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动物的故事

2024-09-21

人和动物的故事(精选7篇)

人和动物的故事 篇1

环保建议书

敬爱的环保局局长先生: 您好!

我是济南市历城区文苑小学的一名六年级的学生。

我在济南3年了,到处可以看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等字样。在马路边上,各种各样的垃圾桶美丽极了。最近,大家都提倡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分开。

可是,我觉得光有分类是不行的,要在垃圾桶上写一些可回收一类的垃圾和不可回收的一类垃圾的种类,不是每个人都想我们一样接受知识多,知道什么是可回收和不回收的垃圾是什么,想那些民工,他们不知道,就会乱丢一气,这样反而不好。不仅起不到环保和垃圾分类的作用,反而会给那些垃圾场的工作人员带来工作的困扰。

此外,我还发现一个蛮严重的问题。

有一天,我和妈妈还有姥姥一起去坐公共汽车,想要去烈士陵园扫墓。开始我们是开开心心的出门啊,可是当我们去公共汽车车站等车的时候,发现旁边有一个垃圾桶,里面的垃圾已经发臭了,路过的行人纷纷五着鼻子绕到走,我们走过的时候一会闻见一股很大的腐臭味。

后来,我在去过的地方,凡是有垃圾桶的,我就仔细观察有没有臭味。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现在的垃圾桶都是固定的,不像以前那种可以把垃圾倒出来,可是为什么会发臭呢??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垃圾桶是固定的,那些环卫工人早晨清垃圾桶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把表面的垃圾捡出来,并没有清理到底部。有一次,我就去问他们为什么不把垃圾清理干净?他们说不是不想,是因为垃圾桶是固定的,所以手不能伸到底部,垃圾又不能倒出来,所以就只能把垃圾留在里面了。

由此可见,垃圾桶发臭,不是因为环卫工人不尽责,而是因为垃圾桶的设计有问题。我在此希望,为了济南市的美丽,为了空气的清新,请市长叔叔再叫人设计过一些既实用,有好看的垃圾桶,不要再让那些臭味来污染我们清新的空气。

聂薇薇 2012年10月24日

人和动物的故事 篇2

例1 下图为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b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 a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B. (3) 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

C.图中有三个神经元, 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小于c处

D. (1) 能接受各种刺激, 引起 (2) 的反应

【解析】根据细胞体的数目, 可以确定图中有三个神经元。根据突触的组成情况, 可以确定 (1) 为感受器, (2) 为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 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 产生的兴奋能够传递到b处, 但b处的兴奋不能传递到a处, A项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 被酶水解或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而失去活性, B项正确;a处为神经纤维, c处为突触,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在突触处需要经过电信号 → 化学信号 → 电信号的转换, 所以时间较长, C项错误;感受器不能接受各种刺激, 如视觉感受器不能接受声音的刺激等, D项错误。

【答案】B

【拓展】1.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 结构:神经元是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 不能分裂, 但具有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即细胞膜、细胞质 (含有溶酶体、线粒体、核糖体等多种细胞器) 和细胞核。习惯上, 人们将神经元分为突起 (树突和轴突) 和细胞体 (含细胞核、核糖体等) 。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 有利于神经元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每个神经元不止一个树突, 但只有一个轴突和细胞体, 轴突末端有很多分支, 称为轴突末梢, 每个轴突末梢的末端膨大, 形成突触小体, 其中的突触小泡是囊泡的一种,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2) 种类:从功能上分为感觉 (传入) 神经元 (如图中a) 、联络 (中间) 神经元 (如图中b1、b2) 和运动 (传出) 神经元 (如图中c1、c2) 三种。

(3) 功能: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同时某些神经元还具有分泌功能 (如分泌神经递质等) 。

2.突触———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结构。

(1) 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细胞膜, 突触后膜可以是神经元的细胞膜, 也可以是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的细胞膜, 其面积往往比突触前膜要大, 有利于递质与受体的结合。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其理化性质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2) 类型:

(1) 轴突—树突型: (2) 轴突—胞体型:

(注:有的神经元轴突可以同时与几个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

(3) 麻醉原理:药物作用于突触, 通过阻止递质的释放或阻止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从而阻止兴奋的传递。

3.递质:

(1) 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小分子有机物。

(2) 合成和贮存:神经元中递质的合成在不断进行, 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 可以防止被细胞质中的酶水解。

(3) 种类:从对突触后膜电位的影响来看, 可以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的作用机理: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 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 经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并与受体结合, 使后膜上的某些离子通道开放, 提高膜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 特别是对钠离子的通透性, 使膜外电位降低, 局部去极化, 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同样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 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此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使离子通道开放, 提高膜对钾离子、氯离子, 尤其是对氯离子的通透性, 使突触后膜的膜内电位下降 (如由-70毫伏变为-75毫伏) , 出现超极化, 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此时, 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 不易产生兴奋, 表现为对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作用。

(4) 释放:受到有效刺激后, 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递质。一个递质分子不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胞吐能够保证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神经递质。胞吐依靠膜的流动性, 且消耗能量, 故轴突末梢有很多线粒体。

(5) 去向:递质发挥作用后可以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或被酶分解失活。

4.兴奋传导与传递的比较:

例2 将蛙脑破坏, 保留脊髓, 做蛙心静脉灌注, 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分别连接电位计a和b。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 电位计a和b有电位波动, 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 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________________。

(2) 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 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 电位计a有波动, 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 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 其原因可能有: (1) ___________; (2) __________。

【解析】 (1) 兴奋能否传导可以借助电位计有无电位波动来判断。图中有两个电位计, 四个刺激位点, 分别为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电位计b与神经中枢之间、电位计a与皮肤之间、电位计a与神经中枢之间。经过分析, 只能选择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刺激位点。出现的现象是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 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

(2) 灌注某种药物后, 电位计a有电位波动, 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 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 说明该药物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但阻止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 故反射不能进行的原因可能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或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答案】 (1) 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 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 (2) (1) 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2)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拓展】1.反射:

(1) 结构基础:反射弧。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其中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下图是反射弧的示意图, 可根据神经节的有无快速判断各部分的名称, 其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然后再依次判断其他部分的名称。反射弧中神经元的数目可以通过细胞体的数目来确定。在反射弧中, 兴奋需要通过突触传递, 所以传递方向为单向。

(2) 完成条件:完成反射的前提是有效的刺激 (包括刺激的强度和种类) 和完整的反射弧。

上图中, 切断 (2) , 给予 (4) 适宜的刺激, (5) 有反应, 但不能称为反射。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速度较慢, 所以反射完成的时间主要取决于突触的数目。

