 如不能, 则可通过直观操作、图示探索、建立模型、或寄望于讨论, 从中获得启发和帮助。若是好的解答方案, 也能够在讨论中得到认可、补充和完善,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会及时得到纠正, 代之以新的解答方案。这一点还将在交流评价中得到升华。具体实施过程中, 一是要相信学生的潜力, 二是给学生以时间 (保证自主学习、探索讨论的充分展开) , 即主要由学生探索完成, 教师可适当点拨、指导。

3、指导交流评价。

小组的探索讨论过程本质上是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尽管是初级的, 但却是难能可贵的, 至关重要的一步, 它是个人与小组的融洽。本阶段的交流与评价更体现出社会建构的特征。先是教师指定某小组发言, 则该小组中心发言人将收集整理的讨论解答或困惑, 向全班交流, 那么其他小组的发言就带有评价和交流的双重功能。之后教师组织自由评论, 适当时教师要作出评价、补充或强调。这一过程教师要注意运用“追问”抓住学生的思维过程, 如“你们是怎样想的?”“如何想到的?”使思维过程显示出来。即使学生回答不上, 也应该看到是学生的思维遇到了障碍, 而不是没有思维活动, 要让学生将思维的困难讲出来, 然后通过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分析、回答等予以解决。不难发现, 这一学习过程, 也是个人、小组与全班的交流过程。以往, 我们对于交流在教学中的意义重视不够, 这实质上也反映出对学生个体主体性的漠视。而对话是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对话的过程即使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 它带来视界的敞亮。

4、综合解答与反思。

综合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最高层次, 也是形成知识结构以及由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最重要的环节。综合是指每一个学生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总结、优化、延拓。若是解题, 则可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 写出综合解答过程。此时, 更注重解答的步骤和格式, 注重说理的清晰、简洁。反思则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 思维过程、思维结果等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方法、思维等整理纳入认知系统, 因此要引导学生沿自己的思维路迹重温过程, 总结一下是如何找到突破口的, 运用了什么策略和知识手段, 分清哪些是原有的, 哪些是新学到的, 以便提高认识, 完善认知结构。即使失败了, 也应该反省自己原来的设想, 寻找到那些过于急躁或错误的操作行为, 总结教训, 以此为鉴, 避免重蹈覆辙。

摘要:根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观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活动, 既是数学教学理论的要求, 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数学活动:问题引导、合作尝试、交流评价、综合反思等主要环节, 让学生体验过程, 获得知识, 分享成功,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多维素质。

关键词:数学活动,实践,认识

参考文献

[1]顾泠沅, 现代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1997年第1期.

[2]章建跃, 数学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 数学通报, 1997年第7期.

大班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初探 篇8

关键词:大班;数学教育;思维发展

大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

一、大班数学活动的重要作用

幼儿期是发散能力发展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在这一时期学习和教育对幼儿智力和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幼儿简单的数学知识,还要教给幼儿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为其以后系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当前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创

新思维

(二)在大班数学活动中训练幼儿的智力和创造力

二、大班数学活动的实践展开

(一)环境的创设是数学活动开展的先决条件

环境具有教育功能,环境对幼儿可以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富有启发性、教育性、开放性的环境;一个引人入胜,使人感到赏心悦目,能激发幼儿好奇、深思和想象的环境。

(二)用多种方法激励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因此,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是数学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求知兴趣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萌发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使用各种方法,激励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习数学、探索数学奥秘的强大动力。

1.提供多种材料,在操作中培养创新思维

2.在问题情景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3.通过多解的方法,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4.大班数学活动中的讨论能够活跃幼儿思维

数学游戏是一种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这种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班数学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帮助幼儿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教师必须帮助幼儿获得某项专门技能,例如等分、比较物体的重量等等,让幼儿通过自己独立的、自发的活动逐渐掌握。

(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一些问题引导孩子进行数学活动

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时、空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

(三)鼓励幼儿进行探索

当幼儿操作物体时,教师通过提问孩子这些东西可以用来干什么,你准备怎么做,这类问题能够扩展幼儿已有的探索活动。

总之,在大班数学教育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抓住数学的本质,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放手让幼儿大胆尝试,开阔幼儿的知识视野,这样才能将幼儿的思维活动插上翅膀,将其智力带到一定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周艳.让幼儿快乐的学习数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0(06):139.

