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2024-09-20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共10篇)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篇1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央视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英雄无悔》,讲述志愿军老战士的英雄事迹、家国情怀。

孙景坤是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兵。他曾舍生忘死血战沙场,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载誉回国后,他却深藏功名解甲归田,带领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

在丹东市光荣院,一件挂满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军装挂在孙景坤老人的床头,这是他那段戎马生涯的见证。

孙景坤的儿子孙福贵:我父亲很怀念他牺牲的战友,他有时候经常看这些奖章,再顺手去摸一摸,他的脑海里可能想的很多。

1948年参军入伍的孙景坤曾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并立下赫赫战功。1950年,孙景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因激战负伤回国治疗,伤刚好又再次奔赴前线。

1952年10月,在配合上甘岭战役的一场战斗中,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161高地的命令。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送弹药上去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营长就告诉我,你带领这九个人,扛多少手榴弹、扛多少子弹。一出发一看,飞机就来了,我们瞅准机会赶紧往上冲。

冲上阵地的孙景坤,和所剩无几的战士们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他们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孙景坤和战友们浴血奋战最终守住了高地。因为作战英勇,孙景坤荣立一等功。1953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在回到家乡后的几十年里,他却从未提起这些荣耀。

孙景坤的女儿 孙美丽:我问他,你怎么不讲你战争年代的事情,他说我不能说,一个个熟悉的脸庞都倒下了,我不愿意说那些,心里难受。

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乡务农。在办理党组织关系时,他“隐藏”了自己的战功和荣誉,回乡第三天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后来作为生产队长的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带领村民一同修建水坝改造耕地。

辽宁省丹东市山城村村民曲华成:这个河一发水就把地都冲坏了,(孙景坤)领着大家伙儿修这个拦河坝,想办法叫大家伙儿富裕起来。老百姓心目中非常信任他。

村民有困难,孙景坤想方设法解决,而他自己的孩子却沾不上一点光。在家务农的大女儿孙美丽今年已经快70岁了,因为小儿麻痹她从小右腿落下残疾。她告诉我们,16岁那年好不容易有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在父亲的坚持下让给了生活更困难的家庭。

孙景坤的女儿孙美丽:当地电话局里头招一批工人,要电话员,我非常高兴,我这回能当工人了,俺爸知道了,说什么也不让我去。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当这个党员,不能一切为自己着想,要多为群众,也为国家。

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最终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那时候人们才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抗美援朝志愿军将士后代徐江娜:这个(位)老英雄,他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不怕牺牲,在和平时期他又深藏功名,都是对后代的一种教育,我们就是要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如今,被疾病侵蚀的孙景坤躺在丹东市光荣院的房间里,床内侧的墙上挂着他那身志愿军老军装,上面缀满了各式各样的勋章,有1枚一等功奖章、两枚二等功奖章和两枚三等功奖章。

死也要死在前线

1948年,结婚不到一周的孙景坤踏上从军路,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8师24团7连(1948年11月改称第40军119师357团7连)的一名机枪手。

参军不到1个月,孙景坤就随部队参加解放四平战役。1948年9月,攻克义县战斗打响。激烈的战斗中,“一块炮弹皮钻进小腿,一直没取出来”。此役,孙景坤荣立二等功。

孙景坤作战勇猛,数次挂彩。打锦州负伤、打黑山阻击战负伤、打唐山负伤、渡江战役时负伤。

随后,孙景坤随部队南下,飞渡长江天险、突破湘粤防线、会歼桂系兵团,途经9省,直捣天涯海角。战火中,孙景坤光荣入党。

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一路征战,孙景坤一身落下20多处伤疤。对于孙景坤而言,“每块伤疤都是勋章”。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孙景坤所在的119师接到命令,将士们急赴丹东,投入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前的准备。

部队驻地离孙景坤家不远。自从参军后,他就没见过亲人。在部队待命的40天里,他从未提过探家的要求。

1950年10月19日深夜,孙景坤所在40军奉命经过丹东鸭绿江大桥秘密开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在朝鲜战场西线,与向北进犯之敌遭遇。志愿军如猛虎下山,打得敌人不知所措。

在激烈的战斗中,孙景坤大腿遭敌炮弹炸伤,被送回吉林图们,在部队医院接受治疗。伤愈后,孙景坤坚决要求重返朝鲜战场,“死也要死在前线”。志愿军某部安排他搭乘向前线运送军需物资的军列,他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入朝。

