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打一成语

2024-10-05

未成曲调先有情打一成语(精选11篇)

未成曲调先有情打一成语 篇1

中考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情感类文章的写作,最忌讳的有以下四点:一是情不真;其次是语言缺乏个性;三是在材料的选取上,考生往往爱选大的方面表现;四是考生有时缺乏敏锐的观察能力。为了避免以上四点,平时我们要适当地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累动情点。

所谓动情点,就是事件中能触动人们思想感情的关键内容。要写出动人的文章,首先要有能打动人们思想感情的材料。材料动人,文章才有可能动人。如果题材寡情,连作者都感动不了,又怎能打动读者的心呢?积累动情点,就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要留住情感的火花,就应该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记录一些感情的事例,主要是描述细微的感受和动情的氛围。如果能随手记录,不断积累,并经常翻阅,那么这些记录便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可令文思喷涌永不枯竭。

二、渲染动情点。

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之凸现之。一般来说,在写人的文章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可以看作动情点。在写景的文章中,景物的特点往往也是动情点。把握住了动情点,写作时就有了表现主题的重心。

三、交代动情原因。

要使文章动人,还得交代令人动情的特殊原因。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别人没动情你会动情?又为什么相似的事情,昨天没动情而今天会动情?交代了动情的原因,也等于营造了动情的氛围。

让我们先来看中考满分作文中的片段,看他们情感的得分点。情感得分点之一:一字传神的细节

父亲的贫贱不移,与母亲的豁达开朗是分不开的。每当家里有难处时,母亲总是大着嗓门嚷:“不能活了?傻愁啥?人家吃干的,我们喝稀的,和人家比什么?”这时,只有母亲才能驱散笼罩在家里的抑郁、沉闷的空气,也只有母亲才能化解父亲心头的愧疚。父亲一年四季在学校的时间多,在家的日子少,农活大多落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母亲总有做不完的活儿。给她一把葵花籽,她都认为嗑是浪费时间。她从来不穿没兜的衣裤,为的是把田埂地旁的种子兜回家。每次她从地里回家,手臂上不是挽着一篓猪草,就是搂着一抱柴火,有时甚至把几条金头蜈蚣用裤管卷回家。无数个暮色四起的黄昏,当待乳的小牛哞哞地呼唤母牛的声音在小村上空响起的时候,母亲还弯着腰在稻田里打药、施肥、拔稗草,那褪了色的衬衣湿漉漉地贴着脊背……母亲是家中唯一一个用满身泥水把收获和快乐带回家的人。(宜昌市中考满分作文《平凡的父母也美丽》)

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感情的抒发,都离不开一字传神或一针见血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平凡的父母也美丽》是宜昌市的中考满分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她从来不穿没兜的衣裤,为的是把田埂地旁的种子兜回家。每次她从地里回家,手臂上不是挽着一篓猪草,就是搂着一抱柴火,有时甚至把几条金头蜈蚣用裤管卷回家。”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使平凡的母爱更伟大,也更便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情感得分点之二:述亲身经历

同学们都去游乐场了,我坐在教室里禁不住流下了眼泪。看来,整个上午我都只能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教室里了。没想到,同学们才出去一个多小时就回来了。只见班长捧着一个大盒子走到我跟前,说:“这是我们集体给你买的,希望你能收下!”我疑惑地打开那个包装精美的盒子:呀,是一条漂亮的裙子!原来,他们把游乐场的门票给退了,总共退回50元钱,为我买了这条漂亮的花裙子。“穿上吧,我们希望你也能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有漂亮的裙子穿。”看着围在我身边同学们那一张张真诚的脸庞,我把花裙子捂在胸前,大滴的泪水滴落到裙子上。(选自河南省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最美丽的花裙子》)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最美丽的花裙子》是河南省的一篇满分中考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由于自己没有钱买裙子,而没有去参加同学们的集体活动,当自己在教室内伤心的时候,结果同学们出现在自己面前,他们用去游乐场的门票钱,给我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由于都是亲身经历,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情感得分点之三:明人事要素

那天幼儿园放学迟了些。我和小朋友们边走边玩,不觉天已经黑了,临近家门,眼见一个身影立在巷子口。那人身材小小的,依在路灯下。昏黄的灯光把人影拖得老长老长,孤独地延展。“阿婆!”我叫道,那人赶紧立直身,欢喜地向我招手。那真是阿婆!我奔过去,她开心地一把拉住我的手,看这儿,看那儿,连说:“闺女终于回家了。”阿婆乐得有些不知所措了。(选自江苏南通市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就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情感得分点之三:用生活语言

对!享受唠叨!不光要自己享受,也要让妈妈享受。从那以后,每当吃饭时,我把妈妈最爱吃却又舍不得吃的菜夹进她的碗里说:“多吃菜,有益健康!”如果妈妈躺在床上看书,我则会说:“躺着看书伤眼睛,快起来。”如果妈妈在电脑前连续工作时间太久,我则会边给她揉肩捶背边说:“劳逸结合,这是连小孩都懂的道理,你怎么还不懂?”如果妈妈生病了,我会把药放在她面前提醒道:“记着要按时吃药!”……(襄樊市中考满分作文《享受唠叨》)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享受唠叨》的语言,全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浓浓的生活趣味,增强了情感的真实。

