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白鳍豚导学案(共9篇)
17课白鳍豚导学案 篇1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教学目标:
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了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自学提纲
一、古代埃及尼罗河---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亚
公元前1894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佛教: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地点----古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教义: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东亚、东南亚传入中国:汉朝
课后习题答案
P92动脑筋想一想佛教的主张与种姓制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种姓制度鼓吹不平等的社会等级是天生的,每个等级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以此来维护婆罗门贵族的特权。佛教反对等级制度,主张“众生平等”,认为神、人及众生都是平等的,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的职业分工形成的,而不是天生如此。佛教宣扬消灭一切欲望,通过修行人人都能达到:‘极乐世界”。每课一得
你知道金字塔的神奇之处吗?
提示:金字塔的神奇之处有:金字塔顶部有磁场;塔内能起保鲜作用;生锈的金属放在塔内一段时间会变的金光灿烂;头痛病人在塔内坐上半小时,就觉得脑目清醒;塔高的10亿倍,大致等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塔的底层是正方形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4个方向,误差不超过0.5度;塔高的平方和三角形斜面的面积正好相等;塔底周长和高度的2倍之比正好是3.1416。
P93材料阅读
第一九六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二00条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二0五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汉谟拉比法典》
提示:反映了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在不同等级中维护高等级的利益,奴隶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处境非常悲惨。
P93自我测评古代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分别产生于哪些大河流域?请将它们与它们的产生地用线连接起来。
提示:古代巴比伦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
古代中国文明黄河流域
P93活动建议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共同特点 都处于大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都建立了专制王权,维护国王、奴隶主的利益。教后反思
体验远古文明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17课白鳍豚导学案 篇2
1 学生应用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
1.1 无视导学案存在
小部分学生对导学案视若无睹, 导学案发下去, 看都不看一下, 就做自己的事情, 把导学案晾在一边;或自以为是, 认为导学案只不过是一形式, 跟他们学习没有任何关系。
1.2 走马观花式
有一部分学生有看导学案, 但是对导学案中的具体内容不仔细阅读, 不看教学目标, 不看重难点, 只看一下练习中的内容, 为做练习而做练习, 根本不管重难点, 不管学习目标。
1.3 有应用, 但不理解
一部分同学有去阅读, 但不理解里面的含义, 有的同学有认真阅读学案, 但没有真正理解学案对他们的意义。
2 指导学生合理应用导学案
针对以上这三种情况, 我对学生做如下引导。
2.1 强调导学案的重要性
针对学生无视导学案存在的情况, 要特别强调导学案的重要性, 特别是对于信息课而言, 学生已经不重视了, 如果老师再不重视的话, 那么学生更加无所谓, 所以老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学科重视。准备发导学案之前, 笔者先强调了导学案的意义, 在初三 (2) 班上课时, 在笔者已经强调的情况下, 发现有一个学生还是随手一扔, 满脸不屑, 笔者没说什么,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一连提问他三次, 每次问的都是导学案中原原本本的内容, 结果他云里雾里, 不懂得回答, 同时我叫同学念出答案, 连续三次, 不仅那位同学, 全班同学都对那张8K的纸张重视起来。这样, 对于每个班级, 针对学生对导学案的忽视程度, 使用不同方法让他们重视起来。到第二次再使用导学案时, 学生的情况有明显的好转。
另外, 教师对导学案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学生对这种方法的重视程度, 笔者做过一个实验, 在两个班使用导学案, 在一个班级里课后没有把导学案收上来, 在另一个班级中把导学案收上来, 而且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中做笔记, 有问题的把它记在导学案中, 在交上来后, 对每一个同学的导学案都做了批注, 再发下去, 结果发现两个班的效果简直天差地别, 老师认真对待, 学生才会重视, 因为对于初中生而言, 学习还是属于一种被动的行为, 学习语数英等主科尚且如此, 更别提学习副科了, 只要老师足够的重视, 学生也会把他当成很重要的科目来对待的。而且, 只有真正落实到实处, 才能有成效。
2.2 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
