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概括为

2024-09-23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概括为(通用6篇)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概括为 篇1

芭蕾形体训练的基本要素被概括为“开、绷、直、立”,关于这一点,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了。但是,如何真正做到这四个字,却是初学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心里比较纠结的地方。下面,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些方法和要领,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开”,要求从肩、胸、胯、膝、踝五大关节,左右均匀对称地向外尽量打开,尤其是两脚和胯应向外打开到180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舒展人体的线条,扩大动作范围,提高身体的平衡力。但是,这个“开”又是芭蕾形体中最难掌握的一个要素。首先,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切忌容易打开的部位使劲打开,不容易的部分就不打开,这样容易造成身体上下扭曲,使肌肉或韧带拉伤。要领是:必须从髋关节到膝关节、踝关节、脚趾尖全部打开。

“绷”要求把肢体的各个部位收紧“绷”起来,尤其指膝关节和踝关节,连带脊柱和颈椎等关节。芭蕾舞要求舞者从指尖到脚尖的能量的贯穿,进行放射性的舞蹈,只有通过绷才能将能量更好地聚集在肢体末梢,达到轻盈飘逸的舞蹈特征。一般初学者在绷脚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绷脚背不绷脚趾或只绷脚趾不绷脚背的现象,这都不符合规范要求。要领是:绷脚必须从踝关节开始把力量一直贯注到脚趾,让脚趾去找脚心,这样脚背脚趾绷得越来越紧,膝盖也会越来越直。

“直”在芭蕾形体训练中是一个整体概念,要求学习者背向上挺直,不能塌腰撅臀,也不能挺胸凸肚,也包括在直立的时候腿必须收紧膝盖。要领是:在意念上寻找颈椎、胸椎、腰椎、尾椎形成一道直线,头顶找天的感觉,逐步达到提、收、松、挺的正确而优美的体态要求。“立”在芭蕾形体训练中,“立”主要指腰部的立,它会产生向上提升的作用,只有腰部的“立”做到位,才能使整个身心能量内聚,重心上提,更好地在较高的空间层面上发射能量。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概括为 篇2

一、概括的两种基本形态

概括是新闻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 是驾驭新闻语言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 事实是复杂多样的, 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而新闻的篇幅却是有限的。 写新闻不可能事事举例, 事事详写, 面面俱到。 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丰厚的新闻内容, 必须讲究概括, 注重对事实的概述。

事实是外化和表浅的, 而新闻却要求透过现象, 反映事实的本质, 显现新闻的价值。 要想使新闻在准确反映事实的基础上出思想、上层次、有深度, 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就必须讲究概括, 注重使用概括性语言。 因此, 概括性语言不仅要概括新闻事实, 也要求作者的思维成果在新闻作品中得到反映。

一般来讲, 概括的内容都是抽象的, 是第二性的。 但是由于人们的抽象方法不同, 概括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 概括也是有区别的, 往往表现为两种常见的基本形态, 即“抽象概括”与“形象概括”。

抽象概括就是抽象事实, 概括本质;在语言表现上, 抽象概括的内容理性色彩浓厚。 以第22 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 《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一稿为例, 这篇作品立意高远, 意境深邃, 以磅礴的气势, 细腻饱满的笔触, 通古博今的底蕴, 将红旗渠精神置于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时空坐标中, 提炼概括出“难而不惧, 富而不惑, 自强不已, 奋斗不息”的时代内涵和当代昭示, 形成凝聚和激发民族精神的舆论新高地, 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优秀华章。 这种归纳性概括是抽象概括的一种, 这里的语言则表现为不直接表述事实的概括性语言。

形象概括就是借助形象, 概括本质。 在语言表现上, 形象概括的语言感性色彩浓烈。 比如有个单位植树造林、 绿化环境搞得好, 我们根据这样的客观事实, 可概括成“春有花, 夏有荫, 秋有果, 冬有绿”, 四季俱在, 简洁明快, 形象可感, 多么美好。

无论是抽象概括还是形象概括, 在新闻写作中都离不了。 但由于新闻的特性所决定, 新闻写作中还是应该注意多运用形象概括。 以第16 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台账压垮“小巷总理”》一稿为例, 文中在导语里写道:“上面千头线, 下面一根针, 可针眼那么小, 哪里穿得进那么多线? ”网师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许卫亚如此感叹。 记者在她的办公室算了本账:6 人组成的居委会, 至少要做60 本文字台账。 稿件在标题上将居委会主任形象概括为 “小巷总理”; 把上面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往下布置的大量“差事” 形象概括为“上面千头线, 下面一根针, 可针眼那么小, 哪里穿得进那么多线”, 道出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繁忙、辛苦与不易。 这样的“形象概括”, 使稿件更具新闻性、典型性, 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二、常见的五种概括方法

(一) 在提炼事实过程中进行概括。 新闻事实往往表现为一个过程。 过程是复杂的, 从头到尾地写来, 势必拉长篇幅, 如果细细道来, 也无必要;但使用这一事实、 表现这一过程时, 又不能不点出事实梗概, 而且最好还要写具体、出形象、有动感。 达到这一写作要求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在提炼事实过程时加以概括。 还是以《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一稿为例, 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 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五个小标题高度概括出太行人的红旗渠精神在当代的传奇。 作者在浓缩事实过程中使用的概括性语言, 既生动、形象, 又有节奏、韵味和思想。 让人读后, 印象深刻, 回味无穷。