情感得分点之四:露潜在意识

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不!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湖北一考生《为自己喝彩》)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的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总之,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要想把动人的情感写出来,你要有一颗善感的心,以此为基点,向外辐射、延伸,辅以写作的表达等技巧,一定会写出一篇打动人心的优美文章。

未成曲调先有情打一成语 篇2

一、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如能根据学生这一特点, 用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 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拿来主义》时, 我这样设计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 他访问法国时, 在一次宴会上, 有一位记者向他提问:‘尊敬的冯先生, 贵国改革开放,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 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 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 博得满堂喝彩。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 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 对于文化遗产, 只要我们弃其糟粕, 取其精华, 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就一定能成功。”这时学生会问“什么是拿来主义”,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于是便自然导入课文的学习。

实践证明, 此种方法屡试不爽, 学生往往被一个个诙谐幽默、情神并茂的故事深深吸引,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心神和智力。

二、情境导入

感人心者, 莫不先乎情。抒情性的导入语, 或缓慢低沉、悲痛欲绝;或轻快悠扬、兴高采烈;或忽悲忽喜、悲喜交加。形式不一, 均意在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以情育人。但抒情一定要与形象相结合, 也就是说, 要借景抒情, 不能空发其情。所借之“景”既可以是一幅画, 也可是多幅画或实物模型等。只有将抒情与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情于景, 才能做到景由情生, 情随景变;情因景而愈烈, 景因情而弥彰;情境交融, 声情并茂,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的导入语往往适用于诗歌和散文等。如教师在教《沁园春·雪》时, 可从人民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的巨幅国画说起, 先简单介绍国画的内容:一边是一片白茫茫的江山,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另一边, 在云海茫茫中旭日东升, 照耀大地, 显出“江山如此多娇”。接着将“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投影到屏幕上, 同时播放课文的朗诵录音, 从而引领学生进入词的意境, 感悟出诗人毛泽东的那种凌云壮志、豪迈气概和博大胸怀。再如, 教师在开讲《鸿门宴》时, 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响起, 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 然后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 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 学生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

教师可以借创设情境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一种极大的心理震颤和共鸣。

三、问题导入

老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紧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提出一个或几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或着眼全篇, 或由首推尾, 或由果溯因, 然后逐步导入预设的轨道。但设计的问题不可太随意, 也不可过易或过难。

有位老师这样导入《皇帝的新装》:“许多年前, 有一个皇帝, 为了穿得漂亮, 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 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 他穿了一件轰动全城的新装去参加游行大典, 那么, 这是怎样的一件新装呢?”这样就把学生由问题进而吸引到课文中来了。

四、诗词、对联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 意境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 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教学《春》时, 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诵这些优美的诗句, 在老师的提示下, 春景仿佛一幅幅图画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 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春天的环境中。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对于它, 学生知道不多, 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 进行适当的引导, 便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 有老师用这样一副对联导入:“死了倒也罢了, 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 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 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 弹雨淋头”。这副对联激起了学生对课文的极大兴趣。

未成曲调先有情 篇3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能弃去”,文章开头必须讲究落笔生花,语文课导语也应如此。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识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上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那么,如何才能过好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一些探索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我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的下场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进入了恰当的轨道,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

二、制造悬念

一节课的导入恰似一出戏的序幕,或似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有艺术性,富于变化,悬念迭起,往往

能如磁石引铁一样把学生吸住,能很快引起他们的注意,点燃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开启智慧的闸门,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当时没有查明死者原因,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班立案调查他的死因。”学生立刻被悬念所吸引,并积极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三、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讲授《我的空中楼阁》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曾经欣赏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刘禹锡的陋室,也曾欣赏过‘室仅方寸,可容一人居的归有光的项脊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李乐薇,去看看她的空中楼阁。”简单的几句话引起学生对以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四、趣味导入

导语设计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课堂。

1.手机短信

短小精悍,情趣盎然的手机短信已是新时代青少年的宠儿。如果在导语中适当运用手机短信,必将和学生碰撞出火花。我在讲《项链》时的开场白是:“一天,我的手机响了,我一看,是一条短信:“亲爱的,当我在扭头离开你的一刻,你放声大哭,听到你撕心裂肺的哭声,我心软了,我舍不得你走,于是我飞奔过去,一把抱住你,说……”我故意停止,问学生:“我说什么?”“我爱你”学生笑答道。我笑了,说,“你们上当了,因为它说‘这头猪,我不卖了”同学们哈哈大笑。我紧接着说,“乍一看短信,我们感觉肯定是恋人分离,但最后才知道是卖猪。但回头想想,它的确没有戏弄我们——人家又没有说是人,是我们自已感觉罢了,这就叫‘预料之外,情理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经典作品《项链》吧。”

2.流行歌曲

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流行歌曲对学生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如果教师能不时提到几首,定会让学生感觉更加贴心。我在教授鲁迅《祝福》时说:大家有没有听过四大天王中的张学友的《祝福》?(听过)谁能唱一段?(若有缘,有缘就会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同学们,张学友的祝福唱的多么柔情,多么温馨!但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祝福》却是沉重的、凄惨的,因为主人公竟在祝福的气氛中死去……

