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认证监督评审整改报告

2024-05-30

计量认证监督评审整改报告(共11篇)

计量认证监督评审整改报告 篇1

计量认证监督评审整改报告

计量认证监督评审组受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委派,于2015年3月20日对我单位进行了计量认证监督评审。评审组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我单位实验室环境进行现场查看、对检测人员进行提问、现场检测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考核,并对我公司技术和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评审组认为我单位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编制了相应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各种记录表格等,覆盖了计量认证所规定的条款。组织管理、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量值溯源、人员素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符合认证评审准则的规定。对照“评审准则”评审组客观、公正的指出了我单位还存在不足的共有12项(9个基本符合项、3个不符合项)。

(一)问题表述

1、最高管理者无任命文件

2、无服务方能力验证

3、检测记录更改不符合规范

4、环境记录在检测现场且多场所合写在一本记录中

5、无灭火器材

6、仪器设备无授权书

7、仪器设备无验收记录

8、仪器无状态标识

9、回弹仪无率定记录

10、压实度无抽样记录

11、砂、石、砼、水泥等记录无样品状态

12、检测报告无样品状态描述

(二)整改措施

针对评审组在本次评审中发现的问题,我单位从领导到检测人员都非常重视,针对问题的整改召开了专题会仪,由问题所在部门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并经我单位质量的技术委员会讨论同意,由相关部门负责整改措施的实施,具体整改措施见附表。

(三)整改完成情况

我单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按照制定的整改措施对本部门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办公室负责监督验证,并经质量负责人确认。按照评审组的要求,对评审中发现的12个基本符合项、不符合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整改,整改结果已满足“评审准则”的有关规定,并报评审组长认可。

整改证明材料见附件。

计量认证监督评审整改报告 篇2

评审组听取了该中心负责人的工作情况介绍, 考察了相关检测室、环境条件和仪器设备, 采用查阅有关档案资料, 召开座谈会, 现场检测、实验室资质认定基础知识考试和对授权签字人考核等方式, 对中心的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检测项目和检测能力、以及申请认证的项目进行了现场评审。

通过评审考核, 评审组认为, 该中心保持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地位, 质量体系符合《评审准则》的要求, 运行有效。岗位职责较明确, 能保证检测工作质量和第三方公正性。人员、仪器设备等基本满足申请认证项目的要求。自此, 中心的检测范围进一步涵盖了遮阳产品领域。

延伸阅读:建筑遮阳是中低纬度地区建筑节能的关键措施, 住建部及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对此都高度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推广政策。我国建筑遮阳行业正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铝塑复合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挂靠于“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属装饰产品检验认证部, 在建筑遮阳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先后制定、参与制定了10余项遮阳行业标准。并开发了遮阳产品相关检测设备, 建立了我国长江以北地区首个建筑遮阳检测实验室, 通过了国家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 并对国内多家相关企业进行了产品检测。

鉴于此, 为了适应建筑遮阳行业检验需要, 提高竞争力, 更好地服务整个行业, 特申请将“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铝塑复合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更名为“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铝塑复合材料及遮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并已于2010年9月获得工信部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批准。

计量认证评审地下管线探测 篇3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紫昕工业园

委托单位:湖北省计量认证资质评审组

检测日期:2016-10-16

报告总页数:9页(含此页)

报告编号:YL-201610018

武汉岩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016年10月16日

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紫昕工业园部分区域 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检测人员:

报告编写:

审核人:

批准人:

声明:

1.本报告涂改、错页、换页、漏页无效;

2.检测单位名称与检测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 3.本报告无我单位相关技术资格证书章无效; 4.本报告无检测、审核、授权签字人签字无效; 5.未经书面同意不得部分复制或作为他用;

6.如对本检测报告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可在报告发出后15 天内向本检测单位书面提出,本单位将于5日内给予答复。

检测单位:武汉岩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经济开发区阳光大道紫昕科技园1号楼 邮编:430023 电话:027-87951677 传真:027-87956577 联系人:代卫兵

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目 录

地下管线探测报告...................................1

一、工程概况.......................................4

二、探测方法技术...................................4

三、地下管线图的编绘及成果表的编制.................7

四、雷达检测结果图.................................7

五、检测结论.......................................8

六、需说明的几个问题...............................9

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一、工程概况

1、任务的由来

本次试验工程探测范围为:紫昕工业园大门前深度5米以内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工作任务为:对施工范围内埋设于地下管线进行实地探测,查明施工范围内管线位置及深度。

2、测区概况

该测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紫昕工业园内,拟建工程场地地形平坦,地面高程19~24m,场地原为农田、菜地,经修建后形成现状道路。地势平坦开阔。相对高差一般小于2m。地貌单元属长江一级阶地。

3、仪器配备

YL-GPR400型探地雷达一台,天线频率400MHz,设备编号:YL-DJ015;

4、开、竣工时间

经前期现场踏勘,工程自2016年10月16日9:00开始,于2016年10月16日12:00结束外业探测工作,之后进行技术工作报告的编写和综合管线图示意图的编绘。

二、探测方法技术

(一)本测区作业技术依据为:

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 61-2003 2)《湖北省城镇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DB/T 875-2013

(二)探查内容

1)马路地下管线分布、埋深走向。

2)采用扫描、线路追踪法,探测穿越施工区域的地下管线分布情况。

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三)探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根据踏勘情况,结合地下管线的特性,本区探测工作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隐蔽管线点探查

对需定位的各类管道采用物探方法进行定深、定位工作,定位方法按《规程》要求,使用地下管线探测雷达和管线探测仪进行。

a)工作频率选择:根据埋深和分辨率的要求,主要选用雷达天线频率为400MHz的管线探测雷达。b)定位方法:

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空洞是利用空洞与土层的电性差异来实现的。由于路面、土层、空洞、管线是不同的材料构成,不同材质间的接触面及同一种材质内部不连续面都是良好的雷达波反射界面(即管线、空洞与土层接触面、路面与土层的分界面等)。当雷达波向下传播经过这些界面时,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射、折射和散射,产生不同程度的波能吸收和衰减,集中反映在波形和波阻特征变化上。分析研究接收回波的特征差异,就可以揭示路面地下管线特征。

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如下图1:

图1 地质雷达工作原理图

实测时将雷达天线紧贴于路面,沿测线连续滑动,采用自动方式进行定位,根据系统配置和天线滑行速度设定空间采样率,雷达主机实时记录每个测点反射波的时间和振幅值,构成连续雷达剖面。当地下介质的波速已知时,根据所探测到的双程旅行时,就可以求得目标体的位置和埋深。

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四)、地下管线测量

按业主要求及场地实际情况,本次勘察共布置测线2条,对被测区域进行网格划分,测区内管线测线布置图如下。

图2 测区及测线分布示意图

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三、地下管线图的编绘及成果表的编制

(一)数据检查及预处理

地下管线图的所有空间数据均采用电子记录手薄进行野外自动记录。确认数据文件无误后,确定管线分布情况信息及管线点位置,并现场标注管线位置及深度。(二)综合地下管线图的编绘

将测定的各类地下管线点依平面坐标按图例展绘在带状地形图上,形成综合地下管线图。

综合地下管线图的编绘要求按规定执行,为便于表示管线的分布情况和施工使用。再将各种管线及管线注记完成后,绘制草图交由外业进行管线检查及实地巡视、修改,完成综合地下管线图的编绘。(三)断面图的编绘

