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乐(共12篇)
自得其乐 篇1
我有在农村从事十年美术教学的经验,深深体会到农村是美术教学工作的大舞台。山美、水美、人也美,天美、地美、处处美,这不正是从事美术教学的最佳环境?
1. 美在农村的一年四季
春天,农村的田野春意盎然,一派生机。教师们可以利用好身边的自然环境资源,组织孩子们开展“走进大自然”的教学活动,指导孩子把这美丽的春天带回学校,装扮教室,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比如,美术课本中有一课《春天来了》,老师大可不必从网上找那些学生平时没有见过的花, 可以课前让孩子们采摘些自己喜爱的生活中可以见到的鲜花,去观察它们的外形、颜色。这样可以让孩子们离生活更近,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找寻美。然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所观察的画下春天的景象,春天的花、春天的树,春天就活活地出现在孩子们的画中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表现春天的素材,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到了春天的自然气息, 自然就能描绘出活灵活现的春天图卷。
夏季是一个瓜果溢香的季节,美术课本上《画水果》《瓜果的想象》《蔬菜的联想》等课程,好像就是专门为我们农村的孩子准备的。教师可鼓励孩子将自家栽种的各种瓜果和蔬菜带到学校来,指导孩子从这些瓜果和蔬菜的外形和颜色上去展开想象和创作。经过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后,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意能力:一串串的葡萄成了美女们的卷发,一棵棵的青菜变成了一条条水里的小鱼,红红的西红柿变成了一个个漂亮的娃娃脸,紫色的茄子切掉一块,露出白白的肚皮,变成了一只活泼的企鹅……
秋天,是一个火红的季节;秋天, 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忙碌的季节……霜叶红于二月花,那漫山各种各样红的、黄的美丽的落叶,田间地头各种成熟的果实,迎着秋风起伏的金黄的稻浪,农民伯伯们忙碌的身影,就是那收获完了剩下的稻草,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材料。那美丽的树叶剪一剪、贴一贴,就变成了美丽的阔尾金鱼,那一根根的稻草扎一扎,变成了稻草人,成熟的橡粒籽串起来变成了工艺项链、手镯……与孩子们一起动 手、一起想象,就能赋予这些材料以新的生命力。
冬天的农村没有了春天的色彩, 没有了夏季的浓郁,没有了秋天的忙碌,大地静悄悄的看似单调,其实也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只要开动脑筋, 就能找到丰富而又美丽的材料:树皮可以成为美术课上的画材,用各种树皮拓印,印出不同的效果,感受拓印带来的乐趣,用各种树皮进行拼贴, 感受不同树皮拼贴后带来的古朴感觉;树枝也是极好的装饰品,找来长长短短的树枝,剥掉树枝上的皮,涂上各种各样的颜色, 插在自己用泥土做的花瓶里,那可真是买都买不到的艺术品呢!
农村的一年四季,为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教学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美术材料。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去发现、利用这些材料,去创造美, 再来装饰我们的生活,所谓美来源于生活,又装饰了生活。
2.美在农村的山山水水
“山里的孩子心爱山,山里有我的好伙伴”,这样一句儿歌的歌词在学生中广为传唱。山上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都是我们美术课上的教材。学生在开始画画的时候,喜欢在自己的画面上画大树、小草、小花。可是他们画出来的大树、小花、小草总是比较简单,原因是他们看得少、观察得少。为此,我用了两节课来弥补他们这方面的不足。我拿照相机到山上拍了一些树的照片,上课的时候给小朋友们看。第一节课:“看看老师的树美吗? 这样美的树你们知道是老师从哪拍来的吗?”“就是我们前面的那座大山上!”学生惊呼,“不相信吗?自己可以去找一找。”到了第二节课时,学生拿来了大量的自己画好的各种各样的树的美术作品。画小花小草时我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
农村的水更美,农村的水纯,农村的水净,纯得看不到一点飘浮物和杂质, 净得可以照见你的笑脸、水底的沙石、小鱼小虾和水草的根。城里的小朋友们只能在菜场上看到被关在水槽里的鱼、虾,而我们农村的孩子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看到它们在水里生活、游动的情景。除了看,我们还可以动手去钓、去抓,这可为我们去画儿童画、国画里的“水族”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充分引导农村的孩子们去挖掘、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培养孩子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开辟一方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自得其乐 篇2
傍晚,天空清澈,恬静而又美丽,泡在游泳池里看着蓝蓝的天空,真的是一种享受,感觉是全身心的放松,游泳池旁还有几棵很大的龙眼树,朋友们爬到树上去摘着吃,然后又跳到水里,欢快极了……
晚上,去了很久都没去的台球厅,音乐低低地唱着,有伤感的,有欢快的,看着一个个球被击中,我高兴得跳起来,朋友说是运气,我骄傲地说运气也是一种实力。
突然觉得――原来快乐也是如此简单!有人说人生之乐有三种:一种是自得其乐,第二是知足常乐,第三是助人为乐。我姑且自得其乐吧。
扎堆农村自得其乐 篇3
德国的乡镇规模各异,但都有某些共同点,比如中心地带是教堂,房屋围绕教堂而建,并且周围的建筑不得高于教堂。教堂对德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可以说,没有教堂就不可能出现居民点。除此之外,德国在一定规模的市镇均设立了银行、邮局、医院和学校。
德国农村在基础设施上和城市没有多大差别,而且自然环境要优于城市,所以富人大都住在农村。这就造成了德国一个奇特的现象:农村房价不见得比城市低,有的反而比周围城市房价略高,当然不能和慕尼黑、法兰克福和斯图加特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相比。