[2]柠檬杨.一日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EB/OL].2013-04-22.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半点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整点,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半点。

2 、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 、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二、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表盘、头饰、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看整点。

难点: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四、活动过程:

1、复习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

(1)PPT演示时钟上有什么。

看,老师这有一个圈,这个圈可以是任一形状,请你们加些东西把它变成一个时钟,需要加些什么在上面呢?这些数字是随便乱站队的吗?最上面的数字是几?下面的数字呢?他们之间的间距是一样的吗?

有了数字,还应该有什么呢?(时针、分针)<播放下一页>我长得矮矮的.胖胖的,我是时针,我长得高一点,瘦一点,我是分针。哦,原来还有时针和分针呢。

(2)教师演示分针运行一圈

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依次跑步比赛,现在他们都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小朋友要仔细观察他们在赛跑的过程中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师:时针走一格,分针走一圈,虽然分针走的快,时针走的慢,但他们表示的时间是一样的,时针走一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也是一个小时。

2、复习认识整点

(1)多媒体课件播放整点并强调表示时间的写法(2页)

时钟上现在是几点?为什么是8点整?

游戏:老狼几点了

师总结:当时针正指着一个数字时,分针又正好指向12,就表示整点了

(3)、认识半点

(这时时针宝宝说它不服气,它还要在和分针比一比看谁跑的快,但跑这跑着犯规了,被裁判员6拦住了(分针指向6时师说停)你们看时针和分针都跑哪了?

分针指向六,时针指向两个数字之间,这个时间你们认识吗?

3、教师操作,让幼儿认识半点

(1)教师请幼儿观看课件滴答滴答几点了?

师:12点半

教师小结:时针指到12和1的中间还不到1分针指到6,

就是12点半,也是12点30分。

师:老师边拨钟表边问,滴答、滴答、滴答几点呐?

3点半呐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好不好?

(2)师:滴答、滴答、滴答几点呐?师说时间,幼儿操作学拨半点

4点半呐······(请小朋友说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8点半,10点半。

(3)、请幼儿自己操作播出一个半点,请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4)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拨的是几点?(教师纠正拨的不正确的幼儿)

4、幼儿操作、复习巩固整点,半点:边看本班幼儿生活的课件边拨

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请每个小朋友上来拿一个时钟。

师:请小朋友把钟放上来,原来小朋友在幼儿园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都知道几点该干什么。小朋友在家中也要像在幼儿园一样

5、活动延伸:找好朋友(连线)

6、在《钟表店》的歌声里结束本课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整点,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半点。

2 、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本次活动我认为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通过游戏复习整点引出对半点的认识,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半点,巩固对半点的认识。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自主探索、提供可操作的时钟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篇10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学习、体验学习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2、在有趣的画面及身临其境的体育活动中认识5以内的序数,能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5以内的数。

3、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跑道、1―5数字牌。

活动过程:

1、演示多媒体:

①――今天我们要去森林里去看一场运动会,你们知道会有哪些动物参加吗?

幼儿观看,并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提问:

――这儿有几个动物参加运动会,一起来数一数!

老师逐个动物提问其所在第几名。

②教师提出问题。

――这儿有几条跑道?我们来数一数。

幼儿观看动物赛跑并做小裁判说出比赛结果。

③幼幼互动(与旁边的朋友讨论比赛结果)

请幼儿当裁判完整地说出比赛结果。

2、体育游戏:赛跑

教师以提问的形式,间接地导出游戏规则。

①这儿有几条跑道?

②能不能所有的小朋友一起赛跑?

③那没有当上运动员的朋友,做什么?

