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胜十年的读后感

2024-06-25

孙玉胜十年的读后感(共1篇)

孙玉胜十年的读后感 篇1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读书笔记

12公关2班李秋红120306222

《十年》这本书追溯了1993年到2003年这十年央视新闻评论类、电视谈话类栏目譬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孙玉胜,曾任新闻调查部主任,现任央视副台长,从一个参与者与缔造者的立场上,向我们展示了这些栏目从创立伊始到蓬勃发展其间的艰难旅程。通过这段历史,表现了央视电视语态的转变和电视叙述态度与叙述技巧的变换。

从书名中就可得知,作者强调的是改变的过程。不管是电视的语态的改变还是央视用工方式的改变抑或是栏目风格的改变,都是改革的几个环节。作为央视新闻改革的领军操作者,孙玉胜深谙变革之道。变则通,通则达,达则久。

改变电视语态具有必然性,1993年以前,大多媒体都是持一种新华语态。即一种官方的,权威的,上传下达的,传播者高高在上的支配性语态。这种语态,简单明了,可行度高,安全好用。但与受众的距离遥远,不能充分反映受众的诉求,就好像古代的官报一样,是属于上层人士的专属读物。虽有其优点,但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思潮习惯点不断涌入国门,新华语态逐渐不适应迅速发展的电视业的现实,亟待改变,突破桎梏。

1993年,在孙玉胜等一批怀揣改革之心的新闻工作者努力下,央视《东方时空》开播。在劳动节的早晨,这档节目开播了,改变了

中国观众早间不看电视的习惯(以前早间没有新闻栏目),被誉为“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东方时空》的开播,也象征着央视电视语态的改变。栏目提出口号:真诚面对观众。开启了平民语态的大门,标志着电视传播开始向以人为本进行转化。后来的《实话实说》更是让这种语态空前活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谈话类节目让电视这种大众传媒走下神坛回归到电视观众日常生活中。在这样的基础上,平明语态的表达不仅成为可能,更成为一种风尚。

具有平明语态的栏目代表有《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时空连线》、《面对面》等。十年来,她们不断成长,始终坚持着平民语态,与观众保持亲密距离,不管是对于栏目本身,还是受众,都是个良性循环。

要知道创办一个新的栏目需要克服的困难太多了,时间调配,人事调度,栏目风格,栏目稿源等等难题横亘在改革者们的面前,不光是新闻工作者在改革,央视作为一个大集体也在缓缓移动着它的步伐,员工招聘制的改变,借调员工待遇提升,新闻评论部的成立等等,都能看出央视在改革路上做出的努力。创办了栏目后,延续下去是个大问题。如何使这些新栏目富有生命力被观众所认可接受呢?孙玉胜除了平民语态外还提出一点:新闻调查类节目必须要有深度,站在观众立场上的深度。这个在政治上可以理解为走群众路线。对于怎么增加节目深度,他又提出了,事实即深度!杜俊飞、胡翼青所著《深度报告原理》一书中提出:新闻事实不仅仅是具体的新闻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新闻事件与社会、新闻事件与人的关系,“深度报道的指向

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孙玉胜是这样理解的,深度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来源于事实。第二来源于事实表述过程中的真实感。第三来源于事实背景的建立。让观众知道真相,让观众了解真相,这样的节目如何不被接受?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焦点访谈》的开场语:用事实说话!多么刚强有力的标语。

除了平明语态跟深度挖掘事实外,还有一些是值得注意的。新闻类栏目代表的是弱势群体的正义观点,节目要给他们以舆论支持,通过对事实的深度关注,及时向社会提出一个强烈的、有效的警示信号,形成舆论的力量,而后舆论的力量与行政、法律相结合,良好的作用于社会。中国的市场在成长,中国人的舆论环境、公民心理都在成长,舆论应该有助于建立判断标准,建立公共秩序,建立健康的成长环境。

新闻类栏目负责人,不仅要真诚深邃,怀揣理想,还要对新闻事业追求执着,善于挑战自己、挑战生活。只有这样的人才更有可能心无旁骛,义无返顾的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作为新闻类栏目负责人,要善于质疑自己的表述方法和目的是否使节目有了真实感和可信度。所报道的东西一定要典型生动、真实。

人说读好书等于交益友,读罢十年,我收获颇丰,感慨良多。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电视媒体如何保持良性发展,值得我们深思。十年走过了,还有许多个十年,改革创新是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作为未来的开拓者,需要学的还有很多,奋斗吧,十年!

上一篇:反语的理论及语用功能探析论文下一篇:秋天的收获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