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鱼》读书笔记

2024-10-08

《刺鱼》读书笔记(共15篇)

《刺鱼》读书笔记 篇1

世间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超越生死,那就是爱。

刺鱼,生活于浅海。刺鱼妈妈产卵之后会迅速离去,一切由刺鱼爸爸料理,刺鱼爸爸会豁出命来守护鱼卵,从早到晚,从晚到早……鱼卵终于孵了出来,小刺鱼们一天天成长,长大,撇下刺鱼爸爸远走他乡。最后,孤零零的刺鱼爸爸便会一头扎进石缝,死去……

达云的爸爸为了达云几乎什么事都可以做,与妻子离婚后,自己默默承担下照顾抚养儿子的重任,他为了自己仅10岁的儿子达云治疗白血病而过于操劳,想方设法来筹集医药费,以至于自己患上肺癌都不知道,还捐出自己的眼角膜。眼角膜对自己的眼睛,对自己的视力,对自己的行动和办事都很重要,但都不及自己亲生骨肉儿子健康来的可贵。

幸好老天还有为他着想,赐给他一个懂事乖巧的儿子,儿子的存在,儿子的健康是郑浩然爸爸生活在这个世上的精神支柱。而且儿子也懂,爸爸这么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了他,也心疼爸爸。所以更加努力地对抗病魔。就是这样一对平凡的父子,相依生存,诠释着一段不平凡的父子之爱。但小达云的身体也因为白血病是变得糟糕,复发多次,还不得不因化疗需要而剃去满头柔发,时常性流血不止和透骨的疼痛几乎时时刻刻不折磨着他,甚至幼小的他渴盼着是死亡。他下意识回避病床床头上用黑圆珠笔写的一句话:“你虚度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全身心渴盼的明天。”

钱是当务之急,因此达云爸爸还是答应贱卖自己的诗集,明明是那么有才华的一个人,不得不为一心为儿子着想。为了儿子,他的身体也日渐差劲。只得对儿子隐瞒,肺癌晚期。儿子终于得到了他人的骨髓,得以活下去,被他强制要求离开的儿子很是不解,但也无奈。最后儿子有了去处,而他就像一个刺鱼爸爸,孤零零的离开人世。

苦痛的背后是教人明白珍惜、注重身边每一份爱。可能有时老师、家长会责备你,会骂你打你,但不要反过来去责备他们的不理解,反而,那往往是他们太了解你的为人了,举手投足都体现出他们对你的深深地爱。不管怎样,都不要产生“没有人关心我,没有人在乎我”之类的想法。从而无视就在身边的明显他人对你的关爱,所以这种想法是可笑的。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个从小失去父爱的人,还没来得及懂得什么叫父爱就丧失了体验的机会。我们更要珍惜一生只有一次的爱。

每个身边的亲人,都是发自内心希望你好的。甚至奋不顾己的去照顾你。而当你不理解他们时,他们的心情会变得很糟,糟透了,可他们从没有怪你。所以学会理解,学会珍惜。家长为了我们付出了多少精力,我们要学会让他们觉得这都不是白白付出的。回报,是最好的方法。学会回报,孝顺家长,对同学以诚相待,互帮互助。这也是很重要的。

《刺鱼》读书笔记 篇2

教学十几年以来,我一直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读书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写作上,而读书笔记是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最好手段。它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水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肤浅的写作,让学生的作文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还是立意的深刻、新颖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引领读书,读什么,怎么读

“读什么”往往比“读多少”更重要。初中阶段应当让学生读一些打基础的书,这些书应该是精品,对学生文字功底的形成有很好的帮助。我反对读中考优秀作文,而是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敢于阅读难懂的精品。

(一)根据不同学段推荐相关阅读书目

如初一重点读写人记事的作品,初二读经典小说,初三读精美的散文。

比如初一暑假,我布置的读书作业是:至少读一遍《水浒传》,写十篇摘抄或读后感,每篇400字左右。

教学中,我还随课推荐阅读,效果更佳。在教授《端午日》时,我推荐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二)根据阅读水平有针对性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分层指导。

读书少的学生,或许没有享受过读书的乐趣。我就从学生最喜欢的领域入手,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感受读书的快乐。比如,一个学生喜欢读推理小说,我就推荐他读《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浅阅读的学生,要么喜欢读书却不会选择适合的书,要么是不会读书,读得浮光掠影。于是我一边推荐一些书给他看,一边在读书方法上给予指导。对那些喜欢阅读且读书有深度和广度的学生,我就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读了哪些书,读到什么程度,引导他们向纵深处思考。有个初三学生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写作风格近似鲁迅,充满阴暗色调,连性格也很孤僻。我就引导他读一些明快的书,如《安徒生童话》和陈丹青的《大先生》等,有读书底子的他,把安徒生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再回过头来读鲁迅的文章,人就变得乐观平和多了。

