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2024-09-08

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精选8篇)

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篇1

第二节《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唐山三十三中 贾立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流程】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测量,在众多的测量中,最基本的测量,就是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师:要科学地测量长度,就需要给长度定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单位(unit)。

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师:丈、尺、英尺、英寸等都是我们生活中所了解的长度的单位,我们所说的电视机大小习惯用的是英寸,如果你用这个单位,我用这个单位,使用单位不一样,那么交流起来就很不方便。为了有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 System of Units),简称SI,是国际计量大会于1960年通过的。我国在1984年采用。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etre),符号为m。(出示米尺,让学生认识1米到底有多长。并介绍1米是如何规定的。)

①单位:米(m)

A.比米大的单位:千米(km)

B.比米小的单位: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C.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 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头发的直径约0.04mm,合40000nm)师:我们简单了解下生活在一些物体的长度。看课本第12页。原子的半径 地球的半径 练习1.单位换算: 7.8dm=______m=_______mm 60μm=______mm=_________m 0.05km=______m=________cm 练习2.给下列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某同学身高1.70_____,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_____,窗户玻璃的厚度约为2.5_______,一节一号干电池的长度大约是6______。

师:某同学多高,干电池长度是多少,都可以用测量工具测量出来。师: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板书:

②测量工具:刻度尺

师: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呢?使用前要怎样?使用中要怎样? ③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或者通过伴你学上的一些错误测量方法来反证正确的测量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a.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b.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C,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记录时,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两部分。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2.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①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附: 板书设计: 1.长度的测量: ①单位:米(m)

A.比米大的单位:千米(km)

B.比米小的单位: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C.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 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头发的直径约0.04mm,合40000nm)②测量工具:刻度尺 ③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a.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b.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c.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2.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①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拓展延伸】 学生分组实验。(1)测量物理课本宽度和长度。(2)测量自己的身高和腰围。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知道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课堂检测】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2单位换算70μm=______mm=______cm=____________m3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某同学身高1.65____课桌的长度是60.0 ______课本的长度是255.0______地球的半径是6.4×103______4使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和______。5某同学测得某物体的长度19.8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其中准确值为 _________估计值为_________。6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13.82cm、13.83cm、13.81cm、13.28cm、13.81 cm这五次测量记录中________cm 是错误的该长度的值应为__________cm 7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8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未遵守操作规则产生的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C.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D.只要选用精密测量仪器认真测量可避免误差。

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略)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难点:制定公认标准量的必要性;估读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题:布置创意照片墙, 如何为照片选择合适的相框?

引出课题———长度的测量。

二、新课

(一) 测量和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1:体验比较。

1.目测:相框的内长与外宽, 哪个长, 哪个短?

2.不用尺, 你如何证实自己目测的结果?看看谁的方法多。 (要求:每次只能选择一样物品帮助你进行比较)

友情提示:你可以用实验盒里的器材 (见右图) 或自带的物品。

(生实验, 师随机采集实验结果如下表)

师:三种相框, 三种比较结果, 跟同学们刚才目测的结果有很大出入, 由此可见测量非常必要。刚才同学们体验、比较的过程就是在测量, 是将待测的内长和外宽分别与我们选定的一个标准进行比较。比如第二次:内长为3.3个小正方体的边长, 外宽为3.5个小正方体的边长, 你们选定的标准就是小正方体的边长。在第三次的比较中, 你们选定的标准是什么?

生:长方体的长。

师: (分析相框1的两组数据) 因为1比3.5小, 所以内长小于外宽。这样能比较吗?为什么?

生:不能, 因为他们选的标准不同。

师:你的意思是, 要进行比较需要有———

生:统一的标准。

师:测量的过程就是比较的过程, 是将待测的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但如果大家选择的标准各不相同, 不同标准之间是无法比较的, 所以我们要制定公认的标准。物理上把公认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设计意图:明确测量的必要性;明确要比较就需要选择一个标准量;通过活动体验到确定公认的标准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 长度单位

1.介绍长度单位发展史。

师: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 费了不少周折。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准, 古埃及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 叫“腕尺”;十三世纪初期, 英国以约翰王的脚印作为一英尺的标准;唐太宗李世民规定, 以他的双步, 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作为长度单位, 叫做步, 并规定一步为五尺, 三百步为一里。到了18世纪, 人们开始感到这种用人体作为长度的标准缺点很多, 你觉得有什么缺点?