断面测量布置在设计线穿越道路的地段,断面图包括管线点、管类、距地面埋深、高程及各管类之间的平面间距等,断面图根据外业实测的断面点三维坐标数据文件及输入计算机的物探管线点资料,将穿越中线的各类管线,依管线在中线上穿越的位置、分布,依里程进行表示,单独绘制。

四、雷达检测结果图

测线H1-H1’测试结果如下图

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图3 H1-H1’测线雷达影像图

图4 H2-H2’测线雷达影像图

五、检测结论

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根据现场勘测以及雷达图像的波形分析,结合现场的标识,推测探测路段下的异常点为各管线所在位置,详细结果如图5所示(在现场均有标示)。

图5 探测成果图

六、需说明的几个问题

1、由于探测到施工将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探测成果为现有管线的现实情况,若时间间隔较长部分地段的地下管线可能因施工、改建等原因产生变化,应予以注意。

2、在局部管线密集地段如需进行地面施工需留有较为充足的安全距离。

计量认证监督评审整改报告 篇4

质量标准 | 商务服务/法律服务来源:国家检验检疫总局 浏览: 444 2010-09-01

摘要:为统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本准则同一计量,对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

1.总则

1.1 为统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制定本准则。

1.2 本准则等同采用GB/T15481-1995国家标准,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增加了有关计量认证的特殊要求(本准则中用黑体字表述)。

1.3 本准则适用于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

1.4 为保持与GB/T15481-1995文本的一致性,1.3款所指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在本准则中统称为“实验室”。

2.参考文件

2.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细则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条文释义

2.4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

2.5 JJF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2.6 GB/T15483.1-1999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 第1部分:能力验证计划的建立和运作

2.7 GB/T15483.2-1999 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 第2部分:实验室认可机构对能力验证计划的选择和使用

3.定义

3.1 实验室laboratory

从事校准和/或检验的机构。

注:

1.如果实验室只是某组织的一部分,该组织除了进行检验工作之外,还进行其他活动,则术语“实验室”仅指组织内进行检验工作的那部分。

2.本准则中的术语“实验室”是指在下列情况下,开展检验工作的机构:

——在或来自一个固定的地点,——在或来自一个临时的设施,或

——在或来自一个可移动的设施。

3.2 检验实验室 testing laboratory

从事检验工作的实验室。

3.3 校准实验室 calibration laboratory

从事校准工作的实验室。

3.4 校准 calibration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注:

1.校准结果既可给出被测量的示值,又可确定示值的修正值。

2.校准也可确定其他计量特性,如影响量的作用。

3.校准结果可以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

3.5 检验 test

按照规定的程序,为了确定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

注:------检验结果通常被记录在称之为检验报告或检验证书的文件中。

3.6 校准方法calibration method

为进行校准而规定的技术程序。

3.7 检验方法 test method

为进行检验而规定的技术程序。

3.8 检定(验证)verification

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3.9 质量体系 quality system

为实施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

3.10 质量手册 quality manual

阐述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质量体系和质量实践的文件。

注:质量手册可以列出与实验室质量工作有关的其他文件。

3.11 参考标准 reference standard

在给定地区或给定组织内,通常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的测量标准,在该处所做的测量均从它导出。

3.12 标准物质 reference material

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好地确立了特性、用于校准仪器、评审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材料或物质。

3.13 有证标准物质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附有证书的参考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表示该特性值的测量单位,每一种出证的特性值都附有给定置信区间的不确定度。

注:

1.有证参考物质一般成批制备,其特性值是通过对代表整批物质的样品进行测量而确定,并具有规定的不确定度。

2.当物质与特制的器件结合时,例如,已知三相点的物质装入三相点瓶、已知光密度的玻璃装成透射滤光片、尺寸均匀的球状颗粒安放在显微镜载片上,有证参考物质的特性有时可方便和可靠地确定。上述这些器件也可以认为是有证参考物质。

3.所有有证参考物质均应符合本规范中测量标准的定义。

4.有些参考物质和有证参考物质,由于不能和已确定的化学结构相关联或出于其他原因,其特性不能按严格规定的物理和化学测量方法确定。这类物质包括某些生物物质,如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规定了它的国际单位。

3.14 溯源性 traceability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注:

1.此概念常用形容词“可溯源的”来表述。

2.这条不间断的比较链称为溯源链。

3.15 能力验证 proficiency testing,利用实验室间的比对,对实验室的校准或检验工作进行判定。

3.16 要求 requirement

为能识别和考核一个实体,将对其特性的需要转化为一系列定量的或文字描述的规范。

4.组织和管理

4.1 实验室应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其组织和运做方式应保证固定的、临时的和可移动的设使满足本准则的要求。申请计量认证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

4.2 实验室应满足以下要求:

(a)有管理人员,并具有履行其职责所需的权利和资源;

(b)有措施保证所有工作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商业、财务和其它会影响其工作质量的压力;

(c)其组织形式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判断的独立性和诚实性;

(d)对影响检验质量的所有管理、执行或验证人员规定其职责、职权和相互关系并形成文件;

(e)由熟悉检验方法和程序、了解检验工作目的,以及懂得评定检验结果的人员实施监督。监督人员与非监督人员的比例应足以保证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

(f)有负责技术工作的技术主管(无论如何称谓);

(g)有负责质量体系及其实施的质量主管(无论如何称谓)。他可以直接与负责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资源决策的最高管理者及技术主管联系。在规模较小的实验室中,质量主管也可以是技术主管;

(h)在技术或质量主管不在时,要指定其代理人,并在质量手册手册中规定;

(i)应在质量手册或程序文件中规定,保证委托方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

(j)适当时,参加国际、国家、行业或自行组织的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

(k)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5.1 实验室应建立和保持与其承担的检验工作类型、范围和工作量相适应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要素应形成文件。质量文件应提供给实验室人员使用。实验室应明文规定达到良好工作水平和检验服务的质量方针、目标并作出承诺。实验室的管理者应将质量方针和目标纳入质量手册,并使实验室所有有关人员都知道、理解并贯彻执行。质量主管应负责保持质量手册的现行有效性。

5.2 质量手册以及相关的质量文件应阐述实验市为满足本准则的要求所制订的方针和工作程序。质量手册和相关质量文件应包括:

(a)最高管理者的质量方针声明,包括目标和承诺;

(b)实验室组织与管理结构以及它在任一母体组织中的地位和相应的组织图;

(c)管理工作、技术工作、支持服务和质量体系的关系;

(d)文件的控制和维护程序;

(e)关键人员的岗位描述及相关人员的工作岗位描述;

(f)实验室获准签字人的识别(适用时);

(g)实验室实现量值溯源的程序;

(h)实验室检验的范围;

(i)确保实验室评审所有新工作的程序,以保证实验室在开始新工作之前有适当的设施和资源;

(j)列出在用的检验程序;

(k)处置检验样品的程序;

(l)列出在用的仪器设备和参考测量标准;

(m)仪器设备的校准、检定(验证)维护程序;

(n)涉及检定(验证)的活动,包括实验室之间比对、能力验证计划、标准物质的使用、内部质量控制方案;

(o)当发现检验有差异或发生偏离规定的政策和程序时,应遵循反馈和纠正措施的程序;

(p)实验室关于允许偏离规定的政策和程序或标准规范的例外情况的管理措施;

(q)处理抱怨程序;

(r)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程序;

(s)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程序。

5.3 实验室应定期对其工作进行审核,以证实其运作能持续地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这种审核应由受过培训和有资格的人员承担;审核人员应与被审核工作无关。当审核中发现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可疑时,实验室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并书面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所有委托方。

