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的故事和成语解释

2024-07-02

望梅止渴的故事和成语解释(精选3篇)

望梅止渴的故事和成语解释 篇1

望梅止渴的故事主要为你讲述的是有次曹操打仗时路上行军非常幸苦,天气又热没有什么吃的,在干旱地带找不到水源,将士们都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曹操想了一个办法就是鼓励大家坚持一会儿,走到前面就有梅子止渴,将士们听了曹操的话一鼓作气终于找到水源,成功到达彼岸。

1、望梅止渴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2、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来源〗该成语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出处】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 行役失汲道,望梅止渴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 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3、望梅止渴的主人公简介

曹操简介编辑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3],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关于教育的成语、故事解释 篇2

安静、细心、谦恭、敬重,古时儿童教育的要领 出处:宋·朱熹《小说·嘉言》:“教育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作宾语、定语;指儿童教育

比屋可封

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关于教育的成语 出处:《汉书·王莽传上》:“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可彼屋而封。” 夫古之所谓至治极盛者,曰家给人足,曰~。★清·严复《原强》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出处:《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对待犯错误的人应当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针,而不应该~。

不教而诛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出处:《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描写教育的成语 出处:《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虽身居高位,却保持着朴素的传统,这对我们是~。

不可教训

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出处:《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最下之人,野蛮如虎儿,~。★清·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

春风化雨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出处:《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满想在这~的环境里,多受一些教益,哪知道刚入党后的一点钟内,就要离开这块令人陶醉的土地。★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十二章

东风化雨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关于教育的成语 出处:无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反面教员

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出处:李娴娟等《血染的爱》:“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员,我们的党可以从这场血淋淋的惨痛的教训中汲取教益。”

讽一劝百

讽: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戒。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描写教育的成语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然~,势不自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

父严子孝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出处: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画荻教子

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出处:《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换骨脱胎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关于教育的成语

出处:金·侯善渊《杨柳枝·丱岁飘蓬住远山》词:“换骨脱胎归旧路,返童颜。”

嘉言善行

嘉: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出处:《尚书·大禹谟》:“若允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贤宁。”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我料贤弟必有~,教训老夫咱。★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

嘉言善状

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同“嘉言善行”。出处:无

嘉言懿行

嘉、懿: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描写教育的成语 出处:《尚书·大禹谟》:“若允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贤宁。”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这部书叫《帝鉴图说》,出于明朝张居正的手笔,辑录历代贤主的~。★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教导有方

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凡此种种,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也是他福至心灵,官星透露,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教无常师

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关于教育的成语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科班出身

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出处:无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科班出身的人越来越多。

累教不改

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

出处:无 他真是~,一意孤行。

屡教不改

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描写教育的成语 出处: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犯错误的人,出岔子极少数坚持错误、屡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

蒙以养正

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出处:《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

孟母三迁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洒扫应对

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关于教育的成语 出处: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圣人之道,贯彻上下,自~,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明·王廷相《慎言·作圣》

三迁之教

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神道设教

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祸福之说。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出处:《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尼~,假箕仙言上帝震怒,将降祸于夫人。★清·陆以湉《冷庐杂识·郑峚阳》

生聚教训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描写教育的成语 出处:《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就是那当道诸公,也应激发天良,力图振刷,郊那范蠡、文种的故事,~,徐图兴复。★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五回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出处:《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市井之徒

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出处:《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朝中服赤芾乘轩车者,三百余人,皆里巷~,胁肩谄笑之辈。★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

脱胎换骨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关于教育的成语 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是~,神爽体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夏雨雨人

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刑期无刑

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从而达到不用开的目的。出处:语出《书·大禹谟》:“刑期于无刑。” ~,古有明训。★孙中山《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

沂水春风

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描写教育的成语 出处:无

以法为教

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出处:《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易子而教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出处:无

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关于教育的成语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

有风有化

指有教育意义。

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闺塾》:“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风有化,宜室宜家。”

有教无类

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有伤风化

伤:妨碍、败坏;风化:风俗教化。败坏、损害社会的风俗和教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 描写教育的成语 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 王谓丘作《五伦全备传奇》,~,失文宗体。(明·杨仪《明良记》第十四节)

才气无双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3

【才气无双例句】

宋.苏泂《雨中花》词:“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叹天生李广,才气无双,不得封侯。”

【望梅止渴的故事和成语解释】推荐阅读:

饮鸩止渴-饮鸩止渴的故事-饮鸩止渴的寓意-饮鸩止渴的意思06-20

上一篇:牛津小学英语4a课件下一篇:你家有宝吗美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