此外,谜语、歇后语、寓言、名人轶事、幽默故事、趣味新闻、打油诗、笑话……许多课前的趣味导入会使学生兴趣倍增,提高课堂效果。

实质上,导入没有固定的格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点外,还有图示导入、提炼导入、介绍背景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游戏导入、作业导入等。但不同的导入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导语导入设计,都是为课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进入到活跃的思维状态。一方面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践去精心设计,使之符合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新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更好地驾驭教材提供了机会,只要教师导入时注意到导入方式的科学性、新颖性、灵活性、简明性、生动性,就能使它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语的设计也要注意勿入误区,导语要“求精”,因为导语毕竟只是教学环节的一个开始,在于激疑诱趣,但是并不能代替课文教学。因此,首先教师需要掌握好导语的“度”:言不在多,几分钟就可;面不求全,引起兴趣即可。切勿“一发而不可收拾”,只顾形式的丰富多样而本末倒置。其二,导语要求疑,因为导语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不宜满堂灌,而应设计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进入角色,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未成曲调先有情打一成语 篇4

一、好标题有哪些特点

好的标题简洁明了, 生动形象, 能暗示文章的内容, 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标题要准确、贴切, 即标题与文章体裁、内容相符合。

2. 标题范围尽量要小, 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 不要太大太泛。

3. 标题要含蓄蕴藉, 把思维蕴涵其中, 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且能加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

4. 标题要精练、简明, 即言简意赅, 高度概括。

5. 标题要力求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二、拟题常用的艺术手法

1. 巧用古诗词名句、歌曲、俗语

先看下面的文章标题:

“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 (以“梦想”为话题) , “我的未来不是梦” (以“梦想”为话题) , “梦里花落知多少” (以“梦想”为话题) , “梦想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以“梦想”为话题) ,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以“欣赏”为话题) , “相逢是首歌” (以“朋友”为话题) , “成长是一首歌” (以“成长”为话题) , “阳光总在风雨后” (以“挫折”为话题) , “国在山河破” (以“环保”为话题) , “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 (以“环保”为话题) 。

这些标题, 有的引用古诗词名句, 有的引用流行歌曲, 有的引用俗语, 既优雅蕴藉、警醒传神, 又生动幽默、富有生活情趣, 可谓匠心独运, 令人耳目一新。

2. 巧用修辞

看下面的文章标题举例:

“‘网’事如风” (以“网络”为话题, 运用比喻) , “人生如箭” (以“珍惜”为话题, 运用比喻) , “成长是一首歌” (以“成长”为话题, 运用比喻) , “生活百科全书——我的爸爸” (以“良师”为话题, 运用比喻) , “种下一个梦想” (以“梦想”为话题, 运用拟人) , “与快乐梦想相拥” (以“梦想”为话题, 运用拟人) , “一百元的旅程” (以“亲情”为话题, 运用拟人) , “母亲河的哭诉” (以“环保”为话题, 运用拟人) , “南派北派” (以“朋友”为话题, 运用对比) 。

这些标题或运用比喻, 或运用拟人, 或运用对比, 从而变抽象为具体, 格外新颖, 生动传神, 使人感到别具一格。

3. 巧设悬念

巧设悬念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 打破思维定势, 利用人们的好奇心, 设置疑团, 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 引导读者去追寻, 再给人出乎意料, 甚至悖于常理的结局, 有一种勾魂摄魄、欲罢不能的艺术魅力。

例如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 有同学拟题为“想说爱你不容易”, 写自己如何爱读书, 但却苦于课业负担繁重, 进入中学以后自己如何抽空阅读, 还因偷看书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备等经历和苦恼, 揭示了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家长望子成龙、应试教育中的诸多弊端等社会问题。内容深刻, 且从标题到行文, 谜团迭出, 引人入胜, 深深吸引了读者。再如“13元‘遗产’”、“父亲的存折”、“花格子书包”等以“亲情”为话题的标题都有相似的效果。

4. 巧用符号公式

套用符号公式拟标题不仅直观醒目, 还能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 简练精当, 且富有哲理, 耐人寻味, 往往能收到出奇致胜、一鸣惊人的功效。

例如, 以“勤奋”为话题, 有人拟题为“成功=勤奋学习+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形象深刻, 简练精当。再如以“诚信”为话题, 话题材料中有“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而“诚信”仅是1/7, 为强调诚信的价值, 用“诚实+信用=财富”为标题, 直观醒目, 富有哲理。

所以, 话题作文在拟标题时若能巧妙运用符号公式, 可以给文章增添靓丽的色彩, 从而让读者“一见钟情”。

5. 修饰限定法

一般的话题都比较宽泛, 拟题时可以在话题前面或后面添加新词, 对其进行填补或限制, 使话题由大变小, 由虚变实, 由抽象变具体。

未成曲调先有情 篇5

关键词:生活化 悬念 诗意 兴趣

教育家董政枢曾说:“好的开头,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这里说的是写文章要讲究开头,有所谓凤头之说,如同凤凰头那样美丽动人。良好的开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导入也如此。一个恰当的导入如同作文的“凤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走向课堂中的高效学习。