(3) 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神经中枢:

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 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 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 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活动的神经元群称为神经中枢。

(1) 功能:

(2) 关系:一般来说, 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这是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例3 下图1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 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1中B测出的电位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

B.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降低, 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A点下移

C.图2中B点Na+通道开放, 是由于乙酰胆碱与Na+通道相结合

D.神经纤维的状态由B转变为A的过程中, 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解析】图1中A状态下的电位特点为外正内负, 为静息电位;B状态下的电位特点为外负内正, 为动作电位。故图1中B测出的电位大小相当于图2 中C点的电位, A项错误;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外流导致的, 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Na+内流导致的。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降低, 则受到刺激时, 膜外Na+内流量减少, 造成动作电位降低, 图2中C点下移, B项错误;图2中B点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此时Na+通道开放是由于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 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引起膜上Na+通道开放, 但其本身并不直接与Na+通道结合, C项错误;神经纤维的状态由B转变为A的过程, 即由动作电位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 所以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D项正确。

【答案】D

【拓展】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 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 故亦称为跨膜静息电位, 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如上图中a点对应的电位。形成原理:细胞安静时, 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 而对Na+的通透性很小, 对Cl-几乎没有通透性, 此时主要的离子流为K+外流 (通过K+通道向膜外扩散, 不消耗能量) 。K+外流导致细胞内的正电荷减少而细胞外的正电荷增多, 从而形成膜外电位高而膜内电位低的电位差。当浓度差形成的促使K+外流的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达到平衡时, K+的净移动量等于零, 此时, 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即称为静息电位。

(2)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刺激时, 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如上图中c点对应的电位。形成原理:细胞接受刺激后, 细胞膜上的Na+通道打开, K+通道失活, Na+顺浓度梯度内流, 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即上图中的ab段和bc段。最终当浓度差形成的促使Na+内流的力与阻止Na+内流的电场力达到平衡时, Na+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 此时, 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即称为动作电位。

(3) 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称为超极化 (e点之后) ;相反, 使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称为去极化 (ab段) ;细胞受刺激后, 细胞膜先发生去极化, 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称为复极化 (ce段) 。复极化过程中, 细胞膜上的Na+通道失活, K+通道恢复开放。

(4) 影响因素:改变细胞外的离子浓度, 可以改变电位大小。增大 (减小) 组织液中Na+浓度, 静息电位不变, 动作电位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组织液中K+浓度, 静息电位减小 (增大) , 动作电位不变。

2.指针偏转:

(1) 两接头处同时兴奋, 指针不偏转。两接头处不同时兴奋, 哪个接头处先兴奋, 电流的方向就由未兴奋的接头处传向兴奋的接头处, 指针也由未兴奋的接头处偏向兴奋的接头处, 如下图1。

(1) 刺激a点时, 电流表指针先向左再向右偏转, 偏转两次。

(2) 刺激c点 (bd中点) 时, 因b点和d点同时兴奋, 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 刺激c点时, 由于d点距离c点较近, 所以d点首先兴奋, 然后a点再兴奋, 所以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第一次向右, 第二次向左, 如下图2。

(3) 刺激b点时, 由于兴奋经过突触时要延搁, 故a点先兴奋, d点后兴奋 (两处不同时兴奋) , 电流表指针先向左再向右偏转, 偏转两次。刺激c点时, 由于兴奋无法在突触处逆向传递 (即无法由c→b传递) , 所以电流表指针仅向右偏转一次, 如下图3。

考点二、下丘脑

例4 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寒冷环境中, 肾上腺素和____________ (填激素) 都能促进机体的物质代谢, 使产热量增多。

(2) 图中的C指________细胞。在血糖调节方面,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表现为________-作用。

(3) 图中的 (1) 能够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1) 指的是________激素, (3) 只能作用于性腺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 通过__________机制使激素 (2) 和 (4) 的含量减少。

(4) 图中虚线表示有些腺体可以接受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的作用, 这些腺体可以看作是反射弧中__________的组成。

(5) 食物过咸的时候,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_________ (填“增加”或“减少”) , 水分的重吸收作用___________ (填“增强”或“减弱”) , 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解析】 (1) 在寒冷环境中,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能促进产热。

(2) 在血糖调节方面,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含量, 胰高血糖素可升高血糖含量, 两者表现为拮抗作用。

(3) 根据 (1) 能够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可知, (1) 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于激素发挥作用时必须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 而只有性腺细胞上含有促性腺激素的受体, 所以 (3) 只能作用于性腺。

(4) 因为胰岛和肾上腺接受了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的作用, 说明该调节作用属于神经调节, 所以这些腺体可以看作是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5) 食物过咸时, 下丘脑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直接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

【答案】 (1) 甲状腺激素 (2) 胰岛A拮抗 (3) 促性腺激素释放只有性腺细胞上含有能接受促性腺激素的受体反馈调节 (4) 效应器 (5) 增加增强

【拓展】1.下丘脑的功能:

(1) 分泌功能: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

(2) 调节功能:首先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通过途径 (1) 直接控制的内分泌腺有胰岛和肾上腺 (髓质) 等;通过途径 (2) (3) 间接控制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 (皮质) 等;

其次, 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调节中枢;

最后, 下丘脑还可以控制生物的节律。

(3) 感受功能:如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会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4) 传导功能:下丘脑能够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 如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 从而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进而调节水平衡。

2.激素的分泌部位及生理作用:

3.激素间的关系:

(1) 纵向关系———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 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属于分级调节) ;而激素进入血液后, 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属于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调节机制, 在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和种群数量的调节中均存在这种调节机制。它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2) 横向关系———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例如, 促进产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提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例如, 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 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

考点三、血糖调节

例5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请分析回答:

(1) 当血糖浓度上升时, 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 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可知,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___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2) 据图分析, 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 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 促进___________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____________的合成, 进而降低血糖。

(3) 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 (图中抗体1、抗体2) 。图中因抗体______________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此种抗体与____________结合, 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 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 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_____________病。

【解析】 (1) 当血糖浓度上升时, 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可知,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 据图分析, 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 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 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和糖原的合成。

(3) 观察题图可知, 抗体1 与胰岛B细胞膜上识别葡萄糖的受体结合, 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抗体2与组织细胞膜上胰岛素的受体结合, 使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故图中因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 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 (1) 神经递质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神经—体液 (2) 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糖原 (3) 1 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自身免疫

【拓展】1.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2.尿糖与糖尿病:

