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

2024-11-11

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共5篇)

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 篇1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著名的作品,描述的是中国湘西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讲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1]。故事的主人公有翠翠、翠翠的爷爷,还有天保、傩送两兄弟。这里面有祖孙情、兄弟情,还有朦胧的爱情,体现了湘西别样的风情,赞美了人们朴实赤诚的心灵。具有明显的人情美气息。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翠翠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那是一片山美水美的地方,大自然给了他不同的气质。一直喜欢沈从文的作品,因为他的文笔深情而又淡泊,用字极浅而又体现的感情极深,让读者回味无穷。他的《边城》自然也被我仔细的品读过,其中所欣赏到的纯净的自然景色与纯粹的人文情感使人动容。

“边城”指的是一个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浮华的地方,坐拥青山绿水,林子里面有着风声雨声。湘西,可以说是个干净纯粹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生活着故事的主人公翠翠。翠翠似一只小兽在青山绿水中成长着,干净的景色给了她浓黑的眸子还有健康的肌肤[2]。她单纯美好,天真懂事,还怀着少女朦朦胧胧的心事。翠翠的爷爷是个坚强质朴的老人,以撑船摆渡度日。他的笑容爽朗,最亲的人就是自己的宝贝孙女翠翠和一条大黄狗,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当然他心里面也记挂着一个老人应该有的心事,想为翠翠找一位如意郎君。而天保和傩送两兄弟,是在这个小城里面出了名的。老大天保成熟稳重,善良敦厚,老二傩送聪明有能力,这两个兄弟都爱上了美丽的翠翠。而翠翠却钟情于二老傩送。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故乡。祖父忧心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回来。《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大老与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优秀青年,情深似海,却爱上了同一个女孩。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襟怀,爱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励,彼此谦让。天保先走了车路,便说什么也要让傩送走马路。两人相约为翠翠唱歌的夜晚动人已极。二老的歌声美妙有如山间的竹雀。自他开口的一刻,大老已经预知属于自己的命运。同去的是两颗紧紧依偎的心,归来时一颗却已破碎。为了成全弟弟,大老决然出走。 两颗双子星,一颗在这头,一颗在那头。无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在岸上遥遥地观望。他一半的热情随着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内心的自责又将另一半隐去。在某个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离开,带着满心的伤痛去寻找自己的命途。

故事的最后,爷爷死了,怀着对翠翠的牵挂。天保死了,带着无尽的遗憾。傩送走了,怀着内疚与不安。唯独翠翠还在原地等着,等着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实现的梦。“他可能明天回来,也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是一个爱情悲剧么?可能有这方面,但是我认为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个方面。在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上,确实存在着许多遗憾与惆怅,从刚开始的两情相悦到最后的无法在一起、各在一方。但是文章所表达的是更高的高度,展现的是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与深厚的人情美。

人情美在故事的每个人物上都可以得到体现[3]。爷爷是一个坚强而温厚的老人。他的女儿、也就是翠翠的母亲自尽了之后,一直都是爷爷一手把翠翠养育大,是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使翠翠健康而善良。像所有的家长一样,他十分爱护自己的孩子,希望给翠翠找到一个好人家。虽然他因为心急与糊涂间接早就了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悲剧,但是无疑他的初衷是好的。我们甚至不忍心苛责这个善良的老人。

翠翠是一个16岁的少女,她生活在干干净净的大自然里面,她的心也像这大自然一样干干净净的,单纯而善良。她见了二老会觉得羞涩,她帮爷爷干起活来确实精神气十足。在端午的时候她又一次与二老相遇,不禁芳心暗许。然而之后发生的一切确实她始料未及的,当爷爷逝世,大老意外落水,二老迟迟不归,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在原地等待着。她守着爷爷的渔船,等待着二老的归来。“他可能明天回来,也可能再也不回来了”[4],那么她能等多久?我们不知道,但是从翠翠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爱情最初的坚持与纯粹。

天保是船总的大儿子,个性率直,简单,敦厚老实。他当时也爱上了翠翠,并且积极的和弟弟一起以“唱歌”的方式来验证翠翠的`芳心落在了哪里。当他知道翠翠喜欢的是弟弟时,他毅然的决定离开。不幸的是,他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落下了帷幕。从他的身上,我们发现了一种人性的魅力[5]。感受到了一片兄弟情。

傩送是船总的二儿子,乐观率直,善良多情。他与翠翠互生爱慕,两情相悦。他勇敢的以歌声来打动翠翠的心,这是一种朴实的浪漫。在得知哥哥的死讯之后他显得内疚而又不安,他认为哥哥的死亡有着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无法再面对翠翠。于是他选择了离开。我们期待着他的归来。从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崇高的“人性”,爱情与兄弟情,他都在乎,都不想伤害。试问现实的世界还有多少人对自己有这么高的道德约束,甚至我们的身边已经不乏“抢兄弟老婆”、“夺朋友妻子”之类的事情了吧!