途中,孙景坤乘坐的军列遭到敌机狂轰滥炸。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他一时无法找到自己的部队。无奈,他沿着铁路线又回到丹东寻求帮助。

经多方联系获悉,他所在的357团正向砥平里地域集结待机。孙景坤搭乘过江军列,第三次跨过鸭绿江向部队奔去。

1951年2月13日,砥平里反击战开始。孙景坤和战友们在“极度疲劳,粮食不济,常常日食一餐,甚至数日一餐”的困境下,勇猛出击。战后,119师命名357团7连为“硬骨头连”,授予锦旗1面,记大功1次。

血战161高地

数年征战,有一场战斗深深烙在孙景坤的脑海。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161高地,随后由8连副连长支全胜带领2排官兵坚守阵地。

次日,不甘失败的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2排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已是7连副排长的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扛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冲过多道封锁线,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161高地。此时,坚守阵地的2排几乎弹尽粮绝。整整一个排,打得只剩下几个人。

“你们来得太及时了,马上投入战斗。”支全胜一把搂住孙景坤。

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中午守到半夜,打退敌人6次进攻。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

孙景坤因表现英勇荣立一等功,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枚。1953年,他作为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战火远去后,孙景坤收起军功章,深藏60余载。

5月,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把珍藏几十年的立功证书、立功喜报捐献出来。“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身边倒下,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以前身体硬朗的时候,还时常去鸭绿江断桥上看看。”

时刻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

1955年,孙景坤回到老家安东市蛤蟆塘镇山城村(现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成为一名复员军人。

没多久,山城村成立生产队,他担任起第一生产队队长。在办理党组织关系时,他尘封了自己所有的战功和荣誉,一心一意建设家乡,连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立下这么多战功。

孙景坤回村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他带着全队社员一段一段地修,一家一家地铺,一直铺到村外,通向镇里。

当年,村旁有条小河,常常引发水灾,淹没庄稼。孙景坤带头用篮子挑土,用肩膀扛石头,领着乡亲修了一座简易堤坝,护住了农田。

在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记忆中,父亲当了生产队长后,每天都忙得不着家,吃完饭就带上一把锄头或铁锹出门,走到哪干到哪。

为了增加社员收入,孙景坤带领大家种植板栗树。一棵树就能给山城一队带来一百多元的收入,相当于城里一个工人4个月工资。

他用几年时间,在家乡滚兔岭栽种下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

如今,蛤蟆塘已更名为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之所以改名金山,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那个沼泽成片的蛤蟆塘不见了,遍布镇里的是沃野良田、绿水青山,这里有孙景坤的功劳。

当生产队长26年,孙景坤始终保持部队的作风,做事情雷厉风行,脏活累活亲历亲为。村里人都说,山城一队民风正、干劲足,是老队长言传身教带出来的。

回乡务农60余载,孙景坤始终甘受清贫,一家人在山城村始终过着中等偏下的生活。

孙美丽身患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到了上学年龄,家里连4元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她仅上了半年学就退学回家务农,“俺爸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能免,可他就是没给开”。

他几十年如一日,时时以革命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篇3

没有经历战争,就不知道和平的可贵;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曾在朝鲜战场、在鸭绿江畔、在铁路沿线浴血奋战过的健在老战士、老同志。

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两位九旬老人早已走出硝烟,然而,只要听到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他们暗淡的眸子里像是被点亮了一束光!尽管已经言语不清,甚至连子女的名字也叫不上来,但这熟悉旋律在耳边响起,老人仍能眼含泪花一字一句地唱出来……在很多人的眼中,他们,一个是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农民,一个是守护杨靖宇陵园的守陵人,这样的身份,似乎早已跟“英雄”二字没有了关联,殊不知,这再普通不过的身份背后,却是用鲜血和汗水浸透的英雄本色。那些曾经驰骋疆场、军功赫赫的战斗英雄“消失”了,但他们始终是冲锋的战士,一辈子不忘初心使命,一辈子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国家奉献、为人民谋利益。岁月改变山河,时间冲淡记忆,留在他们躯体上的炮弹炸的伤、子弹钻的洞、刺刀留的疤,无不诉说着英雄的故事……老战士们胸前佩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的背后,是上百万志愿军的赤子之心!是民族血性!此刻似乎耳边又响起了那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篇4