尿糖是指尿液中出现葡萄糖的现象。引起尿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如一次性吃糖过多、肾脏发生病变、胰岛素分泌不足等。出现尿糖现象不一定就是糖尿病, 因为其血糖含量可能正常。

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血糖含量。血糖含量过高的原因有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含量不足、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敏感性下降、胰岛素受体不足等。体检时, 测定血糖含量要求空腹的理由是排除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带来的干扰。

考点四、体液调节

例6 下图是人体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 其中幽门黏膜G细胞 (一种内分泌细胞) 能合成分泌胃泌素, 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 促进其分泌胃酸。请分析回答:

(1) 幽门黏膜G细胞的分泌物发挥作用具有微量和高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 通过 “ (1) → (2) → 胃黏膜壁细胞” (途径1) 促进胃酸分泌的过程中, 兴奋在 (1) 和 (2) 神经元之间传递时, 信号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 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的信号物质是。

(3) 通过“ (3) → (4) → (5) →胃黏膜壁细胞” (途径2) 促进胃酸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与途径1相比较, 从反应速度和作用时间来看, 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研究发现, 当胃酸分泌增加后会引起胃壁扩张, 后者又会加强胃泌素的分泌, 胃泌素的这种分泌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

【解析】 (1) 幽门黏膜G细胞的分泌物是激素, 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2) 途径1是神经调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 信号发生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的信号物质是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

(3) 通过“ (3) → (4) → (5) →胃黏膜壁细胞”促进胃酸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 (激素) 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 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 作用时间较长。

(4) 当胃酸分泌增加后会引起胃壁扩张, 后者又会加强胃泌素的分泌, 胃泌素的这种分泌调节机制称为正反馈调节。

【答案】 (1)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2)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 (3) 神经调节和体液 (激素) 调节 (或神经—体液调节) 速度较缓慢时间比较长 (4) 正反馈调节

【拓展】1.激素调节的特点:

(1) 微量和高效:激素含量虽少, 但始终维持动态平衡, 含量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导致疾病。例如, 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导致甲亢。

(2) 通过体液运输:激素产生后直接弥散到体液中, 随血液流到全身。这是抽取血液可以检测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依据。激素的运输不是定向的, 从任何部位抽取的血液中都可能含有多种激素。

(3) 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激素具有特异性, 即不同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不同。有的是几乎全身的细胞, 如甲状腺激素;有的是特定的器官或细胞, 如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 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集合管等。激素作用于特定细胞的直接原因是只有靶细胞上有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根本原因是靶细胞中与激素特异性受体合成有关的基因选择性表达。

激素的受体在靶细胞中的分布场所有所不同。有的分布在细胞膜上, 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大分子激素 (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大分子物质无法进入细胞) ;有的则分布在细胞内, 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

2.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调节因子的调节。属于激素调节的一定属于体液调节, 反之不一定成立。单细胞动物和某些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3.高等动物的很多生命活动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 也有体液调节, 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

考点五、免疫调节

例7 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1) 造血干细胞 (2) 吞噬细胞 (3) B淋巴细胞 (4) 浆细胞 (5) 记忆细胞

A.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有 (1) (3) (5)

B.浆细胞只由细胞 (5) 增殖分化而来

C.细胞 (2) 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D.当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 能被细胞 (3) (5) 特异性识别

【解析】吞噬细胞和浆细胞已高度分化, 不再进行分裂和分化, A项正确;浆细胞可以来自B细胞或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B项错误;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C项正确;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具有识别功能, 但不具有特异性, D项正确。

【答案】B

【拓展】1.几种免疫细胞:

2.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

(1) 记忆细胞的特点:能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寿命长, 对抗原十分敏感, 能“记住”入侵的抗原。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 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 如天花、麻疹、伤寒等, 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

(2) 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 记忆细胞很快地作出反应, 即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细胞发挥作用, 消灭抗原, 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3) 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且强烈, 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致病前将它们消灭。

(4) 体液免疫中, 初次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的浓度变化 (如下图所示) :

例8 肠道病毒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喉炎。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EV71侵入机体后经T细胞摄取处理, 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

B.效应T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 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患儿感染EV71后, 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

【解析】EV71侵入机体后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 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 A项错误;效应T细胞能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 但不释放淋巴因子, B项错误;二次免疫中, 抗原直接被记忆细胞识别, 然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C项错误;靶细胞在效应T细胞的作用下, 裂解死亡, 释放抗原。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 然后由吞噬细胞吞噬水解。 所以患儿感染EV71后, 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 D项正确。

【答案】D

【拓展】1.抗原、抗体和淋巴因子: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 防卫功能:

如果是非寄生病原体或毒素, 则通过体液免疫可以清除;如果是移植器官或肿瘤细胞, 则通过细胞免疫起作用;如果是病毒、结核杆菌等寄生病原体, 则必须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起作用。

(2) 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体内衰老、坏死和癌变的细胞并清除。

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 都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例如, 免疫功能过强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免疫功能过弱会引起免疫缺陷病。

例9 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 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 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 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 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挥作用, 引起红细胞裂解, 称为溶血性贫血。这属于 ( )

A.血友病B.自身免疫病

C.免疫缺陷病D.过敏反应

【解析】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下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自身免疫病是指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故此题选B。

【答案】B

【拓展】1.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

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时, 机体发生正常的体液免疫, 但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的表面。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2.艾滋病与免疫缺陷病:

(1) 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简称AIDS) 。免疫缺陷病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2)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其遗传物质是RNA。

(3) 危害: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 特别是T细胞, 使免疫功能逐渐丧失, 无法抵抗各种病原体的侵入, 或发生恶性肿瘤而导致死亡。

(4)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艾滋病不是遗传病。生活中, 艾滋病患者也不需要被长期隔离。

(5) 艾滋病的防治:目前不能根治, 故洁身自爱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同步训练】

1.下图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 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 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 Ⅱ 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疫苗虽没有致病性, 但是接种疫苗后机体一般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 体内全部记忆细胞都迅速增殖并产生大量抗体

C.HIV攻击人体T细胞最终使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而容易被感染

D.艾滋病患者死于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功能的缺失

3.下图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 其中字母代表器官或细胞, 数字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

(1) 图中A代表的器官是____________;A对C、D、E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 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

(2) (1) 代表__________激素, 它是由_____________释放的, 该激素能特异性作用于B细胞的原因是其细胞膜上具有___________。

(3) 图中具有协同作用关系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

(4) 由图可知, (7) 的分泌调节要经过A→F→甲状腺几个环节, 这种激素分泌的调节称为____________调节; (7) 的含量过高时, 又能反作用于A和F, 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调节。