5.4 管理者应对为满足本准则要求而建立的质量体系每年至少评审一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更改和改进。

5.5 在审核和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对质量负责的人员应保证这些纠正措施在议定的时间内完成。

5.6 除定期审核以外,实验室还应采取其它有效的检查方法来确保提供给委托方结果的质量,并应对这些检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此):

(a)尽可能采用统计技术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案;

(b)参加能力验证试验或其他实验室间的比对;

(c)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或在内部质量控制中使用副标准物质;

(d)用相同或不相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e)对保留样品的再检验;

(f)一个样品不同特性检验结果的相关性。

人员

6.1 实验室应有足够的人员,这些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a)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

(b)最高管理者和技术主管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

(c)非独立法人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应由其法人单位的行政领导成员担任;

(d)实验室技术主管应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熟悉检验业务。

6.2 实验室应确保其人员得到及时培训。检验人员应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6.3 实验室应保存技术人员有关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技术业绩档案。

设施和环境

7.1 实验室的设施、检验场地以及能源、照明、采暖和通风等应便于检验工作的正常运行。

7.2 检验所处的环境不应影响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或对其所要求的测量准确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验时尤应注意。

7.3 适当时,实验室应配备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记录的设施。对影响检验的因素,例如生物灭菌、灰尘、电磁干扰、湿度、电源电压、温度、噪声和振动水平等应予以适当重视。应配备停电、停水、防火等应急的安全措施,以免影响检验工作质量。

7.4 相邻区域内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7.5 进入和使用影响工作质量的区域应有明确的限制和控制。

7.6 应有适当措置确保实验室有良好的内务管理。并符合有关人身健康和环保要求。

8.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8.1 实验室应正确配备进行检验的全部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如果要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限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则应保证符合本准则规定的相关要求。仪器设备购置、验收、流转应受控。未经定型的专用检验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8.2 应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并由维护程序;如果任一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检定(验证)或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校准、检定(验证)或检验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应检查由于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验所造成的影响。

8.3 每一台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8.4 应保存每一台仪器设备以及对检验有重要意义的标准物质的档案,其内容包括:

(a)仪器设备名称;

(b)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d)目前放置地点(如果适用);

(e)接收时的状态及验收记录(例如全新的,用过的,经改装的);

(f)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或复制件);

(g)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的日期和结果以及下次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的日期;

(h)迄今所进行维护的记录和今后维护的计划;

(i)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记录。

9.量值溯源和校准

9.1 凡对检验准确度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实验室应制定有关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的校准与检定(验证)的周期检定计划。

9.2 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和确认的总体计划,以确保(适用时)实验室的测量可追溯到已有的国家计量基准。校准证书应能证明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并应提供测量结果和有关测量不确定度和/或符合经批准的计量规范的说明。自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按国家计量检定系统的要求,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的要求。

9.3如不可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实验室应提供结果相关性的满意证据,例如参加适当的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9.4实验室建立的测量参考标准只能用于校准,不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够证明其作为测量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

9.5测量的参考标准的校准工作应由能提供对国家计量基准溯源的机构进行。应编制参考标准进行校准和检定(验证)的计划。计量检定用最高计量标准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相关规定考核合格。

9.6适用时,参考标准、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在两次检定(验证)/ 校准之间应经受运行中的检查。

9.7如可能,标准物质应能溯源到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或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标准参考物质。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有效期内)。

检验方法

10.1实验室应对缺少指导书可能会给检验工作带来危害的所有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样品的处置和制备、、检验工作编制指导书,并在质量文件中规定。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数据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10.2实验室应使用合适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所有检验工作以及职责范围内的其它有关业务活动(包括样品的抽取、处置、传送和贮存、制备,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检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程序应与所要求的准确度和有关检验的标准规范一致。

10.3没有国家、国际、行业、地方规定的检验方法时,实验室应尽可能选择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技文献或杂志上公布的方法,但应经实验室技术主管确认。

10.4需要使用非标准方法时,这些方法应征得委托方同意,并形成有效文件,使出具的报告为委托方和用户所接受。

10.5当抽样作为检验方法的一部分时,实验室应按有关程序文件的规定和适当的的统计技术抽取样品。

10.6应对计算和数据换算应进行适当的检查。

10.7当使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存贮或检索检验数据时,实验室应确保:

(a)符合本准则要求;

(b)计算机软件应形成文件并能满足使用要求;

(c)制定并执行保护数据完整性的程序,这些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贮存、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

(d)对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进行维护,以保证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证检验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工作条件;

(e)制定和执行保证数据安全的适当程序,包括防止非授权人员接触和未经批准修改计算机记录。

10.8实验室应制定其技术工作中所使用的消耗材料的购买、验收和贮存的程序。

检验样品的处置

11.1实验室应建立对拟检验样品的唯一性识别系统,以保证在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

11.2在接收样品时,应有其状态,包括是否异常或是否与相应的检验方法中所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如果对样品是否适用于检验有任何疑问,或者样品与提供的说明不符,或者对要求的检验规定得不完全,实验室应在工作开始之前询问委托方,要求进一步予以说明。

实验室应确定是否已完成对样品的必要准备,包括是否按委托方要求对样品进行的相应准备。

11.3实验室应在质量文件中规定有适当的设施避免检验所用样品在储存、处置、准备检验过程中变质或损坏,并遵守随样品提供的任何有关说明书。如果样品必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贮存或处置,则应对这些条件加以维持、监控和记录(如必要);当检验样品或其一部分须妥善保存时(例如:基于记录、安全或价值昂贵或日后对检验进行检查的原因),实验室应有贮存和安全措施,以保护这些需要妥善保存的样品或其部分状态的完整性。

11.4实验室应有对检验样品接收、保存或安全处置的质量程序文件,包括为维护实验室诚实性所必须的各项规定。

记录

12.1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规章的记录制度。所有的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副本、检验证书副本和检验报告副本均应归档并保存适当的期限。每次校准和检测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验人员的标识。记录更改应按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12.2所有记录(包括8.4条中有关校准和检验仪器设备的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委托方保密。

证书和报告

13.1对于实验室完成的每一项或每一系列检验的结果,均应按照检验方法中的规定,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在检验证书或报告中表述。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证书或报告中还应包括为说明检验结果所必需的各种信息以及采用方法所要求的全部信息。

13.2每份检验证书或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

a)标题,例如“检验证书”或,“检测报告”;

b)实验室的名称与地址,进行检验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地址不同);

c)检验证书和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序号)和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d)委托方的名称和地址(如果适用);

e)被检验样品的说明和明确标识;

f)检验样品的特性和状态;

g)检验样品的接收和进行检验的日期(如果适用);

h)对所采用检验方法的标识,或者对所采用的任何非标准方法的明确说明;

i)涉及的抽样程序(如果适用)

j)对检验方法的任何偏离、增加或减少以及其它任何与特定的检验有关的信息,如环境条件;

k)测量、检查和导出的结果(适当地辅以表格、图、简图和照片加以说明),以及对结果失效的证明;

l)对估算的检验结果不确定度的说明(如果适用);

m)对检验证书或报告(不管如何形成)内容负责人员的签字、职务或等效标识,以及签发日期;

n)如果适用,作出本结果仅对所检验样品有效的声明;

o)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复制检验证书或报告(完整复制除外)的声明。

13.3如果检验证书或报告中包含有分包方所进行的检验结果,则应明确地标明。

13.4应合理地编制检验证书或报告,尤其是检验数据的表达应易于读者理解。注意逐一设计所承担不同类型检验证书或报告的格式,但标题应尽量标准化。

13.5对已发出的检验证书或报告作重大修改,只能以另发文的方式,或采用对“编号为xxxx的检验证书或报告”作出补充声明或以检验数据修改单的方式。这种修改应有相应规定并符合本准则第12条的全部相应要求。

