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令几首诗歌

2024-07-04

小令几首诗歌(精选3篇)

小令几首诗歌 篇1

小令几首诗歌

【风光好】

其一

月当窗,雨遗凉。拟遣闲思共笛长,落花殇。

新来梦境应无语,春归去。柳絮因风几度狂,鬓微霜。

其二

雾缠峦,树含烟。野水孤舟浪叶般。雨声喧。

浮生多少无常事,何须记。纵使青丝两鬓斑,笑流年。

【留春令】

晚春天气,带宽人悴,些须思绪。几架荼蘼又风吹,更摇落、花如雨。

道是韶华留不住,对苍茫烟树。回首经年往事多,怎填这、流年簿。

【一叶落】

夜过半,星天暗。雨声扰梦几回叹。小窗细细痕,犹如当年篆。当年篆,恐籍流光乱。

【珠帘卷】

其一

玻璃弹,亮晶晶。来来往往声声。争地攻城鏖战,欢欣多忘形。

流逝指间芳色,曾经岁月峥嵘。霜染鬓边时候,无觅处,那年情。

其二

三春里,绿荫浓。清溪浅唱淙淙。夹岸山花争艳,鸣禽深树中。

亭榭晚风凉意,楼台细雨迷蒙。身在阮郎归处,尘意忘,乐无穷。

其三

冰消逝,柳烟浓,平畴浅草茸茸。风也柔柔初起,高天鸢影东。

留得那年春色,时时梦底相逢。无奈鬓边霜染,空叹息,镜中容。

【春光好】

山凝冷,草凝霜。雁声长。萧瑟秋风吹落叶,黯芬芳。

幽径徘徊苔绿,高亭缱绻离肠。梦底乡关非此处,立斜阳。

【秦楼月】

千千结,锦弦尘暗鱼书绝。鱼书绝,当风独立,袖盈飞雪。

南枝春信知时节,嫣红数点风明灭。风明灭,高怀犹在,一天云阔。

【江南春】

冰已逝,柳初萌。欣然春意近,沉醉月华明。微风拂面凭栏静,天外归鸿三两声。

【翻香令】

人稀长夜少喧哗,月轮树影入窗纱。

风儿细,蝉儿脆,有暗香、小径数丛花。

倚栏慵懒意些些,淡然心绪似山家。

梦多幻,心须静,惜韶光、诗卷共年华。

《诗经》中几首诗歌的审美特点 篇2

关键词:《诗经》 审美特点 《葛生》 《卷耳》 《陟岵》

“经典”需要不断温习。它以它永恒的审美价值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心灵。经典作品的价值一定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诗经》中选择几首诗歌,从审美角度切入,简要谈谈它们在美学意义上一些特点,以期能对写作技巧的研究和《诗经》的文本解读提供一些参考。下面分而述之。

一、“设身处地的同情”之美

每个人都不乏同情心,但生活中在一定的情况下似乎人的同情心会更强或更明显。这种情况主要指,第一、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的关系非同一般,比如亲属关系、夫妻关系;第二、同情者容易设身处地,将别人的痛苦转化成自己的,或者说将别人痛苦的遭遇置换成一种具体形象,自己不自觉地被这种形象牢牢束缚。因为关系很亲,让彼此靠的很近;因为会置换成一种具体形象,所以感受更切。《葛生》是一首“女子悼念或哭亡夫的诗”[1]。全诗分三部分:先想象她丈夫环境的凄凉和孤独,“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再想像她亡夫在地下黑暗世界的孤独,诗中用了三节,“谁与?独处!”“谁与?独息!”“谁与?独旦!”,这三节既是强烈情感的抒发,也是将丈夫的遭遇置换成一种具体形象后的一种心理细致的展现。最后一部分,是想象不知道得经过多少漫长的时间,自己才能回到丈夫身边,陪伴着他,悲伤焦灼之情溢于言表。这真真是“悱恻伤痛,感人至深”。

二、言语中内含“悖论”之美

言语中内含“悖论”之美主要指,诗人在抒情过程中,由于直抒胸臆,不假思索,所以在不自觉的言语中,显现出“悖论”之美,这种言语的“悖论”之美,也是人性深处的悖论之美。因为是不假思索,所以来的真实,又因为其不假思索,所以在不自觉中道出了人生的一部分真实处境。《硕鼠》是一首“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社会”[2]的诗。诗人一方面将贪得无厌的剥削者比喻成大老鼠,一面诉说着自己已经到了无可忍耐的地步,发誓将与之决裂,前往更好的“理想住所”。诗句的结尾尤其值得注意,这是一句深沉的感叹,也是在前面铺叙基础上的收尾。“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这句话隐含了两种意思,一是“乐土”是理想的地方,一是“乐土”又是不存在的地方。这样,这首诗就有两部分情感,前者的愤激,后者的向往与清醒。因不堪剥削者的重负,发誓与之决裂;因欲之决裂,所以渴望理想的地方,而这理想的地方是心知不存在的。这就构成了一种言语的“悖论”,一种人性深处不满现实的悖论之美。

