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结构特征

2024-08-09

应用文结构特征(精选8篇)

应用文结构特征 篇1

《边城》叙事结构特征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中国传统小说多重视故事的讲述与结构的营造,现代作家沈从文的系列“湘西小说”,对于故事情节的叙述亦颇具特色。例如,沈从文在他的小说《边城》中,用简洁质朴的文字描绘湘西人民种种生命形式,寄寓了作者对民间文化、乡土文明、乡下人性的探索和认识,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赞美与追求,为现代文坛筑起了一个神奇优美的“湘西世界”,而且在继承古典小说叙事方法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突破,形成了小说自身独到的多重叙事结构特征。例如,古典小说中的重复多为情节上的重复,而沈从文则重视事件场景、语言和某些象征性意象的重复。这种叙事策略既可以取消读者对小说内容的陌生感,又进一步深化了小说主题。从艺术上讲,《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从本质上整体地体现了作家的文艺理念和艺术追求。关于《边城》的结构,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边城》的结构异常完美。”那么,这种“完美”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有鉴于此,本文专就此小说《边城》中的叙事结构特征略加剖析,借以观照沈从文小说创作艺术特质之一隅。

首先,在情节的构筑上,《边城》运用了重复叙事的结构模式。众所周知,传统的小说是讲究叙事的,而沈从文小说的创作却往往突破原有的情节叙事模式,淡化情节,强调感情的渗透,注意凝结诗意。加强作品的含蓄性,扩大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表现在小说《边城》中,则尤其十分重视事件场景的重复,以此来增强小说的诗化意蕴。简言之,事件场景的重复是沈从文《边城》中惯用的叙述模式,比如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重复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描写翠翠在端午节的`龙舟赛会上与爷爷走散,遇见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傩送派人将翠翠送回家,两人在相处中彼此产生了朦胧的好感;第二次,翠翠为了不能忘记上个端午节遇见傩送的“甜而美”的经过,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上去看赛龙舟。天突然下了雨,为避雨,祖孙两人到船总顺顺家,没有见到傩送却遇上了大老天保,这就为日后兄弟两个去碧溪姐唱歌埋下了伏笔。端午节场景第三次出现时,翠翠还一直“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时,听闻傩送要娶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这对翠翠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她对傩送的爱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生长了。于是当傩送与翠翠热情打招呼时,翠翠“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作家通过这三个相似的端午节场景记录了翠翠与傩送感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既是作家将自己的人物安插在写意的风景画里的一种策略,又十分巧妙地挑战了中国自古以来简单重复叙事手法的不足。

重复叙事结构还体现在小说中出现的三次死亡事件上。这三次死亡事件看起来是孤立的,实则有深层的内在联系,有一种潜在的因果关系。这三次死亡事件的总根源是翠翠父母的自杀身亡。翠翠的母亲和一个军官恋爱,但却不能自由地结合,于是双双殉情而死。他们最终选择死亡乃是维护生命的尊严,死亡是他们自主选择的一种生命方式。沈从文把他们的死亡极度诗意化,在诗意的氛围中展示出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与人性形态。翠翠父母的死产生一种悲剧性的连锁反应。老船夫不得不承担起抚养孤维的责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对翠翠的婚事总是犹豫、小心,以防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老船夫的这种谨慎又导致天保遇难身亡,天保之死又导致傩送出走,最终自己也抱憾离开人世。死亡事件通向《边城》的深层意义结构,具有整体象征的意味,彰显出边城的理想生命形式及其无可挽回的悲惨结局,由此形成了《边城》田园牧歌与悲剧挽歌的双层结构。

其次,围绕翠翠的爱情这一主线,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其间穿插着另外两条线索,尽管故事并行交错,但其脉络十分清晰,使得小说的情节更生动、丰富。翠翠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主线,几乎贯穿小说始终,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脉络清晰。此外,围绕翠翠的爱情,小说还叙述了翠翠母亲的爱情故事,天保兄弟的爱情故事等。纵观其文,小说本身是从翠翠母亲的故事开始的,翠翠母亲的爱情故事发生于前,美丽、多情、善唱山歌的母亲,认识了一个唱歌第一名的茶峒军人。两人在白日里对歌,很秘密地背着忠厚的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子后,这位军士不便逃走毁去做军人的名誉,服了毒殉情;翠翠母亲没有离开孤独的父亲远走的勇气,羞惭、怜悯地仍守在父亲身边。小孩生下后,她到溪边喝了许多冷水死去,最终也为爱情殉情。这个故事基本上采取的是倒叙方式,通过老船夫的讲述来呈现,前后并不连贯,脉络忽明忽暗。这两条线索通过老船夫而交织起来,形成对照关系。如老船夫不仅常在与翠翠谈话时说到死去的翠翠母亲,给翠翠讲述母亲的故事,而且常常产生一些相关联想:“翠翠的母亲,某一时节原同翠翠一个样子。”“假如翠翠又同妈妈一样。”“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天保兄弟的爱情故事虽然也是以时间为顺序叙述,基本上与翠翠的爱情故事相并行发展,天保、傩送兄弟情深,都是当地的优秀小伙子,两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先是托人说媒求亲,不成后与傩送商议夜里同去唱山歌向翠翠求婚,自知自己唱不过傩送,便主动退出,远走闯滩不幸而死;傩送不仅向天保表明自己喜欢翠翠,同意与天保一起夜里唱山歌向翠翠求婚,而且在面对渡船、碾坊的选择时,不顾父亲的阻扰,最终选择了渡船;但最后因天保的死而心怀内疚出走他乡。久久未归。当然,相对于翠翠的塑造而言,傩送的碾坊故事是通过人们的议论而呈现,兄弟两人夜里唱山歌是补叙的。换句话说,相对于翠翠的爱情故事,线索并不明晰。这三条故事线索时而并行、时而交织,最终以翠翠等待傩送归来而结束。不仅使翠翠的爱情故事丰富、曲折,而且使小说的情节更生动、丰富,显得尤为精致、完美。关于这一点,与沈从文的艺术审美追求是相一致的,这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从小说对主人公的命运安排情况来看,和沈从文其他“湘西小说”一样,《边城》一文在这方面同样采用了圆形循环的结构模式。《边城》里的主人公翠翠的命运,对圆形循环结构模式的运用极为到位娴熟。在作者的笔下,天真美丽的翠翠生活在茶峒山城一里外的小溪边,与看渡船的爷爷相依为命。这时候的翠翠处在命运的原点位置上。翠翠在无忧无虑的状态里幸福度日,在端午节的龙舟赛上,偶遇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并且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命运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兄弟两人约定按照当地的习俗,在月夜里到溪边山上轮流唱歌,由翠翠作决定。在翠翠方面,她爱老二傩送,不爱老大天保,所以天保无望之下驾船离开,事情似乎刚有了一些起色,天保却不幸淹死了。这时候,翠翠的命运处在转折点上,傩送也因为哥哥的死而选择了离开,于是也驾船外出了。在一个电闪雷鸣的晚上,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爷爷也离开了人世,孤苦无依的翠翠又颓废无奈地回到了原点,在原来的地方等候那个人……命运在绕了一个大圈子之后,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主人公翠翠命运的这种圆形循环,与其母亲的命运是一脉相承的。《边城》第一章里,作家便讲述了翠翠母亲的故事:十七年前,她同一个屯防军人唱歌相熟后,便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但又结婚不成,军人便服毒自杀了,她生下翠翠后,喝冷水死去。后来,翠翠母亲又多次出现在文章中,而且一次比一次清晰地指向那个似乎难以逃开的阴影——翠翠将步母亲可怜命运的后尘。不论起点和终点的处境是多么惊人的相似,但是在主人公命运旅行的途中,心境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翠翠的命运,还是翠翠母亲的命运,都在重复着这种圆形的命运循环模式。用小说中的话来说:“翠翠的母亲,某一时节原同翠翠一个样子。”“假如翠翠又同妈妈一样。”“他(指爷爷)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另外,从艺术特质角度来看,小说《边城》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结合,这就使得《边城》的叙事结构具有诗化的特点,并且呈现出结构的散文化倾向。“21节,一气呵成;而各节又自成起讫,是一首一首圆满的散文诗。”《边城》打破了情节结构模式的惯性。强调主观的抒情成分,把故事情节以外“情调”的渲染作为整篇小说的结构中心,事件本身并不具有必然发展的因果联系,不再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起承转合,不再追求情节的连续性、完整性,在小说中忆往述怀的情绪串起细碎的片段,运用诗化、散文化的情绪结构形态,使结构跳跃变化多端,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小说讲述事件、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意境,渲染一种恬淡平和的氛围。沈从文用很多的篇幅来写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小镇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古朴恬淡、温馨和谐、淳厚朴素的文化氛围。用自然原生态的“湘西叙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静静流淌的辰河水、矗立百年的吊脚楼、闲坐街旁的老人、沉寂肃穆的古城墙、平整无语的石板路,等等。这些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反映出人与自然契合的一种完美的生存状态,这就使得《边城》展现出来的生活既是真实的,同时又具有了理想化的成分,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换言之,小说的叙述并非写实而充满写意,不追求表现客体的逼真,而突出主客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形成了象征性的叙述。作者用贴近生活的淳朴人性和古***俗的描写来取代情节故事性的冲突,将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纯朴自然风物、人情世态、地方文化,通过精英化处理,俗事雅化,人物纯化,形成情调,融入意境,构成了民间理想的象征,而形成独特的诗化小说。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处处闪耀人性光环,然而它却构筑了一个悲剧的结局。小说中,生活在纯自然的状态下的湘西人,处处受命运的摆布,有着一种难解的凄凉。或许正是这种悲凉,才使得《边城》的叙事结构特征显出如此多样化的特质,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大放异彩。

