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与身份证

2024-06-29

档案与身份证(共10篇)

档案与身份证 篇1

,黑劳发【1999】33号文件,黑龙江省劳动厅关于转发【1999】8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实行居民身份证与职工档案相结合的办法。当本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要加强对居民身份证和职工档案的管理,严禁随意更改职工出生时间和编造档案。”

黑龙江省法学研究所原所长陈岫岩认为,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1999〕8号通知规定,“对职工出生日期的认定,实行居民身份证与职工档案相结合的办法,当本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三条规定:“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包括:……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由**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第十三条规定:“公民从事有关活动,需要证明身份的,有权使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

“通知不仅与国家法律抵触,与同级的其他通知也矛盾重重。”陈岫岩说,经国务院批准和授权的《**部印发〈关于在全国实施居民身份证使用和查验制度的请示〉的通知》([89]公发15号)规定:“居民身份证是国家法定的证明公民个人身份证的证件……涉及公民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基本身份内容的,均以持证人居民身份证所登记的内容为准。”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条规定了居民身份证适用于办理涉及公民权益的18项事务。**部关于在全国实施居民身份证使用和查验制度的通告中又作了重申。其中,第十八项为“办理其他事务”。“其他事务”主要包括:……办理……离、退休手续……**部等13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居民身份证使用、核查工作的通知(公发[1992]21号),再次重申了上述规定。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达的《关于在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使用公民身份号码的通知》(劳社厅函

[1999]66号)明文规定:“一律使用 „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劳动保障部门各类信息中全国统一标识的、唯一的个人编码名称……在系统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如发现公民身份号码(原居民身份证编号)错误信息,如重号、多号、错号等,请及时与当地**部门沟通并修正。”

“社会保障是以追求公平作为第一要务的,享受基本养老待遇的基本条件只有两个:符合规定的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达到退休年龄,附加其他条件都是不公平的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三条规定:“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包括:……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由**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第十三条规定:“公民从事有关活动,需要证明身份的,有权使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

《**部印发〈关于在全国实施居民身份证使用和查验制度的请示〉的通知》([89]公发15号)规定:“居民身份证是国家法定的证明公民个人身份证的证件……涉及公民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基本身份内容的,均以持证人居民身份证所登记的内容为准

档案与身份证 篇2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就形成了城乡二元化发展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之下,城市和农村按照两种身份进行管理,在资源上采用不同的分配模式。在农村生活的人们拥有的是农业户口,拥有农业户口的群体可以拥有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宅基地,在社会保障上依靠农村集体经济体;在城市生活的人们通过工资和其他收入购买商品房和生活用品,享受本地方的财政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这种政策在早期起到了稳定社会、刺激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给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带来了好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原先建立在计划经济之上二元化分配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到了近十年,中国的经济体已经非常成熟,城市经济发展迅猛,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角,相反,农村经济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固定性,农村经济相对差距较大,这就造成了现在的城市的医疗、养老、教育等等方面都比农村好很多,二元化的格局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如果不进行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随之产生的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最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当前的城乡一体化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城乡差距有着历史原因,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历史源头上着手将这种与当代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不相契合的发展格局扭转过来,即消除城乡差异,消除城乡因为身份的差异而产生的社会保障各方面的差异,根本问题就是解决城市与农村的身份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档案管理

在档案管理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要在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效果上体现城乡身份的同一,使原先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人们可以拥有无差异的社会身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着力在农村土地档案、农村转移劳动力档案、社会保障档案、档案管理的部门协作以及档案管理方式和方向上突出农村和城市的身份等同,促进城乡身份的差异逐渐缩小,消除城乡一体化的障碍。

1. 农村土地档案管理。

农村土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农村生活的人们耕种的土地;第二类是农村用来建设房屋的宅基地。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期,这两类土地的档案管理都是在基层乡镇一级政府进行的,宅基地的审批和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问题都是由乡镇一级政府来完成的。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了农村土地的国有化。最常见的是城市向农村的扩张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为了摆脱集体土地所有制带来的流转问题,就通过地方政府向地方的农村集体通过征收的方式购买土地,之后国家再将由集体土地征收而来的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土地开发商,土地售出去以后,这部分土地使用权再随着房屋所有权流转给业主。在这个过程中,土地经历了由集体所有土地向国家所有土地转变,再由国家所有土地的使用权向开发商转变,最后通过房地产开发商将土地使用权最终流转到房屋业主手中。土地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其相应的管理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其档案和相应的身份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当集体所有的土地变成国家所有的土地以后,土地的管理机构就由原来的乡镇机关变成了城市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局进行管理;当国有土地被承包给房地产开发商以后,土地使用权的主管机关变成了住房建设和城乡保障局,即土地从集体所有的土地到最后变成业主的土地使用权经历了两次身份变化和两次管理机关的变化。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土地档案管理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在早期,土地档案管理强调集体土地只能集体所有,宅基地只能是农业人口家庭使用,这里是强调身份性的,集体之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是无法取得地方的集体土地的。后来,在土地被征收以后,变成了国家所有的土地,这时候,土地的身份性质就弱化了,任何人只要达到某个要求,就能够取得承包权和土地使用权。因此,对于土地档案管理来说,在早期应当更加注重对身份的审查,而在后期只要做好对个人资格的审查即可,不必也不应该再去考虑身份问题。

2. 农村转移劳动力档案管理。

农村转移劳动力俗称为进城务工人员或者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档案是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能体现身份性的一类档案。农村转移劳动力虽然户籍在农村,但是人的劳动和生活都是在城市,为城市创造价值,也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城市发展的成果却因为一个身份问题而无法让这类人享有,这是不公平的。除此之外,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子女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大问题。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人的高考升学率是不同的,不同地方的教育教学质量差距更大。因此,很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就希望子女能够在自己所工作的城市读书。然而,在当前的制度下,由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档案仍然以户籍地为主,这些人的子女是无法在当地就学的,只能回到老家就学或者缴纳大量的借读费在城里读书。这种情况给农民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同时也是社会分配不公平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档案管理上要体现出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的身份价值,尽管这需要政策的支持,但是如果能够寻找到适当的保障办法也会为解决城乡一体化进行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平等对待,享受相同的待遇探索出新的重大成果。

