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第一课时说课稿(精选7篇)
凡卡第一课时说课稿 篇1
凡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撇嘴、欺负、抽噎、、冻僵、逗笑、窜过、孤儿、打搅、甜蜜、黑糊糊、笑眯眯”。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3、理解凡卡书信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设身处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知道,你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幸福吗?为什么?
2、看到你们一个个灿烂的笑容挂在脸上,真是令人羡慕。这不禁让我想到一个9岁男孩子,他叫凡卡,他的命运和你们却截然不同(板书课题),他是一篇短篇小说的主人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3、指名朗读课题。这是一篇短篇少说作者是:俄国作家契柯夫
4、请你们从搜集的资料当中,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二、初读课文
1、是的,这是一篇外国的作品,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特别难读的字,是的这是人物的名字谁能把他读准,然后说说他们是故事中的什么角色?
Ppt1凡卡.如科夫 阿里亚希涅、康斯坦丁.马卡里奇、日发略维夫、菲吉卡、阿辽娜.艾果尔、卡希坦丁
2、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73页,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出示生字齐读 课文当中有一个字特别容易写错,指导书写“撇”
4、汇报 课文写了凡卡给他的爷爷写信,向爷爷倾诉学徒生活的痛苦,盼望爷爷带他回乡下去。同时还回忆了和爷爷在乡下守夜和砍圣诞树的情形。
三、学习信的内容
1、从哪句话看出,凡卡很想回乡下去?
2、出示句子: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到我们村子里去!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⑴这是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从心底里发出的呼唤。他为什么要离开莫斯科,回到乡下去呢?(凡卡的学徒生活很悲惨)
⑵,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连狗都不如”(板书)
3、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是他通过书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请大家快速找出课文中凡卡书信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汇报(8..10.15)
3、认真读读凡卡的信,想想哪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凡卡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把凡卡悲惨遭遇中深深触动你的地方勾出来,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4、汇报
A、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⑴、这段文字,你读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老板凶残,凡卡悲惨。)⑵、你从哪些词语读出了老板凶狠的?(“揪”“拉”“揍”)
⑶、一连串的动词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往往能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我们在平时的习作过程中就要擅于运用动词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当我读到这几个动词,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不忍心看到的画面,耳边也仿佛传来了我不忍心听到的叫声。同学们,你想想,老师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听到的是哪些声音?
⑷、老板是如此的残忍,凡卡是多么的可怜,鞋店老板下这么重的手打一个只有九岁的孩子,小凡卡到底犯了什么错?
(给小崽子摇摇篮睡着了。)⑸就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凡卡挨了一顿毒打,(板书:挨打)这是一个很残忍的老板,你能把老板的残忍读出来吗?(指名读)你能把对老板的愤怒读出来吗?(指名读)
B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 ⑴老板用什么打凡卡的。(楦头。)
⑵楦头是什么?楦头做鞋子的模型,一般由木头做成。⑶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老板的残忍。
师:凡卡在鞋匠家里,不仅仅被老板一个人打,还被(——)打呢? C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⑴学生读,谈谈你的感受。(残忍。)⑵哪一个词语让你感受到老板娘的残忍?(戳)
⑶再看看老板娘的动作(戳),而且是“直戳”,不停的“戳”。
⑷用哪个词来形容这个老板娘最恰当?(心狠手辣)你想对老板娘说什么?你想对凡卡说什么?带着你们感受到的读。
⑸碰到这么残忍的老板,再加上这么恶毒的老板娘,年仅9岁的凡卡怎么忍受得了呢,因此他不得不大声疾呼:齐读
D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⑴前面写了凡卡挨打,这里写出的是凡卡挨——(饿),(板书:挨饿)九岁的凡卡,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连饭都吃不饱,孩子们,想象吃不饱饭的凡卡是什么样子的。(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又瘦又小„„)
⑵凡卡只能吃“一点儿面包”,老板们却是“大吃大喝”。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⑶通过对比,写出了他们之间的巨大反差,这是多么的让人气愤啊!谁来读读。师:挨打、挨饿的凡卡,他还经常挨冻呢!你找到了吗?(板书:挨冻)E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1)在寒冷的冬天,睡在“过道”里是什么感觉?