应用文结构特征 篇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经历各代王朝更替的国家, 由于历代王朝的的风俗和地理位置的不同, 各朝代的服装在继承发展中承现出各种不同的风貌和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多样性的款式和造型, 形成了各朝代独特的穿衣方式和对美的不同追求;古代服饰是中国服装中最生动的组成部分, 如服装本身的色彩、图案、制作工艺、发饰、耳饰、胸饰和项饰等。精湛的手工艺、浓重的服饰色彩、各具特色的服饰图案以及各种的造型等作为借鉴元素, 为丰富服装款式, 增加服装消费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1 袍服的发展简述

袍服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在中国服装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最初的内衣演变成正规场合穿戴的礼服, 制作手法由最初的宽松的平面裁剪到近代的合体修身立体裁剪, 袍服的外观、结构和造型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着改变。

秦汉是袍服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此时期的袍服特色鲜明, 服用者众多。被称为“袍”的服装一般具备以下特征:两襟相交垂直而下;质地较厚实, 有表有里, 常纳有丝絮等物;衣袖宽大, 袖身形成圆弧形, 至袖口部分明显收敛。最初袍是作为内衣穿着的, 穿时需在外面另有罩衣[1]。汉代的袍服主要有曲裾袍和直裾袍两大类。春秋战国时期的曲裾袍在西汉盛行, 到东汉则流行直裾袍[2]。直裾袍和曲裾袍相比, 造型简洁;曲裾袍前襟自腰部将衽角掩于身后层层缠绕, 具有较美的层次外观, 但在某种程度上说不便于运动。隋唐时期是袍服发展过程中的一重大转折时期。隋唐男装相对女装而言略显单调, 但圆领袍衫的出现使传统的袍服面貌焕然一新。在隋唐的几百年间, 男子典型的配套装束是身着圆领袍、头戴幞头、腰系蹀躞带、脚蹬皮靴[3]。

元代服装以袍为主, 特点是左 (右) 衽共制、窄长袖、长过膝、下摆宽大 (或有开衩) 。男子主要服装款式以质孙服、辫线袄、长袍和半臂为代表, 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 “制以罗, 大袖, 盘领, 右衽”。元代的贵族妇女穿的袍子, 宽大而且长, 行动较为不便。一般的平民妇女, 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2 元代袍服的结构特征

元代服装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 又积极地吸收汉族服饰文化。虽然是异族统治, 存在着尖锐的民族矛盾, 但经过长时间的磨合, 服饰文化走向融合。袍服是元代蒙古族最普遍的服装款式。其基本结构为交领右衽长袍。元代蒙古族袍服的总体形制是无垫肩长及踝部。在形制上大同小异, 贫富、等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服装的质料、色彩以及装饰图案等方面。

元代袍服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

其一, 以上紧下松为主。这种特征在质孙服、辫线袍中均有体现。小领口、窄袖口的结构使其上身比较合体, 下摆很宽松, 腰间做成细折或者系皮腰带。因此, 袍服上身、下摆及腰带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上紧下松的动态美感。此种袍服结构特点与游牧民族的马背生活和谐统一。上紧的款式使得骑乘时的上半身自由灵活, 宽松的下摆则使骑乘时上下自如, 勒紧的腰线使腰部自然挺直, 使骑乘者姿态优美, 倍显精神抖擞、充满活力。

其二, 元代袍服的结构造型是平面的、直线形的。不对称的偏襟式样以及完全对称的款式, 衣身结构均是直线型的, 服饰的袖口处多采用窄袖或是弧形的袖底, 使得整体服饰平稳中具有动态变化。

其三, 元代袍服的“右衽”值得关注。“右衽”是指交领服装最外层的衣襟向右侧掩盖。《元典章》二十九礼部规定“公服具右衽”;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的“官年资品”条目中写有“官服俱右枉”[4]。元朝建立以后, 虽然“公服具右衽”, 但是左衽遗风仍有所保留。左、右衽共制的情况是元代服装的一大特色。

通过对元代长袍的文献资料研究, 可以看出, 元代长袍由前后两面构成, 前一面有大、小襟, 后一面为一整片, 衣身和袖子相连, 除领圈和侧缝以外, 均为直线结构, 这种线性特征是构成宽松服装的要素。