生:每个人的前臂不一样长, 而且每次走一步长度也不固定。

师:对了, 由于人的高矮不同, 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 非常混乱, 所以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最后人们确定长度的国际单位为米, 用符号m表示。老师手上这根尺的长度就是1米, 来, 举起双手, 比划出1米, 看看谁比划得最准确?

(生比划1米)

师:老师了解了一下, 从咱们学校到南京中山陵的距离为164700m, (PPT展示) 请你读出来。平时我们一般怎么表示这个距离?

生:164.7千米。

师:千米也是长度单位, 符号是什么?

生:km。

2.师: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3.介绍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

师:哈雷彗星彗尾的长度是1012m, 这个长度有多长呢?大家都知道孙悟空很厉害, 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 如果让孙悟空在哈雷彗星的彗尾上翻跟斗, 你知道要翻多少个吗?18500个跟斗。

人的头发的直径10-4m, 等于多少微米?

原子直径10-10m, 这个长度数值用什么单位表述更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长度单位的发展史, 给长度单位排队, 极大极小长度的举例, 使枯燥的长度单位以及换算增加趣味性,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设计考虑:长度单位和换算,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一部分,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 本节课长度单位的换算不做过多训练, 重点突出学生还不熟知的微米、纳米与国际单位米的换算)

(三) 长度测量

活动2:长度测量初体验。

师:以上物体的长度有的很大很大, 有的极小极小, 其实我们无法真实地感知。大家手边的这个相框, 我们如何知道它的外宽的确切长度呢?

生:进行测量。

师: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刻度尺的种类很多, 如:米尺、三角板、卷尺等。在你们的实验盒里也有三把刻度尺,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104页“信息快递”, 然后选择一把刻度尺测量相框的外宽, 将测量结果写在学案上。

(学生实验)

师:你选择了哪一把刻度尺, 为什么?

生:第三把。因为第三把刻度尺测量可以更精确, 而且够长。

师:也就是这把尺的分度值小, 量程足够。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首先要会选———选择量程、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示范并讲解如何用选定的刻度尺正确测量相框的外宽。谁来?

(生边示范, 老师边总结, 边展示PPT)

师:下面我们通过PPT给个特写镜头, 请你读数。

生:15.5cm。

师:15.5cm, 这个多出的部分怎么办?去除?

生:不行。

师:怎么办呢?

生:估计。

师:估读是为了使测量结果更能接近于物体的真实长度。

生:这把尺的分度值是0.1cm, 准确值是15.5cm, 估计值是:0.02cm。

师:估读到哪一位?

生:分度值的下一位。

师:为什么只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生:分度值的下一位已经是估读, 再往下估读就没有意义了。

师:最后的测量结果是15.52cm。

师:总结———会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记:要记数字和单位。

师:我们再用另一把刻度尺测量该相框外宽, 你会读、会记了吗?

生:这把尺的分度值是1cm, 准确值是15cm, 估计值是0.5cm, 测量结果是15.5cm。

师:测量时要估读, 估读值有时偏大, 有时偏小, 所以测量误差总是存在的, 不可避免, 只能减小。回顾刚才用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测同一个相框外宽得到的测量结果, 请你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生:用分度值小的刻度尺。

师: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更精密的长度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 明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明确测量长度前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通过学生展示, 规范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通过两次读数训练, 说明估读的方法和意义, 明确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 只能减小)

(设计考虑: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基本能掌握, 有困难的地方在于对“紧靠”“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的理解, 教学时突出此两点, 其余的注意点简化处理)

活动3:长度测量深入体验。

师:如果要利用实验盒里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你会选择分度值是多少的刻度尺?怎么测量?

生: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先测出多张纸的总厚度, 再除以纸的张数。

师:这就是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误差。请用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测出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 (生实验, 教师采集数据并展示)

师:在测量工具分度值相同、测量方法相同的情况下, 如何进一步减小测量误差?