农村的硬件条件不赖,那么软环境又如何呢?会不会因为缺少文化娱乐设施而导致生活枯燥?这大可不必担心。每个城镇都有足够多的酒吧、歌厅、体育设施。到了晚上,小镇的人们并不全待在家里,而是相约到酒吧喝酒聊天。其实德国大城市夜生活也不过如此,也没有更多稀奇的东西。
德国农村人并不因此而满足,而是创造了许多比大城市有趣的文化生活。例如,我在巴登州乌尔姆市周围的一个小镇生活过三个月,那里的居民居然发明了一个“街节”,到了这一天,人们载歌载舞,打扮成各种怪模样,而且还出售平常难见的小吃和纪念品。
德国农村的女人结婚后大都不上班,每当下午,她们就轮流到各家喝咖啡闲聊,时间是下午3点至4点,如果话题有趣,有时也能延续到4点30分。我曾多次参加过这样的聚会,话题也是五花八门,包括家长里短、最新娱乐新闻,甚至还涉及时政,有时还谈到国际问题。
正因为德国农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与大城市相比并没有多大差距,所以大部分人选择在农村居住。其结果是,德国没有出现纷纷往大城市发展的现象,而是在各自居住的小地方自得其乐。
那么,德国的基础设施为何如此均衡呢?答案是,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每个州就像是一个国家,各州拥有自己的宪法、议会、警察和政府首脑,只是把国防、外交及一些宏观经济事务让渡给联邦而已。联邦制的好处在于,各州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和文化事业,而不会出现教育、文化、医疗资源密集、分布不均的问题。
(选自《特别文摘》)
【赏析】
本文介绍了德国农村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文化娱乐情况,阐释了德国人扎堆农村的原因。既然城乡条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还有什么必要迁移到大城市?物质生活条件上的保障,使得农村成为德国人自得其乐的田园。
担当:知其难,享其乐 篇4
一个人无论在哪里, 都不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管做什么事, 单枪匹马的力量总是薄弱的,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 抱团取暖, 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如果人人都抱着冷漠态度, 结果会什么样可想而知。团队行军, 总要有人自告奋勇地背起最重的行囊, 这个团队才能步伐一致勇往直前。这说明:你维护了团队, 也就是维护了自己。成就他人, 也才能成就自己。遇事推诿, 没有担当的人终将为其所累, 裹足不前, 一事无成。
敢不敢于担当, 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并没有那么显眼, 但一旦遇到关键时刻关键的事, 那就像一块试金石, 能把每个当事人的灵魂照得一清二楚。比如, 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 这当然要追究责任。于是乎, 一群人中有的瞬间将自己变成了局外人, 躲到一边看热闹去了, 好像此事与他毫无关系;有的唯恐避之不及, 远远躲开, 保持沉默, 生怕天上掉下一片树叶砸碎自己脑袋;有的人犹豫着、试探着, 只待摸准了风向看清了局势再随声附和;更有的明明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就是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把自己洗得一干二净。而唯有敢于担当的人能挺身而出, 或主动揽责, 或仗义执言, 或主持公道。现实就是这样冷酷, 冷漠无情的人与担当道义的人总是交织在一起, 平常大家说说笑笑, 好像什么都不计较, 什么事儿都不算事儿, 但真正有了突发情况, 特别是当要用担当来牺牲个人利益时, 人们的态度就如分水岭般泾渭分明了。
有担当就是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大局观、有胆识魄力、有抗压能力等等。不论哪一点, 做到都非易事。因为担当责任, 就是意味着担当风险, 担当奉献与牺牲。
本期人物聚焦的福建省装饰行业商会会长王星华就是这样一个敢担当、能担当的榜样。作为一个企业家, 王星华所着眼的不只是一家企业的成败, 而是福建装饰行业的整体进步, 因此他毅然扛起商会大旗, 为了企业的共同发展积极奔走。他完全可以安逸地在自己的企业里喝着茶水赚着钱, 却要将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福建商会, 商会从无到有建立起来了, 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知其难为而为之, 这就是王星华的担当。
敢于担当, 其实也是一种胸怀格局。马云曾经深刻说过:中国企业赢得世界尊重, 一定不是因为能赚全世界的钱, 而是因为能担当世界的责任。但是我们都知道, 迈出担当的一步时, 毁誉也会同时降临。面对负面的声音, 有大智慧的马云如此应对:做任何事情都会挨骂, 即使是公益。风不止, 凭他东西南北;心不动, 只知步步向前。
自得其乐作文800字 篇5
我给你贫穷的街道、绝望的日落、破败郊区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博尔赫斯
清风徐徐,吹不动心里那抹涟漪,花香阵阵,掀不开桌上那篇书页。眼神呆滞的我们与老师疲惫的教导,构成了这一方独特的风景。书桌上堆放着似山的.书卷,教室里回响着簌说簌的写字声。我们,已然疲惫不堪,老师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但是,老师,我可以匀一点时间给快乐吗?
人生几十载,自由快乐的时光又有多少?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年少的我想如那绚烂的烟火般,虽燃烧了自己,但至少我曾璀璨过,我也曾給世人脑海中留下过痕迹。我也想如奈何桥边妖艳的彼岸花,虽面对死亡,但我依然可以骄傲的绽放。但是,现在我还能拿什么拥抱你,我的快乐。
窗外阳光明媚,柳梢随风摇曳。似有麻雀在空中嬉戏,望着窗外那一抹自由快乐的身影,渴望从眼睛深处蔓延而出,我也曾有过那轻盈而美丽的翅膀!可我的翅膀呢!我那绚丽的翅膀到哪去了!是那繁重的作业让我们失去了灵动,是老师真挚的目光以及父母的期望让我们变得沉默,是现今社会就业的压力以及生活的负担,残忍的折断了我们的翅膀,但,我还是迫切的想要飞翔,用那血迹斑斑的残翼去飞翔,去感受清风拂面的快乐,可我还能拥抱你吗,我的快乐!