3 元代袍服的特征元素在现代服装的应用

元代袍服上紧下松的特点, 在现代礼服设计让身材比例十分完美, 超大的下摆凸现贵气。另外, 宽腿裤是众多女星衣橱中必备的单品, 宽腿裤腰腹部贴紧身体, 能起到束腰收腹的作用, 巧妙掩饰腿部赘肉。甚至显瘦的效果比铅笔裤更卓越, 与紧身的上身搭配, 不仅可以美化身材, 而且精神十足。纵向彩条的小套装和宽腿裤的搭配, 多了几分俏皮, 成熟感顿时下降, 穿出时尚。

元代偏襟袍服, 外轮廓呈长方形, 其造型完整严谨, 呈封闭式盒状体, 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 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时至今日, 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 经过加工, 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旗袍, 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 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 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偏襟的裁剪, 产生了均衡的美感, 体现了潇洒秀丽的审美情趣。微紧的腰部和两侧的开叉,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女性的曲线美。

在结构上, 由于元代袍服是平面直线裁剪, 表现二维效果, 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 强调平面装饰。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 自然就成为了立体型的基本要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 为了增加服装本身所表现的张力、气势和层次感, 这可以把这些点和面的要素组合成几何造型, 运用在服装的重点部位上。同时也可以在工艺上采用刺绣、拼接、花边、印花、分割、皱褶、层叠、抽带和花边等手法的配合使用。有意无意地利用其局部的动感, 并在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中灵活运用, 以起到以点带面的突出效果。工艺的巧妙运用, 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 但纹样色彩斑斓, 美不胜收。现代服饰充分运用了元服饰遗留下来的服装文化及服饰元素。其在现代服装上如婚妙、礼服、连衣裙或者是牛仔服装上, 无论是时尚的还是平凡的都有它们的影子。

在很多成熟的现代设计作品中, 并不是将传统元素原封不动地照搬, 或者依葫芦画瓢, 而是经过对元素的深层次本质含义进行挖掘与整理后, 再灵活运用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去。

原始服饰元素在时空中已经含糊不清, 但是那种自然、质朴的“土”味让现代生活节奏紧张的人们倍感亲切, 于是左、右衽共制被灵活运用到了现代服装设计中来, 给奢华和浮躁带进了一丝古色古香。可以说从原始服饰元素中, 找到了回归的“复古”情节。如学士服, 衣身的长度、宽袖、盘扣、对襟、盘扣等以及领子的设计都可以看到元代袍服的影子。

4 结语

中国古代服饰结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但是在我国元代时期的袍服结构及纸样制作方法, 裁剪技术方面的专业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通过元代袍服的出土实物数据分析, 进行元代袍服结构解剖, 并将袍服的结构的典型元素与现代流行服装设计相结合, 为丰富服装款式提供素材, 满足服装市场需求及开发其潜在市场起帮助作用。

摘要:袍服是中国古代服装中的基本样式之一, 它蕴涵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是中国古代服装的象征。元代是一个多民族空前统一和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元代服饰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和多种审美趋向。现以元代袍服结构为切入点, 通过分析元代袍服形成的历史背景, 探究元代袍服结构的特色, 总结元代袍服的结构特征, 为袍服的制作提供参考依据;开发其潜在市场, 使袍服艺术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袍服,结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娟娟, 黄能馥.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2.

[3]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网格GIS的结构特征与应用 篇3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网格网格GIS

0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GIS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对GIS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遥感(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发展,GIS所需的数据量和所需的计算量与日俱增,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其中_还涉及大量的网络数据传输问题,这就给传统的GIS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如何协调GIS的功能应用与庞大的数据量,如何管理巨大的网络吞吐量和传输量是当前GIS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网格GIS的概念及特征

网格GIS是网格及网格计算技术与GIS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的发展方向,它是一种汇集和共享空间信息资源、进行一体化组织与处理。具有按需服务能力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网格GIS的建立能够为空间信息用户对空间数据进行信息获取、共享、访问、分析和处理提供技术支持,为空间信息应用提供一个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基础设施,确保来自任何空间信息源的信息经过处理能在任何时候发送,并服务于在任何地点、任何有需求而且有相应权限的空间信息用户。作为GIS的进一步发展。网榕GIS与传统的GIS相比有其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性能的计算网格计算是在Internet基础上强调对计算、数据、设备等网络基本资源进行整合,力图将Internet作为一个社会化的计算基础设施。在网格GIS中,利用网格计算优势处理GIS方面的业务,可以高效快速地进行GIS的计算与分析等各项业务。

1.2空间数据与GIS服务的高度共享在网格GIS中,每个网格节点通过中间件都可以发布自己的信息资源,同时可以利用其他网格节点上的资源,用户不必关心数据的格式以及数据的存放位置等问题,而只考虑自己的业务需求并向网格发送自己的请求信息,由网格上的中间件以及智能体来处理用户的请求,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1.3数据资源的安全性在网格GIS中,用户对空间数据的操作是通过数据库管理中间件来实现的,中间件将用户与数据库隔离起来,用户无权直接访问数据库,有利于安全管理,可有效防止恶意攻击。还可以利用数据库管理中间件的安全管理特性进一步加强权限控制管理。

1.4逻辑结构上的对等性网格GIS中,没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概念,每个用户都是对等的单元和节点,可以充分利用网格上的资源,同时别的客户也可以利用该客户提供的资源,每个客户都是以网格节点的方式存在于网格之中,因此每个节点既是“服务器”又是“客户机”。在这种结构方式下每个节点将不受其他节点的限制,变得更加灵活。

1.5面向应用的策略不同在网格GIS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应用网格GIS所提供的功能服务。利用网格上的功能服务中间件,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构建自己的GIS应用。而无需进行这个GIS系统的安装、学习等。同时这种应用是可以跨平台、跨系统的应用,给予用户极大的方便性。

2网格GIS的功能及结构体系

2.1功能网格GIS的思想在于所有资源的普遍共享,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基于该种思想,网格GIS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空间资源共享功能。能实现应用层面的互连互通和各种异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包括计算资源共享、数据和信息共享、应用和服务共享、设备共享、软件系统共享等。②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处理功能。由于各种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的高度共享,网格GIS能够存储、访问和管理从TB到PB量级的海量空间数据;对空间数据进行大规模、高精度、高质量的计算、处理和分析,产生用户需要的模型和信息,进而提供可视化、多媒体的空间信息服务。③异地协同工作与异构系统支持功能。由于网格GIS实现了各种硬件及软件资源的异地分布及分布式计算,因此可以实现大规模、大跨度的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提供数据远程访问与服务、一站式服务和无障碍服务:同时网格GIS通过使用开放的技术标准,提供各种异构系统的互操作性,并保证空间信息的一致性,进而实现异构系统的相互支持。

2.2结构体系①基础层:是架构网格GIS结构体系的基础,包括基础的网络结构、网络底层协议及适合网格GIS体系的特定协议。②资源层:是由网格GIS的各种资源组成的,包括各种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及设备等,它们通过Internet或者各种无线通信设备实现物理连接。③服务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指导系统正确地运行,提供空间信息一体化管理与处理平台,实现GIS的各种功能,主要包括空闻信息获取与分析处理软件、大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搜索引擎、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和各种服务规范、协议等。④应用层:是网格GIS用户的具体应用界面,它提供一个面向应用领域的空间信息集成应用环境,即在服务层的基础上,面向各个具体应用领域,就空间信息的使用模式和使用特点,提供空间信息使用政策和协议、应用软件工具、应用开发平台等,建立空间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集成环境。