很多学生不明白导学案的意义, 发下去后, 他们就随意浏览一下, 就直接去做下面的练习题了, 结果没有真正掌握一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属于毫无目的的机械式的操作。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花了一节课时间, 在班级中解读了导学案中各个要素的意义及学生应该如何对待。鸿志班的学生对每一科都比较认真, 而且学习能力也相对强一些, 在这种班级中, 如果不给他们解释清楚如何使用导学案, 他们使用效率也不高。因此老师花点时间来解释是很有必要的, 笔者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学习目标, 以三维目标作为出发点, 带着目标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如在幻灯片的动画设置中,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在幻灯片中添加动画操作;掌握动画效果选项的设置操作;知道四种动画方式的异同点;掌握动画的删除操作, 在导学案的探究任务中, 分别设有这几个目标的探究任务, 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后, 再返回提问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剖析重难点, 重点问题是否能够吃得透, 有问题及时寻求解决的方法, 如果自行及小组中都解决不了的, 要及时做记录, 找出不能解决的那个点, 这样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有目的, 学习起来也是事半功倍。如同样在幻灯片的动画设置中, 大部分同学不会去对“效果”选项进行修改, 只是简单的对对象添加动画效果。这个时候, 就得对导学案中的具体任务设置这一目标的内容。然后, 让学生互助学习, 就这个难点提问, 让学生小结, 教师再引导, 再小结, 最后教师再总结。
根据学习探究结果及时总结, 信息技术这门课以实践为主, 完全可以自行及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但在实践中要学会总结。对于学案中的练习, 要求学生认真对待, 这是检验对目标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志。每道习题都要进行实践, 如果有问题, 及时给予标注, 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直到解决为止。
2.3 引导学生及时总结
信息课这门学科不要求学生课后花任何的时间, 因为这是不现实的, 特别是对于初三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已经够紧张的了, 如果要求他们花时间去复习或者去预习, 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就应该把预习学习复习一步到位。因此, 课堂最后五分钟的总结就相当于复习, 在最后的五分钟中, 要求学生针对学案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其他学员帮忙解决, 如果全班都无人能解决, 说明这个问题是个难点, 笔者就针对这个问题做详细解答, 要求学生做笔记。一般一节课的内容, 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行解决, 只有一两个问题全班同学都无法解决, 这样, 学生的印象也深了, 而且那些简单的知识也没必要重复讲解, 浪费时间。
如果学生都没有问题, 老师也有必要提出一两个问题, 让学生想想看这个问题他们有没有遇到过, 因为有时候, 学生发现不了问题。记得有一次, 在上Power Point课让幻灯片动起来的内容时, 使用了导学案教学方法。因为这节课内容学生都比较感兴趣, 而且自学起来都比较容易。所以在最后的总结阶段时, 很少有同学提出问题来, 等了一会儿, 笔者发现还没有同学提出任何问题, 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想让一个内容重复播放, 应该如何自定义动画?结果全班没有几个同学能够回答。所以在小结时, 老师也要合理的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2.4 适时鼓励学生
学生一开始使用导学案可能还不适应, 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时老师的鼓励就显得犹为重要, 学生喜欢被老师表扬, 喜欢得到肯定, 越肯定, 他们的积极性越高, 所以, 在课堂中, 我从不吝啬我的赞美言词, 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 或者发现了一个问题, 哪怕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 都给予肯定, 这样对于中等生或者差生, 他们才能敢于提出问题, 否则, 他们就会觉得问题会不会被老师耻笑, 是不是太简单了。同时, 及时给予肯定, 对于那些只是偶尔认真的学生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会从都不听课变得对这个课感兴趣。初三 (1) 班有一个学生, 平时上课的时候都是趴着的, 很少有认真听讲, 有一节课, 不知道什么原因, 这个学生突然心血来潮, 很认真的听了一会儿, 被笔者发现了, 及时表扬了这个同学, 我看到他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接下来他不趴着了, 挺认真的听了一节课。一节课结束后, 笔者特意走到他的桌前, 诚心诚意的表扬了他, 从那以后, 发现他上课用心了很多, 他自学的能力很强, 使用导学案用得相当的好。所以只要给予足够的信心,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导学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载体。导学案编写体现了教师的功底和对知识的把握, 学生应用导学案学习, 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由内到外的真正将知识学懂, 学透,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摘要:学案引导教学法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是我们劳电组的研究课题, 这个方法现在已经应用很普遍, 各个学科都在推广, 但就我们信息课而言, 大部分同学还没有真正有效的应用学案。很多同学都不明白学案对于他们的意义何在, 如何使用。因此, 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犹为重要。
关键词:导学案,信息技术,引导
参考文献
用好“导学案”,上出高效课 篇3
【关键词】 导学案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76-01
作为一个语文人,要充分地认识到“诵读·感悟·积累·表达”乃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以“导学案”为抓手,努力将课堂教学“前移”——充分、高效利用教学时间,上出高效课堂。
如何设计导学案呢?
