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考研: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2024-10-22

金融考研:货币银行学知识点(精选7篇)

金融考研: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篇1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018年金融考研: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随着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考研的难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着,如何才能在短时间里快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金融学考研货币银行学的复习经验。

1.货币各职能:⑴价值尺度⑵流通手段⑶贮藏手段⑷支付手段⑸世界货币

2.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和和层次:货币层次的划分是依据它们的主要职能和流动性差异从而给出不同层次的经验统计上的货币定义。通常划分为M0=流通中现金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M4=M3+L L为流动性资产

3.货币制度的演变,各个货币制度的内容: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曾存在四种不同货币制度,依次为银本单位制,金本单位制,金银复本单位制,金单本位制,纸币制度。⑴银本单位制是最早的时间最长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满足了当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社会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增加,暴露出其价值不稳定的缺点。⑵由于商品交易种对金银需求都增加,白银用于小额交易,黄金用于大宗买卖从而形成了金银复本位制,其先后经历了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三种形态。⑶金本单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单位制度,它在实行国家内货币数量适当。在实行国家内货币的对外汇率相对稳定。后由于世界经济规模扩大,黄金存量有限而难以维持。

金本单位制特点:⑴金铸币可以自由铸造,而其他金属货币则限制铸造⑵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⑶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输入

纸币制度主要内容:⑴纸币发行权由国家垄断,在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后,一般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以保证发行纸币的收入归国家所有⑵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是法定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无限法偿能力⑶纸币不能兑现⑷在纸币制度下,广泛实行非现金结算方法,以提高结算和支付的准确性,并节约现金流通费用。

纸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都要受到商品流通的制约。区别:⑴这两个规律适应商品流通的方式不同⑵这两个规律和商品价格总额关系不同⑶这两个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同

信用基本特征:具有到期归还和支付利息2个特征。

现代信用形式的种类及特点:主要形式有高利贷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高利贷信用特点:1.高利贷资本来源于商人.官吏.宗教机构,主要用于生活性消费,因而与社会生产没有直接的密切联系。2.高利贷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却不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

商业信用特点: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3.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的主体不同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3.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4.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需求变化不同

国家信用的特点:1.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2.国家信用的产生与国家财政直接相关3.国家信用所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政府的各项支出

消费信用的特点:1.扩大需求,提高消费,刺激经济发展,缓解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与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矛盾2.是有利的促销手段,可开拓销售市场,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3.给经济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容易造成需求膨胀

国际信用特点:国际信用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上发生的借贷行为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厂商资本数量的限制2.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银行信用的克服: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大大扩充了信用的范围,数量和期限,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借贷资本集中在少数大银行手中,银行规模越来越大,贷款数额不断增大,贷款期限不断延长,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银行信用提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票据:具有一定格式并可用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

承兑:指在票据到期前,由付款人在票据上作出表示承认付款的文字记载及签名的一种手续

本票:是由出票人对收款人发出的发出的在一定期间内支付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

汇票:是出票人要求受票人在一定期间内向收款人支付的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

商业承兑汇票:信用买卖中,由购货人承兑的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受购货人委托承兑的汇票

金融机构体系构成: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通常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由以经营信贷业务为主的银行和以提供各类融资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构成的系统。

商业银行的职能:1.信用中介2.支付中介3.信用创造4金融服务5调节经济

页 共 2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商业银行的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其他业务

商业银行的功能:资金融通功能 调控功能

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运行中既有银行机构自身以及从业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形成的内部道德风险,又有银行机构客户不讲诚信、不按信贷合同规定运用资金等所引致的外部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期间关系:1.安全性原则2.流动性原则3.盈利性原则 应该首先坚持安全性原则,在保证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盈利性。在安全性与盈利性相冲突的情况下,则应该设法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金融市场的类型:1.按融资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2种2.按融资工具划分,可分为证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3种3.按交易对象划分,可分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4.按地域范围划分,可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主体: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者,投机者

金融市场的功能:1.聚集和分配资金功能2.资金期限转换功能3.分散与转移风险功能4.信息集散功能

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通过最终贷款人和最终借款人直接结合来融通资金,其间不存在任何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方式

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最终贷款人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向最终借款人融出自己的过程

直接融资优点:1.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2.筹资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

缺点: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多2.直接融资使用的金融工具其流通性较间接融资的要弱,兑现能力较低3.直接融资的风险较大