二、指导写作,写什么,怎么写

在指导写作上,必须明确要求,加强和学生点评交流。

1.片段简评与读后心得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等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我要求学生写片段摘评和读后心得。片段摘评,要求多摘多评,重在评,每则摘抄不多于300字。摘的是作品中触动自己的地方,或是赞同之处,或是质疑之处;评的是自己的思考、联想,深以为然或不以为然的理由,强调的是思考和内化。读后心得,就是一种小议论文。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本书或一个系列的书后,在简评的基础上,找一个中心,提炼出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每周我布置的语文作业是五篇摘评和一篇心得,“五摘评”是写300字的摘抄加点评,“一心得”是写一篇600字读后感。摘评与心得的作用是互补的,摘评强调读书时的碎片式的灵光,心得强调走进书的深处。两者都是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不少学生写了系列性的读书笔记,有摘评,有心得。请看金婉丽同学写的评论林黛玉的一个片段:

黛玉爱使小性儿也是一大特点。她对宝玉、宝钗,甚至还有湘云、袭人都有“含酸”的尖刻言词,一张嘴不饶人,伶牙俐齿,嘴尖舌利。有时故意挑刺儿,甚至都让人难以忍受。对丫环、婆子们也常是如此。但她也有温柔随和、天真可爱的一面,如钗黛和好,宝黛读曲等。其真率坦诚,有如霁月光风。

一学期下来,不少学生的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一本,密密麻麻地记着自己阅读时的心情、心境、思考与心得,班级里出现了一批研究《红楼梦》《水浒传》的“小评论家”。

2.口头点评与师生交流

口头点评。我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在课前演讲,然后由同学点评,我再作深度引导。比如,毛蔚同学在推荐洪应明的《菜根谭》时,一位同学就演讲本身给予点评:“讲稿简洁清晰,观点明确,但对书的内容陈述过多,造成后面的演说有些仓促。”针对他的评点,我追问质疑,继续挖掘并提出建议:“你去看看洪应明的《菜根谭》,或许你会更喜欢这本作品。”后来,她把这本书买来阅读,并写出了专题读书笔记。

除了课前这种口头点评外,我更多的是和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进行交流。

比如,王菲同学点评任强的《课堂上》:

任强的《课堂上》的前言写得极漂亮,可是接下来,我开始怀疑我的初读感受,这不是流水账吗?等我看完才发现——哇,真的全是流水账。

我回复她:

是流水账,但又绝不仅仅是流水账,而是她教育生活的记录。作为一名教师,透过任强的文字,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的心,不光是为师者的心,还是一颗入世者的心。再去读读《山那边的孩子》,也许,你就不认为这仅仅是流水账,而会另一番感受了。

下周的摘抄本上,她用文字告诉我:

老师,按您的要求,我去读了《山那边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悲愤。我才知道,在中国,在我身边原来有那么多我无法改变的人和事,他们的希望在哪里?他们挣扎在生活的艰难处。作者人在其中,却也无能为力,这更让我切身感到无力。难道真的不能改变吗?

这样的读书交流,是思考,也是写作。也许,学生起初的思考是幼稚的,但有了幼稚才会有成熟,写作也将越走越远。

3.搭建发表的平台

学生是需要激励的,收获成功是最好的激励手段,所以,我从多方面为学生发表文章搭建平台。

一是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每周的读书笔记我都认真批阅,从中选出3篇优秀的文章进行一对一指导修改,先刊发在每周一期的班刊上,再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一方面鼓励了发表文章的学生,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

另一个是口头发表。每天的课前演讲,就是最好的口头发表平台,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初一年级第一个月演讲主题定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在演讲内容上,我都做具体要求,分成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段、我的感想等几个板块,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发表个性化的读书笔记。一个学生对梁实秋《谈时间》做了摘评,演讲出来,那字字珠玑般的思想,赢得了同学们由衷的敬佩。班级里,学生主动买书,在书上做点评,一时蔚然成风。

只站在班级的讲台上还不够,我又把他们推向学校的北中讲坛。寒假后的第一周是读书汇报交流周。各班在读书汇报交流会的基础上,选出一名学生登上北中讲坛,展示读书成果。我们邀请校内的老师进行评奖,设置多个奖项,如最佳人气奖、最佳解读奖、最佳展示奖、最具哲理奖等,以此来鼓励学生。这些平台的搭建,让每个学生在读书中积累素材提升思想,在交流碰撞中相互感染激活思维,在写作中锤炼语言学会表达,为学生的读书、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刺鱼》读书笔记 篇3

在惠安馆这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一个“疯子”母亲——秀贞。秀贞与一位书生相爱,没结婚,就给他生了一个孩子。但这孩子脖子后头正中间有一块青记,秀贞的母亲就单纯地认为这是阎王爷一生气,用手指头给戳到世上来的,简直是造孽!所以就把孩子抱走扔掉了,打这儿以后秀贞就再也没有见到孩子,书生也消失地无影无踪。对丈夫和孩子过度的思念,使她近乎疯狂,但她仍然给孩子起名、做衣服,并打算去找孩子。

