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假期安排(精选6篇)
一年级上假期安排 篇1
各位家长:
大家好!感谢你们在本学期对我工作一如既往地支持;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认可和赞许;感谢你们对孩子在学习上的特别关注。在我们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孩子在期末再一次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寒假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了,希望家长合理安排好孩子的时间,劳逸结合,带给孩子们一个快乐、充实的假期。特做出如下安排: 一安全要求:1.注意防火防电防煤气,保护好自身安全。
2.不让孩子单独燃放鞭炮,注意人身安全。3注意交通安全,带孩子外出要全程监护。
二作业要求1用田字格写上册生字表
(一)(二)一字两词。(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选作)
2建议自己借下册书,预习生字及课文内容。
3背会并默写5首古诗。(带*的必须会,另两首有能力的背会)
4背会并默写20个成语接龙。(有能力的可多背)
6有计划地阅读《国学经典》。(练习讲其中的两个小故事,并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7请坚持对孩子进行的口算训练。(20以内的加减法)
三放假时间:1月14日------
月
日,月
日8点半返校(如有变化,校讯通临时通知)
附(1)成语接龙
大是大非—非同小可—可有可无—无中生有—有气无力—力不从心—心急如火—火树银花—花前月下—下笔千言—言归于好好心好意—意气风发—发扬光大—大起大落—落花流水—水落石出—出生入死—死去活来—来日方长—长话短说 → 说长道短
短兵相接 → 接二连三
三人成虎 → 虎口余 生→ 生龙活虎—虎虎生威—威风八面—面目全非—非亲非故—故弄玄虚 虚情假意—意气相投—投石问路—路人皆知—知人论世—世风日下—下里巴人—人山人海—海阔天空—空无所有—有空无心 心如止水—水涨船高—高歌猛进—进退两难—难舍难分—分秒必争—争先恐后—后继有人—人定胜天—天女散花—花言巧语
附(2)必背古诗
*江南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敕勒歌
(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
(唐
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咏柳
(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凉州词
(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年级上假期安排 篇2
一、老师难教
一年级数学一入门就开始学习位置方面的知识, 按理说这些知识并不算难, 因为它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比较紧, 可是在教的过程中才发现简直是举步维艰。起先让学生们认识方位的时候还是可以的, 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强, 大都能正确地将相关的知识表达出来。可是学习知识不能只口头表达, 更重要的是用书面文字进行叙述, 可刚入学的孩子还认不了几个字, 而与这方面知识相关的题目大都需要文字进行描述。学生们看不懂题目, 老师必须得给他们一题题地读。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已经让学生不知所措了, 所以读题得耐心, 读一题让孩子们做一题, 估摸这一题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解答完毕, 接着进行下一题。可是仍然有这样的问题:有些基础的或是较机灵的学生, 老师刚读完题目他们也解答完了, 就开始一个劲儿地叫:“老师, 做完了, 老师, 做完了!”可是有很多的同学他们还不善于听题, 答题的时间到了他们的卷子还是一片空白。有着急的同学干脆默默地抹起了泪水, 只好想办法先把他们稳住, 再给他们逐个地将题目再读一遍, 边读边引导, 如此这般反复直到他们都完成为止。这期间的艰辛绝不是一个“累”字了得, 于是我从心里头发出感慨:数学真是太难教了。第一单元的内容终于上完了, 我从心里底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唉!