3网格GIS的应用

3.1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由于城市管理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所需的各种数据位于不同地区或部门的数据库中,而且每个单位都建有各自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由于各部门之间的扯皮和推诿造成城市的管理效率十分低下。城市网格化管理是网格化管理理念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建成城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在全国其他地方推广使用。

3.2在房地产管理中的应用房地产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各管理系统之间数据信息和各种资源的高度共享。但由于涉及面广、数据分散,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而网格GIS具有分布性、异构性和协同性等特点,因此,可以借助网格的这些特点,构建区域的房地产网格GIS,实现区域各种房地产相关管理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房地产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3.3在资源勘测与调查中的应用资源的勘测与调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我国过去几十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收集各种地下、地面、大气的资源数据,采用的手段包括地下勘探、地面人工测绘和监测、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由于目前这些数据零碎地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和部门,共享困难,利用率很低。应用网格技术建立包括各种资源的网格GIS,能在较短时间内把需要的数据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抽取出来并综合在一起,利用网格系统中所需要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资源进行计算与分析,以提高各种资源勘测与调查的效率和水平。

3.4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网格GIS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除了以上所介绍的几个领域外,在其他许多领域,如环境保护与监测、列车调度、疾病的预测与防控、灾害的防治与救护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

农产品贸易结构特征分析论文 篇4

一、农产品的范围界定

农产品是一大宗产品,其种类丰富,产品差异较大,明确农产品的分类是农业贸易统计数据研究以及经济研究的前提,只有清晰明确地划分,才能使每一种产品代码所对应的农产品与其相似或者相同的农产品在一个类别之中。统计口径的不同将会使贸易统计出现诸多问题,细致的划分产品种类,对于农产品贸易数据统计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工作。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农产品体系为:SITC和HS,两种统计方法对产品分类不一致。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五种统计口径有:

(1)乌拉圭回合农产品协议的农产品口径。该种统计口径排除了水产品,要求相关研究者对贸易统计非常熟悉,该口径下的数据范围较为复杂,并有一定局限性

(2)HS的前24章。该种统计口径对农产品范围的划定清楚,通过对HS前24章贸易数据汇总统计,较为简单方便。

(3)乌拉圭回合农产品协议的农产品口径,加上HS前24章中的水产品。该种贸易统计具有第一种口径的优点,此外还加入了水产品,使统计更加完整。

(4)乌拉圭回合农产品协议的农产品口径加上全部水产品。该种统计口径具有第一种口径的优点,水产品种类齐全,产品范围较为复杂

(5)其他口径。包括SITC农产品口径和UNCTAD和ITS口径。这些统计口径与农产品对应关系密切,但是统计很难精确,数据过大或较为粗糙。本论文采用HS前24章的统计口径,考虑数据的来源,本文是基于HS2位水平的贸易统计分析,其范围划定清晰,数据较为明确,因此,采用该种贸易统计口径。

二、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总量的特征分析

(一)中印两国进出口贸易额历经大幅度增长,10年增长最高近10倍,2003-2013年中国与印度的进出口贸易额历经了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为759461万美元,201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增长到6540266万美元,10年内,中印双边贸易额增长了近8.61倍.特别在2005年后增长加剧,到2008年中印贸易总额达5184427万美元,相比2005年翻了近3倍。2009年中印贸易额有所下降,过后两年持续增长,在2011年达到7390824万美元,达到最高,相比2003年增长近10倍,过后两年,中印贸易额有所下降。

(二)2005年是中印贸易平衡的分水岭,2005年后中美贸易出现顺差,并且逐年递增,2005年以前,中国对印度的进口大于出口,中印贸易额呈逆差,2005年以后,中印贸易额有逆差转为顺差,并且逐年递增,在2013年达到3146216万美元,从中印进出口结构来看,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初级产品,其中矿产品和农产品占其出口额较高。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是机械设备及化学制品等。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为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产品额比额较小,主要是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由于长期的贸易不均衡,使得2006年中国对印度贸易出现顺差,并且逐年递增。

(三)2003年以来中印农产品贸易额呈增长状态,中国对印度农产品贸易呈逆差状态,中国对印度的进口是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主旋律。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中,中印农产品贸易呈逆差状态,并且逐年增加,2003年为―5718万美元,2008年,中印贸易逆差达―44021万美元,2009年,中美贸易逆差有大幅度的减少,2010年―2011年大幅度的上涨,2011年达到最高为―70066万美元,此后两年中,中印农产品贸易逆差逐渐下降。

(四)农产品进口贸易占总体出口贸易比重上升,农产品贸易总额占总体贸易比重总体下降,中印两国的贸易中农产品并不占主导地位,随着中印双方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双方对农产品的`初级原料展开了竞争,以及印度本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而使得印度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采取了一定限制,农产品在两国贸易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为2.3%,到2007年下降到1.4%,2007年后有所回升,2013年达到2.0%。而中国对印度农产品进口贸易占总体进口贸易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为2.7%,到2013年增长到5.2%。

三、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产品特征分析

(一)中国对印度的农产品进出口类别较为集中

中国对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主要是第HS07,HS08,HS09,HS13,HS20,HS23比例最大,这些产品为(食用蔬菜,根及茎块),(食用水果及坚果),(咖啡,茶及调味香料),(虫胶,树胶,树脂),(蔬菜,水果,坚果),(食品工业的残渣:配置的动物饲料),其中以上产品在2003年-2013年间出口额占总产品出口额的80%左右,其他章节的出口额占总额较少。

(二)部分产品在不同年份间两国间没有贸易

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探 篇5

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探

本文从种类数、种类组成、个体数、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对上海地区最大人工湖--南汇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滴水湖浮游植物主要以硅藻、绿藻和蓝藻为主,种类数和个体密度尚未发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生物密度以及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显示滴水湖总体处于中营养状态.建议有关部门针对此类新兴湖泊,进一步加强相关生态监测.

