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建设

2024-05-27

经济生活建设(精选12篇)

经济生活建设 篇1

品牌经济是我国由短缺经济过渡到相对过剩经济的必然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多数消费品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但服务水平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国内同类产品在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 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对象的时候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随着产品、服务越来越同质化, 企业只有依靠品牌, 才能异军突起。

品牌是现代城市的名片, 经济生活的基本元素。对消费者而言, 品牌意味着信用、品位和个性。品牌经济是以名牌为中心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和模式, 对企业来说, 就是把创建名牌、保护名牌、拓展名牌当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地区来说, 就是把区域内的名牌企业看作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的推进器, 从而把本地的资金、政策等有效资源明显向其倾斜, 培育和支持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 以提高地区经济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对城市而言, 品牌还意味着成长。城市的成长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与产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 品牌依托于产业, 品牌形成的动力来自于品牌的发展, 品牌的壮大深刻反映着产业的进步。现在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 一个有实力才有生存权的时代, 要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立足和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必须构建起以强大产业为核心的硬实力, 品牌正是硬实力的体现。不仅如此, 对于国家和地区而言, 品牌还是软实力, 品牌承载价值理念, 品牌所承担的价值就是理念渗透的过程, 也是国际影响能力的渗透过程。

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个国家拥有多少世界名牌为表现的。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德国的奔驰、日本的索尼等, 通过这些国际知名品牌, 国家树立自己的形象, 牢牢控制着国际市场, 从而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样, 一个地区或者区域, 如青岛、广东珠三角、温州等地区的品牌企业、产品的崛起, 也带动和推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实力都进入全国前列。因此, 建设品牌经济与海西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产品, 来显示海西强劲的经济综合实力, 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品牌

1.1 品牌定义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者设计, 或者它们的组合运用, 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者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对于顾客来说, 它是价值“指示器”, 显示了公司的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1]

美国著名品牌策略大师大卫·奥格威对品牌的诠释“就象人的个性, 品牌个性既是特殊的也是永续的。其中包括五大个性要素:纯真、刺激、称职、教养、强壮”。他认为, 个性化造就了品牌, 品牌就是持续的与众不同的能力, 而且这种能力应该与时惧进, 而不是一层不变的, 这种个性化应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孙曰瑶教授在《品牌经济学》一书中, 从经济学角度给出的品牌定义:“品牌是一种专有信用符号, 它通过将锁定的目标顾客的买点转变为自己的卖点, 来降低他们的选择成本且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与此同时, 给品牌所有者产生持续的市场收益。通俗的定义, 品牌就是给目标消费者不假思索且愉快选择的理由。”[2]

现代企划鼻祖史蒂芬·金明确地定义了产品和品牌的分界。“产品是工厂所生产的东西, 品牌是消费者购买的东西。产品可以被竞争者模仿, 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产品极易过时落伍, 但成功的品牌却能经久不衰。”可见, 从产品到品牌不是一个自然、简单的过程。

1.2 品牌分类

根据品牌的延伸性, 结合海西经济发展的情况, 对品牌进行以下分类:

1.2.1 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 是指以一个行政、地理区域的地名、标记、符号或设计 (或是它们的组合) 作为品牌的特定名称, 借以辨认本区域的产业、企业、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是区域内产业、企业、产品或服务及其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表现。人们对区域品牌并不陌生, 比如新疆哈密瓜, 瑞士手表, 西湖龙井茶等。

区域品牌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不是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仅限于某地理、行政地区范围的地方性品牌、当地品牌, 虽然少部分人也称其为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从区域营销的角度, 把产业集群所在的区域 (地理或行政地区) 作为产品来经营, 提高该区域在特定产品和产业的知名度, 使该区域比其他区域有更强竞争力, 借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2.2 政府品牌

政府品牌是指政府在公共行政或公共服务过程中基于其理念、内容、程序和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而形成的一整套独特且较为成熟、有效的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模式, 且这种模式为社会公众和其他地方政府所认可, 最终形成深厚的行政文化积淀[3]。例如:福州市政府所大力塑造的政府服务品牌—“12345, 有事找政府”、“漳州110”。

1.2.3 企业品牌

企业品牌是指以企业名称为品牌名称的品牌。企业品牌传达的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念及对消费者的态度等, 能有效突破地域之间的壁垒, 进行跨地区的经营活动。并且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形象, 统一的承诺, 使不同的产品之间形成关联, 统合了产品品牌的资源。

企业品牌的内涵至少应包含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 并在两者基础上衍生出企业品牌。只有与企业的商品品牌相匹配的超值服务, 也就是企业建立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富有企业文化内涵的独特的服务品牌, 才能不断提升商品品牌的价值含量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 否则企业品牌的内涵就要大打折扣。正是有形的商品品牌和无形的服务品牌相互结合, 才成就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品牌, 一个优秀的品牌就可以成就一个优势的企业。

1.2.4 产品品牌

产品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 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培育和创造品牌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自身有了创新的力量,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继而巩固原有品牌资产, 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地参与竞争。

产品品牌是对产品而言, 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产品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设计等方面的组合体;二是代表有关产品的一系列附加值, 包含功能和心理两方面的利益点, 如:产品所能代表的效用、功能、品味、形式、价格、便利、服务等。

1.3 品牌的国际化过程

品牌的国际化需要比较长的过程, 首先要在国内以本土化为基础, 通过出口销售, 占领国际市场, 实现国际化, 成为国内输出的国际品牌;最后通过国际投资、生产、销售, 实现真正的品牌国际化而成为国际品牌[4]。 (见图1)

2 品牌经济与区域品牌建设的关系

2.1 品牌经济

品牌经济是围绕品牌为中心发展经济的手段, 以名牌产品为核心, 以名牌企业为载体, 利用品牌效应打造更多的品牌, 使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上具有一定优势, 企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根据品牌理论研究定律, 任何一个行业前四名的产值, 将占行业总产值的75%以上。事实上, 发达国家行业前四名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远远超过75%。在西方, 品牌被称为经济“原子弹”, 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甚至是暴利的投资。例如, 一件消耗了同样物质成本的服装, 如果是品牌产品, 其价格往往要高于非品牌产品的10 倍以上, 这已经是中国市场上普遍的现象。品牌建设的重要时刻已经到来, 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不再是有形的, 而是拥有巨大价值的无形资产——品牌。我们要认识到发展品牌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对品牌和经济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靠品牌发展地区经济, 用品牌经济取代粗放经济, 品牌经济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地区经济的希望和后劲不能只看经济总量, 还要看有竞争力的著名品牌的数量和质量。我们要对经济工作注入品牌思维, 强调品牌制胜, 走出不重视发展品牌经济的误区, 加快发展地区品牌经济的速度。

2.2 区域品牌建设

品牌是区域核心竞争力源泉, 是实现国际化的关键, 是发展经济的最重要的方法。近年来, 利用品牌来发展经济, 其意义和作用己被国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实, 发展品牌经济也逐渐成为企业和政府乃至国家的指导思想, 并因地制宜地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品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现象和模式。概括起来, 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见表1)

3 品牌经济与海西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品牌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

3.1 建设品牌经济, 有利于增强海西经济实力

具有品牌优势企业的不断涌现, 将促进海西经济整体素质的稳步提高, 以及海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泉州晋江为例, 聚集了“安踏”、“利郎”、“九牧王”、“361°”、“特步”、“柒牌”等全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这些名牌产品的销售额、所创造的利税都在逐年增长, 这也就增加了地方财政的收入, 从而有力的拉动了晋江经济, 同时也成为晋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 建设品牌经济不仅增强了经济实力, 也是支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动力。

3.2 建设品牌经济, 有利于海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扶持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是推进海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因此, 建设品牌经济, 是海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这也将促进海西经济的增长。当一个企业走上创品牌之路, 企业将更注重资源优化配置, 把质量、信誉、技术、效益放在生产经营的重要位置, 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不仅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走可持续发展经济道路, 也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3.3 建设品牌经济, 有利于提高海西经济的竞争力

一个知名品牌一旦建立, 就具有广泛的、深厚的、持久的社会基础, 这也给地方经济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品牌越多, 地方经济的发展活力和潜力也就越大, 竞争力越强, “家电之都”顺德、“品牌之都”晋江就是最好的验证。因此, 在海西经济建设中, 需要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来支撑, 这都将彰显海西区域的特色优势, 提升海西产业层次, 从而提高整个海西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并直接影响海西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力。