踏在田间小路,杨柳随风沙沙做响,似在嘲笑我的无知。脸上似有物划过,一触,原来是泪水,一品,好苦好涩。阳光照在惨白的脸上,思绪又飘回那个夜晚。“你这次半期考的怎么样?”父亲不经意间问道。“额,还好,还好。”噩梦又要开始了吧!父亲每次喝完酒就会这样,意料之中的巴掌伴着疾风“啪”打在脸上。“什么叫还好,我拼了命的挣钱就是为了这句还好吗,你也不给我争争气,养你还有什么用……”父亲还在絮絮叨叨的骂着。跪坐在地上,不经意间,泪水模糊了双眼,脸颊还在阵阵发疼,可我不早该习惯了吗?为何当那巴掌落下时,我还会疼。这样的我,还能拥抱你吗,我的快乐!
包容的城市与自得其乐的市民 篇6
成都人性情随意,不讲究面子,觉得只要让自己舒服了就行。
成都是一座市井生活味道非常浓厚的平民化城市。由于地形的关系,这里自古以来就有较为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这里的人都相对封闭,容易自得其乐,容易满足。成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轻松享受,而不愿意把自己弄得太辛苦。
比如我拍了很长时间的茶馆专题。喝茶是成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态度。在传统的茶馆里,茶客们大多不是那么讲究喝茶本身,茶叶、茶具也不像现在的茶馆那么讲究,茶客们在乎的是喝茶的整个过程和氛围。
而且成都人性情随意,不讲究面子,觉得只要让自己舒服了就行。比如我拍的“掏耳朵”的画面,其实你在公众场合那么仰着让别人给清洁耳朵是不太雅观的,但成都人不在乎,所以茶馆里随处可见掏耳匠的出现。
三轮车夫也是如此,他先喝茶,有了客人也不急,要先把茶喝舒服再说。这个三轮车夫表现了他对金钱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有一碗粗茶淡饭,比辛苦挣钱重要。人的终极目标不就是为了自己安逸吗?
成都的另一特点是包容性很强,因为历史上来看它是一座移民城市,从不排斥外来文化,新的事物在这里很容易被接受。其中有一点我觉得很好,就是它在现代、时尚的同时,又特别看重自己的传统,那些历史悠久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大多不会因为新文化的冲击而就此消失。
比如年轻人也学会了去咖啡馆喝咖啡,但这对他们而言就是多了一种选择,而不是完全地摒弃喝茶的老习惯。方式增多了,但传统的东西没变。我这些年拍了大量的市井生活照片,里面很多场景现在还能见到,比如斗雀儿、要金钱板等等。
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成都的市民生活了,这大概是在摄影界里面比较早的。我在一家出版社做摄影编辑,有时也应一些杂志要求拍些照片。在这些接触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城市的变化,觉得有责任把那些曾经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东西记录下来,让不知道的人了解这方土地是怎么衍变的。
80年代末,香港《中国旅游》搞了个成都24小时拍摄活动,我想自己拍什么呢?一定要拍能代表四川特色文化的东西,很自然就想到茶馆。从那一天起,我开始有目的地观察、拍摄茶馆。
我常常就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茶客,坐在那里喝茶,看,摆龙门阵。我希望自己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真正走进一种文化。我和坐茶馆的其他人互相接受,很舒服,没有压迫感,紧张感,摄影成为很随意的事,很自然地拍一两张。
茶馆里有川人的生活川人的思想,有很多值得我去关注的东西。一旦把它当成文化现象来拍摄,与过去就不一样了。虽然过去也一直有人在拍摄茶馆,但是大都是零散的,没有深入挖掘。或者说大多数拍摄者是从所谓“艺术创作”的角度关注茶馆,太表象,缺乏系统的社会、历史、人文的切入。
而我希望在影像之外,能多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全国各地的茶文化,以此比较出成都的地方特色。在最后编辑成册时,我也把这些文字的研究加入其中。这可能是比较新鲜的一种做法。
我和与我做着同样努力的人,是能够认识到这种工作的重要性的。在8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平民生活的人很少,但一旦你走对了路,总有一天它会体现出它的意义来。其实现在就已经能看出来了,社会越来越重视类似这样的影像记录,人们能从几十年的影像里理出一个发展的脉络。
新课程改革旨在“自得” 篇7
孟子秉承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 主张“君子引而不发”, 进而明确提出“自得”教育理念并作了精辟论述。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 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 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是说, 君子求深造是凭好的方法, 希望自己自觉地有所得。自觉地有所得, 才能掌握得牢固;掌握得牢固, 才能积累得深厚;积累得深厚, 才能运用自如, 左右逢源。因此, 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孟子的这一教育理念, 与今天推行的教育思想有着相似之外, 对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有着有益的启示。
所以说, 在新课程改革中, 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理念, 我们缺少的是具体的对这些理念的运用、操作和探索。如果没有具体而正确的实践作支撑, 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虚无的空中楼阁, 新课改的理想也只能成为美丽的肥皂泡。
对一所学校新课改工作的评价, 对一位教师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效果的评价, 不能急功近利, 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仅凭几本拼凑起来的校本教材, 几套组合起来的模拟试卷, 几节包装起来的优质课, 几次流于形式的专题活动, 几个学生考了个高分等, 便给出“课改成果显著”的结论。
评价工作第一位要做的是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科学发展的观点, 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知识能力究竟怎样, 达没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有没有发展, 发展的是快还是慢;学生今天的学习是否更有利于明天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然后, 再从这个分析结果出发, 追本溯源去看学校和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正确, 是否科学。比如说, 学校和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君子求诸己”的自得意识;学校和教师“行有不得”时, 有没有“反求诸己”的自省意识;或者说, 学校和教师有没有将教育教学工作当农业来做的自觉意识。
学生是种子而不是工业原料, 教师是农夫而不是工人, 学校是田园而不是工厂。关于这一点,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多次讲过这样一个精当的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由此, 叶圣陶先生谆谆告诫我们:“请教师们时刻想到, 学生跟种子一个样, 有自己的生命力, 教师能做到的, 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 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 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 硬把他们制成一色一样的成品, 那肯定是要失败的。”
可是, 在新课程改革中, 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仍缺乏“生本”观念, 只重视教师如何教而忽略学生如何学, 更没有把学生当成有生命力的个体来对待。“满堂灌”“满堂问”和“题海战”现象确实是大大减少了, 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满堂看”的多媒体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严重忽略了学生差异, 把学生当成了工业原料来对待, 把教育教学当成生产流水线来管理, 在教学手段上一味追求工业化现代化, 在教学目标上企图实现思维程序化、认识一体化。教师成了技术上纯熟精湛的工人, 越俎代庖, 忙得不亦乐乎, 而学生被剥夺了以口诵之、以心唯之、以手操之的权利, 只能袖手旁观, 坐享其成, 这哪里还谈得上“自得”!实践将会证明, 这种用课件代替大脑, 用形式代替思考的形式, 对学生来说是镜里观花, 对学校来说是望梅止渴, 对课改来说是相当悲哀。因为如果方向错了, 条件越好, 手段越花, 形式越新, 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越远。