在当时,几乎所有认识秀贞的人都认为她是一个疯子,为一个可能已经不存在的孩子而神魂颠倒。但小英子却不这么认为,她认为秀贞只是一个因失去孩子而过度悲伤的母亲,并不是所谓的疯子。我觉得小英子说的对,作为一个母亲,孩子一生下来就没见到过孩子,是多么的“杯具”啊!后来即使她疯了,但她对孩子的爱却像所有正常的母亲一样,没有丝毫的.减退。不管她的孩子在或者不在,知道或者不知道,明白或不明白,她的爱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俗话说的好,“儿行千里母担忧。”意思是不管孩子走到哪里,父母都会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惦记着孩子的吃饭、惦记着孩子的睡觉,惦记着孩子的安全……。在我家,是“女行一步父母皆担忧”。

有一次,我到同学家去玩。临走之前,爸爸反复叮咛我注意安全,电话一定保持开机状态……。我刚到同学家不一会儿,爸爸妈妈的电话就一个接一个地轮番上阵,他们好像早已算计好时间一样,真是一对“黄金搭档”啊!当我问爸爸为什么总是给我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只说了一句话:“我太担心你了……”

《刺鱼》读书笔记 篇4

“狼”这个动物是很不受人们欢迎的,甚至是恨。有些大人为了哄小孩,就说是“狼来了”;有些大色鬼,人们都叫他们“大色狼”有许多;还有很多故事里把狼写的很坏很坏。可是,你们就不能换一个角度看狼吗?

这个寒假,我一口气读完姜戎的《狼图腾之——小狼小狼》,让我彻底改变了以前对狼的种种看法。这本书记述了作者30多年前在内蒙古额仑草原上亲历的生活。他钻狼洞,掏狼崽,养小狼,与他心爱的小狼共同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并与小狼结下了生死之情。作者以沉痛的忏悔和深情的笔墨,使得小狼在书中复活。

书中的小狼是那么可爱、聪明、顽强、倔强,同时又是那么可怜!读完书才明白草原人为什么对图腾狼,死后又那么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尸体去喂狼。当最后小狼终于死时,我也看得泪留满面。

《刺鱼》读书笔记 篇5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叫《神农尝百草》。它主要讲了神农教会人们耕田种粮食后,看到人们经常因为乱吃东西而得病,甚至丧命,在疾病面前,人类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等死。神农心里很焦急,他决心尝遍所有的草他做了两只大口袋,一直挂在身子的左边,一直挂在右边。他每尝一样东西,觉得可以吃的就放在左边袋子里,觉得能治病的就放在右边的口袋里,将来当药用。

神农的足迹遍布了江河山川,高山峻岭。他尝遍各种花草,认识了许多药草,用它们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最后,神农因为尝了“断肠草”而毒发身亡。人们隆重地安葬了神农,尊他为农耕和医药之祖。我被神农舍己救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所折服。

钱重书的读书笔记 篇6

钱钟重书的夫人杨绛在《钱钟重书手稿集》的序言中曾详细叙述过他做笔记的方法。她记得,钱钟重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那里的图书概不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们去读书,只能携带笔记本和铅笔,边读边记。

“钟重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能发现。”杨绛说,“钟重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钱钟重书的笔记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都会读。”

“第二类是中文笔记。他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重书的读书心得。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致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

[郭旺启摘自《文学少年》(初中版)]

《刺鱼》读书笔记 篇7

虽然对于现代人而言,旅行已经变得同吃饭睡觉一样容易,稍有点经济基础的人,只要念头一起,马上就可以说走就走。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旅行的目的,你是喜欢一群人热闹的放松压力,还是一家人休闲团聚,或者是背包客式的独自精神旅行,不同的方式会带给你不同感受。

一个人背着几十斤的背包在异国他乡旅行十几年,每天接触新鲜的人和事,通过旅行了解世界,认识自己,独立思考,治愈心灵,这样有情怀的事虽然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却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去实现的梦想。幸运的我通过阅读发现了这样一个已实现梦想的人—小鹏,他去过的地方多的连他自己都数不清,读他的《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就像自己身临其境南美旅行一般。

就像大冰在本书的推荐序言中所说,”或许当下的旅行文学有一千种一万种,但这一本和其他的皆不相同。“

本书于我之前看过的其它旅行文学确实有所区别,以前在我的印象里各色游记中最吸引人的是那些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旅行图片,而作者的文字只如同小小点缀般在其中穿插。而本书能看到的图片并不多,幅面也很小,阅读时我关注的重点是他的文字所表达的意境与图片的呼应效果。

另一个与众不同是作者描写的旅行内容表现出许多精神层面的力量。全书记述了作者小鹏在南美大陆游历的全过程。他的这次旅行没有走人们熟知的常规路线,而是选择了格瓦拉在《摩托日记》中走的从阿根廷到智利再到秘鲁的摩托日记之路。这既是他致敬自己的精神领袖格瓦拉,也是为了学习格瓦拉在旅行中解答一些关于人生信仰的疑惑。