我常常请教其他的老师希望能从他们那儿得到一些方法, 可是他们竟也是一脸的无奈。大多的老师建议把题目读给学生听, 他们不认得字, 读到哪儿, 他们都不懂得。最好是将题目抄在黑板上, 然后指着读给他们听, 这样会好一些, 还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多认一些字。我也都是这样做的, 可是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 只有靠老师来将这些题目抄下来, 还得画题中的那些画, 累得够呛不说, 还特浪费时间。
于是我再一次地感受到一年级的数学老师真难啊!同时深深地体会到那种“秀才遇到兵, 有理讲不清”、“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的感觉。
二、学生难学
这些还都只是问题中的一部分, 就学生解答这样的题目也是显得束手无策。
我常常遇到类似这样的题目:
请你把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把铅笔放在文具盒的上面。问:文具盒在语文书的 () 面, 文具盒在铅笔的 () 面, 铅笔的下面有 () 和 () 。
教师首先得把题目给学生读了一遍, 再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把书、文具盒、铅笔都摆放好了。孩子们开始答题了, 麻烦也就来了。因为题目的前面两个空格所填的“上, 下”两个字虽然简单, 但学生都还没有开始识字, 他们虽然知道要填什么, 但是字还不会写啊, 他们就只能像画画似的将字临摹下来, 那笔画笔顺基本上是错的, 而且是出头的、长尾的大有人在。后面的那两个空格, 是绝对不能要求他们填字了, 只能让他们把要填的东西画下来。有的学生马上就说:老师, 我不会画书。有的说:老师, 我不会画文具盒。我想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会不会画呢?应该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大胆地画才行。于是我告诉他们画得不太像也没关系, 有一点像老师看得懂就行。后来我才发现自己要求得太模棱两可了, 学生们画的结果也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 问他:“这里怎么填文具盒呢。”“老师, 那不是文具盒, 那是书。”又问:“这空怎么又填文具盒呢?”“老师, 我画的那是铅笔。”嗨!看来改题的应该将答题的带在身边才行啊!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无法判断答案的正误。
太让人难为了, 还有的题目是:
小丽站在小红的左边, 小军站在小丽的左边, 请你想一想小丽站在小军的 () 边, 小红站在小丽的 () 边。
帮助学生把题目弄懂后, 我让几个同学根据题目的情景站好, 几个人的方位终于是弄明白了。可是他们不会写“左, 右”这两个字, 于是该出头的没出头, 不该出头偏出头。“右”字下面的口字, 更是写得五花八门, 有画圈的, 有倒着写的等等。有什么办法?他们还没有学习写字呢!学生们也说:“数学真是太难学了。”有人说:“让他们写拼音啊!”这是外行话, 因为这时候语文的声母和韵母还没学完呢!学生哪里就会写音节呢!
三、家长难
学生学习起这些知识显得特别吃力, 他们做题目就离不开老师和家长, 一旦没有家长或老师为他们读题目, 他们就无从下手。家长们反映:明明是挺聪明的孩子, 为什么在学习上会显得这么笨拙、这么吃力呢?”有的说:“这孩子是不是外表聪明骨子里笨呢?读书这么黏大人?”“这孩子作业不会做光知道哭, 真糟糕。”
四、学生的知识水平尚低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来, 他们可以说是一张白纸, 认识不了几个文字。而有关位置的知识基本上都需要用文字进行表述。这些文字, 学生是一个字都看不懂, 更别说去填了。这时候他们的语文才开始学习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 让他们面对这些一无所识的文字的确是勉为其难。有的题目倒是标注了拼音, 但是这些拼音其实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因为这时候学生们的拼读能力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就是他们已经掌握拼读的能力, 一整行一整行的文字让他们单靠拼音去连着读也有一定的难度。在学生还没有掌握最基本的识字能力之前就让他们学习这样的知识、做这样的题目的确拔苗助长了。数学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与语文相辅相成, 像这种完全由文字描述的题目安排在学生一入门就开始学习, 明显与语文的教学内容相脱节, 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相符。这些内容的学习应该往后放一放, 放在语文识字学习之后。语文在学习拼音的时候我们数学可以先学习整十的认识, 这些内容所需的文字描述少, 更适合还不会识字的学生, 对他们也更有吸引力。
五、部分内容重复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是11~20各数的认识时, 其中第三个例题是让同学们学习20以内数的组成, 认识计数单位“一 (个) ”、“十”。而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在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时又开始学习两位数的组成以及它们的计数单位, 同样是两位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的组成, 在同一个学年何必分为两次进行学习呢?第二阶段再次学习同样的内容给人复习课的感觉。而且这方面的内容文字叙述比较多, 不适合刚入学的学生学习。如果将这两个阶段的内容合并到第二阶段来教学, 一来可以学得集中些, 更重要的是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因为第一个学期的学生毕竟幼稚, 学习起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困难, 所以合并到第二学期一起学习会合理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从教材做起, 减负也应该从教材做起。我们天天喊着要减负, 要求一年级的学生不能留课外作业, 其实很多的学生并不是害怕做作业, 适量的作业他们还是喜欢做的, 只是得让他们能看懂题目, 知道如何下手。他们会做了, 就很喜欢做的, 你不布置作业, 他们还跟你要的。
