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课外活动计划

2024-05-14

一年级数学课外活动计划(共16篇)

一年级数学课外活动计划 篇1

一年级数学课外活动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有3人,男生2人,女生1人。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好的动手、动口能力,但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意识,思考过程欠条理性,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意识不强,自主学习意识不够。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解决问题树立自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以问题解决、思维训练为核心,使学生掌握多种思维方式,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深化教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理解程度,提高学习意识。

三、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低年级同学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运算的速度、准确率,本学期决定从数字、图形、计算和数学应用四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辅导。四方面相互贯通为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提质措施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每节课都要有联系生活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有多样化的教具和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趣味数学课充满期待。

2.丰富课堂练习内容,使孩子们体会到学习趣味数学的用途,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运用数学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课外活动计划 篇2

我国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体系就课程评价而言, 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的作用和评价的社会选拔功能, 但对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重视不够, 评价方式和技术比较单调。改革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十余年, 但“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阴影依然笼罩我国基础教育。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面对一个老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究竟是选拔, 还是发展?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首先是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 然后让他们接受社会的选拔、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这意味着课程评价观的根本转型:由竞争本位的、分等排列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建构发展性、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重要目标。那么究竟怎样的教育课程评价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呢? 综合活动测试就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评价尝试, 旨在现实环境或模拟现实环境中, 学生运用多元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 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综合活动测试”是指在一年级数学学科开展以数学研究性活动作为评价依据的阶段性评价。

1.评价基本流程

(1) 教师开发教材资源而设定研究问题。

(2) 学生组建研究小组 (一般是2—4人小组) 。

(3) 组内制订活动方案 (由于学生年龄局限 , 活动方案以口头为主, 配合书面提纲形式) 。

(4) 实施活动方案。

(5) 汇报与交流。

(6) 教师观测全过程, 实施过程性评价和成效性评价。

2.评价原则

(1) 随时监控的原则。本原则是与纸笔测试评价有本质上的不同。研究性活动开始后, 学生的许多表现不仅不是尽善尽美的, 反而可能会出现大方向的偏差。老师不仅是一个评价者, 更是一个参与者, 对活动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基本过程。对有问题的方案, 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寻求合适的方式, 反复研讨, 预见得失, 进行修改。

(2) 合作共识的原则。综合活动测试充分体现合作, 以小组合作为主, 学生个体研究为辅, 同时支持学生寻求各方面资源的帮助 (如:老师、家长、网络等) 。参与研究活动, 不仅能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对学生的交往能力进行评价与培养。

(3) 开放性的原则。综合活动测试的内容是开放的, 评价教师只是提出一个较为宽泛的研究主题, 研究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在这一主题下根据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自己选择的。

综合活动测试的时间是开放的, 一般控制在三五天。

综合活动测试的结果是开放的, 这样的测试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 教师的评价也没有整齐划一的定量评价, 只有充满感情的评价性语言。

(二) 研究目标。

在小学一年级综合活动测试, 主要是准备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进与突破:

1.评价的功能由侧重选优转向侧重发展 , 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表现机会、自我认识等, 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

2.以质性评定统整 、取 代量化评定 , 带动教师中心 、内容 驱动的课程向学生中心、探究驱动的课程转化。

3.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以便培养学生对现实 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4.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 , 又倡导学生 在评定中学会合作, 使发展个性、学会合作与交流有章可循。

5.评 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 , 而且重视得出结 论的过程, 为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提供保证。

三、实践操作

(一) 实验内容。

一年级学生数学学科阶段性测试分别采用综合活动测试和采用纸笔测试, 在以下指标中体现出来的差异性。

1.知识的掌握:学期数学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

2.知 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期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 程度。

3.对数学学习的喜爱程度:入学到学期结束数学情感 (喜 欢与不喜欢) 的增减。

4.解题策略:能用简单的语言或符号表达思考过程的程度。

5.自我评价与展望:学生对自己评价与展望的能力。

(二) 实验过程。

1.本实验随机选取时代小学一年级两个班 , 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 (入学时进行过均等分班处理) 就数学学科 (浙教版《数学》第一学期) 各方面情况进行研究。

2.实验班一个学期中的三次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均采用综合活动测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而对照班一个学期中的三次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则采用常规的纸笔测试方法进行评价。

3.在一个学期学习结束后 ,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一次专项纸笔测试, 一次书面调查, 并对50%的学生、20%的家长进行访谈。

4.为了便于弄清本实验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和问题, 有部分内容在其他小学一年级随机班中进行相同测试与访谈。 (数据加入对照班统计)

四、研究成效

(一 ) 实 验 结 果 表明 , 实 施综 合 活 动 测 试对学生 在 实 际 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有着较大的帮助, 提高了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访谈表明, 实验班的孩子全部能迅速、顺利地将数学中抽象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而对照班的孩子中能做到的比例只占总数的67%, 且平均所需时间比实验班孩子多1分钟以上。实验中意外地发现, 实验班的孩子认为数学是最重要学科的人数远远超过对照班。