从旅途开始申请签证的一波三折到遇贵人相助,再到行程意外改变之后的所见所闻和惊喜惊讶。这一路所行作者小鹏带给我更重要的是他对旅行途中各种挫折与众不同的积极态度。

”我们的生活都不是童话故事,总会有无风而起的波澜,现状虽然不能尽如人意,但也还要继续,凡事只要不死心就还有希望。“——当他被秘鲁大使馆拒发签证时他说。

”我始终相信旅行中的阴差阳错永远都未必是坏事,说不定转个弯儿就邂逅了新的惊喜。″——当他长途车坐过站之后他说。

“看来所谓的平常心往往都是在遭遇了挫折后磨砺出来的,那些声称看淡风云的人不知道吃过了多少苦。″——当他遭遇抢劫未遂事件之后他说。

”所谓贵人并不是给你金银的人,而是给你机会的人,往往机会的价值永远超过金银。″——当他遇到能重新为他办理签证的人时他说。

“眼前的风景永远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刻,也永远有比现在更坏的时刻,但那些都不是我们的。跟我们有关的只是当下,是用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看到的,听到的,呼吸到的,也只有这一刻才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当他被旅行中的恶劣天气折磨时他说。

”我们用旅行认识自己,这与具体的目的地无关,而与过程有关。在旅行中我们经常要独自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这时我们就能观察自己在第一时间的本能反应,是勇敢还是懦弱,是善良还是冷漠,是敏感还是麻木,这也是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我非常认同他所说的这些话。

当我们通过一次次的旅行,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解决问题,我们自身也会不断的成长,对自己的认识也会日益清晰。

旅行真正的意义在于帮我们和世界建立了一种联系,通过我们走的路,遇到的人,感受到的存在,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慢慢发生改变。它既可以让人们忘却曾经的烦恼,也可以让我们和未来的自己无限接近。

马克吐温说过,20年后你不会为你做过的事后悔,会让你后悔的都是你没来得及做的事情。

《刺鱼》读书笔记 篇8

《夏洛的网》是一本经典的童话。早就想找个机会看一看电影版,没想到老师给了我这个机会。电影中的小猪威尔伯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一样,非常可爱。时间就在这只小猪与夏洛的友谊中无声划过。看完后,觉得只过了一点时间,再回想回想,在这感觉很少的时间中,却又看见了那么多丰富多彩的事物。电影中的动物们表面上看上去很冷漠,事不关己。但内心却无一不善良。电影中他们聚在一起商量该织什么字什么字时的那个场景,既好玩,又温馨。他们在农场里见证了爱,见证了一段纯洁无瑕,感人至深的友谊。

猪和蜘蛛,这两种动物在印象中是绝对凑不到一起的,可在《夏洛的网》中,他们就是一对好朋友。夏洛和威尔伯有许多非常令人感动的对白,许多人为夏洛感到不值,威尔伯什么也没为她做,但事实上,威尔伯给了她十分珍贵的友谊与认可,当谷仓里的动物都讨厌她时,只有威尔伯真心待她,这是爱,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威尔伯威风的出风头时,她只能在角落里默默地看着,甚至到死,都是静静的,不为任何人关注。但她心甘情愿,为小猪编织着一张张爱的网,用尽最后的力气。

利用思维导图写好读书笔记 篇9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发现思维导图完全符合以上的要求,而且可以与传统的读书笔记融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大工具。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做法,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激发兴趣,轻松上手。

刚开始的时候,教师有必要通过一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喜欢上思维导图。

笔者一方面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精彩的思维导图播放给学生看,同时将自己前段时间读完《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后在博客上发布的一张全书知识要点思维导图也播放给学生看。看到自己的老师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学生们果然来了兴趣。

另一方面,我当堂以教科书上的一篇文章为例子,用思维导图进行条理分析,让学生觉得思维导图一点儿也不难,身边的文章就可以随时用它来分析。

接下来我就布置了几次简单的练习,放手让学生大胆使用思维导图。

第二步:加强训练,形成规范。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阶段,重点在于通过训练,形成以下规范:

首先是形式方面。笔者要求学生画图要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统一风格,同时推荐了几款思维导图软件中的风格给学生参考。

其次是内容方面。在第一阶段,学生对于如何用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条理分析还不太熟练,有的不知从哪里入手,有的胡乱堆砌,质量都不高。对此,笔者针对课外阅读的方法进行了强化训练,比如优美的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线索”,抓住“文眼”或“线索”就能厘清文章条理。

接着对思维导图的分支数和层次数做了必要的硬性规定,要求每张思维导图的分支数至少有两个,层次数至少有三个,促使学生在阅读时积极开动脑筋,尽快确定切入点,找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厘清文章的条理。

制定了这些规范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读书笔记整体美观性获得提升,读书笔记基本形成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读后心得、条理分析三大模块。

第三步:整体优化,自成风格。

在第三阶段,笔者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读书笔记一个方面,而是从读物选择、读书方法、读书笔记风格等各方面入手,树立典型,促进整体提升。