虽然我们的教材图文并茂, 但是有的内容与孩子的年龄及知识水平并不相符, 这就会打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一入学就感到数学难, 害怕数学, 以后再想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实在太难为了。
-学年第一学期假期安排 篇3
1.中秋节:9月15、16、17日放假共3天,9月18日周日上班、上课。
2.国庆节:10月1日至9日放假共9天,10月10日周一上班、上课。
3.元旦:1月1、2、3日放假共3天,1月4日周三上班、上课。
4.寒假:
(1)学生:1月16日-3月3日学生离校、返校时间按教学管理部要求执行。
(2)职工:1月16日-3月2日,3月3日周五上班。
放假期间,领导干部要保持手机联系畅通,校领导及各部门、各单位负责同志出市要提前向学校办公室报备。
特此通知。
xxx学校办公室
xxxx年xx月xx日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寒假放假时间安排通知
2.2016-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通知
3.20寒假放假安排时间最新通知
4.年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安排通知
5.2017春节放假安排通知【官方】
6.2017年寒假放假通知
7.2017年寒假放假时间通知安排
8.关于2017年春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9.20秋学期开学时间的通知
一年级上假期安排 篇4
报告
一、前言
(一)背景:
大学假期是大学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在一学年中,以365天计,约有180天是不上课时间,也就是说近50%的时间是自由安排时间。在漫长的假期中,合理安排自己的假期,对自己的假期生活做适合自己的规划,显得日益重要。
大学生怎样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小则影响可不计,大则事关自己的前途。对于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假期生活几乎没什么计划,一放假就无所事事,生活散乱。假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放松身心,提高自身修养的大好时机。能够把握这一个月多的时间真正去学点什么,做点什么应该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考虑的。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就应当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二)调查时间:本学期第五至八周(三)调查地点: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
(四)调查对象: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学生
(五)调查目的:通过对本校部分大学生的节假日安排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假期活动情况。
(六)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交谈法
(七)调查分工:
第一队:黄鹏、刘东华、田龙标负责大一调查,由黄鹏负责。
第二队:钱相琳、杨松子、王昊负责大二调查,由钱相琳负责。
第三队:高翔、余欢、宋洋、张学锋负责大三调查由高翔负责。
二、正文
(一)调查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的发放的问卷有300份,收回224份,问卷主要从是否有计划的安排假期,假期的生活有哪几方面,对假期参加各种活动的感想、看法,对假期的期望。调查出大学生假期生活的几个方面: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各种公益活动,打工),2、走亲访友,3、旅游观光,4无聊宅在寝室。
1、是否有假期计划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大学生对假期一直有安排,有61%的大学生偶尔会为自己定下假期计划,14%的大学生从来不会安排假期。此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在假期没有明确的安排,没能很好地利用假期的时间。
2、怎样安排假期
在假期有8%的大学生假期全身心学习、反思,14%的学生坚持去做兼职,25%的人一边做兼职一边学习,他们认为假期不能只光学习,而不参加社会实践。30%的人主要是放松自己,什么都不做,他们认为平时的学习就很紧张,放假了就该好好放松自己。12%的大学生选择去旅游。还有11%的学生有其他的安排。
(二)存在的问题
1、假期玩耍过多,学习很少
假期是一个放松的好时机,平时的学习都很繁重,利用假期放松是很合理的,但是假期不应该只是玩耍放松,没有学习。在调查中
有30%的学生以玩耍为主,没有参加任何学习、技能的培训。也不会主动的去学习课外的各种知识,他们认为放假了就该把学习扔在一边,全身心的放松。
2、宅在寝室当无聊一族
假期无所事事的同学是存在的。这些人放假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天天宅在寝室睡觉,上网聊天,玩游戏。有些大学生平时就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者平时想玩游戏,但迫于学习考试的压力,没有时间去玩,一到假期把全部的精力花在游戏上,就有不少学生成迷网络游戏不能
自拔,这些人不愿意出门,不愿与别人接触。天天宅寝室里。没有假期盼假期,假期到了又觉地无聊,短暂的假期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三)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利于大学生发展的问题所在。我们小组成员对本次调查感触颇多。小组成员也多次一起讨论当代大学生的假期观念。对于这次深入的调查,我们从中获得很多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在自己的脑海里敲响了警告钟,只有自己的思想保持与时俱进,同时自己的行动也和自己的思想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日夜剧增的挑战中生存下去。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劣者淘汰激烈的比赛中获胜!
