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复习学案(精选8篇)
经济生活复习学案 篇1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2、市场经济的含义
3、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优点和作用
①优点:市场可以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②作用:市场在竞争中实现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例1】合理的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1)市场经济是()
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 B.以市场为基础和主要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 C.商品交换的场所 D.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2)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
A.计划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B.行政命令实现的 C.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D.法律的约束实现的(3)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基本手段,它们是()
A.价格与供求 B.价格与竞争 C.供求与竞争 D.计划与市场
【例2】国内摩托车之王—嘉陵集团,现已成为酒业公司。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是摩托车市场竞争激烈逼迫。“车王”造酒反映的经济学道理是()
A、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等价交换原则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C、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D、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例3】之所以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因为通过市场可以()①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②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 ③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④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例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有()①供求机制 ②价格机制 ③竞争机制 ④宏观调控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市场规则的必要性、形式及要求
必要性: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 要求:禁止„„禁止„„
5、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1)正: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2)反:诚信缺失会„„(后果)。【知识整合】: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①在全社会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②国家要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④企业经营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诚信经营、开展正当竞争
【例5】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商业欺诈,有利于()①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②维护公平竞争
③打击欺行霸市、垄断市场的行为
④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例6】形成社会信用制度,既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大举措。形成社会信用制度有利于()①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②培养劳动者的职业道德
③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④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例7】某沿海城市近20年来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近几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走私造假、偷税骗税严重,导致该地区经济秩序混乱,地方信誉急剧下降,近几千家企业外迁。对此,肖地政府提出“重建信誉,重塑形象”,着重改进政府工作,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开始重新赚得社会信任。以上材料说明不()①地方保护主义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②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市场应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④政府应该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市场调节的局限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①“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②“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导致的后果(3点)【例8】2006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说:“我最痛心医疗住房等问题未解决好。”当今一些百姓对医院药价高感到无奈。药价虚高很大程度是由生产、销售药品的企业和医疗机构虚报成本、虚定高价所致。这表明市场经济具有()A.竞争性 B.盲目性
C.自发性 D.滞后性
【例9】国家质检局于2005年4月公布了对熏煮火腿的抽查结果,在抽查的40种样品中,合格24种,抽样合格率为60%,主要质量问题是超标使用防腐剂、着色剂等,为此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上述材料中的事实说明()
A.市场调节资源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B.市场调节会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 C.发展市场经济会引起社会各阶层收人差距扩大 D.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例10】为了防止鱼场的鱼卵感染某种真菌,一些地方的少数鱼类养殖、经营户非法使用化学制剂“孔雀石绿”,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少数鱼类养殖、经营户非法使用化学制剂“孔雀石绿”,主要体现了市场调节的()
A.自发性 B.盲目性 C.滞后性 D.灵敏性
【例11】针对养殖、经营户非法使用化学制剂“孔雀石绿”的现状及危害,地方农业部门和公安及工商行政部门联合依法对鱼类养殖、经营户非法使用化学制剂“孔雀石绿”现象进行了严肃的查处。这主要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①经济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行政手段 ④道德手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含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基本特征(3点):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标志);第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三,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例12】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 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C.在竞争机制上,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D.在宏观调控上,能够较好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例13】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有独立的物质利益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
2、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两者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的。
【例14】2006年3月15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继续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重点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经营活动和坑害消费者的商业欺诈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这表明()A.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资源配置主要靠政府调节来实现 C.行政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D.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调控和管理
针对房地产规模过大,房价上升过快等问题,2005年5月建设部等七部委作出《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充分利用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和引导,稳定房价。完成下面两题
【例15】上述意见的出台说明()
A.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B.必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C.国家宏观调控,应以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为主 D.市场经济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基础实现资源配置 【例16】国家采取措施,稳定房价()
A.目的是为市场提供房源 B.目的是限制房地产业的发展 C.有利于克服市场调节的缺陷,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D.表明商品价格有时由政府决定
