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

2024-10-21

时政热点:“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通用7篇)

时政热点:“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 篇1

时政热点:“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

作者:罗铭

伴随城市化率逐步提高,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社会矛盾突出、生活品质下降等“城市病”开始凸显。为解决这些问题,城市研究领域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城市更新”概念,其重点在于通过对城市资源的调整、整合和更新,提供创新制度并引入金融支持,使城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实现城市的永续利用。

城市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它让一座城市始终拥有可以聆听的故事,可以感知的温度,可以安放的生活。

没有割断与当前和未来的联系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美国人似乎从来不属于城市;而尽管从文化和环境的角度抨击城市,却从未能阻挡美国人离开乡村和小城镇,融入大都市的脚步。因为城市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心和发动机。因为城市始终是创新中心和决策中心,并激发人类的想象力,是当代这个愈发全球化的社会里体现国家意志之所在。

自1961年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出版以来,随着该书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世界也越来越关注美国在城市更新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新近出版的《美国城市史百科全书》,为这种关注提供了新的研读文本。

这本书的词条,既包括美国的大城市,也包括大城市的建设者;既包括争夺城市空间、形象认同和生存空间的不同群体,也包括城市建筑、开放空间和文化活动所展示出的不同意象。

从纵向看,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主要涵盖了过去150年的美国城市史。之所以选择这一时间段,是因为这一时期集中反映了美国城市的发展变化——正是在这一个半世纪中,美国从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并进而向后工业时代过渡,美国城市也因之不断调整。

焦点主要集中在20世纪,因为在这个时期,美国发生了最剧烈的变化,从更多的农村转移到主要的城市定居。这对当下正在经历快速转型的中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许多曾经出现在美国的问题,如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公共服务缺口的弥补、城市环境的恶化等,也成为当代中国城市面临的巨大挑战。本书对美国城市史的介绍和研究,无疑为我国走向城市国家、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从横向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涉及许多方面,跨越多个学科。300多名撰稿人来自美国各地的大学,以及公司和政府机构,跨越包括建筑、规划、社会学、环境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他们从各自的研究兴趣出发,对城市的某个侧面展开研究。尽管研究领域各异,但撰稿人都将自己的研究对象放入城市进程中,在城市为何增长和城市如何增长的大框架下开展探索。

尽管这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百科全书,但同时也没有割断与当前和未来的联系。它在整合既有学术成果的同时,也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词条既包括传统的学术课题,也包括新兴的研究热点。城市间竞争、公共服务的起源以及城市内部的社会流动这些曾经的热点话题均在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新兴课题同样如此。对于城市历史的研究,离不开对于当今世界的理解,因此女性城市经验、城市中与性别相关的制度和规则等话题,以及垃圾处理、疾病防治等城市环境问题,也出现在书中。

尽管有其他作品与这本书内容相似,但通过对城市历史学科的总结,这部百科全书似乎找到了一个独特的领域。

可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更新后的伦敦仍是伦敦

在一个充满梦想的大时代,城市无疑是诞生奇迹之所。而散布于城市中的城中村,在看似黯淡的表象之下,也蕴藏着城市的活力,只是需要智慧的治理和合适的更新。好的城市更新项目就像一朵朵从城市中开出的希望之花,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城市更新的参与者,不论是政府监管机构、投资商,还是经营者,都可以从中受益,城市也可以通过有序的更新和改造提高自身的活力。

秦虹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迄今,一直从事住房与房地产理论和政策研究,主持和参与百余项国家部委及地方科研课题。他与高和资本执行合伙人苏鑫合著的《城市更新》,从规律、经验和制度三个维度,回溯了城市更新的历史,考察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其独特之处在于有机结合了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商业模式的探索。

