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半年工作总结

2024-07-19

干校半年工作总结(通用4篇)

干校半年工作总结 篇1

20xx年上半年,在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机关各处(室)和局直各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干校工作紧紧围绕省局的中心工作,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培训工作完成情况

(一)提早谋化,确保落实。按照省局年初系统培训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系统人员业务素质实际,同各相关业务处室共同研究培训班的设定、培训内容的选定,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使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了相关培训管理制度。为促进系统教育培训工作健康有序进行,我们先后制订了《省工商干校学员管理办法》、《辽宁省工商行政干部学校系统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辽宁省工商干校培训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

(三)初步建立了42名系统业务骨干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建立,为系统教育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半年我们选派兼职教师为沈阳市工商干校、绥中县工商局等单位授课。无论是授课形式,还是授课内容,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好评。

(四)培训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年初培训计划的安排,顺利完成上半年的培训任务。一是组织了公平交易处、基层教育处、广告处、商标得等各类培训班7期。共培训人员593人次。特别是我们组织了塔城地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行政执法骨干培训班,此次培训我们选派全系统最优秀的基层兼职教师授课,得到塔城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二是组织接待系统工作会议6期,参会人员共计423人次。三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工商所长执法技能比武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并将在下半年组织实施。四是远程教育培训网所需的相关资料已初步完成。按照省局确定的关于加大信息化应用培训力度、大力推进远程教育培训网建设的总体要求,干校负责的远程教育培训网中的“五库”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

二、下半年的工作

(一)认真做好各业务处(室)培训班的教师选配、授课内容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资料编写等工作。

(二)认真做好系统工商所长执法技能竞赛的相关组织等工作。

(三)抓好网络建设及网络培训工作,尽快完成辽宁省工商系统远程教育培训网的调试、运转工作,充分利用教育培训网的优势,开展系统培训。

干校半年工作总结 篇2

一、干校培训工作现状

干校自成立以来, 在各位老一代共产党人和前辈们的团结努力奋斗下, 开办各类培训班数千期, 取得过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为西安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作出过重大贡献的。

但近年来, 由于市场经济和机构改革等的原因, 主管单位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原西安市经济委员会) 的主管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挂西安市中小企业局牌子, 由原来主管工业企业改变为服务西安市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为主, 容易看出对企业的指导力和影响力变弱。所以, 近年来以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的培训文件, 几乎很少有回应, 可以说, 每年的培训任务都是大家求爷爷奶奶下企业、找关系, 勉强拼凑完成的。据有关调查, 这类企业说“你们有些培训内容和形式确实挺好的, 就是培训费用, 我们企业有因难, 如果是免费的, 我们一定能参加”。所以说:我校近年来培训工作开展举步维艰的主要困境是没有培训经费。

另外, 身为承担政府职能的一个服务企业的培训单位, 干校却没有能够纳入西安市干部培训的“一体两翼”的大格局中来, 实在是说不过去。

二、干校培训工作面临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培训经费问题

概括起来看, 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政府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培训的有关计划并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实施;从提供培训服务主体来看, 均突出了政府或社会中介机构的主导作用, 这些经验是我国必须借鉴的成熟经验。

其实, 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和《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明确提出要求给予资金支持。

2. 培训课程问题

多年来干校缺乏主干的培训课程, 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 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 我们不是完全站在服务企业培训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设计培训班专题, 设计培训内容, 每一个班我们都是求爷爷告奶奶的求人家来参加, 更别说在培训行业打出自已的品牌, 巩固政府主导的地位了。

3. 师资力量不足

我校自原有编制50人, 现有编制20人。由于主客观等各方面的原因, 导致我校在教师授课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去除管理人员等, 几乎没有几个能够真正上台授课的。

4. 业务范围太窄

我校原来主要的业务是承担了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原西安市经济委员会) 的针对全市工业企业领导干部的企业经营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培训。后来由政府职能改革, 我校的职能影响力慢慢减弱, 已经不太适应市场需求。所以, 急需要扩展业务, 相关培训类的业务。

三、干校未来培训对策

1. 领导重视、经费保障

对于人才培训, 政府、企业、培训机构领导艺要充分认识到其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当然, 理想的方式是政府投入+多方筹集+盈利与非盈利相结合+实行免费与收费相结合的经费保障体系。