3. 社会保障档案管理。

在原先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中,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按照城乡分别、地区分别的方式来进行的。农村的社会保障标准和财政来源依靠集体经济和农村地方财政,而城市的社会保障标准和财政来源则由城市经济和财政支持,由于现在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农村和城市享受的社会待遇差别很大。在社会保障档案的管理上,我国实行了地域转移限制和城乡差别对待的制度。至于转移限制是指国家为了防止人们大量向发达地方涌入,而采取的限制性措施,对于不同省份的人们的社会保障档案不能转移,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档案只能在每个人生活的省份内转移。同时,对于同一地区的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也是两条轨道运行,农村实行集体保障,城市实行城市社保,档案管理也是由各自主管机关进行。在城乡一体化要求下,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农村和城市无差异,也就是说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必须相同,这样才可能做到正常转移,而要做到城乡水平一致,在当前经济整体状况下,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档案管理上也是不可能做到同一管理、同一对待的。但是,尽管如此,在档案管理上也应该尽量使两种人群的流动能够准确对接。目前的档案管理上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比如农民在省外务工期间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金额都不能转入自己生活的省内,无法合并执行,这就使得他们在省外生活、工作期间的这些社会保障都会因为工作的转移而丧失,这种管理方式是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不相符的,同时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下一步的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就应当在这一块加大改革力度,减小制度性障碍,使城乡一体化顺利进行。

4. 具有身份意义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方向。

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档案工作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开放程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各种档案资源的作用,在开放中增强活力、提升层次。在城乡一体化进程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档案管理要逐渐消除城乡身份差异。目前的档案管理中存在着档案管理的城乡差异,比如农村户口的群体在教育档案上要受到严格限制,部分地区的农村户口的儿童不能进入城市小学读书,这些规定都是不合理的,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这类问题要逐步消除。其次,档案管理要有利于城乡人员的顺利流通。人员的顺利流通是当前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方式,人的顺利流通就要求档案管理上能够准确对接。在当前,城市房地产市场高度发展,随着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的增加,部分农民已经具备了购买房产进入城市生活的条件,然而,有预谋身份的限制他们即使买了房子住进城市,在城市工作仍然不能成为城市人,仍然不能够享受城市的待遇,这是不公平的,下一步的档案管理要着力解决当前城乡交融过程中的这些群体的身份问题,使身份档案能够与房产和工作档案同步,使农村人进城生活不再受阻。最后,档案管理要以提高信息化水平为方向。城乡一体化的档案管理要与经济发展和人口的转移同步。城乡一体化就是人员流动促进城乡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对人员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要求很高。在当前的建设过程当中,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数字信息化是城建档案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就必须从多方面培养队伍,满足档案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中国由中央到地方在推进的社会转型,在这项工作要求下就要不断减小社会工作和社会制度中的种种阻力。档案管理在社会管理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档案管理工作要以减小城乡社会人们的身份差异为导向,不断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城乡一体化要求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能够以平等的社会身份参与社会角色, 能够良性流动。然而在当前城乡二元化格局依旧存在, 对档案管理来说要在多方面加大力度, 减小档案管理过程中的身份性障碍, 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减小阻碍。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档案管理,身份价值

参考文献

[1]蒋红军.公民身份导向的城市化发展及其影响[J].理论与改革, 2012 (1) .

[2]郭素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思考[J].兰台世界, 2007 (12) .

档案与身份证 篇3

【关键词】人事档案;身份证读卡器;数据库【中图分类号】R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02-02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各类高新技术已经将触角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以往,我们的档案代理系统主要通过初办代理时个人获得的档案号,或者通过姓名来查找个人信息。这些方法,在档案数量较少或个人办理初期,弊端尚不明显,而一旦库容量达到一定的数量级,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足就显现了出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同一份档案重复力理,造成数据冗余。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动,很多人会把转出的档案重新转回,从而会重新办理代理,这样就会造成同一份档案在数据库里有多条记录。目前系统中这样的冗余数据很多。

一无法迅速定位。由于档案数量巨大,通过姓名查找存在重名问题。目前系统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录入姓名,一下子跳出几十条同名数据,需要工作人员再次核对生日,院校等信息才能确认某档案,大大影响效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二代身份证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代身份证具有唯一性。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档案工作经验和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提出了在当前的人事代理系统中增加使用二代身份证读卡器来完成数据的采集、查询的新方法,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2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本系统开发的重要阶段,它直接影响到目标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是整个系统开发工作的核心。

2.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原应用系统采用的是两层C/S计算机结构体系,由客户端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身份证读卡器系统配有SDK软件开发包,对原有的业务系统可以做到良好兼容,将证件识别采集程序嵌入到原来各种应用系统中即可进行数据采集。其模式结构图见图1。

2.2 系统流程设计

根据中心业务的工作方式,针对二代身份证可进行机读识别的特点,借助二代身份证读卡器,采用“联机模式方案”,实现中心对客户身份证信息的采集及有效性验证。简单地讲,就是将身份证读卡器与PC通过串口或USB口直接相连,PC上加载加密模式的读卡器驱动软件及身份识别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将二代身份证中IC的信息(公民身份号码、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签发单位、签发日期、有效期截止日期、照片)传输到PC中。同时,柜台工作人员通过PC的显示来核对机读的信息与身份证印刷信息是否一致。针对中心的需求实现二次应用程序开发,如将已识别的用户身份信息的保存、查询和索引等。

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主要包含信息读取、身份验证、将采集到的信息和原系统进行匹配从而实现数据查询等功能。