教师选出5位运动员,随意发张号码牌,让其找到与号码牌相对应地跑道上,让其余的孩子检查是否站对了。!出自:快思老.师!检查完毕后,开始准备比赛了,裁判员站在终点后面观看运动员比赛过程,并检查他们站对与否,对个别站错的孩子,给予指导。

3、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活动观察:

整个活动看来,幼儿的积极性还是蛮高的,在观看多媒体时,都非常感兴趣非常仔细,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积极回答,而且回答得非常准确,在游戏过程中,起初幼儿还停留在以有的一一对应的经验基础上,例如比赛下来开始的结果是1号得第一名,2号第二名依次类推,身上的号码牌与名次相对应,这时我便与幼儿一起讨论,刚才是 跑得最快,第1名,可是拿到的名次却是2名,乐乐比 跑得慢一些应该是2名,可她是拿的1名,你们觉得对吗?他们名次和号码牌是相同的还是不同呢?经过讨论,孩子明白了并不是1号运动员就会得第1名,而是看谁先到终点,谁就是第一名,于是在重复比赛时,虽然个别孩子还是停留在已有经验,但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准确的指出谁是第1名、第2名,尤其是罗逸豪他能够说出完整,我是2号运动员但是我是第1名。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孩子的学习兴趣始终十分浓厚,玩中学、学中玩,幼儿也都达到了目标制定的内容,活动过程中,突出重点,游戏中经过教师提示与指导幼儿能更进一步地了解,正确运用5以内地序数进行游戏,是本活动的亮点。孩子在玩中学会了通过思考、讨论来学会排序,达到了我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

大班数学活动:我会体重管理 篇11

刚接到新大班,我们班级老师就发现班级幼儿的个头大小差异特别大,果不其然,在学期初的身高、体重测量过程中,我们班就有两个幼儿肥胖、五个孩子体重不达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幼儿进餐的时候就会适当控制肥胖幼儿饮食并加大体能消耗,鼓励不达标幼儿多进食并增加锻炼。但在学期末再次测量身高、体重的时候,收效却甚微。

为了让幼儿对自己的体重有一个健康的认识并为此付出努力,为了让家长们能很好地配合我们进行幼儿的体重管理;同时让幼儿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更加深入,感受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为此,我们利用班级期末体检活动的机会与幼儿、家长探讨了“我会体重管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满足感;

2.能用数字的方式比较自己与伙伴的体重,会用简单符号记录并规划自己的体重管理计划;

3.能有序进行称重、记录,听准要求操作。

活动准备:

粉笔,黑板,电子秤4台,记录表(姓名体重标识、我的体重管理计划)、记录笔人手一份,小篮子4个,标准图,健康图,瘦胖娃娃图级体重,各种秤的图片,文字卡片:“健康”、“较轻”、“较重”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猜谁更重?

教师:今天老师和你们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谁更重?

教师请出两位幼儿,让大家猜测。

教师:大家猜猜他俩谁更重?为什么?

教师:找你旁边的朋友看一看、抱一抱,试试看谁会更重一些?抱一抱、试一试的时候,请注意不要摔倒,注意安全哦。

教师:谁更重?你的依据是什么?

(评析:幼儿判断体重的方式和依据,诸多会会受直观因素影响,那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准确、严谨的呢?引出测量工具。)

二、引出测体重的工具和计量单位

教师:刚刚大家说到了很多种判断轻重的方式和依据,不过这些都是我们直观的感受或猜测,那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准确的体重呢?

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引出秤。

教师:秤有很多种,每一种秤所秤的东西都不一样,这些秤你见过吗?

教师结合生活,进行相应的图片情景再现与记录,感受数学有趣与严谨。

三、测量体重并记录比较

教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台电子秤,待会儿你站上去,这个显示屏上就会显示出你的体重。这是一张记录表,我们来看看,这里写上你的姓名,左边的横线上记录你的体重,右边先不要动,我们一会儿再来记录。现在请你们看看自己小组的秤在哪里?一会儿请排队到自己小组的称上去秤一秤,然后记录在你的记录表上。

幼儿自己尝试称体重并记录。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三个或者四个人一组,拿上记录卡比比看,谁的最重?谁最轻?谁中间?

(评析:让幼儿真实客观地感受到多人比较时,比较的对象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四、谈论体重管理方法

教师:刚才排了排我们的体重?知道了伙伴间谁重谁轻,那怎么知道我们的体重是否健康呢?这里有一个图表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这里有三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健康状况,15.8千克以下灰色部位表示太瘦了,不达标,27.8千克以上红色的部分表示肥胖了,也是不健康的。中间的绿色部分代表你的身体健康。现在看看你们属于哪个范围?

幼儿根据表格讨论自己的健康状况。

教师:虽然我们班级大多都在健康范围内,可是老师看到有的孩子刚刚比15.8千克最低标准线多一点点,那要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体重再往上长点呢?还有几位孩子已经接近标准线的最高点了,那这样的孩子要怎么办呢?