间接融资优点:1.灵活方便2.安全性高3.提高了金融的规模经济

缺点:1.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被割断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对企业生产的关注与筹资者对使用资金的压力和约束力2.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收取一定费用增加了筹资的成本

名义利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实际利率:指在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剔除通货膨胀因 3 页 共 3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素后的利率

市场利率: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固定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不随借贷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利率

浮动利率:指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1.平均利润率2.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4.国际利率水平5.预期通货膨胀率和通货紧缩6.汇率

古典利率理论内容和意义:利率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达到均衡的作用:储蓄大于投资时,利率下降,人们自动减少储蓄,增加投资;储蓄少于投资时,利率上升,人们自动减少投资,增加储蓄.利率与货币因素无关,利率不受任何货币政策的影响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利息产生于资金的贷放过程,则考察利率的决定就应该着眼于可用于贷放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并非一定完全来自投资,还可能来自窖藏

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认为流动性偏好利率和古典利率理论都忽略了收入因素,都不能确定利率水平,认为应该把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并把收入作为一个与利率相关变量加以考虑,认为利率受制于投资函数,储蓄函数,流动性偏好函数,货币供给量四大要素。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是指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即期利率与到期期限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包括预期假说,市场分割理论,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

资本市场概念:指以中期或长期投资为基本特征的金融市场,也称为长期金融市场或者证券市场

股票的定义: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凭证并借以活期股息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特征:1.无期性2.参与性3.流动性4.风险性5.收益性

股票分类:1.普通股和优先股2.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

债券定义:是债务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承诺按约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在特定日期偿还本金的书面债务凭证

债券特点:1.期限性2.安全性3.流动性4.收益性

债券分类:1.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2.定息债券,贴现债券,浮动利率债券与累计利率债券3.4 页 共 4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4.短期债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5.注册债券,记名债券和不记名债券6.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

股票与债券异同点:同包括都具有流动性,收益性,都有一般有价证券的共性。异包括持有者权利不同,期限不同,收益稳定性不同,分配和清偿顺序不同

货币市场: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期限在一年以内融资活动的交易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或短期金融市场

同业拆借:指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其他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资金拆出拆入的市场

票据贴现:指持票人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经过背书转让给商业银行并贴付利息,商业银行从票面金额中扣除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行为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以贴现过的票据作抵押的一种放款行为

转贴现:贴现银行需要资金时,持未到期的票据向其他银行办理贴现的一种行为

回购协议:指按照交易双方的协议,由卖方将一定数额证券临时性地售予买房,并承诺在日后将该证券如数买回,同时买方也承诺在日后将买入的证券售回卖方

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有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职能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主要内容:组织票据交换清算,办理异地跨行清算,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跨国支付服务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币值稳定2.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银行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是是一个比较虚的科目,许多的大学生在考研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去复习,希望上述的金融学考研货币银行学的复习经验可以帮到大家。

页 共 5 页

金融考研: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篇2

关键词:货币政策,银行金融,发展,关系

当代经济和金融的发展, 促成了货币政策与银行金融关系的日益密切。逐步完善的银行金融成为货币政策传递极有力的途径, 而货币政策又成为了银行金融发展的“催化剂”。所以必须继续维持货币政策与银行金融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国家用来管理货币与信用, 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利率和汇率水平, 调节经济活动, 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目标的基本经济政策。央行银行是国家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机构。货币政策对货币与信用放松或缩紧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就业、生产、物价和国际收支等各方面, 也必然影响着银行金融的发展。

二、货币政策与银行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 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金融存款

进入2010年, 我国延续上一年度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宽松力度又所减弱。上半年, 央行多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供给逐渐平稳回落。银行金融存款增长呈下滑趋势, 截止6月末, 人民币存款余额67.41万亿元, 各月的增长率分别为:27.26%、24.97%、22.11%、21.95%、21.00%和19.00%。这一下滑趋势与货币供给平稳回落是一致的。其中, 居民存款和财政存款表现极不稳定, 企业存款更是逐月有明显下降, 分别为6108亿元、4092亿元、11384亿元、8235亿元、4872亿元、2893亿元。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银行金融存款的减少。

