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自得造句

2024-09-24

悠然自得造句(共11篇)

悠然自得造句 篇1

悠然自得造句

1、爷爷在那里,悠然自得的看着报纸。

2、常食粗饮水,衣褐袍,人不堪其忧,而柯悠然自得。

3、老翁在河边一边垂钓一边欣赏景色,真是悠然自得。

4、在明月下,爷爷悠然自得地喝着茶。

5、在那群山之间,有个无比困意的叔,在悠然自得的睡着。

6、他头戴草帽,悠然自得地坐在湖边钓鱼。

7、从容的人,能够在任何时候都悠然自得地面对一切。

8、小日子过得悠然自得,没有争吵没有怀疑只有彼此。

9、我一边吃着薯条,一边悠然自得的看电视。

10、荒凉的甲板上,只有悠然自得的水手们。

11、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王芳坐在小院里悠然自得地吹着长笛。

12、他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喝大茶,看报纸,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13、一群绵羊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散步。

14、当诸葛亮摇着鹅毛扇悠然自得地在山上指挥的时候,曹军却因追赶蜀军而精疲力竭。

15、我想到那一天,能悠然自得地与时光说你好。

16、小明悠然自得的在河边钓鱼。

悠然自得造句 篇2

孟子秉承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 主张“君子引而不发”, 进而明确提出“自得”教育理念并作了精辟论述。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 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 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是说, 君子求深造是凭好的方法, 希望自己自觉地有所得。自觉地有所得, 才能掌握得牢固;掌握得牢固, 才能积累得深厚;积累得深厚, 才能运用自如, 左右逢源。因此, 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孟子的这一教育理念, 与今天推行的教育思想有着相似之外, 对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有着有益的启示。

所以说, 在新课程改革中, 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理念, 我们缺少的是具体的对这些理念的运用、操作和探索。如果没有具体而正确的实践作支撑, 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虚无的空中楼阁, 新课改的理想也只能成为美丽的肥皂泡。

对一所学校新课改工作的评价, 对一位教师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效果的评价, 不能急功近利, 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仅凭几本拼凑起来的校本教材, 几套组合起来的模拟试卷, 几节包装起来的优质课, 几次流于形式的专题活动, 几个学生考了个高分等, 便给出“课改成果显著”的结论。

评价工作第一位要做的是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科学发展的观点, 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知识能力究竟怎样, 达没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有没有发展, 发展的是快还是慢;学生今天的学习是否更有利于明天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然后, 再从这个分析结果出发, 追本溯源去看学校和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正确, 是否科学。比如说, 学校和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君子求诸己”的自得意识;学校和教师“行有不得”时, 有没有“反求诸己”的自省意识;或者说, 学校和教师有没有将教育教学工作当农业来做的自觉意识。

学生是种子而不是工业原料, 教师是农夫而不是工人, 学校是田园而不是工厂。关于这一点,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多次讲过这样一个精当的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由此, 叶圣陶先生谆谆告诫我们:“请教师们时刻想到, 学生跟种子一个样, 有自己的生命力, 教师能做到的, 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 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 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 硬把他们制成一色一样的成品, 那肯定是要失败的。”

可是, 在新课程改革中, 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仍缺乏“生本”观念, 只重视教师如何教而忽略学生如何学, 更没有把学生当成有生命力的个体来对待。“满堂灌”“满堂问”和“题海战”现象确实是大大减少了, 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满堂看”的多媒体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严重忽略了学生差异, 把学生当成了工业原料来对待, 把教育教学当成生产流水线来管理, 在教学手段上一味追求工业化现代化, 在教学目标上企图实现思维程序化、认识一体化。教师成了技术上纯熟精湛的工人, 越俎代庖, 忙得不亦乐乎, 而学生被剥夺了以口诵之、以心唯之、以手操之的权利, 只能袖手旁观, 坐享其成, 这哪里还谈得上“自得”!实践将会证明, 这种用课件代替大脑, 用形式代替思考的形式, 对学生来说是镜里观花, 对学校来说是望梅止渴, 对课改来说是相当悲哀。因为如果方向错了, 条件越好, 手段越花, 形式越新, 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越远。

在新课改中, 我们还应该铭记孟子这句话:“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 不能使人巧。”意思是说, 木匠和制作车轮车厢的人能传授给人规矩的标准, 却不能使人一定有高超的技术。言外之意, 师傅领进门之后, 要想有高超的技术, 必须“自得”。同样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学会任何东西, 且能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达到更高水平, 最终都要通过自己来实现, 而不能依赖教师去完成。但是, 倡导学生“自得”学习, 并非轻视或排斥教师的作用, 恰恰相反, 学生的“自得”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和促进。教师要引领学生自得, 首先必须自己“有得”, 然后才能“以其昭昭, 使人昭昭”。

悠然自得的龙套 篇3

相亲奇葩说:租房理论

表妹李安琪相亲25次未果后,已经把所有亲朋好友都为难坏了。为何世人眼中的各种精英男士,在她这里都会一拍两散?究竟是29岁的女孩要求太高,还是他们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Bug?