4 建设品牌经济, 发展海西经济的建议和措施

4.1 政府:实施名牌战略, 营造良好环境

单纯通过市场自发的选择和培育, 形成一个国际品牌, 需要50-100年。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政府如果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 “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1 制定名牌发展战略

政府在地区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该引导和制定适合区域的发展战略。

4.1.2 加强对企业创名牌工作的引导、扶持和培育

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品牌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 协助重点企业制定名牌创建方案;对于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 政府要通过政策、资金、土地、基础设施、政务服务等途径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它们做大做强, 实现“名牌产品- 名牌企业- 名牌产业”的不断升级[5]。

4.1.3 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创名牌紧密结合, 做大做强名牌企业

发展品牌经济, 政府对企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政府不主动扶持一些名牌企业, 使其尽快做大做强, 这些企业就不光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 更有被大的跨国公司“吃掉”的危险。

4.1.4 保持名牌战略建设的连续性

政府部门在制定名牌战略的规划、政策时既要注重实际, 又要着眼长远, 既要有指导性, 又要有可操作性。政府在换届时, 还要注意相关政策的连贯性。

4.1.5 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品牌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名牌产品、名牌企业是不够的, 还要培育知名企业家。搞市场经济, 企业家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好的企业家可以将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一个不好的企业领导人可以一夜之间把好端端的企业搞垮。所以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给企业和企业家营造最宽松的环境上, 使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决定经营策略, 求得发展。

1) 注重对企业家的宣传。

在发展品牌经济过程中, 要始终把培植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知名企业家紧密结合, 在组织宣传名牌产品和企业时, 把宣传企业家放到突出位置, 并鼓励他们在国际论坛、新闻媒体上勇于表现自己, 充当企业的形象代言人和叱咤市场风云的公众人物。

2) 保持企业家队伍的稳定和“长寿”。

一是尊重企业的意见, 配备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领导班子, 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二是不干预企业的发展决策和内部事务, 使企业管理者能够按照企业自身特点和内部规律去发展;三是对企业家与党政领导干部建立了不同的考核标准, 不轻易调整名牌企业的主要领导;四是率先在名牌企业试行“企业家年薪制”。企业主要领导和管理队伍的稳定和“长寿”, 确保了企业家能从长计议和稳步发展。

4.2 企业:打造品牌, 练好内功

4.2.1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明晰, 责权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是我们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方向, 而品牌经济得以形成的根本在于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定,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2.2 创建优质名牌产品

发展品牌经济, 创建名牌企业, 最终要靠名牌产品来体现。一般说来, 凡是成功的企业, 必定有它的名牌产品或主打产品。尽管企业打造名牌产品的作法多种多样, 比如有的靠企业文化, 有的靠质量管理, 有的靠市场营销, 但千变万化, 始终离不开优质名牌产品这一核心。

4.2.3 精心策划品牌宣传, 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

在品牌宣传的战术组合上, 要把新闻炒作、广告宣传、公关活动贯穿于品牌宣传的全过程。同时, 要着眼长远, 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 提出明确的品牌发展规划。

4.2.4 建立人才培养、流动和使用机制

创建名牌, 人才是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广揽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使企业发展由资本驱动转为知识驱动。另一方面要提出“人人都是人才”的新理念, 激发人的潜能, 鼓励员工不论职位高低, 何种岗位, 都要在本职岗位有创新的发挥。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爱岗敬业的氛围。

4.2.5 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在品牌竞争力诸多因素的复合中, 创新是第一位的, 创新是品牌最重要的驱动力。品牌不是保险牌, 企业的发展要靠连续不断的创新来支撑。任何一种创新产品, 都会促使新产品、新技术在社会中迅速普及和新一轮同质化的竞争。因此, 创新贵在持续不断, 贵在提高创新能力, 贵在加快创新速度, 做到你无我有, 你有我优, 你有我新[5]。

4.3 社会:营造品牌氛围

名牌的创立发展还需要公共部门的积极参与,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是品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品牌经济不仅体现在经济上, 还要体现在品牌社会和品牌文化上, 强化全社会的品牌意识。要有良好的法律环境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为名牌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要建立品牌经济的研究机构, 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充分发挥品牌经济学家的作用, 用品牌经济的理论指导我们创建品牌的实践, 避免走弯路给企业和经济带来的损失。通过建立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激发名牌企业经营者的活力。注意发挥名牌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 帮助企业制定品牌发展规划, 为品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5 结束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不仅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品牌, 一个区域的经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拥有多少以及拥有什么样的知名品牌企业和产品。品牌正由一个企业的追逐目标质变为国家的经济象征, 正由微观走向宏观, 正由实践性的营销行为擅变为理论化的经济学行为, 正在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影响着消费者的生活行为, 以致影响着社会的生活, 品牌背后的文化, 也在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推进经济的发展。因此, 建设品牌经济, 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从而提高海西经济综合实力, 提升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建峰.品牌经济发展轨迹的比较研究——以张裕、北极星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 2005.

[2]孙曰瑶.品牌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2.

[3]郭泽保.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政府品牌战略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8 (8) :58-63.

[4]燕珍.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之路[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4 (4) :40-43.

[5]兰晓华.实施名牌战略打造东莞品牌企业[EB/OL].[2005-05-25].全球品牌网, http://www.globrand.com/2005/10206.sht ml.

经济生活建设 篇2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经济强市

包头市是依托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和国家之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包头市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做大经济总量、合理利用资源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实现了两年翻一番或三年翻一番半的重大突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降低了资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推进了全市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纪头10年是包头建设经济强市攻坚阶段,发展的.任务十分迫切和艰巨,面对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加快经济强市建设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决定了包头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任重而道远.

作 者:邢云 苏青 作者单位:包头市委刊 名:北方经济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年,卷(期):2006“”(1)分类号:F1关键词:

创建生活力校园 建设新生活学校 篇3

一、文化浸润——让校园处处散发生活的味道

我概括为八句话:校徽有寓意、处室有标志、道路有系列、广场有故事、楼房有雅称、楼道有主题、景观有特点、墙壁有思想。

我校一直重视环境对育人的影响,力求让“一切物质为育人说话”。无论是道路和房屋的命名,还是景点的设计建造,无不“物化”了“陶文化”的精神。

1.校徽有寓意

学校的校徽是由陶行知的“XZ”两个字母衍化成人和路的形象,寓意着大家能在行知路上探索,做“行知”人,办“行知”事,学陶师陶,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做真人。

2.处室有标志

塑造精神世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事物,常给人启迪。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每个办公室的老师们都共同选定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以植物为镜,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做明理之师、智慧之师、人学之师,在平凡的教学生活中踩实了自己的从教之路,诠释了该校“敬业、善教、严谨、创新”的教风,构筑起自己源自于生活的强大精神世界。

陶行知一直号召广大学子到生活的广阔空间里去学习,为了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学问”,每个班级的学生都选定了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作为班级形象,这些动物或忠、或勇、或智,浓缩了优秀品质,学生喜闻乐见,明白“社会即学校”,处处皆学习。

3.道路有系列

学校的路名:“自新路、常新路、全新路”来源于陶行知先生曾用“自新、常新、全新”来定义新教育的内涵。古人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以此来命名就是希望我们每个人要常常自我更新思想理念、文化知识等,做到与时俱进,每一个人,每一个方面都要创新。

4.广场有故事

一进校门,是我校的“百家姓广场”,我们可以看到“仁义礼智信”五个方方正正的大字,浓缩了一个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所需要的好品质,无声地指引着师生为人处事的方向。“二十四孝广场”中,一个个取自生活的大孝故事,成为师生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校园生活也是师生生活的大部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物,构筑了学校独特的文化,无言地浸润了师生的思想,为学校发展凝神铸魂,助推了学校良好风尚的形成。

5.楼房有雅称

学校的楼名,如“真行楼、真知楼、真人楼……”路名,寓意着“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种思想,一切教育来源于生活,也终将回到生活中去。

6.楼道有主题

为营造浓厚“陶文化”氛围,我校精心设计建设一条贯穿全校中轴线的“行知长廊”,以“新生活学校·陶文化”为主要设计理念,系统而详尽地介绍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理念,融合学生的活动场景,学习作品,实践活动以及生活小常识等内容,这是奉献给学生的一大“陶文化”盛宴,让学生在视觉与精神上都受到浸润与熏陶。