同时,由于我们的篇幅和资料有限,以及在调查中所涉及的面有不足之处,使我们得到的结论不完善,准确。
第九小组
中职一年级假期作业 篇5
数 学:
1、速算:(1)寒假中至少完成 20 次速算练习。(2)请勿过分集中练习。(3)每次 30 题,要求在 2 分 30 秒内完成。每次练习请家长做好时间记录,并查看孩子算题正确率。
2、应用题:间天让孩子自遍一道应用题,并列式解答
3、身边的数学(1)今天是____年___月___日,星期____。今天是放寒假的第__ 天。(2)我家里有___口人,其中男的有__人,女的有___人。(3)我家住在____街____号,___幢___单元___号,在上楼梯的___边。(4)我出生在____年,___月___日是我的生日,今年我就要满__岁了。(5)今天是___年___月___日,星期___,再过___天就过年了。(6)我可以乘____路公共汽车去____玩,路上要路过___站。(7)我有个姐姐(哥哥)叫____,她(他)今年___岁,比我大___岁,明年我___岁,姐姐(哥哥)比我大___岁。(8)今天我家有___个人吃晚饭,用了___双筷子也就是___支筷子。(9)今天早上我____时起床____时开始学习。(10)现在我 1 分钟能做____道口算题了,再努力,1 分钟就可以做___道口算题。(11)今天是___年___月___日,星期___,再过___天就开学了。(12)我 1 分钟能跳___个绳,我比爸爸(妈妈)少(多)___个。(13)爸爸妈妈早上____时去上班,下午___ 时下班回家。(14)我有___个好朋友,______最高,_____最矮。(15)快开学了,一共要交____样作业已经准备好了__样,还差__样。
4、看一本
数学课外读物尊敬的家长: 您好!转眼间您的孩子在校迎来了第一个寒假,在寒假中请您合理安排孩子的作 息时间,继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请您配合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督促孩子完成以下数学寒假作业;
1、每天练 3 分钟的写数练习。(要求 09 的数字写的既快又好)
2、每天坚持做一页的口算练习(可以购买中国少儿出版社的一年级下册《口 算、心算、天天练》或其他任意版本的一年级下册口算练习)口算未达标者,每天坚持做两页。(建议家长做口算卡片,训练孩子的口算速度)
3、将《新奥数》做到第 62 页。
4、假期中办一张图文并茂的数学手抄报(寒假版),内容可以是数学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数学知识介绍、数学谜语、数学优秀、数学名言、数学歌谣、数学幽默以及自己在数学上的新发现等等,版面为 A3 大小。
5、假期中请您带孩子亲历一次购物,让孩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写出一篇数学日记。若孩子在生活中还有数学其他的新发现,也鼓励孩子写出数学日记。(多者不限)
二、由于我校的学习进度较快,请家长在寒假期间到书店提前购买以下书籍: 小学生口算能力测定(通用三年级)口算练习册(一年级下册)口算练习册(二年级下册)口算练习册(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练习与测试(一年级下)小学数学 练习与测试(二年级下)小学数学练习与测试(三年级下)1~3 年级的《数学课外补充阅读》
以上图书的出版社均为:江苏教育出版社,请家长务必提前购买,无需 让孩子提前做。
一年级上假期安排 篇6
一年级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是以“用数学”为主,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 “用数学”所用的内容大多是图片, 伴以少量文字呈现, 这种纯图画式和半图半文的解决问题在上册只涉及到求总数和求部分数, 可以说是极其简单的。一个学期过半, 我却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习“用数学”时, 孩子们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轻而易举地回答, 一张张小嘴都争先恐后地说着, 但是一落实到独立练习时, 一些学生竟束手无策, 作业本上错误百出, 就连平时上课表现相当出色的孩子也在这类“用数学”题目中“翻了船”, 同年组的老师批改作业时也不时地发出抱怨声。面对这种不寻常的现象,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中, 一年级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究竟存在着哪些障碍呢?我索性将孩子们在课中出现的问题和练习中的错题进行了记录和整理, 试图对这些现象分别进行溯因研究, 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个人观点, 希望以此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存在障碍及原因
1. 理解障碍导致解题误导。
(1) 不懂图意——带来“理解偏差”
错例1:
学生列式:4-1=3
错例2:
学生列式:6-2+3=7
出现错例1的孩子很直观地理解左边有4只气球, 破了1只气球, 就列式为4-1=3, 无法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整体感知图画的意思。而出现错例2的学生是由于无法理解图中箭头所表示的意思, 把这幅有动态联系的图片看成了整体的一幅图。为什么学生看不懂图意, 理解上容易产生偏差呢?仔细分析, 不难发现, 正是因为这些图片是静止的, 孩子们从图片中看到的往往只是思维的结果, 而没有想象思维活动的过程, 从而导致错误。
(2) 情境干扰——引发“忽视问题”。
错例3:
学生列式:9-2=7
错例4:
学生列式:11-3=8 (人)