3、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1)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含义
注意:理解“经济手段”: ①手段:一是通过调整经济政策,二是通过制定实施经济计划。其中最常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②本质:调整经济利益;③目的:引导和调节经济活动(自觉行为)。【例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①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④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例18】(2005北京)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不同行业采取了不同措施,如国家继续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而对部分住房交易全额征收营业税。对农业和房地产业采取不同措施,是政府在()①弥补市场调节资源的缺陷 ②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③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④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活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例19】2005年,国家对个人购房不足2年即转手交易的行为加大税收调控力度。这里的“税收调控”属于()
A.以经济手段促进市场有序发展 B.以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发展 C.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的表现 D.国家获得财政收入的唯一形式
【例20】中国人民银行调高住房贷款利率2%,并把新购住房首付款比例由20%上调至30%。这体现了政府运用_调控房地产市场()①经济手段 ②财政政策 ③行政手段 ④货币政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例21】2008年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这()①属于国家宏观调控行政手段
②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手段 ③说明企业不能自主确定商品价格
④说明价格干预是稳定价格的根本途径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知识整合】: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1)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它们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可归结为一点,即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
(3)市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固有的弊端,市场的自发性会带来盲目性;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变化趋势,具有滞后性,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例22】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益。这是因为()①通过市场竞争,能使经济资源向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集中 ②商品的价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
③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必然努力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④市场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例23】下列关于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相互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有()①加强宏观调控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前提
②加强宏观调控才能避免单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
③两者都是市场经济机制不可分割的基本内容 ④宏观调控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基础
A.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例24】(05广东高考)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民工荒”,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又存在着部分劳动力富余的问题。这一现象说明()①市场机制已经失灵,这一矛盾需要运用计划机制调配劳动力资源来解决
②这一矛盾应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调节相结合来解决
③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这一矛盾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来解决
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矛盾只能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来解决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例25】(06年广东)近两年,广东省各级财政投人巨资进行禽流感防控,单是2005年省级财政投入就达8 800万元,今年又有新的增长。在全球禽流感疫情严重的形势下,广东省家禽养殖业已成功实现整整两年没有禽流感发生。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防控禽流感的资金投人会降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B.政府必须量力而行地投入禽流感防控资金 C.禽流感防控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物品 D.禽流感防控资金是政府提供的社会救济支出 【例26】以下对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的宏观调控认识正确的有()①它弥补和克服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②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国家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尊重价值规律和利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非选择题
【例27】辨析题:只要制定好市场规则,就能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
【例28】《半月谈》刊载的一篇文章指出:只讲适应市场.生产者就始终处于被动之中,而且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变化……。某种农产品价格高,大家知道后就回去调整自身的生产。结果是你多种.我也多种你少种我也少种,等产品出来了,都卖不出去.都跌价。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同步性震荡”现象。(1)在“市场同步性震荡”中,为什么政府既要加强“政策引导”,又要发挥市场运作?(2)怎样才能克服经济生活中的这种怪圈?
【例29】材料(略)。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房价上涨过快对居民生活有何影响?(2)政府为什么要采取措施稳定房价?
(3)如何理解对房地产调控不是打压得越低越好?
27、(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做出具体规定。它是良好的市场秩序的有力保证。
(2)但仅有市场规则还不能保证市场经济有良好的市场秩序。要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3)上述观点只看到„„还没看到„„。
28、答:(1)“政策引导”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运作”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2)第一,市场具有灵敏高效的特点。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商品生产者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高效率。第二,市场不是万能和完美无缺的.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缺陷.这会引发经济波动和资源的浪费。因此,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完成,还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29、答:(1)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与物价成反比,房价上涨过快,会增加居民购房支出,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市场调节有其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物价稳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宏观调控必须以市场为基础,自觉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因此,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一方面要抑制房地产业的投资过热增长,保持物价的稳定;另一方面又要鼓励合理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打压得过低,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生活复习学案 篇2
美国科学家卡尔·克利特在真空条件下,成功制得盐粒状的“氮5”( 化学式为N5) ,在制取“氮5”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设备. 因此科学家认为,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它可以成为火箭和导弹的理想燃料. 有关“氮5”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氮5”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 B) 每个N5分子由5个氮原子构成
( C) “氮5”是一种化合物
( D) 真空条件下“氮5”是一种气体
这个题是在新的情景下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物质分类和化学式的问题,但又比单纯的判断物质的类别有了一定的提升,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更快的投入到本节的复习中去.