李安琪本人却并不着急。她说,经历了这么多相亲对象,就像租房时,一次次跟着中介爬楼看房,逐渐长了经验。寻找理想对象,就像找理想的房子,是一个逐渐跟自己内心需求对焦的过程。

住进房子里,再来埋怨它的朝向、层高、通风,都是自寻烦恼。同理,你得明白谁与自己内心需求匹配度最高,可以给予自己尘世间最大程度的舒适、自由,必须明确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向往在哪里。

打个比方,李安琪已经把世俗意义的“好房子”标准踢了出去。比如,她不在乎卧室有没有奢华软装、靡丽的吊灯,只需有个舒适的床垫;她不在乎有没有大屏幕彩电、气派的餐桌椅;她也不在乎房子朝南朝东,因为她早出晚归,夏日回家能看到夕阳已是幸福。

可这并不代表她好说话,她内心的需求并不简陋。

她希望房子朝西。这样,傍晚回家时,光线好,墙面暖洋洋,植物也会因为沐浴了足够的西晒,生气勃勃。她希望有超大阳台,放上靠垫看书,与朋友喝茶,,雨天还可以在这里上跑步机。她希望卫浴间没有一丝异味,因为她是运动达人,超爱洗澡。她希望厨房宽敞,她做饭时爱人可以陪说话,新炒出来的菜,就放在离灶台不远的小桌上,两个人拿起筷子就抢吃……

所以,世俗意义上的精英男对她全无用处。他们几乎每晚都外出应酬。他们买数万元精装书装饰书房,但只是坐在里面玩自拍。他们每年都要出国买奢侈品,在朋友圈晒阿尔卑斯山上的雪。他们喝茶要去会所,喝酒要去品鉴会,运动只打高尔夫……细想一下,如果他热衷于充门面,而她觉得这样很累,他们怎能舒畅地过上几十年,培育出一份相濡以沫的情感?

不是同道人,不进一家门。李安琪想明白后,就转移了相亲阵地,加入了本城一个跑步达人圈,又加入一个茶友会和一个朗读者协会。

对焦:爱上一个咂摸出滋味的龙套

几乎每周,跑步达人们都相约着,在风景如画的地方越野跑。短的线路五六公里,长的十五六公里。她很快发现一位助人为乐的小伙子。每次越野跑之前,他都反复征询大家意见——几时出发,附近有无停车场与地铁站,中途有没有补给热茶的便利店,甚至,终点有没有女跑友可以选购农家蔬果的地方。

一天,小伙子兴冲冲地邀大家去一条郊区线路。跑完,李安琪与众人惊喜地发现,他们已置身在一片布满茶树的山坞之中。

这是当地山民承包的茶场。春茶正在炒茶师傅的手中抛捻、推压、搓动。一问价钱,比市场上便宜至少一半。小伙子买了新茶,又向茶场看门人讨了一把老铁壶,自己汲山泉水,生了炭炉,现场为大家沏茶。

茶真好,顺滑醇厚,甘爽鲜洁,带着无人赏识的山坞里特有的明亮安恬之气。喝到那么毫无矫饰的茶,安琪感动得说不出话。

小伙子说,觉得茶不错,是因为跑了十五六公里的路,够焦渴。茶并没有比在茶友会里喝的那些顶级岩茶,肉桂啦、水仙啦,香气与口感更棒。

李安琪心里一动,“难道你也是茶友会成员?”

小伙子大笑,“你肯定不会注意到我。我不是客人,我是做了芋泥点心和茶饼,到茶会上来卖的小贩。你要是记得我,那一定是我的点心纸袋帮了我。”

安琪福至心灵,“那是特别定制的,灰绿色的茶梗纸袋?”

小伙子再笑,“咦,你还记得,说明我纸袋上的一休哥画得不错。”小伙子说,他还在朗读会上见过她。半年前,他的导师要去朗诵会上读爱丽丝·门罗的作品,他被组织方调过去做牛轧糖和冲茶,又见到了她。

小伙子描述她——那天煞有介事地穿着亚麻布长袍,戴着银镯子。哦,来参加朗读会的文艺女青年们多半这种打扮。她们挽着长发,像林徽因张允和一般走来,制造了一種有文化的气场。然后,自己都被这种气场感动了……说句不怕得罪的话,门罗的作品是在炖汤的炉灶旁、在熨烫衣服的案板上、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写下来的,质地粗砺,并不适合这种有模有样的文化消遣。

李安琪被他直率的说话方式惊呆了。这样一个外表柔和、内心耿介的人,这样一个照应到多数人感受、却绝不随波逐流的人,能放下身段当小贩,又能适时自嘲……他实践的,也是自己的理想人生吧。

知道这小伙子27岁,一边读博士,一边成了做点心和手工牛轧糖的微商,李安琪笑了——终于找到了同道。尤其是,他说:“别人都想做主角,而我就想成为一个悠然自得的龙套。要知道,一幕大戏里,出入自由的,只有一个咂摸出滋味来的龙套。”

李安琪今年春节与“龙套”结婚了。

“龙套”没弱点吗?肯定有。他很少应酬,极少利用文学博士身份,登上各种文化讲坛;他没多少事业野心,没有广织人脉,论文发表比师兄弟少一半;他也没多少理财雄心,赚来的钱,都买了唱片与茶器,都花在跑步与旅行上……