13.6当发现诸如检验仪器设备有缺陷等情况而对任何证书、报告或对证书或报告的修改单所给出结果的有效性产生疑问时,实验室应立即书面形式通知委托方。

13.7当委托方要求用电话、电传、图文传真或其它电子和电磁设备传送检验结果时,实验室应保证工作人员遵循质量文件的程序,这些程序应满足本准则的要求,并为委托方保密。检验的分包

14.1如果实验室将检验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分包方并能满足相同的能力要求;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求委托方同意后方可分包。

14.2实验室应记录和保存调查分包方的能力及符合性的详细资料,并保存有关分包事项的登记册。外部协助和供给

15.1实验室在选择本准则未涉及的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品以支持其检验工作时,应选用能充分保证实验室检验质量的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15.2如外部支持服务或供应商无独立的质量保证,实验室应制定有关程序确保所购仪器设备、材料和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如有可能,实验室应确保所购仪器设备和消耗性材料在使用前按相应的检验所要求的标准规范进行检验、校准或检定(验证)。

15.3实验室应保存为检验提供所需的支持服务和供应品的所有供应商的记录。

16抱怨

16.1实验室应在质量文件或程序文件中,作出处理委托方或其他单位对实验室工作提出抱怨的规定。记录和保存所有抱怨及处理意见。

评审整改报告 篇5

于xxxx年x月xx日即召开了管理评审会议,对存在问题,认真查找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对基本符合项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整改,并与xxxx年x月xx日完成整改工作,现将整改结果及有关材料呈交评审组,敬请予以审查。

一、第一个基本符合项整改情况

(一)基本符合项内容:(条款xxxx)未提供技术负责人和授权签字人任命文件。

(二)原因分析:对条款理解不透彻,关键性技术岗位人员的任命未履行正式文件,只是在质量手册附件七以任命书形式任命。

(三)整改措施:依据准则要求,召开站长办公会议,审核技术负责人和授权签字人等关键性技术岗位人员任职资格,形成研究决定后,由办公室起草发文任命文件。

(四)整改完成情况:办公室已行文技术负责人和授权签字人任命文件,并抄报抄送相关部门。

(五)整改证明材料:见整改见证材料

二、第二个基本符合项整改情况

(一)基本符合项内容(条款xxxx):未提供服务和供应商评价记录,未提供省计量院的有效期证书附表,未提供分析试剂等药品的验收记录。

(二)原因分析:对《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理解不全面、执行不到位,导致对相关方资质等资料收集更新不全、评价有漏缺及药品试剂验收记录不全。

(三)整改措施:办公室组织认真学习《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对供服务和供应商认真评价并详细记录、完善药品试剂验收记录、对相关方的资质等资料收集情况认真核查以保证资料齐全。

(四)整改完成情况:办公室完善了供服务和供应商评价记录及药品试剂的验收记录,在省计量院网站下载了其资质证书附表相关内容。

(五)整改证明材料:见整改见证材料

三、第三个基本符合项整改情况

(一)基本符合项内容(条款xxxx):纯水测试记录表缺项。

(二)原因分析:对准则的规定理解不深,实施不够具体,记录表格缺少相关信息。

(三)整改措施:由综合技术室配合监测室负责对站所有检测记录表格进行清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关记录项目信息。

(四)整改完成情况:已经完善“纯水测试记录表”的内容,增加了级别及吸光度等项目。

(五)整改证明材料:见整改见证材料

四、第四个基本符合项整改情况

(一)基本符合项内容(条款xx):未提供xxxx年管理评审输入的汇报记录。

(二)原因分析:对管理评审输入内容的理解不全面,对管理评审理解不透彻。

(三)整改措施:技术负责人牵头负责,各科室配合,完善管理评审部门总结汇报记录,对后期管理评审要按要求输入完整内容。

(四)整改完成情况:各科室及相关人员已于xxxx年x月xx日上交了各自的质量工作总结报告。

(五)整改证明材料:见整改见证材料

五、第五个基本符合项整改情况

(一)基本符合项内容(条款xxxx):天平内无干燥剂。

(二)原因分析:仪器管理人员没有对仪器进行定期维护,监督员也没有及时监督。

(三)整改措施:规范强化质量监督员及仪器管理人员对仪器设备的定期维护督查,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四)整改完成情况:天平内已经放置了小包干燥剂。

(五)整改证明材料:见整改见证材料

计量认证监督评审整改报告 篇6

1 机构简介

宣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3个职能科室、9个专业技术科室。实验室是疾控中心发展的基石。中心各任领导均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发展, 不断从实验室改扩建、仪器设备添置、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参加国家或市级能力验证活动、提高检测能力等方面, 夯实实验室发展的基础, 最终在一些项目上彰显出特色。

1.1 流感国家级实验室

2004年, 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在全市区县率先应用细胞学培养技术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培养。2005年, 成为全市区县中唯一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依托此项技术, 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又先后开展肠道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分离培养, 并于2007年启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1.2 取得的成绩

2005年, 中心在市疾控中心年终考核活动中取得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2006年, 中心在北京市疾控系统技术练兵活动中, 基础理论知识荣获全市第二名, 专业知识荣获全市第二名, 现场技术实操荣获全市第一名, 实验室三次盲样考核均取得优异成绩;2007年, 中心在参加市疾控中心年终考核中取得全市优秀的好成绩。

2 组织机构简介

绘制中心的外部及内部组织机构框图。外部组织机构框图应明确表示组织的隶属关系、各种外部关系, 包括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在母体单位中的地位等;内部组织机构框图应真实反映机构的内部设置, 包括最高管理层的组成和分工、各管理部门和专业部门的设置、非常设机构的设置以及他们各自在实验室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1]。信息包括中心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内审员的数量、取证及任命情况, 各部门质量监督员的数量、任职条件及任命情况。

3 申请认证的技术能力领域及项目数

3.1 申请领域及项目

中心申请专业领域类别为卫生医药类中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食品卫生、辐射防护与监测、健康体检、职业卫生、医用材料、病毒、寄生虫共9个项目272个参数检测的能力。此次复查及扩项评审, 中心共保持239个参数检测的能力, 扩增33个参数检测的能力。

3.2 申请授权签字人

申请的授权签字人分为授权范围内环境、学校、职业、放射卫生现场检测43个参数, 消毒现场检测1个参数, 微生物检验86个参数, 理化检验142个参数。每个授权范围领域至少有2个授权签字人并注明新增授权签字人。

4 管理体系文件的转版工作

4.1 转版依据

依据2007年1月1日实施的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家认监委要求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实验室于2007年12月31日前完成转版工作。

4.2 颁布、实施

经中心主任批准, 转版推出的第三版质量手册、第二版程序文件、第二版作业指导书于2007年9月1日正式实施, 同年9~10月中心新版管理体系试运行。

4.3 转版结果

质量手册由原有的13要素扩增到19要素;程序文件由原有的28个扩增为41个, 转版后管理体系文件的规范性得到大幅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不断发展, 对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这次管理体系文件转版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中心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4.4 宣贯工作