书写的起源是2017年9月,两位作者作为城市更新课题组成员,赴英国伦敦考察调研,看到了一个具有2000年历史的伦敦在城市更新下正焕发着新的活力。伦敦市在18世纪初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1939年的伦敦市人口达到了800万,之后的30年间下降到了660万。但过去的10年,是伦敦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2015年伦敦市人口再次超越800万,达到了860万,创历史最高纪录。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国际移民的增加。伦敦市长预计,到2050年,伦敦市人口将达到1100万。古老如伦敦,如何消化巨量的人口,而依然保持迷人魅力?这是值得人们探究的。

当然,课题研究始于伦敦,但不止于伦敦,其他研究对象还有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的城市,中国台湾也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样本。

这本书记录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成果之一:文脉不断,伦敦才依然是伦敦。

世界各国各地区城镇化过程的开始时间、发展速度和已达到的水平存在着悬殊差距,但世界城镇化过程并非没有一般规律可循。从发展阶段看,城镇化大体经历了“城市化—大城市郊区化—城市更新”的发展过程,但这三个阶段之间并非存在完全清晰的划分界线,城市化、郊区化、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的某一时段可能同时进行。从发达国家的

发展历程看,城市更新呈现如下规律:由拆除重建式的更新到综合改造更新,再到小规模、分阶段的循序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由政府主导到市场导向,再到多方参与的城市更新;由物质环境更新到注重社会效益的更新,再到多目标导向的城市更新。

再以伦敦为例。泰晤士河北岸是伦敦发展充分成熟的地区,25个左右的塔吊,基本都是区域的更新项目建设。比如在一个酿酒厂原址上改造成的建筑事务所,由旧厂房改造而来的新设计公司。千年城市要焕发活力,唯有持续不断地更新,但变化可以是翻天覆地的,城市的文脉却不能变,这是更新之后的伦敦仍是伦敦的关键所在。

成果之二:成功的更新总是特别注重城市遗产的价值。

在英国人的价值观里,建筑、音乐和文学是同等重要的艺术载体。英国的古典建筑往往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从城堡到教堂,从酒店到住房,从办公楼到公共建筑,英国建筑因为其风格独特、保存完好而成为人们生活和记忆中美好的一部分。而在这些传统建筑之间,混杂着许多新式建筑,或独立成楼,或混成一体,新旧建筑之间,古老的美与现代的美相映成趣,绝大多数是协调完美的,虽然少数也不尽然。这种新旧结合的表现形式实际是城市更新要彰显城市遗产价值理念的表达。旧有建筑是城市的基因,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只有充分“尊重”它们,才有成功的“更新”。

成果之三:城市更新要平衡政府、投资人、民众三者的需求。

政府是城市更新的规划决定者,投资人是主要实施者,民众是最重要的受益者,成功的城市更新要形成三者共同参与的机制。如政府要制定因时制宜的法律法规,实施灵活的弹性规划管理,利用财政资金提供多元支持,构建多主体合作的体制机制,执行多种政策优惠的新区制度,采用独特的城市更新管理框架等。除此之外,伦敦的管理理念还有其特别之处。例如,用视角走廊管理建筑高度,而不是遵循僵硬的建筑规范;用少建停车场和收取拥堵费的办法解决市中心的交通拥堵,而不是拆房拓宽马路、破坏城市原貌;采取灵活积极的政策支持城市更新,充分发挥社会捐助、公益基金的作用,而不是政府包办;决策采取政府、社区、投资者相互协调平衡的办法,而不是由一方的利益决定,虽然损失了效率,但可以获得共识和共赢。

成果之四:城市更新彰显设计的力量。

城市更新一定会对城市的原貌有所改变,这些改变涉及形状、颜色、功能等,这些改变是否成功,要看设计的功力,通过设计来表达城市更新投资者的理念和愿景,再用新的材料和方式予以实现。所以成功的城市更新无处不显示艺术、创新、创意的贡献。在伦敦,处处可以看到城市更新中体现创意的设计。如河边的座椅一改单调款式,而被设计成彩色波浪形的、扬帆的帆船形的、弯曲手臂形的,与河的流动和游人的向往相互映衬;住宅被设计成全玻璃透明的,在现代建筑材料的装饰下增加了街道的美感;废弃的塑