作 者:朱梦杰 汤琳 吴阿娜 张锦平作者单位: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6)分类号:Q94关键词:

应用文结构特征 篇6

薄建国1王嘉毅2

(1.西北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2.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公立高校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经过200多年发展,美国公立高校形成了独特的法人治理结构。该结构外部表现为国家监督,政府间接干预,依靠中介组织的缓冲政校关系,形成政府掌舵,大学划桨,社会参与共同治理的格局。该结构的内部为独特的法人——董事会制度结构与自治模式,其中董事会、行政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分权制衡,以保障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

关键词:公立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经过200多年发展,美国公立高校将西欧的高等教育模式加以扩充、本土化和民主化,形成了学术研究与实务并兼的独特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美国公立高校外部治理结构及其特征

美国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是一种间接的控制,即范富格特所谓的国家监督模式[1]。这种管理模式源于政府两次直接干预大学的失败。第一次是创立国立大学基金提议的否决。美国开国之初六任总统都赞成建立国立大学,华盛顿曾捐赠自己的一笔遗产作为创办该大学的基金。但由于各州坚持自由发展的原则,议案最后均遭拒绝[2]。第二次是1819年的“达特茅斯学院判例”,政府想把私立的达特茅斯学院转为公立,但是遭到法官的否决,他强调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具有独立的“法团”身份,其“特许状”具有契约性质,不得任意更改和免于公有化。国家监督模式中,国家的主要角色是监督大学确保学术水平和素质,保持大学的问责性。联邦政府通过立法、财政资助和信息服务三种手段保障大学的自主性、灵活性、适应性和责任感,为大学提供宽松的学术环境,确保公众利益的实现。这种治理结构既尊重了大学传统的学术自由,也促进了大学为取得资助而进行竞争,以市场竞争的方式巧妙地平衡大学和政府的关系。

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大学既不能受政府过多的干预,又不能将命运全部托付给教授,这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一样[3]。美国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大学管理,在政府与大学之间建立教育中介组织。中介组织也称“缓冲组织”(Buffer Organization),它具有“减压阀”功能,它既可以代表学校向政府施压,从而影响政府的政策;又可以担负执行政府决策的责任,帮助学校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4]。它充当了政府与大学之间联系的桥梁,以平衡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美国教育中介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全国性、地区性和专业性认证评价组织。非官方的专业性认证评价越来越重要,因为符合办学条件的最低标准时州政府才授予高校办学许可,同时,通过联邦教育部认可的认证组织的认证,是高等院校获得联邦资助的必要条件;二是从事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和咨询的组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三是学会、协会等行业自律团体,如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大学和学院联合会、大学教授联合会等。教育中介组织能够及时的收集、整理以及形成有价值的评估意见,然后将这些信息和意见反馈给政府和高校,使之积极谋求教育与社会的密切结合点,找出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信息不全而导致的政策失误,避免高等教育发生偏差。

美国政府对大学的间接管理方法与现代治理理念相吻合,它是市场经济中政府、大学、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协作的结果。这种治理的特点是政府与大学通过教育分权,确立权力与职责边界和权利与义务的范围,通过法律的规范与契约的约束体现,如委托代理、合同制等。合同制是学校摆脱政府控制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和手段,因而被看作是“为公立学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5]。在这个模式中,大学遵循学术自由与自治传统,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民主监督;政府治理而不划桨,“不再是监督,而是合同包工;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是权力分散;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再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6]。

二、美国公立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

(一)董事会的结构与职能

美国大学董事会类同于财产持有者之权利主体,其依法对学校财产(土地、校舍、设备)做必要的管理与处分,并针对行为对象进行法律授权范围内的监督。公立高校董事会可自行订立组织章程以规范其成员的人数、资格、任期与产生方式。董事会人员由政府委任或议会、学会、校友推选,成员依据其专业背景与兴趣分为若干小组,校长也为小组成员。

董事会是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近年来,包括设定大学的任务与目的、支持与监督校长行为、审查教育与公共服务规划、担任校园争议的上诉机制等都成为董事会承担的责任。

美国董事会协会在1998年提出“组织治理声明”强调,董事会应负起大学的终极责任,董事会具有决定大学组织任务的权威地位,能为大学制定发展计划,也能推翻学术事项的决议。董事会虽然具有最后的决策权,但通常不会对大学进行完全的控制,反而会选择与学校行政当局站在同一阵线,以使双方能够紧密合作[7]。总体而言,美国大学的优越学术成就在相当程度的归功于董事会制度之运作,大学董事会的运作采合议制度能使学校事务的决策极少受到政党或政治力量的影响,董事会扮演着“桥梁”与“缓冲者”的角色,其确保大学能重视社会的需要,并能阻挡外界对于大学自主权的不当干预以保护学术自由[8]。

(二)美国公立高校的校长遴选与职权

1.校长的遴选

美国董事会的首要任务是遴选校长。公立高校在遴选校长时,先行组成“校长遴选委员会”,挑选三至五位适合的候选人后,再送请董事会以决定校长人选。校长遴选委员会的人数约九至十五人,其成员包括董事、教授、校友、行政人员、小区人士与学生等。大学校长应拥有强烈的道德操守与模范行为,亦应具有学术地位、管理技能、领导技能、可测量的经验、实现前景、保持优势、实现多样性与平等性、人员选择的公正性等才能[9]。

2.校长的职权

美国大学校长是董事会决策的执行者。校长在行政体制上实施董事会所决议的政策并对其负责,以呈报年度预算、调整相关规定、确定发展方向、建议适当的行政人员。美国大学由董事会与校长共治形式被视为其高等教育拥有丰硕成果的原因之一。

美国大学校长对外为学校的代表,对董事会则为全体教授的代表,其总揽一切教务、财务与事务。大学校长具有教授的身分,其职位同时涵盖行政人员、政治家与企业家三种角色

[10]:作为行政者的角色,校长必须实现董事会的政策、监督属下、分配资源与建立绩效责任系统;作为政治家的角色,校长必须对校内外各关系人士的需求做出响应,学校内部人士包括学生、教师与行政人员,外部者则包括校友、家长、地方、州和联邦政府、商业与服务部门、基金会、高等教育团体、新闻媒体与社会大众等;作为企业家的角色,必须在州议会或国会争取补助款,并获取学校需要的资源。

(三)美国公立高校的人事制度

依据联邦法律的规定,教师的任命不得受人种、肤色、宗教、性别、原国籍、性向、血统、年龄、婚姻状况、身心残疾或服务状况的影响,在该原则下大学与教师的权力与义务通过合约体现,人事制度通过大学内部细则来规范。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为例(ISU),教师的任用条件与期限由所签订的契约来规定。董事会角色为雇主,教师为其员工,教师任用、晋升与终身教职事项由董事会委托校长负责。密执安州立大学(MSU)教员的任命、薪资、终身职、职缺等事务依据校长对董事会提出的建议来执行,董事会则保证以客观、无歧视与提供相等机会来反映遵守联邦宪法与密执安州人事任用法律。纽约州立大学(SUNY)的内部细则包括委员会的责任归属、召开与主持教职员会议与选举的程序,对组织成果的规定等,该校在职位有空缺时会举办甄选会议,会议结束后则由大学最高行政人员或推荐校长进行聘

雇与续聘,其人事任用的流程均须符合董事会的规章,以及与大学的管理制度相符。

(四)美国公立高校的财务管理机制

美国的公立高校在财政上很大程度依赖于州政府的补助。州政府对公立高校的经费资助也随经济发展状况而有所变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出生率不断增加的需求,州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援助款项持续增加;在八九十年代,由于政府税收与公共支出款项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不断加剧,州政府的补助则呈现大幅度的缩减;九十年代末期的经济繁荣不但刺激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增加对高等教育的开支,私人捐赠款项也持续增加。在二十一世纪初,由于国家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再次衰退,州政府的资金援助与投资收入又呈现衰落的形势[11]。公立高校从传统资源中获得极有限的资金难以保持教育质量,面临这一困境时,部分公立高校已通过增加学费或发起私人捐助的形式来填补日趋下降的政府补助款项。然而,竞争性的市场虽然允许公立高校提高学费,但公众对联邦、州政府与董事会持续施加压力,大学已无法继续通过增加学费的方式来平衡收支。在高等教育资源基础越来越有限的状况下,许多公立高校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以“责任中心管理”机制取代递增资金核算机制实现资源管理的去集权化。该机制允许各单位保留自身所生产的资源,并对其花费所产生的后果负责,然后对所有开支征税,以形成集中资源来资助核心机构与无法产生足够运作资源的学术单位[12]。