在新课改中, 我们还应该铭记孟子这句话:“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 不能使人巧。”意思是说, 木匠和制作车轮车厢的人能传授给人规矩的标准, 却不能使人一定有高超的技术。言外之意, 师傅领进门之后, 要想有高超的技术, 必须“自得”。同样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学会任何东西, 且能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达到更高水平, 最终都要通过自己来实现, 而不能依赖教师去完成。但是, 倡导学生“自得”学习, 并非轻视或排斥教师的作用, 恰恰相反, 学生的“自得”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和促进。教师要引领学生自得, 首先必须自己“有得”, 然后才能“以其昭昭, 使人昭昭”。
师生共读,其乐融融 篇8
“怎样教孩子读整本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想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首先,要阅读整本书,教师必须先行一步,反复阅读,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掌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出作品的精彩章节,等等。教师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指导学生时才能游刃有余,并能随时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
其次,科学合理地引领学生读整本书。
1.读封面。例如,《鲁滨孙漂流记》的版本很多,我给学生展示的版本封面主要包括书名、书评、作者及其国籍、出版社、背景插图等,我一把它放在展示台上,学生立刻从大屏上看到了全貌。我问:你从封面上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对本书有了粗浅的了解,阅读欲望也被悄悄调动起来了。
2.读作者简介和内容介绍。图书一般都会配有作者简介和内容介绍,指导学生阅读这两项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又可以对此书的内容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样,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3.读目录。如果想让学生整体感知一本书的基本框架就必须从目录着手,了解本书有几章节及每章的小标题,自行猜猜最精彩的内容应该在哪几章节。读完目录,大部分学生能初步理清全书的层次。
4.读前奏与尾声。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阅读作品的前奏与尾声,让学生读出许许多多的“不明白”,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如,读了《鲁滨孙漂流记》的前奏与尾声后,学生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如林:为什么说当初父亲的告诫成了“我”后来遭遇的预言?“我”航海出洋经历了哪些不幸?“我”后来怎么会变得如此富有?那座小岛是怎么变成“我”的殖民地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急于寻找一个个问题的答案。
再次,在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进行充分阅读之后,为了督促其将作品读细并巩固与夯实对整本书的理解,教师要精心策划一些有意义的拓展延伸活动。
1.举办读书交流会。活动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又要有意识地引领他们集中讨论作品的重点内容。如在《鲁滨孙漂流记》读书交流会上,我主要设计了五个问题: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本__________的书;⑵鲁滨孙依次漂流到了哪些地方(请画出简单的示意图)?⑶在困境中,鲁滨孙是怎样端正自己的心态的(用表格形式归纳对比)?⑷整本书让你最震撼或感动的瞬间是什么?⑸《鲁滨孙漂流记》其实想告诉我们什么?整个交流活动,我也主动参与,谈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踊跃发言,对某些问题很有见地,超出了我的预设。会后,我鼓励学生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写下自己的心得与收获。
2.排演舞台剧。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章节,自由组合编排舞台剧。学生必须尝试写台词、准备道具,入情入境地排演。教师适时点拨,甚至要做好应邀参加表演的准备。
3.推介好书。根据所读书的特点,我们可以向学生推介该作者的其他书,也可以推介内容相似的其他作者的书。如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我向学生推介了笛福的《鲁滨孙的沉思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笛福的小说风格,另一方面能品味出同是历险但故事情节的不同、作家写作特色的不同。
以生为本,其乐无穷 篇9
一、“分本”管理与“生本” 管理的内涵
顾名思义,“分本”管理是以分数为根本的管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提高学生的分数为目的、以考试为中心来展开,“分本”弥漫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现于学校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机构、工作方案、工作评价中。于是,分科从高一开始,开课向高考科目让路,课时超标,学习超时,训练超量,分数超“重”。结果,学生的活力变少,健康变差,习惯变坏,思想变乱。
“生本”管理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它的核心理念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的。
“生本”管理与“分本”管理显著不同的是落实了“三个关注”:一是关注未来,即按照未来发展的要求培养兴趣,提高素养,发展能力,养成习惯; 二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三是关注学生当下之需求,尽可能地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考取理想的学校。
二、实现“分本”管理向 “生本”管理的转变是各方 之要求
一是教育自身的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改革开放初期,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化为主要目标,我们的教育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把学校当“工厂”,把教师当流水线上的“工人”,把学生当“产品”,强调类型化、单一化和规模化,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价值观念的传递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粗放型的教育模式就像一把双刃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经济的腾飞,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无限放大也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与贪婪[2]。今天,回归教育本质,办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应成为教育的自觉选择。
二是学生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会憧憬未来,内心都希望自己有出息,有希望当将军的,有希望当科学家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期望自己的理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那么,生本管理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另外,生本管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学校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在身体健康、品德高尚、学业卓越中你首选什么?有76% 的学生选择了身体健康,只有7% 的人首选学业卓越。可见学生也知道:健康高于品格,品格高于学业。我们的教育有什么理由和学生过不去呢?