老人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20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他睡觉的电动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这是陪伴老人几十年的心爱之物。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所以我们在老人床边的右侧钉上了吊钩,军装和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院医疗康复科科长孙红霞说,老人晚上的觉少,睡不多久就醒了,护理员几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奖章。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吊钩坏了,便将军装挂到了输液架上,让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见。

舍生忘死 勇立战功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里。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与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岁月。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1949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21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篇5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在已通体泛黄的“报功书”上,几句铿锵有力的褒扬之词,开启了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1948年,孙景坤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坚守初心。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的老复员军人孙景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辽宁省丹东凤城市,凤凰山脚下的丹东光荣院里,有一间20多平的特护区房间,设施齐全布置简约。上午十点,阳光柔和地洒进屋中。孙景坤老人正躺在床上休息,陪伴他的,是尽心侍奉的子女,和墙上一件挂满奖章的旧军装。“父亲每次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军装。”老人的大女儿孙美丽说。

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来到这里,光荣院为他提供24小时的护理服务。在此之前,他与大女儿一家住在一起。年过耄耋,他的脸上写满了风霜,岁月仍在不断侵蚀他的健康,却始终无法夺走他眼中的神采。听闻来人是部队的记者,老人坐在床上,敬了一个军礼。

这只右手,72年前第一次举起敬礼。对孙景坤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动作,更是一份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庄严承诺,完成这个动作,只要一秒钟,践行这个承诺,却要用一生的时间……

1948年,解放战争已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硝烟弥漫在东北大地。24岁的孙景坤告别了刚刚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参军,随40军119师357团南征北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孙景坤从北打到南,又从南打回北,7年间,总行程上万里。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这些荣誉和一身的伤疤,映射出他战时的英勇与无畏,但对于战场上的功绩,他很少提起。大女儿孙美丽说:“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忆起那些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美丽还清晰地记得:父亲年轻时从不看战争题材的电影,他说真正的战场远比电影要残酷得多……

如今,老人已经无法完整清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战场究竟是什么样子,但翻看老人的立功证书和战史,我们得以窥得老英雄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的身姿。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了161高地。

27日,不甘失败的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中午时分,孙景坤刚刚带队从战场上抢运下来8个伤员,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正打算休息一下时,前方却传来161高地上人员损失惨重、弹药告急的消息。“孙景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了这样的命令。

饥饿和疲惫,孙景坤已经顾不上了。一箱子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得毫无空隙,战士们的脚步都有些踉跄,这几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孙景坤拍板了没有办法的办法——从山岗上冲过去。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孙景坤带队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上后,他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和战友们一起,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完成了坚守的任务。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孙景坤荣立一等功。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将功勋荣誉压在箱底,从未向别人提及,更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收入,就连儿女也只知道父亲是一位老兵、上过战场,仅此而已。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册子,说这书上说的英雄不是老孙头吗?我们才逐渐知道父亲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

孙美丽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对家里人很“抠”,“小时候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队长,只要开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后来,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随着年岁渐长,孙美丽慢慢读懂了老人的想法: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军的10个伙伴,活着回来的只有3个人。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战友活着”。

孙景坤的日子过得清贫,可他依旧坚持吃苦在前、不改本色。在家乡担任村干部期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干担当、积极作为。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他组织村民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几十年来,孙景坤严格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我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我的战友就牺牲在我跟前,和战友相比,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孙景坤说。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硝烟散去,孙景坤将奋斗的“战场”转至亟待脱贫的家乡。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主动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将各种功绩证明悄悄收藏起来,决定回乡务农。再次成为农民的孙景坤感慨地说:“当过兵的我与之前不同了,从火线入党那天起,我更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事业中去。”

怀揣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孙景坤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回乡后的第3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很快,踏实肯干的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没有辜负村民们的期待,他带领乡亲走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乡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洪水泛滥、侵蚀土地。从战场上走来的孙景坤没有一丝退缩,他带领乡亲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100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

后来,村里有人问他:“老孙,你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福,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却说:“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给祖国和人民了。”1971年,他还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这是一等功奖章,这是三等功奖章……”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一间不起眼的平房里,整洁的书桌上摆放着96岁的老英雄孙景坤的军功章。

孙景坤的故事,得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

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屡立战功。

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袭来,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伤疤。由于表现出色,1948年,孙景坤于战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刚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立即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

“保卫和平,保卫胜利果实!”10月的一天,命令终于下来了,孙景坤随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两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数十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赶来支援的战友找到了昏迷的孙景坤。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20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 篇6

