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灾害防治措施

2024-10-14

岩体灾害防治措施(精选6篇)

岩体灾害防治措施 篇1

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突飞猛进,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大幅提高,一方面国民经济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我国资源开采使用量和环境加剧恶化,使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难以维持稳态平衡,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成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在关系、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以防治措施为主导方向进行探究阐述。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学科。它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从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学科。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恶化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其运动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往往表现出其特定的形态外貌。

滑坡的诱因:

1地震;

2降雨和融雪;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

5开挖坡脚;

6蓄水排水;

7堆填加载;

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一般发生在厚层硬脆性岩体中。岩体中有构造节理和成岩节理,风化侵蚀等易于发生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

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

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

4堆弃渣填土

5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经常发生在陡峻的山岳地区,一般是顺着纵坡降较大的狭窄沟谷活动的。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的来源,也为泥石流活动提供动能优势。泥石流形成必须有强烈的地表径流,它为爆发泥石流提供动力条件。泥石流主要由石块,沙粒和泥浆体所共同组成的格架结构。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

3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山体坡度大,气候降水量过多,山体土层松软。

防治措施植树造林和护护坡草被,加强水土保持。修建坡面排水系统调节地表径流,防止沟源侵蚀。泥石流通区一般修建拦挡工程,大规模预防需要修建高大的泥石流拦挡坝。修建泄洪道起到顺畅排泄泥石流的作用在修建交通路线时如跨越泥石流时要修筑护路明路 走廊 隧道 渡槽等。

2.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地表变形还多发生在以地下资源为主要经济发展的城市,如地下石油及矿产的开采,开采过程中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回填,导致地面下沉,地裂缝。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

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

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

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地下资源的大量的开采。

2.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1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2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3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

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

岩体灾害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危岩体,赤平投影,治理措施

1 概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震级高达Ms8.0级的汶川特大地震。强烈的地震不仅对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极大破坏,产生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还触发了大量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甘肃省陇南市某危岩体即是由于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之一,该段斜坡分布的危岩体威胁该村38户约18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位于村内一所由银监会投资设立的小学,威胁校内师生约50人。本文在对该危岩体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对危岩体中1、2号危岩体做了较为具体的描述,同时,结合危岩体地质结构特征采用赤平投影的方法分析了危岩体变形失稳的模式,最后根据对变形失稳模式的判断,采用定量计算的手段,对危岩体采取了锚杆和主动防护网的防治措施。根据施工后的情况,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2 1#、2#危岩体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1、2#危岩体位于斜坡左上方的条梁上,两处危岩体性质相近。两处危岩体均由中厚层灰岩组成,1#危岩体面积约495m2,厚度2~3m,危岩体积约1200m3,2#危岩体面积约550m2,厚度约2m,危岩体积约1100m3。两处危岩体产状紊乱,基本产状为30°∠5°,多为已发生移动的岩体,本次选取有代表性的结构面进行统计和描述,薄层灰岩节理裂隙极其发育,局部有粉土或碎石充填。下伏基岩为千枚岩夹板岩,地层产状20°∠5°,产状反倾。坡面岩石在各个结构面作用下极为破碎,岩石崩落、掉块等灾害发生易发,严重威胁坡脚村民安全。

在本次勘查中1、2#危岩体斜坡共统计各类结构面20组,统计内容包括各组结构面的产状(倾向/倾角)、结构面间距、结构面延伸长度、结构面张开度(裂缝宽度),统计结果见表1。

采用赤平投影法对统计的结构面进分析,进而分析1#、2#危岩体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对1、2#危岩体斜坡的上述统计结构面进行赤平投影,生成结构面等密度图(如图1,2所示)。

根据等密度图可以看出,1、2#危岩体一共4组优势结构面,分别为第1组45°∠65°;第2组190°∠80°;第3组220°∠75°;第4组250°∠60°。结合等密度图分析结果,对照危岩体灾害发育现状,主要是已崩落区域结构面情况,说明等密度图分析结果与现场实际吻合较好。

通过上图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第1组结构面极点落入倾倒不稳定区,沿该组结构面可能发生倾倒破坏;

2)2/4结构面交线的极点以及第4组结构面极点落入滑动区,说明在各组结构面交线作用下1、2#危岩体会发生楔形体破坏;