三是家长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想法也慢慢地在变化着,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只一次地向我们的学校提起:一定要重视体育,重视学生的健康。有一次,我和一位家长谈心,谈到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期望的时候,家长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能拖得动板车子就行! 2013年因为场地的问题,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高三有一段时间没有做操,有家长还向教育局“告状”。最近,长沙市雅礼中学一高才生跳楼更让许多的家长“顿悟”:孩子,你只要好好活着就行。家长已非常清楚:儿女成龙成凤的前提和基础是好好活着与身体健康。让孩子有正确的生命认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是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来的基本要求。
四是教师的要求。“分本”管理总在挤时间上做文章,学生时间很紧,老师也“没空”,没时间学习,没时间休息,没时间锻炼,每天总是一成不变、机械地工作,只有劳累、刻板、烦躁,没有多少轻松快乐的时候。而生本管理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教师也“有空”了,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自然,身体棒起来了,心情好起来了,情趣高起来了。更何况,生本管理让教师从只关注或者过分关注分数转变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工作更有多样性,更具挑战性,更有趣味性; 另一方面,有一技之长的老师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更容易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有更强的幸福感。“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3]
五是国家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指出了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全面发 展的学生。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很明确地规定了高中的任务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任务被认为是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从实质上说,这是工具主义教育倾向在高中教育中的反映。无论从国际还是从我国发展上来看,高中教育要超越工具性,转向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格。这种公民素质和人格培养并不排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而是为学生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为学生升学、就业或者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它是一个更为宽泛科学的任务。
三、我校在“生本”管理 上所作的尝试
1. 课程计划中,体现“生本”
“生本”作为一种管理理念,要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是体现在课程里。首先,我们按规定开足开齐各类课程,确保学生知识与能力上没有“空白”;其次,我们严格按课时标准开课,以免“厚此薄彼”; 再次,尽可能多地开设选学课,让有特长的学生特色成长;最后,出台推进社团建设的方案,让学生在自己独特的领域里自主发展。
2. 学校管理上,重视学生的参与
我校倡导学生自主管理,把相当一部分事情交给了学生: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晚自习纪律、唱歌时间、卫生检查、寝室管理都由学生干部负责,学生查得细、查得勤也查得准,而且能及时公布情况,按时进行评比,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已完全不必为这些事去花什么心思了。我们还经常组织班团干部进食堂,让他们了解食堂是如何采购、加工、留样、分发、清洗的,既让他们喜欢上食堂的“大口味”,又对食堂的工作进行监督,促进食堂的工作。
3. 教师安排上,让学生说了算
关于教师的安排,我们出台了九点意见,其中主要一点是教师由高二升高三,学生的满意率必须超过85%,否则就不能上,多次升不上高三的要调整到非教学岗位上去。这些规定促使教师去思考学生的需求,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提高了课堂的针对性。
4.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
学校倡导与推动的“新课堂模式”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参与。首先,学习小组的名字、口号、分工、组规组约均由学生确定。其次,在学校方案的统一指挥下,各班出台了对学习小组的考核方案,促使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加强自律意识,促进纪律意识、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为组争光,少扣分,甚至不扣分。最后,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交流和探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5. 身体锻炼上,让学生自选
我们推行体育课模块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武术、体操、球类中选择自己的锻炼项目,使之成为伴随终生的锻炼特长。
四、生为本,乐无穷
生本理念的深入贯彻,让学生实现了“四有”。
一是有了时间。学生在教室里的时间少了,在外面的时间就多了,利用这些时间可以参加体育锻炼,参加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如我们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社区里的小学生、初中生进行登记,并抽出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不仅得到了辅导学生的欢迎、家长的喜欢还有社区领导的好评,而且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觉得特别有意义。
二是有了机会。课堂上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不清楚的可以问他,他不清楚的我可以帮他,多惬意。学生在课堂上是思维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模块教学的体育课上,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既有统一的动作训练,又有对抗性很强的集体活动,上课四十五分钟没有一秒浪费,多舒服!
三是有了尊严。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学生的意见能得到重视,学生的想法一般能够得到实现,学生的做法只要是对学校有益的能得到认可,学生在学校的民主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学生想和校长谈心只需往校长信箱里放一张纸条就行,想和校长一起吃饭只需在星期一(校长试餐的时间)走到校长所在的餐桌就行。学生像一个“大人”一样有尊严,有地位,能不高兴吗?
四是有了发展。学生毕业时的身体指标比入学时的指标明显好了,高年级的学生各种习惯明显好于低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胆量越来越大,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特别是处理交往中冲突的能力不断增强。尤其可喜的是,学生渐渐形成了一些行为准则和一些比较成熟的思想观念。有个学生曾在周记上写过这样的话:老师,您天生就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听您的课是一种享受。但是您讲到精彩处常常会与高考联系起来进行强调,让我有点“难受”,为什么您就不能用您的精彩培养出“有思想”的我们,成为我们的人生导师,而非得把我们往“功利的高考”上引呢?