料瓶做成艺术品对外展示,处处提醒人们节能环保的理念;公共建筑的屋顶都是设计成可以观光的,体现城市是属于每一个居民的价值观;路口的建筑多是流线形状的,广告设计几乎是与建筑融为一体而难以分开的,绿色景观如同是自然天成的。在伦敦,专门设有创意产业局,创意产业为伦敦提供了50万个工作岗位,所创造的财富仅次于金融服务行业。没有创新、创意,不会有成功的城市更新。

中国的城市更新也已进入有机更新的新阶段。从传统的物质层面、拆旧建新式的城市更新,发展到承载新内容、重视新传承、满足新需求、采用新方式的反映新时代要求的城市有机更新。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我国城镇化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变到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这本《城市更新》是有价值的。“美丽东京”的含义在于每一处的“规整”

那么,城市究竟更新成什么样子才是好的?在很多人心目中,东京是理想城市的模样。三岛由纪夫钟爱的东京艺术酒吧,白洲正子刮目相看的古董店,令谷川俊太郎流连忘返的美术馆,仿佛从明治时代穿越过来的匠人店„„东京每块细小的方寸中都蕴藏着美感,却不过分强调。

不同于其他旅行指南,《d设计之旅:东京》以“旅行”为切入点,深入采访当地的匠人、音乐家、摄影师、艺术家、独立店主、资深生活家,捕捉当地人文、建筑、美食、民艺等易被忽视的设计细节,展现日本47地独特的美好生活方式。书中所选的每一处,无论是咖啡馆、町宿、料理店,都是当地人花了很长时间去创造出来、蕴含独特个性和风格的东西,也是会一直存在流传下去的东西。

作者长冈贤明,是“长效设计”(Long-lifedesign)的提倡者,倡导从“旧物”里提炼出“新美感”,他认为长时间可以保存的物件,是带有情感色彩的东西,而不是带有时代肤浅烙印的一瞬间。

但东京是一座“美丽城市”的含义,还不仅仅在于设计出来的魅力与历史的遗迹,还有东京每一处“规整”所叠加累积出来的整体印象。比如,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分界线高低有别,马路上的白线画得平直整齐,这些都是放眼望去对这个城市的直观感受。电动扶梯的台阶缝隙里没有垃圾、干干净净,扶手上也毫无污迹、一尘不染,这些都是游人在亲身接触时能够体会到的细节。就连东京的玻璃建筑的表墙所映出的景色,都不会因为不平整而出现歪斜。东京站、丸之内一带的规整程度,恐怕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找不出能与之匹敌的地方了。

东京没有美到可以做成明信片的风景,但东京的美好似光洁水润的肌肤,来自于对“细胞”的保养。日本人使用土木工程与建筑技术对建造与维护城市的精度追求,与精密机械技术中对精度的追求如出一辙。打磨好每一个细节,再经年累月地保持整洁和细心呵护,无数这样的心血凝聚在一起,就成了东京这座城市。

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或许是一件普通的事,在世界看来却极不平凡。或许,这才是城市更新最终与每个人的关联处。(罗铭)

时政热点:“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 篇2

一、城市内生繁荣的驱动

城市从生长期至成熟期,由外拓式开发逐步过渡到内部更新开发。从空间范畴上看,城市不可能无边界地扩展下去,要满足城市里居住生活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以及实现宜居城市和持续发展的城市目标,只有靠在现有空间内进行有效更新。

法国马赫拉瓦莱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维·曼金(David Mangin)认为,要在城市上建造城市,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优化现有土地资源以及建筑物的使用效率。他指出,城市中已有不少项目,但它们的功能是单一的,所以可以在这些项目之间新增一些小规模的新项目,在原有项目间创造联系,而不是新造封闭式的大型项目,这便是城市内生繁荣的驱动力。