比如,在读物的选择上,只有获得老师许可的优秀读物才能进入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就读一本书,专写这一整本书的系列读书笔记。如,有个学生平时喜爱朱自清的散文,有段时间课外读的是《朱自清散文》,她就写了一个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读书笔记系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再如,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可以从某一文体切入进行重点训练。小学中高年级主要接触的是记叙文和说明文,因此,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专门指导如何写好说明文的读书笔记,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技巧,这样的指导就做到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经过指导和训练,一些学生在画图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别人一看到其思维导图,就能立刻猜出是谁画的。如,林婧同学习惯把文章中的一个特定人物或景物画出来作为背景,一般是主要人物或者是线索,然后在这个背景上写字,图文交相辉映,非常有趣。

《刺鱼》读书笔记 篇10

我最喜欢酷酷的笑猫,它是那么的有思想有个性,而且有爱心。它善于观察,有时还会用哲学家的脑子去看世界去思考。本来我对老鼠也是没什么好感,没想到故事里的老老鼠也是那么的善良。

我最喜欢《保姆狗的阴谋》这篇,讲了一只阴险的腊肠狗妒忌主人所喜欢的牧羊犬,想尽各种办法去加害它,牧羊犬在笑猫的帮助下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危险,最终腊肠狗自作自受反而害死了自己。看得我心惊肉跳,一个个阴谋真是层出不穷。腊肠狗被嫉妒心迷惑,忽视了牧羊犬对它的爱,忽视了身边的幸福。警觉的笑猫功劳最大,它从第一次见到腊肠狗时就对它产生怀疑,也被牧羊犬的纯真所感动。最感动我的是腊肠狗在它临死前说的一段话,尽管它意识到错误但是为时已晚,真应了那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应该有好的性格,这样才会有好的命运。牧羊犬就是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所以它很幸福。这本书告诉我,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美丽的天空。

《刺鱼》读书笔记 篇11

突然,一辆马车飞驶而过!小女孩躲过去了,就是把鞋弄丢了。她找到了鞋,正准备过去捡。这时候,一个淘气的小男孩跑过来,他说:“这么大的一双鞋,将来给我的孩子当摇篮还差不多。”然后就跑掉了。小女孩说:“这可是我唯一的一双鞋啊!”小女孩去追小男孩,不一会儿,小男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她坐在一个角落,点着一根火柴。火光中出现一个大火炉,然后灭了。她又点着一根火柴,火光中出见一棵圣诞树,然后灭了。她又点着一根火柴,火光中出现一桌饭菜,然后灭了。他继续点找一根火柴,火光出现了他的奶奶,然后,跟着奶奶到天堂了。

《刺鱼》读书笔记 篇12

一、养成作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大凡人们读书, 只贪图一时的心领神会, 与作者一时的思想碰撞, 心灵交融的莫大快感, 从而忘记了读书的另一重要的目的意义, 即消化、吸收。学生尤其爱犯这类毛病。要想培养学生作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1、明确作读书笔记的目的意义, 培养兴趣。

教学之中宜首先给学生讲明作读书笔记的目的及意义来激发他们的巨大热情。实践证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认识提高以后, 作读书笔记就不再是他们的任务和负担, 而是兴趣之一。其次用名人作读书笔记的事迹来激励他们。如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 在大英图书馆一坐就是数十年, 作读书笔记手稿达40万余页;欧阳修平生手不释卷, 一有心得、灵感就付诸笔端, 哪怕身处“三上” (马上、厕上、枕上) , 亦不例外。最后还得让学生明白, 很多文章的写作均来自于引用或转借他人所作。如宋代黄庭坚领导的江西诗派作诗就有点铁成金的作法, 就是大量借鉴前人, 再化腐朽为神奇, 成就自己的作品。近代甚至有人提出“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偏激观点, 抄虽不足取, 但适当引用确能使文章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大量名人的事迹必将激发学生的热情, 促进习惯的养成。

2、耐心指导, 养成习惯。

教学最初可以给学生布置定期检查读书笔记的任务, 以后逐渐培养只要读书就须作笔记的习惯。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 关键的一环还在于对其运用上, 在作文检查上可以对学生运用读书笔记的地方写上鼓励的话语, 如“此处引用得当, 乃画龙点睛之笔”;“名人言行, 是大家永远的表率”;“名人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你以母亲的背影为题材仿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 感情真挚, 催人泪下, 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通过批语, 学生尝到写作的成功感, 得到意外的惊喜, 既激发了他写作的激情与兴趣, 又让他真正地认识到读书笔记的作用, 养成读书必作笔记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作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关键一点要体现读者对作品理解、吸收的深度、广度, 原则上要做到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做到所选内容为自己喜欢、接受, 能为自己所运用。

1、原文摘录。

首先是摘录优美的词句。描写性的词句栩栩如生, 能让我们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议论性的词句使人感觉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成语言简意赅, 耳熟目详。俗语雅俗共赏, 简明易懂;名人名言, 如黄钟大吕, 谆谆告诫, 使人信服, 无可辩驳。一篇文章优美语句使用得当而且较多, 让人感觉作者才华横溢, 文采飞扬。摘录词语可以分别归类:如描写景物的句子可归一类, 须知一切景语皆情语, 许多文章皆须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 来勾划意境。写人类词语可归为一类, 要想使人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果没有恰当的语句组合, 准确的词语表达那是很难奏效的;要想表达胸中喜怒哀乐得失懊悔, 若没有抒情语句的导引, 纵有万丈豪情在胸, 出口也将黯然失色。须知写作的最好的老师就是他人留给我们的优秀作品, 那是我们写作的范本。