3)其余结构面及结构面交线极点未落如倾倒及滑动区。

根据赤平投影分析,1、2#危岩体主要治理对象为1、2、4组结构面发育区域,在1、2、4组结构面的作用下危岩体主要失稳模式为滑动破坏、楔形体破坏以及倾倒破坏。

3 落石运动计算

3.1 落石速度计算

本次斜坡无明显台阶,且相邻段坡角度相差小于5°,落石计算速度按任意形状物体沿坡面滚动理论计算:

式中:V———岩块崩落到地面时的速度;

H———石块坠落高度,本次危岩体取为110m;

g———重力加速度,取为9.81m/s2;

k———石块沿山坡运动所受阻力特征系数,按下列条件取值。

3.2 落石弹跳距离计算

石块在撞击坡脚平台后,其运动轨迹曲线方程为:

ρ———恢复系数,本次勘查按密实岩块堆积层,恢复系数取0.5;

λ———瞬间摩擦系数,本次勘查按密实岩块堆积层取值,瞬间摩擦系数取0.3。

Φ———入射角,通常采用山坡坡脚a为入射角的值,取为45°。

落石第一次弹跳的最远距离X0为:

4 治理工程设计

针对1、2#危岩体治理设计措施为:沿上述三组结构面反倾向布设锚杆、GPS2型主动防护网、危岩清理。

1、2#锚杆工程设计入射角度与结构面倾向相反,锚杆设计入射方向90°,入射角度与水平面夹角20°,2根直径Φ16钢筋,长度4.5m,锚杆在岩坡面上水平间距4.5m,竖向间距4.5m,累计布设80根、88根。

1、2#危岩体在多组结构面作用下围岩破碎,采用GPS2型主动防护网支护,布设总面积分别为590m2、780m2。网的型号DO/08/300:菱形钢丝绳网,钢丝绳直径为Φ8,网孔尺寸(菱形边长30mm);每块网的尺寸4m×4m,地形变化复杂处可采用4m×2m,采用8mm钢丝缝合线与支撑绳连接。

锚杆:锚杆材料Φ16钢筋;锚孔深度4.5m;孔径50mm;砂浆强度M30;孔口凹槽直径20cm,深20cm;锚杆抗拔力大于50k N。

支撑绳:横向采用φ16钢丝绳,纵向采用φ12钢丝绳,布设尺寸4.5m×4.5m,地形变化复杂处可采用4.5m×2.5m,并进行张拉。

钢丝格栅网:防护较破碎的危岩体,尺寸依据破碎危岩体面积而定,格栅网用直径Φ2.2的钢丝绳制成,并与支撑绳连接。

通过治理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5 结论

1)现场调查,详细统计了危岩体节理面的发育情况,利用赤平投影方法合理的确定了危岩体的失稳模式。对于相似类型的危岩体可以通过赤平投影的方法合理确定危岩体失稳模式;

2)通过现场的调查合理确定计算参数,用科学的计算方法计算了落石的速度和距离,计算结果可作为治理设计的依据;

3)通过采用危石清理+锚固+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的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作为类似工程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2]郑颖人,陈祖煜,王恭先,等.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危岩体成因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危岩体 成因 治理对策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山区建设进程加快。山区的公路、铁路以及水利枢纽的兴建使得危岩体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危岩体的防治。很多地区都存在着危岩体的地质灾害隐患,而对危岩体进行稳定性分析,是消除这些灾害隐患必不可少的工作。

某镇公路东部斜坡体受到暴雨冲刷及矿山开采爆破扰动等内外动力的综合作用,使之目前坡体上的悬空孤石和破碎岩体在大雨、暴雨期间多次发生崩落,造成该治理区下部河道堵塞,并对临近矿区的工程设施、供电线路、通讯线路及过往车辆和行人构成威胁。

2、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1气象水文

研究区位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春暖秋爽,夏热冬寒,春季偏旱,少雨多风,蒸发量大;夏季多东南风,气候炎热,湿润多雨;秋季短,降温快,气候凉爽;冬季冷,降雪少,降水主要集中在7和8月份,研究区内季均降雨量约400mm。海城市的年温差和日温差都较大,对岩石的热胀冷缩和加速风化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研究区地处中纬带千山山脉南端,夏季季风迎风坡,雨量充沛。夏季多降暴雨。境内沟谷交错,河溪纵横如织,约500余条溪流汇集成14条支流