三、美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特征

1.独特的法人——董事会制度结构与自治模式

美国公立高校法人的内部治理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中世纪大学的自治是学者行会自治,十六世纪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形成了以行会为基础的现代法人自治制度,美国则移植了英国的学术法人制度,同时采用加尔文教派外行管理教会和大学的理念和英国的信托制度,从而形成了美国大学和学院独特的“法人——董事会制度结构”的模式[13]。与前两种自治模式相比,美国大学自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由校外非教育行业人士管理大学,它架起了大学与外部的桥梁,对于处理大学与政府、教派、社会之间的关系一直发挥着稳定的作用。

美国公立高校董事会被称之为“局外(lay)董事会”,这种“外行领导内行”使董事会能以公共利益与消费者的观点对公立高校的办学绩效进行监督,并促使大学对社会需求做出响应。这种治理结构既与根植于美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有关,也较好地反映出各行各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不同利益,而且有利于大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更有力地吸纳社会有利资源。

2.内部权力的平衡与制约

美国公立高校内部的权力机构是董事会、行政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董事会的任务是修订大学规章、组织变更与策划发展方向,行政委员会的任务是处理大学的重要行政事务,学术评议会则负责审议学术事务与提供学校发展的建议。

行政委员会。行政委员会是行政人员治理大学的权力组织,其建议是校长主要的决策的来源和依据。美国公立高校行政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校长、副校长、财务长、各学院院长、董事会代表、校友会代表、学生代表等人员,主要职能是聘任学校主管、处理学校财务、签订协议或契约以及授权处理大学规程的重要行政事务。

学术评议会。学术评议会又称教授会,是董事会下设的学术管理机构,它负责的学术事务主要包括制定全校的学术政策,学科建设和发展课程设置、教学、学位事项,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也负责教师聘用、考核和晋升等事务。学院评议会的事务更多,权力更大,几乎包揽了学院的全部事务。越往基层,学术事务越集中,评议会的权限就越大。学术评议会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理念,实现了学术共同体对学术事务的控制权,是保障专家治校、学术自由的重要机制。1915年,在杜威等人的领导下成立“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并发布了著名的《1915宣言》,宣布了学术自由的主要原则:教授作为教师和学者有权自由发表言论;除非不称职或有道德缺陷,教师的职位必须得到保证;教授受处分前有申诉的权利[14]。近年

来虽然终身教职在市场化改革中受到冲击,但它仍然是学术自由的重要保障机制。

美国公立高校治理结构内部,董事会、行政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三者权力互相制约。董事会基于外行性质只负责宏观规划与管理,协调行政与学术关系。它是落实国家监督,政府间接管理和实现大学自治的重要保障机制。大学自治是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享有不受国家、教会及任何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法人团体和个人,如统治者、政治家、政府官员、教派官员、宣传人员或企业干预的自由。在学校内部具体事务方面,是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系统和以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权力系统。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分立,但是有时也交织一起,这时校长成为协调、沟通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的关键角色。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了“管理共享”的良好机制[15]。

美国的公立高校的法人的身分使它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办学的主体,其公法人的法律地位又使政府能够通过政策与法律机制实现对其公共性目标的管理。美国公立高校法人部治理结构的职能就是对内外部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外部监督与制衡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以提供经费预算的方式来对公立高校进行规范,内部监督与制衡是行政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对董事会的制衡,通过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实现大学自治、专家治校和学术自由。美国公立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优越性是它们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因素,也是它们成为国际上公立高校改革样板的原因。美国公立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对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法人制度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桑植民歌结构特征研究 篇7

最初起源于民间歌曲和民歌歌 , 但人丰富的内心感受不完全通过民歌和短歌的旋律来表达 , 所以人们会重复的旋律唱歌 , 但有时会给人以旋律的感觉发展动力 , 所以人们在重复手法的使用 , 稍作改动 , 所谓的重复的变化 , 同时在重复更改借用另一首歌曲一个短语或通道 , 被称为“订单”。短语在这首歌 , 第一和第三个短语前两个部分使用的是完全重复的技术 , 但在两段旋律略有改变 , 连接的首句筛闭着的眼睛 , 通过重复 , 所有更改连接与开发技术 , 集中桑植民间通道的本质。

通过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和添加新的意义桑植民歌时代特点 , 大力弘扬桑植民歌 , 桑植民歌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近年来 , 桑植增加从两个方面努力。一个是收集民间即兴创作的民歌。即兴桑植从民间民歌 , 属于大众 , 口头传播 , 因此 , 桑植民族文化部门之间经常深入群众 , 及时收集当代民间即兴桑植民歌。如经典民歌自桑植树把它从桑植桥湾乡 , 通过民间文学和艺术的形式选择性能被发现 , 作曲家 , 前主编“中国音乐”秦刚Xi字符串称之为“金曲”, 并被列入“300中国和外国优秀的歌曲。二是加强适应工作。原单桑植i的民歌形式 , 唱歌是相对简单的 , 和民歌的歌词从过去的生活中 , 不符合我们时代和生活内容。想持久的民歌 , 有更强的生命力 , 是多方面的处理 , 与时代气息 , 与时俱进。因此 , 桑植进行了适应桑植i民歌文化部门、现代音乐元素融合成桑植民歌 , 通过多声部 , 视角的和谐旋律结构、零件、更加生动生动地展示了桑植民歌的民族特色 , 丰富的描绘的形象歌曲。适应性等“花姐”, “咕噜噜 , 刮啦 , 槐树花香味和其他跟踪不仅赢得了二等奖的“少数选择文学和艺术的表现“湖南省央视“灿烂的中国 , 江山如此多娇”专栏。根据桑植民间音调新创建的香港家庭 , “最美丽或八大公山”和其他歌曲也成为流行的好歌。

张家界的旅游开发是一个重要的行业 , 桑植努力使张家界旅游的后花园 , 旅游离不开文化 ,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的独特魅力桑植民歌是张家界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优秀的独特桑植民歌 , 加工、精炼、精心设计 , 使文化产品 , 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内涵 , 注入新鲜活力 , 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桑植民间活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还不够强大。一千年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的加快加强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 , 在民族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或语言的载体死亡。许多优秀的桑植传统民歌的枯竭 , 丢失的风险。许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数据没有保护破坏或丢失。冯骥才认为 , 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就像风暴传播我们的精神世界 , 原始文化的载体 , 文化的家乡现代化、城市化、商业化是分开洗。