二、“土地指标”倒逼商机涌现

在2014年初,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就明确提出“要逐步减少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守住耕地红线”。城市新城区建设中,“新增土地指标”与“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指标的多重约束更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利刃。如此多的土地政策重压下,逼迫城市扩张已接近完成的深圳、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未来的发展更多要依靠自身更新来达到城市内生繁荣。

三、“城市边界”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2014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要求北京、上海、广州等14个大城市划定边界。其实从2006年开始,深圳、上海、北京等就陆续出台了相关的城市发展政策,例如深圳最早开始的“城市更新”、上海的“退二进三”、北京的“动态维护”以及西安高新区的“退二进三”都是通过城市自身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来解决“土地指标”与“城市边界”带来的发展问题,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四、各具特色的城市更新实践

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中都有关于规划调整的规定。如:英国规划许可制度赋予规划管理者在开发项目许可过程中可以对地方规划进行调整的权利;美国区划规定了区划修订和变更的法律程序以及开发权转移、容积率奖励和特殊地区增加土地用途兼容性等具体的规划调整管理手段。在我国,很多城市也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着城市更新实践。

1.深圳“城市更新”

2009年10月份,深圳市正式颁布《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12年1月底正式颁布实施《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对城市建筑区内原有建筑物根据城市规划和规定程序进行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或是拆除重建。城市更新过程中,在对旧建筑物拆除后的土地使用权问题上,尽管在上述《办法》中没有直言“协议出让”,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土地使用权的处置问题即为更新主体在补交地价款后可以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获得。这样,既保证了更新主体的企业利益,更是对更新土地上的原有建筑物、人、构筑物的既得利益做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以土地“市场化”的方式确保社会、政府、企业等多方携手共同发展,进而确保深圳的城市经济循环发展。

2.上海“退二进三”

上海作为土地资源约束最为突出的特大城市之一,在土地管理中已明确了对新增建设用地实行“稳中有降,逐年递减”,要实现总规模“零增长”的城市发展方式。在“退二进三”的大政策背景下,二产迁出后腾退的工业用地房产商50%用于开发经营,50%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而政府部门拿到此类地块,大部分将用于公租房建设,小量用于就近动迁安置房建设。2014年初,上海浦东新区在自贸区内实行创新工业用地出让方式和新增工业用地弹性年限出让以促进产业转型的土地管理制度,探索工业、商业、办公等综合用地的土地利用政策,完善存量土地循环利用机制,积极推动浦东新区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实施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探索创新。

3.北京“控规动态维护”

近年来,北京城市经济快速上升,城市建设速度持续加快,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发展期,为了应对在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土地问题,北京市于2007年初决定建立以1999年版《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法定依据,以2006版《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参考指标,按照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对中心城地区实施规划管理的工作机制,即所称的中心城控规动态维护机制。在“控规动態维护”中将中心城控规按照片区和街区两个层面进行规划编制,逐级分解落实总体规划中规划总量和各级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安全设施配置等,分层级明确了规划实施管理的控制重点和要求。

4.西安“退二进三”

2006年8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西安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以及《西安市二环内及二环沿线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实施办法》等7个配套文件,开始实施二环内及二环沿线工业企业往三环搬迁改造的计划,将央企、省市国企及军工企业分别搬入相应工业园区。据西安国土资源局统计,“退二进三”政策实施以来,近些年全市有896家企业通过搬迁改造,新增建筑面积485.89万平方米,节约土地约5830亩,且其中大部分来自原本工业聚集的高新区。

五、把握城市更新投资先机

1.开发模式更新

较传统的开发模式而言,“城市更新”在土地获取方式上由买地变为合作共管,在实操中减少先期投入资金,降低财务费用。在投资风险的控制上,更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毛利率、操作模式、调整规划指标、时间成本、实操团队的综合素质、产品能力、外部资金管理能力等众多因素。