其次是摘录优美段落。作文中的开头俗称凤头, 凤凰的头部, 小巧玲珑, 美丽动人, 作文的开头亦然。俗话说好的开头即是成功的一半。读书遇到好的开头, 要特别留意, 有的段落增之一词难免蛇足之嫌, 减之一词则意犹未尽, 只有长久把玩, 方能品出个中滋味。作品的过渡段落, 具有承上启下的功效, 寥寥数字能联结全文自成一体, 是我们写作极佳的临摹本。作品的结尾俗称豹尾。有的结尾言简意赅, 收束全文落落大方, 决不拖泥带水;有的结尾点明中心, 抒发感情, 热烈奔放;有的结尾点到为止, 言有尽而意无穷, 令人遐想不已。各自不同的优美段落, 自有其特色, 宜原文摘录, 做到时时回头翻阅, 既节约了时间, 又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知识。虽然我们有很多写作技巧、理论值得探寻, 但若抛开具体的句子、词语, 一切技巧、理论俱无从谈起, 若不是平时的厚积, 焉有关键时刻的薄发。

2、摘录大量事例。

有些特殊的文章不但要引用优美的词句, 还要使用大量的事例来证明。实践出真知, 事实胜于雄辩, 特别是议论文, 如果平时缺少积累, 缺少搜集, 那是很容易陷入理论空谈的泥潭。摘录中可以是原文摘取, 也可是概括性地简录;对某些具有共同特点的事迹还可以分组归类收集, 如名人求学类:马克思、毛泽东等人发奋读书的故事;鲁迅少年时在书桌上刻下“早”字作为座右铭;如立志类:唐代李白受铁杵磨成针的启发而发奋学习的故事;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事例搜集多了才会让我们写作时顺手拈来, 左右逢源。

3、勤写中心思想、段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即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目的及作品的主要内容。我们读一篇文章首先就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不断分析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构思立意能力。一篇文章也只有思想正确, 立意高远方能称有价值、有意义。写读书笔记就是通过认真阅读文章, 掩卷精心总结, 书中自与古人会, 找出作品主旨, 对思想上与作者暗合之处、争议之处、值得借鉴之处尤其需要记录下来, 它不但是写作引用、借鉴的内容之一, 也将是自己记忆长河中的珍宝。文章的段落即文章的线索、脉落, 即作者的构思、作品的谋篇布局, 从中获取大量的写作技巧。

通过总结文章的中心、段意, 学生不但会积累、吸收他人大量的思想观点、写作技巧, 也是语文学习中的一次阅读训练, 收获必将不小。

4、勤写心得体会, 捕捉写作灵感。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 篇13

写好结尾的那天晚上我在窗台上坐了整夜,我真真切切的开始想念巴黎,这个本该在故事结束之后就烟消云散的人。

后来我再也找不到那份手稿,就像故事的终场,苏别离开巴黎。

或许,于我于苏别,这才是最好的结尾。

而现在,我要给你们讲另外一个,猎人故事。

希望这往事的枪口,终将直抵你心底。

我曾以为,一抬眼,就有明月。

我曾以为,一落笔,就有娟红。

《盗墓笔记》读书笔记 篇14

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两周的时间看完了盗墓笔记,一开始感觉的是惊险、刺激,超级有画面感的描述方式,让我久久沉浸于其中。再往后,越看越有一种淡淡的伤萦绕在情节中。

主人公吴邪是那种烂好人的性格,天性纯良,然而一次次的盗墓,一次次谜底的揭穿,个中情节的曲折和相关人物的决绝狠戾让他一直挣扎、痛苦,每一次他的决定都会带来死亡,而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因为自己导致别人的死亡。从来他都不是为自己而活,活在别人的世界,揭露别人的真相,他拼了命的帮小哥寻找身世,了解小哥的故事、家族,即使这些和自己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但他做得义无反顾,仿佛失忆的是自己,要找回的也是自己。

闷油瓶,对这个人物,估计每个人都会嗟吁不已,身怀绝技而又涉世未深,仿佛从天而降,从未体验过活着的乐趣,一生都只为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一次次的失忆,一次次的找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却最能勘破生死。我想他应该唤起了很多人内心柔弱的地方,对这样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去描述,心疼、同情,亦或是其它。

我想,吴邪最后的那股子倔强,跟着他从南到北,踏雪山、进缝隙,应该是实在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了,打不赢、说不过,任何手段都无法改变他的心意,只能一路陪伴,到最后被弄晕,不甘的离去。