目前,笔者看到一些教师只注重导入的形式,对课文内容的准备不足。用多媒体导入,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甚至为了表示导入的艺术美感在课堂上过多的播放音乐,导入的时间过长。一些教师习惯性地进行艺术化授课,轻视粉笔、黑板、教学挂图、录音机等其他教学辅助工具的作用,课堂形式多种多样,如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讨论会等层出不穷。表面上热闹,却无实在的课堂新知。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优秀的导入,应该在每堂课之初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是精神饱满还是萎靡不振,根据不同的学生状况,采用合适的导入形式。优秀的导入教师要运用情感、语言动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课文学习活动。优秀的导入,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以及新授课文出发,精心设疑,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体而言,根据不同题材不同文体不同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让整堂课达到虽“未成曲调”但“先有情”之效。

首先,我们可以生活化导入。此类导入可以是生活中及其常见的问题或场景,虽简单朴实但亲切自然。如在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诗时巧妙设问“今后毕业了是想做官还是想做农民”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引入诗人陶渊明的选择。课文《散步》以两难场景“如果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而你一次只能就一个,你会先救谁”导入,“先救母亲,妈妈只有一个,老婆可以再娶”“先救妻子,妻子要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令人捧腹的答案一个接一个,这自然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活跃的课堂气氛也由此有了好的开端。

其次,巧设悬念导入。听说书时到精妙处总会有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让人欲罢不能;每次看电视到精彩处总会插入一段广告,让人停留在此,不忍换频道:这就是悬念的妙处。教学亦如此,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会很快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李清照《醉花阴》时出示李清照图片并配以画外音“一个人的……”故布疑阵,后出示“一个人的寂寞,一个人的闲愁,一个人的爱情”走进李清照。或展示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请同学来猜猜与对联相关的人,再引入我们的词人及其风格介绍。就如同被吊足了胃口再吃饭的人,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言而喻。

第三,诗意的导入。我们的课本中有很多篇目本身就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诗意的导入,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戴望舒《雨巷》的导入即可采用此形式。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梦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我彩色的笔勾勒你丁香花一樣的心事。(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是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清丽的现代诗加以深情地朗读,营造出了梦幻般的氛围。

第四,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导入。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灵活采用音乐、图片、视频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教学《再别康桥》时可以用《人间四月天》图景、片头曲导入,让学生一下子进入徐志摩的世界;教学《项羽之死》、《鸿门宴》时可以用项羽图片配以歌曲《霸王别姬》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项羽的性格特点;教学李煜词《虞美人》可用《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歌曲《虞美人》创设忧伤的氛围。

总之,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我们应依据每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去拓展思维,不断探索,适时总结,让导入开启课堂的精彩,让导入使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参考文献:

[1]韩世宝.浅谈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导入[J].新课程学习,2010(10).

未成曲调先有情 篇6

一、活动式预热,激发学生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前设计了猜谜语,奖玩偶的预热活动。请看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活动一下,好不好?我们来猜谜语,比比谁是谜语大王!

生:(高兴地)好!

师:身穿皮袍黄又黄,呼啸一声百兽慌,虽然没率兵和将,威风凛凛山大王。

生:(高呼)老虎!

师:你们真聪明!老师就把这个老虎小玩偶奖给你们这组,让它今天陪着你们一块上课。我们继续猜──大眼睛,阔嘴巴,说起话来呱呱呱,会捉害虫人人夸。

生:青蛙!

师:对极了。让这个青蛙小玩偶作你们这组的学习伙伴吧!

……

从这份课前活动式谈话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老师,她的设计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各种动物的外形,对人类的作用,而且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有趣的氛围中,不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为下面的小组竞赛分了可爱的动物组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沟通性预热,消除紧张气氛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课前谈话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

一次东南小学的老师在东吴镇校上课,学生看到听课老师座无虚席,紧张得不敢看台下。老师首先请学生看一张幻灯片,上面有一首诗歌和教师的单位姓名。

师:你们从图片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觉得该怎么称呼我?

生:吴老师,你好!

师: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吴老师的声音有点沙哑。

师:所以你们应该怎么做呀?

生异口同声: 上课要保持安静。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帮老师解决这个嗓子哑的问题呢?

小朋友纷纷各抒已见,被老师家常式的谈话拉近了距离,也提前演练了《做学习的有心人》的第一个环节: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消除了陌生感,争着介绍自己,且介绍得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生动。一旦调动了学生的热情,进入教学内容讲授,学生肯定能和老师大胆交流意见啦!

三、激励式预热,拉近师生距离

古人云:“贵在真,重在情。”许多优秀教师,十分注重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为了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他们往往从倾注情感入手,拉近距离,沟通心灵,激励人心,营造和美融洽的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叶老师在执教《世界真奇妙》一课时,先非常自然地和全班小朋友打招呼:“你好!”小朋友也热情地打招呼:“你好!”然后老师说,这是用汉语问好,怎么用英语问好呢?然后学生兴致勃勃地复习英语问好语句。接着老师问学生如何用日语问好呢?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跟着老师学了日语的问好,一个个认认真真,学得趣味盎然,好几位学生因为学得快速准确的发言博得了老师的表扬。最后,老师小结,世界上的语言种类真丰富,课后大家可以好好地研究。然后就顺理成章地导出课题《世界真奇妙》。她的激励式谈话很成功,不仅紧扣课题,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并且让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写满了快乐。

四、铺垫式预热,提前解决重难点

最高明的课前谈话是渗透了教学重难点的谈话。特级教师王燕骅说过:最好的引课是跟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孕伏重难点的课前谈话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是教师对课堂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