二、知识梳理
在本环节中要把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填空或知识树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本节的知识点有完整的认识并进行识记,针对重要知识点要有口头检查或默写,以使学生掌握. 在“物质分类与化学式”一节设计的知识导航如下:
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 H2SO4等) ;
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 ) 的化合物,( Na OH等) ;
盐: 电离时生成( ) 离子和( ) 离子的化合物,( Na Cl等) .
三、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是我们所设计的复习学案的精华部分,把学生有疑惑或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等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这样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就把问题解决了,因为是在争论的过程中解决的,所以印象会比单纯的老师讲解要深刻透彻的多,同时在讨论中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我们在“物质分类与化学式”这一节的复习中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
四、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本节考点出几道常考的例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例题总结归纳出做这一类题的方法,老师要在学生归纳不全时及时指导帮助,归纳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典型例题也是学案的重点,要精选题目,重在方法指导. 例如,在“物质分类”这一节的复习中我们选了这样几个例题,有基础还有拓展同时还归纳了方法.
例1 ( 2010年中考) 选择H、O、S、Fe四种元素中的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入空格中
( A) 一种非金属单质() ; ( B) 一种非金属氧化物() ;
( C) 一种难溶的碱() ; ( D) 一种可溶的盐() .
例2 ( 2012年中考) 按要求从氢气、硫酸钡、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硫酸、氯化钠中选取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空格上.
( A) 理想的清洁高效能源( ) ;
( B) 难溶于水的盐( ) ;
( C) 可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 ;
( D) 不易挥发的酸( ) .
五、强化训练
在本环节中精选各地中考题进行强化训练,练习提升,然后小组交流答案,找出大家出错比较多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指导解决,归纳升华. 该节设计的强化训练的题目为:
1. 从氢氧化钠、甲烷、氧化铁、碳酸钙、氢气、一氧化碳、碳酸、盐酸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入空格中.
( A) 一种碱( ) ( B) 一种酸( )
( C) 一种氧化物( ) ( D) 一种盐( )
2. 选择 H、S、O、Mg 四种元素中的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化学式填在空格中.
( A) 一种非金属单质()
( B) 一种酸()
( C) 一种可溶的盐( )
( D) 一种难溶的碱( )
3. 下列各组物质按氧化物、混合物、有机物顺序排列的是()
( A) 干冰、空气、乙醇
( B) 煤、石油、食盐水
( C) 水、汽水、纯碱
( D) 明矾、大理石、纤维素
高三历史复习的“导学案” 篇3
一、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
高三进入复习后,原来的知识有些已经遗忘了。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整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预习习惯和正确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
二、重点和疑点让学生议论
学生对教材进行的预习只是培养了他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对教材中的重点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现状,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在课堂教学中,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史料外,我还适当补充新材料(文字、图片、表格、实物等),创设新情景,给学生以广大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见解。
三、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
在复习中依据课标要求梳理基础知识、设置问题,即实现课标内容问题化,基础知识精细化。学案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设计导学提纲,由学生自主填写完学案的空白部分;另一方面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训练。教学中必须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简单的问题解决重点和难点后,我把这一课的知识放在整体史观让学生思考: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集思广益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变迁四个方面归纳。
设置合作探究问题,加强研究性学习。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强调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在学案中针对某些开放性较强、思维量较大的知识设置探究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多角度分析讨论,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研究理论或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理念,它使学生完全参与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是自我经历而不是教师给予,对能力是亲历获取,而不是教师传授,对方法是主动归纳,而不是教师总结。
四、结论让学生概括
经济生活复习学案 篇4
习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导
阅读教材第7~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氏族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类型
主要农作物
家畜种类
生产工具
烧制陶器
二、合作探究:
.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三、系统总结:
本课知识梳理
四、达标训练:
.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周口店遗址
2.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A.种植水稻
B.猪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
4.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的是()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5.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
D.水稻和粟
7.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条件
D.劳动技术
8.如果时空倒转,阿Q来到某原始居民的住处,当地居民以粟款待他。说明款待阿Q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9.北京XX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0.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是()
A.红山文化遗址、半坡遗址
B.大汶口遗址、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
D.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经济活动的相同特点是()
A.以原始手工业为主
B.以饲养家禽、家畜为主
c.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D.以采集、狩猎为主
2.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①会种植粮食
②会饲养家禽
③会制造陶器
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
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3.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Frank-菟莍教研
(1)图
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何种类型的房屋复原图?