一般情况下, 教材中的“用数学”问题都会与图中所描述的情境相对应, 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养成只看情境就列式的习惯, 完全忽视了题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树上原本有3只小鸟, 又飞来了2只小鸟, 求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用加法计算, “树上原本有3只小鸟, 又飞走了2只小鸟, 求还剩几只小鸟”用减法计算, 这样的问题解决多了, 所以一看到错例3中的图, 孩子们就会很自然地认为情境图描述的是“鸟窝里一共有9只小鸟, 飞走了2只小鸟, 鸟窝里还剩几只小鸟?”出现错例4的孩子也无非是看到“下车了3人”从而想到用减法求出车上还剩的人数, 完全没有关注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 信息丰富———使之“无从下手”。
错例5:看图说一说, 再列式。 (不少学生看图后, 一脸茫然, 无从下手)
现在的“解决问题”内容更具有现实性, 更贴近孩子生活实际, 从形式方面更新颖更活泼, 但学生们也将面临更大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挑战。错例5中的这幅情景图是一年级上册第96页的“9加几”主题图, 图中的情境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同时也让一年级的学生觉得眼花缭乱, 跑步、跳远、跳绳、踢毽和分饮料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 使他们沉浸在热闹的运动会中, 而忘记了解决问题。同时, 一年级的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还相当薄弱, 一下子呈现这么多种内容让孩子们说一说并列式, 的确有一定困难。
2. 思维障碍导致解题受阻。
(1) 顺向思维的影响。
错例6:
学生列式:8+2=10
对于这种知道总数求部分数的列式计算题是看图列式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学生很容易出错。以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建立, 往往顺向思维思考。在错例6中, 孩子们在求盒子里还剩几支笔时, 想到的是 () +2=10, 从而列出加法算式。就连许多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列式被判错而不解地问我为什么是错的, 更何况在校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呢?
(2) 定势思维的阻碍。
错例7:
学生列式:9-6=3
从错例7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弄不清“减数”, 我估计可能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 在学生的头脑中, 问题的答案应该是隐蔽的, 未知的。错例7的图片中却把问题的答案直观地显示出来了, 所以学生显得迷茫。另一方面, “用数学”之前的“一图两式”让学生产生了负迁移。由于“一图两式”开放性的图片没有明确问题的指向, 列算式时可以用总数随意其中一部分数而得到另一部分数, 一幅图对应两个减法算式, 而“用数学”的图片通过“?”和“”的呈现明确了问题的指向, 需要学生看清问号的位置, 从问题出发去减部分数, 图片和算式是一一对应的。学生的思维因先入为主, 受到前面大量“一图两式”图片的影响, 很容易就把两种图片混为一谈了。
(3) 形象思维的阻挠。
错例8:
学生列式:10-3=6
一年级的孩子都是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 错例8中虽然对题意的把握是正确的, 但是在写得数时学生并不是用计算的方法, 而是直观地去数左边苹果的个数, 受到图画的直观影响, 他们就不假思索地把10-3算成了6。
(4) 直觉思维的错误。
学生列式:9+5=14 (人)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直觉常常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 特别是常常是以个别的字词作为猜测依据, 形成他们的判断。学生的直觉常常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但这种直觉也往往会引诱学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给出错误地解答。低年级学的问题类型少, 错例9中学生看见“一共”就直觉认为把排在前、后两部分的人合起来就行了, 而忽略了说话的小朋友并没有算在其内。
3. 感知障碍导致解题出错。
错例10:
学生列式:4+7=11 (个)
学生列式:4+8+8=20 (只)
小学生的好胜心很强, 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 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 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 产生轻视心理, 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 粗心大意, 很多时候看图不仔细, 只是囫囵吞枣, 一晃而过, 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比如错例10中由于学生漏看了小猪怀中的1个球而导致错误, 错例11的学生只看到了问题的后半句话“一共有多少?”而没有完整地看清问题是求“小鸭和鱼一共有多少?”, 盲目地求出了3种动物的总和。还有时, 明明图上画了8个苹果却瞟眼看成了6个苹果, 把“9”看成“6”、想着2却写成了3, 等等诸如此类“低级错误”, 举不胜举。对此老师、家长总说他是粗心, 并一再要他在做题时细心。“但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等到再次出现此类问题, 孩子就会抱怨:“这道题我会做, 就是有点马虎, 看错了题!”“不就是一点儿小马虎嘛, 下回注意就是了!”他们不以为然, 作业或考试的过程中的“低级错误”还是屡见不鲜。