因为综合活动测试要求学生必须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所以实验班的学生个个能够信手拈来, 不费什么力气。对照班的学生虽然在课堂上、纸笔测试中也有过类似的训练, 但课堂上和纸笔测试中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 参与的学生不可能是全部, 课后有没有巩固,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时, 表现得不知所措。可见, 为评定创造真实性、情境性, 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体验与表现的机会。

(二 ) 实 验 结 果 表明 , 实 施综 合 活 动 测 试 可 以 帮助 学生 较好地完善自我意识, 通过评定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调查表明, 实验班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大大好于对照班, 能给予自己一个正确评价的人数占总数的95%, 远远高于对照班的37%, 实验班的孩子大多能马上对自己某一个阶段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 还能举例说明。甚至不等你提问马上能说出“如果在哪方面怎样, 就更好了”类似的话。对照班的孩子遇到同样的问题, 大多不知从何说起。

问孩子 (特别是低段的孩子) :“你最近学习怎样? ”回答不上来或是说了半天不知所云是我们经常预见的情况。在综合活动测试的研究中, 研究人员专门加入了每次活动的自评、小组评价表格, 让孩子们完成, 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 让孩子逐步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不仅能让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更为全面, 更能培养孩子自我评价、自我估计、自我改进的能力。实验证明, 实验班的孩子自我评价的能力确实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也充分体验在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三) 实验结果表明, 实施综合活动测试能让教师有更多、更具体的渠道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 及时改进教学策略,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落到实处。

实验表明, 在纸笔测试水平上实验班与对照班无明显差异, 但在订正题的再出错率上, 实验班低于对照班。

由于综合活动测试中的探究任务是真实的数学综合, 不仅各探究要素紧密相关, 而且学生的探究行为会产生结果反馈;教师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指导, 并寻找解决方法, 实施针对性措施。反馈比对照班更快, 师生交互更强, 所以集中体现在再出现题的正确率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 充分体现课程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探究驱动的课程特点的优越性。

(四 ) 实 验 结 果 表明 , 综 合 活 动 测 试 形式 本 身非 常 受 到 学生的喜爱, 从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心理上的课业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到学科之间的关系, 不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且提高整体的学习兴趣。

实验表明, 10%左右的一年级学生有些惧怕纸笔测试, 但没有一个学生惧怕综合活动测试。学生通过综合活动测试, 体会或了解到了学科之间的关系, 而对照班的孩子却无此认识。实验班的孩子在完成活动性作业的时候需要充分运用到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自然而然地感觉到数学与其他各门学科是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的, 这比起我们以往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学习每门学科都要认真, 和家长一次又一次地沟通每门学科都很重要, 没有主课与副课之分, 要生动许多, 事实证明效果很明显。只有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才能让孩子在真正意义上接受素质教育, 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课题收获

(一) 初步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阶段性评价形 式。

实验证明, 综合活动评价是一种根据学生的差异, 以“成功体验”为依据, 以各层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标准, 确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进行分层评价, 要求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的新型评价方式。

(二) 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 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评价方式的改变, 推动课堂教学形式、作业形式的变革。以探究为核心, 以建构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正逐步产生。

(二 )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 验和研究 , 促进教师教育 思想的变革。

一年级数学实践活动的几点想法 篇3

一、研究教材,初步筛选

思考每一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哪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并掌握数学知识。如,一年级二单元的“认识钟表”,三单元的“认识图形”等。

二、研究学生,寻找适合动手与实践点

研究每堂课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怎么让学生去操作探究。只有读懂了学生,我们选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才能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二单元的“认识钟表”,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没问题,差别会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部分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无法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如,在什么时间,他在做什么这种题目,有些学生易出现问题。针对这部分学生,出实践作业,来弥补他们的不足。如,周末在家,记录一下从早到晚的几个整时、半时的时间,自己在做什么。

三、精心设计好教案与实践作业

有效的动手操作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为何而动”,懂得该“如何而动”,有效的实践作业,不仅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三单元“认识图形”结束之后,布置了一项亲子作业:让学生和家长在家利用学过的平面图中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并说出各用了几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要想完成这项作业,学生需要经过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的过程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且增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四、上好每一节实践活动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实践活动课的课堂中,更要体现学生是主体,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实践;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甚至是服务者。同时,实践活动课最好是给学生创建一个动手操作与交流的平台,给学生留下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与探究的空间。如,六单元结束后(学完《100以内的加减法》),我上了一节“小小商店”实践活动课,目的是借助“小小商店”这一情境,把学生带入快乐的学习情境之中,使课堂一开始就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实践中、玩乐中学会知识。先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1.教室布置成小商店的样子。分区布置商品(如玩具区、学习用品区等),并附有价格(主要是100以内的加减法能算得来的)。

2.竞选出各区的售货员。

3.准备好充足的人民币学具。

4.分组合作进行模拟体验。

正式活动要求:(1)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2)售货员要看清顾客付款对不对。20分钟后,顾客与售货员互换角色。最后,全班交流,分享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真正让他们体验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更加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五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 篇4

课外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认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当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意义出发,我特别重视课外动课,精心设计活动课内容,合理创设活动情境,出色地完成了本学期的课外活动教学。现将这学期的活动课总结如下: 1.活动形式