(2)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样式为什么不同?
经济生活复习学案 篇5
意识》复习学案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之中,联系是指。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
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联系是
的,联系是事物本身。
(2)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
把握事物,根据事物的 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
。切忌。
注意: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
和
。其中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见P55)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P57---58
(1)内容:整体居于
地位,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是由
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份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
作用。
(2)方法论:既要
;又要。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
的关系(2)系统的基本特征:
、有序性和
。(3)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P59。(4)系统优化的方法论要求:用 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例1.《中“头彩”》这幅漫画讽刺某些人()
A.否认联系的普遍性
B.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混淆了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区别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例
2、“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准能战胜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这句名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B、整体的性能对部分的状态起决定作用
c、领袖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关键部分的功能有时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例
3、外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说:“我+我们=完全的我。”从联系观角度看,其蕴涵的哲理是()
A、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B、人生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c、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改造主观世界
D、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在整体中才有意义
近日,美国和墨西哥发生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此次疫情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
例
4、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人体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A、联系是普遍的
B.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人最终能战胜自然
D、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例
5、近年来,现代都市中出现了一类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特殊人群——“拼族”。“拼车”的可以节约50%以上的车费,“拼饭”的可以品尝几倍于自己餐费的美味…。“拼族”这一消费行为说明了()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是不存在的
B.事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c.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例
6、下列成语中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的是()A.竭泽而渔
B.辅车相依
c.画饼充饥
D.庖丁解牛
例
7、据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①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④信息技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前提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例
8、心理学实验表明,只靠耳朵听的知识,3个小时后只能记住65%左右;只靠眼睛看的知识,3个小时后可保持70%左右,3天后能记住30%左右;如果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3个小时后能保持85%左右,3天后能保持70%左右。从哲学上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要提高记忆力需要()
A.把握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
B.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c.把握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D.把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例
9、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
,是。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
的,事物发展的道路则是 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 的统一。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既要
,又要准备。
注意:判定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根本标志在于它们。
2、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和
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质变是指事物 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
变化。量变是指事物
,是一种 的变化。量变有两种形式:一是
;二是。
判断: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
(2)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
和 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 ;质变是量变的。
方法论:用 的道理看问题。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A.坚持
,控制量变的限度;B.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
;c.要重视
,为质变创造条件。
注意:区别“运动、变化、发展”。
例
1、XX年11月4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四项协议,内容涉及两岸空运、海运、邮件与两岸食品安全,这意味着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将正式实现。但会谈期间,“台独”暴力抗议不断,妄图阻止两岸发展。这体现了()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例2.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例3.“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歌词蕴涵的哲理有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例
4、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勉励受灾群众说“多难兴邦”。“多难兴邦”蕴含的哲理是
A.经历的磨难与挫折越多,事物的发展越能够走向成功
B.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c.事物的发展是有条件的D.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例
5、XX年6月26日是第21个“国际禁毒日”,其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毒品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巨大的危害,如果染上毒瘾就很难戒除,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永远不要做第一次尝试。这是因为
A.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B.量变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错误的意识将决定错误的行为
例
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哲学上看,下列对“发展”理解正确的是()①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改变是发展
②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就是发展
③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是发展
④事物前进性和上升性的变化趋向才是发展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1)所谓“对立”就是矛盾双方相互
、相互 的属性。简单地说,矛盾即。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和
。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
、相互 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注意:统一是有条件的)。统一有两种情形:A
;B
。所谓斗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
、相互 的属性。(注意:对立是无条件的)
(3)同一以
为前提,寓于
之中,并为
所制约。矛盾双方,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注意:(1)对立属性(斗争性)和统一属性(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属性,而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2)不能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运用
的观点,坚持。
注意:不能认为事事有矛盾,就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个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注意:不能把“两点”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应根据不同的事物具体考察各自的“两点”是什么。