回乡务农后,孙景坤从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荣誉,更没有借着荣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就连他的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知道父亲是一名老战士、上过战场,对他所获的荣誉一无所知。“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忆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大女儿孙美丽在与父亲的交流中,逐渐理解了老人的心思。

从战斗英雄到普通农民,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坚守。经历过战场的孙景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后来,孙景坤当上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群众的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那时候,村民们并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硬、靠得住。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场气概却从未褪去。孙景坤带领乡亲发展农业生产,建设乡村,并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彻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看时代楷模孙景坤徐振明心得体会 篇7

在无数艰难和曲折的抗争下,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中朝军队伤亡达63万余人。

回顾这场伟大的战争后,先辈们的热血精神震撼了我。今天的我们应当铭记、加强、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抗美援朝精神。习总书记用“杀出一条血路”来描述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不仅是对过去的描述也是对如今局势的描述。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要用着最铿锵有力的声音彰显着我们的民族血性,与一切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势力抗争。这不仅是自信的声音,这也是和平的声音,在和平中寻求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篇8

“一”是奉献。战场上奋勇向前,退役后扎根一线,带领村民苦干实干,改变家乡面貌。几十年的默默无闻,几十年的勤勤恳恳,几十年的无私奉献,几十年的不忘初心。退伍不褪色,转业不

转心。这些年无论何时您都如一块砖、一片瓦一样,静静地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笃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守为民服务初心。

“一”是淡泊。一枚枚军功章,是那么光彩夺目,任何一枚佩戴在胸前都将是无上荣光。但您却选择把它们收在柜子里,尘封在回忆中。您没有用它们向国家索取丝毫,虽然那本是理所应当。甚至就是子女,都不曾想过身边的慈父,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决心。纵使名利本可轻易取之,但您却无悔放弃,依然为民服务,固守清贫。淡泊名利是对您最好的褒奖,默默付出是对您最真的刻画。

“一”是笃定。大音希声,英雄无言,但您的光辉经历却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大象无形,仁者归隐,可您的坚定足迹仍铿锵有力,引领后人。在这个世界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者,固然受万人敬仰。但像您这样,隐没荣誉,默默付出的人,同样会得到时代的礼赞。通过您的故事,我们懂得了应该如何去塑造一段有意义的人生——笃定信念,铭记初心。

孙景坤先进事迹观后感个人感悟 篇9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人,1948年,24岁的他参军入伍,从此南征北战。

回忆起自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历,孙景坤表情严肃。1950年10月,孙景坤随部队赴朝鲜参战,后因腿伤不得不回国治疗,可伤还没完全养好,他就再次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

如今,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孙景坤的身上却留下了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孙景坤先后荣立一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5年复员后,他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务农。而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从未提起自己曾经用鲜血铸成的荣耀。

直到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才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人们才知道他是一名战斗英雄。

山城村村民们得知孙景坤是志愿军战士后,有人问他:“打仗时,有没有想过死?”他坚定地回答:“战场上哪能不死人?只要是为国家而死,光荣!”

孙景坤的人品也得到了大家的公认,村民有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解决,而他自己的孩子却沾不上一点光。在家务农的大女儿孙美丽今年已经快70岁了,因为小儿麻痹她从小右腿落下了残疾。在16岁时,好不容易有了一次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在孙景坤的坚持下让给了生活更困难的家庭。

“不要问国家能为我做什么,要多想想我能为国家做什么。”在孙美丽的记忆里,这是父亲近年来教育后辈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前不久,孙景坤获得当地授予的“辽宁好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他的床头,有一件挂满了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军装,是他那段戎马生涯的见证。每一枚奖章的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历史,孙景坤将这些珍藏在心中,从不挂在嘴上。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篇10

209月我怀着对军人的崇敬和对绿色生活的憧憬我应征入伍来到了消防大队特勤一中队,步入了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页。