2.3.1 自动查询

工作人员进入客户端应用程序后,程序自动检测身份证读卡器工作状态,如果感应到有身份证靠近,会直接将身份证号码这一唯一信息读入系统,免去手工操作,提高了录入速度和准确性。系统通过网内线路将采集到的身份证号码上传到档案数据库,与库里的信息进行对比查询,如果查询到库中无该客户记录,则提示档案库不存在此人档案,可再通过姓名查询的方式进行二次核查,防止数据库中身份证数据信息有误;如果查询到库中有该客户记录,如果只有一条则直接显示,如果有重复数据(此档案重复在该中心办理),只需选择正确的一条即可。

2.3.2 双重验证

身份真伪通过视读和机读双重验证,确保用户身份真实准确。具体讲就是系统会通过身份证读卡器获取照片信息,然后和事人员进行比对,即可一目了然断定身份真伪。

2.3.3 信息采集

对于初次办理代理的人员,只有将将身份证放在读卡器上,应用程序会自动采集芯片中的用户身份信息,从而实现保存、查询和索引等功能。在采集的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判断档案数据库中是否有重复的身份证号码,如果存在则提示工作人员,以防重复办理。这样既能保证数据真实有效,同时又能防止产生冗余数据。

3 关键技术分析

人才档案系统的服务内容繁多,涵盖了代理,户籍,保险公积金等各项业务,业务流程不尽相同,根据各业务特点,在开发期间拟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3.1 需求分析与功能抽象技术

通过深入调研,首先弄清楚人才中心档案管理和档案服务的基本需求,完成系统功能分析,初步确定体系结构,包括对原系统的改进和待实现功能的定义。在这一过程中要需要整理出详尽的需求分析报告,尽可能做到完备。根据需求分析报告设计业务系统流程、划分具体功能,并通过系统信息需求分析的结论,设计本系统的E-R模型,即将业务的需求与表述转化为数据库设计专用语言与流程,清晰反映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与传递关系,这个阶段是整个系统开发的基础。在以后的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变化不断更改。

3.2 主要技术分析

3.2.1 图像采集

通过二代身份证读卡器,可将二代身份证中的加密照片信息读取到本地指定目录并存放成图片文件zp.bmp,应用程序可以显示改照片信息,并且保存到数据库中,完成照片的采集。

3.2.2 封装对象

在PowerBuilder中我们还可以创建自己的用户对象。我们可以利用面向对象方法中的对象的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等特点使得我们开发的应用程序具有极大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而这一点正是软件工程中对应用程序所提出的重要目标。

在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多个业务(档案查询,初办代理,户籍查询,户籍办理等)需要调用身份证读卡器供应商提供的动态链接文件,为了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使得开发人员无须重复编码,直接定义了一个不可视控件,将相关函数封装在该对象中,这样开发人员使用时只需要声明变量,系统将自动调用相应的服务例程处理,使用起来简洁高效。

4 结语

使用身份证读卡器信息技术辅助人事档案管理,可有效地解决管理弊端,使数据库与身份证信息准确。这一技术首先被应用在南京某人才服务机构的档案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该技术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其它近二十家人才服务机构,信息管理部门借助“客户身份证自动采集设备+电子数据库”的方案对原办事流程进行改造,从而实现对初办代理、后续服务等关键环节一劳永逸的立体化管理。通过使用该技术手段,实现了大容量档案库房的有序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阿奇 著PowerBuilder实用教程-(第3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档案与身份证 篇4

我曾在母校发布过一些关于户口、档案方面的资料,也是我自己写的,但是由于那时候时间关系不够全面和系统,所以有些乱。其实这次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说起,我就挑重点地慢慢讲吧。就从户口说起吧,这方面都是比较根本的东西。户口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户籍制度,如果在香港,户口一般指的是银行账户。中国政府依靠户口来统计中国的人口方面的数据,中国人口信息网上面那两个人口时钟就是根据户口来统计出来的。所以说,在中国,户口就是你最本质的证明。没有户口,就是“黑户”,将面临着种种麻烦,比如没法办理身份证(于是需要身份证的事情都没发做)没办法登记结婚,没办法领取社会补助,没办法读书上学,甚至面临着“偷渡”的嫌疑。

其实“黑户”很常见,我工作一个月就见到了不下十个“黑户”,而且每一位都拥有至少是本科的文凭,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他们成为黑户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毕业以后“三不管”,户籍档案关系“任逍遥”,等到用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莫名其妙变成“黑户”了。又得花钱找人托关系重新办理,费钱又费时间,麻烦至极。所以大家一定要时常关注自己的户口,别丢了,受那冤枉罪。

在中国,尤其是农村生源的孩子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从出农村,向城市发展。打工是一条路,可惜打工何年何月才是出头之日啊;上学可以说是一条

捷径,虽然这路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总比打工舒服的多了。一般考上大学,就兴冲冲的回家领了户口迁移证,从家里的户口簿里拿走了自己的户口页,等到九月秋初,开学报到的时候将这些材料全部上交,就暂时性的成为了学校所在城市的一员(当然也有部分同学没有迁户口)。总之,大家户口迁出来的过程基本就是这个样子了。

其实毕业以后户口这东西也有一些道道。一般来讲,毕业生户口有五种去向:

1、工作单位有户籍管理的条件(比如政府部门、高等学校);

2、就业地的人才交流中心;

3、代理托管挂靠;

4、未曾办理,一年后学校给予打回原籍;

5、任逍遥,不知所终。

工作单位可以接管户口那最好,当然也要自己主动去办理这方面的手续,在现在这个冷漠的社会,除了父母兄弟朋友谁会管你的事情啊,所以别指望有人提醒你该怎么做,重要的是自己主动去问,去做。当然,大多数人还是无法在这种单位就业的,因为这种单位不是政府部门,就是国有企业,再者就是比较大型的企业。