学校的楼道茶歇区,布置了与行知文化相关联的主题,比如:行知长廊、童年作坊、蒲公英之家、心语轩……这些区域布置精美,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是教师办公的补充场所。

7.有特点

学校特色景观围绕学生活动——发展的理念,紧扣“陶文化”主题设计了“陶苑雕塑、陶行知读书群雕、爱满天下、六大解放、小陶子舞台等。

8.墙壁有思想

“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后陶行知。”学校西边自由大道有近百米长的“教育思想墙”,以孔子的《论语》及蒙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和陶行知教育故事为主旋律,突出了“知礼明义、修道养德”的思想内涵,配以形象的画面解说,拉近了传统文化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自由的发展教育。

二、课程支撑——让每一次学习充满思维活力

生活处处皆教育。我校着眼学生生活,不断丰富课程内容,用全面的科学的质量观来指导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生活力课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我的道德力”子课题研究

以《和谐德育》系列教材为内容,以班队课为阵地,以时间为纵坐标,以空间为横坐标,整体构建德育目标,按“本月聚焦”、“和谐班级”、“和谐家庭”、“和谐成长”四环节操作,注重习惯养成,强化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综合文明素质。

(1)校本德育,生机勃勃。晨会、班队活动课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各班结合班级实际,选择“和谐德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育,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用好教材。

(2)德育活动,精彩纷呈。一方面开展外出参观、社会实践等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道德感。一方面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得学生在自主参与之中接受洗礼、净化心灵、规范言行。2.“我的学习力”子课题研究

学习力是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我校重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与提升,通过镇江市级课题《新生活学校“学习力课堂”构建研究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课程的学业水平。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分列子课题研究,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学习和生活之间找寻最好的契合点,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最终达到“会做”。学生有了“学习力”,就取得了学习的源动力,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目标。

镇江市“E学习”教学研讨活动,展示了我校学习力研究的前沿领域。我校是江苏省百所E学习试点学校,依托E学习这一平台,我们把学生带上了一个信息化的学习舞台,帮助学生走上现代学习之路。

学校以学科节为主轴,大力开展各项活动:读书节尽染书香,数学节灵动思维,英语节拓展眼界。各班创新了黑板报的刊出办法,引领师生共同走向动手创作的天地。在这些活动中,大家更深刻地感悟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真谛。

3.“我的健康力”子课题研究

陶行知对健康有两句重要论述:“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上好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做好少儿武术体操《武动童年》和广播体操;每学期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节活动,为学生的强健体魄提供有力保障。

4.“我的审美力”子课题研究

学校走大众艺术之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项艺术专长。学校开设十几个门类的艺术培训,编印了《二胡》《笛子》等校本教材;学校成立了声乐、器乐、铜管乐、舞蹈、书法、绘画、手工等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特长培训,使学生在学好规定学科的基础上具有一技之长。学校每年举行艺术专场汇报演出,展示学生的表演素养与艺术审美力。

书画的艺术培训也根据每个教师的专长,分为国画、水墨画、水粉画、纸版画等六个画种,书法组根据年级和考级的要求,分门别类设置组别。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各类画展,多角度提升学生审美力。

学校在综合学生生活状况的情况下,编写了《我的生活力》校本课程。教材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涵。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一至六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生活课。学生在生活课上学到了生活常识、生活技能以及折纸、剪纸等手工技能,这也是在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

三、 活动推进——做文武双全的小陶子

我校的活动主要包括:

1.生活力社团活动:百团大战

社团拓展成长路径。为给每个学生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该校组建了9个大型社团,将学科教学实践、社会大课堂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相结合,从学校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家庭活动四个方面开展,在读书、手工作坊、种植乐园等活动中,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共享、乐群,学会了生活技能,提高了生活力。朝气蓬勃的社团活跃在学校内外,引领学生手脑双动,在实践与创新中走向成功。

2.综合性实践活动:内外结合

陶行知先生早就对“做”有精辟的论述:“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的“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为了让学生有快乐真实的童年生活,我校开辟了多种生活实践渠道,让学生展现儿童自然、天真的本性,做真正的天性儿童。

(1)走进自然

自然是个优秀的教师。为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拓展视野,陶冶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增强集体意识,提升学生生活实践能力、自主活动能力,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全体学生 “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实践活动。在自然这个大社会里,学生的真性得以焕发,学生的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我校学生进行了远足拉练、植树活动,参观110指挥中心、污水处理厂、消防中心、句容樱花园、大港郁金香公园等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锻炼了生活意志,学到了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生活常识和技能。

(2)请进家长

如今的家长,很多都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了让各行专业人士走上学校的大讲坛,学校德育处进行摸排统计,建立家长志愿者库,每年从志愿者库中选出代表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生活技能与常识。目前,我们进行过寿司制作、学生抢险知识讲座、男生、女生课堂以及家长参与学校的文化布置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和才干。

(3)班队活动

在生活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校最大限度让儿童成为儿童,开展精彩纷呈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活的本领,感受生活的情趣。近两年来,我们在全校学生中进行了折纸、剪纸的培训、煮茶鸡蛋、做水果拼盘、做粮食贴画等等,班队活动的精心准备,精彩演绎,学生们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也学到了很多生活应该掌握的许多技能。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学生生活丰富了,生活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3.大众化艺术教育:全民皆兵

艺术缔造诗意生活。艺术是一个民族延续的集体记忆,它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我校艺术教育本着“平民教育”思想,摒弃“小众”艺术,坚持走大众化路线,努力实现从“各美”到“共美”。我校的艺术教育从一支小小的铜管乐队起步,发展到目前拥有管乐、古筝、扬琴等十几个门类、参与学生达一千多人,学生的艺术学习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艺术审美的方式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达到了更好地生活的目的。

4.儿童化阳光体育:活力健美

学生是阳光下最美的精灵,爱运动是儿童的天性。解放他们的双手,让学生从小拥有健康的体魄。开展好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锻炼,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做好广播体操和少儿武术操《武动童年》。如今,《武动童年》已经完成学习并作为日常锻炼内容之一,精气神的武动童年,是全校师生健美与力量的展示,显示出新区实小人丰厚的“陶子”内涵。

活动构筑生命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仅要从课堂中学,更要从生活中学,只有把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习贴近生活、植根生活,学生才有多彩的人生。

经济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 篇4

21世纪是人类与自然开始走向和谐的世纪,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 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 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失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化, 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使当今城市竞争日趋生态化。

2 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情况

早在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 城市的建设就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考虑其选址、形态和布局。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的先驱英国人托马斯.摩尔设想的理想城市“乌托邦”, 17世纪初意大利思想家康柏内拉提出的“太阳城”模式,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建立的“田园城市”等城市都反映出建设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朴素的生态学思想, 1984年, “人与生物圈” (MAB) 计划组织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生态保护战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这些原则从整体上概括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成为后来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1990年至2002年间举行的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 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期, 还有其他国际会议关注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问题, 如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斯德哥尔摩和赫尔辛基举行的欧洲生态建设会议, 1994年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的INTERARClH会议, 1995年在苏格兰的苏德.霍恩举行的生态村庄会议, 以及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人居 (II) 大会等等。五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和有关人居环境的各种生态建设会议促进了生态城市理念的普及与传播, 进一步推动了生态城市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设实践。

3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情况

中国古代城市强调城市与自然的结合, 显然是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由“天人合一”思想演化而来的阴阳五行、相土、风水等学说, 也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产生较大影响。五行强调城市建设的方位取向, 相土学说侧重于对地形、地势、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分析, 风水学说则被认为是古代环境选择的学问。“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具有很大的影响。国内关于城市生态的研究正式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中国参加了MAB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并当选为理事国, 1978年建立了中国MAB研究委员会, 1979年中国生态学会成立。1984年12月, “首届全国生态科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1987年l0月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城郊生态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 标志着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90年钱学森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设想, 1996年, 王如松和欧阳志云提出了灭城合一的中国生态城市思想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控制论原理和原则, 2002年, 黄光宇和陈勇所著的《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阐述有关生态城市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的专著, 对建立我国的城市生态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过程的一些成功经验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1) 利用生态学方法建设“都市型农业”不仅维护了城市中的自然生态, 而且由此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如滨海城市伯克利的生态城市建设。 (2) 积极解决城市问题, 重视郊区建设, 如美国波特兰市被认为是成功地避免和解决许多城市问题的范例城市。 (3) 注重城市中自然保留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如英国大伦敦议会发表的大伦敦发展规划修改草案强调城市中生态保留地的重要性。 (4)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体系, 巴西库里蒂巴城通过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一体化,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 (5) 高效利用资源。由于提出了“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 日本北九州市被国际组织认为是从灰色城市转变为绿色城市的典范。 (6) 注重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可以说是国际上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 同时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和建设者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5 中国城市面临的生态问题