(二) 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

2010年第一季度, 银行间市场利率维持基本稳定, 4月下旬到6月末, 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前4个月, 银行间市场一天同业拆借利率大约在1.30%, 质押式债券七天回购利率基本维持在1.60%左右, 进入6月份, 银行间市场利率出现明显上升, 一天同业拆借利率大约在2.1%左右, 质押式债券七天回购利率上升到2.70%左右, 表明了货币政策收紧对银行市场利率产生了显著效果。

(三) 货币政策影响银行放贷资金

通过2010年上半年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率的平缓上升, 使得部分银行采取了变相高息揽储的措施。实践中, 连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对商业银行放贷的实际制约作用已经显现。经过三次共1.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之后, 商业银行通过调整其资产负债表来规避对贷款能力制约的空间已大幅缩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对贷款的实际制约已显现, 资金面较之前有所紧张。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至较低水平, 三次调整共冻结资金近万亿元, 这抑制了银行的信贷投放。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外汇占款及财政存款变动影响了基础货币变动。基础货币收紧和银行资产过度扩张的共同作用致使银行超额准备金快速下降。3月末, 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1%;其中, 一般贷款6.04%, 票据融资3.55%, 个人住房贷款4.63%;分别比上年末上升0.26%、0.16%、0.81%和0.21%, 原因主要是央行收紧货币和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房产新政, 使得银行的放贷资金紧张。

(四) 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金融资金的流动性

2010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 距2008年6月17.5%的高点仅差0.5%。2010年以来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冻结资金近万亿元。2010年以来三次上调准备金率虽存在相同的原因, 但每次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如果说, 首次提高准备金率是在1月银行信贷爆发的情况下, 为抑制银行放贷冲动, 实现相对合理、均衡放贷;第二次调整更多地出于对春节流动性需求净投放的回收、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对房地产价格进行抑制;那么第三次调整更主要的则是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资金流入引发的外汇占款较高的问题。经过货币政策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制约了银行金融资金的流动性。

三、利用货币政策促进银行金融发展

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到银行金融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货币政策在银行金融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下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 加强协调货币政策与银行金融监管政策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趋紧, 主要是受到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所致。货币政策除了要增强稳定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外, 还要加强与银行监管部门协调配合,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防范银行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二) 减少货币政策对利率的控制

2010年以来, 央行持续回笼货币资金, 目前货币市场利率和房贷利率都已逐步提高, 在实施房地产调控、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控制、金融机构信贷额度控制, 以及加权贷款利率上升情况下, 央行无需使用利率工具。并且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降低,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下降, 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而未来世界经济存在诸多变数, 此时没有必要加息。但是如果在通胀水平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央行也可适当提高存款利率, 但贷款利率可保持不变, 以防止储蓄负利率持续时间较长, 保持银行金融的平稳发展。

(三) 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受人民币升值导致外需下降的影响, 外汇占款压力减弱。央行应根据外汇占款增长、资本外流情况、灵活转变公开市场操作模式。2010年银行信贷扩张动力减弱, 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减少, 银行资本约束导致房贷资金的紧缺, 信贷规模就会受到制约。这就要求央行必须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外汇流出入的情况, 有效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确保银行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引导银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四、结论

货币政策直接影响着银行金融的发展, 所以要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才能使它与银行金融良性互动, 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调查研究[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04)

[2]、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J].经济学消息报.2001 (03) .

金融考研: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篇3

一、支付方式现代化不会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虽然以信用卡、电子货币、第三方(非金融中介)智能卡为代表的延迟支付方式降低了平均货币需求,但仍依赖央行发行的货币做最终结算。而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多依赖于货币需求的稳定程度而非货币需求量的大小。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子货币的使用更有利于维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讲,无论虚拟货币的作用和功能未来发挥到何种程度,也无论互联网或其它通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中央银行发行的实物货币都不会消失。

第一,实物货币具有匿名的特点,而电子货币总会留下交易痕迹。一些交易主体,尤其是参与非法交易的主体,只会使用非电子货币进行交易。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获取的非法收入,最终也会将电子货币转换为实物货币。

第二,实物货币具有先发优势,电子货币若要取代实物货币,一定要在其他方面更具优势。虽然电子货币在使用时史加便捷,但需要支付终端等设备的支持和相关的知识准备,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冲抵了其便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解释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第三,中央银行发行的实物货币是法定货币,人们不能拒绝以这种货币进行的支付和结算。特别是考虑道德风险、匿名交易等因素产生的机会成本,实物货币更不会因电子货币的出现而消亡。互联网金融创新只是降低了通讯和技术成本,并非所有的交易成本。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保持统一形式的实物货币是形成良好经济环境的先决条件。从现实的角度看,允许多种形式的货币同时存在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高通胀、非官方货币发行者破产概率增加、非官方货币折价流通等。从未来的角度看,即使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彻底消失这种极端情况出现(几乎不可能),也不会妨碍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因为中央银行只需通过控制短期利率即可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货币需求的彻底消失甚至会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更为简单。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趋于弱化