生本管理的实施也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让教师的工作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姿多彩、更富有挑战性,让教师有机会按自己的想法工作和生活,在专业上更加精进,在生活上更加幸福快乐。生本管理的实施,让学生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各种素养得到提高,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的能力更强。近几年,我校高考的二本升学率逐年提升,从百分之五十多涨到了百分之七十多,就得利于此。
敲敲打打,其乐无穷 篇10
幼儿园打击乐活动中, 幼儿心、眼、手、脑并用, 使大脑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 从而让头脑变得聪颖, 灵敏。进行活动时幼儿对音乐灵感的探索、对乐句的熟悉处理等, 能促进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的提高和锻炼。
一、进行打击乐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 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乐曲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形象、反映实际生活的一种艺术。其基本表现手段是节奏和旋律。打击乐是依据乐曲来打击各种乐器, 通过各种乐器给音乐配以优美的伴奏使乐曲更具欣赏效果。练习打击乐之初, 最好选择节奏感强的乐曲, 因为节奏感强、节奏特点明显的乐曲幼儿容易掌握、容易敲击出效果。等幼儿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安排一些节奏稍复杂的曲目。中、小班多以3|4、2|4拍节奏为主, 大班幼儿在中小班学习的基础上可选择4|4拍的乐曲。教师要注意发现和观察幼儿平时喜欢听唱的歌曲, 以便选择适合的打击乐乐曲。因为只有幼儿的兴趣浓厚, 才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打击乐的创造性。
(二) 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合理配器
教师在组织活动之前要摄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并熟读乐曲。例如:所选音乐作品的节拍、风格特点。因为拍子不同节奏特点会有所不同, 3/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弱, 2/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 4/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次强、弱。确定好了这些也就明确了音乐作品的重难点。
打击乐器尤其是幼儿打击乐没有固定的配器模式, 它完全是听觉艺术, 以、优美、好听为前提, 由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以及音乐本身的特点来确定如何配器。另外, 所要选用的乐器数量也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及乐曲的需求来确定, 绝不是多多益善。同时, 教师要熟悉了解所选音乐, 要根据音乐的性质合理安排乐器种类, 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特点使演奏的打击乐优美、动听。
(三) 变换手段, 激发创造积极性
演奏中, 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生活经验, 运用常见的、可发出声音的、与自己所持乐器相近或相同的物品,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所操作的乐器发动幼儿从家里找来各类废旧材料:小棒、铝盒、易拉罐等, 将废旧铃铛充当“碰铃”, 易拉罐瓶装上硬币或石子, 充当打击乐的“沙球”, 两个圆形木板钻出洞为“响板”, 等等。
各种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 在琴声的伴奏下, 孩子们拿着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 演奏熟悉歌曲, 在相互敲打中, 罐与罐、瓶与瓶发出的不同声响, 鼓励幼儿进行比较, 并大胆描述。
(四) 正确引导, 营造适宜的音乐氛围
由于打击乐的特殊性, 打击乐的演奏的效果与乐器的方法正确与否会有直接关系。乐器不同, 所持的方法也不同。所以, 要教会幼儿用正确的持乐器方法, 正确的敲击方法去演奏表现音乐。
学习打击乐, 先让幼儿欣赏、熟悉、感受、理解音乐的内容、风格、性质及乐器结构, 让幼儿了解与熟知各种打击乐并学会操作。小班我们要求先认识铃鼓、串铃、三角架等简单乐器, 引导幼儿在敲、打、拍、摇动、抖动中, 感受音响的效果, 演奏时要求幼儿手腕放松、灵活、不僵硬、有弹性, 能控制手的动作, 感受其带来得愉快感;中班可以增加些特色乐, 如:小鼓, 既锻炼了手的动作, 又进一步发展了节奏感和控制手腕肌肉的能力;大班:可以鼓励节奏感、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指挥并将特色乐器大鼓、嚓等加入到打击乐演奏中, 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打击乐的热情、兴趣与爱好。
二、进行幼儿节奏活动的指导的几点建议:
(一) 从听入手, 感受节奏
打击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耳朵是首位的。因此, 听觉能力在音乐才能的发展中是首先要培养的。在幼儿园启蒙音乐教育中, 首先应该从练耳入手, 训练听觉, 让幼儿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 模唱、在模仿中学会演奏、在演奏中学会创造, 欣赏音乐的优美, 寻找到音乐的感觉, 体会音乐的乐趣, 进而渗透识谱与其他音乐知识。
(二) 趣味图谱, 激发兴趣
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是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的。乐感的训练与美术的结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表现、记忆节奏, 如用画草莓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节奏, 一个四分音就是一个草莓, 一个八分音就是半个草莓。为了让幼儿更形象的理解每一拍的时值, 我设计了很多形象的图谱, 便于幼儿理解。
(三) 快乐歌唱, 表现节奏
节奏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 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完美体现的, 所以把歌曲和节奏活相结合, 既能加快幼儿理解歌曲的速度, 也能很好的帮助幼儿对音乐内容的体验及理解。在学习歌曲时, 按照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学念歌词, 以便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 这样学唱歌曲就会比较顺利。最后再进行创编, 确定节奏型, 在乐曲的伴奏下演奏。
敲敲打打, 其乐无穷。我们对打击乐教学的探索还在继续, 探索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我们将提炼经验, 重视打击乐对孩子的教育价值, 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 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摘要: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音乐欣赏活动, 可以开阔幼儿的音乐眼界, 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 让他们接触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初步, 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并使他们初步发展起感知、理解、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幼儿期孩子对声音感兴趣, 喜欢物品发出的声音, 打击乐能满足孩子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兴趣。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控制能力、多方面的协调能力及集体意识。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打击乐,节奏活动
参考文献
[1]钟淙.幼儿园开展生活化材料打击乐教学的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7) :22-27.
[2]班亚莉.浅析幼儿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新课程 (教研) , 2011, (11) :21-25.