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组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体育运动,社会交往和其他方面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情绪体验。

2、选择新奇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五年级,选择一些趣味性强而又富有知识点的游戏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活动内容,具体活动内容是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计算多边形的面积以及学生易错题的练习等。

3、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参加兴趣活动的学生性格各异,在组织教学时多数同学不能积极的和老师配合。

(2)、学生层次不同,给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改进措施及努力方向

(1)、针对学生出错的题型教师做详细地指导。

(2)、在今后的活动中,尽量采取“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要给所

有的学生平等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增强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总结 篇5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能力。

在阅读时间、形式、速度、方法、内容诸方面都能有较大的突破。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信息。

(2)获得独特体验。

(3)在交流中张扬学生的阅读潜能、语言表达力。

3、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

(1)在语言得到丰富积累的同时。

(2)培养语感。

(3)发展思维。

(4)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水平。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论和世界观。

5、把“阅读教学”作为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手段。

(1)教师借助阅读手段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伙伴。

(2)最佳启迪者和组织者。

二、具体措施: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目前是课外阅读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宣传动员,初步进行课外阅读,激发一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教给阅读的初步方法。

上学期:

以激发阅读兴趣为主要目的,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喜欢上阅读:

1、利用每星期的课外阅的课给孩子们选择绘本的小故事声情并茂地讲成故事给他们听;

2、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向家长宣传动员提高家长的认识;

3、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在家也能尽量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逐渐喜欢上阅读;

4、开展拼读小比赛,在学习拼音以后教师可设计有趣的情景,让孩子拼读,在拼读中加强认字的意识;

5、在这学期初步教会学生简单的阅读方法;

下学期:

1、在本学期的基础上继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让每个学生买同一本适合他们阅读的书。除此之外,可以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让他们自主阅读;

3、开展小交流会,让学生说说阅读感受;

4、开展小故事会,评比“故事大王”;

5、开始写配图日记;

6、期末进行小结,评比读书之星;

培养学生:

1、喜欢阅读。

2、感受阅读的乐趣。

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猜读陌生的词句,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语言。

6、用拼音或文字夹拼音的形式把阅读的感受写下来,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字数开始不具体做规定。

7、阅读速度每分钟50至60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还向学生推荐以下书目:《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小学生日记起步 》等

一年级数学工作计划一 篇6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看问题。全面推广素质教育更理念使数学

课堂变成有玩、有写、有说真正适应新的一代独生子女的学习环境。

二、班级分析

我班的学生优秀生挺棒碰到困难的积极思考而且还提出更好的建议。极大部分我学生能

达到教学目标对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但也发现有个别同学计算能力

较弱有好大一部分同学遇到较灵活的思考题有畏缩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数

学在学数学中得到快乐发展思维。

三、教材分析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

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

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

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

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

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

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例如两位

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

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等等。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

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

一年级数学课上的静与动 篇7

今年有幸教一年级数学, 为了让啪啪作响的教鞭停下来, 每天都在努力, 每节课都想留下努力的脚印, 现在就把我和小朋友一起在课堂上拼搏时留下的脚印写出来。

一、利用数学课上的静

一年级小朋友在课堂前20分钟内是可以安静的, 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黄金时间, 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学会重要的知识。可以要求学生坐端正, 眼睛向前看, 这个时间段最好少安排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内容。刚入学的孩子, “好像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从第一节课就开始训练, 训练上课常规, 动态的、静态的都要示范指导, 如果训练科学合理, 一定可以让啪啪作响的教鞭停下来。

例如, 学习“认方向”的时候, 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左手和右手。但是, 总有少数学生不记得, 我就会让学生闭上眼睛, 听老师要求:“举起左手, 摸一下左边的小朋友, 放下。举起右手, 摸一下右边的小耳朵, 放下。”有时, 故意重复一遍, 训练小朋友的注意力, 这样做, 教室里既安静, 又能避免学生之间互相看。这是动中的静。

再如, 学习“几个”和“第几个”, 这是教学的难点, 如果处理不好, 不仅课堂混乱而且无法突破难点, 我是这样安排的:几个学生到讲桌前面来, 用学生排队演示“几个”和“第几个”。这是学生最喜欢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 让他们明白了“几个”和“第几个”的意义后, 教师随机说:“我把这几个学生画在黑板上好不好?”然后, 我画在黑板上的是三角形, 学生看到老师画的不是刚才的几个学生, 脸上的表情各种各样, 很可爱。

我说:“学生们, 请闭上眼睛, 把左边的4个图形圈起来, 把右边的第2个图形涂上颜色。”就在学生都闭眼的同时, 教师轻轻地拉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完成题目。这个时候, 学生的眼睛也是闭上的, 教室里也是静静的, 没有一点声音, 只有学生回答问题的手势, 这样可以避免相互看答案, 避免黑板上学生做错的情况下座位上的学生乱喊:“错, 错, 错。”还有利于孩子们独立思考, 同时, 保持教室内的环境安静, 不需要啪啪作响的教鞭, 就在孩子们静静地思考中突破教学难点。