三、“你想我即我想你”之美

“你想我即我想你”之美,主要体现在表面看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思念,实质恰恰相反,正是自己对对方的思念,这种思念因为较含蓄,较隐藏,一般不容易被人察觉。《卷耳》是一首“妇女想念丈夫远行的诗。她想象他登山喝酒,马疲仆病,思家忧伤的情景。”[3]这首诗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先写思妇因为心里有事,没有心情干活,所以把浅筐放在大路边;第二部分就是她的想象。撇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想象是这首诗的主要部分,这部分很有特点:第一,她的丈夫是否此刻完全如她所想像的那样在想她,这凭常识也可以判断,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她的想象;第二个特点就是这个想象的特点也包括两部分,想象他的马生病,他的仆人生病,无人照顾;想象他陷入绝境,此时借酒浇愁,在想她。总之一句话,就是想象她不在他的身边,他无人照顾。由此可知,此刻她在想念她丈夫的过程中还暗含有自责的心理。这确实是一个深爱着自己丈夫的妇女对自己丈夫的担心、想念的正常心理表现。因此这首诗表面看起来是丈夫在想念妻子,实质是自己在多倍地想念丈夫。

四、“本能与社会的冲突”之美

本能的力量是强大的,同时,社会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当这两种矛盾在一个人的身上撕扯时,其力量是强大的,激烈的。正是这种激烈性,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美学价值。它是痛苦的,绝望的,毁灭性的,同时又是无可奈何的,必须面对的。《鄘风·柏舟》就是这样一首诗歌。这是一首“要求婚姻自由,向‘父母之命公开违抗的诗”[4]。其社会力量一目了然,就是父母之命。其本能力量体现在她的感情。大凡女子恋爱有两个阶段:以本能主导恋爱的阶段;以现实利益为主导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以男方的外貌和身体强壮为主,这是动物繁衍后代,优化基因的需要。由诗中“髧其两髦”可以看出,该女子的恋爱是处于第一阶段,以外貌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因为来自人的本能,因此她是痛苦的,但“父母之命”也不甘示弱,所以她不得不向天发出呼告。

五、“人物身份与语言的贴合”之美

“人物身份与语言的贴合”之美主要是指诗人在刻画人物,展示人物的心理特点时,能很好地做到人物身份与其语言的一致。这种人物语言,不但能准确刻画人物,经得起推敲,而且因为其中灌注着人性深处的秘密,还可以穿越时空,直到今天为止这种语言和身份的贴合都让我们觉得新鲜和不过时。它让我们在感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佩服作家高超的驾驭技巧和深邃的洞察人性的观察力。一个人只有在走入困境,孤立无援时才会从心底真正涌起父母亲人的疼爱。《陟岵》正是这样一首顾影自怜的诗。“当他望乡的时候想象家里的人正在惦记着他,道着他,同情他的辛苦,希望他保重,盼望他回家。”[5]诗人分别写了父亲、母亲、哥哥三个亲人对他的关爱,而这三人因为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在对诗人的关爱上,一定会有细微之处的差异。在笔者看过的《诗经》译本中,觉得余冠英先生的翻译最好,现摘抄三句:“树叶儿归根记在心”“千万别丢了你的娘”“别落得他乡埋骨头”。这些译文能准确地将父亲是男性,是长者;母亲是女性,是长者;哥哥是同辈,是同性的各自的微妙特点表现出来。

六、“理由充足”之美

这种美主要体现在一些以反问性和设问性为技巧的诗歌中。具体表现在:当诗中给出一个问题,而回答的理由充分,合情合理时所产生的美。尤其是当这种理由以形象化的手法表现时,其理由便在读者心中越加充分,而随之带来的心灵震撼也越大。《风雨》是一首以反问为表现手法的诗歌。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感到孤独和寂寞,甚至有些许害怕,就在心心念叨时,丈夫突然回家,于是从心底情不自禁地涌出喜悦之情的诗歌。诗歌结尾以反问的方式追问,“怎么能不高兴呢”。是的,确实是高兴的。因为她的隐含在前面句子中的理由充分,形象,在情感的变化上也呈“V”字型波动,大起大落。诗用三节反复吟唱,正是喜悦之情的表现。

注释:

[1][5]余冠英注译:《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页,第107页。

[2][3][4]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59页,第7页,第65页。

几首散文诗歌 篇3

额纹,双腿也难以支撑孤傲

温柔的钟,用心良苦地

把发霉的往事,放入发酵瓮

一阵风,把脚印打着脸上

瞬间清醒的脑袋,感觉到

夕阳熟了。兴奋的安详

把心酸,受雇于松脆的骨头

从驼峰滑落的三寸目光

串起羞涩的功名,挂在老墙

身世是天上的云。白天是

白色的,黑夜是黑色的

树上的果实早已成熟

只是不肯掉落。流淌着后辈

的眼神,生死这道菜

在餐桌上打转。谁也不愿意首先

起筷。一声乌鸦的干咳

与婴儿的啼哭,声线都很优美

泥土的心跳,是棺木的

嫁妆。微笑而幸福的

死神,让生命变得

上一篇:标书**价格下一篇:储备干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