4.2011年, 三位科学家因发现树突状细胞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发现将有利于人类科学地利用这些细胞和其分泌成分, 控制感染性疾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请回答:

(1) 树突状细胞是一类表面有许多树突状突起的细胞, 外形和神经元相似。其实, 它是一种_____________细胞, 能够启动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

(2) 树突状细胞专职进行抗原的呈递, 同时也参与T细胞的发育和免疫调节。例如, 它可以高效表达MHC类分子 (细胞分泌因子) , MHC分子与其捕获的肿瘤抗原结合, 形成肽-MHC分子复合物, 并呈递给T细胞, 促使T细胞分化为_______________, 在肿瘤部位长期存在, 因而具有抗肿瘤作用。

(3) 树突状细胞还起到体内的免疫监视作用, 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 这种吞噬过程属于物质出入细胞的____________方式, 形成的吞噬泡与_____________ (填细胞器) 融合, 可将吞噬泡中的抗原降解。

5.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某养猪场为预防猪伪狂犬病, 定期给猪背颈皮下注射疫苗制剂 (疫苗制剂成分:减毒伪狂犬病毒+油佐剂+生理盐水) 。请回答:

(1) 给猪注射疫苗时, 皮肤痛觉感受器产生兴奋, 兴奋由B传到A的过程 (如甲图) , 发生的信号变化为___________;a的内容物释放到b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然后与c上的_______结合。

(2) 乙图为疫苗进入机体产生免疫的过程, 过程 (3) 表示___________, 属于____________免疫。已注射该疫苗的猪接触伪狂犬病毒, 体内能识别该病毒的细胞有___________ (填字母) 。

(3) 为检测已注射该疫苗的猪是否对伪狂犬病毒具有免疫能力, 选取30日龄猪仔若干, 均分为两组, 第1组每头注射3mL疫苗制剂, 第2组每头注射3mL___________;两周后, 给两组猪仔注射等量的伪狂犬病毒。预测:与第2组对比, 第1组猪仔体内特有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

6.下图为人体排尿反射的基本示意图, 排尿时需要肌肉 (1) 收缩, 肌肉 (2) 和肌肉 (3) 舒张。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即“憋尿”, 在适宜环境下才排尿;而婴儿则经常尿床。请回答:

(1) 人体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 尿量会______________。

(2) 在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中_________________, Ⅰ属于, 兴奋在Ⅱ处传递时信号转换形式为___________, 刺激Ⅲ处, A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 婴儿排尿属于____________ (填“非条件”或“条件”) 反射, 排尿中枢位于__________。

(4) “憋尿”时, _____________的神经中枢产生尿意, 突触后膜释放______________性神经递质, 抑制膀胱壁肌肉收缩, 阻止排尿行为的发生。这种“憋尿”行为说明神经系统存在____________调节。

7.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一种很重要的激素, 其含量过多或过少均会导致人体生理过程异常。下图为两张激素检测报告单的部分截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从图中可以判断___________最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 这种病可以说明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除能够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外, 还能够__________。

(2) 正常人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 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会____________ (填 “偏低”“不变”或 “偏高”) 。

(3) 人体中能够调节TSH激素分泌的激素是__________。

(4) 很多同学在考试前会很紧张, 此时甲状腺激素增多, 直接作用于心肌, 促进肌质网释放Ca2+, 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率加快。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

(5) 医院在给甲亢病人注射某种药物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溶解药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8.运动神经中枢中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或死亡会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 多巴胺含量可以指示多巴胺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或死亡程度。研究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机体免疫有关, 并进行了实验探究。请回答:

(1) 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免疫应答) 包括____________和体液免疫。后者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分泌抗体而发挥免疫功能。

(2) 研究发现, 效应T细胞表面的CD8受体与其发挥正常免疫功能有关, MPTP可诱导正常小鼠产生帕金森病。给正常小鼠和CD8基因敲除小鼠注射MPTP或生理盐水10天后, 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神经元多巴胺含量, 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可知, 注射MPTP可导致CD8基因敲除小鼠和正常小鼠的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_, 推测MPTP可能导致多巴胺神经元细胞_________。与正常小鼠多巴胺的含量变化相比较, CD8基因敲除小鼠多巴胺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 据此推测____________。

(3) 有人假设, 帕金森病患者体液免疫产生的自身抗体 (针对机体自身蛋白质的抗体) 也可能导致帕金森病加重。为此, 研究者进行了以下体外实验。

依据实验结果可知,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_________ (填 “发生了”或“没有发生”) 改变, 注射MPTP可使正常小鼠产生____________的抗体, 由此推测, 帕金森病小鼠的抗体__________ (填“会”或“不会”) 导致帕金森病加重。

(4) 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 下列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中, 与帕金森病最相似的是_______________。

a.花粉过敏b.系统性红斑狼疮c.先天性免疫缺陷d.艾滋病

(5) 综合上述结果分析, 帕金森病患者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反射弧结构中的受到_____________一定程度的破坏, 导致病人出现运动障碍等症状, 这说明帕金森病与____________调节有关。

【参考答案】

1.D 2.B

3. (1) 下丘脑神经调节反射弧 (2) 抗利尿垂体特异性受体 (3) (3) 和 (4) 、 (4) 和 (7) (4) 分级反馈

4. (1) 免疫 (2) 效应T细胞 (3) 胞吞溶酶体

5. (1)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胞吐特异性受体 (受体) (2) 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体液d、f、e、h (3) 油佐剂和生理盐水记忆细胞 (h) 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g) (或记忆细胞大量增殖分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6. (1) 下丘脑减少 (2) 感受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3) 非条件脊髓 (4) 大脑皮层抑制分级

7. (1) 甲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 (2) 偏高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4) 神经—体液调节 (5) 维持细胞形态或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

人和动物的故事 篇3

小区狗事:有人喜欢狗就有人反对狗

居住在济南历下区的常女士遛狗回家后,小狗出现呕吐症状诊治无效死亡。医生断定,小狗是吸闻了“吸入性毒鼠强”。

这个小区先后有十余只宠物狗出现了类似的中毒情况。“有人喜欢狗,就有人不喜欢。物业不管,警察不理,只有这种方法能让家里怕狗的小孩得到片刻安心。”

人类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动物,非狗莫属。从看家护院到协助打猎再到当今空巢、单亲、晚婚、丁克、同性家庭的情感补缺,狗类已经超脱普通动物,成为介于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第三类生物。

然而对不养狗,或对有齿长毛生物心存恐惧的人来说,狗狗的原始性无疑和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狗狗们在草坪上欢跃时,行人却在路边擦鞋底的狗屎;有些小区虽明令禁止猫狗上电梯,但当狗主人笑问“他们不怕狗吧”,话音未落人狗都已进入梯内,电梯里的人怎么办?