可这有什么关系,他满足了李安琪的大部分向往与需求。

她爱他的周到、居家、毒舌,爱他把一切都看得透彻明白,仍兴冲冲入世的那颗心。

她更明白这一点:最终,我们能找到的知心爱人,应该无需经历痛苦的磨合。他近乎零弱点,因为他所有的缺点都是你不在乎的,而优点恰恰都是你最在乎的。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怡然自得造句 篇4

怡然自得造句

(1)爷爷神态悠闲地品着香茶,怡然自得。

(2)道路两旁的大树下,人们坐在一起谈笑风声,怡然自得。

(3)保姆霍金斯在一个角落里怡然自得地缝缀着东西。

(4)爷爷退休后,潜心研究花草种植技术,每天也怡然自得,快乐无比。

(5)牛羊骏马在这里怡然自得。

(6)他的怡然自得则是由于无知。

(7)他们可以怡然自得的生活在这个自由的国度。

(8)其实只要能让我静静地看书,我就怡然自得了。

(9)他们知道自己对胜利有所贡献而怡然自得。

(10)喝了点酒后,他变得怡然自得。

(11)面对毁灭性打击,如何过得怡然自得?

(12)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怡然自得地游着。

(13)老翁稳坐钓-鱼台,斜风细雨,怡然自得。

(14)他虽然身居斗室,但每日与书为伴,倒也怡然自得。

(15)我不会因为这是最后一个赛季就怡然自得。

(16)矮个子的眼光盯着自己的指甲,然后,怡然自得地开始咬指甲了。

(17)他怡然自得的心情渐渐消失了。

(18)爷爷总是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19)生活虽然清苦,林老师怡然自得。

(20)戈培尔在文学界和电影界中崇敬者的簇拥下怡然自得。

(21)道路两旁的大树下,男男女女坐在一起谈笑风声,怡然自得。

(22)我的老师怡然自得地向我们讲述她年轻时候的事情。

在文字中享受悠然自得 篇5

读《黄裳自述》,我感到过去印象中的那个寡言少语的老头,一下子在我的感觉中生动活跃起来。

黄裳颇不善言谈,与之面对,常常是你谈他听,不然,就是久久沉默,真正可称为“枯坐”。电话更是简洁得要命,一问一答,问几句答几个字,绝无多的发挥,可说是再单调不过了。

然而,这只是一种外表或者说假象。一个在大学学电机专业的人,却改行走进了文化圈,且以藏书家、散文家、剧评家等多种身份独领风骚,这自有他注定要成为文人的必然。读他的自述,读他的文采飞扬的游记,读他的书信,便不难发现,实际上,以藏书家而著称的黄裳,有着浓厚的生活乐趣。他不是那种只知道枯坐故纸堆的书呆子,相反,其性情颇像一个浪漫才子,精神里充溢着人们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可以领略到的那一种文人风流。他爱故纸堆飘出的特殊气味,爱文物字画营造的意境,爱游山玩水,爱美丽女性,爱名优们的优美吟唱和婀娜多姿,爱在印有漂亮图案的纸笺上给友人写漂亮的信,爱听那些好玩的人讲好玩的故事,爱在美丽的风景里和友人比赛吟诵偏爱的诗句,爱开怀畅饮。不只是这些,他也爱打听时事变幻人事更替,爱评说时事,爱抨击所恨所憎,爱直爽地打一场笔墨官司,爱对那些浅薄的人投去蔑视的目光……

想想看,如果黄裳不是一位既有学识又有情趣的人,又焉能在戏剧、新闻、出版等各领域结交八方俊杰?梅兰芳、周信芳、巴金、吴晗乃至旧书店的老师傅,几乎都成了他的挚友,是他的活动舞台上必不可少的角色。显然,寡言少语的黄裳,有着擅长交际的性格,他是以自己的方式活跃在文化界,在一个复杂而动荡的时代走着起落不定悲喜交替的行程,从青春年少,一直走到了八十多岁的今天。

寡言成就了他的文字。所有阅历,所有修养,所有情趣,成了他行文走笔的厚重基石与丰富背景。

帮助他人自得快乐 篇6

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着。在她的旁边,有一块摔碎的豆腐,黄瓜、白菜已经撒落一地。我本想绕路走过去,可那一声声痛苦地呻吟,

好似一刀刀在割痛我的心。我离那位奶奶越远,在我心上的刀就割得越深。是去?是不去?我犹豫不决,那声音依旧继续着。

我再也忍不住了,连忙跑过去,关切的问:“奶奶,您怎么了?”

“乖孩子,奶奶没事!就是奶奶无意之中被石头绊倒了,没事!”奶奶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奶奶自己揉揉就好了!”

“奶奶,您总不能就坐在地上吧!我扶您站起来吧,好吗?”我边说边把奶奶从地上搀扶起来。

“哎呦!”

“奶奶!您哪里疼?”

“呼!”奶奶喘了一口气,“没事!”