宣贯内容包括《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相关法律、法规、中心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宣贯形式采取分层分级培训, 即中心级培训和科室自行培训, 操作人员, 执行人员和管理人员、质量监督员、内审员等重点人员相结合。由质量控制科组织中心所有人员参加新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宣贯并考核, 对重点人员进行特殊培训及考核;各科室实施科内培训, 内容包括新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对于管理体系文件修订部分的宣贯, 中心也实施了同样的培训。针对此次计量认证复查和扩项评审, 中心先后组织了3次开卷考试及1次闭卷考试, 以巩固并加深所有人员对新准则及管理体系相关知识的掌握。

4.5 体系文件修改、补充、完善新版管理体系试运行一段时间后, 中心组织了对新版管理体系文件的修改、补充、完善。

5 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并有效运行

中心自从1997年首次通过计量认证评审、建立管理体系以来, 一直依据计量认证的相关要求, 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审核、日常质量监督等活动, 不断修订、完善管理体系, 并通过有效管理使之持续运行,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或纠正措施, 限期整改并跟踪验证。中心不断从实验室用房、仪器设备、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能力验证、提高检测能力等方面, 大力推进实验室的发展。

5.1 实验室用房

2003年初, 在宣武区政府和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 中心主楼内部装修、改造, 重新进行实验室布局, 扩大实验室面积500平方米。微生物检验科实验用房由主楼的二层增加至三层并建成一个千级洁净室;理化检验科实验用房由南楼三层增加至四层。2006年7月, 依据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微生物检验科购置了6台生物安全柜, 重新改造实验台, 先后建成了7个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同年11月, 中心进行外装修, 理化检验科增加2间实验用房。目前, 中心用房总面积达3830平方米, 实验室用房占中心总面积的53%。

5.2 人才引进及培养

中心陆续引进4名高级职称技术人员, 使业务人员结构更趋合理。中心现有职工111人, 专业技术人员95人, 中高级职称占31.5%, 硕士生7名,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4%。中心高度重视人员培养, 2007年, 派出理化检验科全体人员参加宣武区组织部和科协联合举办的预防医学专业检验人员集体培养资助项目, 以提高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微生物检验科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先后有针对性地选派4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去市疾控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监测评价科也派出1名人员去市疾控放射卫生防护所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中心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的比率均达100%, 学习时间累计达到72学时的比率均达到98%以上。

5.3 仪器设备

中心近年争取资金约780万元, 先后为微生物检验科、理化检验科、监测评价科购买、配备大量新的仪器设备, 以满足检测/校准的需求。中心现有检测仪器设备276台, 总价值约1 530万元, 其中强检仪器207台, 均按要求及时外送规定的相关单位进行检定/校准。

5.4 能力验证活动

中心鼓励、支持检验科室参加各种级别与检测参数的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在末次取证期间中心先后参加过国家认监委、北京市卫生局职业资质、中国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市临检中心组织的理化检测领域、微生物检测领域的能力验证活动, 结果均合格, 其中艾滋病抗体初筛实验更是由于连续两年取得优秀而获得免考一年的奖励并成为全市10个满分的实验室之一。

5.5 不断提高检测能力

2003年11月, 中心有233个检测参数通过计量认证;2005年10月, 扩增7个检测参数通过计量认证;2007年3月, 扩增25个检测参数通过计量认证;2007年8月, 扩增17个检测参数通过计量认证。

5.6 外审活动

中心在末次取证以来, 多次顺利通过了市质监局及区质监局的外部评审活动。评审组一致认为, 中心检测活动基本符合计量认证的相关要求, 中心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并不断整改、完善。

5.7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中心在奥运会期间, 重点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将生物安全纳入管理体系, 重新调整了生物安全委员会,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各种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分级落实管理责任制, 制订《奥运期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生物恐怖防范工作实施方案》, 重新修订《实验室生物安全及生物恐怖事件应急预案》, 组织生物安全评估, 加强人员培训、考核, 规范管理各种实验活动, 积极开展自查及集中检查, 在市、区卫生局的生物安全督导检查中成绩优异。

6 扩项准备工作

为了备战“08奥运”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中心依托计量认证复评审进一步提升检测能力, 准备扩增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病毒等项目共33个检测参数。此项工作得到了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在领导的协调下, 质量控制科、微生物检验科、理化检验科、监测评价科、流行病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6.1 新项目审批

依据中心程序文件的要求, 各业务科室完成了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病毒等领域相关新项目的审批工作。

6.2 人员培训及持证上岗

依据中心程序文件的要求, 各科室对参加新项目的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对成绩合格人员核发扩增项目人员上岗证。

6.3 设备和标准物质

扩项涉及的强检仪器, 均依据中心程序文件的要求, 按期外送规定单位进行检定/校准。扩项涉及的标准物质, 均正确使用并标注状态。

6.4 结果质量控制

各科室质量监督员均针对扩增项目从人、机、环、法、料、溯、抽、样等环节进行有效质量监督活动;各科室均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控, 对质量控制的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及判断。

6.5 结果报告依据相关标准, 各科室分别对样品进行检测, 出具一份典型检测报告。

6.6 修订作业指导书

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各业务科室对作业指导书做相应的增补和修订, 编写扩增项目的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表格等, 并负责宣贯、考核工作。

6.7 评审前的内部审核

2008年6月对中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1次内审。内审覆盖管理体系全部要素和所有实验活动。内审显示, 中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良好, 符合要求, 对不完善之处进行改进, 以确保管理体系有效、持续运行。

6.8 评审前的管理评审

2008年1月对中心管理体系进行了一次管理评审。结果表明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基本能够满足检测工作需要。中心检测人员对管理体系文件明确并规范执行, 保证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对评审中各科室提出的建议, 加以改进, 并对其结果进行了验证。

7 经验

7.1 申请认证的技术能力领域

中心作为疾控系统成员, 首先要明确申请认证的专业领域类别为卫生医药类, 此类别下的检测项目有生物制品、药品、药材、医疗器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场所环境条件、基因遗传、卫生检疫、实验动物、食品卫生、食品包装、辐射防护与监测、血液制品、健康体检、职业卫生、医用材料、病毒、寄生虫, 将本单位申请认证的参数明确归类在上述检测项目中。

7.2 申请认证的项目数

项目数应与申请书一致, 因现场考核项目涉及每个领域的每类产品。对维持项目的每个参数, 以样品复测、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的方式进行考核的参数覆盖15%~30%并涉及所有仪器, 对新扩增项目的每个参数必考。

7.3 能力验证活动

着重向评审组介绍本单位自末次取证以来, 参加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 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的检测参数及成绩, 这部分项目经认可后将免于现场考核。针对新扩增的检测参数, 建议参加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活动, 此次本单位需扩增的生活饮用水项目中的若干检测参数, 就与北京市市疾控中心进行了实验室间的比对。

7.4 扩项准备

首先要在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申请前, 请各科室确定需要扩增的检测参数及依据的检测方法, 然后按照本单位具体程序的相关要求完成新项目的审批工作, 完成后各科室进行模拟实验, 出具典型报告。各科室还需完成的工作:人员培训;考核, 应包括笔试及实操两部分;核发上岗证, 每个检测参数至少有2名检测人员;质量控制应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 预先确定判断依据、监控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纠正出现的问题;修订作业指导书;各科室质量监督员从人、机、环、法、料、溯、样、抽等检测环节对扩项工作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检查应具体并详细记录。