工作单位不能接管户口的时候,按照往常来说,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放到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因为这是官方的说法。但是有个限制条件,人才交流中心的集体户口是属于临时户口,有两年的限期,毕业超过两年就不能继续托管了。而且户口跟档案是一体的,不能单独提出来。

还有就是放到代理托管挂靠户口。我不知道别的公司是怎么样的,我们公司的收费是跟人才市场的一样的,这是物价局定的价格。但是放到我们公司有诸多好处。首先,我们公司的集体户口是青岛市常住户口,享受与青岛市民同等待遇,比如买限价房什么的;其次,这个户口没有限期,是永久性的;再次,我们可以户档分离,户口档案可以分开提取,方便使用;最后,我们有计划生育办公司,可以进行户口夫妻投靠、子女投靠、父母投靠。你一个人拥有这个户口,全家人都可以投靠。

有的人没有办理任何手续,户口打回原籍,如果遇上不负责任的管理员,恐怕就成了“黑户”。很多人终生都见不到自己的档案,按照规定,个人是不能接触自己的档案的,档案的发送必须使用国家“机要”文件发送方式,属于国家秘密。所以说,档案是一件很严肃的东西。它是一个人生平的写照,读书的情况,工作的情况,党组织关系的一些情况都会在档案里以文件的形式保存,直到去世。

档案原则上来讲分为三种:学籍档案、人事档案和工人档案。学籍档案记录一个人的读书生涯,记载着他何年何月在哪里读书,受过何等处分何等表扬,一些测评表格、成绩单等归教育局管理。人事档案则是在学籍档案中加入了派

遣证、履历表、转正定级材料、婚姻变更材料、出国材料、劳动合同等,归人事局管理。工人档案则是指没有经过转正定级,没有获得干部身份的工人,归劳动局管理。

目前还在校读书,包括像我这样的正在实习,但还未毕业的学生的档案,全部是学籍档案(这期间档案在学校);毕业生毕业后,在其学籍档案中放入该毕业生的报道证,然后由学校将档案转交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这份档案才转成人事档案(这期间档案在工作单位或者人才交流中心或者挂靠在代理托管机构);如果毕业生毕业后未办理相关手续,那么在一年派遣期后(211工程学校是两年),其学籍档案过期,将被打回原籍,进入劳动局,转变为工人档案(这期间档案在劳动局)。

如果你的档案不行由人事局转为劳动局管理,那么很遗憾的告诉你,你失去了你这么多年读书得到的唯一社会凭证——干部身份。有人说我有毕业证,证明我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你没有干部身份,你就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即使退休了,你的退休金也比有干部身份的人的要少很多很多。关于干部身份,我下面会详细得讲。在告诉大家干部身份是什么东西之前,我首先要阐明一下,干部身份如果失去了,无法补办,保质期一过,永久丢失。

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公民分三中身份:农民、工人、干部。农民归农业局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干部归人事局管理。通过向劳动部门申请办理招工(就业)手续后具备工人身份,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国家统一招收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也具备干部身份。(注:如果两年择业期内没有办理相关手续,指标自动作废)注: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办理将“学籍档案”转变成“人事档案”后才有资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

国家规定,大中专毕业生毕业(以报到证人事部门签署日期为准)一年后,即可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批准转正定级;本科毕业生毕业工作一年(以报到日期计)、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工作满三年可申报初级职称,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办理。转正定级之后,就确定了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的作用:

1、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基本条件。公务员政审材料有一条明确规定要有干部身份(应届毕业生考公务员的除外)。

2、单位之间,城市之间人才流动的必备条件之一。比如北京现在的落户政策基本就是人才引进,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干部身份。只有有干部身份,才

能说是干部调动。

3、拥有干部身份才能够评职称。在我国,无论各行各业都会有职称评定,而且相信任何单位都希望有那些有职称的人来工作,就算你工作的单位没有职称评定一说,那想你如果是高级工程师,你拿的钱也绝对比别人多,因为这是国家规定,国家规定拥有职称的人的基本工资,比如一个高级工程师的基本工资不得低于年薪5W(举例,不代表国家规定)。

4、提干的基本材料。就是说如果你要被提升干部,就必须拥有干部身份。

5、计算干部工龄的起始点,工龄从拥有干部身份开始计算。(工龄关系着你的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

有人说,我不考公务员,不详尽事业单位,我就挣钱行了吧。这又牵扯到职称问题了,一个拥有职称的人,哪怕是个低级支撑,他的工资比同水平没有职称的人的工资水平就高一个级别;

有人说,我暂时想考研,等研究生毕业后再想工作的事。假如你今年7月份毕业,你在6月份跟一个代理公司(或者找关系,你爸的朋友的公司什么的)签订了三方协议,档案被发到这家代理公司。等到九月份研究生入学的时候,需要档案,就去让这家公司发送你的档案到学校(你算作是在职考研,与应届生考研没什么区别)。一年后,找签三方的那个公司给做转正定级,确定干部身份。三年后你毕业,实际已经拥有2年的工龄了。

工龄这个东西很重要,首先必须拥有干部身份(工作一年)才能评定初级职称,工龄4年(工作五年),可以评中级职称,工龄9年(工作10年),可以评高级职称。至于那些破例评定的,则需要获得什么国家级的科研奖什么的,咱么一般人是没有办法的。

今后无论工作如何变动,你的人事档案不能脱离人事厅(局)以及所属的人才中心等干部档案管理系统。一旦转入劳动局或所属的劳动力市场以及职介等机构超过三个月不能及时转回的,将失去原有干部身份。这一块的话一般就不用说了,但每年都有大量的党员失去自己的党员身份。无非是几个理由:抛弃了党组织关系、不上缴党费、不参加党组生活等。

这里面大多数人是因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可以说是无知导致了这种行为。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我党宗旨就体现出了这一条。大多数脱离党组织的成员都是因为觉得付出没有回报,思想境界达不到标准才脱离党组织的。而实际上,为人民服务,人民不是木头,人民知道党在做事,会给予回报。