1. 教师要在充分备好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为若干问题,删繁就简,精心选编,使知识问题化。但不要写成练习提纲,否则长期下去,学生就会认为先学仅仅局限于完成作业。内容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链接、阅读导航、拓展提升、质疑反思。
2. 语文先学的核心是阅读和思考。导学案的价值就在于为学生阅读和思考提供思路和平台。导学案的编写,特别是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个性化的阅读和思考的空间。学生还可以在导学案中提出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3. 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启发性、思考性,让学生明确:诵读什么,怎样诵读;感悟什么,怎样感悟;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哪些需要表达,又当如何表达。根据学生认知的深入,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导学案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自主学习,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由“学会”变成“会学”。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用好导学案呢?
1. 导学案要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独立完成,不允许讨论。在学生完成后,教师要收上来,认真分类并归纳错误的类型;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修改教案,使教案和学案高度统一。比如在《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导学案中就有学生提出“如何看待现在社会上的老夫少妻”,我就及时地把导入语与结束语作了以下调整:以杨振宁和翁帆的事件为导入,投影他们的婚纱照,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由此导入到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一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会有着怎样的遭遇。引用巴金《随想录》中的话小结课文之后,我又想到不急着结束课文,又回到他俩的事件上来,在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再让学生谈感想,学生会由一开始的不可思议变成理性的“祝福他们”。这样整个教学环节就会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显示出教学设计者的智慧,大气(专家点评)。这就是学生的疑惑给我带来的启示。
2. 课堂教学的过程决不能是对导学案中的练习按部就班地一一讲评。课堂教学中切忌说 “第一题”“第三题”怎么样,否则,长此以往,课堂会变得枯燥无味,教者要用过渡语不露痕迹地把前后问题连贯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导学案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我们要遵循以下思路:呈现(学生答案中有代表性的,实物投影或课前板书)→诊断(以生为主,以师为辅;尤其要重视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矫正(回读、咀嚼文本,读题、审题,补充、修正、完善答案并相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升)→巩固(针对薄弱环节还可进行强化训练,举一反三)。在《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导学案中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是写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作者开头却抛开他俩,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一个“习惯”的问题,这是为什么?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教者巡视后挑出一组学生的答案投影(该小组是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来回答的),马上就有其他小组代表站起来指出问题所在:文体意识不强。阅读一篇小说,我们除了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之外还要领会小说的主旨。我们应该从这四个角度去回答这一题。用好导学案,尊重并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一定会上出高效的课堂!
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意义。
2. 把握小說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及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 理解作者对污浊、卑劣的世俗文化心理的批判,对善良、同情的健康心态的呼唤的心情。
学习重点、难点:
1. 把握小说人物的性格以及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 对小说中的人物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略)
2. 小说创作的背景。(略)
阅读导航:
一、词语积累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别扭 恪守 埋怨 绰号 干瘪 窥视 哄闹 将就 琢磨 确凿 逼供 倔犟 单薄 续弦 手臂
二、阅读思考整体领悟
复述故事情节。理清课文结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三、研读课文,仔细品味
1. 找出文中体现夫妻感情和谐恩爱的细节之处。在这么多的细节中,你觉得最让人感动的是哪个细节?为什么?
2. 裁缝老婆在文章中都做了哪些事情?按照文章的顺序找找看。分析裁缝老婆形象。
拓展提升
1. 文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悲剧命运,与那个“团结大楼”有什么样的关系?