(二) 抓住事实关节点进行概括。 从最新事实的综合中, 或从一件事实的多侧面截取出最有价值的关节点, 或“一鳞半爪”进行概括, 造成“一峰突显”, 吸引受众跟踪觅寻“神龙”的全貌。 运用这种方法概述事实, 有点类似于元代词人马致远写《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把关键的景、物、人作为关节点, 一一鲜明点出, 构成一幅“驿外断桥边, 黄昏独自愁”的画面, 给人以“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的形象和“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情感。

以第8 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别了, 不列颠尼亚》一稿为例, 报道在导语里写道:“在香港飘扬了150 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 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位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导语中抓住事实关节点概括出一特写镜头, 由远到近, 由物到人, 由静到动, 展示了新闻的关键场景, 传递了主要新闻信息, 同时揭示出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的新闻价值。 抓关节点概括, 关键处着笔, 点跳意连贯, 笔简内容丰, 具有抽象性、意会性, 然而却展现了主要的新闻内容, 恰当表达和表现了新闻的主题, 很受读者青睐。

(三) 在对比中进行概括。 对比概括是新闻写作中常见、常用的一种手法。 对比概括不仅可以概括内容, 还可以烘托气氛, 增强效果等等。 对比为什么能起概括作用? 从根本上说, 事物间存在着普遍的对比、 对照关系; 一事物的发展也不可能在一个层次上, 总会呈现“落差”。 揭示对照关系, 揭示落差关系, 就容易显示出客观事物的内容或进程。

对比概括的方法有多种多样:1.不同事物间的对比概括, 例如《八卦话题“打败”抗日老兵》 (第21 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作品) 、《王玉欣照顾邻居, 四推搬家计划》 (第20 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 ;2.同一事物间的对比概括, 例如《同是造纸厂, 盛衰两重天》 (第18 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作品) 、 《一样的田野, 不一样的收入》 (第20 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作品) ;3.反差对比概括, 例如《短短一个月, “拒资”十亿元》 (第20 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 、《体育设施好了, 学生体质弱了》 (第19 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 等, 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四) 抓取共有特征进行概括。 写新闻最忌讳拉拉杂杂, 面面俱到的事实罗列和思想层次平推的材料堆垒。 这是现在许多新闻作品越写越长, 越写越 “水”的一个通病。 克服这一通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概括使用材料, 注意抓住众多的人或事中共有的特征加以概括, 进行概括性表述。

以第20 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 《今天, 我们豪迈受阅》一稿为例, 文中有如下概括性描述:

清晨, 东方, 从古观象台一路向西, 8000 多名官兵和500 多辆战车绵延2 公里多, 像一条凝固的铁流, 等待着国庆60 周年阅兵的庄严时刻。

上午10 时, 天安门广场, 56 门礼炮齐鸣60 响。 人民英雄纪念碑下, 200 名国旗护卫队员拱卫着五星红旗, 迈着169 个正步走向国旗杆基座。

169 步, 寓意从1840 年鸦片战争至今169 年的不平凡历程。

169 年, 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 多少英雄儿女血沃中华!

“敬礼!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长安街上, 受阅官兵引吭高歌, 声震长空。

空中受阅梯队, 横跨长空75 公里, 雄风万丈, 气势磅礴。

60 年风雨, 一甲子辉煌。56 个方阵, 象征56 个民族。 人民军队与共和国一起进步, 一起成长, 一起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时此刻, 追思与缅怀, 光荣与梦想, 决心与信念, 在同一时空汇聚, 都凝结在这情感的峰巅, 抒写在这壮美的画卷!

在上述概括描述中, 作者并没有去写一个个故事, 却蕴藏着众多的故事。 事实是概括的, 数字是抽象的, 但事实又是具体的、过硬的、生动感人的。 可以说, 数字中凝结着受阅部队所有官兵的汗水、泪水和精神, 反映出人民解放军的整体训练素质和训练水平。 这样抓住共同特征进行的概括, 可谓 “以一当十”, 以少胜多。

(五) 抓住典型符号进行概括。 以第17 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 《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一稿为例, 这是一篇震撼人心、洋溢着高昂革命英雄主义的力作。 文中的主人公丁晓兵是一个有许多“典型符号”的人物。 不抓住典型符号进行概括, 就写不好这个典型。 作者在文中紧紧抓住 “独臂英雄”这个典型符号, 放在人们最赞赏、最熟悉、最能反映丁晓兵“社会定位”的事迹上。 无论写他参战时的英雄表现, 还是写他身残志坚、不懈奋斗、顽强拼搏、 不为“名”累, 都从革命英雄主义出发, 都注重体现他的战斗精神、牺牲精神和乐观精神。 如文中几个小标题所概括的: 出征———为了祖国; 进行———直面困难; 突围———超越荣誉; 战斗———中国军人;敬礼———向着人民, 都充分揭示了人物自身的核心观念和典型符号, 让人读后受到感染、振奋和启迪。

三、概括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概括要真实准确。 新闻中概括性语言所标示的新闻事实, 实质上是经作者过滤或加工过的事实, 新闻反映事实, 概括务求真实准确。 概括性语言的准确性要求至少包括: 要立足于真实准确地概括事实, 不能走了样;要准确地、恰如其分地揭示新闻事实的蕴意或价值, 既不能抽象过高造成 “思想拔高”, 也不能过于表面化、“纯客观”化, 缺少择取和揭示;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内在逻辑及联系, 不能因概括“乱点鸳鸯谱”, 或者是“盲人摸象”式地将局部当整体而失真;要准确地遣词用句, 不能因词使“事”走形走样, 因表达害意歪曲等等。 下面这则导语就概括得真实准确:三枚金牌, 二枚银牌, 四枚铜牌, 中国选手在今天进行的第五届世界杯技巧赛的全能比赛中, 一举夺得9 枚奖牌。