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P2P贷款、信托、基金等金融模式都为资金需求者提供了不通过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另外,即便融资通过商业银行完成,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方式将贷款移出资产负债表,从而降低其所需持有的准备金。但准备金的减少并不会削弱中央银行的垄断地位。因为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可以不考虑利润最大化问题。加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密切相关,作为中央银行后盾的政府,为协调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用,会考虑重新组织金融市场结构,以保持中央银行的地位。

互联网金融等创新对中央银行准备金需求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虽然准备金需求大幅降低且需求的利率弹性降低,但无论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处于何种水平,需求仍大于零。二是当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大于某一临界值时,准备金需求为零。对第一种情况而言,中央银行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调控非借入准备金,只是预先计算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变得较为困难。此时中央银行只需公布其意欲达到的隔夜利率目标,并通过折现窗口供给任何与该目标适应的准备金。随着互联网与其他通讯技术的发展,银行间拆借利率与目标利率之差会更小,但前者的波动性会变大。在第二种情况中,由于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贷款的影响有限(零到临界值之间),中央银行的操作策略可转变为对准备金存款利率的控制。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等技术进步的挑战,中央银行只需改变货币政策的实现工具便可保持其作用。

从国际上看,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甚至已经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存在也已并非中央银行控制利率的必要条件,但中央银行仍能发挥其作用。在这些国家里,商业银行仍在中央银行开设存款帐户,用以银行间结算,而中央银行的贴现窗口业务变为“通道系统”。在这种体制中,中央银行确定目标隔夜拆借利率水平,并以高于该目标利率的某一固定值(通常是25个基点)供给任意量的隔夜拆借余额,同时以低于该目标利率妁某一固定值(也是25个基点)吸收商业银行任意量的存款。

三、结算功能弱化不会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银行的结算功能一直受到放松管制和金融创新的冲击。例如,美国1980年颁布的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要求美联储对其支票结算服务标价并参与竞争,或者停止此项服务;互联网金融等进步使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地预测支付流,从而它们在中央银行的结算帐户或是对中央银行结算余额的需求都近似为零;欧洲中央银行不要求各商业银行保持结算账户,等等。甚至认为,任何时时存在交易的金融资产均可用于结算,且如果可以验证交易双方信用,则最终的结算并不是必须在中央银行进行(例如,使用CHIPS等私人结算系统)。在未来极端状态下,如果最后的货币政策执行中介消失,那么政策将如何实施?

其实这种担心有些多余。不管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中央银行的结算功能无法轻易被取代。一是与其他资金来源或去向相比,中央银行是没有风险的。二是中央银行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而且向其贷款更加便捷。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也可用于银行间结算。而其他的结算方式,无论是某一家商业银行办理其他商业银行的结算,或者由交割国债等无风险资产进行结算等,都在风险或成本上不及中央银行的结算服务。而且中央银行在结算中的特殊地位还在于中央银行可以同时控制结算余额的供给量及其价格(利率)。也就是说,因为所有法定货币都不存在内在价值,因而如果没有中央银行规定法定货币的价值,那么市场上将出现无穷多个均衡的利率。只有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控制结算余额的存款利率控制其他利率。而由于技术进步导致商业银行不再需要结算余额在短期内还几乎无法实现。

南开大学考研货币银行学真题 篇4

考试科目:货币银行学

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 共20分);

(1) 货币交易需求 (2)NASDAQ

(3) 自动财政政策 (4)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

二、简答题 (每题10分,共30分):

(1)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大体上是常数, 为什么?

(2) 用IS―LM―EB模型分析在浮动汇率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过程。

(3) 简述我国人民银行体制改革,设立跨省市自治区经济大区分行的意义。

三、论述题 (每题25分,共50分):

(1) 什么是通货紧缩,在货币供应量仍然增长条件下,能否出现通货紧缩?应采取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摆脱通货紧缩?