2. 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质疑反思
1. 提示:小说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7、《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篇4
课题:《看云识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执笔人:廖志华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组别: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理解恰当的修辞及说明方法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4、了解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2、学以致用,对云的识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通过查资料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1、说明文定义:以(说 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用精炼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说明文是三大文体之一,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而说明文是以知授人,为了更好地掌握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我们就要阅读我们身边的说明性的读物,比如家中的电器、药物等产品说明书,是我们最好说明文教材。
2、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对象分,说明文可分为(实物性说明文)
和(事理性说明文)。
3、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等。
4、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
(二)积累字词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绫纱()绸幕()弥漫()峰峦()
轻盈()鳞波()谚语()日晕()崩塌()()峰峦()点缀()棉絮()模()糊
2、多音字: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奔
bēn()
薄
báo()
bân()
bó()
bò()
3、形似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高sǒng
juǎn
云
鱼lín
sǒng
恿
证quàn
波光lín lín
2、选择题
(1)刚刚下过雨,那么雨前最可能出现的云是()A.薄云
B.低而厚的云
C.卷云
D.高积云
E.积雨云(2)月华的光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会()A.变阴
B.变晴
C.不变
D.都可能.二、合作、探究、展示: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1):总写云和天气的关系。(2—6):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7):总写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
2、云与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天空中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1)晴天云彩变化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上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雨雪冰雹云层变化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光彩识天气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由小变大,转晴;由
大变小,转阴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者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二课时
一、赏读与品味
1、本文主要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本文主要用了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品味语言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打比方,“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用“招牌”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句引出全文中心,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漂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说明卷云怎样的特点?
——用“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绫纱”作比,说明“卷云”轻盈和洁白的特点。
(3)“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排比、比喻,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万千”。
3、积累关于天气的谚语: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2).“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3)“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4).“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5)“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6)“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7).“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8).“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9)“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二、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说明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 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反馈练习:
1、从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的横线上。
①那最 轻盈(轻巧、轻捷、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②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 推测(推算、推测、观测)天气的情况。③岁月 流逝(流逝、流生、流年),年华似水,转眼之间,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
2、指出下面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打比方)②卷云丝线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打比方)。
3、阅读短文,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鸟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留心观察鸟,就可以知道天气的好坏,节气的变换。
17课白鳍豚导学案 篇5
课题
实践与探索
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函数图象,能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2.理解函数图象交点的意义,能够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等.3.通过收集数据,利用函数图象整理数据,发现函数图象的特征,猜想函数的相应名称.
重点难点
重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难点:选择恰当的函数图象、性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合作探究
一、教材第59页
问题:学校每个月都有一些复印任务,原来由甲复印社承印,按每100页40元计费,现在乙复印社表示:若学校先按每月付给一定数额的承包费,则可按每100页15元收费,两复印社每月收费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
(1)乙复印社的每月承包费是多少?
(2)当每月复印多少页时,两复印社实际收费相同?
(3)如果每月复印页数在1200页左右,应选择哪个复印社?
二、教材第60页
思考
(1)“收费相同”在图象上怎样反映出来?
(2)如何在图象上看出复印费的多少?
三、教材第60页
联想
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函数y=-x+1和y=2x-5图象.四、教材第61页
例2
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y=x+5x+2y=-2的解.五、教材第61页
画出函数y=32x+3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始终大于零?
思考:
1.一元一次方程32x+3=0的解与函数y=32x+3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2.一元一次方程32x+3=0的解,不等式32x+3>0的解集与函数的图象y=32x+3有什么关系?
六、教材第62页
为了研究某合金材料的体积V(cm3)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对一个用这种合金制成的圆球测得相关数据如下:
你能否据此求出V和t的函数关系?