民间音乐领域本来就像一个调色板, 各种颜色相互渗透融合。很难说哪首歌是哪首歌的影响。桑植民歌而受到外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 而不是削弱其独特的特点 , 内容和方法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桑植人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吸收外国的歌种营养的基础上在他们的审美观念 , 也创造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穿一个接一个的歌歌 , 这首歌很聪明 , 自然将第一节词使用 , 使歌曲腔来回摇摆 , 无限的魅力 , 如“男人很难发挥自由拳击”: 这是一个典型的磨损类型的歌曲。桑植当地语言口音独特的演唱方法 , 建立了音乐风格影响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扩散 , 而这些外国民歌逐渐融入桑植民歌的海洋 , 是变成桑植民歌开花的海浪 , 闪烁耀眼的光彩。

在四川历史发展时期 , 桑树锤民歌总是保持食物的新鲜活力 , 生动 , 活泼 , 丰富的生活在第一次呼吸和幽默的态度是活跃在人们问 , 成为“桑植i情感表达的文化。水文屯足以“野性Ⅲ”, 在这出戏的艺术特性的角度 , 运气”比较研究的治疗 , 检查“删除、声乐理论 , 桑植i问题如民歌的艺术特点和发挥特殊的包更深入分析 , 使民族声乐在桑植唱民族特色和小”、“学习通过与美声唱法和小“外国”, “这是”“强有力的国家风格的民歌 , 以达到健康的民间演唱艺术 , 杨和民间艺术的保护。水文是分为五个部分 : 琼部分是引言部分。选题意义 , 研究相关的动态轮廓 , 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总结了桑树纸浆民歌。具体从两个方面说明 :第一个竹桑植民歌的历史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桑植i民歌 :琼2无数曹国伟桑植民歌的分类。琼。布莱章讨论了艺术比歌钶桑树的房子。首先从语言、氘芽 , 其声音告诉桑植i民歌 : 桑植竹介绍桑植i民歌的八个类型;第三个肖结合潜在病例约六桑植民歌, 剑腔特点。山上每公顷三章解释桑植i民歌在民族声乐。参考和使用。第一节概述的民族声乐桑植新民歌 , 以及新在哪里以及如何唱民歌 ; 第二个运营商具体的声乐作品 , 通过分析桑Pi民歌歌曲的润腔在全国声乐比赛”, 具体的装运。章是心桑植i遗产的民歌?的建设性建议。独特 : 山桑植i润腔的民歌 , 员工地址谱法不能完成通像砷会”? 桑植h这首歌歌曲在传统桑植i人们记住将采取和弦Si潜水在法律 , 他再次创造新的感伤歌曲歌曲由四川人员潜在的方法。

摘要:桑植民歌民歌人们开始在短期和歌曲。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民族习惯、语言功能和审美兴趣, 桑植与特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不同时期桑植民歌是强调他的无限魅力桑植民歌在2006年中国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中国联合会、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桑植标题“中国民歌的故乡”。本文分析桑植民歌的独特的音乐特征。

论房地产业的耗散结构特征 篇8

[关键词] 房地产业 耗散结构 房地产管理

自从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影响,国家把住宅与房地产业作为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如今房地产业在我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特别是房价的快速上涨犹如脱缰的野马,屡创新高。针对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增长速度太快的问题,政府在2003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稳定住房价格的调控政策。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抑制,土地和商品房供应增长有一定的回落,但是,商品房价格仍然继续攀升。由此,社会各界关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施的这一轮宏观调控争议较大。究其原因,这一轮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主要是在控制需求,从理论上讲是属于微观的具体措施,仅仅是一个阶段的权宜之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房地产价格的形成因素和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试图引入耗散结构理论来研究房地产价格的宏观调控问题。

一、耗散结构及其特征简介

1.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是一个自然科学理论,是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利高津经过20多年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潜心研究创立的。虽然这个理论出自热力学,但它所包括的哲学内涵和方法已经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的很多分支。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经济的、社会的系统),通过从外界输入足够强的负熵流,就能抵消系统内部产生的正熵,并使系统总熵减少,从而使系统呈现一种稳定化的有序状态,这种有序态称为耗散结构。普利高津把这种有序态称为耗散结构,原因是为了维持这种状态必须不断地对系统做某种形式的“功”,即不断地“耗散”能量。耗散结构理论是讨论一个系统如何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化的学说,因此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也必然可以在社会领域得到应用。

2.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形成耗散结构。系统开放是指系统与环境必须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系统分析中,熵值越小,表明系统的有序性越强或越有序;相反,熵值越大,则说明系统越无序或有序性越弱。当系统达到平衡时,熵值最大,系统也最混乱、最无序。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熵只可能增加,而永无减少。因为孤立系统总是要随时间向平衡态转化的,当最终达到平衡态时,熵值达到最大,此时系统变成一种最无序的死的结构。可见,要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只有想办法尽力克服熵的增加。这就要求系统必须开放,并且从外界获得负熵流来降低自己的熵值。在开放系统中,系统的熵变ds由des和dis两部分组成,ds等于des和dis之和。其中des是系统与外界相交换的熵,dis是系统内部产生的熵。dis就如同孤立系统的熵增加一样必为正,即dis>0,当总熵变ds小于零时,系统趋于有序,即ds=des+dis<0,所以必须有des<0,且|des|>dis。也就是说,只要负熵流(des<0)足够强,就能够在抵消系统正熵增加(dis>0)之后,使系统的总熵减小,从而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的状态,形成耗散结构。

(2)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平衡态是孤立系统通过无限长时间达到的最均匀无序状态,是一种“死寂”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加大开放程度,利用环境因素把系统首先推向近平衡态,再推向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只有这样,系统才有可能形成有序结构。

(3)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如正负反馈机制等,因为非线性相互作用会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即系统的发展过程完全可以通过能量的耗散与系统内非线性动力机制实现突变,形成和维持与平衡结构完全不同的时空有序结构,这就是耗散结构理论的精髓所在。一个系统要在实践中获得存在与发展,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注入负熵,以抵消系统内的正熵,从而确保系统不断地走向更高层次的稳定有序结构。

(4)涨落。涨落是指系统参量在一个数值上下震荡的现象。在系统控制参量取某些值,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涨落相对于系统宏观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系统包括的子系统越多,涨落的效应就越不明显。而当系统处于临界点时,涨落所起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一些很小的偏差将会导致整个系统完全不同的发展前途。这种“涨落”过程并非必然产生出有序的耗散结构,因为由“微涨落”引起的“巨涨落”在系统进化处于分叉区间(即系统即将产生跃迁面临多个选择方向的阶段)会引起两种结果它既可能产生有序的耗散结构,也可能产生更加混乱无序的结构。可见,远离平衡条件下通过“涨落”进行的组织过程,并不是一个必然性和决定性的过程,而是相当于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涨落和决定论法则之间的一个微妙的相互作用。在某个分叉附近涨落或随机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刚过一个分叉、下一个分叉来临之前,决定论处于支配地位。即系统在临近分叉处,存在着非线性机制,“微涨落”会引起“巨涨落”,而在两个分叉处之间,仅存在线性关系。因此,当在非线性机制作用下远离平衡态的系统通过“涨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或耗散结构。它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原始驱动力。涨落有两种作用。一是它使偏离平衡态的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二是如果系统处在某一临界点上,涨落可能使系统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一种新的有序结构),此时系统的有序程度提高了。而维持这种有序状态必须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输入。如果系统在这种状态下稳定一段时间后,又通过涨落突破了另一个临界点,体统就进入了高一级的有序的新状态,这个新状态呈现出的新功能是原系统所不具备的。