金融学(货币银行)作业3 篇5

一、清楚我国银行改革为何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

国有银行股权是否被贱卖?银行改革要不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两个问题一时间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对前一个问题,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谈了很多。

“外引”有助于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多种股权互相制约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使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金融主体,完善金融运行与金融发展的微观机制。而仅仅引进国内投资者,是难以完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国有银行股东,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资本,在现实条件下都很难有效避免行政干预和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并没有使治理结构和经营效率发生质的变化,就是一个实际例证。

从另一个角度看,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国有银行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大多是国际上有影响的金融机构,具有丰富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更具备抵御行政干预的天然优势。

“外引”是以开放促改革的需要

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投资前通过尽职调查,充分了解了国有银行的经营状况、投资价值及潜在的投资风险,提高了国有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和公信力,增进了市场对国有银行的了解,有助于国有银行在公开募股过程中的股票营销。由于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具有很高的市场声誉,其入股增强了其他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信心,客观上对国有银行起到了信用增级的作用,提升了国有银行的市场形象,这为国有银行获得较理想的新股发行定价并顺利实现境外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明年“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银行业将对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中资银行面临着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强烈冲击。而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国有银行必须学习发达国家银行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信贷文化、风险控制技术以及资金、产品定价技术。而“外引”就是向国外银行业学习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可以大大降低学习成本,收到显著的学习效果。

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动力,对后者具有异乎寻常的推动作用。从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看,金融对外开放这一外部因素对金融改革的推动力,往往要大于内部因素。我国的金融改革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依靠中资金融机构自身的机制转换来完成,必须有包括外资在内的外部力量来推动。

“外引”不会威胁国家金融安全

有人担心“外引”会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一国的金融安全取决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取决于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和控制,取决于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水平,而与银行的股权结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全部由国家出资的国有银行,如因不良资产比率过高或其他原因出现流动性严重不足,在国家信用无力补充或国家信用失去信任的时候,也会出现金融危机。境外投资者入股的国有银行在国内办理业务,主要为国内客户服务,要接受国内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从持股比例看,外资也不会超过中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银行都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有些外向型经济比重大地区的“三资”企业数量甚至超过了中资企业。数量庞大的“三资”企业,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了吗?恰恰相反,三资企业成了这些地区经济高增长的持续推动力和重要引擎。

也不能过分夸大“外引”的作用。有人说,外资机构不是洋雷锋,外资投资国有银行是为了赚钱。此言不错。别说外资机构,中资机构入股银行大抵也是为了赚钱。作为一种商业投资行为,中资和外资投资银行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只有被投资的银行业绩好了,得到发展了,境外投资者才能赚钱。

由于对境外投资者所持股票有锁定期,其不能在国有银行股票上市后马上变现走人,这就要求境外投资者关心和促进国有银行的发展。“你赚钱,我发展”,这有什么不好?

当然,也没有必要过分夸大“外引”的作用。银行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多方面入手,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过是改革的路径之一,不能奢望这种引进会解决国有银行的所有问题。但廓清在引进战略投资者问题上的种种迷雾,给“外引”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则不仅为顺利推进“外引”所必需,也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

我国银行业一个颇为突出的问题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更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不是简单的业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差距问题,而是理念和功能的差异问题。如果仅是业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差距,那么在竞争过程中,通过学习、借鉴甚至是模仿,差距很容易缩小甚至消除,问题在于有无缩小这些差距的理念和动力。竞争理念的淡薄和竞争机制的缺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缩小差距的理念和动力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拓展与创新理念的差异,二是银行功能的差异。体制问题表现在治理结构方面。中资银行目前大多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股权制度大致以国有控股为主。在组织构架方面,尽管设有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但董事、监事以自身非为银行的股东者为主,几近于荣誉性或福利性的兼职。如此,使代表所有者利益、或者是银行整体利益的董事和监事缺乏对银行高管层监管的主动性,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形成了董事长为事实上的行长、行长则为事实上的常务副行长的领导层格局。因此,双重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领导层自身利益和银行利益相分离,形成特有的“领导文化”,从而使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求稳意识强于发展意识,创新与开拓的原动力不足。在这种体制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银行的竞争动力必然弱化,创新能力必然不足。银行整体利益和经营管理人员个人利益上的“错位”,是我国银行业缺乏竞争和创新机制的重要原因。银行业的正常业务经营活动、以致创新与开拓,都必须通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来具体实施的。就商业银行整体而言,其期望通过业务活动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资产受损、支付发生困难;就银行经营管理人员而言,其期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更多的收入,其所面临的风险是降职、免职、甚至失业。如果在体制上不能保持银行利益与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相统一,保证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与责任相对称,就会产生银行的整体利益与风险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与风险的不统一问题,并由此而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商业银行的利益和风险,都必然与银行业务经营管理工作直接相关:银行通过业务经营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的经营目标,需经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主观努力来实现。而剔除本人违法犯罪因素外,风险本身存在于创造业绩的工作之中。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在实现利益目标的工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因工作失误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如果仅有强硬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而缺乏与之相对等的利益激励机制,就会造成银行整体利益与经营管理人员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情况,结果因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而使银行的整体利益受损。可见,由于缺乏激励与约束相兼容的机制,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与风险的不相统一,从而使基层人员的安全意识强于发展意识,缺乏创新与开拓的主动性,更缺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机制。