概括:。
自主尝试
1.如果x=3y=-2是方程组mx+12ny=13mx+ny=5的解,则一次函数y=mx+n的解析式为()
A.y=-x+2
B.y=x-2
C.y=-x-2
D.y=x+2
2.已知函数y=8x-11,要使y>0,那么x应取()
A.x>
B.x<
C.x>0
D.x<0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方程5x-y=2的解为坐标的点所组成的直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
A、(0,4)
B、(0,2)
C、(0,-2)
D、(0,-4)
【方法宝典】
根据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解题即可.当堂检测
1、二元一次方程3x-4y=5的解有()
A、1组
B、2组
C、3组
D、无数组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方程5x-y=2的解为坐标的点所组成的直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
A、(0,4)
B、(0,2)
C、(0,-2)
D、(0,-4)
3.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当x<0时,y的取值范围是()
A.y>0
B.y<0
C.-2<y<0
D.y<-2
x
y
O
y2=x+a
y1=kx+b
5题
-2
y
O
3题
x
4.已知y1=x-5,y2=2x+1.当y1>y2时,x的取值范围是()
A.x>5
B.x<
C.x<-6
D.x>-6
5.一次函数y1=kx+b与y2=x+a的图象如图,则下列结论
①k<0;②a>0;③当x<3
时,y1<y2中,正确的个数是()
A.0
B.1
C.2
D.3
6.在一次函数y=3x-5的图象上任意取一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
7、点(1,)在函数y=5x-4的图象上,所以x=1,y=
是方程5x-y=4的解。
8、直线y=x+3与y=-3x-1的交点坐标为。
9、已知一次函数和的图象交于点A(-2,0),与y轴分别交于B、C两点,那么△ABC的面积为。
10.某公司到果园基地购买某种优质水果,慰问医务工作者.果园基地对购买量在3000千克以上(含3000千克)的有两种销售方案,甲方案:每千克9元,由基地送货上门;乙方案:每千克8元,由顾客自己租车运回.已知该公司租车从基地到公司的运输费为5000元.
(1)分别写出该公司两种购买方案的付款y(元)与所买的水果量x(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当购买量在什么范围时,选择哪种购买方案付款最少?并说明理由.
小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参考答案:
当堂检测:
1.D
2.C
3.D;4.C;5.B;
6.3x-y=5
7.1,1
8.(-1,2)
9.4
10.解
(1);
.
(2)当,即9x=8x+5000时,解得x=5000.
所以当x=5000时,两种付款一样;
解得3000≤x<5000.
所以当3000≤x<5000时,选择甲方案付款最少;
.
解得x>5000.
二年级语文第17课画风教案学案 篇6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15、画风
课时
2课时
设计人
教学目标 设计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方法 设计
1、“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2、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
3、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1、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画风》一课的导入可采用猜谜的方法“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是:风。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猜谜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风看不见,摸不着,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却是《画风》。(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指名质疑。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5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内汇报朗读,评评小组内的“小播音员”。
一、激趣
1、猜谜: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2、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是谁呢?(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赶快把他们的名字拼一拼吧。
拼音去掉,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也出现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显”字呢?(加一加、减一减等)
二、读文
1、他们这三位小朋友是怎么来风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们身边的小老师。
2、学生自由读文。
3、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吧。
4、交流。
5、出示三幅画,现在同学们看这三幅画,你们知道这都是谁的画呢?请你找出课文里的句子把它配在每一幅画上吧。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7、你们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4、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5、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6、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三、复习旧知,巩固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喊对了,小伙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四、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五、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三、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3、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4、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书写的4个生字,指名读一读,组词。
2、仔细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
3、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并评议。
五、再读课文,看看书中怎么说的画风的方法,假如你是书中人,你会怎么说?试一试,看你会不会这样说: 出示:刘聪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生活中看似很难办的事情,只要认真观察,不断实践,一定会有所发现。
板书设计
画风
飘舞的旗子
弯弯的小树
斜斜的雨丝
课后反思
17课白鳍豚导学案 篇7
关键词:英语语法,导学案,自主学习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位举足轻重。在我国, 很长一段时间英语教学方法经历了两个极端, 一是语法翻译法占主导, 不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以致于学英语多年却无法用英语交流。后来, 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引入, 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语法的作用被淡化, 语法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即注重能力培养, 而缺乏知识的系统传授。
如何教好语法?语法教学遵循什么原则, 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这些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师不断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问题。近年来,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语法教学中将形式、意义与功能相结合的重要性。