(2)睡在过道里的小凡卡一边挨冻,一边还要照顾老板的孩子,多可怜的小凡卡啊。
(3)凡卡挨冻,你还从哪里看出来?
(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师:为什么在鞋店里做学徒却连鞋子都没有?(学生发言)鞋店里最不缺的是鞋子,但凡卡却没有鞋子,鞋店老板根本不把凡卡当人看。在寒冷的冬天,连一双御寒的鞋子都没有。那其他的东西他还会有吗?(没有)凡卡有的只是挨打、挨饿、挨冻。因此可怜的小凡卡只能向爷爷发出最迫切的呼唤:齐读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四、小练笔
1、读完凡卡的信,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你们根据老师的一段话,写一写。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有快乐美好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五彩缤纷,童年时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零花钱也很多。可是在沙皇俄国最黑暗的时候,许多穷人的孩子都会受到非人的虐待,他的童年
2、汇报
3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现在幸福的生活谈谈感想。凡卡小小的年龄就受尽了苦难,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下节继续学习。
凡卡第一课时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展开的, 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 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年幼好动, 有强烈的好奇心, 注意力分散, 因此, 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2. 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 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 是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知识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 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 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四、重、难点分析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 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方程的含义。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存在着很大困难, 所以将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 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 在学法中, 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 从而达到发展思维, 提高能力的目的。
2. 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 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为主, 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在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 我将按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 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 引出“50+50=100”的等式, 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 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 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 观察探究——形成概念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突出这个重点。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图, 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通过展示图片,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观察比较】接着, 我提出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 认识到列出的式子中, 两个式子是等式, 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等式与前面的等式不同, 它们都含有未知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 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 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 即“像x+15=150, 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为突破这个难点, 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础上, 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帮助学生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体会方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 知识运用
“试一试”通过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体会方程的思想, 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一些准备。
“练一练”安排了三道题。第一题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 通过判断题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引导学生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逻辑联系, 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第二题通过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用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 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的模型, 内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题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 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 又有利于学生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4. 引导小结
本课的小结采用学生小结的模式, 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小结进行总结。
5. 布置作业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我布置了必做题:要求学生每个人写一篇数学日记, 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布置了探究题。
凡卡第一课时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询问时间”这一功能项目,按照时间顺序创设了一个个真实自然的场景,并由此展开了1~12的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熟悉地掌握时刻表达法What’sthe time?It’s…o’clock,以及数词1~12外,还出现了常用句型Shall we…?It’s time to…,再加上Let’s…。的复现,知识点较多,任务较重。在教学中,利用情景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上。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强,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基本形式是模仿,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我所在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厚。虽然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接触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如何保持这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不因学习内容的简单而感到索然无味,同时又不使接受能力较弱的孩子掉队,是我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思上,我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法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听、说、演和做等手段,巩固所学内容,完成知识技能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我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采取小组竞赛、教师示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正确地听、说、读、写数词one,two及three。
(2)能听懂、会说数词1~12。
(3)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用语:
What’s the time?It’s…o’clock,
Let’s…
It’s time to…
2能力目标
通过创设的实际情景,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对语言的应变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培养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地听、说、读、写数词one,two及three。
2能听懂、会说数词1~12。
3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用语:
What’s the time?It’s…o’clock,
Let’s…
It’s time to
六、教具使用
教师:钟、卡片、收音机(磁带)、球
学生:自制钟
七、教学设计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发展个性,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听、说、演、做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1热身准备,养成习惯
师生之间相互问答:What’s this in English?Who’she/she?…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复习,又能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习惯。
2创设情景,自然导入
T:He has a circle face,He has three hands,He hasn0 mouth and eyes,But he can walk,Can you guess?
S:It’s a clock,
T:Look,this is a clock,A beautiful clock!
…自然引出时间的表达方法。
通过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英语学习状态,又为后一阶段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3编创歌谣,巩固新知
本课所学的词组及重点句型,通过节奏轻快,容易上口的歌谣进行巧妙转换,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4趣味操练,灵活运用
通过小组活动等多种操练形式,使学生即学即用。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日j树立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八、作业布置
课后让学生继续互相合作,进一步编练对话,能记住并在下堂英语课上进行表演。这样就给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又能给接受能力弱的孩子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同伴的帮助下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九、板书设计
Unit 4 Time小组竞赛
What’s the time,please?