虽然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说出这样的话不应该,原则上来讲,我们应当不计回报,不计报酬的为人民服务。我讲出下面这些话,也许要受到党组织批评,可是我还是要说,因为这是事实,我不想让咱们应届的学生们犯这个错,失去大好的机会。

不计回报,不计报酬的为人民服务的人存在,而且很多,但绝大多数的党员,我想思想上还是有问题的,虽然每个季度都要写“量贩式”的思想汇报。而这个社会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的。中国是共产党***,虽然本质上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是人民代表,可实际上确实是共产党在执政,中国不会出现国民党员当政府成员的情况。因此,如果你想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有所发展,你的党员身份将是你的最根本的条件。

档案与身份证 篇5

(一)《新生报到单》(收齐后留存院系备查)

《新生报到单》由新生自行下载,表内显示新生需办理事项的状态,如尚未全部办妥,不要收表,应提醒新生尽快办理。

(二)《户口迁移证明》(收齐后交保卫处各校区保卫办公室)

1、单位定向生、委培生不办理户口迁移及身份证换证手续。其他同学采取自愿原则,可迁可不迁。

2、需要迁户口的新生:

1)交《户口迁移证》原件(与身份证原件进行核对)

2)交《录取通知书》存根

3)交一寸近期免冠正面半身照片1张

3、不迁户口的同学:

1)填写学生信息表(保卫处提供空表,在各院系填写)

2)交一寸近期免冠正面半身照片1张

4、《户口迁移证》要求:

1)《户口迁移证》必须规范,各栏内容必须填写清楚。《户口迁移证》上姓名必须与入学通知书姓名一致;籍贯、出生地必须明确到“××省××市”或者“××省××县”;迁移原因为“大中专招生”;迁往地址为“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

2)《户口迁移证》需盖有“××省公安厅”及“××市公安局××派出所户口专用”章。

3)《户口迁移证》严禁私自涂改。

以上2、3类资料不齐的或《户口迁移证》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暂缓受理,请学生补充完毕后再递交。资料齐全和完备的,请学院(系)转交保卫处各校区保卫办公室。

(三)《银行卡授权书》(收齐后交农行申花支行,由该行派人到各院系收取)

1、由新生本人事先填写好扣款授权书上的卡号并签名,收取时须核对所填写的卡号是否正确。

2、提交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一份

3、提交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一份

(四)《新生婚姻状况调查表》(收齐后交各校区计生办公室)

1、《浙江大学新生婚姻状况调查表》中的“原户籍地址”应填写本次入学报到前的户籍地址,“原居住地”应填写本次入学报到前就读学校或前身工作单位的所在地(不是填写籍贯地)。

2、《浙江大学新生婚姻状况调查表》中“计生部门意见”中的“计生部门盖章”: 外校生源学生——本次入学报到前就读学校或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人口计生部门公章;

本校生源学生——本校应届毕业生到毕业学院(系)的本科生科或研究生科盖章即可。

3、新生报到当天,如未能按时交《浙江大学新生婚姻状况调查表》的学生,请填写“限时交表”或“不交表”之声明卡(由计生办提供空卡,在院系填写)。

(五)《育龄妇女信息卡》(收齐后交各校区计生办公室)

三方协议与干部身份 篇6

三方协议主要是为了保障我们大学生的权益,能签三方一定要签三方,需要注意的是三方协议上的用人单位公章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公章:一般国企、事业单位、政府等只需盖一个章即可,其他企业最好是盖两个章,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公章是可以接收档案的,可以和用人单位商量能不能接收档案,有的企业不管我们的档案接收是因为嫌麻烦,所以我们需要向用人单位问清楚我们档案的去处,学校建议档案最好是跟随我们走,如果用人单位没办法将我们的档案接收,我们可以自己将档案挂靠到离工作地点近的人才托管处,方便一年后办理转正定级。不签三方的公司让他们出单位接收函,证明接收你的档案。

5月20号学校将为我们办理第一批档案派遣,到时候具体的我会再通知大家。

一、什么是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大部分的单位都在弱化这一概念。但在一些情况下还有用。比如报考公务员,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招聘、录取。如果没有干部身份就会有一系列的麻烦,甚至可能无法到该单位工作。还有一些职称的认定、评定,工龄的审核等也和此有关。比如,工龄,有干部身份工龄从上大学开始算起,工资就会比没有干部身份的工龄工资高。另外有些人想之后考公务员的,需要两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如果干部身份丢失,毕业后的那两年基层工作经验是不算的。

二、毕业生如何获得干部身份?

国家统一招收并的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和单位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后,到学校或所在地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开具“报到证”,毕业的时候,将报到证和档案转到合适的接收单位(有人事接受能力的单位或单位合作的人才服务中心),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后,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具备干部身份。以后干部身份的转移就等同于人事关系的转移,凭该单位开出的人事关系转移介绍信转到下个单位。

三、哪些情况下大学生易失去干部身份?

1.档案交给就业单位,而单位没有档案保存、管理资质,则失去干部身份;

2.没有就业、档案转到原籍居委会的话就没有干部身份了;

3.就业单位没有资质导致档案失去管理也没有干部身份;

4.已经有干部身份后的如果在档案再转交过程中失去有资质的单位管理,也自动丧失干部身份。

想要不失去干部身份,关键是注意干部身份的载体,干部身份的载体就是人事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单位现在出于规避人力成本的考虑,不直接接受人事,劳动关系,而是通过人才派遣、租赁的办法。则你本人需注意你签订合同的人才服务机构,须有办理这一合同的资质。防止自身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如果你工作的单位管理不正规,不接受人事关系,你也可以自己找有资质的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你的人事档案关系。

四、毕业生转正定级

转正定级是实现干部身份的重要环节。

在事业单位或大型国有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其转正定级手续由单位的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完成。县级以上政府人事主管部门隶属的人才交流机构也都可以为毕业生办理该手续。其他类企业一年后由本人自己到相应的档案挂靠处办理转正定

级。由于转正定级手续的办理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必须是在毕业后工作满一年时才能办理,如去年的毕业生,办理手续的时间为今年6月底到12月底,过了这个时间段,按规定是不能补办的。

五、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

简单说,在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下,正常在职人员常见两种身份,即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通过向劳动部门申请办理招工(就业)手续后具备工人身份,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我国不同部门具备不同的行政职能,其中干部管理等方面由人事组织部门负责,工人管理及社会劳动保障等方面由劳动部门负责。换言之,市人事部门代理的是干部身份人员档案,劳动部门代理的是工人身份人员档案。目前身份仍是影响我国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具备明确身份的人员还不能随意流动

那么,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国民待遇差异呢?