源于新课程理念的人本思想与建构主义要求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强调教师科学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导学案教学方式就是与之相适应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方式。
一、关于导学案的定义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案, 分为预习案、教学案和巩固案。导学案的编写原则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用导学案指导学生学习, 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变学生听讲为主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学案还强调从学情出发, 要研究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关系, 学生已经懂了的, 以检测和展示代替教学;学生不懂但自己读教材可以懂的, 指导学生读教材;学生读教材也搞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 指导学生开展交流和研讨活动;老师必须讲授、非讲授不可的, 讲授;老师讲了也弄不懂、需要通过活动才能掌握的, 设计情境活动, 通过体验让学生掌握知识, 指导学生做练习进行训练。
长期以来, 语法课上, 教师似乎把语法规则讲清楚了, 学生似乎也听明白了, 甚至会背诵或复述这些规则, 在做选择、填空等题时也通常没有太大的问题, 然而在说和写, 即进行语言输出的时候, 却不能运用自如或仍然出错。这种课上学的知识课下不会用的现象, 被英国哲学家Whitehead称为“惰性知识” (inert knowledge) 。传统的“熟能生巧”, 即学生多练习就能掌握所教知识的做法无法解决惰性知识的问题。如何将惰性知识激活, 使学生不仅知道语法规则, 而且会在输出时运用?Larsen Freeman博士提出在教学时要关注语法的形式、意义、语用这三个要素。要通过创设尽量逼真的语言情境, 在其中练习使用语言, 从而有效地克服惰性知识问题。不应把语法视为一套静止的规则, 而应把它当成一种与听说读写并行的技能。认知心理学家Anderson把知识分为两类, 一类是陈述性 (declarative) 知识, 另一类是程序性 (procedural) 知识。他提出, 技能学习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获得陈述性知识;第二步是把陈述性知识程序化;第三步是使程序性知识自动化。
据此, 高中英语语法导学案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预习案, 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和我的疑问几个部分。在预习案中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用演绎或归纳的方法, 向学生呈现或引导帮助学生总结语法规则, 并通过控制性练习熟悉掌握语法规则, 主要关注语法的形式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教学案, 即课堂教学计划。通过教学案的设计, 学生在知晓语法项目的基本形式和意义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在教师创设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这种演练的目标使程序性知识自动化, 从而获得语法“技能”。
第三部分是巩固案, 通常在课下完成, 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和延伸。
新课标要求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 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英语学习方式, 使学生通过接触与社会、科技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材料, 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 发挥学习潜能,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在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期望来到课堂, 学习目的明确。课堂学习中通过参与活动, 在展示、讨论中解决疑问, 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 从而获得语言技能。这一过程改“教师讲”为“学生学”, 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二、导学模版及设计说明
(一) 课前预习案 (pre-class learning)
预习案主要是要学生对所学内容在上课之前有所了解和掌握, 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学熟悉语法规则, 获得陈述性知识, 为课上生生之间的活动做准备。预习案的指令应尽量清晰, 有指导性, 让学生明确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要不要写下来、写在哪里、要不要对答案、怎么对等。学习之后进行自我评价并记录难点和疑问, 待课堂上解决。
高中英语语法导学案的预习案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课题和完成时间。
从这部分学生可以知道本次学习的语法项目是什么, 同时在开始学习和结束的时候要记录时间:“I start at_______and finish at_______.That is_____minutes in total.”通常建议学生的学习时间为15到30分钟, 但通常学生之间会存在差异。
2. 学习目标。
是指整个导学案的学习目标, 陈述时使用第一人称。与前面的主题相符, 之后的练习部分围绕此处目标展开、检验部分也要与目标相呼应。例如, 主题为“Title:S2B Module 1 Unit 1 Grammar:Partial inversion used in short replies;Partial inversion in longer sentences;Complete inversion”, 则目标可以是“Learning objectives:After this lesson I am expected to (1) have reviewed the basic sentence elements; (2) have got to know the structure of partial inversion used in short replies and in longer sentences; (3) have got to know the structure of complete inversion; (4) be able to use the structures in the exercises”。
3. 语言帮助。
主要是帮助学生熟悉一些语法术语的中英文说法, 方便课堂教学时使用, 还包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生词。如:Language help:sentence element句子成分;partial inversion部分倒装;complete inversion完全倒装;auxiliary verb助动词;modal verb情态动词;main verb谓语动词;subject主语;positive adj.肯定的;negative adj.否定的;inverted adj.倒置的
4. 练习。
可以是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之后引出新的语法概念, 再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也可以通过阅读语言材料等方式, 让学生观察语言现象, 发现规律并尝试总结, 再进行操练。主要是基础操练, 题型可以是blank filling, Tor F, combing sentences, completing sentences, rewriting sentences, making sentences等。例如:
5. 对本次学习的检验和自我评价。
检验可以将学习目标中的重点进行提炼, 也可没有。自我评价记录的是学习中的疑问。
6. 要点提示。
这是对本次语法学习中的重点、要点进行概括, 帮助学生了解语法规则或作为参考资料, 主要为中文描述, 也可以指明出处供学生查阅参考。如教参中的要点提示 (中文的) 、练习册、辅导报、语法书等。
(二) 课中教学案 (in-class activities)
课堂教学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实施, 类似于传统的教案, 但在课堂互动模式上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学生之前完成了预习案, 他们带着目的来到课堂, 即解决疑问。而预习案的学习也是学生为课堂活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增加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学案主要是学习活动的设计, 将语法与听说读写等技能相结合, 在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运用语法知识、掌握语法技能, 培养交际能力。课堂活动以两人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监督、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等。