二、掌控数学课上的动

在课堂上, 想让刚入学的学生一整节课规规矩矩的别乱动是不可能的, 即使教鞭声啪啪作响, 也不起作用, 比如, 课堂过了20分钟, 教师就该对他们提出要求了。例如, 教师说:“请学生把课本拿出来。”“请学生把书翻到第5页。”“找到第5页的第2题……”这个时候, 教室里就是热闹的超市了。“老师, 他拿我铅笔。”“老师, 我书不见了。”“老师, ……”教室里, 你抓他, 他喊你, 有哭的, 有笑的, 有下位的……教师怎么办啊?无奈极了, 要么嗓门提高八度, 几节课下来就喊不出声了;要么砸教鞭, 啪啪响, 开始还有作用, 常这样就不起作用了, 他们没听见一样。此情此景, 新教师流眼泪呼?

首先, 要避免这种“动乱”出现。一是针对刚入学的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比如, 拿书有统一的要求, 翻书有统一的要求, 教师要先示范给学生看, 就像老师这样拿书, 翻书, 必要时要多训练几遍。当然, 不能指望他们很听话地做好这件事, 所以要快, 要干净利索。这样的动也是他们很愿意做的, 而且他们必须在动的同时, 有思考, 即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 这样, 既给他们动的自由, 又有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还巩固了认识左右方向的知识。就在他们思想集中判断举左右手的时候, 教室里出现暂时的静, 教师赶快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果这种“动乱”已经出现, 也不要把声音提高八度。小孩子就喜欢干大人不让干的事, 教师声音越高, 他们的声音就越高, 相反, 你压低声音说话, 反倒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说的话要吸引他们, 让他们一下子有了兴趣。教室里就会安静下来。或是此时教师用体态语言, 这一定是孩子们已经熟悉的体态语言, 也是刚开学时进行习惯教育时的训练内容。比如, 在学生“动乱”的时候我打了个手势停在半空, 我的学生就会一齐说:“做好, 不讲话, 是好孩子。”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两个看到我的手势, 接下来三个、四个、五个……直到全班学生一齐说:“做好, 不讲话, 是好孩子。”这时, 班里同学都会一起看老师了, 因为这种声势浩大对他们有震慑力。也因为是他们自己喊的, 所以要做到教室里又可以有暂时的安静, 教师抓住机会及时说出习题的要求, 同时完成练习。这样, 把教师组织教学说的话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 既能保护老师的嗓子, 也听不到教鞭啪啪作响声。

再就是在学生疲劳和厌倦的时候,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动起来。比如, 新课上完了, 练习也做得差不多了, 剩下下课前的一段时间, 也是学生最不听话的时候,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动起来。比如, 开火车, 做游戏等多种形式完成巩固练习。这样, 学生就可以顺利渡过课堂的最后“漫长时光”。

一年级的课堂, “组织教学”比“数学内容教学”更重要, 如果课堂上能动静结合, 安排合理, 一定可以让课堂多姿多彩, 学生的智慧也将在静与动中闪烁。

参考文献

怎样上好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等 篇8

一、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地位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才能。传统的教学体系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1.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单一的必修课模式。教学中缺乏全面育人的意识。2.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得。课堂上由于重教师传授,轻视学生探索,忽视实践,缺乏对自主性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少,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不能彻底释放,导致创新意识淡薄。

二、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也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当今社会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的发明创造使知识量迅速增加,不断更新。而课堂所传授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难以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科学知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科学技术,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各种知识,获得大量信息。如介绍科普知识,参观科技展览馆,组织各种各样科技实践活动操作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才能。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缩短书本与社会的距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又能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培养目标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课,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发展为构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研究方法,能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初中学生,由于一直处在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学习,见识面比较狭窄,动手能力差,又由于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数学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要提高一定“层次”学生群体性活动的适应性。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活动的多元性,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行动,以适应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对活动课的形式有不同的研究。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选择,一定要以轻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并且有符合初中生特点的可操作性。

五、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课注意的问题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还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认真组织实施。在管理上要定时、定位,把课外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教务处的教学管理范畴,做到不仅开齐、开足课程。而且要从计划、实施、检查到指导、总结,实行全过程管理,要克服应试教育的束缚,要大力宣传,转变观念,切实认真地评价与督促。

怎样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

李亮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

现在中考网的初二学员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地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地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五、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

一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篇9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一、复习内容

主要内容分为: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读写,组成,大小排列,两

位数加减口算和笔算(进位和不进位,退位和不退位),平面图形,统计,人民

币的认识与使用以及有关实际问题。

二、复习目标

组织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反思,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100以内数的组成,大小排列;

四、复习时间安排

五、复习策略

1、针对各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一年级数学课外活动计划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初步认识常见几何图形为基础,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窨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量的计量方面,除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有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接着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举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有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惧、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收发室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获得对知识的理解。(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3)注意选择富有獐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2、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2)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1)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2)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4、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1)丰富关于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3)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

