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四辩稿

2024-07-17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四辩稿(共5篇)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四辩稿 篇1

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谢谢评委,现场的各位观众再次问候大家。都知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们一起跳出激烈的争辩,允许我作为最后一个节辨的辩手为大家理性客观的分析今天的辩题。

开门见山,基正则论立。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德才孰为先。德与才何者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起贯彻始终的重要作用。而对方辩友却一再强调当今社会的选材在实际操作中是以才为先。那我就想请问了,当今的标准就一定是完美无缺的真理了吗?现实存在的就一不需完善改革了吗?那么按照对方辨友的逻辑,存在的就不需要改革发展了吗?那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原始社会的就是最好的呢?举个例子来说,台湾现下仍未回归,就能证明分裂是正确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下各大公司面试越来越重视考验德的方法。对德的考验虽仍在探索中前进,但这是无法掩盖其重要性的!道路的曲折无法掩盖前途的光明。因此,对方辩友的论述无法成立。

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德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德在方向上的导向决定作用。而对方辩友刚刚的滔滔雄辩无非是告诉我只有以才为先才能创造经济价值。我们可以理解为才是一种力量,但是劲儿往哪处使是由德来决定的啊。而且,德作为精神动力,作为才发挥所需的动力,德的高低决定了才发挥的力度。社会财富是德与才共同作用所创造的。德的价值无论在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上都不容忽视。由此可见,以德为先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啊。

最后,我不得不阐述的是,对方辩友今天搬出社会现实告诉我当今是缺才。我首先要指出的是当今社会由于对诚信之德,集体主义之

德的忽视,导致假冒伪劣屡禁不止,高才低素质的伪人才层出不穷。面对这种种,还如何仅仅说社会缺才呢?再次,我还要强调的是我们 今天比较着两者是价值取向上的比较。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先所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而当今,我们可以看到。对八荣八耻的提倡,胡总书记“以德为先”的明确提出,体现对德的重视成为国家长足发展的根基和保障。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无法忽视德这一重要的精神支柱。由此可见,以德为先的价值追求是我们必须坚持并发展完善的不懈追求。

针对本场辩论,我要指出的是讨论今天的辩题应当站在家国天下的大立场上,看到国家的长足发展所需。作为即将成为社会主力的大学生来说,正确的价值导向至关重要。我们需要致力与国家的繁荣,可是,我们不断致力经济建设的同时,以德为主的国家软实力的增长更加不容忽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需要的是十三亿人凝聚向前的精神动力,更需要素质高的国民。为什么乘飞机最挤的还是中国人,为什么中国的食品安全骇人听闻,不是否定一个正在进步中的国家,只是深切认识到德的立邦之重。以德为先是个人发展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可以仰望一座大楼入云的高耸,可是我们更需深切的看到最基础最根本的德的沉淀。以德为先,是不容置疑的追求!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四辩稿 篇2

春秋时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说, 君子之道有三,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这三项行为标准里面, “仁”属于德, “知”、“勇”属于才智能力。到了战国末期, 荀子对用人标准是这样论述的:“对那些虽然才智出众而品德不好的人, 绝不可重用;对品德虽好但缺乏才智的人, 也不可重用; 那些既有才智而且品德又好的人, 才是君主之宝啊, 他们能辅佐君王成就王霸之业。”这段话已经把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表达得十分清楚, 其中“既有才智而且品德又好” (“既知且仁”) , 应该就是“德才兼备”这一概念的源头。

好的思想一旦传播开来, 就会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先秦时期正确的用人思想, 秦汉之后得以继续发展, 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运用德才兼备的标准来衡量用人得失。

北周时, 太祖宇文泰要变革时政, 富国强兵。大臣苏绰起草了六条诏书, 包括“选拔贤良”一条, 其中说道: 当时从基层文书工作人员中选拔官员有个不好的做法, 就是“唯试刀笔”, 只考试文字能力。 苏绰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如果从文字好的人员当中挑选到了品德好的人, 那自然是金子般的外表、 玉石般的内质, 内外俱美, 实在是得到了人中之宝啊; 如果在文字好的人员中得到的是虚伪之人, 那就等于在朽木上装饰图画, 虽好看一时, 但终究不可用作房梁屋椽啊! ”就是说, 文字好而又品行好, 是难得的人才;如只是会写报告和讲话, 而品行不端, 那是不能重用的。

唐代贞观二年, 唐太宗对身边大臣说过一段有关用人的话, 堪称精辟, 他说:“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用非其人, 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 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最后这句话讲的是任用标准, 唐太宗认为应以德行和学识二者为主要依据。