生: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生继续实验, 教师采集数据并展示)

(师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明确减小误差的方法)

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篇3

学情分析针对本节内容,搞清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具有的心理、思维特点和可能出现思维误区,便于从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做到“有的放失”地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技能基础

学生在小学就利用了刻度尺,学生对利用刻度尺有肤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基础。

2.知识基础

学生对正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3.心理特点

初中生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己,这种好奇心需要在物理课堂进一步刺激,

4,思维特点

思维简单、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片面性、通过运用物理模型进行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具体形象材料的支持,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实验,要重视展现物理表象的作用,

5,思维误区

学生在小学就认识了刻度尺,反过来去认识测量的实质有一定难度;由于日常生活的随意性和简单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的自己测量错误,忘记估读,漏写单位,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自主研究、协作学习的模式下探究刻度尺的使用,学习这一节一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三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所以本堂课主要从生活引入测量的必要性,利用课本和同伴一起探究刻度尺的使用技能,最后利用所学的方法去完成一些生活中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4,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自主研究、协作学习,

教学准备米尺30根,80 cm左右木板一块,

教学实录

(一)生活引入

当你做衣服,要量腰围和胸围;体检要量身高;建房要量建筑面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长度需要测量,长度是很重要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度测量的相关知识,(板书标题)

(二)协进新课

师:让我们所有的同学对你的课桌的长、宽、高的长度进行估测,看看谁的估测能力强?比较它们的长度,按照从长到短的次序填写在下面,

生:从长到短的次序为——、——、——,

师:在你目测结果的基础上,想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如果不用尺,该怎么做?(各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并实施,看看哪一组想的方法多,)

师:物理上把公认的标准量叫什么?

生:单位。

师:什么是测量,长度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是什么?及各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怎样?学生自习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你了解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

(2)各进率关系:—一

生:汇报自习结果。

师:板书:测量的定义:

测量的单位:

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厘米(cm)微米(um)

纳米(砌)。

进率:

师:对于进率关系一根数轴帮助记忆

师:掌握了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后,请大家完成下列题目单位换算练习:

(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过程是

A,2,5 m=2,5 m×100=250cm

B.2.5m=2.5×100cm=250cm

C.2.5m=2.5 m×100cm=250CEll

(2)2mill=——cm,

学生汇报:(1)B,总结方法:数字不动,进率换算,

(2)10-(3)

师:掌握了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后,请大家阅读课本P107页的相关内容,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

生:看书。

师:我们思想上对自然界中这些物体的长度可能没有多大的概念,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常用的几个单位长度,请你借助老师给你的米尺从自己身体上找出1m、1dm、1cm的长度,小组活动。

生汇报:1cm的长度——小指甲宽

1dm的长度——手掌的宽度

1m的长度———手劈的长度加肩的宽度

师:根据你对1m、1dm、1cm的认识在下列题目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教室窗户的高度约2——;

(2)乒乓球的直径为4——;

(3)小明的身高为17——;

生:(1)m

(2)cm

(3)dm

师:如果要知道物理课本的具体长度是多少,该怎么办呢?

生:量。

师:用什么量?

生:测量工具。

师:出示: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给学生看,

师:今天我们一起來学习实验室一种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它是什么呢?

生:刻度尺。

师:板书,(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师:取出老师发给大家的刻度尺,仔细观察,你从这把刻度尺中填写下列特征。

(1)它的量程是——。

(2)它的分度值是——。

生:(1)0-8cm;(2)1mm。

师:请你再看看下面尺子的量程和分度值

(1)它的量程是——

(2)它的分度值是

生:(1)0~8cm;(2)1cm

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108页的方法,同时完成下列内容:

1.测量前:观察刻度尺的——和——,(看)

2.测量时:使刻度尺——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刻度尺的

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放)

3.读数时:视线与尺面——,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读)

4.记录时: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准确值和估计值)和单位,(记)

生:(1)量程分度值;(2)刻度线零刻度;(3)垂直下一位

师板书:测量方法:看放读记

师:针对第3点,请完成下列一道题,写出测量时的读数,准确值——,估计值——,物体的长度为——cm,

生:(1)准确值:13mm;估计值0.5mna;物体的长度

1.35cm,

(2)准确值:13mm;估计值0.0 mm;物体的长度1.30cm(对)

第(2)题学生可能会回答物体的长度1.3cm(错)