第一、政治待遇不同,干部获得的国家社会以及国际信息要比群众多,干部级别越高所获得的社会信息也就越多,其中大量的社会信息并不属于国家机密,而是属于官方有意控制的内容。

第二、在就业范围上的待遇不同,干部可以在国家机关工作,工人群众如果不转变成干部身份则很难在机关工作,但是工人群众转变成干部身份的机会非常少。

第三、在非工资的福利待遇上,干部比工人群众要高,例如住房以及住房补贴、用车补贴、带薪度假等等方面,干部都比工人群众享受的待遇高。第四、在医疗服务标准上,包括住院条件、用药等级、医药费的报销比例等等方面,干部都比群众高。

第五、在养老标准上,干部比群众高出许多,而且干部级别越高,这种差距也就越大。例如,干部可以享受离休待遇,而且有政府专设的老干部局为其服务。

第六、在退休金上,干部可以领到百分之百的退休金,而工人群众则只能领到80%以下的退休金。以北京为例,一般工人的退休金每月大约在700元左右,一般干部(包括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每月大约在1700元以上,两者相差1000元以上。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北京市政府2001年《关于北京市城镇企业退休人员2001调整基本养老金标准的通知》,对工人的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10元;但是,同年北京市政府对离休人员的养老金每人每月则增加高达140元(离休前在科级以下)到276元(离休前为局级).第七、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工人,也要比在其它企业工作的工人的待遇相对高出一些。

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 篇7

1. 教师提出活动课题,将同学们分成若干课题小组,选好课题组长,给每个组员分好工,指导制订计划、分步实施.

2. 联系好学校网管员,在活动期间指导大家上网查资料.

3. 联系好派出所的户籍警,指导同学开展访谈活动.

4. 指导访谈教务处老师,了解学籍号的编写方法.

[设计思路]

1. 根据初一的知识水准和年龄特点,第一次开展课题学习时特别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包括合作制订一个完整的课题实施计划,对每一次活动(如上网、访谈、设计等)都须具体指导到细节方面. 同时评价要体现主体多元、过程多元、方式多元.

2. 主要过程可分三个阶段:1调查与分析;2设计与创新;3交流与展示.

[活动过程]

1. 调查与分析(时间1周)

(1)网络搜集组:从网络上搜集身份证的相关资料,如我国的身份证制度、历史及身份证的编码原则等.

(2)实物收集组:从父母、亲戚朋友那里收集不同时期的身份证(复印件),记录收集到的身份证图案及号码设计.

(3)访谈记录组:采访派出所户籍警,了解我国的身份证制度、本地区的身份证号码的识别等.

(4)整理分析组:把各小组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从整体上了解身份证制度及编码方法,并编辑课题学习小报.

2. 设计与创新(时间1周)

(1)根据第一阶段所获的信息,每个同学开展学籍号码设计活动,要求能反映出每个同学入学年份、班级、性别等信息,使全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相应的学籍号码.

(2)写一份书面的设计说明,简要地概括自己设计的学籍号码的编制方法及优点.

3. 交流与展示(时间1课时)

(1)身份证的历史与制度

(2)申请、换领、补领身份证须知

(3)第二代身份证特点

4. 延伸与拓展

主要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或产生的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向课外,走向生活,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问题的市场性.

文本身份与课堂阅读教学设计反思 篇8

同样一篇文本,基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它必然被赋予了不同身份。课堂阅读与课外的自由阅读有着不一样时空环境,课堂阅读所读的文本是赋予了一定的积极的目的需求的。在教学视野下,阅读一个文本,要读到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读,都是被预先设计了。这种预设,首先表现在文本处在某一特定教材系统中,它有着不同的角色。如同王荣生博士所梳理的定篇样本例文用件之类的不同属性。其次,表现在教师对文本的读解和对文本所属的教材(课本)体系的理解上。第三,表现在文本与文本所属的教材(课本)以外的其它因素,诸如考试评价趋势等对文本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制约,比如部分教师将文本的课堂阅读教学设计试题化,类似的这种以考定教的阅读教学设计理念,无意是在窄化了课堂阅读教学的内涵。

课堂阅读的物理时空是相对封闭的又是无限宽阔的,特定的教学场景、特定的时间长度、以及特定的课堂氛围,都决定了课堂阅读自有特性。从文本与读者的关系看,课堂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文本的特定读者,这是显在的读者;此外,还有潜在的读者,教师和学生在读解文本时,他还受到周围的与文本关联的文本读解阐释资源的影响。以教师而言,他理应是文本读解的先行者,在进入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之前,他应该是已经对该文本进行了独立的读解和参照的读解。独立的读解,又可谓是裸读,直接对文本离章析句,探寻并阐释其言语意义与言语形式。参照的读解,即是援用其他读者对此文本的读解经验以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对话资源。这个参照的读解资源是深广的,诸如教参、教学类报刊、其它影视资源以及网络信息等。潜在读者就藏身其中。一个经典文本,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其读解阐释的历史都可能左右读者的阅读认知与审美判断。