(评析:不仅要让让幼儿感受数学的有趣严谨,更要让幼儿把数学融入生活,让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幼儿讨论如何管理自己的体重。

五、我的健康体重计划

教师:哇!原来你们有这么多的办法管理自己的体重,请把适合自己的好办法记在记录表上——右边的这个位置。平时我们就可以按照计划表来管理自己的体重,还可以分享更多好办法。

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篇12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本研究以数学活动为切入点, 通过数学活动, 培养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情感, 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发和逐步形成自身的需要, 进而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研究目标、 内容、 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一是探索在数学活动中,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二是研究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形成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 研究内容

所谓习惯, 就是经过充分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 我以《纲要 》、《指南 》 为指导, 以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为依据, 在研究中坚持两点:

一是立足数学活动, 培养幼儿善于倾听做事认真的习惯、 好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探索尝试的习惯、善于观察克服困难的习惯、 注意看书、写字的习惯等。

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成功的自信。将情感、 能力、 行为的发展融为一体,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研究方法

课题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辅助采用自然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 案例分析法、 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寻找问题、 设计方案、 实施行动、积极调控、 不断反思、 积极评价、 完善修正等路径, 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达到研究目标。

1.行动研究法

制定、 完善幼儿教育养成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的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富有教育价值的活动, 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自然观察法

按照计划, 有目的地搜集观察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外部表现, 进而对获得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研究, 从而获得对问题较深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

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性,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 通过分析研究, 有针对性地选择、 调整数学活动的内容, 总结教育规律。

4.经验总结法

将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实施教育的情况以课题总结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提升。

研究过程

(一) 愉快的情感体验, 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切入点

教师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 我以幼儿数学教育为载体, 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 激发幼儿对学习的乐趣, 从中获得乐观自信的情感体验; 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内容, 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 获得成功体验,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从小养成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好学好问的主动性, 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1. 激发兴趣, 培养好学好问的主动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 我设计《撒豆豆 》 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感知数的分合规律; 设计 《找朋友》 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感知10以内单数双数的特点; 设计 《小动物比尾巴》 的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进行量的比较等等。我还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如: 幼儿站队比一比谁高谁矮, 大家怎样站队伍整齐?或提问你排在第几个? 幼儿通过比较, 学会按照高矮顺序排队; 通过数数说出自己所在序数的位置。 在自然轻松氛围中感觉数学不再是枯燥、 乏味、抽象的, 而是美丽、 生动、 具体的, 感受数学的有趣和魅力。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 好问、 好动的特点, 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 《有趣的对称》中, 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颜色大小不同的窗花、 脸谱、 风筝、 蝴蝶等帮助幼儿了解对称的特点。 然后请小朋友找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找一找大自然中有哪些昆虫是对称的, 并说说对称有哪些方便和好处。 带着这些的问题, 我引导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 孩子们通过向家长询问, 看书寻找答案。

同时, 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 对待幼儿的提问, 要给予关注和鼓励, 要积极回答, 保护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班级了我设计了 “问题树”, 将孩子们的问题写在树叶上, 粘贴在树上。 并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现实需要, 设计教育活动。 当孩子们提出 “为什么我的影子有时长, 有时短?” 我设计了数学测量活动 《会变的影子》。 当孩子们提出 “为什么钟表有三个针, 有什么用?” 我开展了系列数学活动 《我会看时间》、《一分钟有多长》 等。 将孩子们的兴趣转化为探究学习的过程, 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法寻找答案, 使孩子们的问题得到有效回应。

兴趣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抓住幼儿的兴趣,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帮助幼儿寻找答案获得满足感,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形成好学好问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2.独立思考, 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幼儿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探索完成任务, 会逐渐的对自己产生信心。如果幼儿能够经常体验到成功, 就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评价,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对学习活动产生自信心。