5、提供关于物体窨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课外活动计划 篇11

一、积极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新的发明创造使知识量迅速增加,不断更新。而课堂所传授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难以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科学知识。首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各种知识,还可以缩短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又能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特殊的作用,学生的禀赋、爱好及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相当大的,课堂教学的集体性和进度的同步性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使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课外实践活动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从多方面给学生开辟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新天地;再次,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参与实践活动,在协同合作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活泼、开朗、团结互助的品质,同时又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数学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初中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高效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由于一直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见识面窄,动手能力差,又由于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差异,能力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要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群体性活动的适应性,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活动的多元性,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行动,以适应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对活动课形式的研究。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具有可操作性。应注意的几点:

(1)内容的实用性: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比方说学习二次函数最大最小值时,引导学生若去开店,如去经营一家超市,销售定的价格过高和过低都不行,那么怎么样去选择一个适当的价格,可以使得总利润最高。引导学生走进超市作一些商品销售知识调查,把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发展为构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研究方法,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内容的时效性: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中学生的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引导的话要精彩,可以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佩服你,喜欢这一学科。比方说给学生设计一张调查问卷,他们会非常乐意到现实中去调查数据,然后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大量的信息,可以以形成良好的量化意识。

(3)内容的针对性:由于初中学生能力的层次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针对性,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比方说生活中的函数问题,可让较差的学生去角色扮演,中等的学生去分析测算,优等的学生上演示讲解,最后再老师的引导下加以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4)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教师只起引领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不包办代替。如果教师的主导变成了包办代替,那么学生的个性特长就会被扼杀。但是如果只强调学生主体,缺乏教师引导,必然学生乱、老师烦,学生的潜能不会充分挖掘。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激励式教学: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会使学生的精神亢奋,自信心增强,参与意识受到激发,主动发展得以加强,数学能力得以提高。

高中一年级数学教法浅议 篇12

关键词:高中,一年级,数学教法

从初中考入高中的学生, 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到17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人常常被人们称作“假大人”。他们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期, 自觉性与幼稚性交织着, 多数人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机械记忆所起的作用比较大, 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属性, 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慢, 逻辑推理能力不强, 有意记忆与理解记忆占绝对优势, 学习兴趣和愿望、独立性、个人意志和毅力比较差。而他们面对的学习任务之一的高中数学教材却是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概念多且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空间想象力要求高, 数学符号抽象且多;数学思想方法和分析能力、理论论证能力要求高, 难点多。面对这样的课程, 一部分人知难而进, 奋发进取, 学习成绩进步很快, 另一部分人感到压力大, 产生了消极的畏难情绪, 个别人甚至产生了放弃的思想。于是, 班里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

毫无疑问, 接手高中一年级数学的教师, 面对这样的课程, 这样的学生群体, 就要考虑你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

一、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

在高中一年级阶段, 教师要注重改变学生以往形成的不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首先应开展专题讲座, 包括学习常规方法指导, 即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作练习、复习与总结、课外自学与研究;学习心理指导, 即学习习惯、兴趣、动机、科学利用大脑;学习能力指导, 即学会注意、想象、掌握记忆方法、解题方法与应考能力等。这些指导要贯穿于整个高中一年级的学习阶段,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抓住以下学习常规的五个环节, 要经常检查, 持之以恒, 学生的成绩必然会上升。

1、预习。

由于高中一年级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复杂性、综合性较强, 这就给学生在上课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带来了困难, 通过预习可以掌握基础内容, 对难以理解的做到心中有数, 自然会使听课注意力集中, 也就容易听懂。预习是弥补他们理解能力不足的好办法, 俗话说:“笨鸟先飞”就是这个道理。

2、听课。

听课是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高一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 听课重要的不是“听”, 而是“想”, 是积极地思维。高一学生爱“听”不爱“想”, 这不好, 要养成带着问题进行思考的习惯。现行教材在文字周围留有足够的空白供学生作笔记, 补充的例题或关键知识均可记在上面, 同时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探讨, 这样可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这正是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

3、作练习。

练习之前要先看书, 弄懂知识后再作练习题。如果有困难, 学习小组可以共同探讨解决。高一学生不好的习惯是不看书就做题, 做题时只求答案, 不注意解答和表述的条理性与解题格式的规范性, 在考试中常常会失分。因此, 我们强调学生解题的条理性, 考虑问题的周密性, 分类讨论要不重不漏。

4、复习与总结。

复习是为了巩固知识, 总结是为了理顺知识、发现、掌握规律, 积累经验, 提高能力, 华罗庚有句名言:“读书要由薄到厚, 再由厚到薄”, 总结, 就是完成由厚到薄的过程。学完每一章, 要及时做好阶段复习, 提炼出本章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凡是在作业或测验中不会做或做错了的题目, 收集成一本错题集以便复习, 许多学生多次在某一类问题上出错误, 就是没有完成复习任务的结果。

5、课外自学与研究。

课外自学与研究的目的是扩大知识面, 开阔眼界, 掌握解题方法, 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课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 将引导作用贯穿于整个过程, 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鼓励学生参与网上学习, 鼓励师生、生生之间通过网上交流、讨论, 互发电子邮件进行学习。