宋代对于德才标准的认识, 特别是对德、才二者关系的认识, 已经相当全面和辩证, 其中尤以司马光的论述为最佳。司马光认为, 首先要弄清才与德是不同的, 由于人们弄不清二者的区别, 不论是有德还是有才, 都被认为是贤人, 所以在用人上往往失误。司马光的认识可谓深刻, 这种德才不分、以才代德的认识误区现在也还存在, 所谓“数字出干部, 干部出数字”就是一种表现。既然德、才不能混淆, 那么什么是才什么是德呢?司马光认为:“聪察强毅之谓才, 正直中和之谓德。”聪慧、明察、刚强、坚毅这一类素质属于“才”, 心术端正、诚实正直、中庸适度 (不走极端) 、宽和仁爱这一类素质属于“德”。对于德、才二者之间的关系, 司马光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概括:“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有“才”作依托, “德”才能发扬光大;有“德”作统帅, “才”不至于走邪路。司马光又说:“取士之道, 当以德行为先, 其次经术, 其次政事, 其次艺能。”就是说, 选拔人才应当首先看他的行为品德, 其次看他的学识理论, 再次看他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 最后看他的文学水平等。司马光指出当时选拔人才只重文辞, 这是不对的。

金世宗曾对宰相们说:“一个人如果有干事的能力, 固然是难得的人才, 但是不如德行好的人更为优秀。 ”他是这样说的, 实际用人时也是这样掌握的。 大定七年 (1167 年) 十二月, 有三个被任命为地方官的人到朝廷辞行, 因这三个人都是有功劳的, 所以金世宗每人送给一条金带, 并教育他们说:“你们虽都有才, 然而爱搞阴谋诡计。我的左右必须是忠诚老实之人, 所以把你们安排到外地任职, 不能留在我身边。 ”金世宗在用人问题上, 可谓是坚持原则, 毫不含糊。

元朝初年, 由于很多蒙古贵族大臣崇武轻文, 讨厌儒士, 所以几十年内未开科举, 仁宗即位后, 才命令程钜夫等几位大臣研究出台了科举办法。 仁宗在语书里说:“选拔人才‘宜以德行为首 ’, 考试应该以经学理论水平为先, 文字水平次之。文章浮华无实, 我是不取的。 ”从诏书里可以看出, 元代统治者也是懂得“德才兼备, 以德为首” 这一用人原则的。 有意思的是, 元代在选拔吏员 (主要是机关文书辅助工作人员) 工作中对“德才兼备”的运用和把握更有特色。自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以后, 各代录用官员主要通过科举考试进行, 极少再从吏员中选拔。 但元代和明初 (受元代影响) 则将选拔吏员作为录用官员的一条重要途径。除此之外, 元代高级机关的吏员也多从基层机关的吏员中选拔。 当然儒士也是官员和高级吏员的来源之一。 元代规定, 选拔吏员“以品行纯正恭谨, 儒吏兼通者为最好;有才学, 办事机敏麻利, 行政事务程序娴熟者次之”。 儒士们学的是四书五经, 只会讲“仁义礼智信”那一套, 却不会实际办事, 未免酸腐;吏员们对机关运行、 行政事务娴熟, 打点上下关系游刃有余, 却不知古今盛衰兴败的经验教训, 不懂为政以德的道理, 未免油滑。 强调儒吏兼通, 又以品行纯正恭谨为优, 实际也是“德才兼备, 以德为首”精神的很好体现。

德才兼备、德行为先的原则, 应当贯彻到官吏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但最主要的是体现在选拔录用和选拔晋升两个环节上。 如何才能选拔到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选拔录用, 历代统治者绞尽脑汁, 不断探索最佳办法。唐朝时注重考诗赋, 宋代王安石变法后, 改考“经义” (四书五经理论) , 明代为了阅卷方便, 规定了经义论文的格式, 没想到后来演变成了“八股文”。这样一来, 就难免会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问题。 锐意求治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此思考过, 探讨过。 洪武三年, 他对中书省的大臣们说:“我设立科举考试为的是求取天下贤才, 一定要得到通晓经书、行为端正、才学与本质相一致的人才, 加以任用。现在有关部门录取的大多是青年后生, 看他们的文章像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等到试用他们时, 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人却很少……现在全国各地的科举应该暂时停止, 另外命令有关部门考察推举贤才, ‘必以德行为本, 而文艺 (指文章) 次之’, 这样可能会使天下的学者懂得自己的努力方向, 从而使读书人的风气回到务实上来。”实际上朱元璋也没找到比科举更好的选拔录用办法, 停了几年科举之后只好又恢复。 但从朱元璋这段话里看, 他在用人上的指导思想还是相当清楚的。 他说“一定要得到通晓经书、 行为端正、才学与本质相一致的人才, 加以任用”, 这不正是 “德才兼备”的要求吗? 他又说考察推荐人才, “必以德行为本, 而文艺次之”, 这也正是“以德为先”的思想。