师:估计值就是把最小分度值分成十等份,看占十分之几,如果是十分之一,就是0.1个分度值,如果是十分之零,就是0.0个分度值,(0不能少)

师:对于刻度尺的使用,通过学生的自习和读书的练习,现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吧,现在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测量木块的长度,同时请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最后汇报木块的长度。

生:实验:测量木块的长度。

师生:点评操作成功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下面请所有的同学拿起你的刻度尺来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注意正确使用刻度尺的4点。

生:同学们实验: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

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对测量结果进行点评。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小结本节内容。

生:汇报内容,

师:补充。

(四)知识应用

师:我们来做做看,查一查你们学得怎样,完成下列题目。

1.一只钢笔的长度最接近于

A.1m B.1dm C.1cmD.1m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3.2km=——m(2)36cm=——m

3.如图所示是小刚同学分别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示意图,

(1)甲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cm;数据中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

(2)乙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cm;数据中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

4.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看看你能找几处?

师:要求学生汇报完成结果,

生:汇报,

师: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板书设计

长度的测量

1.测量的定义,

2.长度的單位:

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mm)

纳米(nm)

3.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

(2)测量方法:①看②放③读④记

测量长度教学反思 篇4

仁寿县龙正中心小学 梅娜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西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测量长度中的第一节。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长度单位,所以在教学时只有运用直观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1厘米的表象,建立其空间观念,才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在设计课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上,我曾考虑过三种导入的方法:

(一)是按书上的情境导入。

上新课之前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测量。(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是直接以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梅老师手上的纸有多长吗?用什么方法就知道呢?学生说用尺子,那怎样从尺子上知道梅老师手上的纸条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引入一个刚出师的裁缝做衣服的故事。

在选择导入时,经过比较后,我在上课时用了第一种导入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导入新课,我觉得效果还可以。

二、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认识1厘米”这一环节我的设想是: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用手势表示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形成空间观念——寻找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积极探索,表述想法,构件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学中个人独立思考与同桌配合操作相互交替,多层次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状态。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空间意识而且还会增强他们的信心,并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三、直观入手、动手操作、大量感知、获取新知。

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低年级教学更应如此。而且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我在设计“用厘米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用直尺试着量一量纸条的长度,接着让学生量自己用过的一支铅笔的长度,最后量一量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物体的长度,从试着量到学会量,最后达到熟练量,每一层都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使其进行有序的观察、操作,定向的思考,逐步获取知识。

四、体现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也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具体体现在:在试量纸条之前,请学生们先来目测并猜一猜,你觉着这只纸条有多长呢?进行估算之后再实际量。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走进课堂,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利用多媒体能突出图案美观,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能多层次,多角度的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建立清晰的表象,形成直观的启发思考,丰富想象,渲染气氛,活跃课堂。因此我在课的开始时,认识直尺处,以及巩固练习处分别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在认识直尺时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把直尺图,通过闪动、变色以及老师的介绍,学生充分认识了直尺,达到了预定的效果。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学宗

旨,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加强知识的沟通比较,促进知识的迁移,内化。力求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积极主动的学,创造的学,做到了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实施中的不足:

1、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5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造成了形式的单一,使学生的兴趣有所衰减。

2、在认识2厘米时有一个同学说出从28刻度线到30刻度线是2厘米时,我没有及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这个环节我及时提问,那么在尺子上认几厘米的方法又得到了充分的巩固。

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1)从刻度0到刻度7,纸条长度7厘米;(2)从刻度1到刻度8,纸条长度7厘米;(3)从刻度3到刻度10,纸条长度7厘米;„„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7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用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一带而过。

4、运用展示台时没有及时缩小造成投影不全面,影响了教学效果。

5、课堂教学中没有看书环节,使学生缺失了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自主学习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长度测量实验的改进 篇5

长度测量实验的改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实验是学好物理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适应创新教育,培养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创新人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在学生物理实验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采取了与传统的物理实验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陆蓉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华侨城校区,518040刊 名:实验教学与仪器英文刊名:EXPERIMENT TEACHING AND APPARATUS年,卷(期):“”(5)分类号:关键词:

长度测量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篇6

适用范围: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

具体做法: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用累积的方法,将小量变大量,不仅可以便于测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误差。