又一声呻吟,奶奶这时不由自主地告诉我“腿……腿疼!”

我听后,慢慢的将奶奶扶到路旁的长椅上,“奶奶,您坐!我看一眼!”

我挽起奶奶的裤腿,腿上已经搓破了皮,流血了。“奶奶,您等一下,我马上就回来!”

我用随身带的钱买了一瓶矿泉水和一贴创可贴。又用奶奶身上带的卫生纸蘸了些少许的矿泉水,轻轻擦拭着奶奶的伤口,并熟练地给奶奶贴上了创口贴。

“奶奶,您好点没?”我关切的问道

“乖孩子,奶奶好多了!”

我听到后,会心的笑了。然后又把奶奶那撒落在地上的菜收拾好了。

“谢谢你,乖宝贝儿!”

是啊!鸟儿需要蓝天的帮助,让它飞得更高更远;鲜花需要蜜蜂的帮助,让它变得越来越婀娜;鱼儿需要河水的帮助,让它游得更自在……你的帮助会得到别人的谢恩戴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难道不是吗?

悠然山作文 篇7

今天,早上我和妈妈还有爸爸一起去悠然山度假。这里有:鸟语林、游泳馆、海棠林、兰花博物馆……

我很喜欢海棠花。中午一吃完饭,我就和妈妈、爸爸去海棠林,秋天海棠花开了,这里的、海棠的`种类很多,各种各样的颜色有:浅粉色的、粉红色的、红色的、白色的。真漂亮!不过除了海棠花还有:欧洲菊、兰花、百合花、玫瑰花。树木非常茂盛,有:银杏、松柏、松树、柳树。这里的环境就像仙境一样。

下午,我们去爬山,我们去了石林,这路弯弯曲曲的,还有很多石头,所以我们没去成,去了乐山亭和国色亭,路是小坡那种,树上的毛毛掉下来,吓我一大跳,我还以为是毛毛虫呢?路是又滑又湿,我差一点就摔了一跤,这里地面比较潮湿,景色也很美。这里既是度假区也是旅游景点呢。

朱熹的-自得-思想 篇8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

,并对此有历经多年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朱子关于自得的摘要:朱熹十分重视治学过程中的“自得”

思想主要内容包括自己之得、得之自身、自然而得之于己等多重意蕴。朱子主张的自得论是其一生研习圣贤之道的原则与方法,在其思想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朱熹;自己之得;自然之得

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11)06-0039-05

为学之道,贵在自得。朱熹深谙治学之道,对学贵自得有深入的思考和体会。这一点,陈荣捷先

①本文力图在陈先生文章的基础生亦注意到,曾有专文驳正美国与日本学者对朱子自得思想的误解。

上,全面揭示朱子自得思想的内涵,为进一步理解朱子的治学方法及其理学思想提供一个视角。

一、学与自得:从朱子的临终遗言说起

:南宋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五夜,朱熹为学生们讲授完张载《西铭》后,交代说“为学之

要,惟事事审求其是,决去其非,积累日久,心与理一,自然所发皆无私曲。圣人应万事,天地生万

”初八日,又对学生们说:“误诸生远来,然道理只是恁地,但大家倡率做些艰苦工夫,物,直而矣。

”初九日中午,朱子即辞世,时年71岁。这两段话,就是一代学问大师须牢固脚力,方有进步处。

留给学生和后人们关于如何做学问的遗嘱。平心而论,这个学术遗嘱太平常,不如佛家大德高僧留下的偈语,可以让人们恒久地琢磨、思索、猜测,且一旦猜中,将被允许进入佛家真如境地。然而,审视朱子一生的治学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朱夫子不吾欺也,这两段话,确实是其一生所持守的为学法

,“毕力钻门。他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学术成就,的的确确就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了这个方法

研,死而后已”(《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卷59)。

仔细分析,第一段话的含义有三层:其一,为学最紧要、最重要的,就是每件事,无论大小远近,只要是自己碰到的,都要仔细思考其中的道理,辩明其中的是与非,坚持是的,而彻底去除非的,不犹豫,不苟且。其二,时时刻刻且长期坚持这个工夫,就会累积起来,达到自己的心与天地万事万物之理合一的境界,那时,自己所思所虑自然都会至公至明,纯粹至善,不会再私欲丛生。其

,也就是说无思三,圣人处理所有的事情,天地生养万物的道理、路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直”

虑、无造作、无安排,都是自然顺理而为的。总的来说,即普通学子为学之道,如果能长期坚持作者简介: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周之翔,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生,专业

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

①,不过,陈先陈荣捷先生在《朱子新探索》一书中,指出朱子解《孟子・离娄篇下》第十四章之“自得”为“自然之得”

,而并不以揭示朱子关于“自得”的全部意蕴为意。陈荣捷:《朱子解自得》,载《朱子新探索》,生意在阐明朱子解孟子之“自得”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第333-335页。

“事事审求其是,决去其非”的工夫,最终会到达心与理一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人的最充分的自我实现。那么,这个工夫又从哪里下手呢?第二段话,讲的就是下手、起步的道理,那就是“牢

,步步踏实,步步走稳,这样才能真正用上力往前进。可见,朱子在此是用了极明白、极平固脚力”