(1)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城市燃气的普及, 城市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以燃动油为燃料的机动车尾气和燃烧散煤排放的烟尘, 成为市区居民生命健康的大敌。

(2) 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是直接影响市民生活质量、损害城市形象的大问题:城市污水几乎全部向江河直接排放, 严重污染水体和环境。由于城市规模扩大, 垃圾的产出量高, 而垃圾处理厂都是简单的、填埋式的处理、按照国家无害化处理要求几乎是“零”, 不仅直接危害市民的身体健康, 也损害了城市形象。

(3) 工业污染严重, 清洁化生产程度低:城市中心地带往往是工业企业的城市环境污染源, 现代一些城市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低, 工艺设备、技术路线落后, 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程。近些年, 各市采取措

施治理工业对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但力度不够, 不能彻底的改变“三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但又不能让污染源离开城区又去污染郊区, 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的工业企业都应推行清洁生产, 重抓技术改造。如何将技术改造与清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将污染预防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 是推行清洁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4) 城市“高层建筑”影响环境质量:随着人类的进程, 不断开发和城市发展、开始出现高层建筑。它的出现, 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 另一方面也是城市人口密集、用地紧张所出现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正面临着经济浪潮的冲击, 过多的高层建筑“透支”着城市生态环境。高层建筑一旦建起来, 街面上正常的微风轻拂可能会变成险恶的狂风。这在严冬季节是令人不堪忍受的, 两幢高楼之间所形成的峡谷效果会使正常风速增强3-4倍。由于高度的关系, 超高层建筑易受到巨大的侧向风力。有些塔楼可能在其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 是很令人讨厌的。在高层建筑的设计阶段最好进行风洞实验, 以便用协调其形式的方法尝试保持最小的环境干扰性。

6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形成以生态型产业替代生态破坏型产业的产业置换机制: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的关键, 在于如何从依赖生态资源消耗才能发展的传统落后产业中解脱出来, 把产业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所选产业不仅要适合城市实际情况, 而且要具备形成产业链的潜在空间, 带动与之相关的生态产业的发展, 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产业体系。

(2) 建设城市生态林业:

“城市林业”一词自1965年加拿大EriKJorgensen首次提出, 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4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 带动周边农林地区, 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 补其之所短, 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了市区、郊区及远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 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城市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 是城郊一体化、林园融一体的高效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 又是林业的提高与升华。

(3) 大楼及其住宅的生态学:

住宅区可被定义为城市的子社区, 虽然社区生态与城市生态的功能有共同的一面, 但居民更关注社区的好坏对他们生活的直接影响。居住区生态建设规划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和今后的管理中都可介入, 根据居住区的发展状况, 调整和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提高居住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7 结语

建设生态城市是推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城市生态规划可分成两种, 一是作为生态规划的方法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 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另一种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对城市生态系统所做的规划。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强化生态意识、科学制定城市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摘要:就我国城市发展中城市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一些相应解决办法。

生活部部门建设 篇5

团总支学生分会

部门建设 生活部

2013-4-15

在前一段工作中,机械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分会生活部始终以一种朝气蓬勃的姿态去面对每一件事情,我们也有过挫折,但我们也坚强的走过来了,我们有过欢喜,但我们并不以此为傲,我们将再接再厉,坚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成员以“以身作则,认真负责”为前提,以“为校园清洁服务”为宗旨,协助老师开展好管理校园卫生的工作,为校园清洁作出了贡献。

本学期后期,根据我们学院的状况,我们生活部将继续以加强卫生管理为主,为部门定下严格的管理制度,且从个人做起,不断要求成员以身作则,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同学们树立榜样。

本学期,生活部部门建设如下;

一、部门各个成员基本情况;

二、部门介绍;

三、制度及检查评分要求;

四、前期各项工作及活动的总结;

五、后期工作的安排及开展计划;

六、小结。

一、部门各个成员基本情况:

1、部长:赵亚斌,机械工程学院11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一班,电话:***

2、副部长:王光辉,机械工程学院11级交通运输一班,电话:***

3、委员:王豪,机械工程学院12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九班,电话:***

4、委员:贾玉坤,机械工程学院12级机电一体化一班,电话:***

5、委员:刘记辉,机械工程学院12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十三班,电话:***

6、委员:刘玄,机械工程学院12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五班,电话:***

二、部门介绍

生活部是学生会的重要部分之一,为学院各项工作顺利展开提供了强大的后方支持。是和广大同学贴近最密切的一个部门,它的工作来源于生活,在师生之间架起了桥梁,成为师生间沟通交流最好的纽带,是广大同学可以信赖和依靠学生组织,每一位生活部成员本着“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服务同学”的工作态度,力争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提高同学们的生活学习质量。:

生活部协助学院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切实做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全力配合学校的工作以使全院的健康文明更上一个台阶。

生活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力争为机械工程学院学子塑造一个更加美好而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三、制度及检查评分要求:

1、部门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活部有着一套严明的部门管理制度,用以规范生活部成员的日常行为:(1)、严格遵守学院纪律以及班规。

(2)、工作细心认真,以饱满的热情和最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工作中去。

(3)、每一次开例会时,无正当理由不得无故缺席,并且要提前到场。

(4)、竭力协助各部门的工作,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积极配合各班生活委里观察同学们的生活状况,如存有问题及时反馈,并加以修改。

(5)、组织开展促进良好生活环境的各种活动和义务劳动。(6)、为人做事态度要诚恳,摆正自己的位置。身为学生干部,我们要贯穿“作为学生干部得到的是一份责任,而不是一份荣誉”的思想。

(7)、积极参加学院活动,班集体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做一名合格并且优秀的学生干部。

(8)、合理安排好工作和学习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上进。

2、检查评分要求 教室卫生细则

(一)、教室前面、侧面墙壁一律不许贴挂任何非班级文化建设物品。

(二)、讲台桌面、讲台桌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

(三)、每天值日做到“六净二齐”。

六净:地面净、黑板净、门窗净、桌面净、水盆净、纸篓净;

二齐:桌椅码放整齐、物品摆放整齐。

并天花板及墙角没有蛛丝;墙壁要保持洁白,不随便涂写。

(四)、课桌内保持整洁,不堆放废纸杂物。

(五)、每天下午放学后做值日。

(六)、教室卫生责任人为卫生委员。

(七)、每天安排部门成员检查一次教室卫生,并不定时抽查,每周进行评比。

环境卫生管理细则

(一)、公共场地按班级划分,分片包干打扫。

(二)、坚持做好每天一小扫,每周一中扫,每月一大扫,见脏随地扫,节日突击扫。

(三)、各班必须保持环境清洁,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前由部门成员负责检查,并及时汇报结果。

(四)、把“清洁卫生好”列入对班级的量化管理,并列为评选先进班级及三好生的条件之一。

四、前期各项工作及活动的总结 五:后期工作的安排及开展计划

在本学期前一段工作中,机械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分会生活部始终以一种朝气蓬勃的姿态去面对每一件事情,我们也有过挫折,但我们也坚强的走过来了,我们有过欢喜,但我们并不以此为傲,我们将再接再厉,坚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成员以“以身作则,认真负责”为前提,以“为校园清洁服务”为宗旨,协助老师开展好管理校园卫生的工作,为校园清洁作出了贡献。

本学期后半段的工作,根据我们学院的状况,我们生活部将继续以加强卫生管理为主,为部门定下严格的管理制度,且从个人做起,不断要求成员以身作则,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同学们树立榜样。

1、由于我校学生对卫生工作不重视,没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校园内乱扔垃圾的的现象屡见不鲜,我部门将加大卫生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提升学生素质,我部门各个成员将定期的写总结报告,为改善校园卫生工作出谋划策。

2、继续完善并落实生活部各项制度

为使生活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行,我们在总结本学期前半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生活部的各项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卫生检查评比管理制度,继续努力加强内部建设。在前一段的工作过程中,已经显露出有些制度存在不适应和待加强落实的地方,因此我们将努力健全自身,让工作更有成效。