现在我还记得带我们的班长说过的一句话:“什么叫特勤,那就是训练的特别勤快的部队”,我把这句话牢记在心,每天早晨四点多钟我都会准时起床把内务卫生整理好后,就开始跑步训练或脚绑沙袋或身穿沙背心一跑就是几十圈,每天的业务训练我都倾尽全力,皮磨破、脚打泡、汗水浸湿衣衫对我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努力的耕耘总会有收获,从刚到军营的平淡无奇到年后的出类拔萃,我获得了全大队的认可,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11月,中队派遣我到新村消防队培训政府招聘的合同制消防员,我心情起伏不定,一方面怕辜负中队领导对我的信任,没有训练好这批消防员,另一方面,我担心毫无管理经验的我管不了这批消防员。在请教了中队有带兵经验的老班长,我又上网查看了许多相关资料,最终制定了周密的带兵方案。在近四个月的训练过程中我每天都最早起床,最早到操场,做到身先士卒,最终在我的带领下我们班集合都是最快的,都是最先到的,刚接受训练的合同制消防员大部分都是社会青年,根本叠不出军队要求的三八块,我便手把手的教他们划线,、捏角,在训练期间我们班的内务卫生是整个新训队最好的,每次出操我都和战士们一起出,每次队列训练我都单人对单人教,每次体能训练我都和他们一起跑一起跳,每次业务训练我都精益求精,不断指出不足……一天训练下来战士们都累得筋疲力竭,我便组织他们相互揉腿按摩,缓解疲劳,训练情绪低落时,便组织他们学习军歌,鼓励士气…在近四个月训练结束,合同制消防员分配到各个大队,我带领的消防员均成为各个大队的班长骨干…

集训结束后,我回到了中队,将培训合同制消防员的有关事宜向中队领导做出报告,领导对我的表现非常满意,并认命我为消防大队特勤一中队合同制消防员的班长。这是对我的认可,也是对我的挑战,他们将要步入真正的“”战场“”他们将要真正的去灭火、去抢险救援,而不是业务训练、演练,他们的心理是否能转变的过来,是否能接受得了这份光荣而伟大的任务,他们刚到大队是否能适应环境,和大队的现役军人是否能打成一片,这些都是我需要考虑的。经过一晚上的反复思考,加上中队领导的意见,我做出针对性的安排,心理方面我安排了学习教育,平时多上课,多交流,让他们认识到消防救援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适应环境方面我安排他们和现役军人一块学习、训练,让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业务转变方面让他们跟着现役军人一块出警打下手,外围警戒,尽快的熟练业务…几个月下来我带领的合同制消防员成功适应了新的工作,干活、训练、出警争先恐后,获得了大队领导的一致认可。

近4年来,我先后参与了开发区及周边部分地区400余次火灾扑救,以及170余次抢险救援工作,虽然我在灭火救援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我知道,我的工作与党组织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必须更加努力学习文化,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提高自己的火场应变能力,必须努力训练业务,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才能更好的完成国家赋予我们的任务。

记得在__化工厂变压器火灾扑救战斗中,我又一次深入险境,成功完成了祖国赋予我的重任。207月17日,__化工厂,因变压器问题溅出火星发生燃烧,变压器燃烧生成的刺激烟雾笼罩了整个厂区,该厂周边有很多化工厂,且距变压器不远处储存了几千吨的原煤、焦炭,情况十分危急,如果燃烧扩大,灾害蔓延,将这几千吨引燃,可能引发邻近工厂发生事故,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关键时刻,我随首批出动力量第一时间达到现场,这样的场面对于我来说也是第一次,许多新同志都有点发懵,但我清楚的知道不能乱了阵脚,一切听从中队指挥员的命令。现场浓烟滚滚,情况不明,处置事故无从下手。我整顿好自己带领的人员,做好个人防护主动请战,同中队长一起前往火场深处进行侦察。高温和浓烟还可能带有漏电让我们难以靠近,但还是初步了解和熟悉了燃烧的基本情况。得到燃烧区域的一些宝贵情况,我们决定首先出水进行强攻,力争先灭火。我带领本班人员把满腔热血转化到了周围的水枪阵地上,对着火的变压器不断强攻,以掩护工人对煤厂进行清理隔离。火场是千变万化的,危险随时会发生,由于现场风向改变,空气流动加剧,变压器燃烧迅速,瞬间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燃烧的带电火花四处飞溅,火势瞬间增大,我和战友占据的水枪阵地受到威胁。中队指挥员“转移水枪阵地,确保人身安全”的命令传来,我和战友们翻越重重障碍,把水枪阵地转移到上风方向的沙堆上,继续战斗。30分钟过去了,大火灭了又燃,燃了又灭,供电局通过了我们的请求对变压器所在的地域进行停电,我们又用泡沫反复近战强攻,最终历时4小时才成功灭火。

上一篇:袁枚《所见》译文及创作背景下一篇:《船》语文教学教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