实、极简洁的语言,极确定的语气,向学生们传授了自己毕生治学自修以优入圣域的体会与经验。并传递了一个观念,即儒家由凡入圣,只有平实一途,绝无秘诀与神通。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遗嘱实际上就是朱子学贵自得的主要内涵。朱子认为,所谓学

,即是到达“心与理一”、“所发皆无私曲”的圣人境界、天地境界,而到达这个境贵自得之“得”

界,是一个通过牢固脚力、切近切实下艰苦工夫、长期积累、自然而然的过程。

从现存史料来看,朱子较早探讨学与自得的关系,是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任同安县主簿兼

,其中写道:主县学时。这一年,他整顿县学,更建同安县学四斋,并作《四斋铭》

礼云乐云,射御数书。俯仰自得,心安体舒,是之谓游。以游以居,呜呼游乎!非有得于内,孰能如此其从容而有余乎?

。第二年(1155)在与两位县朱熹向县学生们提出为学的目标,即“有得于内”以“俯仰自得”

:“夫学,期以自得之而已,人知之、不知之,无所与于我也。”“学之道非学生员的通信中,他指出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卷39)汲汲乎辞也,必其心有以自得之,则其见乎辞者非得已也。

如果说,朱子早年对为学自得的理解,主要是指为学目标贵在自己有得,且所得当是艰苦学习而得,那么后,朱子在同朋友们论学时,已深刻地意识到,为学自得还有一个重要内涵,即其方式必须是自然而得。他在隆兴二年(1164)写给柯国材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为学自得是自然而得,并再次指出了为学的自得之道,他说:

大概读书且因先儒之说,通其文义而玩味之,使之浃洽于心,自见意味可也。如旧说不通,而偶自见得别有意思,则亦不妨。但必欲于传注之外别求所谓自得者而务立新说,则于先儒之说或未能究而遽舍之。如此则用心愈劳而去道愈远,恐VV然失天理之正而陷于人欲之私,非学问之本意也。且谓之自得,则是自然而得,岂可强求也哉?今人多是认作“独自”之自,故不安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卷39)于他人之说,而必己出耳。

朱子对为学自得的方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坚持,更坚定地确立了自己的治学之路是不计功程、牢固脚力、做艰苦工夫以自然有得。又10余年后,朱子在48岁时完成的《孟子集注》中“君子深

:“有所持循,以俟乎默识心通”,“潜心积虑,悠游厌饫于造之以道”章注释中提出了一条自得之道

。从20多岁到40多岁学问成熟,可以看到朱子的治学之路是一贯的,这其间”而“自然得之于己”

条治学之路与本文开头所引朱子的学术遗嘱相对照,除了遗嘱的语言表述更清晰、更简练,语气更决然、更坚定之外,两者是高度一致的。

朱子一生都在关注治学与自得的关系,从为学自得的目标到途径,逐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既有对于前贤的自得思想的继承,更有基于时代背景和自身研习儒家之道的体会而形成的新的见解。

二、自己之得与得之自身

朱子认为,在儒家往圣前贤那里,治学与做人是合一的事情。因而,朱子主张,治学当效法先圣先贤,也就是无论是治学还是做人,都要以提高自己的人生觉悟、道德修养和处世能力为目标,将自己天赋的德与能充分发掘与发挥,实现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最大价值。亦即实现《大学》之道,由“明明德”而“新民”,至“止于至善”。朱子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诠解和实践“学贵自得”的。

》“自得”的诠释中,一个含义是指主体性意义的“自己之得”。“自己之得”是朱子对《孟子

,“人知之、指为学目标的主体性问题。朱子在20多岁时,即已特别强调为学的目标在“期以自得”

。(《朱子语类》卷27)朱子认为为学就像天天要吃饭一样不能间断。他告不知之,无所与于我也”

:“学者初做时,固不能无间断。做来做去,做到彻处,自然纯熟,自然光明。如人吃饭相诫学生说

”为学也是为满足自己的内在大学网需求,因而是为己之学。另一方似,今日也恁地吃,明日也恁地吃。

,“自己之得”又是指为学过程的主体性问题。朱子认为,儒家为己之学过程也必定是“自己之面

”。“自己之得”是要解决为学过程的主体性问题,即通过“自己做出来底一般”以实现为学过程得

:“盖开导虽假人言,得处须是自得,人则无如之何也。”当然,在朱子看来,的主体性。他明确说

,他说“须逐段所谓“自己之得”是有许多环节或层次的。如读书自得,朱子认为首先要“自记得”

;其次要深思,要“自见得”;再次要践履,要“自理会得”。这读教透,默自记得,使心口相应”

,才能实现为学过程的主体性问题。样,在不同环节中坚持“自己之得”

》“自得”的诠释是指为学工夫应“得之自身”。从朱子对“自得”的论述其次,朱子对《孟子

来看,其“得之自身”思想包含着双重含义。

其一,从为学工夫的方向上看。在朱子看来,前贤言“自得”最为精粹的是程颢,所以在《论孟精义》中,关于孟子“自得”之说的解释,他选取的七条全是程颢的解说。他特地选取了程颢之:“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在此,程颢不仅提出了“学贵自得”的命题,也提出言