“边城”是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有着人性中最珍贵的真善美[6]。在这个浮躁不安的社会里面,我们仍然需要翠翠的善良单纯,希望身边的女性可以不失去中国古典的端庄与唯美。我们依然需要两兄弟这样的手足情,希望现在的人性能够始终淳朴,社会能够像沈从文笔下所描写的那样富有“人性美”。

参考文献

[1]金鸿雁.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修辞艺术[J].时代文学(下半月).(05)

[2]夏丙乾.《边城》中的人性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04)[3]陶宏.美丽的人性 隐伏的悲痛――《边城》中的人性美与爱情悲剧探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4]孙钶心.小说《边城》的浓郁抒情性[J].大家.(18)

[5]冯晶津.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6]冯祖强.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所创造的美[J].教师.2011(06)

《边城》:矛盾冲突中的人情美 篇2

读沈老的《边城》,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里“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这里“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一句话,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爱,是善,是和睦的,人情是美的!

什么是人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也。

什么时候最能看出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真假?人们常说国危思忠臣,家难想孝子,患难见真情,说的就是在危难之间最能见出人情的忠诚与奸佞、孝顺与忤逆、真实与虚伪。沈老的确深谙这个道理,在《边城》这篇课文中,他制造了五种矛盾冲突,将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之中,呈现出了湘西这个世外桃源的人情之美。

在差异之中凸显人情的和谐美

从社会环境来看,边城中有强者、弱者,有富人、穷人,有官员、百姓,他们之间有差异。但是,这里穷人不是刁民,富者不为富不仁,没有仇权、仇富的心理,也没有彭霸天、黄世仁,这里确乎“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边城》中船总顺顺应该算一个强势人物,但是他对弱势的爷爷却有恩惠:因为爷爷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在爷爷死后,顺顺也来了,还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一腿猪肉,派人帮着料理后事。边城的军官、税官,他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与民同乐,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为增加这节日的愉快,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墨子说:君臣相爱则惠忠。在有差异的社会里,处上者施惠,处下者感恩,人与人就和谐了。

在两难之中凸显人情的利他美

从人物行为来看,在端午节这天,爷爷处在两难的境地,他既想陪着翠翠看赛龙舟,又想照顾那个替自己守渡船的老熟人,虽然不能两全,但是他却以墨家的勤勉来周全:他提前一天询问翠翠,为了翠翠“好玩”,“想了半天”,“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在路上“又问”,发现自己“可有可无了”,就嘱咐“人太多了,站在这里看,不要动,我到别处去有事情,无论如何总赶得回来伴你回家”。本想让熟人也“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家后又陪熟人喝酒,在熟人醉倒后,守着渡船,“搭了过渡人口信来告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在看到火把时,就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先秦道家哲学研究》中说“儒家的个人是为仁义而存在的个人,墨家的个人是为利他而存在的个人,道家的个人是为自己而存在的个人”。据此,爷爷应该是个墨家人物,他在两难中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利他”,根本没有想自己,更别说“为自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与人就和谐了。

在爽约之中凸显人情的宽恕美

从人物心理来看,翠翠在爷爷爽约后,先是坚信爷爷一定会来;过了很久,“稍稍有点儿着慌”、“着急”,甚至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爷爷会不会死了;当她记起爷爷的嘱咐,“便又为自己解释这想头的错误,以为祖父不来必是进城去或到什么熟人处去,被人拉着喝酒,故一时不能来的”,但是不久那个古怪的想头又出现了;当二老哄她离开时,她仍然坚信爷爷一定会来;当她回来爷爷喊她时,她“不理会”;当“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她的那一点儿埋怨“就完事了”。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别人的爽约,我们往往埋怨、责备,甚至会报复!而翠翠在爷爷爽约后,有的只是“利他”的担心。墨子说:父子相爱则慈孝。为长辈,待下以慈爱,为晚辈,敬上以孝顺,人与人就和谐了。