3、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其他各部门的联系,经常与各部门部长及成员进行沟通,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努力协调各项工作,加强学生会各部门的团结凝聚力。

5、开展一系列调研工作,加强学生会与同学的联系

为广泛听取同学们对生活部的意见,我们会及时了解同学们所需,集思广益,加强生活部与同学的联系,我们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调研工作。我们将制定详细的调研工作计划,注重于调研的实效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尽量调动整个系部的力量,聆听多方面的声音。真正意思上使生活部与广大学生走到一起去。

6、加强与校学生会生活部的联系,配合学校完成各种常规卫生检查,并及时反馈情况。

六、小结

以上为生活部部门建设,在以后的工作中,生活部将继续协助学院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切实做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全力配合学校的工作以使全院的健康文明更上一个台阶。

机械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分会

生活部

城市建设经济学 篇6

在国外被称作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城市建设行业,在中国几十年来之所以没有支柱产业的地位,关键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观念和认识,在城市建设科学理论上、指导思想上,以及旧有的城市建设经济管理模式长期没有调整过来,仍然实行一套产品经济管理模式,把住房建设、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全视为福利性、公益性事业,否认其具有商品属性一面,住宅无偿提供,土地无偿划拨,市政设施无偿使用,公用事业价格低廉,城市建设企业实质上是按事业单位管理,不重视经济核算,不讲求经济效益,结果使城市建设难以为继,不仅无法在扩大再生产基础上进行,就是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实现,这是一套僵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到了不改革便不能前进的时刻。城建经济学的研究对这一改革显然具有导向和舆论准备的作用。

该书吸收了改革开放十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面的新观念、新经验、新情况、新数据。如书中以显著位置强调了城市居住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详见第八章城市居住建设经济问题)。这里开宗明义地指出,城市居住建设,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最艰巨、困难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城市住房仍然具有商品的属性。正确认识住宅商品属性,是合理解决城市住房和居住建设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城市居住建设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为它们主要表现在:1.为城市人民提供必要和重要的生活资料。说明住房既是生存资料,又是享受和发展资料。2.是城市生产赖以正常进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决不应该当作“非生产性建设”而加以轻视,要和生产性建设一样统筹安排)。3.为社会提供大量积累。根据联合国对四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表明:住房资金投入产出之比是1∶1.64,产生效益是财富国力的源泉。4.是推动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建材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居住建设在建筑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达国家住房投资占建筑总投资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我国的居住建设占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例起伏很大,约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二十多。5.是调整社会关系和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物质因素。这种作用是通过城市居住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体现出来的(见254—256页)。及时地总结和统一对城市居住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的正确认识是非常重要的,非此不能保证城市居住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就会带来尖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导致社会动乱和政治的不稳定。该书这方面的论述和分析是深刻而有说服力的。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大环境,对住宅问题进行了全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研究。

相形之下,关于建筑方针如此重要的问题,书中的论述显然过于简略。只用了不到四页的篇幅,而且是把建筑的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要求分别地不加联系地加以说明,而且缺乏城市建设经济这个总的视角。从这个侧面反映了这门学科的年轻、以及因为国内建筑理论本身的薄弱,未能提供更丰富的可供思考和提炼的资料,以及作者对这方面尚不够熟悉的背景。尽管如此,我以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向关心城市建设经济问题的朋友推荐。

经济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分析 篇7

(1) 污染。在上世纪由于人们生活的能源主要是自家燃煤, 加之工业生产也是燃煤动力设施, 导致大气中颗粒物质超标, 环境质量亟需控制。随着城市集体燃气的普及, 大气污染重悬浮物的含量逐年得到改善, 但是由于机动车数量的增加, 车辆尾气和排放出的烟尘成为了新的污染源, 怎样治理汽车尾气问题成为了人们需要关注的又一难题。

(2) 城市垃圾的处理和城市污水的排放问题。在我国大多数的城市中, 由于城市规模大, 每天的生活垃圾产量高, 垃圾处理厂的设备简陋, 不能合理的处理这些源源不断的垃圾, 大多是采区很简易的深埋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不符合国家对于垃圾处理的要求, 也会对市民的健康和城市形象产生危害。垃圾的处理不合理, 污水的处理问题也堪忧, 目前的城市污水大多都是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 对于自然水体的危害十分严重, 即使是很多现代化的大型城市也没有与之相配合的污水处理设施。水是生命的源泉, 水体的污染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影响甚大。

(3) 工业生产没有按照清洁化标准, 污染严重。一些传统的工业生产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 只是追求经济利益, 利用一些科技含量不达标的低工艺设备, 在技术上没有对于废物进行处理, 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路线。其实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城市的建设影响极为恶劣。

(4) 高楼林立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标志,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 随着用地紧张程度的加深, 对于建筑的容积要求也越来越大, 而需求的增加刺激了技术的进步, 高层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深成为了城市发展的衡量标准之一。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透支城市生态的高层建筑是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建筑模式。虽然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 但是速度却很迅速, 但是随着这种技术规模的扩大, 一些对于城市生活的弊病也慢慢展现。根据建筑的设计规律, 建筑物的容积率是和建筑密度呈现反比例变化的, 而一个建筑物的体量也对于外部环境有极大的影响。体量越大占据的城市空间也就越大, 因为其内部的集聚性较强所以大量的人类活动就需要更大的外部空间, 则建筑对外界的影响就越大。此外, 建筑的大小对于城市的外部视觉环境也是有很大的影响, 高层建筑的空间体积大, 对于城市的环境、光线、阴影等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并且高层建筑对于城市的空气流动也有很大的影响, 像是倒灌风和突然阵风现象都会随着楼层的增加而加深。城市的风速会随着楼层的增加由轻风成为狂风, 两栋高层建筑之间还会出现峡谷效应, 使风速增加三到四倍。并且超高层的建筑物受到侧向风力, 也会在建筑底层形成下行风和旋风。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和建设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对空气的流动做好风洞试验, 以减小高层建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干扰。

2 生态城市建设

从城市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城市现阶段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城市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限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制约, 没有把自然环境纳入到经济系统中, 致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竞争日趋生态化, 人们在发展生产力的进程中, 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 坚决杜绝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做法。为此, 构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至少应形成以下几种机制。

(1) 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 而不是传统的破坏型发展机制。应当是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良好结合的发展, 实现真正的可续发展, 从消耗自然资源的恶性循环产业链中彻底的脱离出来, 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以及发展生态化的转变是新型的城市发展特色路线, 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同时也发展生态环境, 改善以往被破坏的环境, 并保持和改善已有的环境, 场次一样才能够真正形成可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体系。

(2) 城市森林是发挥树木和森林在改善生态方面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城市环境。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或有毒气体, 阻滞尘埃, 分泌杀菌素等, 调节和改善空气质量;树冠能阻挡阳光而减少辐射热;树木对小环境具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毒素并将其转化分解为无毒物质, 植物还有减噪作用。森林通过树冠和地被植物的截留、死地被物的吸收与土壤的渗透作用, 可以大大减少和减缓地表径流量和流速, 从而起到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的目的。设置防风林带可降低风沙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另一方面森林还具有生产功能和人体保健功能。树木的全株或其一部分叶、根、茎、花、果实、种子以及其所分泌的乳胶、叶液等许多是可以入药的药材或作工业原料用。植物的保健功能, 如人到空气新鲜的森林中, 心旷神怡, 称为“森林浴”。

(3) 大楼及其住宅的生态学。住宅区可被定义为城市的子社区, 虽然社区生态与城市生态的功能有共同的一面, 但居民更关注社区的好坏对他们生活的直接影响。在一幢高层结构的建筑物的近邻, 人们对它是否能够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而做出相应的反映。一个影响这种反映的基本因素与街道印象有关联, 出了家门, 街道则变成了社区环境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在很多情况下, 现代高层建筑已经使街道环境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有些场所变得不是那么舒适。另外很多高层建筑有利于汽车交通, 人们却忽略了这样一种事实:大量老的城市住宅区最初的设计比较适应于步行者, 即所谓的步行街。居住区生态建设规划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和今后的管理中都可介入, 根据居住区的发展状况, 调整和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提高居住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城市生态规划可分成两种, 一是作为生态规划的方法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 (景观建筑规划、园林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等) , 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另一种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对城市生态系统所做的规划。对前一种含义的生态规划, 应该被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所掌握, 使其在城市开发区、风景区、城市公园、乡镇建设和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中发挥作用。对后一种含义的生态规划, 应从定性描述和分析走向定量和模拟, 使其成为可实施的对策规划, 并真正成为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和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双文城市绿化生态建设浅谈[J].山西建筑, 2008.