了自得是“得于内”还是“得于外”的问题。所谓得于外,是指在自身之外,另求一个道理;而得于内,则是指道理不必外求,都在自家身上。南宋理学家都强调学贵自得,而且都主张当得之于内,

,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具备于人之一心。所以通过师友讲朱子、象山皆如此。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

学来获得道理,所得到的,恰恰就是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所以,所谓自得,最终只是得到了真实的纯粹至善的自我本性而已。朱子强调说:

学,则处事都是理;不学,则看理便不恁地周匝,不恁地广大,不恁地细密。然理亦不是外

。“尧舜性之”,此理元无失;“汤武反之”,已有些子失,但复面硬生道理,只是自家固有之理

其旧底,学只是复其旧底而已。盖向也交割得来,今却失了,可不汲汲自修而反之乎!此其所以

(《朱子语类》卷117)为急。

朱子认为,圣人与常人出生时禀受的理相同,只是气以成形时,常人禀得清浊不齐之气,自己的本性常为物欲所遮蔽,因而不能识得自身德性的光明、纯粹与完备,以至于常常迷失本性。故而必须通过不断地向圣人学习,熟读经典以求圣人之心,身体力行,以圣人为标杆来恢复自己的本性。所以,向圣人学习,师友间讲习圣人之道,正是向自己身上求道,因而也是内求而非外求。

其二,从儒家为学工夫的实践性特色来看。朱子认为,学者学任何道理,最终是为了自己在生活

:“学是实践中运用,能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去,这才是真正自得。在《四书或问》中,朱子说

”可见,在朱子这里所谓德,就工夫上说,一理,则必是理之得于身也。不得于身,则口耳焉而矣。

方面就是得之自身,另一方面则是将学到的道理用来实践,而且能做得到,才是自己真得了这个道

。“得之自身”在这里强调的是践履工夫。理,才是德

,还是指为学工夫的“得之自身”,均是希望通过从自己身无论是指为学主体性的“自己之得”

上得到天地万物本原之理,从而到达圣人境界、天地境界。儒者为学的最高目标,在于获得与圣人和

,“心与理一”,“所发天地同一的大本大原之理,实现精神与伦理道德的自由,即朱子临终所交代的

。只有这样,才能“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皆无私曲”

、“民胞物与”的抱负与人生价值,实现对人的此在的超越。作为儒者胸怀天下

三、自然而得之于己

朱子在和学生的谈话以及和朋友、门人的通信中多次论及“自得”当“自然而得”的问题,从孟子的本义来看,更多的是强调“得道”的主体的自觉性,即自己得道。但从“深造以道”的语势

来看,也强调了所得是经由艰苦努力而得的真知灼见。

:“学必根原,如性自得,物来能名,事来不惑,君子好之,东汉学者赵岐揭示这段话的意蕴说

”赵岐这个解释强调了为学必须穷根究原,艰苦探索,从而获得真知灼见,朝益暮习,道所以臻也。

并特别解释自得是如性自得,即所得的知识与道理能牢固到像自己的本性一样,像是天生就有的一

:“深造之者,进而样。实际上,除了强调得之深,也强调了得之坚实、牢固的意义。朱子则注释说

。”“言君子务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乎默识心不已之意。道,则其进为之方也

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自得于己,则所以处之者安固而不摇;处之安固,则所藉者深远而无尽;所

”藉者深,则日用之间取之至近,无所往而不值其所资之本也。

这条注释,体现了朱子注释四书的典型风格:语言洗练而讲究,语义圆融完备,既揭示出文本本意,又发掘了原文未言但暗含的意蕴,甚至还修补了原文义理上的不足以及缺陷,使之不至于误导后

。《孟学,同时还要附上历代学者特别是宋代学者最为精粹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经验和研究心得

:“君子深造之以道”一语还未尽善,“语势稍倒”,将语义子》此章,朱子在和学生们的.讨论中指出

重心落在了“以道”上,使“深造”显得轻了,实际上“道”只是“深造”之具。当然,朱子决不认为孟子此章的义理有丝毫不妥,实际上,他非常重视其中“深造以道而自得”的思想,这一点,从《语类》所载朱子和学生们的讨论,以及《朱子文集》中朱子的杂著与写给朋友、门人的书信中都可以看出。

,揭示了为学自得的方式是自然而明白无误的是,朱子在此以“自然之得”解释孟子的“自得”

,正是从消极面指出孟子“自得”乃无而得之于己。他所引程子的话“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

。在《四书或问》“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章中,朱子更是详细安排布置的“自然而得”

阐述了自然而得的意义所在,他说:“(理)不可强探而力取也,必其深造之以道,然后有以默识心

”又申说“自然得之”的含义:“必也多致其力而不急其功,必务其方而不躐其通,而自然得之也。

”接着,他阐述“自得之”与“居之安”的等,则虽不期于必得,而其自然得之,将有不可御者矣。

:“未得之,则固无可居之地;得而不出于自然,则虽有所居而不安。”只有得之自然,逻辑联系说

,才会如人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舒适自便,眷恋不去。才能“理之在我者,吾皆得以居之”