二、解决方法与对策
那么怎样才能逐步消除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障碍, 增强其有效性呢?通过实践, 我认为我们教师可以从三“变”五“训”这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 开展三“变”, 感悟数量关系。
(1) 变“静”为“动”, 帮助理解图意。对于一些难理解其意的情境图和对图意理解容易产生歧义的情境图, 教师可以通过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场景。
比如上述错例1, 教师可以先呈现5个气球, 然后爆炸破了1个, 让学生结合这一过程编出数学问题并列式。
再如类似错例2这样的的图片, 在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有许多, 学习第75页“加减混合”时, 教师就应主动地将情境图进行处理, 采取动态演示, 将图片的意思分层呈现, 先呈现4只天鹅, 然后飞来3只天鹅, 再停几秒后又飞走2只天鹅。动态演示后, 让学生编题并列式。接着定格静态的情境图, 让学生说一说红色箭头表示的含义, 从中明白箭头表示左右两幅图之间有着动态的演变过程, 并再次描述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化静为动的演绎, 为理解有困惑的学生扫清了障碍, 使他们能准确、整体地感知图意。当练习中再安排错例2这种练习时, 就可以直接呈现静态的情境图, 放手让学生在头脑中“放动画”, 发挥想象来说说事情的发展过程, 相信有了前面例题学习的经验, 此处的练习应当是水到渠成。
(2) 变“看”为“说”, 强化结构意识。“数量关系”始终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我们要把以往老教材中模式化的训练变为无声的渗透。数量关系归根结底就是“加、减、乘、除”, 而加、减则是其中的基本元素。在解决问题的启蒙阶段, 教学决不能停留在看图列式, 师问一句生答一句的支离破碎的层面上, 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着用三句话的模式来完整地描述一个情境或一幅图。如在上述错例1中应训练学生说:原本有6只气球, 后来破了2只, 还剩4只气球。在说中, 学生逐步感悟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当学生比较熟练地看图独立说三句陈述句后, 再引导学生将第三句改成问句, 即成了一步应用问题, 渐渐有意识地过渡到:看着一幅图学生能用“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可以求什么?”这一模式来描述。这种把“图”转化为“文”的描述可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信息”与“问题”的这种关联有一个整体感知, 初步感悟简单的看图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同时为进入到后面半图半文、或直接用文字叙述的“解决问题”作好准备。
(3) 变“景”为“符”, 建立数学模型。教材在“6、7的加减法”基础上集中安排了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内容, 本课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对于理解图意、强化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可在第一个教学班教学时, 我发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情境的创设并没有激起学生有效地观察思考, 反而为看图收集和分析信息花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于是, 再次教学时, 我大胆地调整了教学思路, 避开许多使学生分心的情境信息, 变情境图为符号图, 将本课中的知识点和难点直接集中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片段如下:
师: (板书:○○○○●●) 左右两边各有几个圆形?
生1:左边有4个圆形, 右边有2个圆形。
师: (在圆形图的下方画上“”)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新朋友, 它的名字叫——大括号!猜猜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2:大括号很像“合并”的手势, 我想它可能是把左右两边的圆形合起来。
众生 (纷纷) :对!同意, 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 一猜就准!的确, 这个大括号就表示把左右两边的圆形合并起来 (边说边演示两手合并的动作) , 谁再来说说这个新朋友叫什么名字?它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手势做出来吗?
生3:它叫大括号, 表示把左边和右边的圆形合并起来 (边说边做手势)
师:认识了“大括号”这个新朋友, 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请看! (板书:在大括号的下面打上“?”) 认识它吗?
生 (异口同声) :问号!
师:对!它表示提出的问题。现在, 这个“?”在大括号的下面, 你知道它提出的是个什么问题吗?
生4:它是问我们一共有几个圆形?
生5:这个问号是问左右两边一共有几个圆形?
师:说得真好!大家刚才提出的“左右两边一共有几个圆形”就可以用大括号下面的这个小“?”来表示!那这幅图是什么意思?谁能把这幅图完整地说一说? (手指模型1)
生6:左边有4个圆形, 右边有2个圆形, 左右两边一共有几个圆形?
师:说得相当完整!那求“左右两边一共有几个圆形?”该怎样列式?