2. 特色保留、业务创新

多年来, 干校培养以工业企业管理人才干部培训、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党务培训、学术交流等为主的、服务企业的公益培训类业务,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随着中央对事业单位的深化更改, 干校也就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扩大扩展培训业务, 比如计算机职称考试培训,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网络视频干部培训等等, 提高市场需要度, 提升政府培训的影响力。

3. 固定与订制课程相结合

以固定课程与按需订制相结合, 企业即可参加我们定时定点举办的课程, 也可在能力范围之内, 根据客户对培训时间、地点、内容要求定制课程, 充分服务中小企业, 放下身段, 解决企业在人才培训方面的后顾之忧。

4. 专兼职教师相结合

考虑到我校的基本实际, 强化师资力量主要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师资力量强大, 我校在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才有可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干校原来老的培训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想要突破发展困境必须大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培训工作创新改革。

摘要:西安市工业交通干部学校 (以下简称“干校”) 自成立以来给西安市范围内进行工业企业的人才干部培训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技能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近几年, 干校培训工作却是举步维艰, 陷入了发展困境。本文通过研究分析, 提出一些关于干校培训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对策。

关键词:干校,培训工作,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凤平, 陈辉平.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性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40-42.

[2]郭子雪.美日韩三国中小企业政策比较[J].经济论坛, 2004, (6) :120-121.

寻访东岳五七干校记忆 篇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团在息县的寻访之旅

„人物旁白‟2005年7月1日,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团踏上了息县东岳这片土地。时隔36年,再次看到这窄窄的小路、浅浅的池塘、劳动过的田畴、吃住过的瓦舍土屋,及这些熟悉的土地和身影,我们的心情跌宕起伏,我们的思绪奔腾飞舞,因为,历史曾在这里写在我们心中的标点符号,让我们一生一世都无法抹去……

„解说‟时光漫漫,岁月悠悠。2005年7月1日,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顾准的胞弟陈敏之,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吴太昌、赵人伟、经君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何文轩、王保生等,又一次来到息县东岳。他们情不自禁地打开留存心底的记忆,把36年前的历史底板在眼前冲洗,让36年前的人生往事由远及近,愈发明亮而清晰。

那是1969年至1972年,中国**的年代,106位部级干部,近2000名专家学者与家属被下放到东岳,接受劳动锻炼。这些人中,包括以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经济所、文学所为代表的一批非常有影响的经济专家和文学泰斗,诸如:经济学家顾准、骆耕漠、狄超白、巫宝山、林立

1夫、吴敬琏、张卓元、赵人伟、周敬莲,文学家俞平伯、钱钟书、杨绛、冯至、李健吾、戈保权、卞之琳,语言学家吕淑湘、丁树声等等。伴随那个时代的咏叹调,打上历史烙印的干校基地和学部机关在当时的东岳人民公社建校落户。这一批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文学进步的名人,在这个偏僻农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就是这个地方,这里的田园农舍,月色荷塘,融进了他们的生活,交汇着他们的思想;记忆中的村村落落,梦牵魂绕的地方,他们感到亲切,感到有千言万语要在这里诉说。那辆旧纺车,那把铁农具,那盏煤油灯……它们静静地躺在土屋里,无声地迎接着当年的主人重回故里。在经济所昏暗的陋室里,有人告诉高粱,这就是他的父亲顾准当年曾经居住的地方,高粱默默无语,深情凝望。李玉搀扶着耄耋之年的陈敏之老人细细寻访,她告诉陈老,当年顾准他们用握惯了钢笔和圆规的手拿起铁锹和镰刀,用思考德谟克拉西(民主)和赛因斯(科学)的大脑学习播种与收割……饱经风霜的陈老频频颔首只无言。在干校旧址模拟全景图前,寻访者的脚步久久停留,他们兴趣盎然地相互交谈着、比划着,共同追寻岁月的痕迹;他们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越时光的隧道,依稀又回到了从前。