It’s…(o’clock),
It’s time to…
Let’s…
《鲸 》 第一课时说课稿 篇4
《鲸》第一课时说课稿
安顺市凤仪小学 丁花菊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 鲸》第一课时,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五个方面说课。
一、说目标
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自然段,学习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试着运用。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学习精神。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五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三学段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这就告诉我们高段要侧重培养学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体型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文章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是基于对单元训练重点的理解:
《鲸》是本册教材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学习说明性文章”为主题编排。教学本组课文时,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除鲸的进化过程这一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外,其他内容均可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但根据以往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经验来看,学生只对被说明的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因此,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对“鲸”这种动物很陌生,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五、基于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慢慢消失,被动灌输,被动学习已经成为现在学校教育的死结。我们总是抱怨学生学习不主动,其实是我们当老师的间接造成的。我也一直在反省我的教学方法,我们有时候为了能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采用灌输式。就拿上公开课来说,如果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们的教学程序也许就被打乱,设计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办法完成,教学时间就没有办法控制,听课的老师也会觉得课上得不圆满。所以,很多老师都不敢放手,包括我。但这次我还是豁出去了,试着改变一下。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的方法。难点:感受作者说明的通俗、生动、准确,体会文章中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用计分的方法进行提问和回答,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比赛中我因势利导,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节课具体采用“读文、画关键词句、质疑、讨论、动笔” 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原则,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大象图片。
2、欣赏鲸的图片。
3、介绍鲸的基本知识。
(设计意图:由于大部分没有见过鲸,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有必要借助多媒体展示鲸的画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鲸的表象,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谈话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
(二)、小声读文,整体感知
1、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鲸的那些知识?分别体现在那些自然段?
2、学生读文,交流,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l自然段,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2、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提问的方式,体会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具体的,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可作为精读品味的突破口。教学时紧扣“大”,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用质疑、换词对比读、边读边感悟等方法,品味说明鲸大的方法,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四、课堂训练。
1、填空,并判断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2、描述一种动物或植物或物品,用上本节课学到的说明方法。全班交流。(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认识,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好处;)
五、作业布置
默读课文,把文中其它段落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和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用“——”画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一节课到底学到了什么,就需要课堂检测。本环节的设计既检测了学生学习情况,又做到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9、鲸
形体特点(1)-----大、重、长(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说明语言:严谨 进化过程(2)种类(3)生活习性(4--7)
陈情表 第一课时说课稿 篇5
一、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掌握词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说教材:
首先,《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另外三篇分别是《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这四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抒情散文,都围绕着一个“情”字,所以这个“情”字是解读这四篇文章的关键。
其次,本文叙事,说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本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几个实词、虚词,强调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鉴赏本文叙事、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层层推进,措辞委婉的写作技法。这是重点所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忠”“孝”的含义。这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
高二的同学阅读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积淀,因此可采用整体感知,分步落实,引导品味鉴赏的教法。具体到本课来说,则采用导读、点拨的方法,在引导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体会为文之妙。
四、说学法:
1、预习法。布置预习作业:(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在此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词和活用的实词。(3)划出读不懂的词句。