实例:测一张纸的厚度,可将100张叠起来测量,除以100算出平均数。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将细铜线密绕在铅笔上,用总宽度除以匝数算出铜线的直径。

长度计量及管材测量的系统研制 篇7

长度测量的机械系统如图1所示,主要是由输送挤出部分、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和控制部分组成。压辊轴承座的上部与支架之间设置调整弹簧,可以对60~90mm管径进行适应性的调节。输送辊和压辊之间通过一对齿轮来连接传递动力。编码器安装在驱动辊的轴上,通过对转速的测量,获得长度数值。光电编码器输出正比于管材行程的脉冲,在处理尾数长度时采用四舍五入的计算方式。在长度计量中,输送辊的阻尼力和编码器的分辨率都会影响测量的精度。在调试过程中阻尼力过大会使管材变形,增加步进电机的负荷,影响测量精度;阻尼力过小会因为惯性影响测量的精度。因此,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要尽量减小阻尼力,并且及时地校正辊子的中心位置。编码器的分辨率的选择,输出的脉冲过少,则脉冲代表的长度距离会增加,在测量中脉冲数目的小误差会引起较大的误差。实验中我们选用的编码器分辨率为1000p/r,完全满足精度的要求。

二、系统硬件设计

长度测量系统可以灵活地安装在生产线上。为了防止现场的干扰,主机选用以STC89C52RC为核心的工控机,同时旋转编码器的数据线及其接口做好屏蔽和接地。系统的硬件原理示意图如图2所示。

测试的结果可以实时地传送到数码管显示,为下步的定长切割做准备。也可以同时使用上位机控制,利用Visual Basic制作界面,使用VB Active X控件实现串口通信,将所有数据观测和保存,并且实现实时的控制。图3为串行通信的硬件电路图。本设计中同时使用了简单的6个七段LED来显示测得的数据。采用74HC164驱动和共阴极的接法,当相应的阳极段为高电平时,则发光显示。

三、软件实现

系统在软件上不仅能实时测量,显示计数及状态指示,而且可以存储每次测量的长度结果。上位机可以提供方便的查询功能,利用Visual basic6.0开发了相应的工作界面,为现场的生产管理及核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长度测量的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为了提高计量的精度,我们还考虑到程序中的延时时间的控制,采用了中断的方式和性能优良的STC系列单片机,尽可能地提高了硬件和软件的执行效率。

四、结语

该长度测量系统与传统的人工测量相比较有很大的优势:操作简单、显示直观、运行稳定可靠。针对输送辊和编码器的改进设计选用可以满足精度的要求,精度达到±2cm,克服了人工计量误差过大的缺点,完全满足生产的需求。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管材测量系统,分析误差产生的因素,较大程度上消除了测量的误差,测量精度可达±2mm。

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篇8

反观当今幼儿园的种种长度自然测量活动,我们常常看到教师过于注重幼儿测量技能的培养,把测量数据的获得以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忽视幼儿对测量数据所表征的物体长度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长度测量单位的理解,忽视幼儿对测量长度方法的自主探索。另外,教师往往在一个测量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多个核心概念,如既要幼儿理解测量的意义,又要通过提供多种测量工具引导幼儿理解长度单位大小与测得数量的反函数关系,并认为这是在为幼儿设置测量学习的“层次”。种种问题的出现,源自教师对幼儿测量学习的意义以及测量学习的路径缺乏了解。

那么,幼儿到底是怎么学习测量的?虽然同龄幼儿在数学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对长度自然测量的理解和掌握有严格的心理顺序,基本上都要经历以下阶段。

一、多个长度自然单位首尾相接

幼儿在未能运用测量这一手段判断物体长度之前,对长度的认知主要通过感知,他们会用“很长”“有点长”“一点点长”等词汇来表示所感知的长度。从中班下学期开始,幼儿通过操作能用计量数加测量单位的方式来描述物体的长度,但此时还不能建立表象中的测量单位。〔1〕在这一阶段的测量学习中,首先要让幼儿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长度测量究其实质就是测量物体有多少个单位相加那么长。所以,最初幼儿对测量的理解需要用多个自然单位首尾相接地覆盖测量的对象,认识到测量就是用单位长度来覆盖物体并等量替换物体长度的过程,如用5根吸管覆盖桌子的长度,5根吸管长就是桌子的长度。