接下来, 学生顺利地列出了加法算式。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能把这些圆形想象成你认识的事物或动物, 给大家说一说有关加法的故事吗?一提到编故事, 许多学生更来劲了, 他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学生说:左边有4个苹果, 右边有2个苹果, 一共有几个苹果?有的说:左边有4位小朋友, 右边有2位小朋友, 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学生用生活中的素材提出数学问题, 无形中过渡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将模型1中左边的4个圆形作隐形处理, 用一张白纸蒙住, 打上“?”, 变为模型2, 并提问:大括号下面的6表示什么意思?图中的问号在哪里?表示求什么问题?学生很快发现了它和模型1的区别, 完整地说出了模型2的图意。在列式求左边有几个圆形时, 仍有学生列出4+2=6, 我及时告诉用加法列式的学生, 我们通常在解决问题时将求出的数写在等号的后面。孩子们马上纠正过来, 用6-2=4。继而再把模型2演变成模型3, 在学生说清图意后并列式解答后, 让学生进行对比, 同样是圆形图, 为什么图1用加法计算, 而图2、图3用减法计算?重点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图意:图1的问号在大括号下面, 求总数用加法;图2、图3的大括号下面已经写了总数, 问号写在上面, 求部分数用减法。接着我示范了用模型2、模型3编述数学故事, 再让学生模仿套用故事的思路, 最后过渡到自己能根据实际情况说说简单的数学问题。等学生说得差不多了, 我再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情境图说图意并列式, 学生们很快围绕着刚才初步建立的数学模型来看图列式, 很少偏离教学主题, 像上述错例6这样的练习错误率有了明显降低, 绝大多数学生能借用大括号与问号初步感知部分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 落实五“训”, 发展数学思维。
(1) 审题训练, 夯实基础。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对于哪些信息有用, 哪些没有, 自己也不会筛选;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题目。我想, 只要孩子们读懂了题目, 大部分解决问题都不在话下;可要怎样才能使孩子们读懂题呢?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键, 我向学生提出了“三读”题目的要求!
一“读”, 搞清楚是什么事。一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碰到读题困难, 有识字上的障碍, 也有理解上的困难。这时, 我们可以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音。起初学生读不通, 教师领着读, 以后慢慢地放手, 要求学生仿照老师领读时那样独立地读题。
二“读”, 在读懂基础上圈关键词。小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 维持注意的时间短、范围窄、感知比较粗略, 图中的信息、问题、情节不能自始自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头脑中参与解题全过程。所以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 有必要找出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 将关键词圈一圈。如错例11在读题时, 就可以训练学生把问题“小鸭和小鱼一共有多少只?”中的“小鸭”和“小鱼”圈起来, 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选用哪几条信息, 数据是多少, 不能因为一时粗心大意而前功尽弃。
三“读”, 分类筛选图中的数学信息。
一年级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比较薄弱, 眼花缭乱的图片常常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而导致无从下手。比如教学错例5这样的主题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活动分成分饮料、跳远、跑步、踢毽、跳绳五大类信息, 帮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类信息上, 进行分类整理:跳绳的有3人;跑步的有6人;跳远的有7人;踢毽的有9人;分饮料的有8人;箱子里有9盒饮料, 箱子外有4箱饮料。教师可以先示范提出一个问题, 比如“踢毽和跳绳的一共多少人?指引学生从问题出发, 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与问题有关联的数据信息来解答, 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充分用好教材上的主题图, 以主题图为载体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信息收集能力、处理能力, 同时提高对数学信息的鉴别、筛选、加工能力, 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 对比训练, 打破定势。分析对比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 这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解题的正确性。针对上述错例7, 可分两个层次展开练习。第一层次:出示同一情境的2幅企鹅图 (如下图) , 帮助学生弄清“减数”。先让学生理解题意, 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对比分析:两幅企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所列的算式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同样用减法但由于问号的位置不同, 列式也不同。图1是求左边有几只企鹅, 要从总数里去掉右边的3只, 而图2是求右边有几只企鹅, 应该从总数里去掉左边的6只。通过观察、比较, 使学生理解两幅图的不同含义, 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二层次:沟通“一图两式”与“用数学”之间的联系。练习时可先出示前面学过的“一图两式”的情境图, 让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之后教师再加上大括号和问号,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减法算式, 并说说为什么只能选这一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另一道减法算式对应的图应是怎样的, 请学生上来移动问号的位置。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 学生就会明白没有问题指向的减法问题, 我们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可一旦出现了问号, 就应看清问号的位置, 明确问题要求什么, 从而列出正确的算式, 避免“一图两式”带来的负迁移。
(3) 策略训练, 丰富方法。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 一个人的策略应用好坏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策略解决问题, 可以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基础, 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一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单纯从抽象的文字中来理解题意并分析数量关系, 显然很困难。怎么办?可以训练学生用“画一画“的办法。如当发生上述错例9时, 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这个问题像这样解决到底对吗?这样吧, 我推荐给大家一个办法, 用你喜欢的符号把这题的意思表示出来,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尝试画图)
师:看来同学们都画完了, 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先画了一个大圆圈代表说话的那位小朋友, 然后在她的前面画了9个小圆圈, 在她的后面画了5个小圆圈, 然后我数了一下, 一共是15个圆圈, 这题应该一共有15人, 14人这个答案是错的。
师:这个同学是用圆圈来表示的, 你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生2:你们看, 我用三角形表示说话的那位小朋友, 然后用正方形表示她前面和后面的人, 我也发现合起来是15人, 不是14人!