3、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它有三种情形:一是
;二是
;三是。
(2)方法论:坚持。
A.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 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 性,并找出解决
的正确方法。
B、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____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____。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___
_____。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____
____。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原理内容】: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
的。
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
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 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第二: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
(2)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是我们的理论依据。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1)原理内容:主要矛盾是指
。它的存在和发展
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次矛盾。
(2)方法论:既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
,又要学会
,坚持
和
的统一。
2、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
所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
,又
,并。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又要,弄清事物的性质。坚持
和
的统一。
3、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
和
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A、两点论、重点论的含义;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知识整合: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包括三种方法:
(1)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两分法、两点论);它的理论依据:
原理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的理论依据:
原理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它的理论依据:
原理和
的原理。
例
1、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例
2、清人顾嗣有一首“杂兴”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含义是()
A.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c.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D.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例
3、“执政有个性,更有共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当然要从中国政党的实际出发。但同时也不能不学习和借鉴外国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其他政党活动共同遵循的规律,也就是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这段话主要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
A.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联系的 B.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
4、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以“四物汤”为例,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是治疗血虚、头痛、头晕等症的基本方剂。但在临床运用上,若兼有气虚就要增加人参、黄芪;若血虚有寒加炮姜、肉桂;若血虚有热加黄连。“四物汤”的临床运用体现了()
A.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B.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
c.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D.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例
5、对于XX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冬奥会设计与景观主任莫舒斯说:“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一个图案,那就是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就是中国的,能表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积淀之上的现代感。”之所以“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就是中国的”,是因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突出了()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统一性
例
6、中国印采用中国传统的印章形式,同时配以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奥运五环;它以中国红为底色,采用中国传统的篆刻,书法等古老艺术,同时又富有新意地运用中国墨笔书写出古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BeijingXX”。它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它的创作思想体现了()①联系的观点
②整体优化的观点
③发展的观点
④对立统一的观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辩证的否定的含义:
辩证的否定,是
,即。辩证的否定是
的环节和 的环节,其实质是
。这是因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肯定方面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维持其原有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并战胜肯定方面时,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事物自身的否定,旧事物变成新事物。
注意: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2、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
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⑵辩证法的
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
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
的发展。创新推动
的变革。创新推动 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
、、的观点看问题。(2)形而上学用
、、的观点看问题。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
例1.在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暴露的是继承文化的乏力,创新地域文化的无术。一个城市要具有个性和魅力,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克隆”,而在于立足城市的历史积淀,保护文化遗产、挖掘人文资源,注人开放、包容、鲜活的时代元素。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B.事物的发展不是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
c.事物的发展总是将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D.事物在批判与继承、联系与创新中发展
例
2、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沟。”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沟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例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B.否定是对旧事物的保留
c.事物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D.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例
4、漫画“筛选”告诉我们()
A.否定就是创新
B.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彻底抛弃
c.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经济生活复习学案 篇6
必修3 设计人:吕凯 审核人:许书枝 日期:2013-1-9 【考纲及课标要求】
考纲要求: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课表要求: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复习引领】
本课是文化生活的核心点,在整个文化生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文化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去创新,文化创新又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道路。对本课的复习可以通过“一二三四”进行掌握:一个核心——文化创新;两个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两点意义;处理好三个关系——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反对四种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守旧主义。【知识梳理】
1、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2、促进文化创新的原因?(必要性和重要性)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1)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3)主体:
(4)在哪些方面创新:(5)坚持正确方向:
4、文化创新和文化继承的关系?
5、为什么要要进行文化交流、借鉴、融合?文化交流、借鉴、融合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怎样去交流、借鉴、融合?