一位老师在执教《不平静的世界》一课中,首先和学生聊起了心里话,请学生猜猜老师的兴趣爱好。篮球,围棋……一个个猜测或被老师微笑着肯定,或被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否定,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对答,师生相互理解的微笑使得现场欢声笑语,一团和气。最后,学生猜老师一定是个唱歌高手。

整个课堂学生举手积极热烈,师生配合默契,教学秩序完成有效。而且据该班的班主任老师说,该班的女生平时举手稀少,想不到这次发言这么热烈,出乎老师意料。我想,这一切归功于老师恰到好处的课前预热。

五、伏笔式预热,创设教学波澜

课前预热的五分钟,匠心独运的教师还会认真设计预热环节,看似无意却有心,巧妙地贯穿始终,为下面的教学环节设下埋伏,让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中辨析行为,加强感悟。

总之,思品课的课前预热是一门艺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像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那样精心设计,不断创新、尝试新的预热方法,激活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未成曲调先有情打一成语 篇7

指的是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可以开篇交代记叙要素,直叙本事;可以起笔点明题眼,开宗明义地揭示主旨;也可以直抒胸臆,奠定感情基调。如此等等。

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短短一句话,开篇交代了时间、人物,也是点明了主题。

相比较而言,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头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等要素,是最全面的:“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王小蕊的《那些爱的“傻事”》当属开篇直接点明中心的范例:“有些时候,你往往会做些‘傻事’,但你知道,这不为别的,为的是亲人的心……”

这种写法由于入题快,主旨明,不枝不蔓,成为考场作文开头的常选方法。但此法不利于展示文采,所以考生必须在后文的描写中秀秀文采。

二、描写1+1。先看一篇课文的开头。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的开头是一句议论加几段描写: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类文章的开头都以生动的描写为主,还辅以恰当的叙述、议论或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运用描写的手法既能营造氛围,突出主题,还能增强文学性,使开头很有气势。而辅以适当的议论、抒情、记叙能点明中心,引起下文,吸引读者兴趣,写法更灵活。

为使开头形式更精巧,不至于过于冗长,一般可以分成两段,一段短,一段长,参差灵活。短段落在前,便于开门见山点题,抒情,交代要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短段落在后,一般用于过渡,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思考。例如,一学生写作《说说我自己》时写出了这样两个精美的开头段:

“风姑娘吹动了树叶,吹走了满街的喧闹。调皮的风姑娘又穿过窗户,吹起一女孩额前的刘海,把她整齐的头发吹乱之后,又欢快地淹没于人海之中,不见踪影。

女孩清醒了许多,理了理纷乱的思绪,开始反思自己。”

此文第二段就属于过渡段。

三、活用修辞。

这是中考作文最常用、最便捷、最能扣主题、展文采的开头技巧。或描摹意象,托物比兴,引出中心;或直入主题,反复强调,强化中心;或连续引用,展现文采,为主题铺张;或综合运用设问、反问、反复,营造氛围,增强气势;或大量比喻,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活用修辞又指不单一使用某种修辞手法,而是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方法。或比喻加排比,或引用加排比,或排比中蕴含对比,或描写加修辞,这样语言更灵活优美,气势更澎湃激昂。

冰心《观舞记》的开头可谓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大幕徐徐拉开,卡拉玛姐妹翩翩起舞。那轻盈的舞姿,美妙的旋律,娇媚的装扮,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读了这样的开头,你能不想象出那生命与心灵的跃动和狂欢吗?

一学生所写《说说我自己》的开头当属排比、描写加比兴的范例:

“绿草萌芽于雪野,定会有它旺盛的活力;鲜花绽放在风中,定会有它醉人的芳香;鸿雁盘旋于天际,更会有它傲人的风姿。而我在人海里搏击风浪,也会发出我独特的光彩!”

修辞很生动,更没有忘了加上一句过渡性语句。

引用事例、经典语言、古诗文名句开头也较常用,此种开头取材丰富、形式多样、表达自由、运用灵活,也是一种很雅致、有文采的开头方法,特别适用。使用这种开头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平时多积累,名言格言、诗词警句、名人典故要有充足的“库存”,能做到随用随取;二是所引用的经典话语要与文章内容密切相联,切忌“引不对文”。

四、巧拟题记等新颖开头。

文章开头精美的题记或设置悬念,或简要点题,或交代背景,或渲染气氛,不仅使文章形式灵活,还能增添文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题记不能太长,一两行,一两句即可。写作时语言要以精美为标准,不能过于平实,也不能过于晦涩。对比、比喻、引用是拟题记的常用三大法宝。

如:有同学写作《长使英雄泪满襟———读<脊梁———女儿眼中的罗阳>有感》时引用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题记”

另一位同学写作《那份不一样的真情》运用对比法写得就很灵动:

“你柔柔的温情平复了我躁动的狂野,我深深的足迹映照着你闪闪的泪光。——题记”

此外,书信体开头,巧设悬念式开头,倒叙式开头也可酌情使用。

未成曲调先有情打一成语 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上课最初的几分钟,往往是注意力最为不集中的阶段。中职学生表现得尤其明显:在课堂学习上呈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缺乏、思维力较弱、容易走神等状态。针对这些特点,有效设计语文课堂导入,营造轻松、有趣、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日常的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课堂导入的有效设计。