2.2地形地貌

研究区位于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以中、低山和丘陵侵蝕剥蚀地貌为主,中间夹小块冲积平原和山间盆地。

2.3 地层岩性

研究区出露地层有下元古界辽河群、中生界上侏罗系和新生界第四系。研究区基岩岩体为中厚层-块状大理岩,倾角较陡,表层岩体极为破碎,形成了不利于岩体稳定的结构面,进而促成危岩体形成。

2.4 地质构造

断裂构造发育,尤其是北东向断裂构造更为发育。主要断裂构造为杨家堡—草河掌大断裂,是新发现的规模较大的断裂构造,走向为北东32°左右,延长大于140公里。该断裂构造性质不明。

2.5 地震

根据建设部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调查区的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0.40s,有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性,有可能产生采空区地面塌陷次生灾害。

2.6 水文气象特征

研究区降水是坡体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当降水进入坡体后,一方面不但增加了坡体的重量,同时也降低了危岩体及坡体上破碎岩体的抗剪强度,使其稳定性降低,导致危岩体及破碎岩体发生崩落;另一方面,进入坡体内的地下水将会产生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进而会加剧危岩体及破碎岩体发生崩落。

2.7 人类工程活动

区内人为工程活动强烈,主要是采矿及道路施工,以玉石矿产开采对环境影响最大。调查区内分布有多处矿山,目前有采矿证的有十一家矿山,开采方式都为地下开采。

3、研究区危岩体危害特征

3.1研究区危岩体危害特征及危害程度

危岩体治理区位于某镇公路及河道东部紧邻河道上方,危岩体危害对象均为坡脚处的河道、公路、供电线路、通讯线路、铁矿房屋设施及过往车辆和行人,危害方式为破坏房屋设施,压站公路、阻塞河道,毁坏供电、通讯线路及伤害过往车辆和行人。危岩体崩塌灾害给当地矿山企业、供电及通讯部门造成了较大的财产损失,同时造成公路多次中断,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1.1危岩体边坡特征

危岩体边坡位于公路及河道东侧,为白云大理岩岩质边坡。其基本特征为:坡体走向约60°,近乎平行于河道及公路走向,零散分布于17处危岩体,坡度大部分叫陡峭,约为40-85°,局部坡体前缘临空,近乎直立,单个危岩体坡面高差1.16m-7.09m不等。

3.1.2危岩体特征

危岩体在坡体顶部、前缘均有分布,其中,研究区中部危岩体个体体积相对较大且有部分基本悬空,距坡脚高度45m;坡体上发育的二组节理(5°∠30°,160°∠40°)将危岩体及坡面岩体纵横切割,使之分割成为规模各异的个状松散块体,这样,不但造成了坡体表层的岩体支离破碎,同时,受采矿爆破的内动力地质作用,致使坡体前缘表层地段的岩体沿结构面产生松动,调查时不时有个体较小的松散岩体发生崩落,其崩落形式多为倾倒式。

4、研究区危岩体稳定性计算、评价及成因分析

4.1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研究区内主要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当软弱结构面倾向山外,上覆盖体后缘裂隙与软弱结构面贯通,在动水压力和自重力作用下,缓慢向前滑移变形,形成滑移式危岩,其模式见图(图4.1-1);当软弱夹层形成岩腔后,上覆盖体重心发生外移,在动水压力和自重作用下,上覆盖体失去支撑,拉裂破坏向下倾倒,形成倾倒式危岩(图4.1-2)。

4.2危岩稳定性计算

根据危岩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本区危岩破坏模式主要为滑移式和倾倒式危岩。

4.2.1滑移式危岩体计算

(1)计算参数:

危岩体容重2.79-3.04g / cm3;抗压强度标准值39.99-120.37MPa。

灰岩裂隙面大多平直光滑,呈微张状,部分石英脉充填,裂隙面结合差,裂隙抗剪强度低,综合确定,裂隙抗剪强度为:内摩擦角取43.61-55.01°,5.23-12.76MPa。裂隙水压力按裂隙蓄水能力和降雨情况确定。

nlc202309031527

(2) 计算工况

计算工况选取如下三种:

工况Ⅰ:自重+现状裂隙水压力,(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5~1/2);