自得亦为乐 篇11
冒烟,80后,是我的一个朋友,这样的称呼,自然是网名。曾问过他此名的由来,他言无所指只为有点意思而已,态度仍是轻描淡写。仅此一点,其个性已能略窥一二。我一向朋友寥落,不大轻易唤人 “朋友”。然而自三年前初识冒烟,就知道他是位朋友。
张冒烟,无锡土著,生活在城南的一幢居民楼里。他的家其实由两套住房组成,101住着父母,201归他。倚二老而居的旧房子有个好处,那就是过去与现在未被剥离,童年的记忆、少年的往事与当下的生活依旧浑然一体。在一些角落里,连冒烟儿时的摇床都还保留着。而他建立于现在的二楼生活,正如老干发的新枝,春意盎然却又有根有据。这一点,让我这离亲千里的人羡慕不已。或许这也是原因之一,冒烟身上总有着一份温和与从容。
一楼的房子,记载着家庭的大半个历史,承载着人生晚景的温吞,装着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旧物。一个老式书柜里,冒烟小时读的连环画也能翻出三五本来。相对而言,二楼冒烟的现居地就简单得多,爽朗得多。不大的一套居室里,住着冒烟和他的书、电脑,一张沙发一张床,还有几盆绿叶植物。房子的装修比较简洁,没有花哨的东西。对此冒烟的解释是,本色原是好颜色、顺其自然也是风格。和他人相比,冒烟常常流露出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是一种个性特点,家里的书多是另一个特点。书虽比别人略多些,他又无心构建一间书房来。在他看来,读书如秉烛夜谈,买书就像出门迎客。主宾之间,肝胆相照是第一,哪要那些虚礼客套?并且书房总是高雅正经的玩意,应属于少数人的必需品。他自认是芸芸大众,偏安一隅已觉满足,何必多费手脚?所以他的书全寄身于客厅,与家居相依偎,和照片同痴笑。一张又软又大的懒人沙发旁,就是一个小巧并贴墙而立的书架。黑色木纹拼接风格,内含数个几何图案,简洁明了不拘一格。书群仅按买进的先后排列,虽内容各异却也一丝不乱静谧而立。
虽然冒烟对表面形式不太在意,然而在所有家具里书架是他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一个了。当时花费几日光阴从网上淘来,等物流送到还只是十数条木板。不善摆弄修理的他,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把它组装成功。这是一件辛苦的事,同时也是他颇感得意的一件事。从此他的书分了两处,大部分旧书和已经失去兴趣的留在了老书柜,新书架里只放最近买的和一部分难以割舍的旧书。
在这个半客厅半书房的房间里,冒烟度过了不少快乐时光。无论是独倚沙发看书,还是邀三五好友闲聊,都是令人愉悦的时刻。朋友们隔三差五地来,来了就往沙发一坐,笑呵呵地翻冒烟的书喝冒烟的茶,话题天南海北无拘无束。冒烟的家,一直是朋友们觉得最轻松的地方。坐卧随便,只当是自己的家。
这样的时刻,以夜晚居多。白天大家都在忙,工作、挣钱、养家、过日子。冒烟也同样如此。他在一家日资企业负责原材料的进口业务,整天与海关和物流打交道。和每个朝九晚五的人一样,白天的时间基本全给了工作。一周五天早出晚归,每天上下班穿过大半个无锡城。现代生活,说不尽的喧嚣和吵嚷。属于自己的时间,除了休息放假就只有平时点点滴滴的散碎时间了。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冒烟大多花在看书和与朋友们‘厮混’上。除非有时他心血来潮,就去爬山或去太湖边游走晃荡。
即使这样的户外时刻,他也常掏出手机看一会电子书。 坐在绿树茂盛的山顶,或坐在波光闪闪的太湖边,休憩中小读和室内读书又有不同感受的吧。冒烟的手机里,大概存了五六十本电子书。这还不是全部,他电子书的‘仓库’和‘中转站’——也就是电脑里某个文件夹里,保留着他从网上挑选来的二百多本电子书。在这些电子书里,包括传统小说、网络小说、文学经典、回忆录采访录等。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冒烟常用看它们来消磨一些无聊的时刻,比如等公车的时候、银行排队的时候……尤其是那些网络小说,更加适合平时的消遣和娱乐。穿越修仙、上天入地、见神见鬼,虽然大多数比较口水,却也是轻松一刻。偶尔遇到奇思妙想的地方,或调侃搞怪的片段,又让人忍俊不禁。那些文学经典然天生严肃又非片刻之功就能领悟,却因了电子书的随身携带就有了断断续续的阅读。这样一段一段地乱看,倒也让读它们的人有了另一种享受。然而电子书里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也是网络文学的精华所在。比如一些独立思考,一些清醒发问,一些愤怒诉求。那些有血有肉的文字,或沉痛悲悯或嬉笑怒骂,给了人各种不同的思考。对历史的思考,对当下的思考,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的思考。所以,冒烟是一个有立场的人,很少讲“蠢话”和“混账话”。同时,这些五花八门纳入,其实是一笔很大的谈资。然而因为他的少言,又常常不为外人所知。大多数人眼里的冒烟,是个内向老实的人。这一点,或许是他生来的性格,或许也和他受的书本影响有关。中国传统文化里,“大智若愚”“守拙”是随处可见的,而冒烟又一直偏爱传统文化。
这样说,到底是一个人的天性决定了他会喜欢什么书,还是他所读的书渐渐铸造融合了他的个性?这个不太容易论证。只是觉得,人书之间和也是互讲机缘的,也有气味相投难分难舍,也有缘分天定不可强求。冒烟的那份温吞,对世界的毫无芥蒂,对他人的忍让包容,或许来源于传统文化里的君子之道。
冒烟的众书中,古典书籍占了半数。佛道禅经、秦韵楚风、唐诗宋词,一直是他的偏爱。即使随心所欲地读吧,它们也带来了浑然不觉的影响。儒家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无为而治,佛说万景皆空,在冒烟身上有点点滴滴隐约地折射。无论工作生活里,冒烟常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姿态,同时待人也真诚。其实在传统书籍里,冒烟最爱的还是诗词歌赋类。那些唐诗宋词的选本,从少年青衫时就陪他左右,估计他还讲永远喜爱下去。不单这些,就是那些有关诗词的品评,他也常买,捧在手里读得津津有味。这些诗词妙句,丰富细腻了他的内心世界。古诗词看多了,自有手痒的时候。他也随意涂鸦成行,把它们贴到自己的QQ空间里。他的QQ空间不常打理,很少有人来。他却又不介意,仿佛要的就是这孤芳自赏的意味。
除了古典书籍,冒烟的书架上还掺杂着其他类型的书。杂文评论、绘画欣赏、自然科学、旅游探险,还有几本历代的哲学典籍。他说,这些书的聚集并没什么计划,都是平时见到了心里喜欢就买来放在一起。看书的人常有一个毛病——“书非借不能读也”,我问他这里的书你都看过吗。冒烟赧然一笑说,那倒没有,有的是读过的,有的看过一部分,有的也就略翻翻。那些没看完的书通常有两个情况,一个是没看完就兴趣已失,另一个就是有的书比较晦涩难懂。就拿那本《时间简史》来说,对它的兴趣倒一直都在,可每回翻开才看数页就已头脑发胀只得作罢。说完他又自嘲地说,幸好我一介粗人,读书只是爱好。