2.产品定位能力

跟传统开发相比,“城市更新”更该在产品定位策划中从市场、客户的角度出发,摒弃制造营销噱头的思维。将客户体验放置首位,换位思考以“衣食父母”的实际需求为产品定位的出发点。“城市更新”中的产品也更多的要从城市的需求来寻求定位,在设计中将城市功能、项目定位、产品创新、土地利用最大化、可控可计量的低碳建筑等内容加以完备。

3.行业整合能力

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单一产业已经很难满足市场和客户的真正需求,行业价值链的导入更是衡量实操人整合能力的标准,更是更新后项目附加价值的体现。例如万科,在企业转型过程中,逐步导入跟房地产有关的下游行业,与某产业公司合作发展“社区学校”,为社区家庭解决了孩子放学后家长无暇顾及的后顾之忧,也为孩子学习、交流、兴趣爱好发掘、个性释放提供了空间与环境;“托老所”为社区的空巢老人提供悉心的照料、休闲交流空间、娱乐设施、康复护理等,让子女可以更好的完成事业。

4.协调沟通能力

“城市更新”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土地、规划等各种手续的报批,很多时候仅仅了解审批手续的运作环节是不够的,更要游刃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因为“城市更新”所针对项目的特殊性,要真正了解项目的前世今生就要知道哪些问题要找哪些部门解决,找谁解决,通过与办事人员的详细沟通来做到不走或少走回头路,毕竟时间成本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实操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往往关系到项目的实际进度,不容小觑。

时政热点:“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 篇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改革开放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通过大力培养接续产业、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转型,使一些“煤都”“油城”成功摆脱对资源的严重依赖,重新获得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做“春蚕”还是“蝌蚪”?资源型城市的命运抉择

因资源而兴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资源枯竭而亡。专家们形象地将人类历史上资源型城市的命运总结为“春蚕型”和“蝌蚪型”。

“春蚕型”城市就像春蚕作茧、丝尽而亡,整体搬迁。例如美国西部有许多曾经红火一时的“鬼城”,就是资源被开采完之后被遗弃的矿区。“蝌蚪型”城市则像蝌蚪跳上岸,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蜕变成“青蛙”,即使资源枯竭,城市也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共生活着约1.54亿人,超过我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立足国情,如此庞大的城市人群绝不可能因为资源枯竭而整体搬迁。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十八大代表、湖北省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认为,这一论述,对于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8年,黄石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而在近代史上,100多年前,张之洞在黄石兴办民族工业,一批钢铁、水泥、煤炭企业随之诞生;共和国成长的流金岁月里,这个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工业创造了无数辉煌。

王建鸣说,黄石这座城市因矿而立、因矿而兴,资源不可再生,城市的发展仅仅依靠资源不能长久。转型当中最大的困难是理念上的转型。资源可以枯竭,但是精神资源不能枯竭,应该通过我们的智慧来汇集市场的资源,来发展一个城市,来实现转型。

铜川曾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典型的“先矿后市”发展模式,使资源濒临枯竭、产业发展受限、历史遗留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铜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2009年,铜川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转型试点城市。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铜川着力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面转型,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铜川市目前已跃入近10年来全国294个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城市之列。

“早转型,早主动”。这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共同经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一般分为开发期、增产期、稳定期和萎缩期四个阶段。稳定期是实施经济转型的最佳阶段,在这一时期主动转型,可以比较平稳地、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一柱擎天”到“多业并举”,资源型城市力克“荷兰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丰富的天然气催生了荷兰的繁荣,但“一柱擎天”的天然气却打击了该国其他产业正常发展,当天然气开采殆尽时,荷兰陷入经济衰退困局。从此,国际经济界就将过度依赖资源导致短期繁荣的后遗症,通称为“荷兰病”。我国118个资源型城市都不同程度面临着“荷兰病”的威胁。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摆脱对资源的依赖,首要矛盾是解决结构性问题。

“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从2008年起,老工业基地徐州用三年时间打造出装备制造、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旅游四大千亿元主导产业,物联网、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这是江苏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现象。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50亿元,增幅居江苏首位。