在误会之中凸显人情的善良美

从人物行为来看,二老被翠翠误会了,却以“笑”置之,并以德报怨,让伙计送翠翠回家。从这一点上讲,作者的确不像儒家,因为孔子主张“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人不知而不愠,并回报以恩德,人与人也就和谐了。

在授受之中凸显人情的淡泊美

从细节描写来看,过渡人“强横”“送钱”,翠翠“紧拉着”,爷爷“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那些人“全笑着走了”,边城中人们授受金钱很淡泊。反观当下,人们对金钱却看得很重,生活就多了争斗算计和烦恼忧愁,人与人自然就少了和谐。

综上所述,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必须把握大的社会环境,必须把握人物的言行、心理等细节。

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练习。

①两人吃饭时,祖父为翠翠说到一些有趣味的故事。因此提到了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两人在豆油灯下把饭吃过后,老船夫因为工作疲倦,喝了半碗白酒,因此饭后兴致极好,又同翠翠到门外高崖上月光下去说故事。说了些那个可怜母亲的乖巧处,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

②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③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④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⑤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⑥祖父说:“后来的事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节选自《边城》

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鉴赏第三段文字。

参考答案

边城心得体会 篇3

《边城》讲述了一对爷爷奶奶独自生活在湘西小镇的平凡宁静的生活,以及在这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孤独和淡淡的忧伤。小说主人公崔璀有一段朦胧但并非最终的恋情,但爱情并不是小说的全部。大师以他油腻的风格,讲述了湘西小镇淳朴的风土人情,淳朴的生活,如画的风景。

湘西的生活是严峻而艰苦的。大师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对一块土地的热爱,就是理解它的残酷,热爱它背后醉人的风景。看完全文,我开始憧憬起远离湘西边疆的小镇。木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湿漉漉的绿旗,窄窄的渡船,亭亭玉立的白塔,还有从古村落升起的绿色炊烟。这一切形成了一幅历史悠久的画,在我的想象中被描绘了上千次。在那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时间似乎静止了。女主人公崔璀像响水一样温柔明澈,歌声婉转清亮,祖父慈爱宽厚,船夫浪漫豪放。就连她的事业都是无奈的,在这个地方,带着诗意的色彩,是美好的,是不堪亵渎的。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湘西人在幸运面前的无奈和悲伤,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怜悯,相信了美好的人性

我最着迷的是《边城》里的富人和善良的人们。崔璀和他的祖父去看了龙舟比赛,当地的领导给了他们很多食物。有些人娶了新娘,崔璀的祖父带着他们过河,不用支付渡船费用。崔璀的祖父去世了,他周围的人都来帮忙。虽然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可能会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远的小镇。相比之下,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们彼此冷漠。有时候,连邻居都不认识。这一定令人遗憾。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城市会变得温暖和谐。每个人都有一个安静的幻想。人不自私,珍惜我们的生活环境,互相帮助,建立一个像家一样独特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

边城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篇4

《边城》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老船夫,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男性的伟大,“凡百委屈不可以包含,凡百苦难莫不可以忍受,凡百罪恶莫不可以宽容”。大老、二老、顺顺怪他,就连翠翠也不清楚他。他一肚子的委屈,可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躺下了,留下了一大堆的心事,我估计他是死不瞑目的。他生前又是那么的善良、朴实、倔强。渡头为公家所有,故渡船不必出钱,有人过意不去抓了一把钱掷在船板上,他一一拾起塞进那人手心里去,只求心安理得。他深爱孙女,为孙女的幸福操碎了心,他身上那份摆脱不掉的沉重、孤寂和寂寞又与谁诉说呢?老船夫的一生看似平淡,但却又是那么令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我喜欢她的简单、善良,虽有点小孩子脾气但又是那么的体恤人,善解人意。她会因爷爷回来晚了而生气,但只要爷爷带了“好东西”,她会马上高兴起来。面对一份清纯美好的爱情,她的内心是既复杂又矛盾的,她梦见自己“摘了一把虎耳草”,说明她内心是渴望与傩送的爱情的,但是她又羞于表露。或者说情窦初开的她,本身都还没有意识到所谓的爱情是怎么一回事。她对爱情有一份朦胧的向往和一种讲不明白的感受。沈从文细腻的描绘出了翠翠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展现了自然之中成长的女孩朦胧的哀与乐。阅读时,每当看到傩送与翠翠相遇的场景,我多么希望翠翠可以再勇敢一点,但是总是因为她的“躲避”而错过,不免让人叹息。但或许这才符合在茶峒生长的翠翠最本真的形象。也许,故事的美丽就在这遗憾中。