独立思考, 是幼儿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会发现自己的能力, 发现学习的快乐。在数学活动 《超市理货员》 中, 孩子们分成三组对超市里的玩具、 生活用品、 食品进行分类。 有的组按不同的品牌、 不同的用途分; 有的按大小、材质的种类分等等; 孩子们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尝试进行操作。 为了便于孩子们尝试自己的想法, 我将材料投放到超市游戏中。 随着游戏的开展, 幼儿创造性的将生活用品按套装进行分类。 这里既有孩子们生活中的经验, 同样也包含着他们的创造。 教师要创造条件, 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作决定; 给他进行创造性尝试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并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 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从小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一方面来自成功的体验, 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要给与幼儿积极的评价。 如: 分类游戏中, 幼儿在独立思考下发现不同的分类方法, 我及时给予肯定 “你的想法与别人不同, 很棒”, “你找到它们的特点分得正确”; 在计数游戏中, 我会给幼儿这样的肯定 “你数的很正确, 真清楚”, “或你数数的方法很简便, 又快又对” 等。 教师积极肯定的评价帮助幼儿建立了信心, 面对出现问题或出错的幼儿, 我鼓励他们:“ 如果你多练习, 你也会数的好” , “你看再试一试, 就对了” 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进步。 成人的鼓励和支持能够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这样更有利于形成自信心。

数学活动对幼儿的思维是具有一定挑战性。 孩子们通过自己努力观察到新发现, 完成各种任务, 创造各种新变化, 都会从中体验到强烈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形成强烈的自信心。 最能激发幼儿成功感的是幼儿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独立性、 创造性之后体验到的成功, 才是最自豪的。“ 叠叠高———认识正方体” 的活动。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发现立体与平面的不同。 尤其在最后环节, 引导幼儿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孩子们积极的动手操作探索, 尝试不同的方法, 终于找到可行的办法。 他们高兴的欢呼, 嘴里不断的喊道 “我搭出来了, 我搭出来了”。 孩子们在探索中强烈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深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学习活动充满信心。

(二) 正确的学习方式, 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点

幼儿数学教育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掌握, 它与其他教育一样, 要在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对幼儿有良好的熏陶。 如: 培养幼儿善于倾听做事认真的习惯、 好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探索尝试的习惯、 善于观察克服困难的习惯。 这些幼儿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数学教育中都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1. 学会倾听, 形成交流表达的融合性

倾听和表达是幼儿生活和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和品质。 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 学会倾听要能正确完整地听取所要的信息。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 幼儿运用语言交流, 理解他人的讲话, 同时要组织自己的思维, 表达自己的想法。 良好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在帮助幼儿获取信息的同时, 发展着幼儿的思维, 使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

数学活动中幼儿同样要学会能够认真地倾听, 抓住重要的信息, 才能够完成一个个的游戏和任务。 在数的分合活动 《撒棋子》 中, 在讲解游戏玩法, 我提示幼儿要仔细听, 听清楚, 才能把游戏做好。 我还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幼儿倾听的效果, “要数几个棋子, 有笑脸的数量记录在哪边, 没有笑脸的记录在哪边, 重复的一样的怎么办?” 当幼儿圆满完成任务后, 我会用称赞的语言和眼神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让会倾听的孩子充满信心;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幼儿, 会耐心的重复, 再一次帮助他体验倾听的重要。幼儿完成游戏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结果, 这时我会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同伴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 也是幼儿学习倾听的好时机, 我引导幼儿在其他小朋友说话时认真听, 听听和自己的结果是否一样, 如果不一样, 也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 要等他人说完以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在认真的倾听和表达中, 幼儿会感受到成功, 感受到同伴不一样的想法, 获得思路的开阔。 慢慢的幼儿逐步学会认真听对方讲话, 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 学会不打断别的说话, 耐心地听完, 听懂对方的话, 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对幼儿以后学习、 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受益终身。

2. 善于观察, 形成认真专注的注意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 是知觉的最高形式。 观察方法有多种, 而根据幼儿对事物认识的特点, 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学会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事物, 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是学习习惯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观察方法直接影响观察效果。 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 幼儿观察的条理性、 系统性都较弱。 如果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 就会把要观察的重要特征遗漏掉。 不但达不到观察目的, 还会形成不良的观察习惯。

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有目的、 自主的、 细致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方法。 在 “ 小动物在哪里” 活动中,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树林里隐藏着哪些小动物, 学习由上到下、 由左到右观察发现小动物。 说说哪些小动物是露出整个的身体? 哪些小动物露出局部的身体? 在排序活动 “ 种花”中, 引导幼儿发现花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花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种花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幼儿通过比较、 判断发现花颜色和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分析、 思考, 发现排序的方法和规律, 从而正确、 完整的排列。 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日积月累。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创造机会, 培养幼儿勤于观察,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 尝试探究, 形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坚持性