由此,人和狗的冲突升级为人和人的冲突。

退休的张女士每天下午五点会定时下楼遛狗,不巧这一天隔壁王先生接外孙放学回家,刚到小区门口,张女士的狗猛地冲出来扑向王先生的外孙。虽然狗只是为了表示亲近,但却吓得孩子哇哇大哭。王先生气急败坏,说了些脏话,并扬言再不把狗拴上,就一脚踢死它。

张女士表示很委屈:自己的狗从来没有伤过人,即便狗有过失,也不能这么不留情面。事实上,张女士的丈夫和王先生是熟人,况且还是邻居,因为一条狗,两家心生芥蒂。“连我自己都不舍得骂老婆,竟然让别人骂了”,张女士的丈夫很气愤。

因狗引发的官司正成为城市管理者头疼的课题。据山东省疾控中心统计,济南每年被狗咬伤人数达2万以上;而法院接手的宠物纠纷事件也逐年攀升。人与狗的冲突只是表面现象,更深的冲突在人与人之间展开。

志愿者们的千里追踪:“狗权”之外,是人权的较量

今年5月10日,在烏鲁木齐市一汽车4S店门口,因流浪狗“小黑”吓到自己孩子,市民王某一气之下用木棒将小狗的嘴打歪。次日,此事见诸媒体引发“爱狗人士”轩然大波,王某遭到人肉搜索。12日,近50名来自新疆、上海等地的“爱狗人士”在约定地点围住王某要求其向公众道歉,“爱狗人士”怒火也波及王某父亲,王某汽车也被踩踏。

狗权面前,人权无存。

狗,作为人类最忠实的伙伴,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意味着看家护院,更是一种精神伴侣。爱狗的人发起各种爱狗组织,其中包括救助站、医疗站、禁食狗肉、防止打杀狗类。

近年来,爱狗人士高速公路拦车戏码屡屡上演。2011年4月16日《京华时报》相关报道里有这样一段话:“运狗货车司机说,‘一辆奔驰轿车行至高速途中多次别他的车,差点都撞上了。’担心发生意外,他只得停车。”

这就形成了有关“人权”的三角链。一方面,运狗车的很多狗属于私家犬,或偷或盗不得而知,这也成为爱狗人士怒火中烧的几大原因;另一方面,爱狗人士既没有拦截车辆的权利,也会因逼停运狗车而威胁司机的安全;再一方面很多屠宰厂拥有合法执照,爱狗人士的行为涉嫌妨碍他人交易自由。

许多涉狗问题的讨论区,最终都会变成两大族群之间以键盘和鼠标为武器进行血肉拼杀的战场。 “金华湖头狗肉节事件”和 “玉林狗肉节事件”,都最终演化成了两派族群之间的自由搏击。“狗权”之外,人权已经风雨飘摇。

养狗的是人,吃狗的是人

中国出台了很多关于狗的治安条例:出行必须套上狗绳;不得随意大小便;禁止宠物出现的场所。与其说是给狗制定的条例,不如说是给人制定的条例。狗,没有正误意识,一切自在人心。

狗因人进入城市,它是动物族群的一个异类。人宠冲突远没有结束,如何给城市宠物建立福利机制,这不仅涉及主人的幸福感,还波及人与人的社会情绪。

同时对待狗的态度,也是两种生活方式和两种文明观念的争论,说到底是:人应该怎么生存,人为了什么而生存的争论。

电影《狼图腾》驰骋影院80多天,6.97亿的票房足以印证11年前同名小说的畅销盛景。人们掏小狼崽摔死来控制狼的数量、下乡知青圈地建造新的营地、无良商户偷陷在雪洼属于狼的黄羊、用炸弹炸狼……在这部关于狼的记录中,狼是懂知足明进退,刚直贞烈的生物。短视而又利欲熏心的,却是食物链顶端的人类。6年前卖座的《阿凡达》,同样表达着这种思想。

80年代末期的春天和秋天是布谷芒种、大雁南飞的最后时节,自那以后,城市拓进的烟囱和工厂占领了属于布谷的森林和大雁的芦苇荡,鸟鸣成为最奢侈的音乐。如今的城市广场里跳跃的只有人工饲养的和平鸽和三五成群的麻雀。

说到底,人和狗之间的恩恩怨怨,不过是人的价值观念冲突表面化。哲学上人与人矛盾产生的根源之一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资源的稀缺性。当人类从自然、动物身上榨干资源后,下一步的举措是否就是自相残杀?

人和动物的故事作文200字 篇4

在精神文明日趋发达的今天,人类往往把自己的感情看得很重,常常认为动物是无感情的。其实不然,动物有时情比人重。狗往往被人看成最低下的,狗被用来骂人便是很好的证明。许多人动不动拿狗来发泄情绪,一脚踹在狗肚上,狗哀叫着走开了,但它不会记仇,过后仍然对你很好。此时的`人类会不会感到惭愧。人们竟没有像一向被自己视作下-贱的东西那样不记仇恨,还在那里喊什么宽容,可笑!人类很聪明,真的非常聪明。人类不但会利用自己的感情,而且会利用动物的感情。猎人在捕熊时,要是一只夹子夹住了一只母熊,他不会急于捉住,而是等另一个公熊过来,往往“一夹双熊”。人类真的是好聪明,聪明得有些残忍。其实,往深处想一想,动物也是地球上的主人,是地球上的“另类人”,我们无权剥夺它们的生存之权。亲爱的美食家们,当你们一口一口吃着动物肉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是在吃另类的“人肉”,人吃“人”,恐怖!请爱护动物,让它们成为你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不会出卖你,绝对信得过,可比真正的人类好多了。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篇5

【教学难点】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基础,加之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较深的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本节的知识内容适于讲授为主。但本节内容又学生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预防疾病联系紧密,因此本节的突破口可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自身健康话题上。例如,教师可从:为什么偏食会引起肥胖?如何科学地减肥?如何科学地制定自己每周的的食谱?如何预防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如何预防脂肪肝?科学饮食与长寿的关系?为什么生命在于运动?等等学生日常生活常涉及的问题入手,引入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他们想知道的,与自身健康有关的问题,供全班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节课题。

在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感到有兴趣后,引导学生回忆:

人类摄入的营养物质都有哪些?