(二) 概括要具体生动。 新闻写作中尽管离不了抽象概括, 有时需要运用理性的、抽象的概括性语言表达, 但总的说来, 新闻写作是事实的表述、事实的展现, 是靠具体事实说话, 靠事实显“形”示“理”。 所以, 新闻中的概括要具体, 概括性语言要注意多用动词、“现形”词, 努力达到形象性、可感性。

概括要具体、出形象, 可以借助于给人以形象感的事与物, 用具体的概念取代抽象的概念。

以第17 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记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好军医、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 (上篇) 》 一稿为例, 文中有如下几段概括得既具体又生动的描写:

从医56 年, 患者再贫穷, 手术风险再大, 他总是挺身抢救———“谁推我们也不能推, 谁不治我们也治”。

从医56 年, 他有一个从没破过的规矩, 就是不收红包———“贪财图利, 乘人之危, 根本不配当医生”。

从医56 年, 他总是一诺如山, 一丝不苟, 对患者极端负责任———“病人躺在手术台上, 就是把生命托付给你”。

从医56 年, 他始终视患者如亲人, 让每一名患者如沐春风———“高超医术能治病, 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上述概括, 作者借用广播、电视同期声的手法, 既具体又生动。 它生动展示了通讯主人公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崇高医德。 让人读后, 浮想联翩, 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 概括要简洁凝炼。 古人写文章很注意简洁凝炼。 笔者在编纂 《写作趣闻集》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年出版) 一书时, 书中搜集到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天, 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几个同僚出游, 一个同僚骑的马跑得很快, 在路上踏死了老百姓的一只狗, 应该赔偿。 欧阳修叫下官赔了钱, 又叫那位同事将此事记录下来。 同事写道:“有犬卧通衢, 逸马蹄死之。 ”欧阳修看了说道:“文字不够凝炼。 ”顺手拿过笔来, 删去了几个字, 变成“逸马杀犬于道”六个字, 比前面用十多个字要简洁凝炼多了。 简洁凝炼的概括是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

所谓简洁凝炼, 就是指概括性语言要像军队中食用的战备“压缩饼干”那样, 体小质重, 营养丰富。 最好用一句话把所要报道的主要新闻事实说明白, 同时要点出其意义和价值, 这种高难度的要求, 恐怕只有多用简洁凝炼的概括性语言才易实现。

概括要达到简洁凝炼的要求, 一是选用的事实要典型, 简言道出, 一语中的;二是多用表现力强的语言, 话中有话, “潜台词”丰富。

还是以第20 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今天, 我们豪迈受阅》一稿为例, 文中写道:

铁阵, 如山如岳。 口号, 如海如潮。 受阅三军身上, 流淌着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血脉。 他们来自沃野平畴、深山密林、滔滔海洋、万里蓝天, 汇集中国陆海空三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民兵预备役部队等全部武装力量的精华。

这是人民军队走过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10 年风雨征程, 第一次向祖国、向世界全面展示新面貌、新阵容。

沙漠型、山地型、丛林型、两栖型、海洋型、空降型……受阅官兵色彩斑斓的新型数码迷彩戎装, 仿佛祖国广袤多姿的壮丽国土。 与10 年前相比, 这支队伍中增添了国防生、直招士官等“国防新军”的身影, 具有侦察监视、引导打击、潜水登陆和空中渗透能力的特种兵方队, 更是首次成建制亮相。

天翻地覆慨而慷。 今天, 天安门广场铁流浩荡, 宣告当代中国军人捍卫祖国主权、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 展示震撼世界、 蓬勃向上的 “中国力量”!

上述概括性新闻语言, 简洁凝炼, 蕴意深刻, 内容丰富, 穿透力强, 给人以美感, 使新闻的传播效果倍增。

摘要:针对新闻写作中在“概括”问题上存在的不足, 本文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论述了概括的两种基本形态、概括常见的五种方法、概括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概括为 篇3

记者:对于“中国制造2025”,请您为中国制造勾勒一个形象。未来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您的信心源自哪里?

苗圩:如果说简单概括—下中国制造目前的情况,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过程当中,2010年我国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我让我们的研究机构又去查了—下,历史上中国曾经是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但是什么时候把第一大国这个位置给丢了口尼?我们的研究机构查了相关资料以后,给我的结论是大约在1850年前后,中国丢掉了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那么经历了150年,我们又重回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这对我们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我们虽然是制造业的大国了,但是大而不强。我们从现在开始,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变,这就是我们制订“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时代背景。

记者:“中国制造2025”是我们国家制造业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将从哪些方面使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苗圩:为了简单好记,大概可以用“—二三四五五十”,这么一个总体的结构来概括。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我们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变,最终要实现我们制造业强国的一个目标。

所谓“二”,就是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制造业所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

所谓“三”,就是要通过“三步走”的一个战略,大体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我们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

所谓“四”,就是我们确定了四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二项原则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第三项原则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第四项原则是自主发展和合作共赢。

所谓“五五”是有两个五,第一就是有五条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还有一个五就是实行五大工程。第一个就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工程;第二个就是强化基础的工程,我们叫强基工程;第三个是智能制造工程;第四个是绿色制造工程;第五个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最后就是十个领域,作为重点的领域,在技术上、在产业化上寻求突破。比如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比如说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比如说航天航空这个领域,比如说新能源汽车领域等等,选择了十个重点领域进行突破,这就是整个中国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

记者:刚才我们谈到了我们国家制造业缺核少芯,这个对中国制造有何影响?如何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对核心技术和芯片产业的发展,国家有哪些政策规划?