从功能上看,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在于业务结构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资银行还带有很大的行业性垄断或地域性垄断的惯性,竞争机制先天不足。特别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是由原专业银行转化过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1985年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划分资金”方式等,确定了四大国有银行在各自领域中的信用业务垄断地位。以后尽管几经改革,这一状况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加之为在资源约束下的短缺型经济背景下高速度发展经济,通过以间接融资为主体、银行信用为主导的投融资体制来解决资金严重短缺问题,更是助长了商业银行的垄断性,银行成为向国有企业供给资金的部门,银行与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长期的行业垄断,银行信用为主导的投融资体制的惯性,使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与网点分布、人员的技术素质、所拥有的客户群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或优势,从而也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方面具有浓厚的管理型银行特征,固守着“信用中介”这一基本功能,以存、贷款和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为主,提供金融服务性中间业务的功能很弱。而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竞争进一步加剧。特别利率的市场化以后,利用资金价格的竞争将成为银行业的核心竞争手段之一。而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以利差为主要收益来源的经营模式,利用利率手段的空间很小,竞争能力就相对比较弱。而同时,进入市场的外资银行大部分已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向现代化银行业务,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金融服务性中间业务已成为他们主要的利润来源。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非信用性金融服务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益中所占比重一般在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中间业务收入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低成本、不存在信贷风险和稳定性强的特点。因此,外资银行在传统业务竞争激烈、利差收益收缩的环境下,纷纷注重优先发展中间业务,将其作为竞争战略和功能创新的重点。相比较而言,中资银行的收益结构中,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较小,仅在0.3%~0.7%之间,反映了国内中间业务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效益不高。如果说,将来的利率竞争是银行间市场竞争的主要形

式,那么争夺提供非信用性金融服务的中间业务市场将成为焦点。或者说,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的强弱将决定其核心竞争力强弱。因此,我国银行业加强竞争和创新势在必行,这是迎接加入世贸组织挑战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三、解释何谓“贱卖”?可自己给出一个定义,然后依据这一定义进行解析

针对中资银行遭“贱卖”的传闻,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昨日上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境外的战略投资者投机获利的机会很少,他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我们做到长期合作、互利共赢,因此在价格方面自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也要考虑到他的风险成本。从目前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的价位来看,都高于他的账面净值,所以“并不存在着贱卖的情况”。刘明康强调,选择战略投资人是有严格标准的:他在中资银行当中投资占股的比例不低于5%;最短的股权持有期必须是在三年以上;作为战略投资人必须要派出董事,并鼓励向中资银行派出高级管理人才,参与银行的运营管理等。刘明康进一步解释说,建行股份的每股发行价格是2.35元港币,相当于建设银行2005年财务重组以后比较好的状况之下市净率1.96倍,处于五年来我们大型国企境外上市定价的较高水平,也是2000年以来亚太新兴市场所有银行上市股值当中比较高的。

A、165亿美元外资参股17家中资银行

截至10月末,已有22家境外投资者入股17家中资银行,外资投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

B、8.6%不良贷款率首次降到一位数

截至9月末,全部商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了5502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到8.6%,首次下降到一位数。资本充足率达到8%要求的商业银行已达35家,其资产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资产的68.1%。