在数学活动中, 幼儿的操作探究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是数学活动不可分割的形式, 幼儿在操作探究中积累有益的经验, 获得直观的信息, 而且在动手动脑中, 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得到巩固和加强。 尤其是在尝试和反复摆弄中, 克服困难和失败, 不放弃,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才是最重要的, 才会给幼儿带来新的动力, 才会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坚持性。

不仅在数学教育活动中, 注意引导幼儿做事有坚持性。 在幼儿的自由活动时, 也把握这一教育的原则。比如, 在益智区的幼儿, 在进行拼图活动时, 受到其他的吸引, 将自己的事情放下, 半途而废。 或由于遇到困难无法将拼图完成, 我都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完成拼图; 幼儿坚持性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在幼儿的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问题, 在幼儿遇到困难或受到其他的吸引时, 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和给予帮助, 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原因, 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 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推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发展。

做事有始有终、 有坚持性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表现出, 遇到任何困难能够不畏缩, 乐于尝试, 坚持不懈的品质, 这将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强有力的基石。 然而, 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们的年龄特点, 生理特点, 表现出的确是自控能力差这样的特点。 教师应该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 帮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 培养幼儿做事有恒心, 不怕困难, 遇到困难想办法, 坚持完成任务的良好意志品质和习惯。

(三) 明确的行为要求, 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落脚点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学习用具的使用, 如, 正确的握笔姿势、正确看书书写姿势等。 还包括端正的坐姿, 用品收放整齐放回原处等。

大班幼儿处于书写的最佳期, 他们对书写自己名字和数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 孩子书写的正确姿势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活动中, 幼儿经常会在探究记录操作结果时, 使用各种记录符号和书写自己的名字。 这时我会提醒幼儿做到 “三个一, 即胸离桌子一拳, 眼离书本一尺, 手离笔尖一寸” 注意书写的姿势。

在教育活动讨论和小结的过程中, 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坐姿。 我会引导幼儿说:“哪个小朋友的身体坐直了, 长高了。” 马上有的幼儿会坐直了, 示意自己长高了。 在幼儿探究和操作完成时候, 引导幼儿懂得做事不拖拉, 引导幼儿及时的将材料和用具收放整齐, 或放回原处。

在幼儿良好行为的巩固中, 教师要做幼儿的表率。 对幼儿正确的行为给予鼓励, 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 并树立同伴间的榜样, 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通过正面教育的方法, 把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行为要求, 贯穿在数学活动的始终。 将良好的行为要求落实在实处,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我班幼儿在情感、 能力和行为方面, 逐渐表现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感兴趣, 好学好问, 乐于探索, 能够克服困难, 有坚持型, 看书、 写字姿态正确等。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成功的自信,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篇13

一、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组织幼儿排队或者游戏时都要求幼儿知道自己的位置,可我发现小朋友对序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不能清晰的自己所处的位置,通过本节课能让幼儿动口,动脑,从而轻松的掌握序数的概念,特此设置本节课。

二、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能用数数的方法确定序数。

2、初步体会序数与基数的区别,了解序数的含义。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三、活动准备:

PPT课件

四、活动过程:

1.认识序数先让小朋友们从数到十,然后展示ppt引诱幼儿观察动物以及动物排列的位置,并按顺序说出每只动物的位置。

A小动物王国要召开运动会,瞧!小动物排好队进场了,看看图上有什么小动物?“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有几只小动物?带领幼儿从1数到10。

B1.从左往右数,老鼠陪在第几个呢,2.从左到右,小马排在第几个呢,3.从左往右数,谁排在第三位呢,4.从左往右数,小狐狸排在第几位呢,5.从右往左数,谁排在第一个呢,以此类推。

2.动物赛跑

1.运动会正式开始,小动物们正在进行赛跑比赛,它们都从左边向右用力跑,谁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第六名?第七名?