苗圩:先讲芯片,主要是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核心。去年我们光用在进口芯片上的外汇就超过了2100亿美元,成为单一产品进口最大的用汇领域,甚至超过了整个石油进口所使用的外汇。除了花钱,更关键的就是,高端的集成电路,是我们发展很急需的,但是它的一些装备,还受到了一些西方国家对我们出口的限制。高端芯片不解决,对我们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形成最大的一个瓶颈。所以根据这些情况,去年国务院就制订出台了一个关于鼓励和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实施纲要。在文件出台以后,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和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其中有一项比较引起大家关注的,就是我们设立了一个总额超过1200亿的产业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来解决集成电路的融资问题。

第二个就是缺少一些核心技术,这些技术也是对于整个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比如飞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等,这些方面的核心技术,我们现在还不掌握。我们要通过“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和组织实施,促使一些行业在共性技术方面取得明显的突破,来引领和带动整个新一轮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记者:当前中国的制造业的短板在哪?优势何在?最大的瓶颈又是什么?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继续向前推进或者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苗圩:首先讲我们的优势。第一,我们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还有日益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第二,我们有一大批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企业。第三,我们有一个发展制造业的长期方针和战略。第四,我们还有一大批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新时期我们以大学生为代表的这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我们制造业里头来,这是我们的四大优势。

当然我们发展当中也有短板,按照问题导向,首先我们技术上还缺少持之以恒地对创新的投入和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其次,我们在产品质量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中国的制造并不意味着是一流的品质,一流的产品质量。第三,我们的结构还不够优化,虽然我们有大量的企业,但是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虽然我们有大量的人才,但是缺少跨国公司的领军型的人才。第四,我们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烈,我们要节能,要减排,还要发展,怎么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是个问题。第五,我们还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劳动力红利,来补充我们的发展。前三十多年,我们基本上是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支撑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那么随着人口红利逐渐的消失,我们新一轮的发展需要的是人才,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人才,具有知识、具有技能的人才来支撑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的优势和我们的短板。

所以“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五条方针,叫做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人才为本这么五条基本方针,这就是针对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新一轮发展当中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基本考量。新一轮发展就是按照这五个方针逐渐展开,来解决这些短板的问题。

nlc202309021603

记者:我们知道早在一两年前,甚至更早一点的时间,大家就一直在讨论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的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制定制造业发展战略,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那么我们在今年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是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虑?

苗圩:世界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通过正面的和反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刻地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如果放弃了这一点,受到的影响和冲击就非常巨大,如果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这一点的话,受到的冲击和影响相对就小。那么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从国际上来看,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重返制造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实行新的工业化发展计划等等,各国的叫法不太一样,但是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计划。从我们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新常态就是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一个转变,要改变过去我们长期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发展,向中高端发展去迈进。

那么,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要研究中国的战略到底怎么去应对新一轮的发展。从制造业本身来说,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整个产业的规模已经做到世界第一,大概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的份额,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那么引领和带动整个新一轮发展的方向设定在哪里,发展的路径是什么,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在哪些领域加快发展,来促进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这就是我们制订“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考虑。

记者:正如您刚才所说,事实上不单是中国在为自己的制造业发展做一个规划,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而现在大家说到制造业的发展,谈得最多的是工业4.O,我们知道“工业4.0”最早提出是在德国。如果做一个对比的话,“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

苗圩:我们仔细分析了德国提出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所谓相同的地方,就是更多的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结合,或者说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结合,来带动整个新一轮制造业发展。发展的最大动力还在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或者用德国人的讲法,叫CPS系统,即信息物理系统。这是相同的地方。

所谓不同的地方,两国工业发展的阶段不同。从德国来说,他们基本上实现了3.0,现在正在从3.0向4.O发展,也就是生产的自动化向网络信息化这方面去迈进。不同的企业可能走在3.2、3.5。我们跟德国方面进行过交流,他们认为德国也需要八到十年的时间,来达到德国“工业4.0”这么一个整体的目标。就中国的工业来说,我们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甚至有的企业还要补2.0到3.0这一课,就是从电气化到自动化这一课,同时也要适应整个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不同的企业,针对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要加速发展。

当然有一个最好、最大的机遇,就是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这将成为新一轮加快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催化剂和最大的一个引擎。

记者:您刚才说到了“互联网+”,这个也是今年大家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如果说中国制造和互联网+碰到一块了,那么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在哪?如何相互促进、更快地发展?

苗圩:我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互联网+社会就变成社会信息化,互联网+环保,就可以绿色化发展。但是我认为最具备条件的,还是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这将成为“互联网+”最先突破的一个领域。事实上我们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推动互联网在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研发各个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成本,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总而言之,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这方面,我们仍然是大有可为的。首先我们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世界各国有一个共识,所谓智能制造就是要研发出一批智能化的产品。比如说现有的工业机器人,其实是程序控制的一个装备,它没有智能化。比如说有一个人如果误操作了,很可能被机器人伤到。如果将来加了人工智能在这个机器人里头.那么它发现附近安全距离内有人的话就不会去操作,这就是智能化产品的标志。还有一个就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或者叫信息化,整个流程是被优化的,每一个制造环节是被监控的,能够大大防止不良的产品从上一道工序流到下一道工序。另外在制造过程中,顺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也可能要使用一部分机器人,来代替过去的手工。还有就是管理的信息化,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用在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过程,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

另外,我们还要在企业这个层面,建立起工业互联网或者叫物联网。任何人之间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信息的无缝衔接,实时的交流和共享。将来可以在四个维度,即物和物、物和人、人和物、人和人之间做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有一个标志化的产品,世界汽车工业都把2020年实现全无人驾驶作为一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使车和车之间、车和路之间、车和人之间信息要大量交流,要通过信息的运算、大数据的分析,指导车辆该怎么样去行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实现了,这是对生产力的解放,那又是一场革命,每一天要减少多少人开汽车,把人从这个位置上解放出来。所以这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另外还要搭建我们整个物联网的基础,解决现在带宽不够、速度不快、资费过高等问题。

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网络安全的问题。如何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在一个大数据不断交流共享的过程当中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进而保证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安全,这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记者: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结合能带来哪些改变?