胖子,就像作者说的,或许是铁三角里活得最真实的,经历任何大风大浪,很多事情看得最透彻。这样的人,应该是最让人羡慕的,活得自由自在。如果没有他,吴邪和闷油瓶会少了很多乐趣,整天大眼瞪小眼,估计沟通都成问题了。他是一股润滑剂,有时候对吴邪的思维开导,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说他是吴邪的师傅我都不觉得过分。可惜,最后云彩的死亡,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不过,凭着他的能力,相信不久就能从伤心难过的阴影中走出来了。

其他还有很多人,如潘子、三叔、文锦、阿宁等人,不过在我印象中都不是那么真切,人物的刻画相对还是模糊一些。不过就像很多小伙伴的点评一样,本书的摊子确实是铺得相当大,而且埋下的伏笔(也叫坑)简直多得填不完,如果不是当一本小说去消遣而是认真研究的话,相信书里面很多情节都值得推敲,有的可能过于牵强了。

《刺鱼》读书笔记 篇15

关键词:民主,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从Seymour Martin Lipset关于民主的社会经济先决条件的研究结论问世以来,很多社会学家对于民主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证上的研究。Lipset在Political Man中的理论认为,一个特定国家的民主状况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关的。他假设,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它就越容易保证民主。在一个对于欧国和拉美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财富、城市化和教育的合力对于保证民主有积极的作用。他总结到,在政治与经济诸方面的联系中,最广为认同的就是民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了。

在Lipset的理论指引下,很多学者沿着类似的思路进行了研究。Bilson认为,在一个寻租社会里,政府会利用政治手段强制的将收入再分配到政治权利集团手中,于是就束缚了社会成员自由的取得社会地位和收入。而经济的发展可以活跃社会中各经济要素,从而抑制这个过程。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与政治自由是正相关的。

相似的,Pennar等人认为经济发展到民主的过程是这样的,即经济发展使少数人先富起来,这种不平等使大部分穷人渴望平等,而只有通过民主才能达到这一点。先增加收入,再购买产品,再进行投资,然后接受更高的教育。而更高水平教育的民众会对政治和公民权利提出更高要求,于是民主产生。

最近,Burkhart和Lewis-Beck最近的研究,加上Londregan和Poole Feng进一步的实证分析,都认为经济发展促进民主的发展。Burkhart和Lewis-Beck的观点认为,我们不但可以说经济增长促进了民主的发展,甚至可以说经济发展将导致民主的发展。

相反,Mancur Olson在一个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中谈到,是政治制度层面的因素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民主的制度比立志发展经济的专政政府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从现实来看,一些经济落后国家得益于一个强势的执政者优越的经济政策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往往不能持久。而那些长期保持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往往是民主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Olson将民主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归功于其对于产权的保护。因为保障民主和保证公民个人权力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是完全相同的。

在对待政权形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时,Sirowy Inkeles认为民主的进步和公民自由和政治权利的施展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Feng指出,政治经济自由促进了财产权利的保护和市场竞争,这又促进了经济增长。

Leblang认为民主间接的帮助经济增长是因为保证了更高水平的财产权利。私有产权为个人提供了生产和交换的动机。实证也证实了,保护产权的国家比不保护产权的国家经济发展快,民主社会比其他类型的国家更重视产权的保护。

因此,前人的研究没有提供一个权威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两者的因果关系始终不明确。但是,民主和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指标,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民主更加进步,经济更加发展,所以确定民主与发展的因果关系在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基本框架和主要结论

(一)找到民主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

根据对于民主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背景的分析,对于两者的因果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有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促进了社会动员①,而社会动员又会促进政治动员,最后政权制度变得民主。从逻辑上来讲这是由于,经济增长使人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新观点,或者工业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这都促进了社会的向民主化的转型。与之相反,有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一个国家越来越民主,经济发展也会越来越快。只有在民主社会里,老百姓才有自信认为他们积累的财富会被尊重,才会志立于创造和积累财富。还有一些学者并没有找到经济发展和民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发展并不直接导致更高水平的民主,因为民主的实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个民主的政府自身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二)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由于民主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不言而喻。一方面,经济自发的按照自身规律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来运行;另一方面,民主会促进经济中各因素,包括厂商和消费者们,在长期的经济自由的前提下来运行。于是,找到理论依据来支持民主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为了研究经济增长和民主水平的因果关系,原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其原理十分简单,假设如果X导致Y那么X的变化一定优先于Y,除此之外,如果在模型中引入X的置后能比单独使用Y的置后更好的对Y进行预测,那么,X是Y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样本中,34%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民主水平的格兰杰原因;31%的国家民主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9%的国家两者相互影响;25%的国家中两者没有表现出有相关关系。

(三)实证分析主要说明

相对于早期对于经济增长和民主之间关系的研究,原文成果的进步意义在于:我们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案例中经济增长先于民主,这证实了Arat的发现,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民主水平的提高,在某一特定时段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中民主水平与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但不是因果关系。有趣的是,虽然和这个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方法论,Gonick和Rosh也做出了类似的结论。