工况Ⅱ:自重+暴雨(强度重现期按20a考虑),(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2~2/3);

工况Ⅲ(校核工况):自重+地震+暴雨(强度重现期按20a考虑),(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2~2/3);

4.2.3危岩稳定性评价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防治工程等级一级,滑塌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1.3, 倾倒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1.5,可建立下列评价标准:

根据以上不稳定的基本条件分析和依照危岩体稳定性验算结果,本次危岩体地段可以确认为不稳定或稳定性差,需要进行治理。

4.3危岩体成因分析

危岩体所处的坡体为人工切坡,前期公路建设过程中爆破取石、开挖路基已造成岩体沿结构面产生松动,并在坡体的表层形成了规模各异的松散块体,由于该切坡的坡度陡立或前缘临空,使得这些松散块体大部分已形成危岩体,随时都有崩落的可能。且研究区当年汛期雨量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当降水进入坡体后,一方面不但增加了坡体的重量,同时也降低了危岩体及坡体上破碎岩体的抗剪强度,使其稳定性降低,导致危岩体及破碎岩体发生崩落;另一方面,进入坡体内的地下水将会产生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进而会加剧危岩体及破碎岩体发生崩落。

5、危岩体防治对策

研究区危岩体治理应以保护坡脚处的河道、公路、矿山企业、公路及供电和通讯线路的财产安全为首要任务,当前对于危岩体崩落的防治原则主要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首先应对未发生危岩体崩落的地区进行预防,以防灾害的发生,而对已经发生灾害的地区,应及时进行治理,以防灾害进一步扩大。

(1)对未发生崩落的地区进行详细的勘察,根据勘察结果来制定预防措施。清除崩落区危岩,在坡低安装简易防护,沿裂隙面撬危岩体将其清除。

(2)针对危岩体的规模、发育及危害特征進行专项设计,锚杆锚固、危岩清理、GPS2型SNS主动防护网防护工程配合使用,在危岩体表面设置锚钉,将SNS主动防护网固定在锚钉上。防护网为钢丝绳网,挂网采用垂网布设,将网的顶部固定在危岩体后部的稳定岩体或锚钉上,中部及下部网体自由垂落,作为松动危岩体的护幕。

6、结论

目前,研究区危岩体崩塌已经对公共设施造成了破坏,虽暂时未对周围居民造成人身伤害,但仍存在极大的隐患,因此危岩综合治理,不但能保证危岩整体及局部稳定性,而且能给予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造福于一方人民。

参考文献:

[1]常士骠,张苏民主编,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54.

[2]陈洪凯,王蓉.危岩研究现状及趋势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22(3):80—88

[3]张钧,焦柳线危岩落石整治工程勘测设计回顾[J],路基工程,1998,78(6)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说明1 篇4

震后安置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说明

2011年1月19日安庆市杨桥镇一带发生了4.8级地震,地震造成了灾区房屋严重开裂,受损。为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市.区人民政府迅速启动灾后重建工作。根据安庆市城乡规划局选址意见函,灾后重建安置点分别选址在杨桥镇宣店村和余湾村。依据国土资源部相关通知要求,宜秀区国土分局于2011年3月份委托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对杨桥地震灾后重建宣店.余湾安置点建设工作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根据评估报告,该两个灾后重建安置点建设场地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防治措施简单,场地工程建设适宜。目前两个灾后重建安置点工程建设正在顺利进行,按照评估报告提出的防治措施,我们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灾后重建工程同步进行,余湾.宣店两个安置点边坡防治待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后与小区其它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一并建设,对边坡进行全面的浆砌块石护坡。其它防治措施我们将严格按照评估报告落实到位。

2011年12月10日

综合防治自然发火措施及处理措施 篇5

防治自然发火的综合措施

二0一三年二月十日

焦硐煤矿综合防灭火措施

一、地面火灾的预防措施

1、井口二十米范围内必须严禁烟火。制定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

2、井口和通风机房附近20米以内禁止烟火和用火炉取暖。

3、主、副井口房进行电、气焊和喷灯焊接等作业,每次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并遵守下列规定:

①指定专人在场检查和监督。②电焊、气焊和灯焊接等工作地点的前后两端各10m的井巷范围内,应是不然性材料支护,并应有供水管路,有专人负责喷水。上述地点应至少备有2个灭火器。③必须在工作地点的下方用不然性材料设施接受火星。④电焊、气焊和灯焊接等工作等工作地点的风流中,瓦斯浓度不得超过0.5%,只有在检查证明作业地点附近20m范围内巷道顶部和支护背板后无瓦斯积存时,方可进行作业。⑤电焊、气焊和灯焊接等工作完毕后,工作地点应该再次用水喷洒,并应有专人在工作地点检查lh,发现异状,立即处理。⑥在有煤(岩)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中进行电焊、气焊和灯焊接时,必须停止突出危险区内的一切工作。

4、地面消防材料库要按规定储存足够数量的灭火材料和器具,备用明细卡片,并由矿长指定专人定期检查和更换。

5、木料厂应执行以下防火措施:⑴坑木应排成街区形状,木堆之间应保持20-30米的防火距离,木堆之间必须设置消防栓,并定期检查。⑵木料厂内严禁明火取暖,并挂上“严禁烟

火”的牌子。物资供应部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建立严格的防火制度,矿“四防”领导小组要经常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防火工作的检查。

6、地面消防水池必须经常保持不少于200立方米的应急水量,该项工作由机电队负责。

二、井下火灾的预防措施

1、井下使用的润滑油、棉纱、布头和纸等,必须存放在盖严的铁桶内。用过的棉纱、布头和纸,也必须放在盖严的铁桶内,并由专人定期送到地面处理,不得乱扔乱放,严禁将剩油泼洒在井巷或硐室内。

2、机电科负责检查井下设备的安全防爆性能。各区队库存设备和五小电器一律经防爆检查其防爆性能,合格发证后方可入井使用,否则一律不准入井。

3、对各采掘工作面专职防爆员必须定岗定责,跟班检查,每天要有检查记录,发现失爆及有关安全隐患问题,及时通报各区队和调度室,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高压、检漏装置要经常保持良好的运行监视状态,要有专人负责,发现高压、检漏故障能够及时处理,防止无计划停电停风事故。

5、对变电所高压电气设备的过流试验、无压释放及油质化验项目要按时作预防性试验,保持良好的保护性能。

6、煤电钻综合保护、信号照明综合保护、电机综合保护要保持完好,不得甩掉不用。

7、运送爆炸性或易燃性物品时,要严格按《规程》第310、311、312条之规定执行。

8、备用电器设备必须装有过流保护装置,并符合规程规定。保险丝按容量选用,严禁用其它金属丝代替。

9、各配电硐室的开关要使用灵敏可靠的保护装置,当电路发生短路着火时,能自动切断电源。

10、井下所有钻场施工时每个钻场必须配备2台灭火器及沙箱或水管。

11、井下要采用矿用本质安全型照明灯,其线路要用不延燃橡胶或铠装电缆,电压不得超过127伏。

12、井下严禁带电检修、搬迁电气设备。必须带电搬迁电气设备时,应制定严格的安全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

13、井下各队要对电缆加强保护,按标准吊挂,机电运输部要按电缆悬挂标准经常检查电缆悬挂情况,严防砍断、砸烂、挤破、铁丝吊挂等引起火灾。

14、设备司机,采区变电所专职值班员要经常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若发现高温、冒烟或发火应立即停止运转,进行处理,并报告生产调度室。

15、放炮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照爆破说明书放炮,坚持使用水炮泥和黄土封孔,严禁用煤粉和其它可燃材料充填炮眼,严防因违章作业和炸药缓爆而引起火灾事故。

16、井下消防材料库应储备足够的灭火材料和工具。井下炸药库、机电硐室、材料库、井底车场、使用胶带输送机或液压偶

合器的巷道及采掘工作面附近的巷道,应备用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该项工作由救护队负责配置,安全监察部定期检查。

17、井下各主要进、回风巷之间的每个联络巷中,必须砌筑永久性风墙;需要使用的联络巷,必须安设两道联锁的正反向风门,一旦井底车场或主要进风巷道发生火灾,能迅速按规定进行全矿井反风,防止有害气体向下蔓延。

18、主要进、回风巷(包括大巷、总回风巷、皮带运输巷等)必须使用不燃性材料支护,该项工作由生产科负责。各采区皮带巷、采面上、下副巷敷设防尘水管,按标准设三通阀门,并经常洒水降尘,该项工作由通防队负责。