苗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不会对我们现在的传统制造业的模式带来一个颠覆性、革命性的改变?我们和世界的同行交流过程中,大家一个共同的看法是“一定会”。

比如说现在已经开始的众创、众包、众筹,这些概念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已经开始逐渐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了。现在拍电影,要想筹集一笔钱,你可以在网上发一个消息,我这个电影的剧本是什么,我的创意是什么,我大概投入要多少,我预测我将来放映能赚多少钱,然后把这个好的主意放到网上去,有很多人感兴趣,他可能就往里头去投,可能一个人投的份额很小,把大家的钱集中起来,这就是一笔可观的资金。

再比如阿里巴巴,他们现在在网上发布一些流行的时装款式,然后再在网上搜集用户的需求,把这些需求打包起来,交给服装的设计和制造企业,这就是一种众包的方式。

众创也很有意思。中关村有一个叫车库咖啡,像美国硅谷那样,在一个车库里头办了一个咖啡馆,很多年轻人就坐在那里,一边喝咖啡一边互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就迸发出很多新的想法、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企业。

所以总理提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也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我们创造了这么一个条件,来实现这个目标。

记者:如果再具体一点的话,在我们现在提出的这些领域,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推进。这里面您觉得哪些在未来一两年时机比较成熟,能率先取得突破?

苗圩:这十大领域可以说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新的突破点,或者叫新的增长点,都在孕育和培养当中。比如说随便举个例子,像航空航天,我们现在的北斗系统,它的发展和应用在今后的几年时间内,将会迅速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规模。我们现在的精度、覆盖范围大概已经可以达到美国GPS系统的水平,对民用开放这一块,差距逐渐在缩小,这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概括为 篇4

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1、约从公

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 00年为寒冷时期。也称为“方志时期” 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年)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共50年。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蓄、扬、荆、豫、梁、雍九州。1、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2、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3、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4、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5、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6、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7、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8、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9、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秦汉时期实施文化的“大统一”,将全国分为哪四个地域文化?1、“山西”地区。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东方民众迁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为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地不过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但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2、山东地区。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邹、鲁、泗上地区有周公遗风,好儒习礼。3、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4、江南地区。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1、在保护自然方面,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2、《孟子。梁惠王》篇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人山林木,林木可胜用也。3.、这些话谁染时强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还是包含着明显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内。4、孟子所言的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都安排在冬天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以时的观念在内。历代各种起到环境保护功效的措施:(1)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2)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西北环境有相当大的意义。(3)历代的皇帝贵族的灵寝,都讲究植树造林。(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遮拦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绿化作用。(5)在保护西北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唐朝在西北甘陕交界地带,设有规模庞大的养马场,以支持国家的装武备;那一地区,正是黄河几个重要支流的上游地区。所以,在从东汉到唐朝中期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有一个长时间的安流期,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状态好。简述明初的植树活动:(1)明洪武23年朱元璋为准备建找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梧桐树合棕榈、漆树。(2)第二年还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须种植20 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3)明洪武年间的种树总量在10亿颗左右。简述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过分开垦土地。(1)过分开荒破坏了植被生态,结果引起沙化。(2)开垦土地破坏环境的事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土地围湖造田,致使两湖一带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变得十分严重。同时由于上游地区森林的采伐过重,长江水的泥沙含量也不断的逐年增加。