教学案主要分三个部分:
1. 处理预习案中的疑问。
2. 课堂活动。
3. 总结评价或布置课后任务。
以“情态动词have done”的教学案为例。在之前的预习案中, 教师设计三个学习活动为课堂教学做铺垫:猜测图片上人物职业, 复习may/must/can’t be表示推测的用法;根据教材图片和例句总结“情态动词have done”的基本用法;对这一语法项目进行搭配练习:
(三) 课后巩固案 (post-class consolidation)
三、课堂教学与课堂观察的关注点
使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应关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关注点可以包括:
1.导学案设计目标明确, 内容充实, 结构完整;
2.导学案以学生的活动设计为主, 学生的活动体现了学习过程的要求;
3.学生按照导学案设计的流程展开学习活动, 利用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和方法学习;
4.教师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导学案提供的材料, 使用导学案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5.学生在上课前有充分的预习;
6.学生活动时间≥20分钟;有展示或发言机会的学生≥五分之一;
7.学生的活动与学习目标关系紧密, 学生完成这些活动能校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学习效果好;
8.教师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基于学情, 与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直接相关;
9.教师的活动对“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的活动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10.教学任务完成后, 有下一堂课预习的任务布置与指导
具体到某一节课, 可以更为具体到某几点, 如: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3]何克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7课白鳍豚导学案 篇8
一、导学案编写的内容
每个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高考复习要求;基础知识回顾;知识要点;样板题;知识能力训练;跟踪训练。学案中六点要有机结合,各有侧重。
1.高考复习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订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
2.基础知识回顾
(1)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而、系统;(2)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辨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3.知识要点
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样板题
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使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培养解题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
5.知识能力训练
编写知识能力训练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1)以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既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又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3)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4)避免教师占用过多讲解时间,在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6.跟踪训练
跟踪训练的设置要体现“步步为营,步步为梯,步步提高”的原则,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的问题。做到试题设计规范,题型新颖,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生产、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二、学案的具体实施
1.课前准备
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课堂学习
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促成各点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点拨下以悟为果。每堂课的开始,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习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然后教师点出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促进师生共鸣。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就会越来越强,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还能做些归纳,增强记忆的效果,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也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经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3.课堂小结
在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4.课后反馈
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1)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2)完成跟踪练习并于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篇9
授课人:黄虹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学习重点】
1.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学习时数】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
(一)抓题目
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三)抓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引导: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但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三、合作探究
(一)[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南宋学者罗大经指出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结合诗句试做具体分析。
《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二)[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示: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理解“艰难”、“苦”和“新停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四、交流展示
五、课堂练习
1、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万里/悲秋/常/作客 D.百年/多病/独登/台
2、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六、课堂小结
【17课白鳍豚导学案】推荐阅读:
白鳍豚的诉苦初一作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