二、要在教学中搞好数学知识的衔接

由于现在的许多高一学生, 记忆力差, 知识运用能力、技能不强, 思想方法呆板, 因此对他们要加强“三基”的衔接的教学。高一数学更要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 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1、利用旧知识, 衔接新内容。

高一数学新授课就应从复习初中内容或已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 如在讲任意三角函数时, 要选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解函数的概念, 进而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

2、利用旧知识, 挖掘加深新知识。

立体几何入门难, 学生不易建立空间概念, 空间想象能力差, 要进行对比学习, 如平面几何中, 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 也有可能是异面, 两直线垂直, 除了相交垂直之外, 还可能异面垂直。

三、高一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建议

高中一年级学生是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 并开始向辨证思维过渡, 对他们来说, 要严格控制数学讲授的深度和进度, 使大多数学生能消化接受, 能力的培养要逐步进行, 并长期坚持。

1、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

倡导理性思维, 促进思维过渡, 要设计好教学程序, 使教学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的水平, 又要有适当难度, 学新课时不要盲目补充知识点和新题型。

2、要注重思想方法教学。

要注意加强函数方程、数形结合、整体代换、运动变化、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和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参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的训练, 例如转化策略:将立体几何平面化、任意角的锐角化、高次方程低次化等。

3、重视知识归纳,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合理的知识结构, 有助于思维由单维向多维发展, 形成网络, 在复习中要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 以便理清概念, 使其系统化, 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 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 找出其共性与个性, 形成学生的解题思维方法。

4、贯彻新课程理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主动参与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和思考, 倡导陶行知的“在做中学”理念, 如立体几何教学中, 让学生课外制作棱柱、棱锥等几何体, 感受几何体的形状和性质, 用地球仪讲授经度、纬度、球面距离等内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既容易理解又记忆深刻。在讲椭圆定义时, 让学生画出椭圆, 要比教师直接给出椭圆定义效果要好的多。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引发好奇心, 引起学习兴趣, 他们就会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 参与活动同时也激发了想象力, 如空间三个平面最多可把空间分成几部分, 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实物对三个平面的位置关系进行空间想象, 得出最多分成八部分的结论。

5、重视计算器和电脑的应用。

要求今天的学生必须能够进行心算和有效的估算;知道在某一特定条件下适于使用哪种数学运算;能够正确、自信和恰当地使用计算器;会估计数量级以确认心算或计算器计算的结果:计算器和计算机不仅改变了什么数学重要, 而且也改变了数学应当如何教。它们把困难的变得容易, 使不可行的变得可行。例如, 计算机能够显示和操作像三维的形状复杂的数学对象。使用计算机, 学生能够解决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现实问题和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兴趣。计算机能把教师解放出来去完成只有教师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和学生一起去探索、猜想。计算机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画图的手段;它还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去表达数学思想。

6、高一学生的课后辅导必须具体化。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13

一、教学分析

本册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其中也包括两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数一数》这一单元同通过让那个学生数1~10以内的数,也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

《比一比》这一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师“比长短、比高矮”。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通过这些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

《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并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及10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让学生认识物体,感知图形的形状,建立初步的形状感知,并会对各种图案图形进行分类。

《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是本单元让学生更加清楚的学习,通过认识钟面,从而认识整时、认识半时。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

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年1班和3班,两个班级的人数分别是42和41,他们都是一群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一年级对他们而言是步入了小学生的行列,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小学生。由于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他们对小学生的一些习惯还不能,往往带有在幼儿园时候的一些做法:比如调皮捣蛋、行为习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现在作为一名小学生,和在幼儿园有着很多的不同,很多孩子都不能适应,而且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也不同,接受的知识也不一样,所以一年级让孩子养成习惯,进行教学应该因人而异,也可以说一年级师最辛苦的一年。但是我相信只有认真负责,关心爱护学生,积极努力工作,我相信可以使自己所在的班级的学生能使整体达到相同的水平,尽量少出现最好与最坏的学生,使每个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知识水平能大径相同。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教学重、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六、教学措施

1、课前5分钟让学生来做口算20道,以便养成每课口算的习惯

2、督促学生做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坐姿、写姿书写习惯。

3、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在教学中获得知识,更在生活中找到和学到知识。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5、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阅读关于数学故事,不仅学到数学的有关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能力。

6、对学生比较薄弱的知识上多辅导

7、培养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习惯,预习新知识和复习时都要从想、看、测、疑、订等方面入手。

七、课时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8.30—9.05

始业教育

0

第一节课自我介绍

9.06—9.12

数一数

比一比

机动

9.13—9.19

1至5的认识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后,进行课前5分钟的口算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9.20—9.26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中秋放假3天

0的认识

有关0的加减法

9.27—10.03

机动

国庆放假7天

单元检测

认识物体和图形

10.04—10.10

认识物体和图形

练习五

10.11—10.17

分类

运动会1天

单元整理复习

测试

10.18—10.246、7的认识和加减法(包括机动)