2、林木的滥砍滥伐。(1)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森林资源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流域的水灾总体看上去呈逐渐增加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一支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悬河。公元10世纪以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不严重,基本是稳定的、安流的从10世纪到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2)与黄河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消失。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为严重。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河入海,又造成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了更大的灾害。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1.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大事。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有其二,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2.石器的磨制和钻孔,体现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磨制石器的发展与农业发生同步3.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制陶技术经历过贴塑、泥条盘筑及慢轮加工和快轮加工几个大的阶段。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时就已经出现,经过不断提高,到龙山时期已遍及黄河及长江流域。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龙山文化时代,除良渚文化外的所有文化遗址,都曾发现过铜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夏商文化特点:夏的文化特点《礼记。表记》说:“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l)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略作推测。鲧因治水不当被治罪,而禹仍然恪尽职命,劳形天下,这就是忠。(2)从夏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也可以得到认识。《国语》说夏在虞舜时期专门负责“单平水土”,孔子也从禹的“卑宫室而尽力于沟洫”去赞美他。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阳城’所在。„„或因‘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城垣一度被„„大水冲毁,处于安全防卫原因,人们在紧傍原城西部又再筑其城,后又遭山洪,北垣外出现一条东西向大冲沟,城垣东北隅被冲垮。面对洪水再三肆虐,人们仍‘尽力沟洫’,没有轻弃故地,在治理自然环境方面作出了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这绝不是禹或某个人的“尽力沟洫”,而是一个人群脚踏大地,在大自然的风浪中百折不挠精神的体现。勇于与洪水搏斗,在大地上开辟生存空间的实干精神,是夏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特点、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于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周朝的分封,各诸侯国有自己的土地、军队和人民,是实体性的政权存在。王朝要使诸侯有效地捍卫周室,必须向它们让渡权力,而诸侯要想保证自己的存在,必须捍卫王朝的利益。分封制是一种富于“弹性”的制度,与后代王权专制有重大区别。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到春秋战国时期,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重新汇集、相互吸收,激荡出灿烂的“百家”文化。简述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l)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含义在孔子的言论中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通观《论语》及其他儒家文献,‘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他人也是人“,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2)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人而不仁如礼何“即是这样的意思。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如果上层人物以仁道治理社会,就会像天上的北辰那样,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3)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孟子面对的现实与孔子不同,孔子时代是旧贵族普遍地堕落,而孟子面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方略有不同。但他们都把救世的理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连在一起考虑。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它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4)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孔子不谈超越形上问题。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儒家认为这种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大德”。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这就是儒家“修身之学”。另一部儒家重要的典籍是《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简述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道家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庄之间在思想倾向上有相当大的差异。(l)老子①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②在政治上崇尚“无力而无不为”。即以“无为”的状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自然,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就需要“治心”,需要“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只有摆脱~己的成见,矜持、私心等主观的障碍,才可以全面地认识外物,不受蒙蔽,才可以有效地驾驭臣民,照自己的意志行事。(2)庄子①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的解放,是主观形态的解放,他并不否认矛盾,他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他也不否认客观现实,只是强调超越的生活。摆脱、超越的方法就是“齐物”,即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实际也就是打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②庄子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对生活中各种欺压、纷争、污浊,有着深切的感受和极端的无奈。因此他的人生哲学特别容易为后代那些现实的失败者所接受。③庄子哲学积极的影响在于艺术精神的培养。他那打破小我与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特别能涤荡人的心胸,以审美的意态观照世界,对中国的诗歌、绘画等,有重要的影响。简述法家文化的主要内容:法家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两期。法家的兴起与春秋战国之际政权的交替有关。西周以来各国的老贵族被一批新贵取代,建立起新的政权,势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所改制,法思想应运而生。(l)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俚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秧等。他们试图对宗法社会的旧结构及礼法习惯有所革除,目的在富国强兵。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但商秋变法只做到了“下约民”,坚持“上约君”,先使他自己遭受了车裂肢解之灾。富国强兵的理想在秦国是实现了,而早期法家的政治理想,却部分地破产了。这是法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枢纽,后期的法家越来越变为君主集权专制的阴谋术。(2)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秧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

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在“法”的方面,后期法家使“下约民”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所谓“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法家理论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墨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墨家。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1、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1)“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这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兼并战争,所以又与“非攻”的思想密切相关。(2)“尚同”是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社会意志。(3)“尚贤”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4)“节用”是节省财用,这也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奢侈浪费提出来的。(5)“非乐”是墨家反对敲剥民利的“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竿竺之声”。因为统治者一作乐,必然要厚敛百姓,号称是治天下,实际是乱天下。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2、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在当时没用哪个学派能像墨子那样,完全以劳动者的出身、站在私有劳动者的立场上,向上层社会申明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财产。诚然这个学派有它的局限,但那是他刚刚兴起时的幼稚;尽管幼稚,也显示出它独具的气魄。像“选贤”做“天子”的想法,就不是其他学派敢提出来的。这个学派在问世不久即找到毁灭,实在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百家争鸣能有这样的思想流派的出现正是其后代思想运动难以企及的地方。墨家发展到战国时期,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发明创造。简述阴阳家文化的主要内容。阴阳家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1)《汉书* 文艺志》说:“阴阳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经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涉人事而设鬼神。(2)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3)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4)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董仲舒有它来解释《春秋》,建立了”天人感应“说,而民间的各种禁忌迷信,也多为阴阳五行思维方式下的产物。简述名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名家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1.秦朝实施郡县制,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2.汉高祖刘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姓及“非同姓不王”,都是证明。3.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姓分封制相对稳定,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4.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佛教的传播特点:佛教的传播(l)佛教产生于印度,约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较早时期,中国人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术,与黄帝。老子及其他本大神灵一起崇奉。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2)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3)魏晋之际,佛教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南北佛教的不同:南朝佛教与北朝佛教的特点(1)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实际延续的是玄学清谈的习惯,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接受外来宗教显示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2)北朝“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在南朝,虽然奉佛是那个时代上上下下的事,但在广泛的民间,古老的礼教仍然发挥着相当的作用。北朝则不同,尽管各新建的边地民族政权多重视中原文化的提倡,但佛教对民间的影响,恐怕要更加深入普遍。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佛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安乐之土,或求当世福报等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简述南方民族融合: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南朝被融合的民族主要有蛮、溪、俚、僚等。蛮分豫州蛮、荆州蛮和雍州蛮,分布范围大体在今湖南、湖北境内和陕西、河南一带,有的还进入当时北魏境内。这些民族其实都是些山地居民,生活多以种植粮食为主。南朝政府或用武力迫使他们成为国家纳粮交税的编户齐民,或在这些民族聚集区内设立左郡、左县直接统