清代康熙皇帝非常重视用人, 在用人标准上也把握得比较好。 他说, “国家用人, 当以德器为本, 才艺为末”“论才则必以德为本”。他在这里强调的主要是德才关系, 德和才是本末关系, 要坚持以德为主;但“才艺为末”, 并不是不要才, 只是与德相比, 才处于次要位置。

明白了德才关系之后, 还有个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考察任用人才的问题。清代有个叫曹一士的官员, 雍正时任云南道监察御史。 乾隆皇帝即位后, 着令群臣轮流到皇帝面前回答有关治国方略的问题。 曹一士回答时说:“以臣愚见, 要想使百姓安居乐业, 没有比慎选总督、巡抚更重要的了…… 督抚之中有贤者也有能者, 其中既有贤德又有才能者属于上等, 有贤德而才能不足者次之, 才能有余而贤德不足者又次之。 ”对曹一士这段话, 我们应该注意两点:第一, 他所说的这三等人都在可用之列, 上等的德才俱优, 自然要加以重用;二等的德好而才不足;三等的才好而德不足。 他们与“有德无才”或 “有才无德”者大不相同, 因而都是可以用的, 只是在使用中要明白谁先谁后, 合理安排, 并教育他们注意弥补自己的不足, 逐步锻炼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第二, 要注意曹氏对人才的排序, 关键是把 “德好而才不足者”排在 “才好而德不足者”之前, 这是有讲究的, 完全体现了“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

看干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篇3

关键词: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以德为先

一、干部任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重要意义

1、干部选拔任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对于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反腐倡廉一直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内容,干部选拔任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做法对于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干部的工作宗旨是服务,是为了人民而不断地服务,因此干部要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要能够敬业奉献,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目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展开,在各个基层工作组织内部也应当注重反腐倡廉工作的进行。在乡(镇)地区选拔任用干部或者党员的时候将其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有利于促进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正确地使用权力,公平地对待每一位人民,从而能够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务。具有良好品德素养的干部更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不滥用权力,从而对于自身与腐败行为作斗争具有着思想指引作用。

2、干部选拔任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战略方针政策,这一重大决策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各项建设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各项工作的进行则需要各级干部予以全面、认真、负责地落实,任用德才兼备的干部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乡(镇)地区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来说是一个个小部分,是国家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镇)地区的干部、党员的选拔任用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同样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在乡(镇)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干部、党员能够促进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更能够从思想道德层面来分析其内涵,从而更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3、干部选拔任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对于乡(镇)地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意义。乡(镇)地区进行干部、党员的选拔任用更主要的是为了有利于处理与解决本地区各项工作中的矛盾问题,有利于加快本地区社会全面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步伐,因此德才兼备的干部、党员对于乡(镇)地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乡(镇)地区的干部、党员都是从本地区内部的成员之间进行选举等等方式进行任用的,因此,在科学文化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选任那些道德修养水平高、文化素养高、业务技能精的人员为党员、干部,不仅仅有利于顺应民意,而且有利于今后各项工作得到民众的支持与拥护,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德才兼备的人员处理民众之间的矛盾容易得到矛盾双方的信服,更能够促进民众之间和平处理各种矛盾,以实现和谐乡镇的建设目标,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如何做到看干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1、要正确判断德与才之间的关系。选任乡(镇)地区的干部、党员,要正确判断德与才之间的关系。在选拔任用乡(镇)地区的干部、党员的时候,很多人所考虑的仅仅是候选人的才能如何、学历如何,而忽略对其思想品德方面的考察,这很有可能导致一些思想素养不高的干部、党员在工作中滋生贪污腐败之风,因此需要认清德与才之间的关系。虽然才能对于任用乡(镇)地区的干部、党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但还是应当首先考察候选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然后在其中选择能力佳者任用。如果一个候选人的能力极为优秀,但是其思想层面却出现明显扭曲的现象,则不应予以任用。德与才二者首先需要德的拥有,其次考虑才的具备,从而选任出最适合的乡(镇)干部、党员。同时,选任出来的党员、干部也应当在其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办公能力的提高。