7.5 管理评审

此次汇报材料中关于末次取证以来实验室改扩建、仪器设备添置等方面的资料, 以前在质量控制科并不掌握, 为此到档案室查阅了许多资料进行汇总。此次汇报材料的编制, 提示以后本单位管理评审资料的输入应增加实验室用房变化、仪器设备添置、人员结构变化等方面的资料, 也提示单位的管理记录应保存至少20年。

参考文献

试验室评审整改报告 篇7

江苏顺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

二〇一四年七月十二日

尊敬的评审组长:

您好:

2013年7月4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工程质量监督局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复核专家评审组,对江苏顺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的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进行复核,专家组对我中心试验室人员、试验检测设备及环境条件、管理情况、水平测试和工作业绩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了八项主要问题:

1、2009年以来人员流动很大,原申报人员只有一人在岗,其余人员均为新增加人员;

2、事业编制人员未见红头文件任命书,需要补充;

3、沥青混合料表观密度温度无控制装置、恒温水浴控温达不到要求;

4、水泥混凝土室面积偏小;

5、机构参加了外部比对试验,但是未对出现的可疑数据进行原因分析并改进;

6、样品标识卡信息不全;

7、人员培训内容不全、无考核记录;

8、标定证书未复核确认。

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中心试验室上下高度重视,试验室主任召集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试验检测部、综合办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内审员,成立了整改小组,对出现不合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措施。

经分析认为,出现8项主要问题的原因是:

1、没有重视人员流动性大对一个检测机构的弊端。

2、对上级关于换证复核指导文件精神理解有偏差,认为我公司未进行企业化改制,在公路管理站属于下属单位,直接由公路管理站管理,所以对在试验室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由公司出具认职文件就可以了。

3、由于恒温水浴是新购置仪器,虽然在购置后及时地对仪器进行了标定,但未对该仪器在不同季节条件下的控温稳定性进行确认,从而导致在夏季对试验温度要求较低的试验时控温达不到要求。

4、由于我中心试验室是在我公司旧房的基础上改造的,受原有条件限制,从而导至水泥混凝土室面积偏小。

5、虽然对比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但未及时形成文字。

6、平时虽然对样品的流转很重视,但样品标识卡上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不是很全面。

7、平时虽然能够做到及时地对人员进行外部及内部培训,但对培训考核仅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未进行笔试,对培训结果的确认仅以合格与否表示,未有详细的结果评价。

8、对仪器标定后的检定校准证书内容确认仅在标定证书上进行确认签字,未出具专用的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证书确认记录表。

针对以上情况,我中心试验室及时地采取以下措施:

1、全面认识到人员流动性大对一个检测机构的弊端,严格控制今后五年中的人员变更率。

2、对事业编制人员任命文件以江苏省建湖县公路管理站进行了发文。

3、针对恒温水浴控温达不到要求,及时和仪器生产单位取得了联系,并由仪器生产厂家技术人员来我试验室进行了检修,现已满足精度要求。

4、针对水泥混凝土室面积偏小的问题,现增加了一间水泥混凝土室,对部分仪器进行了分流,将水泥混凝土试验和砂浆试验分室进行。

5、对参加的外部比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并形成了详细的整改报告。

6、对样品标识卡进了重新设计,并在程序文件中进行确认。

7、及时对人员进行了新的培训,由技术负责人编制试卷对全体人员进行考试,并形成考核记录。

8、对所有标定证书由技术负责人进行了确认,出具了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证书确认记录表,对所发现的问题和标定单位进行了沟通和解决。

整改已完毕,以上整改措施我中心试验室自7月6日落实后,经整改小组在7月11号对不合格项进行了检查,已无不合格项。

针对本次试验检测机构等级复核评审中出现的八项问题,本中心试验室已整改完毕。现将有关记录附后,请复查。

江苏顺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

二〇一四年七月十二日 建湖县公路管理站对中心试验室事业编制人员任命文件

恒温水浴设定15.0℃度时,仪表测定示值为15.0℃,符合要求。

恒温水浴设定15.0℃度时,温度计示值为14.9℃,符合要求。

新增加的水泥混凝土室照片

比对试验整改报告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工程质量监督局于2013年9月组织了全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进行了比对试验,我中心试验室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了此次比对试验。根据(交质管〔2013〕36号)文件附件中公布的江苏省2013年比对试验结果,我中心试验室在此次比对试验中结果中有3项可疑,分别为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3天抗压强度,钢筋断后伸长率。情况出现后我中心试验室全体员工对此次比对试验的结果及其重视,立即召开会议,组织全体人员分析、查找问题原因,并制定出相关整改方案,同时以此为契机,掀起一股业务学习高潮,具体活动如下:

一、分析、查找原因

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3天抗压强度。

①人员操作不熟练,对水泥标准稠度试件未完全达到一次成型,对轻拍试件五次力度未掌握好。

②因原有标定过的量水器损坏,直接使用了未进行标定的量水器。

③在做试验前对水泥样品及试验用水在标准试验环境中放置时间过短,使得样品的温度有可能未达到要求。

④做水泥抗压强度试验时,对试验机的速率掌握得不好。

2、钢筋断后伸长率

①钢筋标点机打点后在试样上反映出来的每点间距不精准,误差较大。

②在打点机有误差的情况下,试验人员在试样上未用色笔对试样进行标距,在测量断后伸长率时直接测量打点机打出来的点进行计算。

③在测量断后伸长率时试样对接紧凑程度不够、断口的吻合程度不高,从而对试样断后测量影响很大。

二、整改措施

1、组织相关检测人员对规范规程进行进一步学习,并采用大量的水泥样品和钢筋样品对相关试验进行了多次的重复性试验,要求在试验中发现自身操作问题,并解决问题。

2、新购置了全自动抗折抗压试验机,解决了在做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时试验速率不好掌握的问题。

3、对玻璃量水器进了自校和标定。

4、加强试验检测仪器的管理工作,定期对试验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仪器的良好。

5、以后将高度重视比对试验,通过开展内部比对、外部比对、学习请教的方式,将操作水平好、业务专业知识过硬的检测人员放在重要岗位。

6、加强试验室管理,强化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通过比对试验,我们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只有不断努力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以提高我公司的检测水平。“细节决定命运”,对试验检测工作来说细节尤为重要。通过 本次认真彻底的整改,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试验是一项精密度很高的 工作,要有十分的细心和认真,只有每位检测人员都熟练把握试验中 的点滴细节,提高认识,增长技能,才能确保试验数据的真实、准确 和有效。确保为社会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以优质服务 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试验室管理势在必行,今后我中心试验室将继续加强培训力度,提高人员实际操作水平。提高试验检测能力,同时也将本次比对试验的经验教训融入到日常检测工作中,从自身出发,寻找差距,总结不足。积累经验,虚心学习,使我中心试验室的试验检测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江苏顺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

二〇一四年七月八日

培训考试示例

计量认证监督评审整改报告 篇8

xx分析检测实验室(盖章)cnas评审组xx组长: 2013 年7月25日~27日,以您为组长的的cnas评审组对本公司(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审。感谢评审组

专家为实验室管理体系和检测技术所作的中肯地评价,更感谢您及专家组在评审过程中对实验室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开具了7个不符合项报告。

针对本次现场审核所发现的问题,实验室管理层给予了高度重视,评审结束后,总经理专门主持召开了有关人员会议,布置有关整改工作。要求各部门对不符合项认真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计划和纠正措施,并明确了责任人和纠正的时间要求。

到目前,整改计划已基本完成,现将整改结果及见证材料报告如下,请专家组给予指正。谢谢!