资源型城市,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现有的人才、技术、产品、市场为发展接续产业和“吃精资源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国家资源型城市改革试点,近年大庆产业结构打破“一油独大”的格局,大力推动石化工业、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务业发展,2011年,采油经济比例首次被超越。令人瞩目的是,大庆石油勘探开发、工程设计等服务外包业务,市场遍及中亚、美洲等20多个国家。

“经济转型靠什么?靠思想解放。”十八大代表、黑龙江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一语中的。“跳出大庆看大庆、分析对比看大庆、站在高处看大庆”,大庆在更高的发展层级上设计未来。

资源型城市的结构优化,重在因地制宜,统筹比较优势和优势资源,选择合适自己的路径,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黄石在产业发展路径上,以高科技引领,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实现了由资源产业“一业独大”向优势产业“多业并举”转变。目前,全市有4家企业产值过百亿元,引进7家世界500强企业,1家企业产销量居全球前3位。黄石先后被评为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面转型资源型城市焕发勃勃生机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型城市实现华丽转身,需要生态、文化、社会、机制的全方位转型。

陕西铜川因煤炭、石灰石等储量丰富而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也曾因严重的大气污染而被人称作“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近年来,铜川用环保“倒逼”结构调整升级,消化历史包袱,让城市转型“轻装上阵”。截至目前,铜川已先后关闭拆除一大批高耗能污染企业,同时森林覆盖率达到44.8%,2011年有328天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

生态转型回答了经济发展“为了什么”,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则是解决发展“依靠什么”的问题,为资源型城市长远发展鼓足后劲。

黄石是全国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示范区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矿业文化历史,通过城市文化体系建设,黄石正在打造历史古迹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王建鸣说,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巨大。近年政府通过打造文化公益性设施平台,提升人的素质,让群众百姓广泛参与城市建设。黄石的文化转型,对产业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生态美、文化兴,更要社会稳,实现激情与活力竞相迸发、安定与有序紧密结合、公平与正义充分彰显。

鼎盛时期的铜川矿务局,职工和家属曾达到30万人之多。然而随着市场变化,企业破产、职工下岗„„谁来为这些长年居住在老旧棚户区的早期城市建设者埋单?从2003年开始,铜川启动沉陷区、滑塌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房261万平方米,12万人喜迁新居,占到当地总人口的1/7。2011年,铜川在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评比中位列第一。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勘查开发、资源税费改革等多个领域。破解难题最重要的是制度保障。

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主任赵亚军认为,从长远看,关键是真正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形成系统的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体系。目前看,较为迫切的是调整考核标准,提高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发展指标的考核权重;深化资源税制改革;设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

时政热点:“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 篇4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35周年本报讯 经中央党校校委批准,由中央党校报刊社主办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 35周年座谈会”于2013年5月10日在中央党校举行。中央党校副校长李书磊出席会议并讲话。出席会议并发言的有: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时任胡耀邦同志秘书陈维仁,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邢贲思,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副教育长、时任《理论动态》组组长王聚武,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原主任、时任《理论动态》组成员沈宝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树军以及原《理论动态》组成员于吉楠、刘鹏。

1978年5月10日,在胡耀邦同志的直接指导下,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此后,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支持下,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对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对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场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对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与会同志在发言中指出,党的思想路线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研究与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时政热点:“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 篇5

梦想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事政治模拟题、时事政治政策解读、大事记以及时事政治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9月11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祝贺。习主席在贺信中强调,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中国将坚定不移履行公约义务,按照本次缔约方大会确定的目标,一如既往加强同各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多次强调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2015年8月,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今年5月26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7月29日,习主席向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希望各位代表集思广益,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改善作出积极贡献。这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携手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指明了方向。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与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推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既体现了中国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又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作为受荒漠化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过去5年,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荒漠化沙化呈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态势,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尤其是综合运用“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库布其治沙,成功探索出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可,被认为是“为世界树立了典范”,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制度机制,就一定能兑现我们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和目标,把荒漠荒山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要弘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坚定信心,面向未来,制定广泛合作、目标明确的公约新战略框架,共