2、要正确区分德和绩效。在任用乡(镇)地区的干部、党员的时候,要正确判断何为德,要正确区分德和绩效,不能将绩效的高低与道德水平的高低混淆。有些时候可能会认为绩效高的人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也很高,于是就导致一些人为了获得道德水平高的评价而利用各种手段来取得高的绩效,甚至是一些不合法的手段。这些都需要我们提高警惕,不能将个人的绩效高低与道德修养水平混淆,应正确区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乡(镇)干部、党员的选拔任用不仅仅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各项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本地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标准来教育、培养、任用乡(镇)地区的干部、党员。

参考文献

[1] 欧明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研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1.

[2] 李源潮.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J].求是,2008,20:3-6.

[3] 沈跃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J].求是,2009,19:47-50.

[4] 肖泽彩.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几点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10,01:14-17.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四辩稿 篇4

国防科大八院研究生五队张富佳 马永富

胡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人才是社会建设中最宝贵的资源,德是人才所具备的首要条件。德之重要好比鱼儿之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前提条件,也是各级党组织培养教育干部的基本要求和总体目标。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落后走向繁荣,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点就是我们党坚持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使我们党的事业能够星火相传、繁荣昌盛。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各级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总要求,指导和规范了选人用人的基本尺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一、以德修身

就是以高尚的品德来指引个人做人、立事、为官。党员干部是党最直接的形象代表,自身的道德建设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德修身是每一个党员的责任,它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导向。以德修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做到:

第一,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胸怀全党的大局观念。立场是旗帜,也是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广大党员干部做事的根本,缺少了它就会迷失方向,颠倒黑白,葬送党的前途。坚定的政治立场要从理论武装中树立,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才能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矢志不渝地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同时也要具有胸怀全党的大局观念,以党的事业为己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时刻为党着想,为党奉献。

第二,树立修身无小事、修身须终生的意识,扎实在实践中培养、在点滴中养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身也是如此,平时的小事正是以德修身的重要体现,党员干部要强化修身无小事的意识,在实践中注意点滴养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坚持在点滴中养成、在养成中立德。树立做人、立事、为官就是修身的意识,达到生命不息,修身不止的境界,形成一辈子修身的良好习惯。

第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爱好。以德修身的效果集中表现在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情趣爱好上,反过来,个人的追求和爱好也影响着个人的修身。广大党员干部应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情趣爱好是个人修身的重要途径,用正确的价值追求和健康向上的情趣爱好来引导自身的道德培养,达到修身的效果。

二、以德服众

就是以个人高尚的品德来感化、引导周围民众,让人信服。胡主席在七一讲话中强调:“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建设一支能够带领党走向繁荣的干部队伍需要大力培育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以德服众,它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依靠自身所散发出来的人

格魅力来感染人、影响人,从而形成感召力、影响力、信服力。以德服众要求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应做到:

第一,以理服人。这个“理”指的是法理和情理,法理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依法办事、公平正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人;坚持同一标准办事,不搞“看面子”、“看关系”、“看人情”等特殊标准,这样的领导干部才能让人民群众信服。情理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法律法规之外的空间内,用合乎人们正确情理的原则办事,以理性的思维办事才能服众。

第二,以情感人。这个情是感情、是真情、是党员干部内心真善美的外在流露。广大党员干部不论为人处事,还是为官,都是为党贡献力量,为人民谋事办事。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领导干部真情为民着想,为民办事,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所谓真情,是要认识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明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意识到广大党员干部是从人民中来,代表着人民,为人民谋福利。所以,这个真情好比是孝子对待慈母的感情,好比丈夫疼爱妻子的感情,具有这种真情才会为党撑好船,为民办好事,更会服众。

三、以德领才

就是把品德摆在人才标准的首要位置,用个人高尚的品德来指引个人成才之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第一,重视人才培育工作,要突出人才培育中以德领才的重要作用。人才培育是保持党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关系到党能否顺利传承的问题。重视人才培育工作就要以党的发展为己任,为党培育优秀的人才,在培育人才过程中,最基本、最首要的就是坚持德育优先、以德领才,突出人才中德育的重要性,用德来指导人才的成才。

第二,在考评、奖惩人才机制中突出以德领才的重要作用。突出以德领才作用就要形成科学的考评和奖惩机制,对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才加大奖励力度,优先提拔和任用;对那些只重才能而品行低劣的干部要加大惩罚的力度,停止任用或淘汰,形成科学、鲜明的以德领才的机制,培育良好的以德领才的氛围。