【误区警示】
1、文化创新是文化事业工作者的事情,只有文化工作者才能创造出文化作品。
2、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注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不同。
4、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5、文化创新过程中,继承传统和体现时代精神之间是矛盾的。
【典型例题】
1.(2011安徽,8)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011 广东,30)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1北京,25)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
4、(2010广东,37)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复习检测达标】
1.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步伐的加快,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动漫、网络游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形式的文化艺术成果。这说明()A.文化引导并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B.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目的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新时期,人们不断寻求新的京剧艺术表现形式,目前,京剧以短小、形象、活泼、表演灵活的艺术特点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深受群众的喜爱。这说明()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④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版的“快乐驿站”推动了小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儿童版的“动漫西游记”再次推动了动漫行业的进步。这说明: ①文化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实现繁荣与发展 ②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③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④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加强,我国的文化也显示了强大的世界魅力。假如请你写一篇关于我国文化应如何走向世界的文章,你认为下列最有可能在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有()
A.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舍弃传统文化 B.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认同外来文化 C.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提升文化实力 D.加强交流 借鉴融合 走向文化同一 5.迈克·杰克逊,生在美国,而他的舞蹈及MTV,却风靡了全世界。他的舞蹈动作中的踢踏舞,虽然在20年代盛行于美国乡间,然而其原始来源则是原属于英伦三岛中的爱尔兰的民族舞。由此可见()
A.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D.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6.孔子学院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主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和而不同”指的是: A.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B.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C.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不同但逐渐走向融合 D.中华文化和别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7.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依恋也不妨品评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C.相互尊重、推陈出新 D.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8.电影史上的“1905年现象”似乎正在中国发生。那年,欧洲电影占据了美国70%的票房,现在中国票房前三名的电影也都来自美国。不同的是,那年美国人发起了一场罕见的“护国运动”。在电影层面上复兴中国文化,更需要电影人的努力、政府更大力度的扶持,同样需要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这启示我们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
A.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 B.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C.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D.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9.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的构思主题是“东方之冠”,它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鲜明 3 地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这启示我们()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 B.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民族精神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10.所谓山寨,通俗地讲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近些年来,快乐女生、达人秀等电视节目就是一种山寨文化。有专家指出,如果一味模仿,山寨文化是没有出路的,这是因为()A.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才能促进文化发展 C.文化发展必须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 D.博采众长对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11.根据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2月18日在京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仅为美国的1/10。据此有人认为,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同以前的文化一刀两断,自主创新,不拘于前人。这种主张()
A.具有革命性质,符合马克思主义 B.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 C.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D.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12、看漫画“观众锐减----中国戏曲的共同难题”,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如何破解中国戏曲发展共 同难题?(10分)
13、“向祖国献礼为全运喝彩”第九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于8月30日至10月30日在济南举行,演出的艺术品种涉及话剧、儿童剧、舞剧、杂技、曲艺、歌舞,京剧、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等17个门类;表现题材涉及古今中外,对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挖掘整理,汇聚齐鲁艺术精华,集中展示山东文化艺术发展所取得的最新成就。丰富的文艺活动、众多的艺术院团搭建起省内外以及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展示的平台,为省城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纷呈、多姿多彩的艺术飨宴。
经济生活复习学案 篇7
一、“学案型”教学的思路
传统的高三复习采用的是“教案型”教学。课堂上,教案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课堂上操作的范本,是教师主导地位的结晶。这种教法中老师们往往是单打独斗自导自演,费时费力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不高。意识到这种情况之后,我们决定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每一单元总结出一套更加切合实际,实用性较强的学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基本思路是:把我们这个由23人组成的备课组分为四个组,即负责课后单词和短语为一组;负责课文中的句型为一组;负责教辅资料练习题为一组;负责查阅有关这一单元相关高考题的为一组。根据所分的备课任务,每个组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在此基础上,确定每课时的导学目标、重难点、预习思考题、导学学案等内容,形成初步的草案。在小组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由一位教师作发言人,说学案编写思路,其他教师提出修改与补充建议,形成完整的导学学案。然后编写学案,并送文印室进行打印。印好的学案及时发给学生,以便做好预习。
二、“学案型”教学的模式
“学案”教学是学生依照教师提供的学习提纲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我们组所尝试的“学案”教学模式是:引导先学→课堂交流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学生按照所发“学案”,通过收集资料、利用工具书先自学所要学的教材,同时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做好记录,在课堂交流研讨环节中提出来集体解决。再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有用的词、短语和句型。最后找出不懂的难点或疑点。课堂交流的顺序是先小组后全班,课堂上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3-4人)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组内交流的内容通常是:收集的资料、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还没弄懂的问题。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学生自主命题相互测验、老师准备好的练习材料检测。针对语言易忘的这一特点,课后拓展延伸这个环节就担负着继往开来的使命:复习先前的内容、强化现状的内容、引出即将要学的内容。
三、“学案型”教学的优点
1. 学案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一方面,它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学困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另一方面,它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自主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质疑、主动探究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意识。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得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跟老师满堂灌获得的知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2. 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更加系统。
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状态,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学生利用学案进行学习有一定的系统性,因为它是一个教研组系统性的构思,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讲解和归纳。
3. 学案的可操作性强。
因为学案是一种集体讨论集体研究的结晶,它把最佳的学习步骤和方法呈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总之,“学案型”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突出的是学生的学和练,体现的是教师的导和帮,学生的学是主旋律,教师的帮是画龙点睛,学生的“学”与老师“帮”协调互补,相得益彰,学习过程规范有序而有实效。通过今年一年的“学案型”教学,我们有收获,但我们的“学案型”教学还不够完善,有待我们继续研究改进,使“学案型”教学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摘要:“学案型”教学使学生由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 合作共赢, 使学生对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更加明确, 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学案”教学,高三英语一轮复习,主体性,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刘永俊.独创学案型报纸引领课堂教学模式[J].英语周报 (教师版) , 2009, (16) .