在活动中怎样帮幼儿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呢?首先要让幼儿亲历操作,通过外化的动作感受测量就是将小的单位组合在一起。如让幼儿尝试用很多吸管测量桌子长度,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测量时的注意点:沿着桌子的边首尾相接摆放吸管,前一根吸管的末端与后一根吸管的前端相连,不重叠也没有空隙,覆盖整个桌子长度。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理解几根吸管接在一起的长度就是桌子的长度,建立长度的等量替换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教师在测量活动中并不理解以上关系,如在测量桌子时,教师常常这样提问:“你能用几根吸管量出桌子的长度?”幼儿关注的便是吸管的数量,在操作过程中只记得把吸管接起来,接完后数一数是几,对这个数字所要表征的实际意义并不理解。这样的测量活动无法让幼儿建立用几根吸管长来表示桌子长度的等量替换关系的概念。

二、重复使用一个长度自然单位

幼儿在4岁前还难以理解自然测量单位。虽然幼儿已经会使用相同自然测量单位沿着被测物体摆放,但这种操作只是停留在运用测量单位层面,幼儿在重复摆放单位前并不一定要把被测物体分成相等的单位,也就是说这样的测量并不需要幼儿真正建立测量单位的概念。进入大班后,随着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理解长度可以分割成若干个单位以及测量单位的意义,能重复使用一个自然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这不仅涉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单位重复,还需要进行心理层面的单位重复。这种心理层面的单位重复性是指幼儿心理表象的过程,把单位沿着被测物体进行心理重复,〔2〕即幼儿需要想象出空的地方也有长度单位的摆放,最后根据重复单位的数量总和等量替换物体的长度。

在这一阶段的测量活动中,幼儿应重点探索只有一个测量单位时的测量方法:在每一次测量的终点做一个记号,第一次测量的终点是第二次测量的起点,量完后再数一数一共做了几个记号,并在心理层面进行等量替换:记号的数量所表征的物体的长度就是被测物的长度。如绘本《一寸虫》,故事里使用的就是重复使用一个长度自然单位的测量方法,聪明的一寸虫重复使用自己身体的长度来测量知更鸟的尾巴、巨嘴鸟的嘴巴、蜂鸟的身体、苍鹭的腿,凭着自己会量东西的一技之长化险为夷。同时,这样的测量活动还可让幼儿探索理解:无论用什么样的自然单位进行测量,方法都和使用一寸虫一样。当然测量中会遇到测量单位多余或不够的情况,如果幼儿能理解多余或不够的意义,说明幼儿已经对等量替换有了明确的认识。

三、理解长度单位大小与测得数量的关系

对单位重复性的理解是儿童理解长度单位大小与测得数量的关系的前提。〔3〕在上一阶段中,幼儿不仅有了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重复摆放同一长度单位的操作经验,而且在重复使用一个长度自然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中,通过心理表象在心理层面上理解了单位的重复性。同时,在前期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幼儿发现使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同一长度,其结果是不同的。这些经验为幼儿理解长度单位大小与测得数量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幼儿意识到测量同一个物体时,若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得的数据便不同,而且这种不同存在着反函数关系。

在这一阶段的活动指导中,教师可提供不同的长度单位,让幼儿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如:散步中教师与幼儿分别用自己的脚去测量一段小路的长度,幼儿用了9个脚长,教师用了6个脚长。然后,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同一條小路,老师的脚和小朋友的脚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引发幼儿对测量单位和测量结果之间关系的思考,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发现,从中梳理出测量的单位大,测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单位小,测的次数就多的经验,从而使幼儿理解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的反函数关系。当然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并不简单,需要幼儿大量真实而有实际意义的经验的积累。