同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让荒漠造福人类。”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的这一倡导,为我们勾勒了指导理念和行动方向。一方面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观念,全面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对破坏沙区植被和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零容忍”;另一方面要坚持科学治理,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循序推进。同时,还要看到,防治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态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坚持改革创新,在尊重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将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要积极探索建立沙化土地资产产权制度,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

防治荒漠化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作为分享全球荒漠化防治实践的重要平台,此次大会以“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为主题,共议公约新战略框架,必将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中方作为东道主,不仅积极推动高级别会议成果《鄂尔多斯宣言》的协商,举办了防沙治沙与精准扶贫、防治荒漠化民间组织在行动等重要边会,还正式启动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推动各方加强沟通协商,共享经验技术,有效遏制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趋势。正如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高度评价:“‘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有利于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把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技术和绿色投资带到沿线国家,促进相关国家在经济等方面深入交流。”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金,两个技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水平。

时政热点:“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 篇6

学生到食堂打饭,最怕的就是舀菜阿姨手抖。近日,为打消同学们的顾虑、吸引学生就餐,贵州大学明德学院食堂特意挂出了“阿姨打饭手抖的毛病已经治好了”“外卖可以吃一辈子,食堂就这几年”“在食堂,菜有菜味,汤有汤味,人有人情味”等标语。看到这些标语后,同学们笑岔了气,纷纷说:除了标语搞笑、接“地气”外,现在到食堂吃饭还真管饱了,必须给食堂阿姨们手动打Call。(3月14日《贵州都市报》)学校食堂理应是学生大快朵颐的地方,也应该饱含浓浓人情味的地方。然而,很多大学的食堂在承包给个人之后,其管理者只顾赚钱,不讲情怀,不讲信誉,没有人情味——食材品质欠佳,饭菜的分量不足,就连宣传标语也生硬冷漠,无法切实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不少大学生对学校食堂的回忆并不美好,不是饭菜的口味不好,就是饭菜的分量不足,价格偏高,甚至偶尔还能吃出杂物。总之,与心中所期望的物美价廉相去甚远。按理说,当大学食堂不能满足学生的期待和需求时,他们就该反思自己,改进方法,比如在食材选择上拼质量,在烹饪制作中拼技术,在提供服务时讲温情等等,赢得学生的口碑和信赖。然而,很多大学食堂的经营者并非如此,而是怂恿大学管理者,采取封闭式管理的措施,或者围追堵截外卖,想以此留住学生,这当然会南辕北辙。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食堂非常明智。当经营者获悉学生对食堂的饭菜不满意时,他们改掉缺点,丰富菜品,增加分量,改善饭菜的质量,让学生既吃饱又吃好。硬件是饭菜,软件是服务,改善硬件是王道,但提升软件也不可小觑。贵大明德学院食堂的经营者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打菜阿姨和蔼可亲笑容满面,服务质量与饭菜质量一起攀升,当然能打动学生。

菜有菜味,汤有汤味,人有人情味,食堂实行新规之后,硬件、软件都有明显提升。学校食堂应当成为大学生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食堂经营者就打出“外卖可以吃一辈子,食堂就这几年”的标语,这句亲切的标语既有人情味,也颇有感染力,能击中大学生们心中柔软的情怀,学生们纷纷为食堂点赞,为打饭的阿姨手动打Call,也在情理之中。

饭菜质量是赢得学生信赖的第一要素,这毋庸置疑。不过,大学食堂的人情味也不可或缺。贵大明德学院食堂在改善质量提升服务的同时,不忘宣传标语的情感表达,这真是值得同行学习的细节。

时政热点:“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 篇7

2018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古诗文背诵,是负

担,还是捷径?

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转发注明出处

上一篇:精简文件简报自查情况汇报例文下一篇:会计应届本科毕业生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