一、以音乐添情趣,引入主题

音乐是一门人类交流的艺术工具,在表达人类情感上比语言更细腻、深刻、生动。根据课文特点,选取紧密联系内容的富有情趣的乐曲作为导入,让学生感觉到亲近、自然,既利于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又自然引出课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合欢树》这篇课文时,笔者选了阎维文的《母亲》引入课堂,学生在聆听深情、优美音乐中,自然而然就容易体悟到“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的情感。同样,在教学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时,选取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作为导入课堂的乐曲,优美的旋律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从而产生共鸣,引起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年龄、心理特点,结合教授的课文内容,选择《荷塘月色》《青花瓷》《风风火火闯九州》等富有表现力,又能触动学生的乐曲作导入。可谓妙趣横生,且简单易行, 往往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为达成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二、以趣味增愉悦,引出话题

中职学生思维活跃,喜欢笑话、故事、猜谜语等,若采取相应的寓教于乐、幽默风趣的导入方式,不仅能营造轻松愉悦、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更能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兴致入课。

在教学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金庸大侠笔下,有一位绝世高手人称“西毒” 欧阳峰,在华山论剑是出尽了风头,可最终没当成武林盟主,却成了哲学家。因为欧阳老前辈他在华山问了几个问题:“我是谁?”“欧阳峰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大家注意,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啊……故事刚讲完,学生都哄堂大笑,既轻松又愉快地把学生带入了学习课堂。

此外,笑话、谜语、名人名言甚至教师一句风趣幽默的话,甚至一个夸张、滑稽的动作、表情,只要教师略加幽默化的处理,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也都能成为引入课堂的良好素材,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当然,选择故事等素材时应该简洁生动,不能拖泥带水,而且还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形成巨大的吸引力,顺利地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以悬念引兴趣,引起探究

古训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惑就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触发兴趣,才能更加深入地探求问题。在开始上课之始,教师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能够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动机和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一种状态。例如,在讲授《善良》一文时,笔者做过这样的导入:我们常听说“善有善报”,“好人一生平安”。然而,在当今社会里,我们也看到一些“善有恶报”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引入 “善良这一美好的品德受到冷落这一现实”的思考与探讨中,进而认识到我们应肯定善良的价值,善良应该受到欢迎、被重视、 被弘扬。

其实,中职的语文课堂犹如需要解开的谜语一样,只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不管是情节安排、巧妙构思,还是人物形象、理解主题,都可以作为导入来设置悬疑。在曲径通幽处,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被调动起来,注意力马上集中,思考、探究主动及时深入,课堂自然也是充满了魅力。

四、以专业强主题,引发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中,中职学校往往也非常注重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间的相互渗透与有效结合。语文教学如能结合各专业课程的特点,巧妙加以借鉴、利用,将会使课堂的引入大放异彩。例如,在给旅游专业学生教学 《画里阴晴》时,就请学生做导游,介绍江南家乡阳春三月的烟雨迷蒙和诗情画意,特别是江南民宿旅游的特色等。而在给学前专业的学生教学时,则先让学生分别用油画和国画的方法,画出几朵桃花,并说说其中的不同,顺势导入课堂。每每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展示兴趣和表现欲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好坏往往决定着这堂课的成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特色、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创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篇9

一、引用诗词名句激活课堂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把它们引进数学课堂,既可使课堂变得文采飞扬,又可使学生从经典诗词中获得隐含的数学信息,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教学《视图》时,我借用古诗词名句引入新课学习:“同学们,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多美的山,多美的诗啊!哪位同学能说说苏东坡是从什么角度观察庐山的?”很多同学都神采飞扬地说:“横看、侧看、近看、在山中看。”这时我顺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回答得非常好。这首诗同时也隐含着一些数学知识,它体现了我们观察物体的一些方法。今天的数学课就与诗中‘看’的角度有关,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视图。”如此妙用诗词名句,把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虽然三言两语,却积极暗示了“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所得结果不同”的数学命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搭起了从语文学习到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感。

二、借用史话史料丰富课堂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可以说,数学教育和数学史乃至历史是分不开的。上课伊始,向学生适当介绍数学史话或有关的史料,导入新课学习,可以产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精神、启发学生人格成长、丰富课堂学习内容的多种功效。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首先在屏幕上展示“赵爽弦图”,接着这样导课:“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个图就是本届大会的会徽。此图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到的,被称为‘赵爽弦图’。同时勾股定理在西方却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2500年前,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证明了它。传说为了庆祝这一喜事,毕达哥拉斯杀百牛宴请宾客,所以‘勾股定理’又叫‘百牛定理’,它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样的导入,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构建了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学生一旦对数学史和有关数学的信息着了迷,会乐此不疲。如果激起了他们课外搜集、积累的浓厚兴趣,那我们的数学教学可谓功德无量。

三、巧设悬念情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课前导语,可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以创设新奇的悬念情景,展示数学非凡的魅力,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学生会在追求“悬念”的驱使下,聚精会神,认真学习。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在课前,我把本节知识的结论提前告知了一个学生,在上课时让这名学生和班内的一个大家公认的数学尖子生比赛解方程(结果要说出该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结果可想而知:尖子生虽然解题的速度很快,但没有巧妙的方法,最终输给了该同学。此时我及时“解围”导课:“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吗?”同学们一致认为该同学有好的解方程方法。我接着说:“对,该同学学会了一种简便的方法,下面我们也来学习这种方法。”这样的导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创造一种悬念情景,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去,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最佳求知状态,从而勤勤勉勉孜孜不倦地学。