经济生活建设 篇8

一、济统计经济建设背景下的运用现状分析

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经济统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对经济统计的运用研究力度还较为缺乏。为了确保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必须要做好经济统计工作, 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工作者必须要积极配合, 协作参与, 确保经济统计能够为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提供良好服务。一般而言, 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建设, 因此要想真正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与了解, 对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实效性加以提高, 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处理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对经济统计的运用要求较高, 因此要不断加强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 充分有效发挥出经济统计的作用, 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在进行经济统计工作时, 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制度, 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2]。随着发展的深入, 我国在经济统计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渐完善。一般数学方法有利于解决经济问题, 因此经济部门的工作者开始积极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要想及时发现经济问题, 有效解决经济问题, 必须要在经济建设中有效应用经济统计, 从而为经济问题的决策与预测提供依据, 有效提高管理的水平,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济统计在经济建设背景下的运用事项

( 一) 经济统计学的发展

统计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涉及到数字问题内容以及数量信息。一般而言,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基础就是对国民收入进行统计。其最早发展与1665 年, 英国的威廉·配第研究出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 该方法主要是一支出和收入为基础, 并对其进行复式核算。当然该方法在平衡关系以及核算项目方面还存在不足。1791 年, 法国的拉瓦锡对最终产品的概念进行了发表, 对核算项目以及平衡关系进行了阐述。1886 年, 澳大利亚的统计学家T·柯格兰对最终产品的概念进行了补充, 包括国民收入的生产、使用以及分配等问题。

以往我国在对经济进行统计时, 是以计划经济为依据, 采用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统计数据更为多样化和复杂性, 所以该体系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实施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使得经济统计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 二) 经济研究中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其不可缺少的手段。其作用具有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能够保证经济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时, 必须要对其进行统计, 因此要想确保收集整理的经济数据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必须要充分有效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此外, 采用定性分析的统计学方式, 能够促进经济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定性研究工作的顺利运行, 必须要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 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统计学, 有效推动经济建设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3]。二是能够为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的总结提供参考依据。由于有众多的因素影响经济的发展, 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 为了有效分析相关数据, 发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必须要充分应用经济统计。三是能够有效保障经济学理论的完善程度以及真实性。一般研究得出的理论往往属于相对理论, 其需要实践的检验, 因此在检验经济学理论时, 必须要利用经济数据, 从而明确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准确性。经济学与数据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 统计又能为数据的收集提供依据, 因此统计学在经济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三) 经济统计运用的意义

一般来说, 经济需要涉及较多的领域, 涉及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些都使得经济研究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 数据对其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 也需要用到数据, 在大量的信息中, 只有细致深入地整理调查统计学中合理有效的方法, 才能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经济的研究需要数据的支撑, 如果在经济研究无法充分合理运用统计学, 将会严重阻碍经济研究的进展[4]。由于数据在统计学分析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加强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之必要, 这样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就现阶段来看, 在经济建设背景下, 经济的研究力度还不够, 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深入分析研究现代经济的发展形势, 必须要有相关的经济数据加以支持。一般数据的完成主要是以统计学为基础, 经济中的核心手段就是经济统计学, 因此在研究经济发展形势时, 必须要充分有效利用经济统计。尽管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研究力度还存在一定问题, 但是有关学者已经对其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 因此基于经济建设的背景, 经济统计将会被广泛应用在经济建设中, 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8:216.

[2]林子欣.关于企业经济统计问题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04:66-67.

[3]姜谦.企业管理中经济统计的运用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5, 02:136.

循环经济建设探索 篇9

1 对循环经济建设现状的思考

当前,在循环经济建设中,明显流行着一种把循环经济演绎为种种“循环”形式的倾向,其极大地弱化着循环经济的深刻本质与丰富内涵,导致循环经济难以在转变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舞台上担当重任。针对这种“循环”问题,正如国际著名工业生态学学者Ernest Lowe和Suren Erkman所指出,“按照自然系统的类别进行设计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潜在价值。而随后对它的大部分努力都十分幼稚和充满了陈词滥调。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一个组织的废物可以变成另一个组织的食物等等。”自然,废物重新利用是根本的根本,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两个事实,第一,废物再利用不一定必然降低其速度,甚至相反,废物重新利用有可能加速物质的流通,这会产生恶性循环效应。第二,以目前方式进行的回收利用本身往往是一种污染比较严重的处理活动,需要消耗能源,将许多物质排放到环境之中。事实上,仅就结构性污染这一我国普遍公认的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看,一味地依靠“循环”而在旧有的体系模式上修修补补,显然对切实有效降低资源消耗与废物产生以及提高资源环境生产效率于事无补。

2 对国际循环经济实践的认识

德国和日本是目前国际上采用“循环经济”或“循环社会”国家立法表达其“循环”实践的仅有的两个国家。德国经济增长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生产领域的生态化。尽人皆知的简单例子就是它在国际上最早针对产品实施的“蓝天使”计划以及偶氮染料禁令。而在日本,迫于资源匮乏,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工业生产的能源效率,明显提高了日本经济发展的质量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德国与日本的经验,值得充分肯定并且需要认真学习借鉴。但是,就其立法内容及其实施实践总体特征看,其主要着眼点还是社会终端消费环节产生的废物回收及其循环利用问题。综合看待所有这些活动才能有助于整体把握循环经济在国际上的发展动态与内涵,从而为我国循环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3 循环经济建设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正在加速社会经济建设,但同时又是一个生产经营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污染产生排放严重的国家。显然,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应以产业结构重组转型为基础进行产业生态化建设及相应的制度创新。

3.1 建立循环经济法

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经济政策。我国现有的环境法规多采取末端控制、指令性控制。要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定并完善鼓励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能真正起到污染预防和绿色导向作用。

3.2 制度创新

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围绕市场经济条件,将生态规律结合到市场体系中,其核心是市场机制的生态化,即不断推动“绿色”市场的形成。如尽快研究或逐步实施的环境税、绿色GDP、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环境标志、扩展的生产者责任、环境会计乃至渗透到WTO中的绿色贸易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各个层次推动“绿色”市场的建立,进而催生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

3.3 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

在生产与服务过程中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将清洁生产提升到包括消费问题的循环经济层面。这种对清洁生产的升华与深化,不仅有助于在循环经济的层次高度,推动以清洁生产为基础的产业系统的生态化转型,而且有助于促进生产环节对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建设。

3.4 支持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重组转型

产业生态化建设,是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循环经济的主体,也是支持可持续消费、发展循环社会的有力依托。突出产品及其结构的生态化,对于支持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转型,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作用,必须作为循环经济建设的基本战略考虑。

应坚持生态产业系统的规模、布局结构与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功能的统一协调,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4 循环经济建设的案例

江苏省循环型工业建设规划就是当前我国省级层次的循环经济建设的成功案例之一。

2002年底,江苏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部署。“循环型工业建设及其规划”即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任务。针对江苏省工业发展和工业系统的生态特征,构建形成了由“1个核心、两个体系、3个主体、4项战略、6项任务”组成的江苏省循环型工业建设规划的基本框架。

突出一个核心。系统变革传统工业增长方式和以末端治理为基础的工业污染控制模式,以“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为导向,促进工业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融合一体化的发展。

同步建设两个体系。同步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和以“绿色”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循环型工业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设。

发挥3个主体的共同作用。积极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伙伴关系,充分调动3个主体共同投入参与的积极性,大力发挥3个主体促进循环型工业建设的合力作用。

坚持4项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生态重组战略;科技创新提升资源环境生产效率战略;绿色市场培育发展战略;以及区域示范重点突破辐射全省的战略。

实施6项重点任务。大力推动生态产品设计制造、企业持续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化转型、以及生态工业园区、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示范和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建设6项任务。

该规划系统明确地提出了江苏省建设循环型工业的基本原则、目标要求与发展战略,以及近期江苏省循环型工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措施。强调在系统的高度和层次上,突出工业体系整体结构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生态化,推动工业向生态工业体系持续演进;围绕绿色市场的形成,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公众广泛参与的循环型工业建设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

5 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深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积极开展循环型工业化建设,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生活建设 篇10