2、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针对文章内涵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3分钟)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出师表》同学们都很熟悉,借此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第二环节 范读正音 朗读指导(10分钟)请学生推荐代表朗读本文,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第三环节 检查预习效果:(15分钟)让学生提问读不懂的词句,然后互相解答,教师订正。2 用幻灯片打出本课该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让学生解释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们逐段归纳大意(边点拨、边订正、边板书)
板书:一 身世孤苦,二忠孝难全三打消疑虑四愿乞终养
祖孙相依进退狼狈求得体恤尔后尽忠
以上为整体感知,初读文意环节。
第四环节 细读第一段,分层理解。(15分钟)
1.设问:找出概括作者坎坷命运的语句。明确:“臣以险衅,夙遭闵凶”8个字。
2.设问:“生孩六月——至于成立”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可从下文中找出答案。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设问:“既无伯叔”一直到段末又说明了什么?也可从下文中找出答案。明确:“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4.设问: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不幸身世的两个字吗?明确:孤苦。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行文给你什么感受明确:凄切动情作者如何凄切动情地叙述自己的不幸身世,用意何在?明确:以情感动晋武帝,为自己不出仕摆出理由。可见叙事、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分钟)
第一段:孤苦之情可从两方面来看: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可谓祖孙相依为命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1分钟)背诵第一段
板书设计
陈情表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
孤苦之情
甲烷第一课时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材作为高中有机化学的第一章,其地位和作用与初中绪言部分相当,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上好这一堂课,关系到学生今后对学习有机化学是否感兴趣,以及是否能很好地从无机化学学习转向有机化学学习的问题。对甲烷的教学,新课标中只要求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而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这在有机教学中尤为突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头脑中建立甲烷等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初步形成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用途;
②认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③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②让学生体会由结构推性质和由性质推结构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已有知识顺利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自然衔接,消除学生对高中有机化学的不适应心理,并利用有机化学的入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③渗透实事求是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
(1)甲烷的结构特点;(2)甲烷的化学性质
4.教学难点
(1)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2)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学情
1、学生状况分析和对策
从无机到有机知识的学习,从知识的学习模块上来讲好象是一种跳跃,但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甲烷的分子组成、部分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用途,只是对甲烷的空间结构和部分化学性质不清楚。通过模型演示,自主搭建验证,实验探究等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在无机物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深切地认识到“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能反映物质的结构”,这种思想自然而然地会迁移到有机物的学习上来,这是比较好的,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机物中不仅要注意其组成,还要关注其空间结构。在必修1中学生已学过氧化还原反应,对简单氧化、还原问题已经能够进行分析,这对甲烷还原性的研究有较大帮助。
三、说学法
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机内容的引入环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有机知识不仅是处于一个“静止”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教堂”变成“学堂”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理想、身心健康、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对于本节我建议学生采用如下学法:
1、密切联系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审视与自我反思
对于不同的事物,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自由讨论,相互审视和自我反思,既可以达到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增长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从学生的初三和高一已有化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结构、能力水平、思维品质作以详细的分析,以使本节课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目的
四、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如果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那么任何教学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新的课堂教学强调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充分体现尊重、引导、帮助、赞赏、反思。因此,我主要采取了如下的教法:
1、实验教学法
本节内容通过甲烷的性质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在共识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
2、活动教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中,活动教学已经逐步成为化学课堂的主旋律,其基本策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过程为主线索、以活动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基本形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和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探究的内涵,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以便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设计
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活动一:
温故知新
[思考与交流]
到目前为止,你对甲烷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畅所欲言,基本能说出甲烷的分子式、存在、部分物理性质和用途。
活动二:
探究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
[思考与交流]
(1)甲烷(CH4)中C与4个H原子通过单键结合在一起,试写出其电子式和结构式,并猜想甲烷的空间结构,用牙签和橡皮泥将你猜想的空间模型制作出来。
(2)若用另外一种原子(用X表示)来替换你所搭建模型中的H原子,请分析:①若用1个X来替换,有几种情况?②若用2个X来替换呢?
(3)科学家发现用2个X来替换甲烷中的H原子时只有1种情况,那么你认为刚才大家制作的模型中哪一个更有道理?