四、以德润才

就是让德与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素质全面的人才。以德润才是在以德领才的基础上,德与才得到一定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提高,以德来滋润才能、提高才能。才好比一把利剑,锋利无比、所向披靡。但是一把再好的剑也实现不了十八般武器的功能,德好比转换器,把剑转化成各种所需的武器,发挥其淋漓尽致的作用。以德润才犹如画龙点睛,缺少德的才显得干涩、枯燥乏味。以德润才要求党员干部在德才的发展上,用德促才,全面提升自身的各项素质。在提高自己才能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修养,用修养来净化心灵,为才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德为才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成长环境,在德的滋润和呵护下,才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以德润才使才之得力成长好比顺水推舟、如鱼得水,个人的才能也只有在德所营造的良好条件下才能沿着正确、顺利的道路前进,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

五、德才兼备

就是既重德又重才,是人才两个重要的方面。所谓人才,要求德才兼备,二者缺一不可。德才兼备的干部是我党事业发展的栋梁,能否选好用好这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势必会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近些年来,我们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也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人才,形成了较好的育人用人机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出现一些人才外流、人才无用武之地等问题。培育和吸引更多德才兼备的顶级人才,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做到:

第一,提高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意识。加大对创新的培育力度,鼓励多种模式下对培养人才的探索,借鉴外国先进的理念,多管齐下,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重视挖掘优秀人才,摒弃老套陈旧的观念,勇于破格任用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二,大力营造拴心留人的氛围。在政策上倾向于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行动中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营造吸引人才、适合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三,摒弃“急功近利”的人才观。才人的培养和发挥都是长期曲折的过程,没有近路可以走,在这个工程中,需要领导干部摒弃“急功近利”的人才观,树立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让人才得以真正的发挥和施展。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这“五德”深刻概括了人才培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指明人才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全面的过程。以德修身是基础,只有以德修身,德高望重才能以德服众。仅具有德还不足以担当大任,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才是我党发展事业的顶梁柱。以德领才是德才发展的基础,经过以德润才,达到德才兼备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这“五德”也精辟总结了人才成长的总体思路,修身得以服众,有德方能有才华成长和发挥的空间,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才会为党、为人民做出贡献。“五德”既相互联系又是统一的整体,以德修身是人才的基础和根本,以德服众是德育的目标,以德领才是人才全面发展的关键,以德润才是人才发展的必备条件,德才兼备是人才成长的最终目标。

建言类别:如何深化干部政策制度调整改革 [A级][用稿通知] [频道声明] [我要收藏]

[举报:纠错 抄袭][打印文章][关闭][字体:大 中 小] [查看张富佳 马永富所有文章] [作者:发消息 卡片 文集 声明]

字数:3741 浏览:[301] 评论:[2]实习编辑:汪涵;审稿人:党广勇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四辩稿 篇5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德才兼备是我党一直以来都遵循的价值观、人才观,其本质是要求党员干部的一切行为都要做到有德、有才,两者兼备,不可缺一,而且是德在前,才在后。事实上,一个人的才能越高,德与才的关系就越密切、越重要。德不仅由才所体现,而且为才所深化、升华;才不仅由德所率领,而且为德所强化、所激活。因此,要想成为组织重用的人才,就必须做到德才兼备。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用人哲学都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栋梁,有德无才的人也可使用,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可使用。关于德与才的关系,历史上绝大多数政治家、思想家都主张德才兼备的原则。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从德和才两方面出发,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他主张用人应以德为重,这样才能用君子而不用小人。司马光分析人们选拔人才时往往重才轻德的原因,是由于有德的人被人所敬畏,而有才的人一般被人所喜爱;对所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所敬畏的人则容易疏远。因而考察和选拔人才时往往只看到了才能方面,而忽略了品德方面。他提醒后人说,这样的历史教训太多了,“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才无德之人不能重用,有德无才之人予以培养,等其展示才华之后,再予以使用。德才兼备论首先倾向于德,只要品德高尚,才干尚可之人,就可以重用。持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用人讲究品行,其次才考虑才干。同样,他采用这种用人方式,也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曾国藩曾讲:“有才无德,近于小人;有德无才,近于愚人;与其有才无德近于小人,不如有德无才近于愚人。”这段话也反映了曾国藩既强调德才兼备,又注重以德为先。

上一篇:写不幸的一晚的作文600字左右下一篇:鸟的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