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营养物质除糖类、脂类、蛋白质外,还有水、无机盐类、维生素、纤维素,即七大营养物质,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膳食纤维(即纤维素)属于糖类,为什么单列出来,成为营养物质的一类?

因为膳食纤维不为人和多数动物所消化,但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故仍称为营养物质。

②以前人们没有把膳食纤维列为营养物质,现在却它高度重视起来了,把它列为第七大营养素,你知道纤维素对人类健康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2、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可以学生听过或见过的一些生活经验入手,如:

①人体细胞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

②可引导学生分析低血糖为什么会引起人头晕?从这种现象你能想到葡萄糖在人类内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吗?

③糖尿病的病因、病症、预防治疗措施是什么?

④胰岛肿瘤为什么会引起的低血糖昏厥?

⑤人体血糖浓度总是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其调节机理如何?

⑥北京鸭吃的一般是淀粉类食品,为什么会很快育肥,而且体内脂肪含量很高?等等

在上述这些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就可对人和动物的糖类代谢途径,即细胞内或血浆中的葡萄糖的来源及其去路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第二课时

1、引言

从学生自身入手,设计一些与脂肪代谢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入脂肪代谢,比如教师可提问:

①你吃下的脂肪类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哪些小分子物质?

②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与葡萄糖、氨基酸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你知道人类的脂肪一般都储存在哪些部位吗?

2、脂类代谢

(1)脂肪代谢

教师可从脂肪的来源、储存、去路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如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脂肪酸和甘油在人体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②你知道为什么生物体以脂肪而不是糖元作为长期的、主要的储能物质吗?等等

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2)血脂和胆固醇代谢

血脂的高低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参照我国正常成年人空腹时主要的血脂含量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血脂水平。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及胆固醇的代谢,但胆固醇与人体的健康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有可能的话,可适当补充上胆固醇在人体中的来源与去路的问题。

教师提问:“胆固醇大部分来自动物及植物,少量在体内合成”,这句话为什么不对?”

胆固醇的来源:人和动物体内胆固醇,除少量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外,主要在体内合成,其中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器官。因此说:“胆固醇大部分来自动物性食物,少量在体内合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胆固醇的去路:其一,参与构成生物体的组织,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以及神经髓鞘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二,转化为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化合物,如某些类固醇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维生素D、胆汁酸等。

3、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代谢也可采用一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一边总结细胞中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把学生讨论的结论归纳为教材中表解的形式。

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①人体细胞中的氨基酸主要来源于哪些生理过程?

②人体细胞中的氨基酸可用于哪些生理过程?

③为什么儿童、孕妇、大病初愈的病人,在他们的食物应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④产生尿素与排出尿素的部位分别在哪里?

⑤为什么肾脏功能不全或肾衰竭的患者不宜多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

⑥排尿、出汗是排泄过程,那么你认为排便也属于排泄吗?

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而细胞是新陈代谢的场所,这是同学们易忽略的,有的同学总认为人体的物质代谢过程发生在消化道中,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排泄是生物体把新陈代谢异化过程产生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搞清楚这些问题后,学生就容易理解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排尿过程属于排泄;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就不能叫排泄?因为排尿过程、出汗过程是排出人体代谢终产物的过程,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水、尿素、尿酸是细胞内产生的;而食物残渣是消化的终产物,而消化是在消化道内,即细胞外完成的。因此出汗、排尿过程是属于排泄,而排便过程不属于排泄,而称为排遗。

⑦为什么肝炎病人要检测血液中的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GPT)含量?

人体中有两种转氨酶的活性较高,即GPT(谷丙转氨酶)和GOT(谷草转氨酶),它们分别催化下面的两个反应:

α-酮戊二酸+丙酮酸→谷氨酸+丙酮酸

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草酰乙酸

正常人血清中GPT(谷丙转氨酶)和GOT(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很低,急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GPT含量显著升高,心肌梗塞时GOT的含量明显上升,故血清GPT和GOT的测定有助于肝病和心脏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肝脏中氨基酸代谢比其他组织中的氨基酸代谢活跃,这是因为肝脏中含有丰富的催化氨基酸代谢的酶类。正常肝细胞中的GPT很少进入血液,只有肝病变时,由于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肝细胞坏死,GPT可以大量进入血液。所以,临床上常用测定血清中GPT的数值,作为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⑧想一想,如果早餐只喝牛奶,吃鸡蛋,这种早餐的食谱搭配合理吗?如何改进?

⑨若人体在糖类代谢、脂肪代谢失调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蛋白质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你认为这种情况下人体的哪些脏器的负担会加重?(肝脏、肾脏)

第三课时

1、引言

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糖类代谢、脂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途径,可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用关系图的方式,把这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画下来,教师以此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学生的理解上有错误或偏差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的内容比较多,且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这方面接触的生活实例也不是很多,因此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实例讲授为主,学生思考、讨论为辅。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让学生清楚,糖类与脂肪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但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不同,糖类可以大量形成脂肪,例如酵母菌放在含糖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内就能够生成脂类,个别种类的酵母菌合成的脂肪可以高在这酵母菌干重的40%;然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例如某些动物在冬眠的时候,脂肪可以转变成糖类。

②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首先使学生明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所谓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细胞中可能合成的氨基酸;所谓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细胞中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共有8种,它们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

然后教师应指出糖类与蛋白质之间的转化也可以是双向的: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类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因此糖类转变蛋白质的过程是不全面的;然而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后,产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转变为糖类,例如,用蛋白质饲养患人工糖尿病的狗,则有50%以上的食物蛋白质可以转变成葡萄糖。

③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教师应向学说明,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转化依不同的生物而有差异,例如人和动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然而植物和微生物则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例如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能在体内存积脂肪。

教师最后应总结一下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并可用下图表示: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转化是受到制约的

教师可举例说明三大营养物质转化的制约条件:

例如,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而且糖类供应充足时才有可能大量转化成脂肪;再如教师还可举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类、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的先后顺序这个例子;教师应向学生阐明三大营养在人和动物体的作用是各有侧重的,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作用于是构成生物体和调节生命活动。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氧化分解,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人体会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就将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然而,当糖和脂肪供应充足,且其代谢过程又都正常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供能就会相应减少。

这部分教学的最后,教师可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如: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为什么会全身浮肿?