让学生猜想并动手实践,可以加深对甲烷空间结构的认识。在(1)中学生大致会制作出空间正四面体型、平面正方形、四棱锥型等形状,然后通过(2)和(3)的分析,最终发现只有正四面体型才能反映甲烷的真实结构,进而通过模型让学生认识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活动三:
探究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
[思考与交流]
(1)甲烷与氯化氢、氨气都是非金属的氢化物,请结合这些氢化物猜想甲烷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设计实验方案检验你的猜想。
(2)分析甲烷分子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猜想其可能具有什么性质,设计实验方案检验你的猜想。
通过(1)的分析,学生猜想甲烷可能与酸或碱反应,通过(2)的分析,不难猜想出甲烷具有还原性,可能强氧化剂反应,联想到常见的强氧化剂有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那么甲烷能不能和它们反应,此时再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发现甲烷不能与酸、碱、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进而说明甲烷的性质一般比较稳定。由“氯气也具有强氧化性,那甲烷能不能和氯气发生反应呢?”自然过渡到活动四。
活动四:
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
[观察实验,思考并交流]
(1)实验探究:在倒置于饱和食盐水的量筒里通入20mL甲烷和80mL氯气,用强光照射,请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根据液面上升的现象推断反应产物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
(3)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氢的氧化物,甲烷和氯气的反应跟甲烷与氧气的反应很相似,请你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机反应方程式中用“→”表示物质的变化);
(4)用不同于刚才的甲烷球棍模型中碳原子和氢原子颜色的橡皮泥,制作4个氯分子的球棍模型,用球棍模型来演示上述化学方程式;
(5)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出甲烷中的氢原子逐一被氯原子所取代的过程。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养成善于透过实验现象看本质的习惯,更好地认识甲烷与氯气的反应,进而较好地理解并掌握取代反应。
活动五:巩固提高
(1)若1mol甲烷和足量的氯气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四种取代产物,则需要消耗的氯气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下列事实能够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的是( )
A.甲烷分子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B.甲烷分子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C.甲烷分子的三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D.甲烷分子的四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说板书设计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存在、物理性质和用途
二、空间结构
三、主要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六年级《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 篇7
六年级《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为“景物聚焦”。本单元重点是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本单元教学主题以及教材特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写景抒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数没见过草原的山里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学会运用,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最后,由读延伸到写,以读促写。让学生从读懂、欣赏草原美景到领悟写好美景的方法,再到会写一处美景,形成读写的完美结合。真正落实一课一得。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一)直入主题,导入新课
因为六年级孩子,对于生字词已经能自主学习了,因此我安排学生在课前扎实预习,完成初读。我只在本环节作一简单的检查和强调。
《新课标》指出,写字教学应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因此,我又重点指导了学生书写最易写错的“襟”。并编写了这个字的书写要诀:一点写端正,两木紧靠拢,左捺变成点,右捺写舒展,下横拉长托上边。这样孩子记忆深刻,就能把字写好。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从“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这个问题切入,很快就能让学生领悟到文章主要写出了草原的景美,人更美。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一环节我以两个问题为依托,展开教学。一是看看作者写了那些景物。学生就能很快地从大量句子中检索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增强了学生阅读的敏感性和阅读效率。二是让学生找出写得美的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重点抓住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及比喻句来解读文本,领略草原的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熟读积累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草原的自然风光,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积累语言,记忆更加深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落实教学目标。
(五)读写结合
学生有了上一环节的深度解读,接下来顺势让学生总结写好一处景物的写法即按顺序写,写出特点,写出感受,用上修辞手法。这样学生既得意又得法。孩子们有了方法,再放手让孩子们去写,就不难了。在此环节,我特意出示了孩子们熟悉的丹江公园照片,加上一组相关词语,让他们看着图片去边想象边写,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写作兴趣,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六)总结全文。本环节与其说是总结不如说是两节课之间的过渡,我在小结了本节课的内容后提出让学生看看“这么么美的地方生养的人又是如何呢?”引起学生学习下一节课的好奇心。
(七)作业: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背诵第一自然段。2.完善小练笔。3.完成配套练习册本课内容。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重在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顺序。草原
天空 上
景美
小丘
草地 下
羊群
人美
六、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精美的课件让我费了好多周折,几经修改删减,最终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过程中我也尽全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了孩子,所以大家对本节课的评价都很好,但是我却深深地明白本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积淀还不够深厚,稍有外界干扰心里就有点紧张,慌乱,当外班的学生在门外吵闹的时候,我以为下课了,就比较慌张、急躁,或多或少影响了教学效果。加之,课前我给学生们说了本节课的重要性,给他们施加了压力,导致孩子们都比较拘谨,放不开,连平时积极、踊跃的孩子也不敢开口说话了,课堂气氛还没有平时好。
【凡卡第一课时说课稿】推荐阅读:
《鲸》第一课时说课稿08-10
鲸第一课时说课稿11-11
灰雀第一课时说课稿07-22
元素第一课时的说课稿05-26
说勤奋第一课时说课稿07-17
小露珠第一课时说课稿12-10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06-11
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说课稿10-29
鲸第二课时说课稿11-30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说课稿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