读解阐释的不同价值取向,决定着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不同切入点。经典文本无论在言语内容还是言语表现方面,都具有诸多的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不同切入点。从言语形式入手,还是言语内容起始,还是要在实际教学中由教师结合课程标准与学段课程体系等的规范作事先预设,而不能仅仅跟着感觉走。那种所谓非预设的一味强调动态生成的课堂阅读教学,似乎是保护了学生的原生态阅读,关照了学生的真实阅读情境,但实际上却可能造成课堂阅读教学的整体无序化,长此以往,它的教学效益如何,是很值得怀疑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阅读教学的阅读情境本身就不是自然的真实,它是处在规定的时空中的有着特定目的的阅读,这是一种不自由状态的阅读。因为这种场合中,文本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强势存在,即从静态意义上讲,对于学生主体而言是没有阅读与否的选择权的。换言之,学生面对课程(教材)体系中的阅读文本是被动的,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一文本对于学生(学习者)身份这一读者而讲,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必须阅读的任务。而完成这种特定的阅读任务,需要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达成某种默契。这种默契就常常需要借助阅读教学的设计。为了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必然会有不尽相同的教学设计。比方教学《邹忌讽齐威王纳谏》,有的老师着眼于该文的类比说理的论证技巧;有的则着眼于该文的人物形象个性与德行品质。前者是关注读中悟写,为写而读;后者则在意情感的熏陶与道德的教化。究竟哪一种阅读教学设计是合理的,目前尚未有一种科学的衡量标准。但是,从当前人们普遍指责的那种抛弃文本、颠覆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行为及其理念的现状看,基于课堂阅读教学视野的文本读解与阐释是有一个起码的低线的。超越了它,是否可以名之为恶搞或者忽悠?

假如说文本读解阐释是有疆界的,那么这种读解阐释的疆界在哪里?在我看来,首先是文本的身份规约。在教材(课本)系统中的文本,它是有特定身份的,它是课文,是课程构成的基本元素。什么样的文章可以成为课文,就当下的课程语境讲,学生是相对被动的,教师也是相对被动的,他们难有自主的选择权(而且,即便有自主选择权,也可能是不便于操作的。以前有个别老师不用国家统编教材,而直接用《三国演义》《红楼梦》来充当学生的语文阅读教材,看不出这种教学设计有什么合乎教育科学的理据)?当文本成为课文,毋庸置疑,它必然既有历史传统的默认,也有当代意识的渐染。文本的身份规约,首先是文本自身属性的,包含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两个层面。前者指涉文本的思想内容,即它说了些什么。后者指涉文本的表现形式。它是怎么说的。其次,是文本的课文属性,它在教材体系中担当的角色。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体例中曾多年沿袭的课内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的身份规约,恰恰在引导着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除了课本所属的教材体系(课本)附加给课文的身份属性外,从教学主体的主动性看,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设计者的教师,他自身的阅读方法、阐释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也必然潜在地左右文本读解阐释的疆界。教师作为一个熟练的读者,一般而言,他的视阈必然要大于作为一个不熟练的的读者学生的视阈。二者的对话是有间隔和落差的。

现在,不少教师所津津乐道的深度阅读(我不知道深度阅读是否能有一个合乎学理的定义,据我有限的有关标榜为深度阅读的课堂阅读教学的课例的阅读,我觉得还是教师的预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不少深度阅读多在文本的意义指向诸如文化的、人性的、历史的、道德的、审美的等方面进行一些引人注目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说,它首先是教师在拓宽着文本的疆界(当然不排除作为对话一方的学生读者某种类乎灵光一闪的阅读认识与审美判断的导引与激发)。很多情况下,深度阅读是挣脱了某一特定文本的课文身份的规约,尤其在单元系统中的阅读课文,一旦深度阅读了,可能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会被遮蔽。这种遮蔽未尝不是好事。比方阅读《陈情表》,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一个问题:李密所陈之情是真情还是伪情,李密孝道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设计指涉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判断和评价,它引导学生更深一层的欣赏与理解。

二、课堂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过程是事先作了规划的,从文本的选择开始,它就已经是预设的。

现在,一些人所倡行的非指导非预设的阅读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预设过了的教学设计,首先,非指导教学,从其渊源上讲,其实就是非指导性教学(Nondirevtive Teaching)一种咨询方法的模式。它注重促进性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意营造移交流的氛围,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指导的能力。它采用的基本途径是非指导性交谈策略(Nondirevtive interview strategy),这是一种教师反映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它主张运用反省的评论(reflective comments),教师努力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和情感的意识,从而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种种观念。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自我是一个仁慈的改变的自我(ego),他有足够大的空间来容纳学生的所有情感和思想。根据罗杰斯的理论描述,非指导性交谈,它有四个阶段:(1)情感的释放,(2)紧接着的洞察,(3)采取行动(规划和决策),(4)导致一种新定向的统合。这种本是应用于心理咨询的模式后来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语文学科的课堂阅读教学设计来看,这种模式的运用,仍然是有很鲜明的预设的因子的。从教学设计的结构化角度看,这种模式包含着教师促进、学生主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动态生成蕴藏在这一结构中。

动态生成,实际上是经过预设处理的生成。课堂阅读教学是一种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的学习活动。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角度看,这种阅读是一种行为改变的过程。这种行为改变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当一个文本进入课堂阅读的教学时空,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的前理解状况,即对这一文本的预读经验以及对于阅读与该文本相类的文本阅读所具备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教师还要意识到在今天这一特定的课堂阅读教学的时空内,应该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到什么,以及如何解读此类文本的操作性知识。没有规划的课堂阅读教学,是一片失控的跑马场。

档案与身份证 篇9

1、督促在科人员在实施任何介诊疗护理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操作。

2、督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3、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4、强化特殊病人的识别管理:主要有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手术等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制度。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5、核查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6、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检查有无因腕带使用引起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档案与身份证 篇10