2、为获得名次的动物颁发奖状,是谁站在最高领奖台?是谁站在最低领奖台

3.运动会结束运动会结束了,动物要回家了请帮助小动物们回家,你们看小鸡的房子在7号房间,请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7号在哪里吗?我们请小朋友上来带小鸡回家好吗?..小鸡送回家了,接下来我们该送山羊、老鼠回家以此类推。

五、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学习了10以内的序数,能从不同的方向辨别10以内的序数。现在我们一起玩个游戏--乘火车。

游戏方法: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车,分别编上1、2、3。幼儿每人一张编号的车票,如第2列火车第5节车厢就写2-5,幼儿在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音乐一停,幼儿依照车票编号快速找到号码座位坐下。教师当列车员查票,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音乐再响,幼儿随音乐《火车开开》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认识1-10 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和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考虑到序列是多样的,序列的方向不是固定的,教学中,我进行一些序数变化方式,如:

1.辨认排列形式不同的“序列”如:横直排的,纵向排的,2.从不同的方向确认序数,如:从左到右是第几?从右到左是第几?从上到下上第几?从下到上是第几?

3.确认同种类物体的序列,哪个物体排第几?

4.在变化的情景中确认序数,如确定了序列中物体的序数后,变换序列中的物体,再认一认变换后的物体排第几?这样做既有利于形成序数的概念,也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与他们共同参与,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本节课教具准备充分,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数学教案-认识序数大班数学活动 篇14

认识时钟

作者:张雪燕 来源:寿光市文家街道新世纪幼儿园

[活动目标]

1、感受时钟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

2、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3、在活动中,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时间的图片若干

2、各种各样的小钟(幼儿自带,做钟表展览用)

3、每个幼儿一只可拨动时针、分针的时钟模型4、1-12的数字头饰

5、老狼头饰及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了解时钟在人们生活中的用处

1、出示好玩的时钟引发孩子对活动的兴奋情绪。

2、感受钟对人们的用处,老师:你家里有没有时钟?你还看见哪里有钟?为什么那里有钟?

小结:时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方便。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

1、参观钟表店:刚才小朋友说在很多地方见过时钟,今天,我也给你们带来了很多的时钟!我们一起来仔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钟面上有什么?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说一说:

(1)、它们的钟面上有什么?(时钟上都有刻度、时针、分针、秒针、数字)

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哪一根针是时针(分针、秒针)?

(2)、这些时钟是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时钟上都有数字、刻度、时针、文档仅供参考

分针、秒针。不同的是:它们的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你最喜欢哪一个?

--为什么会有这些呢?如果没有会怎么样?(幼儿自由想象)

三、操作演示法,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1)让幼儿动手操作,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老师: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呢?请你认真的想一想,做一做。

(2)教师操作,让幼儿了解表针的运转规律。

老师:时针和分针它们非常喜欢和我们一起做你追我赶的游戏呢,它们是怎么做的?(教师拨动时针,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

老师:时针走的慢还是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3)师生共同小结,让幼儿了解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学会看整点。

老师:长针指在12上时,短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孩子们,你们喜欢和时钟做好朋友吗?那你们把它的小秘密都记在心里了吗?能悄悄的告诉我时钟上面有什么吗?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运转的呢?(幼儿踊跃发言)

四、游戏:分针带着时针转。

方法:12名幼儿自由选择1-12的数字头饰,按顺序拉手站成圆圈,表示一个大表盘,再请两名幼儿分别扮演时针和分针,在圈内随着音乐转圈,音乐停止时,两针要指向老师事先要求的时间,其他幼儿当裁判看看是否正确。

五、操作练习法,引导幼儿进行拨针练习,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方法:老师扮演老狼,孩子们手拿时钟模型问老狼:“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回答几点,小羊就拨到几点,小羊拨好了钟就定住,请老狼看钟,拨错了的小羊要被老狼吃掉。[活动延伸]

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时间图片放在区角里让孩子们继续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

7的组成(数学)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学具,让幼儿杆子将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并作记录。

2、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如一个不风增加1,另一个部分就要减少1。

活动准备

塑料小鸭学具人手42只。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现数咔,师问:这数是几?答“6”。师:今天玩碰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6。(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5球)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集体尝试活动