但是,原文研究发现与Burkhart和Lewis Beck的不同。使用一个面板数据集,Burkhart和Lewis Beck也进行了格兰杰检验和混合时间序列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民主产生的格兰杰原因,但是民主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原文认为,经济发展与民主的因果关系不能推广到所有的发展中国家。这两个研究中矛盾的结果可能是源于其实验设计、数据集或者变量的量化上的区别。

(四)文章主要结论

总之,基于对于32个发展中国家民主与发展关系的分析,原文不能对于经济增长和民主水平的因果关系给出明确的结论。即将32个发展中国家的民主与经济增长率用明确可测量的指标来表示后,通过对其进行格兰杰检验来疏理出其因果关系的方向。原文实证研究的结论是,经济增长引起民主和民主引起经济增长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三、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为了回答民主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问题,原文采用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于前人的研究中使用过的方法有许多优点。

首先,前人的研究基于横截面数据和多国数据。但是根据Jung和Marshall,一个横截面研究方法假定各个不同的国家是相同的,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而且,纵向的模型设计对于我们观察经济发展与民主的动态过程是有必要的。

其次,前人的大多数研究暗中假定要么民主早于经济发展要么经济发展早于民主,但是两个方向在理论上都是可能的。但是用格兰杰的方法没有这种假定。

再次,前的研究表明,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有延时的关系。民主可能在一个国家经济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之后的若干年发生,或者经济繁荣可能在一国达到民主之后的若干年发生。但是,基本没有系统的研究这个关系。在这项研究中采用格兰杰方法将两个变量设定为内生的,可以考虑到一定时期内两个变量之间各种即期和延期的影响。因此,我们主要的贡献在于,基于之前研究的论据之上,关于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模型。

(二)不足之处

原文将民主细化为政治参与度、包含度、竞争性和民事自由等几个方面,再利用从1950年到1982年共三十二年中三十二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来分析民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文中没有详述民主四个方面是如何加权成为一个总的代表民主的变量的,那么可能作者对于这几方面在民主中所占的比例的判断不能非常客观。

二是,因为民主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是一个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三十二年的时间中,一段时间里是民主促进经济增长,在下一段时间就是经济增长促进民主,这就好像“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三十二年的时间里,鸡生蛋,蛋生鸡,鸡又生蛋……最后我们根据最后鸡和蛋的数量来判断到底是鸡先生蛋,还是蛋先生鸡,这不太符合逻辑。

三是,将民主包含四个方面,其中每个方面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时间和效果可能不同,可能将一些民主和增长的相互作用相抵消了。也就是说,政治参与度促进经济增长时,竞争性也能会抑制经济增长,那么这两种作用的结果就抵消了。而这三方面的因素可能都是影响原文最后无法获得一个明确的结论的原因。

四、方法启示和理论启示

首先,以后试图分析民主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因果关系的研究不能只简单的将民主用可以测量的数据来表示。因为我们只想直接找到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为了追求几个复杂的和细微的区别而将民主分解的做法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目标。但是,未来这个领域的工作会给我们提供更为复杂的对于民主的量化要求。

其次,我们关于民主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复杂的研究发现基于将民主与经济发展简单的量化,这也表明了影响两者因果关系判断中其他可能因素的存在。这些其他可能因素包括对于发展时间的测量,地理物理学因素,比如,地区,经济发展策略,比如鼓励出口和进口补贴,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如冷战联合,国内的制度原因比如被统一的制度环境所孤立,政府稳定和世界系统中的地位。

这些可能的影响会单一的或联合的对于民主发展关系发生影响的观点是不太正确的。比如各国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达到不同的成果。在南韩和台湾鼓励出口的政策带来了它们显著的经济增长。那么,如果我们说,采用不同的发展计划可能影响他们各自经济增长前景和民主的话也是符合逻辑的。同样,一个国家坚定的参与美国冷战同盟并对于美国有着重要地缘政治价值的国家,相对于那些没有加入冷战联盟的国家,其面对的市场准入挑战是不同的。美国的盟友向美国出口产品时,常常享受特别的市场准入代遇。但是美国对其盟友的影响会对这些国家的民主产生不利影响,这也是令人信服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懂得把握不同国家经济与民主的独特属性来具体分析其增长与民主的关系。我们之所以想找到民主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是想在了解民主与经济交互作用的机制之后,通过对民主和经济的变量进行一定的调节来让“鸡生出更多的蛋,蛋生出更多的鸡”,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进步。但是,对于民主制度的设计和促进经济增长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对方,又是与具体的国家和该国政治经济的属性分不开的。可以理解为不同种类的鸡生蛋的速度,和蛋孵化出小鸡的速度不同。所以想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相反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此,原文的结论“我们又回到了起点”可能正是这个问题研究的终点。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的关于民主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机制等知识更有利于我们制定经济政策,通过调节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促进经济增长与民主的进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参考文献

【1】Microeconomic Theory,Mas-Colell,Whinston, and Green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Democracy and Economic Growth:A Causal Analysis Uk Heo,Alexander C.Tan Comparative Politics,Vol.33,No.4(Jul.,2001),pp. 463-473

上一篇:秋分的唯美文案句子下一篇:父亲节感动爸爸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