师:同学们, 你认为他们画得怎么样?看来同学们已经明白他们画的意思了, 尽管他们用的图形不一样, 但每个图形到代表一个人。那仔细看看图, 14人这个答案错在哪儿?要想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到底该怎样列式?
生2 (迫不及待地) :说话的那位小朋友算掉了!所以应该是9+5+1=15 (人)
师:真善于观察, 一共的人不仅包括排在这位小朋友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 还包括这位小朋友自己! (将学生图中的大圆圈和三角形用彩色粉笔描红) 看来, “画图”能清楚地把这道题的意思表示出来, 让大家一看就能明白这道题目的意思。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画图”是理清题意的一种好办法, 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 这种策略把问题的信息以直观的图来显示, 使隐蔽信息明朗化, 容易理清数量关系, 进而分析出解题方法。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提供学生一些“拐杖”, 重视解题方法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反思训练, 积累经验。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刚刚开始发展, 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只会列算式, 却说不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至于自觉地检查、调整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就更差。
当解答完题目后, 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收集了哪些信息, 有无漏掉?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来检验自己的答题是否正确或合理, 在说的过程中反思和交流, 从而发现错误并加以矫正, 比如错例10, 可让学生结合图看看数球时有没有容易漏数的球, 同位互相指一指, 共同再数一数, 从而发现错误。再比如错例8, 让学生在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时自主发现, 10-3明明等于7, 为什么图的左边数出来的是6个苹果呢?经过反思, 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问号遮挡住了左边的一部分苹果, 此处用直观数的方法不准确, 应该采用计算的方法。像这样, 通过有意识地长期训练, 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同时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
(5) 变换训练, 提高技能。要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解决问题, 为以后学习复杂问题打好基础, 就要让学生加强练习。练习时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做与例题类似的问题, 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变换练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1) 训练找信息与找问题。
提供情境图, 训练学生看信息提问题并解答, 如:图书角的连环画, 借走了3本, 还剩7本, _____?图书角有10本连环画, 借走了3本, _____?图书角有10本连环画, 借走后还剩7本, _____?根据已有的两条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适当作对比, 感受其信息与问题的相关性, 初步了解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再如看问题找信息:错例4就可以先出示问题“原来车上一共有多少人?”再出示图:要求这个问题你要知道什么?学生就会有目的地数出车上还剩的8人和下车的3人, 再把两者合并起来;错例11也可以先出示问题再出示图, 这样学生在众多信息中就会自然选出和小鸭、小鱼有关的信息。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意会到各数量间无形的关联, 体会到通常有两条信息可以求出一个问题, 反之求问题时, 就应该去找相关的两条信息, 使看图的目的性增强。为学生有序而高效地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做准备和铺垫。
(2) 训练变问题叙述方式。
针对有些学生往往片面地根据一些固定的词语来选择算法, 不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现象, 如学生根据问题中出现的“一共”两字, 就选择加法, 教师有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题中的“一共”去掉:老师第一次用去5支粉笔, 第二次又用去了4支粉笔, 两次用去了多少支粉笔?这样就可以防止学生片面地根据“一共”来选择算法。
(3) 训练自主编题。
在教学加减法的意义后, 可启发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自主编一编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如:在收受废旧电池活动中, 我收集了8节废电池, 表妹收集了6节废电池, 我们两人一共收集了多少节废电池?妈妈买回10根香蕉, 我吃了1根, 还剩几根香蕉?通过自主编题, 不仅进一步深化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上假期安排】推荐阅读:
四年级上学期假期作业07-27
一年级五一假期日记09-30
五一假期安排通知08-14
快乐充实的假期一年级作文11-03
六年级五一假期劳动节游玩作文08-15
第九小组关于长沙理工大学学生五一假期安排的调查报告11-03
二年级假期作文07-22
假期作业七年级答案05-12
五年级英语假期作业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