同时,朱子也在“自然得之”后加上了“于己”二字。朱子认为,孟子的“自得”首先强调的

,而得于己则是“自得”的应有之义。这是因为,孟子本文两次说“君子欲其自得之是“自然而得”

,在“自得”前都加上了指代君子的“其”字,如果再将“自得”解释为自己之得,显然语义也”

重复。解释为“自然之得”不仅文从字顺,而且也能与“深造”相呼应。王夫之即指出“‘本文深

,语相呼应。深造之功,正与自然之得相应。”完全赞同朱子之解。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

不可否认,朱子对自得的解释,与孟子本义稍有出入,朱子更多强调了得之自然的义涵,而孟子旨在强调自己之得。但朱子的解释却绝非对孟子的曲解或误读,准确地说,朱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得”的诠释,使孟子的自得思想内涵更为丰富了。陆九渊及其后学因倡导“自得之学”,以致主张抛开儒家经典及其传注,直接体味圣人之心的空疏学风和狂禅气息。对此,朱子直截了当批评说:“若陆氏之学,只是要寻这一条索,却不知道都无可得穿。且其为说,吃紧是不肯教人读书,只恁地

”所以,朱子必须将自己摸索悟处。譬如前面有一个关,才跳得过这一个关,便是了。此煞坏学者。

:“尝与金溪辨‘义外’之说。的“自得之学”与陆九渊区别开来。朱子在分析他们二人的差异时说

某谓事之合如此者,虽是在外,然于吾心以为合如此而行,便是内也。且如人有性质鲁钝,或一时见不到;因他人说出来,见得为是,从而行之,亦内也。金溪以谓,此乃告子之见,直须自得于己者方是。若以他人之说为义而行之,是求之于外也。遂于事当如此处,亦不如此。不知此乃告子之见

”应该说,朱子以“自然而得”解“自得”,此“自然而得”就包括了“内”与“外”两个方耳。

面,并且将“内”与“外”结合起来。这种“事之合如此者,虽是在外,然于吾心以为合如此而行,

,即可表述为“自然而得”。这样,朱子的“自得”既不失缺孟子强调自己要便是内也”的“自得”

,其新的解释也能支撑孟子下文所说的“资得的本义,其“自然而得”可以区别陆九渊“自得之学”

”、“居之安”与“取之左右逢其源”等意义。之深

朱子十五六岁即开始读二程及其弟子的书,因而,可能很早曾体会“自得”中自然之得的含义。无论是从朱子“俯仰自得,心安体舒”的思想来看,还是考察他在二十五岁时提出的由先儒之说(二程及其弟子们)以逆圣人之志,均可发现他明显具有“自然之得”的思想萌芽。如果比较朱子与前代儒家学者的思想,可以发现,学贵自得是北宋以来理学家们所共同推崇和遵守的治学法门。但朱子在治学中发现,许多儒家学者对儒家之道信仰不够坚定,甚至投入释氏的怀抱,阳儒阴释,突出的

”“必立己说”、如张九成、陆九渊等。而追溯这些学者的治学之路,朱子发现他们大多有“立己自是

“不肯教人读书”的毛病。而这个特征正与禅家宗“一闻千悟”“一超直入”的修习道路有关。因此,朱熹开始全面批评同代学者为学强求自己之得,务于谈奥谈玄的治学之道。同时,亦开始阐述自得必得之自然的思想,从而在儒学史正式确立了一条不同于佛道而可与佛道之方法相媲美的真正属于儒者的治学之路。

四、自得论与朱子其他思想的关系

细读朱子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为学自得在朱子的思想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朱子的众多学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现略举两条如下:

,“自得”与“格物致知”的关系。在朱子的思想学术中,“格物致知”论十分重要。从表第一

,“自得”与“格物致知”的为学之道是两条不同的认知路线。“自得”是得之于己,“格物面上看

,“自得”与“格物致知”的为学之道是统一的,致知”是得之于外。其实,在朱子的思想体系中

“格物致知”的结果就是“自然而得”。《大学章句》格物补传中,朱子提出了一条治学之道:“学者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于万

”在这里,朱子明白描述了用力格物之久后的功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效:豁然贯通,见得事物之理与自心的全体大用。我们发现,所谓“豁然贯通”就是“自然而得”的另一表述。朱子的豁然贯通其实就是指主客贯通、一理与众理贯通、吾心与万物贯通、体用贯通等。而其“自然而得”也正是指主客一体、内外贯通、物我两得,而非道家的物我两忘。

,“自然而得”是就认识论意义而言,义利之辨则是就道第二,自然而得与义利之辨。一般来说

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而言。但是,在朱子的思想体系中,自然而得与义利之辨也统一起来。初看起来,“自然而得”与“格物致知”一样,是认知工夫。但是,“自然而得”强调“然必潜心积虑,优游厌饫于其间,然后可以有得”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自然达到内在本性的状态,故而是和道德修养相通的精神境界。