xx分析检测实验室

(盖章)2015年8月30日

整改计划

一、整改要求:

1.有关责任部门要针对本部门的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并举一反三,防止类似的问题再发生。并将纠正措施实施的有效证据报告质量负责人; 2.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要逐一对不符合项纠正结果进行验证,确认各项纠正措施实施有效后,将证明材料汇总并上报给cnas评审组。

二、整改材料要求

医院二乙评审管理组整改报告 篇9

二乙评审管理组整改报告

市卫生局及管理评审组专家:根据《关于对二级乙等医院评审意见反馈函》文件精神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医疗安全。我院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逐步检查,逐步落实,以促进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及稳步提高,确保医院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现将评审反馈意见及整改措施报告如下:一.医院功能与服务 1.加强门急诊就诊登记,定期分析,做分析报告。完善门诊病人满意度调查,并做分析总结。2.加强传染病管理,检验科专人负责传染病检查结果的上报。1 二.科室设置及人力资源 1.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学习,使人员比例趋于合理。提请公司总部加强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招聘工作。加强儿科的医师配备。32.筹备并建立中西医结合科、皮肤科、小儿外科。让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在中西医结合科执业。3、23.加强营养科及保卫科的人员配备,督促学习,取得资质。3 三.医院管理 1.提高各委员会活动质量,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作好会议记录。22.细化多部门协调机制。13.加强门诊管理,制定门诊质控制度并落实,做好各项检查记录及例会记录,做好门诊医生排班。健全各类门急诊处方。24.执行院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1 四.信息、病案管理 1.加强病案的管理工作,利用病案管理系统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信息。22.改善病案库的存放条件。33.丰富图书资料,完善图书室。2 五.加强后勤保卫工作。六.将思想政治、医德医风工作细化,做到任务到人。1 七.加强医务人员“三基、三严”的培训。2

二乙评审管理组整改报告

市卫生局及管理评审组专家:根据《关于对二级乙等医院评审意见反馈函》文件精神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医疗安全。我院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逐步检查,逐步落实,以促进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及稳步提高,确保医院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现将评审反馈意见及整改措施报告如下:一.医院功能与服务 1.加强门急诊就诊登记,定期分析,做分析报告。

计量认证监督评审整改报告 篇10

GSP认证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报告

********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店于2014年 月 日接受了GSP认证检查组的现场检查。检查发现有一般缺陷3项需要整改。检查后,药店非常重视,组织了GSP认证缺陷项目整改小组,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工作,对每条缺陷进行了原因分析、风险评估,确定整改措施并明确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期限,逐条落实。经整改小组的检查,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了整改要求,完成了整改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一般缺陷1:12607药品质量信息收集不够全面

1.缺陷表述:药品质量信息收集不够全面,只有互联网收集的外部质量信息,缺少企业经营管理汇总等方面的内部质量信息。

2.原因分析:由于质量管理人员工作疏漏,没有对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汇总等其他渠道质量信息加以收集利用。

3.风险评估:该缺陷为偶然缺陷;缺陷会导致质量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增加企业质量管理的风险,风险评估为低等。

4.整改措施:由质量负责人****负责在10月18日前收集企业内部质量信息并予以利用,在以后工作中要求及时收集所有的质量信息并分析利用。

5.整改效果:经过整改,****收集了企业内部质量信息并予以分析和利用。并保证以后要及时收集内部和外部的质量信息。二、一般缺陷2:13201企业未能对相关人员开展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药品、冷藏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1.缺陷表述:企业未能对相关人员开展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药品、冷藏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培训。2.原因分析:由于培训人对GSP的要求理解不深不透,没有有效的开展专门管理要求药品、冷藏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3.风险评估:该缺陷为偶然缺陷;可能会导致企业不能有效的进行专门管理要求药品和冷藏药品的经营管理活动。缺陷风险评估为中等。

4.整改措施:由企业负责人******负责组织专门管理要求药品、冷藏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在11月19日前要求完成培训考核。

5.整改效果:经过整改,企业负责人****对药店员工进行了培训,全体员工考核合格。并保证以后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三、一般缺陷3:17201销售拆零药品的人员未经专门培训。1.缺陷表述:销售拆零药品的人员未经专门培训。

2.原因分析:由于培训人对GSP的要求理解不深不透,没有有效的开展拆零药品专门培训。

3.风险评估:该缺陷为偶然缺陷;缺陷会导致药品拆零人员不能正确的拆零销售药品。导致拆零药品质量风险。风险评估为低等。

4.整改措施:由企业负责人****负责组织拆零药品专门培训。培训在11月18日前要求完成。

5.整改效果:经过整改,企业负责人****对药店员工进行了培训,全体员工考核合格。

经过这次的GSP认证和整改,药店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了按法律法规和GSP要求进行药品经营活动的重要性。并表示以后要认真的按法律法规和GSP要求进行各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以上是我药店对GSP认证现场检查缺陷项目的整改情况,特此报告。

计量认证监督评审整改报告 篇11

二0一二年十一月一日

********************限 公 司

目 录

1.gmp认证检查缺陷整改报告......................................3 2.附件1........................................................8 3.附件2.......................................................10 4.附件3.......................................................15 5.附件4.......................................................17 6.附件5.......................................................22 7.附件6.......................................................25 8.附件7.......................................................36 9.附件8.......................................................41 10.附件9......................................................49 10.附件10.....................................................57 11.附件11.....................................................60 gmp认证检查缺陷整改报告 *****认证管理中心:

我公司于2012年10月23日至10月25日接受了gmp认证检查组对我公司片剂***************的现场检查。检查中未发现严重缺陷,存在主要缺陷1项、一般缺项9项。对检查中提出的问题和缺陷,公司领导十分重视,及时召开整改工作会议,研究布置了整改工作,并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gmp的要求认真整改落实。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1、公司现有储存区空间不足,部分仓储场所未纳入体系管理。第五十七条(主要缺陷)原因分析:由于今年对仓储面积规划不够周全以及近期化工物料到货较集中、数量大,个别化工物料暂存于科研所用库房,因是暂存所以疏忽了个别货位的码放,出现了不整齐的情况。但该库房有符合要求的通风照明及有相应的温湿度监测设施,并有温湿度监测记录,货位卡及物料台账等。

纠正与预防措施:

(1)将科研所用物料移至药研所库房进行管理,其他生产物料纳入gmp体系管理,按gmp要求进行了码放。(2)根据公司现有仓储面积情况,计划2013年新建库房面积800平米以满足储存要求。

2、通过查询文件和询问,质量风险评估、控制管理规程(smp-08-质保-017 版本1)未制定主动性开展风险管理以及对出现的质量事件风险评估应涉及的人员、采取措施是否有次生风险等规定。第十三条(一般缺陷)原因分析:由于风险管理为新版gmp新增内容,相关人员认识程度、知识水平有限,并且文件执行时间较短,缺少相关使用过程的经验积累,导致该版本文件内容不完善。纠正与预防措施:对《质量风险评估、控制管理规程》(文件编号:smp-08-质保-017)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主动性开展风险管理以及对出现的质量事件风险评估应涉及的人员、采取措施是否有次生风险等内容”。

