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自得的韦应物(精选3篇)
怡然自得的韦应物 篇1
怡然自得的韦应物
中唐诗人韦应物一生创作颇丰,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他有着追求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但他一世为官,在这种出仕与入仕的两难中,我们透过《滁州西涧》这首诗的赏析可以看到原来韦应物是个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人。
最近在讲授《滁州西涧》这首七言绝句时,同学们纷纷被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所吸引,拍案叫绝。那么,写出这样如诗如画的佳句之人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怀和人生境界呢?我们透过诗人的诗作和生平的分析将看到一个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韦应物。
中唐诗人韦应物,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韦应物扈从不及,流落秦中。乱后,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从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其田园诗对社会离乱、民生疾苦也时有反映,态度鲜明,情真意切。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应物的诗各体俱长,白居易称:“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他的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其诗作末两句常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样的一个诗人在仕途为官和追求幽居山林、享受自然之美之间寻找到了一种最佳的心理境界――随缘自适、怡然自得。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大体诗意是: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暮春幽静景象以及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这首诗分别从“涧边”和“涧中”着笔,绘影绘声,优美如画,是历代公认的山水诗名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开头二句是写日间所见。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浮动。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欲啭不啭意自娇”,此写莺啼;“恬然自安流”,此咏百川分流。这类“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在结构安排上也很精当。“春潮带雨晚来急”,构成典型环境,与下文形成因果关系;“急”与“自”两字互为照应,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意识,把客观景物和抒情主体有机地融为一体,状出难写之景,达出难言之情。全诗即景会心,借景述意,在幽草黄鹂、晚雨野渡的“画意”中,融进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体验。
闻雁 韦应物 篇2
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描绘了一幅清淡的思乡图,画中展现了这样的意境:在清冷的夜晚,一个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此诗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如下:
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诗人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扩展】
练习
1.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语或#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句子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2分)答案:设问(1分),引起下文作者情思(意思相近即可,1分)。
韦应物《观田家》 篇3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
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
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
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
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
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
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
看着这些,我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注释
①景常晏:指天晚。
②劬:劳苦。
③膏泽:指雨下到田里。
【怡然自得的韦应物】推荐阅读:
曼妙女人怡然自得散文随笔05-12
自得其乐-自得其乐的故事-自得其乐的寓意-自得其乐的意思06-05
自得其乐11-07
悠然自得造句09-24
怡然书海作文800字-初三作文05-14
小学生语文知识:自得其乐造句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