——浅析白先勇《游园惊梦》中的身份确认

文学08级9班张明超20081110394

摘要:本文试图透过作品本身,从身份确认和国家话语的范畴,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游园惊梦》进行全新的分析。从个人身份的映射与确认,延伸到对国家身份的探讨,从而分析退守台湾的中国人的心态变化。

关键词:《游园惊梦》身份国家

《游园惊梦》被视为白先勇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借了昆曲名段“游园惊梦”为题。故事非常简单,昆曲艺人蓝田玉——钱夫人在一个宴会中,重逢故旧,宴会上昆曲《游园惊梦》的演唱,引发了她众多的回忆与体悟。

众多关于白先勇这篇小说的研究,多是从小说本体角度,或分析意识流的叙述方法,或深入到人性的探讨,或分析作品反映出的人生哲理。而本文试图从身份确认和国家话语的范畴对《游园惊梦》进行全新的分析。

一、个人身份的映射

身份,就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是谁的问题。在文化研究中,身份用来描述存在于现代个体中的自我意识。而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多都是作者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可以将作品或作品中的角色看作作者对于自我身份的一种确认。

钱夫人无疑是小说《游园惊梦》的中心人物,她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抛开钱夫人的性别特征,我们可以把她看作白先勇自身的映射。正如我们可以把《聊斋志异》中的狐仙看作是蒲松龄个人意志的化身。当然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与作者必然要有许多相同之处,那么,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白先勇与钱夫人的共通之处。

白先勇出身于大家庭,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家运随着国民党党运的起伏,十一二岁从大陆到香港再到台湾。他的人生经历了家势的盛衰变化,父母相继去世导致的家庭变故。白先勇个人的境遇变化在钱夫人身上完全映射出来了。钱夫人在大陆作为将军夫人的生活和感情的经历,不正是白先勇家庭变故前的反映么。因此我们可以突破钱夫人在小说作品中的角色,将她跟白先勇自身联系起来,接下来的分析也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既然钱夫人映射了白先勇的个人经历,那么,通过小说白先勇首先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二、自我身份的确认

白先勇从年少时代开始就经历了漂泊的生活,辗转各地。所以在自我身份和自我归属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造成这种模糊性的原因之一正是白先勇在各国各地生活的迅速辗转,而所有这些都在《游园惊梦》中体现了出来。

“她那是才冒二十岁,一个清唱的姑娘,一夜间便成了将军夫人了。”钱夫人从“蓝田玉”到将军夫人角色的快速转变,正像是白先勇在各地的辗转。“她明白她的身份,她也珍惜她的身份。”在这里她的身份是“正正经经的填房夫人”,这是钱夫人对自己的认识,看上去她对自己的身份是明确的,但是实际上她依然

纠缠于“将军夫人”与“蓝田玉”之间。“谁又敢议论她是秦淮河得月台的蓝田玉了?”戏子的出身一直是钱夫人心里永远抹不去的痛楚,因此她急于靠“正正经经填房夫人”身份的确认来掩盖她卑微的出身,这更像是钱夫人的一种自我安慰。

再回到白先勇身上,《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中的一篇作品,“台北人”正是一个明确的身份名称。国民党战败之后退到台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重新确立身份,“台北人”在这里其实与泛中国意义中的“中国人”是相对的。在离开大陆之前作为“中国人”正如“蓝田玉”的身份,随着生活地域的变化,重新确立的“台北人”身份恰似“正正经经的填房夫人”。

表面上来看,虽然身份发生了变化,但都是明确的。而实际上却是一种身份的缺失和不确定,体现出强烈的无归属感。国民党撤离到台湾岛之后,遗失了原有的“中国人”身份,“台北人”是他们对自己一种新的身份认证,但是台湾原住民并不承认他们的这种身份,因此使得这些“偏安”台湾的大陆人缺乏归属感。“台北人”之于他们,正像“正正经经填房夫人”之于钱夫人,都是在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三、国家身份的怀念

我们可以从个人身份进一步扩展到国家身份,这里所说的国家正是广泛意义上的“中国”,“中国人”对于“中国”的理解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大中原心态”。所谓的“大中原心态”,即一种根植与20世纪中过现代文化的中心化、反殖民化过程中的话语,这种话语从根本上说代表了近代史上民族国家建立框架下的以中国内地为中心的民族主义。1(99-100)更具体地说这种心态将中国北方平原地带看作中国性的起源地,根据地域的不同界定文化的等级差别,轻视处于偏远地带的民

2(120)族文化,将之视为异类。

国家身份的焦虑感在国家动荡的状况下会更加强烈,当对国家身份产生疑问的时候,长期以来形成的“大中原心态”便会产生作用。《游园惊梦》里这种心态表现的非常明显,小说中多处提到南京和大陆如何如何,从“杭绸”到“旗袍”再到“花雕”,还包括宴会上吃到的“鱼翅”,就连小说中不断提到和穿插的昆曲也可视为“中原文化”的一种代表,在这些表述中台湾完全被边缘化,视为一个“异类”。所有对南京和大陆回忆,以及与台湾的比较,都表现了对“中原主流文化”的深深怀念。

因战争失败而被迫逃亡台湾的这些“中国人”,特别是原来处于统治地位的国民党人,不仅仅失去了对国家的统治,也失去了“中国人”的身份,“沦为”了“台北人”,更进一步说,他们失去了国家身份。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台湾的国民党人急于要从中国独立出去,并一直以“中华民国”自居。首先,从地理结构来说,台湾处于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地理位置,这为独立成国提供了地域条件;其次,从文化上来说,缺失了中原主流文化之后,这些“中国人”急于确立属于自己的主流文化,而国家是确立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台湾确立自己的主流文化,并非重建一个全新的文化体系,它依然是建立在原有的“中原主流文化”的基础之上。这个确立过程,也体现出对于“中原主流文化”的怀念。

注释:

1.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龙的传人北师大版教学下一篇:法则让你决胜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