C、892人前三季度处理银行涉案人今年1到3季度,银行业的发案894件,其中自查发现的有613件,占整个案件数接近70%。共处理涉案人员892人

四、从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绩效比较方面分析

发达国家资产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多采用混业经营(即全能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而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采用专业银行体制。分业经营增加了成本,阻碍了竞争,最终影响了绩效水平。按照标杆管理的原理,我们选取全球范围内一级资本排名前5名的全能银行(花旗集团、美洲银行、汇丰控股、摩根大通、法国农业信贷集团)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比较,从不同角度考察四大国有商行与国际最高水平银行的绩效差距。

1.盈利能力。5家全能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平均为22.34%,资产回报率平均为1.254%。而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资本回报率平均为4.325%,资产回报率平均仅为0.19%。可见,这5家全能银行的资本回报率、资产回报率分别是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5倍、6.5倍。这说明我国银行的盈利能力比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

2.资本状况。商业银行作为高财务杠杆率的金融企业,充足的资本和合理的资本结构是维护公众对银行信心的基本需要,也是银行自身承受各种损失和风险的“缓冲器”。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2001年新资本协议强调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的充足资本储备是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一支柱,包括信用、市场、操作风险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8%。国外5家全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超过资本协议的最低要求,平均水平为12.126%,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54%、8.15%、6.91%,只有中国银行达到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要求。

3.资产质量。银行资产质量好坏直接反映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并影响银行盈利的多少、资本损失的大小、各种资产的流动性强弱及银行信誉的高低。5家全能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平均仅为2.51%,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为22.49%、25.69%、30.07%、15.78%。

五、结合建行、中行等上市银行目前的状况深入讨论

(一)从国内银行的同业分析角度来看,民生银行的资产质量和不良贷款的准备情况最好,甚至在目前达到了美国银行业的水平,但其他方面比较起来,基本处于行业平均水平;浦发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最好,主要得益于其注重银行传统业务的稳健发展和良好的内部管理能力,但其存贷款的期限结构不平衡的情况也最为突出;招商银行已初步利用其技术优势形成了较为特殊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其非利息收入水平一枝

独秀以及资产运用渠道的相对多元化,但是其资产质量情况以及在资本充足率状况方面的技术处理,使其稳健经营的形象打了折扣;深发展主营的存贷款业务特别突出,票据业务也是其强项,但是资产的质量问题和盈利能力成为其持续发展的羁绊。

(二)通过与美国银行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国内上市银行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三点上:1.不良资产的包袱较重,盈利资产的占比偏低。同时,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水平还显不足;2.资产的营运和管理能力较低,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渠道都相对狭窄,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远远低于美国银行;3.资本充足率水平令人担忧。资产质量不高,盈利水平偏低,加上片面追求规模增长,导致未来持续的资本需求压力。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国内上市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和收入利润率已经基本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银行,表明国内银行在控制费用支出、增进资本盈利能力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能力。

金融考研: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篇6

二、我国货币制度的内容

(一)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没有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兑换黄金。

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是本位币即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的名称为“角”和“分”。

人民币的票券、铸币种类由国务院决定。

(二)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

http:///

国家规定了人民币限额出入国境的制度,金银和外汇不得在国内商品市场计价结算和流通。

(三)人民币的发行权力集中于中央

人民币发行权掌握在国家手里,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具体掌管货币发行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是货币发行的唯一机关,并集中管理货币发行基金。

(四)人民币的发行保证

人民币的发行是根据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流通的扩大对货币的需要而发行的,这种发行有商品物资作基础;人民币的发行还有大量的信用保证,包括政府债券、商业票据等;国家的黄金、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发行的一种保证。

(五)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

(六)人民币是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货币

例题解析

1.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体系的汇率制度安排,是盯住型的汇率制度

B.美元成为两国汇率决定的实在的物质基础

C.黄金成为两国汇率决定的实在的物质基础

D.汇率的稳定是自动而非依赖人为的措施来维持

答案:B。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的汇率制度安排,是盯住型的汇率制度,黄金成为两国汇率决定的实在的物质基础,汇率的稳定是自动而非依赖人为的措施来维持。

【知识点:人民币货币制度】

2.以下关于人民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由各商业银行发行

B.境内企业间贸易,可采用美元计价,人民币结算

http:///

C.残缺的人民币,由银行按照票面额兑换,并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收回、销毁

D.个人运输假币数额较大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答案:D。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A错误;境内企业间贸易,采用人民币计价,人民币结算,B错误;残缺人民币兑换剩余部分大于四分之三是全额兑换,大于二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三是半额兑换,小于二分之一不兑换,C错误。