四、理解长度单位相同的必要性

在测量活动中,使用大小相同的长度单位是准确测量以及对不同长度物体进行比较的前提,如果使用不同长度测量单位,测得的结果就无法比较。大班幼儿初期难以真正理解选择相同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常常出现混合使用不同大小的长度测量单位的现象。随着幼儿对测量单位大小与测得数量间反函数关系的理解,他们会逐渐意识到如果混合使用不同大小的长度测量单位,会导致多次测量的结果不一致,从而无法得出准确的测量结果;分别使用两种大小的单位测量两个不同的量,得出的结果不能直接比较;要准确报告测量结果,除了数值之外必须同时报告测量单位,只有数值没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没有意义。

nlc202309082219

理解长度单位相同的必要性,是幼儿测量学习的难点。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发现用不同测量单位测量物体无法比较测量结果的现实。如在“2只蜗牛哪只爬得远”的测量中,教师提供吸管、毛线等测量工具,幼儿用吸管测量一只蜗牛的爬行长度为3根吸管长,用毛线测量另一只蜗牛的爬行长度为6根毛线长,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你能比出2只蜗牛哪只爬得远吗?”在此基础上再追问:“你有什么办法比出哪只蜗牛爬得远呢?”引导幼儿发现只有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测得的结果才可以比较。

五、体验尺子的用途并理解尺子原点的意义

大班幼儿已经知道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4〕但他们更多地是把尺当成吸管一样的自然测量工具来使用,或者仅仅是机械记忆测量物体末端对应的尺子刻度就是测量长度。对自然测量中单位的理解是幼儿学习用尺测量的前提。在前几个阶段中,幼儿运用自然单位测量和比较物体长度,为幼儿理解尺的单位奠定了基础。如,大班末期的幼儿可以把尺上的刻度与前面形成的自然测量单位之间建立联系,一个个刻度就类似于一根根小棒,从中理解数字与刻度的意义,体验尺子这一标准化测量工具的重要用处。

用尺测量物体长度,对幼儿来说存在诸多困难。首先,尺的端点不是原点,有一小段的留空,幼儿注意不到原点的存在。其次,尺上的刻度往往包含多个单位,如既有厘米又有毫米,刻度大小存在包含关系,幼儿并不理解尺子上的刻度和数字的实际意义。教师要关注幼儿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如用厘米尺测量时,首先,幼儿应对1厘米这一单位有多长有所认识,并理解尺中数字的实际意义:每个数字代表0开始到这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有多长,如尺子上的数字是5,可以让幼儿先数一数0到5之间有几格,每一格是1厘米,0到5这一段距离是5厘米。其次,可围绕数字的实际意义展开讨论,请幼儿用可操作的实物单位和尺子测量同一长度,比较测量结果。当然,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制作专门的厘米尺,其顶点就是原点,而且只有厘米一种单位,没有其他单位的干扰,这样更便于幼儿理解。

弄清了上述幼儿测量的学习路径与教师的指导路径,我们便能有效地开展活动,以促进幼儿测量能力的发展。

首先,引导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测量问题。测量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幼儿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和建构测量概念,并且在真实的生活中运用和发展着测量概念。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一日生活中有關测量问题的契机,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在建构区,幼儿盖了两座“高楼”,“怎样才能知道哪座房子高呢?”幼儿选择工具、确定方法,一个测量活动便开始了。又如,幼儿在给种植区中的玉米浇水时讨论“玉米是否长高了”,教师便可与幼儿一起观察、测量、记录玉米高度的变化。当然教师也应为幼儿创设各种测量的情境,如在绘本《一寸虫》《一只脚有多长》等创设的情境中让幼儿用一寸虫或脚长进行长度自然测量,帮助幼儿理解测量的概念。

其次,引导幼儿在自主的思考与探索中解决问题。幼儿的测量活动应该带有开放性,教师应积极为幼儿提供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如,测量前,可以先让幼儿猜猜物体的长度,引发幼儿思考,发展幼儿的量感,培养幼儿推理、关联等数学思维能力。测量过程中应贯穿幼儿的思考和探索,如在上述测量“高楼”和玉米的活动中,选用什么合适的测量工具,怎么量,从哪里开始测量,到哪里结束,均可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并鼓励幼儿表达测量的过程、结果及其原因,如果没有成功,教师可以协助幼儿学习如何纠正。测量的结果可以用幼儿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或记录,如用图案、数字或各种符号等,发展幼儿的多元表征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精要〔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64.

〔2〕汪光珩.3~6岁儿童数学单位概念与非标准空间测量能力的发展及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张华,庞丽娟,韩小雨,等.儿童早期测量能力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4).

〔4〕肖娟.4~6岁儿童长度理解能力的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家庭趣事记叙作文下一篇:(鸡年)祝福语