10.25—10.318、9的认识和加减法

11.01—11.07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

11.08—11.14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

期中考试

整理复习

11.15—11.21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测试

期中复习

11.22—11.28

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机动

11.29—12.05

测试

认识钟表

机动

12.06—12.12

测试

9加几

12.13—12.198、7、6加几45、4、3、2加几

12.20—12.265、4、3、2加几

整理复习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

12.27—01.02

机动

测试

元旦放假一天

01.03—01.09

总复习

总复习

01.10—01.16

总复习

01.17—01.23

总复习迎考

期末考试

01.24—01.30

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14

本学期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

2、复习加减法计算时,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练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发习,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促进计算技

能的形成。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制定复习计划如下:

3、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结合班级学生及数学学习的具体情况,以素质教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际数学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

4、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

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习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5、把本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复习册、作

二、学生现状分析:

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本学期所教的内容中,学生掌握比较好的有:数一数,比一比,分类、10以内加减法、而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差。较多的学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

识的机会。生对20以内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不熟练,计算的速度比较慢。

6、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

三、复习内容: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生的辅导工作。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七、复习时间安排

内容课时 圆柱体、球等几何体及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

10以内数的认识1课时

四、复习目的: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分类与比较1课时

10以内的加减法1课时 顾和反思的习惯。

认识位置1课时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11-20各数的认识1课时 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认识图形1课时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2课时 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五、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碱法及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分类。

六、复习措施

如何开展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 篇15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也是如此. 课前准备工作,我认为不仅仅是备课,更不是简单地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序, 在课堂上走一遍. 而是提前了解课堂要教学的知识点,尽可能多的搜集资料,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带学生进入主题, 准备充分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面对学生的各种发问不至于乱了手脚.

现阶段,初中数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相对容易很多,网络媒体发达,有许多资料可供参考,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一定能搜集到不少的教学题材. 比如我们在进行整式的加减知识教学时,我们可以提前为教学准备一个题库,这部分知识无需要过多的理论讲解,只需要投入大量的练习即可. 当学生都能顺利掌握整式加减时, 我们做一次专项练习,开展小竞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初中一年级学生心智发育不健全,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取得一些成绩就容易沾沾自喜,碰到一些小挫折就一蹶不振,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不良心态. 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弱点,端正学习数学的心态,努力做到胜不骄、 败不馁. 既要让他们明白初中数学的学习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也绝非一蹴而就的,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最终让每个学生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学习数学最佳途径.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多用欣赏和赞扬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种种表现,也许他们取得的进步微不足道,只要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向上的姿态, 我们都应该不吝惜自己的赞美. 但是这种赞美也要适度,点到即止,不可大操大办. 初中一年级学生毕竟还小,无法准确的分辨教师对他夸奖的意义,容易沉浸在这种夸奖中不能抽身,导致出现自满的心态;二是注重教学中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会经常不自觉的让 学生产生 了误会———老师偏心,喜欢成绩好的学生. 长期下去,容易让一些成绩靠后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最终跟不上教学的步伐. 所以,我们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做数学小游戏、担任小组长的时候,尽量体现民主和平等,让学生自己来确定人选,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带来的平等,让他们消除对教学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把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 三是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 发现学生有犯错的苗头,不问原因就粗暴的打断他们的表达,这一过程其实非常重要,学生在这种被打断的环境下,是无法大胆的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更不用说能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比如,我们在讲解多边形这一知识环节时,给学生讲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小明是一个木匠,但他很傲慢,有一天,师傅问他:“桌子有4个角,我砍去一个,还剩几个? ”,相信不少的学生认为是3个,对于说3个角的学生,我们没有问其原因, 没有探寻他们思考的过程. 我们表扬那些给出答案是5个角的学生. 为什么不能是3个呢, 当我们沿着对角线砍去桌子的一个角,剩下的是3个角. 如果有学生给出这样的解释,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三、合理分配教与学

对于初中数学的教与学,我们应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我们讲得过多,学生学习的时间就少,我们讲得太少,学生学习缺乏例题性的指导,也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何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 使二者恰到好处的服务于教学工作的大局呢?

我认为要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而定,古人有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当我们讲解过程中,看到大部分学生有走神、 思想开小差的现象,那么我们应该停下脚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题目练习;当我们看到学生做题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手时,我们在给予充足的时间思考后,要及时把课堂引入到教师讲解的部分. 通常来说课堂上的例题讲解、 知识点传授所花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30分钟,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是同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违背, 要给“学”分配足够的时间.

初中一年级学生可塑性强, 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条件, 做好教学的课前准备,处理好教与学的时间分配,并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弱点,走出学习数学的误区,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门道.