金融考研: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篇7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过程中, 表现出规模迅速扩大和所占比例上升、主要业务结构为同业存放和买入返售等特征。从而造成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受到不利的影响, 阻碍了我国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急需加大对银行同业业务的管理, 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定、保证货币正常的有效实施。

二、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影响货币政策的表现

(一) 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目前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 而同业业务的信贷作用机制并没有在央行的监管范围内, 造成央行降低了调控信贷渠道的作用力度。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 出现旺盛的资金需求情况, 于是同业业务对这一额外的信用创造功能进行充分的利用, 将央行监管范围之外的可贷资金投放到市场中, 于是导致过度扩张信用的问题产生, 若是同业业务某个信用链环节有危机产生, 那么商业银行为了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就会采取资金的囤积策略, 这时就会出现过度收缩信贷的情况, “钱荒”也会因此而产生。于是货币供应量与央行预期严重偏离, 对货币正常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产生严重影响[1]。

(二) 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

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表现为降低其有效性, 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同业业务的发展会造成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被削弱, 在资金来源中同业负债所占的比例会逐渐上升, 使准备金的缴存基数逐渐下降, 对同业业务进行利用, 银行可对存款规模进行灵活的调整, 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进行有效的缩小, 从而造成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的法定政策的有效性出现了削弱的现象。另外同业业务的资金融通功能, 促使金融机构减弱了依赖央行资金融通的程度。使再贴现政策、再贷款政策的有效性出现降低的问题[2]。

三、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影响金融稳定的表现

(一) 造成金融系统的风险性增大

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下, 逐渐壮大了资本市场, 促进了我国同业合作形式、合作内容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主要形式为银银合作, 银财、银保、银证等合作方式并存的情况。加大了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密切联系, 导致在不同的市场件和机构间迅速传染风险的局面发生, 极大的提高了金融风险的关联度, 提升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增大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若是某个银行中有流动性风险产生, 那么整个银行间市场都会受到该风险的影响, 使得金融机构出现极大的不稳定性。

(二) 导致金融系统流动风险增大

期限错配是同业业务的主要盈利方式, 利用短期套长期的方法获得更多的利润, 同业资产中具有较长的期限的资产形式是买入返售、拆出资金、存放同业。例如, 在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中, 买入返售票据通常有3个月左右的余期、信托受益权有9个月的余期。而与同业资产相比, 同业负债的期限要较短一些, 例如民生银行在2012年末的时候, 其大约有50%的同业负债剩余期限是1个月, 而同业拆入往往具有较短的期限, 如1年、6个月、3个月、7天、1天, 而且7天、1天期限较为集中。而所有金融机构的特征就是期限错配, 若是商业银行在获取拆借资金的时候不断的利用同业市场, 那么期限错配就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若是在收紧的货币政策下, 流动性风险则很容易发生, 甚至造成“钱荒”, 极大的影响金融机构的稳定性[3]。

(三) 对金融系统现有的监管效力产生了削弱作用

目前主要依靠资本充足率、贷款投向、信贷额度等实现对银行信贷增长的有效监管, 金融创新的一种方式就是银行的同业业务, 能够实现对金融机构内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 对各项监管指标等进行优化的目的, 但是却造成了较大的风险的出现。如在央行对银行过度扩张进行控制的时候, 对于商业银行的最高存贷比央行的规定为75%, 而且在相关商业银行法律中也对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可是银行同业业务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有被该规定所限制, 于是银行同业业务也不需要对存款准备金进行缴纳, 同时银行对其他银行只有25%的风险权重, 与对一般企业100%的债权风险权重相比要低出很多。所以银行在放贷的时候会利用同业业务进行信贷资产的挪用, 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 不仅可以避免对信贷额度的占用, 还可以实现对存贷比约束的有效规避, 从而造成对现有监管效力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4]。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通过对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 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影响金融稳定的表现在于造成金融系统的风险性增大、导致金融系统流动风险增大等, 而影响货币政策的表现为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等, 为了有效的促进我国银行的持久发展, 应当加大对同业业务的管理, 促进金融稳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白雪, 牛锋.金融业务创新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J].西南金融, 2014, 09:46-49.

[2]董骏.基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4, 24:119.

[3]于水.银行同业业务扩张动机、模式及影响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5, 05:25-29+84.

上一篇:秋季中学生运动会广播稿下一篇:狼狈相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