在东岳的这片土地上,寻访者和到这里接受劳动锻炼的人,曾把打湿的行囊在这里晾晒,体验着人生带有酸涩的生活;在这里,淳朴的乡情民风滋润了他们的生活,慰藉了他们的心灵;在这里,他们了解到息州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史。息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息夫人的故事流传至今,王安石、苏东坡等历史名人亲临这里题字赋诗的动人传说,在民间广为传颂,以息国故城遗址、秦楼遗址、赖国故城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把这里装扮的迷人而又神奇;以小麦、水稻、花生、香稻丸、息半夏、息生猪、息石灰等为主的农作物、特色产品和建筑、工业用品,使这里成为渔米之乡和富足之地,使这里享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米饭一半馍”的美誉。在这里,著名经济学家顾准一边参加劳动,一边潜心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未来设想,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字。尤其是在东岳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建设中国”的学术观点及其对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思索,至今仍为我国经济学界广泛关注,被吴敬琏先生称为“中国提出市场经济的第一人”。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顾准先生的《息县日记》等许多闪光的思想和佳作就是诞生在这里;在这里,这些专家学者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难免犯错误、走弯路,如果以他们的牺牲为代价,能唤起民族的清醒,国家的强盛,他们无怨无悔。

36年之后,当他们再次踏入东岳土地的时候,他们百感交集,欣喜万分。东岳变了,息县变了,这里的土屋瓦房不见了,泥泞的道路消失了,楼长高了、路变宽了、灯变亮了,交通、通讯、电力、教育、环保等各项事业飞速发展了,群众的生活富裕了,现代农村的气息浓了。他们这次到来,处处感受到息县乃至信阳市人民的热情和真诚。信阳市市委书记刘怀廉、市长王铁、市委副书记胡玉成、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军甫、副市长马林青、万明云等市领导代表780万信阳人民热忱欢迎他们的到来。息县县委书记赵兴华、县长余运德等县领导,全程陪同这37位从北京和上海等地远道而来的客人,息县人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亲人重逢的兴奋和激动。

滚滚热浪减不去他们寻访的热情,路途迢迢挡不住他们寻访的脚步。从经济所的旧址,到文学所的故地,从县城到乡村,在濮公山脚下,在淮河水岸边,他们放飞思绪,纵情追逐过去的时光。在纪念顾准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上,他们把此次寻访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酣畅纵论,对息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提出了前进的方向。他们知道,息县虽然发展了、面貌改变了,但与中国发达地区相比,这里还有很大的差距,他们愿用满腔的热忱,回报这片深情厚土,为息州人民踏上小康之路,力所能及地做出他们的贡献。

干校半年工作总结 篇4

——读《干校六记》有感

孙珊 涡轮院琼林书社

“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按照农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运动的节奏一会子加紧,一会子放松,但仿佛间歇疟,疾病始终缠住身体。记闲、记劳,记这,记那,都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在钱钟书先生的小引下,开始了《干校六记》的阅读之旅。被杨先生笔中的世界包围充斥,浸润,然后融化。

《干校六记》主要讲述了1970-1972年钱老夫妇下放河南干校时所经历的一系列生活琐碎小事,开辟菜园挖井之辛劳、驻守菜园之闲情逸致、“小趋”之乐、冒险之幸。杨老的文字朴实无华,就像一位老朋友跟你促膝长谈,娓娓道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像杨老这样的知识分子也得自己种菜养猪、造屋凿井。大暑天,清晨三点钟空着肚子就下地劳作。凿井又累又脏,杨先生打趣说:“平时总觉得污泥很脏,痰涕屎尿什么都有;可是把脚踩进污泥,和它亲近了,也就只觉得滑腻而不嫌其脏”.那个年代小孩拉了粑粑在床上用手纸都是浪费的,直接招呼小狗来舔干净炕和屁股才会主流。面对老乡的偷菜,她追上去也只是尽一个看守员的职责,实际上它觉得这些菜让老乡拿回去吃了也挺好。对于屡见不鲜的偷菜现象,杨老在书中并没有进行过多辛辣的批判,而是表现了对当地穷苦人民的同情、理解与宽容。

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干校的经历,让钱先生和杨先生有了又一次恋爱的机会。夫妇俩在干校分属不同的部门,见面机会较少。时空距离给思念以养分。杨先生驻守菜地的时候,钱钟书就远远隔着小溪与杨先生说上一两句话。有时小溪干涸,杨先生就一跃而过,这样夫妻俩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

上一篇:对变电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要点探索论文下一篇:加工贸易业务许可办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