为实现“三年倍增计划”的高起点开局, 我们把今年的主要发展指标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 达到91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 达到5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 达到5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 达到33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和域外资金分别增长36%和40%, 达到5亿美元和300亿元;外贸出口增长15%, 达到9.3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2%。围绕以上目标, 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一是以沿海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 加快推进锦州港、滨海新区、龙栖湾新区、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五大板块”开发建设, 努力形成组团开发、纵向连接、互为支撑的沿海经济带发展新格局。二是积极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发展壮大石化、铁合金、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 进一步加大光伏、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等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力度, 努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狠抓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促进项目向先导区集中, 向特色主导产业集聚, 继续保持县域经济的强势发展态势。四是按照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进一步完善城区经济社会管理职能, 最大限度地下放管理权限, 科学制定考核评价体系, 全力推进城区经济发展。五是抢抓国家战略机遇, 精心包装策划, 组织强势宣传, 全面掀起新一轮对外开放热潮, 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按照年度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求, 实际工作中我们着力狠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项目建设为核心, 推动快速发展

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没有项目, 一切都是空谈”的思想意识, 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亲历亲为, 千方百计引项目、落项目、建项目。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我们在坚持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周调度、月通报、季分析的同时, 实行县 (市) 区和市直部门双重下达计划指标的措施, 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考核力度, 并将完成情况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倒排时间表, 加强协调和指导, 积极创造开工条件, 形成了项目建设全面开花、各行各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锦州机场项目正在抓紧推进, 城际铁路项目一期工程征地动迁工作已经开始, 滨东大道等一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特别是锦凌水库建设, 采取了修建大棚抢抓冬期施工的做法, 各标段工程进展顺利, 开创了全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先河。一季度全市开工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60个, 其中亿元以上的71个。

二是积极为项目落位服务。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和强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功能, 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提高工作效率, 努力构建“部门围着窗口转, 窗口围着项目转”的工作模式。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国土、环保等职能部门, 不仅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快速行动、高效办理, 而且密切协作, 合力推进项目的落位和启动实施。一季度全市新批项目46个。

三是下大力气引进项目。我们坚持以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和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 强力开展电力电器、工业炉、农机装备制造、航天航空新材料、光伏、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商业地产、纺织、物流、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的集群式招商。在北京、上海、深圳、温州、宁波和香港等地, 成功推出了“中国光伏之都”“中央大街十里商街”“中国海洋城”“纺织工业城”“航空航天科技”等主题概念招商项目。市政府还组团赴台湾开展了光电产业招商, 近百家国内外企业参加了“在锦州市投资太阳能产业之优势研讨会”。一季度, 全市累计签约外资项目10个, 协议金额22.7亿美元;签约内资项目64个, 协议金额230亿元, 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9个。200万吨PTA、240万吨聚合纺丝项目已正式落户龙栖湾石化轻纺工业园, 实现了重大项目引进的重大突破。

二、实施经济区域联动, 推进协调发展

按照县域、城区、沿海三大经济区域“资源共享、互为支撑、齐头共进”的发展理念, 我们进一步加强领导, 明晰思路, 强化措施, 全力推进县域、城区和沿海经济的协调联动发展。

一是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四县 (市) 围绕“双增升位”目标, 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尽早形成超百亿元工业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 继去年全面确定了工业主导产业后, 今年又分别确定了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为推进县域工业集群化发展, 各县 (市) 采取培育主导产业与园区建设统筹规划、同步推进的办法, 在狠抓主导产业招商的同时, 积极开展冬期施工, 园区道路、标准厂房、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一季度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 各园区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一季度, 四县 (市)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 增长2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亿元, 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亿元, 增长7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1.1亿元, 增长32%;实际利用外资7834万美元, 增长2972%。

二是强力推进城区经济建设。为加快城区经济发展, 我们借鉴县域经济“双增升位”的做法, 按照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在年初制定出台了城区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明确提出今年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要增长35%以上,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增长50%以上。同时, 我们最大限度地下放了管理权限, 并在龙栖湾新区为凌河和古塔两个老城区规划了“凌古”工业园区。一季度, 城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6亿元, 同比增长21.3%, 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亿元, 增长5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 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亿元, 增长17.3%。

三是强力推进沿海开放开发。年初以来, 我们深入研究市情, 坚持科学统筹规划和高标准定位, 努力寻求与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 进一步确立沿海各园区主导产业, 加大融资力度, 出台优惠政策, 创新管理体制, 全力推进锦州港、滨海新区、龙栖湾新区、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等沿海“五大板块”开发建设。目前, 锦州港209、210泊位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两个专业化煤炭码头工程即将开工, 西部港区基础工程进展顺利。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白沙湾行政生活区职教园区、滨海体育中心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房地产开发势头强劲, “三横六纵”道路网及水、电等基础设施和亮化工程初具规模。西海工业园区已入驻包括锦恒气囊、万得悬架等上市企业在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24家, 光伏、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也已形成规模效益。龙栖湾新区规划编制工作全部完成, 光伏产业园、纺织工业园和生活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 华昌光伏200MW太阳能电池、博阳光伏500MW组件等5个项目已经竣工投产。大有经济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详细规划编制已经完成, 5平方公里的航天航空新材料工业园区已完成配套设施建设, 生活区、景观湖等工程也已经全面启动。建业经济区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区、锦州湾航空物流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和起步去基础设施建设。

一季度, 锦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3亿元, 增长20%, 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9.7亿元, 增长30.9%, 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9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达到12.7亿千瓦小时, 增长32.5%;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8亿元, 增长127%, 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1.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5.9亿元, 增长18.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5亿元, 增长56.5%;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 增长185.7%;引进内资101.3亿元, 其中省外资金到位额达到70亿元;外贸出口1.8亿美元, 增长113.2%;新增贷款32.1亿元, 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列全省前三位。

发展城郊经济 建设新型农村 篇11

【关键词】新疆兵团 城郊经济 发展 战略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工业化提升、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新的发展时期,然而,近几年由于城乡差距的逐步拉大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思路,并将以城乡统筹发展和配套改革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放在首位。在新时期,新疆兵团(作为全国最大的农工商联合体,同时具有党政军企职能,承担着发展经济和保卫边疆的双重任务)也和全国一样,面临着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快速提高农工收入、发展壮大兵团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于1954年10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是中央直属单位,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实行单列,并享有计划单列市的各种经济管理权限。40多年来,兵团各族干部职工在天山南北、戈壁荒滩,开发建设起了石河子、五家渠、奎屯、阿克苏、库尔勒、阿拉尔、北屯等10多个大型垦区和新型城市。兵团现拥有总人口256.39万,其中职工97.45万,领导机关设在乌鲁木齐市,下辖13个农业师、1个工程建筑师,分布在新疆自治区14个地、州、市内。兵团以占全疆1/7的人口,生产新疆1/5的粮食、2/5的棉花和1/3的棉纱、棉布、食糖,并交纳1/5的税金。然而仔细分析发现兵团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还是经济结构优化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新疆和全国,从1978—2005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由28.1?誜48.2?誜23.7调整到14.6?誜52.2?誜33.2,新疆三次产业结构由35.9?誜46.2?誜17.9调整到20.0?誜33.9?誜33.9,而兵团三次产业结构由47.4?誜30.8?誜21.8调整到46.6?誜26.3?誜33.1。从改革开放至今,兵团农业产值比重仅下降了0.8个百分点,而工业产值比重不升反降了4.5个百分点;另从下面图1和图2可看出,兵团相对于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且经济总量占自治区的比重成下降趋势,从1983年20.15%下降到2005年的13.31%。有关资料显示兵团农牧团场教育、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科技投入等与城市相比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兵团大力发展城郊经济是消除兵团与自治区、全国的差距、缩小城乡差别、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战略,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资料来源:兵团和新疆《统计年鉴》2006年)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兵团城郊区域的界定