四、开门见山导课

开门见山导课就是针对教材的特点,一上课就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直接说明本节课的课题,直接揭示教学意图,让学生课始就对“学什么”、“为什么学”,“要达到什么要求”有一个总体印象,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心理准备地精神饱满地与老师一起徜徉于魅力无穷的数学世界中。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运动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今天开始,我们就着重研究运动的特点。有的运动是简单的,有的运动是由复合运动组合而成的。研究运动,应从简单的基本运动开始,先着手研究图形的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平移、旋转、翻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运动形式——平移。”

这样导课犹如写文章所讲究的“凤头”,简明扼要,学生一“耳”了然,能很快对准“焦点”,进入角色,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五、联系现实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课堂上,如果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事例作为开课的“由头”,必然会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激活整个教学过程。

例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这样导课:首先展示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FLASH动画,再启发提问:“如果把太阳看作圆,海平面看作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很快,学生议论声由小变大:“应该有两种吧,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不对!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呢。”“太阳在海平面下怎么算?”“这不跟太阳在海平面上的情况一样吗?”……同学们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出新课学习内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看法的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学生非常喜欢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堂学习。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扫除了学生头脑中数学枯燥、抽象的印象,强化了他们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的意识。生活中有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形成了这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们学习数学自然也就积极主动了。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召口中学)

未成曲调先有情打一成语 篇10

●●案例描述

我参加过两次教坛新秀的评比, 有两节课虽然是不同的课题, 但由于时间匆忙, 考虑不周, 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今度之, 想当然耳”, 结果都在导入这一环节出现了意外, 导致创设的情境形同虚设, 每次都只能匆匆结束导语, 直奔主题, 根本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境一:《电子表格的制作》教学。

情景再现:

师:同学们, 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学习这堂课的知识。在这里, 老师想先问一下, 我们班的同学当中, 有没有学生会干部呢?

学生没有人回答。

师:哦, 我们班级没有同学担任学生会干部吗?

学生小声议论:什么学生会干部啊?

师:那么, 你们班级的三项竞赛是谁检查的呢?

生:什么三项竞赛啊?

生:我们不知道是谁检查的。

师 (很无奈地解释) :是这样的, 在老师所在的学校呢, 是由学生会干部来检查每个班级的出勤、纪律、卫生三项竞赛。

……

教学反思: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本意, 是因为学生会干部通常只有少数同学有机会担任, 所以想通过让每个学生都尝尝做学生会干部的滋味, 引起学生处理表格数据的兴趣, 以顺利引入课题。但在设计这个情境时, 我没想到借班上课的学校根本不存在这种学生组织, 因此创设的情境根本就不成立。这样的导入显得非常唐突, 因为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并未接触到这一事实, 所以他们丝毫不感兴趣, 也无法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并且这种情绪在后续教学环节中一直左右着学生。看着学生漠然的反应, 我也失去了上课的激情。

情境二:《幻灯片模板、母版和版式》教学。

情景再现:

师:在我们学习新的知识之前, 我想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

教师播放音乐:《谁不说俺家乡好》。

师:谁能告诉我, 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学生无人回答。

师:你们都不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有同学小声说:不知道, 是什么歌啊?

师 (只好自问自答) :这首歌的歌名就是——《谁不说俺家乡好》。每个人, 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深厚的感情。那么, 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慈溪, 有多少了解呢?

……

教学反思:我的印象里, 《谁不说俺家乡好》应该是一首挺有名的歌, 我以为学生即使不会唱, 也应该听过, 回答出歌名是肯定没问题的。但我在创设情境时,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一首20世纪60年代走红的民歌, 对于绝大多数九零后的初中生来讲是相当陌生的。何况现在的学生喜欢的都是流行歌曲, 对这样民歌风味的歌曲根本没有兴趣。

●●案例反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 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 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 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 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能为教学随意捏造情境。创设情境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在骨干教师示范课上, 我在《Word的综合运用》这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在开学初, 学校给我们每个同学都拍了照片, 然后给我们每个同学都制作了胸卡, 要求同学们每天都佩戴。但是老师发现, 有的同学虽然每天都佩戴着胸卡, 但胸卡上的头像却不是他自己的:不少同学弄了一些明星的不干胶贴在自己的头像上, 还有的同学在上面乱涂乱画 (展示被涂改的胸卡) , 大家说说看, 这种现象文明吗?

生:不文明。

师:是的, 老师也觉得不文明, 老师私下里询问了一些同学, 有的同学确实是比较调皮、搞恶作剧, 但也有不少同学说:老师, 我不是故意想涂改的, 我是觉得这个胸卡太单调了, 我想把它弄得漂亮点儿……还有的同学说:老师, 要是胸卡能让我们自己设计就好了, 我设计的肯定比这个漂亮……老师听了以后, 就想: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我们的胸卡确实太单调了, 因为这是由工厂统一制作的, 所以千人一面, 展示不出大家的个性。那么大家想不想自己设计制作个性的胸卡呢?

生:想!