所谓浮肿是组织细胞之间的细胞液中的水分含量多于正常状态所致。我们知道,内环境中的淋巴、血浆、组织液之间从物质流动角度看有以下关系: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双向交换物质,淋巴中的物质可单向流入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单向流入淋巴,且正常生理状态下如果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组织液多了,就意味着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造成这种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呢?组织液多于正常状态,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血浆的浓度低于正常状态;其二,组织液浓度高于正常状态。

我们先分析第一个原因是否成立,血浆浓度有没有可能低于组织液浓度呢?当人长期营养不良,这里说的营养不良主要是饥饿引起的,而不是因为偏食引起的。当人长期营养不良,结果会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使血浆浓度下降,当其浓度低于组织液浓度时,组织液含量会增多,表现出水肿的现象,因此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会全身浮肿。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个原因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这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小心被桌椅碰得较重时,并没有碰破,也没出现皮下出血,但被撞的地方会肿起来。这也是由于组织液多于正常状态所致,为什么呢。原来,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碰得较重后,皮下毛细血管并没有破裂,因此不会流血,但毛细血管还是受到了损伤,表现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比以前大,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是不允许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通过的,但受伤后,毛细血管对大分子的通透性增高,平时不能进入组织液的蛋白质现在进入组织液了,结果造成细胞液浓度高于正常状态,导致吸水增多,同样表现出水肿的现象。

至于受伤后消肿的过程是组织液被重吸收回血浆或淋巴的过程。消肿的关键是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减少,以降低组织液的浓度。在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回到血浆,但可从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因此淋巴在回收蛋白质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淋巴回流不畅,也会引起水肿。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的示意图,分析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

人体血糖浓度一般维持在80-120mg/dL(0.1%),食物中的糖类物质被消化为葡萄糖,然后吸收血液,血糖增加,此时一部分葡萄糖会在肝脏和肌肉等处转化为肝糖元和肌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mg/dL(0.1%)的正常水平;反之,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中的肝糖元又可以转变为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浓度继续维持稳定状态。

人在长期饥饿状况下或肝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血糖含量降低到50-60 mg/dL,为低血糖,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症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又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因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是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来氧化供能,所以会出现惊厥和昏迷等症状,

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发生功能障碍。

教师可适时提出下面的问题:

①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迅速缓解?

②出现低血糖昏迷症状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迅速缓解?

③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角度分析,造成人体肥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脂肪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脂肪肝的问题,可提问:你听说过脂肪肝吗?知道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吗?知道脂肪肝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吗?

脂肪的来源太多时,肝脏就会将多余的脂肪合成脂蛋白,从肝脏中运输出去,如果肝脏功能不好,或合成脂蛋白原料磷脂不足时,会使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不能顺利的从肝脏中运输出去,积累在肝脏中的脂肪会导致脂肪肝的形成,长期下去学会使肝细胞坏死,造成肝硬化。

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提问:

①你觉得动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还是植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为什么?

动物性食物(如乳、蛋、肉)中氨基酸的种类较全,有些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缺少人体的某些必需氨基酸,如玉米中蛋白质缺少色氨酸,赖氨酸和半胱氨酸,大米等谷类蛋白质一般都缺少赖氨酸。因此,植物性食物如果不好,就容易出现氨基酸缺乏,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出现营养不良。如只吃玉米和大米,由于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蛋白质合成不能进行,结果出现营养不良。

②为什么说在食物中掺食豆类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质的利用率?

人和动物和谐相处作文 篇6

漫步于华盛顿街头,我不禁惊讶人与动物的平等:街心公园里,水池边,小亭旁,甚至人家的屋顶上,都是动物的乐园。一声声鸟鸣不绝于耳,时而短促,时而悠长,无不在炫耀它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它们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在放声歌唱。可爱的松鼠更是随处可见,它们肆无忌惮,像个爱做恶作剧的孩子,时不时突然从树上冲下来,吓你一跳,又一溜烟地爬回树上去了。或者忽然从草丛中窜出来,挡在路中央,拦住你,颇有“螳臂挡车”的味道。你抚一抚它那细腻的绒毛,它也一点也不害怕,示威似地竖起蓬松的尾巴,似乎跃跃欲试地想和你过过招。但当你拿出好吃的东西喂它,它就立马改变了姿式,两条后腿站了起来,两只小爪子捧起食物不亦乐乎地嘎嘣嘎嘣嚼着,俨然一副“招财进宝”小童子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你要走了,它则依依不舍地跟上几步,好像还想和你这个“大动物”朋友再玩一会儿。

把华盛顿称为“动物园”一点也不为过:林肯纪念堂前的大草坪上,栖息着一大群野鸭子,周围没有任何阻拦,它们理所当然地和人们“亲密接触”。如果你走进鸭群,会发现它们根本无视你的存在,自顾自的低头啄食。你给它们照相,它们也一点也不惊慌,反而把你围个水泄不通,争抢着想看看你手里拿的是什么“怪玩意儿”。杰佛逊纪念堂前的大水池里,野鹅们三五成群地嬉戏玩耍,不时有小艇从它们身边掠过,它们依旧悠然自得,丝毫不在意这些不速之客。岸上,一个黑人老爷爷正安静地喂鸟。他悠闲地把面包屑抛起来,鸟儿们就一窝蜂地去抢,获胜者用尖尖的嘴巴娴熟地夹住食物,失败者则不甘心地挤在它的旁边,等待着下一个机遇的到来。

人和动物的故事 篇7

一、《动物园的故事》与荒诞派戏剧

20世纪50年代, 荒诞派戏剧便是人们在严峻的社会现状和心理危机面前对这种充斥着异化和威胁的荒诞现实做出的强烈反应。荒诞派戏剧家认为“荒诞”是世界的本质, 主张用荒诞的极端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来直喻和讽刺世界的荒诞存在。五六十年代荒诞派戏剧在欧美国家迅速发展, 它以独特的视角, 怪诞的笔触, 反传统的手法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战后最具影响的现代文学流派之一。这个时期世界剧坛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荒诞剧作家, 除尤涅斯库和贝克特外, 还有法国剧作家亚瑟·阿达莫夫;英国作家哈罗尔德·品特等。而在美国, 最具影响力的荒诞剧作家当数以独幕剧著称的爱德华·奥尔比 (Edward Albee, 1928-) 。奥尔比以瘫痪的语言碎片, 精炼的戏剧结构, 辛辣原始的揭露讽刺和象征性的隐喻暗示将其对荒诞现实的透视体验深刻表现在他的开山之作《动物园的故事》 (The Zoo Story, 1958) 中, 并以此剧在的柏林首演而在戏剧界一举成名, 成功迈上戏剧创作的艺术生涯, 进而开创了美国荒诞派戏剧的先河。