义利之辨是宋儒理学的重要课题,朱子的道友张蚓痛印白匀欢得”的角度对义利之辨提出新

,“义”应该是“无所为而然者”,也就是“自然而得”的意思。“利”则是“有的解释,张蛉衔

,相当于大程的“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朱子为张蜃鳌渡竦辣》时感叹地说:所为而然者”

“呜呼,至哉言也!其亦可谓扩前圣之所未发。”(《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卷89)后来他一直对张

:“每诵南轩张公‘无所虼印拔匏为而然”和“有所为而然”对义利之辨提出新的解释赞叹不已

”因此进一步说明“自然而得”与“义利之辨”可以统一起来。为而然’之语,必三叹焉。

、“所发皆朱子认为不安排计度,不立功程,锱积铢累,循序渐进,以求自然而得“心与理一”

无私曲”境界的治学方法,就像自然界的树木花草的生长,皆由渐进,是天理本然,循此方法而治圣人之学,才是吾儒的为己之学,反之,则学必无所得,甚至将坠入异端邪说而不自知。

悠然看人生美文随笔 篇9

前段时间,我的右脚脚底受了伤,脚不能沾地,免强撑着走几步路,钻心地疼痛使我直冒冷汗,两腿直发酸,一直持续了十多天才痊愈。我心里就在想,这点小伤痛都把我弄和够呛,一个真正腿脚不方便,有残疾的人走路又该是何等辛苦,他们的生活又是何等的不方便。还有那些失聪的、失明的等等的人们,他们能够坚强地、快乐地生活下去令我肃然起敬……而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幸福,多么地惬意。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现有的平安幸福,悠然看人生路上的种种不如意和时不时的小坎坷……当想到我随时可以在清晨濛雨飘洒中悠然地散步,尝着那生机勃勃的、湿润的夏日轻风甜蜜的味道;也可以走在夕阳里栽满石榴树的小径,就让那快乐从高高的石榴树枝条间传遍我全身,而此时,我从夏天的轻盈中看到了收获的影子,它慢慢地去迎接秋天。突然想起庄子的一个故事:庄子站在桥上看水里的鱼入了神,情不自禁道:“这些鱼儿多快乐!”惠子问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庄子,怎么知道庄子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阳光均等地洒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只要你一心澄明,只要有爱在其中流淌,阳光随时可以盈盈地装满心田,让你感知到流水般的明快,跳跃和欢畅。

当你兴冲冲地跑到超市,想要买心仪已久的.物品,忽然发现它已被别人买走了,你所要做的是不失望、不埋怨,赶快重新挑选一件送给自己;当你定了登顶某座山的目标,到了半山腰就四肢无力,气喘吁吁,为什么不停下来听听清脆的鸟鸣和呼吸几口清新的空气,你要做的是,哼着歌下山,悠然地走好下山的路,这已足以让你惬意万分。

身处闹市,自处悠然散文 篇10

还记得刚来到电白二中时的感觉是难以置信,没错,就是难以置信。电白二中门口吵吵闹闹,不远处就有随处可见的地摊,不断地有小摊贩在叫卖,而且旁边就是市场。这里真的是学校吗?我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走进校园,一眼望过去,没有整齐香樟树,没有美丽的凤凰树,有的只是当地随处可见的桂圆树,硕果累累,粒粒金黄。几座伟人雕像,几张石凳,几块刻着字的石头,这些就是这里最大的风景了。

不大不小的地方,每一寸都恰到好处,整齐地分布着宿舍楼、教学楼、办公楼、篮球场、跑道,跑道内中间有着平整而充满绿意的草坪,旁边还设有排球网,毫无疑问那里就是打排球的地方了。但令人奇怪的是,明明是很拥挤的地方,却没有让人觉得压抑。

这里既是教育场所,又是文化场所。这里没有设置严格的门禁,即使在假期,这里也并不寂寞。早晨,天空微亮,太阳尚未完全升起,就有附近的阿姨来这里的`跑道上铺着垫子做瑜伽,甚至有专门的教学人员。晚上,少年也会走进来,在微弱的灯光下打篮球,跳街舞。

魔法悠然六年级作文600字 篇11

鬼使神差地,我走进了苏誓然的家。苏誓然走在前面,我在后面东看西看。哇噢,这里和我所知道的所有的宫殿一样。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豪华。

穿过一个大厅,向左走,那里有很多的楼梯、走廊。我暗想: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住在这里,那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突然,苏誓然停住了脚步,转过头幽幽的说:“住在漂亮的宫殿里的人也可能很不幸的`。”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我们上了一个楼梯。刚才我光顾着看房子,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平均每走十步,就有一个衣着考究,笑容可掬的仆人站在那里,“皇子殿下,您辛苦了。”“皇子殿下,您回来了。”“皇子殿下……”天哪,每天被一群人“嘘寒问暖”岂不是要发疯吗?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苏誓然后,他笑了笑,这一笑,就能让人很清楚的分清他和他哥哥来,两个人是多么不同啊。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宫殿里。(事实上,我们还在一个地方,只不过宫殿被施过魔法,有着很大的容量。看起来好像是很多地方。)

上一篇:(免费)工作总结 个人述职下一篇:劳动仲裁的回避案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