治。经过长期与汉族杂居,族群界限逐渐消失。简述魏孝文帝的改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各内迁民族中,以鲜卑人拓跋氏一支为最晚,入主中原以前汉化最浅。逐渐拓跋氏开始抛弃自己的习惯,采用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实施均田制,切实地促进了鲜卑人从游牧向农业居民的转化。孝文帝的改革,带有浓郁的“南朝化”特征,迁都洛阳、改用汉姓;最带模仿南朝痕迹的是定族姓,将鲜卑族贵族人为地门阀化。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孝文帝的措施,无疑是积极而开明的,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孝文帝的措施多是不计后果的。迁都洛阳,使北魏政权失去了稳固的部族基础,定族姓也无形中把部族中的不平等表面化、合法化。特别是迁都以后,南迁的鲜卑贵族与留在北方的贵族之间也产生了巨大的贫富差异。加之奉行排抑武人的做法,最终导致了部族内部的分化,以致六镇武人的起兵。汉化的趋势~时间出现逆转。市井文化的兴起:城市不仅累积着财富,也荟萃着人文,兴起了适合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市井文化。1.话本: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有了行会并在南、未进入“黄金时代”。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2.宋杂剧:在瓦舍勾栏中演出,并且已商业化。以温州为发祥地的南戏与杂剧南北相应。此外还有滑稽戏、傀儡戏、影戏等等,都在市民中找到了自己的观众。

南方经济的高涨: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中唐以后水稻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人们大兴水利,促进了稻作农业向集约化方向扩展;曲辕犁也被广泛使用于水田了;插秧技术得到推广,早熟的品种被引到那里:这一切促使着稻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南方的稻米对减轻全社会生存压力有重要意义,也是唐宋时期国脉所系。粮食产量提高了,丘陵旱地也被开垦出来了,有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

茶叶在唐代就成为包括一般平民百姓在内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在全国贩运茶叶是有利可图的事业。茶树、桑树、漆树、竹子广泛栽植。经济作物的发展即手工业在南方有长足的发展。陶瓷制造业唐代前期中心在北方,以后逐渐南移,到宋代,景德镇已经变为天下瓷都。而陶瓷制品也在唐宋之际成为百姓一般性日用品。此外像盐业,矿冶业,南方都有长足进展 新党旧党的分歧:道统在宋代演变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气概;心性内容则由深感唐末五代“无廉耻”的士人发展为理学、道学。北宋实行的文官政治,士大夫集政治家、诗文家、学问家于一身,本着各自的道德学问及对现实问题不同的理解为政,宋代士大夫出现类似后世“党派”的政治群体。北宋有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试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属于新党,以“扰民”、“生事”、“与民争利”为理由反对这种变法的为旧党。新党代表士大夫积极有为的精神,旧党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反动”。两派的分歧产生于对现实的不同理解。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制及种种政策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能正确执行,而且与其像新法那样向民众开财源,不如从皇帝及朝廷的节约做起。同时旧党许多人更敏锐地注意了“吏治”问题,即王朝各级行政官僚、胥吏实际存在的因循及弄权舞弊的问题。新法必须由人去执行,但有这样一批官僚实际操作,再好的办法也得变质。新党则更多从应当如何一面去思考问题,王安石所设计的方案,如果真正被实行,也的确能起到改善社会的作用。然而问题是他先就遇到了旧党的阻力,此外也正如旧党所说,官僚胥吏们在执行新法时的上下其手产生的副作用极大。众多的官员不同意他的变法,王安石就用迎合他的人,变法中营私舞弊现象越发严重。王安石变法一时间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措施还被证明行之有效,然而总的说来却是失败了。但变法本身确实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精神。元朝政治在经济上的负面影响:广开牧场,实施屯田,搜刮民财:蒙古人是在南方经济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入主中原的,元朝统治伤害了这一发展势头。这仍与蒙古贵族政治观念简单粗陋有关,被征服的土地既然是战利品,掠夺财富就是应该的了。在北方,元朝恢复经济的办法是广开牧场,实施屯田;大多数土地是强夺民田而来的。在这些土地上盛行的是农奴制。在江南,原来属于南宋的官田变成新王朝的官田,强占土地的现象同样严重。地位最低的南人地区赋税征收十分沉重,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七来自江浙。特别是忽必烈后期用色目人阿合马执政,对江南的搜刮十倍于当初。元朝兵权掌握在蒙古贵族手里,财权则操持在色目人手里。阿合马执政期间,任用色目商人实施一种包税制度。政府确定税额,主要由色目人和汉族官吏去包办,至于实际征收多少政府不问,剥夺民众达到敲骨吸髓的地步。阿合马还实行以清理官司钱财欺隐拖欠为名目的所谓“拘刷”、“打勘”法,郑所南《心史》揭露“打勘”法为“骗财之术”,百姓受害,连执行的州县官吏也叫苦。垄断铁、银矿业,实行盐铁专卖,所造的铁器质量粗劣,强行卖给百姓。此外,滥发纸币作为搜刮民财的手段。蒙古人对匠人十分尊崇,但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福气,蒙古兵马所到,重要的行动是搜罗匠人,把他们集中到官府的作坊里去。而元朝时期,被称作“驱口”的战俘奴隶特别多,贩卖人口的现象相当突出。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在政治上失去前途,逼使着元代一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在文学上获得成功。他们加入了在过去无论如何也看不起的艺人的行列,把两宋以来逐渐流行的戏剧剧本的写作,~下子推向一个高峰。这就是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为代表的杂剧剧本的创作。中国的戏剧发祥于市井社会,但若没有元代读书人的介入,它就不会发展那么快,文学水准那么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独特的社会处境,避免了一种惯例的重现,即文人