《动物园的故事》这部独幕剧结构简练, 情节淡化, 布景简单, 叙述效果支离破碎, 舞台风格极具象征性, 其反传统的特征突出呈现出荒诞派戏剧最重要的特征和意义:采取极端的表现手法, 使用独特的舞台设计, 调动荒诞的戏剧构思, 突出人物的代表特征, 彰显人物的精神世界, 揭示剧作蕴含的现代社会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主题, 讽刺人类现代生活中人性丧失、交流缺失的荒诞性。这部人类社会的喜悲剧, 定格在美国繁华大都会纽约的中央公园, 全剧共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描述两位年龄相仿、素昧平生的主人公杰瑞 (Jerry) 和彼得 (Peter) 的邂逅情景;第二部分侧重主人公杰瑞的描述, 讲述他与狗的故事, 展露出他在现代社会的荒诞现实里所体验的强烈的异化感及窒息的孤独感;第三部分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尾, 杰瑞和彼得难以沟通, 直至冲突爆发以及杰瑞的自杀落幕。

奥尔比在本剧中以极端的手法凸显了现代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和隔阂, 充分运用了象征手法对荒诞现实进行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他通过该剧向观众发出警示, 在荒诞无意义的社会环境下, 人们过着“非人”的生活, 而人性的回归又何止是付出血的代价。从人本主义角度来讲, 本剧还富含深刻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象征手法的运用这个层面对《动物园的故事》进行分析, 并以此揭示其对现实荒诞性的讽喻功能。

二、象征主义手法对现实的讽喻

1) 象征主义的内涵。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文学流派中萌芽最早, 影响最深远的流派之一。从历史的沿革角度看, 它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诗歌, 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西欧戏剧界才产生象征主义运动, 到20世纪20至40年代空前繁荣。杜萌若在《西方经典戏剧》 (英汉对照版) 一书中说:“20世纪西方戏剧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现代主义思潮与传统戏剧观念的剧烈碰撞和交融。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新的戏剧流派大都以传统现实主义对立面的姿态, 却又往往自称为“真正的现实主义”, 其内在根源是对“真实”和“现实”观念理解上的拓深及转向”。可见, 象征主义所探求的是揭示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和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正如象征主义戏剧大师比利时的梅特林克所致力的“以玄奥的象征形象来揭示生活中内蕴的美和奥秘”。

象征主义手法作为现代戏剧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 指的是“整部作品都充满着象征, 它不是个别词句的象征, 也非段落部分的象征, 而是整部作品的形象体系都具有象征性, 它隐喻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人们在欣赏戏剧作品的过程中, 通过对其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及形象体系的透视, 通过对象征手法对现实生活真相的隐喻表达的揣摩, 可以看到作品高度概括出的社会生活的缩影。因此, 象征主义手法在现代戏剧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隐喻功能和舞台效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象征主义手法的讽喻功能。在《动物园的故事》中, 剧作家奥尔比“运用荒诞派戏剧理论, 通过人类社会与动物园之间的类比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来检视人类所处环境的荒诞, 揭示人类因交流沟通的失败而疏远异化的过程和现代生活中的精神绝望, 于荒诞中揭示出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这部戏寓意丰富而深刻, 充分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连同反传统的表达技巧, 折射出人和世界的虚无存在的荒诞主题, 自由选择、宁死抗争的存在主义主题和人与人、人与群体交流缺失的异化主题;同时也暗示出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动物园的故事》剧本中丰富的象征意象和象征意义为人们投射出一幅幅灰暗冷峻、寓意深刻的社会剪影。

奥尔比在《动物园的故事》中调用了丰富而极端的象征主义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与无奈。这些象征既有传统上的继承, 也有形式上的创新, 主要包括动物原型象征、植物象征、实物象征、对比象征等。这里笔者试图对主人公杰瑞的“死”以及剧本题目《动物园的故事》本身折射出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剧本中, 杰瑞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英雄”, 他是荒谬现实的觉悟者, 头脑清醒, 内心痛苦, 渴望真正的接触, 富有抗争意识。他将尴尬荒诞境遇中的人分为两类:动物与植物。比如, 在故事的尾声, 杰瑞冲向彼得手中的尖刀, 临死之际对彼得说:“彼得, 现在我告诉你, 你不是蔬菜, 真的, 你是个动物!”由此可见, 动物喻指那些与现实抗争的人, 他们在残酷的厮杀中谋求生存;而植物喻指那些灵肉分离, 对现实麻木妥协的人。主人公杰瑞用自己非常态的死亡方式, 在完成自由选择的同时来唤醒彼得早已沉睡的抗争意识。至此, 纽约中央公园的长凳前, 两个陌生人之间发生的荒诞故事以杰瑞自杀式的死亡行为悲剧落幕。这一幕以极端的象征手法“高度概括了20世纪中叶的无序和混乱、人心的惶恐和孤单”, “凸显了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缺失”。

此外, 杰瑞的“死”以及之前他与彼得的冲突对白, 从本剧反传统的特征来看, 也象征了《动》对传统思想的挑战。奥尔比通过杰瑞讲述的“他与狗的故事”以及剧本中对“彼德”这个名字的借用, 将这种象征“集中体现在对《圣经》、乃至基督教的挑战”。须知荒诞派戏剧家并不相信命运, 也不相信上帝, 更没有表现超自然的东西。

至于该剧的题目——动物园的故事, 其本身就蕴含着象征主义的意味。高度发达的西方文明世界里, 科技神话和垄断资本造就了现代社会的繁荣富庶, 钢筋水泥的丛林在人性的深处投下阴影”。“每个人都被铁栏隔开了。”“如果这是动物园, 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杰瑞的话一语道破该剧的主题一—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隔阂。“我想这就是动物园里发生的事了。”“现在, 你知道动物园里发生的一切了。”剧中的对白也亮出了这部戏黑暗的社会底色——荒诞的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动物园。

三、结语

爱德华·奥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荒诞的艺术构思为大众临摹了一幅现代社会的悲剧。剧作家以喜剧的形式承载悲剧的内涵, 表达出严肃的悲剧主题;以极端夸张的象征手法描绘人生世态, 呈现出对人性思考的深刻寓意。作为奥尔比戏剧创作生涯的第一部作品, 《动物园的故事》显然是成功的。其荒诞的形式, 讽喻的基调, 深刻的主题不仅继承了戏剧艺术的优良传统, 而且对美国现代戏剧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小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杜萌若、施锐.西方经典戏剧[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知责履责失责追责下一篇:办公室冬季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