某位学者说,《边城》描述的爱情大概是实际与诗情之间的关系。大老的择偶标准是“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走得好”,天保的性格是实际的。而二老的性格是诗意的,在如诗如画的小山城长大的纯情少女喜欢诗意的二老,想必也是可以理解的。“爱情是一出永远唱不完的悲剧”,因种种原因,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实际与诗意之间,哪一个才是最好的归宿,我们都不得而知。也许,就像张爱玲所说“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粒朱砂痣”,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呢?故事的结尾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但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我相信那个让她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会渡着他的船回到她的身边,这才不枉她一生对诗意执着的追求!

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 篇5

第 十 九 初 级 中 学

从阅读感受上说,《围城》此书最大的特色无疑是作者机智敏捷的比喻与无处不在的讽刺。这种讽刺与《儒林外史》不同,儒林中的士人迂腐得可笑,但毕竟这可笑由他们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决定的,封建科考制度下的儒生,丑态百出,却还有一批真正的才子与他们对照。这种讽刺与《阿Q正传》不同,阿Q虽地位低下惹人怜悯,但他毕竟是游手好闲讨人厌,无所谓崇高的情感,无所谓未竟的事业。他的人生,若他自己肯醒悟,恐怕也不会太糟。一言以蔽之,《儒林外史》中的儒生和《阿Q正传》中的阿Q对于自己的人生处境是糊涂的,所以他们无所作为,而《围城》中的方鸿渐,自始至终都是异常清醒的。他是从欧洲留学归来的博士,可惜这博士文凭是假的――若是在《儒林外史》中,该不会有一个方鸿渐,自己的.假文凭只是为了敷衍丈人和父亲,而视其为一件耻辱;只会有一个韩学愈,买了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并且还要用太太的假国籍来证明其真实性。作为传统教育和西式教育的混合产物,方鸿渐不乏聪明才智与正直善良,也绝非没有事业心、没有人生理想,但他的人生似乎始终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他回国不久即在丈人周经理的银行里挂名,后来经赵辛楣推荐一同来到三闾大学,却发现自己连个副教授都做不好;他与唐晓芙的恋爱因苏文纨的离间而功亏一篑,却在三闾大学阴差阳错地与谈不上爱情的孙柔嘉成了一对儿;他婚后深深体味到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小家庭破裂。他的这些经历,大概是回国时的自己所完全想不到的吧。正是这种清醒的迷茫,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使我们仿佛亲身体会到人生的飘零与沧桑之感。

不少学者认为《围城》对世间的一切都进行了尖刻的嘲讽,因此认为钱钟书有失学者风范,其实这是很不准确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作者从未对唐晓芙这个人物有过丝毫嘲讽。对她的出场简直描写得完美至极,完全不像后面对女主角孙柔嘉那般讥讽。或许有人说这是作者对这个人物有偏爱,那么可以再举一例:方鸿渐自与赵辛楣尽释前嫌后,对于他们两人的深厚友谊,作者也从未嘲讽过。可以说,这两点代表了作者心中所相信的人世间的美好。除此之外,作者还时常在行文之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温情:“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他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这景色是鸿渐出国前看惯的,可是这时候见了,忽然心挤进作痛,眼酸的要流泪。他才领会到生命的美善、回国的快乐,《沪报》上的新闻和纱窗外的嗡嗡蚊声一样不足介怀。 ”这是方鸿渐刚下船的那晚,在周家入睡前的所思所想。通过前文我们可以知晓方鸿渐确有几分油滑嘴脸,也并不受正统思想的“毒害”,可他回国的第一晚,沉静下来以后,还是不免产生感激与快乐,可见这快乐的真切,更可见作者对人生的温情。

上一篇:小学国旗下的讲话秋季下一篇:祷告的名言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