把一种艺术过分雅化,弄得一般百姓欣赏不了。无杂剧的剧本即使在今天读起来,也可以看出它是把文人才气、高雅与内容上的贴近民众生活,完美地结合在戏剧特有的艺术方式中了。他们的剧本或对生活揭露批判如《窦娥冤》,或沤歌爱情如《西厢记》,或曲折地表露民族意识如《汉宫秋》,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民众的现实和意愿。他们还发展出一种新颖的异乎传统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在元朝,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姓,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这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清代学风变化的原因:

1、文字狱是使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的重要原因。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篇5

2.大学生应如何理解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十六大的党章把党的性质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段话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党的根本宗旨、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三个方面,阐明了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样表述党的性质,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有利于拓展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是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两方面阐述党的性质。党的阶级性,是指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先进性,是指党是由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党课: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 篇6

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

本次党课的教育目的是(两个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什么):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自觉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本讲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党的性质,解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治组织的问题;二是党的宗旨,解决中国共产党做什么以及为谁做的问题。通过学习,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刻理解党的性质与党的阶级性的关系、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关系。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一)政党及其性质

1、政党的产生

政党不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而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自从人猿相区别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上有很长一个时期是没有阶级、剥削与压迫的,这就是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平等,个体依靠集体通过向自然界索取,以取得维持肌体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原始社会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但社会毕竟要向前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直接表现是物质资料的丰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出现了阶级。于是有了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当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出现了政党。此处也就揭示出政党与阶级的关系。

所以,列宁说:“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完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

政党,指的是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它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阶级通常由政党来领导,它对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起程度不同的组织领导和核心作用。

历史上,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是17世纪70年代英国的辉格党(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和托利党(主要代表封建贵族的利益)。孙中山于1894年建立的兴中会是中国资产阶级组织政党的开始,后来发展为中国国民党。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在伦敦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形;第二年马克思恩格斯就为这个组织起草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这个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2、政党的性质

从前述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党与阶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阶级,就没有政党。因此,所谓政党的性质,就是指党的阶级属性。这是政党的本质与生命。具体地来说,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党是属于哪个阶级的;二是它是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的;三是它要为了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而进行斗争的。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1、中国共产党性质的完整表述

《中国共产党章程》开宗明义,表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我们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学习培训,必须牢记于心的。

2、完整准确地理解党的性质

前述党的性质表述的六句话,前三句为一层意思,后三句为一层意思;后一层意思是前一层意思的具体化与落脚点。完整准确地理解党的性质,应该从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先进性、地位作用方面来理解。

第一方面:从党的阶级基础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工人阶级诞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最早出现在外国资本家开办的企业里。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创办了一些军工企业,在那里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到19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工人队伍将近10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较大的发展,人数达到200万左右。

中国工人阶级除了世界无产阶级的一般优点外,由于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还具有特殊的优点:受压迫最深,因此革命最坚决最彻底;比较集中,富有组织性与纪律性,便于组织;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与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所以,当中国的工人阶级一登上政治舞台,就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工人阶级认识到,要得到整个阶级的解放,必须用先进的思想作指导,组织自己的政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2)现实中,中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在当代,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阶级关系和工人阶级内部结构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无产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这是根本性的变化。此外,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队伍迅速壮大,目前全国在职职工总数已达4亿,并且每年还以接近1000万的数量在增长;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分子数量增加,科技文化素质提高,职工所依存的经

济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岗位流动加快;收入差距有所拉大。

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中国社会先进的阶级的先进性;并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和主人翁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中国个人阶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力军的作用。这些变化并没有动摇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依然是中国的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依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正如地球每天的变化并不改变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

第二方面:从党的群众基础来看,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来源于最广泛的群众性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只有同广泛的群众性相结合,才能具有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注意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结合问题,每一历史时期都根据不同的任务及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失时机地把阶级要求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的党既有来自于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又有来自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我们党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把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分子集聚到党内来,从而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统一的整体。始终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必要前提;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这也是党的先进性所在。

第三方面:从党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种地位的取得是由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是在我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

(1)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人民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近百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康梁变法”“百日维新”也夭折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是不彻底的。历史表明,中国农民阶级是革命的阶级,但不是先进的阶级,不能担当领导的重任;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它的不彻底性,没有能力将革命进行到底。历史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身上。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别国的模式可照搬照套,全靠我们在建设和改革中大胆探索、不断总结。只有党的领导,才能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新问题;才能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定出符合国情的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历

史也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3)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我们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人新活力。

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所谓“宗旨”,即搞活动、办事情的根本目的、意图或出发点。党的宗旨是党的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任何政党都有一个以什么为宗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或者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建立、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党组织和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切言论和行动所遵循的准则。

我们党从建党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1945年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党章大法的形式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的总纲;党章中明确规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翻开党的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极为深厚的内涵,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

(一)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实现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而奋斗。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种利益本身,就是我们党所谋求的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了光宗耀祖、捞好处,升官、发财、搞特殊,而是为了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永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1945年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强调同群众同甘公苦,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甚至凌驾于群众之上。

(三)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是主动的、自觉的、不带任何条件的、真心实意和全心全意的。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党的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俯首甘为孺子牛”,而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做官当老爷;普通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真心实意,而不是做假、做秀;应该主动自觉、自愿,而不是讨价、还价;应该全心全意,而不是三心二意。

(四)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善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鲜血和生命。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还强调:“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但我觉得从以上这四个方面去理解党的宗旨,才是完整的,你才能够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到底是什么。

思考题:

1、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政党?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

3、怎样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上一篇:体育老师暑假学习心得下一篇:小学四年级感恩老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