3、未以文件形式明确个别岗位(如储运副总裁、销售副总裁)的职责。第十八条(一般缺陷)原因分析:上版gmp文件有《副总裁(财务、储运)岗位职责》(编号:smp-人字 [2009]-01501)、《副总裁(营销)岗位职责》(编号:smp-人字[2009]-01401),但没有按新版gmp文件管理规定对这两个副总裁职责更新,所以检查时没有查到相关的文件。纠正与预防措施:按要求对《副总裁(财务、储运)岗位职责》、《副总裁(营销)岗位职责》进行更新,更新后文件编号为(编号:smp-01-人员-109 版本:1)、(编号:smp-01-人员-110 版本:1)。

4、个别人员培训的针对性不足,如保洁员肖玉春(负责洁净服清洗等)2012年培训未涉及微生物有关知识。第二十七条(一般缺陷)

原因分析:固体制剂车间保洁员2011年参加了《卫生微生物学》知识的培训,但2012年9月28日进行统一培训时因故未能按时参加,后未及时进行补培训。

纠正与预防措施:按要求对保洁员肖玉春进行卫生和微生物知识的培训并进行了考核。

5、公司对厂区所处的环境缺少有效监测、对抗肿瘤药车间回风直排处理系统缺少评估。第三十九条(一般缺陷)

原因分析:(1)由于我公司厂区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东侧为废品收购站聚集区(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废品回收),南侧为木材加工厂,西侧是立时达制药有限公司,这三家企业建厂时间均在我公司建厂之后;根据目前厂区所处环境的现状,大气环境有可能受到污染,且污染源来自东侧的可能性较大,但是我公司生产车间均采用净化空调系统,其本身已具备空气净化的处理功能。

(2)抗肿瘤药的直排系统组成及风险分析:a、系统组成描述:抗肿瘤药的功能间排风方式均采用直排形式,整套系统分别由产尘间(称量室、粉碎室、整粒总混室、压片室)、车间南侧其它功能间(含制粒干燥室)、车间北侧其它功能间(含内包装室)三组独立的排风净化处理单元组成。b、排风净化处理系统的组成及参数:该三组排风净化处理系统是由初、中效两级过滤装置组成,其中初效滤材采用板式结构,材质选用玻璃纤维、无纺布(可冲洗)等,过滤精度达到g4等级;中效滤材采用袋式结构,材质采用复合无纺布、玻璃纤维及合成纤维等材料组成,过滤精度达到f7等级,初阻力120pa。

(3)内部环境交叉污染的分析:a、排风系统采用三套装置,产尘房间及南北侧功能间的直排系统均为独立单元,有效避免了交叉污染的风险。b、该车间只生产两个品种,且不同时生产,是独立阶段性生产方式,两个品种的活性成份均不过筛和粉碎,有效降低了交叉污染的风险。

(4)外部环境污染的分析:a、定期清洁并更换空气净化处理装置的滤材,在《空调净化系统管理规程》规定滤材的清洁周期为每月清洁或更换品种时清洁,更换周期一年。b、抗肿瘤药的排风粉尘含量前期在动态(生产)情况下已做过检测(2012年9月26日),其监测数值为(产尘间排风系统)0.22mg/m3、(车间南侧其它功能间排风系统)0.32 mg/m3、(车间北侧其它功能间排风系统)0.22 mg/m3,三组数值均低于北京市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501-2007的1.0 mg/m3的排放标准,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纠正与预防措施:(1)已联系专业的监测部门对厂区周边环境的大气,分时段进行监测,内容包括在生产区位置设置4处监测点,分两个时段监测包括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非甲烷总烃四项内容,目前监测工作已经展开;(以后每年企业将定期安排此项监测内容)(2)监测抗肿瘤药回风直排处理系统的静态(非生产状态)时的粉尘含量,定量分析空调处理系统的可靠性。

6、未按照文件要求制定生产设备的预防维修计划。第八十条(一般缺陷)

原因分析:依据公司内部的管理规程《设备管理规程》,动力部门负责制定检修计划,此计划目前每年都在实施,检修计划中涵盖部分设备的预防性维修计划,但未对所有生产设备明确的做出预防性维修计划

纠正与预防措施:动力设备车间已制定了公司主要设备的预防性维修计划,2013年1月之前完成所有生产设备的预防性维修计划。

7、公司缺少对自备水源供水系统的监测维护;未按照公司文件实施原水微生物污染的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第一百条、第一百零一条(一般缺陷)原因分析:(1)我公司自备水源设备的监测维护工作在管理文件中有所体现,但未明确具体的监测内容及维护周期。(2)由于公司每均对自备水源实施第三方检测,且检测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和《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因此未对原水微生物污染的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做出明确的规定。纠正与预防措施:修订《生活饮用水系统管理规程》(smp-03-设备-017 版本3)中维护项中的相关内容,建立《生活饮用水系统巡检记录》。(srp-03-设备-064)。(2)针对原水微生物污染的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问题,已制定《生活饮用水微生物警戒限度与纠偏限度验证方案》(编号:stp-05-验证-090 版本:2),我们将在一年的周期内监测水质的微生物情况,并根据验证结果做出趋势分析,最终确定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

8、物料和产品的检验管理规程(smp-08-质控-001 版本1)取样管理方面未涉及需要再次检验的管理以及检验过程中样品储存条件。第二百二十二条(一般缺陷)

原因分析:在制定该文件时没有意识到再次检验的管理以及检验过程中样品储存条件的要求;实施过程中样品再次检验仅重复了正常检验的步骤,又因检验样品储存时间短,且未遇到特殊的储存环境要求的样品,故仅都在一般条件下遮光密封储存,所以疏忽了这方面的管理。

纠正与预防措施:根据gmp检查结果,进行整改,修订了《物料和产品的检验管理规程》(编号:smp-08-质控-001)增加检品贮存条件的规定,增加检验结果超标、超趋势、异常数据需再次检验时的规定,并增加《实验室调查再次检验样品领用记录》。

9、物料碳酸钙出现了两次检验不合格(含量测定项)情形,未依据文件及时开展质量调查和供应商审计评估。第二百六十四条(一般缺陷)

原因分析:(1)机械的理解新版gmp条款,原《物料供应商管理规程》规定:物料如出现质量问题或厂家生产工艺条件、工艺、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等可能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发生重大改变时,再次进货使用前需进行现场审计。没有在符合法规情况下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物料供应商管理规程”。(2)另外由于两批碳酸钙是同时到货检验,均出现不合格现象,质量控制部进行了oos调查,确定属于产品缺陷。与供应商沟通一起查找问题,耽搁了一段时间,故未按文件规定及时完成质量调查报告和供应商审计评估。

纠正与预防措施:完成两批不合格碳酸钙的质量调查和供应商风险评估报;同时对 《物料供应商管理规程》(编号:smp-08-质保-001)进行修订,使该文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更有利于操作。具体修订内容:

(1)需现场审计的供应商修订为“a类及b类中辅料的生产条件、工艺、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发生重大改变时,进行针对性的现场审计。”

(2)供应商回顾分析中增加“对于a类及b类中辅料出现质量问题时,需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对产品的质量有无影响而决定是否需要增加针对性的现场审计。”

10、供应商质量档案尚未纳入产品稳定性考察报告、定期回顾分析报告。第二百六十五条(一般缺陷)

原因分析: 在按照新版gmp起草《物料供应商管理规程》之前,与供应商探讨过产品稳定性考察和定期质量回顾分析工作,大部分供应商表示未开展此项工作,故在《物料供应商管理规程》文件起草时,未将产品稳定性考察报告、定期质量回顾分析报告纳入档案要求

纠正与预防措施:修订《物料供应商管理规程》(编号:smp-08-质保-001),使文件完善,具体修订内容

上一篇: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下一篇:祝50岁生日快乐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