摘要: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的起步阶段,对学生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开展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是需要广大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认真思考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年级数学课外活动计划 篇16

关键词:全员;有效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6-0153-02

1小学生全员有效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意义

我国近百余年来,学科教学的重大弊端之一——就是学勿致用。缺少创新人才,正是我国科技成果很少产生经济效果、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原因。《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它针对传统科学教学以积累知识为惟一教学目标的弊端,提出了实施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要求。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小学教育是基础。让小学生全员有效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小学生全员有效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教育是未来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青少年课外活动是一个薄弱环节,而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更为薄弱。学校的科学教育对提高未来全民科学素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说传承与创新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问题,那么灌输与探究则是教学活动的策略选择和方法运用的问题。因此,无论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还是科学志趣、科学态度的形成与发展,都需要学生在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觉生成。

1.2小学生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大部分。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又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又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理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场所,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2营造一种能促使全员参与的校园科学创新实践活动氛围

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历史,但都是以课外兴趣活动的形式开展的。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都局限于少数和部分学生参与,如“小发明”活动一般只有几个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只有小部分学生参与,由于“小发明”、“小课题研究”有一定难度,以及教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参加。这对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极为不利。

要使小学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全面有效的开展,促使小学生全员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一是加大科学创新实践活动宣传力度。积极利用校园设施开展科普宣传,营造学校科学实践活动氛围。在班级建设科技角,校园开辟宣传橱窗,建立红领巾科技室。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激情;二是将科学创新实践活动内容列入教学工作计划。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先安排好科技活动内容,安排好活动日期,定期开展各种科学创新实践活动。如开展“学校科技节”为主题的科学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小制作”和“科学小发明”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全面参与。

3创建适合全员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活动基地

3.1创建学校活动基地,建立学校科技活动室和科技园

学校科技活动室既是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基地,又是展示学生科技成果的场所。教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科技活动室,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孩子年龄特征的科技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让科普辅导老师正确地引导、启迪学生,参加一些小改进、小发明和科学幻想等集体竞赛活动。

3.2创建家庭活动基地,建立家庭实验园地

家庭实验园地这种组织形式,对于不论有没有充足的校内活动场所和实验基地的小学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要与家长做好沟通,激发和动员家长参与,让家长在“陪玩”中领略科学的无限魅力,消除对科学的“成见”,支持和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把学生家庭中的庭院作为实践基地,很多学生可以在自己或者同学的家中进行花草的种植研究和小动物的饲养研究。

3.3创建社会活动基地,建立校外科技联谊单位

建立校外科技联谊单位,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根据实际选择工农业科技单位作为校外科技活动基地,与一些工厂、企业和科研单位取得联系,邀请其技术人员作为校外科技辅导员,介绍先进技术,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如我校多年来一直与嵊州市紫砂厂合作,开展对本地资源——紫砂和观音土的研究和开发,这样既为学校创了收,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基地。

4设计适合全员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小学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适合“全员参与”的活动形式有观察思考型、调查研究型、实验研究型、发明制作型、创新探索型等。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赋予“创新”的内容。

(1)观察思考型。观察思考型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进行创新思维。

(2)调查研究型。调查研究型就是让学生调查某一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设想。

(3)实验研究型。实践探究型主要面向中高年级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活动,开展实验研究活动。

(4)发明制作型。科学发明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件较难的事情,小学生科学发明应该从他们身边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入手。对小制作,要求一个“新”字,要求与众不同,这样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创新探索型。就是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创新探索,主要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建立保证小学生全员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要全面有效的开展小学科学创新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活动中,不但要有促进小学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全员参与的科学策略,还要建立一套适合全员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评价和保障机制。科学的评价和保障机制,是活动“有效性”的保证。

5.1确立有效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

确立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全员行动的评价机制非常重要。科学的评价机制能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能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首先,要与学生学期评价结合起来,把学生参加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作为学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要居于首要地位。其次,是要對参加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所有学生作出评价,采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

5.1.1重視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成长,注重评价的过程性。给每位学生建立“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评价记录卡”,其目的是对学生参加科学创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实验的兴趣。“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评价记录卡”上有学生的姓名、所在班级等情况。“实践活动记录卡”伴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过程,收集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收获,但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用学生的获奖情况来衡量。

5.1.2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

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针对学生的发展要求,制定出《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评价方案》。对学生科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进行评价,力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目的要求,研究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和方法,使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和情感,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反思,有利于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形成。

5.1.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将它列入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之一。有可能某学生对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表现得非常积极和认真,但由于思维能力和平时动手能力较差,结果不理想,这时我们教师一般要作肯定性评价。

5.2建立完善的全员有效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保障机制

要使小学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全面有效的开展,首先要加强学校对活动的支持。没有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是很难实现的。学校要把小学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育计划之中,全面有效开展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①时间的保障。由学校组织,与语、数教师和家长沟通,得到多方面的支持,确保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时间。一是在校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活动,二是减少其它家庭作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活动时间;②场所的保障。学校要投入资金建立科技活动室和科技园地。教师还要为学生联系一些校外活动场所,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参加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园地;③效果的保障。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以及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采用宣传动员和评价激励等方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赢得家长的主动支持和帮助;请求班主任的协助都能提高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

Make Full and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Practice

Ding Jinnan

Abstract:The primary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in scientific practice, both the need for education refor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cience teaching. As the educational and social reasons,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primary scientific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re limited to a few and some of the students involved, which all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very bad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We have to adopt various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of all students to practice science and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to train more creative talents.

上一篇:喝奶趣事作文下一篇:车子运货幼儿园小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