19、井下严禁吸烟、严禁携带引火源下井。

三、煤炭自然发火防治措施

1、我矿所采煤层为自燃煤层,要求各采掘面作业规程必须有防止煤炭自然发火的措施和防灭火专项措施,并严格执行。

2、采煤工作面尽量不用坑木支护,否则要回收干净,上、下副巷坑木要全部回收。

3、工作面结束后必须25天内回收完毕,通防队在5天内完成永久密闭,同时要调整密闭地点的通风系统,降低密闭进、回风侧的风压差,安全通风部每周对密闭进行一次检查,定期检查密闭内气体成份。

4、生产技术部在进行采区设计、施工时,要有防止煤炭自燃的措施,并合理安排工作面。

5、及时进行煤炭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工作,安全通风部负责每

周对密闭、高冒区及采面上隅角等重点区域进行一次瓦斯、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温度等参数的测定,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6、在采区开采设计中,明确自然发火观测点的位置,并建立监测系统和自然发火预防制度。

7、安全通风部调整通风系统时,对均压地点的均压状况及时调整,保证均压状态的稳定。

8、安监、机电、通防等部门要经常组织井下防火检查。

四、井下火灾的处理措施

1、井下最先发现火灾人员应保持镇静,弄清火情,视火灾性质、灾区通风瓦斯情况,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灭火,同时设法尽快向调度室汇报,并向危险地区发出警报,使受威胁人员立即撤退。

2、调度室值班人员,接到火灾报告后,立即通知救护队赶赴现场进行灭火,并向有关领导和集团公司调度室汇报。

3、调度室迅速通知井下所有受灾害威胁的人员撤离险区。⑴首先应将直接受害地区的人员撤出,其次要考虑火势一旦发展,火灾、有害气体可能侵袭到的地区人员撤退。

⑵撤退人员要在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在队、班长、老工人及救护人员的带领下有组织地进行,避免个别人慌乱中误入火区。

⑶避难人员要尽快戴好自救器,迎着新鲜风流,尽快撤到大巷。若撤退路线被火区隔断不能通行时,应进快进入避难硐室,或建立临时避难硐室,等待救护队前来救护。

⑷灾区负责人及时清点人数,救护队尽快使灾区全部人员脱险。

⑸救护队在救护灾区人员的同时,应进行火区侦察,观察火势,确定火源,制订灭火方案。

4.合理通风,控制火势发展。

⑴火灾发生后,在一般情况下,要保持正常通风,不得随意停风和反风,以免破坏通风系统,同时要采取措施。防止因火风压而发生风流逆转,瓦斯聚积等不利情况。

⑵制定灭火方案,当灾区人员全部救出后,救灾指挥部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跟据火灾性质、火源地点、火区范围、火灾发展、通风系统、瓦斯煤尘等情况制定灭火方案。

灾害措施 篇6

2.“保交通”方面措施。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和铁路、交通、民航、公安、通信等部门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广大职工群众以及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上路破冰除雪,采取多种措施畅通交通干线,疏导滞留车辆,救助滞留旅客。

3.“保供电”方面措施。灾情发生后,各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电监会和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及时启动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在全国范围紧急抽调技术力量抢修受损设施,并采取调集柴油发电机(车)临时供电等措施;产煤省(区)加强煤炭企业组织生产,保证煤炭调出;铁路、交通部门突击抢运电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克服困难,千方百计保证成品油供应。

4.“保民生”方面措施。民政部、商务部及灾区各级人民政府迅速调拨发放救灾物资,妥善救助受灾群众和铁路、公路滞留人员。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及时安排和预拨各项救灾资金,及时预拨增拨城乡低保资金;各级卫生部门及时派出医疗、防疫、卫生监督队伍救治伤病人员和受灾群众;建设部门加强对城镇受损基础设施修复工作;农业部门加强对抗灾救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调度救灾种子和急需物资;林业部门进行保树保苗,抢救被困的林业职工;商务、粮食部门投放储备肉和粮食、食用植物油,加强蔬菜产销衔接;供销社系统积极组织麻袋、草袋等抗灾物资和农村生活必需品的购销调运工作;交通、物价、财政部门减免鲜活农产品道路通行费和运销环节收费,加强市场价格监管。

上一篇:2015我的中国梦演讲稿初中篇下一篇:湘教版美术五年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