二、房地产业的耗散结构特征

1.房地产业是一个开放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孤立系统,不论其初始状态如何,最终都将发展到一个均匀,单一的平衡状态上去,任何有序结构都将被破坏,呈现出一片“死”的景象。只有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才有可能走向有序。房地产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开放,不斷地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负熵即各种有利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输出正熵即不利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这样使房地产业得以稳定有序的发展。

房地产业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业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交流两个方面。

(1)与社会环境的交流。房地产开发商在筹集资金的时候要向银行等金融系统贷款;项目的开发建设需要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及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房地产开发商在房地产开发的运作中要涉及到国家政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管制,我们称它为政策资源;开发商出售住宅要向社会发布出售信息,涉及到信息资源。当然,这种开放性不仅体现在以上这些房地产开发所必须的流程上,而且还体现在管理上、技术上和社会责任上。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要不断地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资源消耗,降低建造成本,逐渐走上日趋完善的道路。房地产开发公司获得的利润取之于社会,必须用各种方式回馈社会,才能形成通畅的资源流,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2)与自然环境的交流。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位置的重要性,房地产项目的选址,涉及到环境的选择,地理位置的选择。位置的优劣决定了房地产的价值,也将影响土地资源效益的发挥。

房地产业的开放性使系统不断地吸取新能量,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开放系统都能达到有序的。因为,一个开放系统从外界可以得到负熵流,也可以得到正熵流。正熵流不仅不会促使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相反会加速系统无序化的进程。例如房地产投机和房地产的炒作、存量土地的无序投放、房地产政策的不连贯都将产生正熵流,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2.远离平衡态

我们经常谈到平衡,如生态平衡,综合经济平衡等,但这并不是耗散结构中的平衡态。在耗散结构理论中,平衡态是指孤立系统保持相当长时间以后形成的一种静止状态,它不随时间而变化,与外界没有联系,整个系统呈现出均匀、单一的特点,是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进行大量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可以形成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房地产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能向有序方向演化,才可能演化到一种相对平衡态或非平衡态。

房地产业要健康发展,就是要不断打破旧的相对平衡态,创造新的非平衡态。房地产业远离平衡态,体现为促进房地产业内各种流动的“力”,如人口分布不均匀,地域性强,人的偏好等。对于人口分布不均匀,由于每个地方的人口密度都不一样,人口多的地方,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方,人们对住房的需求较大,这样导致房价上升。同样,不同的地方,像沿海、沿江、沿边这些地方,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交通便捷,环境好,人流量大,对住房的需求也较大。而人的偏好,对房地产业的影响也同样很大。很明显,户型就是根据人们的偏好设计的。

3.房地产系统内复杂的非线形相互作用

房地产系统本质上具有非线性特征,它不是各种资源要素的简单堆积,而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价值增值的产品和服务。其输出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应当大于全部输入要素的价值。房地产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各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线性依赖关系,而是既存在着正反馈的倍增效应,也存在着限制增长的饱和效应,即负反馈。在房地产系统中,经济发展则促进房地产投资,加快房地产的发展,而房地产业的繁荣则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贡献;国民经济增长了,又投入房地产开发,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调作用,相互促进,使整个房地产系统不断地从无序变为有序,从低级有序变为高级有序。同房地产系统开放可能引入负熵流也可以引入正熵流一样,房地产系统内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产生良性循环,也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房地产具有保值增值的特点,我国房地产投资这几年较热。但是,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来源大部分的银行贷款。一旦出现商品房销售呆滞,空置率过高,那么银行、房地产甚至整个经济就要受到很大冲击。

4.房地产系统的涨落

对房地产系统来说,涨落可以理解为影响房地产发展因素在正常值上下的波动。例如:国家政策、法规的颁布,改变;竞争环境的改变:我国加入WTO,房地产业竞争环境将由国内扩大到世界全球范围内;需求的变化:由于房价上涨较快,人们对中小面积住宅需求增大;利率上涨。一般说来这些因素的变化是渐进的,然而在特殊情况下,这些因素可能跳跃,并使房地产系统进入一个临界点,此时政策或环境等的微小扰动,可能使房地产系统进入更高的有序层次,并产生新的功能。当然也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例如可能产生房地产泡沫。

由于房地产业的有序演化也是通过涨落来实现的,所以企业应努力实现对涨落的有效驾驭。企业系统内部有各种随机小涨落,比如一种新理念的应用,一项技术工艺的改进,新管理方法的运用以及某些突发事件的影响等,都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而被迅速放大、传递,形成宏观上的巨涨落,继而导致行业整体发生质的飞跃形成一种高水平有序的稳定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需要注意的是,随机的小涨落在临近分叉处会通过非线性机制形成一个整体巨涨落而在远离分叉处,涨落会被外部世界阻尼而衰减。这就意味着,抓住变革的时机非常重要,它能使企业事半功倍。而若变革的时机不当,则会使企业事倍功半。涨落具有二重性,即涨落即可以是对组织稳定有序状态的干扰,也可以是使组织走向新的有序状态的杠杆。企业要尽早辨明涨落的性质如果一种涨落会干扰组织的稳定,不利于企業的健康发展就应避免其扩延而形成巨涨落,如果一种涨落是推动组织发展的积极力量,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应采取措施促进其扩延以形成巨涨落使企业系统跃迁到新的更有序的状态。在实际操作中企业要注意把握时机和方向,适时抑制或推动某些涨落,使系统按照人的目的演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创新在涨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系统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针对环境阶段性的特征,形成短暂的相对稳定的适应机制。对于外界环境一定程度的变化,系统依靠适应机制来消除或减弱外界不稳定因素的消极作用,维持系统结构有序性。但动态地看,系统不可能稳定在某一个水平的有序结构上。系统必须针对时代的特征、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但新的结构是建立在旧的结构之上,只有打破旧的才能建立新的,这种演化是通过涨落来实现的。涨落是对系统原有对称性和稳定性的破坏,一种涨落实质上代表系统一种随机探索新结构的趋势。普利高津指出,耗散结构是某种被稳定下来的巨涨落。当创新活动引发的涨落在宏观尺度上相互关联,在系统非线性机制作用下,涨落急剧放大,形成巨涨落,引起企业系统整体的对称破缺,导致企业系统整体发生有序演化,形成一种较高级的有序结构,即较高序的耗散结构。

综上,房地产业具有耗散结构特征,要使它不断地壮大和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耗散结构理论,让房地产业与外界一直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不断地输入负熵流,输出正熵流。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系统的政策、法规还有待完善,而一个有效的政策将促使“小涨落”形成“巨涨落”,这样可以促进房地产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胜群骆永正陈方林:房地产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分析.南方冶金学院学报(J),2000,(12)

[2]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黎同炎: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商业经济(J),2004,(1)

[4]肖建月:需求主导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及政策启示.市场研究(J),2005,(8)

上一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600字下一篇:美丽的新加坡小学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