若以读书为爱好,那么它就常常是一种惬意的事。可以率性择取自己喜欢的来读,也可以杂七杂八读得天马行空。书架不必那么严肃,读书的场地也无需讲究。真是随时随地,想读就读。不想读的,就丢到一边随它去。从那些散落在房子里的书,就能看出这点惬意的随性来:茶几上一本摊开的宇宙大百科全书,枕头旁放着一本折了页的诗词品评,马桶旁却是一本读库杂志。话虽如此,在冒烟,书却是房子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已融入自己的生活。
以诗解诗其乐无穷 篇12
怎样“以诗解诗”, 既能保持诗歌的神韵, 又避免诗歌艺术特点的“架空分析”呢?“字词互训”便是很好的启示。用此法可让学生很好的体会诗人的感情, 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 体味诗美,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 而且还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熏陶, 同时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古典诗词中的名言警句, 可谓一举多得。
一.比较阅读, 把握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曹操的四言乐府诗《观沧海》。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他的这首词表现了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和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伟大的政治抱负和气魄, 因此, 他歌颂了“如此多娇”的祖国河山, 也历评了封建帝王的功与过, 而后, 发出了“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慷慨之词, 显示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 气吞河山之势。而曹操则作为封建帝王, 在《观沧海》中用“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伟大政治抱负, 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这两位都具有诗人的浪漫, 都展开了诗人想象的翅膀, 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意念的空间, 这两幅图画是美的。但是, 从他们的身份, 从政治的高度来讲, 毛泽东代表着我们的无产阶级, 是为人民服务, 所以称“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而曹操则为封建帝王, 他的诗歌, 在伟大的政治抱负中, 仍脱离不了狭隘的个人私念。但同时, 两人的诗歌风格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采用写景, 写现实, 展开想象, 抒发情怀。既有动景, 又有静景, 既有实写, 又虚写, 各自抒情咏志, 实是各领风骚, 同具千秋。
二.互相生发, 拓宽诗词意境的时空天地
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 许多经诗人感情的长期熔炼而投射着独特的意绪情调, 可以说经过人类文化历史性的积淀, 每一个意象就是一个定位世界。学生囿于知识面狭窄, 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深厚内涵, 适当的引用同一意象的诗词名句, 有助于加深理解, 扩大知识面, 有利于立体的多媒体、多频道的接受。鉴赏辛弃疾的《西江月》。此词是写江南山村夏夜图,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以及“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这些意象, 都是名词、动词勾画出来的。为了破译这些意象, 我引用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这些诗句, 好似电影中蒙太奇镜头, 一个个立体的图画现于眼前, 这都是意象勾连, 借景会意, 以此用“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句反向理解“鸣蝉”。“鸣蝉鹊惊”都可以在破译其它诗句中得以理解, 成为特定季节中的特定意象。
三.前联后想, 把握诗人心路理解诗歌情调
李清照, 这位婉约派代表词人, 其诗歌风格前后大不一样, 这无疑是与她生活道路紧紧相关的。词人前期生活于太平安定的环境中, 因此, 小令《如梦令》中表现的是“沉醉不知归路”那种自由恬静, 美好的生活画面。她和丫环“争渡, 争渡”, 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令人陶醉。而后金兵南下入侵, 国破家亡, 丈夫赵明诚去世, 此后的李清照, 词的风格大变, 《声声慢》中写道“凄凄惨惨戚戚”。那个中滋味, 只有品味了。词人将国仇家恨借助于叠词大力渲染, 只要多吟诵几遍, 令人潸然泪下。词人李清照的悲惨遭遇也就不言而喻, 那么, 《如梦令》中的自然之趣更令人神往。
四.指点迷津, 传授读诗方法
教学生读诗, 要挖掘意象外之象, 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 就须想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读诗要积累生活, 就化用苏轼“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指导欣赏诗词的“空白”艺术, 就引“此时无声胜有声”, 告诫无言之处有深意, 不可大而化之。
【自得其乐】推荐阅读:
自得其乐-自得其乐的故事-自得其乐的寓意-自得其乐的意思06-05
悠然自得造句09-24
曼妙女人怡然自得散文随笔05-12
其乐融融的家庭作文10-19
其乐融融作文 初三年级作文05-26
我和妈妈读经典:书香家庭 其乐融融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