这堂课的情境创设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生每天都要佩戴胸卡, 并且经常有学生因为在胸卡上乱涂乱画被老师批评, 所以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一听说要自己设计胸卡, 学习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就显得热烈而融洽了。

2. 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 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在区域公开课《图像处理的好帮手——ACDSee》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上课之前, 老师想了解一下, 同学们喜不喜欢体育运动啊?

生:喜欢!

师:那你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呢?

生:有……

师:说说看, 你们最喜欢最崇拜哪个体育明星?

生:姚明、刘翔……

师:我听到有同学说到了刘翔, 老师也很喜欢刘翔, 他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 也是亚洲人的骄傲, 他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 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同学们在喜欢、崇拜他的同时, 也要学习他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老师做了两个关于刘翔的网页, 我们来欣赏一下。

我取了学生最关注的体育明星为素材,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 他们由于对刘翔有着浓厚的兴趣, 进而通过我的一步步引导, 转化为对所学知识点的兴趣, 整节课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有了主动探究的愿望, 有的平时不爱思考问题的学生, 也在周围同学的帮助下尝试操作, 下课了都舍不得离开。

3. 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 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 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例如, 网上看到有的教师设计《文字的修饰》一课时, 通过展示两位学生的作品 (一个是没有修饰的, 另一个是修饰了的) , 设置对比情境, 将学生带入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现成的作品来描绘情境,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使之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篇11

“兴趣是开启成功大门钥匙,是一切成功的先决条件。”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有兴趣必能全力以赴,全神贯注。要想让学生能学好你所任教的学科,首先就要让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乐于去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乐学之人呢?教学过程的环环相扣固然是重要的,但首先还必须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有兴趣投入,“胃口”大开。那就必须有一个能引人入胜的开始,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第一步——导入。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将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状态。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如果我们教师在备课时都十分重视导入的设计,在走进课堂之前都能十分认真的推敲一下这堂课开始时的三言两语,那么,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浅显经验与心得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一波三折,曲径通幽——设疑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一直都在提倡“把发现留给学生”,但学生还未能形成独立的发现意识时,我们能否给学生一些问题,用问题去解决问题,这解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再次发现的过程,前阶段是学生发现答案,后阶段是学生发现新问题,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设疑、解疑、质疑、释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成功解决疑惑,能使学生产生愉悦心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渴望进入这个领域,而又意犹未尽。比方说,上《愚公移山》是,设计问题“假如在你遇到一座阻挡你的山是你会怎么对待?”答案五花八门,学生畅所欲言,讲出最真实的想法,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对于其中有偏颇的及时纠正。而后话锋一转,借势导入,提到古代的愚公又是怎么做的,并强调思考在接下来的实践中积极探讨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文章最关键的内容。于是学生就带着高度的兴奋走进文本,课堂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

当然,对于设疑式的导入方式要注意,导入时所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宜过大,涉及面要广,与文章中心要密切相关,并有一定的延深性。在提问时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可以抽取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展示多方面的可能性,充分激活学生思维。

二、促膝长谈,娓娓道来——聊天式

学生最渴望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而将这种关系体现在课堂中则会使学生从心理上乐于接受你,进而认同你的课。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是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聊天能拉近距离,能带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例如,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与学生聊聊自己童年时最喜欢的地方,讲讲一些有趣的点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能看到在课堂中看不到的老师真实的一面,从而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对老师也产生了一种认同的心理,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同时也触动了学生心中活跃的思维,于是对即将要上的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聊天式的导入忌讳泛泛而谈,而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导入中,我极力突出一个“乐”字,而这个“乐”字,是文章的灵魂,在导入后衔接上“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鲁迅少年时的趣事”,自然引入正文,也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另聊天式导入还要注意控制时间的安排,要做到有张有弛。

三、海阔天空,神游万里——联想式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而没有边界的,爱幻想是初中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如果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驰骋,创造一定的情境,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极佳的效果。如我在上《喂,出来》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渐渐远离了自然,人类不断的征服自然,大自然有时也无情地报复人类。请同学们去穿越时空隧道,来到2100年,去看一看人类的后天会发生什么?我可以看到闭着眼睛的学生进入了自己想象的空间,很投入的样子,而这样专注的神情又感染老师的情绪,让老师也兴奋起来,然后及时让他们讲讲所“看”到的情景,学生所表达的与课文颇有联系又具有个性特征,接下去的授课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自觉的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理解课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联想式导入不仅能成为上课的良好开端,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新课标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相吻合的。当然,采用联想式导入教学,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收放,过犹不及。

四、开门见山,智者见智——直观式

图画是人们获取知识最为直观的方式之一,而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了看圖说话,从图着手也同样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图画给人以直观的感觉,而面对相同的图又能有多种不同的见解。对于相同的画的不同探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欲望。例如,在有一次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改变了原来的导入方法,向学生展示自己去绍兴时买回来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最直观的内容,然后我补充了一句: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园子,鲁迅认为是他儿时的“乐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整堂课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但对于图画式导入,要宁精毋滥,对学习产生积极导向。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虽然教学导入只是课堂中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待之。

实质上,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的导入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习。一方面教者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践去精心设计,使之符合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新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更好的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利先机。只要教师导入时注意导入方式的科学性、新颖性、灵活性、简明性、生动性,就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上一篇:(财务科)安全生产责任状下一篇:上官四讲四有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