1、理论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写到:“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然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消灭城乡差别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所以,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和我国学者都十分关注区域差异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1954年,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论文中,首次提出“二元经济”模型,并认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经济特征,随后,拉尼斯和费景汉发展和完善了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研究。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是指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先导部门在一些区域或大中城市聚集,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果,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发展中心(即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带动邻近地区或整个经济的发展。1966年,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R·Boudeville)扩展了增长极的概念,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大中城市内的正在不断创新和扩张的一组产业,它通过自身对邻近地区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增长极理论实际是一种合成理论,是指那些通过解释地区的发展过程,说明在增长中的城市中心确实诱使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各种假说。增长极(也称发展极)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如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及一些地区优先发展,都是培育增长极以带动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战略。1957年,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写了《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概念,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存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他认为,当发达地区发展起来后,为了防止“累积性因果循环”造成的贫富差距无限制扩大,发展中国家不应当消极地等待发达地区产生扩散效应来消除这种差别,而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包括政府政策、法律手段等)弱化“回流效应”,增强“扩散效应”,来激励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应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差距。1958年,赫希曼(A·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及决策能力的缺乏,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理论”,并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和“联系效应”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建议,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那些“联系效应”和“引致投资”最大化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在邓小平“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理论指导下,实施非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事实上不平衡发展是手段,平衡发展才是目的。1960年,J·弗里德曼(JohnFriedman)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将创新变革的主要中心称为“核心区”,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其他区域被称为是“边缘区”,该理论认为,随着区际人口迁移、运输改善、市场扩大、城市等级扩散和政府的干预,核心和边缘的界限会逐渐消失,达到空间一体化。

2、兵团城郊区域的界定

经济生活建设 篇12

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省为主体、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 包括山东、河北、安徽、山西等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这些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 农业优势突出, 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悠久的历史文化, 具有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地位, 是作为国家层面进行重点开发的区域。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 是促进中原崛起, 河南振兴的核心。

从2011年3月5日, “中原经济区”正式写进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 (草案) , 到2011年国庆前夕, 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 (2011) 32号], 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 (2011) 32号]精神, 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国家发改委为此编制了《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年) 。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纵观其他各类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 不论走什么样的道路, 最终的目标是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我们知道能够持续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最基本的单元就是要有各种类型的经济体。而经济体数量、规模、盈利能力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充分就业, 这是建设经济区的关键之所在。

中原经济区建设走的是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

因此, 建设中原经济区就要有大量的经济体做支撑, 而经济体的出现就要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通过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建立更多的企业, 促进更多的经济体出现,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 创业型经济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创业型经济在西方国家, 尤其是在美国、欧洲等国相继出现, 大大推动和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 尤其是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明显。许多学者和创业者认为通过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的确能促进和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可以说, 创业型经济也是繁荣和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引擎和新的经济形态。创业大师拉里.法雷尔指出:“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打赢21世纪这场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

纵观美国、欧洲、香港、台湾以及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的发展成就, 无不是因为大力促进创业, 发展创业型经济的结果。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相对落后, 农业占据重要地位的中部地区来说, 要实现中部崛起,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 就要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2.1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就业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中原经济区建设走的是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实现城镇化, 就会有大量的农村人员失去土地, 造成无地可种, 无粮可收, 生活得不到保障。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 鼓励全民创业, 通过创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就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因城镇化问题造成的无业、失业问题, 促进社会稳定。通过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让由于城镇化失去土地的或本来就无业或失业的人员就业或再就业, 可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也为由于城镇化失去土地的人员提供了民生保障。

2.2 发展创业型经济, 可大大促进中原经济区工业化进程

创业简单来说就是创建企业, 包括个体创业和公司创业。通过创业, 发展创业型经济, 为一个地区建立大量的企业, 包括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本地区工业化,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推动一个地区工业化进程就是创立更多的工业企业, 即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创新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新形态。通过创业、创新驱动, 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可以大大促进中原经济区工业化进程, 实现战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而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

2.3 发展创业型经济, 有助于实现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 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 其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

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之一就是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国家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通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要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就要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 进行农业发展方式创新, 创建更多的农业和农产品生产、储藏、加工、流通企业, 实现这些就需要通过创业, 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2.4 发展创业型经济, 进行创业型投资,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持续发展可靠的动力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这些建设资金从哪里来, 如何得到, 能否得到, 有没有持续的保障等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纵观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发展经济的先例, 发展建设资金的来源要么吸引外资, 要么自力更生依靠自身资本积累, 也就是积累创业资本进行创业投资。按照资本的趋利性特点, 资源的配置总是向最能发挥的地方流动, 外资是为了短期获取最大收益, 得到更高的回报, 投资的期限相对来说比较短。

创业型投资是本土资本, 加上本土创业会带有感情的成分, 因此, 进行创业投资更关注的是长期性、可持续性,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进行创业型投资, 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2.5 创业型经济是发展、繁荣中原经济区经济的重要引擎和新的经济形态

中原经济区经济如何发展, 怎么发展是摆在中原经济区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的崭新课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形态, 这些经济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针对当前中原经济区现状和信息化时代, 采用传统的、旧的经济形态能否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难题。纵观美国、欧洲、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可以说,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通过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创业型经济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新的经济形态。

由于中原经济区独特的地理位置, 工业化、城镇化相对落后, 要想实现中原崛起,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就需要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让创业型经济成为发展、繁荣中原经济区经济的重要引擎和新的经济形态。

3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展创业型经济的对策建议

3.1 及时制定和调整创业政策,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环境是创业的土壤, 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激发创业激情, 促进更多的人或公司创业,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因此, 中原经济区各级政府应大力优化和完善创业环境, 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促进更多的人或公司创业。

作为中原经济区各级政府部门, 一要及时制定和调整有利于创业的各项政策, 比如税收优惠、减免、项目审批等。

二要转变政府职能, 变行政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 变行政管理、权利管理为服务管理、人性化管理, 简化各种审批手续, 进行流程再造, 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同时加快创业法规立法, 为创业者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为创业者保驾护航, 提供各种便利, 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 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三是营造良好的创业舆论氛围, 大力宣传表扬创业, 让全社会形成人人热爱创业, 尊重创业的风尚。

3.2 政府、金融部门联手为创业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

创业需要资金,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 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就需要对创业者提供大量的资金融通支持。为此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府设立创业基金, 大力扶持那些项目好, 资金缺乏的创业者;二是金融部门设立创业信贷部门, 专门针对创业者进行资金支持;三是政府专门设立创业银行, 全力为创业者提供信贷支持;四是政府对创业信贷资金进行利息补贴, 全力扶持全民创业;五是政府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机构, 为创业企业贷款提供贷款担保;六是鼓励支持创业企业到中小板市场上市融资。通过上市, 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 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同时, 通过证券市场融资为企业提供发展资金。

3.3 成立专门的创业管理服务机构, 为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优质高效的创业服务能够极大促进创业和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为此, 中原经济区各级政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政府组建专门的创业管理机构, 加强政府引导、协调、指导、服务和扶持, 从而促进更多的人或公司创业;二是鼓励、支持创业服务中介机构。通过创业服务中介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各种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业建议, 可大大提高创业的效率, 减少创业者的盲目性。

3.4 政府、学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培训, 激发全民创业激情, 提升创业能力

发展创业型经济就是要创立更多的企业, 而创建企业的关键是人,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进行创业,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等大力进行创业教育, 进行创业培训。通过创业教育激发人们的创业激情, 使更多的人或公司创业;通过创业培训, 提高创业技能和创业的成功率。为此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从小学到大学开设创业课程, 进行创业教育, 从小就培养国民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技能;二是建立创业培训辅导机构, 进行全方位的创业培训辅导;三是举办各种创业大赛, 通过创业大赛, 激发和促进更多的人或公司创业。

4 创设创业园区, 加快创业项目孵化, 为想创业者提供场所和项目

创业就是新建一个企业, 建立一个企业就需要有场地和项目。一些有创业激情, 有创业技能的人, 想创业但由于没有场所或没有项目, 创业对他们来说就可能成为空谈, 实现不了他们的创业梦想。为此, 中原经济区各级政府一是要大力创办创业园区, 为创业者提供场所便利, 加大招商投资力度, 吸引更多的人或公司到创业园区创业;二是加快进行创业项目孵化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精选出一些有前景的项目提供给想创业却没有项目的创业者, 帮助他们实现创业。

摘要: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促进中原崛起, 河南振兴的核心, 其中心任务就是要实现“四化同步”, “三化协调”发展, 最终目标是要促进本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就业、社会稳定。由于创业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创新的作用显著, 所以,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就要促进更多的人创业, 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本文首先对中原经济区进行一个概述, 其次分析了创业型经济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系, 最后提出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展创业型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业,创业型经济,中原经济区

参考文献

[1]《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年)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朱萌博.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天津发展创业型经济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 2009.

[3]赵婧.创业型经济有望成发展新引擎[N].光明日报, 2009.

上一篇:怎样搞好交通安全管理下一篇:线性预测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