出现小狗、小兔家的图象。

师:今天小狗请几只小鸭到它们家做客?(幼儿答:7只)小兔也请小鸭去做客,怎么办呢?(幼儿答……)请小朋友在桌上拿7只小鸭,分成两份,一部分到小狗家,一部分到小兔家,(小朋友操作)要求小朋友分的数与别人不一样。(第一次尝试)

教师请幼儿回答,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小鸭到小狗,小文档仅供参考

兔家,并列出分合式(),幼儿回答一种,教师列出一种,功写出6个分合式。

师:分成两份,共有几种分法?答:共有6种,集体朗读7的分合式。

师:刚才小朋友每人分一种,但是7有6中分法,小朋友再试试你能否分出6种,幼儿操作“塑料计算小鸭”,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擦掉。(第二次尝试)

师:现在我请某某小碰哟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7的分合式,如图。教师请幼儿回答时要注意请有代表性意见的,一是有重复的,实际没有6种;二是虽有6种,但没有按顺序分;三是有顺序地分清6种。请幼儿看看,这三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的方法好。

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全擦掉,请幼儿在作业纸上写7的6种分合式。(第三次尝试)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1和6,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2和5。

师问:2比1,幼儿答:2比1多1。

师问:5比6,幼儿答:5比6少1。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数字宝宝 篇15

大班幼儿对数字非常感兴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字组合,如电话号码、车牌号。教师紧密联系生活,通过给教师选车牌,要求幼儿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给数字宝宝排序;单数、双数分类;幼儿在操作中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感知数字的有趣。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数字的不同用途。

2.学会按大小排序,按单双数分类。

3.通过数字的组合,从游戏中体验快乐,爱上数字。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份“1~8”的数字卡片。

2.制作车牌号及活动可插式车牌。

3.PPT展示各种汽车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数字”引出课题

1.导入:“老师请了数字宝宝,有几个数字宝宝藏起来了。请你们来猜猜它们是数字几?(有的数字藏上半部分,有的藏下半部分)。现在,请她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站好队。”

2.提问:你们在哪见过数字?(幼儿:电话号码、鞋码、商品的价格等)

教师小结: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她们的用处可大啦。

(评析:遮挡数字的部分特征,让孩子猜,和孩子说一说在哪见过数字,很有趣味性,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二、出示车牌号,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两个车牌:让孩子观察,解释:皖是安徽省;D代表淮南市;再观察车牌有几个数字,比较两个车牌有什么不一样。

2.出示第三个车牌号,和孩子一起按照数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队,变成了两个新的车牌号。

(评析:汽车进入大部分家庭,孩子对车牌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环节让孩子观察两个车牌号码的不同,孩子知道,数字换一个位置就可以变成另一个车牌;再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数字排队,又变成了两个车牌号;领会数字的有趣变化。)

三、用8个数字排车牌

1.幼儿用8个数字宝宝中的任意5个数字排车牌。

(评析:本环节孩子自己操作,先从8个数字中选5个数字随意排。再让孩子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然后加深难度。)

2.按老师的要求组合车牌号码。

(1)单双数分类。

师:你们听,车管所的阿姨说,现在的车牌号第一个数字只能是“8”,“8”是双数,排一个车牌号,以“8”开头。

(2)再用四个双数和一个单数按照要求排车牌,教师巡视检查。

(3)展示孩子排的车牌号,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把自己喜欢的一个单数排到四个双数中的合适位置。(幼儿操作,教师拿着车牌卡片袋,把幼儿排好的数字插进去,选4个车牌号码进行展示。)

(4)教师带幼儿验证车牌号是否符合规则:皖D87642、皖D86542、皖D86432、皖D86421,及时表扬动脑筋的小朋友。

(5)教师操作课件选车牌号。

(评析:本环节先让孩子把单数、双数分开,逐步按要求,组合车牌号,首先第一个数字要是“8”,其他数字要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出现问题了,1~8数字中,只有四个双数,可车牌号有五个数字,选择权交给了孩子,让他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单数,还要按照从大到小放在相应的位置。给老师设计车牌,通过电脑选车牌都让孩子激动不已,希望能选中自己排的车牌。孩子认真操作,积极性很高。)

四、延伸部分

猜价格,送礼物(孩子们喜欢的学习用具及零食)比如:水彩笔的价格是比5大,比7小,猜猜是几元?

上一篇:预算主管与预算员区别下一篇:全国慢性病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