[2]梁再宏.对于外语听说教学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河北大学学报, 1980, (4) .
[3]韩良.英语教学法综合运用艺术[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 1997.
《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学案设计 篇8
(一)《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12月考)(参考答案略)
12.文章后半段为什么写“怀里揣着‘袖珍兔的笼子回家的情景”?(4分)
(二)《预演》杜姆巴泽(1月考)
11.小说开篇写“十五年前的事”,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3分)
(三)《午后书房》林文月(《28套》第12套)
11.文章插叙父亲的病情有何作用?请作分析。(4分)
1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四)《想念一所房子》王跃文(《28套》第13套)
14.简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4分)
15.作者以一首打油诗结束全文,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个结尾作用的理解。(5分)
二、考点阐释
作品结构的分析
1.相关概念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
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
2.构成要素开篇主体收束
3.结构技巧线索过渡照应
悬念波澜节奏
三、命意探究
(五)(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王安忆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命题立意:答线索的作用要从结构全文和表达内容两个角度来答。
(六)(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
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
命题立意:解答此题可分解为三个问题:为什么这样开头,为什么这样结尾,繁简安排的表达效果如何。
四、规律指津
开篇:开门见山 设置悬念
设置线索 提纲挈领
主体:伏笔铺垫 前后照应
对比烘托 欲扬先抑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制造波澜 曲折有致
收束:卒章显志 首尾呼应
起承转合 结构严密
五、实战演练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咒语》(节选)[印度]普列姆昌德(原文略)
1.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介绍了主人公帕格德贫困的家庭情况,突出了两人的孤苦;②为下文描写帕格德对医生的仇恨作铺垫,与下文帕格德救活医生儿子却不接受医生家的东西形成反衬,突出他的耿直和善良。
5.有人认为,把金塔拒绝为帕格德儿子看病的事放到最后交代会更好。你同意这个意见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同意。如果把金塔拒绝给帕格德儿子看病的事放到最后交代,结尾谜团解开,会给读者一种如梦初醒、豁然开朗的感觉,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引起他们的閱读兴趣。读者阅读文章经过了由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会受到更大的震撼,为帕格德的高尚感动,从而强化主题。
六、布置作业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两题。
《一株棕榈》赵廷河(原文略)
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六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用说明性文字介绍棕榈的特性,侧重于介绍棕榈的价值,使读者对这种生长于南方的树木有一个全面的认知,突出文章赞美平凡人默默奉献的主旨。②棕榈全身都是宝,服务于人,引出后面对与其有相同品质的乡村医生李金忠的描写。
10.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结尾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1分)②南方的棕榈种子在北方发芽长大,在凛冽的寒冬绿意盎然,突出棕榈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2分)③深化文章的主旨,突出对像李金忠一样的乡村医生的敬佩赞美之情。(2分)
【经济生活复习学案】推荐阅读:
经济生活第二课导学案06-19
4文化生活导学案06-12
文化生活第六课学案07-29
文化生活导学案答案08-08
文化生活淄博六中学案 必修08-17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学案11-16
《经济生活》教材05-08
经济生活建设05-27
经济生活模式11-25
经济生活模拟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